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物理中考复习提纲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师大版物理中考复习提纲全

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 1‎ 第二章 物质性质的初步认识 3‎ 第三章 物质的简单运动 5‎ 第四章 声现象 6‎ 第五章 光现象 8‎ 第六章 常见的光学仪器 9‎ 第七章 运动和力 11‎ 第八章 压强与浮力 13‎ 第九章 机械和功 16‎ 第十章 能及其转化 19‎ 第十一章 简单电路 21‎ 第十二章 欧姆定律 24‎ 第十三章 电功和电功率 26‎ 第十四章 电磁现象 28‎ 第十五章 通信技术 30‎ 第十六章 粒子和宇宙 31‎ 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 一、物态 ‎1、物质存在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引力作用较强,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地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二、温度的测量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2、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105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4、温度计的使用:‎ ‎(1)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时再读数。‎ ‎(2)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4)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5、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三、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变软、变稀变为液体。如:沥青、松香、玻璃。‎ 四、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3、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的空气流通速度。‎ ‎4、物理降温:在需要降温的物体表面,涂一些易挥发且无害的液体,通过液体蒸发吸热来达到降温的效果。‎ ‎5、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6、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且能继续从外界吸热。‎ ‎7、沸腾的现象:从底部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液面破裂,放出气泡中的水蒸气。‎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液面气压越小沸点越低,气压越大沸点越高。高原地区普通锅里煮不熟鸡蛋,就是因为气压低,沸点低造成的。‎ 高压锅是利用增大液面气压,提高液体沸点的原理制成的。‎ ‎8、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9、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10、所有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气体液化放出热量。‎ ‎11、常用的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条件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它液化储存在钢瓶里的。‎ 五、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升华吸热。‎ ‎2、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凝华放热。像雪、霜等小冰晶都是凝华形成的。‎ 六、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1、生活中的物态变化:‎ 云:水蒸气在高空遇到冷空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集中悬浮在高空中。‎ 雨:云中的小水滴、小冰晶下落,冰晶吸热熔化成小水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同落到地面。‎ 雾和露: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 雪和霜:水蒸气直接凝华成的小冰晶 ‎2、高压锅 高压锅工作时,与外界相通的放气孔被安全阀封闭,蒸发出来的水蒸气仍留在锅内,使得水上方的气体压强增大。由于液体的沸点随液面上方气体压强的增大而升高,所以水到了100度仍不沸腾,温度继续升高,压强也继续增大。直到锅内气体压强能顶起安全阀,内部气体压强便可以维持在一定值,水也达到沸点,水温也就维持在某一值而不再升高。一般家用高压锅内部温度可达110-120度。‎ ‎3、家用电冰箱内的制冷系统主要由蒸发器、压缩机和冷凝器三部分组成。电冰箱的电动压缩机用压缩气体体积的方法把气态制冷物质压入冷凝器中使其在冰箱外部放热液化,被液化的制冷物质通过节流阀进入冰箱内部的蒸发器,在蒸发器里迅速吸热汽化,使电冰箱内温度降低。‎ ‎4、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火箭使用氢气作为燃料,用氧气作为助燃剂。由于气体的体积较大,所以采用将氢气液化的方法减小燃料的体积。‎ 飞船返回舱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控制内部的温度:一是吸热式防热,在返回舱的某些部位,采用导热性能好、熔点高和热容量大的金属吸热材料通过熔化过程来吸收大量的气动热量;二是辐射式防热,用具有辐射性能的钛合金及陶瓷等复合材料,将热量辐射散发出去;三是烧蚀防热,利用高分子材料在高温加热时表面部分材料熔化、蒸发、升华或分解汽化带走大量热量。‎ 第二章 物质性质的初步认识 一、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 000m      1dm=0.1m           1cm=0.01m ‎1mm=0.001m     1μm=0.000 001m     1nm=0.000 000 001m ‎2、测量结果包括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4、误差:是指测量值与被测物体的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在任何测量中都存在,误差的产生跟测量的人和工具有关,只能减小不可避免。通常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而错误是应该且可以避免的。‎ ‎5、体积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体积的单位是米3(m3),其他单位有分米3(dm3)、厘米3(cm3)、升(L)、毫升(mL)等。