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语文复习

‎ 拼音 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 ‎1.了解拼音专题相关考情,做到心中有考点。‎ ‎2.复习拼音专题相关知识点,夯实基础。‎ ‎3.学习拼音答题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复习重点:‎ 复习拼音专题相关知识点,夯实基础。‎ 复习难点:‎ 学习拼音答题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复习课型:知识归类 复习过程:‎ 一、考点解析 语音题重在考查考生拼音能力和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能力。‎ ‎1.辨认常用汉字的习惯性读音的错误。‎ ‎2.判断字音字形的正误。‎ ‎3.辩读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读音。‎ ‎4.在具体的语境中认读字音。‎ ‎5.给句中加点的汉字注音。‎ ‎6.根据句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7.写出词语或句子的汉语拼音。‎ 二、应考链接 ‎(一)形声字。‎ 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组成形声字的两个部分,一部分表示字的意义,叫形旁;另一部分表示字的读音,叫声旁。同一个声旁和不同的形旁结合,又可以构成许多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字,例如用“仓”做声旁,可以组成“沧、苍、舱”等读“cāng”的形声字。‎ 形声字的声旁本来是表示字的读音的,但是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有一部分形声字的声旁已经不能准确表示现代的语音,因此造成了很多同学根据声旁的读音而错读汉字的情况。比如:‎ ‎“莘莘学子”的“莘”不读“xīn”,而读“shēn”;“吮”不读“yǔn”,而读“shǔn”;“矿”不读“guǎng”,而读“kuàng”。‎ ‎(二)形近字。‎ 汉语中有不少形体相近的字,因为不认识或没有注意而读成与其形近的字的读音,造成误读。如“病入膏肓”的“肓(huāng)”易读成“盲(máng)”、“饮鸩止渴”的“鸩(zhèn)”易读成“鸠(jiū)”等。‎ ‎(三)多音字。‎ 多音字是指那些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读音的字。多音字在现代汉语中为数不少,这给识记和拼读带来了不少麻烦。一个字有多个读音,原因是多方面的:‎ ‎1.古代读音和现代读音不同,如“凹”,古读“wā”,现读“āo”。‎ ‎2.词义不同,读音不同,如“散”字读“sǎn”时,意义是“没有约束,零散不规则”,所以“松散、散装、散居”应读“sǎn”;读“sàn”时,意义是“由聚而散”,“散场、解散、散伙、烟消云散、散步、散发”等都是先集中后散开的,所以,要读“sàn”。‎ ‎3.词性不同,读音不同,如:“泊”字,有“bó”和“pō”两种读音,我们可以大致把动词类的读成“bó”,譬如“停泊”“漂泊”“泊车”等;可以把名词类的读成“pō”,譬如“湖泊、梁山泊、血泊”等。‎ ‎4.语体不同,读音不同。如“露”字,在书面语中读为“lù”,譬如“露骨、露天、原形毕露、崭露头角”等;在口语“露头、露脸、露相、露马脚”等词语中读为“lòu”。‎ ‎(四)汉语拼音拼写规则。‎ ‎1.标调位置 ‎(l)一般按顺序标在韵母部分的主要元音上,标在开口最大的元音上,次序为:a o e i u u。‎ ‎(2)iu ui音节调号标在最后一个元音上,调号如标在i上,i上的圆点省去。‎ ‎(3)轻声音节不标调。如“的、地、得、了”等。‎ ‎2.省略规则 ‎(1)ü、üe、üan、ün跟j、q、x相拼时,ü上的两点要去掉,但与n、l相拼时不能去掉。‎ ‎(2)复合韵母iou、uei、uen前加声母时,省去中间的o、e分别写成iu、ui, un ‎(3)er作儿化韵尾时省去e。如花儿(huar)。‎ ‎3.增加规则 ‎(1)i、in、ing单独成音节时,前面加y。‎ ‎(2)u前没有声母时,前面加w。‎ ‎4.大写规则 ‎(1)句子开头第一个字母,诗歌每行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2)专用名词和专用词组的每个词,开头的字母都大写。‎ ‎(3)姓和名的第一个字母都大写。‎ ‎(4)i韵母(除i、in、ing)前面没有声母时i大写。‎ ‎5.变化规则 ‎(1)u单独成音节时,u写成w。‎ ‎(2)ü、üe、üan、ün单独成音时,分别写成yu、yue、yuan、yun。‎ ‎[助记] 拼写规则口诀:‎ b、p、m、f与o亲,一般不与e相拼;i、u后边有元音,i、u改写成y、w; i、u后边无元音,i前加y,u前加w:j、q、x是三兄弟,和ü相拼把点去。‎ 三、典型例题 例(2010·浙江湖州)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háo(  )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dài(  )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shù(   )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摘自胡适《我的母亲》)‎ 四、技法点拨 ‎1.细心辨读:由于古今语音的演变,许多汉字的读音与它声旁的读音不尽相同,对于每个形声字要分清它的读音与声旁是否一致,从而区分对待,加深印象。如“粗犷”的“犷”是个形声字,其声旁“广”的读音与整个字“犷”的读音相同。记住了这点就不会再读错“犷”这个字了。 2.勤查字典: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在学习的过程中碰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千万不可放过,也不要想当然地去读,一定要及时地查工具书,以便准确地识读和记忆。如“锲(qiè)而不舍”经常被我们想当然地读成 “契(qì))而不舍”,“畸(jī)形”读成“畸(qǐ)形”,“解剖(pōu)”读成“解剖(pāo)”等。‎ ‎3.掌握技巧:适当地学会一些解题技巧,可以提高解这类试题的能力。如组词法(在我们无法判断字的读音时可与其他的字进行重新组词,从而确定它的读音)、口诀法(自编口诀记忆形似字)、替代法(此字易记错,用另外一个同音字来替代),都应该在实际练习中熟练掌握。‎ ‎4.记少推多:对于某些多音字,我们可以采取 “记住少数,推知多数”的学习方法。‎ ‎5.纠正习惯:由于受地方方言和“形声字读半边”的观念影响,我们对很多读音会造成习惯性误读,需要我们在平时加强纠正积累,强化记忆,摒弃不良习惯。‎ ‎6.考试策略:考试中,我们对待语音选择题,应以排除为主;遇见熟悉的词语,千万小心,谨防麻痹大意。解题时要注意“四看”:一看题中是否形似相近有陷阱;二看题中是否多音异读有陷阱;三看题中是否拼音规则有陷阱;四看题中是否标调规则有陷阱。完成答题后,一般情况下不要轻易改动,因为第一语感往往是正确的,除非你有很大的把握。‎ 五、巩固练习 复习反思 第二、三课时 复习目标:‎ ‎1.学生进行拼音知识归类练习。‎ ‎2.通过练习掌握熟练掌握拼音相关知识点,并能熟练应用。‎ ‎3.熟练解答相类题型,并能举一反三。‎ 复习重点:‎ ‎1.通过练习掌握熟练掌握拼音相关知识点,并能熟练应用。‎ ‎2.熟练解答相类题型,并能举一反三。‎ 复习课型:归类练习 一、学生进行专题练习。‎ 二、教师巡视指导,共性问题集体解决。‎ 第四课时 复习目标:‎ ‎1.纠错改正,识记正确知识。‎ ‎2.弥补不足,再次巩固知识。‎ 复习重点:‎ 错误知识的改正,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次出错。‎ 复习课型:练习订正 一、回顾专题练习情况。‎ 二、进行重点错误题型纠正。‎ ‎1.学生讲解相关知识点。‎ ‎2.集体纠错。‎ 三、知识点再次强调。‎ 汉字 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 ‎1.了解汉字专题相关考情,做到心中有考点。‎ ‎2.复习汉字专题相关知识点,夯实基础。‎ ‎3.学习汉字答题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复习重点:‎ 复习汉字专题相关知识点,夯实基础。‎ 复习难点:‎ 学习汉字答题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复习课型:知识归类 复习过程:‎ 一、考点解析 汉字题主要考查考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及在具体语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和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熟悉常用书法字体并能作欣赏、书写。‎ ‎1.判断汉字书写的正误。2.辨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汉字中的形近字。3.纠正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错别字。4.从词语、句子和语段中发现、改正错别字并进行原因分析。5.从广告词中找出因创意而用错的字并进行分析。6.对汉字书写的形态及内涵进行分析。7.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 二、应用连接 ‎(一)因同音而造成的错别字。‎ 同音致误是中考汉字考查类题目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汉字填写题上。‎ ‎1.音同形似:即读音相同,形状也相似。例如“竟然”的“竟”与“竞争”的“竞”,读音完全相同,形状也相似,但是意义却完全不同,很容易写错。还有“干燥”的“燥”和“烦躁”的“躁”,“再接再厉”的“厉”和“鼓励”的“励”也是这种情况。‎ ‎2.音同形异:读音相同,形状不同。例如把“一筹莫展”写成“一愁莫展”;把“迫不及待”写成“迫不急待”;把“‎ 布置”写成“部置”等。‎ ‎3.音同义近:读音相同,意义相近。这类字数量虽然不多,但在判断时却很容易出现失误。如“雀”与“鹊”字;“融化”与“溶化”等。‎ ‎(二)因形近而造成的错别字。‎ 现代汉语中有很多字的形状相似,差别细微,但意义不同,这些字极易写错,中考命题者就据此出题考查学生。如“戍”“戊”“戌”三个字,“斧”与“釜”,“涣”与“焕”字,中考都有考查过。对形似字有三种情况我们应该掌握。‎ ‎1.音同而又形似的字。这类字上面已谈过,这里就不再多提。造成这种误写,主要原因是阅读时粗心大意,或者是本身字词的积累还不够。‎ ‎2.单纯形似而造成误记。比如“绽放”的“绽”写成“沉淀”的“淀”,“徒弟”的“徒”写成“迁徙”的“徙”,等等,诸如此类的字词为命题者所钟爱。‎ ‎3.增减笔画,记成错字。这种情况也时有发生,多数属于偏旁相似的错字,如“泠”写成“冷”,“壁”写成“璧”等,也应引起注意。‎ 三、典型例题 例(2011·浙江嘉兴)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嘉兴人文底蕴深厚,名人____(bèi)出,辞章诗___(fù)熠熠生辉。如古代的干宝、朱彝尊、查慎行,现代的王国维、茅盾、徐志摩、丰子恺、穆旦,当代的余华、李森祥、夏辇生等,他们____(ǒu)心沥血写就的作品,经岁月磨______(lì)成为语文教材的上选之作。‎ 四、技法点拨 ‎1.立足课本:中考对字形考查的重点是常用字和常用词,它们主要来源于中学语文课本,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复习中,重视课文中的字词,加强积累,做一个有心人。同时要仔细辨析,对自己经常写错的字要加强训练,做成卡片,随时翻翻,巩固记忆,打好基础,过好字词关。‎ ‎2.据义定“形”:汉字中有80%的字是形声字。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汉字的意义类别。因此,推断形旁,明了字的意义所属,就能大致判断该字在具体词境或者语境之中的运用正确与否,从而判断书写的正误。如“暇”“遐”“瑕”三个字,读音相同,字形相近,声旁相同,但形旁却完全不同。这就可以从形旁入手分辨它们:“暇”形旁是“日”,表明该字与时间相关,“无暇”“空暇”就当用此字;“遐”的形旁是走之,表明它跟行走有关,本意即为“远”,“遐迩”就用此字;而“瑕”的形旁是“王”,表明该字与“玉”有关,“完美无瑕”就该用这个字。‎ ‎3.以音定“形”:即通过朗读该词,发现词中字的书写错误。通过对词语的正确的朗读,我们就很容易发现词中字的书写错误。例如:“扑朔shuò迷离”中的“朔”,只要我们读准了它字音就不会写成“溯”sù。‎ ‎4.归类求异:归类求异法,就是把字形相近、相似的汉字和词语放在一起,找出他们间的差异。如“辨、辩、瓣、辫” ,中间点撇是辨,“言”在中间是辩,“瓜”在中间是瓣,“丝”在中间是辫。‎ ‎5.结构推“形”:有些词语结构比较特殊,内部相对应的字前后意义有一定的互证关系,它们或相反相对,或相互对照,我们可以通过其中一字来推断另一字,进而从结构上记准这些词语。如“柳暗花明”的“暗”易误写成“岸”,但只要分析一下这个词语的结构,就不会写成别字“岸”,因为“明、暗”两字意思相对,而且“柳暗”、“花明”结构一样。‎ 五、巩固练习 复习反思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 ‎1.学生进行知识归类练习。‎ ‎2.通过练习掌握熟练掌握汉字相关知识点,并能熟练应用。‎ ‎3.熟练解答汉字相类题型,并能举一反三。‎ 复习重点:‎ ‎1.通过练习掌握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并能熟练应用。‎ ‎2.熟练解答相类题型,并能举一反三。‎ 复习课型:归类练习 一、学生进行专题练习。‎ 二、教师巡视指导,共性问题集体解决。‎ 第三课时 复习目标:‎ ‎1.纠错改正,识记正确知识。‎ ‎2.弥补不足,再次巩固知识。‎ 复习重点:‎ 错误知识的改正,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次出错。‎ 复习课型:练习订正 一、回顾专题练习情况。‎ 二、进行重点错误题型纠正。‎ ‎1.学生讲解相关知识点。‎ ‎2.集体纠错。‎ 三、知识点再次强调。‎ ‎ 汉字书写 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 ‎1.了解汉字书写专题相关考情,做到心中有考点。‎ ‎2.复习汉字书写专题相关知识点,夯实基础。‎ ‎3.学习汉字书写答题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复习重点:‎ 复习汉字书写专题相关知识点,夯实基础。‎ 复习难点:‎ 学习汉字书写答题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复习课型:知识归类 复习过程:‎ 一、考点解读 书写能力是语文素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样也是中考语文命题关注的一个考点。中考语文书写试题主要涉及到下述几个方面:①综合评价全卷书写;②指定具体的语言材料让考生用正楷字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③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体会汉字的优美;④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⑤书法文化常识了解。‎ 二、题型分析 中考试题中的书写试题,在题型上主要有:①综合评价题:对考生答卷全卷书写综合评分。②书写题:要求考生用正楷字在方格或田字格中书写指定的词语、格言或诗句;给出书法作品要求考生书写条幅。③填空题:填写书法文化常识。‎ 三、知识链接 关于汉字和汉字书法的有关知识。 1.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七体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草书 楷书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2.认识书法。‎ 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 ‎3.初步了解五种字体 楷书: 形体方正,笔画平直 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篆书:笔画粗细一致,纯中锋用笔 隶书:略宽扁,横长竖短 ,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行书:楷书的快写 4.欣赏各种书法作品 楷书作品  楷书代表人物:、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 隶书作品   隶书代表人物:蔡邕(yong )‎ 草书作品 草书代表人物:张旭 行书作品 代表人物:王羲之(书圣),王献之,宋四家 ‎5.历代著名碑文欣赏 ①颜真卿《勤礼碑》    特点::笔法浑厚,气势磅礴 ②柳公权《玄秘塔碑》   特点:苍劲有力,铜经铁骨 ‎③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特点:笔走龙蛇,圆润流畅 四、解题方略 书写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基本的书写能力。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规规矩矩地写字。对于方框或田字格,要做到妥善布局,结构匀称,笔画到位。‎ 五、巩固练习 复习反思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 ‎1.学生进行知识归类练习。‎ ‎2.通过练习掌握熟练掌握汉字书写相关知识点,并能熟练应用。‎ ‎3.熟练解答汉字书写相类题型,并能举一反三。‎ 复习重点:‎ ‎1.通过练习掌握熟练掌握汉字书写相关知识点,并能熟练应用。‎ ‎2.熟练解答相类题型,并能举一反三。‎ 复习课型:归类练习 一、学生进行专题练习。‎ 二、教师巡视指导,共性问题集体解决。‎ 三、进行重点错误题型纠正。‎ ‎1.学生讲解相关知识点。‎ ‎2.集体纠错。‎ 四、知识点再次强调。‎ ‎ 词语成语应用 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 ‎1.了解词语成语应用专题相关考情,做到心中有考点。‎ ‎2.复习词语成语应用专题相关知识点,夯实基础。‎ ‎3.学习词语成语应用答题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复习重点:‎ 复习词语成语应用专题相关知识点,夯实基础。‎ 复习难点:‎ 学习词语成语应用答题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复习课型:知识归类 复习过程:‎ 一、考点解析 词语成语题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正确运用词语成语的能力。‎ ‎1.正确理解和运用常见词语成语及新生词。2.了解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3.了解成语的基本含义和所携带的故事意义。‎ ‎4.能辨析词语成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 ‎5.判断词语成语使用的正误并作改正。6.正确辨识词语成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7.根据具体语境选词填空或根据具体语境义写出相应的词语成语。‎ ‎8.判断句中词语解释的正误。9.模仿词典的解词方法解释词语成语。‎ ‎10.根据成语写出有关的历史事件或人物。11.考查成语接龙的能力。‎ 二、应考链接 ‎(一)正确理解词义。‎ 要想能结合语境对词义进行具体分析,就必须要了解汉语的词义特点。词有单义和多义之分。单义词比较单纯,只有一个义项,容易理解。大多是科学术语和行业术语。相对来说,单义词较少,汉语中大量的词是多义词。凡是表示多种相互联系的不同意义的词叫多义词。一个多义词不论它的义项有多少个,其中必有一个是本义。所谓本义就是指较原始的意义,如“走”的本义是“跑”(走马观花)。其它的意义是从这个本义发展变化而来。‎ 意义发展变化的途径有两种:引申和比喻。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如“浅”的本义是表示从表面到底部距离短的意思(水很浅)。引申为程度不深(他的功底浅);引申为表示时间不久(他们相处的日子很浅);引申为颜色淡(浅蓝)。比喻义是由词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的意义。‎ ‎(二)深入把握语境。‎ 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是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语境就是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也就是上下文。要确定词语的意思,必须把它放在语境中考虑。