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语文议论文二轮专题目复习题目
【昌平】阅读《精彩》,完成18—20题。(共8分) 精 彩 ①精彩,是我特别喜欢、但又十分吝惜地使用的一个词。因为在我看来,精彩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不会轻易达到的。 ②什么是精彩?精彩,就是优美、出色。明星奉献给观众的精彩节目,歌声绕梁三日,表演出神入化;运动员奉献大家的精彩比赛,龙争虎斗,惊心动魄;老师的精彩一课,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作家的精彩文章,字字珠玑,洛阳纸贵;科学家的精彩科研成果,厨师的精彩烹调技巧,官员的精彩领导艺术等等,不一而足。倘若再具体一点说,精彩,就是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宣言;精彩,就是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的演讲;精彩,就是刘翔在奥运会上率先撞线的那一瞬;精彩,就是飞人乔丹投篮时那美丽的弧线…… ③精彩的反义词是平庸。一个得过且过、没有创意的商人,一个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工人,一个无心向学、“60分万岁”的学生,一个满足于跑龙套当配角糊弄观众的演员,一个只会模仿别人、重复自己的作家,一个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官员,一个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半步的科研人员,虽然也能混得不错,也可养家糊口,但永远与精彩无缘。 ④精彩最需付出。演员就在台上精彩那么一阵子,不知需要多少年的勤学苦练,即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运动员在赛场上那精彩的一跳、一跑、一掷,背后则是无数次的挥汗如雨,苦练不辍。曹雪芹为了《红楼梦》的精彩,不仅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也不仅是“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最后,竟然“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这就好比传说中的荆棘鸟,它一生只唱一次,但那歌声如同天籁,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但为了这一次的短暂精彩,它不仅付出了一生的努力和心血,而且,它将曲终而命竭。 ⑤精彩当趁年少。虽说只要你想精彩,什么时候都不晚,【甲】:青年人的精彩,大红大紫,锋芒毕露,像赤壁之畔的周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滕王阁前的王勃,技压群雄,文盖四座,“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老年人的精彩,不动声色,沉稳自信,如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像庾信“凌云健笔意纵横”。不过,还得讲句实话精彩要趁早,【乙】。 ⑥人这一辈子,不论干什么,总得精彩他几回,或建功立业,或著书立说,或德昭天下,不仅自己有成就感,也让众人喝彩。什么时候想起来,都觉得很自豪,没白来这世界上走一回。人生难得几精彩,此时不精彩,更待何时? 18.全文围绕“精彩”一词展开。请简要写出全文的论证思路。(4分) 开篇提出 ① ,接着从正反两方面揭示了 ② ,然后进一步论述了 ③ 和 ④ ,最后发出号召:趁着年轻,人生应多一些精彩。 19.作者在文中讲述了荆棘鸟的故事,请分析其作用。(2分) 答: 20.请根据第⑤段的内容,将下面的两句话分别填入文中【甲】【乙】处(只填序号)。(2分) ①因为精彩更需要强健的身体,敏捷的思路,充沛的精力,大胆的创新精神,而这些大都是青年人的专利。 ②因为不同年龄的人各有各的精彩。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18.答案: ①精彩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不会轻易达到的 ②精彩的内涵 ③精彩最需付出 ④精彩当趁年少 (共4分。每空1分) 19.答案示例: 作者把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比作荆棘鸟唱歌,用荆棘鸟付出一生的心血只唱一次歌,而歌声如天籁般优美,写出了曹雪芹穷其一生创作出辉煌的《红楼梦》。从而证明了为了精彩需要付出一生的观点。 (共2分。) 20.答案: 【甲】②【乙】① (共2分。每空1分) 【朝阳一模】 (三)阅读《不要秘诀的秘诀》,完成第21~23题。(7分) 不要秘诀的秘诀 ①以前在书店里常常可以看见有所谓《读书秘诀》之类的小册子,内容大致相似,其实没有什么绝对的制胜法宝。但是,有些读者贪图省力,不肯下苦功夫,抱着找秘诀的心理,结果就不免上当。因此,向他们敲一下警钟还是必要的。 ②历来真正做学问有成就的学者,都不懂得什么秘诀。明代的学者吴梦祥就认为: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最怕的是不能坚持,抓一阵子又放松了。只要专心致志,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吴梦祥对学习态度的论述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③不仅如此,古人在如何读书的问题上还有许多见解。早在宋代,陈善就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不仅要体会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还要【甲】。虽然他的声名远不如朱熹等人,但是他的这种主张,在那个时候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 ④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陆九渊的读书方法也有可取之处。他主张读书要【乙】。指的是对于难懂的地方可以放它过去,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也可等日后再求解释。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 ⑤至于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丙】。古代的读书人没有胆量提出这个主张,只有一个没有机会读书的木匠,曾经有过类似这种思想的萌芽,这个人就是齐国的轮扁。他认为所谓“圣人之言”不能完全相信,强调要从生产劳动中去体会。这一见地即使现在看来也是非常独到的。 ⑥因此,读书的秘诀,从根本上说,也不过如此。而这些又算得是什么秘诀呢?!如果一定要说秘诀,那末,不要秘诀也就是秘诀了。 (选自《燕山夜话》,有删改) 21.作者是针对什么现象阐明自己的观点的?(2分) 22.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论述读书的秘诀的?(2分) 23.请按照③~⑤段的论证思路,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①不求甚解 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在实际中灵活运用 21.有的人贪图省力,不肯下苦功夫,想在书中寻找读书的秘诀,结果上当。 (2分) 22. ①态度 ②方法 (共2分。每个1分) 23.③ ① ② (共3分。每空1分) 【崇文】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共8分) ①儒家经典《论语》开篇名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的快乐在于“学”,也在于“习”。这里的“习”,是练习、实践、运用的意思。 ② ③“习”可以满足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使人乐而忘返。