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中考物理试卷及答案详解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大连市中考物理试卷及答案详解

‎2016年辽宁省大连市中考物理试卷 ‎ ‎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注意:第1~11题中,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2分)我们通常所说的男高音的“高”是指声音的(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振幅 ‎2.(2分)下列做法中,符合安全用电常识的是(  )‎ A.将家用电器金属外壳接地 B.使用绝缘皮破损的电线供电 C.用湿毛巾擦拭正在发光的电灯 D.在高压输电线附近放风筝 ‎3.(2分)下列设备中,利用了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是(  )‎ A.电动机 B.动圈式话筒 C.电磁起重机 D.扬声器 ‎4.(2分)下列各种摩擦中,应该设法减小的是(  )‎ A.使用滑轮时,轮与轴之间的摩擦 B.跑步时,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 C.拔河比赛时,手和绳子之间的摩擦 D.自行车刹车时,闸皮与车圈之间的摩擦 ‎5.(2分)下列过程中,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寒冷的冬天,通过搓手来取暖 B.用铁锤锻打工件,工件会发热 C.做饭时,用炉火对锅里的水加热 D.把铁丝反复弯折,弯折处变热 ‎6.(2分)箱子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工人沿水平方向用力推箱子,但没推动,则与推力相平衡的力是(  )‎ A.箱子受到的重力 B.箱子对地面的压力 C.地面对箱子的支持力 D.地面对箱子的摩擦力 ‎7.(2分)下列家庭电路中,开关S和电灯L的接线正确的是(  )‎ A. B. C. D.‎ ‎8.(2分)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沿着光具座,从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的某位置向焦点移动.在此过程中,像的大小及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 A.像和像距都逐渐变大 B.像和像距都逐渐变小 C.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小 D.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大 ‎9.(2分)如图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形状S,灯L不发光,电流表有示数,电压表无示数.则电路的故障可能是(  )‎ A.电阻R被短接 B.灯L被短接 C.灯L的灯丝断了 D.电阻R的接线柱接触不良 ‎10.(2分)如图所示,小球在A点由静止开始释放,向右侧摆动,B点是小球摆动的最低点,C点是小球摆动到右侧的最高点,且A、C两点到B点的竖直距离hA>hC.在小球从B点摆动到C点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B.小球的机械能总量逐渐减小 C.绳的拉力对小球做了功 D.小球的动能全部转化为重力势能 ‎11.(2分)一个小石块从空中的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竖直下落,若不计空气阻力,从小石块开始下落,到刚落到地面的过程中,小石块的重力势能Ep随着时间的变化图象可能是(  )‎ A. B. C. D.‎ ‎12.(2分)如图所示,将注射器的小孔用橡皮帽堵住,快速推动活塞,压缩注射器内的空气.则注射器内的空气(  )‎ A.密度变小 B.温度升高 C.压强不变 D.内能增大 ‎13.(2分)水平桌面上有甲、乙两个相同的烧杯,都装有一些水,将不同材料制成的、体积相同的两个空心球a和b放入两个烧杯的水中,静止时,a球下沉到烧杯底部,b球漂浮在水面,且两个烧杯中的水面恰好相平,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烧杯底部受到水的压力相等 B.a球受到的浮力大于b球受到的浮力 C.a球材料的密度一定大于b球材料的密度 D.甲烧杯对桌面的压力大于乙烧杯对桌面的压力 ‎14.(2分)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S,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位于b端,此时电阻R1和R2的功率相等.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b端滑到中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路的总电阻变小 B.电阻R1的功率小于电阻R2的功率 C.电阻R1的电流变化量小于电阻R2的电流变化量 D.滑动变阻器的电流变化量小于电阻R2的电流变化量 ‎ ‎ 二、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5.(2分)小明坐在行驶的火车上,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后运动,他是以  为参照物的.当火车突然减速时,小明会向前倾倒,这是因为小明具有  .‎ ‎16.(2分)将玻璃棒和丝绸摩擦,玻璃棒会带上  电荷;用一个带负电的物体去靠近一个带负电的轻质小球,小球会被  (选填“吸引”或“排斥”).‎ ‎17.(2分)煤和石油都属于  能源(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路灯上安装的光电池板是用  材料(选填“超导体”或“半导体”).‎ ‎18.(2分)小明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0.5m处,他在镜中的像与他相距  m.当他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将  .‎ ‎19.(2分)某同学要将水和硫酸铜溶液装入量筒中做“液体扩散”实验,已知水的密度小于硫酸铜溶液的密度.装好液体后,处于量筒底部的液体是  .装好液体的量筒所处的环境温度越高,液体颜色变均匀所用的时间越短,这说明温度越高,液体扩散得越  .‎ ‎20.(2分)当火车驶进车站时,如果车站上的乘客站在安全线和火车之间,则乘客与火车之间的空气流速将  ,空气压强将  ,容易引发危险.(都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1.(2分)在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时,萘的颗粒  一点好(选填“大”或“小”).加热过程中,用搅拌器不断地搅拌,目的是使萘各处的  趋于一致.‎ ‎22.(2分)如图所示,GMR为巨磁电阻,其阻值随着磁场的增强而急剧减小.闭合开关S1和S2,电磁铁的右端是  极;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中点滑到b端时,电压表的示数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3.(2分)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上,请画出折射光线.‎ ‎24.(2分)如图所示,用杠杆将物体A吊起,O点是支点,请画出拉力F1的力臂L1和物体A所受的重力G的示意图.‎ ‎ ‎ 三、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共20分)‎ ‎25.(6分)用炉子烧水时,将10kg的水从20℃加热到100℃,燃烧了0.5kg的焦炭.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焦炭的热值是3.0×107J/kg.试求:‎ ‎(1)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2)0.5kg焦炭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是多少?‎ ‎(3)炉子烧水的效率是多少?‎ ‎26.(8分)如图是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的小台灯电路图,S为单刀双掷开关,电源电压为12V,且保持不变,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6W,电阻R的阻值为6Ω.当开关S接“2”时,小灯泡恰好正常发光.若灯丝电阻不变,试求:‎ ‎(1)小灯泡的额定电流是多少?灯丝的电阻是多少?‎ ‎(2)小灯泡正常发光5min,电流通过小灯泡做的功是多少?‎ ‎(3)开关S接“1”时,电阻R的功率是多少?‎ ‎27.(6分)一个重260N的涂料桶放在水平地面上,涂料桶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0.1m2,工人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在20s内将涂料桶提高了5m,工人对绳子自由端施加的拉力F为150N.试求:‎ ‎(1)涂料桶放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 ‎(2)拉力F所做的功是多少?‎ ‎(3)拉力F做功的功率是多少?‎ ‎ ‎ 四、简答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 ‎28.(3分)夏天,持续数日的高温天气后,下了一场急雨,雨后,山林中升起飘渺的白雾.请分析说明白雾形成的原因.‎ ‎29.(3分)如图所示,两端开口的直筒下端浸在水中,在用拉力F缓慢向上拉动活塞的过程中,筒内、外水面高度差h逐渐变大(活塞下面的筒内始终充满水),拉力F逐渐变大,不计活塞与筒壁之间的摩擦及活塞的重力,请分析说明拉力F变大的原因.‎ ‎ ‎ 五、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16分)‎ ‎30.(5分)某同学猜想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有关,为了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是否有关”,所用的实验器材有:电压为6V的电源,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停表、开关各一个;与U形相连的塑料盒一个,盒内密封着空气盒内电阻丝的阻值为10Ω;导线若干.‎ ‎(1)用笔画代替导线,将图中的电路连接完整.‎ ‎(2)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到  端.(选填“a”或“b”)‎ ‎(3)该实验是通过  来反映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热量的多少.‎ ‎(4)该同学设计实验时,将三次实验的通电时间均设定为15s,三次实验预设的电流值分别是I1、I2和I3,则该同学进行第一次实验的操作是:闭合开关,  .‎ ‎31.(5分)已知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为了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所用的实验器材有:重力为2N、体积为60cm3的柱状物块一个,装有适量水的大量筒一个,规格不同的甲(量程为0~2.5N、分度值为0.05N)、乙(量程为0~5N,分度值为0.2N)两个弹簧测力计.‎ ‎(1)实验中,量筒里的水要“适量”,水“适量”的标准是:  .‎ ‎【只选择一个选项,将选项前的字母填写在横线上】‎ A.水的体积至少是60cm3‎ B.物块一半体积能浸没在水中即可 C.物块能够浸没在水中即可 D.能测出物块排开液体最大体积,且物块没接触到量筒底部 ‎(2)请分析说明应该取哪个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 ‎(3)画出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表中要有必要的信息.‎ ‎32.(6分)小明在探究“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的像的高度和像距的关系”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用发光二极管做成的物体、有小孔的方纸板、用半透明塑料膜做成的屏、量程为0~30cm的直尺,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1)该实验应该在较  的环境下进行.(选填“亮”或“暗”)‎ ‎(2)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请在方格纸上画出像高与像距的关系图象.‎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物距u/cm 相同 物高h1/cm 相同 像距v/cm ‎4.0‎ ‎8.0‎ ‎12.0‎ ‎16.0‎ ‎20.0‎ ‎24.0‎ 像高h2/cm ‎2.0‎ ‎4.1‎ ‎6.0‎ ‎8.0‎ ‎9.9‎ ‎12.0‎ ‎(3)根据图象,得出的探究结论是:  .‎ ‎(4)另一名同学在做该实验时,更换了部分实验器材,其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外筒(足够长)用不透明的材料制成,左端开有小孔;内筒(内径约14cm)的筒壁用不透明的材料制成,左端用半透明塑料膜做屏,并可以在外筒中自由地拉出或推入.其他器材不变.和小明所用的装置相比较,请说出该同学用这样的装置做实验的好处和不足.(各写一条即可)‎ 好处:  ;‎ 不足:  .‎ ‎ ‎ ‎2016年辽宁省大连市中考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注意:第1~11题中,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2分)(2016•大连)我们通常所说的男高音的“高”是指声音的(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振幅 ‎【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比较思想;声现象.‎ ‎【分析】(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声音尖而刺耳的音调越高,声音宽厚的音调越低.‎ ‎(2)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声音越大,响度越大;声音越小,响度越小.‎ ‎(3)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解答】解:男高音是指声音很高,音调高,是因为其声带振动的频率大.‎ 故选C.‎ ‎【点评】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掌握三个特征的影响因素.能分辨音调、响度和音色.‎ ‎ ‎ ‎2.(2分)(2016•大连)下列做法中,符合安全用电常识的是(  )‎ A.将家用电器金属外壳接地 B.使用绝缘皮破损的电线供电 C.用湿毛巾擦拭正在发光的电灯 D.在高压输电线附近放风筝 ‎【考点】安全用电原则.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定性思想;推理法;电与热、生活用电.‎ ‎【分析】安全第一,利用安全用电的知识分析判断,分析时注意:‎ ‎(1)三孔插座应接地,带金属外壳的用电器用三脚插头;‎ ‎(2)导线的绝缘皮要保持完好无损,否则易引起触电事故;‎ ‎(3)不用湿手触摸开关,不用湿布擦拭正在使用的用电器;‎ ‎(4)不要在电线上晾衣物,不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 ‎【解答】解:A、家用电器使用时金属外壳要接地.当用电器的外壳和火线间的绝缘破损,使外壳带电,电流就会流入大地,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符合题意.‎ B、使用绝缘皮破损的导线,易引发触电事故.不合题意.‎ C、水是导体,将湿衣服晾在电线上,易发生触电事故.不合题意.‎ D、高压线的电压很高,在其旁边放风筝,风筝容易挂到高压线上,很有可能会发生导电,使得放风筝的人触电水是导体,用湿抹布擦电器易发生触电事故.不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安全用电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平时学习时多了解、多积累,加强安全意识,不能违反.‎ ‎ ‎ ‎3.(2分)(2016•大连)下列设备中,利用了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是(  )‎ A.电动机 B.动圈式话筒 C.电磁起重机 D.扬声器 ‎【考点】电磁感应.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电动机、磁生电.‎ ‎【分析】电磁感应现象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会有感应电流产生,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解答】解:A、电动机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而转动的原理制成的,不符合题意;‎ B、动圈式话筒工作时,人说话的声音使得线圈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了感应电流,利用了电磁感应原理,符合题意;‎ C、电磁起重机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工作的,不符合题意;‎ D、扬声器把电信号转化为声信号,是利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原理制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在电和磁这一部分中,学到了很多电学设备,每个设备的制成原理是经常考查的知识点,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这些基础知识.‎ ‎ ‎ ‎4.(2分)(2016•大连)下列各种摩擦中,应该设法减小的是(  )‎ A.使用滑轮时,轮与轴之间的摩擦 B.跑步时,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 C.拔河比赛时,手和绳子之间的摩擦 D.自行车刹车时,闸皮与车圈之间的摩擦 ‎【考点】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重力、弹力、摩擦力.‎ ‎【分析】(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增大压力,增大摩擦力;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 ‎(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减小压力,减小摩擦力;在压力一定时,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摩擦力;使接触面脱离;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解答】解:有益摩擦要增大,有害摩擦要减小.‎ A、使用滑轮时,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属于有害摩擦,要设法减小;故A符合题意;‎ B、跑步时,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属于有益摩擦.要设法增大,否则我们会在原地打滑;故B不合题意;‎ C、拔河比赛时,手和绳子之间的摩擦,属于有害摩擦,要设法增大,故C不合题意;‎ D、自行车刹车时,闸皮与车圈之间的摩擦,属于有益摩擦,要设法增大.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点评】由每种摩擦的作用入手,来确定这种摩擦是有益的摩擦还是有害的摩擦.对于有用的摩擦我们要积极利用,对于有害的摩擦,我们要尽量减小.‎ ‎ ‎ ‎5.(2分)(2016•大连)下列过程中,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寒冷的冬天,通过搓手来取暖 B.用铁锤锻打工件,工件会发热 C.做饭时,用炉火对锅里的水加热 D.把铁丝反复弯折,弯折处变热 ‎【考点】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比较思想;分子热运动、内能.‎ ‎【分析】改变物体内能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做功主要有摩擦生热和压缩气体做功,做功实质是能量的转化,热传递实质是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是从一个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其实质是能的转移.‎ ‎【解答】解:A、寒冷的冬天,通过搓手来取暖,是摩擦生热,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不符合题意;‎ B、用铁锤锻打工件,工件会发热,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不符合题意;‎ C、做饭时,用炉火对锅里的水加热,是热量发生了转移,属于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符合题意;‎ D、把铁丝反复弯折,弯折处变热,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改变物体内能有两种方式,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是解答的关键.‎ ‎ ‎ ‎6.(2分)(2016•大连)箱子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工人沿水平方向用力推箱子,但没推动,则与推力相平衡的力是(  )‎ A.箱子受到的重力 B.箱子对地面的压力 C.地面对箱子的支持力 D.地面对箱子的摩擦力 ‎【考点】平衡力的辨别.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运动和力.‎ ‎【分析】根据以下内容答题:‎ ‎(1)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2)先对箱子进行受力分析,然后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答题.‎ ‎【解答】解:由于箱子未动静止,处于平衡状态,因此竖直方向上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水平方向上的推力和摩擦力也是一对平衡力,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衡力的辨别,辨别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进行判断,另一种是根据平衡状态进行解答.‎ ‎ ‎ ‎7.(2分)(2016•大连)下列家庭电路中,开关S和电灯L的接线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家庭电路的连接.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图析法;电与热、生活用电;图像综合题.‎ ‎【分析】家庭电路中电灯的接法:开关与灯泡串联,且开关要接在火线与灯泡之间.‎ ‎【解答】解:‎ A、开关与灯泡并联,闭合开关后会造成电源短路,故A错误;‎ B、开关与灯泡都串联在了火线上,无法形成电流回路,故B错误;‎ C、开关接在了灯泡与零线之间,断开开关时,灯泡处仍带电,这样不安全,故C错误;‎ D、开关与灯泡串联,且开关要接在火线与灯泡之间,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掌握家庭电路中灯泡与开关的接法,注意开关要接在火线与灯泡之间.同时还要对其它用电器的接法,插座的接法等熟练掌握.‎ ‎ ‎ ‎8.(2分)(2016•大连)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沿着光具座,从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的某位置向焦点移动.在此过程中,像的大小及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 A.像和像距都逐渐变大 B.像和像距都逐渐变小 C.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小 D.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大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遵循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进行分析.‎ ‎【解答】解: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f时,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且物距越小,像距越大,成的像也越大;所以将蜡烛从二倍焦距外的地方逐渐向凸透镜的焦点靠近的过程中,像距逐渐变大,像逐渐变大.‎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成像特点与物距大小变化的关系,要掌握物近像远像变大的含义.‎ ‎ ‎ ‎9.(2分)(2016•大连)如图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形状S,灯L不发光,电流表有示数,电压表无示数.则电路的故障可能是(  )‎ A.电阻R被短接 B.灯L被短接 C.灯L的灯丝断了 D.电阻R的接线柱接触不良 ‎【考点】电流表、电压表在判断电路故障中的应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欧姆定律.‎ ‎【分析】电路故障分两类:短路和断路.电路短路时,短路部分无电压,电流大;电路断路时,断路部分无电流,电压大.‎ ‎【解答】解:电压表无示数,说明电路断路或灯泡短路,电流表有示数,说明电路是通路,灯泡不发光,说明灯泡发生了短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电路故障的判断,这是我们常考的内容,也是中考重点考查的内容;平时学习时要注意多总结,多积累.‎ ‎ ‎ ‎10.(2分)(2016•大连)如图所示,小球在A点由静止开始释放,向右侧摆动,B点是小球摆动的最低点,C点是小球摆动到右侧的最高点,且A、C两点到B点的竖直距离hA>hC.在小球从B点摆动到C点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B.小球的机械能总量逐渐减小 C.绳的拉力对小球做了功 D.小球的动能全部转化为重力势能 ‎【考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力是否做功的判断;机械能.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定性思想;归纳法;功、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及其转化.‎ ‎【分析】①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速度和方向两个方面;‎ ‎②动能和势能合称机械能,由于克服空气阻力,一部分机械能会转化为内能;‎ ‎③做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的距离.‎ ‎【解答】解:‎ A、小球摆动过程中运动方向不断变化,也就是运动状态在变化.此选项错误;‎ B、D、小球从A到B的过程中,大部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从B到C的过程中,大部分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由于与空气有摩擦,摆动过程中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所以机械能总量减少,动能也不可能全部转化为重力势能.选项B正确,选项D错误;‎ C、细绳对小球有拉力,但小球在拉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所以细绳的拉力对小球不做功.此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动能与势能的转化及运动状态的改变.需要清楚的是,不考虑空气阻力,机械能是守恒的;由于克服空气阻力,机械能总量是减少的.‎ ‎ ‎ ‎11.(2分)(2016•大连)一个小石块从空中的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竖直下落,若不计空气阻力,从小石块开始下落,到刚落到地面的过程中,小石块的重力势能Ep随着时间的变化图象可能是(  )‎ A. B. C. D.‎ ‎【考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图析法;机械能及其转化.‎ ‎【分析】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物体的高度,据此分析得出从小石块开始下落,到刚落到地面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变化规律,然后对照各个选项做出判断.‎ ‎【解答】解:若不计空气阻力,从小石块开始下落,到刚落到地面的过程中,石块做加速运动,石块在相同时间内下降的高度越来越大,石块所处的高度减小得越来越快,石块的重力势能Ep减小得越来越快,符合这一规律的只有C图,而D图是石块的重力势能Ep随时间减小得越来越慢,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掌握重力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并能分析重力势能的大小变化,同时作出变化的图象.‎ ‎ ‎ ‎12.(2分)(2016•大连)如图所示,将注射器的小孔用橡皮帽堵住,快速推动活塞,压缩注射器内的空气.则注射器内的空气(  )‎ A.密度变小 B.温度升高 C.压强不变 D.内能增大 ‎【考点】密度及其特性;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做功改变物体内能.