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吉林市长春市中考语文试题
吉林省长春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一辈子又一辈的言传,一家又一家的立德立言。汇聚成家族历史,雕____(琢 啄)出家族的风骨和神貌,“家风”一词,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和情感。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既影响了一个人的境界格局,也关系这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华民族自古有“家国天下”的文化自觉,家是中国人的人生起点,是信心的源泉和精神的依托,家谱,家训,家书,家规,各种物质的,非物质的家的产物,都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而随着社会形态,价值体系、科学技术的演进,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在不断进行着时代性的变化,____(焕 涣)发出新的魅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风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 (1)参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载:(載) zǎi:一年半~|三年五~|千~难逢。 载:(載) 记载①:刊登;登~|刊~|转~|~入史册|~于该刊第五期。 载:(載)zài①装栽:~客|~货|汽车上~满了乘客|~誉归来。 ②充满(道路):风雪~途|怨声~道。 ③(zài)姓。 载:(載)<书>又;且:~歌~舞。 A.Zǎi B.zài (2)请从括号中选择正确的汉字写在横线上。 ①雕 (琢 啄) ② (焕 涣)发 (3)解释成语“举足轻重“在文中的意思。 (4)可以替换画横线句中关联词语而不改变原句语义的一项是 A.如果……就…… B.既……又…… C.要么……要么…… D.只有……才…… 5.古诗文默写填空。 (1)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 ,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3)杜甫的《望岳》中可以读出诗人傲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 , ”。 (4)生活中我们难免身处困境,陷入迷茫。此时可以用陆游《游山西村》中的“ , ”劝勉自己。 二、阅读(45分)(一) 3.阅读下面的课内文盲文,完成问题。 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不蔓不枝 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 B.本文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C.“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D.本文借事喻理,借爱莲之事,喻修身之理。 8.下面是文中画线句的另一种标点方式,请说明这种标点的合理性。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9-11题。 精骑集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①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②,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及曩③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④,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然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君赢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⑤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注]①暗疏:默写。②惩艾(yì):惩治,惩戒。③曩(nǎng):从前。④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数次。⑤勒:刻。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精骑三千,足敌君赢卒数万。 11.从这篇序言中获得哪些启示?(写出三点)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最早的桥 茅以升 ①首先要说清楚:什么是桥?②如果说,能使人过河,从此岸到彼岸的东西就是桥,那么,船也是桥了;能使人越岭,从这山到对山的东西就是桥,那么,直升飞机也是桥了。③船和飞机当然都不是桥,因为桥是固定的,而人在桥上是要走动的。④可是,拦河筑坝,坝是固定的,而人又能在坝上走,从此岸走到彼岸,难道坝也是桥吗?⑤不是的,因为桥下还要能过水,要有桥孔。⑥那么,在浅水河里,每隔一步,放下一堆大石块,排成一线,直达对岸,上面走人,下面过水,而石块位置又是固定的,这该是一座桥了。然而严格地说来,这还不是桥,因为桥面是要连续的,不连续,不成路。⑦ 但是,过河越谷的水管渠道,虽然具备了上述的桥的条件,而仍然不是桥,这又是何故呢?⑧因为它上面不能行车。⑨这样说来,矿山里运煤的架空栈道,从山顶到平地,上面可以行车,也是桥吗?然而又不是,因为这种栈道太陡,上面不能走人。⑩说来说去,桥总要是条路,它才能行车走人,不过它不是造在地上而是架在空中的,因而下面就能过水行船。 其次,怎样叫早。是自然界历史上的早呢,还是人类历史上的早。是世界各国的早呢,还是仅仅本国的早。所谓早是要有历史记载为根据呢,还是可凭推理来臆断。是指有名的桥呢,还是无名的桥。这样一推敲,就很难落笔了。姑且定个范围,那就是:世界上最初出现的人造的桥,但只指桥的类型而非某一座桥。 在人类历史以前,就有三种桥。一是河边大树,被风吹倒,恰巧横跨河上,形成现代所谓的“梁桥”,梁就是跨越的横杆。二是两山间有瀑布,中为石脊所阻,水穿石隙成孔,渐渐扩大,孔上石层,磨成圆形,形成现代所谓的“拱桥”,拱就是弯曲的梁。三是一群猴子过河,一个先上树,第二个上去抱着它,第三个又去抱第二个,如此一个个上去连成一长串,被地上的猴子甩过河,让尾巴上的猴子,抱住对岸一棵树,这就成为一串“猿桥”,形式上就是现代所谓的“悬桥”。梁桥、拱桥和悬桥是桥的三种基本类型,所有千变万化的各种形式,都由此脱胎而来。 因此,世界上最初出现的人造的桥就离不开这三种基本形式。在最小的溪河上,就是单孔的木梁。在浅水而较大的河上,就是以堆石为墩的多孔木梁。在水深而面不太宽的河上,就是单孔的石拱,在水深流急而面又宽的大河上,就是只过人而不行车的悬桥。 12.阅读第一段。在下面AB处填写相应内容。 13,写出第三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一种即可), 14.下列与原文表述不符的一项是 A.世界上最初出现的人造桥,不是某一座桥而是指桥的类型。 B.世界上最初出现的人造桥有梁桥、拱桥、浮桥三种基本形式。 C.作者认为猴子过河形成的“猿桥”和现代所谓“悬桥”在形式上是一致的。 D.我国最早的桥叫做“梁”,《诗经》中“造舟为梁”中的“梁”是指“浮桥”。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9题。 理想的风筝 苏叔阳 ①春天又到了。 ②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而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③逢到这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飞天空的风筝。 ④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 ⑤ 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却从膝盖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 这条腿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补天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⑥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教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每次旋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⑦他的课讲得极好。祖国的历史,使他自豪。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历史学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⑧他不喜欢笔试,却喜欢在课堂上当众提问同学,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我记得清楚极了,倘若同学们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亲切、大声地说:“好!五分!”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关切地瞧着这个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每一次点头都能给学生注入一次启发。这时候,他比被考试的学生还要紧张。这情景,已经过去将近三十年了,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⑨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的风筝。 ⑩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三四米长的蜈蚣,最妙的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抻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窜入云霄。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飞上了蓝天。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看着他的脸,那浮在他脸上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⑪当一天的功课做完。暮色也没有袭上校园的上空,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参观他放风筝。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我们说笑。甚至于,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充满得意和满足的稚气。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他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⑫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⑬不见到他已经近三十年了,倘使他还健在,我希望他可以依旧地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然而,倘使不幸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不,他不会的。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梦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滑翔。 ⑭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选自《同题散文经典•藤野先生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人民文学出版社 有删改) 15.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6.结合文本,揣摩刘老师说话时的语气,选出判断不恰当的一项 A.“……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凝重、严肃) B.“好!五分!”(肯定、赞赏) C.“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鼓励、期待) D.“你不要管,我自己来。”(自信、坚定) 17.写出文中两处“少年”的不同含义。 ①那浮在他脸上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②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18.作者对刘老师有哪些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9.文章的题目市“理想的风筝”,④~⑧段却写了与风筝无关的事,你如何理解? (五)名著阅读(8分) 20.阅读下面的诗句,按要求填空。 饥馑的大地, 朝向阴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颤抖着的两臂。 中国的苦痛与灾难, 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摘自《艾青诗选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人民文学出版社)艾青的诗歌创作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了岷峨高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所选诗句借助 这一意象,抒发了 的情感。 21.阅读下面选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甲]我在宁夏和甘肃所看到的红军部队,往在窑洞里,富有地主原来的马厩里,用泥土和木料草率建成的营房里,以前的官吏或驻军丢弃的场地和房子里。他们睡在硬炕上,甚至没有草垫,每人只有一条棉毯…… [乙]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 (摘自《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埃德加•斯诺看到的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怎样的队伍?请简要概括。 22.读书方法有跳读,摘抄,做笔记、圈点批注等。请你以下列名著中的一部为例。结合名著内容向同学介绍你是怎样运用读书方法的。(任选一种方法) 《西游记》《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 三、综合实践(10分) 23.按照求完成任务。 学校开展“爱我家乡,爱我长春”主题实践活动,校刊编辑部准备制作一期《长春记忆》专刊,现在你将以校刊编辑的身份完成下面任务。 (1)[涉及栏目]专刊拟设计四个栏目,请你参照已有的栏目名称,再设计一个。 长春记忆 栏目一:老街故事 栏目二:民俗风情 栏目三: 栏目四:传统服饰 (2)[征集稿件]下面是专刊征稿启事的部分内容。其中一句存在语病,请你找出加以改正。 征稿启事 ①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家乡的了解,弘扬地域文化,学校将出版一期《长春记忆》专刊。