1 L =1000 mL, 1 L =1 dm3。‎ ‎6、量筒和量杯的使用方法:放在水平桌面上,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底(凸液面的顶)相平。‎ 二、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 ‎1、质量:物体内所含物质的多少叫物体的质量,符号:m。物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与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位置的变化无关。‎ ‎2、质量的单位:国际主单位是千克(kg)其他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微克(μg)1 t =103 kg ,1 kg =103 g, 1 g =103 mg、1 mg =103μg。‎ ‎3、测量工具:台秤、天平、戥子、地中衡等。托盘天平是实验室常用的质量测量仪器。托盘天平的结构:底座、游码、标尺、平衡螺母、横梁、托盘、分度盘、指针。‎ ‎4、托盘天平的使用 调节方法: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用镊子把标尺上的游码拨至左侧零位置,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横梁水平平衡的标志是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上。‎ 测量方法:将待测物体轻放在左盘中;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大小,由大到小,用镊子向右盘放砝码;用镊子拨动游码,使指针在中央刻度线两侧摆的幅度基本相同,或者静止在中央刻线上;把右盘里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读数相加,得到物体的质量。‎ 砝码用毕必须放回盒内,不能用手捏砝码。‎ 三、物质的密度 ‎1、由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常量,它反映了这种物质的一种特性。物质不同,其比值也不同。‎ ‎2、密度: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3、密度的公式:ρ=m/v ρ——密度——千克/米3(kg/m3)‎ m——质量——千克(kg)‎ V——体积——立方米(m3)‎ 密度的常用单位g/cm3,g/cm3单位大,1g/cm3=1.0×103kg/m3 。‎ 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4、应用密度,可以鉴别物质,也可以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四、新材料及其应用 ‎1、纳米材料:将某些物质的尺寸加工到1~100nm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与较大尺寸时发生了异常变化,称为纳米材料。‎ 纳米方法处理后的领带具有自洁性,不沾水也不沾油。‎ 纳米方法处理后的物质也有抑制细菌生长的功能。‎ ‎2、“绿色”能源 锂电池的特点:体积小、质量轻、能多次充电、对环境污染小。硅光电池能够把太阳能直接转换成电能,并且完全没有造成污染。‎ ‎3、记忆合金:主要成分是镍和钛,它独有的物理性质是:当温度达到某一数值时,材料内部的晶体结构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了外形的变化。 ‎ 第三章 物质的简单运动 一、运动与静止 ‎1、参照物: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选定一个标准物体做参照,这个被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某物体的位置(距离和方位)改变了,我们就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它是静止的。‎ ‎2、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3、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与所选的参照物有关。选不同的参照物,对物体运动的描述有可能不同。‎ ‎4、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的选择是可以任意的,在具体研究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需要和研究的方便而选取。研究地面上的物体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5、运动的分类:‎ 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 二、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探究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比较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大小;比较物体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的大小。‎ ‎2、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速度的公式:v=s/t 其中:v—速度—米/秒(m/s) s—路程—米(m) t—时间—秒(s)‎ ‎4、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主单位:米/秒(m/s),常用单位:千米/小时(km/h)。‎ ‎5、匀速直线运动 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并且速度的大小保持不变,这种运动称不匀速直线运动。‎ 三、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它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快慢程度。‎ ‎2、瞬时速度 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瞬时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某一时刻或者某一位置时的运动快慢。‎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任何时刻的瞬时速度都相同,并且任何时刻的瞬时速度和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相同。‎ 四、平均速度的测量 求平均速度需要路程和时间两个物理量。时间用钟表测量。‎ 第四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能发声。