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试题大汇编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试题大汇编

一、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 高峰 沙漠是地球上最荒凉的区域之一。为什么沙漠如此荒凉?按照我们一贯的理解是,沙漠地区缺乏生命所需的水,所以鲜有生命能在那些地区生存。最近,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却发现,不少沙漠地区并非干得不能生长植物,而是肥力不够,因为沙漠土壤中缺乏植物赖以生存的氮。不过,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气候不断变暖,沙漠地区土壤中含量可怜的氮还会不断挥发,以气体的形式大量流失,从而导致生长在沙漠里的植物越来越少。‎ 研究人员在美国莫哈韦沙漠地区选了几处试验点,通过精密测量仪器了解土壤中的氮是如何随着气温升降而变化的。研究发现,不管有没有阳光照耀沙漠,当土壤温度达到‎40℃‎至‎50℃‎的高温时,土壤中的氮会以气体形式从土壤中迅速释放出来。而在沙漠中,地表温度达到‎40℃‎以上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研究人员还发现,地表温度越高,沙漠土壤中释放氮的速度越快。因此,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沙漠的气温和地表温度也将越来越高,土壤中的氮也将越来越少,沙漠会变得越来越荒凉和贫瘠。‎ 研究人员还表示,除了沙漠地区,在世界任何高温干旱的地方都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近年来让农林科研人员头疼的现象也由此找到了原因,他们在干旱地区种植实验田地,虽然保障了充分的水和肥料,但是土地的出产还是不尽如人意。‎ 干旱地区的氮不但从土壤中偷偷溜走,而且很难再回到土壤之中。在气候温和地区,氮在土壤和大气中的循环是平衡的,当地土壤中的一部分氮虽然也会通过分解或植物收割流向大气;但是在雷雨天,空气中的氮气会在雷电的作用下变成氮肥回到土壤中。然而,干旱地区很少会有雷雨天气,也就很少会有氮再返回到土地中。正是因为干旱地区氮的流失是不可逆转的,我们花再大的代价,比如不计成本地往其中施放氮肥,也不可能让沙漠变成绿洲。除非,我们可以让沙漠地区的气温及地表温度降下来。‎ 今天如果我们不能有效遏制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代表着沙漠未来希望的零星绿色将越来越少,直至完全绝迹,沙漠的扩张也将变得气势汹汹而且肆无忌惮。那样令人绝望的未来,并非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选自《青年文摘》2010年第11期,有删改)‎ ‎15.文章认为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文中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段画线句子中“头疼的现象”指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段主要说明了什么意思?文章是怎样把这层意思说清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段中画线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任选一处加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5、因为土壤中缺乏植物赖以生存的氮。在沙漠地区选试验点,通过精密仪器测量,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发现沙漠地区长时间气温较高,土壤中的氮以气体形式不断挥发,而最终不能回到土壤中。‎ ‎16、干旱地区种植田地,在保障了充分的水和肥料的前提下,土地的出产不高。‎ ‎17、沙漠中土壤里的氮为何不可返回。作者采用总分的说明顺序,将干旱地区和气候温和地区进行比较来说明的。‎ ‎18、采用生动的语言来说明。如“气势汹汹”和“肆无忌惮”两个成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沙漠人格化,表现土壤沙漠化的严重,警示人们保护环境。 ‎ ‎ ‎ ‎ 二、蜜蜂消失,人类只能再活四年?‎ ‎ ①大多数人一想起蜜蜂,都会想到蜂蜜、蜂胶、蜂王浆……但这和蜜蜂对大自然作出的最大贡献——维持生物多样性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了。爱因斯坦曾经预言:“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那人类只能再活四年。”因为,蜜蜂是为植物授粉的一支生力军。世界上有数万种植物的繁育依靠蜜蜂授粉,而在人类所种植的农作物中,也有1000多种离不开蜜蜂。‎ ‎ ②假如蜜蜂消失,人们将告别大多数的粮食和蔬菜瓜果。此外,蜜蜂还为众多饲料植物授粉,没有它,肉类和牛奶也将变得稀有和昂贵;世界上植物类型变得单调,这会直接影响各种动物的生存……也就是说:如果在生态系统中丢失了一个环节,整个系统便会开始崩溃。‎ ‎ ③令人不安的是,蜜蜂消失的事件正在发生。在美国,一些蜜蜂突然神秘地消失得无影无踪,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美国有超过60%的蜜蜂消失。如今,蜜蜂消失现象又像瘟疫一样传到了德国、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腊等欧洲国家。‎ ‎ ④实际上,不仅仅是蜜蜂遭遇到了生存危机,没有天敌的北极霸主——北极熊也被列为了潮危动物。由于气候变暖,北极熊生活的冰面缩小,食物来源变得稀缺,让北极熊的数量也越来越少。冬天,居然有饥肠辘辘的北极熊残忍地捕杀小熊来填饱肚子。‎ ‎ ⑤根据联合国的一份报告,目前物种灭绝的速度由大致每天一种加快到每小时一种,比以前快了约1000倍,比新物种的形成速度更是快了100万倍。即使根据最保守的估计,地球上也有至少10%的物种正在面临生存威胁。‎ ‎ ⑥一旦某种生物绝种,就永远消失,无法弥补;而每当我们失去一样物种,我们就失去一项对未来的选择。随着某种生物的灭绝,或许治疗艾滋病、或发展抗病毒农作物的希望也会跟着破灭。‎ ‎ ⑦在地球史上,曾经发生过5次物种灭绝。最近的一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一次陨石撞击地球,造成了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物种的灭绝。 目前,地球再一次走向物种灭绝的边缘,原因却是人类本身的行为:在过去的100年里,地球上45%的森林已经被砍伐掉了;全球20%的珊瑚礁已经遭到无法逆转的彻底破坏,而另外50%的珊瑚礁也接近崩溃边缘……联合国将2010年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呼吁各国政府和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 ⑧和很多人的理解不同,在生态系统中,是没有“害虫”和“益虫”这类概念的,每个物种都有其特定的“使命”。例如,昆虫吃的往往是一些老弱病残的树,或许正好切断了树木疾病的传播途径。因此,地球上的每个物种都值得尊敬和保护。‎ ‎ ⑨作为人类的个体,我们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什么贡献呢?我们可以不再吃珍稀野生动物,少吃肉类多吃素食,节约用纸和燃气,少坐车多步行……其实,由于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关系太密切,只要我们能稍微压制一点点欲望,都是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的贡献。‎ ‎ 14.文章说明了 的现状,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 。(4分)‎ ‎15.根据第①②段内容,填写下面表格。(3分)‎ ‎ 16.第⑤段划线句子运用了 、 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分)‎ ‎ 17.第⑧段中加点词语“特定的‘使命”’指的是 。(2分)‎ ‎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第⑧段中“或许正好切断了树木疾病的传播途径”中“或许”表猜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B.说明文语言也可以生动形象,例如第③段中“神秘地消失得无影无踪”、“像瘟疫一样”等就体现了这一点。‎ ‎ C.从文中可以看出,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关系密切,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来保护地球生物的多样性。‎ ‎ D.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蜜蜂,按照由个别到一般的顺序进行说明。‎ ‎【答案】14.物种正在加速灭绝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行为(评分:4分。每空2分)‎ ‎ 15.a授粉 b农作物 c饲料植物(评分:3分。每空1分)‎ ‎ 16.列数字 作比较 准确说明了地球物种消失速度之快(评分:3分。每空1分)‎ ‎ 17.参考答案:在维持生态平衡中所起的独特的作用(或维持生态平衡),(评分:2分。只答“独特的作用”得1分)‎ ‎ 18.D(3分) ‎ ‎ ‎ 三、动物为何不会迷失方向 于海琴 一家著名的研发定位图的公司曾做过一项民意调查,想弄清楚有多少人能够在陌生的地方辨别方向。来自13个国家的1.25万人参与了答题。结果表明,四分之一的人不借助专门的仪器就无法找到正确的方向;许多人承认,需要利用一些外在的标志来判断方向;只有7%的人表示,总能找到所需的道路。与此同时,大多数填表人认为,方位辨别能力是一种天生的、少有的能力。事实确实如此吗?‎ 科学家们早就开始研究人是否具有辨识方向的天赋。古希腊时已有人思考,既然信鸽能够准确无误地找到回家的路,人行不行呢?曾发生过许多猫、狗在离开主人几万米后又顺利找到主人的事;每年候鸟迁徙,飞行路线经年不变;通过给鸟系戴标环的办法,也发现一些飞禽能一次又一次地顺利返回祖先栖息地。这就让人得出结论,动物有某种类似罗盘或导航仪的“仪器”, 能够帮助它们准确地确定方位。这种“仪器”被称作“生物罗盘”。‎ 多年来一直折磨着科学家们的问题是这种“生物罗盘”的工作原理。1975年,‎ 马萨诸塞大学的研究人员理查德·贝克莫尔发现一组能够准确地朝北极方向移动的微生物。动物体内所寄居的这些微生物含有微量的磁铁成分,随后在鸽子等许多动物体内都找到了这种成分。科学家在人脑的灰色物质中也找到了这种磁铁成分。科学家认定,这种磁铁就是“生物罗盘”的奥妙所在。‎ 但这一说法未能得到证实,所有研究停留于纸面上。其后的实验,从技术上复制这一罗盘的尝试以失败告终。而且,“动物和人之所以能够确定方位,是因为磁极的存在”,这种说法本身也引起了研究者们强烈的反对。果真如此的话,鸟类飞到了磁场异常区,绝对会晕头转向而且人类靠自身的生物机能就很难确定方位。‎ 工程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博士根纳季·什韦佐夫也是对磁场理论“不满”的人之一。他的研究从一种假设开始,即只有在某个空间内频繁移动的生物才需要这一空间的定向能力。他说:“如果一个生物生长在一个固定的地点,无需移动,则事实上也就不需要知道方向。只有必须从A点到B点时,才需要‘罗盘’。也就是说,只有在移动时定向系统才需要启动。”在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和测算后,什韦佐夫发现,当动物移动的时候,它的周围就会出现某种力场。这种力场是在循环移动与近地空间,即地球重力和昼夜更替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这种力会“晃动”动物的身体,仿佛一只无形的手。‎ 现在剩下的主要问题就是搞清动物是如何组织“定位机能”的。为此需要找到动物体内记录和解读物理场信息的专门器官。没费多少周折就找到了,这就是动物的前庭,即那个所谓的“生物罗盘”。无论从角度、精度,还是稳定性来说,它都远远高于“磁罗盘”。任何磁场或其他障碍物都不会对它造成任何影响。‎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数字信息是从前庭器官通过神经——独特的“导线”进入动物大脑的。什韦佐夫认为,真正的“地图”就储存在动物的“灰色物质”里。这种“地图”实质上就像全球定位仪所使用的定位图。区别仅仅在于,动物没有“误差”或“不准”这种概念,它们的一切都分毫不差。最主要的是,无论暴风雨,还是高压电线,抑或磁场异常,都不会影响它们的“导航仪”的工作。而且,所有这些带有“地图”的“生物仪”会一代代遗传下去。后代不用学习,天生具备这种能力。‎ 那么,人的方向辨别能力是否也一如动物是天生的?人是否只需开发自身的这种能力就行了?但什韦佐夫的回答是完全否定的。他说:“很遗憾,人先天缺失这一功能,人天生没有‘生物罗盘’。人的辨向是‘有意识的’, 而动物是‘无意识的’。”有的人辨别方向的能力强,有的人弱。什韦佐夫解释说,这很正常,和有的人数学学得好,有的人则学得差一样。比如有的人天生擅长画画,辨别方向的能力也属于这种天赋。‎ 什韦佐夫认为,人能够借助外在的一些标记,例如太阳和月亮的位置,石头或树上的苔鲜等来判定方向。虽说人和任何一种动物一样,移动时也会在自身周围形成力场,“生物罗盘”的各个部件人体内都有,但这套系统对人不起作用。他认为,“这是大自然的设计”。‎ ‎17.“磁场理论”引起研究者反对的原因有哪些?(3分)‎ ‎18.动物是如何组织“定位机能”以确定方位的?(4分)‎ ‎19.在辨别方向方面人和动物有何不同?(3分)‎ ‎20.本文以“动物为何不会迷失方向”为题,但却从对人“方位辨别能力”问题的调查写起,又以对这一问题的解答结尾,这是为什么?(4分)‎ ‎【答案】17.答案:①这一说法未能得到证实,所有研究停留于纸面上。②其后的实验以失败告终。 ③鸟类飞到了磁场异常区,不会晕头转向,而人类靠自身的生物机能很难确定方位方向。 评分:答对一点得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18.答案:动物移动时形成力场,定向系统开启——数字信息进入前庭器官“生物罗盘”——通过神经进入动物大脑,由大脑中的“地图”(定位图)来确定方位。 评分:全答对得4分,答对两个环节得3分,答对一个环节得2分。意思对即可 ‎19.答案:①动物天生具备“导航”能力,人先天缺失这一功能。②人的辨向是‘有意识的’, 而动物是‘无意识的’。③人辨别方向的能力有强有弱,各不相同。动物则是本能。 评分:答对一点得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20.答案:①易于激发读者的兴趣,引发读者联想,并引出对动物辨别方向问题的解说。②既首尾呼应,又突出说明了动物辨别方向方面独特的机能和独有的天赋。 评分:答对一个要点得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 ‎ ‎ ‎ 四、永不疲劳的奥秘 ‎①每个人都体味过疲劳的滋味,也都知道休息是消除疲劳的最佳方法。那么.我们能永不心疲劳?‎ ‎②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疲劳的产生是有物质基础的,这就是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释放二氧化碳、乳酸等“废物”。当然,人体依靠自身完整的生理机能,又在不断地把这些物质转化或输出体外。当人们劳动的时间过长或劳动强度过大时,代谢物质所产生的数量就会大大超过人的体能转化、输出的数量,以致在体内积累。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的数值时,机体就会产生疲劳的感觉,而且疲劳的程度与代谢物质积累的数量成正比。机体休息时,体内蓄积的代谢物质则被逐渐转化并输送出去,当代谢物质的蓄积量降至数值以下时,疲劳也就消失了。‎ ‎③人体生理学家发现人的心脏工作量大的惊人。以它每分钟平均收缩70次计算,一天便达100万次,其博出的血量,足够装满一节油罐。然而心脏却永不疲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心脏在每次收缩作功之后,便立即处于“完全不应期”,挂出了“现在我休息,请勿打扰”的“牌子”,从心电图上可以看出,心脏工作与休息的时间为3:5,也就是说在一天中,心脏只工作9小时,而休息的时间长达15小时,而且它是在疲劳之前就休息了。这就是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所在。‎ 人体生理学家发现,人的心脏工作量大得惊人,以它每分钟平均收缩70次计算,一天便达10万次,其搏出的血量,足够装满一节油罐。然而心脏却永不疲惫,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心脏在每次收缩做工之后,便立即处于“完全不应期”,挂出了“现在我休息,请勿打扰”的“牌子”。从心电图上看出,心脏工作于休息的时间比约为3:5,也就是说,在一天中,心脏只工作9小时,而休息的时间长达15小时,而且它是在疲劳之前就休息了。这就是心脏用不疲劳的奥秘所在。‎ ‎④当人们知道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之后.还做了很多有趣的实脸,如关国贝德汉钢铁公司的科学管理工程师佛德瑞克• 秦勒博士发现,一个强壮的工人.如果让他一天连续搬生铁8小时,到下班的时候他已经筋疲力尽,搬动的生铁为12.5吨.后来,佛德瑞克.泰勒博士让这位工人每一小时中只干活26分钟,然后休息34分钟.结果他在8小时中搬运了生铁47吨,而且毫无疲劳感.试验证实了这样的观点:在疲劳前休息,就能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就永远不会疲劳。‎ ‎⑤那么,如何做到在疲劳前休息呢?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如:打字员可以在打印完一份文件后揉揉眼晴.伸伸手臂.远眺窗外;野外劳动者可以在作业空陈喝杯茶水,或席地而坐休息;或尽量利用工间休息时做做操;或有计划地安排好一天的工作量.提前几分钟到岗,做好准备工作… … 关国的企业管理学家亨利• 福特曾经说过:‎ ‎“能坐下的时候我决不站着,能躺下的时候我决不坐着。”这句话说出了工作和休息的辩证真谛。‎ ‎11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 分)‎ A 也可以用“我们能永不疲劳吗”作为本文的题目。‎ B 第③ 段“心脏工作与休息的时间比约为3 : ‎5 ”‎中的“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 第⑤ 段’‘揉揉”“伸伸”“远眺”“席地而坐”等词语的运用,增添了本文语言的生动性。‎ D文末亨利• 福特的话.意思是指休息比工作更加重要。‎ ‎12 .简要概括城劳产生的原因。(4 分)‎ ‎13 .简要分析第③ 段运用列数字说明方法的作用。(4 分)‎ ‎14 第④段中泰勒搏士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4 分).‎ ‎ 【答案】‎ ‎ ‎ 五、闲话白菜 钱国宏 ‎①白菜是南北方一种极其普通的蔬菜。别看它普通,闲暇时,弄一桌“白菜宴”,既解馋又养生。‎ ‎②白菜栽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据考证,自从有人类以来,它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种类北方有胶州白、北京青白、天津绿、东北大矮白菜、山西大毛边等;南方有乌金白、蚕白菜、鸡冠白、雪里青等。‎ ‎③白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有“菜中之王”美称。用于炖、炒、熘、拌以及做馅、配菜都可以,故俗语云:“肉中就数猪肉美,菜里唯有白菜鲜。”‎ ‎④白菜除作为蔬菜供人们食用之外,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古代医书《名医别录》里记载:“白菜能通利胃肠,除胸中烦,解酒毒”。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说:“白菜汁,甘温无毒,利肠胃,除胸烦,解酒渴,利大小便,和中止嗽”,并说“冬汁尤佳”。‎ ‎⑤白菜食法颇多,从烹调方法上看,无论是炒、熘、烧、煎、烩、扒、涮、凉拌、腌制,都可做成美味佳肴,如果同鲜菇、冬菇、火腿、虾米、肉、栗子等一起烧,还可以做出很多富有地方特色的菜肴。用新鲜猪肉末制成丸子,再加大白菜红烧,这是河南地区有名的“大白菜烧丸子”。把干辣椒节过油炸,然后用醋与白菜块同炒,这是有名的“醋溜白菜”。东北有道名菜就叫“栗子烧白菜”,这道菜的特点是汁鲜味美,酥烂适口,红白黄三色相间,色、香、味兼备。此外,还有“奶汁靠白菜”、“如意白菜卷”等等一系列菜肴。‎ ‎⑥总之,白菜食用方法很多,仅入书的就有数百种 ‎,在东北,吃得最普遍的还是炖白菜汤和炖酸菜。东北人喜欢把白菜渍成酸菜,酸菜炖火锅、炖大骨头成为了东北人引以为豪的家常菜。酸菜炖大骨头端上桌后,香气缭绕,热气腾腾,骨头肉颤巍巍,丝丝缕缕,泾渭分明;酸菜晶莹剔透,油花闪烁,让人举箸之际,耳边油然想起东北腔席卷四方的断喝:“翠花,上酸菜!”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1.15第14版,有删改)‎ ‎1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白菜的三种特征。(3分)‎ ‎ ‎ ‎ ‎ ‎14.第④段中画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 ‎ ‎ ‎ ‎15.结合语境,说说文中画直线的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任意选作一题,2分)‎ ‎(1)“据考证,自从有人类以来,它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句中的“据考证”能否删掉,为什么?‎ ‎(2)“白菜食用方法很多,仅入书的就有数百种。”句中的“仅”若换成“全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 ‎ ‎ ‎ ‎【答案】 13.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有药用价值。(3分,每一点1分)‎ ‎14.引用的说明方法(1分)。通过引用古代医书使“白菜除作为蔬菜供人们食用之外,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更有说服力(1分)。‎ ‎15.(1)不能去掉。其理由是:“据考证”是根据资料考核证实并作出了一定的结论,说明“白菜栽培历史悠久”不是凭空捏造(1分)。若去掉,有可能让人觉得是杜撰的,体现不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密性、准确性)(1分)。(判断错,该题不得分;判断正确,不讲理由,也不得分)‎ ‎(2)“仅”表范围小的副词,表示“白菜食用方法”只限制在“入书”范围内,不包括还没入书的(1分,意思接近亦可)。“全部”表范围大的副词,表示没有遗漏,这与客观事实不符合(1分,意思接近亦可)。‎ ‎ ‎ ‎ ‎ ‎ ‎ ‎ 六、最佳饮料——白开水 ‎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饮料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喝矿泉水、纯净水已是普遍现象,喝雪碧、可乐成了一种时尚,各种名目繁多的功能饮料更是赢得了青少年的青睐,而饮用白开水的人却越来越少。其实,从科学角度来看,任何其他的饮料都无法取代白开水。‎ ‎②‎ 众所周知,水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只有保证机体有足够的水分,体内产生的废物才能及时地通过肾脏排出体外。从医学角度上讲,任何饮料都不如白开水对生理健康有价值。白开水最容易解渴,有调节体温、输送养分及清洁身体内部的功能。而且,白开水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对于促进细胞新陈代谢、能量转换、血液循环和维持电解质平衡,都大有益处。白开水不含卡路里,在进入人体后,很容易透过细胞膜,增加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增强人体自身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因此,白开水实在是人体最需要的天然“饮料”。‎ ‎③白开水是由自来水煮沸而来的,其主要成分是水,其中还包含多种矿物质和一些人体需要量极少的微量元素,如钠、钾、钙、镁、锌、铁、铜、铅、氟、碘和硒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不能缺乏,但也不能过多。自来水所含的矿物质为矿泉水的1/10,又是纯净水的10倍。矿泉水的矿化度一般为200~300毫克/升,自来水为20~30毫克/升,而纯净水只有2~3毫克/升。有关研究表明,自来水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对人体来说是最适宜的。‎ ‎④其他的饮料所含糖分和热量一般都偏高,食欲旺盛且过量饮用的人,往往会因糖分和热量摄入过多引起肥胖,食欲不振的人则由于饮料影响正餐,可能导致热量摄入不足而渐趋瘦弱。饮料中的果糖会阻止人体对铜的吸收,引起贫血等病症。饮料中的人工色素、防腐剂在体内蓄积,会干扰多种酶的功能,引起消化不良。再者,饮料中的大量电解质不容易很快从胃肠排空,而是较长时间存在于胃肠内,影响消化吸收,降低食欲,同时还加重了肾脏的负担。另外,通过蒸馏和逆渗透技术加以净化后的纯净水会失去如镁、锌、铁、硒、碘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长期饮用纯净水,人体便会缺少某些必要的元素而造成营养失衡,这对处于生长期的青少年来说尤为不利。‎ ‎⑤那么,如何科学地饮用白开水呢?首先要注意喝水时间。饭前饭后半小时和餐中都不宜大量饮水,以免冲淡唾液、胃液,导致消化不良;最好在两顿饭中间适量饮用。其次要掌握喝水的量。成人每天需500~3000毫升,要一次性将一整杯水喝完,这样有利于身体真正吸收;最好每隔1~2小时喝一杯,不要等到有口渴感觉时才饮水。再者要喝新鲜开水。饮用水储存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其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就会上升,可转换为有致癌作用的亚硝胺。将水加热到‎100℃‎并持续沸腾3分钟,等降温到‎30℃‎以下后最适合安全饮用。而生水、不开的水、重新煮开的水、千滚水(反复煮沸的水)、蒸锅水(蒸馒头等的剩锅水)和老化水(长时间贮存不动的水)等,是绝对不可饮用的。‎ ‎11.为什么说白开水是生活中的最佳饮料?(3分)‎ ‎                                                                               ‎ ‎12.请你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3分)‎ ‎                                                                       ‎ ‎1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 从科学角度来看,其他的饮料都无法取代白开水。‎ B. 只要保证机体有足够的水分,体内产生的废物就能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C. 食欲旺盛且过量饮用的人,一定会因糖分和热量摄入过多引起肥胖。‎ D. 饭前饭后半小时和餐中都不宜饮水,以免冲淡唾液、胃液,导致消化不良。‎ ‎14.请你为倡导喝白开水拟写一则公益广告语。(2分)‎ ‎ 【答案】11.(1)白开水最容易解渴,有调节体温、输送养分及清洁身体内部的功能。(2)它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对于促进细胞新陈代谢、能量转换、血液循环和维持电解质平衡,都大有益处。(3)白开水可以增加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提供机体的抗病能力。(4)白开水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对人体是最适宜的。(3分。答出其中的三点,即可。)‎ ‎12.(3分)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白开水是对人体来说最适宜的饮料。(至少写出一种说明方法,否则扣1 分。表达作用2分。)‎ ‎13.A[来源:学.科.网Z.X.X.K]‎ ‎14.(2分)示例:(1)喝白开水,走健康路。(2)给我一杯开水,还你一生平安。(3)每逢喝渴饮白开水,总会想起父母情。(大意相符即可)‎ ‎ ‎ 七、水井与符号文化 ‎①伴随岁月的积淀,水井的文化意义远远超越了功能意义,成为一种因情景不同而文化意义不同的符号。   ②“井”最常见的符号意义即代表了家国故园,自古就有“背井离乡”、“乡井”之说。“九夫为井,四井为邑”、“改邑不改井”。中国的传统观念视并为命根子,把“背井离乡”看成是人生一大苦事,中国古人安土重迁,具有很强的乡土文化情结。一口水井成了故乡家园的象征,他乡的一碗井水常常让人充满了离愁别绪,思念之情涌上心头。同时,水井本身又恰恰位于地上而深入地下,井口小,如果人在其中,所见井上之天也就小。这种特殊的空间视野便引申出“井”的又一重符号内涵,即坐井观天。这一意思的形成是源于刚刚提到的“水井作为家国故园的象征”的符号象征,集中体现了固定的生活区域对人思想的禁锢、束缚,阻碍着人们超越现状、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的脚步。   ③佛教作为一件舶来品(指进口的货物),已经完完全全打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它与中国民间文化相融合,借“井”喻理,常常体现了佛法无边的大智慧。水井在佛家教义中被看作是功德的载体,它具备了普渡众生、解救众生于水火的拯救功能,成为一种可以依托的身心归宿的象征。   ④北京故宫里有一口水井,名为“珍妃井”。关于这口井的传说是慈禧太后在杀害戊戌维新派志士后,对支持光绪变法的珍妃百般加害,并将其打入冷宫,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携光绪逃离京城,走前令太监把珍妃推入井中溺死。历史上关于珍妃的死因有不同说法,但这口令珍妃香销玉损的井是的的确确存在的,这也是“水井”符号最为凄惨的一层表达,“井”常常成为受欺凌妇女最后的归宿。“井”象征着受侮辱受欺凌的女性彼岸的家园,是她们灵魂与肉体最后的归依,同时也是她们悲惨命运的象征。‎ ‎⑤水井通往地下,而地下世界是无人知晓的、神秘的,因此并也就成为文学家借以虚构和想象的最好工具。特别是在中国的志怪小说中,并往往成为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象征,据此产生了很多关于神仙、鬼怪、隐士、异人的故事,如《搜神记》、《聊斋志异》、《西游记》等等。在正史当中也记录了不少关于井的怪异事情,表达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对理想的永恒追求,并也因此被赋予了神性和魔性。   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水井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意义更是丰富多彩,在历史、哲学、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其特定的符号概念,在这里仅举几个例子以飨读者,也许这可以成为你探索的一个起点。‎ ‎(节选自《百科知识》,2010年第8期,有删改)‎ ‎13.通读全文,说说“井”具有哪几重文化符号的内涵?(3分)‎ ‎ ‎ ‎ ‎ ‎14.解释第③段中加点词语“中国制造”在文中的特定含义。(2分)‎ ‎ “中国制造”: ‎ ‎15.本文引经据典,表现了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请从文中找出一例并说明其作用。(3分)‎ ‎ ‎ ‎ ‎ ‎16.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 A.水井伴随岁月的积淀,其功能意义远远不如文化意义。‎ B.水井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意义。‎ C.水井因它的文学性而成为文学家借以虚构和想象的最好工具。‎ D.水井文化符号涉及历史、哲学等各个领域。‎ ‎17.联系上文,结合下面链接材料,说说你对水井文化的探索发现。(3分)‎ ‎ 链接一:据《汉书》记载,有一个叫孟通的县令,挖井得到一块白石,石头上有“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的红色字样。后来,王莽以“新井自出”等十二符瑞出现为理由,堂而皇之地当起了皇帝。‎ ‎ 链接二:世博园内的智利馆巧思妙想,馆内挖井。从井口向内张望,智利的风土人情,清晰可见,两园情谊,“一井相连”。‎ ‎ 链接三:古井是最富有中国文化意味的建筑。我们要保护好井遗迹,做好井文章,把历史馈赠的这笔丰厚的遗产用好、用活。这样,乡土中国才有她的乡土气、市井味。‎ ‎ ‎ ‎ 【答案】 13、故乡家园(故国家园)的象征;坐井观天;身心归宿的象征;受侮辱受欺凌的女性的悲惨命运的象征;被赋予了神性和魔性。‎ ‎14、中国制造:与中国民间文化相融合。‎ ‎15、如第二段中引用“九夫为井” “四井为邑”“改邑不改井”等,说明中国古人具有很强的乡土文化情结。又如第四段中引用珍妃的故事说明水井是受侮辱受欺凌的女性的悲惨命运的象征。再如第五段中引用《搜神记》《聊斋志异》《西游记》等名著,说明水井被赋予了神性和魔性。‎ ‎16、C.‎ ‎17、①在中国古代因为水井的神性、魔性,水井这一文化符号具有了较浓的政治色彩。②如今水井的文化意义已超越了时空,超越了国界,井文化还可增进中外人民的友好情谊。③我们一定要保护好井遗迹,传承井文化。‎ 八、假想金箍棒 麦笛 ‎  ①《西游记》中孙悟空从东海龙王那里借了一根“定海神针”,又称“如意金箍棒”,重‎6250千克,可大可小,变化多端,实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宝贝兵器。