②现面向全校同学征集与家乡有关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等。 具体要求:…… 欢迎同学们踊跃投稿! 校刊编辑部 2020年6月5日 (3)[约刊首语]如果你代表编辑部邀请校团委王老师为专刊撰写刊首语,你该怎么说?(要求:①表达得体;②包含表格所提供信息;⑧70字左右) 相关信息 你的身份 专刊主题 刊首语字数 完成时间 校刊编辑 长春记忆 400字左右 6月30日前 你:王老师,您好!…… 王老师:好的! 四、写作(50分) 24.以下作文,任选其一 作文(1)题目:我家的中国味儿 作文(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5月5日,我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B.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成功首飞。5月8日,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成功降落在预定区域。试验任务圆满成功。 然而,就在今年3月16日和4月9日,中国航天发射却两次遭遇失利,航天人集中会战,分析问题,验证试验,最终找到了失利的根本原因。 有成功,也会有失利,高风险的航天事业是这样。生活中同样如此,遇到问题,正视问题,着手解决问题,才是正确的选择。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情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 (1)表达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4)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5)不少于600字。 吉林省长春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一辈子又一辈的言传,一家又一家的立德立言。汇聚成家族历史,雕____(琢 啄)出家族的风骨和神貌,“家风”一词,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和情感。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既影响了一个人的境界格局,也关系这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华民族自古有“家国天下” 的文化自觉,家是中国人的人生起点,是信心的源泉和精神的依托,家谱,家训,家书,家规,各种物质的,非物质的家的产物,都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而随着社会形态,价值体系、科学技术的演进,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在不断进行着时代性的变化,____(焕 涣)发出新的魅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风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 (1)参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载:(載) zǎi:一年半~|三年五~|千~难逢。 载:(載) 记载①:刊登;登~|刊~|转~|~入史册|~于该刊第五期。 载:(載)zài①装栽:~客|~货|汽车上~满了乘客|~誉归来。 ②充满(道路):风雪~途|怨声~道。 ③(zài)姓。 载:(載)<书>又;且:~歌~舞。 A.Zǎi B.zài (2)请从括号中选择正确的汉字写在横线上。 ①雕 (琢 啄) ② (焕 涣)发 (3)解释成语“举足轻重“在文中的意思。 (4)可以替换画横线句中关联词语而不改变原句语义的一项是 A.如果……就…… B.既……又…… C.要么……要么…… D.只有……才…… 【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根据词语搭配或者语境来判断词语的读音。 “承载”意思是: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载,装载。“载”应读作“zài”。 故选:B。 (2)本题考查字形。根据词语搭配或者语境来判断词语的写法。 琢:①雕刻玉器;②思索,考虑。啄:①鸟类用嘴取食物; ②书法用语。指汉字笔画的短撇。 雕琢:对某事物修改使其更为完善。 焕:①光明,光亮;②姓。涣:流散,离散。 焕发:光彩四射。 (3)本题考查词语解释。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举足轻重:原指处于两强间的有实力的人,只要稍微倾向一方,就能打破均势。后用来比喻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全局。 根据“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可知,“举足轻重”用的是本义。 (4)本题考查关联词。根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来选用逻辑关系一致的关联词来替换即可。 “既……也……”表示并列关系。 A.表示因果关系; B.表示并列关系; C.表示选择关系; D.表示条件关系; 故选:B。 【解答】答案: (1)B (2)①琢;②焕 (3)只要稍微倾向一方,就能打破均势。后用来比喻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全局 (4)B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而且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5.古诗文默写填空。 (1)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 ,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3)杜甫的《望岳》中可以读出诗人傲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 , ”。 (4)生活中我们难免身处困境,陷入迷茫。此时可以用陆游《游山西村》中的“ , ”劝勉自己。 【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解答这类题目,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学而不思则罔(注意“罔”的书写)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注意“戎”的书写)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注意“柳”的书写)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二、阅读(45分)(一) 3.阅读下面的课内文盲文,完成问题。 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不蔓不枝 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 B.本文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C.“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D.本文借事喻理,借爱莲之事,喻修身之理。 8.下面是文中画线句的另一种标点方式,请说明这种标点的合理性。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分析】参考译文: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解答】(6)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濯:洗。 ②句意为:不生枝蔓,不长枝节,枝:旁生枝茎。 (7)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文章主旨和写作手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BC.正确; D.有误,借物喻理就是通过对某一事情的描述、概述,归结出其中的特征或意义,用来解释某一客观存在的道理,本文属于托物言志。 故选:D。 (8)本题考查理解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结合内容可知,在“菊”和“莲”之间用分号,内容上突出“菊”和“莲”两种不同种类的花喜欢之人少的特点,存在并列关系;在“牡丹”后面用感叹号,作者发出感叹,表达作者对牡丹所代表的追求富贵的世俗气的厌恶。据此回答即可。 答案: (6)①洗;②旁生枝茎。 (7)D (8)分号可以分割存在一定关系的两个分句,在内容上突出“菊”和“莲”两种不同种类的花喜欢之人少的特点,存在并列关系,可以用分号分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用感叹号,作者发出感叹,表达作者对牡丹所代表的追求富贵的世俗气的厌恶。 【点评】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9-11题。 精骑集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①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②,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及曩③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④,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然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君赢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⑤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注]①暗疏:默写。②惩艾(yì):惩治,惩戒。③曩(nǎng):从前。④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数次。⑤勒:刻。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精骑三千,足敌君赢卒数万。 11.从这篇序言中获得哪些启示?(写出三点) 【分析】参考译文: 我年轻的时候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的下。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凭借此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 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年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现在每当看到一手书卷,一定要反复推敲多次才能懂,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读此都记不住。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因为健忘荒废了。 唉,荒怠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用一千精锐的骑兵,足以对抗你数万瘦弱的士兵。”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解答】(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据此断句为: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0)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精骑,精锐的骑兵。赢卒,瘦弱的士兵。句意为:我用一千精锐的骑兵,足以对抗你数万瘦弱的士兵。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梳理语段内容,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来谈即可。由文中“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可以得出:不能倚仗自己天资聪颖就不愿用功学习;“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可以得出: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从他读《齐史》中可得出要注重后天的努力,勤于学习和总结,善于吸收前人智慧来提升自我的优点;注意可分条概括,答出三点即可。 答案: (9)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0)我用一千精锐的骑兵,足以对抗你数万瘦弱的士兵。 (11)①不能倚仗自己天资聪颖就不愿用功学习;②要注重后天的努力,勤于学习和总结,善于吸收前人智慧来提升自我;③学习中遇到问题时,要主动想办法解决。 【点评】断句的基本方法1.整体把握语段含义;2.尽量分清语段的层次;3.从最容易把握的句子入手,借助技巧加以判断,前后延伸;4.用翻译的方式验证句子间是否意思连贯。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最早的桥 茅以升 ①首先要说清楚:什么是桥?②如果说,能使人过河,从此岸到彼岸的东西就是桥,那么,船也是桥了;能使人越岭,从这山到对山的东西就是桥,那么,直升飞机也是桥了。③船和飞机当然都不是桥,因为桥是固定的,而人在桥上是要走动的。④可是,拦河筑坝,坝是固定的,而人又能在坝上走,从此岸走到彼岸,难道坝也是桥吗?⑤不是的,因为桥下还要能过水,要有桥孔。⑥那么,在浅水河里,每隔一步,放下一堆大石块,排成一线,直达对岸,上面走人,下面过水,而石块位置又是固定的,这该是一座桥了。然而严格地说来,这还不是桥,因为桥面是要连续的,不连续,不成路。⑦但是,过河越谷的水管渠道,虽然具备了上述的桥的条件,而仍然不是桥,这又是何故呢?⑧因为它上面不能行车。⑨这样说来,矿山里运煤的架空栈道,从山顶到平地,上面可以行车,也是桥吗?然而又不是,因为这种栈道太陡,上面不能走人。⑩说来说去,桥总要是条路,它才能行车走人,不过它不是造在地上而是架在空中的,因而下面就能过水行船。 其次,怎样叫早。是自然界历史上的早呢,还是人类历史上的早。是世界各国的早呢,还是仅仅本国的早。所谓早是要有历史记载为根据呢,还是可凭推理来臆断。是指有名的桥呢,还是无名的桥。这样一推敲,就很难落笔了。姑且定个范围,那就是:世界上最初出现的人造的桥,但只指桥的类型而非某一座桥。 在人类历史以前,就有三种桥。一是河边大树,被风吹倒,恰巧横跨河上,形成现代所谓的“梁桥”,梁就是跨越的横杆。二是两山间有瀑布,中为石脊所阻,水穿石隙成孔,渐渐扩大,孔上石层,磨成圆形,形成现代所谓的“拱桥”,拱就是弯曲的梁。三是一群猴子过河,一个先上树,第二个上去抱着它,第三个又去抱第二个,如此一个个上去连成一长串,被地上的猴子甩过河,让尾巴上的猴子,抱住对岸一棵树,这就成为一串“猿桥”,形式上就是现代所谓的“悬桥”。梁桥、拱桥和悬桥是桥的三种基本类型,所有千变万化的各种形式,都由此脱胎而来。 因此,世界上最初出现的人造的桥就离不开这三种基本形式。在最小的溪河上,就是单孔的木梁。在浅水而较大的河上,就是以堆石为墩的多孔木梁。在水深而面不太宽的河上,就是单孔的石拱,在水深流急而面又宽的大河上,就是只过人而不行车的悬桥。 12.阅读第一段。在下面AB处填写相应内容。 13.