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 语文 阅读题 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 语文 阅读题 含答案

‎2013年中考语文真题·阅读题型 ‎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8分)‎ 从容淡定 陈 旭 ‎①“从容淡定”这词耐人寻味,意思是“从容于心,淡定于行”。作为人的一种情怀和精神境界,古已有之。‎ ‎②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圣贤先哲、仁人志士,都对“从容”和“淡定”作出了自己的诠释。孟子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等等,无不表现出“从容”和“淡定”的心性情怀。‎ ‎③从容包含着从大、从深、从远之意;从容也是一种自由,是人生主体的自我解放,是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从容不迫”地不断迈进。‎ ‎④淡定就是一种修养。仁而无忧,仁而无惧,实事求是。心怀坦荡,兰心傲骨。淡定也证明一种能力——深思熟虑以扬长避短,内省自知以有进有退,这也是大智大勇之人的明智选择。‎ ‎⑤淡定是一种真正的领略和彻悟。表现为“八风吹不动”。所谓八风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世间八法,并非说“东西南北八面来风”。“八风吹不动”,意思是说: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别人称赞还是诽谤,都能安然不动,泰然处之。‎ ‎⑥能否做到“从容淡定”,多半是性格使然。有人天生就是“悠着来”,遇事比别人慢半拍;有人与生俱来就是“风风火火”,容不得一丁点儿耽搁。这在管理学上叫EQ,也就是所谓的情绪智商。但能否真正做到“从容淡定”,更关乎后天修养。时下,浮躁、浅薄、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之风还存在,有些人一心想着不付出或少付出却期待大回报,所以办起事来恨不能急吼吼、风火火地让满世界都知道,同时暗中还斤斤计较着什么,都想如古话所说的“早出一扁担,晚归柴满仓”,谁都不想为那巍巍青山做点儿什么。说到底,还是缺失“从容淡定”的健康心态。‎ ‎⑦近代胡适是公认的渊博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他治学有两个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都可说开一代新风,功不可没。他还是新“红学派”——‎ 考据派的创始人,可以说是将小说纳入了学术研究正轨的第一人。‎ ‎⑧就是这样的一位中华文化巨匠,无论在什么状态下人们怎么看待他,他始终都坚持“从容淡定”。他有一句名言:“这个世界乱纷纷,先把自己铸炼成器。”‎ ‎——选自《杂文月刊》2013·3上(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阅读第②段,结合上下文,在横线处补充两位名人的名言。(4分)‎ ‎3.文中作者认为一个人要做到“从容淡定”需要哪些条件?(4分)‎ ‎4.具体说说文章第⑥段引用古话“早出一扁担,晚归柴满仓”的作用是什么?‎ ‎5.结合全文,理解文章结尾“这个世界乱纷纷,先把自己铸炼成器”这句话的含义。(3分)‎ ‎【答案】1.从容淡定是人应该具备的情怀和精神境界。(意合即可)‎ ‎2.恰当即可。示例:诸葛亮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每句2分)‎ ‎3.不急躁的先天性格,良好的后天修养。(每点2分)‎ ‎4.形象具体(通俗)(1分)地反映出时下那些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现象,(2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1分)‎ ‎5.不管这个世界怎样浮躁喧嚣,(1分)我们首先得加强自我修养,做到从容淡定。(2分)‎ ‎【解析】1.试题分析:题目为论题型,第一段暗含中心论点,接着围绕从容和淡定展开论述,最后引用名言总结归纳。由此可见,本文的中心论点在第一自然段,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为:从容淡定是作人的一种情怀和精神境界。‎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的提取(概括)能力。‎ 点评:论点的位置一般在文章的题目、开头段、结尾段、中间,如果原文中没有明显的语句,则要根据文章内容加以概括。本文就属于最后一种,应根据对文章的理解,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用自己的话概括。‎ ‎2.试题分析:“表现出“从容”和“淡定”的心性情怀”的句子均可,但要知道作者。这样的句子很多,如诸葛亮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 考点:考查学生的积累功底。‎ 点评:平时要培养对各类知识的兴趣,如故事传说、名人名言、俗语谚语、诗词名句等,要在学习、生活中多留意,并随手记录下来,这样,考试时遇到这类的题目就不会无答案可写了。‎ ‎3.试题分析:审题后确定范围,文章的第六段有这样的关键语句,如“能否做到“从容淡定”,多半是性格使然”还有“但能否真正做到从容淡定,更关乎后天修养”。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提取出答案。‎ 考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及提取信息的能力。‎ 点评:审题后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然后精读并提取出关键语句,还要注意词语等语言标志,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注意提取和概括一定要全面,不可遗漏。‎ ‎4.试题分析:引用古话,其实是道理论证,证明了前面的时下的“浮躁、浅薄、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之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理解能力。‎ 点评: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这是必须要知道并记准确的内容。其作用要根据具体的文章来作答,一般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证明其前面的观点,要到前面的文章中去读,去寻找。‎ ‎5.试题分析:前句写出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特点:纷乱,众说纷纭。后句写出了对人们的要求。结合文章内容与观点可知,这句话是说,首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做到从容淡定。把这句话的意思连缀起来,解释清楚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23分)‎ 生长在城市里的一棵树 ‎【美】劳拉·伊丽莎白·理查兹 陈荣生 译 ‎①在一座拥挤的城市里,在两座高楼之间长着一棵树。这棵树的周围没有任何绿色植物,树一侧的叶子碰到了一座仓库密密实实的墙,另外一侧的叶子掠到了一座破旧公寓的窗口,下面的空间已经被水泥铺到树的根部,但这棵树仍然活着,而且每到春天都会长出新鲜嫩绿的叶子。‎ ‎②“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住在树根下的老鼠问。“我就不会这样做,如果我是你的话”。‎ ‎③“这是我的事!”树说。“这是我得做的事情。我的家族全都这样做”。‎ ‎④“但是没有人来看你,在这样的环境里,”老鼠说,“除了我。”‎ ‎⑤“那不关我的事!”树说。‎ ‎⑥但是,公寓里那位生病了的姑娘说:“妈妈!亲爱的妈妈!窗外那棵树长出细小的新叶了,嫩嫩的,绿绿的。春天来了,即使是在城市里也可以看到春天了。现在我会长得更好。我敢肯定。”‎ ‎⑦“感谢上帝!”母亲说。‎ ‎⑧夏天来了。树叶长得又大又长,树枝被它们压得弯了腰。树叶在风的吹拂下颤抖,留下了一片阴凉。‎ ‎⑨“你这样耗费自己的生命,真的让人为你感到遗憾!”住在树根下的老鼠说,“要是你捕捉昆虫,或者做些有用的事情,我倒会感到好受一些。你为什么就是要这样做呢?”‎ ‎⑩“这是我得做的事情!”树说。“我的家族全都这样做”。‎ ‎⑾“但是,如果有人关注或同情的话,那又会不同,”老鼠说。‎ ‎⑿“那不关我的事!”树说。‎ ‎⒀但是,公寓里那位生病了的姑娘说:“妈妈,热浪让人感到窒息。要不是有那棵可爱的树的遮阴,我真的无法忍受。风把树叶吹得沙沙作响,我从这种响声中感觉到了凉爽,好像置身于山间一大片森林,森林里的树木凤舞婆娑,碧绿的草地上长满了鲜花,清香四溢,叮咚作响的泉流你追我赶往前奔。”‎ ‎⒁“感谢上帝!”母亲说。‎ ‎⒂‎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就是秋了。