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课内阅读训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文言文课内阅读训练

‎(三十一)(2003年盐城)‎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大守醉也。 (选自(醉翁亭记))‎ ‎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至于负者歌/于途 D.往/来而不绝者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悉: (2)杂然而前陈者陈:‎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2)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4.甲段中所描写的美好景象,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即 ;乙段所选的原文中,有一千古名句表露了作者的情趣,这句话是 。‎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段“阡陌交通”中的“交通”与乙段“觥筹交错”中的“交错”两词的古义完全相同。‎ B.“豁然开朗”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苍颜白发”暗示出欧阳修已老态龙钟。‎ C.甲、乙两段文字语句错落有致。前者重在写景,后者重在写人;前者实写,后者虚写。‎ D.甲段主要描写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生活图景,乙段主要描绘太守与民同乐图。‎ ‎(三十)(2003年山东)‎ ‎(甲)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口技》‎ ‎(乙)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核舟记》‎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夫呓语其真不知马也 B.当是时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既而儿醒而计其长 D.为人五不足为外人道也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妇抚儿乳: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两段文字中各有一个表示评价和赞美的句子,写出并翻译。‎ ‎(甲)‎ ‎(乙)‎ ‎4.选文中提到的口技和微雕都属于民间技艺。除此之外,你喜欢的民间技艺还有哪些?画出一种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答:‎ ‎(二十七)(2003年河北)‎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文章中表明曹刿“请见”原因的句子是什么?(请用曹刿的话回答)‎ 答:‎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   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③公将鼓之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答:‎ ‎(二十六)(2002年扬州)‎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 ‎(1)咨臣以当世之事( ) (2)由是感激( )‎ ‎(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4)攘除奸凶(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之:以伤先帝之明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B.于:不求闻达于诸侯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C.以:先帝不以臣卑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D.故:故五月渡泸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3.第①段文字着重记叙了刘备和诸葛亮 两件事。‎ ‎4.写出第②段划线句的译文:‎ ‎(二十五)(2003年哈尔滨)出师表(节选)‎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主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遗: 痛恨:‎ ‎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3.诸葛亮在安排内政时推荐郭攸之等人的理由是什么?‎ 答:‎ ‎4.选文第三段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二十四)(2003年甘肃)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送东阳马生序( ) ②媵人持汤沃灌( ) ‎ ‎ ③寓逆旅主人( )‎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当余之从师也 B.戴朱缨宝饰之帽 C.岂他人之过哉 D.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3.翻译下列两个短句。‎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 ②日再食 ‎4.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表现在哪些方面?‎ ‎5.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二十三)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关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贫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试题(一)(2003年荆州)‎ ‎1.对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躲避)也 ‎ B.所欲有甚(超过)于生者 C.乞人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也 ‎ ‎ D.此之谓失其本心(自己的修养)‎ ‎2.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得之则生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 B.舍身而取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C.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二者不可得兼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 ‎3.指出翻译有误的一项( )‎ A.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你吃 B.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C.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D.贤者能勿丧耳——(只不过)贤者能不丢掉它罢了 ‎4.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 C.第二段主要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不应为物欲所获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辟。‎ 试题(二)(2003年徐州)‎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呼尔而与之( ) ②乞人不屑也( )‎ ‎③妻妾之奉( )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得之则生,弗则得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余因得遍观群书。‎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两个画线句子。‎ ‎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译文:‎ ‎4.从全文看,这段文字论证的中心是: ‎ ‎(二十二)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令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揖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平。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试题(一)(2003年吉林)‎ ‎1.范仲淹是(朝代)政治家、文学家,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是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增其旧制( ) (2)属予作文以记之( ) ‎ ‎(3)前人之述备矣( ) (4)去国怀乡( )‎ ‎3.第三段、第四段具体表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请结合这两段内容,分别以“悲”和“喜”为首字,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答:‎ ‎4.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膝于京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答:‎ ‎5.“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三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你的体会。‎ 答:‎ 试题(二)(2003年烟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 ‎2.下面每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或异二者之为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 ‎ B.蜀之鄙有二僧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忠之属也,可以应一战 D.河曲智叟亡以应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微斯人,吾谁与归?‎ ‎4.文段中加点词“进”指的是 ,“退”指的是 。‎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这句话在今天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答:‎ ‎(二十一)(2003年咸宁)‎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池非不深也( ) ②委而去之( ) ‎ ‎③故君子有不战(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得道者多助 策之不以其道 惨无人道 B.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 去留两便 C.寡助之至 比至陈 无微不至 D.