写出第三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一种即可), 14.下列与原文表述不符的一项是 A.世界上最初出现的人造桥,不是某一座桥而是指桥的类型。 B.世界上最初出现的人造桥有梁桥、拱桥、浮桥三种基本形式。 C.作者认为猴子过河形成的“猿桥”和现代所谓“悬桥”在形式上是一致的。 D.我国最早的桥叫做“梁”,《诗经》中“造舟为梁”中的“梁”是指“浮桥”。 【分析】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桥,第一段介绍了什么是桥,第二段介绍了什么是早,第三段和第四段介绍了桥的三种形式。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解答】(1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以及按照要求进行仿写练习。根据首段中的“因为桥下还要能过水,要有桥孔”“桥总要是条路,它才能行车走人,不过它不是造在地上而是架在空中的,因而下面就能过水行船”可提炼作答。 (1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辨别以及对于说明方法作用的掌握。对在人类历史以前的梁桥、拱桥和悬桥等三种桥的分别说明。运用的是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从而条理清楚的说明了在人类历史以前桥的三种基本类型,让人清楚明白的知道在人类历史以前,就有三种桥。 (14)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信息比对能力。这是一道选择题,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从材料中找出各选项相对应的句子,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作出选择。 ACD.正确; B.有误,世界上最初出现的人造桥有梁桥,拱桥和悬桥三种基本形式,而不是浮桥。 故选:B。 【点评】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xxx和xxx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就是运用比喻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9题。 理想的风筝 苏叔阳 ①春天又到了。 ②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而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③逢到这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飞天空的风筝。 ④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 ⑤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却从膝盖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 这条腿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补天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⑥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教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每次旋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⑦他的课讲得极好。祖国的历史,使他自豪。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历史学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⑧他不喜欢笔试,却喜欢在课堂上当众提问同学,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我记得清楚极了,倘若同学们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亲切、大声地说:“好!五分!”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关切地瞧着这个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每一次点头都能给学生注入一次启发。这时候,他比被考试的学生还要紧张。这情景,已经过去将近三十年了,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⑨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的风筝。 ⑩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三四米长的蜈蚣,最妙的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抻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窜入云霄。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飞上了蓝天。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看着他的脸,那浮在他脸上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⑪当一天的功课做完。暮色也没有袭上校园的上空,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参观他放风筝。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我们说笑。甚至于,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充满得意和满足的稚气。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他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⑫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⑬不见到他已经近三十年了,倘使他还健在,我希望他可以依旧地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然而,倘使不幸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不,他不会的。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梦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滑翔。 ⑭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选自《同题散文经典•藤野先生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人民文学出版社 有删改) 15.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6.结合文本,揣摩刘老师说话时的语气,选出判断不恰当的一项 A.“……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凝重、严肃) B.“好!五分!”(肯定、赞赏) C.“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鼓励、期待) D.“你不要管,我自己来。”(自信、坚定) 17.写出文中两处“少年”的不同含义。 ①那浮在他脸上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②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18.作者对刘老师有哪些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9.文章的题目市“理想的风筝”,④~⑧段却写了与风筝无关的事,你如何理解? 【分析】文章回忆了上学时教历史的刘老师。刘老师是一个失去左腿的残疾人,他历史课上得很精彩,但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能做出各式各样的风筝,并亲自将它们放上天空。刘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解答】(15)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能力。阅读全文,了解大意,可知本文表述的对象刘老师,他身残志坚,每年春天都会放飞风筝,表达他对理想的追求。文章的标点是“理想的风筝”,主要事件与风筝有关,所以文首写春天的景物,从结构上看,是为了引出写作的人物与主要内容,并起到开篇点题的作用。从内容上看,此段景物描写表现春天的生机活力与希望,为下文表现刘老师对理想的追求作铺垫,并定下了温暖的感情基调。 (16)本题考查人物情感揣摩正误的判断能力。 A.有误,刘老师在介绍他残疾原因的时候,是“笑着对我们说”的,“女娲造人”是神话故事,他说自己的腿是女娲造人时甩丢的,很明显是调侃,所以说话时应是快乐、放松的。 BCD.正确。 故选:A。 (17)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两题中给出的词语相同,要求分析的是词语的语境义。第一个句子中的“少年”,很明显指的是刘老师,指的是放风筝时快乐轻松的刘老师如同少年般充满活力,充满着对生活的希望。第二个句子中的“少年”指的就是青少年一代,作者是想以此反问句,表达刘老师“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对自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青少年一代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信心。 (18)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文章第五段写刘老师对自己残疾原因的介绍,“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表现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尊敬与爱戴;第七段介绍刘老师历史课上得好,“后来我考入历史学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喜爱与感激之情;写刘老师春天里放风筝,“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又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的敬佩与赞美之情;通过记叙了刘老师年过半百,身患残疾依然在讲台上跳跃讲课,同时上历史课给我们很大触动,从而影响我大学专业选择历史系,表达了我对刘老师的感激和喜爱之情;文末“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直接抒情,表达对刘老师的思念之情。 (19)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与段落作用的分析能力。本文的标题是“理想的风筝”,很明显有两层含义,表层指的是刘老师春天放飞的风筝,以风筝表达自己对理想的追求。从刘老师放风筝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梦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滑翔。”可以看出标题还暗指刘老师在学生的心里播下了理想的种子。理解了这些,即可知标题的含义即为本文要表现的主旨。文章④~⑧段描述的是刘老师上课的情景,“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他的课讲得极好”“后来我考入历史学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表现了刘老师上课十分艰辛,但是他却不顾自己的痛苦,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看起来与风筝没有关系,实则是为下文具体写他放风筝,放飞理想作铺垫。 答案: (15)内容上:渲染了春天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气氛,奠定全文温暖的感情基调,以景喻人,表达了“我”对刘老师的思念之情。结构上:照应题目,由风筝引出下文,是用春天的景色和风筝勾起我对刘老师的回忆,突出了刘老师对我的影响十分大,让我至今记得他。 (16)A (17)①句中的少年指的是刘老师,尽管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依然如少年一般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及不懈追求。在放风筝时仍像孩子一样朝气蓬勃,富有生气,对生活充满热爱,表达了我对他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② 句中的少年指的是和学生时代的作者一样的广大青少年。在这里将孩童与年过五十,身有残疾却对生活有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刘老师进行对比,表现出我因为刘老师而产生积极的改变,表达我对他的感激之情。 (18)通过记叙了刘老师年过半百,身患残疾依然在讲台上跳跃讲课,同时上历史课给我们很大触动,从而影响我大学专业选择历史系,表达了我对刘老师的感激和喜爱之情;以及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即使残疾,依然努力生活,也体现了我对刘老师的赞美和敬佩。最后因为多年未见刘老师,也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无限思念之情。 (19)标题有两层含义:①刘老师在每个学生的心里播也理想的种子,放飞理想的风筝;②每年春天,刘老师都放风筝,那风筝里有刘老师的理想,他把理想放飞。④~⑧段侧重于对刘老师的描写,看似与风筝无关,实则突出了刘老师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他为学生树立了榜样,播下了一颗颗理想的种子,对我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表达了我们对刘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也为下文写“放风筝”和体现主旨作铺垫。 【点评】环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方法: 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主要作用有:(1)渲染某种气氛;(2)衬托人物心情;(3)表现人物性格;(4)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情节作铺垫。值得注意的是,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不是单一的,往往需要我们结合文章内容作出具体分析。 2、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组合,主要作用是交代历史背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五)名著阅读(8分) 20.阅读下面的诗句,按要求填空。 饥馑的大地, 朝向阴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颤抖着的两臂。 