空气开始稀薄和变冷,那棵树的树叶也开始变黄,一片接一片地掉落到地上。水泥地面全都被落叶覆盖了,那些落叶就像金子般闪闪发光。‎ ‎⒃“现在你明白了!” 住在树根下的老鼠说,“现在一切都结束了,你的辛苦有何所得?”‎ ‎⒄“我做了我得做的事情”,树说,“那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⒅“真是懦弱的植物!”老鼠说,“如果你结出果实让人吃,那至少算是留下一点东西,可现在,除了掉落的枯叶和空荡荡的树枝,你什么都没有留下。”‎ ‎⒆“那不关我的事!”树说。‎ ‎⒇但是,公寓里那位生病了的姑娘说:“妈妈!亲爱的妈妈,夏天已经结束了。看啊!我那棵可爱的树掉叶了,那些光秃秃的树枝拍打着我们的窗口,似乎在提醒着我,那棵树该安静休息了,我想我也要睡觉了。亲爱的妈妈,请您帮我拾几片树叶,我要好好珍藏,因为它们一直是我快乐的源泉。”‎ ‎(21)说完,她转身面对着墙,慢慢地入睡了。‎ ‎(22)“感谢上帝!”母亲说。‎ ‎——选自《美文》(有删改)‎ ‎6.文章写了一棵树的经历,也写了一位生病女孩看到树后的感受,请分别加以概括。(6分)‎ 树的经历: ‎ 女孩的感受: ‎ ‎7.第①段的环境描写,写出了树怎样的生存环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8.结合语境,说说第⑤⑧段中划线词语的含义。(4分)‎ ‎(1)那不关我的事!‎ ‎(2)树叶在热浪下微微颤抖,留下了一片阴凉。‎ ‎9.请从修辞和描写手法的角度,对文章第⒀段划线语句进行赏析。(4分)‎ 好像置身于山间一大片森林,森林里的树木凤舞婆娑,碧绿的草地上长满了鲜花,清香四溢,叮咚作响的泉流你追我赶往前奔。”‎ ‎10.文中的树反复说:“这是我得做的事!”“我的家族全都这样做。”这两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并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它的现实意义。(5分)‎ ‎【答案】‎ ‎6.①树的经历:春天长出嫩叶——夏天枝繁叶茂,在热浪中留下阴凉——秋天衰落掉叶。(3分,每点1分。意对即可)‎ ‎②女孩的感受:感受春天到来,相信自己会长得更好——感受到夏中的凉爽,相信困境中也会有美好——感受到秋的安静,带着期盼安心静养。(3分,每点1分。意对即可)‎ ‎7.单调(孤零),狭窄(2分) 意在与树的表现形成对比(反衬)(1分)突出树的顽强精神。(1分)(意对即可)‎ ‎8.(1)有没有人来看望。(2分) (2)树叶忍受热浪侵袭的煎熬和默默抗争的情状。(2分)‎ ‎9.示例:①多角度描写。从视觉、嗅觉和听觉等角度描写出了一个美好的森林世界。②拟人。“树木凤舞婆娑”“泉流你追我赶往前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摆动的美妙姿态和泉水流淌的畅快。(每点2分)‎ ‎10.每个人要坚守自我,做好分内的事;乐于奉献。(3分)结合自身实际谈意义。(2分)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6.试题分析:本文从结构上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结构相同,审题后到三个部分当中提取相关的语句作答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 点评:审题后要根据题干的提示,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确定题目的答案范围。然后,在范围内,从前向后寻找中切题的语句。要求用原文语句回答的,一定要用原文语句作答。‎ ‎7.试题分析:根据第一段的描写 “这棵树的周围没有任何绿色植物” 可知,这棵树生长在孤独的环境中,没有同伴。“树一侧的叶子碰到了一座仓库密密实实的墙,另外一侧的叶子掠到了一座破旧公寓的窗口,下面的空间已经被水泥铺到树的根部”可知,它生存的空间很狭小。这样写与后文中的“这棵树仍然活着,而且每到春天都会长出新鲜嫩绿的叶子”‎ 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树的顽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景物描写作用的理解能力。‎ 点评:景物描写一般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和情节的的发展服务的。一般作用有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天气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等。当然,具体文章要具体分析,看语段写了什么,对于全文有什么作用。‎ ‎8.试题分析:代词一般指代前面的语句,读前面的语句可知答案为“没有人来看望”。“颤抖”是用来形容树叶的,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树叶在热浪中煎熬和抗争的情态。‎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点评:理解词语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把词语放到原句中,结合句子上下文内容加以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出词语的意思。一般要精读词语出现的语段及上下文内容,有的还要结合全文内容加以理解。‎ ‎9.试题分析:本句的拟人修辞很明显,可首选这个角度。如“凤舞婆娑、泉流你追我赶往前奔”写出了小女孩眼中世界的美丽和欢快。‎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词语)的赏析能力。‎ 点评: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描写方法等。人物的描写方法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所有的描写都是为人物而服务的。从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 ‎10.试题分析:“这是我得做的事!”“我的家族全都这样做。”是树对自己行为的解释,也是树的家族的誓言,这是一种象征的手法,象征了那些像树一样,坚守自我,努力做好分内事的人们。‎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能力。‎ 点评:揣摩语句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结合语句出现的语段上下文,正确理解语句的意思,并深入挖掘出句子深层的含义或表达的情感,并能用直白的易于理解的语句把句子的意思表达出来。‎ ‎3、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小题。(14分)‎ 蓝 丁立梅 ‎①她报出她的姓时,我们都惊讶极了。蓝,蓝色的蓝。那会儿,我们正站在蓝蓝的湖边,蓝蓝的天空倒映在湖中,如一大块蓝玉。她的名字,应和了眼前的景色。‎ ‎②我们一行人游西藏,她是半道上加进来的。之前,她一个人已游完拉萨,还在一家医院里做了一天的义工。五十多岁的人,看上去不过四十出头,明丽得很。小导游喊同团稍上年纪的女人阿姨,却叫她蓝蓝姐。  ‎ ‎③我们都羡慕她的明媚和精神气。几天的西藏行走,我们早已疲惫不堪,高原反应也还在折磨着每一个人,一个个看上去灰头土脸的,她却饱满得枝叶葱茏。“你真不简单!”我们由衷地夸赞。她听了,哈哈大笑,开心极了。‎ ‎④她爱笑,热情,说话幽默。一团的人,来自不同地方,彼此间有戒备,一路上都是各走各的,少有言语。她的到来,恰如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众人受她感染,都变得活泼、亲切起来,有说有笑的。原来,都不是冷漠的人哪。 ‎ ‎⑤很快地,她跟全团的人混熟了。这个头疼,她给止疼药;那个腹泻,她给止泻药;有人削水果,不小心被刀划破了手,她伸手到口袋里就掏出几块创可贴来,仿佛她会变魔术。大家对她敬佩得不得了,她却轻描淡写地说:“这没什么,我只不过多备了点常用药。”‎ ‎⑥西藏地广路遥,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往往相距几百公里。天未亮,我们就摸黑上路,所有人都睡眼惺忪,根本来不及收拾自己,只把自己囫囵塞进车子了事。她却披挂完整,眼影、眉线、口红,样样不缺,妆容精致。我们忍不住看她一眼,再看一眼,心里生出无限的感喟与感动来。‎ ‎⑦知道她的故事,是在纳木措。面对变幻无穷风光诡异的圣湖,她孩子一样欢呼奔跑,然后,突然双膝跪下,泪流满面。我们都吓了一跳,正愣怔着不知怎么办才好时,听到她喃喃地说:“感谢上帝,我来了。”‎ ‎⑧原来,她身患绝症已两年。医生宣判的那会儿,她只感到天崩地裂。她在意过很多,得失名利,都曾是她主题曲。她玩命地去争,甚至因此忽略了家庭。当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下短短三个月时,曾经双手紧握着的那一些,都成浮云了,她只要自己能活。‎ ‎⑨她重新打理自己的生活,养花种草,出门旅游,还常常去做义工,生命变得充盈起来。每天清晨睁开眼,看到窗外第一缕阳光,她的心里都会腾起一阵欢喜:感谢上帝,我又拥有一天!