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科学复习初中科学实验测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科学复习初中科学实验测试卷

初中科学实验测试卷 ‎[分值:150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1.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的是(B)‎ ‎【解析】 高倍镜下调焦应转动细准焦螺旋,故A错误;用手捂住试管,若烧杯中有气体产生,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B正确;用测电笔辨别火线,食指必须接触测电笔末端的金属体,使电源和大地之间形成通路,故C错误;用滴管滴加液体需垂直滴加液体,且不能碰到试管壁,故D错误。‎ ‎2.小梅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小梅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是不符合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D)‎ A. 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 B. 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说相符 C. 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说相符 D. 修改假说,重新实验 ‎【解析】 当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不符时,应修改猜想,再进行实验论证;我们在做实验时应尊重实验结论(实验事实),猜想有可能是错误的,不能为了猜想而修改过程和实验结果。‎ ‎3.下列做法不符合实验室安全守则的是(D)‎ A. 打翻燃着的酒精灯,用湿抹布盖灭 B. 为避免中毒,不得品尝化学药品 C. 为避免触电事故,不能用湿手接触电源 D. 实验结束后,将有毒溶剂直接倒入水槽 ‎【解析】 试验结束后,不能将有毒溶剂直接倒入水槽,应倒入指定的容器内。‎ ‎4.小明用亚甲基蓝溶液给临时装片中的口腔上皮细胞染色,下列操作正确的是(C)‎ ‎(第4题)‎ A. 滴在①处,将装片左端略提起 B. 滴在①处,吸水纸放置在④处 C. 滴在①处,吸水纸放置在③处 D. 滴在①③处,将装片左右晃动 ‎【解析】 给临时装片中的口腔上皮细胞染色,染色剂滴在一侧,用吸水纸在对面一侧吸。‎ ‎5.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B)‎ ‎(第5题)‎ A. 气球的作用是收集磷燃烧产生的白烟,防止污染空气 B. 观察到的现象:试管和烧杯中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 C. 热水的作用是升高温度,隔绝空气 D. 由此实验得出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解析】 烧杯中的白磷不能燃烧,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 ‎6.如图是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看到的几个视野,要使图像从视野①变为视野④,正确的操作是(A)‎ ‎(第6题)‎ A. 向右下方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物镜→转动细准焦螺旋 B. 向左上方移动装片→转动遮光器换成大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 C. 向左上方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物镜→转动细准焦螺旋 D. 向右下方移动装片→换成凹面反光镜→转动细准焦螺旋 ‎【解析】 要使图像从视野①变为视野④,首先应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用高倍物镜观察。视野①中物像在视野右下方,应将装片向右下方移动,看到的物像变为视野②,然后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视野中物像变为③,最后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故A正确。‎ ‎7.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以下是四位同学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其中正确的是(C)‎ A. 在测试反应快慢的实验中,被测者接到尺的部位越靠近上端,说明反应越快 B. 将两本书相对放在一起并向中间移动,看到书本向上隆起,证明地球板块在不断运动 C. 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用力压弹簧,弹簧缩短,证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 D. 