九年级历史中考总复习资料汇总南通市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九年级历史中考总复习资料汇总南通市

‎2009年南通市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一、中国古代史:‎ ‎1、秦朝的建立 公元前221年,嬴政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地方推行郡县制,所有事情都由皇帝决断;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文字(小篆)、度量衡,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北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开发南疆(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秦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东,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疆。‎ ‎2、陈胜、吴广起义 原因秦朝的暴政(繁重的徭役、赋税很重、刑法残酷);时间地点:公元前209年、大泽乡;领导人:陈胜、吴广;结果:最终失败;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思想,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3、秦的灭亡 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主力,同年,刘邦入咸阳,秦灭亡。‎ ‎4、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取得“楚汉之争”的胜利,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5、文景之治 背景: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困;文帝、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 措施:文景二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奖励农桑,提倡节俭,以德化民; 影响:百姓逐渐富裕起来,钱、粮充足,为汉武帝时期西汉鼎盛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 ‎6、汉武帝的大一统 原因: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措施: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提议),设太学; 意义: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实现了大一统,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7、王莽专政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权,西汉灭亡,建立“新”,后被农民起义推翻。‎ ‎8、东汉的建立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农民战争不断,政权名存实亡。‎ ‎9、昌盛的秦汉文化 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东汉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后称“蔡侯纸”;东汉的《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以来的数学成就;东汉张衡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地动仪;华佗、张仲景是东汉名医,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麻沸散”,编成“五禽戏”;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后世尊他为“医圣”。‎ ‎10、唐的建立 618年,隋朝灭亡;同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称为唐高祖。‎ ‎11、贞观之治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背景:唐太宗从隋末农民战争中吸取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吸取秦王的教训;措施:轻徭薄赋,重视发展生产,提倡节俭,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勤于政事,任用贤才(房玄龄、杜如晦,“房谋杜断”),虚心纳谏(魏征),完善科举制度,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结果: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社会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12、女皇武则天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13、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政治上:锐意改革,任命姚崇等人为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生活上:崇尚节俭;农业上:兴修水利,抗灾能力增强,农耕技术有很大发展,水稻产量大大增加,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产地,且茶叶生产发达,饮茶之风全国盛行,大量蔬菜新品种从西域传入,发明曲辕犁和筒车;手工业上:丝织技术高超,花色品种繁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是唐朝最有名的瓷器;商业上:长安、洛阳、成都、扬州是当时的大都市,长安既是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 ‎14、唐朝的灭亡 唐玄宗后期,宠幸杨贵妃,疏于政事,任用奸臣,朝政混乱,终于爆发“安史之乱”,唐朝从此由盛而衰,907年,唐灭亡。‎ ‎15、科举制 诞生:隋文帝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科举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完善:唐朝时,科举制度日趋健全,以明经、进士二科最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太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影响: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1905)。‎ ‎16、唐与吐蕃 7世纪前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与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17、唐与回纥 8世纪中期,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双方关系友好。‎ ‎18、唐与日本 贞观年间,遣唐史规模庞大,目的是学习唐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以促进日本的发展;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大力传播唐文化,成为两国友好象征,其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唐朝对日本的影响:a、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b、参照汉字创造了日本文字;c、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存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 ‎19、唐与天竺 贞观年间,玄奘到达天竺,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佛学大师;后回到长安,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20、隋唐文化 隋朝李春设计的赵州桥(安济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七百多年;长安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大明宫含元殿气势雄伟;唐<<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作品;唐孙思邈写成<<千金方>>,被称为“药王”;李白(“诗仙”) 、杜甫(“诗圣”)、白居易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 二、中国近现代史:‎ ‎1、洋务运动 洋务派(领导阶级,属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出现洋务派,他们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在中央以恭亲王奕訢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内容: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安庆,最早的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李鸿章、上海,最大的军事工业)、福州船政局;后期,又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一些民用工业,主要有轮船招商局(李鸿章、上海,最早的民用工业)、汉阳铁厂(张之洞),湖北织布局(张之洞);此外,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并在各地开始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评价: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性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所以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积极作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触及封建制度。