‎ 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传声的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波传播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过其他组织刺激听神经,把这种信号传递给大脑,就产生了听觉。‎ 人听到声音的条件:声源→介质→耳朵 ‎3、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速还会受温度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气体中的声速小于液体和固体中的声速。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回声到达人耳与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时,人能够把原声与回声区分开,就听到了回声,否则回声与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多孔或柔软的物质会被吸收。‎ ‎5、立体声:人靠两面只耳朵来判断发声体的方位,从而对周围的声音有立体的感觉。使收音机传出的声音有立体感的方法:在演奏音乐的舞台上左右两侧各放一个话筒,将接收到的声音分别放大,最终分别由左右两只扬声器播放出来。‎ 三、乐音与噪声 ‎1、声音分为乐音和噪声。乐音有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2、频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Hz)。‎ ‎3、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高音调就高,听起来尖细;频率低音调就低,听起来低沉。‎ ‎4、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 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还与人到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感到的响度就越弱。‎ ‎5、音色也叫音质或音品,由不同的乐器所发出的音调和响度都相同的声音,波形是不同的。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振动方式等因素造成的。‎ 人们通常通过辨别音色,来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6、乐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称为乐音的三要素。‎ ‎7、噪声是由无规则的振动产生的。噪声的大小用声级表示,单位是分贝(dB)。‎ ‎8、控制噪声的方法:1)在噪声的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路径中隔离和吸收声流;3)阻止噪声进入人耳朵。‎ 四、超声波 ‎1、一般只有在20—20000Hz范围内的声音才能引起人的听觉。‎ ‎2、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波。‎ ‎3、超声波的应用:测距、测速、成像、探伤、除垢、粉碎。‎ 第五章 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1、本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小孔成像……‎ ‎3、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c=3×108m/s。太阳光传到地球上需要的时间约为8分20秒。‎ 光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在真空中的速度。光在水中的速度大约为空气中的3/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大约是空气中的2/3。‎ ‎4、光年是长度单位,指光在1年中的传播距离。‎ 二、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与平行。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不平行,射向各个方向。漫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成像原理:光的反射现象。‎ ‎2、实像和虚像:能够呈在光屏上的像叫做实像,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的交点,也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只能用眼睛观察,而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做虚像。虚像是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3、球面镜 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叫做球面镜。反射面是凹面的叫做凹面镜。反射面是凸面的叫做凸面镜。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凸面镜的利用:汽车观后镜……‎ 凹面镜的利用:太阳灶、手电筒的反光装置……‎ 四、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定律: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增大(减小);当光从水或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五、物体的颜色 ‎1、光的色散:复色光被分解为单色光,形成光谱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2、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 ‎3、物体的颜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能够透过的色光决定的。允许所有颜色的光都通过的物体是无色透明的。‎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的色光,黑色物体能吸收所有的色光。‎ ‎4、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5、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第六章 常见的光学仪器 一、透镜 ‎1、凸透镜和凹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主轴: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透镜的主光轴。‎ 光心:薄透镜的中心点叫做透镜的光心。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2、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通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形成发散光,这些发散光的反向延长线会聚一点,这点叫做凹透镜的虚焦点,虚焦点到凹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凹透镜的焦距。