她把每一天,都当做是崭新的,是重生。所以,心中时时充满感激。她活过了医生断定的三个月,活过了一年,活过两年,还将活下去。‎ ‎⑩生命本是如此珍贵,理当爱惜。我们不再说话,一起看湖。眼睛里,一片一片的蓝,相互辉映交融。那是湖的蓝,天的蓝,广阔无垠。‎ ‎(选自《扬子晚报》2013年3月18日,略有改动)‎ ‎11.第⑥节中“我们忍不住看她一眼,再看一眼”,“看”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这一细节?(3分)‎ ‎12.第⑦节中“我们都吓了一跳”,联系上下文,说一说我们为什么会“吓了一跳”?(3分)‎ ‎13.请你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以下两句话。(4分)‎ ‎(1)几天的西藏行走,我们早已疲惫不堪,高原反应也还在折磨着每一个人,一个个看上去灰头土脸的,她却饱满得枝叶葱茏。(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 ‎(2)她的到来,恰如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14.文章开头写“蓝蓝的湖水,蓝蓝的天空”,结尾处又写到了“湖的蓝,天的蓝”,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 ‎11.(3分)她披挂完整,眼影,眉线,口红,样样不缺,妆容精致。(1分)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突出了她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2分)‎ ‎12.(3分)她本是位明媚、爱笑、热情、精神、精神气十足的人,却“双膝突然跪下,泪流满面”,让我们一下子无法理解。(只答后一半的扣1分) ‎ ‎13.(4分)(1)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把她和我们进行对比,突出了她的明媚和饱满的精神。(2)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她的热情、活泼比喻为“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生动形象,同时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14.(4分)结构上首尾呼应,与文题相照应。(1分)内容上:开头交代了“惊讶”的原因;(1分)结尾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生命本是如此珍贵,理当爱惜”,(1分)表达了对主人公的钦佩与赞美之情。(1分)‎ ‎【解析】‎ ‎11.“看”到了什么,在上文中有“她却披挂完整,眼影、眉线、口红,样样不缺,妆容精致”。细节描写的作用,要结合上下文分析,一个是引起下文,有伏笔作用,一是突出她对有限的生命的珍爱。‎ ‎12.结合上下文分析,从②段,第③段中,可以看出蓝明媚、有精神气、爱笑、热情、说话幽默,以致大家也都变得活泼、亲切起来,所以现存蓝双膝跪下、泪流满面,吓了大家一跳。‎ ‎13.这两句话后面分别有提示赏析的角度,一是写作手法,一是修辞。(1)运用的写作手法是对比,我们与蓝进行对比,还要指出这样对比衬托的作用是什么,表现了蓝的精神气和明媚。(2)运用的修辞是比喻,还要结合语句阐述比喻的作用。‎ ‎14.要分别从结构和内容上指出其作用。结构上,首尾呼应,照应题目;内容上的作用,可以用“写出了……,抒发了……情感”的句式回答。如果是在文章结尾,还有可能点明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题。‎ 考点: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理解和细节描写作用的分析。本题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本题考查文章首尾重点语句的作用。‎ ‎4、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 题。(22 分)‎ 猫人 (美)罗杰迪安 基瑟 我喜欢钓鱼。我最喜欢的钓鱼地点是在一个湖边,那个地方在加利福尼亚山区的一个城镇的小加油站附近,距我当初住的地方有三个小时的路程。 每年,冬雪刚刚融化,我便把渔具装上旅行车,出去钓一天鳟鱼。 有一次,我穿过美丽的人造高山湖泊的小水坝,把车开到一侧,开始卸下鱼竿。忽然,我听到一声枪响,呼啸着飞过我的头顶。听到有人开枪射击,让我大吃一惊,因为这是禁猎区,不允许打猎。另外,在我多年钓鱼的区域内,除了几辆拉木材的卡车路过,还是头一回遇到有人来。 我蹲在汽车后面,小心地瞭望四周,看是否有人。又响了两枪。子弹“砰砰”地击中大岩石,我却还是没有看到人。 随后,四个年轻人从土路上走来。一个人举起步枪,开了一枪。一只猫跑过土路,钻进灌木丛。 “嗨,你们到底在干什么?”他们走近了,我问他们,“这里不允许打猎。” “只是打一只该死的猫。”大一些的青年说。另一个小青年慢慢举起枪,朝着那只猫又开了一枪,猫还藏在大石块后面。 “别胡扯,伙计们。为什么没来由地要杀生?”我问。 “让你看,那只猫值多少钱?”一个小青年说。 “十元怎么样?”我说。 “砰!”朝着猫的方向又是一枪,“一百元怎样?这个价钱可以接受。”四个年轻人中最大的一个说,他朝着猫的方向又开了一枪。 几个星期来,我一直在攒钱,好去买一艘旧船和发动机,以便不必在岸上钓鱼了。我钱包里有一百一十元,口袋里有二十元。 “好吧,我给你们一百元买那只猫。只是请不要杀死它。”我掏出钱包,从秘密夹层拿出一百元,放在棕色旅行车的引擎盖上。四个年轻人走过来,站在那里盯着钱看。他们的脸上显出非常严肃的表情。大一些的小青年俯身拿起钱来,揣进牛仔裤的口袋。 四个年轻人消失在路的拐弯处,我开始寻找那只猫。 ‎ 几分钟后,男孩们乘坐一辆旧的敞篷小货车从我身边驶过,回山上的镇子。 用了一个多小时,我才给了那只猫足够的信任,抓到了它。我抚摸它五分钟左右,随后放进我的车里,连带我的渔具,开车回到山上的小店。 我问店主,他是否知道周围有人丢了一只猫。他走到我的车旁,看那只猫。他告诉我,住在隔壁的老人大约一星期前丢了自家的猫。老人很伤心,因为那是他妻子的猫,她在几个星期前去世,那只猫是她留下的全部纪念。 小店店主到电话机旁,打了一个电话。他回来时,给我倒了一杯热咖啡,我们聊了大约十分钟。我听到身后的门开了,我转过身。 一位花白头发的老人,弯腰驼背,看上去至少有一百岁了,慢慢地走到拐角处。他坐在一张摇椅上,却一言不发。 “那是他的猫。”店主告诉我。 老人用手杖敲了三下地板。店主从柜台后出来,走到老人坐着的地方。老人跟店主耳语了几句,随后递给他一张纸。店主扶着老人的手臂,帮他站起来,他们走向外面的旅行车。 我透过窗户看到老人伸手进去,拿起那只猫,抱在胸前。随后,两个人走到隔壁的一栋活动住房,走了进去。几分钟后,店主回来。 “我真该上路了。”我告诉他。 “找到那只猫有奖励。”店主说。 “我不想要奖励。”我回答。 店主拿出一张纸,我从他手里接过来。我打开折叠的纸,看到那是一张私人支票,可以兑换成“现金”,上面写着2500 元! 我吃惊地扬起眉毛。“别担心,那张支票无效。从他妻子去世后,这个老人精神错乱了。”店主说。 我把支票对折,扔到柜台上,好让他扔掉。其后,我的内心告诉我把支票留下来。我把支票拿回来,放到衬衣口袋里。 “我想,只有傻瓜才认为一只猫值那么多钱。”他说着,大笑起来。 “是呀,我知道。只有傻瓜才这么想。”我说着,也笑了。 我走出门,钻进旅行车,开车回家。男孩和他们的枪让我决定推迟钓鱼旅行,另找时间。 我到家时,妻子给我一张字条,是一位来访的朋友留下的。字条上说他认识一个人,愿意把自己的船卖给我,可按月付款。我给那位卖船的人打电话。说完船的情况,我问他想要多少钱。 ‎ ‎ “两千五百元。要是我替你筹措资金,就是三千元。”他告诉我。我对他说,过一个小时后再给他打电话。 我从口袋里拿出支票,给我存款的银行打电话。我告诉他们猫的故事,问他们是否有办法查出老人给我的支票是否有效。我把支票的号码报给他们,等着他们回话。十分钟后,电话打回来了。 “基瑟先生,支票有效。”那头的女士说着,笑了。 “有什么好笑的?”我问她。 “噢,我给银行打电话,询问这张支票是不是真的,那位先生笑了。他告诉我,那位给你支票的老人特别富有。他拥有在加利福尼亚地区经营的大部分木材公司。” 这还不是唯一的惊喜。那天晚上,我驱车去看待售的船、发动机和拖车。揭开帆布时,那条船跟新的一样。这笔买卖很划算,我知道自己想要它。但是,我看到船的名字,我确定注定要这条船。 船的后面漆着的字是:猫人。‎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3 年第3期,孙宝成译)‎ ‎15.全文围绕着“猫”展开故事,请把表格中①②处的情节补充出来。(4 分) 地点 情节 高山湖边 ①‎ 山上小店 ②‎ 我的家里 验证支票欲买船 售船地点 惊喜奇遇“猫人”船 ‎16.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问题。(6 分) (1)老人“用手杖敲了三下地板”,店主就走到老人身边。从这一细节里,你看到老人与店主的关系如何? ‎ ‎(2)店主为什么说“那张支票无效”?除文中说店主认为“从他妻子去世后,这个老人精神错乱了”这一原因外,你觉得可能还有什么原因?‎ ‎17.阅读故事,离不开想象。请你以老人的身份,把“老人更店主耳语了几句”中“耳语”的内容写出来。(4 分) ‎ ‎18.