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定性思想;归纳法;分子热运动、内能;密度及其应用;气体的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分析】①一定质量的气体,密度与体积成反比;‎ ‎②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③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随体积的减小而增大.‎ ‎【解答】解:‎ A、用手向内压活塞,在压缩过程中,筒内空气质量不变,空间体积减小,由公式ρ=知:密度增大.此选项错误;‎ BD、活塞压缩空气,对空气做功,所以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此两选项均正确;‎ C、空气质量一定,压缩空气体积减小,所以压强增大.此选项错误.‎ 故选B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由于空气体积变化引起的密度、压强、内能和温度的变化,属性相关物理量的影响因素,是解答的关键.‎ ‎ ‎ ‎13.(2分)(2016•大连)水平桌面上有甲、乙两个相同的烧杯,都装有一些水,将不同材料制成的、体积相同的两个空心球a和b放入两个烧杯的水中,静止时,a球下沉到烧杯底部,b球漂浮在水面,且两个烧杯中的水面恰好相平,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烧杯底部受到水的压力相等 B.a球受到的浮力大于b球受到的浮力 C.a球材料的密度一定大于b球材料的密度 D.甲烧杯对桌面的压力大于乙烧杯对桌面的压力 ‎【考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压力及重力与压力的区别.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比较思想;控制变量法;图析法;重力、弹力、摩擦力;浮沉的应用.‎ ‎【分析】(1)首先利用p=ρgh判断两个烧杯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大小,然后利用p=判断两个烧杯底部受到水的压力大小;‎ ‎(2)从图示中得出两球排开水的体积关系,利用F浮=ρ水gV排判断两球所受浮力大小关系;‎ ‎(3)根据两小球在水中的状态,利用物体浮沉条件,通过比较两球与水的密度关系,得出两球的密度关系;‎ ‎(4)根据物体浮沉条件、结合阿基米德原理判断a球和b球重力与排开水的重力关系,然后根据两烧杯对桌面的压力等于杯内水、小球和烧杯的重力之和比较甲烧杯对桌面的压力与乙烧杯对桌面的压力的大小关系.‎ ‎【解答】解:‎ A、水的密度一定,两个烧杯中的水面相平(水的深度相同),根据p=ρgh可知两个烧杯底部受到水的压强相等;两烧杯完全相同,则底面积相等,根据F=pS可知两个烧杯底部受到水的压力相等.故A正确;‎ B、由题意知,a球排开水的体积大于b球排开水的体积,水的密度一定,根据F浮=ρ水gV排可知,a球受到的浮力大于b球受到的浮力.故B正确;‎ C、a球下沉到烧杯底部,b球漂浮在水面,根据浮沉条件可知,a球的平均密度大于水的密度,b球的平均密度小于水的密度;但两球都是空心的,所以不能确定a球材料的密度一定大于b球材料的密度,故C错误;‎ D、a球在甲杯中沉底,所以Ga>F浮a,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有F浮a=G排a,所以Ga>G排a,即a受到的重力大于a排开水的重;则甲烧杯对水平桌面的压力:F甲=G杯+G水+Ga>G杯+G水+G排a﹣﹣﹣①‎ b球在乙杯中漂浮,所以F浮b=Gb,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有F浮b=G排b,所以Gb=G排b,即b受到的重力等于b排开水的重;则乙烧杯对水平桌面的压力:F乙=G杯+G水′+Gb=G杯+G水′+G排b﹣﹣﹣②‎ h相同,S相同,故水和排开水的总体积相同,水和排开水的总重相同,即G水+G排a=G水′+G排b﹣﹣③‎ 综合①②③式可得,F甲>F乙,即甲烧杯对桌面的压力大于乙烧杯对桌面的压力.故D正确.‎ 故选ABD.‎ ‎【点评】此题考查了物体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等知识点,是一道典型的综合题.‎ ‎ ‎ ‎14.(2分)(2016•大连)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S,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位于b端,此时电阻R1和R2的功率相等.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b端滑到中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路的总电阻变小 B.电阻R1的功率小于电阻R2的功率 C.电阻R1的电流变化量小于电阻R2的电流变化量 D.滑动变阻器的电流变化量小于电阻R2的电流变化量 ‎【考点】电路的动态分析.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电路变化分析综合题.‎ ‎【分析】(1)由图知,R与R1并联再与R2串联,根据滑片移动方向知R连入阻值的变化,由串联和并联电路特点分析总电阻的变化;‎ ‎(2)由滑片的移动方向知R的连入电阻的变化,先判断并联部分的电阻变化,再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原理判断两部分电压变化,由P=和P位于b端时两电阻功率相等,可判断R1与R2的功率大小关系;‎ ‎(3)由电路特点判断通过R1与R2的电流关系,由P=I2R和P位于b端时两电阻功率相等,判断两电阻的大小关系;‎ 由串联电路电压特点判断两电阻的电压变化关系,由欧姆定律判断两电阻的电流变化关系;‎ ‎(4)由并联电路电压特点知,R与R1的电压变化关系,根据滑片移动知R电阻的变化,由I=判断它们的电流变化关系.‎ ‎【解答】解:‎ A、由图知,R与R1并联再与R2串联,滑片P从b端滑到中点,R连入阻值变小,‎ 根据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阻特点知,R与R1并联部分电阻减小,所以总电阻减小,故A正确;‎ B、由题知,滑片P位于b端时电阻R1和R2的功率相等;‎ 滑片P从b端滑到中点,R与R1并联部分电阻减小,所以R与R1并联部分分得电压减小,即R1两端电压减小,R2两端电压增大,由P=可知,R2的功率将大于电阻R1的功率,故B正确;‎ C、由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知,I2=I1+IR,根据P=I2R,滑片P位于b端时电阻R1和R2的功率相等,所以R1>R2,‎ 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电源电压不变,当R与R1并联部分分得电压减小,即R1两端电压减小,R2两端电压增大,所以△U1=△U2,‎ 由I=可知,△I=,所以△I1<△I2,故C正确;‎ D、因为R与R1并联,所以△UR=△U1,滑片P从b端滑到中点,R连入阻值变小,R2为定值电阻,‎ 由I=可知,滑动变阻器的电流变化量大于电阻R2的电流变化量,故D错误.‎ 故选AB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串联和并联电路特点,欧姆定律以及电功率公式的应用.熟练运用公式是解题的关键.‎ ‎ ‎ 二、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5.(2分)(2016•大连)小明坐在行驶的火车上,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后运动,他是以 火车 为参照物的.当火车突然减速时,小明会向前倾倒,这是因为小明具有 惯性 .‎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惯性.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运动和力.‎ ‎【分析】(1)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取一个标准作为参照物,如果研究对象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则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是静止的;‎ ‎(2)惯性是保持物体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解答】解:‎ 小明坐在行驶的火车上,小明随火车一起向前运动,所以路边的树木相对于火车是向后运动,因此他是以火车为参照物的;‎ 当火车突然减速时,小明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向前的运动状态,所以他会向前倾倒.‎ 故答案为:火车;惯性.‎ ‎【点评】该题考查了参照物的选取和惯性的知识,都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 ‎ ‎16.(2分)(2016•大连)将玻璃棒和丝绸摩擦,玻璃棒会带上 正 电荷;用一个带负电的物体去靠近一个带负电的轻质小球,小球会被 排斥 (选填“吸引”或“排斥”).‎ ‎【考点】物体带电情况的判断;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电流和电路.‎ ‎【分析】根据正、负电荷的规定确定玻璃棒的带电情况;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判断小球的状态.‎ ‎【解答】解: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 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因此用一个带负电的物体去靠近一个带负电的轻质小球,小球会被排斥.‎ 故答案为:正;排斥.‎ ‎【点评】本题考查正负电荷的规定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属于基础题.‎ ‎ ‎ ‎17.(2分)(2016•大连)煤和石油都属于 不可再生 能源(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路灯上安装的光电池板是用 半导体 材料(选填“超导体”或“半导体”).‎ ‎【考点】能源的分类;半导体的特点.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粒子与宇宙、材料世界;能源的利用与发展.‎ ‎【分析】(1)能够从自然界源源不断获得或可重复利用的能源是可再生能源;不能够从自然界源源不断获得或不可重复利用的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 ‎(2)太阳能电池板中有很多半导体元件.‎ ‎【解答】解:‎ 煤和石油不能从自然界源源不断地获得,它们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硅光太阳能电池板是用半导体材料制成的.‎ 故答案为:不可再生;半导体.‎ ‎【点评】本题考查了能源的分类以及半导体材料的应用,是一道基础题,熟练应用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 ‎ ‎18.(2分)(2016•大连)小明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0.5m处,他在镜中的像与他相距 1 m.当他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将 不变 .‎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比较思想;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成等大正立的虚像,且物距与像距相等,即可分析解答此题.‎ ‎【解答】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像离他的距离为0.5m+0.5m=1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1;不变.‎ ‎【点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实际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也是光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要求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 ‎ ‎19.(2分)(2016•大连)某同学要将水和硫酸铜溶液装入量筒中做“液体扩散”实验,已知水的密度小于硫酸铜溶液的密度.装好液体后,处于量筒底部的液体是 硫酸铜溶液 .装好液体的量筒所处的环境温度越高,液体颜色变均匀所用的时间越短,这说明温度越高,液体扩散得越 快 .‎ ‎【考点】扩散现象.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定性思想;顺推法;分子热运动、内能.‎ ‎【分析】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解答】解:硫酸铜溶液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如果量筒底部是水,上方是硫酸铜溶液,在重力的作用下密度较大的硫酸铜溶液会迅速向下运动.所以为了观察液体的扩散现象,量筒底部的液体应该是硫酸铜溶液;‎ 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所以温度越高,两种液体颜色变均匀所用的时间越短,说明扩散速度越快.‎ 故答案为:硫酸铜溶液;快.‎ ‎【点评】此题考查了实验方案的优化和扩散现象的影响因素,优化实验方案,可以保证实验结论正确,现象明显.‎ ‎ ‎ ‎20.(2分)(2016•大连)当火车驶进车站时,如果车站上的乘客站在安全线和火车之间,则乘客与火车之间的空气流速将 变大 ,空气压强将 变小 ,容易引发危险.(都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考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顺推法;气体的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分析】流体的压强跟流速有关,流速越大,压强越小.结合这一规律可对题干中的问题做出解答.‎ ‎【解答】解:当火车驶过车站时,安全线以内的地方空气流速增大,空气压强减小;人外侧受到的压强大于内侧受到的压强,人被压向列车,引发危险.‎ 故答案为:变大;变小.‎ ‎【点评】掌握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能解释有关问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 ‎ ‎21.(2分)(2016•大连)在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时,萘的颗粒 小 一点好(选填“大”或“小”).加热过程中,用搅拌器不断地搅拌,目的是使萘各处的 温度 趋于一致.‎ ‎【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定性思想;顺推法;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在加热固体时,为了使固体均匀受热,固体体积不要过大,并且需要不断搅拌.‎ ‎【解答】解:‎ 在探究萘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时,为了使萘受热均匀,更能准确测量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使用的萘颗粒不能太大;加热过程中要不断使用搅拌器进行搅拌.‎ 故答案为:小;温度.‎ ‎【点评】此题是研究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实验的注意事项,要知道在加热固态物体时,为了使其均匀受热,体积不易过大,并且在加热过程中要不断搅拌.‎ ‎ ‎ ‎22.(2分)(2016•大连)如图所示,GMR为巨磁电阻,其阻值随着磁场的增强而急剧减小.闭合开关S1和S2,电磁铁的右端是 S 极;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中点滑到b端时,电压表的示数将 变大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考点】安培定则;欧姆定律的应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图析法;欧姆定律;磁现象、电生磁.‎ ‎【分析】(1)由安培定则可以判断出螺线管的极性.‎ ‎(2)根据串联电路电阻的特点分析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中点滑到b端时电阻的变化;最后根据串联电路分压的特点判断电压表示数的变化.‎ ‎【解答】解:闭合开关S1,由安培定则可知,电磁铁左端的磁极为N极,右端为S极;‎ 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中点滑到b端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增大,由欧姆定律可知,电路电流变小,因此电磁铁磁性减弱,周围磁场减弱;GMB的阻值随着磁场的增强而急剧减小,由串联电路分压的规律可知,电压表的示数变大.‎ 故答案为:S;变大.‎ ‎【点评】本题考查了电路的动态分析,涉及到电磁铁磁性与电流的关系、欧姆定律以及电功率公式的应用等,判读出巨磁电阻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 ‎ ‎ ‎23.(2分)(2016•大连)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上,请画出折射光线.‎ ‎【考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作图题;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根据光的折射定律作图: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等透明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玻璃等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解:首先作出法线;再由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等透明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的规律作出折射光线,折射光线向法线靠近.如图所示:‎ ‎【点评】考查光的折射定律,记熟定律的内容是关键,作图时应首先画出法线.‎ ‎ ‎ ‎24.(2分)(2016•大连)如图所示,用杠杆将物体A吊起,O点是支点,请画出拉力F1的力臂L1和物体A所受的重力G的示意图.‎ ‎【考点】力臂的画法;重力示意图.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作图题;重力、弹力、摩擦力;简单机械.‎ ‎【分析】①要画重力的示意图首先要找力的作用点,即重心,从力的作用点起沿重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若知道重力的大小在线段的末尾标上力的大小.‎ ‎②力臂的画法是: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做垂线.‎ ‎【解答】解:重物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重心,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从作用点起沿竖直向下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 O点是杠杆的支点,从支点向拉力F1作用线做垂线,即是力臂L1.如图:‎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力的示意图,以及力臂的画法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中档题,也是中招的热点.‎ ‎ ‎ 三、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共20分)‎ ‎25.(6分)(2016•大连)用炉子烧水时,将10kg的水从20℃加热到100℃,燃烧了0.5kg的焦炭.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焦炭的热值是3.0×107J/kg.试求:‎ ‎(1)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2)0.5kg焦炭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是多少?‎ ‎(3)炉子烧水的效率是多少?‎ ‎【考点】热量的计算;能量利用效率;燃料的热值.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计算题;比热容、热机、热值.‎ ‎【分析】(1)知道水的质量、水的比热容和水的温度变化,根据Q吸=cm(t﹣t0)求出水吸收的热量;‎ ‎(2)知道焦炭的热值和质量,根据Q放=mq求出焦炭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 ‎(3)水吸收的热量和焦炭完全燃烧放出热量的比值即为炉子烧水的效率.‎ ‎【解答】解:(1)水吸收的热量:‎ Q吸=cm(t﹣t0)‎ ‎=4.2×103J/(kg•℃)×10kg×(100℃﹣20℃)‎ ‎=3.36×106J;‎ ‎(2)0.5kg焦炭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 Q放=mq=0.5kg×3.0×107J/kg=1.5×107J;‎ ‎(3)炉子烧水的效率:‎ η=×100%=×100%=22.4%.‎ 答:(1)水吸收的热量是3.36×106J;‎ ‎(2)0.5kg焦炭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是1.5×107J;‎ ‎(3)炉子烧水的效率是22.4%.‎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吸热公式和燃料燃烧放出热量公式、能量利用率公式的理解与运用,是一道较为简单的计算题.‎ ‎ ‎ ‎26.(8分)(2016•大连)如图是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的小台灯电路图,S为单刀双掷开关,电源电压为12V,且保持不变,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6W,电阻R的阻值为6Ω.当开关S接“2”时,小灯泡恰好正常发光.若灯丝电阻不变,试求:‎ ‎(1)小灯泡的额定电流是多少?灯丝的电阻是多少?‎ ‎(2)小灯泡正常发光5min,电流通过小灯泡做的功是多少?‎ ‎(3)开关S接“1”时,电阻R的功率是多少?‎ ‎【考点】电功率的计算;电功的计算;电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计算题;电能和电功率.‎ ‎【分析】(1)当开关S接“2”时,小灯泡直接接在电源上,小灯泡恰好正常发光,实际电压等于额定电压,实际功率等于额定功率,利用P=UI求小灯泡的额定电流,再利用P=求灯丝电阻;‎ ‎(2)小灯泡正常发光,实际功率等于额定功率,利用W=Pt求5min电流通过小灯泡做的功;‎ ‎(3)开关S接“1”时,灯和电阻R串联,先利用欧姆定律求电路中电流,再利用P=I2R求电阻R的功率.‎ ‎【解答】解:‎ ‎(1)由题知,电源电压U=12V,‎ 当开关S接“2”时,小灯泡直接接在电源上,小灯泡恰好正常发光,UL=U=12V,PL=P额=6W,‎ 由P=UI可得小灯泡的额定电流:‎ IL===0.5A;‎ 由P=得灯丝电阻:‎ RL===24Ω;‎ ‎(2)小灯泡正常发光,PL=P额=6W,‎ ‎5min电流通过小灯泡做的功:‎ WL=PLt=6W×5×60s=1800J;‎ ‎(3)开关S接“1”时,灯和电阻R串联,电路中电流:‎ I′===0.4A,‎ 电阻R的功率:‎ PR=(I′)2R=(0.4A)2×6Ω=0.96W.‎ 答:(1)小灯泡的额定电流是0.5A,灯丝的电阻是24Ω;‎ ‎(2)小灯泡正常发光5min,电流通过小灯泡做的功是1800J;‎ ‎(3)开关S接“1”时,电阻R的功率是0.96W.‎ ‎【点评】本题考查了欧姆定律、电功率公式的应用,分析电路图得出开关S接“1”、“2”时的电路组成及连接方式是关键.‎ ‎ ‎ ‎27.(6分)(2016•大连)一个重260N的涂料桶放在水平地面上,涂料桶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0.1m2,工人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在20s内将涂料桶提高了5m,工人对绳子自由端施加的拉力F为150N.试求:‎ ‎(1)涂料桶放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 ‎(2)拉力F所做的功是多少?‎ ‎(3)拉力F做功的功率是多少?‎ ‎【考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功的计算;功率的计算.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计算题;压强、液体的压强;功、功率、机械效率.‎ ‎【分析】(1)涂料桶放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根据p=求出对地面的压强;‎ ‎(2)由图可知滑轮组绳子的有效股数,根据s=nh求出绳端移动的距离,根据W=Fs求出拉力F所做的功;‎ ‎(3)根据P=求出拉力F做功的功率.‎ ‎【解答】解:(1)涂料桶放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力:‎ F=G=260N,‎ 对地面的压强:‎ p===2600Pa;‎ ‎(2)由图可知,n=2,则绳端移动的距离:‎ s=nh=2×5m=10m,‎ 拉力F所做的功:‎ W=F′s=150N×10m=1500J;‎ ‎(3)拉力F做功的功率:‎ P===75W.‎ 答:(1)涂料桶放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是2600Pa;‎ ‎(2)拉力F所做的功是1500J;‎ ‎(3)拉力F做功的功率是75W.‎ ‎【点评】本题考查了压强公式和做功公式、功率公式的应用,关键是知道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以及滑轮组绳子的有效股数.‎ ‎ ‎ 四、简答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 ‎28.(3分)(2016•大连)夏天,持续数日的高温天气后,下了一场急雨,雨后,山林中升起飘渺的白雾.请分析说明白雾形成的原因.‎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定性思想;推理法;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飘渺的白雾是液态的小水珠.‎ ‎【解答】答:夏季气温高,水容易蒸发,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急雨过后气温下降,水蒸气液化为小液滴,便产生了白雾,所以在雨后,会看到山林中升起飘渺的白雾.‎ ‎【点评】对于常见的物理现象,涉及到的物态变化可以对比记忆,例如雨、雪、雾、雹等的形成过程.‎ ‎ ‎ ‎29.(3分)(2016•大连)如图所示,两端开口的直筒下端浸在水中,在用拉力F缓慢向上拉动活塞的过程中,筒内、外水面高度差h逐渐变大(活塞下面的筒内始终充满水),拉力F逐渐变大,不计活塞与筒壁之间的摩擦及活塞的重力,请分析说明拉力F变大的原因.‎ ‎【考点】大气压强的存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简答题;气体的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分析】以活塞为对象进行分析,先判断活塞上下方受到压强的变化,然后判断活塞上下表面受到压强差的变化,再根据F=pS判断活塞受到压力差的变化,进一步得出拉力F变大的原因.‎ ‎【解答】答:根据图示可知,活塞上表面受到大气压作用,大小始终不变;下表面受到的压强为大气压与h高的水柱产生的压强差,当h越来越大时,下表面受到的压强越来越小;则上下表面的压强差越来越大,由F=pS可知,活塞受到上下表面的压力差越来越大,因此当筒内、外水面高度差h逐渐变大,拉力F逐渐变大.‎ ‎【点评】本题考查大气压的作用,关键明确活塞上下表面所受压强的变化.‎ ‎ ‎ 五、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16分)‎ ‎30.(5分)(2016•大连)某同学猜想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有关,为了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是否有关”,所用的实验器材有:电压为6V的电源,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停表、开关各一个;与U形相连的塑料盒一个,盒内密封着空气盒内电阻丝的阻值为10Ω;导线若干.‎ ‎(1)用笔画代替导线,将图中的电路连接完整.‎ ‎(2)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到 a 端.(选填“a”或“b”)‎ ‎(3)该实验是通过 U型管内液面高度差 来反映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热量的多少.‎ ‎(4)该同学设计实验时,将三次实验的通电时间均设定为15s,三次实验预设的电流值分别是I1、I2和I3,则该同学进行第一次实验的操作是:闭合开关, 移动滑片,使电流表的示数为I1,通电15s,观察U型管内液面高度差 .‎ ‎【考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焦耳定律.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实验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连接实物图时,注意:滑动变阻器要“一上一下”的接入电路;电流表要选择合适的量程,并且电流正入负出;‎ ‎(2)连接电路时,开关要断开;为了保护电路及其电路中元件,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到阻值最大处;‎ ‎(3)本实验是通过观察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比较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多少的.‎ ‎(4)实验过程:闭合开关,移动滑片,使电流表的示数为I1,通电15s,观察U型管内液面高度差.