在“习”的过程中,可见的不可见的、可测的不可测的自然万物都能让人感到新奇、惊奇、奇妙,进而引发探求的兴趣;在“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先人未曾解决的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就有可能激发新思路、取得新成果。这些使人不由得生出实践无限好、探索真奇妙的快乐。 ④“习”在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满足了人们探索真理、掌握真理的渴望,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正如古语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掌握真理,就离不开实践。人们只有通过反复练习、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使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使别人的经验或教训变为自己的财富。相反,如果只“学”不“习”,即便“皓首穷经”,很可能也只是一个“书奴”,无法做到学以致用,也就无法体会探索与掌握真理的乐趣了。 ⑤“习”使人们体验到运用知识,成功地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喜悦。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活跃在农业科技实验的第一线。有人认为农业科技实验很苦,袁隆平则认为,“苦中有乐”,乐在“有希望,会出好品种”。他的实验成果,为解决中国甚至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毫无疑问,只有通过“习”,人们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一步步攀上事业的高峰,体验“一览众山小”的喜悦与豪迈。 20. 阅读全文,请从【甲】【乙】【丙】中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入第②段的横线处(只填序号)。 (2分) 【甲】怎样做到“习”呢? 【乙】“学”与“习”的关系是什么呢? 【丙】“习”为什么能给人带来快乐呢? 答: 21.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过程。(4分) 答: 22.第⑤段中举袁隆平例子有什么作用?(2分) 答: 20.丙 评分:共2分。 21.答案示例:作者首先提出了“习”能满足人们对真理的渴望,给人们带来了无穷快乐的观点。接着引用了古语证明要探求真理只凭借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必须亲力亲为。然后从使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使别人的经验教训变为自己的财富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要掌握真理就离不开实践的道理。最后从反面阐述了:只学不“习”,就无法体会探索与掌握真理的乐趣。 评分:共4分。每点1分。 22.第⑤段中列举袁隆平的例子证明了“习”使人们体验到运用知识,成功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喜悦。 评分:共2分,每点1分。 【东城】 (三)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第18—20题。(共7分) 灾难是一所学校 崔铁民 ①发生在四川汶川的特大地震灾难,无情地损毁我们的家园、夺走数万同胞鲜活的生命,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痛。 ②然而灾难也以暴虐的形式,加深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促使我们反思以往对自然的态度,回顾走过的道路,从中获得启发和教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地震不仅是大灾难,也是一所大学校。 ③ 灾难教会我们如何有效地应对灾难。虽然改革开放30年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但就总体而言,在现时条件下,我们与自然灾害抗争的经验并不丰富,甚至可以说,在每一次突发灾害面前,还没有多少现成的办法可以遵循,只能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处置,在大灾面前学习抗灾。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地震。灾难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立即启动应急机制,调集全国的资源和力量,在抢险救灾、医疗救治、灾民安置、设施抢修、物资保障、信息发布等方面全力以赴,科学调配,迅速控制局势,并展开防止次生灾害和灾区恢复重建工作,抗震救灾工作得以有力有序有效地进行。在紧张复杂的救灾过程中,所有决策措施的拍板实施和各种方法的及时采用,都从灾难现场的具体情况出发,依据救灾的实际需要做出。可以说,是灾难逼迫我们动脑筋,想办法,使我们能够临危不乱,有效应对,保证抗震救灾斗争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并向纵深发展。 ④灾难教给我们与大自然打交道的本领。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享受大自然恩惠的同时,也在承受它所带来的伤害。人类在与自然和睦相处、提高规避风险能力方面,探索的道路还很漫长。当自然灾害突然袭来时,能否有效防范和应对,取决于我们平时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掌握。防灾减灾本领的增强,源于我们一次次与灾害的不期而遇。汶川大地震留给我们的,除了巨大的伤痛,还有丰富的经验教训和抗震救灾知识。尽管这些知识的获得,以我们最不愿意承受的苦难为代价,但其意义却非同寻常。它让我们懂得,人类必须以科学的态度面对自然规律、认识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把握自身定位,建设美好家园,真正做到 。 ⑤灾难告诉我们“多难兴邦”的道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锤炼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凭借这种精神,我们饱经苦难而没有被打垮,一次又一次战胜了各种艰难困苦。历史发展到今天,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被不断赋予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愈发显现出璀璨夺目的光彩。一旦灾难来临,就会立刻激发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责任感,产生无比强大的力量,激励我们闯过难关,开创新局面。这次汶川特大地震,使伟大的民族精神再一次得到锤炼和升华,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事实雄辩地证明,灾难面前形成的精神力量一旦转化为全民族的自觉行动,就不仅可以克服一时的艰难困苦,更会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 (原文有删改) 18.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了“灾难是一所学校”?(3分) 答: 19.从下面的词语中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写在第④段的横线处。(2分) A.相得益彰 B.吃一堑,长一智 C.因地制宜 D.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答: 20.阅读第⑤段,说说“这种精神”指的是什么?(2分) 答: 18.