‎ ‎2、公车上书 背景: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等在京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宣传维新变法,后又将《万国公报》改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3、戊戌变法 时间:1898.6.11—9.21 ,共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又叫改良派); 人物:光绪帝, 康、梁等; 内容: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文化教育---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军事---训练新式军队 结果: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光绪帝被囚禁,康、梁逃往国外,变法以失败告终; 性质: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结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4、同盟会的建立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性质: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为同盟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选举孙中山为总理,确立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5、三民主义 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民族”,对应“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意为推翻清朝统治,解除民族压迫;“民权”,对应“建立民国”,意为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国政府;“民生”,对应“平均地权”,意为改革土地制度,使劳动者摆脱贫困。‎ ‎6、辛亥革命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 时间:1911年10月10日; 经过:革命党人首先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占领楚王望台军械库----猛攻湖广总督衙门----占领武昌城----攻占汉口和汉阳----全国有十几个省宣布独立。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最终结果: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 ‎7、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 ‎8、新文化运动 原因:中华民国建立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到为修身大本”。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 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称《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后二人提倡文学革命); 两面大旗:民主(“德先生”)与科学(“赛先生”); 内容:前期,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并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 评价: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性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9、九·一八事变 时间:1931年9月18日; 内容:日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铁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进攻东北军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后果: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三省(黑龙江、辽宁、吉林)沦陷,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杨靖宇),局部抗战开始了。‎ ‎10、西安事变 ‎ ‎ 背景:日军占领东北,华北告急,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关头,中国共产党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时间:1936年12月12日,故又称“双十二事变”; 人物:张学良、杨虎城; 目的:逼蒋联共抗日;出发点:全民族的利益; 过程:张、杨实行“兵谏”,扣押了蒋介石,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和平解决的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1、卢沟桥事变 时间:1937年7月7日,故又称“七七事变”; 英雄:佟麟阁、赵登禹为国捐躯; 影响:标志着全面抗战的爆发。‎ ‎12、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13、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史称“八一三事变”。‎ ‎14、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陪都),六周之内,日军共屠杀中国人达30万人以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统计); 启示:反对战争,争取和平,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遏制反华势力,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铭记历史,知耻而后勇,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15、平型关大捷 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山西平型关伏击,歼灭日军1000多人,史称“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16、台儿庄战役 1938年春,李宗仁率国民党军队在山东台儿庄与日军展开激战,歼敌一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17、百团大战 目的:为了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 时间:1940年8月;领导人:彭德怀; 地点:华北; 主要目标: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推毁日伪军的据点; 地位:百团大战是抗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主要战绩:毙伤俘日伪军四万多人,破坏交通线2000多公里,拔掉近3000个据点。‎ ‎18、延安是抗日战争时中共中央所在地,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顽强抗战,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 ‎19、中共七大 时间:1945年4月; 地点:延安; 中心议题: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 内容: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那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意义: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20、抗战的胜利 促使日本投降的因素:根据地军民的局部反攻,美国投掷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八年抗战的胜利,1945年10月,台湾也回归祖国(1895马关条约)。 胜利的原因:抗日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的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配合和援助;国际友人和爱国华侨的援助。 历史意义: 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屡败的局面,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21、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交通通讯: 1876年,英国人修建的淞沪铁路成为我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轮船、火车的传入,极大地便捷了交通,促进了商品的流通。19世纪70年代后,出现有线电报;文化生活:照相、电影传入我国;1872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最著名的报纸;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社会习俗:辛亥革命后,颁布剪辫、易服、易礼、废止缠足等法令。‎ ‎22、近代科技与文化 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化学家侯德榜用“侯氏制碱法”制出纯碱,并公开制法,打破了碱的垄断;‎ 清代魏源a主张设立工厂,制造轮船、枪炮、兴办民用工业。b主张学习西方的练兵方法,用新式武器装备军队。c强烈批判锁国政策,对封建顽固派自甘落后,把西方科技视为“奇技淫巧”的愚昧言论,加以抨击。d认为“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e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目的,编写《海国图志》一书。