“我把支票对折,扔到柜台上,好让他扔掉。可是,我的内心告诉我把支票留下来”反映了“我”怎样的品格?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4 分)‎ ‎19.故事情节出人意料是本文的写作特点,请举一例简要分析。(4 分)‎ ‎【答案】‎ ‎15.①舍钱救猫②归还猫意外获支票 ‎16.(1)关系熟络有默契,但是店主同时又非常敬重老人。‎ ‎(2)①我仅仅用了100元从四个青年手中救回了猫。②店主说“只有傻瓜才认为一只猫值那么多钱。”③店主受到老人的嘱托,故意这么说。‎ ‎17.你把这张支票给年轻人,并告诉他支票是无效的。‎ ‎18.“我”是一个崇尚精神但又不拒绝物质、矛盾、有侥幸心理的人。如文中当店主拿出支票时,“我吃惊地扬起眉毛”,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我”救猫是出于自己善良的本性和对生命的尊重,没有想过因此而获得物质奖励,所以当店主给“我”支票时便是“吃惊”。而“扬起眉毛”则表现了“我”的惊喜。当“我”知道买船需要2500元时,又侥幸地打电话给银行查支票是否有用。‎ ‎19.本题相对较开放,围绕“出人意料”的写作特点,结合文章内容谈即可,如文中店主告诉我们老人“精神错乱”,结尾处交代确是“经营大部分木材”的富有老人;被认为“无效”的支票,最后竟然是有效的;整个买船过程竟然是老人一手安排的。‎ ‎【解析】试题分析:‎ ‎15.结合文章故事的讲述,结合分析各地点人物的心理,对情节进行概括。先将每个情节独立概括,然后从整体上把握行文的思路,最终将前一情节与后一情节进行直接的联系与概括。‎ ‎16.结合文本,并从文中第二十及二十六段可以得出老人这样做及店主这样说的原因。‎ ‎17.做题时要联系上下文,难度在于把握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将老人与店主的内心情感分析清楚。‎ ‎18.围绕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从文中找出该句然后结合全文分析此时我的人物情感。‎ ‎19.本题因出人意料的情节较明显,难度不大,但考生在答题时往往分析过于简单,没有将“出人意料”表现在哪分析清楚。‎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手法的理解能力。‎ 点评:概括文章内容与事件,应把文章分成有机的几个部分,将每部分的内容概括清楚即可.概括的模式一般为:有关谁,什么事.有的也要写出背景和事件的结果.结合文章的内容,揣摩其中的原因,运用得体的全面的语言作答。一般要到题干中的问题句附近去寻找相关语句,仔细揣摩后拟出切题的答案。注意一定要切题作答,不可所答非所问。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我们要知道写作手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如悬念、情景交融、衬托、对比、托物言志、比喻象征、借景抒情、反复、讽刺夸张、以小见大等。‎ ‎5、说明文阅读(共8分)‎ 恐惧是一种可以控制的情绪 ‎①什么是恐惧?恐惧就是对于外部发生的危险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有时,这种反应更近乎一种本能,例如遭遇到火灾、泥石流等危机时本能地逃跑,或是被人迎面打来一拳时本能地架起手臂防御,等等。这些因恐惧而产生的行动是对我们自身的保护,可以帮助我们回避危险。不过,如果保护过了头,我们就会变成厚厚盔甲下的“套中人”——过度、非理性、持续地害怕某种物体、现象、活动或场合,并夸大可能的危险,那就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②‎ 人们一般把常见的恐惧症分成四种:动物恐惧症、场所恐惧症、密集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患有动物恐惧症的人见到一些动物的影像、图片,或看到关于动物的逼真文字描述,都会感到恐惧并想要逃避,甚至伴有强烈的生理症状,如心悸、胸闷、出汗、透气困难等。场所恐惧症主要是对封闭空间的恐惧,并且会因为无法逃离而感到担心、害怕,如处于影剧院、地铁,尤其是电梯中,感到憋闷、呼吸困难、恐慌。密集恐惧症是对排列密集的较小物体害怕或觉得恶心,例如密密麻麻的虫卵、蜂巢、淋浴喷头的出水小孔,甚至草莓,等等。社交恐惧症大多存在于青少年,主要表现是对学校环境的恐惧,因升学、转学或者更换班级而焦虑等。‎ ‎③恐惧自何而来?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源自于儿童时期的心理创伤,可能受到环境中长期暗示的影响,也可能仅仅由某个单纯事件所导致,甚至还有些恐惧要归结到生物进化上去。例如,在某些惧怕蛇的人群里,有些人一生中甚至都未见过真正的蛇,但他们不由自主地就会对蛇产生恐惧,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人类的这种恐惧心理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早期的灵长类动物为了生存,在险象环生的丛林里面必须提高警惕,小心防范,一旦看到威胁生命的动物靠近(比如毒蛇、蝎子、毒蜘蛛等等),就会恐惧逃窜。长期的记忆被储存下来,恐惧心理由此而生。‎ ‎④如何克服恐惧心理呢?一般说来,对恐惧的东西了解越多,莫名的恐惧感就有可能越少。动物学家不怕和蛇、蜘蛛等动物接触,在高楼表演杂技或修筑高楼的建筑工人不会恐高,尽管他们日常工作时就要面对这些危险,但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他们已经掌握了自我保护的方法,并了解到遭遇危险应如何自我救助,因此能够泰然处之。所以,若想要摆脱你对某一事物的恐惧,就从积累知识并充分了解那件事物本身开始吧!‎ ‎(选自《博物》 2012年第4期,有改动)‎ ‎2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因恐惧而产生的行动是对我们自身的保护,可以帮助我们回避危险,所以恐惧心越重越好。‎ B.常见的恐惧症有动物恐惧症、场所恐惧症、密集恐惧症、社交恐惧症。‎ C.人类对蛇的恐惧心理有可能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D.对恐惧的事物了解越多,莫名的恐惧感就有可能越少。‎ ‎2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②段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介绍了四种常见的恐惧症。‎ B.第②段“场所恐惧症主要是对封闭空间的恐惧”一句中,去掉“主要”一词文意没有改变。‎ C.第③段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D.本文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了什么是恐惧、恐惧的类型、恐惧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克服恐惧心理。‎ ‎22.请结合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4分)‎ ‎【链接材料】‎ 电闪雷鸣时,我们很多人会感觉到强烈的恐惧,甚至会出现心悸、抽搐、身体蜷缩等症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雷电恐惧症”。‎ ‎(1)雷电恐惧症产生的原因可能有哪些?(2分)‎ ‎(2)怎样才能减少或消除对雷电的恐惧?(2分)‎ ‎【答案】‎ ‎20.A ‎ ‎21.B ‎ ‎22.(1)可能源自雷电对儿童时期的心理创伤,可能受到环境中长期暗示的影响,也可能仅仅由某个单纯事件所导致,甚至还有些恐惧要归结到生物进化上去。(2)学习雷电的常识,了解避雷有关知识,多听多看雷电这方面的声响和影片,可以减少功消除对雷电的恐惧。‎ ‎【解析】‎ 试题分析:‎ ‎20.根据文中第一段可知,“因恐惧而产生的行动是对我们自身的保护,可以帮助我们回避危险。不过,如果保护过了头,我们就会变成厚厚盔甲下的“套中人”——过度、非理性、持续地害怕某种物体、现象、活动或场合,并夸大可能的危险,那就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恐惧心并非越重越好,即A项错误。‎ ‎21.由文章第二段“场所恐惧症主要是对封闭空间的恐惧,并且会因为无法逃离而感到担心、害怕,如处于影剧院、地铁,尤其是电梯中,感到憋闷、呼吸困难、恐慌。”可得影剧院这样的非全封闭环境也会感到憋闷、呼吸困难、恐慌。因此,假如去掉“主要”说法过于绝对化。故B项不正确。‎ ‎22.读语段可知,“儿童时期的心理创伤,可能受到环境中长期暗示的影响,也可能仅仅由某个单纯事件所导致,甚至还有些恐惧要归结到生物进化上去。”是本段中对雷电恐惧症产生原因的可能的介绍句。而“一般说来,对恐惧的东西了解越多,莫名的恐惧感就有可能越少。”是对怎样才能减少或消除对雷电的恐惧的阐述。‎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段落,并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和自己的理解去认真辨析、衡量。