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板汇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板汇总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板 ‎ 感知能力。即对文章阅读后一种基本的感觉、知晓能力。新课程特别重视现代文阅读的整体感知能力,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基本写法或表达技巧,从整体上理解文中人物的特点等等。1、如阅读记人的记叙文,就要看记了什么人的什么事,表现了人物怎样思想感情或性格特点;‎ ‎2、阅读记事的记叙文,就要看记了什么事,涉及哪些人,通过事件反映了什么主题;‎ ‎3、阅读写景状物的记叙文,就要看写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这些景或物有什么特点,寄托了作者什么情感;‎ ‎4、阅读说明文,就要看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或作用等等。‎ 概括提炼能力是语文阅读中最重要的,能够考查你是否读懂和对文章的准确体会和感想。即对全文、段落进行整体概括,对文章的要点,文章的写法进行概括的能力。如对全文、段落的中心、大意的概括,对文章思路的提炼,对文章的层意、段意的概括,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概括等等。平时阅读中要多练习归纳段意和文意,培养善于概括的能力和习惯。‎ 词语和句子理解词语含义,还是理解句子含意或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都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具体的文章去理解。善于捕捉那些含义深刻的重要词语和含意深刻的重要句子,结合上下文去寻找、揣摩和体味它的含意,千万不要抛开具体的文章语境去就词语理解词语,就句子理解句子。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包括对文章的各种表达手法与写作技巧的辨识、理解、分析、欣赏。如表现手法中的正面侧面、对比烘托、详写略写、伏笔照应等等。新课标要求我们:“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位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中考试题题干是解题的“线索”‎ 给考生指示答题方向、范围、要求等。读懂题干,才能从容抓分。纵观中考试卷,不难发现题干中隐含着一些相似的“常用术语”。总结起来有以下一些:‎ ‎  表达方式语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  写作手法狭义的写作手法即 “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 ‎  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  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  课外阅读指课本(教材)之外的阅读内容,不管是课内读的还是课外读的内容。‎ ‎  感 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  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的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廖法。‎ ‎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有何作用回答文中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 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 作者或作品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同学们的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的赋分点所在,将其理解清楚,可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理解题目含义及作用 ‎(记叙文)‎ 直接揭示主题,所谓标题即主题。这类文章以议论文为多。‎ 形象地暗示主题 引导读者对主题进行深思 标题表达的是作者写文章的情感基调和思想目的.‎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后两类文章以散文和小说居多说明体裁。‎ 说明体裁 《出师表》,说明是“表”类体裁。‎ 说明中心 尤其议论文说明文。比如《拿来主义》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引起关注 比如滥俗的《我和XX不得不说的故事》。不少新闻标题也这样。‎ 文章标题用疑问句式好处:‎ 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针对具体情况再详细解答 理解标题与主题的关系。考查的角度有:标题的深刻含义;拟写标题;分析多义;理解深义;题眼展现等。文章的题目,它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我们有所启迪,并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散文、小说的标题往往不像议论文、说明文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很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其标题除了有它的表层意思之外,还有更为深层的含义,即它的比喻义和象征义。理解标题的含义也就是要挖掘标题的比喻义和象征义。 ‎ 记叙文文章标题作用 常规答案:文章主旨的归纳 全文线索 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 总领全文 点明主旨 与文章内容照应 语代双关 体现文章主题 表达作者情感 表明作者写作目的 文章中的点题句又是理解标题含义的钥匙。用点题句去印证标题含义,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议论文文章标题 ‎ 最基本的点明中心或论点 小标题 格式新颖,条理清晰.反映文章的脉络结构,耳目一新 严肃的文章标题必然引人深思 伤感的标题也必然有着阴郁的色调.‎ 以论点为题 以论题为题 ‎ 标题表达的是作者写文章的情感基调和思想目的. 反映作者感受,也反映文章本质.‎ 概括文章内容题  ‎ ‎ ‎ 思路和方法:搬 拼 结★  答题方式: 段意+归结 ‎1.摘引文中原句作为答案。2.选取文中重要词语语句组合成答案拼后加工归结3.划分内容层次,一般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要点归结。‎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 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对全文、段落进行整体概括,对文章的要点,文章的写法进行概括的能力。如对全文、段落的中心、大意的概括,对文章思路的提炼,对文章的层意、段意的概括,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概括等等。‎ ‎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记叙性的语段虽有中心句,但是它表达的并非作者的真意,这时就不能用摘取中心句的方法来概括段意。‎ 既然是概括,就要用最节省的语言,能用一句话就完成决不要用两句话。否则就会显得拖沓,导致扣分。 ‎ 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记叙文包含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 如《藤野先生》一文的四要素:时间是作者日本留学期间,地点是仙台,人物是藤野先生,事件是藤野先生对作者的关怀。概括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内容:本文写的是作者对自己在日本留学期间给予自己关怀的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从而再进一步简要概括为:本文写的是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我的第一本书》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本文写的是“我”的第一本国语课本,也是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主要内容。‎ 如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一课,先写自己童年的身体、性格特点,再写了母亲对我的“教之严”、“爱之慈”(言传),最后又写了母亲在痛苦的生活处境中“当家”的艰难(身教)。从文章看,“自己童年的身体、性格特点”写得简略,是次要的;言传身教写得详细,是主要的。根据课文主次可以这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写的是母亲对我直接的教育和对我在做人方面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如《雪》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赏析小说题目、结尾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题目:凝练含蓄,值得细品,在故事结构上十分注重细针密线,前 后照应,而“文眼”也常常出现于开头或结尾处 结尾: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或是一句寓言式的话,意味深长;‎ 或是一个情景的定格,让人忍俊不禁……所以,命题者往往也很注 重考生对题目及结尾的理解和领悟。‎ 解答时,要联系全篇,细细品味,抽丝剥茧般道出自己对小 小说主题的理解,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对语言内涵的体悟。‎ 答题时最忌停留在文章的表面做浅层次的分析。‎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词句品味和赏析类 ‎ ‎“×”词好在哪里?‎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包括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使用了一定修辞手法或具有一定句式的句子的表达意图,以及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发或使之具体化等。‎ 答题方式: 我认为……美在……它表现了…….‎ ‎“我认为词语运用好的原因是……”作赏析的开头 答“喜欢词语的原因”时,常用“第一…第二…第三…”这种形式来呈现赏析词语的思路和答题的不同角度;‎ 表面意义 表面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 深层含义 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 准则:词不离句。解释词语必须回到文章中去,在词语所在的特定语言环境中进行理解。决不可随意揣测。‎ 做题步骤是 ‎(1)看清题干要求,锁定词语。‎ ‎(2)回到文中,还原词语位置。‎ 词语品味 关键性词语的分析:‎ A了解词性感情色彩,揣摩词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B.分析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体会词语的形象含蓄。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 ‎ 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 如《七根火柴》有一句话:“他(卢进勇)苦恼地叹了口气……咒骂着这鬼天气!”联系特定语境,“苦恼”是因为掉队;“咒骂”表示他急于赶上部队的迫切心情。这里真实地刻画了一个革命战士急于归队的情感。‎ 要注意词语感情色彩,词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实在标致极了”。可知 作者决非赞赏清国留学生的风度,而是讥嘲其丑态。“标致”是反语。‎ ‎(3)划定语言环境,前后勾连,综合信息。‎ ‎(4)组织语言,完成答案。做词语赏析类试题时,‎ ‎“×”词好在哪里?答题方式:‎ 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 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3.注意动、形容词副词运用,把握指代词含义。会加以辨析。‎ ‎4.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如《故乡》“我只觉得我四周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句中的“高墙”是比喻的说法,这里既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失望,也包含着和故乡人们的隔膜,而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级观念,这正是作者苦闷所在,也是文章揭示的主题 解释词义 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 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 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表述:强调突出是首选,表达情感是关键。设身处地想一想,上下文要联系密。双重含义要答全。 ‎ 作用:扣住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心理,紧密联系中心。‎ 口诀:先本义,后深义,或引申,或比喻。感情色彩仔细看,有无反语讽刺义。言外义,拟人义,比喻义,拟人义,生动形象别忘记。, ‎ 矛盾词语要注意 矛盾词语分开议 两种形式:‎ ‎⑴ 同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比较 ‎(2) 相同语言环境中不同词语的比较 结合语境比较法 如词语的作用、词语的含义、词语的感情色彩等。适用于看前后联系,置换词语;根据要求,归类词语。‎ 重要句子含意 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 表层意义 句内意义也是语境意义和临时意义 分清句子的类型:‎ 答题思路:找到原句,读这句话大前两句和后三句,一般答案在次范围 方法: 1.这句话的运用手法及作用 ‎2.这句话本身的意思 ‎3.这句话在文中的意义及作用 句子品味:‎ A.看句子是否富有哲理:如果富有哲理,可以从它带给你的 分析句式特点和修辞的作用 ‎ 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重要句子”,是指它们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它直接关系到正确理解文意,把握文章思想内容。“重要句子”通常指文眼,主旨句,警策句等,实际上关键语句还不止这些,如,从文体的角度着眼,记叙文,散文中抒情议论性的语句往往是关键语句。‎ 句子品味 句子在内容上的作用 ‎(1)看看句子写的是什么?‎ ‎(2)其中表现了什么?‎ ‎(3)和上下文有何联系?‎ ‎(4)和中心有何联系?‎ 注意:‎ 内容上作用就不能答成结构上的。‎ 一些句子的含义有时比较深奥,需要想到其特殊性,如果是比喻,则应该找到本句中的本体,化抽象为具体来说明什么道理;如果是象征,其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多为揭示文章主旨、体现行文思路、传达作者情感、蕴涵丰富意味的语句。‎ 分析语言特点 句子在语言方面常见的有以下特点:有的准确生动(或平实),有的形象、生动、具体,也有的准确严密,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等 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 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结构方面的作用 一段话往往几层意思,各层意思之间如果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某些词语或句子就起到此方面的作用。常见的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等。句子依据用途或语气、长短等分类,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设问句和反问句、一般语序句和特殊语序句、长句和短句、单句和复句等 文体不同,句子的作用也不同:‎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等。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作用各不相同。‎ 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其作用表现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 赏析:“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句末,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在记叙文中,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在议论文中,表达中心论点及分论点;在说明文中,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有的句子还交代了原因或者之所以这样说的依据。‎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油蛉和蟋蟀人格化,“低唱”、“弹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叫声动听,写出了百草园充满生机,有无限的乐趣。‎ 弄清楚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推动情节发展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使结构严谨 段落能否删掉 段落能否调换 答题方式:‎ 不能调换(删掉),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删掉)后不合逻辑。 (不合并什么逻辑简要指出)‎ ‎1.判断能否删掉或调换(一般不行)‎ ‎2.判断这些文段之间的顺序关系:并列关系、层进关系、总 分关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环境描写的作用 ‎ 对号入座回答:‎ 是否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是否渲染了气氛 是否设置了背景 是否烘托了人物形象 是否深化了主题 是否推动情节的发展。‎ 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孔乙己》为例,开篇关于咸亨酒店格局及人物的介绍便属于社会环境描写,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等级森严,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势利,为主人公的出场做了铺垫。‎ 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注: 环境描写在结尾不起交代背景,推动情节的作用。‎ ‎: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动。小说是以塑造人物服务。一展示人物活动场所 二揭示产生人物性格的社会基础 三揭示决定人物行动的因素 四预示人物的悲惨命运 自然环境作用 ‎(景物描写)‎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 答题:‎ 烘托、渲染……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 ‎ 表现人物……的心情。‎ 暗示。。。。社会环境。‎ 结合具体语境:‎ 设置了……的背景,烘托形象,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形象、生动、细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散文中景物描写作用 用景物衬托所歌咏的对象的特征,为后文作铺垫。‎ 注:自然环境描写除了推动情节发展这一作用之外,其他作用都是围绕人物展开的,它们包括:烘托人物心理活动,烘托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烘托、渲染……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 ‎《孔乙己》“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悲凉气氛 表现人物……的心情。‎ 我的叔叔于勒》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沮丧失望的心情。‎ 暗示社会环境。‎ ‎《变色龙》“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暗示社会环境,反映沙皇统治的黑暗 人物描写 ‎ ‎(语言 动作 外貌 神态 心理)表现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对比反问 排比 比喻拟人夸张等的作用 象征的作用 ‎ 突出或强调该对象的××‎ 特征增强了气势。‎ 生动形象地表现(描写)‎ 该对象的××特征象征该事物某种精神(品质、思想)‎ 通常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 ‎(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文章通过……的叙述或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表现了 揭示了 批判了 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 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 A 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 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 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C 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 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注 意要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精神或品质。‎ 记叙文表达方式和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 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文章末尾议论)揭示记叙的目的意义及文章主旨的作用;。‎ 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议论文中记叙作为例证出现: 证明论点 说明文中的描写: 点燃作品使之生动的作用。‎ 塑造人物手法及作用 答题方式: ‎ 本段运用了… …的描写手法, 塑造了(如果是侧面描写用衬托)……形象,表现了……性格,体现了……精神品质等 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 塑造人物手法包括: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正面、侧面、细节)描写。‎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这里的“社会矛盾”与“现实生活”就是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因此,每一个形象的塑造都是有其目的的,分析时如果能抓住人物形象,把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揭示出来,就能顺利达到分析主题思想的目的。‎ 表达方式作用类 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抒情:引起读者的共鸣,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描写:身临其境,栩栩如生 说明: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记叙文中议论: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 ‎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 抒发了作者的 ……的感情。‎ 概括文章主旨 提炼中心、主题 答题方式:‎ ‎“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或其它词要准确选择)了……的深刻道理或主题内容。‎ 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 位置不同作用不同 文首:‎ 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推动情节发展 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使结构严谨 答题思路:‎ 找到原句,读这句话大前两句和后三句,一般答案在次范围 文体不同,句子的作用也不同:在记叙文中,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在议论文中,表达中心论点及分论点;在说明文中,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有的句子还交代了原因或者之所以这样说的依据。‎ 文章开头段某句作用 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 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答题方式:(结构和内容两方面)‎ 第一段: 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 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 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注意读懂文章,非本文作用不要多答)‎ 首段的作用 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 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如:《门》的首段:“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 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首段作用:开启或引出下文。如徐志摩的散文名篇《藏根草》的首段:“好一座颇有古堡风度的万佛阁,被人遗忘在大殿的背后,断了香火,受了冷落。”‎ 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首段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如《野菊花》的首段:“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它不仅总括全文,开篇点题,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和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 末段的作用 末段作用: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如《普希金之画》的末段:“我忽然想起俄罗斯作家协会主席尼古拉耶维奇说过的一句话:‘上帝给你一种才能,一定还会给你所有的才能。’这是俄罗斯谚语,很耐人寻味。我想,才能应包括人的灵性与悟性。人对各种艺术是有通感的,从通感到‘通才’并不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这一段正是作者对全文的总结以及对题旨的点化。‎ 有时试题只针对最后一句发问偏偏又很含蓄,学生说的“看不懂”。“看不懂”正是写这一句的作用。要换一种委婉的说法。,“作用(或好处)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 此外放在末尾说明它可能与揭示主旨有关,只不过因其含蓄,所以它的作用不再是点明题旨,而是暗示主题。除了上述两点,最后一句往往还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如“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根据上述概括,其答案为“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中间段的作用 中间段如果比较短 结构上的作用:过渡 表达上的作用:衬托。‎ 在较短的中间段中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 表达作用: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 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 表达作用:反衬。‎ 如《痛哭和珍》:“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其作用肯定就是反衬。再联系选文中 “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等描写作者自己的语句,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 内容上的作用: 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问文中某一具体情境下 你的感受体验做法。‎ 答题方式:A 指出这一具体情境下蕴含着的思想意义,道理;‎ B 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谈你的感受、体验、做法,并说明理由。