‎ ‎【解答】解:‎ ‎(1)滑动变阻器要“一上一下”的接入电路;电路中的最小电阻为10Ω,电源电压为6V,电路中的最大电流I===0.6A,所以电流表利用小量程0﹣0.6A,并且正入负出,电路连接如图所示:‎ ‎(2)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到阻值最大处,即a端;‎ ‎(3)该实验是通过U型管内液面高度差来反映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热量的多少;‎ ‎(4)第一次实验的操作是:闭合开关,移动滑片,使电流表的示数为I1、I2和I3,分别通电15s,观察U型管内液面高度差.‎ 故答案为:(1)如图所示;‎ ‎(2)a;‎ ‎(3)U型管内液面高度差;‎ ‎(4)移动滑片,使电流表的示数为I1,通电15s,观察U型管内液面高度差.‎ ‎【点评】本题为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影响因素的实验,考查了实物图的连接以及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的应用.‎ ‎ ‎ ‎31.(5分)(2016•大连)已知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为了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所用的实验器材有:重力为2N、体积为60cm3的柱状物块一个,装有适量水的大量筒一个,规格不同的甲(量程为0~2.5N、分度值为0.05N)、乙(量程为0~5N,分度值为0.2N)两个弹簧测力计.‎ ‎(1)实验中,量筒里的水要“适量”,水“适量”的标准是: D .‎ ‎【只选择一个选项,将选项前的字母填写在横线上】‎ A.水的体积至少是60cm3‎ B.物块一半体积能浸没在水中即可 C.物块能够浸没在水中即可 D.能测出物块排开液体最大体积,且物块没接触到量筒底部 ‎(2)请分析说明应该取哪个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 ‎(3)画出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表中要有必要的信息.‎ ‎【考点】探究浮力大小的实验.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实验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进行分析适量水的标准;‎ ‎(2)弹簧测力计测量的最大力为物体的重力,据此判断测力计的量程,并且分度值越小越精确;‎ ‎(3)表格内容包括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排开液体的体积、浮力以及实验次数,据此设计表格.‎ ‎【解答】解:(1)由F浮=ρ液gV排可知,装入量筒中的水能测出物块排开液体最大体积,且物块没接触到量筒底部,故D正确;‎ ‎(2)因为物体的重力为2N,因此甲乙测力计的量程均符合要求;由于测力计的分度值越小测量越精确,因此选择甲弹簧测力计;‎ ‎(3)表格内容包括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排开液体的体积、浮力以及实验次数;表格如下:‎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cm3‎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示/N(物体在水中)‎ 浮力F浮/N 故答案为:(1)D;(2)选择甲弹簧测力计;(3)如上表所示.‎ ‎【点评】本题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重点考查控制变量法的运用及表格设计能力.‎ ‎ ‎ ‎32.(6分)(2016•大连)小明在探究“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的像的高度和像距的关系”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用发光二极管做成的物体、有小孔的方纸板、用半透明塑料膜做成的屏、量程为0~30cm的直尺,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1)该实验应该在较 暗 的环境下进行.(选填“亮”或“暗”)‎ ‎(2)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请在方格纸上画出像高与像距的关系图象.‎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物距u/cm 相同 物高h1/cm 相同 像距v/cm ‎4.0‎ ‎8.0‎ ‎12.0‎ ‎16.0‎ ‎20.0‎ ‎24.0‎ 像高h2/cm ‎2.0‎ ‎4.1‎ ‎6.0‎ ‎8.0‎ ‎9.9‎ ‎12.0‎ ‎(3)根据图象,得出的探究结论是: 在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像的高度和像距成正比 .‎ ‎(4)另一名同学在做该实验时,更换了部分实验器材,其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外筒(足够长)用不透明的材料制成,左端开有小孔;内筒(内径约14cm)的筒壁用不透明的材料制成,左端用半透明塑料膜做屏,并可以在外筒中自由地拉出或推入.其他器材不变.和小明所用的装置相比较,请说出该同学用这样的装置做实验的好处和不足.(各写一条即可)‎ 好处: 方便改变像距 ;‎ 不足: 像高不方便测量 .‎ ‎【考点】光学实验设计与探究.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探究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探究小孔成像实验时,成像的物体和环境对比度越大,成像物体越亮,像越清晰;‎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描点连线即可得到像高与像距的关系图象;‎ ‎(3)算出表格中像的高度和像到小孔的距离的比值,可以看出比值是一个定值,由此得出像的高度和像到小孔的距离成正比;‎ ‎(4)从实验操作和实验测量方面对比两位同学的实验装置即可得出该装置做实验的好处和不足.‎ ‎【解答】解:(1)本实验探究“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的像的高度和像距的关系”时,发光二极管是成像物体,‎ 在明亮的环境中,发光二极管和明亮环境的对比度降低,成像不太清晰,故该实验应该在较暗的环境下效果更好.‎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线连接起来,见下图:‎ ‎(3)由表格上的数据可知,像的高度随像到小孔距离的增大而增大,且像的高度与像到小孔距离的比值是一个定值,‎ 所以得出的探究结论是:在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像的高度和像距成正比.‎ ‎(4)另一名同学所用的实验装置,左端用半透明塑料膜做屏可以在外筒中自由地拉出或推入,可以很方便的改变像距;‎ 外筒(足够长)用不透明的材料制成,不受外界实验环境亮暗的影响,便于观察所成的像;‎ 但是由于左端用半透明塑料膜做成的屏在外筒里面,不方便测量像高.‎ 故答案为:(1)暗;‎ ‎(2)见上图;‎ ‎(3)在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像的高度和像距成正比;‎ ‎(4)方便改变像距;像高不方便测量.‎ ‎【点评】本题是一道探究题,注意运用控制变量的思路考虑问题,学会从实验表格数据分析并得出结论,同时要了解小孔成像的原理和特点,有一定的难度.‎ ‎ ‎ 参与本试卷答题和审题的老师有:wscdd;gwb46;fhp826;2107959882;刘伟;wdnyx2011;wdsxg;yuanwd;190438938;951574352;liurenkun(排名不分先后)‎ 菁优网 ‎2016年10月16日 考点卡片 ‎ ‎ ‎1.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 ‎【知识点的认识】‎ 熔化是通过对物质加热,使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变化过程.‎ 熔化要吸收热量,是吸热过程. ‎ ‎  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与其凝固点相等.晶体吸热温度上升,达到熔点时开始熔化,此时温度不变.晶体完全熔化成液体后,温度继续上升.熔化过程中晶体是固液共存态. ‎ ‎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熔化过程与晶体相似,只不过温度持续上升,但需要持续吸热. ‎ ‎【命题方向】‎ 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以及熔化是吸热还是放热是中考的方向 例1:如图所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属于熔化的是(  )‎ A. B.‎ ‎ 春天里冰雪消融 夏天早晨花草上的露水 C. D.‎ ‎ 深秋的早晨大雾弥漫 初冬的早晨霜打枝头 分析:(1)物态变化共有六种:①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②凝固是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③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④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⑤升华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⑥凝华是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 ‎(2)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物态变化的名称,知道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现象,依据各选项中的物态变化进行分析即可.‎ 解:A、冰雪消融是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符合题意;‎ B、露水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是液化现象,不符合题意;‎ C、雾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并与空气中的尘埃结合形成的,是液化现象,不符合题意;‎ D、霜是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此类问题是考查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熔化现象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判断出物质变化前后的状态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例2:在0℃的环境中,把一块0℃的冰投入到0℃的水中,将会发生的现象是(  )‎ A.冰全部熔化 B.冰有少部分熔化 C.水有少部分凝固 D.冰和水的原有质量不变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但需要继续吸收热量;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要有温度差.‎ 解:把一块0℃的冰投入0℃的水里(周围气温也是0℃),所以没有温度差就没有热传递,冰因不能吸收热量所以不能继续熔化.‎ 故选D.‎ 点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放在0℃房间里,温度相同,不能发生热传递,冰在熔点,无法吸热,不会熔化;水在凝固点,不能放热,不会结冰;所以冰、水的质量都保持不变.‎ ‎【解题方法点拨】‎ 在判断是否是熔化时一定要根据定义,判断是吸热还是放热要根据晶体与非晶体熔化时的特点,因此学生要牢记它们的特点.‎ ‎ ‎ ‎2.液化及液化现象 ‎【知识点的认识】‎ ‎(1)定义: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是放热过程.‎ ‎(2)液化方法:‎ ‎①降低温度:只要科学条件允许,任何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 ‎②压缩体积:有的气体在常温下压缩体积就能液化,如一次性打火机中的丁烷.‎ ‎【命题方向】‎ 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和物态变化伴随的吸放热情况的判断是命题的要点.‎ 例1:用电热壶烧水时,水沸腾后,从壶嘴里冒出“白气”;夏天打开冰棒纸时,可以看到冰棒周围也出现“白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壶嘴里冒出的“白气”,是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 B.冰棒周围的“白气”是冰棒发生升华形成的水蒸气 C.在这两种“白气”形成的过程中,都需要吸收热量 D.这两种“白气”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称为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称为升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是凝华.‎ 解:(1)用电热壶烧水时,水沸腾后,从壶嘴里冒出“白气”,是壶嘴里冒出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 ‎(2)夏天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棒凝结成小水滴,形成“白气”,属于液化现象.‎ 因此二者都属于液化现象,液化放热.‎ 故选D.‎ 点评:本题通过生活中的热现象考查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先搞清楚变化前后物体的状态,再确定物态变化名称.‎ 例2:将一瓶冰冻的矿泉水放在桌上,一会儿瓶壁会出现许多小水珠,这是 液化 现象.在瓶内冰块逐渐熔化的过程中,瓶内水的温度 不变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熔化吸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解:瓶子的外壁出现了许多小水珠,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到冷的杯壁液化形成的.冰块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使周围温度下降.冰块逐渐熔化的过程中,由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恰好是冰的熔点,水的凝固点,吸热的时候冰会熔化,但是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液化、不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熔化和液化特点的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解题方法点拨】‎ 解题时一定要紧扣定义,抓住液化的特点.‎ ‎ ‎ ‎3.密度及其特性 ‎【知识点的认识】‎ ‎(1)密度: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单位:密度的国际单位是kg/m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常用单位还有g/cm3,读作克每立方厘米.‎ ‎(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不随物质的质量或体积的变化而变化.同一种物质的密度是一个确定的值,不同物质的密度通常是不同的,因此可用来鉴别物质,如水的密度为ρ水m=1.0×103kg/m3‎ ‎【命题方向】‎ 密度的定义,密度性质是命题的方向.‎ 例1:下列实际应用中,主要从密度的角度考虑的是(  )‎ A.用纳米薄层和纳米点制造存储器等纳米电子器件 B.用热值较高的燃料给火箭提供动力 C.用塑料泡沫做电影场景中倒塌的“墙壁”‎ D.用熔点较低的酒精制成能测量较低温度的寒暑表 分析:根据纳米技术进行分析.‎ 燃料的热值是指1kg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塑料泡沫搭建舞台道具是因为塑料泡沫的密度小,相同体积时,质量小,对人的伤害小.‎ 根据熔点和沸点的定义进行分析.‎ 解:A、用纳米薄层和纳米点制造存储器等纳米电子器价是利用纳米技术,与密度无关.不符合题意.‎ B、用热值较高的燃料给火箭提供动力,是利用单位质量该燃料放出的热量多,与密度无关.不符合题意.‎ C、用塑料泡沫搭建舞台表演中的道具房屋是因为塑料泡沫的密度比较小,不容易对人造成危害.符合题意.‎ D、用熔点较低的酒精制成能测量较低温度的寒暑表,是利用被测温度在酒精熔点和沸点之间,与密度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熔点、沸点、热值和密度.‎ 例2: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体枳成反比 B.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C.密度与物体所处的状态无关 D.密度与物体的温度无关 分析:①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对于确定的某种物质,它的密度不随质量、体积的改变而改变.‎ ‎②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 ‎③一定质量的物质,体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密度相应改变.‎ 解:‎ A、B 同种物质,在一定状态下密度是定值,当质量(或体积)增大几倍时,其体积(或质量)也增大几倍;而比值即单位体积的质量不改变.因此,不能认为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因此,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 C、同种物质,质量一定时,如果状态发生改变,其体积相应增大或缩小,所以密度发生改变,此选项错误;‎ D、同种物质,质量一定时,如果温度发生改变,其体积相应增大或缩小,所以密度发生改变,此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ρ=是密度的定义式,在分析各物理量的正反比关系时,一定要结合物理规律及生活实际,切不可脱离现实而一味分析其数学关系.‎ ‎【解题方法点拨】‎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的含义:‎ ‎(1)每种物质都有它确定的密度,对f同种物质来说,密度是不变的,而它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例如对于铝制品来说,不论它体积多大,质量多少,单位体积的铝的质量都是不变的. ‎ ‎(2)不同的物质,其密度一般不同,平时习惯卜讲“水比油重”就是指水的密度大于油的密度,在相同体积的情况下,水的质量大于油的质量. ‎ ‎(3)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等无关.但注意密度与温度是密切相关的,由于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由公式ρ=可知,当温度升高时,物体的质量不变,其体积变大(特殊情况除外),则其密度相应减小.反之,温度下降时其密度增大.‎ ‎ ‎ ‎4.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知识点的认识】‎ ‎(1)在研究涉及到几个变量的物理问题时,常常采取只允许一个条件改变、其它条件不变的方法来进行探究.控制变量法常用于探究物理规律的实验教学中.例如:在研究“电阻上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时,确定对象是电流以后,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实验.先控制一个物理量﹣﹣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再控制另一个物理量﹣﹣﹣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最后综合这些关系得出结论.又如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等.‎ ‎(2)探究性实验一般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 ‎【命题方向】‎ 物理规律中经常出现有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比例关系问题,实验结论的表述用控制变量法的这些都是中考命题的关键.‎ 例1:乒乓球的直径被加大后,提高了乒乓球比赛的观赏性.玛丽认为直径增加了,乒乓球的弹性减弱了,吉姆认为乒乓球弹性是否减弱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能够证明玛丽的说法是否正确的是(  )‎ A.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掷向竖直墙壁,比较反弹后落地的距离 B.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抛向地面,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C.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在不同高度由静止释放,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D.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在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分析:(1)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2)要想比较两只乒乓球的弹性大小,必须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逐一分析每个选项的方案后,选择正确答案.‎ 解:A、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掷向竖直墙壁,不能控制球的初速度相同,无法根据反弹后落地距离比较弹性大小,故A错误;‎ B、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抛向地面,没有控制球的抛出速度相等,不能根据落地后反弹的高度判断弹性大小,故B错误;‎ C、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在不同高度由静止释放,没有控制高度相等,故C错误;‎ D、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在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控制了球的初始高度相同,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可以判断球的弹性大小,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一个现象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研究其中一个因素的作用时,一定采用控制变量法,一定要注意保证其它因素是相同的.‎ 例2:盛夏来临,人们又为“怎样才能晒不黑”而犯愁,资料表明:将皮肤晒黑的罪魁祸首是太阳光中的长波紫外线.“好奇实验室”为此检测了若干衣服的防晒效果.‎ 检测方法:先用光纤探头和计算机测算出阳光中长波紫外线的强度;再把衣服挡在光纤探头上,测算出透射导光纤探头上的长波紫外线强度.利用前后两次测得的长波紫外线的强度计算出长波紫外线的透过率.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序号 衣服材质 衣服布料层数 长波紫外线透过率 ‎1‎ 天蚕丝 ‎1‎ ‎12%‎ ‎2‎ ‎2‎ ‎5%‎ ‎3‎ 化纤 ‎1‎ ‎28%‎ ‎4‎ ‎2‎ ‎14%‎ ‎5‎ 全棉T恤(白色)‎ ‎1‎ ‎7%‎ ‎6‎ 全棉T恤(黑色)‎ ‎1‎ ‎4%‎ 分析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是通过比较 长波紫外线透过率 来分析衣服的防晒效果.‎ ‎(2)比较实验1、2或3、4得到的结论是 其它条件相同时,防晒效果与衣服的层数(厚度)有关 .‎ ‎(3)根据测量结果,请向你的家人提出一条夏季户外活动时着装的建议 穿全棉长袖T恤;穿颜色较深的衣服;穿较厚的衣服 .‎ 分析:在科学实验中,当实验结果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时,必须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实验.在进行检测若干衣服的防晒效果实验中,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中衣服材质、衣服的颜色、衣服布料的层数等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因此,探究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的影响时,必须控制其它变量不变.该实验中是通过长波紫外线透过率来体现防晒效果的,在分析实验数据时要注意变量和不变量.‎ 解:(1)根据题干中的检测方法可知,该实验是通过比较长波紫外线透过率来分析衣服的防晒效果.‎ ‎(2)比较实验1、2或3、4可知,衣服的材质和颜色不变,长波紫外线透过率随衣服布料层数的增加而降低,即防晒效果好;‎ 故可得结论:其它条件相同时,防晒效果与衣服的层数(厚度)有关.‎ ‎(3)分析实验1、3或2、4数据可知,防晒效果与衣服的材质有关,并且其他条件相同时,棉料的衣服比化纤防晒效果好;‎ 分析实验5、6可知,防晒效果与衣服的颜色有关,并且其他条件相同时,衣服的颜色越深防晒效果越好;‎ 根据以上分析,夏季户外活动时着装的建议:穿全棉长袖T恤;穿颜色较深的衣服;穿较厚的衣服等.‎ 故答案为:(1)长波紫外线透过率;‎ ‎(2)其它条件相同时,防晒效果与衣服的层数(厚度)有关;‎ ‎(3)穿全棉长袖T恤;穿颜色较深的衣服;穿较厚的衣服等(合理即可).‎ 点评:在物理学中研究一个量与多个变量的关系时,必须要使用控制变量法,这样才能保证所得出结论的可靠性.本题的解答中,首先要明确变量有哪些,再根据题目要求看哪个变化,哪个需控制,并逐一分析表中数据.因为数据与物理量较多,分析时应细心才好.‎ ‎【解题方法点拨】‎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接触比较多的一种探究方法,需要掌握.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解答,知道应该控制哪些因素不变,改变哪些因素;探究性实验是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同时要注意实验时的控制变量.‎ ‎ ‎ ‎5.半导体的特点 ‎【知识点的认识】‎ ‎(1)根据导电性的不同,材料可分为导体,半导体,绝缘体三大类,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人体、大地、各种金属、石墨、酸碱盐的溶液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玻璃、陶瓷、橡胶、塑料等;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叫半导体,如:硅、锗等.常见半导体有:锗、硅、砷化镓等,即硅属于半导体材料.‎ ‎(2)半导体的特性:‎ ‎①在纯净的半导体中适当地掺入一定种类的极微量的杂质,半导体的导电性能就会成百万倍的增加﹣﹣这是半导体最显著、最突出的特性.例如,晶体管就是利用这种特性制成的. ‎ ‎②当环境温度升高一些时,半导体的导电能力就显著地增加;当环境温度下降一些时,半导体的导电能力就显著地下降.这种特性称为“热敏”,热敏电阻就是利用半导体的这种特性制成的. ‎ ‎③当有光线照射在某些半导体时,这些半导体就像导体一样,导电能力很强;当没有光线照射时,这些半导体就像绝缘体一样不导电,这种特性称为“光敏”.例如,用作自动化控制用的“光电二极管”、“光电三极管”和光敏电阻等,就是利用半导体的光敏特性制成的.‎ ‎【命题方向】‎ 一是根据导电性来判断材料;二是按半导体的特点:例如半导体分为:二极管、三极管、集成电路.其中半导体可以根据各自特点做出许多电阻,例如热敏电阻、压敏电阻、光敏电阻等等.二极管是由半导体做成的器件,它具有单向导电性等来出题.‎ 例1:LED灯是一种新型的高效节能光源,它的核心元件是发光二极管.二极管由下列哪种材料制成(  )‎ A.陶瓷材料 B.金属材料 C.半导体材料 D.超导材料 分析:二极管是由半导体做成的器件,它具有单向导电性.二极管是由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组成的,这两种半导体相互接触时,其交接区域称为PN结,PN结具有单向导电性.‎ 解:A、陶瓷是绝缘体,‎ B、金属是导体,‎ C、半导体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 D、超导现象是导体的电阻为变零时的现象.‎ 故选 C.‎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导体、绝缘体、半导体和超导体,它们都有很重要的用途.‎ 例2:如图所示的电子体温计通过流过半导体制成的感温头的电流来反映人的体温,这利用了半导体(  )‎ A.良好的导电特性 B.良好的绝缘特性 C.电阻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特性 D.电阻随光照变化而变化的特性 分析:半导体的阻值会随着光照或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电子体温计是利用了后者.‎ 解:半导体的阻值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根据欧姆定律,流过感温头的电流也随之发生变化,以此来反映人的体温.‎ 故选C.‎ 点评:因为半导体的阻值随着光照或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故在电子产品中应用非常广泛,应注意了解其应用.‎ ‎【解题方法点拨】‎ 半导体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要记住.‎ ‎ ‎ ‎6.参照物及其选择 ‎【知识点的认识】‎ ‎(1)参照物:‎ ‎ 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先选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参照物.