系统介绍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 清代严复提倡学习西方,维新改革,并译著<<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进步观点;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所建的最高学府;1905年,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被废除;文学巨匠鲁迅,代表作<<狂人日记>>、<<孔乙己>>等;美术大师徐悲鸿擅长画马,代表作<<愚公移山>>等;音乐家聂耳和冼星海的代表作分别为<<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优秀文学作品: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23、第一届政协会议 时间:1949年9月; 地点:北平; 内容: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改名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时间:1949年10月1日; 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5、1951年,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西藏代表团与中央达成协议,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26、抗美援朝战争 原因: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安全,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 参战部队:中国人民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以彭德怀为司令; 时间: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 英雄:黄继光、邱少云; 结果:中朝人民获胜; 意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胜利的原因:a、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领导;b、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c、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英勇战斗。‎ ‎27、土地改革 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时间:1950年至1952年底; 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意义:土改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8、十一届三中全会 背景:人们要求纠正“文革”的错误,思想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础; 时间:1978年底; 内容: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组织上,实际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9、1980年,党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30、改革开放 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以安徽凤阳小岗村为榜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1980年,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后增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海南经济特区(1988年)、浦东开发区,对外开放逐渐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1985年,城市改革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3)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4)1992年后在大中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进行改组、联合; 感想或看法: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31、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后来又提出“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82年,他在十二大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87年,十三大上他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并根据他的设想作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他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2、邓小平理论 基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意义: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33、邓小平南方讲话 时间:1992年; 内容: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变,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要抓住时机,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刻影响。‎ ‎34、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35、1992年,党的十四大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6、一国两制 创造者:邓小平;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意义: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 ‎37、港澳回归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耻辱,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8、两岸关系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对台基本方针;1987年,台湾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逐步采取一些开放措施,两岸近38年的隔绝状态打破,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九二共识);1993年,新加坡“汪辜会谈”(汪道涵,海协会会长,大陆;辜振甫,海基会董事长,台湾),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有力地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成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39、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1966年,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1970年,长征号火箭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1973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1986年,实施“863计划”,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三、世界史:‎ ‎1、古代日本 1世纪前后,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文明),兴起于本州中部的大和于5世纪时统一日本,最高统治者称大王,后改称天皇,大化改新后,大和改名为日本国,意为“日出之处的国家”,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2、大化改新 背景:7世纪,大和国的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混乱,客观形势要求改革,7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时间:646年;人物:孝德天皇(年号大化),中臣镰足;仿效:中国隋唐制度; 内容: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许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意义: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3、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背景: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各部落间矛盾从生,商业衰落,生产停滞并有外族入侵,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有助于打破狭隘的氏族界限,促进了民族统一; 过程:622年,穆罕默德率少数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622年即伊斯兰教历元年;630年,穆罕默德兵临麦加,麦加贵族被迫承认其政治、宗教领袖地位,从此麦加成为伊斯兰教圣地;632年,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后阿拉伯帝国发展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4、三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圣地”:耶路撒冷。‎ ‎5、文艺复兴 背景:14世纪前后,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在意大利产生,他们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提倡人文主义思潮,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方式:弘扬古希腊、罗马文化,反对教会的说教; 性质: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解放运动; 指导思想:人文主义思想; 起源: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15、16世纪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代表人物:意大利诗人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长诗《神曲》,率先对天主教会提出批评,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代表作《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波兰的哥白尼、意大利的布鲁诺、伽俐略和德意志的开普勒等天文学家否定了教会维护的“地球中心说”,创立了新的天文学理论; 意义: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6、新航路的开辟 原因:15世纪,西欧国家对财富的渴望更加强烈,《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了西欧人对东方的神往,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的东西方贸易,使西欧人加速了对东方的向往; 概况:葡萄牙人迪亚士1487—1488年发现好望角(非洲最南端),进入印度洋,葡萄牙人达伽马于1497—1498年绕过非洲南端,到达印度,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于1492年发现美洲新大陆,葡萄牙人麦哲伦于1519—152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详见P62图); 意义: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7、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评价 历史评价要求全面、客观、公正,哥伦布远航美洲给印第安人带来了巨大灾难,加剧了他们的贫穷和落后,同时在客观上使掠夺的财富成为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有进步性。