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信息给预题方法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物理信息给预题方法

中考物理信息给预题方法 ‎ 一、信息给予题的特点 ‎1. 高起点、低落点:这类题的命题范围并没有超越课标要求,但所选择的内容确实超过了教材,这部分内容在题目中则以“新情景”的形式出现,初看起来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但细细品味,有似曾相识,看似超纲,实则扣本,能力要求高,但落实到具体的知识点时却并不高。‎ ‎2. 社会性和实用性:这类题一般通常是来源于社会热点,取材于生活,所提问题也紧扣实际,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理念的重要体现。‎ ‎3. 条件的相关性和隐蔽性:题干所提供的信息有的是多余的,只对叙述物理事实有用,而对解题却无用,对同学们思考和分析形成了干扰;另一方面,求解时往往出现“条件不足”,这就要求同学们必须通过认真阅读、分析,从中挖掘出解题需要的隐含条件。‎ ‎4.迁移性:由于题目中所创设的情景新,知识内容新,有些知识是课本上没有的,这就要求同学们能把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迁移过来,并应用到新的物理情景之中去。‎ 二、解答信息给予题的一般思路 ‎ 由于信息给予题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特点,这也就决定了解答它时应遵循的一般方法是:‎ ‎ 1.认真阅读题干,读懂题干给出的新信息,理解在创设新情景中的新知识。‎ ‎ 2.结合提出的问题,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剔除干扰因素,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 3.充分发挥联想,将发现的规律和已有的旧知识之间搭建桥梁,然后迁移到要解决的问题中去。‎ ‎ 4.运用类比推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 三、题型预测及解析 ‎ 信息给予题在联系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反映新科技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同时,能考查同学们阅读、理解、分析、概括等能力,均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可以预计在2010年各省、市的中考试题中还会有所加强。下面就常见的文字类、情景类、图表类、图像类信息给予题予以预测并加以解析。‎ 1. 文字类信息给预题 ‎【例1】人们常把飞机比做银燕,其实,飞机是用铝和铝合金做的。纯铝很软,人们在纯铝中加入4%的铜与少量的镁、锰、硅、铁等,制出了硬铝。由于硬铝既保持了密度小的特性,又克服了纯铝软的特点,因此硬铝很快就成了最重要的一种合金。一架普通的飞机,差不多要用50万个硬铝做的铆钉,另外,飞机的外壳、机翼、机尾、螺旋桨、引擎的许多部件也是用硬铝做的。‎ 在金属的家庭中。由于铝的密度小,使它得天独厚地能随飞机一起腾云驾雾,遨游高空,因此被誉为“会飞的金属”。以前,这个“会飞的金属”,还只能飞翔在地球附近的高空,可是从1957年起,随着人造卫星与宇宙火箭一个个接连上天,铝就成了“飞天”的原材料,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密封外壳与第二颗人造卫星的动物舱,以及球形容器都是铝合金做的。本来,铝已经够轻的了,可是1958年以来又研制出了更轻的铝——泡沫铝,在泡沫铝的“肚子里”尽是氢气泡,放在水里,它会像木头一样浮起来,‎1m3‎的泡沫铝,只有‎178kg,而‎1m3‎的水有‎1000kg,另外泡沫铝能保温、隔音,不易锈蚀。目前用泡沫铝来做飞机与火箭是最理想的材料。‎ 请根据上述材料的阅读,回答下列问题:‎ ‎(1)铝为什么被誉为“会飞的金属”?‎ ‎(2)纯铝中加入4%的铜与少量的镁、锰、硅、铁等制成了硬铝,硬铝有哪些优点?‎ ‎(3)泡沫铝的密度为多少?有哪些优点?‎ 解析:(1)从课本中的密度表中可以发现,各种金属相比较,铝的密度小,即体积相同的不同金属,铝的质量(重力)较小。因此,用铝作制造飞机的材料可以减轻飞机本身的重力,故铝被人们誉为“会飞的金属”。