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年度高考生物快速命中考点1
2014高考生物快速命中考点1 1.表格所示是两种细胞所拥有的特征。从表格中给出的特征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特征 细胞Ⅰ 细胞Ⅱ 细胞壁 有 有 核糖体 有 有 成形的细胞核 无 有 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 有 无 细胞呼吸 有 有 A.细胞Ⅰ是原核生物,可能是蓝藻 B.细胞Ⅱ是真核细胞,可能是植物的根尖细胞 C.两种细胞的细胞壁具有相同的组成成分 D.细胞Ⅰ没有线粒体 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细胞Ⅰ无成形的细胞核,为原核细胞,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能进行光合作用,可能为蓝藻;细胞Ⅱ有成形的细胞核,为真核细胞。有细胞壁,为植物细胞。植物的根尖细胞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原核细胞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答案:C 2.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多组二倍体草莓幼苗的芽尖,诱导其染色体加倍,得到如图所示实验结果。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秋水仙素处理的时间 B.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表现出两重性 C.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着丝点分裂诱导染色体加倍 D.处理后的植株中不同细胞染色体数目可能不同 解析: 本题考查秋水仙素处理幼苗芽尖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对结果的分析能力。由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秋水仙素的浓度和处理时间;图中秋水仙素处理草莓幼苗未体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因此无法体现两重性;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是通过抑制纺锤体形成实现的;由于秋水仙素只能对处于细胞分裂前期的细胞起作用,因此处理后不同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可能不同。 答案:D 3.如图中甲~丁为某动物(染色体数=2n)睾丸中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比例图,关于此图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甲图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B.乙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C.丙图可表示有丝分裂间期的某一阶段 D.丁图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 解析: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甲图显示的染色体是已经复制了的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2n,染色单体和DNA数为4n,因此,甲图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正确;乙图中染色体数目为n,每条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单体和2分子DNA,因此,可以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B正确;丙图中染色体数目为2n,没有染色单体存在,可表示有丝分裂间期DNA复制之前的时期,C正确;丁图中染色体数目为n,染色体上没有染色单体,应表示精细胞或精子、第二极体或卵细胞,不能表示有丝分裂后期,这是因为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n,D错误。 答案:D 4.科研小组利用相同生理状态的同种实验鼠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 则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合理的是( ) A.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过多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B.实验鼠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比对照鼠少 C.可能是垂体发生病变进而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配方饲料中可能缺乏碘元素导致实验鼠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 解析: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会使得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从而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过多,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过多。实验组的甲状腺激素明显减少,而促甲状腺激素较多,说明可能缺碘,缺乏碘元素导致实验鼠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 答案:D 5.现有纯合的野生型小鼠若干,经X射线处理后,得到一只雄性突变型小鼠,经研究发现,该突变性状是由一条染色体的某个基因突变产生的,为确定该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是位于常染色体、X染色体还是Y染色体上,某科研小组让该突变型小鼠与多只野生型雌性小鼠杂交,观察并分别统计子代雌雄小鼠中突变型个体所占的比例,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各项对实验结果的讨论不正确的是( ) 突变型/(野生型+突变型) 雄性小鼠 A 雌性小鼠 B A.