汉语词语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一个语境中,每个词都只能有一个固定的意义。词语使用的正确与否,主要是看其适合语境与否。选择恰当词语,要先把握语境含义及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三)辨析近义词。‎ 近义词的辨析,要善于同中求异,找出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 ‎1.从色彩入手:词语的色彩是指词义附带的某种倾向、情调。有的表现为感情上的,叫感情色彩;有的表现为使用场合的不同,叫语体色彩。‎ ‎(1)词语的感情色彩:词义的感情色彩分褒义词(具有肯定或赞许的感情)、贬义词(具有否定或贬斥的感情)和中性词(不表示褒贬)三种。如“抵御”(褒义词)、“抗拒”(贬义词)、“抵抗”(中性词)。‎ ‎(2)词语的语体色彩:语体为适应不同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语言体式,主要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大类。口语具有通俗朴实生动的风格,书面语有文雅、庄重的风格,多用于郑重场合。如“妈妈”用于口语,“母亲”用于书面语。‎ ‎2.从词义入手 ‎(1)词义范围的大小:如“战争”“战役”和“战斗”范围由大到小。‎ ‎(2)词义轻重的差别:一组词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有的适用于重要的、较大的事物,有的适用于一般的事物;有的表示的程度深、性质重,有的程度浅、性质轻。如“批判”和“‎ 批评”。前者是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作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后者是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可见“批判”比“批评”词义重。‎ ‎(3)词义侧重点不同:如“景点”与“景色”,“景点”侧重指景物的地点,“景色”侧重指景象、情景。‎ ‎3.从搭配习惯入手:有些词语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但一般都有较固定的搭配,不能混用。如“发扬”多与“优点、作风、传统”等搭配,而“发挥”多与“创造性、积极性、作用”等搭配。还有因为适用的对象不同,搭配也不同,如 “爱戴”适用于对长辈、上级,“爱护”适用于对晚辈、下属。‎ ‎(四)正确使用成语。‎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特殊的固定短语,有两个基本特点:(1)意义的整体性。 成语在表意上与一般固定词组不同,它的意义往往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成语的实际意义必须透过字面意义去进一步深入理解。如“狐假虎威”,表面意义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实际含义是“倚仗别人的权势去欺压人”。(2)结构的凝固性。成语是一种定型的凝固结构,一般不能任意移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如“任重道远”不能变更为“道远任重”“任重路远”或“任重又道远”。‎ ‎(五)填选关联词语。‎ ‎1.要正确运用关联词语,首先必须懂得各类关联词语的作用。‎ 同一个句子,运用不同的关联词语,作用就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一样。例如:“我们共同努力,竞赛取得胜利。”这个句子没有使用关联词语,可以看作是并列关系。如“因为我们共同努力,所以竞赛取得胜利。”这样,就成了因果关系。‎ ‎2.要注意配对使用关联词语。‎ 有些关联词语是要求配对使用的,不可随意改换。如:“只要”与“就”相配;“不管”与“却”就搭配不当了。‎ ‎3.关联词语的位置不能放错。‎ ‎4.该用关联词的地方不能缺少关联词。‎ 如果只用前一个关联词语,而省去了后一个关联词语,句子间的关系就会不明确,句子的意思也会表达不清。如“如果我们齐心协力,把这件事情办好。”因为缺少与“如果”配对使用的关联词“就”,句中的结果就不明确,让人读后也有一种话未说完的感觉。要是在“把这件事情办好”之前加上“就能”,句子的意思就清楚了。‎ ‎5.不要滥用关联词。‎ 如:“他自己不跟老师讲,并且要我讲。” 这个句子应该是转折关系,不是递进关系。滥用“并且”,使语意表达不清,应把“并且”改为“却”。‎ 三、典型例题 例(2010·湖南长沙)结合语境,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我们希望看到一个落英缤纷、屋舍俨然、民风淳朴的都市桃花源。(俨然:形容庄严)‎ B.“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温总理的话语像和煦的春风温暖了人们的心。(和煦:温暖)‎ C.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创意:创造性的见解或意见)‎ D.教育要得到长足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全社会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教育部门加强内部改革,增强造血功能。(造血:比喻部门、组织、单位等从内部挖掘潜力,增强自身的实力)‎ 例: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要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有效______投资过快的增长势头,保持经济平稳发展。②城管部门要增强城市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切实________好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责。‎ ‎③杭州作为旅游城市,以其________的人文景观和绚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国内外游客。‎ A.阻止 履行 丰厚  B.遏制 奉行 丰富 C.遏制 履行 丰富  D.阻止 奉行 丰厚 四、技法点拨 词语和成语题常用的解题方法有:①凭借语感。语感是我们多年学习、使用母语所形成的感觉,它基本上是可靠的,可以作为判断正误的基础。对于靠语感不易解决的问题,可进一步求助于语境和理性的辨析。②凭借语境。答题时要牢牢抓住词语所在的语境,仔细理解词语所在句子及整段语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对词语的正误做出判断。③凭借辨析。在语感、语境的基础上,可进一步从词义、用法、色彩诸方面对词语深入细致地辨析,以便对正误做出准确评判。‎ 词语选用题错答的原因主要有:①粗嚼暴咽。有的句子只读一遍,可能没有完全理解句意,如果急于选词,容易答错。②望文生义。有的词语所表示的意思与它的的字面意义是一致的;有的词语的实际意义跟字面意义不一致,用的是比喻义或引申义;有的成语中的字,古今意义不一样。如果没有完全理解词义就答题,容易答错。③褒贬不分。有些褒义的词语在句子中可能是褒词贬用,有的词语在句子可能是贬词褒用。如果没有注意感情色彩的变化就答题,容易错答。‎ 五、巩固练习 复习反思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 ‎1.学生进行词语成语应用知识归类练习。‎ ‎2.通过练习掌握熟练掌握词语成语应用相关知识点,并能熟练应用。‎ ‎3.熟练解答相类题型,并能举一反三。‎ 复习重点:‎ ‎1.通过练习掌握熟练掌握词语成语应用相关知识点,并能熟练应用。‎ ‎2.熟练解答相类题型,并能举一反三。‎ 复习课型:归类练习 一、学生进行专题练习。‎ 二、教师巡视指导,共性问题集体解决。‎ 第三课时 复习目标:‎ ‎1.纠错改正,识记正确知识。‎ ‎2.弥补不足,再次巩固知识。‎ 复习重点:‎ 错误知识的改正,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次出错。‎ 复习课型:练习订正 一、回顾专题练习情况。‎ 二、进行重点错误题型纠正。‎ ‎1.学生讲解相关知识点。‎ ‎2.集体纠错。‎ 三、知识点再次强调。‎ ‎ 标点符号 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 ‎1.了解标点符号专题相关考情,做到心中有考点。‎ ‎2.复习标点符号专题相关知识点,夯实基础。‎ ‎3.学习标点符号答题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复习重点:‎ 复习标点符号专题相关知识点,夯实基础。‎ 复习难点:‎ 学习标点符号答题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复习课型:知识归类 复习过程:‎ 一、考点解析 标点符号题主要考查了解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1.辨识使用标点符号的正误。‎ ‎2.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 ‎3.给句子加标点符号。‎ ‎4.改正句中使用错误的标点符号。‎ 二、应考链接 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与区别 ‎(一)顿号、逗号、分号的使用 ‎1.顿号是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分句之间不能用顿号)。‎ 有一条溪流静静流淌,将它的谐趣、灵气、真情奉送给大地,也奉献给人们。‎ 但并列性的谓语、补语之间不用顿号,只用逗号。例如:‎ 这个省今年的水利建设,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2.带语气词的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只用逗号。例如: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就熟悉的。‎ ‎3.并列词语中已使用连词“和、或、及、与”等,不能再用顿号。‎ 例如:我国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业有了很大发展。‎ ‎4.相邻的数字表示约数,不用顿号。‎ 例如:他已经走了有三四里的路了。‎ 注意要区别于表示两种并列的情况。‎ 例如:国内的大学要求学生在一、二年级时都必须选修一门外语。‎ ‎5.集体词语之间关系紧密,不用顿号分隔。例如:公安干警,中小学生,大专院校,男女老少等。‎ ‎6.表并列性的引号、书名号之间不用顿号,一定要用,只能使用逗号。例如:‎ 近期我观看了许多出色的电影,如《英雄》《美丽人生》等。‎ ‎7.并列词语注意分类,小的用顿号,大的用逗号;分句间小的用逗号,大的用分号,甚至句号。例如:‎ 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8.分号一般是用在复句内部的并列分句之间;但如果分句之间没有逗号,不可以直接使用分号。‎ 例如: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二)问号的使用 ‎1.有的句子虽然有疑问词,但只充当整个句子的一个部分(通常是主语或宾语),句末不用问号。例如:‎ 我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2.选择问句中无论有多少个选择项,都只能在句末使用一个问号,其他各句之间均用逗号。‎ 例如:你是坐飞机来呢,还是坐汽车来呢,还是坐轮船来呢?‎ ‎3.如果连续几个问句不是表示选择关系,而是各自发问,那么有多少问,就要用多少个问号。‎ 例如:这个问题该由谁来解决呢?该怎么解决呢?‎ ‎4.倒装句中,问号放在句末。‎ 例如:“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同志们?”厂长问。‎ ‎(三)冒号的使用 ‎1.用在总括的话后面,表示后面的要分项说明或表示冒号前面的话引起后面的话。‎ 例如: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2.用在提示的词(如说、想、证明、宣布、指出、决定、透露、发现、反映、例如、如下等)的后面,引出具体内容。‎ 例: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劳动观念越来越淡薄。‎ 注意:这些表提示性的词的后面,也可以直接使用逗号引出下文。‎ ‎3.用在总括性的句子前,表示总结上文。(前面常常是几种并列的情况)‎ 例如: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4.冒号的提示作用要发挥到句子的末尾,不能管到句中。如果只管其中的一部分,就只用逗号、破折号或不用。‎ 例如:本市文坛的三位女杰,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在一起谈笑风生。‎ ‎5.表领起的插入语后面不能用冒号。例如:考文科各系的人数,据不完全统计,中文系已达1230人,历史系已达986人。‎ ‎6.“XX说”的形式放在句首,用冒号;放在句中,用逗号;放在句末,用句号。例如:‎ 鲁迅先生连忙掉转话头,亲切地问:“你真个姓唐吗?” “真个姓唐,”我说。“哦, 哦,”他看定我,似乎十分高兴,“我也姓过一回唐的。”‎ 转述的不能用冒号。(人称发生变化)例如:老师说,他今天不舒服,不来给同学们上课了。‎ ‎(四)引号的作用 ‎1.引文独自成句,意思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且引号前用冒号。例如:我联想到了唐朝贾岛的诗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引文不完整,或引文虽然完整,但只作为整句话的一部分,句末点号放在后引号的外面,且前面不用冒号。例如:写文章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3.引文之内又有引文时,外面的一层用双引号,里面的一层用单引号;如果单引号之内又有引文,则又用双引号,以此类推。例如:他走上前来问:“老师,‘有条不紊’的‘紊’字是什么意思?”‎ ‎4.只把别人的话的大意说出,不是直接引述,不用引号。例如:她跑过来告诉我说,会议改在了下午四点钟召开。‎ ‎5.一般的专有名词上不用引号,但含有概括性的、有特定含义的名词要加上引号。例如:三峡工程、京广铁路 “三个代表”“一国两制”“四化”建设。‎ ‎(五)书名号的使用 ‎1.表示书名、篇名(文章、规章制度等)、报刊、文件名、戏曲名、歌曲、电影剧作、绘画作品等。‎ ‎2.电视节目、报刊栏目、主题等不能滥用书名号。例如:以《健康秩序、健康生活》为主题的中央电视台2004年“‎3.15”‎电视宣传活动将由央视经济频道的11个栏目共同组织完成。(书名号应改为引号)‎ ‎3.注意书名号的统管范围。例如:1933年到1934年间,鲁迅先生经常在《申报副刊》的《自由谈》上写稿,攻击时弊。(“《申报副刊》”应改为“《申报》副刊”,“《自由谈》”应改书名号为双引号)‎ ‎4.书名号内还有书名时,外用双书名号,内用单书名号。例如:《读〈石钟山记〉有感》 《〈中国工人〉发刊词》‎ ‎5.书名和篇名连用,或词牌曲牌名与题目连用时,中间用间隔号,外面用书名号。例如:《荀子·劝学》 《念奴娇·赤壁怀古》‎ ‎(六)省略号的使用 ‎1.省略号不能与“等、等等”连用。‎ ‎2.一般情况下,句末的省略号连同标点符号一同省略。例如: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型建筑材料、生物医药……,这些新兴产业在中国的“硅谷”勃发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逗号应省略)‎ 三、典型例题 ‎(2010·河北)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B.“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C.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D.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四、技法点拨 标点口诀复习法 ‎1.问号 第一注意选择问,全句末尾才用问。第二注意倒装问,全句末尾也用问。第三注意特指问,每句末尾都用问。第四注意无疑问,陈述语气不用问。‎ ‎2.感叹号 关键注意倒装叹,全句末尾才用叹。‎ ‎3.顿号 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并列谓和并列补,中间不要去打顿。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 ‎4.分号 分句内部有了逗,分句之间才用分。‎ ‎5.冒号 提示下文用冒号,总结上文要带冒。说在前面用冒号,说在中间用逗号,说在末尾用句号。‎ ‎6.引号 引用之语未独立,标点符号引号外。引用之语能独立,标点符号引号里。‎ ‎7.括号 注释局部紧贴着,注释整体隔开着。‎ ‎8.省略号 省略后面不用“等”‎ ‎9.书名号 书籍歌曲文章书名号,活动名称用引号。‎ 五、巩固练习 复习反思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 ‎1.学生进行标点符号知识归类练习。‎ ‎2.通过练习掌握熟练掌握标点符号相关知识点,并能熟练应用。‎ ‎3.熟练解答相类题型,并能举一反三。‎ 复习重点:‎ ‎1.通过练习掌握熟练掌握标点符号相关知识点,并能熟练应用。‎ ‎2.熟练解答相类题型,并能举一反三。‎ 复习课型:归类练习 一、学生进行专题练习。‎ 二、教师巡视指导,共性问题集体解决。‎ 第三课时 复习目标:‎ ‎1.纠错改正,识记正确知识。‎ ‎2.弥补不足,再次巩固知识。‎ 复习重点:‎ 错误知识的改正,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次出错。‎ 复习课型:练习订正 一、回顾专题练习情况。‎ 二、进行重点错误题型纠正。‎ ‎1.学生讲解相关知识点。‎ ‎2.集体纠错。‎ 三、知识点再次强调。‎ ‎ 病句修改 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 ‎1.了解病句修改专题相关考情,做到心中有考点。‎ ‎2.复习病句修改专题相关知识点,夯实基础。‎ ‎3.学习病句修改答题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复习重点:‎ 复习病句修改专题相关知识点,夯实基础。‎ 复习难点:‎ 学习病句修改答题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复习课型:知识归类 复习过程:‎ 一、考点解析 病句题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辨识修改病句的能力。‎ ‎1.辨识句子的正误。2.从语段中寻找病句并进行改正。‎ ‎3.在具体语境中用符号修改其中的病句。4.几个病句选择修改。5.分析病句的错因。‎ 二、应用连接 把握句子结构,了解常见语病类型,掌握修改方法,是解答病句修改题的应对策略。常见的语病类型有:用词不当、搭配不当、句式杂糅、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事理等。现结合具体病例略作分析。‎ ‎1.用词不当。主要有词性误用、词义不当、色彩不当、关联词语误用、介词误用等几种情况。‎ 典型例题1:这是一个多么感动的场面啊!‎ 典型例题2:精装本与普及本的定价悬殊一半多。‎ 解析:这五个例句均存在词语误用的问题。例1“感动”是动词,此句用为形容词,可改为“感人”。例2“悬殊”本是形容词,此句用为动词,可改为“相差”。‎ 典型例题:这种鼓吹有钱便是万能的说法简直是不刊之论。‎ 典型例题:小王经过三年的艰苦拼搏,中考取得了优异的成就。‎ 解析;这三个例句均存在词义不当的问题。词义误解,“不刊之论”是不能更改、不可磨灭的言论,可改为“极端错误”等。词义轻重不当,“成就”词义过重,应改为“成绩”。‎ 典型例题:要想大家都有高昂的斗志,我们应该做好煽动工作。‎ 解析;色彩不当一般有三种情况:褒贬误用、语体不当、不合语境。“煽动”是贬义词,此句误用,应改为“鼓动”。‎ 典型例题:尽管遇到多大困难,我也要完成任务。‎ 典型例题:这次学术会,收获很大,时间并不长。‎ 解析:关联词语误用一般有错用关联词语、滥用关联词语、缺少关联词语、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关联词语搭配使用不当等情况。例分别存在错用关联词语、缺少关联词语的问题。‎ ‎ 2.搭配不当。主要有主谓语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附加成分与中心语搭配不当、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搭配不当等几种情况。‎ 典型例题1:他的革命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眼前。‎ 典型例题2:《青春之歌》这部小说出色地塑造了共产党员卢嘉川、江华、林红等人的英雄事迹。