‎ 焦距越小的透镜,会聚(或发散)作用越明显。‎ ‎3、透镜的分辨方法 ‎(1)手摸法:中间厚边缘薄的为凸透镜。‎ ‎(2)聚焦法:用太阳光对着透镜照能得到细小亮斑的是凸透镜。‎ ‎(3)放大法:看书上的字放大的是凸透镜。‎ 二、凸透镜成像 ‎1、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2、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距等于2倍焦距。‎ ‎3、当物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大于2倍焦距。‎ ‎4、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距大于1倍焦距。‎ ‎5、放大镜的使用: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像同侧。使用时应使物体尽量远离透镜,但物距不得超过一倍焦距。‎ 三、生活中的透镜 ‎1、幻灯机与投影仪:幻灯片或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为物距,镜头到屏幕的距离为像距。‎ 原理:当物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大于物距。‎ 屏幕上要成正立的像,幻灯片必须倒放。要使屏幕上得到的像更大,应当使凸透镜与幻灯片或投影片的距离减小,同时使屏幕远离透镜,即应把幻灯机或投影仪远离屏幕。投影仪中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照相机: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景物到镜头的距离为物距,镜头到底片的距离为像距。‎ 原理: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要使底片上的像大一些,应减小物距、加大像距,即照相机离景物近些,同时将镜头与底片的距离调大些。‎ ‎3、显微镜: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相当于幻灯机,目镜相当于放大镜。它是对物体的两次放大,物镜成放大实像,目镜成放大虚像。‎ 显微镜对物体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 ‎4、望远镜: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目镜相当于放大镜,先由物镜把远处的物体拉近成实像,再由目镜放大成虚像。我们看远处的物体通过望远镜使视角变大了,所以能看得很清晰。‎ 四、眼睛和眼镜 ‎1、眼睛:眼睛相当于照相机,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 眼睛中的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屏幕。‎ 原理: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眼睛通过睫状肌来改变晶状体的弯曲程度,使物体的像总能落在视网膜上。当晶状体最扁平时,眼睛能看清最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无穷远。当晶状体最凸起时,眼睛能看清最近点。正常眼睛的明视距离为25cm.。‎ ‎2、近视眼:近视眼的明视距离小于25cm,配载用凹透镜制作的近视眼镜可以得到矫正。‎ ‎3、远视眼:近视眼的明视距离大于25cm,配载用凸透镜制作的远视眼镜(老花镜)可以得到矫正。‎ ‎4、眼镜的度数:凹透镜的度数是负的,凸透镜的度数是正的。‎ 凸透镜越厚,焦距就小,度数就越大。‎ 凹透镜中心越薄,焦距就小,度数就越大。‎ 度数=100/f(f为焦距,单位:米)‎ 第七章 运动和力 一、力 ‎1、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推、拉、提、压、吸引、排斥等作用叫做力。‎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当讨论某一个力时,一定涉及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2、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物体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一般用字母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N。在手中两个较小的鸡蛋对手的压力约1N。一名中学生对地面的压力约500N。‎ ‎4、力的作用效果 ‎①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②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运动状态改变包括:静止到运动,运动到静止,运动方向改变、运动快慢改变)。‎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法。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力的示意图只表示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二、力的测量 ‎1、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弹簧、拉杆、刻度盘、指针、外壳等。‎ ‎2、测力计的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或者说,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形变跟受到的拉力或压力成正比)‎ ‎3、测力计的使用 ‎(1)、测量前要观察测力计的指针是否与零刻线对齐,进行校正或记下数值。‎ ‎(2)、测量时对测力计拉杆施力要沿着弹簧的中心轴线方向。‎ ‎(3)、读数时指针靠近哪条刻度线就取哪条刻度线的值。‎ ‎(4)、被测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测力计。‎ 三、重力 ‎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对于一些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正方形、球等,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2、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我们把与重力方向一致的线叫做重垂线。‎ ‎3、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同一地点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它质量的比是一个定值,一般取9.8N/kg,读作“9.8牛每千克”,用g表示,即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4、重力的计算公式:G=mg 四、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1、几个力共同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它们的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如果已知几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称为力的合成。