将稀盐酸加入到某固体中,发现有气泡产生,证明该固体是碳酸盐 ‎【解析】 在测试反应快慢的实验中,被测者接到尺的部位越靠近上端,说明反应越慢,故A错误;将两本书相对放在一起并向中间移动,看到书本向上隆起,这是模拟实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球板块的运动,但不能证明地球板块在运动,故B错误;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用力压弹簧,弹簧缩短,两次力的方向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也不同,证明力的方向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故C正确;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的固体不一定是碳酸盐,铁、铝等活泼金属也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故D错误。‎ ‎8.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B)‎ ‎(第8题)‎ A. 实验甲是检验硫酸根离子 B. 实验乙是探究水的运输部位 C. 实验丙是组装省力到1/3的滑轮组 D. 实验丁是验证酶的专一性 ‎【解析】 实验甲检验硫酸根离子应用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如果用硝酸银溶液来检验,则硫酸银是微溶物,现象不明显,故A错误;实验乙植物的茎中含有导管和筛管,只要看哪一部分被红墨水染红,就可以知道水分的运输部位,故B正确;实验丙中滑轮组有2股绳子承担下面动滑轮,如果不计动滑轮重和摩擦,该滑轮组省力1/2,故C错误;实验丁中变量是温度,只能说明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而不能说明酶具有专一性,故D错误。‎ ‎9.某同学为研究相同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氢气哪个还原氧化铁的量更多,将一氧化碳和氢气等体积混合后先通过图甲装置,再通过图乙中的仪器组合。为达到实验目的,图乙中仪器选择和连接顺序最好的是(A)‎ ‎(第9题)‎ A. cba B. cda C. cbd D. bca ‎【解析】 研究相同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氢气哪个还原氧化铁的量更多,必须通过验证生成的产物的多少,所以应该先吸收水,再吸收二氧化碳,最后尾气处理,故仪器选择和连接最好的是cba。‎ ‎10.某同学为使过滤操作能自动添加液体,设计了如图的“自动加液过滤器”。倒置的烧瓶中盛放待过滤的液体,当漏斗中的液体减少时,烧瓶中的液体会从液体流出管流入漏斗而不会从漏斗中溢出。为使液体顺利流下,需插入空气导入管与大气相通。下列空气导入管及液体流出管安装正确的是(A)‎ ‎【解析】 过滤时,当液体由液体流出管进入漏斗且达到一定高度时(约1厘米),形成液封,空气停止进入烧瓶,液体也将停止流入漏斗;随着过滤的进行,漏斗内的液面下降到空气导入管的下口以下时,空气又进入烧瓶,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液体继续流入漏斗,如此反复,才能达到自动过滤的目的,所以空气导入管下口应在滤纸边沿下方,上口应在待过滤液液面上方。而液体流出管下端不应高于空气导入管,否则会造成液体滴下时液滴飞溅。‎ 二、填空题(第16~18题每空3分,其余每空2分,共56分)‎ ‎11.小科同学在做“观察花的结构”实验时,进行了如下操作:‎ ‎(第11题)‎ ‎(1)取一朵花,用镊子由外向内(填“由外向内”或“由内向外”)剥下花的各部分结构。‎ ‎(2)将花的结构粘在纸上(如图),标注名称时有一结构不确定,请帮他补上:雌蕊。‎ ‎【解析】 一朵花在花托上有四个部分,从外向内依次是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 ‎12.根据你所学的显微镜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对光时,转动物镜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2)调距时,先使镜筒下降,再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上升到最高点,还是没有找到物像,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C(填字母)。‎ A. 前后转动细准焦螺旋,继续寻找物像 B. 转动物镜转换器,换用高倍镜继续寻找物像 C. 眼睛注视物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物镜靠近载玻片 ‎(3)观察血涂片时,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A(填字母)。‎ ‎【解析】 (1)对光时要转动转换器,(转换器上安装有低倍物镜和高倍物镜)先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因为低倍物镜通过的光线多,放大倍数小,用低倍镜观察时视野范围较大,容易对光。‎ ‎(2)镜筒上升到最高点,还是没有找到物像,应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在此过程中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3)血涂片中含有血细胞,观察的图像为球状。‎ ‎13.小柯利用实验角的器材开展了下列实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第13题)‎ ‎(1)如图甲,将液体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里,并不断改变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观察U 形玻璃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这样做是探究_水的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2)如图乙,在直导线下方放置一枚小磁针,当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时,磁针发生偏转,表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如果直导线下方不放小磁针,当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时,那么该通电导线周围存在(填“存在”或“不存在”)磁场。