‎ 典型例题3:同学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典型例题4:秋天的北京是美丽的季节。‎ 解析:例1主谓搭配不当,“精神”与“浮现”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可将“精神”改为“形象”。例2动宾搭配不当,“塑造”与“事迹”不能构成谓宾关系,可将“事迹”改为“形象”。例3附加成分与中心语搭配不当,“干干净净”可以补充说明“打扫”的程度,而“整整齐齐”不能与“打扫”搭配,可在“干干净净”后把“、”改成“,”,再加上“把桌凳安放得”,也可删去“整整齐齐”。例4是由于语序不当而造成主宾意义不当,应将“秋天的北京”改为“北京的秋天”。‎ ‎3.‎ 语序不当。语序是指句子各种成分的排列次序。汉语的各种句子成分排列顺序是相对稳定的。不同的语序可能表达不同的意义。语序不当主要有四种:词序不当、主客体颠倒、句子成分顺序不当、分句位置不当。‎ 典型例题1:我们认真研究听取了大家的意见。‎ 典型例题2:数学对于我不感兴趣。‎ 典型例3:故宫博物院最近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典型例题4: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寻找着,他们在思考着。‎ 解析:例1词序不当。此例中“研究听取”,颠倒了承接的先后关系,应改为“听取研究”。例2主客体颠倒,此句中主体是“我”,客体是“数学”,应改为“我对于数学”。例3存在句子成分顺序不当的问题,这类问题可能造成不同的限制关系,引起表意的差异。此句中“文物”究竟什么时候“出土的”?换原句表述,则为“两千多年前”,实际上不是,这就因语序不当导致了表意的错误,应将“新出土的”移至“展出了”后。例4分句位置不当,应改为“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思考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寻找着”。‎ ‎4.句式杂糅。表达时因既想用这种句式,又想用那种句式,结果造成将两种句式放在一起说(“半截转向”)的现象,即句式杂糅。‎ 典型例题1: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办事、想问题,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典型例2: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解析:例1后半截是“从……出发”和“以……为出发点”两句式的杂糅,可改成“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例2是反问句和陈述句杂糅,应去掉“是可想而知的”并在“成绩”后加“呢”。‎ ‎5.成分残缺或多余。成分残缺是指必须具备的语法成分残缺不全。一般有下面几种情况: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缺少必要的附加成分。成分多余一般有主语多余、谓语多余、宾语多余、附加成分多余等情况,成分多余也影响语意的表达。‎ 典型例题1: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付出劳动。‎ 典型例题2:我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老师的要求仔细审题。‎ 解析:例1由于缺少必要的附加成分,造成表意不严密。此例仅“付出劳动”是不能“取得优异成绩”的,应在“劳动”前加限制语“艰苦且有效的”。例2主语多余,“原因”与后面的“因为”重复,应去掉“的原因”或“因为”。‎ ‎6.不合事理。‎ 典型例题1:当你伫立岸边,放眼无边的大海,眼前会涌现出一幅我们的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壮丽图画。‎ 典型例题2:我上街买了牙膏、牙刷和日用品。‎ 解析:例1中既然“放眼大海”,后面所呈现的图画应是大海上的情景,此句所表述的是土地上的情景,前后矛盾。可将“大海”改为“大地”。例2分类列举不当,“牙膏”“牙刷”“日用品”之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从属关系,不能并列表述,应将“和”改为“等”。‎ 三、典型例题 ‎(2010·天津)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正处在城市进程的发展快速期,建设城市的步伐不断加快。‎ B.随着秦兵马俑在沉寂24年后的再次发掘,引起国外媒体关注。‎ C.梁启超纪念馆已成为天津海河意式风情区内历史文化厚重的旅游观光。‎ D.“我读经典”系列阅读活动,对改善青少年阅读现状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技法点拨 ‎1.修改病句的主要方法:‎ ‎(1)增——残缺的成分要增补上。‎ ‎(2)删——重复多余的词语要删除。‎ ‎(3)调——语序不当的要调整。‎ ‎(4)换——搭配不当的词语要更换。‎ 注意:修改不是再造,切忌改变句子的本意。尤其应该注意,能调整语序的就不能增删,能改动一处的,决不能改动两处,改病句也应简要、高效。‎ ‎2.修改病句的原则是:对症下药、原意不变、尽量少改。‎ ‎3.具体操作 ‎(1)感读——凭语感,凡是读起来别扭,听起来含混的,就可能有语病。‎ ‎(2)梳理——由主干到枝叶逐步检查。先缩掉句子的附加成分,化简后,留下句子的主干(即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然后检查句子的主干,再检查附加成分是否有语病。此法能迅速地确诊句子的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等病因,实践中最常用。‎ ‎(3)类比——用同义词替换,关联词替换、仿照原句造句等比较法来检查语病。‎ ‎(4)分析——从事理上进行分析,检查是否自相矛盾和符合逻辑。‎ 以上原则、方法和操作可经简化为以下的歌谣:‎ 病句修改歌诀 多重定和多重状,语序是否用得当。‎ 一面两面一句用,删去两面句意通。‎ 句中如有多重否,仔细辨别表意清。‎ 介词通过使连用,缺失主语删一个。‎ 句子谓语成为是,缩句主宾可搭配。‎ 谓语避免防止忌,后面千万别用不。‎ 句中有数词,前后可重复。‎ 句中如有关联词,连词语序用清楚。‎ 句中动词紧连用,词语语序想清楚。‎ 句中多词“和”连用,词语搭配可得当。‎ 五、巩固练习 复习反思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 ‎1.学生进行知识归类练习。‎ ‎2.通过练习掌握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并能熟练应用。‎ ‎3.熟练解答相类题型,并能举一反三。‎ 复习重点:‎ ‎1.通过练习掌握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并能熟练应用。‎ ‎2.熟练解答相类题型,并能举一反三。‎ 复习课型:归类练习 一、学生进行专题练习。‎ 二、教师巡视指导,共性问题集体解决。‎ 第三课时 复习目标:‎ ‎1.纠错改正,识记正确知识。‎ ‎2.弥补不足,再次巩固知识。‎ 复习重点:‎ 错误知识的改正,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次出错。‎ 复习课型:练习订正 一、回顾专题练习情况。‎ 二、进行重点错误题型纠正。‎ ‎1.学生讲解相关知识点。‎ ‎2.集体纠错。‎ 三、知识点再次强调。‎ ‎ 句子衔接和排序 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 ‎1.了解句子衔接和排序专题相关考情,做到心中有考点。‎ ‎2.复习句子衔接和排序专题相关知识点,夯实基础。‎ ‎3.学习句子衔接和排序答题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复习重点:‎ 复习句子衔接和排序专题相关知识点,夯实基础。‎ 复习难点:‎ 学习句子衔接和排序答题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复习课型:知识归类 复习过程:‎ 一、考点解析 衔接和排序要求句与句之间或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要连贯,顺序要合理,过渡要自然,上下文必须相互照应。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 ‎1.理解语段中关键句子的意思。‎ ‎2.为上下文衔接选用恰当的句子。‎ ‎3.用序号重新排列句子顺序使其通顺并前后衔接一致。‎ ‎4.在语段空白处插入上下文相衔接的句子。‎ ‎5.在具体语境中完成句子。‎ ‎6.调整文中画线句的顺序。‎ 二、应考链接 语段内部的句子排列次序是句子根据语意的需要进行的正确组合,这种组合具有不可随意更改的逻辑性,所以句序的安排也有一定的规律:或以空间为序,从上到下,左到右,从外到内;或以时间先后为序;或以事物发展前后为序;或以人们的认识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或以主次轻重为序。句子的衔接和排序要注意“五性”:‎ ‎1.前后的勾连性。“嵌入式”的句子,既要“勾前”,要“连后”,只有这样,才能使句子的衔接紧密,脉络贯通。‎ ‎2.内部的层次性。多个句子的排序,为确保其快捷性和精确性,必须首先从大的方面把握其内部层次(粗排),然后再在同一层次内调整(细排)。如果标点符号明确表明了层次,则更要牢牢抓住。‎ ‎3.事理的逻辑性。无论叙事、状物还是说理,在行文时都要遵循生活的逻辑、自然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如果在表述的过程中违背了这些事理的逻辑,就必然会影响到语句的连贯性。‎ ‎4.连词的提示性。连词在语句中有强化语意关系的作用,如“也”“但”“而且”等连词引起的句子常常处于后续位置,这就为我们排定句子的前后顺序提供了一条线索。‎ ‎5.代词的指代性。为了保持句子在表意上的简洁性,往往在后续句子中使用代词来指代前文已经陈述、说明的内容,这就为我们排定句子的前后顺序提供了一个路标。当然,在解答衔接和排序题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应综运用多种排序手段和方法,但难点往往落在一两个关节点上,这就需要你从上述五个突破口中获取灵感,灵活运用,机智操作,以提升排序的精确性和快捷性。‎ 三、典型例题 ‎(2016·北京)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量和希望所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在少数民族地区落实相关政策,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为达到这个目的,各级政府________。‎ ‎①要让民族地区各族群众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②要加快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治理土地沙化的进程 ‎③要贯彻由“救助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的工作方针 ‎④要在公共服务和就业方面满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切实需要 A.③④②①  B.①④②③ C.①②④③  D.③②④①‎ 四、技法点拨 解答衔接和排序题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错误现象:‎ ‎1.文体不明而错答。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三种不同文体有不同的特点。对于记叙性语段要看写了什么事情,有几个情节,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哪个情节应在前,哪个情节应在后;对于议论性语段,首先要找出论点和论据,其次要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努力寻找关联词语和过渡句;对于说明性语段要把握被说明事物的要点即事物的性质、特点及成因等,压缩时应重点保留,还要注意原文段使用的说明方法。‎ ‎2.话题不一而错答。话题,指文段所陈述的对象或中心主旨,叙述一件事情,或者说明一个道理,都要保持话题的前后一致。每个句子都要围绕统一的话题,使句子的话题与段的话题一致;每段都要围绕统一的话题,使段的话题与全文的话题一致。话题往往是主语,在连续表述中,轻易不会改变主语。‎ ‎3.标志不看而错答。每个语段都会有说明的重点,那些反复出现的词语或短语就是重点所在。因此必须紧紧抓住文段中反复出现的重点词语,既要注意在同一个句子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又要注意不同的句子中反复出现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是这几个句子先后顺序的标志,由此来握作者的意义指向,顺藤摸瓜,巧解题目。‎ 五、巩固练习 复习反思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 ‎1.学生进行知识归类练习。‎ ‎2.通过练习掌握熟练掌握句子衔接和排序相关知识点,并能熟练应用。‎ ‎3.熟练解答相类题型,并能举一反三。‎ 复习重点:‎ ‎1.通过练习掌握熟练掌握句子衔接和排序相关知识点,并能熟练应用。‎ ‎2.熟练解答句子衔接和排序相类题型,并能举一反三。‎ 复习课型:归类练习 一、学生进行专题练习。‎ 二、教师巡视指导,共性问题集体解决。‎ 第三课时 复习目标:‎ ‎1.纠错改正,识记正确知识。‎ ‎2.弥补不足,再次巩固知识。‎ 复习重点:‎ 错误知识的改正,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次出错。‎ 复习课型:练习订正 一、回顾专题练习情况。‎ 二、进行重点错误题型纠正。‎ ‎1.学生讲解相关知识点。‎ ‎2.集体纠错。‎ 三、知识点再次强调。‎ ‎ 语句仿写、改写、续写 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 ‎1.了解语句仿写、改写、续写相关考情,做到心中有考点。‎ ‎2.复习语句仿写、改写、续写相关知识点,夯实基础。‎ ‎3.学习语句仿写、改写、续写答题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复习重点:‎ 复习语句仿写、改写、续写相关知识点,夯实基础。‎ 复习难点:‎ 学习语句仿写、改写、续写答题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复习课型:知识归类 复习过程:‎ 一、考点解析 仿写、改写、续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考点,一般涉及到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连贯、修辞运用等多个方面,并兼及知识积累、生活体验等语文素养的广义范畴,是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具体的体现。‎ ‎1.根据语境选用句子。2.仿照例句仿写句子。3.仿照例句续写句子。4.仿照例句改写句子。‎ 二、应用链接 常见题型 句子的仿写、改写、续写已经成为一个热点,是对考生语言表达的综合测试。从修辞角度看,主要有比喻句、排比句、对比句、对偶句等形式;从句式角度看有假设句、因果句、条件句、转折句等形式,也就是侧重于整句,常见的题型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嵌入式 所写句子夹在已供材料中间,一般限定了句子表达的思维空间,要求与前后语句搭配得当,句式或前或后要相同。如:在下文的横线处续写句子,要求:a.续写的句子要符合文意,与上下文衔接自然,文意贯通。b.①②处的句式要与它前面画波浪的句式相同。c.③句要从正反两方面对整段文字作总结。‎ ‎ (二)续写式 根据例句的内容和句式,续写一个或多个句子。如:根据文意,再举两个例子,句式与例句相同。有勤,才有孔子“韦编三绝”的佳话,也才有了世界文化史上十大名人之一的美誉;___, , 。‎ ‎ (三)命题式 设定一个语言材料,再另外命题确定内容,按照例句式仿写。‎ 如:书籍好比是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智慧之窗。 , 。‎ ‎ (四)开放式 一是不提供语言材料,只有内容或形式的要求,所写句子的内容或形式隐含在答题者过去的阅读视野中。如:以“成功”和“失败”为中心,写一段排比句。‎ 此题只限定的内容,排比的形式可多种多样,比较灵活。如比喻式排比,对比式排比等。主要是要有丰富的联想能力。‎ 总之,句子仿写是语言表达的一个重要方面,类型多样。解题的具体过程是:先看题干要求,再看语言材料即例句的内容,然后看句式或表现手法,最后下笔。‎ 三、考查内容 ‎(一)修辞手法的积累与运用。‎ ‎1.比喻。‎ ‎①明喻 例句:生命像火焰,火在舞蹈,那扭动变形的舞姿是火的生命张力的表达。②暗喻 例句: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 ‎2.拟人。例句: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 ‎3.排比。‎ 例句①:成功要用理想去引路,要用创造去开拓,要用汗水去浇灌。‎ ‎4.对偶。‎ 最典型的就是对对子,例①梅花报春信 宏略振环宇。‎ ‎(二)语法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1.假设关系的复句 例句: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如果我是清风,我将吹走世间的尘埃;如果我是春雨,我将滋润人们的心田。‎ ‎2.并列关系的复句 例句: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的河山添一笔绿意。‎ ‎3.解说关系的复句 例句: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 ‎(三)表达方式的理解与运用 ‎1.描写句。‎ 例句: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仿句:语文是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语文是意境深远的油画,让人惊叹不已。语文是旋律优美的音乐,让人听之动容。‎ ‎2.议论句。‎ 例句:贪婪是灵魂的蛀虫,侵蚀了多少善良的本性。‎ 仿句:懒惰是精神的蝥贼,偷走了多少宝贵的青春。‎ ‎3.抒情句。‎ 例句: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份绿意;如果你是一颗星星,就点缀一角天空。‎ 再如:节日是中国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每逢佳节倍思亲,请你根据例句为中秋节写一句抒情的话(句式不求一致)。例句:清明节:雨也纷纷泪也涟涟,思也悠悠意也绵绵。‎ 仿句:①两岸共赏月,一心盼团圆。②月到中秋圆,亲人心相连。③月亮圆月饼圆,年年岁岁盼团圆。④菊花香桂花香,时时刻刻望故乡。‎ 四、技法点拨 句子仿写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句子。这类题不只是单纯对句子结构的模仿,它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考查。仿写句子可按以下三个步骤训练操作,力求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 步骤一:找准模仿点,以求形似。当一个仿写例句出现在面前时,首先要通过阅读找准句子的语法结构特点和修辞特点,弄清例句的句型,是常式句、变式句,是陈述句、疑问句,还是祈使句、感叹句;同时还要弄清句子内部关系,是转折、递进、并列,还是因果、假设、总分等,由此而明确一个仿写模型。‎ 步骤二:明确仿照内容,以求神似。仿照内容包括例句的中心和例句在选材及造句上的色调。色调即色彩和情感,既指语境色彩也指情感色彩,同时还包括仿句的创意和境界。‎ 步骤三:确定陈述对象,形神兼备。明确例句的模型、修辞手法、中心和色调后,要快速开动脑筋,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自己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积累中识别、筛选与例句要求相吻合的事物(陈述对象),然后开始仿写。这时的仿写既要注意“形似”,更要注意“神似”,做到形神兼备。‎ 形神兼备是句子仿写的基本原则,也是最佳境界。在训练操作中,只要仿写的句子与例句模型(句式)统一,修辞统一,中心统一,色调统一,就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最佳效果。‎ 五、巩固练习 复习反思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 ‎1.学生进行语句仿写、改写、续写知识归类练习。‎ ‎2.通过练习掌握熟练掌握语句仿写、改写、续写相关知识点,并能熟练应用。‎ ‎3.熟练解答语句仿写、改写、续写相类题型,并能举一反三。‎ 复习重点:‎ ‎1.