‎ ‎2、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 如果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合力方向不变,大小为二力之和。‎ 如果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合力方向与较大的力方向相同,大小为二力之差。‎ ‎3、注意: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方向相同时,合力必大于其中的任何一个力。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时,合力为0;大小不等时,合力一定小于较大的力,可能大于较小的力,也可能小于较小的力。‎ 五、二力平衡 ‎1、平衡: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 平衡力:平衡的物体所受到的力叫做平衡力。‎ 二力平衡: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这种情况叫做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即合力为零。‎ 六、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滑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时,产生阻碍相对滑动的现象,叫做滑动摩擦。‎ ‎2、滑动摩擦力: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其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3、与滑动摩擦力大小有关的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 ‎4、静摩擦: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间产生的摩擦叫做静摩擦。静摩擦产生的条件是:相互接触,且有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5、滚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叫做滚动摩擦。‎ ‎6、增大摩擦的方法:(1)使接触面更加粗糙(2)增大压力。‎ ‎7、减小摩擦的方法:‎ ‎(1)把滑动摩擦转变为滚动摩擦可以大大减小摩擦。‎ ‎(2)加润滑油使接触面变光滑也可以减小摩擦。‎ 七、运动和力的关系 ‎1、惯性: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2、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个规律叫做牛顿第一定律,也成为惯性定律。‎ ‎3、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4、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是由物体的质量决定的,与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快慢、物体的形状、所处的空间、是否受力无关,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5、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惯性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规律的,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惯性定律是有条件的,惯性是任何物体都具有的。‎ 第八章 压强与浮力 一、压强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 ‎2、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当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3、压强:作用在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做压强。用符号p表示。压强是为了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而规定的一个物理量。‎ ‎4、压强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公式:p=F/s,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压力的单位是N,面积的单位是m2,压强的单位是N/m2,读作“牛每平方米”,物理学中将压强的单位叫做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1Pa=1N/m2(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单位,一粒平放的西瓜子对水平面的压强大约为20Pa)‎ ‎5、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的方法是: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是: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二、液体内部的压强 ‎1、液体内部压强的产生是因为液体具有重力,同时具有流动性。‎ ‎2、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液体内部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液体内部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与液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3、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p=ρgh ρ指密度,单位:kg/m3,g=9.8N/kg,h指深度,单位:m,p指压强,单位:Pa 注意:h指液体的深度,即某点到液面的垂直距离。‎ 三、连通器 ‎1、连通器: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连通器至少有两个开口,只有一个开口的容器不是连通器。‎ ‎2、连通器的原理:如果连通器中只装有一种液体,那么液体静止时连通器的各部分中液面总保持相平。‎ ‎3、连通器的应用:‎ 洗手池下的回水管——管内的水防止有异味的气体进入室内 水位计——根据水位计上液面的高低可以知道锅炉或热水器内的水的多少 水塔供水系统——可以同时使许多用户用水 茶壶———制做时壶嘴不能高于或低于壶口,一定要做的与壶口相平。