文章从“灾难教会我们如何有效地应对灾难”;“灾难教给我们与大自然打交道的本领”;“灾难告诉我们‘多难兴邦’的道理”,三个方面论证的。 19.B 20.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房山】 ㈢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0题。(7分) ①美德,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赞赏、所推崇。“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是刘备离世之前留给后人的一句遗训。汉代科学家张衡把“德之不崇”视作人生最大的不幸。古希腊一位哲学家则把知识与美德相提并论,认为知识是人生的“第一个太阳”,而美德则是人生的“第二个太阳”,只有两个太阳同时升起,才能铸就辉煌的人生。另一位哲人还说,世上唯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的心灵——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②翻开中国文学史,赞赏美德的诗句词文更是比比皆是。屈原的《橘颂》,热情歌颂了橘树“深固难徙”、“受命不迁”、“苏世独立”、“淑离不淫”的美德,而他自己就是这种美德的化身;宋人周敦颐作《爱莲说》一文,用生动的语言褒扬了莲花的美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文天祥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呐喊,表达了仁人志士为国而死的崇高品德;陈毅元帅则用“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的豪迈诗句,表达了对青松美德的赞颂,由衷钦佩之情溢于言表。这些都说明,伟人志士是多么渴慕、珍惜做人的美德。 ③ 。人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人并不是单纯依赖于物质存在的动物,那只是活着;人还必须依靠精神来生存,两者的有机结合才可称之为生活。只有拥有崇高理想和道德的人,才能使精神有一种高尚感,心灵有一种净化感,灵魂有一种安详感,身心有一种健康感;才能将自己带入精神上的超越境界,正确地看待和把握自我,从而使人生丰富博大起来。 ④ 。一个善于用高尚道德塑造自我的人,他不但在自觉的身体力行中,使自己的人格日臻完善,使自己“人生的太阳” 光彩照人,而且对他人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雷锋用他平凡而伟大的精神,教育了几代人,从而成为我们共同的道德楷模。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等先进典型,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注入到领导干部的“官德”之中,以催人泪下的行动,光大了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使自己的英名在人们的赞颂中不朽。这些都印证了莎士比亚的一句话:“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传到辽远的后世。” ⑤ 。我们中华民族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渗透到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胡锦涛总书记所倡导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以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必将极大地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⑥一位哲人曾这样说:“一个人的价值和力量,不是在他的财产、地位或外在关系,而是在他本身之内,在他自己的品格之中。”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今天,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而我们的道德良心却不能泯灭,荣与耻的认知却不能模糊。让崇高的道德在我们的内心牢牢扎根,让我们在抬头仰望星空时心中无愧。 (对原文有改动) 18.阅读选文,将下面三个短句分别填入③、④、⑤段的横线处。(只填字母序号)(3分) A.美德可以惠人 B.美德可以美化社会 C.美德可以润身 答:③段填: ④段填: ⑤段填: 19.选文①段和②段的论据各侧重阐明什么?(2分) 答: 20.作者向读者提出了怎样的希望?(2分) 答: 18. ③段填:C ④段填: A ⑤段填:B 评分:本题3分。 19. ①段的论据侧重阐明美德对于人生的重要性(或作用),②段的论据侧重阐明追求做人的美德是中国历史传统。 评分:本题2分,每答1分。 20. 希望读者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仍然要珍惜美德,明辨是非荣辱,让崇高的道德在心底扎根。(若直接摘抄⑥段最后两句,也可。) 评分:本题2分。 丰台】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1题(7分) 比文盲更可怕的是文化盲 ①据最新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仍有八千多万人尚未脱离文盲,居世界文盲大国第二,这是个可虑的国情。殊不知,在有据可查的文盲之外,还有数不清无据可查的形形色色的文化盲,在影响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这无疑比文盲更加可怕,文盲【甲】而已,文化盲却每致【乙】。 ②广州市人大代表曾德雄曾感叹国人在美国自由女神像脚下写“XXX到此一游”。“XXX到此一游”,这显然不是纯粹的文盲干的,而是肚子里并不缺一点“墨水”甚或有相当的文化程度者才干得出,因为纯粹的文盲连斗大的字都不识一个,遑论在自由女神像下写出“到此一游”几个汉字。况且有的字写的还并不赖。 ③如果说在古迹的照壁或碑刻上,留下很多用刻刀或颜料笔刻划上的“XXX到此一游”属一种文化盲的话;那么在电影的结尾还未打出编剧、导演、演员名的时候就夺路而走,置编导者的匠心于不顾,害得有人想看完也不能,显然是另一种文化盲。此外,诸如在会场上接听手机、在图书馆阅览室大声喧哗、在音乐会上乱拍巴掌、在医院等严禁吸烟的公共场所吸烟等等,大概也属于文化盲的表现。 ④鲁迅曾举出过一种文化盲:有些暴发的土财主,阔得不耐烦之后,也附庸风雅起来,于是高价购回好些汉鼎唐镜之类的古董,命仆人刮得锃光贼亮,置陈于客厅供人“发思古之幽情”。这一来,反把好端端的文物给糟蹋了,他的文化素养并未能随出土铜器的擦亮而擦亮。 ⑤不禁又想起著名美术家韩美林在第三届“文化讲坛”演讲时举出的一例。说是一次有一位领导同志,带了灯泡厂、钢铁厂的几位厂长来找他,说要让科学和艺术的两个翅膀结合起来。他觉得这位领导同志的想法很好,很正确,可下一句话他就听不下去了,原来这位领导的意思是韩美林画的猫头鹰,要是把两个眼睛挖了,放两个灯泡,二者不就结合了。结果可想而知,自然是不欢而散。诸如此类,韩美林总结道:大学毕业不一定有文化,文化是一种升华的东西,决不是那些表面文章。 ⑥ 看来,文化盲并非是指学历的高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指胸有点墨或者满腹经伦,但思想感情上仍隔膜于文明,举止谈吐上仍未出离浅陋,格调上仍沉湎于低极趣味。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不但对此视而不见,而且又都“自我感觉良好”,身在“盲”中不知“盲”,因而并无脱“文化盲”的愿望。这正是文化盲比文盲的更加可怕之处。 (原文有删改) 19.文中所说的“文化盲”指的是什么人?(2分) 答: 20.根据文章的论证思路从下面四个词语中选择两个分别填入第①段【甲】【乙】两处(只填序号)。(2分) ①误己 ②损人 ③殃民 ④祸国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21.结合全文说说“文化盲比文盲更可怕”的原因。(3分) 答: 19.(2分) 参考答案:文化盲指胸有点墨或者满腹经伦,但思想感情上仍隔膜于文明,举止谈吐上仍未出离浅陋,格调上仍沉缅于低极趣味的一类人。 