通过练习掌握熟练掌握语句仿写、改写、续写相关知识点,并能熟练应用。‎ ‎2.熟练解答语句仿写、改写、续写相类题型,并能举一反三。‎ 复习课型:归类练习 一、学生进行专题练习。‎ 二、教师巡视指导,共性问题集体解决。‎ 第三课时 复习目标:‎ ‎1.纠错改正,识记正确知识。‎ ‎2.弥补不足,再次巩固知识。‎ 复习重点:‎ 错误知识的改正,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次出错。‎ 复习课型:练习订正 一、回顾专题练习情况。‎ 二、进行重点错误题型纠正。‎ ‎1.学生讲解相关知识点。‎ ‎2.集体纠错。‎ 三、知识点再次强调。‎ ‎ 口语交际 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 ‎1.了解口语交际相关考情,做到心中有考点。‎ ‎2.复习口语交际相关知识点,夯实基础。‎ ‎3.学习口语交际答题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复习重点:‎ 复习口语交际相关知识点,夯实基础。‎ 复习难点:‎ 学习口语交际答题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复习课型:知识归类 复习过程:‎ 一、考点解析 口语交际题一般设计为一种或几种对话的情景,要求考生根据情景答题。‎ ‎1.理解说话人的言外之意。2.采访他人,发出邀请,发表呼吁,陈述或转述事件。‎ ‎3.在具体语境中安慰他人。4.通过对话从而让他人接受自己的建议。‎ ‎5.在具体语境中设计广告词、短语、宣传标语等。6.按要求取名称,拟颁奖词、串台词、感言等。‎ 二、应用链接 口语交际的考查形式主要通过书面形式的表述题来评估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常见的考查方式是设置特定的情境,要求学生写出别人讲话的言外之意,或写出人物当时可能说的话,或写出讨论的焦点和不同意见,或围绕话题谈自己的看法,或对某些事物进行评价,等等。‎ 口语交际的要求 ‎1.言之有“礼”,即根据特定的情境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 ‎2.言之有“物”,即有具体内容,不讲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话;‎ ‎3.言之有“序”,即按一定的顺序说,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 ‎4.言之有“节”,即话要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 三、口语交际的题目类型 ‎(一)题型 ‎1.“介绍”类:自我介绍、介绍朋友、介绍家乡、介绍一处名胜古迹、介绍一种动物或植物等等;‎ ‎2.“独白”类:说笑话、说故事、说愿望、说奇思妙想、说读后感观后感、说经验谈教训、说目击情况等等;‎ ‎3.“交往”类:道歉、祝贺、待客、转述、劝阻、赞美、批评、安慰、解释、采访、购物、问路、打电话、导游等等;‎ ‎4.“表演”类:当众演讲、致欢迎词、主持节目等等;‎ ‎5.“讨论”类:对不对、好不好、行不行、怎么办、小小建议、小小讨论、小小辩论等。‎ ‎(二)应用短文的有关知识 ‎1.开场白或结束语 ‎(1)2004年5月,清华北大优秀学生全国巡回演讲团赴各地演讲。假如由你主持他们在你校的报告会,请拟写一段开场白和结束语。‎ ‎ (2)毛泽东诗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有些诗词脍炙人口传颂至今。现在请你为“毛泽东诗词朗诵会”的主持人写一段结束语,来结束这次朗诵会。‎ 要求:①要引用毛泽东的诗词;②语言连贯且富有激情;③不少于50字。‎ ‎2.说明书 ‎(1)为手机充电程序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当作手机充电器使用说明书。‎ ‎ (2)请为你所熟悉的一种药品写一个使用说明书。‎ 示例:“对乙酰基酚片”‎ 使用说明书:【适用症状】用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也用于缓解轻中度疼痛,如关节痛、偏头痛、头痛、肌肉痛、牙痛、神经痛。【用法用量】口服。成人一次1片,若持续高热或疼痛,可间隔4~6小时重复用药一次,24小时内不得超过4次。‎ ‎3.祝颂语 假如你在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有人向你祝贺,倍加赞赏。在下列三种情况下,祝颂语分别是什么?‎ ‎(1)你最好的朋友在私下的场合向你祝贺时,怎么说?(2)你的语文老师向你祝贺时,怎么说?(3)在庆祝大会上,你的父亲向你表示祝贺,应该怎么说?‎ ‎4.临别赠言 临近毕业,各科老师都要为同学留言赠别。请你模仿例句,根据老师的身份,给同学写一则赠言。‎ ‎5.手机短信 ‎(1)用手机发短信送祝福已成时尚,在教师节到来时给你的老师,或在中秋节时给你的朋友发一条短信,表达你对他们的祝福。‎ 要求:①简明得体,有文采,有创意;②40字以内。‎ ‎ (2)为积极探索运用互联网络和手机短信等新途径、新手段,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活动,以引导广大青少年发现感动事物,抒发美好情感,追求真善美,建设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网络和短信文化,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团中央、国务院新闻办于近一段时间联合开展了“感动——首届全国青少年网络短信作品大赛”。欢迎广大青少年朋友参与网络短信作品创作,发送真情,共享感动。请你积极参与,拟写一条以“感动中国”为主题的短信。(不得超过60字)‎ ‎6.网络论坛的网友感言或留言 十几年的语文学习生活中,你学习并牢固记住了许多课文。请你选择你记忆最深刻的一篇课文,写上几句感言。‎ 四、技法点拨 ‎1.审清题目的类型。口语交际类的考题,涉及的内容广泛,题目类型多样。审题时首先要弄清题目属于哪种类型,根据不同类型有所侧重,做到“对症下药”。如:“交往类”‎ 的要充分体现交际性,所答内容充分体现交际的实效性;讨论类的要做到是非善恶判断准确,观点鲜明,论据充分;介绍类的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叙述得简洁明了;等等。‎ ‎2.审清创设的情境。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因此每一道考题,都会创设一定的情境。审题时审清考题所设情境,才能使后面的答题更贴切,更符合题意。如:不同的场合决定着不同的用语——在娱乐场所语言就应该生动幽默些;在工作场所语言就应该准确简明些;在生活场所就应该亲切自然,多用口语;在采访、开会、谈判等庄重场合用语就要尽量规范、严肃、准确;等等。情境中不同的人物决定着不同的用语——根据人物的长幼尊卑,使用不同的称呼;根据人物的身份地位,使用得体的语言;根据人物所站立场,使用不同感情色彩的语言;等等。‎ ‎3.审清隐含的要求。除了明确的要求外,考题中往往有一些命题者“别有用心”的要求或提示。这些“要求”是否能达到,往往决定着答题的“精彩”程度,因此,审题时要仔细揣摩,认真体会考题“隐含”的用意。如有这样一道“口语交际”题,考题先是讲了一个关于挤公共汽车的笑话,然而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个叫“陶亮”的小朋友去坐公共汽车,可上车时非常拥挤。考题要求“陶亮”劝劝那些不遵守秩序的人。命题者在题目中安排了一个笑话,其实是暗示学生答题时尽量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使自己的语言更具有说服力与感染力。很多学生没注意到这个“玄机”,答出的内容自然就显得简单、平淡而苍白。‎ 五、巩固练习 复习反思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 ‎1.学生进行知识归类练习。‎ ‎2.通过练习掌握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并能熟练应用。‎ ‎3.熟练解答相类题型,并能举一反三。‎ 复习重点:‎ ‎1.通过练习掌握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并能熟练应用。‎ ‎2.熟练解答相类题型,并能举一反三。‎ 复习课型:归类练习 一、学生进行专题练习。‎ 二、教师巡视指导,共性问题集体解决。‎ 第三课时 复习目标:‎ ‎1.纠错改正,识记正确知识。‎ ‎2.弥补不足,再次巩固知识。‎ 复习重点:‎ 错误知识的改正,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次出错。‎ 复习课型:练习订正 一、回顾专题练习情况。‎ 二、进行重点错误题型纠正。‎ ‎1.学生讲解相关知识点。‎ ‎2.集体纠错。‎ 三、知识点再次强调。‎ ‎ 文学常识 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相关考情,做到心中有考点。‎ ‎2.复习文学常识相关知识点,夯实基础。‎ ‎3.学习文学常识答题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复习重点:‎ 复习文学常识相关知识点,夯实基础。‎ 复习难点:‎ 学习文学常识答题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复习课型:知识归类 复习过程:‎ 一、考点解析 文学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1.现行教材中涉及的古今中外著名作家作品,尤其在中外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作品。‎ ‎2.现行教材涉及的作家作品以及约定俗成的提法。‎ ‎3.现行教材涉及的著名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 ‎4.新课标推荐的初中阅读的名著中的主要人物,人物的主要经历、主要内容(或故事情节),成语俗语,读名著后的感受体会等。‎ ‎5.现行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化常识等。‎ 二、应用链接 ‎(一)文体常识:文体,是依据文章的写作方法来划分的。‎ ‎1.古代常见文体 ‎(1)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多记叙事件。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2)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如《爱莲说》《马说》《黄生借书说》。‎ ‎(3)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歌功颂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字多是押韵的。如《陋室铭》。‎ ‎(4)表: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如《出师表》。‎ ‎(5)传:古代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体。如《五柳先生传》。‎ ‎(6)对:即对策,古代臣子针对帝王的提问陈述自己的见解的文体。如《隆中对》。‎ ‎(7)赋:古代的一种文体,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如欧阳修的《秋声赋》。‎ ‎2.现在常用的文体:现在常用的文体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二)文学体裁 文学体裁就是文学作品的具体文学形式,是组成文学作品的外部表现形态,即作品的类别。根据文学作品在形象塑造、体制结构、语言运用、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把文学作品分为散文、小说、诗歌和戏剧四大类。‎ ‎(三)文化常识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即稷、黍、麦、豆、稻(另一说法为:稻、麦、菽、稷、黍)。‎ 五味:指酸、咸、甜、苦、辣。‎ 六畜:六种家畜,即马、牛、羊、猪、狗、鸡。‎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岁寒三友:松、竹、梅。‎ 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 连中三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称为连中解元、会元、状元。‎ 五声:五个音级,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 ‎ “风骚”‎ ‎: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常代指文学才华;‎ 顿首:古代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也称叩头。‎ 稽首:占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二,行大礼。‎ 跪:古代两膝着地,耸身挺腰,臀不沾脚跟。‎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次序;‎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的最有影响的一部古代辞书;‎ 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占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 谥号:是大臣死后朝廷按其生平事迹行为给他评定一个称号,以示褒贬善恶。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 三、典型例题 ‎(2015·黑龙江哈尔滨)下面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江——智取生辰纲  B.孙悟空——大战牛魔王 C.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D.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 (2015·重庆)下列选项中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的背影虽已远去,却永远的定格在了作者的泪光中。‎ B.在德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书写了一曲悲壮的爱国主义之歌。‎ C.“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国难当头、山河沦陷的年代,诗人艾青抒发了他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D.小说《孔乙己》中,鲁迅把旧中国浓缩为一个鲁镇,把焦点聚集在咸亨酒店,把悲剧演绎在街边的柜台旁,把炎凉的世态投影到孔乙己身上。‎ 四、技法点拨 首先要读懂题干,看清题目。即看清题干要求,看清题目数量,看清题目难易,对题目有全面了解后再着手解答。其次要扣紧题目,认真作答。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按题目要求一一作答,防止张冠李戴,防止错答漏答,不要出现错字、漏字和前后颠倒等错误。再次要仔细检查,题目答完后,要注意检查有无漏答、错答、还应注意标点和语气。‎ 在应试中常见的失误主要有:①对相关作家、作品及出处、人物等知识记忆不牢,经常张冠李戴;②平时没有注意辨析字形,回答问题时写错别字;③对作品本身关注不够,知识面狭窄。‎ 我们在复习时要重在梳理,关键在于有针对性地准确识记。常用方法有:①分类法,即把众多的作家作品分成古代、现代、外国等类别进行归纳整理;②网络法;即对一作家来说,将其名字、篇名、名句对应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对作品比较多的作家(指课本中出现的和新课标推荐的名著),可将其作品一一罗列,将文学常识方面的知识点加以归纳;③表格法,即对作家作品列表对照,如我国古代作家作品可按年代先后顺序列表简记其姓名、朝代、集名、篇名、佳句等。‎ 除此之外,在复习迎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①全面撒网。首先要牢牢抓住现行语文教材和新课标推荐的名著涉及的所有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知识(不要忽视在学习重点、自读提示、课文注解、课后练习和助读资料、课本附录等材料中提及到的相关内容)。②重点突破。要求的古文背诵篇目,必须全部过关。文学常识要注意抓住典型文学样式和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③认真落实。要时刻注意辨析一些容易混淆的文学知识,名句名篇的背诵最终要通过默写落实在卷面上。‎ ‎ 五、巩固练习 复习反思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 ‎1.学生进行知识归类练习。‎ ‎2.通过练习掌握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并能熟练应用。‎ ‎3.熟练解答相类题型,并能举一反三。‎ 复习重点:‎ ‎1.通过练习掌握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并能熟练应用。‎ ‎2.熟练解答相类题型,并能举一反三。‎ 复习课型:归类练习 一、学生进行专题练习。‎ 二、教师巡视指导,共性问题集体解决。‎ 第三课时 复习目标:‎ ‎1.纠错改正,识记正确知识。‎ ‎2.弥补不足,再次巩固知识。‎ 复习重点:‎ 错误知识的改正,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次出错。‎ 复习课型:练习订正 一、回顾专题练习情况。‎ 二、进行重点错误题型纠正。‎ ‎1.学生讲解相关知识点。‎ ‎2.集体纠错。‎ 三、知识点再次强调。‎ ‎ 古诗文默写 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 ‎1.了解古诗文默写相关考情,做到心中有考点。‎ ‎2.复习古诗文默写相关知识点,夯实基础。‎ ‎3.学习古诗文默写答题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复习重点:‎ 复习古诗文默写相关知识点,夯实基础。‎ 复习难点:‎ 学习古诗文默写答题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复习课型:知识归类 复习过程:‎ 一、考点解析 古诗文默写主要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的掌握,意在引导考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和熏陶,提高人文素质。‎ ‎1.依据诗文填写上句或下句。2.按要求在理解诗文含义的基础上填写原句。3.观察画面写出诗文名句。4.给出具体情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课外诗句引出课内诗句。5.根据要求写出描写同一类事物的诗文句子。6.文言文课文中的中心句、重点句等。‎ 二、应用链接 ‎(一)名句名篇背记方法。‎ ‎1.理解背诵法。‎ ‎2.“整分联”背诵法。即整体背诵、分段背诵和联合背诵的方法。这三种方法各有不同的特点、用途,并有一定的联系。‎ ‎3.形象记忆背诵法。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外在表象为内容的记忆,基本特点是记事物的外部形象而不是本质,运用形象记忆的关键是想象、联想。‎ ‎4. 尝试回忆背诵法。反复朗读,读到一定程度时,合上书试背,对读的内容进行回忆,以增强背诵的效果。‎ ‎5.限时背诵法。‎ ‎6.读写结合记忆法。读一读,写一写,反复练习,读写结合进行记忆。‎ ‎7.综合归类记忆法。将诗文名句按春、摹、夏、秋、冬,山、水、日、月,花、草、鸟、虫,风、雨、霜、雪,亲情、友情、乡情等“情景”归类,系统整理,进行记忆。‎ ‎8.收集整理记忆法。在课内外阅读中见到的佳句妙语,要注意随时记录下来,收集在一起,在整理中进行记忆。‎ ‎(二)学习名句名篇五注意。‎ ‎1.注意生僻难写的的字很多同学虽然能背诵名句名篇,但当时会背的东西不一定就会写,考试时可能因为不会写其中的难写易错的字而丢了分。因此复习时一定要勤于动笔,在纸上用笔默写。‎ ‎2.注意同音异义词。‎ ‎3.注意同义异形词。‎ ‎4.注意具体语境。考试时还应将名句名篇考题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分析、品味,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识记效果。‎ ‎5.注意语句的顺序 三、题型链接 四、技法点拨 ‎1.认真审好题干,对一些难认难写的字要特别留意,注意字的书写规范端正。‎ ‎2.答错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A.