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议论文阅读教学设计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议论文阅读教学设计

专题复习 “议论文阅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2、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七—九年级语文教材中,议论文很少,只有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有几篇议论性文章。而这几篇议论文又较简单,不能全面阐释议论文的特点。要借助课外典型的议论文的阅读加强学生对议论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中招考点 议论文的阅读考查一般从论点、论据、论证三个方面设题。(1)关于论点,常考的是提炼、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2)关于论据,常考的是分析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辨别论据的类型或论据使用是否恰当;分析论据的作用;补充论据等。(3)关于论证,常考的有:分析论证过程;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品析论证的语言。另外,议论文还常考查学生的拓展探究能力。‎ ‎4、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通过学习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的议论文,对议论文已经有所了解,但由于平时阅读议论文较少,也很少练习议论文的写作,因此虽然大部分同学能读懂议论文,但在解答问题时还需要进行技巧的训练。‎ 学习目标:‎ ‎1、学会提炼、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2、辨别论据的类型及其作用,学会按要求补充论据 ‎3、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学会概括论证过程 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如下活动:通过阅读《阅历与读书》、《让人,乃众妙之门》、《“知入”与“知出”》等议论文,学会提炼、概括中心论点的方法等。‎ ‎2、针对目标2,设计如下活动:阅读《阅历与读书》、《让人,乃众妙之门》、《“知入”与“知出”》等,(1)指出文中所用的论据类型;(2)指出某一个论据的作用;(3)针对某一段补充一个论据等。‎ ‎3、针对目标3,设计如下活动:阅读《阅历与读书》、《让人,乃众妙之门》、《“知入”与“知出”》等,(1)简述文章(或文段)的论证过程;(2)辨析某一段的论证方法及作用;(3)分析文段的作用等。‎ 课时计划:建议目标1用一个课时,目标2用一个课时,目标3用二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议论文是河南中考的选考文体,近五年河南中考选考文体分别是:2010《匠人与大师》,2011《坚持“一件事原则”》,2012《高山上的守望者——岳桦》,2013《“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2014《阅历与读书》。专家预测2015年河南中考再考议论文的可能性比较大。因此,我们一定要将议论文认真、系统地复习一遍,全面掌握议论文的知识体系和答题技巧。‎ 二、议论文文体知识梳理 ‎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论点必须正确。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文章还围绕一个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一个方面,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是从属于中心论点的。‎ 论据:‎ ‎(1)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 ‎(2)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②道理论据。 ‎ ‎ ①事实论据:包括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据等。‎ ‎ ②道理论据:包括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原理、定律等。‎ ‎(3)使用论据的要求:①确凿性。我们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涵义。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③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应该联系紧密一致。 ‎ 论证: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罗辑关系纽带。‎ 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2、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 ‎(5).引用论证: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的分析问题、说明道理。‎ ‎3、议论文结构:‎ 议论文结构主要有:‎ ‎(1)、并列式,段落层次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 ‎(2)、层进式,各部分之间是层进关系,即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3)、总分式,论证的层次间是总论和分论的关系,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总分总。‎ ‎4、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两种。‎ 三、专题复习 ‎(一)论点: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也是议论文的灵魂。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 中招考点:1、寻找或概括选文的中心论点。2、概括文中某段的分论点。3、分析文章提出两点的方式。4、分论点之间的关系。5、分析分论点和中心论点之间的关系。6、给文章加上恰当的标题或分析标题的作用。‎ 自学指导一:认真阅读三篇文章:《阅历与读书》、《让人,乃众妙之门》、《“知入”与“知出”》三篇议论文,注意把握文章的观点,把能表明观点的句子画出来。阅读时,要对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多加关注,因为文章的中心论点极有可能就在这儿。时间10分钟左右。‎ 自学检测一:1、这三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各是什么?‎ 答案点拨:‎ ‎(1)、《阅历与读书》: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阅历与读书相辅相成)二者不可偏废。