‎ C 总结你的观点 文章写作特色:‎ 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1 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2 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3 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运用等。‎ 把握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 记叙文: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感情的变化,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文章内容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进展……‎ 议论文 ‎:内容有三部分(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结构体式有四种(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说明文:抓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理(逻辑)顺序等特点。‎ 阅读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 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 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 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表达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或直抒胸臆。需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常见: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 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如: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对索溪峪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对于蕴含在语句中的作者的态度,联系作者写作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文章的写作手法,主要内容、中心意思和结构层次进行理解,尤其要联系句子或语段所在的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 例如《荔枝》作者写母亲剥荔枝时的动作:细致的描写突出了母亲一生的勤俭、辛劳。联系母亲临去世前舍不得吃一颗荔枝的举动,母亲对儿孙深深的疼爱之情着实令人感动。‎ 故事情节 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 故事情节对于人物塑造的作用:‎ 情节是人物成长的历史,为人物服务,使人物性格得以表现,得以深化。而它本身也还有揭示作品思想的作用。通过事件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情节对于小说的作用:是引子,引出故事和意义 ‎。一篇小说,不管它人物如何生动,思想如何深刻,它的外在形式还是故事,人物和思想都要随着故事的发生发展。如:“赌”完全程之后我们发觉,“暴君”因浮躁而自食恶果,而“哲人”则因坚毅谦卑而最终迎来了自己生命的春天,整个情节都是围绕“暴君”的浮躁与“哲人”的平和心态而展开的。‎ 评价、赏析一句话 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等等 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等。‎ 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 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特殊语句表示关系作用 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 转折关系 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 递进关系 两者用意都在于: 强调后者。  ‎ 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欣赏文学作品 要侧重主观体验。小说的欣赏重点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把握、故事情节的梳理、环境描写的分析,其次还有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某一物象作标题作用 由实而虚的作用 写人的散文中如果用某一物象作标题一般具有两方面的作用: ‎ 一是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起主人翁的一生 二是象征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 如在《向日葵》一文中,以“向日葵”为题目,不外乎串起作者不同的人生阶段和人生感悟,同时借向日葵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由实而虚的基本作用:从人们熟悉的实体写到蕴含哲理的象征体,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便于读者的理解逐步深入。结合具体语境,把“实体”和“象征体”变换成具体的写作对象,答案便呼之欲出。如:“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门,是读者最熟悉的;赋予象征意义的门,蕴含深刻的哲理。从最熟悉的讲起,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深化”。‎ 引用古诗文格言的作用 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引用诗文格言属于引证法。对引用史实和古诗文而言还有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加文采等作用。‎ 插入史实或某事件作用 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 如果在史实前后总结性语句,则具有例证的作用。如《微山湖上静悄悄》开篇提出三段史实的作用就是举例证明开篇的基本观点。‎ 插入某一事件有时是: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所以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时还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如《春从心出》 ‘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其结构上的作用无疑是“起过渡作用”,并“引发议论以深化作者的思考”;其内容上的作用则是“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 第二人称的作用 拟人的意味,使语言生动;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如 将长城拟人化:①便于与长城对话,②便于抒发感情。‎ 点题 指写文章在关键的地方,用最简明扼要的话交代、提示或点明文章的意旨,点题就是提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关键句子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 原则: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例如:《孔乙己》——“孔乙己”。 ‎ 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 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是作品中的‘我“,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根据短文观点补充举例 回答格式: 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划分段落、层次 概括段意、层意 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 ‎(说明文内容)‎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示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答题方式:‎ 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不是如此不写)或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 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关于…… ……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程序说明文:……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A“××”词好在哪里?‎ B“×”词能不能删掉? ‎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答题方式: ‎ ‎1.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2.不能,删掉“×”词,句意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 四步: 1:判断,一般是不能删2: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 3.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合原意等 4 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说明文主观题及解答 ‎ ‎1、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 ‎2、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 ‎4、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 ‎5、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 重要句子作用汇总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识别提炼中心论点 分论点 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 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 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方法: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注意: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 仿照原文中论点(分论点)句式,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 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再根据阅读文章的启示获取独特体验,最后用规定的句式表述出来,并构成一个论点(分论点)。这种题目既考查联想能力,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把握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关系的能力。‎ 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 ‎7、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容;‎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想象、看法类试题解答 试题在考查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分析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着重考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下文,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把握人物、对象的性格特征和心里活动,展开自然、合理的想像。‎ 看法类试题一般的问题是“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而所给的答案往往都是“言之成理即可得分”。对这类开放性试题,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就行。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还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不至于“走火”。 ‎ 答题时还可以用“我认为……。比如……”。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科技作品阅读题型 怎样给文章拟合适的标题或谈谈标题的好处/作用:‎ 通读全文明确说明对象以及对象的性质、功能、状态,还可联系中心句和关键词,还可以结合文段的开头和结尾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再加以概括出说明的内容或中心。作为标题,一般都是点明说明对象,表明说明对象的特征或功用,有些标题还以形象的说法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 怎样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如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隐居森林冀龙”的特征:‎ 应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从每段(或每层)中抓住中心句或关键词语加以整理。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利用自己在阅读全文时所捕捉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加以概括,做出答案。‎ 从文段介绍内容中,分析其说明的是什么 采用概括的方法,从说明文这一类文体来看,常常是说明对象的性质、功能、状态等方面,还有的是说明来历,变迁等,从说明的内容上进行概括 说明方法和所起的作用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画图表、引用等常见的说明方法中准确判断出它的类别。‎ 说明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说明对象的特征功用等,可沿溯上文,联系与它紧密相连的句子作答。‎ 从文段中找出指代的内容 从该代词的前面看这个代词所指的内容。有时则需要对应该词的含义范围等,从上文筛选信息,进行整理概括。(仔细准确)‎ 在说明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故事何作用 回答:目的一般是为了引出说明的对象。在段中叙述故事,一般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生动性,也是为了使说明的事物更准确。‎ 理解某语句在文中含义 回答:把握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放回原文,联系语境,上下文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有时答案可能就在紧密相连的上下句,但有时要联系上下文,把信息筛选出来,进行整理概括。‎ 如为什么说“这是一块孕育着财富和梦想却一直被自然掖藏着的新大陆?)只找到上下句的内容,就只回答了语句中的”孕育着财富和梦想“,而对于”一直被自然掖藏“,则要从后面语段中去获取和概括信息了。‎ 给被说明对象下定义 常用判断句“xx是xx”的句式。先确定句子主干,再添加表示说明对象特征、性质、功用、状态等修饰成分,准确、严密、简明。‎ 怎样把握说明内容,理清选文的思路 先要对每一段的内容了解并对其进行归纳和概括,‎ 再对每一段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理清其行文思路,结构特点(因为有的是采用总分式,有的是总分总式,还有的又是分总式)。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的使用。如表示先后关系的“首先”、“其次”、“再其次”等,都可以使文章条理清晰,便于读者准确把握说明的内容、顺序和写作思路。‎ 加点词关键词能否去掉 先回答加点词的意思,指出该词在说明文段中语境中的含义及表现力,再从能否去掉(不能去的情况较多)后,所产生的影响,或用了该词后所起的作用上说明。‎ 分析句中加点词语表达作用 怎样给文段补充一个过渡句 抓住上下段说明的内容,如主要是引出下文,即可以设问句的形式提出“为什么会(要)……呢?”如是承上启下,则要把上下语段的内容用一句话串联起来。‎ 问前后的内容(所介绍的对象)是否矛盾 从内容和角度这两方面思考,就能说出是否矛盾了。如划线句“2691平方公里”与“300里”这两个数字是否相矛盾?讲明理由。‎ 如何解答各类开放题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大胆想象;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的相关现象进行评价;对人类关注的环境、环保等提出解决办法。‎ 拟写警示语、广告语、建议等;联系文章和链接材料等等。要加强整体把握,重视对文本的领会感悟,善于发现知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宽思路,深入探究,广泛联想,大胆创新。但又要有的放矢,合理恰当,不违背常识,联系文章内涵,用自己语言来表达。‎ 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多次出现,作者有何用意 可能是中心句 可能与作者要表达或抒发的意境有联系 也可能是每段的总结局(中心句) 要针对具体情况展开解答,自己做题中体会 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 记叙文:‎ 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感情的变化,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文章内容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进展……‎ 议论文:‎ 内容有三部分(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结构体式有四种(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议论文段最常见的结构是:提出观点—列举论据——分析问题,了解这些结构特点,有助于更顺利地掌握文段的思路。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说明文:抓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理(逻辑)顺序等特点。‎ 段意的归纳 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标点符号作用复习 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表示 1、表示底下是解释说明的部分,有括号的作用;2、表示意思的递进;3、表示意思的转折。‎ 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表示 1、表示引用的部分;2、表示特定的称谓;3、表示要着重指出的部分;4、表示讽刺或否定的意思。 ‎ ‎5. 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 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 省略号表示文中省略的部分;用于引文的省略 标志话没有说完(有时又作语意未尽) 省略同类词句 比较阅读理解 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结合修辞手法理解词语 比喻: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对比:把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排比:增强文章气势。‎ 夸张: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特别解释词语的技巧 ‎(1)同义互解。同样的意思,同一篇文章中常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语句形式反复表达,即形成“同义互解”。‎ ‎(2)连义互解。语义上下连贯,相承相递,也可以构成“互解”关系。‎ 解题思路:(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2)明确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如下表:‎ 表达方式 主要作用 表达方式 主要作用 肖像描写 以形传神 工笔细描 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 动作描写 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细节描写 准确传神鲜明 ‎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插叙 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心理描写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倒叙 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景物描写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叙后议论 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白描 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思考角度:‎ ‎① 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 ②对内容的充实作用; ③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④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 答题16字兵法:‎ l渲染气氛 2 衬托心情(1、2必答) 3交代背景 4推动情节(3、4选答) 答题模式:‎ 渲染了+原文中的字词+的气氛 衬托了+原文中的字词+的心情 交代了+原文中的字词+的背景 推动了+原文中的字词+的情节 注:l、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方法注意三点;尽量从原文找答案,如果没有。通过细节描写找答案。‎ 附 一、表达方式 ‎1记叙―――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 ‎2抒情(直接、间接)―――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在开头起定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升华。‎ ‎3描写(细描,白描;正面,侧面;人物描写)―――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达主旨。‎ ‎4议论――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二、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三、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四、描写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 五、修辞手法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色彩显明,描写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六、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什么叫做线索 怎么找线索?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等等。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它是指贯穿全文联缀人物和事件的序,起贯穿作用的事物。一般地说,贯穿全文的是两种东西,一是中心思想,它是文章的神,是隐性的,内在的,无形的;一是线索,它作用于文章的形,是显性的,外在的,有形的,在语言上有一系列外在的标志。简言之,线索即为文章的感情线索,抑或是文章的叙事线索(结构线索)。‎ 三大绝招抓线索阅读技巧点拨 第一招:标题关联分析法。这是抓线索的第一招,从“文章的眼睛”也就是题目入手,依据题目和内容的关系,直接抓住线索。如沈复的《幼时记趣》一个“趣”字贯穿全文。‎ 第二招:语言标志揣摩法。线索就是带领读者走入文章的路径,往往有一定的标志。只要你找到指明路径方向的一些“路标”词句就找到了线索。如老舍先生的名作《骆驼祥子》第十一节中有这样一些词语:“祭灶那天下午……到快掌灯的时候,风更小了些,天上落着稀疏的雪花……七点以后……大概有九点钟了……雪已下了寸多厚,祥子低着头。处处洁白,只有他的身后留着些大黑脚印。”这些加点的词语就像一个个路标。此外,表示空间转换、情感变化、角色变换的一些“路标”词语都有一定的规律性,用心即可。‎ 第三招:分析归纳提炼法。前两种方法都很容易掌握,但文章的线索有时会比较复杂,甚至有两条。所以必须掌握相关知识,再加以综合归纳。‎ 文章的线索有以下几种:以事物为引子,串联情节;以人物为眼线,安排发展;以事件为轴心,展开故事;以感情为动力,推动向前;以及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点的转移为线索,还有的线索复杂些,有明、暗之分。如鲁迅先生名作《藤野先生》,明线是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相知、怀念,暗线是鲁迅先生崇高的爱国情感……要通过阅读,整体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初二语文现代文:词句类阅读答题模式 [当前125859位家长在线讨论] 2012-11-21 10:55 来源: 高分网 责任编辑:高分网小编 2016中考英语的改革方向和备考策略[活动]新学期如何学好数学?![名校行]海珠实验中学2015招生政策[名校行]2015年中考名校行--广雅中学[名校行]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免费体验]你知道你的孩子近视了吗?‎ ‎1、注音、解释题:“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2、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3、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A、 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 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4、品味词语: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5、 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A、能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 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6、理解语句、语段的作用:(要从三方面考虑)‎ A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 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B从写作手法上,常有A开篇点题,B为后文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F、衬托G、渲染H呼应、照应I对比J象征K先抑后扬,L预示性作用等特点。‎ C从内容上(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 点明全文思想意义)‎ ‎7、谈写作手法和作用 ‎①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 ‎②人物描写:(语言 动作 外貌 神态 心理)表现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③对比、反问、排比等的作用 突出或强调该对象的××特征 ,排比:增强了气势。‎ ‎④比喻、拟人、夸张等的作用 A比喻、拟人的相比两物的相似点;B生动形象地表现(描写)该对象的××特征 ‎⑤象征的作用 象征该事物某种精神(品质、思想)‎ 示例:◆以下是有关对主人公朱丹的描写,根据文意,分别指出其表达作用。(4分)‎ ‎① 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② 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小心谨慎表现出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8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初二语文现代文:文章写作特色 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1、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2、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3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4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概括题 ‎(一)、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 示例:‎ ‎◆请以朱丹的言行为发展线索,概括叙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不超过80个字)(5分)‎ ‎◆请概括叙述“我的奇特经历”。 (不超过60个字)‎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 ‎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 例如朱自清的《春》,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除了①②自然段为“盼春”,⑧⑨⑩自然段为“送春”,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为什么说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呢?③自然段写春草,④自然段写春花,⑤自然段写春风,⑥自然段写春雨,⑦自然段为写迎春。将其统而摄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从各个侧面描写着春天,所以我们可以将③至⑦自然段内容概括为“绘春”。‎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请看魏巍《我的教师》第10段。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述总括,我们可以把它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连接起来,其内容要旨就概括出来了。它的内容要旨是:慈爱、伟大、公正的蔡老师在那时占据了“我”的心灵。‎ ‎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二)归纳中心意思题 ‎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⑴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白杨礼赞》‎ ‎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例如《一面》‎ ‎⑶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驿路梨花》‎ ‎⑷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例如《荔枝蜜》‎ ‎⑸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例如《风筝》‎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 ……的感情。‎ ‎(三)问文章结构题 ‎1、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 ‎2、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3、问文章的顺序。(1)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采用的是倒叙方法,先把结果写出,再弓!出对母亲的回忆,人题非常自然,而且吸引人。倒叙方法,适用于那些动人的、有特点的结局,必须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顺乎读和写的思路。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2)说明文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 ‎4问文章的层次。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5问文章的详略。记叙文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详写略写是指文章材料的处理。我们写文章,在题目确定之后,就要围绕题目确定的中心思想去选择作文材料,然后把这些材料进行详略处理,使之各得其所,各尽其材。文章写得好不好,很大程度决定于材料处理安排得好不好。材料处理得当,是指在结构上合理安排,分量上有重有轻,篇幅上有详有略。‎ 详细写,充分运用的材料,必须与文章中心思想紧密关联,可以明确地、充分地突出中心思想,这些材料写得详尽、具体、生动,就能加深读者对文章的印象,并为之折服。阅读记叙文必须弄清文章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并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重点和中心。‎ 现代文阅读如何分析文章的标题 ‎ ‎ ‎•【命题热点】‎ ‎•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标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常常透漏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串连文章的结构,起到揭示主旨和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在考试中,它经常被设计成“如何分析文章的标题”这样的问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和鉴赏评价能力。其题型大致可分为三类:标题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个标题;这个标题好不好。这三个题型正好是一组递进题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它包含理解分析、概括归纳、评价鉴赏三个能力水平。‎ ‎•理解分析指的是理解标题含义并分析标题与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关系;概括归纳指的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以便探究标题的语境引伸义和其在结构上的作用;鉴赏评价能力指的是标题在语言、方法技巧上的表现。近几年有关标题的高考题常常围绕这几个能力点出题,考查得很细致,也很全面。‎ ‎•命题角度一: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 ‎•  标题含义理解题能快捷、准确地考查出学生领悟作品内涵、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明确标题的表面义即字典义,然后弄清标题的语境义及延伸义,而语境义和延伸义一般与文章的主题有着直接的关系。‎ ‎•【黄金例题】‎ ‎•[例1] (2007年福建卷) (《2011届现代文阅读本》P34)‎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朱成玉 ‎•【解析】‎ ‎•第一步,理解标题的本义。题干要求概括标题中“落叶”的含义, 落叶的本义很好理解,即“落叶”的字典义,关键是“落叶”隐含的语境义。‎ ‎•第二步,明确标题的语境义。要明确标题的语境义必须找到相关的关键句,读完朱成玉的《落叶像疲倦的蝴蝶》,你会发现,全文都是在写落叶、故乡、母亲,叶落了,秋天来了,人也多愁了。作者将自己的归乡与叶落联系起来思考,“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中的一枚”。自己现在回归故乡,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故乡的老树、炊烟、山崖、白羊、屋檐、冰凌、红辣椒,看到了为“我”讨来一生盛宴始终深爱着“我”的母亲,如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地落下来,再也没有醒来”。从这些关键句中发现本文的“落叶”一共有两片,一片是“我”,一片是“母亲”。‎ ‎•第三步,探究标题的中心义。相思、相连的文化在落叶,故乡、母亲的叙述中逐层展开,逐层深入。本文的内容可归纳概括为两部分,一是“我”思念故乡,而是“我”想念母亲。作者借此抒发了对故乡尤其是对母亲深情的怀念,所以标题中的落叶应含有一种深深的思念和遗憾之情。‎ ‎•第四步,提炼整合答案。从标题在文中的语境义、中心义中提炼答案,整合为: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意思对即可)‎ ‎ ‎ ‎•【类题点拨】‎ ‎•解释标题的含义可分四步走。‎ ‎•第一步,理解标题的本义。标题的本义一般指的是其字典义或常用义,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它的引伸义。‎ ‎•第二步,明确标题的语境义。其标题除了有它的表层意思之外,还有更为深层的含义,即它的比喻义和象征义。要明确标题的语境义必须找到相关的关键句,所谓关键句,指的就是文章中“能概括本段文字的句子”“能透漏作者情感的句子”或“能体现本文主题的句子”等。‎ ‎•第三步,探究标题的中心义。标题的比喻义和象征义常常是本文要揭示的中心。现代文阅读的设题,不论是有关内容的,还是有关结构的,或者是有关表现手法的,都是着眼于彰显文章主旨的依据和手段的角度提出问题,这已经成为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的一种方向和趋势。不同体裁的文章,其主题的表现也不同。侧重记人的文章,一般应着重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展现他的内心世界以显示其思想、性格、道德情操的社会涵义。侧重叙事的文章,一般要努力反映出事件蕴含的思想意义。侧重状物的文章,一般要注重揭示事物本身的审美价值,或作者熔铸于事物中的某种情感和寓意。侧重抒情的文章,一般应着重披露其隐含、交织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考生在答题前首先要对该文所表达的主题进行推敲,确定该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可以在把握文章主题的基础上顺藤摸瓜,也就对标题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了更加明确的印象。‎ ‎•第四步,提炼整合答案。从标题在文中的语境义、中心义中提炼答案,用文章中的点题句、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句,进一步印证标题含义,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之后,按照要求,精炼语言,整合答案,并在答案表述上要注意与题干和原文保持一致。‎ ‎【即时演练】‎ ‎•一、(2009·江西卷)(《2011届现代文阅读本》P125)‎ ‎•16.“木车的激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答: 孔子及其弟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思想而激动,为理念而不知疲倦,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往复奔走的精神。    解析:此题重在考查学生的概述能力。‎ ‎•命题角度二:为什么设这个标题 ‎•       回答“为什么”类问题常与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有关,即考查作者的“匠心用意”。这类题,在题干中一般是直接提问“为什么”。“匠心用意”属于文章写作手法上的范畴,与作者的材料安排、行文构思、表现手法等有关。回答“为什么设这个标题”这类题,一般从文章的写作内容、行文结构和中心主旨这三个方面作答。‎ ‎•【黄金例题】‎ ‎• [例2] (2006湖南卷)《山阴道上》‎ ‎•(《2011届现代文阅读本》P34)‎ ‎ ‎ ‎ ‎ ‎•19、浙江绍兴,古称山阴。《世说新语》曾载:“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通观全文,请回答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题为“在山阴道上”。‎ ‎ ‎ ‎•【解析】‎ ‎•作者问“为什么将这篇散文题为‘在山阴道上’?”其答题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明确标题表面义。“在山阴道上”中的“山阴”,题干中提示是指浙江绍兴,带入标题,其表面义就是在浙江绍兴的路上。‎ ‎•第二步,分析文章结构。作者 从“故乡”的吸引,写到钱塘江大桥,又写到绍兴及三味书屋,最后写船行山阴道。全部围绕“山阴”行文,所以“山阴道上”是文章的一条线索。‎ ‎•第三步,概括文章内容。联系语境“我不知道这可就是著名的山阴道”发现,文章内容围绕“在山阴道上”写了作者游历浙江绍兴的过程。‎ ‎•第四步,挖掘标题的中心义。作者游览浙江绍兴,并非游山玩水,作者从一开始就说“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所以本文的“在山阴道上”就有了深刻的含义,根据找中心的方法,我们从所给语段中的议论抒情中确认“在山阴道上”的中心义是由旅程中的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感所思。‎ ‎•参考答案:与作者游历鲁迅故乡的旅程相吻合。暗寓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美不胜收”。 ‎ ‎ ‎ ‎•【类题点拨】‎ ‎•解答“设这个标题的原因”这类题可分四步走。‎ ‎•第一步,明确标题表面义。标题有时就是一个名词概念或者一个形象的短语,理解其表层含义是深入挖掘其中心义的前提。标题的表面义就是标题中每个词语含义的组合。‎ ‎•第二步,分析文章结构。考虑文章的谋篇布局的匠心所在。标题常常与文章的选材安排有关,有的就是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 ‎•第三步,概括文章内容。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内容,归纳概括文章的写作内容,因为标题常常就是文章内容的浓缩。‎ ‎•第四步,挖掘标题的中心义。设这个标题的原因,一定与文章的中心有关,因为文章的标题是不会游离于文章中心之外的。理解标题的中心义,要善于透过表象,找到文章结论性质或议论抒情的语句,发掘出人物和事件所蕴含的哲理美,当然,有的标题本身就有点题的作用。‎ ‎【即时演练】‎ ‎•二、(2008·广东卷)(《2011届现代文阅读本》P96)《绝妙的错误》‎ ‎•21、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 ‎ ‎•21.“绝妙的错误”指的是DNA的演变过程,在不断的“错误”中由单细胞生物逐渐形成不同的生物。之所以称为“错误”是指演变过程中“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比如“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这些错误。说错误是“绝妙”的主要是说这一个个的意外错误,才成就了今天的生物。所以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 ‎ ‎ ‎•命题角度三:标题和内容的关系 ‎•       标题和内容的关系,考查学生在辨别、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对文中隐含着的作者观点进行概括,难度较大。从阅读的整体性特征出发,要求考生对全文所涉及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探幽发微,求同辨异。,答题时多从思路、从内容、从中心着手,要善于发现潜在的命题点,挖掘出命题中的表层与深层含义,思维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黄金例题】‎ ‎• [例3] (2005年全国卷Ⅱ)《春天的梦》‎ ‎•(《2011届现代文阅读本》P3)‎ ‎ ‎ ‎ ‎ ‎•4、 本文的题目是“春天的梦”,文中又多处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6分)‎ ‎ ‎ ‎•【解析】“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将春天与梦多处联系在一起),是分析原因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以及对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层级为E级。‎ ‎•第一步,筛选信息。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春天”与“梦”联系一起的地方找出来,开头,“每一片都是一个温馨的梦”;中间,“对春天的梦想,我忍耐住了许多寒冬”;中间,“梦见了春天”,梦到了妻子、儿子;结尾,“人生里不能没有梦幻”。‎ ‎•第二步,提炼观点。根据筛选的句子,概括出春天与梦内在联系,①寒冬中,春天是一个梦,给人以温暖和希望;②艰难时,社会的变革,人间的真情像春天的梦,给人以温暖和希望。‎ ‎•第三步,归纳中心。根据文章结尾部分反复出现的“呼唤”“赞颂”等词语并联系文中的“渴慕”“梦想”归纳出“呼唤春天,期盼春天”的主题。‎ ‎•第四步,探究效果。即探究标题与文章内容、文章中心的紧密度。‎ ‎ ‎ ‎•4、 本文的题目是“春天的梦”,文中又多处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6分)‎ ‎【类题点拨】‎ 分析标题与内容的关系,属于整体概括题。‎ 第一步,筛选信息。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标题在文本中隐含的信息一一找出来,找出标题和文章内容的关系,这和理思路的方法一致。‎ 第二步,提炼观点。分析筛选的句子,概括作者在文中隐含的观点,分析标题和文章观点的关系。多数文章的观点常常是层层递进,或一实一虚两层含意巧妙融合在一起。提炼分析时,一定深入思考,不要仅停留在标题含义的表层。‎ 第三步,归纳中心。好的标题,往往具有双重的提示作用,既能高度概括文章基本内容,又能显示或突出文章的主旨,因此文章的题目,通常与文章主题有很大的关系。‎ 第四步,探究效果。标题与文章中心有着紧密的关系,标题能够提示文章的写作内容,还能够突出、深化、形象文章的中心。‎ ‎【即时演练】‎ 三、(2008·江苏卷)(《2011届现代文阅读本》P103)《侯银匠》‎ ‎15.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 ‎15.(6分)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   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 命题角度四:更换标题好不好或哪一个合适 ‎“好不好”一类的题属于鉴赏评价题,一般针对作品的语言出题,如词语、句子、段落的赏析与评价。“这个标题好不好”就属于此类题。‎ ‎【黄金例题】‎ ‎[例4] (2009年浙江卷)《魔盒》‎ ‎(《2011届现代文阅读本》P131)‎ ‎15.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5分)‎ ‎ ‎ ‎•15.‎ ‎•看法一:以“魔盒”为题更合适。理由: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③形象生动,具有象征意味。‎ ‎•看法二:以“贝格斯太太”为题更合适。理由:①贝格斯太太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小说中人物关系单纯,以此为题,更能紧扣中心;③外国经典作品常以人物姓名为题。‎ ‎ ‎ ‎•【类题点拨】‎ ‎•“作者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这类题的解答要注意答题的严谨性,一般从确认、语言鉴赏、中心探究、比较阅读四个层面解答。‎ ‎•第一步,确认回答题干。回答用语用“好” 或“不好”,“行”或“不行”。‎ ‎•第二步,分析语言特点及风格。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等;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等。‎ ‎•第三步,联系文章中心。采用抽出关键词句的方法获得信息,找那些能集中体现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语句,含义较深、富含哲理的句子等,看中心与标题的关系,如紧扣中心、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形象地表现中心等。‎ ‎•第四步,比较置换者优劣点。比较时主要从语言特点、技巧、风格、中心联系的紧密与否、结构安排上的合理与否上回答,当然,回答时不一定面面俱到。‎ ‎【即时演练】‎ ‎•四、阅读《住在母亲的掌心》一文,回答下面题目。‎ ‎•       文章标题“住在母亲的掌心”换成“母亲的爱”好不好,为什么?‎ ‎•住在母亲的掌心 ‎•查一路 ‎•       接到母亲的电话。母亲问,今天是什么日子?我想了半天。母亲说,今天是你的生日啊。三十几年了,母亲不怎么看日历,儿子的生日却一次不落地记得。小时,日子过得再怎么艰难,母亲到了这时总给我煮两个鸡蛋。而且,母亲总要将手长时间放在我的头顶上抚摸,让我周身流遍慈爱。‎ ‎•        儿子回家了,我问儿子,今天是什么日子,儿子说,今天星期五,明天不用上学了。妻子回家我问妻子。妻子说,今天18号,好像还是星期五,有《同一首歌》。连我自己都不记得,他们还会记得?儿子的生日只有母亲记得。因为几十年前的那个寻常日子,一个生命的诞生,对其他人无足轻重,而对一位母亲来说,却惊天动地。‎ ‎•        ……‎ ‎•       每次去看望母亲,她都会整上一桌子山珍海味。她静静地坐在桌边,希望能看到儿子昔日狼吞虎咽的样子。可是,我现在的食量不能让母亲满意。后来几次去,就发现阳台上放了几口大缸。缸里是为我制作的泡菜。我边吃边赞美泡菜,重新做出狼吞虎咽的样子。  ‎ ‎•       母亲终于满意了。每次她用一只很大的玻璃瓶装好泡菜让我带回来。坐在车上,我把泡菜放在掌心。脑海里想象着白发的母亲,是怎样快乐地在几口大缸之间围绕穿行。在那个寒冷的季节,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每次的玻璃瓶都用一块毛巾包好,外面再套上网兜。让我的手掌时时感到温暖。车子载着我离家几百里。我在外漂泊,我已经不是一个孩子。可是在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像手中的泡菜,仍然住在母亲的掌心。‎ ‎•                (选自《读者》有删节 2006年第7期)‎ ‎•  文章标题“住在母亲的掌心”换成“母亲的爱”好不好,为什么?‎ ‎•命题角度五:给文章拟写标题 ‎•  拟写标题侧重考查“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   题目可以从情节内容的角度拟,或能概括全部情节,或能点出核心的部分情节:可以从人的角度拟,或是主要人物,或点明主次人物关系;可以从物的角度拟,常常是文中反复出现的物是标题;可以从表现的主题的角度拟,或直接就是主题,或含蓄表现主题,可以以故事发生的时间为题;可以以故事发生的地点为题;可以以人物的情感为题;还可以综合上述信息,使用修辞取有文采的题或幽默的题。‎ ‎ ‎ ‎•【黄金例题】‎ ‎• [例5] (2010年安徽卷)‎ ‎•(《2011届现代文阅读本》P165)‎ ‎•13.请为这篇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6分)‎ ‎•【试题答案】‎ ‎•示例:‎ ‎•(1)碑  理由:①“碑”是贯穿情节始终的线索;②“碑”“洗碑”暗示了罗永才的心理及其转化(“悲”到“洗悲”)过程。‎ ‎•(2)王石匠  理由:①小说主要人物之一;②王石匠形象的塑造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3)转变  理由:①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是故事的主要内容;②以罗永才转变来表现小说的主旨。‎ ‎•【解析】‎ ‎•        本题根据情节取题,本文的情节包括订碑—看碑—运碑—立碑,这几个过程可以使用“洗碑”概括,也可以用“碑”一词,该词是情节的线索,又能对读者强烈地提示文章的情节及核心情节内容。可以从人物角度取题,如从王石匠角度取“淡定的洗碑人”,该词从说人物的角度提示情节,并暗示小说主题。可以从主题角度取题,如“洗碑之悟”,若用“碑”也有象征义,暗示碑的纪念之意,对人的警醒教育作用。‎ 标题类其他题型 ‎•(2010年四川卷)《自然》‎ ‎•(《2011届现代文阅读本》P174)‎ ‎•16.标题“自然”与第四段中加点“自然”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6分)‎ ‎• 16、答案:标题“自然”是指万事万物构成的物质世界,在作者看来,自然与人有一种精神上的相通性,总是会染上精神的颜色。而第四段中加点的“自然”是指作者对“荒野”世界的感受:不事雕琢,与人的本性具有同样的美丽。‎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要结合语境理解,注意词语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标题“自然”不仅指万物,还指人;而第四段中加点的“自然”是指“荒野”世界。故答案总结为:标题“自然”是指万事万物构成的物质世界,在作者看来,自然与人有一种精神上的相通性,总是会染上精神的颜色。而第四段中加点的“自然”是指作者对“荒野”世界的感受:不事雕琢,与人的本性具有同样的美丽。 ‎ 现场批改 ‎•菱角的喜剧 ‎•秦牧 ‎•       自己从做小娃娃的时候起,就唱过“菱角儿,两头尖”那样的童谣,玩过用菱角的壳做成的玩具,也到菱角塘去捞过菱角,把那三角形的菱叶拖起来,摘着下面缀生着的一只只翘着勾儿的菱角,真是怪有趣的事情。从小到大,我吃菱角不知道吃了几百次,小的时候,常把熟菱角放在袋子里随街吃,弄得两只手都变成紫色。长大以后,这样的有趣吃法享受得少些了,但仍然经常吃到汤水菱角。“菱角是有两个角的。”这概念就在自己的脑子里坚固地形成起来。‎ ‎•       在广西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三个角的菱角,初见的时候,不禁小小吃了一惊。把一枚长着三个勾儿的菱角放在掌心里把玩了半天。心想:“吃了半辈子菱角,现在才知道有些地方的菱角原来长的是三个角。多特别啊!”‎ ‎•       在重庆的时候,有一天走过市场,看到有一篓菱角竟都是四个角的。当时禁不住大大吃了一惊。买了一大包菱角回来,一边吃,一边欣赏。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菱角味道原都一样,只是它们的模样儿不同罢了。菱肉相似,这是它们的“同”。菱壳的勾儿数目不同,这是它们的“异”。“同中有异”,这道理在小小的“菱角家族”中也表现出来了。‎ ‎•        在吃到四个角的菱角那一天,我随手翻了一本辞书,看一看关于菱角那一条的注释。原来,菱角有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书上早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不知道是当年上植物课时漫不经心还是忘记了,我深以自己为什么对于吃了几十年的菱角竟一点常识也没有为憾。后来,才知道浙江嘉兴还有一种圆角菱,是没有角的。‎ ‎•        菱角有无角、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如果加上个别变异者,说不定偶然还有几个一个角和五个角的。但即使如此,“菱角家族”还应该算是最简单不过的。生物学书籍告诉我们,像蝗虫、蝴蝶……这一类昆虫,都各各有两千种左右。区别于其他的生物,它们有许多的“同”,因此它们构成一个家族,然而在“同”中它们又有许多的“异”。在不知道底细的人看来,它们都“差不多”,但是在专门研究它们的人的眼睛下,它们却原来有这么多的不同。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串于一切事物之间。‎ ‎•                    选自《秦牧散文》有删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作者最初发表这篇散文时,题目叫“复杂”,后来改为“菱角的喜剧”,你认为作者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 ‎ ‎•【解析】解答“作者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这类题可分四个步骤。‎ ‎•第一步,确认回答题干。作者这样改,一定有其改的理由,一般回答这样改好。‎ ‎•第二步,分析标题语言特点和风格。“菱角的喜剧”这个标题的语言运用了拟人手法,语言显得生动形象,吸引读者。拟人手法的运用,还让人产生一种喜爱之情。其风格轻松、幽默。‎ ‎•第三步,联系文章中心。标题一般与文章的中心有关,先通览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中心内容。可意识到结论句“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串于一切事物之间” 这句话富有哲理,是文章的中心,而“菱角的喜剧”正紧扣了这一中心。‎ ‎•第四步,比较置换者优劣点。从以上分析中找到二者的比较点,即语言特点、语言风格,与中心的联系等,一一做出比较,如“复杂”这个题目太枯燥,引不起读者的兴趣,它与文章的幽默轻松的风格不一致,与文章前部分的内容不吻合,扣题不严谨等。‎ ‎•参考答案:这样改很好。因为“菱角的喜剧”这个标题的语言运用了拟人手法,语言显得生动形象,吸引读者。拟人手法的运用,还让人产生一种喜爱之情。其风格轻松、幽默,标题还紧扣中心。而“复杂”这个题目太枯燥,引不起读者的兴趣,它与文章的幽默轻松的风格不一致,与文章前部分的内容也不吻合,扣题不严谨等。‎ ‎ ‎ ‎ 如何分析散文标题的作用 常言道: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散文标题在文章中有何作用,如何把握散文标题,解答试题呢?‎ ‎1、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 楚岩《老屋》(天津卷)、和谷《司马祠》(北京卷)、《画家黄永厚》(江苏卷)等作品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作者所写作的对象。阅读中我们特别关注其对象的特点,探究作者为何写这一对象。‎ 雷抒雁《彩色的荒漠》(全国卷1)、杨振声《书房的窗子》(湖北卷)则在对象前添加了修饰或者限制性词语,组成偏正结构的标题。阅读中,我们更要注意通过对象前面的修饰语,结合文章内容仔细揣摩其内在的含义,明确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林斤澜《春声和春深》(上海卷)这类的标题则属于关系命题,阅读时我们应该从二者关系的角度加以分析、推敲和理解。从而真正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例1《云南看云》(片段)‎ ‎③云南的云给人的印象大不相同,它的特点是素朴,影响到人的性情,也应当是挚厚而单纯 ……‎ ‎④近两个月来本市连续的警报,城中二十万市民,无一不早早的就跑到郊外去,向天空把一个颈脖昂酸,无一人不看到过几片天空飘动的浮云,仰望结果,不过增加了许多人对于财富得失的忧心罢了。