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五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五含解析

‎2016年湖北省孝感市安陆市棠棣镇百花中学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五)‎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氧气用于切割金属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 D.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2.今年4月22日是第41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是“绿色世纪”,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某些工业废水处理后可循环使用,以节约水资源 B.积极开发使用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C.禁止秸杆就地焚烧,推广秸秆的综合利用 D.汽车使用乙醇汽油代替普通汽油,将彻底地抑制温室效应 ‎3.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是(  )‎ 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B探究铁锈蚀条件 C探究燃烧条件 D探究分子运动 A.A B.B C.C D.D ‎4.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要配制相同质量分数的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应该将温度控制在t1℃‎ B.t1℃时,将30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37.5%‎ C.要从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获得晶体甲,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D.将丙物质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加水或降温的方法 ‎5.某粒子结构示意图为,下列对该粒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核内一定有10个质子 B.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C.具有稳定结构 D.可能是阳离子或阴离子或稀有气体原子 ‎6.对于化学反应X+Na2CO3=2Y+CaCO3↓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B.Y中一定含有钠元素 C.X一定是熟石灰 D.X中阴离子化合价是﹣1价 ‎7.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将某饱和溶液降温后,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B.不同的物质可以由相同的元素组成 C.混合物一定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D.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相同,但物理性质不一定相同 ‎8.小华同学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数字“2”的含义 B.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①Fe2+和SO4都表示离子带的电荷数 ‎②2N和N2都表示原子的个数 ‎①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②分解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 C.物质与微粒构成 D.物质与分类 ‎①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②氯化钠﹣﹣由Na+和Cl﹣构成 ‎①烧碱、纯碱﹣﹣常见碱 ‎②不锈钢、生铁﹣﹣常见合金 A.A B.B C.C D.D ‎9.在点燃条件下,A和B反应生成C和D.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C是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物质 B.A的水溶液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 C.在该反应中,生成C和D的质量比为14:9‎ D.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10.图1中甲、乙、丙、丁表示相邻两物质相互混合过程中溶液酸碱度的变化,其中可能得图2所示变化关系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 ‎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除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以外,其它每空1分,共18分.)‎ ‎11.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1)生活中若发生火灾时,常用的灭火材料有水、泡沫灭火器等.用沙子灭火的主要原理是_______;‎ ‎(2)馒头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食品,但不法商贩为了好卖,添加了柠檬黄(PbCrO4)使馒头着色而美观,馒头富含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中的_______;柠檬黄中Pb的化合价为+2价,则Cr的化合价为_______价;‎ ‎(3)常见的食品脱氧剂多为无机铁系脱氧剂.请将下列脱氧中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4Fe(OH)2+O2+2_______═4Fe(OH)3.‎ ‎12.湖北省孝感市的应城、云梦等地蕴藏着丰富的氯化钠资源,某中学的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欲除去固体氯化钠中混有氯化镁、氯化钙.设计实验方案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方案中加入过量试剂a若为氢氧化钠溶液,则其目的是为了除去粗盐中的_______;‎ ‎(2)在过滤操作中,除用到带铁圈的铁架台、烧杯、玻璃棒外,还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 ‎(3)滤液B中所含的溶质为_______.‎ ‎13.根据如图所示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若用装置B排水收集氧气,气体从_______(填“a”或“b”)导管通入瓶内;‎ ‎(2)对比装置D和C,可以得出关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 ‎(3)某同学连接A、E、F进行实验,A中所加药品不同,F中所加药品相同.