‎ ‎(2)、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3)、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或:读书的精髓关键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或:既能“入”又能“出”,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2、《阅历与读书》中第二段、第三段的论点分别是什么?它们与中心论点是什么关系?‎ 答案点拨:第二段的论点是: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第三段的论点是:经历与读书都能丰富阅历。这两段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二者不可偏废”。 3、阅读《让人,乃众妙之门》,说说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答案点拨:通过讲述沈从文碑文的含义和“让人”的美德,自然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4、阅读《让人,乃众妙之门》,说说第二段至第四段的论点各是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案点拨:第二段: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第三段: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第四段: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这三个分论点是并列关系。‎ ‎【应考策略】‎ ‎1、如何寻找或提炼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通常的方法有:(1)根据位置判断:标题、开头、结尾、过渡句,其特点是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判断句或陈述句,句子简洁明了,概括性强;(2)根据论题总结:论题是作者所议论的问题,找到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就找到了中心论点;(3)叠加分论点关键词,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归纳出中心论点;(4)根据论据判断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其证明的是什么观点,这个观点就是论点。(5)抓住“我认为”“由此可见”“所以”“归根结底”这样的语言标志词寻找中心论点。‎ ‎2、如何寻找分论点?‎ 寻找分论点的方法:(1)根据位置判断。分论点就是每段或每层的中心句,中心句往往在每段或每层的开头或结尾。(2)根据表达方式判断。对于列举事例的段落,要重点关注该段中议论、抒情的语句,一些总结性的语句往往就是分论点。(3)根据论据总结。议论文中 的论据首先是为了证明分论点的,所以论据证明什么,什么就是分论点。(4)看文章开头、结尾有没有对全文的分论点进行总结。‎ ‎3、论点是怎么提出的?‎ 通常的方式是:(1)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纳论点;(2)引用名言,从而引出中心论点;(3)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然后通过分析论述,提出中心论点;(4)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然后归纳出中心论点。‎ ‎4、议论文的标题有何作用?‎ 一般有:(1)揭示文章的中心论点;(2)提示论述范围;(3)揭示论题;(4)指明论述对象;(5)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等。‎ ‎(二)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根据(包括事实和道理)。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 中招考点:(1)概括事实论据的内容;(2)归纳、梳理论据;(3)分析论据(材料)在文中的作用;(4)判断所给材料能否作为选文后某段的论据,并说明理由;(5)根据论点补写道理论据或事实论据。‎ 自学指导二:认真阅读《阅历与读书》、《让人,乃众妙之门》、《“知入”与“知出”》三篇议论文,看三篇议论文围绕各自的中心论点分别使用了什么论据,并区分论据的类型,然后在文中标明。先自己在文中查找,然后可以和同学交流。10分钟左右。‎ 自学检测二:1、请概括一下《让人,乃众妙之门》中第二段、第三段所用的论据及其作用。‎ 答案提示:第二段:“将相和”的故事,运用历史故事论证“‎ 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这个论点,真实有力,增强了说服力。第三段:乔羽夫妇做客央视《夫妻剧场》的故事。运用名人的故事论证“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这个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2、阅读《让人,乃众妙之门》看看下面给出的三个论据,哪一个不能证明第②段的观点,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 (1)是可忍,孰不可忍?‎ ‎ (2)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 ‎(3)韩信曾甘受市井屠夫的胯下之辱,后来成为一代名将。‎ 答案提示:第一个论据不行,因为第一个的内容是告诉我们要“不让”,本文第②段讲的是让人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这句话不能证明此观点,所以不行。‎ ‎3、阅读《“知入”与“知出”》,说说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5分)‎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答案提示:第②段,(1分)这段文字引用叶圣陶的话阐述了“通过文字和作者会面,了解作者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的内容。(2分)与第②段所阐述的 “阅读中的‘入’是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的观点一致。(2分)‎ ‎4、阅读《阅历与读书》,说说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3分) 歌德说:“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 纸的背面。”‎ 答案提示:第②段。(1分)歌德的话论证的是第②段中的“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意思对即可。2分)(共3分)‎ ‎【应考策略】‎ ‎1、概括事实论据法: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答题:(1)把握选段的中心句,特别是首括句或总结句;(2)把握人物、事件等记叙的要素,然后按照“人物+事件”的模式提炼,并用精准的语言记叙描述。‎ ‎2、事实论据作用分析法:分析论据的作用为议论文常见题型。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及统计数据等。事实论据的作用可按这个模式答题:运用……这一事实论据(事实要高度概括),真实有力地论证了……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道理论据作用分析法:首先要理解什么是道理论据: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定理、名人名言等属于道理论据。