就在这么一个社会这么一种精神状态下,卢先生却来昆明展览他在云南的摄影,告给我们云南法币以外还有些什么值得注意。……应当还有一点更深的意义。……出路打算也都是只顾眼前。大家眼前固然都有了出路,这个国家的明天,是不是还有希望可言?我们如真能够像卢先生那么静观默会天空的云彩,云物的美丽景象,也许会慢慢的陶冶我们、启发我们,改造我们,使我们习惯于向远景凝眸,不敢堕落,不甘心堕落,我以为这才像是一个艺术家最后的目的。正因为这个民族是在求发展、求生存,战争已经三年,战争虽败北,虽死亡万千人民,牺牲无数财富,可并不气馁,相信坚持抗战必然翻身。就为的是这战争背后还有个壮严伟大的理想,使我们对于忧患之来,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忍受。我们其所以能忍受,不特是我们要发展,要生存,还要为后来者设想,……分途并进,异途同归,抗战到底!‎ ‎【试题】请简析文中云南的“云”的主要特点及象征意义。‎ ‎【参考答案】⑴云南的“云”的主要特点素朴、单纯。⑵云南的“云”的象征意义:始终坚守一个庄严伟大的理想,把个人的发展统一到国家民族发展的同一目标上:抗战必胜(抗战到底)。‎ ‎【解析】第一问不难,据第3段第一句话即可得出;第二问象征意义要根据全文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概括。重点在第四段,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我们在把握文章的写作对象及对象的特征,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的基础上,对相关信息加以整合。‎ ‎2、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 张炜《木车的激情》(浙江卷)、周劼人《寂静钱钟书》、张炜《耕作的诗人》(广东卷),这些标题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表达感情的词语,如“激情”“寂寞”,这是是作者对对象的主体特征内在感情的一种概括,我们要结合文章内容准确理解其含义;而如“耕作”这样的动词,也让我们自然联想到劳动的踏实、辛苦和苦苦追寻的感情,阅读时对“耕作”的含义和作者的感情自然也应该全面把握。‎ 例2《耕作的诗人》(节选):‎ ‎①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那个杰出的老人,想象他与土地须叟不可分离的关系。也许这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 ‎③……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他在它们中间。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 ‎⑤托尔斯泰……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于是,他的情感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这就启示我们: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康,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偶有一点劳作,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一份好奇和喜悦。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 ‎⑥一个人只有被淳朴的劳动完全遮盖,完全溶解的时候;只有在劳作的间隙,在喘息的时刻,仰望外部世界,那极大的陌生和惊讶阵阵袭来的时刻,才有可能捕捉到什么,才有深深的感悟,才有非凡的发现。这种状态能够支持和滋养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他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舍此,便没有任何大激动,人的激动。‎ ‎【试题】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 ‎【参考答案】①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的耕作图长久地吸引了作者,他认为托尔斯泰与土地须叟不可分离的关系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②揭示文学创作与体验生活的关系,批判当下纤弱、虚假、远离生活的创作风气。③耕作能给予我们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④高度礼赞了托尔斯泰生命不止、追求不息的创造精神。对他的写作态度和方式表示赞美。‎ ‎【解析】本文始终围绕“耕作”二字描写托尔斯泰的,这两个字既表现了托尔斯泰的精神,也体现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高度评价,应结合原文内容,从这两个方面作答。‎ ‎3、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 周国平《记住回家的路》(山东卷)、张笑天《上善若水》(江苏卷)等,是以句子为标题的,常常就是主旨的表达或哲理的启示。理解前者,需联系定语“回家”,读出它的表层和深层含义,能更好地把握其哲理;理解后者,需进一步弄清此“水”的宽泛意义和具体环境,则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认识。‎ 例3《上善若水》(片段):‎ ‎⑤‎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⑨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试题】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参考答案】①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②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③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解析】多层含义的探究,需要把握住作者写了哪几个侧面,文章重点的第⑤⑨段中透露出了相关的信息,结合着作者的写作目的,我们可以从都江堰本身、建造者以及历史上为都江堰尽力的人身上概括出相应的层义来。‎ ‎4、成为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 从构思看,写景状物的散文如果以写作对象为标题,这个写作对象常常就成为了文章的线索,并能够设定全文的结构思路。如课文《荷塘月色》,作者在月下绕着荷塘而行,围绕着荷塘和月色展开描写,其主体内容就是先写月光下的荷塘,再写荷塘上的月色,以及荷塘的四周,使文章线索明确,结构清晰。而高考题中楚岩《老屋》(天津卷)、杨振声《书房的窗子》(湖北卷),不仅点出文章写作的对象,而且标题同样具有文章线索的作用,在结构思路上也有着重要作用。‎ 例4、《书房的窗子》(2009湖北卷)‎ ‎【试题】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①窗子是本文的一条重要线索。②作者开篇写窗子的功用,接着主要写“我”喜欢北窗的理由,最后具体形象地描绘想象中北窗的景象。‎ 现代文阅读:‎ ‎1题目含义及作用 ‎ 2表现手法及作用  ‎ ‎2‎ 一、题目含义及作用 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 联系文章内容,从本义(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结合文章中心)去考虑。‎ 分析题目的妙处(作用):‎ ‎1、概括文章所叙之事。‎ ‎2、表明文章行文线索。‎ ‎3、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4、指出文章的主要人物。‎ ‎5、含蓄隽永,具有象征意义。‎ ‎6、吸引读者关注。‎ 也可以这样作答:拟题巧妙新颖,一语双关,耐人寻味,概括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二、表现手法及作用 考题形式: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答题方法:‎ ‎1、象征(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3、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4、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5、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这样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三、结合学过的文章谈谈你对下面题目的理解  ‎ ‎1.分析标题的含义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如人教版七年级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标题的表层含义是夹竹桃凋谢,深层含义是父亲的去世。再如《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标题的表层含义是他们最后倒下的姿势被固定在废墟里,深层含义是他们壮烈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永驻人们心中. 再如《心声》语带双关,表层意义是李京京在课堂上十分渴望读课文。深层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温暖,需要亲情和友情。‎ ‎2.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比如“变色龙”的字面意义是一种善于变色的蜥蜴,而契诃夫的《变色龙》中的“变色龙”是比喻像变色龙一样的奥楚蔑洛夫。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再如2008年四川眉山卷《拔掉那颗蛀牙》一文的标题“拔掉那颗蛀牙”并不是写拔掉生病的牙齿,而是用标题来比喻“她”对父母对家人的“恨”,以及自己的自闭,告诉人们无论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人,都要学会去爱,付出爱,才能健康、快乐、幸福 ‎3.分析标题的作用要了解标题的作用有那些,我们不妨来看看几篇课文。1《背影》充当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深情。2《阿长与山海经》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3《藤野先生》——表明写作对象,4《智取生辰纲》——关联主要情节,5《羚羊木雕》——贯穿全文的线索,6《心声》——透露情感主旨。此外还有含蓄寓意,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如2008年江苏南京卷的《田野上的白发》中的“白发”:(1)“白发”是全文的叙事线索;(2)“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表明写作对象);(3)敲盆赶鼠、跪着插秧时的“白发”,突出母亲的辛劳(关联主要情节);(4)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对母亲怀念(透露情感主旨)。‎ 四、归纳题目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 ‎)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 五、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比较复杂的,它由许多因素决定,诸如文中的内容、文体的特点、写作风格等等,致使文章的线索出现了多种形式。‎ ‎(1)以人物品格为线索。《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精心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这三个事例可以说是文章的"部分",要把"部分"组成"整体",就得有条线索,这条线索就是志愿军战士崇高的精神境界核优异品质。‎ ‎(2)以人物活动为线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我"的活动为线索。《故乡》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串联起"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从而反映辛亥革命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3)以典型细节、典型事物为线索。如《背影》以背影为线索,《枣核》以枣核为线索。《记一辆纺车》以纺车为线索。‎ ‎(4)以人物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小蜜蜂的感情从一开始的疙疙瘩瘩,到不觉对小蜜蜂"动了情",以致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为线索。《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线索,把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部形态的不平凡和内在气质的不平凡构成一体。《我的老师》以回忆、依恋、思念自己的老师为线索。(5)以时间、空间变化为线索。《老山界》以时间变化、地点转移为线索。游记一般都用时空为线索。记事的记叙文,按事件自身的发生、发展、结局来写,往往以时间为线索。‎ 六、答题技巧    1、先看标题的本义:(词语的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    2、再思考深层含义:   (1)结构   (线索    悬念)   (2)主旨    与主旨的关系(点明、揭示)   (3)人物    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 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4)写法    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       (5)表现手法     象征  ‎ ‎     3、最后分析其效果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 ‎ 分析标题的作用。     要了解标题的作用有哪些,我们不妨来看看人教版初中教材的几篇课文:《羚羊木雕》——贯穿全文线索;《藤野先生》——表明写作对象;《智取生辰纲》——关联主要情节;《海燕》——象征或比喻;《心声》——透露情感主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作用主要有:贯穿全文线索、表明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象征或比喻、透露情感主旨。此外还有: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烘托、使形象生动等。结合以上示例,认真阅读《蔷薇几度花》,就不难答出“蔷薇”在文中的作用:①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②引出挑糖担的老人;③比喻(象征)老人的品格;④‎ 烘托老人的形象。     例3:第14题:通读全文后,请为文章取一个合适的标题。 (江苏连云港市)     解析:如何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     要给文章取一个合适的标题,不妨从标题的作用入手:以贯穿文章的线索为题,以写作对象(即关键的人、物)为题,以文章的主旨为题,以主要情节为题等。另外,在拟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的特点,要紧扣文本,要言简意赅。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就可以完成2009年连云港市的第14题。标题一:冬天的橡树(关键的物或线索);标题二:穿破毡鞋的小男孩(写作对象、关键的人);标题三:震撼心灵的“家访”(情感主旨或主要情节)……     例4:《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第7题:为什么以“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为题目?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作答。(四川成都市)     解析:为什么以此为标题。     要完成此类题目,必须在把握文章内容、主旨和情感的基础上,从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来答。此题答案示例如下:因为文章写的是“我”在童年久病不好心生悲哀的情况下,偶遇野菊花而获得一种启迪,改变了“我”生活态度的一段经历(含义)。作者以此为题,既凸显了抒写的主体对象(作用),又形象地表现出“野菊花”在自己生命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含义与作用)。     总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标志,它常常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串连文章的结构,起到揭示主旨和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这类题只要考生走进文本,细细揣摩,看清要求,相信一定能迎刃而解。‎ ‎           ‎ 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 ‎ ‎ ‎ 关于标题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标题与主题;标题与主体内容;标题的言外之意(寄托情感等)、标题与线索。此外,还有一点是不可忽视的:由于标题是读者在阅读时首先接触到的,通常都会花不少精力吸引读者,产生眼前一亮的感觉,所以,一个新颖的标题,其作用都要加上“引起阅读兴趣”这句话。‎ 答题方法 ‎1、先看标题的本义 内容(词语的含义,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再思考深层含义 ‎(1)结构(线索/悬念 吸引读者兴趣)‎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象征、双关等)‎ ‎(3)主旨  与主旨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4)人物  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3、最后分析效果(题目本身特点)‎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 ‎ ‎1.“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  2.“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  3.“表现手法”包括: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寓情于事、托物言志、写景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象征、衬托、想象、联想、反衬、烘托、托物起兴、乐景哀情、渲染;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抑扬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 ‎  4.“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伏笔照应、铺垫悬念、承上启下、首尾呼应;顺叙、倒叙、插叙等。‎ 修辞手法简介 语文修辞手法名称列举如下: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 ,衬托(分正衬、反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联珠、顶针),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 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沓。 [编辑本段]常用修辞作用特点 1.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事物间有相似性)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 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朱自清 (2)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 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7.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明 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暗 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 臧克家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排比、对偶、拟人、夸张、反问...... 13.联想: 看到某事物,从而联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象。 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着了火。 14.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此外有: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15.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谐音双关。 例如: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 2.语音双关。 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 例如: 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嘴倒不出 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色瞧瞧 16.顶真: 顶真也作顶针。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例句: 友情是花,引来群群之蝶。 友情是蝶,两人翩翩起舞。 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 友情是火,永恒地在燃烧。 梦想是翅,飞翔永恒蓝天。 梦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 梦想是海,还是小船悠悠。 梦想是船,海上乘风破浪。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17.互文: 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主人下马客上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在阅读古代散文作品时,对于一些运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进行仔细的思索和体味,往往容易忽略过去。 例如: (1) 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意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阳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儿。” (2) 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如宿构。(《文心雕龙·神思》)意为:“曹植、王粲铺上纸拿起笔写作时,就象事先写好了背出来一样。” (3) 齐魏徭戍,荆韩召募。(李华《吊古战场文》)齐魏荆(楚)韩等战国时期君王为徭役守边而招募兵员。” (4)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意为:“凶暴的差吏来到我们村里,到处叫嚷喧哗,到处骚扰百姓。”这里的“东西南北”泛指“各处”。 (5)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仲淹《岳阳楼记》)意为:“不因外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为个人处境好坏而欢欣悲伤。” 18.回环: 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 例如: 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19.移情: ‎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 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例如: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③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④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断肠声。 (白居易《长恨歌》) ⑤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牛希济《生查子》) 上面例①两句诗的意思是: 露从今夜起才特别惨白,月是故乡的才格外明亮。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诗人杜甫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动荡, 在国家前途、个人命运不断遭到打击的情况下,不得不于公元前 759 年秋天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客居。在这凄冷荒漠的边塞小城里, 诗人将思念故乡的感情 移到露色和月光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 月光衬托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 使事人一体,从而 更好的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强烈感情。 例②中两句诗 的意思是:感叹国家遭逢丧乱,花朵溅滴悲伤的泪; 痛恨一家流离分散,鸟儿叫唤惊动忧愁的心。花开 鸟叫是自然界的现象,是没有人的情感的,诗人运 用移情修辞手法, 才能写出这样感人的诗句。例③ 说渭河水只有在人愁的时候才“独向东” ;例④说月亮发出的是一种叫人看了“伤心”的光,铃子摇响的是一种叫人听了“断肠”的声;例⑤说月亮常常在人离别时变圆; 例⑥说红豆不是红豆,而是一 颗颗“相思泪”。以上各例都是运用移情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这样人情和事物融为一体,能够更好的表达人的强烈感情。 移情和移就的区别是: 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 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 移就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辞语移来属于乙事物,是一种词语活用的修辞手法。 简言之,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 ;后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词来形容乙事物。” 移情和拟人的区别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将物当作人来写”。 20.呼告: 写文章时,对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呼告。 运用呼告,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例子(1):硕鼠!硕鼠! 无食我黍。 ——《诗经.硕鼠》 例子(2):天啊!为什么你要这样对我? 例子(3): 秋,听说你已来到。 [编辑本段]带有修辞手法的成语 1.比喻的修辞手法的成语: 恩重如山 冷若冰霜 成竹在胸 呆若木鸡 风烛残年 挥汗如雨 浩如烟海 门庭若市 虚怀若谷 轻如鸿毛 震耳欲聋 声名狼藉 易如反掌 切肤之痛 亲如手足 人面兽心 如虎添翼 如胶似漆 丧家之犬 望眼欲穿 对答如流 刀山火海 骨瘦如柴 2.拟人的修辞手法的成语: 狐朋狗友 鼠目寸光 鸦雀无声 花枝招展 鸟语花香 烘云托月 风卷残云 百花争艳 鼠窃狗盗 兔死狐悲 龙争虎斗 卧虎藏龙 3.其他(除比喻、拟人、夸张)修辞手法的成语 a明喻:虚怀若谷 门庭若市 如火如荼 如饥似渴 味同嚼蜡 寿比南山 归心似箭 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 冷若冰霜 b暗喻:车水马龙 有口皆碑 唇枪舌战 草木皆兵 冰清玉洁 明珠暗投 人老珠黄 犬牙交错 血海深仇 犬马之劳 c借喻:望穿秋水 破镜重圆 风平浪静 班门弄斧 铜墙铁壁 豺狼当道 掌上明珠 画龙点睛 柳暗花明 愚公移山 d对比: 口蜜腹剑 口是心非 虎头蛇尾 好逸恶劳 阳奉阴违 南辕北辙 外强中干 吃一堑长一智 挂羊头卖狗肉 e对偶: 地大物博 感恩戴德 山穷水尽 谦受益,满招损 家喻户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f借代:目不识丁 披坚执锐 扭转乾坤 迫在眉睫 拈花惹草 大江东去 灯红酒绿 咬文嚼字 青黄不接 手无寸铁 ‎ g比拟:闭月羞花 百花争艳 草木皆兵 风尘仆仆 呆若木鸡 生龙活虎 莺歌燕舞 抱头鼠窜 肥头大耳 土崩瓦解 风烛残年 h反复:登峰造极 星移斗转 提纲挈领 审时度势 情真意切 罪魁祸首 丰功伟绩 心灰意冷 真凭实据 一心一意 i反问: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塞翁失马,焉之非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j双关:风雨同舟 藕断丝连 立地成佛 乐在其中 k回环: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l顶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一传十,十传百 一而再,再而三 m夸张:日理万机 日月如梭 三头六臂 怒发冲冠 一日千里 一字千金 百发百中 胆大包天 寸步难行 一步登天 日上三竿 总结:修辞手法有这样几大类: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借代,反语,对比,联想,通感,双关,顶真(顶针),互文,回环以及移情.