攻亲戚之所畔 辍耕之垄上 始龀,跳往助之 ‎3.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原文句子。‎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译:‎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译:‎ ‎5.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答:‎ ‎(二十)(2003年重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 B.人恒过国恒亡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大计亦死 D.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翻译:‎ ‎3.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行为上要。(用原文回答)‎ ‎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 答:‎ ‎(十九)(2003年天津)醉翁亭记(节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这个片段写了四种情况。从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每种情况的短句.依次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下面各组句中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往来而不绝者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临溪而渔莅临指导 C.宴酣之乐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D.泉香而酒洌杂然而前陈者 ‎3.将“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翻译成现代汉语。译文:‎ ‎4.联系全文看,对作者在这个片段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水之乐 B.与民同乐 C.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D.“醉”与“乐”的和谐统一 ‎5.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境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一样具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所展露的“,”旷达胸襟。‎ ‎(十六)(2003年青海)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在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才美不外见 (2)策之不以其道 ‎2.下列各组句了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真无马邪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B.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祗辱于奴隶之手吾欲之南海 ‎3.请写出至少两个带“马”字的成语。‎ ‎4.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怀才不遇的人感慨道:“ ”‎ ‎5.文中以伯乐相马的典故立意,以千里马与执策人慨叹进行对照评说,讽刺当权者埋没人才。(用原文或自己的话回答均可)‎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划线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之不能尽其材 ‎7.读了韩愈《马说》,请你结合当今人才使用的情况,谈谈自己的感受。‎ 答:‎ ‎(十五)(2003年南昌)‎ ‎①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髫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②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1.用“/”给第①段中的画线文字断句。‎ 居 左 者 右 手 执 蒲 葵 扇 左 手 抚 炉 炉 上 有 壶 其 人 视 端 容 寂 若 听 茶 声 然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容: (2)夷:‎ ‎3.用自己的话概括第①段文字的内容。答:‎ ‎4.作者在第②段中用“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来说明刻在船背上的题字,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 ‎(十四)(2003年龙岩)‎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 ‎①子墨子解带为城。子: ②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 ‎③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寇:‎ ‎2.下面加点词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才美不外见于是见公输盘 ‎ B.以牒为械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C.子墨子九距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D.楚王问其故彼竭我盈,故克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①吾知所以距子矣。译文:‎ ‎②虽杀臣不能绝也。译文:‎ ‎4.本段文字用“九攻”“九距”点明战斗之激烈,用、交代激战之结果,用点明公输盘已经技穷。(用原文回答)‎ ‎(十三)(2003年福州)公输(节选)‎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1.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只要标一处)‎ ‎(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2)宋无罪而攻之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起于齐( ) (2)请说之( )‎ ‎(3)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 (4)不可谓知类( )‎ ‎3.下面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知而不争 面山而居 ‎ ‎ B.见公输盘 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C.愿借子杀之 呼尔而与之 ‎ D.吾义固不杀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墨子“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的目的是什么,体现了墨子的什么主张。‎ ‎5.“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墨子真的要请公输盘替他做这件事吗?请简答。‎ 答:‎ 十二)(2003年荷泽)陈涉世家(节选)‎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吴广素爱人 ②尉果笞广 ‎③广故数言欲亡 ④陈胜佐之 ‎2.“以激怒其众”中“以”字和下列句子中哪一项的“以”字意思相同?(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 ‎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翻译“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译文:‎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试题(一)(2003年黄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横柯上蔽( ) ⑵窥谷忘反( )‎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译文:‎ ‎3.理解填空。‎ ‎⑴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 ‎⑵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 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 的特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4.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试题二(2003年南通)‎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 A.蝉则千转不穷(尽) B.负势竞上(凭依)‎ C.横柯上蔽(隐蔽) D.好鸟相鸣(美丽)‎ ‎2.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不同的一项。‎ A.风烟俱净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 B.猛浪若奔在昼犹昏 C.一百许里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 ‎ D.急湍甚箭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3.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 A.从流飘荡 B.任意东西 ‎ C.互相轩邈 D.天下独绝 ‎4.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是:‎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十)(2003年广东)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 心境。‎ ‎(九)(2003年恩施)滥竿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泯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南郭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请为王吹竽”?‎ 答:‎ ‎2.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答:‎ ‎3.齐泯王听吹竿,喜欢一个一个独奏,南郭处士为什么要逃走?‎ 答:‎ ‎4.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答:‎ ‎(八)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手?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试题一(2003年常德)‎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性嗜酒 嗜: (2)造饮辄尽 造:‎ ‎2.用原文回答。