那么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金箍棒可能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 ‎  ②从密度来看,金属密度最大的是锇。《西游记》中说孙悟空把那绣花针从耳朵里取出来,迎风一晃,变得“碗来粗细”。估计那碗指的不是大海碗,应该类似于现在的酒杯,也就是说直径在3~5厘米的样子。以金箍棒长两米来计算,体积最大在3900立方厘米左右。因此,如果金箍棒的材料是锇,其质量大约为‎88千克,一个臂力超群的人完全可以挥舞得动。关羽能舞动重‎41千克的青龙偃月刀,鲁智深能舞动重‎32千克的水磨禅杖,以猴哥那山都压不死的体质而论,挥舞‎88千克的兵器更不是难事。有人说,不是‎6250千克吗?想必那是随着体积变化而变化吧,不过这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了。 ‎ ‎  ③金箍棒的硬度还应该特别大,猴哥大大小小跟妖魔鬼怪或者神仙星宿干了几百仗,连哪吒、二郎神都拿他毫无办法。哪吒的乾坤圈和二郎神的三尖刀据说都是宝器,但叮叮当当一交击,金箍棒毫发无损,可见金箍棒硬度特别大。金属中硬度最大的是铬,铬的硬度和天然物质硬度之王金刚石不相上下,一般的兵刃应该是奈何不了它的。从这个意义上,金箍棒用铬或者那些更为强韧的铬合金来铸造显得非常合适。 ‎ ‎  ④金箍棒的抗腐蚀能力也非常不一般。金角大王那个紫金红葫芦连“‎ 大罗金仙都能化成血水”,里面应该盛有腐蚀性非常强烈的液体,比如王水之类。但猴哥和棍子被收进去都毫发无损。猴哥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内炼就了一身铜皮铁骨,再加上会七十二变,变成小苍蝇之类的趴在葫芦口,不被腐蚀是可能的。但金箍棒如果用的不是很特别的材料,想要逃过浩劫可就有点难度了。因此从耐蚀性这个角度讲,金箍棒材料又像铱。铱的硬度、密度都很大,抗腐蚀能力在金属中首屈一指,连王水对它也无可奈何。 ‎ ‎  ⑤再从伸缩性上来考虑。地球上常见的材料不管金属还是非金属恐怕都没有金箍棒那么强的伸缩性。所以说,一根本来几个人不能合抱的柱子变成“碗来粗细”进而变成绣花针大小,大概纯属小说家的杜撰。 ‎ ‎⑥《西游记》中老龙王说:“那本是大禹治水之时,定江河浅深的一个定子,是一块神铁!”像大禹这样的神人很可能从外星球采集了这么一块材料,密度特别大,又有很多特殊属性,用于测量江河的浅深,可长可短,能随时调整,实在是太方便了。猴哥成佛之后,金箍棒自然回归原位,现在不知躺在哪处幽深的海底,期待着我们再度去发掘它的传奇呢。 ‎ ‎(选自《中学生百科》2009年第6期,有删改)‎ 11. 根据文章内容填写表格。(3分)‎ 金属名称 金属属性 金箍棒可能用它来制作的理由 锇 ‎(1)‎ 小说中孙悟空作为神人,臂力超群,能舞动较重兵器,而用锇制成的金箍棒单位体积质量最大。‎ 铬 硬度最大 ‎(2)‎ 铱 ‎(3)‎ 小说中金箍棒在紫金葫芦中未被腐蚀,说明它抗腐蚀性极强。‎ ‎12文章第④段写金箍棒的抗腐蚀能力,为什么要介绍孙悟空在炼丹炉内灯炼就一身铜皮铁骨以及会七十二变的情况?(3分)‎ ‎13.文章第⑥段除了介绍金箍棒的去向,还从哪三方面对它进行了说明?请概括回答。(4分)‎ ‎14.作者本意是为了介绍几种金属的属性,为什么要借助金箍棒来说明?(4分)‎ ‎ 【答案】 11.(1)密度最大 (2)小说中金箍棒与其它宝器交击后毫发无损,说明它硬度很大。 (3)抗腐蚀能力首屈一指 ‎12.说明孙悟空不被腐蚀是有特殊原因的,这与金箍棒形成对比,突出金箍棒本身的抗腐蚀能力特别强。(意思符合即可)‎ ‎13. 密度大、特殊材料、可长可短。‎ ‎14.以人们熟悉的事物去说明陌生的科学知识,能使文章具体生动(富有趣味),引发读者兴趣,便于读者理解。‎ ‎ ‎ 九、天赐良“源”‎ 浩瀚的海洋不仅面积占整个地球表面积的70.8%,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接收器:6000万平方千米的热带海洋平均每天吸收的太阳能就相当于2500亿桶石油所含的热量。吸收太阳热能的海洋表面温度较高,而在一定深度下的海水温度较低。海洋表面在太阳的照射之下,和长期未受到光线照射的深海产生了温差,一般在热带地区,地层与‎1000米深处的海水温差可达‎25℃‎。由于存在温差,就可以利用海洋表面和海洋深处的温度差来发电。按资源普查的经验公式计算,在几种海洋能利用中,海洋温差能可开发总装机容量为148亿兆瓦。单从数量上来讲,温差能是最大的。 ‎ A ‎ 利用海洋温差产生电力的研究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海洋温差发电的概念最早于1881年提出,但是当时世界上大部分科技发达的国家都处于纬度较高的温、寒带地区或者是内陆国,缺乏发展海洋温差发电的基本条件。1926年法国科学家克劳德利用分别装在两个烧瓶里的‎28℃‎温水和冰块实现了温差能至电能之间的转换。这个试验虽然产生的电力不大,只能使几个灯泡发光,但却已经从原理上说明利用海洋温差发电是完全可能的。 ‎ 理论上的可行并不代表在工程上就可以立即应用。海洋温差发电直到上世纪70年代全球爆发能源危机时期,在美国夏威夷成功建设了世界上第一座海洋温差发电装置后才得到重视,近年来的研究使它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 B ‎ 海洋温差发电机系统是由蒸发器、涡轮机、发电机、冷凝器等几部分组成。各部分间由很大的管道连接。蒸发器中是一种在13~15℃间即可蒸发的液体物质,向其中导入15~28℃的表层温海水时,工作流体因受温海水加热,而致沸腾,蒸汽经由连接管路送到涡轮机,使其转动。逸出的蒸汽则汇入冷凝器,当向其中导入1~7℃的深层冷海水时,这些蒸汽受冷凝结成液态的工作流体,随由其他装置重新送回蒸发器。这样的操作周而复始地进行,只要表层温海水管与深层冷海水管间存有温差,即能经由上述循环从海水中不断获得电力。‎ 广阔的利用前景。‎ ‎ 对于海洋温差能的利用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工作过程中所需换热面积大,导致建设费用较高,并且海水会腐蚀设备,海洋生物也会在机器工作过程中进入设备等等。但是海洋温差能发电对能源的浪费远远低于普通火力发电。当海洋电站离陆地较近时,可考虑直接向陆地上的变电站输送电能;人们还可以利用海水在工作过程中分解出的氢作为燃料,或从浓缩海水中提取铀、重水以及一些稀有金属,送往陆地供核电站使用。同时它几乎不会产生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因此对海洋温差能这种清洁能源的利用前景可谓十分广阔。‎ ‎21文章第①段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 ‎ ‎22.请在文章的A、B两处分别撰写两个适当的小标题。(4分)‎ ‎ A: B: ‎ ‎23.简要说明“海洋温差能”为什么“利用前景可谓十分广阔”。(4分)‎ ‎ ‎ ‎24.下列句子中删去加点的词语对原句意思表达影响最小的一项是(3分)‎ ‎ A. 一般在热带地区,地层与‎1000米深处的海水温差可达‎25℃‎。‎ B. 单从数量上来讲,温差能是最大的。‎ C. 但却已经从原理上说明利用海洋温差发电是完全可能的。‎ D. 同时它几乎不会产生污染物和温室气体。‎ ‎25.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本文内容,写出你从中的发现或思考。(3分)‎ ‎ 材料:上海电力公司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发电项目,风力、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齐头并进。根据测算,世博会召开时,上海并网清洁能源发电将达到146.4兆瓦,其中风电139.4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7兆瓦,可为世博园区提供三分之一的用电量。这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6万吨。‎ ‎ ‎ ‎【答案】‎ ‎21.列数字、作比较。(2分)突出说明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接收器。(2分)(或:突出说明海洋接受太阳能数量之大)‎ ‎22.A.漫长(长久)的研究历史(2分)。B.海洋温差发电机的工作流程。(2分)‎ ‎23.(1)几种海洋能利用中数量最大;(2)对能源的浪费低;(3)产生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少。(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4.C ‎25.清洁能源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十、识别人脸的技术 刘 露 ‎①现代的人脸识别,特指通过分析、比较人脸视觉特征信息进行身份鉴别的计算机技术。具体而言,就是通过视频采集设备获取识别对象的面部图像,再利用核心的算法对其脸部的五官位置、脸型和角度进行计算分析,进而和自身数据库里已有的范本进行比对,最后判断出用户的真实身份。这是一项高端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 ‎ ‎②在全球范围内,人脸识别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人脸识别的优势在于其自然性和不被被测个体察觉的特点。所谓自然性,是指该识别方式同人类(甚至其他生物)进行个体识别时所利用的生物特征相同。人脸识别就是通过观察比较人脸来区分和确认身份的。不被察觉的特点会使该识别方法不令人反感,并且因为不容易引起人的注意而不易被欺骗。相对于指纹识别而言,人脸识别还具有非接触式(非侵犯式)的特点,因此更加友好、自然,更易被人们接受。‎ ‎③随着科技的发展,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④在公安刑侦领域,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机场或车站安装人脸识别系统,通过查询目标人像数据寻找数据中是否存在重点人口基本信息,来抓捕在逃案犯;或者在商场、体育场、超市等公共场所对人群进行监视,以达到身份识别的目的。‎ ‎⑤目前,人脸识别技术还逐渐从公安刑侦领域,推广到民用市场,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如具备有人脸识别功能的防盗门也被推向普通老百姓家庭。人脸识别系统防盗门配有特殊的液晶显示屏。这个显示屏实际上是一台小型电脑,数据库就建在这里。厂家上门安装时,工作人员会用一个摄像头对主人的脸部骨骼进行扫描录入,再将主人的脸部骨骼生成几千位的密码,然后将密码数据库存入防盗门的数据库中,当主人回家时,只要在门前一站,具有自动感应功能的液晶显示屏就会显示门前的人的脸部,防盗门立即开始识别。一旦确认来人是这家的主人,防盗门就会自动打开。再如利用人脸识别辅助信用卡网络支付,以防止非信用卡的拥有者盗用信用卡等。‎ ‎⑥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随着我国向数字化、信息化社会的迈进,人们对人脸识别技术的了解和认识也将逐渐增进,人脸识别技术的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大,而人脸识别技术和识别系统的性能也将在不断发展中日益完善,更好地服务大众。‎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5.选文第①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2分)‎ 答:‎ ‎ 16.人脸识别技术有哪些特点?(3分)‎ 答:‎ ‎ 17.人脸识别技术有何明显优势?(2分)‎ 答:‎ ‎ 18.选文第⑥段划线句子中加点的“逐渐”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2分)‎ 答:‎ ‎ 19.目前,人脸识别技术主要运用在哪些方面?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请你发挥想象,另举一例说明人脸识别技术还可运用在哪些方面。(3分)‎ 答:‎ ‎【答案】‎ ‎15.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通过下定义从本质上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引出说明对象。‎ ‎16.特点:自然性;不被被测个体察觉;非接触式(非侵犯式)。‎ ‎17.优势:不令人反感、不易被欺骗;友好、自然,容易被人们接受。‎ ‎18.不能。逐渐:渐渐,慢慢地。文中说明“人们对人脸识别技术的了解和认识”是一个认识的渐进过程,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9.公安刑侦领域、民用市场方面。示例:如海关、边境检查站、电脑数据库、保险柜、学校安保等。‎ 十一《生物入侵者》‎ ‎①当你在路边草地或自家庭院里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时,你肯定不会感到惊讶。但在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们看来,这或许不是件寻常小事。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它们(     )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    )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 ‎②如果一种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殖。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软体动物)被一艘货物带到北美大陆。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③“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岛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殖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许多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生物入侵者”的增多归罪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事实上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的目的的。以目前全球新鲜水果和蔬菜贸易为例,许多昆虫和昆虫的卵附着在这些货物上,其中包括危害极大的害虫,如地中海果蝇等。尽管各国海关动植物检疫中心对这些害虫严加防范,但由于进出口货物数量极大,很难保证没有漏网之“虫”。此外,跨国宠物贸易也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近年来,由于引进五彩斑斓的观赏鱼而给某些地区带来霍乱病源的消息时常见诸报端。一些产自他乡的宠物,如蛇、蜥蜴、山猫等,往往会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遗弃而逃出,为害一方。‎ ‎④一些生物学家指出,一旦某种“生物入侵者”在新的环境中站稳脚跟并大规模繁殖,其数量将很难控制。(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那些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的动植物,人们(   )将束手无策。‎ ‎9.文章第①④段括号处可以填入关联词是(      )。(2分)‎ A.如果……就……即使……仍 B.不仅……而且……虽然……仍 C.不仅……而且……即使……仍     D.如果……就……即使……仍 ‎10.关于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说明的中心是“生物入侵者”给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B.“生物入侵者”是对入侵地某些物种造成威协,但客观上也为本地增加了一个物种,对于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有利。‎ C.“生物入侵者”对入侵地原有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和损害。‎ D.“斑贝”在美国五大湖区的大量繁殖,主要是因为当地环境污染造成的。‎ ‎11.文章多次运用“举例子”说明方法,试举一例说明其表达作用。(4分)‎ ‎ 例子:                                                                         ‎ ‎ 作用:                                                                         ‎ ‎12.从第②③段的划线句子中任选一句,分析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分)‎ ‎【答案】‎ ‎9.(2分)C ‎ ‎10.(2分)C ‎11.(4分。举例子2分,阐明作用2分)示例:第②段举了斑贝给北美大陆带来灾难的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一种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由于没有天敌制约,可能导致无节制地繁殖的道理,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  ‎ ‎12.(4分。分别从“限制性词语,准确数据”等角度阐述)示例:“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殖”一句中的“很可能”表示推测的语气,如果把它删去,说法就显得绝对,不合原文的意思,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十二、夏 至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的时候。因为,近地层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之时。 ‎ 过了夏至,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而进入田间管理时期,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这时,华南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华南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近三十年来,华南西部6月下旬出现大范围洪涝的次数虽不多,但程度却比较严重。因此,要特别注意作好防洪准备。夏至节气是华南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为了增强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 ‎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南方,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夏至日是我国最早的节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礼记》中也记载了自然界有关夏至节气的明显现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说明这一时节可以开始割鹿角,蝉儿开始鸣叫,半夏、木槿两种植物逐渐繁盛开花。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 ‎ 在夏至节,浙江金华地区有祭田公、田婆之俗,即祭土地神,祈求农业丰收。为防止害虫发生。夏至共十五天,其中上时三天,二时五天,末时七天,此时最怕下雨。而在多旱的北方则流行求雨风俗,主要有京师求雨、龙灯求雨等,祈求风调雨顺。‎ ‎22.结合文本,说说夏至这天具有什么特点?(2分)‎ ‎23.过了夏至,华南西部的气候有什么变化?(2分)‎ ‎24.文章引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用来说明什么?(2分)‎ ‎25.文章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说出两种,并指出相关语句。(4分)‎ ‎【答案】‎ ‎22.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 ‎23.雨水量显著增加,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 ‎ ‎24.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 ‎ ‎25.列数字: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夏至共十五天,其中上时三天,二时五天,末时七天,此时最怕下雨。举例子:华南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华南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引用: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南方,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礼记》中也记载了自然界有关夏至节气的明显现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 十三、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15—19 题。‎ ‎①人类对浩瀚无垠的太空向往已久。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亦真亦幻的《西游记》,人们把太空描述成妙不可言的神仙世界。在人们的想象中,太空是一个至善至美的天堂。然而在现实世界里,太空绝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浪漫。进入太空,人类要面对的是险境而非仙境。载人航天飞行要解决的问题也远不止是“高处不胜寒”。‎ ‎②载人飞行要克服的第一个难关是真空环境对人的影响。太空中没有空气,人体若裸露在真空中,将无法呼吸。如果宇航员的座舱、生活舱一旦泄漏气体,很可能导致宇航员死亡。‎ ‎③需要克服的第二个难关是来自太空强辐射的影响,这种太空强辐射包括太阳电磁辐射和高能粒子辐射。太阳电磁辐射中的可见光和红外部分主要影响航天器的温度,会损伤航天器的一些表面材料,还影响高层大气的温度和密度,从而加重低轨飞行器轨道控制的负担。高能粒子辐射则直接对航天器本身产生影响。高能粒子长时间围绕地球运动,对低轨道航天器构成严重威胁。它们的辐射不仅损伤航天器表面材料,而且会使航天器内部的太阳能电池、有机材料、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等的性能发生变化,甚至造成永久的损伤。‎ ‎④‎ 空间碎片和流星体是载人飞行要克服的另一难关。空间碎片又被称为空间垃圾,是指废弃的火箭或卫星的残骸和它们因爆炸或碰撞而产生的碎片。它们与航天器的相对速度稍低于流星体与航天器的相对速度。它们始终和航天器一同在地球的周围运动,因此出现碰撞的机会很多。空间碎片和流星体与航天器相撞,会在航天器的表面留下撞击坑或穿孔,甚至造成航天器表面的机械损伤。体积相对较大的流星体和空间碎片,对人体和航天器的破坏都是致命的。‎ ‎⑤另外,飞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和振动也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火箭在上升过程中发动机会产生高强度的噪声,飞船高速穿过大气层时也会产生巨大的噪声。即使飞船在轨道运行时产生的相对小得多的噪声,也相当于繁忙交通路口的噪声,而且持续不断。而飞行产生的强度不等的振动会影响宇航员的心率、血压和耗氧量,可诱发心血管的功能紊乱。另外,人体或器械的振动也会使人视觉模糊,动作不协调,操作误差增加,语言明显失真或中断。‎ ‎⑥可见,在浩渺的宇宙中,宇航员时刻面临着险境,而决非想象中的仙境。‎ ‎(选自《飞向太空》,有删改)‎ ‎15.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2 分)‎ ‎ ‎ ‎16.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2 分)‎ ‎ ‎ ‎17.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 分)‎ ‎ ‎ ‎18.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 分)‎ ‎ ‎ ‎19.拓展链接。(4 分)‎ 舱外航天服是一套防护和应急救生的复杂系统,用于保证宇航员出舱安全。目前,“太空行走”是中国载人航天的下一个目标,而成功研制舱外航天服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备条件之一。请你联系选文内容,说一说舱外航天服应具有哪些功能?‎ ‎ ‎ ‎【答案】‎ ‎15、载人航天飞行面临的险境(或载人航天飞行要克服的难关,载人航天飞行要解决的问题) ‎ ‎16、逻辑顺序 ‎17、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提出说明的中心内容,引出下文的具体说明。‎ ‎18、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太空强辐射的类型。‎ ‎19、防泄漏(供氧)、防辐射、防撞击(减振)、降噪(答出前三点即可)‎ 十四、今天你“低碳”了吗 戎戒 ‎ ①盘点2009年的关键词,“低碳”无疑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之一。“低碳经济”、“碳交易”、“碳汇”等概念正日益进入公众的生活。‎ ‎ ②所谓低碳,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其实就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实现“低碳生活”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每个公民都应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改变固有的生活习惯。做一名“低碳生活”的践行者,并落实到吃、穿、用、住、行等各个消费领域。‎ ‎ ③‎ 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会责任。一个人节约一度电、一杯水,意义可能并不显见,但是,人人都自觉践行,汇聚起来,其效益就不可低估。以塑料袋的使用为例,自限塑令执行一年多以来。超市塑料袋使用量减少了2/3左右,相当于节约石油240万一300万吨,减排了二氧化碳120万一l50万吨。再以去年夏季提倡的调高空调温度为例,据测算,当空调从‎24℃‎提高到‎26℃‎。仅北京就可以节约4亿度以上的耗电量,减排二氧化碳35万吨。单纯的数字只能说明集腋成裘的效益,广泛的宣传发动则会激发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回顾2009年“为地球熄灯一小时”的活动,我国民众表现出空前的关注与支持。在‎2009年3月28日晚20:30_-21:30。诸多夜景工程绚烂的灯光瞬间熄灭,突然的漆黑与静谧却更让人感到美丽与震撼,也展示出广大民众对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无声的支持。也许这一活动所节约的能源无法精确统计,但由此而产生的宣传示范效应却远远大于单纯的数字所体现出来的意义。‎ ‎ ④低碳生活是一种观念引领,也是一种自觉行动。不论是政府主导,还是媒体参与,都应当努力营造“低碳”环境的舆论氛围,向每一个市民普及低碳生活的科技知识,倡导公民养成低碳生活方式。比如,妓励“公交优先”,推广示范节能和斯能源汽车;少开私家车,完善试点城区自行车租借服务体系;编制“低碳生活家庭行为手册”。不仅告诉人们,你可以为低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你可以怎么做。中国人自古就有勤奋节俭的优良品质,只要稍加引导就会形成一种文化自觉,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对地球家园的关心与爱护实际上是对人类自身的关心与爱护,这正是低碳生活的价值所在。‎ ‎ ⑤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习惯,也是一种环保理念。当下不妨先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8年对个人采取“低碳生活方式”提出的7项小建议做起——使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每天可减少大约‎48克的碳排放量;使用传统牙刷替代电动牙刷。每天可减少‎48克碳排放量;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减少将近l‎000克的碳排放量:去8公里以外的地方,乘坐轨道交通比采汽车减少l‎700克的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可减少‎23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午餐体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除省电外还可将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一;改用节水型淋浴喷头,不仅可以节水,还可把三分钟热水淋浴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一半。低碳生活不仅能够精确计算出人们生活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且能够以自己的生活细节的改变来证明:气候变化不只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更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 (摘自《科学与文化》2010年第3期)‎ ‎(1).本文是事理说明文,其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连举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说明其作用。(4分)‎ ‎ 说明方法(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说明方法(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链接】‎ ‎ 中国环境保护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4月20日向媒体通报,2010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号召公众从我做起,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4).①结合原文,用简洁的语言阐释链接材料中政府提倡的“低碳减排”的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你为“六·五”世界环境日写一条倡导“低碳生活”的宣传标语。(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倡导人们做“低碳生活”的践行者。 (2).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会责任。(3).作比较。突出说明低碳生活方式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举例子。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具体说明低碳生活方式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列数字。通过列举数字准确有力的说明低碳生活方式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写出其中两种即可) (4).①减少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意思对即可)‎ ‎ ②示例 清爽地球靠大家,低碳走进你我他。 ②少坐汽车多行走,低碳健康我拥有。 ③低碳走进千万家,节能环保我参加。‎ 十五、《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选段,完成各题:‎ ‎①刘易斯·斯科特的《雨林》一书列出的数字表明,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相当于40多个足球场)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每年有一个纽约州大小的雨林永远消失。斯科特警告说:“如果雨林按照这种速度减少,到本世纪末,大部分雨林都将消失。”‎ ‎ ②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永久丧失一大批物种。物种将濒临灭绝。很多物种现在就遭到危险。橙色皮毛的猩猩(因其脸像人脸,被称为“森林老人”)过去在亚洲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由于其栖息地遭到极大破坏,这种在树上生活的惟一的一种大猩猩越来越少,只能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和婆罗洲找到。‎ ‎ ③到底有多少其他动植物已灭绝或濒临灭绝?无人知晓,也根本无法知道。地球上人们尚未发现的生物还有95%,它们的情况又如何呢?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150万种不同物种的生物,其中一半是昆虫。