评分标准:抄写原文,表达准确可得3分。 20. (2分) 参考答案:【甲】① 【乙】② 21.(3分) 参考答案:文化盲人数众多(1分);文化盲自我感觉良好,身在“盲”中不知“盲”,无脱“文化盲”的愿望(1分);文化盲影响社会文明的进步(1分) [海淀] (三)阅读《“凄美”人生》,完成第21~23题。(共7分) “凄美”人生 ①从古至今,我们可以领略到各种人生之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淡泊之美,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一种豪壮之美,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是一种洒脱之美……这些人生之美都是让人赞叹。然而,面对“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诗句,我们读出的是一种凄凉却又让人钦慕的人生之美。现实的人生,“凄”者可谓比比皆是,而“凄而美”者却少得可怜。可以说,“凄美”人生是一种高境界的人生。 ②“凄美”人生,在于它在苦难中不懈追寻丰厚的意蕴。 “凄”就是人生苦难。有时苦难本身就是一笔财富,它很可能会成就一种令人敬羡的别样人生。双目失明的二胡圣手阿炳终生贫寒凄楚,正是这苦难的生活体验,增强了他的生命韧性,丰富了他的生命内涵。随着琴弦上流淌出的《二泉映月》,阿炳的人生由“凄”而“美”,谱写了一段永恒的“凄美”传奇。从阿炳的苦难经历中,人们不难认识到,“凄美”人生就是一种在苦难中崛起的美丽人生。 ③“凄美”人生,还在于它在苦难中依然葆有的博大胸襟。诗圣杜甫,早年应举不第,困居长安十年,虽然过着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但他的笔端描述的是百姓戍边而生离死别的场景,表现出他们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的悲怆;安史之乱爆发,尽管自己颠沛流离,但他蘸满血泪创作出不朽的“三吏”“三别”,诉说着人民无处言说的疾苦;入蜀避难十年,他缺衣少食,居于漏雨阴湿的茅屋,却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撼人心声。 。 从杜甫的人生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凄美”人生更是一种在苦难中升华的美丽人生。 ④当然,“凄美”人生并不只属于少数的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由“凄”转“美”的小人物的事例。洪战辉13岁时,父亲疯了,母亲出走,他坦然地接受了现实,勇敢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带着妹妹打工上学。洪战辉的感人事迹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不少人或许出身贫寒,或许时时处处遭遇着不顺,然而大可不必自怨自艾,只要始终能够保持内心的一份平和与安宁,淡化人生之“凄”,不断地付出努力,小人物也可以通过奋斗由“凄”至“美”,创造出人生的最大价值。 ⑤“凄美”人生,令人回肠荡气,又让人肃然起敬。大凡能实现人生之“凄美”的人,在直面苦难与穿越苦难的过程中,他们或有着【甲】,或有着【乙】,往往还有着【丙】。 他们在蔑视现实苦难的同时,还常常把美好带给别人,正如苦难国度里的光明使者。假如你曾站在废墟上歌唱过,你就会更加理解那样一种特别的美。 2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22.请在文中第③段横线处写一段话,建立论据与分论点之间的论证关系。(2分) 答: 23.仔细阅读文章,请按照文章的论证思路,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 处(只填序号)。(3分) ①达观的心态 ②深切的体验 ③高尚的情怀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21. “凄美”人生是一种高境界的人生。(2分) 22. 答案示例: 尽管杜甫一生饱经忧患,常年居无定所,穷困潦倒,疾病缠身,整个人生充满了“凄” 的色彩,但是他始终关注着人民的疾苦,葆有着心系天下苍生的博大胸襟,使他的人生由“凄”而“美”。 (共2分。能指出杜甫人生的“凄”与“美”的内涵各1分) 23.甲:② 乙:③ 丙:① (共3分。共3空,每空1分) 【门头沟】 (三) 阅读《大度读人》,完成第19—21题。(9分) 大度读人 冯骥才 ①一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人,比读其他文字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 ②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地先走了。 ③——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且是人家的雨伞,也不愿意分担别人的困难,你能说什么呢?还是自己常备一把伞吧。 ④有的人,在你有权势的时候,围着你团团转,而你离职了,或无权无势了,他却躲得远远的。 ⑤——你读他时,千万要理解他。因为他过去是为了某种需要而赞美你,现在你没有那种功力了,也就没有必要再为你吟唱什么赞美诗了。在此,你就需要静下心来,先想一下自己过去是否太轻信别人了呢? ⑥有的人,在你辛勤播种的时候,他袖手旁观,不肯洒下一滴汗水,而当你收获的时候,他却毫无愧色地以各种理由来分享你的果实。 ⑦——你读他时,千万别反感。因为有人肯与你分享丰收的甜蜜,不管他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理,都应该持欢迎的态度。你做出一点牺牲,却成全了一个人的业绩欲,慢慢地,会让他学会一些自尊和自爱。 ⑧有的人,注重外表的修饰,且穿着显示出一种华贵,而内心深处却充满着空虚,充满了无知和愚昧,那种文化的形态,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在他的言语行动中。 ⑨——你读他时,千万别鄙视他。因为他不懂得服装是裁缝师制作的,仅仅是货币的标志,而人的知识、品德和气质,却是一个人真正的人生价值。对于庸俗的人,你应及时对照一下自己的行为。 ⑩读别人,其实也是在读自己,读真、读善、读美的同时,也读道貌岸然背后的伪善,也读美丽背后的丑恶,也读微笑背后的狡诈…… 读人,最重要的是读懂怎样的人。 读人,是为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 因此,读人时,要学会宽容,要学会大度,由此才能读到一些有益于自己的东西,才能读出高尚,才能读出欢乐,才能读出幸福。 尽管我还没有读完这本“人之书”,但我会一直努力从各个方面去阅读。 (选自《读者》有删改) 19.阅读②—⑨段,请你分条列出“大度读人”中“大度”的具体表现。(4分) 20.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读别人,其实也是在读自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的?(2分) 21.读了这篇文章后,在对待人生方面你最深切的感受是什么?请概述。(3分) (三)议论文阅读(9)分) 19.(4分)答:①不埋怨别人,应自己承担;②多理解别人,应自我省识;③帮助不劳而获的人,促使其学会自尊、自爱; ④不鄙视华而不实的人,应善于对照,警示自己。 21.(2分) 答:“读别人,其实也是在读自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看破或看透别人的不足的同时,也要对照自身、反省自我,以此警示自己不要犯同样的毛病,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净化自己的灵魂,做一个拥有真、善、美的人。 22.(3分)示例 答:读冯骥才先生的《大度读人》,我最深切的感触就是对自己的人生又有了新的认识:一个人原来可以这么轻松快乐地活着,有种突有所悟、豁然开朗的感觉,感觉人世间的那些恩怨,仿佛都变成了过眼烟云,从此好多事都不想再去计较。学会宽容,学会大度,做一个大度的人,宽容的人;学会面对逆境,抚平浮躁的心态;只要真诚,只要努力,生活定会阳光明媚。 