‎ ‎(2)参照物的选择:‎ ‎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既可以选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也可以选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可本着便于研究的原则,选取合适的参照物,如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不能选作参照物,因为以此研究对象为参照物,研究对象永远都是静止的.‎ ‎(3)参照物概念的理解:‎ ‎ 参照物的选定是为了研究机械运动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的.所选定的参照物是一个假定不动的物体,有了它作比较再看被研究的物体跟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就比较方便了.因此,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 ‎(4)参照物的判断方法:‎ ‎ 方法指南:①要明确研究对象;②明确物体的运动情况;③如果研究对象是运动的,哪个物体相对于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哪个物体就是参照物;如果研究对象是静止的,哪个物体相对它的位置没有改变,哪个物体就是参照物.‎ ‎【命题方向】‎ 参照物的选取是中考的必考知识点.‎ 例1:在平直轨道上行驶的火车中,放在车厢内的小桌上苹果相对于下列哪个物体是运动的(  )‎ A.这列火车的机车 B.坐在车厢椅子上的乘客 C.从旁边走过的列车员 D.关着的车门 分析:在研究机械运动时,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相对于哪一个物体在运动,就要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哪个物体位置发生变化.‎ 解:‎ A、放在车厢内的小桌上苹果相对于这列火车的机车,位置是固定的,即处于静止状态.不符合题意;‎ B、放在车厢内的小桌上苹果相对于坐在车厢椅子上的乘客,位置是固定的,即处于静止状态.不符合题意;‎ C、放在车厢内的小桌上苹果相对于从旁边走过的列车员,位置是变化的,即处于运动状态.符合题意;‎ D、放在车厢内的小桌上苹果相对于关着的车门,位置是固定的,即处于静止状态.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选择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运动状态也不一样.‎ 例2: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仰,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船 和 山 .‎ 分析:本题中研究的分别是山和船的运动状态,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 解:以船为参照物,山和船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山是运动的,所以“看山恰似走来迎”;‎ 以山为参照物,船与山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船是运动的,所以“是船行”.‎ 故答案为:船;山.‎ 点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因此,解答中要抓住“参照物”这个中心,认真分析,灵活处理.‎ ‎【解题方法点拨】‎ ‎ 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例如:在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状态时,通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研究行驶的车辆上的物体的运动时,可以选车厢为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能是被研究物体本身,否则,研究对象永远是静止的,是没有意义的.‎ ‎ ‎ ‎7.惯性 ‎【知识点的认识】‎ ‎(1)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无论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无论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都具有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2)惯性定义: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属性叫做惯性.惯性代表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运动状态相对难于改变,也就是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运动状态相对容易改变,也就是惯性小.‎ ‎(3)当你踢到球时,球就开始运动,这时,因为这个球自身具有惯性,它将不停的滚动,直到被外力所制止.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候都是有惯性的,它要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 ‎(4)惯性的应用与防止:在日常生活中惯性现象对我们既有有益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有益的要加以利用,例如利用惯性使锤头套紧;有害的要加以防止,例如汽车不能超速超载.‎ ‎【命题方向】‎ 命题方向有以下方面:(1)惯性的认识;(2)影响惯性的因素;(3)惯性的应用与防止.‎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受到的动力越大,惯性也越大 B.骑自行车的人上坡前加紧蹬几下,这是为了增大惯性 C.足球越滚越慢,是因为受到了球场对它施加的力的作用 D.若运动的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它的速度将慢慢变小,最终停下来 分析:根据:惯性的知识及力的作用效果分析解答此题.‎ 解:A、物体的惯性取决于物体的质量,与物体速度无关,故A错误.‎ B、骑自行车的人上坡前加紧蹬几下,是为了获得更大的速度,自行车惯性不变,故B错误.‎ C、足球越滚越慢,是因为受到了球场对它施加的阻力作用,阻力改变了足球的运动状态,使它停下来,故C正确.‎ D、若运动的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则物体由于惯性要继续运动下去,不会停止,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体的惯性、力的作用效果.应记住: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取决于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受力情况无关;力的作用效果有: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2:由于不遵守交通法规酿成的交通事故频繁发生,国家加大了对违反交通法规的处罚力度.关于汽车安全行驶的规定和措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限制汽车最大行驶速度,是为了减小汽车的惯性 B.安全带主要是在汽车突然启动时对驾乘人员起到保护作用 C.冬天汽车在冰雪路面上行驶时,轮胎上装防滑链,是为了减小摩擦 D.严禁酒后驾车.主要是因为饮酒后驾驶员反应迟钝,更容易出现交通事故 分析:(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其大小只取决于物体的质量;‎ ‎(2)安全带是为了防止在紧急刹车时人会前冲而带来的伤害;‎ ‎(3)冰雪天因为路面结冰,而使摩擦力减小,故为了增大摩擦可以在轮胎上装防滑链;‎ ‎(4)汽车的刹车距离取决于汽车的运行速度及人的反应时间,而酒后人的反应时间增长,故可以分析为什么不能酒后驾驭.‎ 解:A、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惯性大小与速度大小无关;限制速度的目的是为了减小刹车距离,故A错误;‎ B、根据惯性可知突然启动时人是向后仰的,安全带不起任何作用,故B错误;‎ C、防滑链可以增大轮子与地面间的摩擦力,防止交通事故的产生,故C错误;‎ D、人饮酒后,由于反应变慢,则反应时间变长,则刹车距离变大,极易造成交通事故,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物理知识在交通法规中的应用,在生活中要注意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 ‎【解题方法点拨】‎ ‎(1)惯性不等同于惯性定律.惯性是物体本身的性质,而惯性定律讲的是运动和力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 ‎(2)惯性是物体固有的一种属性,不能说“由于惯性的作用”“获得惯性”.正确的是“具有惯性”.‎ ‎ ‎ ‎8.平衡力的辨别 ‎【知识点的认识】‎ 两个力同时作用在同一物体同一直线上,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合力为0),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两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如果物体不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不可相互抵消(合力不为0),我们就说这两个不力平衡,也叫非平衡力.‎ ‎【命题方向】‎ 判断两个力是否为平衡力,平衡状态的物体有哪些平衡力都是中考的命题方向.‎ 例1:如图所示,人抓住牵牛绳沿水平方向拉牛,但没有拉动.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绳拉牛的力小于牛拉绳的力 B.绳拉牛的力小于地面对牛的摩擦力 C.绳拉牛的力与牛拉绳的力是一对平衡力 D.绳拉牛的力与地面对牛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分析:(1)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功)时,所受的力就是平衡力.‎ ‎(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3)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解:因牛处于静止状态,所以绳拉牛的力与地面对牛的摩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所以绳拉牛的力与地面对牛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绳拉牛的同时,牛也要拉绳,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分别作用在牛和绳上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辨别,两者的区别是看作用点是否在同一物体上,这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例2:踢出去的足球在水平草地上滚动,在以下列举的各对力中,属于一对平衡力的是(  )‎ A.球对草地的压力和草地对球的支持力 B.球所受的重力和球所受的摩擦力 C.球所受的重力和球对草地的压力 D.球所受的重力和草地对球的支持力 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缺一不可.‎ 解:A、球对草地的压力,作用在草地上,方向竖直向下;草地对球的支持力,作用在球上,方向竖直向上,这两个力不是作用在同一个受力物体上,不是一对平衡力,而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球受到的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球受到摩擦力的方向是水平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不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球受的重力,作用在球上,方向竖直向下,球对草地的压力,作用在草地上,方向也竖直向下,不符合二力平衡中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和方向相反的条件,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球受到的重力,作用在球上,方向竖直向下,草地对球的支持力,也作用在球上,方向竖直向上,二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1)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缺一不可.‎ ‎(2)注意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相互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解题方法点拨】‎ 判断两个力是否为平衡力,必须从分析两个力是否“同物”开始,如果不“同物”肯定不是平衡力,如果“同物”再分析它们是否等大、反向、共线.只有同时满足四个条件才是平衡力.相互作用的两个力也具有等大、反向、共线的性质,但受力物体不同.‎ ‎ ‎ ‎9.重力示意图 ‎【知识点的认识】‎ 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都反映了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精确,力的示意图简约.由于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也就是与水平面垂直,所以在画图时,或是找到竖直方向,或是找到水平方向都可以.但不少要求画出重力示意图的习题常有干扰因素出现,致使学生容易产生误解.‎ ‎【命题方向】‎ 画重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是中考经常考查的知识点.‎ 例1:如图所示,用一根细线拴住一块橡皮,甩起来,使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请画出此时橡皮受力的示意图.‎ 分析:(1)掌握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在图上;‎ ‎(2)对橡皮进行受力分析,做出力的示意图.‎ 解:细线拉着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此时橡皮受重力和细线的拉力,重力方向竖直向下,拉力方向沿细线指向手,如图所示:‎ ‎.‎ 点评:此题考查了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关键是能够正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特别注意力的作用点和方向.‎ 例2:在图中,重为4牛的均匀球体保持静止,用力的图示法画出该球所受的重力G.‎ 分析:先选出标度,然后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过重心表示出重力的大小及方向.‎ 解:选一段线段表示力的大小为2N,然后过球心作竖直向下的、大小为4N的重力.如图所示:‎ 点评:力的图示应选择合适的标度,应注意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解题方法点拨】‎ 总之,无论是画重力的图示还是示意图,最重要的是要找准重心和增大其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我们不要被题意中的其他因素所误导.‎ ‎ ‎ ‎10.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知识点的认识】‎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1)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如汽车轮胎做上花纹; ‎ ‎(2)增大压力,如骑自行车捏闸的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3)变滚动为滑动,如汽车急刹车时车只滑不滚; ‎ ‎(4)变湿摩擦为干摩擦.‎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1)使接触面变光滑;‎ ‎(2)减小压力;‎ ‎(3)用滚动代替滑动;‎ ‎(4)使接触面分离;‎ ‎(5)变干摩擦为湿摩擦.‎ ‎【知识拓展】‎ ‎①加润滑油,可以在摩擦面间形成一层油膜,使摩擦面不接触,运动部件只在油膜上滑过,大大减小了摩擦;‎ ‎②利用压缩气体在摩擦面间形成一层气垫,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可以使摩擦变得更小,如气垫船;‎ ‎③利用磁悬浮使摩擦面脱离,可以大大减小摩擦,如磁悬浮列车.‎ ‎【命题方向】‎ 怎样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生活中的现象使用的是增大还是减少摩擦都是命题方向.‎ 例1:下列做法属于减小摩擦的是(  )‎ A.冬天,在结冰的马路上撒一些细沙以方便路人的行走 B.在生锈的自行车轴上滴一些油,骑车就会感觉轻松一些 C.当汽车后轮陷入泥坑打滑时,司机会就近寻找石块等物垫在车轮下 D.体操运动员进行双杠表演前,在手上涂抹滑石粉以防止人从杠上滑落 分析:(1)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2)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使接触面脱离,用滚动代替滑动.‎ 解:A、冬天,在结冰的马路上撒一些细沙以方便路人的行走,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不符合题意.‎ B、在生锈的自行车轴上滴一些油,使接触面脱离,减小摩擦力,骑车就会感觉轻松一些.符合题意.‎ C、当汽车后轮陷入泥坑打滑时,司机会就近寻找石块等物垫在车轮下,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不符合题意.‎ D、体操运动员进行双杠表演前,在手上涂抹滑石粉以防止人从杠上滑落,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1)掌握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能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例2:如图所示的四个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增大摩擦的是(  )‎ A. B. C. D.‎ 旅行箱下装有小轮 在轴承中加滚珠 给车轮的轴中加润滑油 轮胎上制有花纹 分析: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两个因素,‎ 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即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滑动为滚动、加润滑油、使两接触面分开.‎ 增大摩擦的方法有: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据此分析判断.‎ 解:A、轮胎上制有花纹,增大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从而增大了摩擦,符合题意;‎ B、轴承中装有滚珠,是将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是减小摩擦的一种方法,不符合题意;‎ C、给车轮的轴中加润滑油,使两接触面分开,减小摩擦,不符合题意;‎ D、旅行箱下面的小轮可以变滑动为滚动,即减小了摩擦力,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增大、减小摩擦的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物理知识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作出解释,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解题方法点拨】‎ 解答此类题目时,分析操作前后的摩擦力变化即可.例如,锁生锈不好开时,将少量食用油注入锁孔就易开了,起初开锁难说明摩擦力大;操作后,开锁容易说明摩擦力减小.前后对比说明注入食油使摩擦力减小了,或者,直接分析操作符合增大或减小摩擦的哪一项,这需要我们熟练应用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与途径.‎ ‎ ‎ ‎11.力臂的画法 ‎【知识点的认识】‎ 力臂的画法:(1)首先在杠杆的示意图上,确定支点O. ‎ ‎(2)画好动力作用线及阻力作用线,画的时候要用虚线将力的作用线适当延长. ‎ ‎(3)在从支点O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在垂足处画出直角,从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就是力臂.用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力的作用线重合,让另一条直角边通过交点,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作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在旁边标上字母,l1和l2分别表示动力臂和阻力臂.‎ ‎【命题方向】‎ 力臂的画法,判断是什么力臂都是命题方向.‎ 例1:如图是列车上售食品的手推车,当前轮遇到障碍物时,售货员向下按扶把,使手推车前轮向上翘起,请画出售货员所用的最小动力及其力臂.‎ 分析:首先应找到本题的支点在后轮的着地点;其次知道使手推车前轮向上翘起,阻力为手推车的重力,阻力臂为支点到重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是定值;最后能根据杠杆平衡条件,会用数学方法分析出动力臂最长时动力最小,能突破: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点的距离为动力臂时力臂最长.‎ 解:支点在后轮的着地点如图,动力的作用点在手握车把的地方,连接支点与动力的作用点,为最长的动力臂,用大括号标出,标上字母符号L;‎ 在动力作用点处垂直动力臂斜向下画出动力,标上字母符号F,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常见的错误是将动力画得竖直向下,没有细致分析此时的动力臂并不是最大,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点是:支点与动力作用点的距离为最长的动力臂.‎ 例2:如图所示的杠杆中,动力的力臂用l表示,图中所标力臂l正确的是(  )‎ A. B. C. D.‎ 分析:根据力臂的画法进行分析,即过支点作动力作用线的垂线段.‎ 解:因为动力的力臂的做法是过支点作动力作用线的垂线段,而A B选项中线段与动力作用线不垂直,所以A、B选项错误;‎ 又因为C选项中,表示力臂的不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线段,故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对力臂的画法掌握情况.‎ ‎【解题方法点拨】‎ 画杠杆示意图时应注意:‎ ‎(1)阻力作用点应画在杠杆上.有部分同学认为阻力由石头的重力产生,所以阻力作用点应画在石头重心上,这是错误的.‎ ‎(2)确定阻力方向.当动力使杠杆绕支点顺时针转动时,阻力一定使杠杆逆时针转动.‎ ‎(3)力臂不一定在杠杆上.力臂可用虚线画出并用大括号标明,也可用实线画出.‎ ‎ ‎ ‎12.压力及重力与压力的区别 ‎【知识点的认识】‎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2)产生的条件:压力是相互接触的物体因相互挤压使物体发生形变时在接触面之间产生的力.‎ ‎(3)方向:压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且指向受压物体.例如按图钉,其方向可以与墙面垂直,与天花板垂直,也可以与水平桌面垂直,无论这个面如何放置,压力的方向总是要与接触面垂直的.‎ ‎(4)作用点:压力的作用点在受压物体的表面上.‎ ‎(5)辨析:重力和压力的区别 重力 压力 定义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产生原因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 由于物体对物体的挤压而产生 方向 总是竖直向下 垂直于受压面且指向被压物体 作用点 物体的重心 在受压物体的表面上 施力物体 地球 对受力物体产生挤压作用的物体 联系 在通常情况下,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其重力等于物体对地面的压力 注意点 压力不一定是由于物体受到重力而引起的 物体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可以产生压力,但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6)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压力和受力面积.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命题方向】‎ 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命题:(1)压力与重力的区别方面出选择题;(2)利用压力的作用效果方面来体现控制变量法;(3)作图题:重力、压力的示意图 例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茶杯,对桌面有压力,下列有关“茶杯对桌面压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就是重力 B.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作用在茶杯上的 C.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由于茶杯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D.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由于桌面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分析: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但不能说就是重力.压力是由于物体的形变而产生的.‎ 解:A、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施力物体是茶杯,受力物体是桌面;茶杯受到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茶杯.两个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都不相同,所以这两个力不是同一个力,但两者大小相等;故A错误;‎ B、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茶杯对桌面施加了一个作用,故施力物体是茶杯,受力物体是桌面.故B错误.‎ CD、当茶杯放在水平桌面上时,由于桌面对茶杯施加了一个向上的支持力,使茶杯底部发生微小的弹性形变,从而使茶杯对桌面产生了向下的弹力,即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点评:(1)此题考查了弹力的产生、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力的定义等知识点.‎ ‎(2)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但压力永远不会是重力.‎ ‎(3)哪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加了压力,该物体就发生了弹性形变.‎ 例2: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放着甲、乙、丙三个底面积相同的容器,若在三个容器中装入质量相等的水,三个容器底部所受水的压力(  )‎ A.甲最大 B.乙最大 C.丙最大 D.一样大 分析:由图可知,知道装入水的质量相等,可知各容器内水的深度关系,然后根据液体压强的公式分析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的大小关系;然后利用p=分析三个容器底部所受水的压力关系.‎ 解:如图三容器装入相同质量的水,‎ ‎∵容器的底面积相同,‎ ‎∴三容器内水的深度:h甲>h乙>h丙,‎ 又∵p=ρgh,‎ ‎∴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p甲>p乙>p丙;‎ ‎∴由p=得F=pS可知,三个容器底部所受水的压力甲最大.‎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压强公式和液体压强公式的掌握和运用,对液体压强大小变化分析关键是确定深度大小,对固体压强的大小情况分析关键是确定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大小.‎ ‎【解题方法点拨】‎ 注意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力与重力的区别于联系,学会控制变量法分析问题,控制变量法: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 ‎ ‎ ‎13.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知识点的认识】‎ ‎(1)压强定义或解释 ‎ ‎①垂直作用于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力叫做压力. ‎ ‎②物体的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的大小叫做压强. ‎ ‎(2)单位 ‎ 在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即牛顿/平方米.压强的常用单位有千帕、标准大气压、托、千克力/厘米2、毫米水银柱等等.(之所以叫帕斯卡是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帕斯卡) ‎ ‎(3)公式:p=F/S ‎ p表示压强,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F表示压力,单位牛顿(N) 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平方米 ‎ ‎(4)补充说明:‎ 对于(3)所写的为定义式,任何压强都可以用.