然而昆虫共有1000万种乃至一亿种,而且大部分在热带雨林生活。听任热带雨林消失意味着人类会失去许多:‎ ‎ ·有四分之一的药物源于热带雨林的动植物。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已查明有3000种植物有抗癌功能,其中70%在热带雨林生长。玫瑰色的长春花可用于制作治疗儿童白血病和何杰金氏病的几种药物。用热带金鸡纳树树皮制成的奎宁是治疗疟疾的神奇药物。斯奎布氏药剂是利用巴西响尾蛇科毒蛇的毒汁制取的治疗高血压的药剂。‎ ‎ ·至少有2500种潜在的新水果和蔬菜生长在世界各地的热带雨林中。从雨林中得到的经过驯化的动物与归化的植物中获得的基因能用来改良土生的牲畜,所有家鸡都是亚洲丛林禽类4种物种的后代。我们80%以上的食物包括咖啡、可可都来自雨林。‎ ‎ ·雨林还向人类提供了轮胎用的橡胶、口香糖、油漆和化妆品所用的树胶和橄榄油。雨林中有一种特殊的树提供了高尔夫球所用的坚硬的乳胶。从巴西的苦配巴树可以直接导出柴油,巴西有20%的柴油由这种树提供。此种现象的发现者梅尔文·卡尔文因而获得了诺贝尔奖金。‎ ‎ ④为何要摧毁如此珍贵的资源呢?有一定的原因。伐木公司砍伐大量树木,将硬木木材运往各国销售。顺便说一下,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木材进口国,每年用木材生产的大量一次性木筷子,可以建造1.1万间住宅。‎ ‎ ⑤在雨林区,砍掉树木、兴建牧场的做法也很普遍。然而这种做法的效率极低。据估计,需毁掉6平方米的巴西雨林方可换得‎100克汉堡包。人们都不会想到,雨林的土壤居然又薄又脆弱,几场大雨可冲走所有的表土。用不了几年时间牧场主就得放弃原来的牧场,去寻找新牧场。‎ ‎(1).从选段来看,雨林的毁灭将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后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引用斯科特的话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③段作者引用三则资料想说明什么问题?(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雨林被摧毁的原因是什么?简析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说明效果。 (4分)‎ 毁林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永久丧失一大批物种。物种将濒临灭绝。(2).(4分,每个要点2分)说明雨林毁灭速度之快,向世人提出警告;为下文说明雨林的消失将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灾难作铺垫。‎ ‎(3).(4分,每个要点2分)说明热带雨林的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听任热带雨林消失意味着人类会失去许多。 (4).毁林原因:大量砍伐, 兴建牧场。(2分) 说明效果:画线句运用列数字、做比较的说明方法,直观形象地写出伐木兴建牧场效益之低。(2分)‎ 十六、满城飘香米粉店 很多地方传说总爱扯上名人。这不,广西米粉的来历,也与秦始皇有了瓜葛,说他派兵开凿灵渠,北方人来到南方,以米当面,做成米粉以解思乡之情。我觉得这种说法颇为蹊跷。南方盛产稻米,米粉乃寻常之物,似不必北方人来突发奇想。‎ 做米粉很简单,将大米磨成浆,装袋滤干,揣成粉团煮熟后压榨成圆根或片状即成。广西米粉之所以名气大,关键在于当地盛产香料,以香料与猪骨、牛骨熬成卤水,让寻常米粉摇身一变,顿时风味万种。我擅自将广西米粉分为两派:南宁派和桂林派。南宁派曾以鸡肉粉风靡一时,据说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南宁就有排队吃鸡肉粉的盛况,可叹如今已经失传。失传的原因不是做鸡肉粉的断子绝孙了,而是人们没有耐性去精心烹制它了。据史料记载,鸡肉粉挑选的都是一公斤左右的项鸡,而且要放在阴暗处用精饲料喂一段时间才宰杀出售。制作中,鸡要多次热泡,并涂特殊的磨油于表皮。汤水放入猪骨、蛤蚧、泥蛇等熬制。唉,总的一句话,麻烦而且累人。‎ 南宁派目前可以撑得起门面的就是老友粉,以酸辣著称,满碗是爆香的蒜末、豆豉、辣椒、酸笋、牛肉末、胡椒粉,据说对感冒有辅助疗效。哈,不就是打打喷嚏么!‎ 桂林派论古,肇始秦汉,盛于明清。事实上,改为盛于当代更为贴切。如今,桂林米粉不仅在桂林、阳朔一带枝繁叶茂,而且还四处生根发芽,生意已经做到北京、上海了。人们现在已经不大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账了,不过,若改为“桂林米粉甲天下”,提出异议的人会少很多。‎ 经我实地考察,南宁米粉店十有八九都是桂林风味。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干捞粉,在热腾腾的米粉上铺以烹制好的叉烧、肉末、炸黄豆、青菜,淋上香油和卤水,然后端到调料桌上,根据自己的喜好,撒上酸豆角、芫荽、薄荷叶、辣椒丝等等,吃完干捞粉,再喝上一碗骨头汤。此刻,胃如湖面,映有朝晖斜阳,多少暖意尽在心头。‎ 在南宁,我吃过粉韵阁、牛家寨、粉之都等几家米粉店,以粉韵阁最让我心仪。正如这家店墙上写的广告词:梦里寻它千百次,蓦然回首“粉韵阁”。读了不禁一笑,再好吃的米粉,它还是米粉啊,怎么能让我这样以品尽天下美食为己任的食客日思夜梦呢?‎ ‎(1)﹒广西米粉作为一种特产有其独特之处,文中没有解说的一项是( ) 3分 A佐料讲究 B造型美观 C制作精工 D风味卓绝 ‎(2)﹒简述鸡肉粉的构成成分和失传原因。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①段用秦始皇传说引出说明对象,有何作用?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末段提到粉韵阁,你可能会联想家乡的特色小吃,请你仿名言或歌词为家乡特色小吃拟一则广告。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2)构成成分①上等广西米粉②经过热泡多次且表皮涂特殊磨油的鸡掺和多种佐料熬制的汤水。失传原因:工序繁琐,烹制严厉。‎ ‎(3)﹒(言之有理即给分)给说明对象蒙上神奇的色彩,增加其名气,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点出地点、小吃、赞词各1分)示例:请到闽南泉州来,这里牡蛎煎面线糊惹人爱!‎ 十七、饮食不宜过烫 口腔食道都怕烫,热饮热食有损伤。上皮增生会恶变,吃饭喝汤不要忙。‎ 温度对人具有诸多微妙作用。生命在进化中都有自身最适合的温度,进化程度越高,要求最佳适宜温度越严格。人体体温在37。C左右时,代谢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人体细胞对高温的耐受性比低温差。热对肿瘤细胞也产生微妙的生物学作用,许多试验证明,肿瘤细胞的致死温度临界点为42.5。C~43。C,在此温度范围内,延长加温时间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由此产生了温热疗法治疗肿瘤。‎ 但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些地区的食管癌、贲门癌、口腔癌又可能与热饮热食有关,就是说有可能某些黏膜上皮的肿瘤是“烫”出来的。我国新疆哈萨克族居住的地区喜欢饮用热奶茶,一日数遍;东南沿海潮汕地区的居民喜喝“功夫茶”,且要趁热饮用;太行山区的人们习惯于趁热喝大碗粥。①这些地区都是我国食管癌的高发区。当然,肿瘤的发生原因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太行山区成为食管癌高发区除热食外,还与饮食特点如粗、快、硬等有关。‎ 研究发现,人体在37。C左右的情况下,口腔和食管的温度多在36.5。C~37.2。C,最适宜的进食温度在10。C~40。C左右,一般耐受的温度最高为50。C~60。C。当感到很热时,温度多在70。C左右。②经常热食的人,在温度很高的情况下也不觉得烫,但是在接触75。C左右的热食、热饮时,娇嫩的口腔、食管黏膜会有轻度灼伤,灼伤的黏膜表层会及时脱落、更新,基底的细胞会迅速增生、更新、补充、,久而久之,增生的细胞速度如异常加快或在不良刺激下发生变异,最终产生不良后果。另外,由于黏膜在热刺激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会增厚,增厚的黏膜受热刺激反应会越来越不敏感,加之食管黏膜的神经反射本来就很迟纯,这样会越来越不怕热,越不怕热会越敢吃烫的东西,而吃得越烫,口腔黏膜会越增厚。如此恶性循环,人会不由自主地接受越来越严重的灼伤刺激。这种刺激带来的损伤还有可能引起久治不愈的食管炎,这种食管炎有时伴有间变细胞,有人提示这有可能是癌前病变之一。研究人员发现,食管癌往往合并有食管炎,食管炎往往比食管癌早10年。‎ 热饮热食不但与肿瘤的发生有关,而且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也不利。食物太烫,在口腔存在时间偏短,刺激唾液分泌减少,以及唾液与食物混合过程不充分,这不利于饮食的消化吸收。另外,温热刺激能掩盖味觉的充分体验,往往难以细细品味各种食物的美味。‎ 饮食过烫,不论从防癌或一般饮食卫生角度看,都属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应努力纠正,尤其是那些有食管贲门癌家族史的人,更应早日改弦易辙。‎ 清淡温凉吃美味,食不过烫保平安。‎ ‎(1)、文章用四句诗开头,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读全文,说一说“热饮热食”对人体有哪些危害?这些结论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出的?(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划线处各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任选一处说明它的作用。(4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句子“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些地区食管癌,贲门癌、口腔癌又可能与热饮热食”中“可能”能不能删去?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意近即可酌情给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概括了热饮热食的危害,自然地引出了下文。(2)危害有:容易发生癌变(1分);不利于饮食的消化吸收(1分);难以细品食物的美味(1分)。 ‎ 途径(2分):调查发现、病理研究 ‎ ‎(3)①举例子、②列数字 (第二问2分。选项不给分,但不写选项扣0.5分)答案略(4)不能删去(1分)。因为“可能”一词说明癌症除了与热饮热食有关外,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果去掉“可能”就排除了其他因素,与原文不符(2分)‎ 十八、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 ‎①人类对浩瀚无垠的太空向往已久。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亦真亦幻的《西游记》,人们把太空描述成妙不可言的神仙世界。在人们的想象中,太空是一个至善至美的天堂。然而在现实世界里,太空绝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浪漫。进入太空,人类要面对的是险境而非仙境。载人航天飞行要解决的问题也远不止是“高处不胜寒”。‎ ‎②载人飞行要克服的第一个难关是真空环境对人的影响。太空中没有空气,人体若裸露在真空中,将无法呼吸。如果宇航员的座舱、生活舱一旦泄漏气体,很可能导致宇航员死亡。‎ ‎③需要克服的第二个难关是来自太空强辐射的影响,这种太空强辐射包括太阳电磁辐射和高能粒子辐射。太阳电磁辐射中的可见光和红外部分主要影响航天器的温度,会损伤航天器的一些表面材料,还影响高层大气的温度和密度,从而加重低轨飞行器轨道控制的负担。高能粒子辐射则直接对航天器本身产生影响。高能粒子长时间围绕地球运动,对低轨道航天器构成严重威胁。它们的辐射不仅损伤航天器表面材料,而且会使航天器内部的太阳能电池、有机材料、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等的性能发生变化,甚至造成永久的损伤。‎ ‎④空间碎片和流星体是载人飞行要克服的另一难关。空间碎片又被称为空间垃圾,是指废弃的火箭或卫星的残骸和它们因爆炸或碰撞而产生的碎片。它们与航天器的相对速度稍低于流星体与航天器的相对速度。它们始终和航天器一同在地球的周围运动,因此出现碰撞的机会很多。空间碎片和流星体与航天器相撞,会在航天器的表面留下撞击坑或穿孔,甚至造成航天器表面的机械损伤。体积相对较大的流星体和空间碎片,对人体和航天器的破坏都是致命的。‎ ‎⑤另外,飞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和振动也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火箭在上升过程中发动机会产生高强度的噪声,飞船高速穿过大气层时也会产生巨大的噪声。即使飞船在轨道运行时产生的相对小得多的噪声,也相当于繁忙交通路口的噪声,而且持续不断。而飞行产生的强度不等的振动会影响宇航员的心率、血压和耗氧量,可诱发心血管的功能紊乱。另外,人体或器械的振动也会使人视觉模糊,动作不协调,操作误差增加,语言明显失真或中断。‎ ‎⑥可见,在浩渺的宇宙中,宇航员时刻面临着险境,而决非想象中的仙境。‎ ‎(选自《飞向太空》,有删改)‎ ‎(1)、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2 分)‎ 答:‎ ‎(2)、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2 分)‎ 答:‎ ‎(3)、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 分)‎ 答:‎ ‎(4)、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 分)‎ 答:‎ ‎(5)、拓展链接。(4 分)‎ 舱外航天服是一套防护和应急救生的复杂系统,用于保证宇航员出舱安全。目前,“太空行走”是中国载人航天的下一个目标,而成功研制舱外航天服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备条件之一。请你联系选文内容,说一说舱外航天服应具有哪些功能?‎ 答:‎ ‎【答案】(1)载人航天飞行面临的险境(或载人航天飞行要克服的难关,载人航天飞行要解决的问题) (2)逻辑顺序(3)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提出说明的中心内容,引出下文的具体说明。(4)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太空强辐射的类型。(5)防泄漏(供氧)、防辐射、防撞击(减振)、降噪(答出前三点即可)‎ 十九、《人类的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首先源自碳足迹,它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 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的碳足迹都可以分为第一碳足迹和第二碳足迹。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女性消费化妆品除了会有氟利昂排放增加温室气体外,还会因化妆品的包装、运输等增多第二碳足迹,因而会增加环境负担,甚至间接破坏环境。‎ 所以,低碳生活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减少碳足迹的行为方式,即在生活和生产中少排放二氧化碳。例如,通过一个专门设计的“碳足迹计算器”来测算,你用了100度电,就等于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碳足迹越大,说明你是高碳生活,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进入了低碳生活,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当然,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而是处处体现,尤其是人类的生产活动。人类的活动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在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已得到确认。可以说,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直接或间接加速全球变暖,只是我们对此并不在意而已。所以,所谓的低碳生活还包括降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所有温室气体,而不仅是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主要包括水汽、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臭氧、氟利昂或氯氟烃类化合物。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在产生和制造温室气体,如工业生产、使用石化燃料,甚至连我们吃的粮食也是温室气体的重大来源之一。‎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节)‎ ‎(1)、低碳生活是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作者是怎样理解的?(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2)为了说明低碳生活,文中主要运用了( )( )说明方法。(2分)‎ ‎(3)第四段划线的语句中“直接”和“间接”应该怎样理解?(2分)‎ 直接指的是 间接指的是 ‎(4)只要我们愿意约束自己,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就可以成为低碳生活的积极实践者。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你将怎样做?(2分)‎ ‎【答案】(1)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减少碳足迹的行为方式。(2)列数字、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3)(1)第一碳足迹 (2)第二碳足迹 ‎(4)例:夏天,少开空调 出行,多步行,或骑自行车 十九、探访世博瑞典馆“未来生活岛” 低碳厨房成亮点 ‎ ①‎5月23日是上海世博会瑞典国家馆日。自开幕以来,这个强调创意的展馆中的“未来生活岛——概念厨房”一直吸引着游客的目光,引发着人们对于未来家居生活的思索。 ‎ ‎②在“未来生活岛”的展馆中心,布置着一些看似平常的家居用品。不过可别小看它们,这里处处体现着“低碳厨房”的理念。例如通过几个微型小孔降压的混合型水龙头,可以实现节水30%;装有节能变频压缩机的冰箱,能比过去的冰箱节能70%;而用铝锌合金内胆增加热效率的烤箱则可以节电40%。[来源:学科网]‎ ‎③倒悬在空中的桌椅和展馆四周的各种彩色管道同样吸引眼球。展馆的设计方瑞典宜家家居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奥尔森告诉记者,把生活中常用的家居用品倒挂在馆内,代表用一种颠覆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彩色管道既是生活垃圾的可持续处理方案“城市循环系统”,也代表了人与人之间各种互利和共生关系。‎ ‎④“对瑞典很多家庭来说,厨房是一个家庭的中心,在中国也是如此。”奥尔森如此解释选择厨房作为“未来生活岛”展示重点的理由。在他看来,厨房的意义并非吃饭这么简单,厨房不仅是人们和家庭成员情感交流的场所,也是家庭生活中产生垃圾、废水的集中地,承担了循环净化保护环境的使命,可以说是社会环境的一个缩影。‎ ‎⑤通过展示“概念厨房”,设计者希望能让更多的参观者看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而展馆中的一些理念已经转化为现实。例如减少碳排放,越来越多的节能环保型家居用品投入市场,成为城市减排的新动力。‎ ‎⑥奥尔森认为,“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地方”,这与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完全契合。因此从筹备阶段开始,这家世界上最大的家居用品零售商就全力投入了世博会瑞典馆的筹建工作中。“很高兴能有这么多的人来参观我们的概念厨房,希望更多的‘绿色革命’能够从人们日常的家居生活开始。”奥尔森说。 (‎2010年5月24日新华网)‎ ‎(1)“未来生活岛”展馆中一些看似平常的家居用品处处体现着“低碳厨房”的理念,阅读文章第②段,请概括说出这种理念表现在哪几个方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别说出第③段中“倒悬在空中的桌椅”和“各种彩色管道”的设计理念。(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奥尔森看来,厨房可承担哪些功能?(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瑞典馆中的“概念厨房”引发着人们对于未来家居生活的思索。读完本文,你有哪些思考呢?请结合文章谈一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节水,节能,节电。(2)倒悬在空中的桌椅:代表用一种颠覆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1分)各种彩色管道:既是生活垃圾的可持续处理方案“城市循环系统”,也代表了人与人之间各种互利和共生关系。(1分)‎ ‎(3)①厨房是吃饭的地方;②厨房是人们和家庭成员情感交流的场所;③厨房是家庭生活中产生垃圾、废水的集中地,因而承担了循环净化保护环境的使命。(4)①瑞典人的低碳生活理念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应注意节能环保,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低碳。②低碳节能无小事,不仅是厨房,低碳理念应深入我们家居生活的每一个角落。③低碳的家居生活要靠每个人的自觉和努力,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答出一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有道理,也可得分。)‎ 二十、淘米水的妙用 ‎①淘米水很不起眼,平时常被白白倒掉。可是你知道吗?它在生活中却有许多妙用。‎ ‎②淘米水是天然的去污剂。与一般的工业去污产品相比,淘米水不仅洗净力适中,而 且无任何副作用。比如,浅色衣服用淘米水浸泡一下,然后用肥皂洗涤,就会洁净如新; 起霉斑的衣服,放入淘米水中浸泡一夜,可退斑洗净。又如,面对一堆有油污的碗、碟、 瓶子时,与洗洁精相比,淘米水是更好的选择。淘米水经加热后,其淀粉质变性,而变性 淀粉具有良好的亲油性和亲水性,所以油污一旦遇到淘米水,就会被淘米水中的淀粉吸附, 从而脱离碗碟。‎ ‎③淘米水是不花钱的化妆品。淘米水里含有淀粉质、维生素、蛋白质,这些营养物质 可以对皮肤起到保湿、抗老化、美白的作用。经常用淘米水洗手、洗脸,皮肤会变得光滑 白皙。淘米水还具有护发、亮发的功效。据说,傣族姑娘的一头秀发就是淘米水的佳作。 傣族姑娘常用糯米的淘米水来护发。不过,她们用的淘米水要存放半个月或一个月的时间 才能使用。因为淘米水经过沉淀发酵以后,含有非常丰富的 B 族维生素。B 族维生素可以 帮助头发的色素细胞生成黑色的色素颗粒。所以经常用淘米水洗头,可以营养头发,使头 发变得乌黑亮丽。如果你想保持美好的形象,又不使身体受到任何伤害,还想节省费用, 那么淘米水不失为一种首选的化妆品。‎ ‎④淘米水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淘米水含有一定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特 别是头一两次淘米水含有钾且呈弱酸性,加入食盐入药后,具有清火、凉血、解毒的功效。 用淘米水加食盐煮开后,外洗或外擦皮肤,对皮肤有比较温和的清洁作用,而且可以保持皮肤表面正 常的酸碱度,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防止皮肤搔痒,等等。‎ ‎⑤此外,淘米水中含有蛋白质、淀粉质、维生素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用作上等饲料; 淘米水中含有氮、磷、钾等微量元素成分,可用作上好的肥料。‎ ‎⑥淘米水有如此多的妙用,你还会白白倒掉它吗?‎ ‎(1).请将选文所介绍的淘米水的妙用依次填入下面的方框内。(3 分)‎ ‎(选文有改动)‎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作饲料、肥料 ‎(2).傣族姑娘用来护发的淘米水,为什么要存放半个月或一个月的时间才使用?(3 分)‎ 答: ‎ ‎(3).选文第④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可以去掉吗?请说出理由。(3 分)‎ 答: ‎ ‎(4).选文第⑥段在全文的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作去污剂 作化妆品(护肤美发) 有药用价值 ‎(2).淘米水经过沉淀发酵以后,含有非常丰富的 B 族维生素。B 族维生素可以帮助头发的 色素细胞生成黑色的色素颗粒。‎ ‎(3)不可以。因为加着重号的词语起限制作用,说明了淘米水药用价值是有限的,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4).强调人们要重视对淘米水的使用;呼应开头。‎ ‎ 32.(2010,云南省曲靖市,15—18,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 8题 走向3D时代 ‎①热映的好莱坞大片《阿凡达》以其身临其境的3D(三维)效果赢得了全球影迷的好评,掀起了一股3D电影热潮,同时也让很多对3D技术持怀疑态度的人变成了3D技术的支持者,更让人们对3D家庭影视生活充满无限向往。一直徘徊在主流市场之外的3D技术终于奏响了进军家庭娱乐业的号角。‎ ‎②3D是tlllree—dimensioilal的缩写,就是三维立体图像。就实质而言,这项技术原理并不复杂。人是通过左眼和右眼观察到物体的细微差异、从而感知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存在状态。在屏幕上,只要左眼和右眼看到的画面不是一幅图像,整个画面就会立体起来。‎ ‎③3D技术在商业运用上已经有了较为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3D立体影院将投资建设,3D影片的数量也在大大增加。在3D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影视、音乐、动漫和网络游戏的相互渗透使得3D技术在电子消费领域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势,消费电子产品中使用3D技术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④3D技术不仅被电影界接受,在电视领域也颇受青睐。如今,各电视生产商均借机力推3D电视,希望引领今后平板电视的发展趋势。电视媒体也争先恐后地将这项先进的视觉技术引入体育比赛转播中。英国当地时间2010年1月3l目下午1 7时打响的英超联赛,阿森纳主场迎战曼彻斯特联队的榜首大战,已成为英国体育史上的第一场由3D技术转播的体育比赛。 ‎ ‎⑤此外,3D数码相机、3D数码相框已于去年年末实现产品化。3D数码相机可以通过 双镜头叠加同一场景以产生立体影像,或是利用3D功能进行不同色彩模式的对比。而3D数码相框则是利用偏光原理,将不同图像同时折射到双眼,甚至可以充当3D眼镜,将普通照片立体化。在今年1月,松下公司展出了全球第一款高清3D摄像机,其双镜头的设计可以说非常独特。松下将该机的透镜、摄像机前端和双存储卡存储器合为一体,从而使机身更加轻便,在用户进行手持式拍摄时更加灵活。同时,该机可自动对图像进行校正,不需使用任何附加设备就能直接记录3D影像。‎ ‎⑥不过,真正3D时代的到来仍然需要一段时间,目前,我们虽然能去电影院体验3D 电影,但资源相当有限。3D电视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没有3D节目内容的话,3D电视就只 是一个摆设。技术标准的制定同样是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另外,健康和安全也是3D 显示技术急需攻克的难题。研究结果显示,观众在观看立体影像时,由于眼睛会迅速地来回 移动,因而容易造成眼睛疲劳。因此,对于栩栩如生的3D立体影像带来的视觉享受,我们 还需要耐心地等待。‎ ‎ (选文有删改)‎ ‎(1)选文第①)段以好莱坞大片《阿凡达》开头,有什么作用?( 2分)‎ ‎ ‎ ‎(2)阅读第②段,用简单的语言给3D下个定义。 (2分)‎ ‎ ‎ ‎(3)结合文意,说说真正3D时代的到来有哪些制约因素?(3分)‎ ‎ ‎ ‎(4)3D技术在未来还可以应用于哪些领域?请你发挥想象,举一例加以说名明。(3分)‎ ‎ ‎ ‎【答案】(1).①激发读者阅读兴趣(1分);②引出说明对象(1分)。‎ ‎(2) 答案:3D是人的左眼和右眼观察到物体的细微差异,从而感知到的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立体图像。(用文章第一句回答,只得1分)‎ ‎(3)答案:①3D资源相当有限( 1分);②技术标准的制定是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1分); ③人的健康和安全也是3D显示技术急需攻克的难题(1分)。‎ ‎(4)示例:3D技术在未来还可以应用于教学,医学,水下作业,地下采矿,空中导航等领域(1分)。比如,在未来医学领域,利用3D显示技术进行手术,将大大提高手术的成功率(2分)。‎ ‎33. (2010·四川省成都市A卷,9-12,12分)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9~12题。(12分)‎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冯 云 ‎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②低 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 ‎③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④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⑤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这种补偿就是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⑥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摘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12期,有删改)‎ ‎9.本文围绕“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谈了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3分)‎ 答: ‎ ‎ ‎ ‎10.“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一句中为什么连用两个“更多的”?(2分)‎ 答: ‎ ‎ ‎ ‎11.第③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 ‎ ‎ ‎ ‎ ‎ ‎12.从全文看,文章主要内容是介绍“低碳生活”,但为什么还要谈“高碳生活”?(3分)‎ 答: ‎ ‎ ‎ ‎ 【答案】‎ ‎9、(3分)谈了三个方面:(1)从碳足迹谈什么是低碳生活;(2)个人日常生活可以减少碳排量,选择低碳生活;(3)面对高碳生活应利用碳中和进行补偿,降低碳排放。(每点1分,要点概括恰当即可)‎ ‎10、(2分)两个“更多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它强调了与生产棉布衣服相比,生产化纤衣服将带来更多的碳排放。说明了生活中通过选择衣服也可以选择低碳生活。(语意相近即可)‎ ‎11、(4分)运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方法(2分)。运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例子,说明了生活中个人是可以选择低碳生活的(1分);运用作比较的方法,让人们更具体,更明确地知道了那一种烹饪方式更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人们在生活中有效地选择低碳生活(1分)(语意相近即可)‎ ‎12、(3分)①高碳生活是无法回避的,必须正视,因此写高碳生活是对前面低碳生活内容的补充,使文章内容更加全面、完整。(2分)②高碳生活通过补偿可以降低碳排放,因此谈高碳生活有助于加强对“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这一认识的理解。(1分)(语意相近即可)‎ ‎ ‎ ‎ ‎ ‎34. (2010·四川省内江市,10—12,10分)阅读下文,回答第10—12题(10分)  ‎ 动物的葬礼 ‎ 张哲  ‎ ‎①在动物中,很多种类都会对死亡的同类表现出一种“恻隐之心”或“悼念之情”,并且举行各种各样的“葬礼”。   ‎ ‎②生活在我国云南南部西双版纳的亚洲象的“葬礼”极为隆重。当一头象不幸遇难或染疾死亡后,象群便会结队而行,在首领的带领下将死者运送到山林深处。雄兽们用象牙掘松地面的泥土,挖掘墓穴,将死者放入后,大家一起用鼻子卷起土块,朝死者投去,很快将其掩埋。然后,首领带着大家一起用脚踩土,将墓穴踩得严严实实。最后,首领发出一声号叫,大家便绕着“墓穴”慢慢行走,以示哀悼。  ‎ ‎③栖息在澳大利亚草原上的一种野山羊见到同类的尸骸便会伤心不已,它们愤怒地用头、角猛撞树干,使之发出阵阵轰响,颇似人类“鸣枪致哀”的场面。生活在炎热非洲的一种獾,常常采取“水葬”的方式处理死者。一旦有同伴死去,群体就立即聚拢过来,小心翼翼地将同伴的尸体拖入江中,伴随着滚滚的江水,仰头呜咽不已,表示哀悼。  ‎ ‎④猕猴的情感更为深沉。老者断气以后,后代们就会围着它凄然泪下,然后一齐动手挖坑掩埋。它们把死者的尾巴留在外边,然后静悄悄地观察动静。如果吹来一阵风,把死猴的尾巴吹动,就兴奋地把死者再挖出来,百般抚摸,以为能够复活。只有见到死者毫无反应之后,才绝望地重新将其掩埋。  ‎ ‎⑤在鸟类中,鹤类是极富情感的种类。生活在北美洲沼泽地带的美洲鹤,如果发现死亡的同类,便会久久地在其尸体上空盘旋徘徊。然后,由首领带着群体飞落地面,默默地绕着尸体转圈,悲伤地“瞻仰”死者的遗容。生活在亚洲北部的灰鹤则停立在尸体前面,发出凄楚的叫声,眼中似乎泪光闪闪,垂首泣涕,似乎在召开庄严肃穆的“追悼会”。  ‎ ‎⑥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种体态娇小的文鸟,它们的葬礼也许是动物世界最为文明的一种。它们用嘴叼来绿叶、浆果和五颜六色的花瓣,撒在同类的尸体上,以示悼念。同样栖息在南美洲的一种秃鹫,则选择了“崖葬”的方式。当同伴死后,大家就将尸体撕成碎片,然后用利爪将这些碎片送到高山崖洞之中。放好之后,在崖洞的上空不停地盘旋,以默念死者“归天”的亡灵。  ‎ ‎⑦乌鸦的“葬礼”是大家在山坡上排成弧形,死者躺在中间。群体中的首领站在一旁发出“啊,啊”的叫声,好像在致“悼词”。然后有两只乌鸦飞过去,把死者衔起来送到附近的池塘里,最后大家由首领带队,集体飞向池塘的上空,一边盘旋,一边哀鸣,数圈之后,才向“遗体”告别,各自散去  ‎ ‎10、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什么?说明了动物葬礼的什么特点(3分)  ‎ ‎   ‎ ‎   ‎ ‎11、结合第④自然段的内容,具体谈谈动物的葬礼给你什么启示。(4分)  ‎ ‎   ‎ ‎   ‎ ‎12为什么上文划线句中的“也许”和“最”两个词不能够去掉?请结合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作简要分析。(3分)  ‎ ‎   ‎ ‎ ‎ ‎ 【答案】 ‎ ‎ 10.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1分) 动物葬礼的特点:对死亡的同类表现出一种“恻隐之心”或“悼念之情”(1分), “葬礼”的形式多种多样(1分)。(共3分)  ‎ ‎11.结合“凄然泪下”、“尾巴吹动”就“兴奋”,“百般抚摸”等分析(2分) 启示:动物也有感情(1分),珍爱、尊重动物,和动物平等相处(1分)(共4分)  ‎ ‎12.“也许”科学地说明了文鸟的葬礼是“动物世界中最文明的”这一说法并不绝对(1分),“最”科学地说明了文鸟葬礼的文明程度之高(1分);这两个词使说明语言更准确、严密(1分)(共3分) ‎ ‎35. (2010·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1-14,10分)阅读《物种灭绝》,回答11—14题(10分)‎ ‎ 物种灭绝 ‎ 谢小军 ‎ ①现在地球上的物种正处于地质史上又一次大灭绝的时期。世界上11%的鸟类已经踪影全无,非洲一些地方的类人猿减少了50%,亚洲40%的动物和植物将很快消失,到2025年,全球三分之二的海龟也将与我们永别。‎ ‎ ②这仅仅是本次物种灭绝的冰山一角。科学家估计可能每20分钟就有一个物种灭绝,也就是说一年可能会有27000个物种灭绝,而其中很多物种也许人类还闻所未闻便永远地消失了。‎ ‎ ③自然灾害是地质史上前五次物种大灭绝的主要原因,但当前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却是由人类所驱动的。‎ ‎ ④过度地垦荒伐木,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系统。据统计,目前地球上超过四分之一的土地已被开垦,54个国家90%的森林已经消失。南美亚马逊河流域的雨林正在以每年24000平方千米的速度消失,这相当于每小时有六个天安门广场那么大面积的雨林在消失。‎ ‎ ⑤大肆地狩猎、捕捞是物种灭绝的又一原因。美洲野牛在欧洲人到来之前有3000万头,由于不断捕猎,到1890年只剩下了750头;蓝鲸最初有30万头,大肆捕杀使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只剩下了几千头。联合国声称由于过度捕捞,目前海洋中最主要的17种鱼类已有15种数量大幅减少,严重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生存。‎ ‎ ⑥稀有物种的国际贸易对物种灭绝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国际贸易一年的净利润能达到100亿美元,它的规模超过了非法军火贸易,仅次于毒品交易。巨大的利益驱使一些盗猎的犯罪分子铤而走险,如象牙贸易虽在1990年就被国际社会明令禁止,但时至今日每年仍有4000头大象遭到猎杀。[来源:Zxxk.Com]‎ ‎ ⑦环境污染对物种生存而言也是一个严重的威胁。重金属、阻燃剂、合成激素、杀虫剂等到处散播,无处不在;污水、酸雨、放射性废物、油污等正在不断蹂躏着生态系统。‎ ‎ ⑧可见,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的各种不理性行为,严重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加快了物种灭绝的速度。面对当前的物种大灭绝,人类如果还不能清醒地认识到它的危机,还不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那么,今天的物种灭绝就会拉开明日人类终结的帷幕!‎ ‎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有删改)‎ ‎11.(2分)第①段中加点的“又一次”具体指第几次?‎ ‎12.(2分)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这种国际贸易一年的净利润能达到100亿美元,它的规模超过了非法军火贸易,仅次于毒品交易。 ( ) ( )‎ ‎13.(4分)人类的哪四种不理性行为加快了物种灭绝的速度?‎ ‎14.(2分)第⑧段画线句的意思是 。这句语预示了人类如果任由物种灭绝 ‎ 持续下去的严重后果。‎ ‎ 【答案】 ‎ ‎11.(2分)第六次 ‎12.(2分)列数字 作比较 ‎13.(4分)过度地垦荒伐木;大肆地狩猎、捕捞;稀有物种的国际贸易;环境污染。‎ ‎14.(2分)现在的物种灭绝就是将来人类灭亡的开始 ‎ ‎ ‎36. (2010·四川省资阳市,5-6,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1990年,美国的洁净空气法规强制空气质量差的地区在汽油中添加充氧剂等化学制品,从而减少一氧化碳和苯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量。但是,现在发现,大多数常用的充氧剂如甲基叔丁基乙醚已从地下贮油箱中渗入地下水,并已污染了地下饮水源,使这一地区可能在几年内成为美国最严重的地下水污染区。科学家认为,水中 (即使、虽然)只有十亿分之几十的甲基叔丁基乙醚, (但是、也)会对人的健康有严重影响, (甚至、而且)可能会致癌。一些曾坚决反对运用这项技术的团体还认为,加油站的空气中这种充氧剂气体含量过高,会使人呼吸困难、头痛和眩晕,不仅加油站的人,就连路上的行人也会受到影响。麻烦的事远不止这些。科学家们证实:这种化学物质具有很强的水溶性,对土壤几乎没有亲和力,同时它又是很难分解的寿命很长的物质。虽说甲基叔丁基乙醚见光可分解, 但阳光很难进入土壤和地下水中。因此,它一旦进入地下水中,人们就很难将它“请”出来,而它渗入到更深水层的可能性则是不可避免的了。①据说,PM1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吸收较大剂量的甲基叔丁基乙醚。②目前,美国的科学家们正在制定一个从水源中清除这种有害物质的计划,他们试图把从土壤中分离出来的被称作PM1的细菌注入受污染的地下水中。③美国政府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关闭受污染的水井,断绝受污染的水源,设法从受污染区外部调水,当然,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资金数量是巨大的。④还有一个办法是通过改进贮油箱来减少含有有害物质的汽油的泄露,但这仍不能解决已经发生的水源污染。‎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中横线上应选填的关联词依次是“即使、也、甚至”。‎ B.文中“ 洁净空气法规”应加引号。‎ C.画波浪线的的句子是一个单句,主谓部分是“科学家们证实”。‎ D.“因此,它一旦进入地下水中,人们就很难将它‘请’出来,”一句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6.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中横线上的句子语序紊乱,正确顺序应是③④②①‎ B. 甲基叔丁基乙醚泄露会造成地下饮水源污染的根本原因是这种化学物质具有很强的水溶性,对土壤几乎没有亲和力,同时它又是很难分解的寿命很长的物质。‎ C.文中加点的词“大多数”、“可能”对准确表达文义关系不大,可删去。‎ D.文末第④句缺宾语,应在“水源污染”后添加“问题”。‎ ‎ 【答案】 5.B 6.C ‎ ‎ ‎37. (2010·陕西省,8-11,12分)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8—11题 秦岭 ‎①秦岭横亘于中国中东部,西起甘肃临潭县白石山,东经天水麦积山,穿越陕西,直至河南,全长约‎16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气势磅礴。‎ ‎②巍峨的秦岭造就了关中的雄胜。关中盆地“四塞以为固”(《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关中“四塞”之东、南、西三塞均由秦岭山脉所成,东边华山、王顺山、骊山,东延为肴山,横亘于黄河与洛水之间;南边太白山、终南山等,雄峙于关中平原的南部;西边岐山、陈仓山等,阻隔于关中西部。另外再加上尧山、黄龙山等逶迤连绵的北部山系,一起组成了关中四面环山的地形地势。在四周绵延起伏、层峦叠嶂的山脉之间,藏有许多雄关险隘。举其要者则有四处:东为潼关或函谷关,南为武关,西为散关,北为萧关。潼关是东部进入关中的天然防线,南依秦岭,北有渭洛并黄河之要,西有华山之屏,东面山峰连接,谷深崖绝,险厄峻极;函谷关则扼崤函之险,控制着关中与中原之间的往来咽喉;武关是关中的南方门户,建在秦岭南麓陕南商山的谷涧,悬崖深壑,号称“三秦要塞”;散关则西扼关中交通要道,南依秦岭山脉,乃蜀秦往来之咽喉,兵家必争之地。另外北方的萧关居六盘山东麓,控扼塞北通向关中之要道。因恃秦岭,关中进可攻、退可守,形成了“制内御外”的绝佳态势。占据关中,就意味着掌握了天下“要领”、扼制了九州“咽喉”。‎ ‎  ③秦岭形成了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富饶。秦岭北翼塑造了两条大河——泾水和渭水,秦岭北麓又发源了六条河流——灞水、浐水、沣水、滈水、潏水和涝水,泾水与灞水等六条河流最后一并汇入渭水。八百里秦川即为八水的冲积平原,土质疏松肥沃,地势舒展平坦。早在《尚书·禹贡》中,关中之地即被列为最上等的土地。加上历代所修渠道,如秦国的郑国渠,汉代的漕渠、龙首渠、六辅、白渠等水利工程,以及汉唐诸运河的开通,关中平原的灌溉条件获得扩展,为农耕生产提供了优良条件。张良称关中“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乃“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史记·留侯世家》)。《史记》称“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货殖列传》)。至隋唐时代,关中仍有“天府”美称。‎ ‎④秦岭的山林以及河流、湖泊不仅为关中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还改善了关中环境,使得关中气候清爽,山水相间,风景如画。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的首选之地,关中山水也激发了众多文人墨客的雅兴,仅一本《全唐诗》就留下诗篇百余首。‎ ‎  ⑤由于秦岭与关中的战略地理优势与富庶,关中成为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首选之地。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长安政治中心地位前后长达一千一百多年,成为我国建都时代最早、建都王朝最多、定都时间最久、都城规模最大、历史文化遗址最丰富的中华古代首要政治中心。这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历史中都极其罕见。以致古人称秦岭为“龙脉”,称关中为中原的龙首。‎ ‎8.秦岭有哪些重要的作用?结合文意简要概况。‎ 答案:秦岭造就了关中的雄胜;秦岭形成了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富饶;秦岭改善了关中的环境;秦岭使关中成为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首选之地。‎ ‎ 9.第③段结尾引用《史记》中的文字,有什么作用?‎ 答案:引用《史记》中的文字,说明了八百里秦川肥沃富饶,增加了说明的可信度,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0.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 (1)占据关中,就意味着掌握了天下“要领”、扼制了九州“咽喉” 。( “要领”在文中是什么意思?有何作用?) 答案:要点,关键 说明占据关中对掌控天下的重要性。 ‎ ‎ (2)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的首选之地 ‎ (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案:不能。自古以来从时间上限定,说明秦岭作为皇家园林和离宫别管首选之地由来已久。如果去掉就不要能体现这一点。‎ ‎11.下列描述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D)‎ ‎ A关中东面有华山、骊山、山等,南边有太白山、终南山、王顺山等,西面有岐山、陈仓山等‘北部有尧山等 ‎ B潼关是东部进入关中的天然防线,武关西关中要到,散关是关中南方门户,萧关则是塞北通向关中只要道。‎ ‎ C八百里秦川为八水的冲击平原,其中八水指泾水、渭水、霸水、浐水、沣水、滈水、潏水和洛水。‎ ‎ D秦国的郑国渠,汉代的漕渠、龙首渠、六辅、白渠及汉唐的诸运河等工程,为关中平原上的农耕提供了优条件。‎ ‎【答案】 ‎ ‎8.秦岭造就了关中的雄胜;秦岭形成了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富饶;秦岭改善了关中的环境;秦岭使关中成为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首选之地。‎ ‎ 9.引用《史记》中的文字,说明了八百里秦川肥沃富饶,增加了说明的可信度,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0.(1)答案:要点,关键 说明占据关中对掌控天下的重要性。 ‎ ‎(2)不能。自古以来从时间上限定,说明秦岭作为皇家园林和离宫别管首选之地由来已久。如果去掉就不要能体现这一点。‎ ‎11. D ‎38. (2010·山东省泰安市,13-16,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13分)‎ 奇特的“电子生物”‎ ‎①某一天,你发现窗户玻璃上静静地停着一只飞蛾,看上去就像被你家的灯光吸引来的“不速之客”。如果这样想,那你可能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实际上它可能是一个“昆虫间谍”,正在那里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 ‎ ②几年前,一个科研小组宣布,他们研制出了一种“电子鼠”,它的重要用途是通过遥控装置完全控制其行动,利用它们灵敏的嗅觉在非常狭小的空间执行搜寻任务,比如发现埋藏的炸弹,或在地震废墟中寻找被掩埋者。‎ ‎③为了使控制人员能够观察到“电子鼠”的情况,研究人员还在最新一代“电子鼠”身上安装了可视装置。为了确定“电子鼠”在野外是否已经发现目标并锁定气息来源,研究人员又在“电子鼠”的大脑内植入了一种专门用于收集神经信号的特殊装置。‎ ‎ ④科学家之所以选择像老鼠这样的动物,是因为它们本身的体积比较大,能够携带小型摄像机、小型计算机以及电源等。当然,它们的缺陷是,执行秘密侦察任务时很难达到隐形的目的,为此,研究人员又把目光投向了昆虫。昆虫除了体型小、不易被发现外,它们飞行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也是动物无法比拟的。‎ ‎  ⑤多数有翅昆虫,比如蜜蜂、甲壳虫等,在从幼虫发育到成虫的过程中会经历一个变形期,研究人员就是在这一时期将芯片植入昆虫体内。当幼虫发育成成虫时,芯片与肌体结合,成为昆虫机体的一部分,使之成为“电子昆虫”。同时,还要求芯片与神经系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研究人员才有可能随意控制昆虫的飞行。研究人员已经研制出了直径只有几百微米的超薄神经芯片,这种芯片富有弹性,能够在昆虫变形时与神经系统进行充分结合。‎ ‎ ⑥“电子昆虫”的重要用途是当“间谍”。“昆虫间谍”在控制中心‎100米范围内飞行,然后准确地停在距离目标数米远的地方进行侦察,任务完成后被召回。但是要想将昆虫设计成真正意义上的“昆虫间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管是在昆虫背上装纽扣电池还是通过有线控制,都会在昆虫背上形成一个明显的像拇指样的突起,更不用说为了进行侦察还需要装上微型麦克风、环境感受器以及传输装置等,这些都会让“昆虫间谍”一眼就被人识破。因此,当务之急是缩小所有装置的体积,同时找到能够充分利用昆虫自身能量的方法。‎ ‎ ⑦在不久的将来,当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后,那些停玻璃上的苍蝇很可能就是一个“间谍”。因此,到时候你一定要小心,也许随身携带一瓶驱蚊水或者在手边常备一个苍蝇拍才是上上之策!‎ ‎13.阅读全文,说说“电子生物”有哪些重要用途。(3分)‎ 答:                                                             ‎ ‎14.科学家研制出了“电子鼠”后,为什么又把目光投向了昆虫?(3分)‎ 答:                                                       ‎ ‎                                                      ‎ ‎15.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在不久的将来,当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后,那些停在玻璃上的苍蝇很可能就是一个“间谍”。‎ 答:                                                          ‎ ‎16.科学家研制“电子生物”的过程,对你今后的学习、生活有哪些启迪?(4分)‎ 答:                                     ‎ ‎ 【答案】 ‎ ‎13. [答案] “电子生物”的重要用途有:①执行搜寻任务;②当“间谍”。 14. [答案]因为“电子鼠”'很难达到隐形的目的,而昆虫除了体型小、不易被发现外,它们飞行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也是其他动物无法比拟的。 15. [答案] “不久的将来”从时间上加以限制,说明时间不会太久远;“很可能”表示虽然现在还是一种推测,但作者对昆虫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昆虫间谍”充满信心。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 ‎16. [答案]能够抓住“严谨”“一丝不苟”“勇于创新”“不断实践”“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等科学态度来谈即可。 ‎ ‎39. (2010·湖北省黄冈市,19-20,5分)【说明园苑】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后面19—20题。(共5分)‎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馆(简称中国馆)位于世博园区南北与东西轴线交汇处,处在园区的核心地段。它由中国国家馆、中国地区馆与港澳台馆(分别为独立展馆)三部分组成。‎ 中国馆的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为主题,代表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其中,“中国红”作为建筑的主色调,大气而沉稳,也易于为世界所理解。‎ 中国馆居于馆区中央,上部最大边长为‎138米、下部立柱外边距为‎70.2米,建筑面积‎27000平方米,馆高为‎63米,下方架空层高‎33米,以提供人们交流所用的开放空间。地区馆则高‎13米,建筑面积约为‎45000平方米,形成一个开放的城市广场。展馆可同时容纳7000名观众。‎ 高耸的国家馆与在地面上水平展开的地区馆相呼应,以体现东方哲学中“天”与“地”的对应关系。同时,国家馆的整体造型以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斗栱为来源、并从夏商周的青铜器中吸取了灵感。在地区馆的外墙上,还采用了中国古老的叠篆文字传递二十四节气的信息。‎ 中国馆采用了一些先进的技术以符合环保的理念。所有的门窗使用的是低辐射镀膜玻璃,反射热量的同时还能降低能耗。顶层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净化雨水,以冲洗卫生间或车辆。 ‎ 展馆于‎2007年4月25日开始面向所有华人建筑师征集建筑方案,最终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的“东方之冠”为主,并吸纳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简盟工作室和上海建筑设计院的“叠篆”方案以及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的“龙”方案。 中国馆是上海世博会园区中最重要的场馆之一,世博会结束后,中国国家馆将永久保留。‎ ‎19、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其特征是既 ‎ ‎ ,又 。(3分)‎ ‎20、第三段文字主要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 ‎ ‎  ‎ ‎ 【答案】 ‎ ‎ ‎ ‎40. (2010·黑龙江省鸡西市,16-20,9分)阅读《我们身边的碳排放》,回答16—20题。(共9分)‎ 我们身边的碳排放 纪双城等 衣:“快速时尚”导致浪费 ‎①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说,从1990年到2005年,全球纺织品产量从4000万吨升至6000万吨。其中“快速时尚”趋势对纺织品生产和消费激增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衣服便宜了,消费者穿过几次就丢掉。但便宜衣服通常以人造材料制成,它们由石油化工原料合成,在这一过程中消耗的能源和排放的温室气体远远超过天然织物。而且,这些人造材料难以回收使用,自然降解也需要很长时间。‎ 食:少吃牛肉 ‎②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18%‎ 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于肉类排气。这一数据足以说明有关“食”的碳排放是如何重要。而在肉类消费中,牛产生的温室气体又是最多的,每生产‎1公斤牛肉相当于向大气排放3.6~6‎.8公斤二氧化碳。此外,饲料的生产以及饲养牲畜的农场排出废物也都要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德国健康杂志报道称,如果饮食中有三成热量是来自红肉(猪牛羊等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肉类)或乳制品,一年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1485.1公斤,而对应的白肉(鸡鸭鱼等)一年排放量约为‎1054.2公斤。‎ 住:盖节能房用再生纸 ‎③在寒冷的冬季,建筑取暖系统无疑将消耗大量能源。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未来3年北爱尔兰将建造50多套社会福利房,它们的节能效率超出平均水平75%。‎ ‎④在“住”的领域要减少碳排放,不仅包括房屋设计,房间里的各种设备也同样重要。‎ 例如冬季时将空调温度调低2度,夏季调高2度,每年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00公斤;其实卫生纸也有讲究,《新科学家》提倡用100%再生纸做的卫生纸,“尽管它用起来没那么舒服,但每吨再生纤维可减少1.5~2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行:绿色交通 ‎⑤二氧化碳的另一大来源是交通。‎ ‎⑥在欧洲,交通对能源消耗占到整体能源消耗量的20%~30%。减少出行带来的碳排放,第一步就是尽量选择公共交通。美国公共交通联合会称,公共交通每年节省近53亿升天然气,这意味着能减少1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 摘自2009年《环球时报》,有改动 )‎ ‎16.作者为什么要写我们身边的碳排放?(2分)‎ ‎17.文章第②段划线处主要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2分)‎ ‎18.文章第⑥段加点词“近”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19.除了文中提到的我们身边的碳排放,你还知道哪种碳排放方式?举例说明。(1分)‎ ‎20.对于如何减少我们身边的碳排放,你还有哪些想法?(文中涉及的除外)(2分)‎ ‎ 【答案】 16.为了要告诉我们从日常生活入手来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 评分标准:(2分)(意思接近即可)‎ ‎17.列数字,准确说明了在肉类消费中,牛产生的温室气体是最多的。‎ 评分标准:(2分) 说明方法1分(错字不得分),作用1分。‎ ‎18.不能, 因为公共交通每年节省的天然气只是接近53亿升,并非确指,去掉后与事实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评分标准:(2分)态度明确,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1分(只表明态度不得分),指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19.示例1:化石燃料的燃烧 示例2:动植物的呼吸 示例3:燃烧秸秆 评分标准:(1分)答出一种即可得1分。‎ ‎20.示例: ①尽量步行或者骑自行车;②尽量使用太阳能热水器;③尽量使用节能灯 评分标准:(2分)每点1分。‎ ‎ ‎ ‎41. (2010·浙江省杭州市,15-18,14分)‎ 梦的科学与科学的梦 ‎①人的一生,几乎有三分之一是在睡眠中度过的,而入睡做梦,是人人都有的经验。‎ ‎②梦究竟是怎么回事?“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一种通俗而较为科学的解释。无论怎么光怪陆离的梦境,都是大脑活动的反映,总是和人的经历、想象和心理特点有所联的。佛洛伊德认为,梦是心理活动的反映。巴甫洛夫认为,“梦就是过去各种刺激的痕迹,它们现在以最料想不到的方式组合起来”,强调是生理反应。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梦是人类正常的生理、心理活动,是大脑处理资讯的一种特殊形式。更确切地讲,是感觉敏锐、情感丰富而擅长形象思维的右脑,在摆脱了善于归讷、判断等逻辑思维的左脑作用时,独立处理资讯的结果。在白天清醒时,由于左、右大脑交互制约、补充作用,使我们的思维、工作和生命合“情”合“理”;而夜晚做梦时,左脑休息抑制,右脑就“不受干扰而自由地”处理资讯,往往就会有“情”无“理”,出现许多稀奇古怪,甚至离经叛道的梦境。‎ ‎③这种非正常逻辑的资讯编辑处理,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或令人惊喜意外、或紧张恐惧、或兴奋行动、或悲戚哀伤的梦而已。而对于诗人、作家、另外一些艺术家或科学家,则可能会是飞来灵感和启示,因此流传着许多梦笔生花的美谈。如庄周化蝶、杜甫梦乡、李贺梦月;莫扎特作曲、梵高作画、斯蒂文森写《化身博士》、凡尔纳写《八十天环游地球》也都有梦中命笔的传说。‎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3e68c70100jqd6.html) - 推荐:2010年杭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唐建新_新浪博客 ④艺术创作本以形象思维见长,右脑“独创”而命笔,应不算离奇,但以逻辑思维为主的科学家,也因梦而得“科学启示”,似乎有点奇怪。其实深思一下也可明白,科学的发展和突破,很多时候就是要对原有的“科学”要有新的认识,甚至要否定,不太循规蹈矩的右脑往往比左脑更敢于创新、突破。我们都知道有几个著名的“科学的梦”:凯库勒梦见碳原子跳着像首尾相咬的蛇一样的环舞,从而悟出了苯分子的环形结构,从而揭开了有机化学史上的光辉的一页;门捷列夫梦见元素像小孩纵横排列的队伍,导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还有笛卡尔、爱因斯坦……都做过“科学的梦”。‎ ‎⑤从梦的科学和科学的梦明白梦是怎么回事,也可领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之间的辨证关系。在清醒的白天不妨大胆突破陈规旧章,突破“逻辑思维”,也许新的发现、新的发明就会在“白日梦”中给我们灵感和启示。 (有删改)‎ ‎15.为什么说梦“是大脑处理资讯的一种特殊形式”?(4分)‎ ‎ ‎ ‎16.第②段中加点的“合‘情’合‘理’”应如何理解?(3分)‎ ‎ ‎ ‎17.本文以“梦的科学与科学的梦”为题有什么好处?(3分)‎ ‎ ‎ ‎18.文中列举了诗人艺术家“梦笔生花”的故事和科学家的“科学的梦”,二者有什么共同之处?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4分)‎ ‎【答案】 ‎ ‎ 15.因为做梦时右脑可不受左脑干扰(2分)而独立自由(2分)地处理资讯。‎ ‎16.指白天清醒时由于左、右大脑的交互制约与补充作用,人们的思维、工作和生命合乎常态。 ‎ ‎17.既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1分),又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并启发人们领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1分)。 ‎ ‎18、共同之处:都是右脑在摆脱了左脑作用后,获得灵感和启示,有所突破和创新的结果。(2分)启示:在学习、生活中要敢于打破常规,突破限制,勇于创新。(2分)‎ ‎42. (2010·北京市,16-17,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6~17题。(共6分)‎ ‎①在城市里,人们经常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街头雕塑。街头雕塑,指的是在道路两侧或交叉口等位置布设的雕塑。它主要供在道路上活动的用路者观赏。‎ ‎②街头雕塑一般分为纪念性、主题性和装饰性雕塑。纪念性雕塑一般是以历史上的人或事件为主题,它布设在特定地点,再现特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显示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民族精神。例如,在都江堰市布设的李冰雕塑,就是为了纪念他在设计都江堰工程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主题性雕塑是对某个特定地点、环境、建筑的主题说明,它必须与这些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点明并升华主题。例如,在甘肃敦煌县城有一座“反弹琵琶”雕塑,它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显示了该城市因拥有莫高窟这一名胜而闻名于世的特色。装饰性雕塑主要用来装饰街道环境,表现的内容比较广泛,体谅也因环境不同而有大有小。‎ ‎③在现代城市中,布设街头雕塑,重要的是要考虑不同交通特性的道路以及交通环境的视觉特性。快速道路或交通主干道,主要以通行机动车为主,行人相对较少,同时路旁地带位置也不宽。在这种条件下,路边的雕塑再精美,用路者一闪而过,很难获得多少印象。如果在沿途的适当位置布设造型简单、体量较大的雕塑,则会收到较好的效果。生活性道路是以低速交通方式的视觉特性为主,用路者是在低速通过或停下来的情况下,品赏雕塑。在这种条件下,对街头雕塑的要求就不同于前者。如果不考虑上述因素,街头雕塑就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 ‎④街头雕塑这一公共性景观能够使城市更具亲和力,它既美化了交通环境,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甚至成为城市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城市道路空间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6.