‎ ‎(3)如图丙,在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实验中,水平桌面上的物块,在水平向右、大小为2牛的拉力F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拉力F大小变为4牛时,物块受到的摩擦力为2牛。‎ ‎【解答】 (1)题干中告诉我们“不断改变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所以研究的是水的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2)磁场有无只与电流的有无有关,所以仍然存在磁场。‎ ‎(3)滑动摩擦力大小只与压力与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因为这两者均不变,所以摩擦力仍为2牛。‎ ‎14.科学家罗伯特·胡克一生为科学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1)胡克曾协助科学家玻意耳发明了抽气机。当抽气机将密闭玻璃罩中的部分空气抽出时(如图甲),玻璃罩内的空气密度将如何变化?变小。‎ ‎(第14题)‎ ‎(2)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时,发现了细胞,其实胡克观察到的是软木细胞的细胞壁(如图乙)。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功能。‎ ‎(3)胡克研究弹性物体的形变程度与力的大小关系,得出了相关规律。实验室中哪种测量工具是利用此规律制成的?弹簧测力计。‎ ‎【解析】 (1)抽气机将密闭玻璃罩中的部分空气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密度将变小。‎ ‎(2)细胞的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3)实验室中常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性限度内力的大小与弹簧的形变程度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 ‎15.小科同学将一片土豆放入过氧化氢溶液中,发现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加快。查阅资料后她知道土豆中含有过氧化氢酶,这是一种生物催化剂。于是她设计了如下实验:常温下将几片土豆放入甲注射器,分别往甲、乙两注射器内注入相同体积与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如图),密封后观察注射器内气泡产生的速率。‎ ‎(第15题)‎ ‎(1)小科设计的乙装置起对照作用。‎ ‎(2)小科把甲注射器放在0 ℃的环境中,发现产生气体的速率减小,说明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与温度有关。‎ ‎【解析】 (1)实验中常用对照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小科设计乙装置的目的是与甲装置进行对照。‎ ‎(2)因为其他条件相同,只有温度不同,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也不同,所以说明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与温度有关。‎ ‎16.实验室制取氧气,提供了下列药品和常用装置,请按要求回答有关问题:‎ 药品:①过氧化氢溶液;②氯酸钾;③二氧化锰。‎ 装置:‎ ‎(第16题)‎ ‎(1)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为试管。‎ ‎(2)若小明选择装置A和C来制取氧气,则他选择的药品应为_②③(填序号);若用装置D收集氧气,则验满的操作方法为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3)某气体X可用D装置收集,若改用E装置收集,则气体X应从b(填“b”或“c”)口进。‎ ‎【解析】 (2)装置A是用加热固体的方法制取气体,C是排水法收集气体,试管口无棉花,说明是用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若用装置D收集氧气,则验满的操作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3)D装置是用向上排空气法,说明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若改用E装置收集,则气体应从b进入。‎ ‎17.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小刚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小华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乙。‎ ‎(第17题)‎ ‎(1)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它受到的力是相互平衡的。‎ ‎(2)这两个实验装置中,你认为装置乙(填“甲”或“乙”)更科学。