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江西专版)总复习训练:第2部分 热点专题
第二部分 热点专题 热点专题集训 一、选择题 1.(2019临沂)他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这里的“他”是( ) A.汉武帝 B.董仲舒 C.卫青 D.张骞 2.“红船精神”指的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红船精神”来源于( ) A.辛亥革命 B.中国共产党诞生 C.抗日战争 D.新中国成立 3.(2019重庆)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下列属于清朝统治者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有( ) ①戚继光抗倭 ②设置驻藏大臣 ③设置台湾府 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19年3月5日至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20世纪50年代,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 A.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B.普遍推行基层民主选举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2019江西模拟)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说:“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下列史实能够证明这段话的是( ) A.洋务运动的兴起 B.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C.辛亥革命的爆发 D.解放战争的胜利 6.(2019泰安)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都是彪炳史册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三人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 A.推动了政治民主化 B.推翻了殖民统治 C.推翻了封建统治 D.赢得了民族独立 二、综合题 7.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受众多因素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史记》 材料二 “江南……民户繁育……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梁〕《宋书》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南方经济的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三 西汉、唐代和北宋南北方人口数量统计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 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 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2)根据材料三,从西汉到北宋,全国人口出现了什么变化趋势? 材料四 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富,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陆游集》 (3)根据四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简要分析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经济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上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我们学界今天排队游行,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举了! ——摘编自《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五四运动的亲历者回忆说:“处于这个伟大时代,我的思想上不能不发生非常激烈的变化……改变过去革命的方法,必须依靠下层人民,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这种思想在我头脑中日益强烈,日益明确了。”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由于在五四运动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部分学生领袖便“出发往民间去”……与其说这是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不如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当时学界组织游行的目的是什么?据此指出,五四运动的核心精神。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国运动亲历者找到的新革命方法是什么?这一新革命方法总结借鉴了哪些革命的经验教训?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的学生领袖为何要到“民间去”?这一举动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的表现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9.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成为主流,更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这一制度的实行,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1)材料一反映的新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根据材料回答这一制度实施的政治前提。 材料二 图1 图2 (2)材料二中的图1、图2反映了我国哪一科学构想的成功实践?简述这一科学构想的基本含义。 材料三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材料四 2019年7月20日至23日,“2019海峡两岸台北夏季旅展”在台北世贸中心展览馆成功举办。2019年8月22日,“第三届海峡两岸青少年创客大赛”在上海落幕。2019年8月25日,“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海南)研讨会”在海口市举行。2019年9月1日到4日,“2019海峡两岸大健康博览会”在潍坊举办。 (3)联系材料三、四,说明海峡两岸交往发生了什么变化。谈一谈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10.从人治到法治、从神权到人权、从君主专制到民主政治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潮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图1 【世界篇】 材料一 图1是黑色石柱文物,上部是太阳神沙马什授予汉谟拉比象征统治权力权标的浮雕,下部是用楔形文字铭刻的法典全文。上面镌刻了282条铭文。这些铭文就是世界上已知的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1)材料一中的成文法典是谁制定的?它宣扬了什么思想? 材料二 图2 《权利法案》 图3 《人权宣言》纪念碑 (2)图2、图3见证了西方近代法治进程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图2法律文件对国王权力是如何约束的?图3法律文件对权力的相互制约是如何规定的? 【中国篇】 材料三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 (3)材料三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你认为其中哪句话对今天的依法治国理念最有借鉴意义? 材料四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汲取“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作出把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并明确了一定要靠法制治理国家的原则。 ——《中国的法治建设》 (4)材料四中描述的情况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哪次重要会议有关?反思古今中外的法治进程,请你谈谈依法治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有何重要意义? 11.民生问题的解决与改革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除旧布新】 材料一 成分 地主、富农 贫雇农、中农 占农村人口数 不到10% 超过90% 占有土地 70%—80% 20%—30% ——摘编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存在着何种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为改变这种状况采取的措施。 【重大转折】 材料二 宣布农民可以获得土地,但是必须交付赎金,而且赎买土地的费用比实际地价高出两三倍。农民可以先缴纳全部赎金的20%—25%,其余由国家垫付,由农民在49年内按年偿还并付利息。农民赎买土地必须取得地主同意,并与地主签订赎地契约。 ——摘自《“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2)归纳材料二中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改革的局限性。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为我所用】 材料三 近40年来,中国有7亿多人摆脱贫困,中等收入者规模已超过1亿,中国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其他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经济规模已超过10万亿美元,对世界经济贡献率保持在25%以上。中国将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已写入中国的五年计划中。 ——《问中国:改革开放不是“一时 之举” “中国进程”为世界“遮风挡雨”》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其他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的主要原因,谈谈新时期我国应该如何推动改革的深化? 12.“合则双赢,分则两伤,合作共赢”是历史发展的定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随着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相继诞生,国共两党关系遂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并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深远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两次分裂。 ——《论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及启示》 材料二 雅尔塔会议对于缓和反法西斯盟国之间的矛盾、加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协调对德日法西斯的作战行动、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以及战后惩处战争罪犯、消除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影响等起了重要作用,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三 法德关系能够实现民族和解,这奠定了二战后欧洲合作的政治基础。正是在法德关系实现和解的基础上,两国合作推动欧洲一体化开展,进而推动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政治地位的提高,有力地推进了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法德关系的改善,也为当今国际社会解决国与国之间冲突和对抗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材料四 我们要大力弘扬万隆精神,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好造福亚非人民及其他地区人民。 ——习近平《弘扬万隆精神 推进合作共赢》 (1)材料一中,国共两党经历的“两次合作”分别出现在哪一历史时期? (2)根据材料二,归纳雅尔塔会议产生的深远影响。 (3)根据材料三,举出一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德两国合作的具体表现,并简述法德和解的历史作用。 (4)根据材料四,谈谈当今时代大力弘扬万隆精神的现实意义。 13.(2019东营)探究历史人物的活动,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理解。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百年前,人类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水为什么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升起落下?这些今天看来简单至极的问题,在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直到艾萨克·牛顿出现,人类才终于结束了这种状态。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独立战争胜利,之后,拒绝了部下要他做国王的请求,坚持将美国建成一个民主的联邦共和国。1787年,在他主持下,制宪会议制定了第一部新宪法。在担任了两届总统后,华盛顿拒绝再次连任,开创了美国总统任期制的先例。为纪念他,美国人民在首都的市中心建立了一座高约168米的纪念碑。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三 《宣言》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命运。《宣言》作为党纲阐述了共产党的性质、目的和策略原则。《宣言》指出,共产党是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组织。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 《世界史·近代史编》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的哪一贡献使“人类才终于结束了这种状态”?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人民为华盛顿建立纪念碑的原因。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宣言》的作者是谁?它的发表有什么标志性意义? 参考答案 1.D 2.B 3.D 4.D 5.D 6.A 7.(1)人口增长,农业和丝织业发展水平很高。 (2)从西汉到北宋,全国总人口大幅度增加,南方人口增长更快,到北宋时,南方人口数量已经大大超过北方。 (3)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南方战乱较北方少,大量的北方人南迁,给南方提供了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北方的农作物;政治重心的南移,统治者的扶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8.(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或巴黎和会上日本取得管理山东的权利)。目的:“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核心:爱国主义。 (2)方法:依靠下层人民,走俄国人的道路。革命:辛亥革命、十月革命。 (3)原因: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影响:促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4)继承和发扬:爱国、探索创新(与时俱进)、与工农群众相结合。 9.(1)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治前提: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 (2)“一国两制”。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由相互隔绝发展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泛交流。党和政府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反对分裂,促进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言之有理即可) 10.(1)汉谟拉比。王权神授。 (2)议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国王须依法行使权力。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3)严刑酷法。法令至行,公平无私。 (4)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法律保障。 11.(1)现象:占农村人口绝大多数的贫雇农、中农占有极少比例的土地;土地主要掌握在少数的地主、富农手里。措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 (2)主张:农奴可获得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局限性:改革以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为前提;农民为了获得土地的使用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这次改革是对农民的掠夺和敲诈。 (3)原因: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认识: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解放思想,结合国情,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等。(言之有理即可) 12.(1)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国民革命运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合作:抗日战争时期。 (2)雅尔塔会议决定,苏联在德国投降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协调了对德日法西斯的作战行动,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会议决定战后英、法、美、苏对德国进行分区占领,奠定了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的基础;会议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3)具体表现: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组建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成立欧洲共同体;1993年成立欧盟等。(答出以上任意一点具体表现即可)历史作用: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政治地位的提高;有利于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为当今国际社会解决国与国之间冲突和对抗提供了成功的范例等。 (4)当今国际社会中的不公平、不平等现象仍然突出;“求同存异”是万隆精神的核心,当今世界,国际交往、地区局势都需要在谈判中解决问题,万隆精神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利于壮大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力量;有利于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好地造福亚非人民及其他地区人民等。 13.(1)贡献: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建立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 (2)原因:领导美国人民取得独立战争胜利;拒绝做国王;维护民主;主持制定了1787年宪法;拒绝再次连任总统。(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作者:马克思、恩格斯。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