【平谷】 (三)阅读议论文《生命的品格》,回答21——24题(共9分) 生命的品格 国风 ①生命是有限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无法将生命延长到我们理想的程度,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提高这有限的生命的质量,使这有限的人生旅途更有意义。 ②要懂得珍惜。珍惜每一寸光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孔夫子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要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花在学习上,多读一本书,多学一点东西,多了解一点世界;花在工作上,多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真正做到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要珍惜一粒米、一寸布、一张纸、一支铅笔。“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享受的每一份服务,我们使用的每一件物品,都凝聚着人们辛勤劳动的汗水。我们吃饭时只看到雪白的大米,却看不到农民在烈日的暴晒下古铜色的脸膛;我们用精美的铅笔,学习写字,却不知道制造一根铅笔从伐木到油漆包装直至送到文具店,要经过多少人的劳动。因此要懂得惜福。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每一份关爱,哪怕只是一句问候,一个微笑。要懂得尊重别人,感受别人,体恤别人。 ③要有悲悯的情怀。人生在世,要心存感激,有一颗感恩的心。小时候,我们离不开父母的养育;长大了,离不开别人的帮助,我们吃着别人生产的粮食,穿着别人缝制的衣服,住着别人建造的房子;生病了,还要别人照顾。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别人。所以,要敬重别人、包容别人,常怀一颗慈悲的心去帮助别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要把关怀别人、救助别人当做自己的天职,变成自己的天性。 ④要有面对苦难的意志和勇气。“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人世间许多重要的事情,只有通过忍受磨难才能 【甲】 ,这样,人才能有所作为。有时候,通过忍受磨难,才能表达真理和爱,才能唤醒人性中的良知。一个人只有敢于并勇于承受磨难,才能 【乙】 , 才能 【丙】 ,以至于可以无畏地直面死亡。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⑤人世间,我们都是匆匆行者,沿途的风景再好,也不可贪恋;路上的客店再舒适,也不能久留。人赤条条来到世间,又赤条条离开世间,生时没有带来任何东西,死时也带不走任何东西,无论你是君主还是囚徒,是富豪还是乞丐,概莫能外。这是造物主给人的定数,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所以,要有一个明白的头脑,把人生想透彻,只有进入无我之境,才能超然物欲之外,“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自始至终干干净净地做人,走完人生的旅程,这就是生命的品格。 21.阅读第④段,根据上下文,将下面的三个短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3分) ①锻炼无所不克的意志 ②有所感悟 ③增长道德勇气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22.谈谈你对第⑤段划线句的理解。(2分) 23.请简要分析第②段的的论证过程。(4分) (三)(共9分) 21. 【甲】有所感悟 【乙】锻炼无所不克的意志 【丙】增长道德勇气(共3分) 22. 人生短暂,不应贪图物质享受。(共2分) 23.首先提出本段的观点“要懂得珍惜”,然后分别从“要懂得珍惜时间”,“要懂得惜福”(“要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要懂得珍惜友谊”这三个方面论证论点。(共4分,每个要点1分,意近即可;如果再细述每个分论点的论证过程,表述清楚也可以) 【石景山】 (三)阅读《但丁名言补议》,完成 19-21小题。(共8分) 但丁名言补议 李旭 ①“走自己的路,让人们去说吧!”佛罗伦萨诗人但丁这句名言,自被马克思引用后,备受世人推崇。 ②不过我想,凡事都应有个前提,但丁首创也好,马克思引用也罢,大概总是要人们在正确的道路上勇敢坚定地走下去,不必理会那些闲言碎语,而决非不论对错、不管效果地一意孤行。如若不信,请看一下马克思原文:“任何的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而对于我从来就不让步的所谓舆论的偏见,我仍然遵守伟大的佛罗伦萨诗人的格言‘走自己的路,让人们去说吧!’” ③可见,马克思是欢迎“任何的科学批评的意见”的,只是对“所谓舆论的偏见”从不让步。然而,现在有些人,在引用此话的时候,往往是断章取义,对待别人的批评、议论,是也罢,非也罢,一概置之不理,动辄拿“走自己的路,让人们去说吧”作挡箭牌。譬如有位青年,常常自以为是,孤傲不合群,好心人劝他放下架子,谦虚待人,他却怪别人不理解他,还引用但丁的格言来回敬人家;有的人文化水平很低,甚至连信也写不通,却不好好学习基础知识,一心想当作家,成天到处投稿,一无所成。别人劝他从自己的现实情况出发,学点实际本领,他也听不进去,还坚持说“走自己的路……”像这样理解但丁的话,不仅曲解了马克思引用格言的本义,而且对自己也毫无补益,将会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④人,尤其是青年人,由于阅历不深,经验不足,做点错事,走点弯路,在所难免。此时就应该迷途知返,而非“走自己的路”。马克思在青年时代曾做过绚丽的诗人之梦,而且写了大量的诗作,打算出版,但由于父亲的劝告和出版家的拒绝才作罢。这使他认识到自己在诗歌创作方面缺少天赋,不适于搞形象思维,倒是长于抽象思维。从此,他把全部精力转移到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国家、社会问题的研究之中,结果做出了惊人的贡献。实践证明,马克思没有沿着诗歌之路走下去是完全正确的。否则,即便他写出一百部诗集,也未必抵得上一部《资本论》的价值。 ⑤“自己的路”只要对,别人说得再难听,也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反之,则应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及早改弦易辙,决不可固执己见。 19.对于“走自己的路,让人们去说吧!”这句名言,作者的看法是: (2分) 20.第②段引用马克思原文的意图是什么?(2分) 21.简析第④段的论证过程。(4分) (三)共8分 19.“自己的路”只要对,就应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反之,则应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及早改弦易辙。 评分:共2分。 20.①论证马克思是欢迎“任何的科学批评的意见”的,只是对“所谓舆论的偏见”从不让步。②同时也引出了有些人对但丁名言断章取义的错误认识。 评分:共2分,每个要点1分。 21.①首先指出青年人做错事、走弯路在所难免,②然后提出此时要迷途知返,而非“走自己的路”的观点,③接着举马克思由于父亲的劝告和出版商的拒绝而放弃诗人之梦,改变志向写出《资本论》的例子进行论证。 评分:共4分,前两个要点各1分,第三个要点2分。 【通州】 (三)阅读《代沟,不填也罢》,完成第20—22题。(共8分) 代沟,不填也罢 ①不知从何时起,“代沟”成为人们普遍议论的话题。一时间,“相互理解、信任、默契”成了两代人共同追求的目标,无数不同的家庭,似乎有相同的使命——“填代沟”! ②代沟,非填不可吗? 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看看“代沟”是什么。它主要是两代甚至几代人由于时代、生活环境、所受教育以及生活经历的不同而造成的在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各方面的看法不同。 ④ 代沟必须被填平,得说出它的不合理性才行。它的不合理性在哪里?在于两代人的意见不合吗?只要略懂一点历史就知道,社会的进步,是通过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进步来实现;而人类的认识和能力的进步,正是因为每一代人都不同程度地超越了先人。所以两代人对客观世界看法有差异,这本是天经地义的。假如现在的社会,几代人想法如出一辙,默契无比,根本无“代沟”可言,那倒真不是什么好事情。不说远的,假设近两百年前,几代人“同心同德”,则饱学之士固然摇着脑后的辫子陶醉在普天下的“理解与信任”中,小姑娘亦是踌躇满志,因为裹了那样小的脚,连阴沟都跨不过,望见“代沟”更是要发晕了。不知哪些热心于填代沟者可乐意去过那种日子呢? ⑤再者说,填代沟,怎么填?只有三种方法,要么老一辈向小一辈【甲】,要么小一辈向老一辈【乙】。再就是两边一起开步走,来个【丙】。这容易办到吗?两代人都有自己的经历、自己的价值观念,自己的看法,你想把它们拼命揉合在一起,任何一方都不愿接受别人强加的思想。而且,就算揉合在一起,又有什么用呢?牺牲家庭内部的“争鸣”,去换取所谓的“了解、一致”,这必要不必要?巴金名著《家》中的那个家,是毫无疑问有着宽深的“代沟”,并且高老太爷和觉慧,这“代沟”两边的代表,是绝不妥协的。而高觉新,正是为了家庭的“理解、融洽”而充当了“填沟人”。他填进去的是什么?是他的青春、他的前途、甚至于他的妻子!而他所换来的,终究只是家庭最后的破裂。“代沟”这个社会现象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 ⑥那么,不填又怎么样?今天的中国人,应该有勇气、有胆量,面对“代沟”的存在说一声:“不填,又怎么样!” 20.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答: 21.请你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过程。(3分) 答: 22.阅读第⑤段,根据上下文,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甲】【乙】【丙】处。(3分) 【甲】 (协商、妥协) 【乙】 (投降、降伏) 【丙】 (势均力敌、握手言和) 20.答案示例:“代沟”这个社会现象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不填也罢。(或“代沟”是合理存在的,不用填。) 评分标准:要表述清楚,“代沟”存在是合理的,不用填的观点。表述不清,扣2分。 21. 答案示例:首先作者论述人类和社会的进步正是每代人的差异所致,强调代沟的存在是客观合理的观点,接着,作者举例论证,列举两百年前饱学之士和小姑娘深受封建禁锢的实例,从反面驳斥填代沟观点的错误。最后,以反问的语气强化观点,“代沟”不必去填。 评分标准:答案要条理清晰地表述论证过程。要对观点陈述,对举例论证陈述。表述不清或不合逻辑,扣1-2分。 22. 答案: 甲:妥协 乙:投降 丙:握手言和 【西城】 (三)阅读《“文艺排行榜”之我见》,完成20—22题。(共7分) “文艺排行榜”之我见 ①当代科技很发达,倚仗科学手段,人们可以对各种现象进行测量、统计,进而编排出种类繁多的排行榜。譬如:世界巨富排行榜,报业集团发行量排行榜。体育界的排行榜最多,诸如足球、网球、乒乓球、棋类等,都有相应的排行榜。他们根据什么排列顺序?说起来很简单,根据得胜率定出等级分,谁的分高就排在前面。近来,文艺界也出现了不少排行榜。有文学“大师”排行榜,有“优秀”作品排行榜,有“百年”排行榜,有“近期”排行榜…… ②文艺可否仿效体育,各个门类都搞出排行榜?无可否认,文艺的某些方面是可以进行量化统计的。譬如:作品的发行量、戏剧的演出场次、电视的收视率等。这方面的统计材料,包括排行榜,对于研究文艺问题很有帮助。但文艺也有它的特殊性。从总体上说,它很难借助某种科技手段进行检测、衡量。有什么仪器能测出一部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过去没有,将来恐怕也发明不出来。人们可以统计出一部作品的销售量,但畅销的未必都是艺术精品。况且,文艺的风格是丰富多彩的,人们的审美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某些艺术精品之间,却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分出谁高谁低谁排前谁排后。李白和杜甫都是伟大诗人,哪一位应该排在前头?作为鉴赏者,可以有所偏爱。作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根本不应该厚此薄彼。历史上扬李抑杜者有之,扬杜抑李者有之,结果怎么样?都不能为后人所接受。如果搞一个两千年诗人排行榜,在屈原、陶潜、李白、杜甫、苏轼、陆游、辛弃疾等人之间排个座次,恐怕只能贻笑千古。 ③现在,排行榜搞得太滥、太草率。有的单位发出几百张问卷,收回的很少,就堂而皇之地据此公布排行榜。中国人口太多,不可能给每个人发一张问卷,抽样调查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但抽样调查总得找各方面有代表性的人物,总得有一定的数量作保证,否则怎么可能真正反映出民意?有的连问卷调查也不搞,几个人凑在一起“策划”一下,一份纵贯上百年横跨全中国的排行榜就出来了。有的单位公布问卷调查结果,被认定为最受读者喜爱的什么“家”当中,本单位的人竟占好几个,名字还摆得很靠前。对于这样的排行榜,读者怀疑其中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成分,不是毫无道理的。有的排行榜被用来宣传某种偏见,譬如前几年炒得很热的现当代十大作家排行榜,竟然把茅盾排除在外。 ④无须全盘否定排行榜,但进行这项工作一定要严肃慎重。作为个人,完全有权在心目中把自己所喜爱或不喜爱的文艺家排个座次。但作为公众舆论媒体,切不可有闻必录,不分青红皂白地刊登各种排行榜。鉴于眼下文艺排行榜搞得太滥、太草率,笔者冒昧地提出这样的建议:多搞些扎扎实实的文艺评论,少来些大而无当的排行榜。 20.本文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2分) 21.阅读第②段,说说作者对首句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具体说说作者这样回答的依据是什么?(3分) 22.第③段中加点词“这样”指的是什么?(2分) (三)(共7分) 20. 答案要点:① 从当今种类繁多的排行榜说起,②引出下文论述的问题——“文艺排行榜”。 评分标准:本小题2分。每个要点1分。第二个要点只答“引出下文论题”不得分。 21. 答案要点:第一问:否(或:文艺不能效仿体育,各个门类都搞排行榜。 ) 第二问:这样回答的依据是文艺有特殊性,①这表现在很难借助科技手段检测和衡量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② 文艺的风格是丰富多彩的、人们的审美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可能为艺术精品排序。 评分标准:本小题3分。第一问1分,若答成“既肯定又否定” 不得分;第二问2分,其中每个要点1分。 22. 答案要点:①有的单位公布问卷调查结果,被认定为最受读者喜爱的什么“家”当中,本单位的人竟占好几个,②名字还摆得很靠前。 评分标准:本小题2分。每个要点1分。 【宣武】 阅读《拔苗助长,事与愿违》,完成第20—21题。(共6分) 拔苗助长,事与愿违 崔宇 ①教育并不是越早越好,而是越合适越好。可是很多家长固执地相信,抢跑是在为孩子争分夺秒。 ②自然界万物都按照生长规律自然生长,适当施加外力可以促其生长,倘若施用外力不当,就很容易出现倒退甚至枯萎现象。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卡尔就是这样一个被毁的天才。少年卡尔在父亲的强迫下,每一分钟都要学习,一切与学业无关的兴趣爱好都被父亲隔在门外。最初,这样的教育取得了成就,卡尔8岁学习大学数学,11岁大学毕业。教授们预言卡尔会成为一名世界顶尖级数学家。父亲更是一心想使他早日成名。然而不久,卡尔对数学再也提不起兴趣,再也不想动脑筋,再也不想思考问题。最后,曾经的天才做了办事员,远远偏离了他父亲的培养轨道。 ③教育抢跑的不利影响不容忽视。抢跑将扼杀孩子的兴趣和智慧。孩子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这对其成才是极为重要的。