‎ ‎6、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6分)‎ 两角钱 肖复兴 ‎ 有时只是举手之劳,就能帮助别人,但我们对好多举手之劳的事情却总是熟视无睹,而不愿意伸出手来。‎ ‎ 那天下午,我去邮局寄信,人很多,大多是在附近工地干活的民工,才想到是他们发工资的日子,在往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里寄钱。‎ ‎ 我寄了一摞子信件,最后算邮费,掏光了衣袋里所有的零钱,还差两角钱。我只好掏出一张一百元的票子,请柜台里的女服务员找。她没有伸手接,望了望我,面色不大好看。为了两角钱要找一百元的零头,这确实够麻烦的,难怪她不大乐意。‎ ‎ 我下意识弯腰又翻裤兜的时候,和一个男孩子的目光相撞。他穿着一身尘土仆仆的工装,就站在我旁边的柜台的角上,个头才到我的肩膀,瘦小得像个豆芽菜。我发现他的眼光里流露着犹豫的眼神,抿着嘴,冲我似笑非笑的样子,有些怪怪的。而他的一只手揣在裤袋里,活塞一样来回动了几下,似掏未掏的样子,好像那里藏着刺猬一样什么扎手的东西。这更让我感到奇怪了。‎ ‎ 没有,裤袋也翻遍了,确实找不出两角钱。我只好把那张一百元的票子又递了上去,服务员还是没有接,说了句:你再找找,这才两角钱还没有呀。可我确实没有啊,我有些气,和她差点没吵起来。‎ ‎ 这时候,我的衣角被轻轻拉了一下,回头一看,是那个男孩子。我看见他的手从裤袋里掏了出来,手心里攥着两角钱:“我这里有两角钱。”说完这句外乡口音很重的话,他羞涩地脸红了。原来刚才他一直想帮助我,只是有些犹豫,是怕我拒绝,还是怕两角钱有些太不值得?我接过钱,有些皱巴巴的,还带有他手心的温热,虽然只有两角钱,我还是谢了他。他微微地一笑,只是脸更有些发红了,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 寄完信,我去附近的超市买东西,破开了那一百元的票子,有了足够的零钱。我又回到邮局里,不过,那时已是落日的黄昏,不知那个孩手还在不在?我想如果那个孩子还在,应该把钱还给他。‎ ‎ ‎ ‎ 他还真的在那里,还站在柜台的角上,那些民工还没有汇完钱,他是在等着大人们一起回去。我向他走了过去,他看见了我,冲我笑了笑,因为有了那两角钱,我们成了熟人,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天真的亲切,很干净透明的那种感觉。‎ ‎ 走到他的身边,我打消了还那两角钱的念头。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但看到他那样的笑,总觉得他是在为自己做了一件帮助人的好事,才会这样的开心。能够帮助人,而且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尤其是帮助了一个看起来比自己大许多的大人,心里总会产生一种美好的感觉吧。我当时就这样想,干嘛要打破孩子这样美好的感觉呢?一句谢谢,比归还两角钱,也许,更重要吧?我轻轻地抚摸了一下他的头,问了问:“还没有走呀?”然后,我再次郑重地向他说了声:“谢谢你啊!”他的脸上再次绽放出笑容。‎ ‎ 以后,我多次去过那家邮局,再也没有见过那个孩子,但我怎么也忘不了他。他让我时时提醒自己,面对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能够伸出手来去帮助他人,一定要伸出手来。‎ ‎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23.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24.试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任选其中两种),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具体分析。(4分)‎ ‎25.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天真的亲切,很干净透明的那种感觉”中“干净透明”的含义。(2分)‎ ‎26.“我”原想把钱还给男孩子,后面又打消了还那两角钱的念头,这是为什么?(2分)‎ ‎27.文中最后写到男孩子的脸上“再次绽放出笑容”。请写出男孩子此刻的心理活动。(2分)‎ ‎28.男孩子帮助“我”的仅仅是两角钱,请结合全文谈谈为什么“我怎么也忘不了他”?(3分)‎ ‎【答案】‎ ‎23.“我”在邮局遇到两角钱的难题时(1分),一个男孩子主动帮助了“我”(1分),令“我”感动难忘(1分)。(大意相同即可)‎ ‎24.①“他穿着一身尘土仆仆的工装……个头才到我的肩膀,瘦小得像个豆芽菜”,通过外貌描 写点明男孩子生活的艰辛,以更好地表现他内心的善良。‎ ‎②“他的眼光里流露着犹豫的眼神……冲我似笑非笑的样子”,通过神态描写表现出男孩子 既想帮助“我”又怕被“我”拒绝的矛盾心理。‎ ‎③“他的一只手揣在裤袋里,活塞一样来回动了几下,似掏未掏的样子”,通过动作描写表现男孩子此刻的矛盾心理。‎ ‎25.“干净透明”是指男孩子内心纯洁,待人真挚。(大意相同即可)(2分)‎ ‎26.男孩子在帮助了“我”之后非常开心,“我”不愿意打破他这种美好的感觉。‎ ‎27.帮助别人并得到别人的肯定与尊重(1分)是快乐和自豪的(1分)。‎ ‎28.男孩子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了“我”;(1分) 男孩子乐于助人的纯洁心灵打动了“我”;(1分) 男孩子的举动提醒“我”面对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一定要伸手帮助他人。‎ ‎【解析】‎ ‎23.试题分析:审题后从前往后读文章,梳理文章情节可知,主要人物是我和一个男孩子,主要事件是在我遇到两角钱难题的尴尬时,男孩子帮助了我,主动给了我两角钱。最后的结果是,我怎么也忘不了这个男孩,并时时提醒自己要伸手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点评:叙事性的文章,概括内容与事件时,一般模式为:有关谁,什么事.有的也要写出背景和事件的结果.‎ ‎24.试题分析:画线句中的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都很明显,做答时要注意,一方面要把句子中的内容写出来,指出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另一方面,还要结合语境做出正确的分析。这个句子总体上看,写出了男孩子的质朴、善良和当时的矛盾和犹豫。‎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描写方法及其效果的掌握情况。‎ 点评: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知道人物描写的种类及其作用效果:正面、侧面,其中正面描写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等.然后根据具体的文章做出判断,并把句子放到文章段落中加以理解,分析出刻画的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25.试题分析:结合语境“干净透明”用来形容“笑容”‎ 的,因此,这个词不只是写人物的“笑”,更是通过“笑”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真诚、纯洁。‎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点评: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26.试题分析:根据“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但看到他那样的笑,总觉得他是在为自己做了一件帮助人的好事,才会这样的开心”这个语句可知,我认为男孩子因为帮助了我非常开心,如果还给他两角钱,他就没有这样开心的感觉了,不如真诚的“谢谢”更能代表我的感谢。‎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 点评:审题后要根据题干的提示,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确定题目的答案范围。然后,在范围内,从前向后寻找中切题的语句。要求用原文语句回答的,一定要用原文语句作答。‎ ‎27.试题分析:他“再次绽放出笑容”是因为“我再次郑重地向他说了声:‘谢谢你啊!’”,由此可见,他认为自己付出的只是两角钱,却得到了我的尊重,因此内心是快乐和自豪的。把这种心理用语句表述出来即可。‎ 考点: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的揣摩能力。‎ 点评:揣摩人物心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有的还要结合上下文以及全文内容,看人物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有什么样的表情、反应等。根据这些揣摩出人物的情感有哪些方面,最后用通顺的语句把这些情感表达出来。‎ ‎28.试题分析:“结合全文”之是拟答的具体要求,从前向后梳理文章情节,概括出答案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能力。