不会背,答题时似曾相识,胡乱答题。B.会背但不会写,出现错别字。C.背诵时马虎,答题时添字或漏字。D.字迹潦草,难以辨认。E.漏答或不熟练卡住了。‎ 五、巩固练习 复习反思 第二、三课时 复习目标:‎ ‎1.学生进行知识归类练习。‎ ‎2.通过练习掌握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并能熟练应用。‎ ‎3.熟练解答相类题型,并能举一反三。‎ 复习重点:‎ ‎1.通过练习掌握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并能熟练应用。‎ ‎2.熟练解答相类题型,并能举一反三。‎ 复习课型:归类练习 一、学生进行专题练习。‎ 二、教师巡视指导,共性问题集体解决。‎ 第四课时 复习目标:‎ ‎1.纠错改正,识记正确知识。‎ ‎2.弥补不足,再次巩固知识。‎ 复习重点:‎ 错误知识的改正,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次出错。‎ 复习课型:练习订正 一、回顾专题练习情况。‎ 二、进行重点错误题型纠正。‎ ‎1.学生讲解相关知识点。‎ ‎2.集体纠错。‎ 三、知识点再次强调。‎ ‎ 综合性学习 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 ‎1.了解综合性学习相关考情,做到心中有考点。‎ ‎2.复习综合性学习相关知识点,夯实基础。‎ ‎3.学习综合性学习答题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复习重点:‎ 复习综合性学习相关知识点,夯实基础。‎ 复习难点:‎ 学习综合性学习答题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复习课型:知识归类 复习过程:‎ 一、考点解析 新课标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其考查重在引导考生开拓视野,以发现并利用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注意对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运用、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通融。‎ ‎1.交流过程中,根据需要确定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做恰当的应付;2.根据话题,作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的提纲,做到有观点、有条理、有说服力;3.综合运用所学语文知识解决阅读和写作时遇到的实际问题;4.根据实践活动的内容或问题,搜集有关信息,整理分析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观点;5.自主策划实践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方案,并用书面形式展示活动成果。‎ 二、应用链接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考查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综合性学习题的主要特点是联系学生实际,真实性强,且地方特点明显,乡土气息浓郁,内容涉及学习交流、推广普通话、采访、写公益广告、设计栏目、提建议等,与语言的实际运用相比,内容更加丰富,覆盖面更广,综合性更强。‎ 考试命题上的特点是:①在内容上注重对能反映考生生活的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机地扩展考生自我表达的答题空间;②在试题的呈现方式上以独立的综合性学习考试版块出现,题内所需的学科间知识的综合交叉比较充分;③题干的设置文字量较大,富含信息,表述比较亲切,注意拉近与考生的距离,具有一定的审题难度;④在评价上关注考生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考生的语言表述、对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以及各种思维能力的综合运用都是重要的采分点。‎ 试题的类型有单一式和综合式两种:‎ 单一式:‎ A.语言创作类:①编拟欣赏广告、宣传语;②对联知识及创作赏析;③心愿表述;④主题访谈;⑤话题辩论;⑥景点介绍。‎ B.材料整理类:①语段压缩;②材料的整合与探究。‎ C.图表转述类:①表格分析;②图表理解。‎ D.活动参与类:①拟活动方案或计划;②设计活动主题或主题语;③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综合式:‎ 多种类型融为一体,在设置的情境或活动中去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归纳推理、总结概括、观察理解、联想想象、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能力。‎ 由于中考过程限于以笔试的形式呈现,因此知识与能力综合型、专题活动型将是主要的考查方式。‎ 三、典型例题 请从下面的材料中任选一句孔子的名言,说说它体现了怎样的中华传统美德,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古琴声中,身穿古袍,手持竹简的孔门弟子,齐声诵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礼之用,和为贵”等儒家经典名句,在全世界面前展现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我选择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统美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实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技法点拨 ‎1.实际操作,贮备技能。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性强,必须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去经历,去探究,有了活动的积累和贮备,就不会担心临场考试,从一定程度上说,考试是对过去语文活动的回顾及梳理总结。‎ ‎2.吃透教材,提炼主题,适当归类。通过对教材的充分掌握,注重教材所体现的几大主题(体验成长类,语言文字类,历史文化、专题探究类,科技生活类,其他类)上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 ‎3.剖析考题,紧抓考点。通过对典型考题的剖析,从中总结出行之有效的解题规律。‎ ‎4.精选试题,强化训练。选择典型试题,实战演练,将方法规律内化为能力。‎ 要解答好综合性学习试题,必须做到:‎ ‎(1)善于运用积累,有效调用知识。解题时先认真回忆有关知识,及时把与试题相关的知识有效地提取出来,以备答题之用。‎ ‎(2)仔细揣摩题意,提炼答题信息。要善于利用已有的知识背景,去揣摩命题者的意图。解答试题时,要从题目和材料中筛选重要信息,并按要求处理好这些信息,针对题目要做出简明回答。‎ ‎(3)发散多种思维,合理展开想象。有些综合性试题需要我们多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展开合理的想象与联想。‎ 五、巩固练习 复习反思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 ‎1.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知识归类练习。‎ ‎2.通过练习掌握熟练掌握综合性学习相关知识点,并能熟练应用。‎ ‎3.熟练解答综合性学习相类题型,并能举一反三。‎ 复习重点:‎ ‎1.通过练习掌握熟练掌握综合性学习相关知识点,并能熟练应用。‎ ‎2.熟练解答综合性学习相类题型,并能举一反三。‎ 复习课型:归类练习 一、学生进行专题练习。‎ 二、教师巡视指导,共性问题集体解决。‎ 第三课时 复习目标:‎ ‎1.纠错改正,识记正确知识。‎ ‎2.弥补不足,再次巩固知识。‎ 复习重点:‎ 错误知识的改正,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次出错。‎ 复习课型:练习订正 一、回顾专题练习情况。‎ 二、进行重点错误题型纠正。‎ ‎1.学生讲解相关知识点。‎ ‎2.集体纠错。‎ 三、知识点再次强调。‎ 现代文阅读(小说类) 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 ‎1.了解现代文阅读(小说类)相关考情,做到心中有考点。‎ ‎2.复习现代文阅读(小说类)相关知识点,夯实基础。‎ ‎3.学习现代文阅读(小说类)答题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复习重点:‎ 复习现代文阅读(小说类)相关知识点,夯实基础。‎ 复习难点:‎ 学习现代文阅读(小说类)答题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复习课型:知识归类 复习过程:‎ 一、考点解析 ‎1.分析小说的人物性格特征。2.感悟小说的人物形象。3.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拓展小说情节。5.归纳小说主旨。6.分析环境描写。‎ 二、应考链接 ‎(一)小说的要素。‎ 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人物形象要通过刻画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来塑造。故事情节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自然环境的描写可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现人物的心情,可以渲染气氛。‎ ‎(二)记叙的要素 ‎1.记叙的“六要素”是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而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为记叙的情节。‎ ‎2.记叙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等等。‎ ‎3.记叙的顺序有三类:一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二是按空间顺序安排内容;三是按材料不同而分门别类叙述内容。记叙顺序考查重点一般为倒叙与穿叙。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前,其目的是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时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插叙是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其目的是对主要情节作必要的铺垫和说明,使情节更完整,内容更充实。插叙的作用是“交代来龙去脉”和“铺垫照应”。‎ ‎4.记叙的人称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分析作品中的主要形象,把握其思想和性格特点 中考中涉及到的小说或片段不仅人物少,而且在人物的表现上通过人物某一动作或行动片段,“闪现”人物性格、心理、情感、情绪、思想、意识和人物命运的某一点细微特征。‎ ‎1.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小说的环境描写,通常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气氛。人物关系,人情风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概而言之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有时也有影响,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主要是社会环境。‎ 分析环境时,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环境往往有复合的因素,有几个因素就应分析出几个因素。‎ 第二,分析社会环境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 社会环境主要由主要人物周围的次要人物组成。那些次要人物,是某种社会力量,是代表某种观念的载体,分析时应透过这些人物的言行,认识其代表的社会势力及其观念。作家总是通过具体的人物体现某种社会势力或观念,分析时必须通过具体人物的言行来认识其社会历史内涵。‎ 第三,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环境决定人物命运及其性格,人物又能动地作用于环境。从人物在社会环境中的走向,我们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第四,不断提高认识能力与分析能力。‎ 阅读分析作品时,应该自觉地将作品描写的社会环境与我们今天的社会环境加以比较,进而认识社会环境。‎ ‎2.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 根据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全面、恰当、实事求是。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从情节中引出的结论,反过来可以解释情节。只有全面而恰当的结论才能正确解释全部情节。‎ 第二,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 第三,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 第四,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三、技法点拨 小说阅读题的题型多样灵活,解题形式多变。‎ ‎1.故事情节的把握 ‎①用一句话或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概括时要注意,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进行,不要丢失了该有的要素(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还要注意的是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要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2.人物形象的分析揣摩 ‎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①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也可以从关键句(过渡句、议论句,文章主旨句等)去分析;③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理解;④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3.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思考: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⑤推动情节的发展。‎ ‎4.作品主题的挖掘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主题的把握也有技巧,可以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也可以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还可以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五、巩固练习 复习反思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 ‎1.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小说类)知识归类练习。‎ ‎2.通过练习掌握熟练掌握现代文阅读(小说类)相关知识点,并能熟练应用。‎ ‎3.熟练解答现代文阅读(小说类)相类题型,并能举一反三。‎ 复习重点:‎ ‎1.通过练习掌握熟练掌握现代文阅读(小说类)相关知识点,并能熟练应用。‎ ‎2.熟练解答现代文阅读(小说类)相类题型,并能举一反三。‎ 复习课型:归类练习 一、学生进行专题练习。‎ 二、教师巡视指导,共性问题集体解决。‎ 第三课时 复习目标:‎ ‎1.纠错改正,识记正确知识。‎ ‎2.弥补不足,再次巩固知识。‎ 复习重点:‎ 错误知识的改正,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次出错。‎ 复习课型:练习订正 一、回顾专题练习情况。‎ 二、进行重点错误题型纠正。‎ ‎1.学生讲解相关知识点。‎ ‎2.集体纠错。‎ 三、知识点再次强调。‎ ‎ 现代文阅读(散文类) 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 ‎1.了解现代文阅读(散文类)相关考情,做到心中有考点。‎ ‎2.复习现代文阅读(散文类)相关知识点,夯实基础。‎ ‎3.学习现代文阅读(散文类)答题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复习重点:‎ 复习现代文阅读(散文类)相关知识点,夯实基础。‎ 复习难点:‎ 学习现代文阅读(散文类)答题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复习课型:知识归类 复习过程:‎ 一、考点解析 中考阅读中的散文,专指用凝练、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它取材广泛,立意深远,结构洒脱,手法灵活,很受出卷者的欢迎。‎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3.赏析形象内涵。‎ 二、应考链接 ‎(一)散文的特点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四点即“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 “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 (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分类 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在这类散文中,有的着重是记写、刻画人物,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三)散文阅读一般方法 首先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其次要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再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最后品味散文的语言。具体如下:‎ ‎1.把握文章内容, 概括文章主题。‎ ‎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3.鉴赏现代散文的形象内涵 现代散文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物象两种。‎ 鉴赏现代散文中的人物形象要注意:‎ ‎(1)思想性。包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两个方面。在鉴赏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的时候,又要注意它所揭示的作品的主题和它所体现的现实意义。‎ ‎(2)艺术性。艺术性主要是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包括:①环境和情节对人物的作用;②人物描写的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③人物描写的技巧:人称、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 ‎4.品味语言 品味语言一般有:a.字词含义,b.词语妙用,c.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同时还要注意表达方式及作用。