道理论据的作用可按这个模式答题:运用……这一道理论据,论证了……的论点,增加了论据的权威性,增强了确凿的说服力。‎ ‎4、依据论点补写论据的方法:依据论点补写论据是近几年中考常见的题型,所写论据要紧扣论点,事实论据要有代表性、典型性,要真实,道理论据要准确、贴切。答题模式:事实论据:人物+典型事件(要高度概括能体现中心的典型事件,并且要和论点结合);道理论据:××人物说×××,列举的名言准确即可。且表述要力求准确简洁,不可超过规定的字数。‎ ‎(三)论证: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1、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中招考点:判断全文、某段或画线句子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自学指导三:议论文常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因而在阅读议论文时要考虑论据的类型,看哪些是事实论据,哪些是道理论据 ‎。判断准了论据类型,才能正确分析其作用。叙述事例的论据就是事实论据,引用名言警句、格言、谚语等的论据就是道理论据。其作用往往都是为了论证中心论点或者分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自学检测三:阅读《让人,乃众妙之门》一文,看看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提示: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形象、突出地论证了让人对事业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 ‎【答题模式】‎ ‎(1)举例论证:举例论证是一种常用的论证方法,通过典型分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答题模式一般为: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道理论证的作用是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答题模式一般为: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了……的名言或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比喻论证:比喻论证的作用是 将道理讲得通俗易懂,使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答题模式一般为: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论证方法,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其作用就是突出强调。答题模式一般是: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使所阐述的道理更加深刻,观点更鲜明。‎ ‎2、梳理论证思路,把握论证结构 中招考点:(1)复习作者怎么来的的过程。(2)复习全文或某段的论证思路。‎ 自学指导四:(1)阅读语段,找出关键词,分层。(2)按顺序复习每一层,可从论证方法入手,并指出论证了什么。(3)对于表态、看法、观点、结论等一类的文字,在复习时可以直接引用或提炼。(4)关注诸如“首先”“然后”“接着”等表示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 自学检测四:‎ ‎(1)阅读《阅历与读书》,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答案提示:先提出本段论题“如何丰富阅历”。(1分)然后从阅历与经历的关系、阅历与读书的关系进行论证。(2分)最后点明本段论点“经历与读书都能丰富阅历”。(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2)阅读《“知入”与“知出”》,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答案提示:首先提出文章中心论点。(1分)然后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2分)最后再一次明确中心论点。(1分)‎ ‎【答题技巧】论证思路的分析为中考常考考点,答题时可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1)作者先提出了……的观点;(2)接着运用过渡,引出X个事实论据和Y个道理论据,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等),综合论证论点;(3)论证部分,先引用……的事例,充当事实论据,之后又对这几个事例进行深入剖析,强调……,进一步证明论点;(4)最后总结,得出……的结论(发出……号召;发出……的警示)‎ ‎3、把握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中招考点:(1)判断句子(段落)顺序能否调换,并说明理由。(2)判断句子(段落)能否删除,并说明理由。(3)分析句子(段落)之间的关系。‎ 自学指导五:自读《让人,乃众妙之门》,标明每一段的段意,区分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自学检测五:阅读《让人,乃众妙之门》一文,说说选文第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案提示:不能,第④段讲的是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第⑤段讲的是怎样具备让人这种品格。这两段的内容是递进关系。‎ ‎【答题技巧】‎ ‎(1)议论文句子(段落)顺序能否调换分析:首先注意内容间的逻辑关系(如从主到次,从一般到个别等),看有无照应的内容;其次注意内容内部的关系,一般有总分、分总、并列、递进等关系;再次,要结合具体内容详细阐述彼此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此类题的答案一般是不能调换。‎ ‎(2)句子(段落)能否删除答题方法:首先要概括出句子(段落)的内容,然后考虑中心或上下文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是否删除的依据是看其能否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为文章的中心服务。答题步骤:先摆出自己的明确观点,认同还是否定;再说该内容能否删除的理由,即其所起的作用、效果,最后点明能或不能删除。‎ ‎(3)句子(段落)关系分析法:句子(段落)之间一般情况下有总分、分总、并列、递进等关系。议论文句子(段落)之间的关系,因其论证结构的不同而不同。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句子(段落)之间容易出现总分的关系;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句子(段落)之间一般为递进关系;并列式的论证结构,句子(段落)之间一般是并列关系。‎ ‎4、揣摩语言,理解文意 中招考点:(1)判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并说明理由(多为修饰限制性的词语);(2)理解并分析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3)判断语序能否颠倒,并说明理由;(4)分析代词或其它词语的指代作用;(5)理解并分析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自学指导六:自读《“知入”与“知出”》, 《让人,乃众妙之门》。