‎ ‎8、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40—1688 ) 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社会矛盾迅速激化;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进程: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议员要求限制王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内战爆发后,议会军取得马斯顿荒原战役(1644.7)的胜利,后克伦威尔(新贵族)建立“新模范军”,并在纳西比战役(1645.6)中一举击溃王军主力,取得内战的胜利。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英国成立了共和国。‎ 共和国成立之后,克伦威尔掌握实权,就任“护国主”,推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独裁统治,最终失去人民支持,克伦威尔死后,英国政局陷入混乱。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及继任者詹姆士二世进行了疯狂的报复,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封建专制,标志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在英国最终确立; 结果:1689年,为限制王权,颁布《权利法案》,规定不经议会批准,国王不能征税,也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国王既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一直延续至今; 意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9、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 ) 原因:17~18世纪,英国在北美建立了13个殖民地,经过100多年,殖民地经济获得很大的发展(北部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中部盛产粮食,南部种植园经济发达),英国却竭力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导火线: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经过: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始,不久举行大陆会议,正式建军,华盛顿被任命为总司令,1776年7月4日(美国国庆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宣言痛斥了英国的暴政,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们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1777年,美军取得萨拉托加大捷,成为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此后,法国等国开始支援美国,1783年,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美国独立战争结束。 结果: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宪法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大权,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意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10、法国大革命 原因:三级制度(详见P79页)严重激化了法国社会的矛盾,第三等级(资产阶级、工匠、城市贫民、农民)被迫反抗第一、二等级(教士、贵族等封建地主阶级);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工人是主力军; 进程:1789年7月14日(法国国庆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封建势力的象征),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资产阶级迅速掌权,颁布《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国王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欧洲各国以此为借口侵略法国,法国形势危急,巴黎人民再次起义,雅各宾派的罗伯斯庇尔等人掌权,采取果断措施,打退外国军队的进攻,平息了国内叛乱,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1794年,罗伯斯庇尔在政变中被送上断头台,法国大革命高潮结束; 意义:推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11、拿破仑 大革命高潮后,法国政局依旧动荡,1799年,拿破仑·波拿巴发动政变,夺取政权,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内颁布《法典》,对外征战,后期变为侵略,多次打败反法同盟,控制欧洲很多地方,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既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1812年远征俄罗斯失利,1813年,在德国莱比锡战役中惨败,1814年,被迫下台,封建王朝复辟,1815年拿破仑也曾短暂复辟,但在比利时滑铁卢战役中再次战败,被流放至大西洋小岛。‎ ‎12、工业革命 进程:18世纪60年代,英国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人类历史第一台纺纱机“珍妮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工业革命最先产生于棉纺织业,后发展至其它产业;1785年,英国机械师瓦特改进蒸汽机,使工业生产摆脱了自然的限制,极大地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是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发明,人类从此进入“蒸汽时代”,蒸汽机的改进也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25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 1840年前后,英国的工业革命完成,后法、美等国也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 ‎ 意义: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13、罪恶的黑奴贸易 原因:葡、西、英、法等殖民者在美洲建立了许多殖民地,但由于当地的印第安人遭到他们的屠杀,人数锐减,种植园缺乏足够的劳动力; 路线:从欧洲出发,在非洲掳获黑人后又运往美洲,卖给种植园主,再把美洲的金银和工业原料运回欧洲,路线呈三角形,故又称“三角贸易”; 时间:300多年,最先是葡萄牙人,后英国成为“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 影响:使非洲丧失了近亿的精壮劳力,造成非洲长期的落后;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4、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侵略 得名:17世纪后,英国相继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到18世纪后半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在世界各地建立了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 对印度的侵略:始于17世纪,东印度公司负责对印度等亚洲国家的侵略,最先在沿海建立据点,从事贸易活动,18世纪中期后,开始发动侵略战争,殖民头目克莱武曾将孟加拉洗劫一空;影响:英国人利用抢来的财富,发展了国内经济,同时,这些殖民地也为英国工业生产提供了巨大的海外市场,进一步刺激了工业的发展,促使英国迅速成长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15、印度反英民族大起义 19世纪中期,亚洲掀起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印度是其中典型,饱受英国的殖民压迫;1857年至1859年,印度爆发反英民族大起义,章西女王是这次起义的民族英雄,最终战死;章西女王和印度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 ‎16、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入侵拉丁美洲,葡萄牙占据巴西,西班牙占据拉美其他地区,掠夺大量财富,日益引起当地人民的不满;18世纪末19世纪初,受美国独立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兴起。玻利瓦尔是其中杰出代表,1816后的10年间,他率领起义军,由北向南,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地,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另一领袖圣马丁率军由南向北解放了阿根廷、智利等地;后巴西也宣布独立。‎ ‎17、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70年代,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电力逐渐取代蒸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美、德两国走在前列;美国的爱迪生在1879年发明电灯,一生共有1300多种发明,被誉为“发明大王”;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制造出汽车,被誉为“汽车之父”;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制成飞机,电话(美国人贝尔,1876)、无线电报也同期问世。