‎ ‎①若实验时E中蜡烛熄灭,F中溶液变浑浊,则A中发生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 ‎②若实验时E中蜡烛燃烧更旺,F中溶液变浑浊,则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14.甲、乙、丙、丁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他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反应关系(“→”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成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甲、乙、丙、丁分别是铝、铁、铜、银中的某一种金属. 试推断乙是_______;写出丁→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若甲是单质,乙、丙、丁属于氧化物,且乙、丙、丁常温下状态各不相同.则丁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 ‎(3)若甲、乙、丙、丁都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碱或盐,其中甲和乙的水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甲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写出乙→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 ‎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7分.)‎ ‎15.小红为大家做了一个“燃纸成铁”的趣味实验.将一张滤纸(组成元素为C、H、O)用FeCl3浓溶液润湿,在酒精灯上烘干后点燃,滤纸变黑、红热,最终生成黑褐色物质.小红告诉大家:黑褐色物质中含有铁单质.‎ ‎【提出问题】黑褐色物质中真的含有铁单质吗?‎ ‎【探究过程】‎ ‎(1)小红先从反应物分析,因为_______所以反应后可能生成铁单质.‎ ‎(2)为获得实验证据,小红做了实验1.‎ 实验1:将黑褐色物质放入稀盐酸中,发现有连续微小气泡产生.若黑褐色物质中含有铁单质,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小明提出疑问:由反应物的组成分析,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的物质不一定是铁单质,还可能是_______.小红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在高温条件下不可能生成此类物质.‎ ‎(4)小明仍有疑问:实验1中产生的气泡也可能是滤纸碳化后吸附的空气.‎ 为此,小红又做了实验1的对比实验:_______观察到有微小气泡产生但很快停止.证明实验1中的连续气泡确实是由铁单质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 ‎(5)为进一步证明黑褐色物质中有铁单质,小红选择了某盐溶液又做了实验2.‎ 实验2:将黑褐色物质放入_______溶液中,观察到_______也能证明黑褐色物质中有铁单质.‎ ‎【得出结论】通过以上探究,证明黑褐色物质中确实含有铁单质.‎ ‎ ‎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5分.)‎ ‎16.根据图所示的信息计算:‎ ‎(1)加入的稀硫酸质量为_______g.‎ ‎(2)所用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 (请写出解题过程)(化学方程式:2KOH+H2SO4═K2SO4+2H2O)‎ ‎ ‎ ‎2016年湖北省孝感市安陆市棠棣镇百花中学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五)‎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氧气用于切割金属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 D.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氧气用于切割金属,是利用了氧气能支持燃烧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干冰用作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C、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是利用铁能与氧气、水分反应生成铁锈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是利用了碳酸氢钠能与酸反应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 ‎ ‎2.今年4月22日是第41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是“绿色世纪”,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某些工业废水处理后可循环使用,以节约水资源 B.积极开发使用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C.禁止秸杆就地焚烧,推广秸秆的综合利用 D.汽车使用乙醇汽油代替普通汽油,将彻底地抑制温室效应 ‎【考点】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分析】A、根据废水处理后循环使用可以节约水资源解答;‎ B、根据开发使用新能源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解答;‎ C、根据秸秆的综合利用可以节能环保解答;‎ D、根据乙醇汽油燃烧也会产生二氧化碳解答.‎ ‎【解答】解:A、某些工业废水处理后可循环使用,以节约水资源.正确;‎ B、积极开发使用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以减缓环境污染.正确;‎ C、禁止秸秆就地焚烧,推广秸秆的综合利用可以减缓环境污染.正确;‎ D、废乙醇汽油燃烧也会产生二氧化碳,不能彻底地抑制温室效应.错误.‎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节能环保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 ‎ ‎3.