结合第③段画线句子的内容,说出“用路者一闪而过”这几个字不能删去的两条理由。(2分)‎ 答: ‎ ‎17.根据第②段的内容,说出下面两则材料介绍的街头雕塑分别属于哪一类型,并结合材料内容作简要说明。(4分)‎ ‎【材料一】‎ ‎ 大连街头,有一座“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的雕塑。1932年,中国首次参加第1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大连人刘长春代表中国参赛。这座雕塑展示的是他在短跑预赛起跑时的瞬间,人物形象动感十足。‎ ‎【材料二】‎ 王府井大街是一条富有北京特色,具有百年历史的商业老街。街头有一座人力车夫拉洋车的雕塑。这座雕塑展示的是一位老北京人力车夫的形象。他身穿布衫,手扶车把,身体侧倾,注视前方,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材料一: ① ‎ 材料二: ② ‎ ‎ 【答案】 ‎ ‎ 16.答案示例:‎ ‎ 如果删去“用路者一闪而过”,其一,就不知道是谁“很难获得多少印象”;其二,用路者“很难获得多少印象”的原因也不清楚了。‎ ‎17.答案示例:‎ ‎ ①“材料一”属于纪念性雕塑。刘长春是大连人,是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中国人。这座雕塑安放在刘长春的家乡大连这一特定地点,再现了刘长春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情景,显示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具有纪念性雕塑的特征。‎ ‎②“材料二”属于主题性雕塑。王府井大街是具有百年历史的传统商业街,有着浓郁的北京特色,“拉洋车”是老北京劳动人民生活的一个缩影。在王府井大街上布设这座雕塑,凸显了老北京风土人情这一主题,具有主题性雕塑的特征。‎ ‎43.(2010,贵州省遵义市,14—18,16分)阅读《话说风筝》,完成:‎ ‎①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古书中称“风鸢”,南方叫“鹞子”,北方称“纸鸢”。早期用木料制成的叫“木鸢”。由于社会不断进步,风筝的材质也发生了变化,陆续出现了帛鸢和纸鸢。如今也有人选用质轻、不易破损和经久耐用的化纤来替代纸和绢。‎ ‎②“风筝”一词始见于五代,大约唐、五代时风筝已由最初的军事工具和宫廷娱乐逐渐普及到民间,成为一种艺术性和观赏性很强的娱乐游戏,同时还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每年的腊月初八到清明前后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据说这一时期放风筝可以去晦气,祈平安。明清时期,清明放风筝已成为一种节令性很强的民俗活动。‎ ‎③风筝种类繁多,造型各异。中国制作风筝技艺精湛,经验丰富,《南鹞北鸢考工志》将制作风筝的技艺概括为扎、糊、绘、放“四艺”。其中扎、糊、绘是风筝制作的关键环节。扎是用竹子扎制风筝的骨架。一只风筝能否飞得高、放得远,关键看骨架的扎制。要根据风筝的大小来选择竹子的粗细软硬,还要做到对称均衡。从风筝的骨架结构可以把风筝分为硬翅、软翅、长串、筒式、平挑、拍子、微型风筝等。按形象分有人物、鸟兽、水族、草虫、器皿等。糊是用纸、绢、绸、无纺布等糊在风筝的骨架上。糊的的技艺要求也很高,一定要平整,松紧适度,对称的部位要一致,这样才能保持风筝的平稳。绘是在风筝上绘上各种吉祥如意的美丽图案,有的是凰好后再糊,也有的是先糊好后画,制作技艺高超的多选择后者。‎ ‎④中国各地有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它们风格各异,有的粗犷豪放,有的活泼精巧,有的色彩绚丽,有的清淡素雅。‎ ‎⑤北京风筝历史悠久,在长期发展、借鉴、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真正形成流派乃至高潮的兴起,还是从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开始的。大约乾隆二十年(1755年),曹雪芹所创图式的风筝出现在京城,自此迎来了北京风筝的鼎盛时期。‎ ‎⑥天津风筝以造型优美、人物生动、色彩艳丽、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其最显著的特征表现在骨架扎法和绘画上。杰出代表为魏元泰,人称“风筝魏”。‎ ‎⑦山东潍坊旧称潍县,是著名的民间美术之乡,不仅风筝名扬四海,杨家埠也是木版年画的产地之一,“家家能染墨,户户会点青”。把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与风筝艺术相结合,更加突出了潍坊风筝的地方特色。‎ ‎⑧江苏南通风筝又称“鹞子”,其造型优美,工艺精巧,音响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主要有“板鹞”和“活鹞”两大类。‎ ‎(1).题目“话说风筝”指明了本文的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第①段,看看风筝在材质上发生了哪些变化。(3分)‎ 由“木”到“ ”,到“ ”,到“ ”。‎ ‎(3).第⑥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分析其作用。(3分)‎ 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②段中加点的“据说”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北京风筝和山东潍坊风筝各有什么特点?(4分)‎ 北京风筝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东潍坊风筝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指明了本文的说明对象(2)到“帛”;到“纸”,到“化纤”‎ ‎(3)举例子;具体说明了天津风筝最显著地特征表现在骨架扎法和绘画上 ‎(4)不能;因为“据说”是无依据的说法,去掉后“这一时期放风筝可以去晦气,祈平安”的说法就成了事实,与实际不符。“据说”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5)历史悠久;把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与风筝艺术相结合 ‎44.(2010,湖北省随州市,19—20,6分)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题目:‎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馆(简称中国馆)位于世博园区南北与东西轴线交汇处,处在园区的核心地段。它由中国国家馆、中国地区馆与港澳台馆(分别为独立展馆)三部分组成。‎ 中国馆的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为主题,代表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其中,“中国红”作为建筑的主色调,大气而沉稳,也易于为世界所理解。‎ 中国馆居于馆区中央,上部最大边长为‎138米、下部立柱外边距为‎70.2米,建筑面积‎27000平方米,馆高为‎63米,下方架空层高‎33米,以提供人们交流所用的开放空间。地区馆则高‎13米,建筑面积约为‎45000平方米,形成一个开放的城市广场。展馆可同时容纳7000名观众。‎ 高耸的国家馆与在地面上水平展开的地区馆相呼应,以体现东方哲学中“天”与“地”的对应关系。同时,国家馆的整体造型以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斗栱为来源、并从夏商周的青铜器中吸取了灵感。在地区馆的外墙上,还采用了中国古老的叠篆文字传递二十四节气的信息。‎ 中国馆采用了一些先进的技术以符合环保的理念。所有的门窗使用的是低辐射镀膜玻璃,反射热量的同时还能降低能耗。顶层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净化雨水,以冲洗卫生间或车辆。 ‎ 展馆于‎2007年4月25日开始面向所有华人建筑师征集建筑方案,最终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的“东方之冠”为主,并吸纳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简盟工作室和上海建筑设计院的“叠篆”方案以及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的“龙”方案。 中国馆是上海世博会园区中最重要的场馆之一,世博会结束后,中国国家馆将永久保留。‎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其特征是既 ‎ ‎ ,又 。(3分)‎ ‎(2)第三段文字主要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 [来源:Zxxk.Com]‎ ‎ ‎ ‎【答案】(1)中国馆 具有中国民族特色 体现(符合)环保理念 (2)列数字 通过具体数据准确详细地介绍了国家馆和地区馆的建筑面积之广、体积之大,体现中国馆雄伟的气势 ‎45.(2010,辽宁省朝阳市,17—21,13分)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7—21题 当语言死亡时 ‎ 陈 赛 ‎①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 《濒危语言图谱》,全世界有7000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语言将在本世纪消亡,80%—90%则在未来的200年灭绝。相比之下,动植物的灭绝速度慢得多。‎ ‎②语言的消亡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平均每隔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而且悄无声息。‎ ‎③中国虽然不在语言濒危的热点地带,但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的黄成龙博士介绍说,中国有129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活力都很低,至少二三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比如云南的阿奴语、东北的赫哲语、新疆的塔塔语、甘肃的裕固语、中部的土家语等。‎ ‎④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代际的传承,而不在于人数。小的语言可以很有活力,大的语言也可以很脆弱。比如中国有1000万满族人,但能说满语的人如今只剩下100多人,随着最后一批会说满语的老人的死去,满语将彻底死亡。也许它的书面语言还会继续存在,但没有了代际的传承,它只是一个无意义的空壳。‎ ‎⑤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森教授说:“想象一下,如果无缘无故的,鲸要灭绝了,或者金字塔要倒塌了,亚马孙森林被砍伐,人们会非常气愤,并且想尽办法去阻止,因为那些是人类共同的遗产,是肉眼可见的。语言是更加古老、复杂精细的人类财富,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结构独特的人类存在方式。每种语言都有无限的表达可能性,无限的搭配可能性,它们的词汇、发音系统和语法,以精妙的结构组合起来,比我们手建的任何建筑更伟大。” ‎ ‎⑥语言的死亡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说这种语言的人消失了;第二,说这种语言的人放弃了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过去200年间,殖民主义是最大的破坏者,欧洲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消灭了150多种土著语言,在北美扫荡了300多种土著语言;现在则是全球化,经济和社会的压力逼迫人们从村庄搬到城市,他们的母语时时处在强势语言的压制之下。‎ ‎⑦据统计,世界80%的人口讲83种主要语言,剩下的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文字记载,没有字典,没有书,你在任何图书馆或者数据库里都找不到它们的资料。一切信息只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因此尤其脆弱。当我们失去一种语言,同时也失去这种语言中所包含的若干个世纪以来关于时间、季节、天文、地理、海洋生物、医学、植物、历史、神话、音乐,以及种种日常事务的知识和思考,哈里森教授把这些统称为“人类知识库”。‎ ‎⑧人类学家玛格丽塔·米德,在去世之前谈到她对于这个世界最大的忧虑:“我们的世界将被冲击成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的地方。人类的全部想象可能要被囚禁在单一的智力和精神形态里。”或许,语言的死亡,最可怕的不在于损失多少历史、文化或者物种的知识,而是我们在某一个早晨醒来时,甚至不记得这个世界曾经有过不一样的可能性。‎ ‎ (选自2010年第2期《读者》,有删改)[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1).按要求填空。(3分)‎ 围绕“语言的死亡”,文章从__________________→语言死亡的原因→ ‎ ‎_________→ 四个方面做了说明。‎ ‎(2).请说明语言死亡的根本原因。(2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剩下的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文字记载”一句中“绝大多数”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想象一下,当语言死亡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哪些变化?请写出你的感受。(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语言死亡的现象 语言死亡的方式 语言死亡的后果 ‎(2).语言死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了代际传承。‎ ‎(3).举例子、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语言的濒危现象。‎ ‎(4).不能去掉。用了“绝大多数”表明还有少数是有文字记载的。去掉后,就不能准确、严谨地表达这一意思。‎ ‎(5).示例:世界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想象力被囚禁,世界不再丰富多彩。(言之有据有理即可)‎ ‎46.(2010,山东省滨州市,13—16,8分)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8分)‎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 ‎ ①世界博览会简称“世博会”,是由一国政府主办、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参加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目的是展现人类追求进步的手段,在社会、经济、文化、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展望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和寻求面临的重大问题的解决途径。它鼓励人类把科学和情感结合起来,将种种有助于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新观念、新技术展现在世人面前。人们从世界各地汇聚一处,展示各自的产品与技艺。世博会集人类文明之大成,因而具备了无与伦比的感染力,使人心情激荡。世博会的会场不单是展示技术和商品,而且伴以异彩纷呈的表演、富有魅力的壮观景象、详细准确的解说。设置成日常生活中无法体验的、充满节日气氛的空间。成为人们娱乐和消费的理想场所。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文化、科技的“奥林匹克”盛 会。‎ ‎ ②自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世博会至今,世博会已经先后举办过40多届。‎ ‎ ③2010年世界博览会于‎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中国上海举行,这也是首次由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总投资达450亿元人民币,超过北京奥运会,已成为目前规模最大的一届世博会,主办机构希望吸引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前往主题公园或各国家展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一次探讨新世纪人类城市生活的伟大盛会,一次人类文明的精彩对话,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上海世博会组委会以全球的视野筹备和举办上海世博会,使上海世博会承载 人们对全球未来合作与人类未来发展的深邃思考和广泛共识,真正成为“世界人民的大团圆”。‎ ‎ ④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是上海世博会最耀眼的一颗明珠,是中国的第一展品。作为中国馆区的主体建筑,中国国家馆总建筑面积大约2.7万平方米,它位于世博园区浦东世博轴东侧,世博演艺中心南侧,亚洲国家展馆西侧,处于世博会园区浦东区城主入口的突出位置。中国国家馆以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造型“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取自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元素—斗拱。其“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l6字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主色调运用传统、沉稳的“中国红”,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和气质。设计者们一系列殚精竭虑的设想,最终在建设者手中得以实现。‎ ‎ (据有关资料编写)‎ ‎(1).“世界博览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第③段中划线句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第④段“作为中国馆区的主体建筑,中国国家馆总建筑面积大约2.7万平方米”一句中,加点的“大约”一词不能删掉的理由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意,谈谈人类举办世界博览会有哪些意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世界博览会”指的是由一国政府主办、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参加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2)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上海世博会规模之大 (3).运用“大约”一词,更加切合实际地说明了中国国家馆的总建筑面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4)参考答案:①展现人类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 ‎②展望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或思考人类的未来发展)‎ ‎③寻求面临的重大问题的解决途径。(或推动人类生活的不断改善)‎ ‎④促进人类的理解和沟通、交流和合作。(或一次人类文明的精彩对话)⑤体现各参展国的特色,促进人类多元文化的相互了解和融合。‎ ‎⑥提升了主办城市的国际影响力等。‎ ‎47.(2010,山东省莱芜市,16—19,12分)阅读短文,完成文后问题:‎ ‎①不是什么幼虫都能成为冬虫夏草菌的寄生体。‎ ‎②小虫活动的天空是如此高阔,土地是如此辽远,小虫更是如此之多,何以冬虫夏草菌偏要选择蝙蝠蛾幼虫作为寄生体呢?选菜青虫就不行吗?——其形象并不怎么高雅,但毕竟还是虫,还能够化蝶,翩翩然上下,亦虚亦实,恍兮惚兮,饶有诗意的。蝙蝠蛾幼虫作为冬虫夏草茵的“培养体”,是被宠幸还是命运的安排?‎ ‎③也不是任何真菌都能生长在蝙蝠蛾幼虫的身体里。‎ ‎④我们比较熟悉的真菌如蘑菇、霉菌,还有酵母菌等,谁也不会想到要深入如此逼仄、窄小的“虫体环境”‎ ‎。冬虫夏草菌寄生于蝙蝠蛾幼虫体内,也不一定是出于什么冤家路窄。我想,一开始也可能只是一种偶然事件,只是这种偶然多了,才逐渐养成一种习惯,最后形成如此特定的自然选择。‎ ‎⑤寒冬是萌生冬虫夏草的季节。雪野洁白,四野寂静,千山鸟飞绝,野渡雪自白。这样的日子,蝙蝠蛾幼虫只能躲藏在寒冷的泥土里,随着体质的下降,冬虫夏草菌终于强行钻入它的身体,吸取体内的营养,在体内萌发菌丝体。经过隆冬到初夏漫长的日子,可怜的幼虫终于被“吃”得只剩下一袭皮,皮中全是密密实实的菌丝体(菌核)。入盛夏,菌核茁壮成长,不久,便从“虫”嘴巴那头伸出一根中间肥两头略尖、表面上生着一些小球体、里面隐藏着不少冬虫夏草后代(子囊孢子)的棒子。这棒子窜出泥土以后,怎么看都像夏天的草叶。‎ ‎⑥也不是任何地方都能生长冬虫夏草。‎ ‎⑦江南烟雨,天潮潮地湿湿,不适合冬虫夏草的生长。岭南天气,风热温湿,也不适合冬虫夏草的生长。根据科学考察,冬虫夏草只适合生长在我国四川、西藏、云南、贵州、青海、甘肃一带森林草甸或草坪上。想来,这真使经济至上的尘世短了不少冬虫夏草的产量。‎ ‎⑧成为冬虫夏草绝不是菌的美德,而是菌的鸠占鹊巢,菌的侵略行径,菌的霸权主义;是冬天开始的弱肉强食,冬天里的强盗作为,生物界的罪恶逻辑。菌将自己的幸福生活乃至未来建筑在其他生物的死亡之上,谁能想像得出虫的死亡过程有多痛苦? ‎ ‎⑨世上不是有“披着羊皮的狼”吗?我以为冬虫夏草不折不扣就是“披着虫皮的狼”。友人从西藏归来,带给我一小包冬虫夏草,说是世界上最好的冬虫夏草,因为是从生态环境最好的西藏出产的。我想,迄今为止人类的所谓生态学观念,本质上仍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对于蝙蝠蛾幼虫来说,即便生活在西藏那样的土地上,生态环境也未必能说是好。‎ ‎⑩冬虫夏草使菌的身价得了道升了天。冬虫夏草入药,性温味甘,极具补肺益肾功能。优质的冬虫夏草,药店已售数万余元一斤。‎ ‎⑩在地球村,新的冬虫夏草依然在产生……‎ ‎(选文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冬虫夏草形成的必要条件。(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⑨段加点的“迄今为止”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⑨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冬虫夏草不折不扣就是‘披着虫皮的狼”’?(2分)[来源:学#科#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清代药物学著作《本草从新》中说:冬虫夏草若夏天不摘取,到冬天又会变成虫。读完本文后,你觉得这种说法科学吗?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答案:有蝙蝠蛾幼虫做寄生体;冬虫夏草菌;适宜的环境。‎ ‎(2).答案:不能。“迄今为止”限定时间,表示到目前为止。如果删掉会使人认为“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学观念”将来也不会改变,表达不准确。‎ ‎(3).答案:冬虫夏草菌钻入蝙蝠蛾幼虫的身体,吸取其体内的营养,在其体内萌发菌丝体,经过隆冬到初夏漫长的日子,蝙蝠蛾幼虫被“吃”得只剩下一袭皮,皮中全是密密实实的菌丝体。‎ ‎(4).答案:不科学。冬虫夏草属菌类,不可能变为虫;冬虫夏草菌所寄生的蝙蝠蛾幼虫已经死亡,不可能复活。‎ ‎48.(2010,浙江省绍兴市,8-11,13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莫过于对环境危机的发现。这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的根本性转折,从畏惧自然对征服自然,在付出沉重代价后,人类才终于懂得了必须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已经过去的20世纪,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和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增加,地球臭氧层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科学家们研究发现,20世纪,地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76摄氏度,而21世纪将加快上升。此外,我们还面临着另一些危机,比如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而利用太阳能发电预计到2030年也只达到世界电子供应的10%。‎ 在此背景下,摈弃20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那么什么是低碳经济呢?低碳,英文为low-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经济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方式,它的基础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它的目标是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它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它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 诚然,“发展是硬道理”,但今天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诚然“市场经济是看不见的手”,但今天我们必须认识到要有一个“绿色大拇指”。最近召开的2010中国低碳经济论坛,研究和展望了中国及全球低碳声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分享了国际低碳产业专家及企业家的思想和经验,我们相信如果我们有光明的未来,遥远的子孙在说说“千秋功罪”时,一定会把高效率应对这场环境危机的制度誉为最好的社会制度,会把引领人类从“大道多歧”中走出环境危机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尊为真正具备雄才大略的历史英雄。‎ ‎ (根据有关资料综合编写而成)‎ ‎(1)、阅读文章第二小节,概括人类面临的危机。(4分)‎ 答: ‎ ‎(2)、根据文中画线的句子给“低碳经济”下一个定义。(3分)‎ 答: ‎ ‎(3)、文章最后一小节中“绿色大拇指”一词是什么意思。(2分)‎ 答: ‎ ‎(4)、某机构想就“低碳经济与生活”为话题作一个问卷调查,请你根据文章对“低碳”的解释,帮助完成下面这个问题的设计。(4分)‎ 您愿意用哪些行为支持低碳生活行动?‎ ‎1、使用节能电器、环保车辆。‎ ‎2、交换、捐赠、改造多余废旧品,将生活废弃物分类处理。‎ ‎3、生活用水循环用,家用电器不待机。‎ ‎4、 ‎ ‎5、 ‎ ‎6、其他 ‎【答案】(1)灾难性气候频发;能源告竭 ‎(2)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以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为目标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 ‎(3)形象化是说明在发展市场经济时要把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 ‎(4) [示例]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出行方式,尽量选择公共交通或走路。‎ 多用电子邮件,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打印机和传真机。‎ 每月少开一天车,节能省油靠自觉。‎ 不用塑料袋,自备购物袋。‎ 合理使用电器:夏天用空调时温度调高几度;减少开冰箱的次数;冰箱及时除霜等。‎ ‎49.(2010,浙江省杭州市,15—18,14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把冰山搬到干旱地区 水是生命之源,但它在地球上的分布极不均匀。许多地方水源缺乏,一毛不长,无人生息;而地球上的淡水上的淡水有4/5冰冻在南极和北极的冰冠之中。是否能够把蕴藏着丰富水源的冰山“搬”到干旱地区,使那里也变成五谷丰登的肥沃良田呢?‎ 科学家认为,用现有的技术力量可以搬动的最大限度是长‎7千米、宽‎1.5千米的冰山。用一艘超级油轮大小的拖船,可以拖着这么大的一座冰山每日航行‎20千米左右,花6个月到1年时间,便可以把它从南极或北极地区拖到靠近非洲的撒哈拉沙漠、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犬玛沙漠或澳大利亚的干旱地区。 ‎ 冰山在拖行的过程中,会有一部分冰融化掉,尤其是经过热带海域时更在所难免。或许人们会对此担忧。但是,科学家认为,冰山上的冰,融化的速度不会像人们所见到的小冰山那样快。因为冰山越大,从表面部分化掉的冰,对整个冰山来说,所占的比例就越小。 ‎ 把冰山拖到陆地的近海以后,怎样才能把冰山融化的淡水送到干旱的陆地上去呢?科学家回答说,当冰山到达目的地以后,只要把它停放在岸边,让它在海中慢慢地自然融化就可以了。你可能会想,冰山融化的水都融入海水里了,把它拖来了不是白费劲吗?其实,淡水的密度比有盐分的海水小,冰山的冰融化以后的淡水,会很自然地浮在海水上面,就像油总是浮在水面上一样。因此,人们只要用抽水机把海面上的那层淡水抽上岸,就可以去灌溉田地,去供给人和牲畜饮用。‎ 从现代科学技术的力量看,人类肯定能把冰山搬到干旱的地方去,这点不用怀疑。不过科学家们在关心的是更深层次的问题。拿整个南极来说,它每年的产冰量大约是1200立方千米。巨大的冰山是从围绕在南极洲边缘的陆缘冰和冰川分离出来的,然后随着风和海潮的推动向北漂移,沿途逐渐融化。也就是说,即使人们不把冰山搬走,这些分离出来的冰山也会自然地在海洋的漂移过程中渐渐融化,人们如果将它搬走,并不太影响南极原来的气候。科学家主张,在搬走冰山的同时,似乎更应该看到在搬走冰山过程中会带来的益处,那就是搬走冰山所引起的水的上涌,会给海水的表面带来更多的营养物,因而可以使水质变好。这也必然会增加鱼的产量以及食鱼动物的数量。‎ ‎(1)第一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4分)‎ ‎①文中将“冰山上的冰”的融化速度与“人们所见到得小冰山”的融化速度作比较,是为了说明冰山上的冰融化速度虽慢,但融化不可避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把“冰山的冰融化以后的淡水,会自然地浮在海水上面”比作“油总是浮在水面上”,其根本目的在于说明淡水的密度比有盐分的海水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出现的“科学家认为”“科学家回答”“科学家关心”“科学家主张”这些文字,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围绕“把冰山搬到干旱地区”这一话题,具体说明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请分点简要回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说明了把冰山搬到干旱地区的重要性,引出了说明的话题 (2) ①这一比较不是为了说明冰山上的冰融速度虽慢,却是不可避免的,而是为了说明不用担忧冰山在拖行过程中的融化问题②根本目的不是说明淡水的密度比有盐分的海水小, 而是为了说明不用担心冰山融化的淡水会融入海水里,使搬运白费劲(3)说明所写的内容是经过科学分析与论证的,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内容的可信度(4)怎样用现有的技术力量搬运冰山;怎样看待冰山拖行过程中的融化问题;怎样把冰山融化的淡水送到干旱的陆地;将冰山搬走,是否会影响南极原来的气候;在搬走冰山过程中会带来哪些益处 ‎50.(2010,福建省三明市,17—19,13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限制生物长大的“魔咒”‎ 赵尚泉 ‎①放眼地球生物圈,最大的动物只有两种,陆地上是大象,海洋里是鲸;次一级的动物,海洋里有鲨鱼、海豚、海象和海豹等,陆地上有马、牛、驴、老虎和狮子等;更小的动物,陆地上有狼、狐狸、兔、鸡等,海洋里则有龟、鱼、蟹、虾等。依此类推,从大动物到小动物,个体越小,种类越多。植物也如此。由此可见,地球生物圈有两个按照物种个体大小、多少堆积起来的“生物金字塔”,生物个体尺度和物种数量之间成反比,物种个体越大,生存难度越大,数量自然越少。‎ ‎②同时,大自然还给所有物种都下了“魔咒”:每个物种不能要多大就多大!如最高的树木桉树,没有超过‎160米的。‎ ‎③为什么所有地球生物都受制于这个“魔咒”呢?科学家认为,陆地和海洋两个“‎ 生物金字塔”的差异本身,为我们提供了谜底:如大洋里的最大动物是蓝鲸,可以长到‎3l米,而陆地上的最大动物是大象,大的也只有‎10米,前者与后者的大小比例差不多是3∶1。再看看大洋和陆地的面积,它们之间的比例大约也是3∶1。生物的生存空间决定了生物的大小。‎ ‎④为什么生存空间大小有如此魔力?