‎ 过路涵洞——能使道路两边的水面相同,起到水过路的作用。‎ 船闸——可以供船只通过 ‎4、连通器中各容器液面相平的条件是:(1)连通器中只有一种液体(2)液体静止不流动。‎ 四、大气压强 ‎1、空气受到重力作用,并且具有流动性,在空气的内部向各个方向也存在着压强,这个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2、大气压强的测量:1643年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首先用实验的方法测出了大气压强的值,依据是“大气压与液体压强相平衡”的原理。托里拆利实验也证明了自然界中真空的存在。‎ ‎1标准大气压=760mmHg=1.01×105Pa,即P0=1.01×105Pa。‎ 它大约相当于质量为1kg的物体压在1cm2的面积上产生的压强。‎ 大气压强的数值不是固定不变的,高度越高,大气压强越小,晴天时比阴天时气压高,冬天比夏天气压高。在海拔2000m以内,每升高12m,大气压强大约下降133Pa。‎ ‎3、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就增大;体积增大压强就减小。‎ ‎4、马德堡半球实验是证明大气压存在的著名实验,托里拆利实验是测定大气压值的重要实验。‎ ‎5、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都是利用大气压把水从低处抽到高处的。‎ ‎1标准大气压能支持大约10m高的水柱,所以抽水机的抽水高度(吸水扬程)只有10m左右,即抽水机离开水面的高度只能在10m左右,再高,水是抽不上去的。‎ ‎6、离心式水泵实际扬程分吸水和压水扬程两个部分,吸水扬程是由大气压强决定的,压水扬程是由水离开叶轮片时具有向上的初速度的大小决定的。‎ ‎7、使用离心式水泵,启动前如不先往泵壳里灌满水,水泵能抽上水来吗?‎ 不能,如果启动前不灌满水,泵壳里就会有空气,泵内与泵外的气压相等,泵外的大气压就无法把水压入管内,这样是抽不上水的。‎ 五、浮力 ‎1、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施力物体是液体(或气体)。‎ 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和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叫浸在液体中的物体。‎ ‎2、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压力大于液体对它向下的压力。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的合力(压力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3、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4、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这个规律叫做阿基米德原理,即F浮=G排=ρ液gV排 六、物体的浮沉条件 ‎1、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F浮,同时还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G,这两个力的合力决定着静止在液体中的物体如何运动。‎ F浮>G(ρ液>ρ物)时,合力的方向竖直向上,物体上浮;‎ F浮=G(ρ液=ρ物)时,合力为零,即二力平衡,物体悬浮;‎ F浮<G(ρ液<ρ物)时,合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物体下沉。‎ F浮是物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时受到的浮力。‎ ‎2、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1)轮船:要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可以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轮船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制造的。‎ ‎(2)潜水艇:由于潜水艇中两侧有水箱,它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不变,但是可以通过调节水箱中的储水量来改变潜水艇自身的重力,从而使它上浮、下潜和悬浮。‎ ‎(3)气球:充入的是密度比空气小很多的气体,如氢气、氦气。空气对他的浮力大于它受到的重力,所以气球可以升入高空。‎ ‎(4)飞艇、热气球:里面充的是被燃烧器加热而体积膨胀的热空气,热空气比气球外的空气密度小,他们受到的浮力就大,所以能升入高空。‎ ‎(5)密度计:漂浮在液面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重力,浮力一定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排开液体的体积就越小;液体的密度越小,排开液体的体积就越大。‎ 密度计的刻度是从上到下刻度变大,刻度不均匀,且刻度无单位。‎ 读法:液面与1.2刻度对齐时,表示被测液体的密度是1.2×103kg/m3。‎ 七、飞机为什么能上天 ‎1、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流体流动时,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2、飞机为什么能上天 机翼的纵截面上面弯曲的程度比下面大,飞机飞行时,机翼上、下表面的空气流速不同,上方空气的流速比下方空气的流速快。流体流动时,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机翼下方受到的压强大于上方受到的压强,这样就产生了作用在机翼上的向上的力,叫做举力或升力。举力是竖直向上的,它跟飞机所受的重力方向相反,当举力大于重力时,飞机就上升。‎ ‎3、水翼船 水翼船的船身下面前后方装有水翼,水翼的纵截面上面弯曲的程度比下面大。靠船尾甲板上的螺旋桨向后吹空气获得的动力。当达到一定的速度时,水对水翼产生足够的举力(升力),使船体不再吃水而处于水面之上。这时船所受的水的阻力大大减小,得以高速行驶。‎ 第九章 机械和功 一、杠杆 ‎1、基础知识 杠杆: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用O表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F1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F2表示。‎ 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L1表示。‎ 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L2表示。‎ 杠杆平衡: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静止或匀速转动。