‎ ‎18、思想启蒙运动 时间:18世纪; 起源:法国; 背景:法国封建制度衰败,社会矛盾重重; 内容: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有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批判天主教会的黑暗和腐朽。代表人物: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 。 影响:他们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的猛烈抨击和对 “自由”、“平等”思想的宣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和亚洲各国的思想解放。‎ ‎19、近代科技文化 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其成就主要体现在天文学(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数学(创建微积分)、力学(发现力学三定律,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影响最大)上;英国科学家达尔文于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思想,指出自然界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发展。这部著作的问世,‎ 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沉重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德国人爱因斯坦于20世纪初提出相对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由此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代表作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列宁称其为“俄国革命的镜子”;荷兰印象派画家梵高,代表作《向日葵》。‎ ‎20、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爆发:首先在美国爆发,后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危害:给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具体影响: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 ‎21、罗斯福新政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新政的目的: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罗斯福新政的最大特点),以消除经济危机。 措施:恢复银行信用,调整农业,举办公共工程,其中心措施是调整工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影响:成效显著,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启示: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进行改革;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制定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政策。‎ ‎22、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原因:a、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 国际市场;b、重视发展科教,改进传统工业的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c、政府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 表现: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发展尤为迅速,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70年代,由于中东产油国提高油价,引发了1974至1975年世界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地位下降,并受通货膨胀的困扰;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美国经济缓慢回升,但受到通货膨胀的困扰;80年代中期后,美国调整政策,经济逐渐好转,但债务沉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负债国,制约了经济的发展;90年代,美国经过改革,大力发展信息产业,进入新经济时代,其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23、战后西欧经济的发展 原因:美国为了对付苏联,给予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大量援助。西欧国家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结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50至70年代,经济持续繁荣;20世纪6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等国成立“欧洲共同体”组织,对成员国经济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性质:区域性的经济政治组织)。各国将逐渐使用单一货币——欧元;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同时,欧盟 还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一致。欧盟成立以后,各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至2004年,有25个成员国)。‎ ‎24、欧盟的启示 经济发展需要国际间的联合与协作,只有联合起来,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才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5、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原因: 2战后美国在日本进行社会改革,并推行非军事化政策;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爆发后,日本接受了美国几十亿美元的“特殊订货”;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先进科技,其中大力吸收国外最新科学技术。至7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1974年—1975年,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受到重创,发展迅速一度缓慢;80年代中期后,实行“科技立国”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6、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及借鉴意义。(1)共同原因:都得到了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或扶植;都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2)借鉴:①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经济联系;②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③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27、二战后亚非拉的民族独立运动 亚洲: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把原来的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后印、巴分别成立共和国,但造成了印、巴之间的严重对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韩国、新加坡等国也相继独立,且发展迅速,成为现代化国家; 非洲:1952年,纳赛尔领导埃及赢得独立,1956年,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1960年被成为“非洲独立年”,非洲共有17个国家实现独立;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拉丁美洲:1959年,卡斯特罗领导古巴革命取得成功,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99年底,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 ‎28、动乱的中东 历史概况:一战后,英国获得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大批犹太人迁往巴勒斯坦;二战后,联合国决定对巴勒斯坦地区实行“分治”,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1948年,英国宣布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建立,引发第一次中东战争;至1973年,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共发生四次中东战争; 原因:中东地区地理和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石油资源丰富,列强长期介入,使问题复杂化;历史、宗教、种族因素错综复杂,激化了地区矛盾; 关键:巴以冲突。‎ ‎29、第三次科技革命 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后; 起源:美国; 原因:二战后,战时军用技术迅速转为民用;爱因斯坦相对论等自然科学理论迅速发展并取得一系列突破;科学技术的社会化保证了革命的成功; 开始标志:原子能、计算机(其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航天技术、生物工程(其核心是基因工程,以克隆技术为代表)的快速发展; 特点:首先,这次革命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学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其次,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第三,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并进一步引起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