‎ 三、技法点拨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线索一般是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等,其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答题套路一般是“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等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① 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 ‎②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形式①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 形式②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在思维过程中要考虑到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 ‎3.鉴赏形象内涵 对写景状物、托物言志为主体的散文形象鉴赏。‎ 从三方面入手,A.明确形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状、色彩、声音和气味等。B.把握形象内在的品质(内涵、本质、精神)和所蕴涵的作者情感。C.分析表达技巧,如象征、联想和想象及常见的修辞手法。‎ ‎4.品味语言 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 ‎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描写的作用,议论的作用,抒情的作用。‎ 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散文的抒情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五、巩固练习 复习反思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 ‎1.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散文类)知识归类练习。‎ ‎2.通过练习掌握熟练掌握现代文阅读(散文类)相关知识点,并能熟练应用。‎ ‎3.熟练解答现代文阅读(散文类)相类题型,并能举一反三。‎ 复习重点:‎ ‎1.通过练习掌握熟练掌握现代文阅读(散文类)相关知识点,并能熟练应用。‎ ‎2.熟练解答现代文阅读(散文类)相类题型,并能举一反三。‎ 复习课型:归类练习 一、学生进行专题练习。‎ 二、教师巡视指导,共性问题集体解决。‎ 第三课时 复习目标:‎ ‎1.纠错改正,识记正确知识。‎ ‎2.弥补不足,再次巩固知识。‎ 复习重点:‎ 错误知识的改正,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次出错。‎ 复习课型:练习订正 一、回顾专题练习情况。‎ 二、进行重点错误题型纠正。‎ ‎1.学生讲解相关知识点。‎ ‎2.集体纠错。‎ 三、知识点再次强调。‎ ‎ 现代文阅读(说明文) 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 ‎1.了解现代文阅读(说明文)相关考情,做到心中有考点。‎ ‎2.复习现代文阅读(说明文)相关知识点,夯实基础。‎ ‎3.学习现代文阅读(说明文)答题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复习重点:‎ 复习现代文阅读(说明文)相关知识点,夯实基础。‎ 复习难点:‎ 学习现代文阅读(说明文)答题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复习课型:知识归类 复习过程:‎ 一、考点解析 近年来对说明文阅读的考查与评价,越来越突出新课程理念。从涉及内容看,多取材科技、环保,体现当今发展水平和人类认识水平的科技说明文比重增大;从考查角度看,更注重对文本材料的整体理解与感悟,其中联系生活实际或综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类的“开放性试题”备受青睐。‎ ‎1.归纳说明的内容,概括说明对象的相关特点。‎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提取文中信息或用自己的话回答对文意的理解。‎ ‎3.整体把握文章,分析篇章结构与内容,提取“具体所指”信息。‎ ‎4.能根据说明文文体特点理解并运用主要说明方法。‎ ‎5.通过对词语的把握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6.根据文章内容解决实际问题,阐明自己的看法并尝试探讨。‎ 二、应考链接 ‎(一)说明文的类型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 说明的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它顺序。‎ 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等(都可反之),常用于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三)说明文的几种说明方法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7.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图,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8.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 ‎10.作引用:即引用说明,有四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另引用说明如果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 ‎①总(概说)分(具体)式。②总(概说)分(具体)总(概说)式。③分(具体)总(概说)式。④并列式。⑤递进式。‎ 三、技法点拨 ‎(一)对说明对象及特征理解。‎ 题例1.概括说明对象及特点 解题思路(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3)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从每段(或每层)中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题例2.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解题思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要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对象加内容) 。具体为A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B事理说明文,关于…‎ 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C程序说明文,…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题例3.前后的内容(所介绍的对象)是否矛盾 解题思路:从内容和角度这两方面思考,就能说出是否矛盾了。‎ ‎(二)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题例:指出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A试卷中经常考查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作诠释、下定义、分类别、引用等。‎ B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要紧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要考虑这一说明方法所处段落的中心句(一般为首句),要重视该说明方法的前面的语句,要根据不同说明方法运用不同词语归纳表述。比如,“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直观地说明了 ,“作比较”这种说明方法突出强调了…的特点。“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的特征,把 的特征说得通俗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具体可信地说明了 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作诠释”这种说明方法通俗易懂地说明了…的特征。“下定义”这种说明方法准确科学地揭示了…的本质特征。“分类别”这种说明方法层次分明、有条理地说明了 的特征。作引用使说明更具有权威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总之,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一定要紧扣说明对象的特征,切忌泛泛而谈。‎ C辨析说明方法要注意的两点。一是区别“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作引用”四种说明方法在不同文体中的不同表述方法。“作比较”在议论文中称之为“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在记叙文中称之为“对比”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打比方”在议论文中称之为“喻证法”。“举例子”在议论文中称之为“例证法”。二是区别“下定义”“作诠释”两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一般为判断句式,语言简洁,直接。“作诠释”是用一句或几句话对某个概念或某种现象、某个事物作解释说明。‎ ‎(三)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题例1.指出说明顺序及作用 解题思路:本文使用了 的说明顺序对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题例2.指出全文或局部的说明顺序,或按一定的说明顺序排列句序 解题思路: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一般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比较明显。科技说明文大多数是“逻辑顺序”。排列句序关键是要找出这一组句子的内在联系,即什么说明顺序。其次,找准首句。首句一般为统领句。然后,按照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句中词与词之间的联系,依次衔接,做到前后一致,上下连贯即可。‎ ‎(四)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题例1.分析说明文的层次结构 解题思路:要准确分析层次,理清结构,概括文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认真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段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②根据说明文的结构特征,抓住每段的中心句,概括各段的说明内容,然后综合概括出全文的文意。③说明文各层之间一般有明显的过渡词或过渡段,要引导学生辨析,这是划分层次的关键。④说明文无论是全文或局部,总分结构比较多,可按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不同结构形式划分层次。⑤说明文层次结构形式还有并列式、递进式等。‎ 题例2.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解题思路:不能调换①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②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 题例3.给文段补充一个过渡句:‎ 解题思路:主要是结合上段的内容来考虑,方法是抓住上段说明的内容,以设问句的形式提出“为什么会(要)……呢?”这就能自然地引出下文了。‎ 题例4.根据说明的内容,理清选文的思路 解题思路:首先要对每一段的内容了解,并能对其进行归纳和概括,然后,再对每一段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理清其行文思路,结构特点(因为有的是采用总分式,有的是总分总式,还有的又是分总式),就能说出其思路了。‎ 题例5.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有何作用 解题思路:①引出说明的对象(开头),②增强说明文的生动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使说明的事物更准确。‎ ‎(五)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题例1.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解题思路:中心句一般出现在开头或结尾,有时也在句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概括文段的中心句要①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②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题例2.考查全篇文章或某一段落的说明内容 解题思路:①用原文回答(要理清文章或段落的层次),找出全文的中心段或某段的中心句(这往往就是问题的答案)。②无适合的原文时,可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总结概括。“点”指各段的说明对象,“面”指整篇文章的主体说明对象,两者结合组成完整的句子便可。‎ ‎ 四、巩固练习 复习反思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 ‎1.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说明文)知识归类练习。‎ ‎2.通过练习掌握熟练掌握现代文阅读(说明文)相关知识点,并能熟练应用。‎ ‎3.熟练解答现代文阅读(说明文)相类题型,并能举一反三。‎ 复习重点:‎ ‎1.通过练习掌握熟练掌握现代文阅读(说明文)相关知识点,并能熟练应用。‎ ‎2.熟练解答现代文阅读(说明文)相类题型,并能举一反三。‎ 复习课型:归类练习 一、学生进行专题练习。‎ 二、教师巡视指导,共性问题集体解决。‎ 第三课时 复习目标:‎ ‎1.纠错改正,识记正确知识。‎ ‎2.弥补不足,再次巩固知识。‎ 复习重点:‎ 错误知识的改正,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次出错。‎ 复习课型:练习订正 一、回顾专题练习情况。‎ 二、进行重点错误题型纠正。‎ ‎1.学生讲解相关知识点。‎ ‎2.集体纠错。‎ 三、知识点再次强调。‎ ‎ 议论文阅读 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 ‎1.了解议论文阅读相关考情,做到心中有考点。‎ ‎2.复习议论文阅读相关知识点,夯实基础。‎ ‎3.学习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复习重点:‎ 复习议论文阅读相关知识点,夯实基础。‎ 复习难点:‎ 学习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复习课型:知识归类 复习过程:‎ 一、考点解析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实用文体,议论文、评论、杂文、文艺短评、谈后感,观后感、杂感、演讲稿等均属议论文。近年来,中考议论文阅读题的选材,从思想内容来看,涉及三类:操守励志类、时政热点类、文化学术类。为了能更好地考查议论文各知识点的理解,更能显现议论文的文体特点,使议论文语言更精粹、结构更明晰、层次更清楚、更利于设置目、更符合学生心理认识规律,命题者有意对相关文本进行了处理。‎ ‎1.阅读论说类作品,能根据要求准确地从文中筛选出相关的信息,并加以整合。‎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找出文章的论点或概括论点,恰当概括文章的层意或段意。‎ ‎3.区分观点和材料,理解并正确评述观点和材料的关系,能依据具体环境补充论据。‎ ‎4.能根据议论文文体特点理解主要论证方法的作用。‎ ‎5.正确理解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体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6.根据文章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提出疑问并尝试探讨。‎ 二、应考链接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A.论点是被证明的观点或见解。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一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率分论点)而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分论点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B.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一般是具体事例或小故事,叙述比较简明,举例后都有一个总结,概述该论据要证明的内容;道理论据大多是引用的名言、公式、定律,有的加引号(直接引用),有的不加引号(间接引用)。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区别)。‎ C.论证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论证方法有:‎ ‎①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 ‎②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 ‎③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④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 ‎2.议论文的结构 一般来说,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也叫引论)——分析问题(也叫本论)——解决问题(也叫结论)。层次结构可以分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一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具体为:①并列式;②总分总式;③总分式;④分总式;⑤递进式。‎ ‎3.论证的类型 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 三、典型例题 资料。‎ 四、技法点拨 近年来,从中考议论文阅读材料的选择来看,散文式议论文越来越受到命题教师的青睐,所以在结构的分析和语言的品味方面也就相应增加了答题的难度。对这一点,也要予以注意。‎ ‎(一)论点 题例1.准确把握文章的论点 解题思路:(1)注意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论点的位置有时在开头,即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这时,在论点之前,往往有“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有时论点出现在文章的中间;有时文章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不过,还有的议论文没有明确表示中心论点的语句,要由我们自己进行概括。‎ ‎(2)注意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一篇文章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时可能有几个分论点来证明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统帅,是灵魂,分论点是为证明中心论点服务的。