‎ ‎(3)在装置乙中,将小车旋转一定角度,松手后,发现小车旋转后又恢复原状,这说明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填“物体”或“直线”)上,物体才能平衡。‎ ‎【解析】 (1)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将受平衡力作用,在平衡力作用下,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比较甲、乙两种装置可知,甲中物体所受摩擦力较乙中物体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较大,故乙装置较为科学。‎ ‎(3)将小车转过一定角度后,小车不会保持平衡状态而是转动,这说明作用在小车上的两个力必须在同一直线上。‎ ‎18.某校举行科学实验操作考查,由学生抽签确定考查的实验内容,要求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完成相关实验。‎ ‎(1)A组实验有:①过滤含泥沙的食盐水;②蒸发氯化钠溶液获得晶体;③用实验室方法制取一瓶二氧化碳。甲同学抽到的是A组中的一个实验,需要如下器材:‎ ‎(第18题)‎ 则他抽到的实验是②(填序号)。‎ ‎(2)乙同学抽到的是B组中的一个实验:配制50克10%的氯化钠溶液。为完成该实验,他应称取固体氯化钠5克。‎ ‎(3)丙同学抽到的是B组中另一个实验:验证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酸碱性。用到的试剂有: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紫色石蕊试液。实验结束后,他将实验后的溶液全部倒入废液缸,混合溶液呈蓝色,则混合溶液中除石蕊外还含有的溶质为Na2SO4和NaOH(写化学式)。‎ ‎【解析】 (1)图中运用酒精灯,铁架,蒸发皿,因此为蒸发结晶的实验。‎ ‎(2)称取固体氯化钠=50克×10%=5克。‎ ‎(3)混合溶液呈蓝色,说明溶液呈碱性,因此NaOH过量,则溶液中溶质为Na2SO4和NaOH。‎ 三、实验探究题(第19~21题每空3分,第22题9分,共54分)‎ ‎19.图甲为测量定值电阻Rx阻值的实验电路,器材可以满足实验要求。‎ ‎(第19题)‎ ‎(1)同学们按照电路图中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改变电阻Rx两端的电压进行了三次测量,其中第二次实验中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请将表格中的实验数据补充完整:‎ 实验次数 ‎1‎ ‎2‎ ‎3‎ 电压U(伏)‎ ‎1.0‎ ‎1.6‎ ‎1.8‎ 电流I(安)‎ ‎0.32‎ ‎__0.5__‎ ‎0.56‎ 电阻Rx(欧)‎ ‎3.13‎ ‎__3.2__‎ ‎3.21‎ 电阻的平均值Rx(欧)‎ ‎__3.18__‎ ‎(2)同学们又设计了两种测量方案,方案中定值电阻的阻值为R0。‎ ‎①方案一:闭合开关S,如果电压表V1和V2的读数分别为U1和U2,则电阻Rx的阻值表达式为Rx=。‎ ‎②方案二:电路中Rx≠R0,将S接到a,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1,再将S接到b,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2,由I1R0=I2Rx可得Rx=,请判断结果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该方案不正确,两种情况下Rx和R0两端的电压不等。‎ ‎【解析】 (1)由图乙可知,此时电流I2=0.5 安,阻值R2===3.2 欧,测量结果为R===3.18 欧。(2)①流过电路的电流I=,电阻Rx的阻值Rx==。②该方案不正确,因为在串联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电压与其阻值成正比,滑动变阻器两端有分压,而R0≠Rx,所以,当开关S由a拨到b时,电阻R0和Rx两端的电压不相等。‎ ‎20.科学探究是学习是研究科学的重要方法。图甲中的A、B、C是绿色植物在白天进行的三种生理活动,图乙是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设计的实验装置;图丙是对叶片进行脱色的装置。请据图回答问题:‎ ‎(第20题)‎ ‎(1)图甲中气体可通过气孔(填结构名称)进出叶片。B过程可以拉动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2)把图乙中的两个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然后移到光下照射几小时后,从图乙的两个装置中各剪去一片绿叶,分别置于丙图装置中进行脱色处理,图中标号①代表酒精,在脱色后叶片上滴加碘液,装置二内的叶片会变蓝。‎ ‎(3)如果将图乙装置二中的清水换成澄清石灰水,要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装置二必须放在黑暗环境中。‎ ‎(4)该科学兴趣小组还发现温度与植物生长有密切关系。为探究这一问题,该小组将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实验结果如表。‎ 温度(℃)‎ ‎5‎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毫克/时)‎ ‎1.00‎ ‎1.75‎ ‎2.50‎ ‎3.25‎ ‎3.75‎ ‎3.50‎ ‎3.00‎ 黑暗中释放二氧化碳(毫克/时)‎ ‎0.50‎ ‎0.75‎ ‎1.00‎ ‎1.50‎ ‎2.25‎ ‎3.00‎ ‎3.50‎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如果连续12小时光照,再连续12小时黑暗,则温度控制在20_℃时,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解析】 (1)气孔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因此图甲中气体可通过气孔进出叶片。