但是对于液体和气体压强,还有推导公式:‎ ‎【命题方向】‎ 压强的计算,主要是运用公式及其变形解决有关问题.题型常见的有填空、选择、计算及探究题.压强的定义式p=F/S,经验表明,不少学生在学习了这一部分内容后,一般会记住公式,但理解往往是片面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学习中要注意对压强公式的理解,除明确各物理量间的数学关系(学生往往重视这一点),明确各量的单位,最重要的是要明确公式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学生往往忽略这一点).进行计算时,要能正确地确定压力、确定受力面积.除此以外,还要明确,由于固体不具有流动性,而液体具有流动性,造成了计算固体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压强的方法,与计算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压强的方法一般不同.另外,压强的计算常常与密度公式,重力公式相联系,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性,所以常成为中考的热点.‎ 例1:如图为站在沙地上的一名初三同学要搬走木箱,已知他一只鞋底的面积为200cm2,请你估计木箱对地面的压强约为(  )‎ A.1000Pa B.7000Pa C.10000Pa D.20000Pa 分析:求木箱对地面的压强,而没有告知木箱对地面的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大小,因此只有通过比较人和木箱在沙地上的凹陷程度来间接判断.那么就必须先求出人对地面的压强,首先估算人的重力,然后算出两个鞋底的面积,再由压强公式可得出人对沙地的压强,至此题目的未知量就已求出.‎ 解:人的质量大约为60kg,那么其重力约为:G=mg=60kg×10N/kg=600N;‎ 人和地面的接触面积为:S=2×200cm2=400cm2=400×10﹣4m2;‎ 那么人对地面的压强约为:P人===12500Pa;‎ 由图片知:木箱在沙地中的凹陷程度要大于人在沙地中的凹陷程度,因此木箱对地面的压强要远大于人对地面的压强,即:P木箱>P人;‎ 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D选项符合这个条件,故选D.‎ 点评:在此题中,与所求内容相关的物理量没有直接给出,所以能够从人和木箱在沙地中的不同凹陷程度入手来得出两个压强的大小关系,是解答此题的突破口,也是难点所在.‎ 例2:一长方体木块平放和侧放在水平地面上时,其受力面积之比为3:1,则平放和侧放时,对地面的压强之比是 1:3 ,压力之比是 1:1 .‎ 分析:木块平放和侧放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重力不变,压力不变;根据压强公式求出两者对地面的压强之比.‎ 解:∵木块平放和侧放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 ‎∴木块的重力G不变时,压力F不变,即两种情况下对地面的压力之比为1:1;‎ ‎∵p=,且S平:S侧=3:1,‎ ‎∴====.‎ 故答案为:1:3;1:1.‎ ‎【解题方法点拨】‎ 压强的计算,需要确定压力、面积.要注意面积的计算与单位,其中压力的确定是难点.正确判断物体间的压力,进行受力分析是关键;物体间接触部分的面积,一般与较小的物体面积相同.‎ ‎ ‎ ‎14.大气压强的存在 ‎【知识点的认识】‎ 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且空气具有流动性,因此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个压强就叫大气压强,1654年格里克在德国马德堡作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地证明了:①大气压的存在②大气压很大.‎ ‎【命题方向】‎ ‎(1)大气压强是怎样产生的(2)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3)用大气压强解释自然现象.这三个小知识点都是命题方向.‎ 例:如图是一种“吸盘式”挂衣钩.将它紧压在平整、光洁的竖直玻璃上,可挂衣帽等物品.它主要部件是一个“橡皮碗”,下面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被玻璃“吸”住后,皮碗内的气压小于大气压 B.皮碗内挤出的空气越少,吸盘贴在玻璃上就越紧 C.皮碗与玻璃之间的摩擦阻止衣物向下的移动 D.不能紧贴在粗糙的水泥墙壁上,粗糙面与吸盘之间有缝隙、会漏气 分析:衣钩能牢牢地贴在玻璃上,是靠皮碗内外的气压差,即大气压强大于皮碗内气压,把皮碗“压”在了玻璃上.‎ 解:ABC、挂衣钩要固定在玻璃上,需要先用力挤压塑料皮碗,把皮碗内的空气挤出,这样皮碗就被外界的大气压紧压在了玻璃或墙壁上;并且碗内挤出的空气越多,吸盘贴在玻璃上就越紧;这时吸盘与玻璃之间产生了一个摩擦力,这个摩擦力可以克服衣服的重力,使其不会掉下去;故AC正确,B错误;‎ D、如果将挂衣钩紧贴在粗糙的水泥墙壁上,粗糙面与吸盘之间有缝隙、会漏气,使内外气压相等,在挂衣钩的自重作用下,将滑下来.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挂衣钩、吸盘,都是利用了大气压来工作,学习大气压时,注意发现身边的例子.‎ ‎【解题方法点拨】‎ 注意生活中的一些气压现象,例如1.杯子内盛满水,用纸片把杯口盖严,手按住纸片把杯子倒过来,纸片不掉,水不流出.‎ ‎ ‎ ‎15.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 ‎【知识点的认识】‎ 这里所说的气体压强并不是指大气压强,而是指一定质量的气体的压强.‎ 由于气体的压强实质上是大量的做无规则运动的气体分子与容器壁不断碰撞而产生的,因此当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气体体积减小会使气体分子与容器壁碰撞的次数增多而使压强增大.‎ 在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大;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命题方向】‎ 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利用“温度一定时,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的结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例:图为伽利略制造的第一个温度计,它可以测量气体的温度.若外部大气压不变,在气温发生变化时,球形容器内气体的体积随之发生变化,使玻璃管内液面上升或下降,从而测量出气温的高低.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气温升高,球内气体体积膨胀,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B.当气温升高,球内气体体积缩小,玻璃管内液面上升 C.当气温降低,球内气体体积缩小,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D.当气温降低,球内气体体积膨胀,玻璃管内液面上升 分析:要解答本题首先应了解:气体有着较突出的热胀冷缩的性质,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球形容器内气体的体积会有明显的变化.‎ 解:当外界气温上升的时候,球形容器内的气体受热膨胀,由于密闭,所以压强增大,使管内的液面下降;‎ 反之,当外界气温下降的时候,球形容器内的气体收缩,由于密闭,所以压强减小,管内的液面上升.故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气体压强跟温度、体积的关系,了解和掌握伽利略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一道中档题.‎ ‎【解题方法点拨】‎ 注意物理学方法的使用,控制变量法: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假设法:当某一变因素的存在形式限定在有限种可能(如某命题成立或不成立,如a与b大小:有大于 小于或等于三种情况)时,假设该因素处于某种情况(如命题成立,如a>b),并以此为条件进行推理,谓之假设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大量应用于数学、物理研究中,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 ‎ ‎16.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知识点的认识】‎ 液体和气体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如:空气、水等.流体流动时的压强称作流体压强.空气和水流动时有快有慢,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较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较大.‎ ‎【命题方向】‎ 联系生活实际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现象是命题方向,一般出现选择题、填空题或简答题.‎ 例:如图是家用煤气灶灶头的示意图使用时打开煤气阀门,拧动点火装置,煤气和空气在进口处混合流向燃烧头被点燃,而煤气不会从进口处向空气中泄漏,其原因是(  )‎ A.进口处煤气流速小,压强大于大气压强 B.进口处煤气流速小,压强小于大气压强 C.进口处煤气流速大,压强小于大气压强 D.进口处煤气流速大,压强大于大气压强 分析:流体的压强跟流速有关,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比较煤气进口处的内外气体的流速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解:因为流速越快,流体的压强越小,所以进口处煤气流速大,压强小于大气压,煤气和空气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流向燃烧头,而煤气不会向空气中泄露.‎ 故选C.‎ 点评:掌握流体的流速和压强的关系,并能运用压强和流速的关系解释生活中有关流体压强的问题.‎ ‎【解题方法点拨】‎ 理解、记住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 ‎ ‎17.探究浮力大小的实验 ‎【知识点的认识】‎ ‎“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有时候也叫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该实验是学生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在“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根据要求完成下列探究过程.‎ ‎(1)石块的重力G ‎(2)石块浸没在水中后测力计的示数G′,由此可得石块所受浮力F浮.‎ ‎(3)石块排开水所受到的重力G排.‎ ‎(4)比较F浮和G排的大小,可以发现:F浮=G排.‎ ‎【命题方向】‎ 此知识点是中考命题的要点之一,形式很多,但主要考查控制变量法.‎ 例:阿基米德原理告诉我们:“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小刚在学习了该原理后思考: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难道只跟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大小有关吗?于是他猜想: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可能还跟物体的密度和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为了验证猜想,他选取了两块体积和形状都相同的实心铜块和铁块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如果要验证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小刚应该选取图中的 A、B、D、E 等步骤进行对比.小刚已经知道铜的密度大于铁的密度,那么根据他所选择的几个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可以知道铜块所受到的浮力 等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铁块所受到的浮力.由此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 无关 (选填“有关”或“无关”).‎ ‎(2)小刚根据图中B、C、D三步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随着物体浸入液体中深度的增加,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在变大,于是他就得出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的结论.你认为小刚的结论是 错误 的(选填“正确”、“错误”),原因是: 过程不完整,没有探究物体浸没后受到浮力与深度的关系 .‎ 分析:本题目就是考查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掌握,关键是学生要利用称重法分别求出铁块与铜块所受浮力的大小,然后判断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密度的关系.第二问中,观察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密度的关系时,一定要控制变量,保证其他条件不变.‎ 解:(1)要验证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就必须控制除密度以外其他物理量相同,要算出最后的数据就得前后对比,所以我们选择A、B、D、E这几组来验证,‎ 由称重法得,F浮铁=G1﹣F1=4.0N﹣3.5N=0.5N,‎ F浮铜=G﹣F2=4.4N﹣3.9N=0.5N;‎ 得出浮力相同,说明浮力大小与物体密度无关.‎ ‎(2)而在B、C、D三步的对比分析中,小刚得出的结论是不对的,物体没有浸没时,深度变化的同时,排开液体的体积也在变化.所以应该将物体完全浸没后,再探究浮力与深度是否有关.‎ 故答案为:(1)A、B、D、E;等于;无关;‎ ‎(2)错误;过程不完整,没有探究物体浸没后受到浮力与深度的关系.‎ 点评:本题目考查了学生对浮力的掌握程度,并且考查学生能否灵活应用控制变量法.‎ ‎【解题方法点拨】‎ 探究浮力大小的实验关系时,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控制变量法: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来分析增大压强方法.‎ ‎ ‎ ‎18.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知识点的认识】‎ 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 ‎ 上浮:F浮>G 悬浮:F浮=G 下沉:F浮<G ‎ 理解:研究物体的浮沉时,物体应浸没于液体中(V排=V物),然后比较此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的平均密度可以知道,则物体的浮沉条件可变成以下形式:①ρ物<ρ液,上浮 ②ρ物=ρ液,悬浮 ③ρ物>ρ液,下沉 ‎ 浮沉条件的应用 ‎ 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来实现浮沉的;热气球是通过改变自身的体积来实现浮沉的;密度计的工作原理是物体的漂浮条件,其刻度特点是上小下大,上疏下密;用硫酸铜溶液测血液的密度的原理是悬浮条件.此外,轮船、气球、飞艇等都是利用了沉浮条件的原理而设计的.‎ ‎【命题方向】‎ 主要以选择题、计算题的形式考查:物理的浮沉,如何控制物体的浮沉,怎样运用物体的浮沉原理解释问题等.‎ 例1:质量相同的甲、乙、丙、丁4个小球,分别静止在水中的不同深度处,如图所示,则这4个小球在水中所受浮力最小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分析;由图知,甲、乙球为漂浮,丙球为悬浮,丁球沉入容器底部,根据浮沉条件得出球受到的浮力与重力的关系,而4个小球的质量相同、重力相同,可得4个小球受到的浮力大小关系.‎ 解:由图知,甲、乙球为漂浮,丙球为悬浮,丁球沉入容器底部,‎ ‎∵漂浮和悬浮时,F浮=G=mg,4个小球的质量相同 ‎∴甲、乙、丙球受到的浮力:‎ F浮甲=F浮乙=F浮丙=G,‎ 丁球沉入容器底部时,F浮丁<G,‎ ‎∴F浮甲=F浮乙=F浮丙>F浮丁,‎ 则丁球的浮力最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重力的公式、物体的浮沉条件,利用好漂浮和悬浮条件是本题的关键.‎ 例2:一艘远洋轮船装上货物后,发现船身下沉了一些,则它受到的浮力 变大 (填“变大”、“变小”“不变”).当船由内河驶入大海后,船受到的浮力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船身相对于水面将 上浮 (填“上浮”、“下沉”“不变”).‎ 分析:货轮在装上货物后,船身下沉,说明排开水的体积变大,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分析船受到浮力的变化情况;‎ 当船由长江驶入大海后,都是漂浮,根据漂浮条件分析船受到浮力的变化情况,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判断排开水的体积的变化,从而得出船是上浮还是下沉.‎ 解:由题知,货轮在装上货物后,船身下沉,排开水的体积V排变大,‎ ‎∵F浮=ρ水V排g,‎ ‎∴船受到水的浮力变大;‎ 当船由内河驶入大海后,都是漂浮,‎ 船受到的浮力:F浮=G,‎ ‎∵船受到的重力不变,‎ ‎∴船受到的浮力不变;‎ ‎∵F浮=ρ液V排g,ρ河水<ρ海水,‎ ‎∴排开河水的体积大于排开海水的体积,船将上浮一些.‎ 故答案为:变大,不变,上浮.‎ 点评:本题关键有二,一是漂浮条件的使用,二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时要同时考虑影响浮力的两个因素(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 ‎【解题方法点拨】‎ 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有两种方法:比较F浮与G或比较ρ液与ρ物.‎ ‎ ‎ ‎19.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知识点的认识】‎ 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音色: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 ‎【命题方向】‎ 对于声音这部分知识强调应用:中考中常以填空、选择和问答的题型出现.‎ ‎【解题方法点拨】‎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是指每秒振动的次数;注重结合实际,例如:女高音,男低音,“高”和“低”指的就是音调.向水壶中灌热水音调的变化,随着水的增多,水壶上方的空气柱变小,引起频率的变化,引起音调的变化;‎ 响度是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用力击鼓和轻敲鼓面,鼓面振动的幅度不同,鼓声的响度不同.男低音放声歌唱,女高音轻声伴唱,男低音响度大,女高音响度小,但是音调高;‎ 音色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区别声音就是靠音色.辨别熟人的声音、辨别乐器的声音靠的都是音色.模仿赵本山的声音很像就是模仿的音色像,通过敲击瓷器,根据声音判断瓷器是否破损也是靠音色.‎ ‎ ‎ ‎20.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知识点的认识】‎ ‎(1)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太阳或者灯的光照射到人的身上,被反射到镜面上(这里是漫反射,不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面镜又将光反射到人的眼睛里,因此我们看到了自己在平面镜中的虚像.(这才是平面镜对光的反射,是镜面反射).‎ 由于平面镜后并不存在光源(S)的对应点(S′),进入眼光的光并非来自对应点(S′),所以把(S′)称为虚像.‎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上下(或左右)相反,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简记为:正立、等大、对称、虚像.‎ ‎(3)(方案)实验操作要求 ‎1.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2.猜想与假设:‎ 平面镜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可能.‎ ‎3.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1)检查器材.‎ ‎(2)在桌上铺上白纸,在白纸上竖直的放上平板玻璃,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 ‎(3)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4)移动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让它跟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 ‎(5)观察两根蜡烛的位置并记录.‎ ‎(6)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像的位置跟物体和平面镜的位置的关系.‎ ‎(7)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4.记录和结论 ‎【命题方向】‎ 此知识点是中考的重点.考查的形式非常多,主要从实验的考查,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来解题.‎ ‎【解题方法点拨】‎ 理解并记住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从实验中认识规律,注意物理学方法等效替代法的使用(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特性和关系)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 ‎ ‎ ‎21.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知识点的认识】‎ 光的折射作图方法:(1)光的折射(2)光路可逆性 ‎【命题方向】‎ 光的折射作图是中考命题的主要知识点,(例如凸透镜、凹透镜光线作图)‎ ‎【解题方法点拨】‎ ‎(1)利用光的折射规律:‎ ‎   ①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  ②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   ③光垂直界面射入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此时入射角等于折射角等于0.‎ ‎   ④光的折射现象例子:海市蜃楼、筷子向上折断了、池水变“浅”了、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照相机、投影仪、近视眼镜、老花镜、斜插在水中的筷子在水中部分看起来向上弯;看见落到地平线下的太阳;叉鱼的时候瞄准鱼的下方.‎ ‎(2)根据光路可逆的可逆性.‎ 若光是由较密的介质射入较疏的介质时呢?画出下图 ‎ ‎ ‎22.光学实验设计与探究 ‎【知识点的认识】‎ 在光学教学中,有大量的探究实验活动,例如:1.光在介质中是如何传播的?2.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简单的光现象:影子事如何形成的?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什么?3.如何直观地说明光的反射现象?4.如何演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5.凹面镜的性质是什么?6.光的反射规律7.光的折射规律8.凸透镜、凹透镜成像9.平面镜成像 ‎【命题方向】‎ 主要考查实验的设计、探究过程中的现象、规律以及在实验中的物理学方法.‎ ‎【解题方法点拨】‎ 一、现有的光学实验器材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显示出的光路可见度差;2.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和折射规律时,入射光的入射点不固定,这样,入射角的大小不仅不能定量读出.而且还无法探究光的折射现象中人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这一知识要点;3.在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会聚与发散作用时,平行光束的平行度不高.‎ 二、针对现有实验教学中仪器空缺进行教具自制;为了加强实验效果,对已有实验器材进行改进;针对现有教具在设计中存在的缺陷进行教具改进.‎ ‎ ‎ ‎23.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知识点的认识】‎ ‎(1)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指物体放在焦点之外,在凸透镜另一侧成倒立的实像,实像有缩小、等大、放大三种.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实像越大.物体放在焦点之内,在凸透镜同一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越小,像距越小,虚像越小.‎ ‎(2)设计并进行实验:‎ 一、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像的大小、正倒、虚实跟物距有什么关系?‎ 二、实验器材:带刻度的光具座、蜡烛、光屏、透镜(焦距在10~20 cm之间)、刻度尺.见实验装置图.‎ 三、实验步骤:‎ ‎1、先测出透镜的焦距:让凸透镜在阳光下来回移动,找着最小、最亮的点,用刻度尺量出亮点与凸透镜的距离,这就是这个凸透镜的焦距.‎ ‎2、实验探讨像的大小、正倒、虚实跟物距的关系:‎ ‎[方案]①把透镜放在光具座标尺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标尺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③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测出,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⑤当蜡烛到一定位置上时,光屏没有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像的正倒,填入表格中.‎ 物距(u)‎ 像距(v)‎ 正倒 大小 虚实 应用 特点 物,像的位置关系 u>2f ‎2f>v>f 倒立 缩小 实像 照相机、摄像机 ‎﹣‎ 物像异侧 u=2f v=2f 倒立 等大 实像 精确测焦仪 成像大小的分界点 物像异侧 ‎2f>u>f v>2f 倒立 放大 实像 幻灯机、电影、投影仪 ‎﹣‎ 物像异侧 u=f ‎﹣‎ ‎﹣‎ ‎﹣‎ 不成像 强光聚焦手电筒 成像虚实的分界点 ‎﹣‎ f>u v>u 正立 放大 虚像 放大镜 虚像在物体同侧 虚像在物体之后 物像同侧 ‎.‎ ‎【命题方向】‎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是中考命题的热点.‎ 例:小明同学用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如图a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11 cm.‎ ‎(2)如图b所示,若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能得到清晰放大的烛焰的像,则蜡烛可能置于凸透镜左边a、b、c、d四点中的 c 点上(P是该凸透镜的2倍焦距处),此成像特点可应用在 投影仪 上.‎ ‎(3)通过实验,小明发现蜡烛离凸透镜越远,光屏上得到的清晰像越 小 (填“大”或“小”).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时,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 远离 凸透镜(填“靠近”或“远离”),此时在光屏上成的清晰像是 倒立 的(填“倒立”或“正立”).‎ ‎(4)实验中,光屏上已成清晰的、缩小的像,此时小明固定蜡烛和凸透镜,在光屏和凸透镜间放上自己所配戴的近视眼镜,若仍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需将光屏向 远离 (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此时所成的清晰像为 实 像(填“实”或“虚”).‎ 分析:(1)凸透镜的焦距是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的点到光心的距离;‎ ‎(2)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进行判断: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搞清像距和物距之间的关系.知道物距越大,像距越小,成的像也越小;物距越小,像距越大,成的像也越大 解:(1)根据焦距的定义,此时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焦距,f=41cm﹣30cm=11cm;‎ ‎(2)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烛焰的像,蜡烛应放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与焦距之间,即图中的c点,图中的此成像特点可应用在投影仪上.‎ ‎(3)根据物距与像距的变化规律可知,蜡烛离凸透镜越远,光屏上得到的清晰像越小.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时,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远离,此时在光屏上成的清晰像是倒立的.