‎ ‎“赞语”中“ , ”这两句体现了五柳先生的品德;“传文”中的“ ,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 ”,“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生活爱好,“ , ”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 ‎3.“亲旧知其如此”中的“此”指代的是(用原文回答)‎ ‎4.请联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说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中的“志”是什么。‎ 答:‎ 试题二(2003年湛江)‎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亦不详其姓字 详: (2)既醉而退 既:‎ ‎(3)亲旧知其如此 旧: (4)以乐其志 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亦不详其姓字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B.因以为号焉以乐其志 C.或置酒而招之无怀氏之民欤 ‎ D.或置酒而招之既醉而退 ‎3.请把“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和“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两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 ‎ ‎(2)‎ ‎4.本文写了五柳先生哪几方面的爱好?请摘录原文回答。‎ 答:‎ ‎(七)(2003年新疆)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的意思。‎ 名: 白丁: 丝竹: 斯:‎ ‎2.翻译下列句子。‎ 谈笑的鸿儒 何陋之有?‎ ‎3.作者为什么认为他的陋室不陋?‎ 答:‎ ‎4.“南阳诸葛庐”中的“诸葛”是指?‎ ‎5.有人认为本文反映出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六)(2003年上海)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且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作者将莲与牡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品行的追求,对世风的厌恶。‎ ‎(四)(2003年海淀)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答:‎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 )‎ A.选文中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3.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②王税。荒路暧③交通,鸡犬互鸣吠。俎④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注释]①肆:尽力。②靡(mǐ):没有。③暧(ài):隐蔽。④俎(zǔ):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⑤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 A.前面选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与《桃花源诗》节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 B.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C.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选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了作者对桃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D.《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三)(2003年北京)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通风换气 B.政通人和 C.通宵达旦 D.博古通今 ‎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1)缘: (2)俨然:‎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1)渔人甚异之: (2)林尽水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答:‎ ‎(一)(2002年眉山)《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愠:恼恨,怨恨 B.不耻下问耻:耻辱,羞耻。‎ C.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愉快。 D.默而识之识: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可以为师矣 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B.学而不思则罔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思而不学则殆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D,择其善者而从之 天将降大会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断地学习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当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选择他们当中最优秀的去学习,其中不优秀的注意改正他们的缺点。‎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断地学习知识,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D.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不应当感到厌烦,教导别人不应当感到厌倦。‎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课文中所选六则,有谈学习态度的,有谈学习方法的,语言精练,含义丰富,耐人寻味。‎ B.第(1)则共三句话,分别从学习是愉快的事,与人探讨是一种乐趣,不怨恨别人三个方面既谈到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也讲到个人修养问题。‎ C.第(3)则讲的是学习方法。 ‎ D.第(5)则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第八讲整体阅读 中考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对文言文的考查要求是:‎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试题特点 文言文阅读题从取材看以课内篇目为主,近年有向课外发展的趋势。选取的课外材料主要是比较浅显的趣味性记叙文,还有部分哲理性短文。从考查的内容看更加注重能力考查。除对字词的考查外,更多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性考查,包括句意、段意、篇意以及表现手法的分析等,回答问题要理解由句到段再到篇的意义。特别是一些鼓励创新的开放性题在文言文阅读题中的出现,受到普遍欢迎。从题型看既有客观题,又有主观题。客观题多采用选择题;主观题多采用用原句回答问题、概括意思、填写等。‎ 例题精典 例1.(2002年黄冈)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可爱者甚蕃(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 ‎2.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理解填空。‎ ‎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 ‎③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 。‎ ‎4.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答:‎ 这四道题比较全面地表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命题采用主观题型。第1题考查对重点实词的理解,课文中对这四个词都作了注释,难度不大。第2题翻译两个句子,翻译时要对重点词语准确译出。第3题第①小题考查文章的理解,第②小题考查表现手法的掌握,第③小题考查行文的思路,领会文章构思的巧妙。第4题是课内外结合的开放性题,就文章观点让考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解答时既要紧扣课文内容,又要联系现实生活。参考答案为:1.多;洗涤;长蔓(牵牵连连);更加2.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3.(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衬托莲花的高洁(3)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4.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种观点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例2.(2003年青岛)‎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苟得:)‎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患:) (辟:)‎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乡:)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⑤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简答题 ‎①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论证和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②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a. b.‎ 上面三个题目考查的分别是词语意思、句子翻译和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前两题不难作答,第3题除了对文章论证方法的理解外,重在积累,答题时要调动平时的知识积累。参考答案为:1.①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③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③“乡”通“向”,从前。④停止,放弃。⑤天性,天良。2.①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②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③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④(有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3.①道理举例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②答案示例: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