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是(  )‎ 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B探究铁锈蚀条件 C探究燃烧条件 D探究分子运动 A.A B.B C.C D.D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空气组成的测定;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分析】A、根据应该使用足量红磷,确保集气瓶中氧气消耗完进行解答;‎ B、根据通过对比思想探究铁锈蚀的条件:和水、氧气接触;该实验缺少将干燥的铁钉放到干燥的试管内进行解答;‎ C、根据燃烧的条件为:必须是可燃物、和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正确的实验操作应该是确定一个条件,改变另一个条件来验证燃烧的条件进行解答;‎ D、根据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气溶于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进行解答.‎ ‎【解答】解:A、应该使用足量红磷,确保集气瓶中氧气消耗完,故A错误;‎ B、通过对比思想探究铁锈蚀的条件:和水、氧气接触;该实验缺少将干燥的铁钉放到干燥的试管内,用橡皮塞塞上试管口,验证没有水是否能生锈,故B错误;‎ C、燃烧的条件为:必须是可燃物、和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正确的实验操作应该是确定一个条件,改变另一个条件来验证燃烧的条件,故C错误;‎ D、本题是探究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大烧杯装置外是一个对照实验,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由于浓氨水易挥发,所以以大烧杯内酚酞试液变为红色,说明的氨气分子通过运动扩散到了整个烧杯中,所以可以达到实验目的,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是有关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的考查,要求学生熟悉所实验的内容及原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 ‎ ‎4.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要配制相同质量分数的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应该将温度控制在t1℃‎ B.t1℃时,将30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37.5%‎ C.要从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获得晶体甲,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D.将丙物质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加水或降温的方法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分析】A、据饱和时质量分数的计算式×100%,即溶解度相等则质量分数也相等;‎ B、据该温度下甲的溶解度分析解答;‎ C、据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分析解答;‎ D、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要使其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加溶剂或降温的方法.‎ ‎【解答】解:A、据饱和时质量分数的计算式×100%,即溶解度相等则质量分数也相等,t1℃时甲、丙的溶解度相等,所以要配制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饱和溶液,应该在此温度,正确;‎ B、t1℃时甲的溶解度是2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20g的甲,所以50g水中最多溶解10g,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0%≈16.7%,故错误;‎ C、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要从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获得晶体甲,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正确;‎ D、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要使其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加溶剂或降温的方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明确溶解度曲线的意义、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等知识,即可结合题意灵活解答.‎ ‎ ‎ ‎5.某粒子结构示意图为,下列对该粒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核内一定有10个质子 B.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C.具有稳定结构 D.可能是阳离子或阴离子或稀有气体原子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A、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而在离子结构示意图中,质子数不等于核外电子数;‎ B、微粒的核原子电子根据电子能量的高低分层排布;‎ C、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微粒,具有稳定结构;‎ D、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时,微粒为原子;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时,微粒为阳离子;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时,微粒为阴离子.‎ ‎【解答】解:A、若微粒为原子,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核内有10个质子;若微粒为离子,质子数不等于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一定不是10个;故A不正确;‎ B、微粒的结构示意图表明,核外10个电子分两层排布;故B正确;‎ C、该微粒最外层电子数为8,属于8电子稳定结构;故C正确;‎ D、若X=10,微粒为原子,具有稳定结构,为稀有气体原子;若X>10,微粒为阳离子;若X<10,微粒为阴离子;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微粒为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微粒为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微粒为阴离子.‎ ‎ ‎ ‎6.