B是蒸腾作用,可以拉动水与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2)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装置一中的二氧化碳,缺乏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装置二中有二氧化碳能进行光合作用。图中标号①代表酒精,在脱色后的叶片上滴加碘液,装置二内的叶片会变蓝。‎ ‎(3)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如果将图乙装置二中的清水换成澄清石灰水,要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装置二必须放在黑暗环境中。‎ ‎(4)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只能在光照下进行,而呼吸作用在光照下和黑暗中都能进行。因此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和黑暗中释放二氧化碳的差值越大,植物体内有机物积累越多。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温度控制在20 ℃时,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21.小科与老师探究铁粉和硫粉反应的实验。他们各自取一定量的铁粉和硫粉均匀混合后堆放在石棉网上,在其中插入烧红的玻璃棒,反应立即发生,拿掉玻璃棒后,反应继续剧烈进行,反应过程中有少量刺激性气味的气体X产生。反应结束后,都得到了黑色固体。老师得到的黑色固体不会被磁铁吸引,而小科的却会被磁铁吸引。‎ ‎(1)铁和硫的反应是放热(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2)气体X的化学式为SO2。‎ ‎(3)对比老师的实验结果,小科猜想自己得到的黑色固体可能是有剩余的铁或有生成的四氧化三铁。小科想验证是否有铁剩余。老师启发小科:硫化亚铁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硫化氢气体,该气体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于是,小科认为正确连接如图所示的三个装置并进行实验,如果a处有水压出,就能验证有铁剩余。‎ ‎(第21题)‎ ‎①小科依次连接各装置的导管口:e→c→d→b→a。‎ ‎②老师指出设计不够合理,不能就此验证猜想。请你帮小科说出不够合理的原因:反应前装置中有空气存在。于是小科改进了实验设计,继续进行探究……‎ ‎【解析】 (1)硫和铁的反应刚开始需要加热,等反应开始之后,就能不断地放出热量,使反应继续进行,属于放热反应。‎ ‎(2)S和空气中的O2在高温下燃烧生成SO2气体。‎ ‎(3)用NaOH吸收H2S气体导管应该长进短出。‎ ‎22.海尔蒙特、普利斯特利、萨克斯等多位科学家用了几百年的时间,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才对光合作用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有许多关于“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气体的产生和消耗”的经典实验流传至今。现将其中一个实验的思路及过程简述如下:‎ ‎(第22题)‎ ‎①剪取一烟草叶片,立即将其放入盛有NaHCO3稀溶液的容器中,发现叶片浮于液面。‎ ‎②用真空泵抽去该叶片中的气体后,发现叶片下沉至容器底部。‎ ‎③将该容器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发现叶片逐渐上浮。‎ ‎④再将该容器放在黑暗环境中一段时间。发现叶片又慢慢下沉至容器底部。‎ 请你用所学的知识对以上③、④中叶片的上浮与下沉现象进行解释。(注:NaHCO3稀溶液能维持溶液中CO2浓度恒定。其原理是当CO2浓度降低时,NaHCO3稀溶液能释放CO2,当CO2浓度升高时,NaHCO3稀溶液能吸收CO2。)‎ ‎【解析】 要点:①叶片在光照下,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吸收CO2 ,释放O2。‎ ‎②叶片在黑暗中,不进行光合作用仍进行呼吸作用,吸收O2 ,释放CO2。‎ ‎③NaHCO3稀溶液既能为叶片光合作用提供CO2 ,又能吸收CO2。‎ ‎④浸在液体中的叶片,受到浮力和重力的作用。‎ ‎⑤光照下,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吸收CO2,释放O2 ,此时叶片受到的浮力逐渐增大,当浮力大于重力时,叶片上浮。‎ ‎⑥黑暗中,叶片不进行光合作用仍进行呼吸作用,消耗O2 ,释放CO2。释放的CO2被NaHCO3稀溶液吸收,此时叶片受到的浮力逐渐变小。当叶片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叶片下沉。‎ 光照下,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O2 ,释放的O2附在叶片上使叶片受到的浮力逐渐增大,当浮力大于重力时,叶片上浮;黑暗中,叶片不进行光合作用,仍进行呼吸作用,消耗O2,释放CO2,释放的CO2被NaHCO3稀溶液吸收,此时叶片受到的浮力逐渐变小,当叶片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叶片下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