‎ 点评:结合文章的内容,揣摩其中的原因,运用得体的全面的语言作答。一般要到题干中的问题句附近去寻找相关语句,或是根据情节和自己的理解概括作答。注意答案一定要切题,不可所答非所问。‎ ‎7、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小题。(13分)‎ 蛇的文化解读 邸永君 ‎(1) 蛇者,吾人类之旧相识也。其大者曰蟒,小者曰虺,属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差异巨大,种类繁多。当今存世者约有2500至3000种,其中毒蛇约650种,我国蛇类有200余种,毒蛇约40种。蛇对生存环境尽管寒暑不惧冷暖皆宜,然究其大宗,则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树栖、穴居为主。它与先民交错杂居,过从甚密,十二生肖蛇占一席,即可表明其突出地位。‎ ‎ (2)蛇性自强不息。蛇以其以冷血脊椎动物之强大适应性与超强繁殖力,挑战着生存极限。干燥的沙漠中,不难发现其匍匐疾进之行迹;奇寒的冰雪下,隐隐可见其团缩蛰居的身影。水中漫游,无鳍而进;陆上疾走,无足而行。无爪锋之利而震慑百兽;无足趾之强而踏遍青山。穿越今古,生生不息,真自信自强之典范也。‎ ‎(3)蛇善伺机进攻。蛇以肉食为主,长于乔装,善于突袭,取食对象包括各种动物,且武器强大,多技并用。或缠绕,或噬咬,或施毒,或吞食,令猎物防不胜防,不寒而栗。‎ ‎(4)蛇有千差万别。同样称蛇,却大小不一,五花八门。世界上最大的蛇是蟒蛇,身长可达10米,重70公斤以上;最小的蛇是盲蛇,成年蛇仅与大蚯蚓相仿,体重只有数克。毒蛇中以眼镜王蛇与蝮蛇最为凶残,令人谈之色变;而无毒者对人毫无威胁,可与人和谐相处。蛇之分化,可视为生物多样性的真实写照与绝佳诠释。‎ ‎(5)蛇乃华夏图腾,古人崇其顽强,惧其凶恶,羡其繁衍,久之便心生敬畏,崇拜有加。据诸多古典文献记载,辅之以出土文物以佐证,伏羲与女娲的本始形象,乃人首蛇身。事实上,蛇是形成于海岱区域的东夷部族之图腾,其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与旺盛生殖力,是永恒生命之象征。伏羲、女娲神话便是崇蛇意识的浓缩与升华。这种蛇崇拜复经多次磨合与融汇,最终形成中华图腾——龙。蛇无疑是龙的主要原形,足以表明蛇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 ‎(6)蛇助文化演进。蛇的形象在绘画和工艺品中常常出现,体现着人蛇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人对蛇的认识与情感及其对文化的影响。在人类早期岩画中,蛇的形象便赫然在目,西汉帛画已中有蛇神已蛇之尊容。而 ‎“画蛇添足”之寓言,更可表明蛇乃画家重要创作题材之一。蛇在文学领域中亦不乏身影。以蛇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出现甚早,不可胜计。如《诗经·小雅·斯干》中“维虺维蛇,女子之祥”之句;屈原《楚辞·天问》中,曾有“一蛇吞象,厥大何如”之语。成语中之“牛鬼蛇神”,原本佛教语,后用来比喻形形色色之异类;“虎头蛇尾”,比喻做事有始无终;“打草惊蛇”,比喻因行动草率,反使对方有所戒备;“杯弓蛇影”,讽刺疑神疑鬼之庸人;加之前述“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之事,非但无益,反而受损;“笔走龙蛇”,则用于形容书家笔法之酣畅,造诣之精深。据不完全统计,与蛇相关之成语不下70个,可谓玲琅满目,言浅意深。戏曲领域,《白蛇传》可谓家喻户晓。主人公白蛇及侍女小青,皆蛇之化身,却美丽善良,表现出国人对无毒蛇类之接纳与认可。西方文化体系《圣经》中,蛇却是引诱人类始祖犯罪之邪恶化身,是对毒蛇害人现实之概括与提炼。蛇集善恶于一身,而对其特性之不同认知与取舍,反映出东西方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7)蛇富实用价值。以蛇为药,为时已有数千年之久。《神农本草经》已有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更有“蝮蛇能治半身枯死、手足脏腑间重疾”之论断。蛇胆明目,蛇肉可食,蛇皮制鼓,可谓周身是宝。随着现代医学和药学水平的提高,蛇毒之功用更加明晰而确切,蛇之药用价值大为提高,且必将大获进展。‎ ‎(8)又逢蛇年,使我们再次将目光集中到与蛇相关的话题。蛇之 ,皆可激励着我们,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于坎坷。‎ ‎(选自2013年1月《光明日报》,有删改。)‎ ‎29.研读第(6)段,简要概括作者从哪些角度说明蛇具有“助文化演进”的作用。(3分)‎ ‎30.第(4)段中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2分)‎ 最小的蛇是盲蛇,成年蛇仅与大蚯蚓相仿,体重只有数克。‎ ‎3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掉?试加以分析。(3分)‎ 据不完全统计,与蛇相关之成语不下70个,可谓玲琅满目,言浅意深。‎ ‎3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2分)‎ A.蛇对生存环境寒暑不惧冷暖皆宜,世界各地分布着大量的蛇。‎ B.世界上最大的蛇是蟒蛇,身长可达10米,重量大约有70公斤。‎ C.蛇是龙的主要原型,蛇在国人心目中具有重要地位。‎ D.毒蛇中眼镜王蛇和蝮蛇最为凶残,令人谈之色变;而无毒蛇对人威胁不大,与人和谐相处。‎ ‎33.选文第(8)段横线处要填入能体现蛇精神品质的句子。请将所填句子写在下面,使前后文意连贯。(3分〉‎ ‎【答案】‎ ‎29.①蛇的形象在绘画和工艺品中常常出现:②蛇在文学领域中亦不乏身影:③蛇在戏曲领域中也常常出现。‎ ‎30.作比较〈1分〉。通过与蜓蚓的比较,具体突出了盲蛇体形之小,体重之轻。(1分)‎ ‎31.不能删掉〈1分〉。"不下"是"不少于"的意思,说明与蛇相关的成语数量不少于70个。如果本掉,与实际情况不符,改变了原意,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 ‎32.C ‎33.可以围绕蛇的顽强、勇敢、进取等方面来写,内容要积极向上。至少写出三点,‎ 参考示例:生生不息,顽强坚忍;不畏强敌,以柔克刚;逶迤前行,勇者无惧 ‎【解析】试题分析:‎ ‎29.读语段可知,问题句“蛇助文化演进”是语段的中心句,之后有一些关键语句,如“蛇的形象在绘画和工艺品中常常出现”“在文学领域中亦不乏身影”“蛇在戏曲领域中也常常出现”,它们共同说明了中心句。因此,文段是从这三个角度来说明的。‎ ‎30.根据句中的“与 相仿”可知,是作比较,这是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数克”是列数字,因让写一种,所以把最主要的说明方法写出来即可。说明的目的是突出蛇的小和轻。‎ ‎31.把加线的“不下”去掉读一读,即可比较出不同。“不下”‎ 强调不少于,去掉变成了“70个”说法与实际不符了,这个词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2.A中的“大量的”说法不当,原文是“究其大宗,则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即其它地方也有分布,但不是“大量”。B的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世界上最大的蛇是蟒蛇,身长可达10米,重70公斤以上”,故B项中的“大约有70公斤”说法不当。D “无毒蛇对人威胁不大”的说法与原文“无毒者对人毫无威胁,可与人和谐相处”存在差异。‎ ‎33.八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可填写上文涉及到的蛇的精神品质,如“自强不息”“顽强”“勇敢”等,从原文中提取或概括均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及理解语句关系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本题考查学生说明文语言的理解能力。本题考查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点评:回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分析语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然后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对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即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其次要知道其特征及作用。另外,对于说明文语句的理解,一定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否则就可能改变原意,造成曲解。‎ 一般情况下,应尊重原文,回答不能去掉。回答理由时,可把词语去掉再读一下句子,用通顺的语言表述出比较的结果即可。