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如果家长只有望子成龙之心,但不讲究教子成才之术,结果只能事与愿违。 ④徐悲鸿的父亲徐达章是一名画师,当幼小的徐悲鸿要求学画时,父亲温和地拒绝了:“要想成为一个画家,先要好好读书。”两年后,9岁的他才如愿以偿,开始从父习画,终成一代大师。对孩子的培养应该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以这个规律为依据,先了解孩子的现有的身心 发展水平和所学知识水平,再谋求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有效的教育方法。应该循序渐进地传授给孩子知识,培养他的能力,不能急于求成,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节选自《家长的革命》,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有改动) 20. 作者认为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有何危害?(2分) 21. 简述第②段是怎样论述作者观点的?(4分) 二)(6分) 18. 答案:因为一旦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那么对人类生存来说至关重要的生态系统资源将不复存在。(2分) 19. 答案示例:(1)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以避免因气温升高而导致物种灭绝。(2分) (2)森林的可持续开发可以减少对生态系统资源的破坏。(2分) (三)(6分) 20. 答案示例:作者首先提出“提升人的尊严,必须让人有民权”的观点;再引廖仲恺的话说明什么是民权;然后摆出缺乏民权的事实;最后从反面再一次强调没有民权就没有尊严。(4分) 21. 答案示例:人有无尊严,有一个简单的判据,是看他被当作一个人还是一个东西来对待。把人当做螺钉和齿轮,而不是人,就不会有尊严。(2分) 【延庆】 (三)阅读《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完成第20—22题。(7分) 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 ① 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希尔顿钢板价值说。大意是:一块普通的钢板价值5美元,如果把这块钢板制成马蹄掌,它就价值10.5美元;如果做成钢针,就价值3550.8美元;如果把它做成手表的指针,价值就可以攀升到25万美元。 ②多数人出生在普通的家庭,或许还资质平平、容貌一般,犹如一块普通的“钢板”,只值5美元。然而,那些饱受了一次又一次残酷打磨、敲击,成为手表指针的“钢板”,可以将自己的人生价值提高千百倍,实现人生价值的成倍增值,从而成为一个高附加值的人。 ③究竟是什么使我们在公正的时间面前有了这么大的差距,有了无法跨越的鸿沟?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你自己。是做钢板、马蹄掌、钢针,还是手表的指针,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④价值越高,所经受的磨难和所需要的付出就越多。很多人都很羡慕那些明星和偶像的一夜成名、一炮走红,但又有几个人想过他们光鲜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那些明星和偶像也不能例外。“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他们的功成名就也是“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辛苦换来的。也有很多人说他们的成功是方方面面的众力合促,是外部条件造就了他们的成功。当你这么想的时候,你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哲学常识——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他们的功成名就也是主观努力的结果。 ⑤成功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努力。别人只能扶你一程,扶不了你一生。过了这一程,后面的路还得你自己走。清代书画大师郑板桥有句名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⑥生长于参天大树下的树苗,因依赖大树的庇荫而最终只能成为灌木,甚至死去。人亦如此。有些人思想上不能自立,生活上不能自理,学习上不愿自强,皆因过分依赖他人。须知,依赖只能滋长惰性、束缚手脚,最终泯灭自立自强的勇气和毅力。 ⑦尽管这是一个合谋的时代,但要想成功还得靠自己。所以,不要把前程和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不要让你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应该 。只有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才能最终到达成功之巅。 20.请你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答: 21.请你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过程。(3分) 答: 22.根据第⑦段上下文,在横线处填写一句适当的话。(2分) 答: 21.答案:人要获得事业的成功,就要经受住磨练,要付出艰辛的努力。(2分) 22.答案:第④段的论证过程是:首先指出价值越高,所经受的磨难和所需要的付出就越多;然后举明星和偶像例子,论证成功需要艰辛的付出;接着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说明功成名就是主观努力的结果。(共3分,三个要点每个1分) 23.答案: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提示:考句子衔接,语意连贯。前文说要成功“不要怎样”,没说“要怎样”,后文说“只有怎样,才能如何”;因此,填的那句话的意思应该和“不要”的意思相反,和“只有”“自己做自己的主人”的意思相同或相近。(2分。意思对即可) 【燕山】 (三)阅读《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蔽人》,完成19——21题(7分) 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蔽人 ①“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蔽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主张以存疑的态度来对待他人的意见和学术观点,同时又主张客观看待自己的意见和学术观点,反对独断专行。这种态度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尤为重要。 ②不以人蔽己,可以解疑解蔽,推动认识的前进。鲁迅说:“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文艺如此,科学亦然。普朗克教授虽然提出了量子力学假设,但因为这一发现破坏了他一直虔诚奉为权威的牛顿的完美理论,所以他宣布取消自己的假设,物理学理论因此停滞了几十年。而25岁的爱因斯坦不以人蔽己,他赞赏普朗克的假设并向纵深探索研究,提出了光量子理论,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随后他又锐意打破了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论,创立了震惊世界的相对论。事实上,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因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往往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程度的表面性与片面性。谁也不可能“一眼望穿天下事,一书写尽天下理”。