对于化学反应X+Na2CO3=2Y+CaCO3↓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B.Y中一定含有钠元素 C.X一定是熟石灰 D.X中阴离子化合价是﹣1价 ‎【考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分析】A、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定义来进行解答;‎ B、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来进行解答;‎ C、根据能够碳酸钠反应的物质不仅仅熟石灰来进行解答;‎ D、根据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及化合物Y的化学计量数来进行解答.‎ ‎【解答】解:A、复分解反应是指两种物质相互交换成分而生成了两种新的物质,所以可以判断该反应是一种碱或盐与碳酸钠交换成分后而发生的反应,故属于复分解反应,故A分析正确;‎ B、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以知道,在Y中一定含有钠元素,故B分析正确;‎ C、不仅仅氢氧化钙能够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氯化钙等也可以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故C分析错误;‎ D、反应前钠原子有2个,而反应后中出现在Y中,且其化学计量数为2,所以可以判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所以可以判断在Y中的阴离子的化合价为﹣1价,根据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反应可以知道,X中的阴离子即为Y中的阴离子,故D分析正确.‎ 故选C.‎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 ‎ ‎ ‎7.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将某饱和溶液降温后,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B.不同的物质可以由相同的元素组成 C.混合物一定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D.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相同,但物理性质不一定相同 ‎【考点】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溶质的质量分数;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物质的元素组成.‎ ‎【分析】A、根据温度对固体物质的来进行判断;‎ B、根据同素异形体分析;‎ C、根据物质的构成分析;‎ D、根据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考虑 ‎【解答】解:A、对于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的物质来说,所以若降低其饱和溶液的温度,使溶解度更大,从而使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溶液,而溶质和溶剂都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其溶质的质量分数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故A对;‎ B、不同的物质可以由相同的元素组成,例如氧气好臭氧,故B对;‎ C、物质不一定由分子构成,例如生铁主要为铁和碳的混合物,其中没有分子,故C错;‎ D、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所以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一定相同,物理性质不一定相同,故D对.‎ 故选C ‎【点评】理解溶解度的影响,正确判断物质的组成与构成,熟悉分子的性质和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 ‎ ‎8.小华同学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数字“2”的含义 B.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①Fe2+和SO4都表示离子带的电荷数 ‎②2N和N2都表示原子的个数 ‎①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②分解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 C.物质与微粒构成 D.物质与分类 ‎①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②氯化钠﹣﹣由Na+和Cl﹣构成 ‎①烧碱、纯碱﹣﹣常见碱 ‎②不锈钢、生铁﹣﹣常见合金 A.A B.B C.C D.D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合金与合金的性质;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化合反应及其应用;分解反应及其应用;氧化反应.‎ ‎【分析】A、①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②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值.‎ B、①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是氧化反应;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②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其特点可总结为“一变多”.‎ C、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D、①碱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②合金具有以下特点:①一定是混合物;②合金中至少有一种金属等.‎ ‎【解答】解:A、①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Fe2+中的“2”表示一个亚铁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②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值, SO4中的“2”表示硫酸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选项化学知识归纳有错误.‎ B、①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甲烷+氧气二氧化碳+水;②分解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如碳酸常温下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属于吸热反应;故选项化学知识归纳均正确.