‎ ‎(4)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实验中,光屏上已成清晰的、缩小的像,此时固定蜡烛和凸透镜,在光屏和凸透镜间放上凹透镜,若仍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于光线发散,会延迟会聚,则需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此时所成的清晰像仍为实像.‎ 故答案为:(1)11;(2)c;投影仪;(3)小;远离;倒立;(4)远离;实.‎ 点评:此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及应用,关键是熟记成像规律的内容,并做到灵活运用.‎ ‎【解题方法点拨】‎ 识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探究中注意物理学方法.‎ ‎ ‎ ‎24.安培定则 ‎【知识点的认识】‎ 安培定则,也叫右手螺旋定则,是表示电流和电流激发磁场的磁感线方向间关系的定则.初中教材中表述:用右手握住通电螺线管,使四指弯曲与电流方向一致,那么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 ‎【命题方向】‎ 有关右手螺旋定则常从三个方面进行考查:小磁针的指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磁感线方向.例如:已知小磁针的指向 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 ‎【解题方法点拨】‎ 其解题思想即为右手螺旋定则的基本内容: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用好、用活、用准右手螺旋定则,就能解决电磁学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 ‎ ‎25.电磁感应 ‎【知识点的认识】‎ ‎(1)电磁感应现象: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会产生电流,这种电流叫感应电流,这一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 ‎(2)历史意义:英图科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这一发现进一步揭示了电与磁之间的联系,证明了磁可以生电.‎ ‎(3)实验装置图:‎ ‎(4)感应电流方向的影响因素:磁场方向、运动方向.‎ 如图,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不同显示电流方向的不同.‎ 甲乙对比可以说明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有关;甲丙对比可以说明电流方向与运动方向有关.‎ ‎(5)感应电流大小的影响因素:磁场强弱、运动快慢、线圈匝数.‎ ‎【命题方向】‎ ‎(1)电磁感应现象探究实验(尤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发明家即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者.‎ ‎【解题方法点拨】‎ ‎(1)电磁感应现象实验和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实验对比:‎ 被研究对象都是磁场中的导体:电磁感应现象的前提条件是运动,结果是产生电流;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前提是电流,结果是产生运动.‎ 即因动而电的是电磁感应现象,因电而动的是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这样记忆:‎ ‎(2)一些常见器材的原理归类对比记忆:‎ ‎①电热器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原理,如电饭锅、电炒锅、电烙铁、电水壶、电暖气、电熨斗;‎ ‎②电动机利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原理,如电风扇、排烟罩、洗衣机、剃须刀,扬声器也是这个原理;‎ ‎③发电机和动圈式话筒用电磁感应现象原理;‎ ‎④电磁铁利用电流的磁效应原理,如电铃、电磁起重机、电磁继电器、空气开关..‎ ‎ ‎ ‎26.能量利用效率 ‎【知识点的认识】‎ 有用能量和总能量的比例为能量效率.举例,手机电池要充电,用时放电,比如充电充入10焦耳能量,在手机上用完电放出了8焦耳能量,能量效率是80%,损失2焦耳(电阻发热等消耗).‎ ‎【命题方向】‎ 中考时一般以计算题中的某一问来出现:求电动机的效率、热量的利用等.‎ ‎【解题方法点拨】‎ 解题是找到有用的能力、总的能力、消耗的能力是关键,利用有用能量和总能量的比例为能量效率解题.‎ ‎ ‎ ‎27.力是否做功的判断 ‎【知识点的认识】‎ 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公式:.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我们要注意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  (1)物体受力,但物体没有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此情况叫“劳而无功”.‎ ‎  (2)物体移动了一段距离,但在此运动方向上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如物体因惯性而运动),此情况叫“不劳无功”.‎ ‎  (3)物体既受到力,又通过一段距离,但两者方向互相垂直(如起重机吊起货物在空中沿水平方向移动),此情况叫“垂直无功”.‎ ‎【命题方向】‎ 力是否做功的判断是中考命题的热点,一般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解题方法点拨】‎ 判断一个力对物体是否做功,关键要看物体是否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即理解功的计算公式中力与物体移动距离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 ‎ ‎28.功的计算 ‎【知识点的认识】‎ 功是中学物理中一个重要概念,功能关系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正确理解功的内涵和外延,正确把握求功的方法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 ‎1、公式法:对于恒力的功,通常利用功的定义式W=FS进行计算.‎ ‎2、功率法:功跟完成这些功所需时间的比值,叫做功率.对于一段时间内外力的功,有时可以直接利用W=Pt求出功,‎ ‎【命题方向】‎ 功的计算是中考命题的重点,一般以考查的题型较多,计算题是重点.‎ ‎【解题方法点拨】‎ 理解计算功的方法,尤其要把握好知识点,熟悉公式的变形求功.‎ ‎ ‎ ‎29.功率的计算 ‎【知识点的认识】‎ ‎(1)功率:在物理学中,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叫做功率.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公式:P=(其中P表示功率,W表示功,t表示时间)‎ ‎(3)计算功率的另一个公式:P=Fv,即物体在拉力F的作用下,以速度v沿拉力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拉力F所做的功可表示为Fv.(其中F表示物体所受的拉力,v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 a.推导:由P=,联立W=Fs,得P===Fv.‎ 由该公式可知:在功率P一定时,力F与速度v成反比.‎ b.应用:当汽车上坡时,司机采取换挡的办法,减小速度,以获得较大的牵引力.‎ ‎【命题方向】‎ 第一类常考题:‎ 某九年级同学家住5楼.一天,他提着装有30个鸡蛋的塑料袋从1楼走到家里在此过程中,下列估算不合理的是(  )‎ A.他提鸡蛋的力做的功约为200J B.他提鸡蛋的力做功的功率约为3W C.他爬楼做的功约为6×103J D.他爬楼做功的功率约为1×103W 分析:估算出30个鸡蛋的重力和爬楼的高度,根据W=Fs可算出做功的多少.然后再根据P=计算功率.‎ 解:(1)根据书本中“手托两只鸡蛋的力大约为1N”,可知提30个鸡蛋的力大约为F=15N;住宅楼的楼层高大约3米,家住5楼,此同学实际爬楼高度h=3m×4=12m;故提鸡蛋的力大约做功W=Fs=15N×12m=180J.‎ W1=Gs=500N×12m=6×103J,‎ 他爬楼做的功W总=W+W1=180J+6×103J=6.18×103J,‎ 故A、C比较符合实际;‎ ‎(2)从1楼到5楼大约1min,则他提鸡蛋的力做功的功率P===3W;故B符合实际;‎ 爬楼做功的功率P1===1.03×102W,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D.‎ 点评:所谓估算,不是猜,而是依据生活经验或常识,对相关物理量进行估计,必要时还需根据相关公式计算得出结果;需注意:实际爬楼的层数等于楼层数减一.‎ 第二类常考题:‎ 工人用定滑轮将重240N的物体匀速向上提升,所用拉力为250N,5s内重物上升4m.此过程中,有用功为 960 J,拉力做功的功率为 200 W.‎ 分析:解决此题是利用功的公式W=Fs求解有用功和拉力所做的功,利用功率的公式P=求解功率.‎ 解:重物上升时克服重力所做的功为有用功,W′=Fs=Gh=240×4=960J;‎ 拉力所做的功为总功,W=250×4=1000J,利用功率的公式P===200W;‎ 故答案为:960,200.‎ 点评:解决此类型题目要区分有用功和总功,会利用功率公式求解功率.‎ ‎【解题方法点拨】‎ ‎(1)要明确是哪个力对哪个物体做功,或者是哪个施力物体对哪个受力物体做功.‎ ‎(2)公式中的F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公式中的‘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即注意F和s的同体性和同向性,否则在计算功时容易出错.‎ ‎(3)W=Fs中的F是使物体沿着F方向移动、距离过程中(同时性),始终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其大小和方向是不变的.‎ ‎(4)W=Fs的变形公式F=,s=可求力和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的距离•‎ ‎ ‎ ‎30.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知识点的认识】‎ 动能 ‎①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一切物体都具有动能.‎ ‎②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势能: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统称为势能 ‎(1)重力势能 ‎①概念: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②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质量和物体所处的高度.物体的质量越大,所处的高度越高,物体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2)弹性势能 ‎①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②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弹性形变程度.同一物体在弹性形变范围内的弹性形变程度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 ‎【命题方向】‎ 第一类常考题:‎ 草原发生大面积蝗灾时,农业部门利用飞机喷洒农药消灭蝗虫.当飞机在某一高度水平匀速飞行喷洒农药时,它的(  )‎ A.动能不变,势能不变 B.动能减少,势能增加 C.动能增加,势能减少 D.动能减少,势能减少 分析:动能的影响因素是质量和速度,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是质量和高度,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据此结合题目描述可做出判断.‎ 解:当飞机在某一高度水平匀速飞行喷洒农药时,其质量在不断减小,高度和速度不变,因此,由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可知,其动能和重力势能均减少.故只有选项D的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本题中注意飞行喷洒农药时其质量在不断减小是解答中的易错点.‎ 第二类常考题:‎ 如图所示,滑板运动员从高处平台的末端水平飞出,落在水平地面上,若不计空气阻力,则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  )‎ A.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机械能增大 B.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机械能不变 C.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机械能增大 D.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机械能减小 分析:动能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 解:不计空气阻力,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质量不变,速度增大,高度减小故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机械能不变;‎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要注意不考虑空气阻力机械能守恒.‎ ‎【解题方法点拨】‎ 判断一个物体的动能、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变化情况,关键在于深入理解影响它们大小的因素.动能(势能)的大小不仅与物体的速度大小(所处高度)有关,而且还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判断一个物体的动能(势能)是否发生变化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首先要确定速度(所处高度)或质量这两个因素中哪一个因素是不变的,然后再根据另一个因素的变化情况来判断物体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 ‎ ‎ ‎31.机械能 ‎【知识点的认识】‎ ‎(1)动能和势能之和称为机械能.‎ 动能和势能都属于机械能,动能是物体运动时具有的能量,势能是存储着的能量,动能和势能是机械能的两种表现形式.‎ ‎(2)大小:物体具有的机械能是指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命题方向】‎ 第一类常考题:机械能的概念 海啸具有巨大的破坏力,主要是因为海啸形成的海浪具有强大的(  )‎ A.电能 B.机械能 C.核能 D.内能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机械能的概念,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解:海啸产生后,推动了海波,使海浪具有较大的动能,从而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力,机动能属于机械能,故产生破坏性的原因是海浪具有机械能.‎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机械能概念,应明确动能及势能都属于机械能.‎ 第二类常考题:机械能的大小判断 下列关于机械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气球匀速上升时,它的动能减小,势能增加,它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B.卫星在远地点时,势能最大,动能为零 C.两辆相同的汽车,运动速度相同,具有的机械能一定相等 D.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的洒水车,在洒水的过程中,它的动能减小 分析:(1)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和速度,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2)重力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和高度,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3)机械能等于动能和势能之和.‎ 解:A、气球匀速上升时,质量不变,速度不变,动能不变.高度不断增大,重力势能增大,故它的机械能增大.说法错误.‎ B、人造地球卫星在远地点时,卫星和地球的相对距离最大,速度最小,故人造地球卫星在远地点时势能最大,动能最小但不是零.说法错误.‎ C、两辆相同的汽车运动速度相同时,故其动能相同,但不能判断重力势能的大小.说法错误.‎ D、匀速前进的洒水车,在洒水过程中,速度不变,但质量变小,故它的动能逐渐减小.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掌握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根据影响因素能判断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变化.卫星和地球的相对距离很远,已经脱离的地球引力范围,不再受重力,具有的不是重力势能,而是势能.此处学生容易出现错误.‎ ‎【解题方法点拨】‎ 机械能的大小可能是物体的动能与势能的和,可能全部都是物体的动能,也可能全部是物体的势能,在分析机械能的大小时,应该综合考虑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 ‎ ‎32.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知识点的认识】‎ 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一般发生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运动过程中,例如滚摆在下降的过程中,越转越快,它的重力势能越来越小,动能越来越大,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滚摆在上升过程中,越转越慢,它的重力势能越来越大,动能越来越小,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它可以发生在同一物体上,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物体之间,例如,从高处落下的皮球与地面撞击的过程中,由于皮球发生弹性形变,皮球的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皮球在恢复形变的过程中,它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拉弯的弓把箭射出去的过程中,拉弯的弓具有弹性势能,射出去的箭具有动能,这是弓的弹性势能转化为箭的动能. ‎ ‎ 在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机械能和其它形式的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则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这就是机械能守恒定律.‎ ‎【命题方向】‎ 第一类常考题: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如图所示,从斜面上滚下来的小球,接触弹簧后,将弹簧压缩至最短.在这一过程中,小球的 重力势 能转化为 动 能又转化为弹簧的 弹性势 能.‎ 分析:因为是同一个小球,根据速度、高度、弹性形变程度的变化来分析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出能量的转化情况.‎ 解:小球从斜面上由静止滚下,高度减小,重力势能减小,速度增大,动能增大,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接触弹簧后,弹簧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速度减小,动能减小,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小球将弹簧压缩至最短时,弹性势能最大,动能最小,动能全部转化为弹性势能;‎ 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小球的能量的转化情况是: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 故答案为:重力势、动、弹性势.‎ 点评:在做能量的转化这种题时,我们要注意分析影响各种形式能的因素是如何变化的,从而得出哪种能量增加了,哪种能量减少,因为总是减少的这种能量转化为增加的那种能量.‎ 第二类常考题:能量守恒条件 如图所示,一个小球由静止从光滑曲面的顶端自由滑下,若它在顶端的重力势能为65J,则滑到底端的动能是(  )‎ A.35J B.50J C.55J D.65J 分析:因为是光滑的曲面,所以,在曲面上滑下的小球没有能量的损耗,在能量转化过程中能量是守恒的,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 解:一个小球由静止从光滑曲面的顶端自由滑下时,在能量转化过程中能量是守恒的,65J的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所以滑到底端时的动能为65J.‎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问题,因为是光滑的曲面,所以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总能量是守恒的.‎ ‎【解题方法点拨】‎ 通过物体的速度、所处高度、弹性形变程度的变化判定物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变化,能量总是从逐渐减小的那种向逐渐增加的那种转化.‎ ‎ ‎ ‎33.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知识点的认识】‎ ‎(1)做功: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 ‎(2)做功使物体的内能改变的实质:其他形式的能量(如机械能)与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命题方向】‎ 第一类常考题:‎ 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时,舱外大气压比舱内气压低.要使舱内获得新鲜空气,必须使用压缩机把空气从舱外压进舱内.在这个过程中,压缩机对空气做功,空气的(  )‎ A.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B.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C.温度升高内能减少 D.温度降低内能增加 分析:本题要抓住做功与内能的改变,主要有摩擦生热和压缩气体做功.‎ 解: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内能会减少.压缩机对空气做功,空气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A、压缩机对空气做功,空气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符合题意.‎ B、压缩机对空气做功,空气的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不符合题意.‎ C、压缩机对空气做功,空气的温度升高内能减少,不符合题意.‎ D、压缩机对空气做功,空气的温度降低内能增加,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做功与内能的改变.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温度升高.‎ 第二类常考题:‎ 如图所示,在大口厚玻璃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并滴入几滴酒精.塞进塞子后,用气筒往瓶内打气,当塞子跳出时,看到瓶口有白雾出现,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往瓶内打气时,外界对瓶内气体做功 B.往瓶内打气时,瓶内气体内能变小 C.瓶塞跳出时,瓶内气体温度降低 D.瓶塞跳出时,瓶内气体对外做功 分析: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热传递.对物体做功(例如克服摩擦做功、压缩气体做功、弯折铁丝做功等)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物体对外做功(气体膨胀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温度降低.‎ 解:AB、瓶子里装有一些水,往瓶内打气,压缩瓶内气体做功,使瓶内气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故A正确、B错;‎ CD、当瓶塞跳起时,瓶内气体对瓶塞做功,瓶内气体的内能减少,温度降低,故CD都正确.‎ 故选B.‎ 点评:这是一个典型的对外做功(气体膨胀做功),内能减少的例子,要记住如何解释这种现象的出现.‎ ‎【解题方法点拨】‎ 用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不同形式的能之间的转化.‎ 外界对物体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物体内能增加(如:摩擦生热、压缩气体做功)‎ 物体对外界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内能减少(如:气体膨胀)‎ ‎ ‎ ‎34.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 ‎【知识点的认识】‎ ‎(1)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的现象,叫做热传递.没有做功而使内能改变的物理过程叫做热传递.‎ ‎(2)热传递使物体内能发生改变的实质是:同一种形式的能量(内能)发生了转移.其转移的规则是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转移到低温部分.‎ ‎(3)传递的热量与内能改变的关系 ‎ ‎①在单纯热传递中,系统从外界吸收多少热量,系统的内能就增加多少. 即△U=Q吸 ‎②在单纯热传递中,系统向外界放出多少热量,系统的内能就减少多少. 即Q放=﹣△U ‎【命题方向】‎ 第一类常考题:‎ 下列现象中,利用热传递的方式使物体内能增加的是(  )‎ A.用锯锯木头,锯条发热 B.烧水时,水逐渐变热 C.流星在大气层中高速下落,发出光和热 D.小孩从滑梯上滑下,臀部有灼热感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 解:因A、C、D选项都是克服摩擦力做功,从而改变物体的内能;‎ B选项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 故选B.‎ 点评: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分析解答.‎ 第二类常考题:‎ 质量相等的铁块和水,吸收相等的热量后,把铁块投入水中,则(  )‎ A.热从铁块传给水 B.热从水传给铁块 C.铁块与水间不发生热传递 D.无法确定是否发生热传递 分析:物体间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先结合热量公式Q=cm△t分析铁块和水的温度关系,判断出铁块和水的末温大小后,再判断热传递的方向.‎ 解:水的比热容最大,相同质量的铁块和水,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水的温度变化较小,但由于铁块和水的初温没有告知,无法判定两者末温的高低,因此它们之间的热传递方向也无法确定;‎ 故选D.‎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发生热传递的条件和比热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解题方法点拨】‎ ‎(1)热传递过程中吸热物体内能增加,放热物体内能减少,最终二者温度相同.‎ ‎(2)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 ‎ ‎35.热量的计算 ‎【知识点的认识】‎ 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为:Q吸=cm(t﹣t0)‎ 物体的温度降低时放出的热量为:Q放=cm(t0﹣t)‎ 式中的c为物体的比热容,m为物体的质量,t0表示物体原来的温度,t表示物体后来的温度.若用△t表示物体变化的温度(升高或降低的温度),那么,物体温度升高过程吸收的热量或物体温度降低过程放出的热量可以统一写为:Q=cm△t.‎ ‎【命题方向】‎ 第一类常考题:‎ 铜的比热容是铅的比热容的3倍.质量相同的铜块和铅块,若它们升高的温度之比为1:2,则它们吸热之比为(  )‎ A.2:3 B.3:2 C.6:1 D.1:6‎ 分析:知道铜和铅的比热容之比、升高的温度值比、质量m相同,根据公式Q吸=cm△t求它们吸收的热量之比.‎ 解:由题知,m铜:m铅=1:1,△t铜:△t铅=1:2,c铜:c铅=3:1,‎ ‎∵Q吸=cm△t,==××=××=.‎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热量公式的掌握和运用,涉及到两个物体关于热量、质量、温度变化量、比热容的比值,要防止因颠倒而出错.‎ ‎(2)第二类常考题:‎ 为了利用太阳能资源,节约经营成本,崇左市某大型宾馆在楼顶安装了10台相同的太阳能热水器,每台热水器的水箱容积为200L.在夏季光照条件下,一满箱15℃的水经白天太阳能加热,温度可达到65℃.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天然气的热值为8.4×107J/kg.求:‎ ‎(1)10台热水器装满水时,温度从15℃升高到65℃吸收了多少热量?‎ ‎(2)若这些热量由完全燃烧的天然气提供,需要多少千克天然气?‎ 分析:(1)利用密度公式求出水的质量,知道水的初温和末温,利用吸热公式求水吸收的热量;‎ ‎(2)由题知,Q吸=Q放,再利用燃料完全燃烧放热公式Q放=qm求需要天然气的质量.