如果对别人的观点理论全盘接受,也许就会被错误见解蒙蔽头脑而一错再错了。所以,只有具有不以人蔽己的精神,才能去鉴别前人认识的对错,才能在实践中去认真考察,不断思考,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建树。 ③不以己蔽人,可以解放思想,让许多后进者创造出比前人更高的成就来。罗蒙洛索夫在德国留学时,指出老师沃尔夫的一个论点有错,沃尔夫这位欧洲著名科学家,在自己学生的真知灼见面前,欣然认错,并鼓励他写成论文在校刊上发表。应该说,罗蒙诺索夫后来之所以能够在化学、物理学、天文学等许多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被人称为“俄罗斯科学之父”,这与他在前进道路上遇到了像沃尔夫这样不以己蔽人的前辈有关。正是在这些“不以己蔽人”的学者名家的引导下,更多的人才能推陈出新,获得了比前人更高的成就。 ④ 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够做到不以人蔽己,敢于否定别人的错误认识,固然不容易,但是要想做到不以己蔽人,勇于否定自己的错误见解,就显得更加困难些。值得庆幸的是,大多数科学家,不仅具有“不以人蔽己”的勇气,而且具有“不以己蔽人”的胸怀,科学因此而发展,社会因此而进步。 ⑤科学的昌明,社会的进步,需要大力发扬 “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蔽人”的精神。 19.选文要阐明的中心论点是什么?(1分) 答: 20.第段与第段的论证角度有什么不同?(3分) 答: 21.读罢本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简要作答。(3分) 答: (三)《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蔽人》(共7分) 19. “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蔽人。”( 1分) 20.示例:两段文字的指向性不一样。第②段侧重于阐述以存疑的态度来对待别人的意见和学术观点,从而解疑解蔽,有所发现,有所建树。第③段侧重于阐述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意见和主张,从而推陈出新,获得比前人更高的成就。两段文字相互补充,使全文的论证更具有逻辑性和说服力。(共3分。每点1分) 21.答案:略。(共3分,交代启示1分,展开简要说明2分) 【大兴】 七、议论文阅读。(8分) 匠人与大师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常听到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 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恃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贝尔奖。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音乐、文学、科学、政治、哲学等。而成为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就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鲁班最初也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20.统观全文,匠人与大师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3分) 21.怎样理解第⑤段划线句“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2分) 22、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过程。(3分) 七、议论文阅读。(8分) 20.(3分)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每个要点1分) 21.(2分)阐述了匠人和大师的关系。匠人是基础,大师是在匠人的基础上产生的。 22.(3分)首先提出“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的观点;然后展开分析,通过对比具体阐明匠人和大师的区别;最后又举出牛顿、爱因斯坦、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等人的事例具体论证,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密云】 (三)阅读《生活中的减法》,完成第19—21题。(共10分) 生活中的减法 ①“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这不如意事,又差不多八九成是由他人给咱带来的。比如,有人冷落咱,疏远咱,伤害咱,贬低咱,羞辱咱,乃至欺咱老实,骗咱好心,卖咱假货,偷咱财物等等不如意,不都是来自他人吗?面对这林林总总不如意事,咱当如何对待呢?想起了前些年常用的两句古话,一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是“反其道而行之”。 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是你不仁,我不义。你冷落咱,咱疏远你;你敢动口羞辱咱,咱就敢伸出老拳动手;你今天卖给咱假冒伪劣,咱明天回敬你缺斤少两;甚至,你偷了咱一辆自行车,明天咱去偷别人的摩托车,一气之下,做了偷摩托车的贼。这样,以牙还牙,睚眦必报,生活中的不如意事,就像加法,还不越来越多? ③“反其道而行之”,就是你负我,我不负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面对不如意事,咱心里难受,感到痛苦,咱就不能让别人也为这样的事而难过,而痛苦。你伤了咱,如果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咱宽容你,以此为教训,遇事不迁怒于人,不伤害无辜。你给咱冷遇,让咱感到难堪,感到苦恼,咱遇事就当多给人一些热情,一些关爱,一些帮助。这般,生活中的不如意事,就像减法,会越来越少。 ④遭遇不如意事,以身作则用减法,这自然体现了一个人的胸怀、品德与宽容的精神,并且,还标志着一个人立身的高度与处事的眼光。他们会这样认为:有人冷落了你,同时也强化了你的自立;有人伤害了你,同时也【甲】了你的心志;有人欺骗了你,同时也【乙】了你的见识;有人绊倒了你,同时也【丙】了你的能力,从而让你的生活充满阳光。心胸狭隘、小肚鸡肠,遇不如意事,喜欢加法的人,自以为得计,可占到便宜了吗?没有,绝对没有。 ⑤唐代高僧寒山与拾得有段对话,就很值得玩味。寒山问:“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之乎?”拾得回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⑥看来,生活中的减法,确实是做人的一种智慧,不仅会完美自己的人格,同时也减少了不如意事,又增进了社会的和谐,何乐而不为呢? 19.请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第④段【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①锤炼 ②磨炼 ③增长 20.本文的论点是: 。(2分) 21.说说1——4段的论证过程。(5分) (三)10分 19.答案(共3分,每点1分):② ③ ① 20.答案(共2分): 生活中的减法,是做人的一种智慧,不仅会完美自己的人格,也减少了不如意事,又增进了社会的和谐 21. 答案(共5分): ①首先提出对待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有两种态度:一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是“反其道而行之”;(1分) 接着2、3段分别阐释它们具体的表现形式及其不同的结果,两段形成鲜明的对比;(3分)最后论述在生活中运用减法的人能获得很多益处。(1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