‎ C、①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②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化学知识归纳有错误.‎ D、①烧碱是由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碱;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属于盐;②不锈钢、生铁均是铁的合金;故选项化学知识归纳有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标在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特征、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9.在点燃条件下,A和B反应生成C和D.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C是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物质 B.A的水溶液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 C.在该反应中,生成C和D的质量比为14:9‎ D.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反应类型的判定.‎ ‎【分析】首先要对模型图进行观察,分析物质的微观构成、物质的类别,再找出物质之间的微粒数目关系,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再对题中各问加以分析解答.‎ ‎【解答】解:根据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个数关系如下图:‎ 化学方程式为:4NH3+3O22N2+6H2O A、由C的微观构成可知,物质C是氮气,是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物质.故A正确;‎ B、由A的微观构成可知,物质A是氨气,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故B正确;‎ 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C和D的质量比为:(2×14×2):【6×(1×2+16×1)】=14:27.故C不正确;‎ D、由上述反应可知,该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了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综合性较强,但由于问题较多,容易被弄糊涂了,因此要从概念的科学定义出发,逐一解答.对于方程式书写的解答要注意配平,不能光看图示,否则容易出错.‎ ‎ ‎ ‎10.图1中甲、乙、丙、丁表示相邻两物质相互混合过程中溶液酸碱度的变化,其中可能得图2所示变化关系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分析】右图而可以看出该反应是碱性溶液与酸性溶液相互结合至恰好反应,此时PH等于7,再滴加酸液溶液会显酸性,PH小于7,利用这一过程对图一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在图二中根据PH的变化情况可知,PH由大于7到等于7最后小于7,正好是碱的溶液加酸后的过程,在图一中只有氢氧化钙与硫酸的反应正好符合.‎ 故选D ‎【点评】此题是一道反应与图示的结合题,解题的关键是对图二PH的分析,找到反应物的PH特点,进而作出判断.‎ ‎ ‎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除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以外,其它每空1分,共18分.)‎ ‎11.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1)生活中若发生火灾时,常用的灭火材料有水、泡沫灭火器等.用沙子灭火的主要原理是隔绝氧气(或空气);‎ ‎(2)馒头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食品,但不法商贩为了好卖,添加了柠檬黄(PbCrO4)使馒头着色而美观,馒头富含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中的糖类;柠檬黄中Pb的化合价为+2价,则Cr的化合价为+6价;‎ ‎(3)常见的食品脱氧剂多为无机铁系脱氧剂.请将下列脱氧中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4Fe(OH)2+O2+2H2O═4Fe(OH)3.‎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分析】(1)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2)蔗糖属于糖类物质,在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3)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进行解答.‎ ‎【解答】解:(1)用沙子灭火,是利用了隔绝氧气(或空气)的灭火原理.‎ ‎(2)蔗糖属于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中的糖类物质;柠檬黄中Pb的化合价为+2价,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以求出Cr的化合价为+6价.‎ ‎(3)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不变,反应后含有4个Fe原子,12个O原子,12个H原子,反应前含有4个Fe原子,10个O原子,8个H原子,故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含有2个H原子和一个O原子,其化学式为H2O.‎ 故答案为:(1)隔绝氧气(或空气).‎ ‎(2)糖类;+6.‎ ‎(3)H2O.‎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以及质量守恒定律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 ‎ ‎12.湖北省孝感市的应城、云梦等地蕴藏着丰富的氯化钠资源,某中学的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欲除去固体氯化钠中混有氯化镁、氯化钙.设计实验方案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方案中加入过量试剂a若为氢氧化钠溶液,则其目的是为了除去粗盐中的氯化镁或镁离子;‎ ‎(2)在过滤操作中,除用到带铁圈的铁架台、烧杯、玻璃棒外,还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漏斗;‎ ‎(3)滤液B中所含的溶质为Na2CO3、NaCl、NaOH.‎ ‎【考点】氯化钠与粗盐提纯;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会与氯化镁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进行分析;‎ ‎(2)过滤需要的仪器有带铁圈的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漏斗等;‎ ‎(3)根据题干信息推断b是碳酸钠溶液进行分析.