‎ 病句修改大集合 初中病句修改专题 病句是指不符合语言规范的句子。辨析和修改病句是衡量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初中生备考的基本能力之一,因而,无论是纵观近几年中考,还是通览各地区中考试卷,修改病句已成为必考考点,难度也不见一般。对考生来说,一方面要能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另一方面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一、常见的病句类型 ‎(1)搭配不当 句子成分的搭配不当包括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定语、状语、补语和中 心语搭配不当及关联词搭配不当。例如:‎ ‎①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主谓搭配不当,“月光”不会发出声响。)‎ ‎② 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动宾搭配不当,“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③ 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并不是意见广泛,而是交换的范围广泛,应改为“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④我们中学生如果缺乏创新精神,也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关联词搭配不当,应将“也”改为“就”。)‎ ‎(2)成分残缺 成分残缺,常见的有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和必要的修饰限制语。例如:‎ ‎①通过特级老师的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缺主语,多用了介词或介宾结构,使原来的主语变为状语。应去掉“通过”或“对”。)‎ ‎②他就主动参与社会灾害性事故处理,化解风险,安定社会生活的责任。(缺谓语,在“参与”前加上“承担”)‎ ‎③只要有勤奋、肯吃苦,什么样的难题都难不倒你。(缺宾语,在“肯吃苦”后加上“的决心”)‎ ‎④细菌是有害的。(缺必要的限制语,应加上“有些”)‎ ‎(3)重复多余 句子结构完整,句意清晰,仍使用了不必要的词语作句子的成分,也叫赘余。常见的情况有:第一,语法成分重复;第二,语意堆砌。例如:‎ ‎①篮球场上十位队员正在激烈地打比赛。(谓语重复,应删去“打”)‎ ‎② 其实这是过虑的想法。(语意堆砌,"虑"就是想,应删去"的想法"。)‎ ‎③ 走近美丽的丹阳中学,我停下脚步驻足欣赏。(停下脚步和驻足意思重复,删除一个)。‎ ‎(4)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是多种多样的,要结合语意、语言结构等灵活分析。常见的情况有:词语的前后顺序排列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多层修饰语语序不当;不符合语言习惯;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例如:‎ ‎①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词语的前后顺序排列不当,“深刻说明”应照应“理论”,“详细的规定”应照应“政策”。) ②我国棉花的生产,现在已经自给有余。(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应改为“生产的棉花”)‎ ‎③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的交谈。(多层状语语序不当,表对象的介宾短语一般紧挨中心语,应改为“热情的同他交谈”)‎ ‎④这首歌是广大音乐爱好者倍受欢迎的。(语序不合习惯,应把“倍受”移至“广大的”前面。)‎ ‎⑤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有问题,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即使"应移到"文字"前。照原句就变成了只是文字要不得,不是作品要不得。)‎ ‎(5)句式杂糅 句式杂糅指把两个意思或两种句式杂糅在一句之中,造成结构混乱,意思不清。例如: ①我们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把“我们向政府提意见”和“向政府提意 见是人民的责任”两句意思凑在一块儿,应该删去“我们”。)‎ ‎②听了他的报告,对我启发教育很大。(把“他的报告对我启发教育很大”与“听了他的报告,我受到很大的启发教育”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应选其中一种。)‎ ‎(6)句意歧义 所谓有歧义的句子,是指失去了确定性,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例如: ①局长、副局长和其他局领导出席了这次表彰会。(其他局领导是本局领导还是别局领导,不明确。)‎ ‎②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是“巴勒斯坦游击队进攻以色列”还是“以色列进攻巴勒斯坦游击队”,不清楚)‎ ‎③现全渠已勘测完毕144华里。(没说全渠有多长,如果全长144华里,那么144华里只是全渠的一部分,那么不能说"完毕",该说"现全渠已勘测了144华里"。)‎ ‎④ 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可以解释为"介绍一种权威著作",也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如果作者意思是后者,就应把"一种"提到句首。)‎ ‎(7)不合事理 不合事理是指在表述中,或违反人们的逻辑思维,或违背客观现实情况,或前后矛盾,或顾此失彼等,造成不合事理。例如:‎ ‎①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②再就业工程能否顺利实施,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条件。(“能否”包含正反两方面的意义,只能说“再就业工程的顺利实施,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条件。”,而不能说“再就业工程不能顺利实施也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条件。”‎ ‎(8)用词不当 用词不当包括词性使用不当,词义使用不当,词的感情色彩使用不当等等。例如: ①这次试验能否成功,还是个怀疑。(动词“怀疑”误用作名词,应改为“疑问”)‎ ‎②大家对于我很热情友好。(介词运用不当,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不能用“对于”。)‎ ‎③他的父亲仍然健在,享年83岁,精神尚佳。(“享年”一词称死去人的岁数,前后矛盾,属于用词错误。)‎ 初中语文修改病句的方法 ‎  一、搭配不当 ‎  1.主谓搭配不当 ‎  例1:他那和蔼可亲的笑容,循循善诱的教导,时时出现在我眼前。‎ ‎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主谓搭配不当,主语中心语“教导”和谓语中心语“出现”不搭配。将“循循善诱的教导”删去即可。‎ ‎  2.动宾搭配不当 ‎  例2:我们参观了这个学校开展学英雄活动的经验。‎ ‎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动宾搭配不当,谓语中心语“参观”和宾语中心语“经验”不搭配。将“参观”改为“学习”即可。‎ ‎  3.主宾搭配不当 ‎  例3:冬天的济南是晴朗无云的季节。‎ ‎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主宾搭配不当,主语中心语“济南”和宾语中心语“季节”不搭配。将“冬天的济南”改为“济南的冬天”即可。‎ ‎  4.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 ‎  例4:他在培育杂交水稻方面花费了很大的心血。‎ ‎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修饰语“很大”和中心词“心血”不搭配。将“很大”改为“很多”即可。‎ ‎  5.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  例5:哥哥不但瘦,而且精神饱满。‎ ‎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将“不但……而且……”改为“虽然……但是……”即可。‎ ‎  6.两面与一面搭配不当 ‎  例6: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一节课成功的重要标准。‎ ‎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两面与一面搭配不当,“能否”包含了两方面内容,“成功”只包含了一方面内容。在“成功”前加上“是否”即可。‎ ‎  二、成分残缺 ‎  1.缺少主语 ‎  例7:通过讨论,使我们的决心更大了。‎ ‎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缺少主语。将“使” 删去即可。‎ ‎  2.缺少谓语 ‎  例8:春天来了,校园中的花草树木。‎ ‎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缺少谓语。在句末加上“生机勃勃”即可。‎ ‎  3.缺少宾语 ‎  例9:我们应该从小培养诚实守信。‎ ‎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缺少宾语。在句末加上“的美德” 即可。‎ ‎  三、成分赘余 ‎  1.重复多余 ‎  例10:我们必须拿出自己的正版计算机软件,否则,拿不出新软件,就难于抵制不健康的盗版软件。‎ ‎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重复多余。“否则”和“拿不出新软件”二者重复,应取其一。‎ ‎  例11:只有密切接触社会,联系群众,才能对国家安危和人民忧乐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意见。‎ ‎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重复多余。“真知灼见”和“意见”重复。‎ ‎  2.否定多余 ‎  例12:我们应该遵守交通规则,以免不出现事故。‎ ‎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否定多余。有些词语,如“禁止”“防止”“忌”“避免”“以免”等词语,本身就有“设法阻止”的意其后不能再用否定词,否则,将改变句子本来的意思。修改时,将“不” 删去即可。‎ ‎ 例13:我们无论如何不能不承认,太阳不是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的。‎ ‎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否定多余。“不能不承认”这一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意思,后边再加上“不是”这一否定词,整个句意最终就变成否定了。修改时,将“不”删去即可。‎ ‎  3.约数多余 ‎  例14:这次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据有关部门保守估计,直接损失至少在四千万元以上。‎ ‎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约数多余。概数词的前后不能加上“至少”“最多”“最高”“超过”“最低”一类的词语。修改时,“至少”和“以上”只可取其一。‎ ‎  四、中考试题中其他常考易错病句类型梳理 ‎  1.语序不当 ‎  例15:这个问题对我印象很深刻。‎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语序不当。应改为“我对这个问题印象很深刻”。‎ ‎2.结构混乱 牧童牵着牛在山坡上吃草。‎ 解析:“牵”和“吃”不是同一个主语发出的,不应该写成一个单句。‎ ‎3理解歧义 桌子上放着许多朋友送来的生日礼物。‎ ‎(1)桌子上放着许多礼物,是朋友们送来的。‎ ‎(2)桌子上放着的礼物,是许多朋友送来的。‎ ‎ ‎ 初中常见的病句类型举例 (一)、成分残缺: 例1:通过医生的精心治疗,使他很快恢复了健康。 (主语残缺,删去“通过”或“使”。) 例2:全校师生积极开展“献爱心”。 (句子后面缺少“开展”的宾语,可以加上“活动”一词。) (二)、词序不当: 例3:数学对我不感兴趣。 (主体“我”,客体“数学”,改为“我对数学不感兴趣。”) 例4:各种新发现的流行病,使我们改正并认识了自己不良的卫生习惯。 (逻辑上应是先“认识”,再“改正”。) (三)、搭配不当: 例5:他那锐利的眼睛投向了人群。 (主谓搭配不当,把“眼睛”改为“目光”) 例6:临近期末,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学习态度不能用提高,可改成“端正”或“改进”。) (四)、重复罗嗦:例7:刘老师把这次团队活动的具体详情都告诉了大家。  (“具体”与 “详”重复。) 例8:李大爷老了,头上的头发全白了。 (头发不在头上在哪里呢?可见“头上的”三个字是不必要的,否则罗嗦。) (五)、否定不当: 例9: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忌”就是“不能”,后三句中的“不”应该去掉,否则意思完全相反。) 例10:为了避免今后不发生类似的事故,我们应尽快健全安全制度。 (这句话中的“避免”“不发生”就是“发生”,意思完全相反,应去掉副词“不”。) (六)、误用歧义: 例11:这辆自行车没有锁。 (这句话可以理解成“车没有配锁具。”也可以理解为“车没锁起来。”) 例12:做手术的是他的父亲。 (“做手术的”人可是医生,也可指病人。) (七)、前后矛盾: 例13:这场篮球赛的胜败关键是队员们的齐心协力。 (前半句讲“胜败”,后半句只讲“胜”,两面对一面,不一致,应改为“是队员们能否齐心协力”) 例14:“五四”征文稿件的字数不要超过1000字左右。 (“不要超过”和“左右”前后矛盾。) (八)、用词不当:‎ ‎ 例15:我忽然感到她是个很智慧的人。 (名词“智慧”误用为形容词,可改为“有智慧”或“聪慧”) 例16:小王经过三年的艰苦拼搏,中考取得了优异的成就。 (“成就”词义过重,改为“成绩”)‎ 病句类型:①语序不当②搭配不当③成分残缺或赘余④结构混乱⑤表意不明⑥不合逻辑。‎ 一、语序不当。‎ ‎(一)、多层定语排列顺序不当。‎ 多层定语排列顺序一般是:①表示领属或时间处所的,②指名称或数量的短语,③动词或动词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⑤名词或名词短语(带“的”的定语要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例如:‎ ‎⑴她是我们学校的(表领属)一位(数量)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词)数学(名词)女(名词)教师。‎ ‎⑵我国(表领属)一座(数量)年产300万吨钢的(动词短语)大型(形容词短语)炼钢厂昨日开始上市。‎ 如果不按这个排列就是顺序不当,读起来别扭。‎ ‎(二)、多层状语排列顺序不当。‎ 多层状语排列顺序一般是:①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②表时间的名词或介宾短语,③表处所的名词或介宾短语,④副词(表范围或频率),⑤形容词或动词(表情态),⑥表对象的介宾短语。例如:‎ ‎⑴那位失主为表谢意(表目的)昨天(时间)在电视台(地点)又(副词)诚挚地(形容词)为他(表对象)点了一首歌。‎ ‎⑵他为了记住这篇演讲稿(表目的),今天早晨(时间)在寝室里(地点)还(副词)仔细地(形容词)把它(表对象)看了一遍。‎ ‎(三)、定语状语混淆,位置不当。例如:‎ ‎1、把定语误放在状语的位置上。例如:‎ ‎⑴这个问题在群众中广泛引起了议论。‎ ‎“广泛”应移至“议论”前作定语:“引起了广泛的议论。”‎ ‎⑵渔民们满怀丰收的喜悦,一筐一筐地抬着鲜鱼,走回村子。‎ 改为:“抬着一筐一筐的鲜鱼,走回村子。”‎ ‎⑶夜深人静,想起今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我怎么也睡不着。‎ 改为:“夜深人静,想起今天发生的一连串事情,我怎么也睡不着。”‎ ‎2、把状语误放在定语的位置上。例如:‎ ‎⑴这是一个无疑的英明决策。‎ ‎“无疑”应移至“是”前作状语:“这无疑是一个英明的决策。”‎ ‎⑵这次会议,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大家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改为:“这次会议,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大家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日前撰文说,如果世界各国不采取及时措施,全球将面临淡水危机,由此可能引发“争水之战”的悲剧。‎ 改为:“如果世界各国不及时采取措施,全球将面临淡水危机,由此可能引发“争水之战”的悲剧。”‎ ‎(四)、虚词位置不当。例如:‎ ‎1、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复句中,两个分句共用一个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两个分句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例如:‎ ‎⑴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如果”应移到“他”之前。‎ ‎⑵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是有问题的,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 改为:“那么即使文字很不错……”‎ ‎⑶不仅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有现实的紧迫性,而且有更高的要求,更丰富的内容。‎ 改为:“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不仅有现实的紧迫性……”‎ ‎⑷如果人们连续看上四五个小时的电视节目,就会感到十分疲劳。‎ ‎“如果”应放在主语“人们”的后边。‎ ‎⑸这次活动搞得很成功,同学们不但积极参加,而且老师也临场指导。‎ ‎“不但”应放在主语“同学们”之前。‎ ‎2、副词位置不当。例如:‎ ‎⑴如果趁现在不赶快检查一下代耕工作,眼前地就锄不好。‎ ‎“不”字应移到“趁现在”之前。‎ ‎⑵迎面吹来的寒风不禁使我打了个冷颤。‎ 改为:“迎面吹来的寒风使我不禁打了个冷颤。”‎ ‎⑶他把这个问题不放在心上。‎ ‎“不”应移到介词结构“把这个问题”之前。“把”字句,“被”字句中有否定词,应将否定词分别放在“把”“被”之前。‎ ‎(五)、主客体颠倒。例如:‎ ‎⑴焦裕禄这个名字对于青年人可能还有些陌生,可对四十岁以上的人却是很熟悉的。‎ 句子陈述的主体应是“青年人”和“四十岁以上的人”,而不是“焦裕禄”,这个句子的毛病就出在主客体颠倒,改为:“青年人对焦裕禄这个名字可能还有些陌生,可四十岁以上的人却是很熟悉的。”‎ ‎⑵去年的学习成绩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 我们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总是以后者为主体,应是:“今年的学习成绩和去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 ‎(六)、并列词语排列顺序不当。并列词语的各项,要注意其轻重、先后、大小的关系,否则容易出现错误。例如:‎ ‎⑴在这次会议上,大家讨论并提出了许多问题。‎ 应先“提出”后“讨论”。‎ ‎⑵我们要从县内外、省内外、乡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 应把“乡内外”调到“县内外”之前,形成范围由小到大的顺序。‎ 并列短语可按下列方法排序:‎ ‎①依时间先后排序。‎ 秋收、秋耕、秋种,都要忙完了。(秋季农作的先后顺序)‎ ‎②依空间距离排序。‎ 牧女们骑着骏马,健美的身姿映衬在蓝天、雪山和绿草之间。(人们观察事物由上到下的顺序)‎ ‎③依范围大小排序。‎ 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范围排序可由大到小,也可由小到大。此处为由大到小)‎ ‎④依程度轻重排序。‎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怀恨他们,憎恶他们,咒骂他们。(程度上一层强胜一层)‎ ‎⑤依情感流程排序。‎ 她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 ‎⑥依时局变化排序。‎ 和谈失败了,欺骗不行了,战争揭幕了。‎ ‎⑦依数目常规排序。‎ 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 ‎⑧依成绩名次排序。‎ 中国、乌克兰和俄罗斯分获第二十七届奥运会男子体操团体总分前三名。‎ ‎⑨依法定位置排序。‎ 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四大家齐心合力抓经济,带领人民奔小康。‎ ‎⑩依对应承接排序。‎ 小琳的爸爸是医生,妈妈是教师,哥哥是军人,他们分别在自己的岗位上救死扶伤,教书育人,站岗放哨。‎ 这个决议系统地总结了外贸工作的经验,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对外贸工作的许多重大问题作出了深刻的说明和详细的规定。‎ ‎(七)、分句间次序不当。在承接复句、递进复句中,分句之间的次序分别有先后和轻重关系,如果颠倒了,就造成分句间次序不当。例如:‎ ‎⑴他跳下池塘,来到池边,很快就游过去了。‎ 应将“跳下池塘”与“来到池边”互换位置。因为这两个分句的动作有先后关系,不能颠倒。‎ ‎⑵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是热情的优秀诗人,是卓越的学者。‎ 正确句序为: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是热情的优秀诗人,是大勇的革命烈士。(分句之间是递进关系)‎ ‎⑶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寻找着,他们在思考着。‎ 应改为: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思考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寻找着。‎ 二、搭配不当。‎ ‎(一)、主谓搭配不当。‎ ‎1、一主一谓搭配不当。例如:‎ ‎⑴有的文章主旨比较隐晦,不是用明白晓畅的文字直接揭示出来,而是借用某种修辞手段或表现手法,含蓄地描写出来。‎ ‎“主旨”不能与“描写”搭配,应把“描写”改为“表达”。‎ ‎⑵我国的棉花生产,过去不能自给,很大一部分只能靠进口来解决。‎ ‎“棉花生产”与“自给”不能搭配,应改为“棉花过去不能自给”。‎ ‎⑶由于加强了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监控,该基地每年的无公害蔬菜的生产量,除供应本省主要市场外,还销往河南、河北等省。‎ ‎“生产量”与“销往”不能搭配,“该基地每年的无公害蔬菜的生产量”应改为“该基地每年生产的无公害蔬菜”‎ ‎2、一主多谓搭配不当。例如:‎ ‎⑴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他的情绪很低落,很痛苦,很沮丧。‎ ‎“情绪”可以“低落”,但不能“痛苦”,也不能“沮丧”。‎ ‎3、多主一谓搭配不当。例如:‎ ‎⑴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和伟大的形象,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形象”可以“浮现”,但“品质”不能“浮现”。‎ ‎⑵春天到了,动植物发芽了。‎ ‎“动物”不能“发芽”。‎ ‎⑶墨似的乌云和倾盆大雨顿时倾泻下来。‎ ‎“乌云”不能“倾泻”。‎ ‎4、多主多谓搭配不当。例如:‎ ‎⑴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 ‎“消防车”不能“放弃休假”,也不能“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 ‎(二)、动宾搭配不当。‎ ‎1、一动一宾搭配不当。例如:‎ ‎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同志们为了保重他的健康,在1961年春节期间,托人带了一点故乡的土特产给他。‎ ‎“保重”不能带宾语。‎ ‎⑵他做事认真,待人诚恳,在生活和工作中,确实用自己的行动塑造了巨大的人格力量,感动和引导着周围的人们。‎ ‎“塑造”与“人格力量”搭配不当,应改为:“确实用自己的行动塑造了具有巨大的人格力量的人物形象。”‎ ‎⑶古人类学家贾兰坡早期及国家文物局近期分别主持的两项重大考古发现表明,永定河这条天然走廊是“古人类移动的路线”。‎ ‎“主持”与“发现”搭配不当。‎ ‎2、一动多宾搭配不当。‎ ‎⑴所有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必须认真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遵守”“法律、法规”可以搭配,“遵守”“政策”不搭配。‎ ‎⑵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 不能“安排”“注意的问题”。‎ ‎⑶听了动员报告,同学们都订出了本期学习的计划和决心。‎ ‎“订出了”“决心”搭配不当。‎ ‎3、多动一宾搭配不当。‎ ‎⑴同学们用心地注视和倾听着这位老山英雄的报告。‎ ‎“报告”不能“注视”。‎ ‎⑵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事件”不能“批评教育”。‎ ‎4、多动多宾搭配不当。‎ ‎⑴我们工厂在树新风的活动中,逐步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一系列工作。‎ ‎“建立和健全”与“工作”不搭配。‎ ‎⑵该校注意从日常行为规范入手,引导和培养学生勤奋学习、遵守纪律、文明处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引导”与“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搭配。‎ ‎(三)、主宾搭配不当。‎ ‎1、一主一宾搭配不当。‎ ‎⑴今年,我校参加高考的人数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 ‎“人数”与“一年”主宾搭配不当。‎ ‎⑵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的局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局面”与“条件”主宾搭配不当。‎ ‎⑶世界是一个不停地运动、变化和转化的过程。‎ ‎“世界”不是一个“过程”,主宾搭配不当。‎ ‎⑷革命前辈这种住不求豪华的房屋、行不求名牌舒适的汽车、食不求美味、衣不求时髦的始终如一的艰苦朴素的作风,是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革命家的高贵品质。‎ ‎“作风”是“品质”,主宾搭配不当。“作风”指思想上、工作上或生活上表现出来的态度、行为,是外在的东西;“品质”指行为、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品性等本质,是内在的东西。如果把动词“是”改为“表现了”,全句的主干就成了“作风”“表现了”“品质”,这样主宾搭配就恰当了。‎ ‎2、一主多宾搭配不当。‎ ‎⑴以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是一个包含多种元素的综合体,它不仅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工具,而且还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素养”是“综合体”,是“基础”,可以搭配,是“工具”就不搭配了。‎ ‎3、多主与一宾搭配不当。‎ ‎⑴我们坚信有这么一天,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终会成为发达的国家。‎ ‎“工业和农业”不能成为“国家”。‎ ‎4、多主多宾搭配不当。‎ ‎⑴黄伯云、他带领的科研队伍以及他在“粉体”领域里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中华大地上一朵最耀眼的奇葩,是新时代交响乐中一个最灵动的音符,是我国航天史上一座最醒目的里程碑。‎ 把黄伯云在“粉体”领域里取得的“卓越成就”比作“奇葩”,“音符”,“里程碑”是可以的,但把“黄伯云、他带领的科研队伍”比作“奇葩”,“音符”,“里程碑”,就不妥。‎ ‎(四)、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1、定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例如:‎ ‎⑴教育战线肩负着培养大批科技队伍的历史任务。‎ 定语“大批”与中心语“队伍”不能搭配。‎ ‎⑵为了配合美国政府全面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美国将大力打击非法洗钱活动。‎ 容易误解为还有合法的“洗钱活动”。应删去“非法”一词。‎ ‎2、状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例如:‎ ‎⑴老板口口声声欺骗那些雇工。‎ ‎“口口声声”用来形容不止一次地表白或把某一说法经常挂在嘴上,与“欺骗”搭配显然不合适。‎ ‎⑵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伸出了友爱之手,认真地帮助了我。‎ 应改为“真诚地帮助了我”。‎ ‎3、补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例如:‎ ‎⑴同学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整整齐齐”不是“打扫”出来的,一动与多补不能全相搭配。‎ ‎⑵你对我们照顾得太周全了。‎ ‎“照顾”只能说“周到”。‎ ‎(五)、介词与宾语搭配不当。