‎ ‎(2)从上述材料中可知,硬铝的优点是既保持了铝的密度小,又克服了纯铝软的特点。‎ ‎(3)由密度公式ρ=m/v可知,泡沫铝的密度为 ρ=‎178kg /‎1m3‎=0.178×10-3㎏/m3. ‎ 泡沫铝具有如下优点:保温、隔音、不易锈蚀等。‎ 说明:以文字为信息的试题通常是以社会热点、体育运动、科技成果等为载体来出题,如温哥华冬奥会、我国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的发射,等等,都是命题的热点之所在。‎ ‎2. 图像类信息给予题 ‎【例2】在图甲中,石料在钢绳拉力的作用下从水面上方以恒定的速度下降.直至全部没入水中。图乙是钢绳拉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若不计水的摩擦力,g取10N/㎏,则可算出该石料的密度为( )‎ A. 1. 6‎‎×‎103kg/m3 ‎ B. 2 .3×103㎏/m3‎ C. 2. 8×l03㎏/m3 ‎ ‎ D .3 .2×103㎏/m3‎ ‎ 解析:本题以数学图像的形式出现,要求大家从图像中获取相关信息,求出相关的物理量。‎ 从图乙可知,AB表示石料在空气中匀速下降的过程,此时钢绳的拉力F等于石料的重力G;BC段是石料逐渐进入水中的过程,浮力逐渐增大;CD段表示石料全部浸没水中后的情况,此时它受到的浮力保持不变。‎ 石料的质量为m=G/g=F/g=1400N/10N/㎏=140㎏,‎ 石料全部浸没后受到的浮力为 F浮=1400N-900N=500N,‎ 由F浮=ρ液gV排可知,石料的体积为 V=V排=F浮/ρ液g=500N /1.0×‎103kg/m3×10N/㎏=‎0.05 m3‎.‎ 则石料的密度ρ=m/V=140㎏/‎0.05 m3‎= 2. 8×l03㎏/m3.‎ 说明:图像能直观地反映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考查数理结合能力的重要切入点。在解答图像类信息题时,应结合给出的图像,找出图像中各段曲线所表示的物理含义,然后结合相关的物理公式进行运算。‎ ‎3. 情景类信息给予题 ‎【例3】先阅读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 蹦极——体验“重生”的现代体育运动 ‎ 蹦极起源于太平洋的瓦努阿图群岛。公元500年前后,西太平洋瓦努阿图部落的一位妇女为了逃避丈夫的虐待,爬上了高高的可可树,用当地一种具有弹性的蔓藤牢牢绑住脚踝,她威胁其丈夫她要从树上跳下来。此时,她的丈夫随后也爬上树说要跟着跳下去。其结果是柔嫩的蔓藤救了女人的命,而虐待的丈夫则命丧黄泉。该部落为了纪念这位勇敢的妇女,将绑藤从高处挑下发展为一种风俗习惯。他们依山建起一座由树桩和蔓藤捆扎而成的20~‎30m的高塔,年轻的男子从上面俯冲而下,象征他们的成熟,表现他们的勇敢。这时他们成年礼的仪式。‎ ‎ ‎1979年4月1日,英国牛津大学冒险俱乐部成员从当地245英尺高的克里夫顿桥上利用一根弹性绳索飞身跳下,拉开了现代蹦极运动的帷幕,随后风靡欧美和太平洋地区,近几年才被引进中国。世界上最高的蹦极点位于南非东开普省齐齐卡马山中一座名为布劳克朗斯的大桥上,高度为‎216m。在北京最早的营业的是十渡柜马乐园,号称中国第一。蹦极时的速度超过‎55Km/h,产生了最恐怖、最惊险且最刺激的感觉,就好比是向死亡之神挑战,尤其是80%反弹的感觉最为过瘾。在整个蹦极过程中,当人体落到地面(或水面)一定距离时,弹性绳被拉开、绷紧,阻止人体继续下落,当到达最低点时,弹性绳再次弹起,人被拉起,随后又落下,这样反复多次。‎ ‎ 如图所示是一种游戏叫蹦极,游戏者将一根有弹性的绳子一端系在身上,另一端固定在跳台上,然后从跳台上跳下。图中a 点是弹性绳自然下垂时绳下端的位置,c点是游戏者下落后所达到最低点的位置,对于他离开跳台至最低点的过程,‎ ‎ (1)他的重力势能一直在 ;‎ ‎ (2)绳的弹性势能一直在 ;‎ ‎ (3)他的动能,前一段时间在 ,后一段时间在 ‎ ;(以上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 (4)在最低点时,他的重力势能减小到零,动能为 ,‎ 绳的弹性势能最大 解析:本题以体育活动中的蹦极为载体来设置情境,以考查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1)游戏者从离开跳台至最低点的过程中,他的质量不变,但高度却一直在减小,则他的重力势能一直在减小;‎ ‎(2)弹性势能的大小取决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大小,在此过程中,绳子从a点开始发生弹性形变,且形变一直在增大,故绳的弹性势能一直在增大;‎ ‎(3)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游戏者从离开跳台至a点的过程中,重力势能不断减小,转化为动能,而从a点到c点的过程中,其动能逐渐转化为绳子的弹性势能,故前一段的动能不断增大,后一段的动能不断减小。