‎ 解:(1)一满箱水的体积:‎ v=200L=200×10﹣3m3,‎ 一满箱水的质量:‎ m水=ρ水v=1.0×103kg/m3×200×10﹣3m3=200kg,‎ 一满箱水的温度从15℃升高到65℃,所吸收的热量为 Q吸=c水m水△t=4.2×103J/(kg•℃)×200kg×(65℃﹣15℃)=4.2×107J,‎ ‎10台热水器装满水时,水吸收的热量:‎ Q=4.2×107J×10=4.2×108J;‎ ‎(2)由题知,10台热水器获得的太阳能相当于质量为m的天然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即:Q放=mq=Q=4.2×108J,‎ m===5kg.‎ 答:(1)10台热水器装满水时,温度从15℃升高到65℃吸收了4.2×108J的热量;‎ ‎(2)若这些热量由完全燃烧的天然气提供,需要5kg天然气.‎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吸热公式Q吸=cm△t、燃料完全燃烧放热公式Q放=mq的掌握和运用,注意200L≠200kg,必须利用密度公式计算.‎ ‎(3)第三类常考题:‎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了倡导低碳生活,太阳能热水器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 下表提供的是一装满水的太阳能热水器在太阳照射下的相关信息:‎ 太阳照射时间/h 太阳能转换为水的内能的效率 热水器最大水容量/L ‎10‎ ‎50%‎ ‎100‎ 水升高的温度/℃‎ 水的比热容[J•(kg•℃)﹣1]‎ 水的密度/(kg•m﹣3)‎ ‎60‎ ‎4.2×103‎ ‎1.0×103‎ 注:1L=10﹣3m3‎ 请根据上表信息,通过计算回答问题.‎ ‎(1)热水器中水的质量为 100 kg;‎ ‎(2)热水器中的水需吸收的热量为 2.52×107 J;‎ ‎(3)热水器平均1h所接收的太阳能约为 5.04×106 J.‎ 分析:(1)已知水的体积,求质量,利用密度的公式计算;‎ ‎(2)已知水的比热容、温度的变化量、质量,求热量,利用热量的计算公式计算;‎ ‎(3)由上一问水吸收的热量,利用效率公式计算出接受的太阳能量.‎ 解:(1)m=ρv=1.0×103kg/m3×100×10﹣3m3=100kg;‎ ‎(2)Q=cm△t=4.2×103J/(kg•℃)×100kg×60℃=2.52×107J;‎ ‎(3)热水器平均10h所接收的太阳能为:===5.04×107J.‎ 那么平均1h所接收的太阳能为:×5.04×107J=5.04×106J 故答案为:(1)100,(2)2.52×107,(3)5.04×106.‎ 点评:(1)计算本题时要注意单位换算,1L=1dm3;(2)注意,升高的温度是60℃,即温度的变化量是60℃;不是末温.‎ ‎【解题方法点拨】‎ ‎(1)应用热量公式解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质量的单位要用千克; ‎ ‎②注意识别和恰当地使用有关“温度变化”的用词,一定要分清初温、末温,升高了、升高到(或降低了、降低到)的温度含义,要根据题意作出正确的判断; ‎ ‎③应用热量公式的条件是物质的状态不能改变,若不考虑这个因素,计算结果就会出现错误 ‎(2)这两个公式解题的一般步骤是:‎ ‎①根据题意是吸热还是放热找出相应的公式;‎ ‎②明确要求的物理量;‎ ‎③根据所给已知条件求解. ‎ ‎(3)在使用热量公式进行计算时,首先各物理量的单位必须统一用国际单位,如温度t的单位用℃,质量m的单位用kg,比热容c的单位用J/(kg•℃),热量的单位用J.其次,对有关温度的文字叙述应特别谨慎,不可乱套.注意分清“升高”“升高了”“降低”“降低了”对应的都是温度的改变量△t,而不是温度t;而“升高到”“降低到”对应的才是物体的末温t,另外,还要会对公式进行变形,求其中的任意一个量,如c=,△t=,吸热时t=t0+,放热时t=t0﹣;最后还要注意对热平衡方程(Q吸=Q放)的应用,即在热传递过程中,如果没有能量损失,那么,高温物体降温放出的热量就等于低温物体升高所吸收的热量.‎ ‎ ‎ ‎36.燃料的热值 ‎【知识点的认识】‎ ‎(1)概念: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用q来表示,于气体燃料而言,热值的定义是1m3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热值是燃料的一种属性.‎ ‎(2)单位:焦/千克(J/kg),读作焦每千克.‎ ‎(3)公式:Q=mq(m为燃料的质量,q为燃料的热值,Q为燃烧放出的热量).‎ ‎(4)热值的物理意义:热值表示一定质量的燃料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的多少,如木炭的热值为3.40×107J/kg.‎ 同种燃料的热值相同,不同种燃料的热值不同.‎ ‎【命题方向】‎ 第一类常考题:‎ 对于燃料的热值,下列说法中,属于正确理解的是(  )‎ A.燃料的热值跟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成正比 B.燃料的热值跟燃料的质量成正比 C.容易燃烧的燃料热值一定大 D.就某种确定的燃料而言,它的热值是一个确定的值,跟燃料的质量及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无关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解热值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 解:燃料的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只决定于燃料的种类,与质量和燃烧情况等无关,A、B、C不符合题意,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知道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 第二类常考题:‎ ‎“可燃冰”作为新型能源,有着巨大的开发使用潜力.同等条件下,“可燃冰”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达到煤气的数十倍,说明“可燃冰”的 热值 ‎ 很大.以10倍的关系粗略计算,1kg“可燃冰”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 4.2×l08 J,这些热量可以使 1250 kg的水从20℃加热至100℃[c=4.2×103J/(kg•℃)•q煤气=4.2×107J/kg].‎ 分析:(1)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燃料的热值;‎ ‎(2)利用Q放=mq求出1kg煤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可燃冰”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达到煤气的10倍,据此求1kg“可燃冰”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3)由题知,Q吸=Q放,而Q吸=cm△t,知道水的比热容、水的初温和末温,可求水的质量.‎ 解:(1)在同等条件下,“可燃冰”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达到煤气的数十倍,说明“可燃冰”的热值很大;‎ ‎(2)1kg煤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Q放=mq=1kg×4.2×l07J/kg=4.2×l07J,‎ ‎1kg“可燃冰”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Q放′=10Q放=10×4.2×l07J=4.2×l08J;‎ ‎(3)由题知,Q吸=Q放′=4.2×l08J,‎ ‎∵Q吸=cm△t,‎ ‎∴水的质量:m===1250kg.‎ 故答案为:热值;4.2×l08;1250.‎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燃料的热值、燃料完全燃烧放热公式、吸热公式的掌握和运用,因条件已给出,难度不大.‎ ‎【解题方法点拨】‎ ‎(1)燃料的热值指的是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特性,它与燃料的质量以及燃烧条件无关.(2)燃料燃烧越充分,只能说越“接近完全燃烧”,燃烧效果越好,而不能说热值越大.‎ ‎(3)只有在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才是这种燃料的热值,如果没有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要比热值小.‎ ‎ ‎ ‎37.扩散现象 ‎【知识点的认识】‎ ‎(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物质的分子互相进入对方的现象就叫扩散现象.进入鲜花店时,香气扑鼻而来,长时间堆放煤的墙角,墙皮内部会变黑,把冰糖放入水中,过段时间水会变甜等现象都是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气体、液体、固体之间均能发生扩散现象.‎ ‎(2)扩散现象与温度的关系: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明显.‎ 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半杯凉水和半杯热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底注入一滴红墨水,结果热水中的红墨水扩散得快,这是因为装热水的杯子中水温高,分子运动快,所以水先变红,这实际上说明了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命题方向】‎ 第一类常考题:理解生活中常见的扩散现象 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的是(  )‎ A.擦黑板时,粉笔灰在空中飞舞 B.粉笔蹭到衣服,在衣服上留下粉笔痕迹 C.玉兰花开,闻到阵阵花香 D.秋天到来,树叶飘落 分析:微小物体的运动不是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表明分子不停地进行无规则运动,分子的运动眼睛是看不到的.‎ 解:A、擦黑板时,粉笔灰在空中飞舞,粉笔灰是微小的物体颗粒,它的运动不是扩散现象.选项错误.‎ B、粉笔蹭到衣服,在衣服上留下粉笔痕迹,是粉笔的微小颗粒沾在衣服上.不是扩散现象.选项错误.‎ C、玉兰花开,玉兰花的香气分子扩散到空气中,人们闻到阵阵花香.选项正确.‎ D、秋天到来,树叶飘落,是树叶的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不是扩散现象.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扩散现象表明分子是运动的,分子的运动眼睛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人们直接观察到的微小物体的运动不是扩散现象.‎ 第二类常考题:用扩散知识解释常见现象的成因 把萝卜腌成咸菜通常需要几天,而把萝卜炒熟,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 A.萝卜分子间存在空隙,易扩散 B.盐分子与萝卜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C.炒菜时萝卜是运动的,盐分子更容易进入萝卜中 D.炒菜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更激烈 分析:需要根据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进行解答.‎ 解:A、萝卜分子间存在空隙,与分子的运动速度无关,不影响扩散的快慢,不符合题意;‎ B、盐分子与萝卜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与分子的运动速度无关,不影响扩散的快慢,不符合题意;‎ C、萝卜的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与分子的运动速度无关,不影响扩散的快慢,不符合题意;‎ D、分子热运动加快,炒菜时,温度升高,盐分子的动能增大,分子热运动就加快了,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考查了扩散现象以及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的知识点.‎ ‎【解题方法点拨】‎ ‎(1)对扩散现象要这样理解,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不同的物质之间,同种物质之间是不能发生扩散现象的,不同物质只有相互接触时,才能发生扩散现象,没有相互接触的物质,是不会发生扩散现象的,扩散现象是两种物质的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而不是单一的一种物质的分子进入另一种物质.气体、液体和固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而且不同状态的物质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 ‎(2)易错点:扩散现象是指分子的运动,但注意将扩散现象与物体颗粒的运动相区分,如在阳光下看到的灰尘飞扬,是固态颗粒运动,而不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故这个现象不是扩散现象.‎ ‎ ‎ ‎38.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知识点的认识】‎ ‎(1)电荷间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2)两个物体(不涉及磁体)相互排斥,有两种可能:‎ a.都带正电;‎ b.都带负电. ‎ ‎(3)两个物体相互吸引,有三种可能:‎ a.一物体带正电,另一物体带负电;‎ b.一物体带正电,另一物体不带电;‎ c.一物体带负电,另一物体不带电.‎ ‎【命题方向】‎ 判断物体带电情况是主要的命题方式,主要以选择填空为主 例1:现有A、B、C三个轻质小球,已知A带负电,A和B互相吸引,C和A互相排斥,则(  )‎ A.B一定不带电,C带正电 B.B可能带正电,C带正电 C.B一定带正电,C带负电 D.B可能不带电,C带负电 分析:①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②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 ‎③解题时,根据小球间的作用关系并结合A球带负电这个已知条件判断.‎ 解:已知A带负电,C和A互相排斥,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C带负电;‎ 又因为A和B互相吸引,根据异种电荷互相吸引,所以B可能带正电,根据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B也可能不带电.所以B可能不带电,C带负电.‎ 故选:D.‎ 点评:异种电荷相吸引和带电体吸引轻小的物体这两个知识点要考虑周全,考虑不全是此题选错答案的原因.‎ 例2:如图所示,把一根塑料绳一端扎紧,从另一端撕开许多细丝,用干燥的手向下捋几下,发现细丝张开了,细丝张开的原因是(  )‎ A.大气压的作用 B.静摩擦的作用 C.分子间有斥力 D.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分析:用手摩擦塑料绳时,由于摩擦生电而使塑料绳带上同种电荷,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解:用干燥的手从上向下在塑料绳上捋几下,手与塑料绳反复摩擦,使塑料绳带上了同种电荷,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细丝会张开;‎ 故选D.‎ 点评:本题是一道基础题,考查了摩擦起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答题.‎ ‎【解题方法点拨】‎ 在根据物体间的作用规律判定物体带电情况时,要注意两者相互吸引有两种可能: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因此考虑问题要全面.‎ ‎ ‎ ‎39.物体带电情况的判断 ‎【知识点的认识】‎ 判断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1)看物体能否吸引轻小物体.因为任何带电体都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看物体是否会跟其他带电体相互排斥.因为只有该物体带了电,它才有可能跟其他带电体相互排斥.若相互排斥,这时可以肯定该物体带有与其他带电体相同性质的电荷.‎ ‎(3)利用验电器.只要物体带电,则当它接触(或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的金属箔都会张开一定的角度.同时,验电器还能大致判别带电的多少(即通过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的张角大小来比较)和检验带电体所带电荷的种类(即将待检验的带电体与带有已知电性的电荷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观察验电器的金属箔的张角有无减小的过程,若有,则带电体上就带有跟验电器上电荷电性相异的电荷.反之,亦然).‎ ‎【命题方向】‎ 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判断物体带电情况是命题的方式,主要以选择填空为主.‎ 例1:如图所示,通草球甲、乙相互排斥,甲、丙相互吸引,如果已知甲带正电,那么乙、丙的带电情况是(  )‎ A.乙带负电、丙带正电 B.乙带正电、丙带正电 C.乙带负电、丙带负电或不带电 D.乙带正电、丙带负电或不带电 分析:排斥的一定带同种电荷,‎ 吸引的可能带异种电荷,可能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 根据上面的两个规律进行判断.‎ 解:∵甲带正电,甲、乙相互排斥,‎ ‎∴甲、乙一定带同种电荷,即乙一定带正电.‎ ‎∵甲与丙相互吸引,而吸引的现象:一是带异种电荷的带电体之间;二是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 由于已知甲一定带正电.‎ ‎∴一是丙可能和甲带异种电荷,即带负电;二是丙可能不带电.‎ 故选D.‎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知道相互吸引的情况有两种,所以相互排斥的物体一定带同种电荷,相吸的物体可能带异种电荷,可能是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 例2:将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泡沫球,出现如图所示情形.若改用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这个泡沫球,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若相互吸引,则泡沫球带正电 B.若相互吸引,则泡沫球不带电 C.若相互排斥,则泡沫球带正电 D.若相互排斥,则泡沫球不带电 分析: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解: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泡沫球相互吸引,小球有可能不带电或带负电;‎ 改用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这个泡沫球,若相互吸引,则小球不带电,选项B正确,选项A错误;‎ 若相互排斥,则小球带负电,选项C、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带电体的性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要综合分析解答.‎ ‎【解题方法点拨】‎ ‎(1)利用作用规律判断物体带电性质或电荷种类 ‎ ‎ 利用作用规律判断的前提是物体一定带电,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作出带电异同的判断.‎ ‎(2)利用带电体的性质判断 ‎ ‎ 利用带电体的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判断.‎ ‎ ‎ ‎40.电流表、电压表在判断电路故障中的应用 ‎【知识点的认识】‎ ‎(1)在串联电路中:‎ ‎ 当电路断路时:电压表测断路处的电压等于电源电压;测没断路的用电器的电压为零;电流表在任何位置都是零.‎ 例如,当下图中L1断路时,L1两端电压为电源电压,L2两端电压为0,任何点的电流都是0.‎ ‎ 当电路短路时:电压表测短路处的电压等于零;测没短路的用电器的电压比原来增大;电流表示数变大.‎ 例如,当下图中L1短路时,L1两端的电压为0,L2两端电压为电源电压,电路中电流比原来变大.‎ ‎(2)在并联电路中:‎ ‎ 某支路断路时:电压表测断路两端电压、没断路的支路两端电压都等于电源电压;‎ ‎ 电流表测断路所在支路示数为零;测没断路的支路仍为原来的示数.‎ 例如,当下图中L1断路时,L1两端电压等于电源电压,L2两端电压也等于电源电压,L1所在支路电流为0,L2所在支路电流不是0.‎ ‎ 某支路短路时:所有支路都被短路,电源烧坏.(不常考) ‎ ‎【解题方法点拨】‎ ‎(1)当电压表示数为电源电压时有两种推测:①是电压表所测范围电路断路;②是电压表所测范围之外的所有用电器都短路.‎ ‎(2)当电压表示数为零时有两种推测:①是电压表所测范围电路短路;②电压表所测范围之外有断路的地方.‎ ‎(3)常结合灯泡的亮灭来进一步判断:串联电路中两灯都不亮可能是某处断;串联电路中一亮一灭可能是灭的那个短;并联电路中一亮一灭可能是灭的那个断.‎ ‎(4)有时题意与上述推测矛盾:电压表或电流表自身坏了或没接上时,示数为零.‎ ‎【命题方向】‎ 利用电流表、电压表判断电路的故障是中考命题的热点,几乎是中考必出的问题,应该把几种情况下各位置电表的异常表现掌握清楚.‎ 例1:如图所示,电源两端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后,电路正常工作,过了一会儿灯L突然变亮,两表示数都变大,则该电路出现的故障可能是(  )‎ A.灯L短路 B.灯L断路 C.电阻R断路 D.电阻R短路 分析:(1)由图可知,电阻R、电灯L和电流表串联,电压表测量灯泡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量电路电流;‎ ‎(2)根据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变大分析电路中的故障所在.‎ 解:A、如果灯L发生了短路,电压表示数变为零.不符合题意;‎ B、如果灯L发生了断路,电流表示数变为零.不符合题意;‎ C、如果电阻R断路,电流表示数变为零.不符合题意;‎ D、如果电阻R短路,电压表测量电源电压,示数变大;电路总电阻减小,电路电流增大,电流表示数增大.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电路故障的判断.注意短路和断路的区别,并且被短路的用电器不能工作.‎ 例2: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发现电灯L1、L2均不亮,电流表示数为零,说明电路存在 断路 故障,用电压表进行检测,发现b、c间电压为零,a、b和a、c间电压均为3V,则电路的故障是 电灯L1处断路 .‎ 分析:电灯L1、L2均不亮,电流表示数为零,说明电路存在断路;电压表有示数,说明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与电源两极相连.‎ 解:闭合开关S,发现电灯L1、L2均不亮,电流表示数为零,说明电路存在断路;‎ 用电压表进行检测时,bc间电压为零,说明bc间电路完好;‎ ac间电压为3V,说明电流表和开关完好;ab间电压为3V,说明ab间有断路,即电灯L1处断路.‎ 故答案为:断路;电灯L1处断路.‎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用电流表、电压表判断电路故障的方法.‎ ‎ ‎ ‎41.欧姆定律的应用 ‎【知识点的认识】‎ ‎(1)相关基础知识链接:‎ ‎①电流规律:‎ 串联:I=I1=I2.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 并联:I=I1+I2.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②电压规律:‎ 串联:U=U1+U2.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 并联:U=U1=U2.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等于总电压.‎ ‎③电阻规律:‎ 串联:R=R1+R2.串联电路总电阻等于分电阻之和.‎ 并联:=+.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分电阻倒数之和.‎ ‎④比例规律:‎ 串联:=.串联电路中电压与电阻成正比.‎ 并联:I1R1=I2R2.并联电路中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⑤欧姆定律:‎ I=.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解题方法点拨】‎ ‎(一)比例问题 解决这类问题一要掌握规则,二要弄清是哪两部分相比.‎ ‎①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即电流之比为:I1:I2=1:1;根据I=可知电压与电阻成正比,=.‎ ‎②并联电路各支路电压相等,即电压之比为U1:U2=1:1;根据U=IR可知电流与电阻成反比,I1R1=I2R2.‎ 例一:R1=3Ω,R2=5Ω,如图甲,由于是串联电路,所以电流之比I1:I2=1:1;电压之比等于电阻之比,所以电压之比U1:U2=3:5;如果电路变式成乙图,则两电压表示数比为U1:U2=(3+5):5=8:5.‎ 例二:R1=3Ω,R2=5Ω,如图甲,由于是并联电路,所以电压之比U1:U2=1:1;电流之比等于电阻之反比,所以电流之比I1:I2=5:3;如果电路变成乙图,则两电流表示数之比为I1:I2=5:(3+5)=5:8.‎ ‎(二)电表示数变化问题 ‎(1)解决这类问题最重要的是弄清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不同的连接方式有不同的判断规则.‎ ‎①串联电路:‎ 电流与电阻的变化相反,即电阻变大时电流变小,电阻变小时电流变大;按电阻的正比例来分配电压.‎ 例如如图:当滑片向右滑动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阻变大,所以电流变小;电阻R1尽管大小没变,但它占总电阻的比例变小了,所以R1两端电压变小,R2占总电阻的比例增大了,所以R2两端电压变大.‎ ‎②并联电路:‎ 各支路的电压都与电源电压相等,所以电压是不变的;阻值变化的支路电流随之变化,随值不变的支路电流也不变.‎ 例如如图:当滑片向右滑动时,尽管R2的阻值在变,但它两端的电压总等于电源电压,所以R2两端电压不变,R1两端电压当然也不变;R2所在支路电阻变大,所以电流变小,R1‎ 所在支路电阻不变,所以电流也不变,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所以干路电流变小.‎ ‎③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的比值:‎ 根据导出式R=可知,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的比值代表了某个电阻的大小,只要电阻不变化,两表比值是不变的.‎ 例如如图甲,电压表与电流表的比值代表了电阻R1的阻值,所以当滑片移动时,两表示数的比值不变;如图乙,电压表与电流表的比值代表了电阻R2的阻值,所以两表示数的比值在变大.‎ ‎(但需要注意的是,当滑片移动时,R2两端电压的变化量与R1两端电压的变化量相等,所以电压表的变化量与电流表的变化量之比代表了电阻R1的阻值,是不变的.)‎ ‎(2)解决这类电表示数变化的问题时,常在第一步判断串并联时出错.请注意下面的电路,例如图甲是串联电路,图乙是并联电路.‎ ‎(滑片向右滑时,图甲:A变小,V变大;图乙A1变小,A2变小,V不变.)‎ ‎(3)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是哪一部分,没有判断清楚,也是解决电表示数变化问题常出现的错误.图甲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是全部,图乙接入电路的是左半部分.注意滑片移动时对电流的影响有何不同.‎ ‎(滑片向右滑动时,甲:A不变,V1不变,V2变大;乙:A变小,V1变小,V2变大)‎ 综上所述,解决电表示数变化的问题要按照下面的程序进行:‎ ‎①判断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 ‎②分析滑动变阻器接入的是哪一部分;‎ ‎③找准各个表所测量的对象是哪里;‎ ‎④按照串并联各自的规则来判断电流、电压的变化.‎ ‎【命题方向】‎ 欧姆定律的综合应用是电学部分的核心,也是最基础的内容,这一节知识是难点也是中考必考点.常结合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电路问题考查欧姆定律的应用,计算题多与后面的电功率计算结合在一起,作为中考的压轴题出现.训练时应足够重视.‎ 例1:在图甲所示的电路中,当滑片P由b移到a的过程中,电压表示数U及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R2的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阻R1的阻值为20Ω B.滑片P移到b端时,R2两端的电压为6V C.滑片P移到a端时,R1消耗的功率为0.2W D.当滑片P移到中点时,通过R1的电流为0.3A 分析:(1)当滑片P移到b端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0,电路为R1的简单电路,电压表的示数为电源的电压,根据图象读出电源的电压;‎ ‎(2)滑片P移到a端时,R1与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串联,根据图象读出电压表的示数和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求出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利用欧姆定律和电路中的电流特点得出等式即可求出R1的阻值,根据P=求出滑片P移到a端时R1消耗的功率;‎ ‎(3)根据图象得出滑片P移到中点时电压表的示数,根据欧姆定律求出通过R1的电流.