‎ ‎⑴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第二个介词“在”与宾语“中”搭配不当,应将“在”改为“从”)‎ ‎⑵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逐出国际奥委会,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介词“关于”与宾语“事件”搭配不当,应将“关于”改为“对于”)‎ ‎(六)、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例如:‎ ‎⑴既然你来了,我也该走了。‎ ‎“既然”和“也”不属于配套关联词语,应将“也”改为“就”。‎ ‎⑵如果说我们已真正学好了理论,可以在培训班毕业了,不如说他们只学了一些脱离实际的空洞理论而已。‎ ‎“如果……不如……”不搭配,从语境看应当用“与其……不如……”。‎ ‎⑶不管天气如何变化多端,天池仍是一片沉静,渺渺湖水,清澈如镜。‎ ‎“仍是”改为“都是”或“总是”。‎ ‎⑷只要充分发动群众,才能解决问题。‎ ‎“才”不能和“只要”搭配,应把“才”改为“就”。‎ ‎⑸无论干部和群众,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无论”属表示排除一切条件的关联词,它后面所连接的内容应是不确指的,故应将“和”字改为“或”。‎ ‎⑹不管气侯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不管……都……”显得不合习惯,正确说法应是“不管……多么不利”“尽管……非常不利”。‎ 表示分句之间各种关系的关联词语必须成套使用,如“不是……而是……”表并列;“不是……就是……”表选择;“不但……而且……”表递进;“尽管……可是……”表转折;“只要……就……”表充分条件;“只有……才……”表必要条件;“不管……都……”表排除一切条件。‎ ‎(七)、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例如:‎ ‎⑴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单提双承)‎ ‎⑵做好生产自救工作,决定于干部是否深入群众。(单提双承)‎ ‎⑶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双提单承)‎ ‎⑷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关键。(单提双承)‎ ‎⑸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双提单承)‎ ‎⑹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是关系到广大干部能否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大问题。(单提双承)‎ ‎⑺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情。(“白眼”与“青睐”属两面,而“温情”则仅一面,两不相应。)‎ 病句考题中如出现“是否”“能否”“是不是”“能不能”“好不好”“成败”“高低”“好坏”“冷暖”等词,则考虑可能存在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的语病。‎ ‎(八)、否定与肯定顾此失彼,搭配不当。例如:‎ ‎⑴到底要不要学好语文?是不是只要学好数理化就可以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该“答案”就顾此失彼,这是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的典型例子。(注意:此“搭配不当”与“否定不当”完全不同,二者不可等同)。‎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一)、主语残缺。‎ ‎1、偷换主语导致主语残缺。‎ ‎⑴艺术团的演出,博得了各界观众热烈的欢迎,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改为:“艺术团的演出,博得了各界观众热烈的欢迎,(观众)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⑵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改为:“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产品)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此处主语可承前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2、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 ‎⑴从这件小事,说明了一个大道理。‎ 主语因介词结构的掩盖而残缺了。‎ ‎⑵由于高级公务员长期在政府中担任要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超稳定系统,结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网。‎ 删去“由于”。‎ ‎⑶中国人民自从接受马列主义之后,中国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大大改变了面貌。‎ 改为:“自从中国人民接受马列主义之后,中国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大大改变了面貌。”‎ ‎3、滥用使动句式导致主语残缺。‎ ‎⑴通过丰富的实践,使他接触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去掉“通过”或“使”。‎ ‎(二)、谓语残缺。例如:‎ ‎⑴全校师生在雷锋精神的鼓舞下,好人好事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主语“全校师生”怎么样,无谓语承接,后面换成另一个话题另一个主语了。可改为:“全校师生在雷峰精神的鼓舞下力争上游,好人好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⑵最近我们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完善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 改为:“最近我们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完成建立与完善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 ‎⑶这本党史读物,是根据革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中共党史资料,采用通俗的形式,并配以大量的珍贵文物图片,内容形象、感人。‎ 改为:“这本党史读物,是根据革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中共党史资料,采用通俗的形式,并配以大量的珍贵文物图片编写的,内容形象、感人。”‎ ‎(三)、宾语残缺。例如:‎ ‎⑴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他还是抓紧和同学们交流学习体会或自己看书。‎ ‎“抓紧”什么无宾语承接,意脉断缺。应在“抓紧”后面补上宾语“时间”。‎ ‎⑵历史上,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制定了按土地肥瘠定赋税的轻重,按年成的丰歉定纳粮的多寡。‎ 改为:“历史上,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制定了按土地肥瘠定赋税的轻重,按年成的丰歉定纳粮的多寡(的计划)。”‎ ‎⑶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 应在“敢拼敢搏”后加“的精神”。‎ ‎(四)、附加成分残缺。‎ ‎1、定语残缺 ‎⑴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付出劳动。‎ ‎“劳动”前则缺必要的定语“艰辛的”。‎ ‎⑵面对有5名具有NBA打球经验的美国队,中国队并不怯阵,整场比赛打得气势如虹,最终以3分优势战胜对手。‎ 改为:“面对有5名具有NBA打球经验的队员的美国队,中国队并不怯阵,整场比赛打得气势如虹,最终以3分优势战胜对手。”‎ ‎2、状语残缺 ‎⑴球赛中张强和李丽夺得了男女冠军。‎ ‎“夺得”前缺少必要的状语“分别”。‎ ‎⑵校队的十几名运动员在跳高、跳远、体操等项目的比赛中,创造了我校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 改为:“校队的十几名运动员在跳高、跳远、体操等项目的比赛中,分别创造了我校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 ‎(五)、介词残缺 ‎⑴这本书讲真话,道真情,进诤言。书的作者坦陈了各级领导干部应如何认识和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这一问题的见解。‎ 改为:“这本书讲真话,道真情,进诤言。书的作者坦陈了对各级领导干部应如何认识和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这一问题的见解。”‎ ‎⑵为了确保这次手术的成功,这家医院已专门成立了心脏病专家和医务工作者组成的抢救小组,并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 改为:“为了确保这次手术的成功,这家医院已专门成立了由心脏病专家和医务工作者组成的抢救小组,并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 ‎⑶我没有任何理由同我交往了十几年的朋友分手。(本句两个介宾短语,一个是“与我”,作“交往”的状语;一个是“同……朋友”,作“分手”的状语。因此应改为“我没有任何理由同与我……”。)‎ ‎(六)、关联词语残缺。‎ ‎⑴这次学术会议,收获非常大,时间并不长。‎ 应在“时间”前加“尽管”一词。‎ ‎(七)、成分赘余。‎ 是指成分累赘多余,造成重复啰唆,影响表达简明效果的一种语病。常见的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成分及助词“的”赘余的情况。‎ ‎1、主语赘余。‎ ‎⑴我们班的同学都好学,上课时我们都能认真听讲。(后句主语赘余)‎ ‎⑵我们的革命前辈,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流了多少血,献出了多少宝贵的生命。‎ 前边有了主语“革命前辈”,因而主语“他们”赘余。‎ ‎2、谓语赘余。‎ ‎⑴他正在进行打球,可上劲了。(谓语“进行”赘余)‎ ‎⑵他们谩骂法院执行人员,殴打执行公务的干警,这实属是藐视国家法律尊严与权威的违法行为。‎ ‎“实属”意为“实际是”,应删去“是”。‎ ‎3、宾语赘余。‎ ‎⑴其实这是过虑的想法。(宾语“想法”和助词“的”赘余)‎ ‎⑵今天,我来到扬州瘦西湖的地方,游览了白塔、钧鱼台和五亭桥等风景点。‎ 宾语“的地方”多余,应删去。‎ ‎4、定语赘余。‎ ‎⑴这话里包含多少无声的潜台词啊!(定语“无声”和助词“的”赘余)‎ ‎5、状语赘余。‎ ‎⑴我在心里由衷地感谢他们。(状语“在心里”赘余)‎ ‎⑵由于战云笼罩,伊拉克各大医院药品非常奇缺,很多伤员只能硬撑,形势十分严峻。(状语“非常”赘余)‎ ‎6、补语赘余。‎ ‎⑴为精简字数,不得不略加删改一些。(补语“一些”赘余)‎ ‎7、助词赘余。‎ ‎⑴由于历史动乱和气候的潮湿,珍贵的绘画损坏殆尽。(“气候”后“的”赘余)‎ ‎⑵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原句结构较复杂,先压缩化简为“这值得他们的重视”。再比照它的结构造句:“这值得他们的学习”“这值得他们的参观”,这三个句子和日常说法相比多了一个“的”字,因此原句应将“老师的重视”中的“的”去掉)‎ 常见的赘余现象还有:‎ ‎“当前”和“当务之急”的连用,“十分”和“酷”的连用,“十分”和“悬殊”的连用,“防止”和“不再”的连用,“令人”和“堪忧”的连用,“过分”和“溢美”的连用,“悬殊”和“很大”的连用,“更为”和“弥足”的连用,“过分”和“苛求”的连用,“可以”和“堪称”的连用。‎ 四、结构混乱。‎ ‎(一)、句式杂糅。例如:‎ ‎⑴这办法又卫生,又方便,深受群众所喜爱。‎ ‎“深受群众喜爱”与“深为群众所喜爱”两种说法就杂糅在一起了。‎ ‎⑵一个人自学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内因起决定作用。‎ 把“关键在于……”和“……起决定作用”两种句式糅合在一起,造成了结构混乱。正确的方法是两者取其一。‎ ‎⑶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可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 把反问句和判断句式糅在一起,破坏了句子结构和语气的完整。如果用反问句,应是“那怎么会有好的成绩呢?”如果用判断句,应是“成绩不好是可想而知的”。‎ ‎⑷考场是设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举行的。‎ 把“考场是设在……大厅里”和“考试就在这儿举行的”两句拼凑杂糅在一起 常见的句式杂糅还有:‎ ‎①包括……组成(A包括…… B由……组成)‎ ‎②本着……为原则(A本着……原则 B以……为原则)‎ ‎③超过……以上(A超过…… B在……以上)‎ ‎④主要成分是……配制而成的(A主要成分是…… B由……配制而成的)‎ ‎⑤有……打制而成的(A有…… B用……打制而成的)‎ ‎⑥作者是……合写的(A作者是…… B由……合写的)‎ ‎⑦主要原因是由于……而造成的(A主要原因是…… B由……造成的)‎ ‎⑧围绕以……为中心(A围绕…… B以……为中心)‎ ‎⑨由于……所决定(A由……决定 B为……所)‎ ‎⑩根据……显示……(A根据…… B……显示)‎ ‎(二)、暗换主语。例如:‎ ‎⑴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前半句的主语是“话”,后半句的主语却暗中换成了“心”。‎ 五、表意不明。‎ ‎(一)、表意不明具体表现。‎ ‎1、歧义现象,即一句话具有多种解释从而让人不好把握的现象。例如:‎ ‎⑴我要热汤。‎ ‎“热汤”,既可理解为一种东西(结构为偏正关系),又可理解为一种行为(结构为动宾关系)。‎ ‎⑵张长福今年22岁,是应届毕业生。‎ 究竟是初中、高中毕业,还是大学毕业?表意不明确。‎ ‎⑶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两家银行。‎ ‎“和”作连词时,是“他”一人所为,“和”作介词时,是“他”和副总经理两人所为。‎ ‎2、指代不明现象。例如:‎ ‎⑴刘明和张君久别重逢,异常亲切,他马上给他点上一支香烟。‎ 到底是谁给谁点烟,因两个“他”指代不明而无法确定。‎ ‎⑵有人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 ‎“这种主张”到底是指“接受”,还是“反对”,交代不清。‎ ‎⑶她母亲曾因为桂花拒绝与她为桂花选中的男人结婚而要对她进行报复。‎ 根据文意,这句话中的第一、第三个“她”是指桂花,而第二个“她”则指桂花的母亲,“她”的概念不同一,违反了思维的同一律。‎ ‎⑷刘老师经常为李程补课,李程总是努力学习,他这样做是为了让家长放心。‎ ‎“他”是指刘老师,还是李程?指代不明 ‎⑸从延安路到胜利桥只有六七公里,从胜利桥到红旗渠只有七八里,这段距离并不远。‎ ‎“这段”指代不明,是指两段中的某一段,还是指从延安路到红旗渠这一长段?‎ ‎(二)、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 ‎1、用词的原因。某些兼类词运用不当会产生歧义。例如:‎ ‎⑴我要热饭。‎ 形成歧义在于“热”是视为动词还是形容词。‎ ‎⑵两个学校的老师。‎ ‎“两个”既可限制人,也可限制物,造成了歧义。‎ ‎⑶鸡不吃了。‎ 主语可以是施动,也可以是受动,形成了歧义。‎ ‎2、结构的原因。例如:‎ ‎⑴热爱人民的周总理。‎ 结构层次切分或停顿不同,产生了歧义。‎ ‎⑵学习文件。‎ 可以是动宾,也可以是偏正,形成了不同的语意。‎ ‎3、语音的原因。轻重音不同,也会造成歧义。例如:‎ ‎⑴他一个早晨就写了三封信。‎ 其中“就”轻读,表明效率高;如果重读,则表明效率低。‎ 六、不合逻辑。‎ ‎(一)、自相矛盾。例如:‎ ‎⑴一个发展经济的大好机遇,正即将到来。(时态上自相矛盾:“正”是现在时,“即将”是将来时)‎ ‎⑵各级负责人基本上全都接受了训练。(范围上自相矛盾:“基本上”是大多数,而“全都”则是一个不漏)‎ ‎⑶这些都是糟粕,并无多大价值。(程度上自相矛盾:既为“糟粕”,当全无价值)‎ ‎⑷太阳表面的温度也不过六百度以上。(数量上自相矛盾:不过,不超过;以上,超过了)‎ ‎⑸他在这里下了车,我断定他大概是本地人。(状态上自相矛盾:断定,肯定地;大概,估计,不肯定地)‎ ‎⑹翻开几千年的历史记录,人们就发现,地震最强烈的地方往往总是在山边地带。(频率上自相矛盾:往往,时常,经常地,但未必每次皆然;总是,每次都不例外)‎ ‎⑺我曾经想写一篇文章寄给报社,结果未被采用。(动作上自相矛盾:想写,未写出;未被采用,写出了)‎ ‎⑻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二)、分类不当。这主要指概念并列不当的现象。例如:‎ ‎⑴农场决心提高粮食、棉花和经济作物的产量。(“棉花”属“经济作物”,二者不可并列)‎ ‎⑵游泳券分普通票、参观票、月票、季票几种。(“参观票”不属“游泳券”,并列不当)‎ ‎⑶全体共青团员特别是中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中学生”与“共青团员”是交叉关系,不可分列)‎ ‎⑷出席这次会议的有青年工人、老年工人和妇女。(“妇女”与前两类标准不统一,不可并列)‎ ‎⑸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和各项人才。(“各项人才”包括“科学专家”,不宜并列,应说“各学科的专家和其他人才”)‎ ‎⑹最近一段时间,各种传媒、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大量地报道了黑龙江、江西、陕西、湖南等煤矿瓦斯爆炸伤人的事件。(属种概念不能并列)‎ ‎⑺‎ 去年冬天,村里办起了农业技术培训班,许多青年、妇女、老人报名参加学习。(“妇女”与“青年”和“老人”分类标准不统一、概念交叉,不能并列)‎ ‎(三)、不合事理。例如:‎ ‎⑴八百多人,几千条胳膊,同暴雨洪水搏斗了一天一夜。(“八百多人”怎会有“几千条胳膊”?不合事实)‎ ‎⑵他发愤苦读,用三年时间读完了大学所有课程。(“大学所有课程”浩瀚之极,“三年时间”怎可“读完”?)‎ ‎⑶高一高二我数学很好,所以对语文没有兴趣。(“数学很好”与“对语文没有兴趣”并无因果联系,推理不当)‎ ‎⑷万里无云,繁星满天,我们在一轮明月的照耀下漫步校园。(既“繁星满天”,又有“一轮明月”,这不合事理)‎ ‎(四)、否定不当。例如:‎ ‎⑴谁也不会否认长江不是向东流的。(三重否定成否定了,不合实际)‎ ‎⑵难道你能否认你不该刻苦学习吗?(反问句的答案在句意的反面,双重否定加反问,相当于三重否定,语意反了)‎ ‎⑶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忘思念自己的亲人。(“无时无刻不”,即“时时刻刻都”,语意反了)‎ ‎⑷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防止……不再……”,双重否定等于肯定,这等于说,为了让交通事故再次发生……应改为“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再次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⑸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忌”“不可”双重否定等于肯定,应改为“一忌睡前恼怒……”。)‎ 除上述四种,“主客颠倒”及“一面与两面不相协调”等语病,也可视为逻辑错误。在此不再赘述。‎ ‎(五)、滥用数词。例如:‎ ‎⑴专家指出,我国西部广大中小学在未来的5到10年左右,学生入学人数会快速上升至饱和。(约数词“左右”多余)‎ ‎⑵看上去,他只有近20岁左右的年龄,哪里会有35岁?(“近”与“左右”重复)‎ ‎⑶这个炼钢车间,由十天开一炉,变为五天开一炉,时间缩短了一倍。(倍数词使用不当,表降低、减少只能用分数)‎ 高中病句类型 病句类型及例句:‎ 一、搭配不当:‎ ‎1、五一路乒乓球馆是经体育局和民政局批准的专门推广乒乓球运动的团体。(江西卷) 2、生物入侵就是指那些本来不属于某一生态系统,但通过某种方式被引入到这一生态系统,然后定居、扩散、暴发危害的物种。(湖南卷)‎ 二、语序不当: 1、南昌起义纪念馆里陈列着好多种当年周恩来使用过的东西。(当年周恩来使用过的好多种东西)‎ ‎2、经考古专家20多年的整理、研究和发掘,被学术界评定为我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考古获得一系列重大成果。(“整理、研究和发掘”这个并列短语语序不当,应改为“发掘、整理和研究”。)‎ 三、歧义:‎ 这次外出比赛,我一家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了,可以发挥得更好。(江苏卷)  (“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中的“和”字,既可作连词,那么“说服”的宾语则是“老师和你”,也可作介词,那么“说服”的宾语就只是“老师”,这是“一词多性”造成的歧义。)‎ 她因不堪忍受雇主的歧视和侮辱,便投诉《人间指南》编辑部,要求编辑部帮她伸张正义,编辑部对此十分重视。(湖北卷)(“投诉”雇主还是投诉编辑部,宾语指代不明。)‎ 四、主语残缺:因为使用了不恰当的介词,导致主语残缺。这类句子滥用的介词常有“在、当、从、对于、为了”等。‎ ‎1、通过大家的热烈讨论,使我明确了学习的目的。‎ ‎2、看了“崇尚科学,批判邪教”的展览,使我有了很多感想。‎ 五、、句类型读句子,调动自己平时积累的正确语感,感觉词句是否有病;三缺宾语:有些句子宾语部分较长,在后面就往往忽视了与前面成分的呼应,从而导致宾语残缺。这种现象是近几年来高考试题中常见的,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1、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2、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美国、印度等国家纷纷建立或增加了石油储备,我国也必须尽快建立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六、多对一,一对多时的搭配不当:‎ ‎1、近日新区法院审结了这起案件,违约经营的小张被判令赔偿原告好路缘商贸公司经济损失和诉讼费三千多元。?(“赔偿”能与“经济损失”搭配,但不能与“诉讼费”搭配。)‎ ‎2、目前,电子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提高和造就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人员”能与“造就”搭配,但不能与“提高”搭配。)‎ 七、多重否定句中,前后肯定否定颠倒:看到“不”,负负得正(反问句亦算负)‎ ‎1、谁能否认优异的学习成绩不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呢? (第一步:看到句中有多个“不”,确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好成绩靠勤奋”,应画一个“+”号。 第二步:找原句中表“不”意的个数,“否认”、“不是”再加上反问句式,共有三个负号,应画一个“-”号,和原句意不通,从而确定原句是病句。)‎ ‎2、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二是谋略不当。‎ 八、两面偷变成一面,一面偷变成两面:一个句子某部分说的情况包含两个方面,而另一个部分只说到两个方面的其中一点,这样前后就不一致了。注意“能否、是否、成败、优劣、好坏、高低”等词。‎ ‎1、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 ‎2、能否既提高教学质量又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3、文艺作品语言的好坏,不在于它用了一大堆华丽的词,用了某一行业的术语,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地方。‎ 九、作为并列关系出现,其实是包含关系:‎ ‎1、市教委要求,各学校学生公寓的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全国卷一)‎ ‎2、本栏目各地电视台选送的歌舞曲艺、风情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节目,加以重新编排、组合和调色,进行再创作。‎ 十、重复:‎ ‎1、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万一若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 ‎2、随着通讯日渐发达,手机几乎成为大家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但使用量增加之后,关于手机质量的投诉也越来越多。‎ 十一、时间日期不确切,有歧义或成分赘余:‎ ‎1、美国2003年调整了签证政策,规定申请留学签证的申请时间要在所申请学校开学前3个月到2个星期内进行。‎ ‎2、国产轿车的价格低,适于百姓接受,像“都市贝贝”市场价统一售价才6.08万元,“英格尔”是6.88万元,新款“桑塔纳”也不过十几万元左右。‎ 十二、复句有关联词时,注意主语的位置。在一个复句中,如果两个句子同一个主语,主语应该放在第一个关联词前面,如果不是同一个主语,那么,主语应该放在第一个关联词的后面。‎ ‎1、有些网站可以申请免费的个人主页,这样你只要将自己的信息放在指定的位置上,全世界的人就可以了解你的情况。(该句的关联词“只要……就……”从句意来看使用正确,但是两个主语不同,前一句是“你”,后一句为“全世界的人”,因此,应该将“你”放在“只要”后面。)‎ ‎2、不仅李阳同学学习好,而且乐于帮助其他同学,我们应该向他学习。(该句中的“学习好,乐于帮助其他同学”都是用来说李阳的,为了上下句的连贯性,应该将“李阳”置于关联词“不仅”的前面。)‎ ‎ ‎ ‎ ‎ ‎1 ‎ ‎ 二、指出下列句子的病因并在原句上修改:‎ 初中语文病句修改训练大全 二、辨析及修改病句的基本方法 辨析 ‎(1)语感法 辨析句子正误,首先得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2)紧缩法 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 ‎(3)分解法 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 ‎(4)聚焦法 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有用、‎ 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修改 修改病句的方法有增、删、调、换,即增加字词、删去多余字词、调整字词顺序、更换字词。无论用那种方法,修改病句都要遵循两条原则:一是保留原句基本意思不变,二是多就少改。‎ 三、经典题解 例1.‎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的故居坐落在风光秀丽的淮安。‎ B.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C.在酷热的夏季,雪碧、娃哈哈、农夫山泉等矿泉水是深受考生喜爱的夏季饮品之一。‎ D.中国珠峰登山队之所以能成功登上珠峰,是因为全体队员不畏艰险、团结协作的精神。‎ ‎[解析]A项将“<<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和“吴承恩的故居坐落在风光秀丽的淮安”两句式杂糅,应选取其中一种表达。C项列举的是三种饮品,与“之一”矛盾。D项滥用关联词,应去掉“之所以”。答:B 例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使用并研制了禽流感灭活油乳剂疫苗,在实验室检测中,免疫有效率可达100%。‎ B.经过阿富汗和伊拉克两次战争,美国得出无须依靠大型军事基地也可以打赢一场战争。‎ C.今年以来,随着国产儿童动画图书《哪吒传奇》的全套上市,《哈利·波特》这部风靡全球的少儿读物在中国少儿图书界的霸主地位被打。‎ D.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日前发出通知,大幅度降低24种常用药最高零售价,平均降价幅度为30%,降价金额约35亿元左右。‎ ‎[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将“使用”和“研制”交换位置。B项“得出”后缺少了宾语中心语,可在句末加上“的结论”。D项“约”和“左右”语意重复。答:C 例3.‎ 下面语段中有两个病句,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2004.南通)‎ ‎①有关医学人士与心理学家认为,一些青少年长期迷恋上网,会患上一种病——“网络成瘾症”。‎ ‎②这种病的主要症状有:精神依赖、茶饭不思、记忆力减退和焦躁不安等。‎ ‎③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病,而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阻止孩子不上网。‎ ‎④为此,专家建议,我们在强化网络监管的同时,也要有效的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法。‎ 第—句,修改意见:‎ 第二句,修改意见:‎ ‎[解析]第③句,修改意见:否定不当,删去“阻止孩子不上网”中的“不”。‎ 第④句,修改意见:语序不当,应将“有效的”调至“寻找”后面。‎ ‎ ‎ 例4.‎ 下面语段中有四处语病,请选择其中的两处加以改正。(2004.镇江)‎ ‎①爱因斯坦是杰出的20世纪科学家。②他生于德国,后迁居美国。作为一位可以同牛顿相媲美的科学巨匠,③他在物理学的许多领域内作出了重大贡献,④其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相对论”。英国大物理学家汤姆生激动地宣称:⑤爱因斯坦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 就之一”。1921年,⑥爱因斯坦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殊荣。‎ ‎[解析]第①处语序不当,改为“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第④处、‎ 第⑤处、第⑥处均属搭配不当,可分别改为“其中最重要的是创立了‘相对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爱因斯坦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或“爱因斯坦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殊荣”)。‎ ‎ ‎ 四、能力测试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山东的花生是全国产量最高的省份。‎ B.我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开展多项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非常受欢迎。‎ C.据有关专家分析,今年冬春出现的旱情为建国以来所罕见。‎ D.