一般从词语的作用、去掉后出现的情况两方面拟答。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段落和语句,根据理解并运用所学的说明文知识去衡量辨析,寻找出正确答案。‎ 整体感知文章,分析语段在文中的作用,注意语段与前文的关联,把切题的词语或句子提取出来即可。‎ ‎8、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共12分)‎ ‎“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 ‎ ①我们都知道记忆的功能是由大脑完成的,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当人们需要记忆一些必须由身体参与的技能和运动时,除了通过大脑进行记忆之外,肌肉自身也会自觉启动记忆功能。‎ ‎ ②肌肉记忆虽然听起来很陌生,但在生活中却相当常见。用筷子、骑自行车、跳舞、做体操、演奏乐器等等,无一不需要肌肉记忆的配合。就拿弹钢琴来说,有时候一首曲子弹到一半,突然想不起后面的谱子了,这时候无论你怎么绞尽脑汁地回忆,都没有任何进展。但是,如果你能从头开始,再弹一遍曲子,很可能到卡壳的地方就自然而然地顺下去了,这就是你身体的肌肉记忆在起作用。‎ ‎ ③再比如打羽毛球,所有人都可以用大脑记住一系列规则和技巧,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可能和林丹打得一样好吗?‎ ‎ ④林丹之所以成为“超级丹”,不是因为他脑子里羽毛球理论记得比任何人都熟,而是因为他的肌肉在大量的练习中熟记了各种球的应对模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动给出反应。其实不难理解,当外界刺激出现时,如果完全要靠大脑支配身体肌肉,需要的时间较长,而肌肉依靠自身的记忆支配身体就要快得多了。如果你恶作剧突然偷袭一位武木高手,即使这位高手是你的亲人,你也千万不要以为他会对你手下留情,因为身体的反应绝对要快过大脑,当他后悔时,你可能已经被打残了。“不假思索”就是肌肉记忆的真实写照。‎ ‎ ⑤事实上,肌肉记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和普通记忆一样,也起源于大脑。当我们的身体学习某种新的技能时,大脑就会激活身体上所有需要配合的运动单元来帮助我们完成一系列的动作。‎ ‎ ⑥一旦我们的肌肉纤维从大脑处获得了移动的信号,它们便会开始反馈信息。当我们做出某种动作时,肌肉、肌腱以及关节中的“传感器”便会持续不断地将身体当前的空间位置反馈到我们的中央神经系统当中,以便肌肉得到下一步行动的信息。‎ ‎ ⑦这一过程是从大脑到肌肉的一个持续不停的反馈循环,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会创建一条穿过中央神经系统的路径,从此,肌肉的动作也就不再需要一次次通过大脑的指示,而是可以自动进行了。这些一次次经过的路径也就变成了所谓的肌肉记忆。‎ ‎ ⑧从肌肉记忆的原理中我们不难看出,想要构建肌肉记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动作重复的数量。在刚开始学习某种技能或运动项目时,我们还是需要通过大脑来控制身体协调的,只有在一次次的大脑和肌肉反馈循环之后,才能构建出便捷的路径,形成肌内记忆。‎ ‎⑨肌肉记忆有个特点,那就是形成以后便很难忘记了,即使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不再重复那些动作,肌肉记忆也会潜藏在我们的身体中,一旦需要使用就会被再次激活,其效率远比新学者的效率高得多。比如,专业的运动员即使中断训练长达20年,当其再次重新训练时,所需要的时间也比那些新手要短至少40%。‎ ‎⑩一般来说,记忆花费的时间长,遗忘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而肌肉记忆是在长期的重复练习中形成的,因此遗忘得慢也是理所当然喽。‎ ‎ (作者:李苗苗。有删改)‎ ‎34.肌肉记忆为什么可以“不假思索”?(3分)‎ ‎35.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4分)‎ ‎36.下面这段文字介绍了一种利用肌肉记忆原理发明的新技术。如果你想用它为上文锦上添花,你会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部分还是结尾部分?为什么?(2分)‎ 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名叫“移动音乐触觉”的技术,你只需要戴上一款特殊的无指手套,把手放在琴键上,这副手套通过蓝牙与-台笔记本或是手机连接,科学家设计的计算机程序会将音符转换成震动,并刺激手指移动到正确的位置上敲击琴键。而在这期间,你完全可以背英语单词或者看部新上映的电影。实验证明,这期间背诵单词的效率与正常情况下没有任何区别。‎ ‎37.你和小明一起去游泳,他虽然学过,但已经好几年没下过水了,有些犹豫。请你结合文章相关内容,鼓励他大胆游泳。(3分)‎ ‎【答案】‎ ‎34.肌肉从大脑处获得移动信号,便开始反馈信息。(1分)在一次次的大脑和肌肉反馈循环之后,就能构建出便捷的路径,形成肌肉记忆。(1分)从此肌肉的动作可以自动进行,不再需要大脑的指示。(3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35.逻辑顺序(1分) 先举例说明肌肉记忆在生活中很常见,(1分)再说明肌肉已忆“不假思索”的原理,(1分)最后说明肌肉记忆“形成后很难遗忘”的特点 ‎36.示例一:放在文章开头部分。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出说明对象,(1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示例二:放在文章结尾部分。说明科学家的不断探索会赋予肌肉记忆越来越多的不可思议的功能,(1分)让人感受到科学的无穷魅力。(1分)‎ ‎37.示例:小明,别怕!你学过游泳,肌肉是有记忆功能的,形成以后很难忘记。你下水游几分钟就能找回熟悉的感觉,快来试试吧。(结合文章内容,2分;用鼓励的语气,1分。‎ ‎【解析】‎ ‎34.试题分析: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应在中间部分寻找,精读中间部分的文章,从中提取出关键的语句,如“肌肉记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旦我们的肌肉纤维从大脑处获得了移动的信号,它们便会开始反馈信息”“这一过程是从大脑到肌肉的一个持续不停的反馈循环,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会创建一条穿过中央神经系统的路径,从此,肌肉的动作也就不再需要一次次通过大脑的指示,而是可以自动进行了”。根据这些语句,便可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及概括的能力。‎ 点评:回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确定答案范围,分析语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然后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35.试题分析:整体感知课文,可知,本文是事理说明文,先说肌肉记忆的现象,再说肌肉记忆的原理,最后介绍其特点是很难遗忘,因此本文运用的是逻辑顺序。‎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顺序的把握能力。‎ 点评: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其中逻辑顺序又 有具体到抽象、总说到分说、现象到本质、主要到次要、整体到局部等。要根据具体文章具体分析。‎ ‎36.试题分析:放在开头,可引出说明对象,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放在结尾,可让人感受到科学的无穷魅力。所以,不管放到开头还是结尾,能说出理由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说明文语段的作用。‎ 点评:说明文首段的常规作用有固定的模式,一定要知道,即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结尾段一般起到总结全文,提出号召等作用。‎ ‎37.试题分析:根据语段中的“学过”,我们可以用文章中的“形成以后便很难忘记了,即使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不再重复那些动作,肌肉记忆也会潜藏在我们的身体中,一旦需要使用就会被再次激活”的肌肉记忆的特点,我们可以鼓励他。‎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运用能力。‎ 点评:回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在审清题的基础上,抓住文章中的相关语句,运用它们组织成切题的答案完成题目。口语交际类题目,一定要注意交流的对象及要解决的问题。