在阅读这类议论文时要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切不可把分论点误认为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3)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它应该正确、鲜明、简洁和明了。从全文看,它必然是能统摄全文的中心句(而不是某一段的中心句)。‎ ‎(4)可以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问题理所当然就是论点。‎ ‎(5)要注意区分论题和论点,论题是文章所议论的问题,指出作者是对什么问题而发议论的;而论点是作者针对这个问题所持的看法。‎ 题例2.论点提出的方式 解题思路: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②‎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归结出中心论点;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二)论据。‎ 题例1.指出某论据的作用或某论据是如何证明论点的。‎ 解题思路:论据有事实和理论两种,在掌握了这些论据的内容范围之后,重要的是要分析这些论据与论点的关系和论据在证明论点时所起的作用。(1)增加论据的权威性;(2)事实论据,有说服力,从……角度来证明论点的;(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的证明了……;或深入浅出的证明了……等。(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4)对比论证,从两个方面作对比,使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答题模式为“运用什么论据,证明了什么观点,有××的作用。”‎ 题例2.补充论据。‎ 解题思路:无论补充事例或道理论据,都必须能证明文章要论证的论点。补事例论据要简明,概述大意即可;补充道理论据要准确,并能证明作者的见解或主张。‎ ‎(三)论证方法。‎ 题例1.怎样辨析论证方法。‎ 解题思路:首先要掌握议论文中常出现的几种论证方法,再用这些规律去辨认文中的论证方法,就能分辨出所读文章采用何种论证方法。分析论证方法,关键是分析其对论证观点所起的作用、所达到的效果。常用论证方法的作用:‎ A.举例论证: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B.引用论证: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逸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答题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 C.对比论证:作用就是突出强调。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D.比喻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较…,证明了…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刻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题例2.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即考论证过程)‎ 解题思路: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题例3.议论文的非议论性成分的作用或与议论之间的关系。‎ 解题思路:议论文中的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不同的表达方式,作用不同,要看使用非议论成分的目的来决定。‎ ‎(四)议论的结构。‎ 题例:分析议论文的写作特点 解题思路:(1)分析三要素。①论点。一看作者提出的是什么论点,其态度是否正确、鲜明;二看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论点在何位置,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论点。②论据。首先要看论据和论点是否一致,论据是否有力;其次要看论据类别,事实论据是否典型,理论论据的引用是否恰当准确;第三要看作者选用论据的角度。③论证。看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些方法的作用和怎样运用的。‎ ‎(2)分析议论文结构。先分析总体结构,如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分析、解决问题的。再分析具体结构形式(即逻辑关系),如并列式、层进式、总分式等。‎ ‎(3)分析语言风格。有的隐晦曲折,言近旨远;有的亦庄亦谐,尖锐泼辣;有的凝练含蓄,耐人寻味。尽管其语言风格不同,但具有艺术力,则是一致的。‎ 五、巩固练习 复习反思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 ‎1.学生进行知识归类练习。‎ ‎2.通过练习掌握熟练掌握议论文阅读相关知识点,并能熟练应用。‎ ‎3.熟练解答议论文阅读相类题型,并能举一反三。‎ 复习重点:‎ 通过练习掌握熟练掌握议论文阅读相关知识点,并能熟练应用。‎ 复习难点:‎ 熟练解答议论文阅读相类题型,并能举一反三。‎ 复习课型:归类练习 一、学生进行专题练习。‎ 二、教师巡视指导,共性问题集体解决。‎ 第三课时 复习目标:‎ ‎1.纠错改正,识记正确知识。‎ ‎2.弥补不足,再次巩固知识。‎ 复习重点:‎ 错误知识的改正,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次出错。‎ 复习课型:练习订正 一、回顾专题练习情况。‎ 二、进行重点错误题型纠正。‎ ‎1.学生讲解相关知识点。‎ ‎2.集体纠错。‎ 三、知识点再次强调。‎ ‎ 文言文阅读 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 ‎1.了解文言文阅读相关考情,做到心中有考点。‎ ‎2.复习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夯实基础。‎ ‎3.学习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复习重点:‎ 复习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夯实基础。‎ 复习难点:‎ 学习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复习课型:知识归类 复习过程:‎ 一、考点解析 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和虚词。文言实词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此重点注意“常见文言实词”和“在文中含义”这两点,考查的方式一般有直接解释词语、单项选择、判断正误和句子翻译等四种。‎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科、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虎词有“之、其、而、以、于”。初中阶段以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为主,淡化用法。重点在于理解“之”“其”“以”“而”“焉”“则”“然”“乃”“夫”“且”“固”“者”“所”“为”“哉”等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命题一般为客观题居多,并注意与课本的结合。内容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A.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B.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C.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二、应考链接 ‎(一)通假字。‎ ‎ 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通假的方式一般有三类: 1.音、形相同或相近的假借。如:A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辟通“避”,躲避。‎ ‎2.音同(近)、形不同。如:便要还家。(《桃花源记》)要通“邀”,邀请。‎ ‎3.音不同,形近(部分的)通假字。如: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增加。‎ ‎(二)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A. 就词的来源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如“去”的最初意义是“离开”,“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B. 就词的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 ‎(三)古今异义词。 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古今异义的现象。‎ ‎1.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这种词义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如“河”,古代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现在则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成为河流的通称。 2.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 ①程度减弱。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 ‎②范围缩小。如“臭”,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在则仅仅指臭味。 3.词义转移 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 ②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是“到……地方”。 ③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鲜美”,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事物的味道。‎ ‎④由表示甲义转化为表示乙义时,词性也发生了转移。如“烈士”,古义指有远大抱负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 ①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如“风流”‎ ‎,古义指杰出、英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浪,含贬义。②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如“乖”,原指偏执、不顺服(行为偏僻性乖张);现在是“听话”“安顺”之义。③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鄙”,古义表示“见识短浅”,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为贬义词。‎ ‎(四)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4.时间名词作状词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 ‎,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5.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原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射箭的本领”。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 7.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中的“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 ‎8.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 ①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宾客”,本为名词,“宾客其父”为动宾结构,“宾客”就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其父为宾客”。 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的“异”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异之”就是“以之为异”,“认为这事奇怪”。‎ ‎9.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在一起,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如“‎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饿”是动词,因后面带宾语“其体肤”,就活用为使动,“使体肤经受饥饿”。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假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 ③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牛”,意为“使牛出汗”,成为使动。‎ ‎(五)虚词用法。 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为此,在平时学习中应该注意打好基础,勤记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1.之 (1)代词 A.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B.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C.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忽啼求之。(《伤仲永》) D.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2)助词 A.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B.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C.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D.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 ‎ (3)动词 作谓语,译为:去,往。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注:此处作实词)‎ ‎2.以 (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A.译为:把,拿。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B.译为:用,拿。例:以刀劈狼首。(《狼》) C.译为:凭,靠。例:何以战。(《曹刿论战》) D.译为:根据,按。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E.译为:因为。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A.可译为:来,而。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也可译为:以致。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 3.于。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被动、比较等。 (1)表示处所,译为:从,在。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 (2)表示时间,译为:到。例:而飞于北海。(《惠子相梁》) (3)表示对象,译为:对,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4)表示被动,译为:被。例:则人之食于虎也。(《说虎》) (5)表示比较,译为:比。例: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4.其 ‎ ‎ (1)人称代词 A.代人,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译为:他,他们。例:百姓多闻其贤。(《陈涉世家》) B.代人,作定语。译为:他的,他们的。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捕蛇者说》) C.代物,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译为:它,它们。例: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D.代物,作定语。译为:它的,它们的。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2)作指示代词 A.近指。译为:这(种)。例:专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说》) B.近指。译为:其中。例:其一犬坐于前。(《狼》) C.远指。译为:那。例: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3)作副词 常用于句首,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等。译为:恐怕,大概,难道。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5.而 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因果、修饰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例: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3)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例: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矣。(《醉翁亭记》) (5)表示修饰关系,不译。例:河曲知叟笑而止之曰。‎ 三、技法点拨 ‎(一)文言实词。 题例:理解文言文句中加点的实词 ‎ ‎ 解题思路: 1.准确把握词语义项。做好文言实词题首先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把握住词语的常用义项,忌以今训古,如 “虽食,且不下咽”“虽”字是“即使”的意思,不能根据现代汉语理解为“虽然”。 2.根据通假分析词义。 由于通假字大部分是音同(音近),或者字形(部分)相同,所以,可以利用读音关系或者字形分析词义。如 “以属客而告之”中的“属”字。‎ ‎3.联系课文推断词义。试卷上出现的一些文言实词,课文曾出现过,可借助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对照,辨其异同,确定含义。 4.巧妙借助语境推断。实词绝大多数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理解时,要紧密联系上下文,把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的应是正确的。‎ ‎(二)文言虚词 题例: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题思路: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熟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 ‎2.