科学家认为,对生物来说,真正发挥魔力的是生存资源总量的多少,而资源总量恰恰受制于生存空间。例如,森林、灌木和小草,各自占有自己的空间。动物也是如此,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各有自己爱吃的食物,互不干扰。‎ ‎⑤许多生物的演化历史也能生动说明这个“魔咒”的魔力。‎ ‎⑥以恐龙为例,“魔咒”显灵恐怕是恐龙灭绝最有说服力的原因之一。据化石推断,当时最大的恐龙约有‎23米长,那时地球上的大陆都是连在一起的,是联合古陆,所以巨大的恐龙才有可能演化出来。到一亿多年前,地球板块运动导致大陆漂移,联合古陆四分五裂。大陆的规模变小了,于是“魔咒”发威,取消了恐龙的生存权。‎ ‎⑦和恐龙相比,蓝鲸就乖顺多了。大约6000万年以前,陆地上出现了一个哺乳动物家族,它们有四条腿、一条尾巴,全身覆盖着皮毛,胎生,四蹄类,现在的牛、马、羊、河马、老虎等都是它们的后裔。这类动物居住在水边,有时为了填饱肚子,不得不到水中找食物。它们渐渐学会了游泳,发现水下的食物要比陆地上多得多,干脆下到了海里――这就是最初的鲸类。从出土的化石看,最初的鲸比现在要小得多,后来才发育得愈来愈大,进化到今天的样子。这说明鲸类到了海洋后很快摆脱了陆地的“魔咒”限制,适应了海洋的“魔咒”。而某些蛋白质分子排列的90%与蓝鲸相同的河马,因为一直生活在陆地,始终没能摆脱陆地的“魔咒”限制,没能变大。‎ ‎⑧⑧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生物,块头大小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都无法摆脱“魔咒”的限制。燕子增大10倍,将再不能翔舞自如,老鼠增大10倍,从高楼上跌下来便不会安然无恙;假如真有童话中比一般人高大10倍的巨人,其体重将达到80吨,骨骼的截面积却只能增加100倍。这样的巨人会被自身体重压得举步维艰,甚至筋断骨折,哪里会有力气耕田、打猎呢?‎ 地球生物圈这个限制生物长大的“魔咒”至少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人类没有必要依靠非自然力使自己变得高大威猛,那样会使人类踏上不归路;人类应该保护而不是侵占地球生物应有的生存空间,否则会剥夺它们的生存权。‎ ‎(1).通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填空。(6分)‎ 限制生物长大的“魔咒”是: ,所有地球生物都受制于这个“魔咒”的原因是: ,而让这个“魔咒”真正发挥魔力的决定因素是: 。 ‎ ‎(2).结合⑤——⑦段内容,简要说说蓝鲸进化的原因。(4分)‎ ‎ ‎ ‎(3).下列对本文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在“植物金字塔”中,从小植物到大植物,个体越大,生存难度越大,数量自然越少。‎ B.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举例子和列数据的方法说明大自然给所有物种都下了“魔咒”。‎ C.第③段中加点词语体现了本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D.地球生物圈这个限制生物长大的“魔咒”给人类这样的启示:人类必须依靠非自然力尽可能的占有生存空间,否则会使自己踏上不归路。‎ ‎【答案】(1).每个物种不能要多大就多大;生物的生存空间决定了生物的大小;生存资料总量的多少。‎ ‎(2).蓝鲸为了得到更多的食物,下到海里,生存空间变大,摆脱了陆地“魔咒”的限制,适应了海洋的“魔咒”。‎ ‎(3).D ‎51.(2010,广东省深圳市,9—12,9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9-12题。‎ 地球首个生态城市 ‎(1)数据表明,目前城市居民正在消耗全球可获取资源的近80%。此外,由于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不少国家的生态建筑学家开始设计建造节能减排、几乎不向大气排放任何有害物质(包括二氧化碳)的生态城市。 ‎ ‎(2)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计划2018年在距离首都阿布扎比不远的荒漠上建造一个名叫马思达尔的小型生态城市。城市面积约7平方公里,9万人将在那里工作,包括5万常驻人口。马思达尔市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不排放有害物质的城市”。负责这个生态城市建筑设计的是英国设计师诺曼·弗斯特。 ‎ ‎(3)马思达尔市交通规划的设想是:汽车对城市居民来说是不需要的,所有汽车都必须停放在市外停车场,市内交通一律用电瓶车,每150至200米设一个站点。环境保护专家认为,这种设计理念重在大量减少汽车排放的尾气。‎ ‎(4)弗斯特认为,城市生态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现在,总共才占全球面积3%的城市却消耗了地球绝大部分的资源。根据联合国有关专家分析,到2025年,全世界60%的人将生活在城市,500万和5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将占多数,这种发展趋势迫使大城市尤其要重视生态问题。‎ ‎(5)《经济周刊》认为,对生态问题的理解首先是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包括二氧化碳。在这方面,美国纽约市计划到2012年,1.3万辆出租车将使用混合动力平;同时改造使用天然气和重油的过时电站;普遍使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甚至还可以考虑对安装太阳能设备的房主减少使用税的征收。‎ ‎(6)参与马思达尔生态城市设计的斯蒂芬·贝林格认为,没有二氧化碳的城市标准是:能源生产和消费达到零指标。设计生态城市一定不能考虑汽车交通,这是基本理念,甚至像德国杜伊斯堡这样的工业中心也可以考虑这样做,建筑物的设计要紧凑,应增加对绿地的投资,搞好市中心周边的交通,主要使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采取这些措施几乎可以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一半。‎ ‎(选自《海外文摘》2009年第9期,有删改)‎ ‎(1)、阅读第(1)段,说说“生态城市”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2分)‎ ‎(2)、第(3)段写马思达尔市交通规划的设想,第(4)段写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请先概括第(5)段内容,然后说说这三个文段之间是什么说明顺序。(2分)‎ ‎(3)、第(5段)加点的“减少”一词的词性是什么?结合文段内容说说“减少使用税的征收”的意义。(3分)‎ ‎(4)、为了深圳未来的发展,请你另外提出两条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建议。(2分)‎ ‎【答案】(1)节能减排、几乎不向大气排放任何有害物质(包括二氧化碳)‎ ‎(2)第(5)段写纽约市的减排计划(或减排措施)。逻辑说明顺序。[来源:学_科_网]‎ ‎(3)“减少”的词性是动词。意义:鼓励市民积极安装太阳能设备,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答案接近酌情给分)‎ ‎(4)示例:(1)使用节能灯(2)减少公共场所照明时间(3)限时限温使用空调(4)安装生活用水循环使用的设施。(合理即可)‎ ‎52.(2010,黑龙江省绥化市,16—19,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6-19题。(共8分)‎ 上海世博会触摸高科技发展“新脉动”‎ ‎①荟萃国内外科挂创新及新成果的上海世博会,将让人们现场触摸到当今高科技发展的“新脉动”。精彩纷呈的“创新、创意”,有望借助世博效应的扩散,成为我国科技发展,产业转型的重要助推力。‎ ‎②上海世博会是展示人类文明生活,社会发展理念和科学技术成就的一个大盛会。众所瞩目的“三网融合”有望首次落地实施。上海市将率先实现50万户的联通,让用户在实时互动中体验“网上世博”,同时还可以领略“沪上人家”的魅力,机器人抄菜,端盘子……看一看未来的生活、未来的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方便。‎ ‎③世博园区内布设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TD-LTE试验网,将是世界上第一张基于此项技术的‎4G试验网,通过这一世界领先移动通讯技术,参观者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即时进行大流量的视频传输,网络下载等。‎ ‎④在新能源方面,世博会5.8平方公里的场地将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应用场所,有4.6兆瓦的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装置,其中,一个世界最大的屋顶电厂主题馆,就有将近2.6兆瓦的太阳能发电装置。在东海大桥建设的34个3兆万的风力发电机,届时并网发电后,也将成为世博会输出清洁能源。‎ ‎⑤低碳排放方面,上海世博会将继北京奥运会后继续实现园区内的交通零排放。园区内外配备了各种各样的电动汽车,如氢能源汽车,超级电容汽车,纯电动汽车等;世博会“一轴四馆”所有的雨水进行100%回收再利用,“世博轴”项目实现了依靠黄埔江水、地源热泵、雨水收集系统来调节空气,“一轴四馆”同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LED高效照明区。‎ ‎⑥“电子标签”技术将为手持门票的参观者带来惊喜。世博会人员流量大而且集中,物流周期长,因此集成了一大批先进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运营管理中,例如世博会的数千万张门票都会应用射频识别技术,也就是人们俗称的“电子标签”技术,人均通过世博园区入口闸机时间不超过20秒。‎ ‎⑦智能交通将为人流、车流的顺畅护航。世博会的智能交通系统能够保证交通高峰时段,上海主城区及换乘点交通信息发布和引导更新频率不超过 ‎5分钟。上海的停车换乘(P+R)动态诱导系统将覆盖全城,200个车位以上公共停车场库动态信息采集和发布在内环线内全覆盖、在外环线内70%覆盖。‎ ‎(选自《半月谈》2010年第7期有删改)‎ ‎(1)、文章说明了高科技将在世博会上的应用,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三网融合”有望首次落地实施。‎ B、智能交通将为人流、车流的顺畅护航。‎ C、在新能源方面,只有太阳能将为世博会输送清洁能源。‎ D、“电子标签”技术将极大缩短入口闸机时间。‎ ‎(2)、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并分别说明它们的作用。(2分)‎ ‎(3)、指出第⑦段中加点词在句子中的作用。(2分)‎ ‎(4)、“低碳”问题关乎千家万户,低碳生活应成为一种习惯。请你围绕“低碳”问题,以整齐的句式写一条宣传标语。(2分)‎ 示例:熄灭的是灯光,点亮的是希望。‎ ‎【答案】(1)C (2)举例子 用主题馆的例子具体准确说明世博会将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利用场所;列数字 用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主题馆利用太阳能发电量之大 (3)“不超过”一词在句中是小于或等于的意思。说明交通信息发布时间之短,引导更新频率之快,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①节能减排,人人有责②实现低碳,幸福你我③交通零排放,气候无极端 ‎53.(2010,湖北省恩施自治州,18—2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植物“气象员”‎ 张晓天 植物不仅供给人们氧气和果实,而且也可以预报天气。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观察到了一些植物预报天气的规律。‎ 预报阴雨 天气晴朗时,南瓜蔓梢是向上翘起生长的。如果发现南瓜蔓梢下垂,那是天气转为阴雨的征兆;如果在连绵阴雨的天气里,南瓜蔓梢由下垂转为上翘,那就表明阴雨天气即将结束,晴朗的天气马上就会到来。南瓜蔓为什么能预报天气呢?原来,天气在变化时,南瓜有向阳性和向阴性,这是南瓜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天气保护自身所形成的特性。‎ 风雨草生长在我国西双版纳的密林中,能预报风雨,它开花的习性很特殊,没有固定的时间。可每当暴风雨来临之前的两三天,它那小巧玲珑的花就开放了。而且暴风雨过后,它的花开得越发齐整和鲜艳,好像只有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才能显露其本色。‎ ‎“含羞草害羞,天将阴雨。”‎ 天气正常时,你用手指触动它的叶柄,叶子马上就会合拢,但是很快就会恢复常态。如果叶片自然下垂合拢,便是阴雨天气的征兆。‎ 在秘鲁的安第斯山区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晴雨花”,它的花瓣紧密无隙,吸水性和透气性都很弱。因此,每当下雨前气压低、空气中的水气密度饱和时,花蕊低处的露珠也就消失了。这种现象是表明晴朗天气即将逝去,阴雨天马上就要到来。因此,当地居民将这种花称为“晴雨花”。‎ 在炎热的夏季里,茅草的叶子和茎的交界处会冒出一小团水沫来,好像螃蟹吐沫那样,因此老百姓总结出“茅草叶柄吐沫,明天冒雨干活”的农谚。‎ 空气湿度大时,松果的鳞片就会收缩,这是报告有雨。空气干燥时,松果的鳞片就会打开,这是预示天气即将由阴雨转为晴朗。大雨到来之前,气压急剧下降,水面上的压力减小,这时河底的青苔就会浮出水面,因此农谚云,“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 预报温度 在瑞典的南部生长着一种名叫“三色鬼”的草,人们称它为“天然寒暑表”,因为这种草对气温的变化极为敏感。在‎20℃‎以上时,它的叶片都是向斜上方伸出;气温若降低到‎15℃‎时,枝叶就向下运动,直到与地面平行时为止;当气温下降到‎10℃‎时,枝叶向下弯曲;如果气温回升到原来的状况,叶片就会恢复到原状。‎ 栗子树不但感觉灵敏,而且还能预测天气。进入冬季以后,在预测到有霜或下雪的坏天气将要来临时,它会提前几个星期长出芽来。研究证明,栗子树是在对夜间的时间长度进行“测量”之后,预知严冬的到来。‎ 在我国东北各省,农民喜欢在房前屋后或田边地头种植鬼子姜,用它的块茎来腌制咸菜。据观察,鬼子姜能准确预报初霜,在它开花10天左右,就要降第一场霜了,从而提醒农民做好防霜抗冻的准备工作。‎ ‎(选自《百科知识》2010年5月B版,有改动)‎ ‎(1).本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是什么?(2分)‎ ‎ ‎ ‎(2).本文的结构方式和说明顺序是怎样的?(2分)‎ ‎ ‎ ‎(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说明其作用。(3分)‎ ‎ ‎ ‎ ‎ ‎(4).本文第二个小标题中的“温度”一词用得是否恰当?为什么?(3分)‎ ‎ ‎ ‎(5). 请结合全文内容揣摩文题《植物“气象员”》的妙处。(2分)‎ ‎ ‎ ‎【答案】(1)说明对象:植物;说明内容:植物可以预报天气。‎ ‎(2)结构方式:总分式;说明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每问1分。‎ ‎(3)举例子。文章为了具体说明植物能预报阴雨的特征,列举了黄瓜蔓、风雨草、含羞草、晴雨花、茅草、松果的鳞片和河底的青苔等例子,既增加文章的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 ‎(4)不恰当。因为“温度”‎ 在此表意不准确,它是指物体冷热的程度,而据本部分内容来看,植物预报的是“气温”,而不是“温度”。‎ ‎(5)文题运用了拟人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植物能预报天气的功能特征。‎ ‎54.(2010,云南省玉溪市,15—18,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畜牧业界 化废为宝 管克江 ‎①汽车尾气、工业气体排放、森林砍伐已被视为常见的气候“杀手”,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吃牛肉、喝牛奶也和全球变暖扯上了干系。‎ ‎②联合国粮农组织2006年底一份题为《牲畜的巨大阴影:环境问题与选择》的报告说,畜牧业带来的温室气体超过了汽车、飞机等所有交通工具废气的总和,占全部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8%。报告说,开辟牧场、生产饲料、加工肉奶制品和运送产品带来的温室气体,占全球人造二氧化碳的9%、甲烷的37%和氧化亚氮的65%;牧场是森林退化的主要驱动力,过度放牧导致20%的农场退化成沙漠;养牛还消耗大量水资源,生产‎1升牛奶需要耗费‎990升的水;肉奶制品生产过程的废物排放进入大海,形成了大片生物无法生存的“死亡地带”。‎ ‎③畜牧业为什么会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呢?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动物“排气”问题。所有的动物都会排放甲烷,这是动物体内的细菌消化食物的必然产物。奶牛有4个胃,所以它排放的甲烷更多,占动物排放量的75%。全世界15亿头牛加起来,便是一部庞大的“废气排放机”。《农业体系杂志》对爱尔兰的奶业进行研究,并计算了从饲养奶牛直至生产牛奶各个环节的温室气体排放,发现每生产‎1公斤牛奶,就产生‎1.5公斤的温室气体。其中约一半气体来源于奶牛的直接排放——打嗝或放屁,11%来自于粪便分解。卡内基·梅隆大学对美国的家庭食谱做了类似分析,结论是每个家庭每年制造的温室气体是8.1吨。‎ ‎④养牛对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严重,引起人类对这一问题的广泛思考和研究。美国一个非政府组织致信前副总统戈尔,说既然主张环保就该停止吃牛肉,改吃素食。美国环保署正考虑一项建议,就是对每年排放温室气体超过100吨的设施征税。如果此举得以实施,养牛场就将被征税。‎ ‎⑤虽然牲畜排出的气体对环境有负面影响,但是智慧的人类已迈出“变废为宝”的脚步,一些企业开始用动物的废气发电,这一创新之举令人欣喜。‎ ‎⑥瑞典生物气体公司的发电方法,就是从被屠宰的牛体内摘取肠胃等内脏,然后发酵产生甲烷和二氧化碳的组合体。这种气体被用作公交车燃料,也使得行驶当地的“阿曼达”号火车,成为世界上第一列完全以生产气体为动力的火车。美国太平洋煤气电力则建了一座沼气发电站,用处理过的奶牛粪便发电,供加州北部和中部的家庭使用。‎ ‎⑦美国农业部已同奶牛界签订协议,通过利用奶牛粪便发电等方式,到2020年将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25%。美国农业部长维尔萨克说,这是政府和业界签订的第一个类似协议,具有历史意义。的确,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漫漫征途上,人类将不断书写新的传奇。‎ ‎(选自2009年12月《人民日报》,有删改)‎ ‎(1).第②段中列出了一系列数字是为了说明 (2分)‎ ‎(2).为什么奶牛业会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3分)‎ ‎ ‎ ‎(3).第⑦段说美国政府与奶牛业界签订了协议,这个协议包含的内容有: (2分)‎ ‎(4).面对养牛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人们设想或采取了什么对策?(3分)‎ ‎ ‎ ‎【答案】(1)①畜牧业排出大量废气,使全球气候变暖;(1分)②畜牧业消耗的大量草木和水资源及生产肉奶制品的排放,使环境恶化。(1分)。‎ ‎(2)①奶牛体内细菌消化食物产生甲烷,通过打嗝或放屁排放到大气中;②奶牛粪便分解产生的气体;③加工肉奶制品、饲料和运送产品排放的废气。(每1点1分)‎ ‎(3)通过利用奶牛粪便发电等方式,(1分)到2020年将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25%。(1分) ‎ ‎(4)①停止(或少吃)吃牛肉,改吃素食;②美国对奶业界温室气体排放大的(或超过100吨)的设施征税;③用被屠宰奶牛的肠胃、粪便发酵产生的甲烷等气体,做公交车燃料、发电。(每1点1分)‎ ‎55.(2010,湖南省株洲市,13—16,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在当今的世界赛场尤其是田径赛场上,最优秀的运动员以黑人为多。有些项目上,黑人几乎是一统天下,有人曾经作过一次统计:在田径赛场上,‎100米短跑最快的前25名里没有一个白人;在‎200米短跑最快的前25名里仅有一名是白人;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美国男选手获得的14枚田径金牌中,仅有一枚属于白人,这是为什么呢?‎ ‎②近年来科学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研究,他们发现黑人跟踺很长,皮下脂肪相对较少,骨骼密度高,髋部窄,大腿骨发达。他们的双腿比上身更长,能够跑得快,而且可以跳得高。专家们具体分析黑人的脚底屈肌后指出,黑人的肌强度高达150—‎200千克,是白人肌强度的3—4倍。也就是说,他们用同样的脚步蹬力作用于地面,黑人所得到的反作用力比白人高2—3倍,从而使黑人在中、短跑比赛中一直称王称霸。‎ ‎③黑人与白人的差异主要在于基因。基因学家研究认为:黑人体内DNA的基因变异超过了其他人种的体内基因变异的总和。进一步的研究使他们认为:黑人的部分罕见基因可能会赋予黑人更为出色的田径竞技能力。尽管将基因同体育竞技联系在一起的观点还存在争论,但有些实例不容忽视。比如芬兰运动员兰塔在出生时体内就已经存在着一种可以使其血液的红细胞数比正常人多25%--50%的基因突变。这些红细胞可以将氧气从肺部运到身体各处的组织中去,他的肌肉由此可以获得更多的有氧运动所需的氧气,从而使他滑雪速度快、耐力持久,在越野滑雪赛中一举夺得两块金牌。‎ ‎④因此,有的科学家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如果基因工程技术被滥用,就有可能通过基因结构的改变而创造出“超级运动员”。比如,你需要更持久的耐力,可以增加一个能帮助血液向剧烈运动的组织输送更多氧的基因;你想拥有更结实的肌肉,可以注射促使肌肉生长的基因……比如你是举重运动员就把胳膊鼓胀起来,你是赛跑运动员就把大腿肌肉充实起来……‎ 也许基因技术的完善,真的会改变今后的体育运动状况。但那时,又该算是体坛的一大梦魇了!‎ ‎(选自《第二课堂》,有删改)‎ ‎(1).第②段运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2分)‎ ‎(2).“黑人的部分罕见基因可能赋予黑人更为出色的田径竞技能力”中的“可能”不能删去,这是因为 。(1分)‎ ‎(3).第⑦段举芬兰运动员埃罗·门蒂·兰塔一举夺得两枚滑雪金牌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基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第④段中,科学家提醒世人不可滥用基因工程技术,是因为。(请用文中原话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答案】(1).列数字 作比较 ‎(2).“可能”表示一种推测,去掉之后就与原意不符 ‎(3).黑人体内DNA的基因变异超过了其他人种的体内基因变异的总和。(或“黑人的部分罕见基因可能会赋予黑人更为出色的田径竞技能力。”)‎ ‎(4).人类对基因工程技术的运用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造福人类,也可祸及人类 ‎56.(2010,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10—15,15分)阅读《动物的忧伤》,完成10—15题。‎ 动物的忧伤 谢尔盖耶夫 ‎(1)动物是不是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呢?‎ ‎(2)人们长期以来就知道,不光只是人才有感情,动物也有。例如:雌天鹅死了,雄天鹅就会表现出极大的悲痛;如果把小狗从母狗身边拿走,母狗就会恼怒;受到宠爱的狗对主人的感情非常深厚,如果主人不在家,它就显得闷闷不乐,盼望主人早点儿归来。在米兰,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有一只狗十二年如一日,每天都到火车站去接它的主人,但它的主人早就死掉了。它每一次到火车站去,都要在那里耐心等待,一直要等到火车进站,等到乘务员全部离开火车站,它才拖着沉重的脚步,垂着头,怏怏不乐地往回走。‎ ‎(3)对高等动物来说当然也不例外。那么更原始的生物情形如何呢?它们是否也有某种类似的感觉呢?直接去问蝴蝶看来是得不到答案的,惟一的办法是,在相同的环境下对不同动物的习性进行研究。譬如,把它们与同类分开,不让它们接触,看它们的表现如何,观察它们是怎样忍受孤独和寂寞的。‎ ‎(4)对人来说,孤独和寂寞是一种可怕的折磨。有许多人都知道鲁滨逊的故事,鲁滨逊在一个孤岛上经受了长时间的折磨。有些人曾由于过度寂寞而患精神病。这并不奇怪,因为人有社会性。‎ ‎(5)至于动物,因为它们处于原始的群居状态,寂寞对于它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残酷的折磨。当原始生物离开“集体”以后,它们会感到非常难过。高级动物还比较容易适应寂寞的环境,有许多动物觉得跟人在一起的时候是一种安慰。譬如猴子也喜欢把我们人当成它们的兄弟。这种动物有些古怪,它跟我们人很合得来,即使不跟它们的同类在一起,却也能生活得很好。‎ ‎(6)寂寞对于低级动物来说就更难忍受了。我们人是无法和它们在一起的。有些小鸟,如戴菊鸟和长尾巴山雀被关进笼子以后,它们就会感到很忧郁、很孤独,因而它们很快就会死去。但是,如果你把很多只相同的鸟放进同一个笼子里喂养,谈很就会生活得很快活。‎ ‎(7)有许多鱼也喜欢群居。把一条鲱鱼单独放在水族箱里,只几天的时间它就会因为孤独而死。这并不是因为它想回到大海里去而又回不去气死的(过去人们就是这样想的),而是由于没有其他鲱鱼的陪伴而死的。‎ ‎(8)有些昆虫没有同类的陪伴也会死亡。在欧洲,变蛾子的毛虫(它是林业的一大灾害)就是群居生长的。它们一个个紧挨着,排成长长的纵队,从这根树枝爬到另一根树枝,从一棵树爬到另一棵树。它们所到之处,一切绿色的树叶都会被吃得精光。但是,爬在后面的毛虫如果跟不上队伍而迷了路,就一定会死亡。当它知道自己掉队以后,它就感到垂头丧气,从此萎靡不振。它的食欲消失,代谢速率下降到最低限度,再也不能长为成虫。但是,如果让它隔着玻璃看见它的毛虫朋友(哪怕只是一个毛虫的模型),它的情绪马上就会好起来,代谢也就会恢复。‎ ‎(9)这种社会性昆虫还有蜜蜂、蚂蚁和白蚁。在孤独的环境里,它们根本就不能活。只要它们单独在一起,或者有时只是朋友少了一些,它们就会不吃不喝,很快死亡。只有等到它们的伙伴多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使它们的某些机能开始恢复。蚂蚁和蜜蜂的伙伴不能少于25个,如果少于25个,这些习惯于正常群居的动物就会感到非常忧伤。‎ ‎ (选自《科学家谈新知识》)‎ ‎(1).这篇说明文的说明中心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把文章开头一段“动物是不是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呢?”改为:“动物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段画线部分是为了说明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8)段都依次说了那些动物的寂寞情形?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6)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由文中的信息得知蚂蚁和猴子哪种动物更难以承受孤寂?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动物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2分)‎ ‎ (2).原文用问句开头,提起人们注意,引发读者思考,又引起下文•,改为陈述句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2分)‎ ‎ (3).动物也有感情。(2分)‎ ‎ (4).猴子、小鸟、鱼、昆虫。(2分)是按照从高级动物到低级动物对寂寞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下降,忧伤程度逐渐加重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的。(2分)‎ ‎(5).举例子。(1分)举戴菊鸟和长尾山雀被关进笼子以后,就会很忧郁,很孤独,因而很快就死去。(1分)以此说明对低级动物来说寂寞就更难以忍受了。(1分)‎ ‎(6).蚂蚁更难以承受孤寂。(1分)相对蚂蚁,猴子是更高级的动物,它们可以尝试把其他种类的动物<比如人)作为自己的伙伴。(1分)‎ ‎57.(2010·广西自治区河池市,16—19,11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餐桌上的肉类原来是碳密集型产品!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研究,人们每生产‎1公斤肉类,就会排放出‎36.4公斤的二氧化碳。不吃肉、少吃肉,成了环保分子的呼声。 (2)素食者的理由很多:健康、瘦身、动物保护、宗教信仰……现在又多了一条:拯救地球。 (3)不少生态科学家认为:人工饲养牛、羊等动物会产生巨大的温室气体甲烷,这将加速全球变暖进程。相对于减少汽车使用量,普通民众减少肉类消费,对遏止全球变暖的作用更大。早在2006年底,联合国粮油组织就公布了:肉类食品生产向大气层排放的温室气体大于交通业,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8%。而在这当中,全球10.5亿头牛排放出的废气, ‎ ‎(4)根据“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CIWF)组织的调查数据,全球的肉类消费在显著增长,在过去的40年中,欧洲肉类的人均年消费量由‎56公斤上升到‎89公斤,而美国则由‎89公斤上升到了‎124公斤。日益富裕起来的中国成为“心腹大患”,40年前,我国的人均肉类消费量仅‎4公斤,这一数字现在已经达到了‎54公斤,并且仍在继续增长。‎ ‎(5)不过仍有一些好消息要给那些坚定的肉食主义者们。环保组织绿色和平正在澳大利亚推动“吃袋鼠救地球”运动。袋鼠之所以被送上餐桌,是因为它放的是“环保屁”,袋鼠的胃里有一种特殊的细菌,帮助它排放不包含甲烷的废气。澳大利亚的科学家目前正计划把袋鼠胃中的这种细菌移植到那些释放大量甲烷的牛羊体内,不仅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还促进牛羊对食物的消化,进而减少饲料用量。 (6)农场动物如何影响全球气候,这一研究领域曾经被认为是“小题大做”,但现在日益严峻的全球变暖局势证明了它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投身其中。‎ ‎(1)选文用 顺序说明了 。(2分)‎ ‎(2)第(3)段空缺部分有以下两种说法,试比较哪种说法更为合理?为什么?(3分)‎ ‎ ‎ ‎ ‎ ‎(3)本文第(4)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 ‎ ‎ ‎ ‎(4)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是:低碳减排·绿色生活。要做到低碳减排,除了减少肉类产品生产,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2分)‎ ‎ ‎ ‎ ‎ ‎【答案】‎ ‎(1)逻辑 食素有利于减少废气排放,遏制全球气候变暖。(或食素拯救地球 ‎(2)我认为第(1)句合理。因为第(1)句中的“也许”说明了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牛排放的废气所致,语意客观,与前文的“约18%”“约10.5亿头”相照应,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2)句中的“一定”语意太绝对化,与实际不符。‎ ‎(3)、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全球的肉类消费在显著增长的事实,表明肉类产品对气候的影响呈加剧之势。‎ ‎(4)示例:减少使用汽车,提倡使用自行车;控制或减少厂矿企业废气的排放量等等。‎ ‎58.(2010·湖北省十堰市,15—18,10分)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题目:‎ ‎①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主要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立即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②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它们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所以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③但是,植物进行了反击。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于是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它们的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地球上空气中二氧化碳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于是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④动物又通过进一步进化而进行了回击,主要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自己的族群。