如果A=1,B=0,则说明突变基因最可能位于Y染色体上 B.如果A=B=1/2,则说明突变基因是位于X、Y染色体上同源区段的显性基因 C.如果A=0,B=1,则说明突变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D.如果A=0,B=0,则说明突变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定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最好的方法是逆推法。如果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子代雄性均表现突变性状,A项正确;如果突变基因是位于X、Y染色体上同源区段的显性基因,由于题干强调只有一条染色体的某个基因突变,所以,应再分两种情况讨论,①位于Y染色体:只有雄性表现突变性状,A=1,B=0,②位于X染色体:只有雌性表现突变性状,A=0,B=1,B项错误;如果突变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则子代雌性均表现突变性状,A=0,B=1,C项正确;如果突变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则子代雌性、雄性个体均不表现突变性状,A=0,B=0,D项正确。 答案:B 6.下表中P和p表示某地区某种生物的一对等位基因。表中数据能说明 ( ) 年份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基因P的频率 0.99 0.81 0.64 0.49 0.36 0.25 0.16 0.10 基因p的频率 0.01 0.19 0.36 0.51 0.64 0.75 0.84 0.90 A.1970年杂合子的比例为18% B.1930年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数目接近 C.1970年后的较短时间内P的频率为0 D.显性纯合子更能适应该地区变化的环境 解析: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由遗传平衡定律公式计算,1970年杂合子的比例为2×0.10×0.90=18%,A正确;1930年隐性个体的比例为0.512=26%,显性个体的比例则为1-26%=74%,B错误;从表中基因频率每隔10年的变化趋势看出,1970年后P的频率不会在较短时间内变为0,C错误;p的基因频率上升,表明隐性性状更能适应该地区变化的环境,D错误。 答案:A 7.科学家在某地记录了某种不同体色的蝴蝶在1863年和1963年的个体数量,按照百分比绘制成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深体色和浅体色个体分别属于不同的性别 B.环境变化后,中间体色的蝴蝶不容易被天敌发现 C.蝴蝶深、浅体色个体逐渐进化成中间体色个体 D.深体色和浅体色类群逐渐产生生殖隔离 解析:此题是以柱形图分析生物进化题,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据图分析可知,该图反映的是在100年间某种不同体色蝴蝶数量变化情况,图中没有反映该蝴蝶的性别问题和生殖隔离现象的存在,A和D错;100年间,中间体色的蝴蝶数量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增加,说明它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易被天敌发现,B对。 答案:B 8.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能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解析:本题以种群的年龄结构变化为背景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该动物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由坐标图知,在12月已无未成熟个体,说明从6月末开始已无新个体出生,由此可推断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A项正确。迁入的天敌会捕食该种群中年幼或老弱的个体,从而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B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月份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会有变化,表明种群的年龄结构会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C项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对种群密度造成影响,D项错误。 答案:D 9.同学研究某湖泊中X深度生物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时,设计了如下操作:①取三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标号a、b、c,并将a用不透光的黑布包扎起来;②将a、b、c三个瓶子均在湖中X深度取满水,并测定c瓶中水的溶氧量;③将a、b两瓶密封后再沉入X深度水体中,24小时后取出;④测定a、b两瓶中水的溶氧量,三个瓶子的测量结果如图所示。则24小时内X深度水体中生物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为(k-w) mol/瓶 B.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为(k-v) mol/瓶 C.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为(k-v) mol/瓶 D.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为v mol/瓶 解析:分析操作步骤可知,c瓶为对照,测量的是实验前每瓶中的溶氧量,即原溶氧量=w mol/瓶;a瓶生物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测量的值为原溶氧量与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之差,即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w-v) mol/瓶;b瓶内的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同时能进行呼吸作用,测量的结果为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原溶氧量的值,即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k-w+(w-v)=(k-v) mol/瓶,故B正确。 