从文中找出你认为用得最好的词语,用作批注的方法,在原文中进行圈点批画。‎ 自学检测六:‎ ‎(1)、阅读《“知入”与“知出”》,第⑤段加点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 答案提示: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或: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2)阅读《让人,乃众妙之门》一文,说说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这种美德”具体指什么?‎ 答案提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 ‎【答题技巧】‎ ‎(1)修饰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四步法:(一)表态,能或不能;(二)说明该词语的意思并结合句子说明其在句中的作用;(三)写明若删去,原来XXX的意思就变成XXX的意思,与实际不符;(四)总结: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所以不能删除。‎ ‎(2)议论文加点词语含义或作用分析法:可按照下面的答题思路进行分析:(一)确定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二)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三)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或增强了议论文语言的生动性)。‎ ‎(3)词语的指代内容答题法:(一)了解代词的用法。如“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哪些”是远指。一般来讲,这些词语所指代的内容位于这些词语的前面。(二)在具体的语境中,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有的是文中原句,有的则需要分析、概括。(三)将找出的指代内容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 ‎(4)议论文中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重要的句子主要指突出文章脉络层次的关键语句,对文意起重要重要的名言警句或引文、中心句、起始句、过渡句、总结句、比喻句、长句内涵丰富的句子等。要想理解这些重要的句子,应该做到:(一)不仅要理解句子的表面意义,还要理解它的表达效果以及文章主旨、上下句的关联。(二)正确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如总分 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等。(三)注意句子和论点的关系,如有的中心句与论点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警局本身就是论点,有的过渡句提出了论点,有的名言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的总结句概括了论点,有的比喻句使论点更生动、深刻。‎ ‎5、分析议论文中某个段落的作用。‎ 中招考点:(1)分析文章开头引用故事或名言的作用;(2)分析文章某段(一般是开头段、结尾段)的作用。‎ 自学指导七:自读《阅历与读书》,《让人,乃众妙之门》。看看它们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结合全文,分析它们的作用。‎ 自学检测七:‎ ‎(1)阅读《阅历与读书》,说说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提示:①指出“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引起下文。②从读书体验谈起,借用名言,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阅读《让人,乃众妙之门》一文,说说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答案提示:总结全文,突出中心论点,号召人们要拥有让人的美德。‎ ‎【答题技巧】‎ ‎(1)议论文开头引用故事或名言的作用主要有:(一)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论题);(二)作为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证明论点;(三)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或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四)引出下文的论述。‎ ‎(2)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一)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二)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或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或提出论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三)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或论题,同时,名言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四)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同时,故事和事例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五)摆出错误的论点和论据,为下文的批驳树立靶子。(六)用生动的比喻或故事(如寓言)引出论点,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接受。‎ ‎(3)议论文结尾段的作用:(一)深化中心论点,总结出……的结论;(二)强调……的中心论点;(三)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四)补充论证了……,使论证更全面、更严密;(五)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六)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启发人们去关注或思考某个问题。‎ ‎6、开放性、拓展性考题。‎ 中招考点:(1)评价作者的观点;(2)就文中的某一内容或链接的材料,谈自己的看法或 感悟。‎ 自学指导八:自读《“知入”与“知出”》,将文中给你感触最深的句子画出来,然后结合全文的观点,并联系自己的经历和人生体验,和同学交流感悟。‎ 自学检测八:阅读《“知入”与“知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感悟联想。‎ 答案提示:围绕“熟读精思的读书方法”来谈感悟联想。