它们粗重的呼吸以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⑤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它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再次反击,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二氧化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⑥大约一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使地球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⑦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应地球上生物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地参与其中了。‎ ‎(1).如果给选文拟一个标题,你认为最不能概括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生命对气候的影响 B.动植物对气候的调节 ‎ C.生命与气候 D.动物与植物 ‎(2).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明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而为了把事理阐释明白,必须恰当地使用说明方法。请你从选文中找出两种方法,并各举一例加以说明。(3分)‎ ‎ ‎ ‎ ‎ ‎(3).第⑦段中加点的词语“也许”能否删除?为什么?(2分)‎ ‎ —‎ ‎(4).文章说:近百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对此请谈谈你的感受。(3分)‎ ‎ ‎ ‎【答案】(1)D (2)举例子 如2—5段;列数字,如“它们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打比方,如“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决定的”(3)不能。“也许”表示估计,推测,表明下文的结论是作者的一种推测,未经科学证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略 ‎59.(2010·湖北省咸宁市,13—17,12分)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卧看牵牛织女星(节选)‎ ‎①那么牛郎在哪里呢?我们且把那白茫茫的银河当做一条真的河流,我们的眼光渐渐地向东南移,渡过这河流最宽阔的渡口,就遇到排成一条直线的三颗星。中间的一颗很亮,两旁的光芒较弱,看去与中间的一颗距离恰好相等。(A)用直线把这三颗星联结起来,正像一条两臂相等的杠杆,因此,阿拉伯人把这三颗星叫做天平星,我们把它们叫做挑担星。这中间一颗最大最亮的就是牛郎星,也叫做牵牛星。在秋天晚上,确实只有这一颗星能够和织女星相配,它的光辉稍稍带点儿黄,不及织女星亮,可是其余的星全比不上它。‎ ‎②若是我们一连几晚,每晚上都观察牵牛星和织女星,就可以知道它们的相对位置是不变的,正如故事里所说的一样,一个在天河的东岸,一个在天河的西岸。可是我们也不要太相信这个故事,在旧历七月初七的晚上,为了要看两星相会,白白地熬个通夜。天文学家告诉我们,这两颗星永远没有相遇的机会,它们和太阳一样,都是恒星。织女星的光辉是太阳的50倍,牵牛星的光辉是太阳的10倍有余,只因距离我们太远了,所以看去只不过是两颗比较大的星。天文学家又告诉我们,织女星距离地球26光年,牵牛星距离我们较近,但也有16光年。‎ ‎③什么叫做光年呢?光年是天文学上表示距离的单位,表示光一年所走的路程的长短。光的速度是每秒钟30万千米,一天能走259亿2000万千米,这长度的365倍,就是一光年。这种用时间来表示距离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其实也时常用到的。比如从成都到重庆,有450千米,我们步行的话,每天走60千米,因此说从成都到重庆有七天半的路程。‎ ‎④太阳光从太阳射到地球上才8分18秒,而织女星的光射到地球上要26年。(B)这样一比较,就会使我们惊异得叫起来:“真了不得!有这样远!”可是这个话给天文学家听见了,一定要笑我们少见多怪。他们会告诉我们,距离太阳几万光年的星不计其数,而10光年以内的星却只有十多颗。天文学家还告诉我们一件奇怪的事,说恒星并不是真的不动,织女星以每秒钟14千米的速度移近太阳,牵牛星也在移动,每秒钟接近太阳33千米,这个速度和地球的公转速度——每秒钟29千米——差不多。可是天空是如此广阔,因而我们观察不出来。依牵牛星的速度来说,也得9000年才比现在离太阳近一光年。那么在16个9000年之后,它不是要和太阳相撞了吗?这我们用不着担心,一则因为它并不是正对着太阳在移动,二则移动的方向渐渐在改变,说不定在多少年代后,它又离我们渐渐地远了。‎ ‎(1)第③、④两段中加点的“这”分别指代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请分析这两种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有关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选文主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牵牛星、织女星等天文学知识,有很强的文学性。‎ B.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文往往既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知识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性和通俗性。‎ C.从全文来看,《卧看牵牛织女星》一文主要是按逻辑顺序来介绍对象的。‎ D.选文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4)选文中有些语言通俗易懂、饶有趣味。请从文中A、B两个画线句中任选一句进行品析(先在答题卷上填写代表句子的字母,再品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国古代有许多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探索,请列举一个这样的故事。你对人类探索宇宙有什么设想?请作简要的说明(至少运用一种说明方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第一个指:光一天走259亿2000万千米。第二个指:在16个9000年之后牵牛星要和太阳相撞。‎ ‎(2)下定义、列数字。作用:运用下定义,让读者对光年的概念有了明确的了解,语言科学、严密;连用几个数字,能充分说明光年所表示的距离,使说明对象的特征更明确。‎ ‎(3)A ‎(4)[示例]A句: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牛郎星和它两端的两颗星之间的位置关系,便于读者理解。B句:语言通俗明了,富有生活气息,形象地说明了织女星离地球之遥远,显示了宇宙无尽的奥秘。‎ ‎(5)神话故事如:混沌初开、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嫦娥奔月……(1分。写出一个即可)第二问示例:建造一种亚光速的宇宙探测器,它的速度将达到每秒10万公里,帮助人类探索河外星系的奥秘。‎ ‎60.(2010·湖南省岳阳市,14—16,6分)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君山斑竹 ‎①君山岛的面积还不到1平方千米,可上面却生长着许多珍稀的竹子,其中最有名的就要数斑竹了。‎ ‎②斑竹高5到‎10米,直径只有3到‎5厘米,翠绿的竹竿上长着大大小小黑紫色的斑点,像极了点点泪痕。‎ ‎③就因为这泪痕一样的斑点,斑竹有着一段凄美的传说。相传尧舜时代,湖南九嶷山上有9条恶龙,经常危害百姓。关心百姓疾苦的舜帝,决心去为民除害。‎ ‎④舜帝一走就杳无音信,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便跋山涉水,去九嶷山寻找舜帝。途经君山,得知舜帝杀死了恶龙,帮助百姓过上了好日子,自己却活活累死了。‎ ‎⑤娥皇和女英悲痛欲绝,抱头痛哭,一直哭了9天9夜,然后双双投水追随舜帝而去。她们的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便显现出了点点泪痕。因为娥皇和女英又叫湘妃,所以这满身泪痕的竹子便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湘妃竹。‎ ‎⑥湘妃竹一年要发两次竹笋。第一次是在4、5月间,那时候竹笋都从母竹周围钻出来,就像一群孩子围在妈妈身边,所以人称“孝儿敬母”。等竹笋脱掉它的笋衣时,你会发现它浑身油光闪亮,根本就没有斑点。可几个月后,湘妃竹的身上便开始出现紫斑了。9月以后,第二次竹笋又发出来了,不过这次它们不再是围着母竹,而是从母竹中间钻出来,当地百姓把这叫做“慈母护儿”。‎ ‎⑦湘妃竹身上的斑点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竹子刚脱去笋衣时没有斑,长大了都长出斑来了呢?植物学家说,其实,斑竹身上那些斑点是因为一种虎斑菌腐蚀幼竹造成的。竹笋期还看不出来,等竹子稍微大一点,这种腐蚀的结果就显出来了。‎ ‎⑧说正数也奇怪,如果把斑竹移栽到别的地方,它身上的斑点就会慢慢褪下去。可如果把湘妃竹移回君山岛,斑点又会重新出现。可见湘妃竹身上的斑点和它生长的土壤大有关系。‎ ‎(文/萧湘)‎ ‎(1)请在选文第2段中,找出其中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并结合文意分析其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子“湘妃竹身上的斑点和它生长的土壤大有关系。”中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你是导游,要向游客介绍斑竹的神奇,请从文中采集两条信息,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述出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示例一: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斑竹的高度、大小。‎ 示例二: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斑竹上斑点的形状。(说明方法1分,作用1分)‎ ‎(2)不能删去。“大”字说明了斑点和土壤关系非常密切,去掉后,就使斑点和土壤之间的关系密切的程度减轻了,语言也就不准确了。(答出“不能删去”1分,答出了“大”的作用1分)‎ ‎(3)①斑竹上有像极了泪痕一样的斑点。②斑竹有个凄美的传说。(“关于斑竹的传说”亦可)③斑竹每年发两次竹笋。④斑竹身上的斑点和它生长的土壤在有关系。(“斑竹被移到别的地方,斑点就会消褪。移回来,又会重新出现”亦可)⑤斑竹刚脱去笋衣时没有斑,长大了却都长出斑。‎ ‎61.(2010·辽宁省锦州市,21—25,13分)阅读短文,完成文后问题:‎ 说说低碳生活 ‎①近日,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在江西南昌落下帷幕,大会向世界发出了值得关注的“中国碳信号”。其实,在此之前,低碳生活已经悄然走到我们身边,如今,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态度。‎ ‎②所谓“低碳”,指的是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指的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一种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 ‎③那么,如何“低碳”地享受生活呢?‎ ‎④要过上“低碳生活”首先要摆脱自己的“电动依赖症”。因为电动电器会在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消耗大量高含碳原材料以及石油,交相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此外,室内设计应以自然通风、采光为原则,减少使用风扇、空调及电灯的几率。‎ ‎⑤其次,在交通方面要尽量节省能耗。如果出行到‎8公里以外的地方,乘坐轨道交通工具可以比乘汽车减少‎17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开车出门的朋友,在购物时,要优先考虑使用轨道交通工具。如果迫不得已开车前往,一定要在购物前列好清单,尽可能一次购足。‎ ‎⑥对于一些不想挤公交、地铁的开车族来说,要牢记以下几点:避免冷车启动、减少怠速时间、尽量避免突然加速、选择合适挡位、避免低挡跑高速、用粘度最低的润滑油、定期换机油、高速驾驶时不要开窗、轮胎气压要适当。另外,在购车时,要尽量选择低价格、低油耗、低污染、安全系数不断提高的小排量车。‎ ‎⑦再次,要低耗办公。要尽量多用电子邮件、MSN、QQ等通讯工具,减少打印机和传真机的使用。在午休和下班后要关闭电脑.离开办公桌时,要把电脑调至“睡眠”状态。笔记本电脑在不使用时要把电池完全放电,尽量不使用外接设备,关闭暂不使用的设备和接口。‎ ‎⑧办公室内要多种植一些净化空气的植物,如吊兰、非洲菊等。它们可吸收办公室内的甲醛,也能分解复印机、打印机排除的苯,并能够咽下尼古丁。.办公中的废纸可以集中重复利用或回收循环再用.‎ ‎⑨最后,“低碳”还跟饮食息息相关。我们每吃一公斤牛肉所排放的二氧化破量约‎36千克,这其中包括屠宰、加工、运输等过程中众多的能源。相比之下,吃蔬果消耗的能源则要少得多。而我们日常所喝的碳酸饮料和果汁,从工厂处理、灌装、运输到销售,已经耗费了很多不必要的能源,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有些容器甚至是不可降解的,所以很容易造成污染。‎ ‎⑩今年“世界地球日”的宣传主题特别把“倡导低碳生活”作为重要内容。让我们自觉行动起来,珍惜地球资源,保护我们的生存家园吧!‎ ‎(选自《中国能源信息网》有改动)‎ ‎(1)第①段从“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说起,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低碳生活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为什么要提到划线句,有什么目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⑨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写出两种,并以其中一种说明方法为例分析其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除了本文提到的,关于低碳生活你还有哪些好的建议?(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引出说明对象, 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电器、交通、办公、饮食。‎ ‎(3)目的是提醒开车族尽量节省能耗。‎ ‎(4)举例子、列数字(列数据)、作比较;答案示例:举例子:以吃一公斤牛肉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为例,具体说明了“低碳”跟饮食息息相关。列数字(列数据):说明了吃牛肉耗能多,从而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低碳”跟饮食息息相关,更有说服力。作比较:用吃牛肉与吃蔬果所耗能源相比,突出了吃蔬果消耗的能源要少得多,突出强调了“低碳”跟饮食息息相关。‎ ‎(5)多步行或骑自行车,用节能灯照明,用洗菜水浇花,用完电器拔插头,少用一次性木筷,用太阳能热水器,少用一次性塑料袋等。‎ ‎62.(2010·浙江省台州市,12-151,16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正在形成的“垃圾新大陆”‎ ‎①如果哥伦布在今天带着3条快帆船从西班牙帕洛斯出发,穿越大西洋,想必不会在美洲海岸停下来,因为他在500多年前已经发现了这个大陆。他将穿过巴拿马运河,寻找最初的目的地印度。但是,他将无法顺利抵达印度,因为在半路上他会遇到一个新大陆——“太平洋垃圾大板块”。‎ ‎②在夏威夷海岸与北美洲海岸之间出现了一块由漂浮的垃圾聚集而成的“太平洋大板块”。绿色和平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现在太平洋的这一水域每平方千米海面就有330万件大大小小的垃圾。新大陆的面积达343万平方千米,超过了欧洲大陆总面积的1/3。如果将这个新大陆和我国的省份面积进行比较的话,那么它几乎相当于西藏、新疆、四川和宁夏四省面积的总和。而且其增长速度相当惊人,在刚刚过去的10年里,它的面积增长了1倍,已蔓延到14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聚集了超过700万吨的垃圾。而从现在起到2030年,这一板块的面积还可能增加9倍。‎ ‎③在地球的这一地区,顺时针流动的海水形成了一个可让塑料垃圾飞旋的永不停歇的强大漩涡。数年来,北太平洋亚热带涡流将来自海岸或船队的塑料垃圾聚集起来,卷入漩涡,再通过向心力将它们逐渐带到涡流中心——一个面积为343万平方千米低动能区域。据统计,这片水域中的塑料垃圾与浮游生物的比例已为6:1。这样的比例令人非常担忧,特别是这还仅仅是浮在水面的垃圾:在这一水域的主要部分,塑料垃圾的厚度可达‎30米。‎ ‎④全世界每年大约就会制造出近亿吨塑料,其中仅有一小部分能够得到循环再利用。大部分废弃的塑料垃圾去了哪里?在废弃的塑料垃圾中,多数都被掩埋了,但还有一部分则“‎ 选择”了大海作为“最后的归宿”。海滩垃圾、捕鱼船丢弃物等等,都是海洋垃圾的直接来源,而我们在街边见到的某个塑料瓶、工厂排放出来的工业废物……这些都可能是海洋垃圾的间接来源。每当下雨,尤其是在暴雨冲刷后,各种各样的垃圾从四处进入雨水排水道或者河流中,最终抵达海洋。塑料的持久耐用,原本是其得以广泛应用的招牌特性,但反过来,当塑料泛滥成灾时,它的“顽固不化”却成了海洋挥之不去的梦魇。‎ ‎⑤由于我们使用的大多数塑料制品并不能在自然环境中直接降解,如果不加干预其平均寿命会超过500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分解成越来越小的碎块,而分子结构却没有任何改变。这些“塑料沙子”表面上看起来与海洋动物的食物极为相似,一旦被吞食将无法消化、难以排泄,最终将导致鱼类和海鸟因营养不良而死亡。另外,这些塑料颗粒还能像海绵一样吸附高于正常含量数百万倍的毒素,其连锁反应可通过食物链扩大并传至人类。投入海洋的东西会进入动物体内,最终在我们的餐桌上出现。‎ ‎⑥今年8月,一支由各国科学家和志愿者组成的探险队伍,启程前往这个“垃圾大陆”进行考察,他们想要搞清楚这个“新大陆”的成因,希望可以想出一个解决方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如果我们仍旧坐视不理,辽阔的海洋终将会被人类的垃圾所填满,这并非危言耸听。‎ ‎(1)请说说第①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4分)‎ ‎ 答: ‎ ‎(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 ‎ A.“垃圾新大陆”的面积等于西藏、新疆、四川和宁夏四省面积的总和。‎ ‎ B.全世界每年制造出近亿吨塑料,其中大部分能够得到循环再利用。‎ ‎ C.海洋中的塑料垃圾泛滥成灾时,它的“顽固不化”成了海洋挥之不去的梦魇。‎ ‎ D.海洋垃圾的直接来源有海滩垃圾、捕鱼船丢弃物和工厂排放出来的工业废物。‎ ‎(3)据美国媒体报道,在被捕获的一条鱼中发现26块塑料碎块。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简要说明形成这种现象的过程。(4分)‎ 答: ‎ ‎(4)阅读第⑥段的画线句子,作者认为,如果人类坐视不理,“辽阔的海洋终将会被人类的垃圾所填满”,作者说这句话的依据是什么?(5分)‎ 答: ‎ ‎【答案】‎ ‎(1)引出说明对象(写出“垃圾新大陆”或“太平洋垃圾大板块”亦对),引发阅读兴趣。‎ ‎(2)C ‎ ‎(3)要点提示:1.人类废弃的塑料垃圾;2.一部分流入大海;3.随着时间的推移,分解成越来越小的碎块。4.这些碎块被鱼吞食,无法消化,难以排泄,在海鱼体内。‎ ‎(4)“垃圾新大陆”面积巨大,增长速度快,垃圾数量多,来源广泛,许多塑料制品不能直接降解,假如人类坐视不理,日积月累,海洋一定会被垃圾填满。‎ ‎63.(2010,福建省宁德市,20—21,8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20-21题。‎ 神奇的福鼎白茶 ‎①白茶属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福鼎白茶以其神奇的特点在中国白茶中出类拔萃,深受人们的喜爱。‎ ‎②福鼎有适合白茶生长的独特环境。以福鼎大白、福鼎大毫为原料茶的福鼎白茶种植区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8.‎5℃‎左右,年降水量约1669.‎‎5mm ‎,年相对湿度80%,山区平均无霜期228天。这样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白茶的生长。福鼎市濒临海洋,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除了海滨一带有少数的低山平地外,大多数海拔在500‎-800米之间,有的乃至‎1000米之上。太姥山就分布在境内的西南部。这种独特的地势有利于海洋暖湿气流进入。千百年来,经过风化腐蚀,形成了很适合白茶生长的红壤、黄壤、紫色土和冲积土。这种独特的生长环境使得福鼎白茶与其他地方的白茶相比,具有香气清高、豪香持久、鲜醇嫩爽等优良品质。‎ ‎③福鼎白茶制作工艺自然高超。它的制作讲究“自然萎凋,不炒不揉”。一般来说,绿茶是没有经过发酵的。制作中要经过采摘、炒青、揉捻、干燥等过程。红茶要经过完整的发酵,制作过程包括采摘、萎凋、揉捻等,但没有炒青这道工序。白茶的制作综合了绿茶和红茶制作工序的优点,以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为主,通过除梗、去片、蜡叶、红张、暗张之后,以文火进行烘焙至干,只宜以火香衬托茶香,待水分为4-5%时,趁热装箱。由于制作过程讲究天然,以最少的工序进行加工,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茶叶中的营养成分。因制作工艺自然高超,今年5月福鼎白茶的制作工艺光荣入选我国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④福鼎白茶还有特别的营养成分。除了含有茶类所具有的茶多酚,还含有人体所必需的活性酶和多种氨基酸。‎ ‎⑤现在,神奇的福鼎白茶已成为我市的一个品牌,走进世博会,走进联合国馆。相信不久的将来,“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的美名将盛传天下!‎ ‎20.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福鼎白茶的“神奇”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你从说明语言和说明方法两方面分析第②段“年平均气温18.‎5℃‎左右,年降水量约1669.‎5mm”这句话的表达效果。(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0、生长环境独特、制作工艺自然高超、营养成分特别 21、“左右”“约”表示约数,如果去掉就表示确数,显然有这两个词更符合事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严谨性 用具体的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福鼎适合白茶生长的气候特点 ‎64.(2010,福建省莆田市,9—10,8分)阅读下文,完成9-10题。‎ 当语言消亡时 陈赛 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濒危语言图谱》,全世界有7000多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将在本世纪消亡,80%-90%将在未来的200年灭绝。相比之下,动植物的灭绝速度要慢得多。‎ 语言的消亡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平均每隔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而且悄无声息。‎ 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森教授说:“‎ 想象一下,如果无缘无故的,鲸要灭绝了,或者金字塔要倒塌了,亚马逊森林被砍伐,人们会非常气愤,并且想尽办法去阻止,因为那些是人类共同的遗产,是肉眼可见的。语言是更加古老、复杂精细的人类财富,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结构独特的思想世界,反映了一种独特的人类存在方式。每种语言都有无限的表达可能性,无限的搭配可能性,它们的词汇、发音系统和语法,以精妙的结构组合起来,比我们手建的任何建筑更伟大。”‎ 语言的消亡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说这种语言的人消失了;第二,说这种语言的人放弃了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过去200年间,殖民主义是最大的破坏者,欧洲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消灭了150多种土著语言,在北美扫荡了300多种语言;现在则是全球化,经济和社会的压力逼迫人们从村庄搬到城市,他们的母语时时处在强势语言的压制之下。‎ 根据统计,世界80%的人口讲83种主要语言,剩下的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文字记载,没有字典,没有书,你在任何图书馆或者数据库里都找不到它们的资料。一切信息只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因此尤其脆弱。当我们失去一种语言,同时也失去这种语言中所包含的若干个世纪以来关于时间、季节、天文、地理、海洋生物、医学、植物、历史、神话、音乐,以及种种日常事务的知识和思考,哈里森教授把这些统称为“人类知识库”。‎ 这些知识难道不能被翻译成英文,融汇到一个单一语言的知识库里吗?‎ ‎“当然可以,但语言是一种结构化的信息组织形式。语言就像树一样,当人们转移到另一种语言时,原先那棵树的结构就塌了。”‎ 人类学家玛格丽塔·米德曾经谈到对于这个世界的最大忧虑:“我们的世界将被冲击成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的地方。人类的全部想象可能要被囚禁在单一的智力和精神形态里。”或许,语言的消亡,最可怕的不在于损失多少历史、文化或者物种的知识,而是我们在某一个早晨醒来时,甚至不记得这个世界曾经有过不一样。‎ ‎(选自《晚报文萃》2010年第2期,有删改)‎ ‎9.语言的消亡有多种原因,请根据文意写出其中的两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语言消亡产生的后果是什么?请根据文意加以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9、(1)殖民者对土著语言的破坏 (2)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有些语言处在强势语言的压制之下(3)语言的消失时肉眼不可见的,不易引起人们的警觉 (4)绝大多数语言没有文字记载,只能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因此特别脆弱 10、(1)语言中包含的各种“人类知识”随着语言的消亡而消失 (2)语言的消亡将世界变成单一的没有色彩的地方,将对文化的多元性造成极大的冲击 ‎65.(2010,福建省泉州市,9—11,9分)阅读《蔡资深古民居群》一文,完成9—11题。‎ 蔡氏古民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地处南安官桥镇,始建于清同治四年,完工于宣统三年,历时近50年。现存汉式古建筑16座,有序地分布在‎15300平方米的长方形地块中。东西通长‎200米,南北通宽100多米。轴线取南偏西五度,夏季南面日晒不入室内,冬季北风被后墙挡住,实为最佳朝向。整个建筑设计独特,布局严整,精工巧饰,气势恢宏。远远望去,就像整齐精致的城郭,红墙碧瓦,蕴秀其中,那屋顶连成一片,似海浪汹涌起伏。‎ 古民居的主体建筑为硬山及卷棚屋顶,穿斗式木构架,上铺红瓦及瓦筒,燕尾形屋脊。座座雕梁画栋,装饰着精美的木雕、泥灰雕、砖雕、石雕,细腻逼真,富有立体感。门墙厅堂书画点缀,施色有墨、彩、金、素,色彩斑斓,富丽堂皇;篆、隶、行、楷各具韵味;雕琢的图案中,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戏剧故事、山水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匾额如书卷、扇、菱,别具一格。门窗圆、拱、菱、方,形式多样,窗棂镌花刻鸟,千姿百态,装饰巧妙。‎ 建筑群体中的12座主体民居,面积适中,布局规整。东部七座成一排两列组合,由南向北纵深,前后平行;之间留有约两米宽的防火通道,笔直贯穿,透视感极强。西部四座成两排组合。其中一座在整个建筑群体中布局完整,功能齐全:东西两侧各设院门,入内是一宽大石庭,庭北正屋两进,东西护厝,大门居中,额书“莆阳世胄”;庭南有倒一列,为佣仆所居。整座建筑占地‎1250平方米,规模不算最大,但轴线完全对称,等级分明,十分庄严。‎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举世罕见,它既突出闽南建筑工艺特色,又融入西方建筑风格,极具艺术观赏性和社会研究价值。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开发,蔡氏古民居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游客。1977年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行六人专程到此考察,迪安博士说:“如此壮观的古民居建筑群,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中国著名的古建筑家郑孝燮对此直呼“真是相见恨晚啊!”‎ ‎(摘自《泉州古厝》有删改)‎ ‎9、蔡氏古民居群的总体特征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末引用两位专家的赞语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面对文章写法的分析,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总—分—总”的方式结构文章,分说部分先介绍古民居群主体建筑的装饰特色,再介绍12座主体民居的规整布局。‎ B、将空间顺序与逻辑顺序有机结合,是说明的内容既全面又重点突出。‎ C.说明方法灵活多样,如文中划线句,分别采用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D、语言非常平实,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为文章增色不少。‎ ‎【答案】9、设计独特,布局严整,精工巧饰,气势恢宏。‎ ‎10、突出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极具艺术观赏性和社会研究价值。(或“突出这座古民居建筑群的历史价值”)11、D ‎66.(2010,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7—10,8分)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7~10题。‎ 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 高峰 ‎①按照我们一贯的理解,沙漠地区缺乏生命所需的水,所以鲜有生命能在那里生存。最近,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却发现,不少沙漠地区并非干得不能生长植物,而是肥力不够,因为沙漠土壤中缺乏植物赖以生存的氮。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气候不断变暖,沙漠地区土壤中含量可怜的氮还会不断挥发,以气体的形式大量流失。‎ ‎②研究人员在美国莫哈韦沙漠地区选了几处试验点,通过精密测量仪器了解土壤中的氮是如何随着气温升降而变化着的。研究发现,不管有没有阳光照耀沙漠,当土壤温度达到‎400C~‎500C的高温时,土壤中的氮会以气体形式从土壤中迅速释放出来。而在沙漠中,每天都有数小时的地表高温。研究人员还发现,地表温度越高,沙漠土壤中释放氮的速度越快。因此,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沙漠的气温和地表温度也将越来越高,土壤中的氮也将越来越少,沙漠也将变得越来越贫瘠和荒凉。‎ ‎③近年来让农林科研人员头疼的现象也由此找到了原因,他们在干旱地区种植实验田地,虽然保障了充分的水,但是土地的出产还是不尽如人意。原来,干旱地区土壤的肥力本身不如气候温和地区,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和气候温和地区有相同的农林物产。‎ ‎④以往的研究表明,土壤中的氮是植物生长过程中除水之外的第二大必需营养物质。虽然全球气候变暖可让沙漠和其他干旱地区的降水比以往稍微增多一点,但是这只能带来临时性的草芽萌生,并不能阻止沙漠化进程的加快,更不可能带来多样化的绿洲生态,气候变暖在沙漠地区导致的损失比收获要巨大得多。‎ ‎⑤干旱地区的氮不但从土壤中偷偷溜走,而且很难再回到土壤之中。在气候温和地区,氮在土壤和大气中的循环是平衡的:当地土壤中的一部分氮虽然也会通过分解或植物收割流向大气,但是在雷雨天,空气中的氮气会在雷电的作用下变成氮肥回到土壤中。