‎ ‎【解答】解:(1)氢氧化钠会与氯化镁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所以步骤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除去氯化镁杂质;‎ ‎(2)过滤需要的仪器有带铁圈的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漏斗等;‎ ‎(3)加入的试剂b是碳酸钠溶液,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的目的是除去其中的钙离子,因为原来加入的氢氧化钠是过量的,所以滤液B中所含的溶质为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钠.‎ 故答案为:(1)氯化镁或镁离子;‎ ‎(2)漏斗;‎ ‎(3)Na2CO3、NaCl、NaOH.‎ ‎【点评】化学实验现象是化学实验最突出、最鲜明的部分,也是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依据,掌握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反应关系,有助于提高观察实验、进行实验的能力.所以对化学实验不仅要认真观察,还应掌握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 ‎ ‎ ‎13.根据如图所示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若用装置B排水收集氧气,气体从b(填“a”或“b”)导管通入瓶内;‎ ‎(2)对比装置D和C,可以得出关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某同学连接A、E、F进行实验,A中所加药品不同,F中所加药品相同.‎ ‎①若实验时E中蜡烛熄灭,F中溶液变浑浊,则A中发生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复分解反应;‎ ‎②若实验时E中蜡烛燃烧更旺,F中溶液变浑浊,则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考点】氧气的收集方法;氧气的制取装置;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反应类型的判定;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分析】(1)根据氧气的密度比水小分析.‎ ‎(2)根据题中信息得出关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3)①实验时E中蜡烛熄灭,F中溶液变浑浊,则A中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②实验时E中蜡烛燃烧更旺,说明生成的气体是氧气.‎ ‎【解答】解:(1)氧气的密度比水小,气体从b通入,水从a排出;铁丝燃烧时瓶底留少量水是防止生成物溅落下来,炸裂瓶底.‎ 故填:b.‎ ‎(2)C中红热的铁丝能燃烧,D中常温下的铁丝不燃烧,可以得出可燃物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 故填: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①实验时E中蜡烛熄灭,F中溶液变浑浊,则A中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因此E中蜡烛熄灭,其反应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属于复分解反应.‎ 故填:复分解反应.‎ ‎②实验时E中蜡烛燃烧更旺,说明生成的气体是氧气,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则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故填:2H2O22H2O+O2↑.‎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所学信息分析实验的能力、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化学方程式书写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不符合客观事实、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写条件、不标符号等.‎ ‎ ‎ ‎14.甲、乙、丙、丁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他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反应关系(“→”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成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甲、乙、丙、丁分别是铝、铁、铜、银中的某一种金属. 试推断乙是铁;写出丁→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2AgNO3=Cu(NO3)2+2Ag.‎ ‎(2)若甲是单质,乙、丙、丁属于氧化物,且乙、丙、丁常温下状态各不相同.则丁的一种用途是灭火.‎ ‎(3)若甲、乙、丙、丁都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碱或盐,其中甲和乙的水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甲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写出乙→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OH+HCl=NaCl+H2O.‎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根据甲、乙、丙、丁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甲、乙、丙、丁分别是铝、铁、铜、银中的某一种金属,若甲会转化成乙和丙,乙会转化成丙和丁,丁会转化成丙,所以丙是银,丁是铜,乙是铁,甲是铝;若甲是单质,乙、丙、丁属于氧化物,且乙、丙、丁常温下状态各不相同,所以甲是氧气,丙是水,乙是氧化铜,丁是二氧化碳;若甲、乙、丙、丁都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碱或盐,其中甲和乙的水溶液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甲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所以甲是碳酸钠,所以乙是氢氧化钠,丙是氯化钠,丁碳酸氢钠,然后进行验证即可.