答案:B 10.研究人员进行了多种植物激素对豌豆植株侧芽生长长度(单位:mm)影响的实验,连续观察几天,结果见下表。分析表中数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组号 操作 第1天 第3天 第5天 第7天 第9天 甲 顶芽保留 0 0 0 0 0 乙 去顶芽,切口涂 抹生长素 0 2 5 7 10 丙 顶芽保留,侧芽 涂抹细胞分裂素 0 10 20 40 60 丁 去顶芽 0 20 40 60 80 戊 去顶芽,切口 涂抹赤霉素 0 30 65 100 140 A.比较甲与丁可知,顶芽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B.比较乙与丁可知,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C.比较甲与丙可知,细胞分裂素能够促进侧芽的生长 D.比较丁与戊可知,赤霉素能明显促进侧芽的生长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由单一变量原则可知,乙与丁之间的对照,只能证明外源生长素能够抑制侧芽的生长,不能证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答案:B 11. 豌豆子叶的黄色(Y)、圆粒种子(R)均为显性,两亲本杂交的F1表现型如下图。让F1中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F2的性状分离比为 ( ) A. 2∶2∶1∶1 B. 4∶2∶2∶1 C. 9∶3∶3∶1 D. 3∶1∶3∶1 解析:由F1代圆粒∶皱粒=3∶1,知亲代相应基因型为Rr×Rr;由F1代黄色∶绿色=3∶1,知亲代相应基因型为Yy×Yy;故亲代基因型为YyRr×YyRr。F1代中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型为1/9YYRR、2/9YyRR、4/9YyRr、2/9YYRr,F1代中绿色皱粒豌豆基因型为yyrr。利用分枝法的思路计算如下:2/3Yy(1/3YY)×yy→黄色∶绿色=2∶1;2/3Rr(1/3RR)×rr→圆粒∶皱粒=2∶1综合考虑两项结果,得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4∶2∶2∶1。 答案:B 12. 一位同学在探究NaHS溶液对柳条不定根发生及其生长的影响时,得到如下图结果。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0.1~1 mmol/L的NaHS溶液对柳条生根均有促进作用 B.本实验可以不设用蒸馏水处理柳条的对照组 C.NaHS溶液促进柳条不定根生长的最适浓度一定是0.2 mmol/L D.不同浓度的NaHS溶液对柳条生根和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可能相同 解析:题中图表示,当横坐标为0时,纵坐标为4,当横坐标为1时,纵坐标约为3,说明1 mmol/L的NaHS溶液对柳条生根起抑制作用,A项错误;为了说明NaHS溶液对柳条不定根发生及其生长的影响,本实验需用蒸馏水处理柳条作对照组,B项错误;从右图中只能判断0.2 mmol/L的NaHS溶液促进柳条生根和根生长的效应较强,而不能确定0.2 mmol/L是最适浓度,C项错误;由于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可能会找到具有相同促进作用的两种不同浓度的NaHS溶液,D项正确。 答案:D 13.薇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能攀爬树冠迅速生长,繁殖能力强,植株覆盖密度大。薇甘菊入侵后,以其入侵点为圆心向外扩散,划分出薇甘菊入侵区、群落交错区和本土植物区三类样区。在入侵区,薇甘菊覆盖度大于90%,入侵年龄在5年以上;群落交错区,薇甘菊与当地植物竞争生长,薇甘菊的覆盖度在10%~30%,入侵年龄在3年左右;本土植物区没有薇甘菊生长,优势种群为本土植物,其覆盖度大于80%。下表为不同样区(取土样的数量、体积相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统计结果。请分析回答: 线虫 蜱螨目 弹尾目 其他昆虫 或小动物 个体 总数 类群 数 薇甘菊 入侵区 1890 226 123 48 2287 15 群落交 错区 1198 132 99 114 1543 15 本土植 物区 1084 120 143 49 1376 14 数量 4172 478 365 211 5206 19 总计 (1)从表中数据可知,在不同样区捕获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不尽相同,动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样区是________。薇甘菊入侵后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的________变化影响不大,而对土壤中动物的________变化影响较大。 (2)薇甘菊入侵后,最初阶段其种群数量呈________曲线增长,原因是________。 (3)薇甘菊入侵5年后,本土植物成片枯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植物大量死亡会使该生态系统中________的数量增加。因薇甘菊入侵引起的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的一系列变化称________。 (4)经研究发现一种叫田野菟丝子的植物能吸收薇甘菊的营养并将其致死,使薇甘菊的覆盖度大幅度下降,并使受害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田野菟丝子不会致死其他植物。使用田野菟丝子对付薇甘菊十分奏效。田野菟丝子与薇甘菊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这种关系具有一定的________性。 解析:(1)从表中个体总数一列可知薇甘菊入侵区动物个体数量最多为2287;三个区域的类群数基本不变,而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显著减少;(2)入侵物种在最初阶段资源充足,没有天敌,竞争较少,呈“J”型增长曲线。(3)入侵5年后,由于数量过多导致种内斗争加剧,光照不足而导致死亡,从而使分解者数量增加。(4)田野菟丝子吸取薇甘菊营养,两者应为寄生关系,有专一性。 答案:(1)薇甘菊入侵区'类群数'个体数量 (2)“J”型 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 (3)光照不足,光合作用无法正常进行而导致死亡 分解者 群落演替 (4)寄生'专一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