“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难免没有缺点。‎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校党委讨论了发动全校师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B.小李对自己能否学好电脑,充满了信心。‎ C.经调查,某社区18岁以下青少年吸烟人数前年高达120人,经过广泛宣传教育,今年已下降到60人,正减少一倍。‎ D.改革解放了生产力,释放出一个民族的青春活力。‎ ‎3.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专家呼吁尽快淘汰二冲程燃油助力车是当前形式的迫切需要。‎ B.记者又到学校采访了许多陈老师的事迹。‎ C.如果进行认真的反思和探索,付出加倍的努力,中国歌坛一定能够走出低谷,进而走向更为坚实的繁荣。‎ D.鲁迅十分重视少年儿童的文艺创作。‎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老王接受同事的劝告,检举了那个徇私舞弊的工作人员。‎ B.转眼到了第二年夏天,一场不幸的噩运突然降到高家头上。‎ C.我公司出品的新一代产品为了防止假冒,特采用了新颖、美观和螺旋外形;并保持优质优价。‎ D.经过专家组的考核验收,该市被授予“省级节水型城市”。‎ ‎5.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父亲从头到脚凝视着面前的儿子,激动得热泪盈眶,一句话也说不上来。‎ B.经过几个世纪建立起来的古典芭蕾舞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舞蹈动作的技巧性、表现力和协调性,培养演员的体力和悟性。‎ C.北京市将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保证了“绿色奥运”对北京环境质量的要求。‎ D.他非常酷爱电脑,除了成天把自己关在房里玩电脑外,对其它东西好象都只有三分钟热情。‎ ‎6.下面这个病句可以有两种不同的修改方法,请你改好它。(每种改法只能改动一处,不得改变原意)‎ 近日,有关部门发出紧急通知,严禁一切猎捕、出售、收购果子狸和其他野生动物。 修改(1):‎ 修改(2):‎ ‎7.下面一段话有两处语病,找出来并改正。‎ 情感是调节师生关系的精神纽带。①教育内容能否被接受,很大程度上关键取决于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②师生间保持愉快活泼和融洽和谐的气氛,③互相尊重、理解、信任,教育的内容在情感的传输带上才能顺利通行。④心理学研究表现:⑤师生健康情感的双向交流,⑥会使学生从老师身上感受到一个人应该如何生活、学习和工作。‎ 第__处改为 第__处改为 ‎8.下面是从某书店的一则海报中摘录出来的话,文字表述上有两处毛病。请找出并进行修改。 ①我店刚到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人间正道》。②该书有精装和简装两种版本,③其精装本封面、插图、印刷讲究,④质量上乘。⑤为沟通读者和作者联系,⑥特邀著名作家——该书作者周梅森来此签名售书。⑦地点在二楼文学作品专柜出售。⑧欢迎广大读者互相转告并踊跃参加。‎ 第__处改为 第__处改为 ‎ ‎ 答案 ‎1、C 2、D 3、C 4、A 5、B 6、(1)去掉“一切” (2)在句末加“的活动”7、① “教育内容能否被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 ④ “心理学研究表明”8、⑤ “为沟通读者和作者”或“为便于读者和作者联系” ⑦ “地点在二楼文学作品专柜”‎ 附加一:病句辨析与修改 ‎1、下列语句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A.从他的发言里,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B.我们要尽可能地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 C.团结一致是能否搞好工作的关键。‎ D.大家都讲究卫生,我们的健康就有保障了。‎ ‎2、下列语句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A.通过防治“非典”的斗争,公众对滥吃野生动物的危害性有了深刻的提高。‎ B.“五一”期间,我校全体初三学生基本全都没有休息,在家认真复习。‎ C.通过紧张的期末复习,使我们各科成绩都有了提高。‎ D.小事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命运。‎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新世纪启动的国家课程改革,在天津实验区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B.为了发挥自己的充分才能,他毅然决定回国,参加中国的太空开发研究。‎ C.宽带网不仅能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还可以提供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学等智能化、个性化。‎ D.今天下午,我们聆听了李华老师关于如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做合格中学生的专题报告和讲座。‎ ‎4、下列语句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A.同学们对学校的教育课程改革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B.经过几个月的培训,使我掌握了使用多媒体的技术。‎ C.我们在学习上应该树立起不畏艰难的勇气。‎ D.房内飘出了一股龙井茶的清香。‎ ‎5、下列语句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A.深秋的岳麓山,是人们欣赏麓山红叶、登高远眺的好时候。‎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3分) (       )‎ A.在建设三峡大坝的过程中,无论工人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却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B.在列车长粗暴的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 C.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香港演出大型音乐舞蹈《我的梦》,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D.为了防止非典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白衣天使奋战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他们动人的事迹和牺牲精神在广大人民心中传扬。‎ B.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C.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好属于我们人类自已的家园一一地球。‎ D.那蝉声在晨光之中非常分外轻逸,似远似近,似近似远,又似有似无。‎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把北山建设成省级森林公园,是当地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 B.发电站每年的发电量,除了供应给杭州使用外,还向上海、南京等地输送。‎ C.自编自演的课本剧在发展个性、引导学生阅读名著,都有一定的作用。‎ D.街道希望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开展法制教育,防止青少年不违法犯法。‎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A.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 B.记者又到学校采访到了许多张老师的事迹。‎ C.就目前来讲中国人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还确切地需要大大提高。‎ D.通过中国男子足球队的表现,使我们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 ‎5.下列表述正确的一组是(3分) (       )‎ A. 熊熊大火中,一位遇难者向人呼救。‎ B.开展这项活动旨在提高全社会保护环境的风气。‎ C.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滔滔不绝。‎ D.家乡是我生身立命之地,乡亲们待我恩重情深。‎ ‎6.对下列病句的修改,错误的是(3分) (       )‎ A.小明变化了早晨睡懒觉的习惯。(把“变化”改为“改变”)‎ B.当我走到农贸市场时,看到一片热热闹闹的景象。(删掉“当”和“时”)‎ C.展览室的桌子上厚厚的放着一叠植物标本。(把“厚厚的”调到“放着”后)‎ D.我一进教室,看到的第一眼是一幅很大的地图。(把“一幅”和“很大的”颠倒过来)‎ ‎7.修改下面病句。(4分)‎ ‎①老师为了培养我们,可真是废寝忘食、处心积虑。‎ ‎②杨林同学的语文成绩不仅在全校很突出,而且在我班也名列前茅。‎ ‎8.下面这个病句可以有两种不同的修改方法,请你改好它。(每种改法只能改动一处,不得改变原意。)(4分)‎ 近日,有关部门发出紧急通知,严禁一切猎捕、出售、收购果子狸和其他野生动物。修改①‎ 修改②‎ ‎9.读语文,找病句。将下列文中的病句找出来,并改正。(5分)‎ ‎①这支部队的先头连就匆匆占领了汽车路边一个很低的光光的山冈,阻住敌人,一场壮烈的搏斗就开始了。(《谁是最可爱的人》)‎ ‎②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国农村教育从根本上得到了好转,农村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教育质量、教学设施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个都不能少》)‎ ‎③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苏州园林》)‎ ‎④在这严重监督之下,羼水也很为难。(《孔乙己》)‎ ‎⑤让劳动者以宽阔的步伐走在街上吧!(《黎明的通知》)‎ ‎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难道能否认我们的意见是不正确的吗?‎ B.关于这件事的具体详情,以后再告诉你。‎ C.为了搞好工作,我们要虚心接受、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D.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穆、和平。‎ ‎11.对下面加线病句,修改不当的一项是(4分) ( )‎ 我深深体会到:①要学好功课,是否认真听课是关键。②上课时只有集中注意力,就能把握重点,攻破难点。③以前,有时老师讲到什么地方都不知道,我上课常搞小动作,思想开小差。④身在课堂,心在操场,可能学不好功课。‎ A.①句删去“是否”                          B.②句“就”改为“才”‎ C.③句“思想开小差”与“小动作”对调        D.④句“可能”改为“必定”‎ ‎12.修改下列病句。(6分)‎ ‎①近日,在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一种新型的抗SARS药品唤来了不少观众的目光。‎ ‎②增加质量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③听了英雄的事迹报告后,大家的心长时间久久不能平静。‎ ‎④新闻工作者要为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营造昂扬向上、团结奋进、开拓创新。‎ ‎⑤平潭海滨水温净,浪轻柔,是天然的一个海水浴场。‎ ‎⑥为了防止大灾之后无大疫,驻鄂某部医务人员日夜巡查,吃住都在堤岸上。‎ ‎1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4分) ( )‎ A.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B.高考失败,小镜伤心极了,他多么希望知心朋友和他分享这无限的苦恼啊!‎ C.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人类就一直面临着两种挑战,一是来自人类本身,一是来自大自然。‎ D.考生在考场上专心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 ‎14.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6分)‎ ‎①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在今年4月15日起,举办奥运会第一届歌曲征集活动。②征集活动将连续举行5届,每届评出10首歌曲进入北京奥运会主题歌候选歌曲。③这些候选歌曲广泛经过各界群众传唱.最终确定一首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和奥林匹克精神的歌曲,魑 本?008年奥运会主题歌。‎ ‎○1      ○2       ○3‎ ‎ ‎ ‎ ‎ ‎1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修改其中的病句。(标明序号并写出修改后的句子)(6分)‎ ‎①写日记的一个好处是能留下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②我保持写日记的习惯已经八年,③这厚厚的一摞日记本是我的财富。④偶尔翻看以前的旧日记,⑤我感慨很多。⑥虽然日记里不乏无病呻吟,⑦.有不少狂妄的长篇大论,⑧并且更多的是对平凡生活的感受,⑨对自我的更省和鼓励。‎ A. B. C.‎ ‎19.下面是小明的同学在电话中向他说的一段话,加横线的部分有的有语病,‎ 有的表达不当,请加以修改。(6分)‎ 小明,①你还是为迎接即将马上到来的校庆给我们“幼林文学社”写篇稿件吧!体裁不限,诗歌散文小品都可以。还请你在班上多发动同学投稿。你看,②我们班已有十个同学连我在内交了稿子。你可以直接把写好的稿子交给我, ③我给你们点拨点拨。④请注意交稿日期截止本月底。‎ 答:①      ②      ③      ④‎ 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20~22题。‎ 湖光山色,乌语花香,溪水淙淙,都是宇宙的精灵,是大自然富予人们最美的文章和乐章。但这些文章和乐章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的。有的人,泉水叮咚,在他听来是大自然奏出的美妙和偕的音乐;天上的白云,在他看来是大自然铺就的最美最好的图画; , 。而有的人,面对大自然的美景,听到的只是声音、颜色,这样的人是无法领略大自然的情趣的。‎ ‎20.这段话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加以改正。(2分)‎ ‎①错别字: 改正:        ②错别字: 改正:‎ ‎21.这段话中,有一个病句,请在文中用“ ”画出,并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22.根据文章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在下面横线上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文组成排比句。(3分)‎ 对下面这段说明性文字进行修改和补充。‎ ‎①老鼠在动物学上称为哺乳纲,目前全世界有2500多种,②有300亿只,是世界人口总数的5倍多。从动物进化观点来看,它的资格比人老。③它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从赤道到两极都有它们的踪迹,人类只有两三百万年历史,而老鼠至少有四五千万年的历史了。就是希腊水温高达90摄氏度的维库拉热泉里也生活着一种奇特的烫鼠,即使放在开水里,④它照样浮上浮下,东游西窜,上窜下跳。‎ 老鼠对人类危害很大,除了侵吞粮食,破坏环境外,还是传播瘟疫的罪魁祸首。因此,人们常用抱头鼠窜、⑤等含有“鼠”字的成语来表达对它的厌恶之情。‎ ‎23.文中有四处错误,请逐一修改。(8分)‎ ‎①       ②       ③       ④‎ ‎24.在文中⑤处可补充的一个成语是 。(1分)‎ ‎25.选出没有语病的一个句子。(3分) ( )‎ A.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而且能丰富人的感情。‎ B.目前,我国各方面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 C.实验中学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开展多项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非常受欢迎。‎ D.江南药业集团采取积极有效的节水措施,用水量由去年同期的四十吨下降为现在的十吨,下降了三倍。‎ 参考答案:‎ ‎2.C     3.C    4.A    5.A     7.A ‎8.D(A项“遇难者”不可能“呼救”,矛盾,B项“提高”不能与“风气”搭配,c项中“滔滔不绝”用词欠妥)9.D(应将“第一眼”和“看到”调换)‎ ‎10.①去掉“处心积虑”或改为“操碎了心”、“呕心沥血”之类的词语 ②不仅在我班名列前茅,而且在全校也很突出(或:把“全校”和“我班”调换位置) 。‎ ‎11.①去掉“一切”②的“野生动物”后面加上“的行为” 。‎ ‎12.①“壮烈”是褒义词,而搏斗为敌我双方,所以将它改为“激烈”②“教学设施”应为“改进…‘改善”之类的词语,而不能用“提高”③“工夫”不属于美术品,应删去④“严重”修饰“监督”不当,应改为“严厉”⑤“宽阔”不能修饰“步伐”,应改为“稳健”13.D(A项多用了否定词,B项介词“具体”和“详”重复,c项“虚心接受”与“广泛征求”应调换位置)14.C    15.①“‎ 唤来”改为“吸引”②“增加”改为“提高”③“长时间”“久久”保留一个④结尾添上“的舆论氛围”⑤“天然的”与“~一个”位置互换⑥“防止”改为“做到”‎ ‎16 .C(A项“防止”和“不”形成矛盾,B项“分享”和“苦恼”搭配不当,D项“无时无刻”后的“都”应改为“不”)‎ ‎17.①介词不当,“在”改为“从”,或删去“在”②搭配不当,“进入”改为“作为”③词序不当,“广泛”移到“传唱”前,或删去“广泛”‎ ‎18. A.②我保持写日记的习惯已经八年了或我保持写日记的习惯近八年 B.④偶尔翻看旧时的日记     C.⑧但是更多的是对平凡生活的感受 ‎19. ①“即将”和“马上”删去一个 ‎②将“连我在内”提至“我们班”之前 ‎③不得体,应为“请老师点拔一下”或者“我们共同来斟酌斟酌”‎ ‎④改为“交稿日期本月底截止”或“交稿日期截至本月底止”‎ ‎20. ①富—赋②偕—谐 ‎21. “听到的只是声音、颜色”改为:听到的只是声音,看到的只是颜色。‎ ‎22. 示例:青山绿水,在他读来是大自然抒写的美妙绝伦的山水诗。‎ ‎23. ①改“称为”为“属于”‎ ‎②在“有300亿只”前加“大约(约)”,或将“有300亿只”改为“有300多亿只”,或将“有300亿只”改为“有300亿只左右”‎ ‎③调换语序,将“人类只有……,……历史了。”调换到“它们……,……的踪迹。”之前。‎ ‎④删去“上窜下跳”或“浮上浮下”。24.鼠目寸光(贼眉鼠眼等) 25.A    1.B ‎ ‎ ‎ 1、由于他这样的好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赞扬. 2、看到了他的照片,我便想起了当年我们一起玩耍,同桌共读. 3、通过这次小提琴比赛,使她的信心增强了 4、不但他学习好,而且思想也很好 5、课堂上应该发挥同学们充分的主体作用. 6、全校学生认真 讨论和学习了《中学生守则》的内容。 7、这部小说成功的塑造了江华等人的英雄事迹。 8、他参加了这届运动会后,正式退出了运动员的生涯。 9、我们一进球场就看到许多面国旗和一片欢呼声. 10、个体户登上了舞台,这是破天荒第一次. 11、这本书大约20元左右. 12、看他的脸上愁眉苦脸的,肯定又闯祸了。 13、谁也不能否认长江不是向东流的。‎ ‎14、为了防止不再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班全体同学专门开会研究,制定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15、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16、小李发现老王正在和他的战友谈话. 17、他一个早晨就写了三封信. 18、一种介绍菲律宾的权威著作。 19、要稳住人才,使之不流失,关键在于激励措施是否得当. 20、能否努力学习,是我们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21、汽车忽然渐渐地停了下来。 22、他提出展开学习竞赛,大家纷纷附和. 23、在47届的世乒赛上,我国运动员精神矍铄,夺得了四块金牌. 24、这件精密的手工作品,出自韩睿之手。 三、修改病句的原则和方法: 1、原则: 以改通顺、改正确为原则,不作语言润色,可增(增加字词)、删(删去多余的字词)、调(调整字词顺序)、换(更换字词),但绝不能改变原意。 2、辨析病句方法: (1)、读句子,明确错误的类型 (2)、找出句子的主干,主语,谓语,宾语,看是否有残缺,搭配是否得当. (3)、理清枝叶,定语,状语,补语是否恰当. (4)、体味语境,看句子的语序是否合理,前后是否矛盾. (5)、弄清关系,复句要看关联词语搭配是否得当. (6)、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来意思基础上修改,这是根本原则. 四、几种务必注意的病句类型:  1、“是”和“成为”要小心,前后是否一回事。“避免”“预防”“忌”“仿造”,看看是否说反了。 ①秋天的北京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北京”是“季节”,搭配不当。应改为“北京的秋天”才对) ②睡眠有三忌:一忌睡前恼怒,二忌卧处当风,三忌吃得太饱。(“三忌”与后面的“忌”矛盾) 2、分数倍数要注意,减少不能用倍数;搭配介词要想清,是否意思有问题。 ①今年增产50%,成本降低近两倍。(“降低两倍”不通) ②材料厂经过技术革新,成本下降了一倍,而产值却增长10%。 3、“是否”“可否”“优劣”“好坏”“成败”含有两方面,不能呼应就出错。双重否定表肯定,多用一个又否定。 ‎ ‎①有没有意志是成功的关键。(“成功”之前应加“能否”) ②新旧体制交替,不免不出现管理漏洞。(多了一个“不”,意思弄反了) 4、习惯错用的词: “目的是为了”“大多以……为主”语意重复 ①美国对伊进行军事打击的目的的为了摧毁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目的”与“为了”重复) ②这届全运会会徽、吉祥物设计的应征者大多是以大学里的青年师生为主的。(“以……为主”就含有“大多”的意思,属重复) “约……左右”“近……左右”“余……左右”“达……多(以上)”“超过……以上”表意矛盾 ③近一半左右的年青人不相信这个。(“近”是“接近”的意思,“接近”就是“不足”;与“左右”矛盾) ④载重量达十吨以上。(“达”指的是数量向上或向多达到的最高点,与“以上”矛盾) ⑤通过这次普法学习,使我增强了法制观念。(“通过”和“使”同时使用,把句子主语淹没了,应该去掉其中一个。) 五、链接中考 题型一: 下列句子都有语病,在原句上改正过来。 ①能否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②这次会议规定每位发言者的发言时间最多不超过30分钟。 题型二: 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要利用一切人类的优秀成果,为祖国的建设服务。 B.当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团到达南京时,受到了“台办”主任陈云林及江苏省领导人的热烈欢迎。 C.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考试发挥正常的关键。 D.顷刻间,墨黑的乌云布满天空,大雨从空中倾泻下来。 题型三: 下面这段文字中两处画线句有语病,请逐一进行修改。     为了增强全民健康意识,荆门市积极倡导“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的生活方式,①主要是解决人们膳食不平衡和运动不足,从而遏制目前慢性病发病率上升的趋势。收到“小康看健康,健康护小康”的目标。 修改一:                                                  修改二: 题型四: 请对下面的病句提出修改意见: ①为了预防大灾之后不出现大的疫情,卫生防疫部门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 修改意见:                                                                     ‎ ‎②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明确要求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销售、使用、生产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 修改意见: 题型五: 下文中二个划线的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你按照要求进行修改。     我爱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当读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句子的时候,①我仿佛觉得周围的空气里充满弥漫着桃花的芬芳,耳畔似乎萦绕着老人孩子的欢声笑语,②我心中产生了到“桃花源”一游。 (1)第①句重复累赘,应删去的一个词语是:                                         (2)第②句成分残缺,修改后的正确句子是: 题型六: 下面一段话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有语病,请在原句上改正。 ①随着电脑文字录入技术的应用,使人们逐渐不喜欢用笔写字了。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国正在制订中小学生汉字书写等级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要会认会写,还要写得规范和美观。②学校也要加强宣传,提高同学们对汉字书写的重要性。 题型七: 下面一段文字中的画线句各有一处语病,请将改正后的句子写在相应的横线处。 ①人这一生如意的遇到的事情,恐怕连自己也数不清,②学会限制自己的情绪,在己是一种涵养,对人是一种公德。  ‎ 常见病句类型归纳 病句类型归纳 ‎ 病句类型:①语序不当②搭配不当③成分残缺或赘余④结构混乱⑤表意不明⑥不合逻辑。 ‎ 一、语序不当。‎ ‎(一)多层定语排列顺序不当。 多层定语排列顺序一般是:①表示领属或时间处所的,②指名称或数量的短语,③动词或动词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⑤名词或名词短语(带“的”的定语要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例如: ‎ ‎⑪她是我们学校的(表领属)一位(数量)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词)数学(名词)女(名词)教师。 ‎ ‎⑫我国(表领属)一座(数量)年产300万吨钢的(动词短语)大型(形容词短语)炼钢厂昨日开始上市。 ‎ ‎(二)多层状语排列顺序不当。 多层状语排列顺序一般是:①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②表时间的名词或介宾短语,③表处所的名词或介宾短语,④副词(表范围或频率),⑤形容词或动词(表情态),⑥表对象的介宾短语。例如: ‎ ‎⑪那位失主为表谢意(表目的)昨天(时间)在电视台(地点)又(副词)诚挚地(形容词)为他(表对象)点了一首歌。 ‎ ‎⑫他为了记住这篇演讲稿(表目的),今天早晨(时间)在寝室里(地点)还(副词)仔细地(形容词)把它(表对象)看了一遍。 ‎ ‎(三)定语状语混淆,位置不当。例如: ‎ ‎1、把定语误放在状语的位置上。例如:⑪这个问题在群众中广泛引起了议论。 “广泛”应移至“议论”前作定语:“引起了广泛的议论。” ⑫渔民们满怀丰收的喜悦,一筐一筐地抬着鲜鱼,走回村子。 改为:“抬着一筐一筐的鲜鱼,走回村子。” ⑬夜深人静,想起今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我怎么也睡不着。 ‎ 改为:“夜深人静,想起今天发生的一连串事情,我怎么也睡不着。” 2、把状语误放在定语的位置上。例如: ‎ ‎⑪这是一个无疑的英明决策。“无疑”应移至“是”前作状语:“这无疑是一个英明的决策。” ⑫这次会议,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大家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 改为:“这次会议,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大家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日前撰文说,如果世界各国不采取及时措施,全球将面临淡水危机,由此可能引发“争水之战”的悲剧。 ‎ 改为:“如果世界各国不及时采取措施,全球将面临淡水危机,由此可能引发“争水之战”的悲剧。” ‎ ‎(四)虚词位置不当。例如: ‎ ‎1、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复句中,两个分句共用一个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两个分句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例如: ‎ ‎⑪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如果”应移到“他”之前。 ⑫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是有问题的,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 改为:“那么即使文字很不错……” ⑬不仅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有现实的紧迫性,而且有更高的要求,更丰富的内容。 改为:“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不仅有现实的紧迫性……” ⑭如果人们连续看上四五个小时的电视节目,就会感到十分疲劳。 “如果”应放在主语“人们”的后边。 ⑮这次活动搞得很成功,同学们不但积极参加,而且老师也临场指导。 ‎ ‎2 ‎ ‎“不但”应放在主语“同学们”之前。 2、副词位置不当。例如: ‎ ‎⑪如果趁现在不赶快检查一下代耕工作,眼前地就锄不好。“不”字应移到“趁现在”之前。 ⑫迎面吹来的寒风不禁使我打了个冷颤。改为:“迎面吹来的寒风使我不禁打了个冷颤。” ⑬他把这个问题不放在心上。 ‎ ‎“不”应移到介词结构“把这个问题”之前。