‎ ‎2、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1L1=F2L2,可变形为:F1:F2=L1:L2‎ ‎3、做关于杠杆题时的注意事项:‎ ‎(1)必须先找出并确定支点 ‎(2)对力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动力和阻力 ‎(3)找出动力和阻力的作用线,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 ‎4、判断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先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再比较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臂就小于阻力臂,为省力杠杆。反之,为费力杠杆。‎ ‎5、轮轴:由有共同转动轴的大轮和小轮组成,习惯上把大轮叫轮,小轮叫轴。轮轴是杠杆的变形。‎ 用R表示轮半径,用r表示轴半径,由杠杆的平衡条件知,F1R=F2r,因为R>r,所以作用在轮上的力F1总是小于轴上的力F2。‎ 二、滑轮 ‎1、定滑轮与动滑轮 定滑轮在使用时,轴不随物体移动。而动滑轮在使用时,轴随物体一起移动。‎ ‎2、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点 使用定滑轮时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使用动滑轮省一半的力,但要多移动1倍的距离,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滑轮组 ‎(1)即省力又改变力的方向。‎ ‎(2)重物和动滑轮的重力有几段绳子承担,所用的拉力就是它们的总重力的几分之一。拉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就是重物移动距离的几倍。‎ 三、功 ‎1、功:如果对物体用了力,并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功。‎ ‎2、功的两个要素:力和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 ‎3、功的大小:功等于作用力跟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用公式表示是:W=Fs F表示力,单位:牛(N)。‎ s表示距离,单位:米(m)‎ W表示功,单位:牛·米(N·m),叫做焦耳,简称焦(J)。1J=1N·m。‎ 四、功率 ‎1、功率: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单位时间内完成功的多少叫做功率。‎ ‎2、功率的计算 功率的公式:P=W/t W表示功,单位是焦(J)t表示时间,单位是秒(s)P表示功率,单位是焦/秒(J/s),叫做瓦特(W),1W=1J/s。‎ 功率的单位还有千瓦(kW)、兆瓦(MW)。1kW=103W,1MW=106W。‎ ‎3、关于功率的推导运算:‎ ‎∵P=W/t,W=Fs(F指力,s指移动的距离,t指时间)‎ ‎∴P==F·s/t又∵v=s/t ‎∴P=F·v 五、使用机械能省功吗 ‎1、有用功:在使用机械时,机械对物体所作的功是有用的,是必须做的,这部分功叫有用功。用W有用表示。‎ ‎2、额外功:在使用机械时,不可避免地要对机械本身做功和克服摩擦力做功,这部分功叫额外功。用W额外表示。‎ ‎3、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用W总表示。即:W总=W有用+W额外 ‎4、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用η表示。‎ 即:η=W有用/W总,‎ 机械效率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有用功是总功的一部分,且额外功总是客观存在的,则W有用U0时,则P>P0,灯很亮,易烧坏;‎ 当UQ,计算产生的热量只能用:Q=I2Rt,计算电功只能用:W=UIt。‎ 五、家庭电路 ‎1、家庭电路的组成: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护设备、用电器和导线等。‎ ‎2.两根进户线是火线和零线,正常情况下火线与零线间的电压是220伏。‎ ‎3、所有家用电器和插座都是并联的,而开关则与它所控制的用电器串联。‎ ‎4、保险丝:是用电阻率大,熔点低的铅锑合金制成。它的作用是当电路中的电流过大时,保险产生较多的热量,使它的温度达到熔点,从而熔断,自动切断电路,起到保险作用。选用保险丝时,应该使它的额定电流等于或稍大于电路最大的正常工作电流。‎ ‎5、引起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一是电路发生短路;二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六、安全用电 ‎1、安全电压:大量实验表明,不高于36V的电压一般对人体是安全的,称为安全电压。‎ ‎2、测电笔:用来辨别火线与零线。在正确使用测电笔的情况下,如果测电笔的金属笔尘接触火线,则氖管发光;如果金属笔尘接触零线,则氖管不发光。‎ ‎3、家庭电路的触电方式:在火线和大地之间通过人体形成电流、在火线和大地之间通过人体形成电流。‎ ‎4、高压触电的方式:高压电弧在人体中形成电流、两脚之间的“跨步电压”在人体中形成电流。‎ ‎5、安全用电发布做到“四不”: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不弄湿用电器,不损坏绝缘层。‎ ‎6、在安装电路时,要把电能表接在干路上,保险丝接在火线上,控制开关装在火线上。在安装螺丝口电灯泡时,火线应通过开关再接到灯口中,且接在灯口的锡块上。‎ 第十四章 电磁现象 一、磁现象 ‎1、磁性:物体能够吸引铁、镍、钴等物质的性质。‎ ‎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 ‎3、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①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一个是北极(N极);另一个是南极(S极)‎ ‎②磁极间的作用: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4、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有了磁性的过程。‎ ‎5、永磁体:能长期磁性的磁体,叫做永磁体。‎ ‎6、磁性材料:能够被磁化的物质(如铁、钴、镍和许多合金)称为磁性材料磁性。磁性材料按其磁化后保持磁性的情况不同分为硬磁材料(永磁材料)和软磁材料。‎ 二、磁场 ‎1、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具有力的作用,这是磁场的基本性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2、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也就是小磁针北极受力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3、磁感线:描述磁场的强弱和方向的带箭头的曲线。磁感线上某一点的切线方向(放入该处的小磁针N极的指向),就是该点的磁场的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是从它北极出发,回到南极。‎ 磁场是客观存在的,磁感线是画出的。