‎ ‎【解答】解:甲、乙、丙、丁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 ‎(1)甲、乙、丙、丁分别是铝、铁、铜、银中的某一种金属,若甲会转化成乙和丙,乙会转化成丙和丁,丁会转化成丙,所以丙是银,丁是铜,乙是铁,甲是铝,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乙是铁,丁→丙的反应是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化学方程式为:Cu+2AgNO3=Cu(NO3)2+2Ag;‎ ‎(2)若甲是单质,乙、丙、丁属于氧化物,且乙、丙、丁常温下状态各不相同,所以甲是氧气,丙是水,乙是氧化铜,丁是二氧化碳,二氧化锰不具有助燃性,可以用来灭火;‎ ‎(3)若甲、乙、丙、丁都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碱或盐,其中甲和乙的水溶液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甲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所以甲是碳酸钠,所以乙是氢氧化钠,丙是氯化钠,丁碳酸氢钠,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乙→丙的反应是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故答案为:(1)铁,Cu+2AgNO3=Cu(NO3)2+2Ag;‎ ‎(2)灭火;‎ ‎(3)NaOH+HCl=NaCl+H2O.‎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 ‎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7分.)‎ ‎15.小红为大家做了一个“燃纸成铁”的趣味实验.将一张滤纸(组成元素为C、H、O)用FeCl3浓溶液润湿,在酒精灯上烘干后点燃,滤纸变黑、红热,最终生成黑褐色物质.小红告诉大家:黑褐色物质中含有铁单质.‎ ‎【提出问题】黑褐色物质中真的含有铁单质吗?‎ ‎【探究过程】‎ ‎(1)小红先从反应物分析,因为反应物中含有铁元素所以反应后可能生成铁单质.‎ ‎(2)为获得实验证据,小红做了实验1.‎ 实验1:将黑褐色物质放入稀盐酸中,发现有连续微小气泡产生.若黑褐色物质中含有铁单质,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3)小明提出疑问:由反应物的组成分析,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的物质不一定是铁单质,还可能是碳酸亚铁或者碳酸铁.小红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在高温条件下不可能生成此类物质.‎ ‎(4)小明仍有疑问:实验1中产生的气泡也可能是滤纸碳化后吸附的空气.‎ 为此,小红又做了实验1的对比实验:将黑褐色物质放入蒸馏水中观察到有微小气泡产生但很快停止.证明实验1中的连续气泡确实是由铁单质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 ‎(5)为进一步证明黑褐色物质中有铁单质,小红选择了某盐溶液又做了实验2.‎ 实验2:将黑褐色物质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到黑褐色物质表面有红色固体产生也能证明黑褐色物质中有铁单质.‎ ‎【得出结论】通过以上探究,证明黑褐色物质中确实含有铁单质.‎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金属的化学性质.‎ ‎【分析】【探究过程】(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进行解答;‎ ‎(2)根据铁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解答;‎ ‎(3)根据盐酸的性质可以知道,碳酸盐也可以和盐酸反应生成气体,可以据此解答;‎ ‎(4)若滤纸碳化后吸附了空气,则在水中也能产生气泡,所有可以将该黑褐色固体加入蒸馏水中,观察气泡的持续性,即可完成判断;‎ ‎(5)实验2:根据铁单质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生成红色的铜,现象较明显,可以据此来进行解答;‎ ‎【解答】解:【探究过程】(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由于反应物中含有铁元素,所以可能生成铁单质;‎ ‎(2)铁和盐酸反应生成了氢气和氯化亚铁,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3)由于反应物中含碳元素和氧元素,而碳酸盐也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气体,故该固体中可能含有碳酸亚铁或者碳酸铁;‎ ‎(4)若滤纸碳化后吸附了空气,则在水中也能产生气泡,所有可以将该黑褐色固体加入蒸馏水中进行验证;‎ ‎(5)实验2:铁的活动性比铜强,可以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生成铜,而铜为红色固体,所以可以将该黑褐色固体加入硫酸铜溶液中,若观察到黑褐色物质表面有红色固体产生,则说明含有铁;‎ 故答案为:【探究过程】(1)反应物中含有铁元素;‎ ‎(2)Fe+2HCl═FeCl2+H2↑;‎ ‎(3)碳酸亚铁或者碳酸铁;‎ ‎(4)将黑褐色物质放入蒸馏水中;‎ ‎(5)硫酸铜;黑褐色物质表面有红色固体产生;‎ ‎【点评】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赏析问题情景,找到实验探究的反应原理;再根据实验的反应原理,利用所取的样品进行实验探究,分析推断出该物质的组成成分即可;注意物质的性质的应用.‎ ‎ ‎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5分.)‎ ‎16.根据图所示的信息计算:‎ ‎(1)加入的稀硫酸质量为24.5g.‎ ‎(2)所用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 (请写出解题过程)(化学方程式:2KOH+H2SO4═K2SO4+2H2O)‎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结合氢氧化钾和稀硫酸的反应来求算出加入的稀硫酸的质量;‎ ‎(2)根据氢氧化钾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可以求算出稀硫酸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结合氢氧化钾和稀硫酸的反应来求算出加入的稀硫酸的质量为:80.5g﹣56g=24.5g;‎ ‎(2)设所用稀硫酸溶质的质量为x H2SO4+2KOH═K2SO4+2H2O ‎98 112‎ ‎ x 56g×10%‎ 解得:x=4.9 g 所用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100%=20%‎ 答:所用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故答案为:‎ ‎(1)24.5‎ ‎(2)所用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20%‎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和格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