‎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l8分)‎ 又见姑姑笑颜 窗涛 ‎①老姑母的耳朵聋了。‎ ‎②临近立秋的一天,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从西安驱车西行,去太白山下那个叫豆村的山庄,叩拜已八旬有四的老姑母。‎ ‎③上世纪60年代的饥荒岁月,姑姑拖儿带女离开故土来到这个山村落户。姑夫说,这儿不如老家平坦,可人少地多,种些红苕土豆高粱什么的,也能填饱肚子。熟识后,村民下地干活便把孩子托付给姑姑。一连几年,姑姑都义务为远近邻居管护孩子,颇受敬重。‎ ‎④‎ 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操持了大半生家务的姑姑看到家里一下子有了那么多的山坡地,就提出要在山坡栽种果树。从此,每天由早到晚,姑姑和姑父一起带着全家,翻耕土地、栽种苗子,精心养护。5年过去了,几十亩的山坡上果树齐刷刷地长起来了,挂果了。这一年,又赶上市场价钱好,收入竟然达4万多元。姑姑揣着钱袋,拉着姑夫径直上县城,二话不说买了一辆嘉陵摩托车。到村口时,乡亲们看得眼馋,蜂拥而至,把姑姑姑夫团团围住,“你们这么风光,还不是当家儿的功劳哟!”姑姑开心地说,“不是,是咱社会好,政策好,乡亲好。”‎ ‎⑤大约是10年前的一个冬天,父亲忽然接到姑姑打来的电话,说要给表兄们分家,要父亲无论如何要带上母亲去她家一趟。听说我正好回来了,姑姑高兴极了,再三叮嘱非要我一同去不可。听着电话,我似乎看到了姑姑边说边拭泪的情景,于是,决定即刻随父同行。按老家的习俗,外甥们分家,必请舅舅定夺。一旦舅舅说了话就成定局。外甥们轻则缄默不语,高兴不高兴都得接受,重则争吵不休,甚至大动干戈,还有媳妇们喋喋不休的叫骂。当舅的遇到这种情景,尴尬难堪,收不了场事小,最不愿看到的是与外甥们结下怨仇。姑姑从父亲和我的脸上仿佛看出了什么,一落座就笑个不停:“你舅,今儿叫你来,不是为说事、当判官,就是想见个面,吃顿欢喜饭。”姑夫接过姑姑的话,把老两口如何劝说表兄表弟早分家另过日子,如何坚持他们不跟任何人一起过,也不要任何人的赡养费,只想搭个小灶欢度晚年的过程讲述了一遍。站在一旁的大表哥愧疚地说:“舅,你也听到了,这么做我们不被庄上人笑话死,也会让唾沫淹死的。我们兄妹6人,谁敢说不养活老人。老人不让我们管,这是揭我们的皮呢!”一旁的表弟表妹们都点头称是。这时大表弟媳妇也上前一步拉住父亲的手说:“舅,你看在外甥的脸上,让我爸妈回心转意,这家不要分了。一大家人住在一起,热热闹闹,好得和啥一样,为啥要轰我们走?”父亲听到这里,把腿一拍,哈哈大笑:“我听得明明白白。啥都甭说了,快拿酒来,舅今日要喝个痛快。”接着,家宴一字摆开,亲朋们依次就座。一时间,端菜的、添酒的、上茶的、道贺的、说笑的,鱼贯往来。直到夜色降临,人们才慢慢散去。‎ ‎⑥这一次去看望姑姑,是因为前不久她一觉醒来,两耳无故失聪了。‎ ‎⑦姑姑知道我要来,执意要走到坡下的公路旁等我。我下车来,看见姑姑颤巍巍的身子,无名的酸楚由心而生。姑姑却攥住我的手一个劲地笑。在去姑姑家的路上,我要搀扶着姑姑走,她不从,说她除了耳朵不听使唤外啥都好着呢。姑夫告诉我,姑姑前些天刚刚在宝鸡查了一回身体,样样正常,连医生都不敢相信。我问姑姑,分了家后悔不?姑夫贴着耳朵“翻译”给姑姑,姑姑知晓后竟然像小孩儿一般笑开了怀:“‎ 不后悔,我的福分大得很。政府每月给我发200元养老金还不算,又发800多元的护理费,加起来1000多元,你看红火不红火。”“护理费是啥?”我又问。“我是离休人员,那是用来护理我的。”姑夫插话。这时候姑姑一定是知道了姑夫在说什么,又抢着说:“做饭、洗衣裳都是你姑夫的事,他不要我做,我只领护理费,还要他护理我呢。”说罢,姑姑笑得更灿烂了。我没有想到,一个80多岁一字不识的老农妇,竟然还能讲出如此幽默的话来。‎ ‎⑧回到家,姑姑非要我脱鞋坐在炕上和她拉话不可。拉话间,姑夫打开窗子指着窗外说,那是你小时候玩耍过的地方,西安和宝鸡的人想在那里搞休闲避暑山庄呢。我探头望去,金色的夕阳染红了远近的山峦,蓝天下的白云在慢慢飘动。山塬被郁郁葱葱的果树林带拥戴着,既蕴含着几分沧桑,更散发出从未有过的生机。‎ ‎⑨ “到西安逛几天,让我也尽尽孝心”。我拉住姑姑的手央求。姑夫向姑姑递了眼光,姑姑笑出声来:“你姑夫常用摩托带上我上县城逛,庄上人都说两个80多岁的人还风光呢!”姑姑说话时的那张笑颜,那份心宽,那如同喝了蜜糖之后的喜悦,是我打记事起从未见过的。‎ ‎ (选文有改动)‎ ‎38.请找出既照应第①段又交代了文章主要事件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 分)‎ ‎39.请简要概括“我”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 3 分)‎ ‎40.下面两段文字都是场面抽写, 却反映了不同的人情世态。请分别加以分析。(4分) ‎ ‎(1) 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吴敬梓《范进中举》)‎ ‎(2)一时间,端菜的、添酒的、上茶的、道贺的、说笑的,鱼贯往来。‎ ‎41.由插叙的往事,可以看出姑姑是一个怎样的人?清简要分析。(6 分)‎ ‎42.文章多次写到“姑姑的笑”‎ ‎。仔细品味你会发现,除性格因素外,姑姑笑颜常开的原因还有很多,你认为还有哪些原因?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至少答出三点)( 3 分)‎ ‎【答案】‎ ‎38.这一次去看望姑姑,是因为前不久她一觉醒来,两耳无故失聪了。‎ ‎39.⑴“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⑵“我”是事件的叙述者。⑶“我”是“山村”发展变化的见证者。(每点1分,共3分)‎ ‎40.⑴描写了范进中举后,乡邻们阿谀奉迎、趋炎附势的众生相,表现了世态的炎凉。(答出“世态炎凉”的意思即得2分)⑵描写了姑姑分家时的忙碌、热闹、喜庆,表现了家庭的和睦、民风的淳朴、生活的和谐。‎ ‎41.⑴姑姑是一个热心善良的人,她一连几年义务帮助邻居照顾孩子,没有怨言。‎ ‎⑵姑姑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她带领全家栽种果树,从早到晚不辞劳苦。‎ ‎⑶姑姑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人,她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 ‎⑷姑姑是一个明理好强的人,她敢为人先栽种果树,富裕后又心存感激;她晚年独立生活,不给子女增添负担。‎ ‎42.⑴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好政策使姑姑走上富裕之路,使她喜不自胜。‎ ‎⑵子女们的孝顺和家庭的和睦让姑姑笑口常开。‎ ‎⑶农村养老政策消除了姑姑的后顾之忧,让她的晚年生活幸福快乐。‎ ‎⑷姑姑、姑夫相濡以沫,安度晚年,也让姑姑倍感幸福满足。‎ ‎【解析】‎ ‎38.试题分析:整体感知文章,符合要求的应是第六段这句话,因为这句话与第一段中的事件“老姑母的耳朵聋了”相照应,同时也是本文叙述的主要事件。‎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 点评:审题后要从前向后读全文,提取符合要求的语句作答。要求用原文语句回答的,一定要用原文语句作答。‎ ‎39.试题分析:通读全文可知,“我”在全文中自始至终出现,是事件的见证者、叙述者,全文就是以我的见闻与感受贯穿的。因此,我是线索人物。‎ 考点:本题考查对人物作用的理解能力。‎ 点评:人物在故事发展中的作用,根据在文中的地位,有的是主人公,有的则是线索人物。‎ ‎40.试题分析:结合两个语句的原文可知,第一个句子中的众邻居是因为范进中举而巴结他,与之前的冷淡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世态的炎凉。而第二个句子中的场景是姑妈分家时的场面,表现了家庭的和睦,邻里关系的和谐。‎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句的揣摩能力。‎ 点评:揣摩语句,一定要结合全文内容、背景、主题等加以综合分析。‎ ‎41.试题分析:首先在审题的基础上,找到“插叙的往事”,即文章的三至五段,精读这部分情节可知,根据这部分情节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人物形象即可。注意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或情节。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点评: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42.试题分析:通读全文可知,“笑”是姑姑幸福的表现。她的幸福来自家庭的和睦、儿女的孝敬,也来自生活的富裕,还来自农村的好政策,使她和姑父能安度晚年。‎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点评:审题后要根据题干的提示,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多角度揣摩原因,运用恰当的语句作答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