‎ ‎【答题技巧】‎ 主观迁移类问题一般考查阅读文章后的启示、收获、看法等,答题时要分四步走:一是围绕文章的中心,确立自己的观点,且观点要符合主流思想意识;二是写出自身的体会;三是列举生活中的相关事例,最好是名人明事;四是紧扣原文的主题精选小结,发出号召。‎ ‎(四)作业 限时作业 ‎“2014中考议论文阅读精选”‎ ‎【附文】:‎ ‎1、2014河南中考题 阅历与读书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而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叉勇于实践,以读书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读书,才能做到阅历和读书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作者:赵迎辉。有删改) 1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 1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 13.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4分)‎ ‎14.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3分) 歌德说:“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 纸的背面。”‎ 答案:11.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阅历与读书相辅相成)(2分)二者不可偏废。(1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12.①指出“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引起下文。②从读书体验谈起,借用名言,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13.先提出本段论题“如何丰富阅历”。(1分)然后从阅历与经历的关系、阅历与读书的关系进行论证。(2分)最后点明本段论点“经历与读书都能丰富阅历”。(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14.第②段。(1分)歌德的话论证的是第②段中的“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意思对即可。2分)(共3分)‎ ‎2、2013辽宁沈阳中考题 让人,乃众妙之门 ‎(2013年辽宁沈阳市中考题)‎ ‎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又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21.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让人,乃众妙之门。‎ ‎   B.让人,让沈从文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   C.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   D.让人,并不是懦弱。‎ ‎22.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这种美德”具体指什么?(13分)‎ ‎23.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24.选文第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4分)‎ ‎25.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3分)‎ ‎ 26.下面给出的三个论据,有一个不能证明第②段的观点,请指出并说明理由。(3分)‎ ‎ (1)是可忍,孰不可忍?‎ ‎ (2)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 ‎(3)韩信曾甘受市井屠夫的胯下之辱,后来成为一代名将。‎ ‎【答案】(三) (20分)‎ ‎21.C ‎22.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 ‎23.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形象、突出地论证了让人对事业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 ‎24.不能,第④段讲的是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第⑤段讲的是怎样具备让人这种品格。这两段的内容是递进关系。‎ ‎25.总结全文,突出中心论点,号召人们要拥有让人的美德。‎ ‎26.第一个论据不行,因为第一个的内容是告诉我们要“不让”,本文第②段讲的是让人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这句话不能证明此观点,所以不行。‎ ‎3、2013甘肃兰州中考题 ‎“知入”与“知出”‎ ‎(2013年甘肃兰州市中考题) ‎ ‎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 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2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 ‎ ‎22.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4分)‎ ‎ ‎ ‎23. 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5分)‎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 24. 第⑤段加点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3分)‎ ‎ ‎ ‎25. 读了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感悟联想。(3分)‎ ‎ ‎ ‎【答案】(二)(18分)‎ ‎21.(3分)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或:读书的精髓关键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或:既能“入”又能“出”,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22.(4分)首先提出文章中心论点。(1分)然后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2分)最后再一次明确中心论点。(1分)‎ ‎23.(5分) 第②段,(1分)这段文字引用叶圣陶的话阐述了“通过文字和作者会面,了解作者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的内容。(2分)与第②段所阐述的 “阅读中的‘入’是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的观点一致。(2分)‎ ‎24.(3分)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或: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25.(3分)围绕“熟读精思的读书方法”来谈感悟联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