‎ ‎(4)游戏者到达最低点a时,受到的合力为零而保持静止状态,故他的动能为零。‎ 答案:见解析。‎ 说明:在解答情景类信息给予题时,一定要善于从情景中找出与解决问题相关的有用的信息。对文字型情景要注意咬文爵字,找出信息的关联部分;对图示型情景要在读懂其含义的情况下进行比较,注意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4. 图表类信息给预题 ‎【例4】据交通部门的有关数据显示,现在许多交通事故都是由于超载所引起的。为了解释汽车超载带来的安全隐患,同学们利用斜面、小球和木块进行了实验探究(如图所示)。先后让质量不同的小球分别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使小球到达斜面底端A处的速度相等(木块均放在斜面底端),然后观察木块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下表为实验中测得的相关数据:‎ 实验序号 小球质量m/㎏ 小球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s/m ‎1‎ ‎0.2‎ ‎0.12‎ ‎2‎ ‎0.4‎ ‎0.24‎ ‎3‎ ‎0.6‎ ‎0.35‎ ‎4‎ ‎0.8‎ ‎0.48‎ ‎5‎ ‎1.0‎ ‎0.59‎ ‎(1)请你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在图中画出小球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随小球质量而变化的图像;‎ ‎(2)从表或图中可以得出:在小球通过A点的速度相同的条件下,小球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与小球质量的关系是 ;‎ ‎(3)请你根据(2)的结论解释汽车超载为什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解析:本题既给出了相关的图示,又给出了表格数据,故属于图表类信息给预题。‎ ‎(1)根据表格所给的数据,将对应的质量和运动的距离在坐标上描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点,然后,将各点用顺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如图所示。‎ ‎(2)从表或图中可以得出,在小球通过A点的速度相同的条件下,小球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与小球质量有关,即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的距离也越大。‎ ‎(3)当汽车以相同的速度行驶时,超载后的车具有的惯性较大,在遇紧急情况从刹车开始到最后停止运动的距离比较长,从而使汽车停下所需要的时间较长,这样将容易造成交通事故。(也可以利用功和能的关系进行解答)‎ ‎ 说明:图表类信息给预题属于较难的信息题,有些条件并未直接给出,而是隐含在图或表给中,解答时应结合图、表挖掘出有用的信息,然后进行综合分析。‎ ‎【物理情景题主要特点】 ‎ ‎  初中物理情景题是指针对题中所给的情景(包括文字信息、图片、图像或表格),提出相关物理问题。这类题有三个特点:第一,题设情境贴近生活实际或反映生活中的物理知识。试题提供足够的信息,要求学生能从试题中收集和处理信息、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其功能在于考查学生阅读信息、提取信息及整合信息的能力;第二,题目大多涉及课本知识,但又不局限于课本以内,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第三,物理情景题所考核的核心内容为物理概念、规律形成过程中所涉及的研究方法,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 ‎  【物理情景题失分原因】 ‎ ‎  物理情景题是中考的热点问题,也是难点,学生的得分率往往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物理情景题考查的物理知识具有不确定性、隐蔽性;学生的解题方式过于机械化,同样的物理规律,换了一个外套(情景)就无法解决;对情景中的信息不熟悉,加上有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不够强,题中所给的情景思维图在他的脑海中一片混乱;部分学生观察无章法,找不到问题的本质;还有学生会将现象与规律混为一谈;最后,还有学生会因为语言表达不清、不到位或者不严密而失分。 ‎ ‎  【物理情景题解题步骤】 ‎ ‎  一、明确观察的目的:弄清研究对象,找到研究量和变量,这是解题的基础。 ‎ ‎  二、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明确实验操作:运用控制变量(条件)法、转换方法有序观察。 ‎ ‎  三、分析比较各图片的异同:找到研究量与变量的相关关系(规律)。 ‎ ‎  四、分析与综合,正确地归纳规律。 ‎ ‎  五、完整表述:(依据)+条件+结果。 ‎ ‎  【物理情景题典型例题思维程序】 ‎ ‎  1、仔细审题,明确题目所提供情景的研究目的:研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本题还可以联想所学的相关物理知识:物体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及速度有关。) ‎ ‎  2、运用科学方法,有序观察:应用控制变量(条件)法研究本题实验过程。 ‎ ‎  转换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许多物理量的直接观测有困难,这时往往把所要观测的变量转换成容易间接观察和测量的物理量,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 ‎ ‎  观察①:研究量的变化——本情景中,如何比较动能的大小? ‎ ‎  分析:动能的直接测量有困难,可以从物体的做功本领大小来体现:能够将静止在同一水平面上的同一木盒推动的距离越远的小球动能越大。 ‎ ‎  观察②:控制变量的实施——本情景中,影响动能大小的本质因素是什么? ‎ ‎  分析:质量这个因素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容易发现,对其他的因素的观察则会出现分歧。部分学生发现小球高度影响小球动能,部分学生发现速度这个因素,也有学生认为是质量、速度、高度三个要素,也有学生没有认真观察本题情景而是根据平时所学知识明确是质量与速度这两个因素。本实验由于没有测速仪,直接测量速度有困难,转换为观测小球高度。本题控制高度这个条件的本质就是控制速度。 ‎ ‎  3、比较图片异同,寻找规律。 ‎ ‎  分析比较(a)、(b)两图所示的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物体质量相同,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 ‎  分析比较(a)、(c)两图所示的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物体速度相同,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 ‎  4、分析归纳,得到结论:注意表述要正确、完整。 ‎ ‎  常见错解: ‎ ‎  错解①:物体质量相同,动能大小随速度变化而变化。 ‎ ‎  错因:规律的表述不完整。 ‎ ‎  错解②:物体质量相同,速度越大,小球运动距离越大。 ‎ ‎  错因:未弄清观察研究的目的,应把“小球运动距离越大”这个现象转换为对动能大小的比较。 ‎ ‎  错解③:小球质量相同,高度越大,动能越大。 ‎ ‎  错因:未弄清转换法在比较速度的应用,控制高度这个条件的本质是控制速度。 ‎ ‎  情景题是中考的得分难点,如果只是就题论题地求解答案,难免枯燥,而且题目千变万化,挂一漏万。物理情景题所考核的核心内容为物理概念、规律形成过程中所涉及的研究方法,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同学们在情景题的解题过程中,只有挖掘其中隐含的科学方法,以科学方法为线索来分析解决问题,体验物理规律的得出过程,才能保证问题顺利解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