‎ ‎4、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磁感线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指的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受力的方向相同。‎ ‎5、地球周围空间存在的磁场叫做地磁场。‎ ‎6、地磁的北极在地理位置的南极附近;而地磁的南极则在地理位置的北极附近。地理的南北极与地磁的南北极并不重合,它们的夹角称磁偏角。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是世界上第一个准确记载这一现象的人。‎ 三、电流的磁场 ‎1、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2、右手螺旋定则: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曲且与螺线管中电流方向一致,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N极,或者说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螺线管内部磁场的方向。‎ 四、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1、通电螺线管的性质:‎ ‎①通过电流越大,磁性越强;②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 ‎③插入软铁芯,磁性大大增强;④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可用电流方向来改变。‎ ‎2、电磁铁:内部带有铁芯的螺线管就构成电磁铁。‎ ‎3、电磁铁的特点:‎ ‎①磁性的有无可由电流的通断来控制;‎ ‎②磁性的强弱可由改变电流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来调节;‎ ‎③磁极可由电流方向来改变。‎ 五、电磁铁的应用 ‎1、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一个利用电磁铁来控制的开关。利用电磁继电器可实现远距离操作,利用弱电流、低电压来控制大电流、高电压的工作电路。‎ ‎2、电磁继电器的应用:可使人远离高压的危险,可使人远离高温、有毒等环境。‎ ‎①电磁阀车门(由电磁阀控制,利用压缩空气开关车门)‎ ‎②磁浮列车(特点:震动小;噪声小;速度高;能耗低)‎ 六、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2、左手定则:伸开左手,使大拇指与四指在同一平面内并跟四指垂直,让磁感线垂直穿入手心,使四指指向电流方向,这时,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所受磁场力的方向。‎ 电话基本→强弱变化电流→振动。‎ ‎3、动圈式扬声器和耳机 当音圈中有电流通过时,就会受到磁场的作用力而运动。由于扬声器工作时通过音圈的电流方向是反复变化的,所以音圈就要前后往复运动,从而带动纸盆来回振动,发出声音。‎ 七、直流电动机 ‎1、直流电动机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里受力转动的原理。‎ ‎2、电动机是由定子和转子两部分组成的,线圈有多组,换向器由许多铜片组成,定子由机壳和电磁铁组成,两个电刷由石墨与铜粉压制成。‎ 八、电磁感应 发电机 ‎1、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①电路必须闭合;‎ ‎②只是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 ‎③这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3、动圈式话筒(传声器)原理:电磁感应原理。‎ ‎4、发电机的原理: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交流发电机主要由定子和转子。发电机有交流发电机和直流发电机。‎ ‎5、交流电:周期性改变电流大小和方向的电流。直流电:电流方向不改变的电流。‎ ‎6、交流电的频率:交流电在1s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叫做交流电的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用符号Hz表示。我国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 ‎7、发电机由定子和转子两部分组成。大型发电机的定子上颁布着线圈,转子是一组电磁铁。‎ 第十五章 通信技术 ‎1、电磁波的产生 变化的电流能在周围的空间中产生电磁波。‎ 在电台中,采用专门的电子器件和电路来产生变化得非常快的电流,称为振荡电流。将振荡电流送入电台的发射天线,就会在天线周围空间中激起电磁波。‎ ‎2、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与光速相同,约为3×108m/s。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在真空中非常接近。‎ ‎3、波速与波的频率、波长的关系:波速=波长×频率,v=λf。在波速一定的条件下,频率越高,波长越短。‎ ‎4、微波炉:微波炉的磁控管产生微波,微波束通过波导管进入炉腔后,在金属壁上发生多次反射,食物中的水分子吸收微波的能量,发生快速而剧烈的振动,使食物的温度升高,也就是把电磁能转化为食物的内能。‎ ‎5、频率很高的振动电流能够产生高频率的电磁波并向外界空间发射,这种电流称为射频信号。由声音转换成的电流信号称为音频信号,由图像转换成的电流信号称为视频信号。把音频信号和视频信号“搭载”到射频信号上的过程,称为调制。‎ ‎6、天线的作用:发射和接受电磁波。‎ ‎7、无线电通信是利用电磁波传递信号。‎ ‎8、现代通信技术包括:移动通信、网络通信、光纤通信、卫星中继通信。‎ 第十六章 粒子和宇宙 ‎1、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 ‎2、把10-9m作为一个长度单位,称做纳米,大约是10个氢原子排列起来的长度。纳米科技指的是,当人们力图在纳米尺度上了解和控制物质时,所发现的许多新现象,所发明的许多新技术。‎ ‎3、地球是宇宙中太阳系内的一颗行星。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这是一半径约7×105km,表面温度达6×103K的恒星,其核心温度高达1.5×107K。‎ ‎4、银河系:银河系是无数星体集成的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直径约10万光年,最大厚度约1万光年,像是一个中央突起四周扁平的旋转铁饼。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恒星。‎ ‎5、关于宇宙的起源,目前比较易被接受的是宇宙起源于大爆炸。‎ ‎6、核裂变:用中子轰击铀,使铀这种重原子核分裂成两块中等质量的原子核,叫做核裂变。‎ ‎7、核聚变:把轻核聚合成质量较大的核的反应称为核聚变。太阳内部发生的核反应是聚变反应。‎ ‎8、人类目前能够控制和利用的核能来源于核裂变能。目前核裂变能已实现可控应用。现在的核电站都是利用可控制的核裂变能。而核聚变目前人类还无法控制其反应速度。‎ ‎9、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水力和地热能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