中国的苦痛与灾难, 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摘自《艾青诗选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人民文学出版社)艾青的诗歌创作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了岷峨高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所选诗句借助 这一意象,抒发了 的情感。 【分析】本题考查名著综合。《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7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此诗通过描写大雪纷扬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表现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展现了旧中国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热情,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赤子之心。“饥馑的大地……”借助“土地”这一意象抒发了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的情感。 【解答】答案:土地 抒发了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的情感 【点评】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与名著阅读配合起来进行。 21.阅读下面选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甲]我在宁夏和甘肃所看到的红军部队,往在窑洞里,富有地主原来的马厩里,用泥土和木料草率建成的营房里,以前的官吏或驻军丢弃的场地和房子里。他们睡在硬炕上,甚至没有草垫,每人只有一条棉毯…… [乙]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 (摘自《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埃德加•斯诺看到的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怎样的队伍?请简要概括。 【分析】本题考查名著情节。根据平时积累,依据题目要求作答即可。《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解答】答案: 示例:中国红军是一支甘于奉献,甘于吃苦,不怕牺牲的一支队伍。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22.读书方法有跳读,摘抄,做笔记、圈点批注等。请你以下列名著中的一部为例。结合名著内容向同学介绍你是怎样运用读书方法的。(任选一种方法) 《西游记》《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本推荐名著的掌握程度。认真阅读名著,结合积累作答。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及阅读名著的方法的运用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阅读名著的几种方法:跳读,摘抄,做笔记、圈点批注等。然后结合名著中的具体情节进行分析。如:可以结合《西游记》的第一回“猴王出世”这一情节分析如何运用圈点批注法阅读名著。 示例: 读《西游记》,可以运用圈点批注法。首先画出西游记中的精彩情节,如第一回的“猴王出世”。东胜神洲傲来国海中有座花果山,山顶有一块儿受日月精华的石头,孕育出一个石猴。石猴在所居河水源头寻到名为水帘洞的石洞,被群猴拥戴为王,称为千岁大王,后将千字隐去,遂称美猴王。画出关键情节后,在这基础上对情节中体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特征进行批注,可以看出孙悟空的厉害、机智聪慧。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在平时的阅读中,注意对重点的人物及其情节进行重点记忆。 三、综合实践(10分) 23.按照求完成任务。 学校开展“爱我家乡,爱我长春”主题实践活动,校刊编辑部准备制作一期《长春记忆》专刊,现在你将以校刊编辑的身份完成下面任务。 (1)[涉及栏目]专刊拟设计四个栏目,请你参照已有的栏目名称,再设计一个。 长春记忆 栏目一:老街故事 栏目二:民俗风情 栏目三: 栏目四:传统服饰 (2)[征集稿件]下面是专刊征稿启事的部分内容。其中一句存在语病,请你找出加以改正。 征稿启事 ①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家乡的了解,弘扬地域文化,学校将出版一期《长春记忆》专刊。②现面向全校同学征集与家乡有关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等。 具体要求:…… 欢迎同学们踊跃投稿! 校刊编辑部 2020年6月5日 (3)[约刊首语]如果你代表编辑部邀请校团委王老师为专刊撰写刊首语,你该怎么说?(要求:①表达得体;②包含表格所提供信息;⑧70字左右) 相关信息 你的身份 专刊主题 刊首语字数 完成时间 校刊编辑 长春记忆 400字左右 6月30日前 王老师:好的! 【分析】(1)本题考查栏目设计。根据活动主题“爱我家乡,爱我长春”,结合其余几个栏目的特点,抓住对长春产生重大影响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来拟写即可。例如:结合长春电影制片厂,“一汽”等著名企业,可以拟写为“长影印象”“一汽印象”等。 (2)本题考查病句辨别和修改。根据句子内容,结合病句分类来分析和辨别。“现面向全校同学征集与家乡有关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等”这个句子句式杂糅,这个句子糅合了两个句子:“现面向全校同学征集与家乡有关的稿件”“稿件包括文字、图片等”。把这个句子拆分为两个句子即可。 (3)本题考查口语交际。组织语言时,信息要全面,还要注意礼貌用语。 【解答】答案:(1)示例:长影印象 (2)②现面向全校同学征集与家乡有关的稿件,稿件包括文字、图片等。 (3)示例:您好!王老师,我是校刊的编辑,想邀请您为校刊写一篇刊首语。主题要求是长春记忆,400字左右。在六月末前完成即可。感谢您的支持!等待您的回信! 【点评】语言表达应注意:①文明得体。应根据特定的情景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②有内容。要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力求清楚、明白;③说话有合理的顺序。要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④语言简明。要满足试题的要求,简明作答,字数适中,标点恰当。 四、写作(50分) 24.以下作文,任选其一 作文(1)题目:我家的中国味儿 作文(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5月5日,我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B.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成功首飞。5月8日,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成功降落在预定区域。试验任务圆满成功。 然而,就在今年3月16日和4月9日,中国航天发射却两次遭遇失利,航天人集中会战,分析问题,验证试验,最终找到了失利的根本原因。 有成功,也会有失利,高风险的航天事业是这样。生活中同样如此,遇到问题,正视问题,着手解决问题,才是正确的选择。