结合语境确定虚词的意义。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的意义与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结合运用文义理解和句法分析两种方法。 3.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即掌握每个虚词在句中所起的语法作用,看它在句子中做什么成分,以便确定如何翻译。在“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中,则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 ‎4.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如“也”表示语气,主要用在句末,用在句末多表示判断、解释和说明。如主谓之间的“之”,可以通过朗读感和舒缓的语气。 ‎ 五、巩固练习 复习反思 ‎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 ‎1.了解理解和翻译文言句子相关考情,做到心中有考点。‎ ‎2.复习理解和翻译文言句子相关知识点,夯实基础。‎ ‎3.学习理解和翻译文言句子答题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复习重点:‎ 复习理解和翻译文言句子相关知识点,夯实基础。‎ 复习难点:‎ 学习理解和翻译文言句子答题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复习课型:知识归类 复习过程:‎ 一、考点解析 理解和翻译文言句子是综合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读、文言句式和特殊句子的一种手段。文言句读是翻译文言句子的前提,而准确的文言句读必须在理解句子内容的基础上完成。翻译文言文要求准确、通顺。准确是指译文要尽量符合原文意思;通顺是指译文前后连贯,语言流畅,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命题内容一般考查文章的主旨句、文眼句、精彩句及理解有难度或含有某种语法现象的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和内容翻译。‎ 命题方式有标停顿处、直接翻译、辨析选择、判断正误几种方式。一般以标停顿处和直接翻译为主。‎ 二、应考链接 ‎1.从宏观上整体理解、把握句式特点 翻译时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做到“‎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并要对文言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文言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和语气,都有个准确把握。‎ ‎2.从微观上把握句中每个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尤其是活用、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特殊实词等,都要准确把握。‎ ‎3.做到“信” “达” “雅”‎ 文言句子翻译要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要求译文明白通畅,无语病;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确切地表达原文原意。但实际操作起来情况比较复杂:如果词义古今一一对应的,语序古今一致的,只需直译就行了。关键是另外一种情况,如词语古有今无,成分缺这少那,就需运用现代汉语多方面的知识,并且体现现代汉语“规范、清晰、连贯”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意译。‎ ‎4.翻译的一般方法 文言句子翻译时,可以运用以下方法,力求准确通顺流畅。‎ ‎(1)对:一般指把原名中的文言单音词对译为现代汉语的双音或多音词。‎ ‎[例1]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句中的“然”“懈”“追”“报”等分别译为“然而”“松懈”“追念”“报答”等双音节的词语。‎ ‎(2)换: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例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翻译]皇宫的官员和朝庭的官员,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句中的“宫”“府”分别替换成皇宫、朝庭,“陟”“罚”分别替换成奖励、惩罚等。‎ ‎(3)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物名都保留不译;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 ‎[例3]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翻译]庆历四年的春季,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句中的“庆历四年”是时间,“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可保留。‎ ‎(4)删: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如表敬副词、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等,同义复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和偏义复词中陪衬的词应删去。‎ ‎[例4]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句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应删去。‎ ‎(5)补:省略的部分;词语活用相应的部分;代词所指的内容;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等。‎ ‎(6)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例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前四种方法是用于解词,后二种方法是用于调整文言文特殊句式造成的语序不合现代规范现象。‎ 三、技法点拨 ‎1.题例:文言文句子的朗读和断句 解题思路:要正确解答此题,首先要准确理解文意,因为这是这类题目考查的根本目的。其次,要掌握一些文言句子朗读时的停顿规律,如:单句的主谓之间,并列内容之间,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朗读时在语气上往往要作停顿。‎ ‎2.题例:翻译并理解文言文句子 解题思路:文言文翻译一直是中考的重点和难点。一般情况要抓三点:一是抓重点字词语法现象,即文中词类活用现象、通假现象、古今异义现象等;二是抓一一对应原则,也就是说,在翻译时,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对应每一个词语将其逐一翻译出来,但是特殊的句式要将其还原为正常语序;三是对省略部分要作补充。‎ 四、巩固练习 复习反思 第三、四、五课时 复习目标:‎ ‎1.学生进行知识归类练习。‎ ‎2.通过练习掌握熟练掌握文言文相关知识点,并能熟练应用。‎ ‎3.熟练解答文言文相类题型,并能举一反三。‎ 复习重点:‎ ‎1.通过练习掌握熟练掌握文言文相关知识点,并能熟练应用。‎ ‎2.熟练解答文言文相类题型,并能举一反三。‎ 复习课型:归类练习 一、学生进行专题练习。‎ 二、教师巡视指导,共性问题集体解决。‎ 第六、七课时 复习目标:‎ ‎1.纠错改正,识记正确知识。‎ ‎2.弥补不足,再次巩固知识。‎ 复习重点:‎ 错误知识的改正,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次出错。‎ 复习课型:练习订正 一、回顾专题练习情况。‎ 二、进行重点错误题型纠正。‎ ‎1.学生讲解相关知识点。‎ ‎2.集体纠错。‎ 三、知识点再次强调。‎ ‎ 诗词赏析 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 ‎1.了解诗词赏析相关考情,做到心中有考点。‎ ‎2.复习诗词赏析相关知识点,夯实基础。‎ ‎3.学习诗词赏析答题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复习重点:‎ 复习诗词赏析相关知识点,夯实基础。‎ 复习难点:‎ 学习诗词赏析答题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复习课型:知识归类 复习过程:‎ 一、考点解析 中考的诗词赏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赏析作品的形象:A.是诗歌中主人公或诗人自己的形象;B.饱含诗情的自然图景,即意境。中考主要是对人物形象和意象的鉴赏。‎ ‎2.鉴赏作品的语言:A考查分析作品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含蓄性,揭示语言所包含的具体意义;B分析作品语言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理解诗歌的内容,从而领悟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考查的重点是理解诗歌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把握诗人的感情基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等。‎ ‎4.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A掌握修辞手法;B掌握表达方式;C掌握其他表现手法。‎ 二、应考链接 ‎(一)理解诗歌的形象(意境)‎ 常见艺术形象 爱国征战类 ‎1.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3.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4.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思乡怀人类 ‎5.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热爱自然类 ‎6.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 ‎(二)常见意象 诗是意象的表现,是形象的艺术。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古诗中,诗人常常赋予一些意象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如冰雪喻忠贞高洁,杨柳寓离愁别绪,流水喻绵绵愁思,琴瑟寓切切情意,月亮喻思乡怀人,浮云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子规(杜鹃)寓哀怨悲凄之情,红豆寓相思之情,竹林寓闲趣,菊花寓高雅之士,莲花寓君子操行,孤灯寓孤苦之意,秋虫寓凄凉之意。积累和熟知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阅读的过程中迅速把握意象,并联系意象的特定含义加以诠释,诗词的主旨即能呈现。‎ ‎(三)把握诗词的主题(情感)‎ 理解诗歌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是鉴赏诗歌的基本要求。初中阶段涉及最多的有忧国忧民感时伤世、建功报国抒发志向、思念家乡怀念亲人、寄情山水歌颂自然等。‎ A.忧国伤时。如揭落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的《春望》。‎ B.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曹操的《观沧海》、陆游的《书愤》、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C.思乡怀人。如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峨眉山月歌》等。‎ D.生活杂感。如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如王维的《山居秋螟》、李清照的《如梦令》等。‎ ‎(四)品味诗词的语言 ‎(鉴赏诗歌,推敲字词是最基本的环节,也是理解诗句的意思、正确把握诗歌思想内涵的关键,推敲字词主要有以下几类。‎ ‎1.意象名词 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如有送别相思之情的诗作常常会出现柳、酒、月、雁、楼等意象。‎ ‎2.动词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所具有的特殊韵味。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就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 ‎3.表示修饰的形容词 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乱”字写出了春天来临,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的景象。‎ ‎4.数词或量词 在古典诗词中,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常常使用数词,一般情况上都不是确数。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几处”和“谁家”用的极其精妙。‎ ‎5.表颜色的词 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从视觉角度看,红绿映衬,色彩鲜明,春意盎然。‎ ‎(五)鉴赏句子 考查的句子往往是名句。古诗词中的名句,有的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有的抒情真挚,感人肺腑;有的写景自然,怡人耳目。鉴赏这些名句,能够读懂作品,加强我们的文学修养,陶冶我们的性情,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 赏析句子要从内容出发,鉴赏其寓意、情感等。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李白面对重重困难时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赏析句子还要从用词特点或者表达技巧入手,或是修辞或是表现手法等等。‎ ‎(六)语言风格或特色 常见的语言风格或特色的表达词语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等。分析语言特色,首先必须理解一些术语,如“清新”“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再熟悉一些著名诗人的语言特色,如陶渊明的平淡、李商隐的绚丽、白居易的明快、杜牧绝句的含蓄、贾岛的简洁等。‎ ‎(七)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1.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即事抒怀”)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寓情于景。‎ ‎2.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四、技法点拨 ‎(一)理解诗词的形象(意境)‎ 题例1. 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题思路:诗中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因此,形象应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答题步骤是:(1)找出并描摹诗歌形象;(2)概括形象特点;‎ ‎(3)揭示作者情感。‎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题例2.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题思路: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二)把握诗词的主题(情感)。‎ 题例:请分析某句诗的思想感情或内涵,评价诗作的思想感情,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归纳诗句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等。‎ 解题思路: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意、似是而非的问题,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往往用“描绘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歌颂了……的品质,批判了……的观点”等句式。‎ ‎(三)品味诗词的语言 题例1.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题思路: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 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例2.品味字词或句子的妙处 解题思路:品味字词答题时不能把该字词孤立起来,要放在句中,反复朗读体会。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色。(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品味句子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回答。意思从内容方面考虑,该句主要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或有怎样的寓意;二是从形式方面思考,该句有什么表达技巧,指出其表达技巧及效果,或者是分析句中的语言特点。‎ 题例3.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题思路: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第一步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第二步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四)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题例: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或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题思路: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方法、修辞手法三大类。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巩固练习 复习反思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 ‎1.学生进行知识归类练习。‎ ‎2.通过练习掌握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并能熟练应用。‎ ‎3.熟练解答相类题型,并能举一反三。‎ 复习重点:‎ ‎1.通过练习掌握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并能熟练应用。‎ ‎2.熟练解答相类题型,并能举一反三。‎ 复习课型:归类练习 一、学生进行专题练习。‎ 二、教师巡视指导,共性问题集体解决。‎ 第三课时 复习目标:‎ ‎1.纠错改正,识记正确知识。‎ ‎2.弥补不足,再次巩固知识。‎ 复习重点:‎ 错误知识的改正,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次出错。‎ 复习课型:练习订正 一、回顾专题练习情况。‎ 二、进行重点错误题型纠正。‎ ‎1.学生讲解相关知识点。‎ ‎2.集体纠错。‎ 三、知识点再次强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