“把”字句,“被”字句中有否定词,应将否定词分别放在“把”“被”之前。 ‎ ‎(五)主客体颠倒。例如: ⑪焦裕禄这个名字对于青年人可能还有些陌生,可对四十岁以上的人却是很熟悉的。 句子陈述的主体应是“青年人”和“四十岁以上的人”,而不是“焦裕禄”,这个句子的毛病就出在主客体颠倒,改为:“青年人对焦裕禄这个名字可能还有些陌生,可四十岁以上的人却是很熟悉的。” ‎ ‎⑫去年的学习成绩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 ‎ 我们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总是以后者为主体,应是:“今年的学习成绩和去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 ‎ ‎(六)并列词语排列顺序不当。并列词语的各项,要注意其轻重、先后、大小的关系,否则容易出现错误。例如: ‎ ‎⑪在这次会议上,大家讨论并提出了许多问题。应先“提出”后“讨论”。 ⑫我们要从县内外、省内外、乡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 ‎ 应把“乡内外”调到“县内外”之前,形成范围由小到大的顺序。 并列短语可按下列方法排序: ‎ ‎①依时间先后排序。秋收、秋耕、秋种,都要忙完了。(秋季农作的先后顺序) ②依空间距离排序。 ‎ 牧女们骑着骏马,健美的身姿映衬在蓝天、雪山和绿草之间。(人们观察事物由上到下的顺序) ‎ ‎③依范围大小排序。 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范围排序可由大到小,也可由小到大。此处为由大到小) ‎ ‎④依程度轻重排序。 ‎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怀恨他们,憎恶他们,咒骂他们。(程度上一层强胜一层) ⑤依情感流程排序。 ‎ 她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 ⑥依时局变化排序。   和谈失败了,欺骗不行了,战争揭幕了。 ⑦依数目常规排序。    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 ⑧依成绩名次排序。 ‎ 中国、乌克兰和俄罗斯分获第二十七届奥运会男子体操团体总分前三名。 ⑨依法定位置排序。 ‎ 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四大家齐心合力抓经济,带领人民奔小康。 ⑩依对应承接排序。 ‎ 小琳的爸爸是医生,妈妈是教师,哥哥是军人,他们分别在自己的岗位上救死扶伤,教书育人,站岗放哨。 ‎ 这个决议系统地总结了外贸工作的经验,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对外贸工作的许多重大问题作出了深刻的说明和详细的规定。 ‎ ‎(七)分句间次序不当。在承接复句、递进复句中,分句之间的次序分别有先后和轻重关系,如果颠倒了,就造成分句间次序不当。例如:  ‎ ‎3 ‎ ‎⑪他跳下池塘,来到池边,很快就游过去了。 应将“跳下池塘”与“来到池边”互换位置。因为这两个分句的动作有先后关系,不能颠倒。 ⑫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是热情的优秀诗人,是卓越的学者。 正确句序为: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是热情的优秀诗人,是大勇的革命烈士。(分句之间是递进关系) ‎ ‎⑬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寻找着,他们在思考着。 ‎ 应改为: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思考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寻找着。‎ ‎ 二、搭配不当。 ‎ ‎(一)主谓搭配不当。 ‎ ‎1、一主一谓搭配不当。例如: ‎ ‎⑪有的文章主旨比较隐晦,不是用明白晓畅的文字直接揭示出来,而是借用某种修辞手段或表现手法,含蓄地描写出来。 ‎ ‎“主旨”不能与“描写”搭配,应把“描写”改为“表达”。‎ ‎ ⑫我国的棉花生产,过去不能自给,很大一部分只能靠进口来解决。 “棉花生产”与“自给”不能搭配,应改为“棉花过去不能自给”。 ‎ ‎⑬由于加强了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监控,该基地每年的无公害蔬菜的生产量,除供应本省主要市场外,还销往河南、河北等省。 ‎ ‎“生产量”与“销往”不能搭配,“该基地每年的无公害蔬菜的生产量”应改为“该基地每年生产的无公害蔬菜” ‎ ‎2、一主多谓搭配不当。例如: ‎ ‎⑪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他的情绪很低落,很痛苦,很沮丧。 “情绪”可以“低落”,但不能“痛苦”,也不能“沮丧”。‎ ‎ 3、多主一谓搭配不当。例如: ‎ ‎⑪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和伟大的形象,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形象”可以“浮现”,但“品质”不能“浮现”。 ⑫春天到了,动植物发芽了。             “动物”不能“发芽”。 ⑬墨似的乌云和倾盆大雨顿时倾泻下来。    “乌云”不能“倾泻”。 4、多主多谓搭配不当。例如: ‎ ‎⑪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 ‎ ‎“消防车”不能“放弃休假”,也不能“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 ‎ ‎(二)动宾搭配不当。 ‎ ‎1、一动一宾搭配不当。例如: ‎ ‎⑪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同志们为了保重他的健康,在1961年春节期间,托人带了一点故乡的土特产给他。                        “保重”不能带宾语。 ‎ ‎⑫他做事认真,待人诚恳,在生活和工作中,确实用自己的行动塑造了巨大的人格力量,感动和引导着周围的人们。 ‎ ‎“塑造”与“人格力量”搭配不当,应改为:“确实用自己的行动塑造了具有巨大的人格力量的人物形象。” ‎ ‎⑬古人类学家贾兰坡早期及国家文物局近期分别主持的两项重大考古发现表明,永定河这条天然走廊是“古人类移动的路线”。        “主持”与“发现”搭配不当。 ‎ ‎2、一动多宾搭配不当。 ‎ ‎⑪所有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必须认真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遵守”“法律、法规”可以搭配,“遵守”“政策”不搭配。 ‎ ‎⑫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           不能“安排”“注意的问题”。 ‎ ‎⑬听了动员报告,同学们都订出了本期学习的计划和决心。 “订出了”“决心”搭配不当。 3、多动一宾搭配不当。 ‎ ‎⑪同学们用心地注视和倾听着这位老山英雄的报告。 “报告”不能“注视”。 ⑫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 ‎“事件”不能“批评教育”。 4、多动多宾搭配不当。 ⑪我们工厂在树新风的活动中,逐步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一系列工作。 “建立和健全”与“工作”不搭配。 ⑫该校注意从日常行为规范入手,引导和培养学生勤奋学习、遵守纪律、文明处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 ‎“引导”与“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搭配。 ‎ ‎(三)主宾搭配不当。 ‎ ‎1、一主一宾搭配不当。 ⑪今年,我校参加高考的人数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 “人数”与“一年”主宾搭配不当。 ⑫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的局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局面”与“条件”主宾搭配不当。 ⑬世界是一个不停地运动、变化和转化的过程。 “世界”不是一个“过程”,主宾搭配不当。 ⑭革命前辈这种住不求豪华的房屋、行不求名牌舒适的汽车、食不求美味、衣不求时髦的始终如一的艰苦朴素的作风,是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革命家的高贵品质。 ‎ ‎“作风”是“品质”,主宾搭配不当。“作风”指思想上、工作上或生活上表现出来的态度、行为,是外在的东西;“品质”指行为、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品性等本质,是内在的东西。如果把动词“是”改为“表现了”,全句的主干就成了“作风”“表现了”“品质”,这样主宾搭配就恰当了。 ‎ ‎2、一主多宾搭配不当。 ⑪以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是一个包含多种元素的综合体,它不仅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工具,而且还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 ‎“语文素养”是“综合体”,是“基础”,可以搭配,是“工具”就不搭配了。 3、多主与一宾搭配不当。 ‎ ‎⑪我们坚信有这么一天,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终会成为发达的国家。 “工业和农业”不能成为“国家”。 4、多主多宾搭配不当。 ‎ ‎⑪黄伯云、他带领的科研队伍以及他在“粉体”领域里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中华大地上一朵最耀眼的奇葩,是新时代交响乐中一个最灵动的音符,是我国航天史上一座最醒目的里程碑。 ‎ 把黄伯云在“粉体”领域里取得的“卓越成就”比作“奇葩”,“音符”,“里程碑”是可以的,但把“黄伯云、他带领的科研队伍”比作“奇葩”,“音符”,“里程碑”,就不妥。 ‎ ‎(四)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 ‎1、定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例如: ‎ ‎⑪教育战线肩负着培养大批科技队伍的历史任务。 ‎ ‎5 ‎ 定语“大批”与中心语“队伍”不能搭配。 ⑫为了配合美国政府全面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美国将大力打击非法洗钱活动。 容易误解为还有合法的“洗钱活动”。应删去“非法”一词。 2、状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例如: ‎ ‎⑪老板口口声声欺骗那些雇工。 ‎ ‎“口口声声”用来形容不止一次地表白或把某一说法经常挂在嘴上,与“欺骗”搭配显然不合适。 ‎ ‎⑫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伸出了友爱之手,认真地帮助了我。 应改为“真诚地帮助了我”。 ‎ ‎3、补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例如: ‎ ‎⑪同学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 ‎“整整齐齐”不是“打扫”出来的,一动与多补不能全相搭配。 ⑫你对我们照顾得太周全了。 “照顾”只能说“周到”。 ‎ ‎(五)介词与宾语搭配不当。 ‎ ‎⑪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第二个介词“在”与宾语“中”搭配不当,应将“在”改为“从”) ‎ ‎⑫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逐出国际奥委会,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介词“关于”与宾语“事件”搭配不当,应将“关于”改为“对于”) ‎ ‎(六)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例如: ⑪既然你来了,我也该走了。 ‎ ‎“既然”和“也”不属于配套关联词语,应将“也”改为“就”。 ⑫如果说我们已真正学好了理论,可以在培训班毕业了,不如说他们只学了一些脱离实际的空洞理论而已。 ‎ ‎“如果……不如……”不搭配,从语境看应当用“与其……不如……”。 ⑬不管天气如何变化多端,天池仍是一片沉静,渺渺湖水,清澈如镜。 “仍是”改为“都是”或“总是”。 ⑭只要充分发动群众,才能解决问题。 ‎ ‎“才”不能和“只要”搭配,应把“才”改为“就”。 ⑮无论干部和群众,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 ‎“无论”属表示排除一切条件的关联词,它后面所连接的内容应是不确指的,故应将“和”字改为“或”。 ‎ ‎⑯不管气侯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不管……都……”显得不合习惯,正确说法应是“不管……多么不利”“尽管……非常不利”。 ‎ 表示分句之间各种关系的关联词语必须成套使用,如“不是……而是……”表并列;“不是……就是……”表选择;“不但……而且……”表递进;“尽管……可是……”表转折;“只要……就……”表充分条件;“只有……才……”表必要条件;“不管……都……”表排除一切条件。 ‎ ‎(七)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例如: ⑪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单提双承) ⑫做好生产自救工作,决定于干部是否深入群众。(单提双承) ⑬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双提单承) ‎ ‎ ‎ ‎6 ‎ ‎⑭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关键。(单提双承) ⑮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双提单承) ‎ ‎⑯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是关系到广大干部能否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大问题。(单提双承) ‎ ‎⑰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情。(“白眼”与“青睐”属两面,而“温情”则仅一面,两不相应。) ‎ 病句考题中如出现“是否”“能否”“是不是”“能不能”“好不好”“成败”“高低”“好坏”“冷暖”等词,则考虑可能存在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的语病。 ‎ ‎(八)、否定与肯定顾此失彼,搭配不当。例如: ⑪到底要不要学好语文?是不是只要学好数理化就可以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该“答案”就顾此失彼,这是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的典型例子。(注意:此“搭配不当”与“否定不当”完全不同,二者不可等同)。 ‎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 ‎(一)主语残缺。 ‎ ‎1、偷换主语导致主语残缺。 ⑪艺术团的演出,博得了各界观众热烈的欢迎,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改为:“艺术团的演出,博得了各界观众热烈的欢迎,(观众)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 ‎⑫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 改为:“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产品)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此处主语可承前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 ‎2、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 ⑪从这件小事,说明了一个大道理。 主语因介词结构的掩盖而残缺了。 ⑫由于高级公务员长期在政府中担任要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超稳定系统,结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网。 ‎ 删去“由于”。 ⑬中国人民自从接受马列主义之后,中国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大大改变了面貌。 ‎ 改为:“自从中国人民接受马列主义之后,中国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大大改变了面貌。” ‎ ‎3、滥用使动句式导致主语残缺。 ‎ ‎⑪通过丰富的实践,使他接触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去掉“通过”或“使”。 ‎ ‎(二)谓语残缺。例如: ‎ ‎⑪全校师生在雷锋精神的鼓舞下,好人好事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主语“全校师生”怎么样,无谓语承接,后面换成另一个话题另一个主语了。可改为:‎ ‎“全校师生在雷峰精神的鼓舞下力争上游,好人好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 ‎⑫最近我们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完善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 ‎ 改为:“最近我们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完成建立与完善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 ‎ ‎⑬这本党史读物,是根据革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中共党史资料,采用通俗的形式,并配以大量的珍贵文物图片,内容形象、感人。 ‎ 改为:“这本党史读物,是根据革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中共党史资料,采用通俗的形式,并配以大量的珍贵文物图片编写的,内容形象、感人。” ‎ ‎(三)宾语残缺。例如: ⑪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他还是抓紧和同学们交流学习体会或自己看书。 “抓紧”什么无宾语承接,意脉断缺。应在“抓紧”后面补上宾语“时间”。 ⑫历史上,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制定了按土地肥瘠定赋税的轻重,按年成的丰歉定纳粮的多寡。 ‎ 改为:“历史上,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制定了按土地肥瘠定赋税的轻重,按年成的丰歉定纳粮的多寡(的计划)。” ‎ ‎⑬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 应在“敢拼敢搏”后加“的精神”。 (四)附加成分残缺。 1、定语残缺 ⑪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付出劳动。 “劳动”前则缺必要的定语“艰辛的”。 ⑫面对有5名具有NBA打球经验的美国队,中国队并不怯阵,整场比赛打得气势如虹,最终以3分优势战胜对手。 ‎ 改为:“面对有5名具有NBA打球经验的队员的美国队,中国队并不怯阵,整场比赛打得气势如虹,最终以3分优势战胜对手。” ‎ ‎2、状语残缺 ⑪球赛中张强和李丽夺得了男女冠军。 “夺得”前缺少必要的状语“分别”。 ⑫校队的十几名运动员在跳高、跳远、体操等项目的比赛中,创造了我校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 ‎ 改为:“校队的十几名运动员在跳高、跳远、体操等项目的比赛中,分别创造了我校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 ‎ ‎(五)介词残缺 ⑪这本书讲真话,道真情,进诤言。书的作者坦陈了各级领导干部应如何认识和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这一问题的见解。 ‎ 改为:“这本书讲真话,道真情,进诤言。书的作者坦陈了对各级领导干部应如何认识和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这一问题的见解。” ‎ ‎⑫为了确保这次手术的成功,这家医院已专门成立了心脏病专家和医务工作者组成的抢救小组,并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 ‎ 改为:“为了确保这次手术的成功,这家医院已专门成立了由心脏病专家和医务工作者组成的抢救小组,并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 ‎ ‎⑬我没有任何理由同我交往了十几年的朋友分手。(本句两个介宾短语,一个是“与我”,作“交往”的状语;一个是“同……朋友”,作“分手”的状语。因此应改为“我没有任何理由同与我……”。) ‎ ‎(六)关联词语残缺。⑪这次学术会议,收获非常大,时间并不长。 ‎ 应在“时间”前加“尽管”一词。 ‎ 四、赘余 成分赘余。是指成分累赘多余,造成重复啰唆,影响表达简明效果的一种语病。常见的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成分及助词“的”赘余的情况。 ‎ ‎1、主语赘余。 ‎ ‎⑪我们班的同学都好学,上课时我们都能认真听讲。(后句主语赘余) ‎ ‎8 ‎ ‎⑫我们的革命前辈,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流了多少血,献出了多少宝贵的生命。 前边有了主语“革命前辈”,因而主语“他们”赘余。‎ ‎ 2、谓语赘余。 ‎ ‎⑪他正在进行打球,可上劲了。(谓语“进行”赘余) ⑫他们谩骂法院执行人员,殴打执行公务的干警,这实属是藐视国家法律尊严与权威的违法行为。 ‎ ‎“实属”意为“实际是”,应删去“是”。‎ ‎ 3、宾语赘余。⑪其实这是过虑的想法。(宾语“想法”和助词“的”赘余) ‎ ‎⑫今天,我来到扬州瘦西湖的地方,游览了白塔、钧鱼台和五亭桥等风景点。 宾语“的地方”多余,应删去。 ‎ ‎4、定语赘余。⑪这话里包含多少无声的潜台词啊!(定语“无声”和助词“的”赘余) ‎ ‎5、状语赘余。⑪我在心里由衷地感谢他们。(状语“在心里”赘余) ⑫由于战云笼罩,伊拉克各大医院药品非常奇缺,很多伤员只能硬撑,形势十分严峻。(状语“非常”赘余) ‎ ‎6、补语赘余。⑪为精简字数,不得不略加删改一些。(补语“一些”赘余) 7、助词赘余。 ⑪由于历史动乱和气候的潮湿,珍贵的绘画损坏殆尽。(“气候”后“的”赘余) ⑫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原句结构较复杂,先压缩化简为“这值得他们的重视”。再比照它的结构造句:“这值得他们的学习”“这值得他们的参观”,这三个句子和日常说法相比多了一个“的”字,因此原句应将“老师的重视”中的“的”去掉) ‎ 常见的赘余现象还有: ‎ ‎“当前”和“当务之急”的连用,“十分”和“酷”的连用,“十分”和“悬殊”的连用,“防止”和“不再”的连用,“令人”和“堪忧”的连用,“过分”和“溢美”的连用,“悬殊”和“很大”的连用,“更为”和“弥足”的连用,“过分”和“苛求”的连用,“可以”和“堪称”的连用。 ‎ 五、结构混乱。‎ ‎(一)句式杂糅。例如: ⑪这办法又卫生,又方便,深受群众所喜爱。 ‎ ‎“深受群众喜爱”与“深为群众所喜爱”两种说法就杂糅在一起了。 ⑫一个人自学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内因起决定作用。 ‎ 把“关键在于……”和“……起决定作用”两种句式糅合在一起,造成了结构混乱。正确的方法是两者取其一。 ‎ ‎⑬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可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 把反问句和判断句式糅在一起,破坏了句子结构和语气的完整。如果用反问句,应是“那怎么会有好的成绩呢?”如果用判断句,应是“成绩不好是可想而知的”。 ‎ ‎⑭考场是设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举行的。 ‎ 把“考场是设在……大厅里”和“考试就在这儿举行的”两句拼凑杂糅在一起。 ‎ ‎(二)暗换主语。例如: ‎ ‎⑪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前半句的主语是“话”,后半句的主语却暗中换成了“心”。 五、表意不明。 ‎ ‎(一)表意不明具体表现。 ‎ ‎1、歧义现象,即一句话具有多种解释从而让人不好把握的现象。例如: ‎ ‎⑪我要热汤。 ‎ ‎“热汤”,既可理解为一种东西(结构为偏正关系),又可理解为一种行为(结构为动宾关系)。 ‎ ‎⑫张长福今年22岁,是应届毕业生。 ‎ ‎9 ‎ 究竟是初中、高中毕业,还是大学毕业?表意不明确。 ⑬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两家银行。 ‎ ‎“和”作连词时,是“他”一人所为,“和”作介词时,是“他”和副总经理两人所为。 2、指代不明现象。例如: ‎ ‎⑪刘明和张君久别重逢,异常亲切,他马上给他点上一支香烟。 到底是谁给谁点烟,因两个“他”指代不明而无法确定。 ⑫有人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 ‎ ‎“这种主张”到底是指“接受”,还是“反对”,交代不清。 ⑬她母亲曾因为桂花拒绝与她为桂花选中的男人结婚而要对她进行报复。 根据文意,这句话中的第一、第三个“她”是指桂花,而第二个“她”则指桂花的母亲,“她”的概念不同一,违反了思维的同一律。 ‎ ‎⑭刘老师经常为李程补课,李程总是努力学习,他这样做是为了让家长放心。 “他”是指刘老师,还是李程?指代不明 ⑮从延安路到胜利桥只有六七公里,从胜利桥到红旗渠只有七八里,这段距离并不远。 “这段”指代不明,是指两段中的某一段,还是指从延安路到红旗渠这一长段? ‎ ‎(二)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 ‎ ‎1、用词的原因。某些兼类词运用不当会产生歧义。例如: ⑪我要热饭。 ‎ 形成歧义在于“热”是视为动词还是形容词。 ⑫两个学校的老师。 ‎ ‎“两个”既可限制人,也可限制物,造成了歧义。 ⑬鸡不吃了。 ‎ 主语可以是施动,也可以是受动,形成了歧义。 2、结构的原因。例如: ‎ ‎⑪热爱人民的周总理。 ‎ 结构层次切分或停顿不同,产生了歧义。 ⑫学习文件。 ‎ 可以是动宾,也可以是偏正,形成了不同的语意。 3、语音的原因。轻重音不同,也会造成歧义。例如: ⑪他一个早晨就写了三封信。 ‎ 其中“就”轻读,表明效率高;如果重读,则表明效率低。 六、不合逻辑。 (一)自相矛盾。例如: ‎ ‎⑪一个发展经济的大好机遇,正即将到来。(时态上自相矛盾:“正”是现在时,“即将”是将来时) ‎ ‎⑫各级负责人基本上全都接受了训练。(范围上自相矛盾:“基本上”是大多数,而“全都”则是一个不漏) ‎ ‎⑬这些都是糟粕,并无多大价值。(程度上自相矛盾:既为“糟粕”,当全无价值) ⑭太阳表面的温度也不过六百度以上。(数量上自相矛盾:不过,不超过;以上,超过了) ‎ ‎⑮他在这里下了车,我断定他大概是本地人。(状态上自相矛盾:断定,肯定地;大概,估计,不肯定地) ‎ ‎⑯翻开几千年的历史记录,人们就发现,地震最强烈的地方往往总是在山边地带。(频率上自相矛盾:往往,时常,经常地,但未必每次皆然;总是,每次都不例外) ‎ ‎⑰我曾经想写一篇文章寄给报社,结果未被采用。(动作上自相矛盾:想写,未写出;‎ ‎10 ‎ 未被采用,写出了) ‎ ‎⑱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 ‎(二)分类不当。这主要指概念并列不当的现象。例如: ⑪农场决心提高粮食、棉花和经济作物的产量。(“棉花”属“经济作物”,二者不可并列) ⑫游泳券分普通票、参观票、月票、季票几种。(“参观票”不属“游泳券”,并列不当) ⑬全体共青团员特别是中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中学生”与“共青团员”是交叉关系,不可分列) ‎ ‎⑭出席这次会议的有青年工人、老年工人和妇女。(“妇女”与前两类标准不统一,不可并列) ‎ ‎⑮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和各项人才。(“各项人才”包括“科学专家”,不宜并列,应说“各学科的专家和其他人才”) ‎ ‎⑯最近一段时间,各种传媒、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大量地报道了黑龙江、江西、陕西、湖南等煤矿瓦斯爆炸伤人的事件。(属种概念不能并列) ‎ ‎⑰去年冬天,村里办起了农业技术培训班,许多青年、妇女、老人报名参加学习。(“妇女”与“青年”和“老人”分类标准不统一、概念交叉,不能并列) ‎ ‎(三)不合事理。例如: ⑪八百多人,几千条胳膊,同暴雨洪水搏斗了一天一夜。(“八百多人”怎会有“几千条胳膊”?不合事实) ‎ ‎⑫他发愤苦读,用三年时间读完了大学所有课程。(“大学所有课程”浩瀚之极,“三年时间”怎可“读完”?) ‎ ‎⑬高一高二我数学很好,所以对语文没有兴趣。(“数学很好”与“对语文没有兴趣”并无因果联系,推理不当) ‎ ‎⑭万里无云,繁星满天,我们在一轮明月的照耀下漫步校园。(既“繁星满天”,又有“一轮明月”,这不合事理) ‎ ‎(四)否定不当。例如: ⑪谁也不会否认长江不是向东流的。(三重否定成否定了,不合实际) ⑫难道你能否认你不该刻苦学习吗?(反问句的答案在句意的反面,双重否定加反问,相当于三重否定,语意反了) ‎ ‎⑬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忘思念自己的亲人。(“无时无刻不”,即“时时刻刻都”,语意反了) ‎ ‎⑭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防止……不再……”,双重否定等于肯定,这等于说,为了让交通事故再次发生……应改为“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再次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 ‎⑮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忌”“不可”双重否定等于肯定,应改为“一忌睡前恼怒……”。) ‎ 除上述四种,“主客颠倒”及“一面与两面不相协调”等语病,也可视为逻辑错误。在此不再赘述。 ‎ ‎(五)滥用数词。例如:⑪专家指出,我国西部广大中小学在未来的5到10年左右,学生入学人数会快速上升至饱和。(约数词“左右”多余) ⑫看上去,他只有近20岁左右的年龄,哪里会有35岁?(“近”与“左右”重复) ⑬这个炼钢车间,由十天开一炉,变为五天开一炉,时间缩短了一倍。(倍数词使用不当,表降低、减少只能用分数)‎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