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情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 (1)表达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4)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5)不少于600字。 【分析】本篇作文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我家的中国味儿》,实际上考查的目的是让学生回归家庭,回归生活,立足家庭来思考中国的文化、中国风、中国元素。所以这里边的中国味儿,大家不要狭隘地理解为舌尖上的味儿,不要狭隘地理解为滋味儿,当然它包含着磁味儿,比如说东北的腌酸菜、杀猪菜,这就是东北舌尖上的中国味儿。那么除了这个,实际上可以按照衣、食、住、行的角度来思考,或者选择其中某一个方面来写,都是可以的,比如说从穿衣来看,旗袍,唐装,甚至汉服,这都是中国味儿;那么住的,有的设计或者是装修风格,是古典的中国传统的特点;还有一些有中国味儿的活动,比如说中秋赏月,吟诗,元宵观灯、猜灯谜等等,有的家庭一家人都愿意参与这样的活动,这都可以是“我家的中国味儿”。写这篇作文,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完成这篇作文的写作。 【解答】我家的中国味儿 每天放学回家,推开门的那一刻,总会听到妈妈那句千年不变的话语,“哎呀!我家的古典美女回来了!” 妈妈这样说,是有原因的,因为,只要我一到家,家中就会刮起一阵民族风,里里外外飘荡着中国味儿。 我会换上汉服,衣袂飘飘地,从卧室走到客厅,从客厅走到厨房,从厨房走到阳台,在各个房间能够照见人的物体前欣赏一番,陶醉一番。而这时,妈妈是窃笑的,爸爸是摇头的,可他们却拿我没办法。00后女孩,我的爱好我做主。 相反,我看到他们无奈的表情时,会飘飘然走到他们的面前,轻轻下拜,说一声“父亲大人好”,“母亲大人好”,弄得他们无话可说,只能忙不迭地连声回应“好!好!好!”,随后的我,微微起身,平视,直立,迈着莲花步,在爸爸妈妈的注视下,回到我的卧室。 关上卧室门,我禁不住倒在床上,笑作一团。稍事休息后,开始我的晚自修。 初中学习,作业繁多,用来调剂我的生活的,是《诗经》。我痴迷上了《诗经》,不断地背诵《诗经》,没想到,忽然有一天晚上,我发现,我竟然能把《诗经》全书背诵下来了。 当我向爸爸妈妈炫耀,说我把《诗经》全背下来了的时候,妈妈还不信,说:“你把《诗经》都背下来了?那我考考你!”说完,从我的手里拿过《诗经》,翻到第一页,读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接着给我背!”我很是不屑,顺着她说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背完之后,说:“你考得太简单了,问一些难的。” 妈妈用难以置信的眼神看着我,然后,又翻看着《诗经》,让我背《芣苢》,让我背《氓》……最后,还找了一首长长的《七月》难为我。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吃完晚饭,我家都有一个固定的餐后节目,那就是爸爸妈妈考我背《诗经》。我乐此不疲,谁叫我是“《诗经》女孩”呢! 因为痴迷《诗经》,我还借用《诗经•王风•丘中有麻》里的句子,给自己起了一个雅名--“佩玖”。这古韵十足的名字,在学校的时候,引得老师纷纷询问,我虽不言,但心乐开怀。 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其实源起于初一。一次,在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的时候,看到了穿着汉服的武亦姝姐姐,她在台上的淡定从容,她的古典,她的优雅,让我沉迷,于是,无法自拔地,我也爱上了诗词,爱上了汉服。 我深深地知道,武亦姝的魅力,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赋予的,而这种文化的魅力才是长久的,不败的。 我愿,这传统文化的味道长久地氤氲在我的家中,我的生活中,因为我知道,这种味道,才是真正的中国味儿。 【点评】本篇作文,开篇点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从穿汉服、背《诗经》、给自己起名等,极具中国元素的片段描写,来突出“我家的中国味儿”这一主题。作者同时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让所描绘的片段更生动形象。最后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分析】本篇作文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2020年5月5日的发射成功,是众多航天人员在前两次失败后,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果,正是他们正视了这两次的失败,坚持“遇到问题,正视问题,着手解决问题”的精神,才最终迎来了第三次的成功。生活中的我们也应该这样,在我们失败的时候不要气馁,要找出失败的原因,并找出解决的办法,只有正视失败,正视失利,从中总结经验并吸取教训,这样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根据以上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可以得出本则材料的立意:正视失败;在失败中找原因,是必须的成功之道;失败是成功之母等。文体选择记叙文或是议论文都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经历,完成这篇作文的写作。 【解答】失败并不可怕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行。有平坦的大道,也有崎岖的小路;有美丽的鲜花,也有密布的荆棘。在这旅途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失败,而我始终认为,生命的价值就是坚强地面对失败。跌倒了,不要乞求别人扶你起来;失去了,不要乞求别人替你找回。 然而,很多人失败了却会驻足不前,沉迷不起。就如“西楚霸王”项羽,在被韩信的十面埋伏的打击下,一败涂地,逃到乌江边时,便失去了战斗的信心,只得自刎乌江。晚清政府在外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地打击下,一次鸦片战争就被吓破了胆,面对失败只能割地赔款,以求得暂时的苟且偷安。 对于失败,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我认为,失败是人生中遇到的各种大大小小地挫折,这是在所难免的。失败了,并不意味着你比别人差;失败了,也不意味着你永远不会成功;失败了,更不意味着你到了生命的尽头。失败的终点,往往是成功的起点。只要你能正视失败,拿出勇气和毅力,就肯定能迎来成功。人生就像奔腾的海洋,没有岛屿和暗礁,就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即使生活有一千个理由让你哭泣,你也要拿出一万个理由笑对人生。无论顺境还有逆境,都要从容地面对;无论获得还是失去,都要平静地接受。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一个平衡的心态,积极地面对人生。 失败并不可怕。为了追寻自己的理想,我们要飞翔,去接受风雨的洗礼;为了实现人生的夙愿,我们要飞翔,去迎接春风和朝阳。虽然我们并不坚强的翅膀也许会受伤,但我们必须飞向远方。青春是一只神奇的画笔,让我们携手并肩,用青春描绘新世纪的风采,感悟人生的真谛,谱写生命的乐章! 【点评】这是一篇很不错的议论文,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了观点:生命的价值就是坚强地面对困难。论证层次鲜明、清晰,项羽和晚清政府的反面论据很有说服力,结尾“失败并不可怕”回扣主题。语言流畅,结构完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