‎ 解:(1)当滑片P移到b端时,电路为R1的简单电路,电压表的示数为电源的电压,此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0,两端的电压为0,故B不正确;‎ 由图象可知,电压表的示数为6V即电源的电压U=6V;‎ ‎(2)滑片P移到a端时,R1与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串联,‎ 由图象可知,滑动变阻器R2的最大阻值为20Ω,电压表的示数U1=2V,‎ ‎∵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 ‎∴滑片P移到a端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 U2=U﹣U1=6V﹣2V=4V,‎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即=,‎ 解得:R1=10Ω,故A不正确;‎ R1消耗的功率:‎ P1===0.4W,故C不正确;‎ ‎(3)由图象可知,当滑片P移到中点即R2′=10Ω时,U1′=3V,‎ 通过R1的电流:‎ I1===0.3A,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电功率公式的应用,关键是根据图象读出滑片接入电路中不同电阻时对应电压表的示数.‎ 例2:如图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为12V,R1=R3=4Ω,R2=6Ω,求:‎ ‎(1)当S1、S2都断开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各是多少?‎ ‎(2)当S1、S2都闭合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各是多少?‎ 分析:(1)当S1、S2都断开时,R2与R3串联,电压表测R3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根据电阻的串联特点和欧姆定律求出电路中的电流,再根据欧姆定律求出R3两端的电压;‎ ‎(2)当S1、S2都闭合时,R1与R2并联,电压表被短路,电流表测干路电流,根据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和欧姆定律求出各支路的电流,利用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求出干路电流.‎ 解:(1)当S1、S2都断开时,R2与R3串联,电压表测R3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 ‎∴根据欧姆定律可得,电流表的示数:‎ I===1.2A,‎ 电压表的示数:‎ U3=IR3=1.2A×4Ω=4.8V;‎ ‎(2)当S1、S2都闭合时,R1与R2并联,电压表被短路即示数为0,电流表测干路电流,‎ ‎∵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通过两电阻的电流分别为:‎ I1===3A,I2===2A,‎ ‎∵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电流表的示数:‎ I′=I1+I2=3A+2A=5A.‎ 答:(1)当S1、S2都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为1.2A,电压表的示数为4.8V;‎ ‎(2)当S1、S2都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为5A,电压表的示数为0V 点评: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以及欧姆定律的应用,关键是开关闭合、断开时电路串并联的辨别和电表所测电路元件的判断.‎ ‎ ‎ ‎42.家庭电路的连接 ‎【知识点的认识】‎ ‎(1)进户线:一根叫火线,另一根叫零线,火线与零线之间有220V电压,它们构成家庭电路的电源.火线与大地之间也有220V电压,零线与大地之间没有电压.‎ ‎(2)电能表:测量用户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装在干路上,进户线首先要进入电能表.‎ ‎(3)总开关:控制整个家庭电路的通断,要安装在保险丝前.‎ ‎(4)保险丝:由电阻率较大、熔点较低的铅锑合金制成;当电路中电流过大时能自动熔断而切断电路;要串联在电路中,不能用铜丝代替;保险丝的选择原则是保险丝的额定电流等于或稍大于电路中最大正常工作电流.如果只有一根保险丝要安装在火线上.‎ ‎(5)插座与用电器:插座给可移动家用电器供电,插座并联在电路中,两孔插座右火左零,三孔插座右火左零上地.用电器是直接利用电能工作的器件,各用电器之间通常是并联的.‎ ‎(6)开关与灯泡:开关与被控制的灯泡串联.为了安全,开关应接在火线与灯泡的尾部金属体之间.‎ ‎【解题方法点拨】‎ 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之间是并联的,开关与被控制的用电器是串联的;‎ ‎【命题方向】‎ 家庭电路的连接在中考中以作图题较多,特别注意的是控制灯泡的开关安装在火线还是零线上、三孔插座分别接什么.‎ 例1:如图所示的家庭电路中,有两个器件连接错误,它们是(  )‎ A.闸刀开关和带开关的灯泡 B.带开关的灯泡和带熔丝的二线插座 C.带开关的灯泡和三线插座 D.闸刀开关和三线插座 分析:(1)保险丝不是在零线和火线上各接一根保险丝,而是只在火线上接一根,这样不是为了节省,而是为了更安全,如果零线和火线各接一根保险丝,如果零线上的保险丝熔断,电路处于断开状态,但是电路中还连接着火线,接触电路会发生触电事故.‎ ‎(2)开关控制灯泡的正确连接方法:火线首先进入开关,再进入灯泡顶端的金属点,零线直接进入灯泡的螺旋套.‎ ‎(3)两孔插座的连接方法:左孔接零线,右孔接火线.当插座上进入大功率的用电器时,还要在火线上串联一根保险丝.‎ ‎(4)三孔插座的连接方法:三孔接地线;左孔接零线;右孔接火线.‎ 解:(1)进户线进入用户,首先接入总开关,总开关的后面接入保险丝,保险丝只在火线上接一根,不是为了节省,而是为了更安全.当保险丝熔断后,家庭电路和火线断开,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图中总开关和保险丝连接正确.不符合题意.‎ ‎(2)开关控制灯泡时,火线首先进入开关,然后进入灯泡顶端的金属点,零线直接进入灯泡的螺旋套.开关既能控制灯泡,又能在灯泡损坏后,断开开关,切断火线,安全的更换灯泡.图中带开关的灯泡连接错误.符合题意.‎ ‎(3)两孔插座左孔接零线,右孔接火线.当插座上进入大功率的用电器时,还要在火线上串联一根保险丝.这样在电流过大时,能自动切断电源,起到保险作用.图中连接正确,不符合题意.‎ ‎(4)三孔插座的三孔接地线,左孔接零线,右孔接火线.当金属外壳的用电器插入三孔插座时,金属外壳的用电器漏电时,接触用电器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图中连接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1)掌握家庭电路中,总开关、保险丝、灯泡、开关、两孔插座、三孔插座的连接方法.‎ ‎(2)掌握保险丝、开关、三孔插座的作用.‎ 例2:在如图所示的家庭电路中,插座、螺口灯泡(及其开关)的连线正确的是(  )‎ A.A B.B C.C D.‎ 分析:(1)两孔插座的接法:左孔接零线,右孔接火线.‎ ‎(2)三孔插座的接法:左孔接零线,右孔接火线,上孔接地线.‎ ‎(3)灯泡的接法:火线首先进开关,再入灯泡顶端的金属点;零线直接接入灯泡的螺旋套.‎ 解:A、左孔应接零线,右孔应接火线,故接线错误.‎ B、左孔应接零线,右孔应接火线,上孔接地线,故接线错误.‎ CD、火线首先要进入开关,再接入灯泡顶端的金属点,零线直接接螺旋套,故C接线错误,D接线正确.‎ 故选D.‎ 点评:(1)掌握家庭电路的火线、零线、地线之间的电压.‎ ‎(2)掌握各用电器之间和插座之间连接方式.‎ ‎(3)掌握两孔插座、三孔插座、灯泡、开关的接法.‎ ‎ ‎ ‎43.安全用电原则 ‎【知识点的认识】‎ ‎(1)不接触低压带电体.‎ ‎(2)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解题方法点拨】‎ ‎①不用湿手触摸开关,不用湿布擦拭正在使用的用电器;‎ ‎②三孔插座应接地,带金属外壳的用电器用三脚插头;‎ ‎③不要在电线上晾衣物,不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 ‎【命题方向】‎ 安全用电方法的判断是中考命题热点.‎ 例1:如图所示的做法中符合安全原则的是(  )‎ A. B.‎ 雷天站在大树下避雨 用手指触碰插座的插孔 C. D.‎ 用湿抹布擦发光的灯泡 将冰箱的金属外壳接地 分析:从安全用电的角度进行分析,注意触电有直接触电和间接触电两种.‎ 解:A、雷雨天里,大树也是很好的导体,电流会沿大树传到大地,所以雷雨天千万不要在大树下避雨,故A错;‎ B、小孩用手指直接插入插座的孔内,直接接触火线而触电,不符合安全用电的要求,故B错;‎ C、因为湿抹布是导体,当用湿抹布接触带电体时,可能会使电源通过人体与大地形成通路,使人触电,不符合安全用电的要求,故C错;‎ D、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都使用三孔插座,是由于这些用电器的外壳是金属,金属是导体,当用电器漏电时,会使金属外壳带电,若接上地线,电流就通过地线,流入大地,而防止了触电事故的发生,符合安全用电的要求,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安全用电的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特别注意水容易导电,不要把衣服挂在电线上和用湿手拨开关,雷雨时不要在树下避雨.‎ 例2:洗衣机、电冰箱这些家用电器使用三线插头的目的是(  )‎ A.插头的造型美观 B.节约用电 C.插入插座更稳固 D.防止触电 分析:对于金属外壳的用电器为了防止外壳带电,外壳要通过三线插头中的地线与大地相通.‎ 解:当有金属外壳的用电器火线漏电时,可能会造成触电事故的发生,故要使用三线插头和三孔插座,使电流通过地线导入大地,防止触电的发生.‎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安全用电常识的了解和掌握,明白使用三孔插头和三孔插座原因.‎ ‎ ‎ ‎44.电路的动态分析 ‎【知识点的认识】‎ 此类问题能够综合考查串联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关系、欧姆定律、电功、电功率等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运用情况.‎ ‎【解题方法点拨】‎ 此类问题解题之前要弄清的问题是:‎ ‎①看懂电路图,弄清各电表测量哪些用电器的哪些物理量;‎ ‎②弄清改变电阻的方法,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还是利用开关改变电阻;‎ 解题方法有两种:‎ 方法①:按这样的顺序分析:局部电阻如何变化→总电阻如何变化→由于电源电压不变,导致电路中电流如何变化→依据U=IR分析不变的电阻两端的电压如何变化→依据U变化的电阻=U总﹣U不变的电阻分析变化的电阻两端的电压如何变化.‎ 方法②:串联电路中U1R1=U2R2,即电压与电阻成正比,由此可知串联电路中按电阻的比例分配电压,电阻所点比例分数越大,分得的电压比例就越大.‎ ‎【命题方向】‎ 电路的动态分析问题,是中考必出的问题,应加强训练,此类习题规律性较强,一旦掌握很容易得分.‎ 例:某型号的家用电饭煲有两档,其原理如图所示.“1”档是保温焖饭,“2”档是高温烧煮.若已知电阻R0=44Ω,R=2156Ω,求:‎ ‎(1)当开关S置于“1”档时,电路中的电流I1和R0两端的电压U0;‎ ‎(2)当开关S置于“2”档时,电饭煲高温烧煮的功率P.‎ 分析:(1)由电路图可知,开关置于1时,两电阻串联,由串联电路特点及欧姆定律可以求出电路电流、电阻R0两端的电压U0;‎ ‎(2)由电路图可知,开关置于2挡时,只有电阻R0接入电路,由电功率公式可以求出电饭煲高温烧煮的功率.‎ 解:(1)开关置于1时,两电阻串联,‎ 电路电流I1===0.1A,‎ R0两端的电压U0=I1R0=0.1A×44Ω=4.4V;‎ ‎(2)开关置于2挡时,只有电阻R0接入电路,‎ 电饭煲高温烧煮的功率P===1100W;‎ 答:(1)当开关S置于“1”档时,电路中的电流I1和R0两端的电压U0为4.4V;‎ ‎(2)当开关S置于“2”档时,电饭煲高温烧煮的功率为1100W.‎ 点评:解:(1)开关置于1时,两电阻串联,‎ 电路电流I1===0.1A,‎ R0两端的电压U0=I1R0=0.1A×44Ω=4.4V;‎ ‎(2)开关置于2挡时,只有电阻R0接入电路,‎ 电饭煲高温烧煮的功率P===1100W;‎ 答:(1)当开关S置于“1”档时,电路中的电流I1和R0两端的电压U0为4.4V;‎ ‎(2)当开关S置于“2”档时,电饭煲高温烧煮的功率为1100W.‎ ‎ ‎ ‎45.电功的计算 ‎【知识点的认识】‎ 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 计算公式:W=UIt=UQ=Pt(适用于所有电路)‎ 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W=I2Rt=‎ ‎①串联电路中常用公式:W=I2Rt.‎ ‎②并联电路中常用公式:W= W1:W2=R2:R1‎ ‎③无论用电器串联或并联,计算在一定时间所做的总功,常用公式W=W1+W2+…Wn ‎【解题方法点拨】‎ ‎(1)当U、I、t均已知时,利用W=UIt来计算电功较为方便. ‎ ‎(2)在串联电路中,通过各用电器的电流强度相等,且串联电路各用电器通电时间相等,经常用W=I2Rt来取W1:W2比值,并进一步进行其他运算. ‎ ‎(3)在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两端电压相等,且各用电器通电时间相等,使用W=Pt来进行比较计算较为方便.‎ ‎【命题方向】‎ 电功的计算是电学部分综合性最强的试题,大多作为拉开分数差距的压轴题.主要考察用电器的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计算、利用电能表测用电器的实际功率和实际电压等.‎ 例:在图中,导体A、B是由同种材料做成的,A和B等长,但A比B的横截面积大,当S闭合后,在相同时间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电流通过A、B所做的功是WA>WB B.电流通过A、B所做的功是WA<WB C.电流通过A、B所做的功是WA=WB D.无法比较电流通过A、B时做功的大小 分析:先根据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判断电阻的大小,已知A、B串联;再利用公式W=I2Rt比较电流做功的大小.‎ 解:导体A、B是由同种材料做成的,A和B等长,但A比B的横截面积大,说明B的电阻大于A的电阻;‎ 串联时电流相等,根据公式W=I2Rt可知,在相同时间内,电阻越大,电流做的功越多;所以电流通过A、B所做的功是WA<WB.‎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电流做功大小的比较,关键是电流做功公式的应用,重点记住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是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还要记住串联电路电流的规律.‎ ‎ ‎ ‎46.电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 ‎【知识点的认识】‎ ‎(1)在电压相等的情况下,通过灯泡的电流越大,灯泡消耗的电功率越大.‎ ‎(2)在电流相同的情况,电功率的大小与电压的大小有关,且与电压成正比.‎ ‎(3)在电压相同的情况,电功率的大小与电流的大小有关,且与电流成正比.‎ ‎【解题方法点拨】‎ 了解电功率基本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的应用以及电流单位的换算,熟练利用公式是解题的关键.‎ ‎【命题方向】‎ 第一类常考题:‎ 小林利用定值电阻R进行实验,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表中I为通过电阻R的电流,P为电阻R的电功率.请根据表中数据归纳电功率P与电流I的关系:在 电阻R不变 的条件下,P= 30Ω•I2 .‎ I/A ‎0.2‎ ‎0.3‎ ‎0.4‎ ‎0.5‎ ‎0.6‎ ‎0.7‎ P/W ‎1.2‎ ‎2.7‎ ‎4.8‎ ‎7.5‎ ‎10.8‎ ‎14.7‎ 分析:本题是探究电功率跟电流的关系,根据电功率公式P=I2R可知,要归纳电功率和电流的关系需要保持电阻R不变.取一组数据代入电功率公式,可求出电阻,然后可归纳出电功率与电流的关系.‎ 解:根据电功率公式P=I2R可知,要归纳电功率和电流的关系需要保持电阻R不变;‎ 根据表中一组电流和电功率的数据,代入电功率公式P=I2R可得:R===30Ω;‎ 根据电功率公式P=I2R=30Ω•I2.‎ 故答案为:保持电阻R不变; 30Ω•I2.‎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电功率公式的应用,可以根据题意选择合适的公式,并可以根据P=UI,P=I2R,来判断当电路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电功率的变化情况.注意在计算中,电阻的单位.‎ 第二类常考题:‎ 同学们用如图所示电路探究“电功率与电流的关系”.以下观点不正确的是(  )‎ A.实验要选取规格不同的灯泡 B.实验中将两灯并联控制了灯两端电压相同 C.将滑动变阻器串联在于路中可以完成实验 D.将题中并联电路改为串联电路也可以完成实验 分析:先分析电路图,灯泡的连接方式是并联,两灯泡所在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每个支路都有电流表,根据公式P=UI、I=,我们判断电流和电功率的关系就要用到电阻这个物理量,所以实验要选取规格不同的灯泡.‎ 根据滑动变阻器串联在干路中,起到减压的作用,判断能否完成实验.‎ 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通过电器的电压不同,无法完成实验.判读能否完成实验.‎ 解:实验目的是研究电功率与电流的关系.所以在电路中的两个灯泡的规格即功率要有所不同,故A观点正确.‎ 由图可知,两灯泡的连接方式是并联.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故B观点正确.‎ 根据欧姆定律,把滑动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要用滑动变阻器改变被测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依据通过电灯泡的电压和电流,可以计算电路相应的电阻,所以可以完成实验,故C观点正确.‎ 根据电功率公式P=UI,如将电路改为串联,两灯泡各支路两端的电压不同,无法完成实验,故D观点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电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这三个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难点,实验能帮助我们很好的理解这一关系.‎ ‎ ‎ ‎47.电功率的计算 ‎【知识点的认识】‎ ‎(1)定义式:P=UI.即电功率等于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的乘积,该公式是电功率的普适公式,适用于所有的用电器.‎ P表示电功率,单位是W;U表示某段电路两端的电压,单位是V;I表示通过这段电路的电流,单位是A ‎(2)导出式:P=I2R,P=.这两个公式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即能将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的用电器,如电炉子、电饭煲就属于纯电阻电路.‎ ‎【解题方法点拨】‎ ‎(1)分析比较用电器的电功率:‎ 首先考虑公式P=UI分析,如果不好使,可以考虑:‎ ‎①对于串联电路,因为电流到处相等,用P=I2R较为利便; ‎ 串联电路中电功率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串联电路:==(电功率之比等于它们所对应的电压、电阻之比) ‎ ‎②对于并联电路,因为各并联电路两端电压相等,用P=较为利便. 并联电路中电功率与电流、电阻的关系:==(电功率之比等于它们所对应的电流之比、等于它们所对应电阻的反比) ‎ ‎(2)计算用电器的电功率:计算每个用电器的电功率,无论串联、并联电路,都可以用P=I2R计算,也都可以用P=计算.选用哪个公式就看题目已知的是哪些量.‎ ‎【命题方向】‎ 第一类常考题:电功率计算公式的简单运用 标有“6V 3W”的小灯泡,通过它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如图所示.若把它与一只阻值为8Ω的电阻并联接在电压为4V的电路中,则整个电路消耗的功率为(  )‎ A.3W B.3.3W C.3.6W D.5W 分析:从图象上可以看出当电源电压为4V时,通过灯泡的电流为I1=0.4A,根据公式I=可求通过电阻的电流,进一步求出总电流,根据公式P=UI可求整个电路消耗的功率.‎ 解:通过电阻的电流I2===0.5A,电路总电流I=I1+I2=0.4A+0.5A=0.9A,‎ 则整个电路消耗的功率为P=UI=4V×0.9A=3.6W.‎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并联电流和电功率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重点是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还要学会从题目所给信息中找到有用的数据.‎ 第二类常考题:变形公式的综合应用 如图所示,R1=20欧,R2=40欧,电源电压保持不变.‎ ‎(1)当S1、S2都闭合时,电流表A1的示数是0.6安,小灯泡L恰好正常发光,求电源电压和小灯泡的额定电压;‎ ‎(2)当S1、S2都断开时,电流表A2的示数是0.2安,求小灯泡的实际功率;‎ ‎(3)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多少?‎ 分析:(1)当当S1、S2都闭合时,R1和灯泡L并联,R2被短路.电流表A1的测R1的电流.由电流表A1的示数是0.6安,R1=20欧可算出电源电压.小灯泡L恰好正常发光,电源电压和小灯泡的额定电压相等.‎ ‎(2)当S1、S2都断开时,R2与L串联,R1被断路.由R2=40欧,电流表A2的示数是0.2安,可算出R2的电压,由电源电压减去R2的电压,可算出灯泡电压,由电压和电流可由公式P=UI算出灯泡功率.由R=可算出灯泡电阻.‎ ‎(3)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已算出,再由电阻通过P=算出额定功率.‎ 解:(1)当S1、S2都闭合时,R1与L并联,R2被短路 U=U额=U1=I1•R1=0.6A×20Ω=12V ‎(2)当S1、S2都断开时,R2与L串联,R1被断路 IL=I2=0.2A UL=U﹣U2=U﹣I2•R2=12V﹣0.2A×40Ω=4V RL===20Ω P实=U额•IL=4V×0.2A=0.8W ‎(3)P额===7.2W 答:(1)电源电压12V,小灯泡的额定电压12V;‎ ‎(2)小灯泡的实际功率0.8W;‎ ‎(3)小灯泡的额定功率7.2W.‎ 点评:本题综合性较强,考查的内容较多.会辨别串、并联,会用欧姆定律计算,会用电功率公式计算,知道串、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电流规律.需要注意的是:P=I2R和P=这两个公式在电功率计算题里要经常用到.‎ ‎ ‎ ‎48.焦耳定律 ‎【知识点的认识】‎ ‎(1)内容: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这个规律叫焦耳定律.‎ ‎(2)公式:Q=I2Rt,公式中的电流I的单位要用安培(A),电阻R的单位要用欧姆(Ω),通过的时间t的单位要用秒(s)这样,热量Q的单位就是焦耳(J).‎ ‎(3)变形公式:Q=t,Q=UIt.‎ ‎【解题方法点拨】‎ ‎(1)在纯电阻电路中,电能全部转化为热能,电功等于电热,即W=Q;在非纯电阻电路中,电能大部分转化为其他能,已小部分转化为热能,电功大于电热,W=Q+W其他.‎ ‎(2)探究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 ‎①怎样用转换法体现电热:用温度计升高的度数;用细管内液柱升高的高度;用气球膨胀的大小.‎ ‎②怎样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与电阻的关系:串联时控制电流和通电时间一定,并联时控制电压与通电时间一定.‎ ‎【命题方向】‎ 本知识点主要考查焦耳定律的应用,考察的形式主要是选择题、填空题.‎ 第一类常考题:‎ 如图所示,是研究电流热效应的部分实验电路,甲电阻丝的阻值小于乙电阻丝的阻值.比较通电后两根电阻丝各自两端的电压U甲、U乙以及它们在相同时间内分别产生的热量Q甲、Q乙的大小,下面关系中正确的是(  )‎ A.U甲=U乙,Q甲=Q乙 B.U甲<U乙,Q甲>Q乙 C.U甲<U乙,Q甲<Q乙 D.U甲>U乙,Q甲<Q乙 分析:两电阻丝串联,流过它们的电流I相等,通电时间t相等,‎ 由U=IR判断它们间的电压关系,由Q=I2Rt判断它们产生的热量关系.‎ 解:由于两电阻丝串联,流过它们的电流I相等,通电时间t相等,‎ 由题意知:R甲<R乙,由U=IR知:U甲<U乙;由Q=I2Rt知:Q甲<Q乙;‎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特点,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第二类常考题:‎ 关于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Q=I2Rt可知,电阻越大,相同时间内产生的热量越多 B.根据Q=t可知,电阻越大,相同时间内产生的热量越少 C.根据Q=UIt可知,相同时间内,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无关 D.根据Q=I2Rt可知,在电流一定时,电阻越大,相同时间内产生的热量越多 分析:焦耳定律的定义式是Q=I2Rt,导出式有Q=t和Q=UIt,如果不是纯电阻电路,只能用定义式来算,如果是纯电阻电路,关键是看控制什么因素一定,决定用哪个公式来计算,如电流一定时用Q=I2Rt,电压一定时用Q=t 解:A、没有说明控制电流一定,故缺少条件,结论不一定正确;‎ B、没有说明控制电压一定,故缺少条件,结论不一定正确;‎ C、此公式是导出式,只能说明电热在数值上等于电流、电压、时间的乘积,与电阻是否有关要看定义式,故结论不正确;‎ D、电流、时间一定时,电热与电阻成正比,故结论正确.‎ 故选D.‎ 判断电热的多少,一要判断是否纯电阻电路,决定导出式是否可用,如果非纯电阻,只能用Q=I2Rt,如果是纯电阻,Q=I2Rt和Q=t都适用;二要找出U不变还是I不变,如果U不变,用Q=t,如果I不变,用Q=I2Rt.‎ ‎ ‎ ‎49.能源的分类 ‎【知识点的认识】‎ 能源有不同的分类方式:‎ ‎(1)从产生方式角度划分 一次能源:是指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例: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核能.‎ 二次能源:是指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必须经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的能源.例:电能、乙醇汽油、氢能、沼气.‎ ‎(2)从是否可再生角度划分 可再生能源:可以从自然界中源源不断地得到的能源.例: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潮汐能.‎ 不可再生能源:不可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能源.例: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 ‎(3)从利用状况划分 常规能源:人类利用多年的,使用技术已经成熟的能源.例:化石能源、水能、电能.‎ 新能源:人类新近才开始利用的能源.例:潮汐能、地热能、太阳能、核能、风能.‎ ‎【解题方法点拨】‎ 能源的分类是按照不同角度划分的,同一种能源可能归属不同的能源类别,可以按下表进行归类.‎ 一次能源 二次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 常规能源 化石能源 生物质能 电能 新能源 核能 风能、太阳能 沼气、氢能 ‎【命题方向】‎ 能源的分类是中考能源类问题的热点,分值虽不大,但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命题的趋势会有所增加.‎ 第一类常考题:‎ 下面所列的各种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 A.煤炭 B.太阳能 C.核能 D.石油 分析:从能源是否可再利用的角度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核能会越用越少,不可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所以它们属于不可再生能源;而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可以在自然界里源源不断的得到补充,所以它们属于可再生能源.‎ 解:核能、煤炭、天然气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只有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特点的理解,属于基础知识.‎ 第二类常考题:‎ 能源问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问题之一.能源家族中:①煤炭、②核能、③石油、④天然气、⑤水能、⑥风能、⑦地热能等,属于不可再生的是 ①②③④ ;不是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太阳的是 ②⑦ .(填序号)‎ 分析:从能源是否可再利用的角度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核能会越用越少,不可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所以它们属于不可再生能源;而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可以在自然界里源源不断的得到补充,所以它们属于可再生能源.这些能源中有一些是直接或间接的来自太阳,而有一些不是来自太阳.来源于太阳能的有:由千万年以前的植物、动物尸体所变成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物质所含的能量也间接来自太阳能;生物能、水能、风能等也是太阳能的作用.‎ 解:在上述能源中,煤炭、核能、石油、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而水能、风能、地热能是可再生能源;同时煤炭、石油、天燃气、水能、风能等是直接或间接的来自太阳,而对于核能和地热能不是来自太阳.‎ 故答案为:①②③④;②⑦.‎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对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的判断,是一道基础题.‎ 地球上的能源有三个来源:第一是来源于太阳能.由千万年以前的植物、动物尸体所变成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物质所含的能量也间接来自太阳能;生物能、水能、风能等也是太阳能的作用.第二是来自地球内部的能源,如地热能,地热能来源于地球自己.第三是太阳、月亮等星球对地球的万有引力所带来的能量,如潮汐能.‎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