闪电时,电流高达10万安培,空气的温度会骤然增高,空气分子被加热到3万度以上(等于太阳表面温度的3~5倍),致使大气中不活泼的氮和氧化合,变成二氧化氮。大雨又将二氧化氮溶解成为浓度很低的硝酸,并随雨水降到地面,很快与土壤中的矿物质化合变成很好的化肥——硝石。然而,干旱地区很少会有雷雨天气,也就很少会有氮再返回到土地中。因此,干旱地区的氮平衡被恶劣的气候所打破,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中。‎ ‎⑥正是因为干旱地区氮的流失是不可逆转的,我们花再大的代价,也不可能让沙漠变成绿洲。除非,我们可以让沙漠地区的气温及地表温度降下来。‎ ‎⑦如果不能有效遏制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代表着沙漠未来希望的零星绿色将越来越少,直至完全绝迹,沙漠的扩张也将变得气势汹汹而且肆无忌惮。‎ ‎(选自《青年文摘》2010年第11期,有删改)‎ ‎7.对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球气候变暖 B.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 C.沙漠缺乏植物赖以生存的水 D.沙漠地区的恶劣气候 ‎8.下列说法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沙漠地区土壤中的氮含量很少,气候不断变暖导致它以气体的形式大量流失。‎ B.即使没有阳光的照耀,沙漠土壤中的氮也会随地表温度的升高而迅速释放出来。‎ C.如果能有充分的水,那么干旱地区土地的出产就会得到改善。‎ D.土壤中的氮是植物生长过程中除水之外的第二大必需营养物质。‎ ‎9.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③段中“让农林科研人员头疼的现象”是指沙漠“变得越来越贫瘠和荒凉”的现象。‎ B.气候温和地区的氮在土壤和大气中能循环而达到平衡,功劳在于大雨。‎ C.如果能让沙漠地区的气温及地表温度降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减少干旱地区氮的流失。‎ D.如果能有效遏制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那么沙漠扩张的势头将会减弱。‎ ‎10.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 )‎ A.第①段加点的词语“可怜”,重在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 B.“在沙漠中,每天都有数小时的地表高温”中的“都”字表示全部。‎ C.第⑤段用了作诠释、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D.本文采用的结构方式是“总-分-总”,采用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答案】7.B 8.C 9.B(功劳不仅在大雨,还有雷电)‎ ‎10.A(这里的“可怜”是“少”的意思,不表现作者思想情感)‎ ‎67.(2010,黑龙江省大庆市,13—16,11分)阅读《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回答13—16题(11分)‎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节选)‎ 梁思成 ‎①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空间转移的持续,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所以又有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②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③‎ 就举首都人民大会堂为例。它的艺术效果中一个最突出的因素就是那几十根柱子。虽然在不同的部位上,这一列柱和另一列柱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但每一根柱子都是另一根柱子的完全相同的简单重复。至于其他门、窗、檐、额等等,也都是一个个依样葫芦。这种重复却是给予这座建筑以其统一性和雄伟气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形象上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④历史中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从已被拆除了的中华门(大明门、大清门)开始就以一间接着一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进去,太和门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为一组“前三殿”与乾清门和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成为一组的“后三殿”的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乐句、乐段)的重复;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然而整个故宫,它的每一个组群,每一个殿、阁、廊、门却全部都是按照明清两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尽如此,都是无尽的重复。我们完全可以说它们“千篇一律”。‎ ‎⑤但是,谁能不感到,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去,就如同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那些殿堂、楼门、廊庑虽然制作方法千篇一律,然而每走几步,前瞻后顾、左睇右盼,那整个景色的轮廓、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一个接着一个新的画面出现在周围,千变万化。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成就。‎ ‎⑥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13.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作者着重向读者介绍的是( )(2分)‎ A.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 B.首都人民大会堂的建筑艺术效果最为突出。‎ C.历史中最杰出的建筑是北京的明清故宫。‎ D.优秀建筑往往以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 ‎14.读完本文后,说一说建筑中的“千篇一律”指的是什么。(2分)‎ 答: ‎ ‎ ‎ ‎15.仔细阅读文章③④⑤段,梳理说明层次,依次填写下表。(4分)‎ 段落 所举例子 艺术效果 第③段 人民大会堂 A ‎ ‎ ‎ 简单重复使这座建筑具有统一性和雄伟气概 第④⑤段 北京故宫的前三殿、后三殿及廊、庑、楼、门等。‎ B ‎ ‎ 所带来的艺术效果 ‎16.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说一说卢沟桥的美体现在哪里。(3分)‎ ‎【链接材料】‎ 北京的卢沟桥全长200多米,桥的两侧有281根望柱,柱间相隔大约一米。柱头刻着莲花座,座下为荷叶墩。放眼望去,两排柱子雄伟壮观。这281个望柱,每根柱上都有金、元、明、清历代雕刻的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1984年经过核查,查清桥上的石狮多达489头。‎ 答: ‎ ‎ ‎ ‎ ‎ ‎【答案】13.‎ ‎14.建筑中的“千篇一律” 指的是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以取得艺术效果方法。 ‎ ‎15.人民大会堂的几十根柱子 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或重复中有变化)‎ ‎16.①石柱的千篇一律与②石刻狮子的千变万化,③在时间与空间的持续中重复与变化,使流动与静止,虚幻与实在,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68.(2010,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6—20,9分)阅读《我们身边的碳排放》,回答16—20题。‎ 我们身边的碳排放 纪双城等 衣:“快速时尚”导致浪费 ‎①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说,从1990年到2005年,全球纺织品产量从4000万吨升至6000万吨。其中“快速时尚”趋势对纺织品生产和消费激增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衣服便宜了,消费者穿过几次就丢掉。但便宜衣服通常以人造材料制成,它们由石油化工原料合成,在这一过程中消耗的能源和排放的温室气体远远超过天然织物。而且,这些人造材料难以回收使用,自然降解也需要很长时间。‎ 食:少吃牛肉 ‎②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18%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于肉类排气。这一数据足以说明有关“食”的碳排放是如何重要。而在肉类消费中,牛产生的温室气体又是最多的,每生产‎1公斤牛肉相当于向大气排放3.6~6‎.8公斤二氧化碳。此外,饲料的生产以及饲养牲畜的农场排出废物也都要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德国健康杂志报道称,如果饮食中有三成热量是来自红肉(猪牛羊等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肉类)或乳制品,一年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1485.1公斤,而对应的白肉(鸡鸭鱼等)一年排放量约为‎1054.2公斤。‎ 住:盖节能房用再生纸 ‎③在寒冷的冬季,建筑取暖系统无疑将消耗大量能源。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未来3年北爱尔兰将建造50多套社会福利房,它们的节能效率超出平均水平75%。‎ ‎④在“住”的领域要减少碳排放,不仅包括房屋设计,房间里的各种设备也同样重要。‎ 例如冬季时将空调温度调低2度,夏季调高2度,每年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00公斤;其实卫生纸也有讲究,《新科学家》提倡用100%再生纸做的卫生纸,“‎ 尽管它用起来没那么舒服,但每吨再生纤维可减少1.5~2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行:绿色交通 ‎⑤二氧化碳的另一大来源是交通。‎ ‎⑥在欧洲,交通对能源消耗占到整体能源消耗量的20%~30%。减少出行带来的碳排放,第一步就是尽量选择公共交通。美国公共交通联合会称,公共交通每年节省近53亿升天然气,这意味着能减少1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 摘自2009年《环球时报》,有改动 )‎ ‎16.作者为什么要写我们身边的碳排放?(2分)‎ ‎17.文章第②段划线处主要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2分)‎ ‎18.文章第⑥段加点词“近”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19.对于如何减少我们身边的碳排放,你还有哪些想法?(文中涉及的除外)(2分)‎ ‎【答案】16.为了要告诉我们从日常生活入手来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 ‎17.列数字,准确说明了在肉类消费中,牛产生的温室气体是最多的。‎ ‎18.不能, 因为公共交通每年节省的天然气只是接近53亿升,并非确指,去掉后与事实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9.示例1:①尽量步行或者骑自行车;②尽量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示例2:①尽量使用节能灯;②尽量少洗衣物。‎ ‎69.(2010,湖南省衡阳市,12—16,10分)阅读《甘露的秘密》,回答问题 甘露在我国古代人们的心目中,是一种了不得的“神物”,被认为是“神灵之精,仁瑞之泽”, “天下升平则甘露降”,就像龙、凤、龟、麟一样,一向作为吉祥的瑞征。有些帝王听说域中喜降甘露,连当时的年号也以甘露命名。汉宣帝刘询,吴国的归命侯孙皓,西晋前秦的苻坚等,都曾以甘露作过年号。‎ 传说甘露还是一种延年益寿的“圣药”,“其凝如脂,其甘如饴”,吃了能使“不寿者八百 岁”,所以称为“天酒”、“神浆”。于是,它便成为那些妄想长生不老的封建帝王、贵族豪强们所梦寐以求的珍宝。‎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 年),汉武帝为了吃到甘 露,在长安城外的建章宫内建造了一座高二十丈、大七围的承露盘。清朝的乾隆皇帝梦想“长生久视”,也效法汉武帝建造了一座铜仙承露盘。一尊铜仙塑像,立于四米多高的蟠龙石柱之上,手托铜盘,祈求上天赐露。如今这座承露盘,仍坐落在北京北海公园琼岛西北面的半山之上。‎ 汉武帝和乾隆究竟得到天赐的甘露没有?古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我可以断定,在他们的承露盘里,永远也不会得到什么“天酒”“神浆”。因为所谓的甘露,根本就不是什么天降的“神灵之精”,说起来实在可笑,它不过是一种蚜虫的排泄物。‎ 蚜虫是一种附生在草木枝叶上的小虫,又名蝣蚁、地蚤、木虱、油虫,种类很多,全世界已经发现的有2000多种。其中除五倍子蚜虫外,都是庄稼的大敌。危害庄 稼、蔬菜、果木的麦蚜、豆蚜、棉蚜、菜蚜、桃蚜、柑蚜、苹果绵蚜、葡萄瘤蚜、甘蔗绵蚜等,都是蚜虫家族中的成员,它们专靠吸取植物的汁液为生,是农业的害虫。蚜虫在觅食的时候,先用那唇端的短毛,向四周探索一番,一旦发现了可以猎食的目 标,便将那根尖细的刺吸式口器刺进植物组织内部,不停地吸取植物体内的浆汁。植物遭到蚜虫的危害,有的发生卷叶病、黄萎病,有的发生肿瘤病、黑霉病,不仅影响正常生长,严重的还会大片地枯死,造成灾 害。法国昆虫学家莱拉特和凡拉在1880年曾作出一个估计,法国葡萄园受葡萄瘤蚜为害而造成的损失,每年达1000万法郎。1951年,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的棉田,一度遭到棉蚜的侵害,结果使籽棉减产1.5亿斤。蚜虫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实在惊人!‎ 蚜虫吸取了植物的汁 液,经过消化系统的作用,吸收了其中的蛋白质和糖 分,然后把多余的糖分和水一起排泄出来,洒在植物的枝叶上,有的“其凝如脂”,有的“皎莹如雪”,这就是所谓的甘露。宋代文豪苏东坡在《物类相感志》中记载说:“此露天降,着草木上,如饴糖。”蚜虫的排泄物确实含有较多的转化糖、甘蔗糖和松子糖。据分析,其中碳水化合物占70%左 右,糖精占20%以上,蛋白质占3%。说它有滋养作用,确是诚言不谬。但是,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实在想不到这东西竟来自小小的蚜虫。‎ 最早揭穿甘露的秘密的是我国明代学者杜镐,他 说:“……此多虫之所,叶下必多露,味甘,乃是虫之尿也。”一泡虫 尿,竟被那些昏庸的封建帝王当做天赐的“天酒”、“神浆”,实在荒唐得可笑! ‎ ‎12.根据文章的说明内容,简单概括甘露的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帝王、贵族、豪强们对甘露梦寐以求的原因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概括甘露产生的代价。(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概括本文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列出三种即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一泡虫尿,竟被那些昏庸的封建帝王当做天赐的“天酒”、“神浆”,实在荒唐得可笑!”你从这句话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在古代人们的心目中,甘露是一种了不得的“神物”‎ ‎ 作为吉祥的瑞征,而实质上它是一种蚜虫的排泄物,内含有较多的转化糖、甘蔗糖和松子糖,有滋养作用。13、因为在古代人们心目中,甘露是一种了不得的“神物”,而且是一种能延年益寿的“圣药”,“其凝如脂,其甘如饴”,吃了能使“不寿者八百 岁”,被那时的人们称为“天酒”、“神浆”。14、蚜虫通过吸取植物的汁液,经过消化系统的作用吸收其中的蛋白质和糖分,然后把多余的糖分和水一起排泄出来,洒在植物的枝叶上,就是所谓的甘露。植物被蚜虫吸取其中的汁液后,有的发生卷叶病、黄萎病,有的发生肿瘤病、黑霉病,不仅被影响正常生长,严重的还会大片地枯死,造成灾害。15、引用史料、举例子、列数字16、人类如果不懂科学知识,将会是可笑而可悲的。‎ ‎70.(2010,湖南省益阳市,17—21,10分)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 国宝——大熊猫 ‎①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的熊”,也就是“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相似于猫”。严格地说,“熊猫”是错误的名词。这一“错案”是这么造成的:新中国成立前,四川重庆北碚博物馆曾经展出猫熊标本,说明牌上自左往右横写着“猫熊”两字。可是,当时报刊的横标题习惯于自右向左认读,于是记者们便在报道中把“猫熊”误写为“熊猫”。“熊猫”一词经媒体广为传播,说习惯了,也就很难纠正了。于是,人们只得将错就错,称“猫熊”为“熊猫”。‎ ‎②其实,科学家定名大熊猫为“猫熊”,是因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属于食肉目。‎ ‎③后来熊一直保持肉食习惯,而大熊猫却弃荤食素,最喜翠竹,偶尔也吃玉米秆、幼杉树皮。这是为什么呢?据科学家研究,大熊猫远祖虽是肉食动物,后来,由于寻不着肉食,只得吃满山丛生的竹子,代代相传,也就养成了吃竹子的习惯。大熊猫食用的竹类共有17种,其中最爱吃的是冷箭竹和华橘竹。不过,竹子中的营养成分不多,主要是难以消化的纤维素,所以大熊猫食量很大,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凡是大熊猫活动的地方,最容易发现的就是一堆堆纤维素粪便。不过,大熊猫有时也显露食肉的本性,捕食竹鼠之类的动物。‎ ‎④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与季节关系很大,冬春季多生活在‎3000米以下没有积雪或积雪较少的山谷地带。冬天照常活动,没有冬眠的习惯。夏秋两季则多在‎3000米以上的地带活动。天气炎热时,也常到山沟里的小溪、小河旁喝水,有时候还下水游泳。大熊猫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到处流浪,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睡到哪里。别看它笨重肥大,走路摇摇晃晃,爬起树来却挺高明。它的听觉非常灵敏,受到惊扰时,就非常灵活地攀上高高的树梢,躲藏起来。‎ ‎⑤大熊猫性情孤僻,平时独来独往,只有在发情期,雌雄才暂时同居。它们的繁殖力很低,一般每胎产一仔,有时可产两仔。分娩期间多以枯树洞为巢穴。奇怪的是,一只体重‎100公斤以上的成年大熊猫,刚生下来的仔熊猫却小得出奇,体重只有0.1~0.‎15公斤,像只小老鼠,仅相当于母体重量的千分之一 ‎,因此不易成活。大熊猫从出生到长大为成体约需两年左右时间。‎ ‎⑥正因为大熊猫繁殖艰难,存活又难,所以现今我国野生的大熊猫屈指可数,估计只有1000只左右。‎ ‎⑦大熊猫之所以珍贵,不仅因为它体态可爱,数量稀少,更重要的是,它是有着300万年历史的古老动物,对科学工作者研究古代哺乳动物具有珍贵的价值。化石研究表明,大熊猫几百万年来的形态构造变化不大,现今的大熊猫仍然保留着许多原始的特征。因此,大熊猫有着“活化石”之称。‎ ‎                         (选自叶永烈《国宝——大熊猫》,有删节)  ‎ ‎17.选文说明的中心是           ,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顺序。(2分)‎ ‎18.理清全文的思路,根据③~④段的内容,把下面的空缺处填写完整。(2分)‎ 大熊猫名称的由来 大熊猫的性情与繁殖 大熊猫珍贵的原因 ‎19.文中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去掉后,对原意影响不大的一项是(2分)‎ A.严格地说,“熊猫”是错误的名词。‎ B.大熊猫食量很大,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 C.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与季节关系很大,冬春季多生活在‎3000米以下没有积雪或积雪较少的山谷地带。‎ D.大熊猫从出生到长大为成体约需两年左右时间。‎ ‎21.结合全文内容,请写出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的原因。(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7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 逻辑 ‎18.大熊猫的饮食习惯 大熊猫的活动范围(生活习性)‎ ‎19.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准确形象地说明了仔熊猫小得出奇,不易成活 20. D ‎21.大熊猫是有300万年历史的古老动物,几百万年来,它的形态结构变化不大;对研究古代哺乳动物有珍贵的价值。‎ ‎71.(2010,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17—20,11分)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 植物“气象员”‎ 张晓天 ‎①植物不仅供给人们氧气和果实,而且也可以预报天气。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观察到了一些植物预报天气的规律。发现它们可以预报阴雨和温度。‎ ‎②天气晴朗时,南瓜蔓梢是向上翘起生长的。如果发现南瓜蔓梢下垂,那是天气转为阴雨的征兆;如果在连绵阴雨的天气里,南瓜蔓梢由下垂转为上翘,那就表明阴雨天气即将结束,晴朗的天气马上就会到来。南瓜蔓为什么能指示天气呢?原来,天气在变化时,南瓜有向阳性和向阴性,这是南瓜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天气保护自身所形成的特性。‎ ‎③风雨草生长在我国西双版纳的密林中,能预报风雨,它开花的习性很特殊,没有固定的时间。可每当暴风雨来临之前的两三天,它那小巧玲珑的花就开放了。而且暴风雨过后,它的花开得越发齐整和鲜艳,好像只有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才能显露其本身。‎ ‎④“含羞草害羞,天将阴雨。”天气正常时,你用手指触动它的叶柄,叶子马上就会合拢,但是很快就会恢复常态。如果叶片自然下垂合拢,便是阴雨天气的征兆。‎ ‎⑤在秘鲁的安第斯山区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晴雨花”,它的花瓣紧密无隙,吸水性和透气性都很弱。因此,每当下雨前气压低、空气中的水气密度饱和时,花蕊深处的露珠也就消失了。这种现象是表明晴朗天气即将逝去,阴雨天马上就要到来。因此,当地居民将这种花称为“晴雨花”。‎ ‎⑥在炎热的夏季里,茅草的叶子和茎的交界处会冒出一小团水沫来,好像螃蟹吐沫那样,因此老百姓总结出“茅草叶柄吐沫,明天冒雨干活”的农谚。‎ ‎⑦在瑞典的南部生长着一种名叫“三色鬼”的草,人们称它为“天然寒暑表”,因为这种草对温度的变化极为敏感。在‎20℃‎以上时,它的叶片都是向斜上方伸出;温度若降低到‎15℃‎时,枝叶就向下运动,直到与地面平行时为止;当温度下降到‎10℃‎时,枝叶向下弯曲:如果温度回升到原来的状况,叶片就会恢复到原状。‎ ‎⑧栗子树不但感觉灵敏,而且还能预测天气。进入冬季以后,在预测到有霜或下雪的坏天气将要来临时,它会提前几个星期长出芽来。研究证明,栗子树是在对夜间的时间长度进行“测量”之后,预知严冬的到来。‎ ‎⑨在我国东北各省,农民喜欢在房前屋后或田边地头种植鬼子姜,用它的块茎来腌制咸菜。据观察,鬼子姜能准确预报初霜,在它开花10天左右,就要降第一场霜了,从而提醒农民做好防霜抗冻的准备工作。‎ ‎(选自2010年第5期《百科知识》,略有删改)‎ ‎17.选文标题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分)‎ ‎18.下面农谚适合用于本文的一项是( )(2分)‎ A.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 B.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C.老鹰盘旋,天气转晴。‎ D.子夜杜鹃啼,来日晒干泥。‎ ‎19.选文第⑥⑦段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 ‎20.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看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链接材料:‎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庄稼;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大自然的语言》)‎ ‎【答案】17、打比方 形象的说明植物可以预报天气的特点18、A 19、不能调换。②至⑥段介绍说明植物能报阴雨,⑦起说明能预报温度,这样安排符合逻辑顺序。所以不能调换 20、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 ‎72.(2010,山东省潍坊市,16—18,7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一18题。(7分)‎ 人体内的“联合国”‎ 曹明华 ‎①你也许不一定意识到,在你身上大约100万亿个细胞中,只有10%是真正属于人类的。而其余的90%,完全被外来者占据着,包括细菌、真菌,和其他形形色色的微生物……‎ ‎②在你的眼睫毛上,有一种微型的小蠕螨。它们长年累月地在那儿饮食起居、交配、繁殖,从不离开……除了极偶然地,趁你夜间熟睡,它们悄悄地离开你的眼睫毛到你脸上作一次夜间散步。‎ ‎③假如你不经常刷牙,你会在牙齿表面有一层300到500个细胞厚度的细菌膜。它们在你牙齿一出生时就赶来报到,而一直要等到你的全口牙齿全都掉完才悄然离开。‎ ‎④同时,在构成我们人体最根本的基因组中,大约有1/12是由在千百万年以前感染过我们祖先的某些病毒的DNA构成的。它们诡谲地将自己的“拷贝”塞嵌入我们人体的基因组内,从而可能引发我们体内基因变异等一系列新型的遗传性疾病。‎ ‎⑤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行走着的生态系统,没有绝对的健康,只有相对的平衡。因为在我们人体这个由为数众多的外来户居住着的小小“联合国”里,很难有长久的和平。只有在动态中求平衡,不断地进行调解,又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再由一段段短暂的安宁组成较为长久的相容和共存。‎ ‎⑥现代西方医学虽然在战术上极其精到,而在战略上,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反倒是中国传统的中医,虽未精确到计算出人体上有90%的细胞为外来居住者,却智慧地悟出了要有一个“联合国”式的和平机构,它反对像西医那样动不动就用医疗器械来一场歼灭战。好的中医是一门不断地在动态中调节人体各方面平衡的艺术,它和西医的区别,有点像“人治”‎ 和“法治”的区别。‎ ‎⑦如今,已经有愈来愈多受西医训练的人,开始探索并接受了日益流行的“整体医学”观念:每一个人都存在他/她自身的“人体能量场”,而这一人体能量场又置于宇宙能量场之中。对这种能量场的调节和平衡,是维护健康的关键。西方“整体医学”所行走的方向,与我们的中国传统医学,有“殊途同归”之妙。‎ ‎⑧但是,无论西医中医、庸医神医,一个不变的规律是:没有一个医生是能够对他的每一个病人下承诺的。我还深深记得那个用一副七味的草药便治愈了我顽固性支气管炎的中医。他为我看病时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治得了病,治不了命!”后来,我才得知他同时还在看着几个重症癌症病人……一个人真正的病因,与一个人的起居、性格、环境等等因素互相纠缠着,当这种纠缠到了一定程度后,无论西医中医,庸医神医,能力都是有限的。就像一位医生所说:有些病要看西医,有些病要看中医,还有些病要看上帝,而大多数时候,则要靠我们自己。‎ ‎(《文汇报》2009 年7 月27 日,有删改)‎ ‎16.选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写出三种,并选择一种举例说明其作用。(3 分)‎ ‎ ‎ ‎17.作者在文章末尾引用了一位医生的话“有些病要看西医,有些病要看中医,还有些病要看上帝,而大多数时候,则要靠我们自己”。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大多数时候,则要靠我们自己”的理解。似分)‎ ‎ ‎ ‎18.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选文说明的对象是人体“生态系统”及其与健康的关系。‎ B.只要我们经常刷牙,在我们的牙齿表面就不会存在细菌。‎ C.选文前四段和第⑤段之间存在逻辑关系,顺序不能调换。‎ ‎【答案】16.使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作引用等。‎ 举例子:如第②③④段用人的眼睫毛、牙齿,甚至基因组中,都有细菌长期“占据”的现象,说明人体内存在大量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的事实。‎ 列数字:如第① 段中,用“100万亿、10%、90%等具体数据准确说明人体内存在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的数量。‎ 打比方:如将人体内的“生态系统”比喻为“联合国”,形象地说明了人体内各种细胞间的动态平衡关系,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特征。‎ 作引用:如末尾引用一位医生的话,说明医生的作用是有限的。‎ ‎( 3 分。说明方法写对三种1 分;举例1 分,作用分析1 分)‎ ‎17.多数情况下,维护健康需要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调节身体内部各方面的平衡。(2 分。意思对即可)‎ ‎18.B ( 2 分。牙齿表面的细菌“在你牙齿一出生时就赶来报到,而一直要等到你的口牙齿全部掉完它才悄悄离开”。即使经常刷牙,也不会提前离开)‎ ‎73.(2010,新疆乌鲁木齐市,6—8,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上海世博会与低碳科技 ‎2010年上海世博会把“低碳世博”作为办会目标之一,实现世博园区的低碳排放。即世博园区内客运交通工具“零排放”;建筑和照明二氧化碳排放减少30%;园区内雨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100%,雨污水综合利用率达到30%以上;工程废弃物和垃圾100%回收利用,资源化利用达到50%以上。‎ 世博园区的规划以“和谐城市”为主要理念,参照适宜步行距离和宜人尺度进行设计。4个大型绿地公园和其他绿地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其中采用了具有生态净化功能的湿地系统以及其他水体修复技术。‎ 世博会大规模应用太阳能技术。大量的太阳能电池安装在中国馆、世博中心、主题馆等建筑的屋顶、玻璃墙面上,与建筑融为一体。太阳能发电系统总装机容量为4.6兆瓦,是园区内使用量最大的绿色能源,也远大于历届世博会太阳能应用的规模。据计算,该系统年平均发电量约为408万千瓦时,可减排二氧化碳3330吨。‎ 世博园区内60%-70%的室外照明采用半导体(LED)照明,其中景观照明部分80%以上由LED担当。园区照明还从亮度上进行了分区分级。‎ 世博会场馆通过江水冷却水系统,直接从黄浦江取水,经加药控制微生物和藻类生长后,作为冷却用水供水源热泵机组使用,使用后的温水排入黄浦江。采用江水源热泵技术,与燃气供热相比,年运行一次能耗可减少40%-60%,年运行费用可降低50%-70%,年运行能耗节省约5740兆瓦时,折合约1000吨标准煤,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600吨。‎ 世博会使用各类新能源汽车超过1000辆,其中园区内的零排放车约500辆。‎ 世博园核心区域的世博中心、演艺中心、主题馆、中国馆和世博轴,都建设了屋面雨水回收系统,对雨水加以收集利用,预计可节约自来水100多万立方米。此外,主题馆还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垂直绿化墙。这些主流或前瞻性的生态建筑技术,均会对减排或捕获二氧化碳发挥重要作用。‎ 世博会许多展馆的主体演绎也包含了低碳的内容。五大主题馆之一的“城市星球馆”就是专为探讨城市人居与地球自然环境之间如何健康互动而设立的;中国国家馆还把节能减排作为展示主题加以精彩演绎;城市最佳实践区更是汇聚了全球诸多城市先进的低碳科技实践。‎ 上海世博会大量应用的一系列低碳科技创新成果,一方面为实现低碳世博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也为低碳科技的加速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选自《科学》2010年第1期,有删改)‎ ‎6.下列不完全属于“低碳科技”的一项是( )‎ A.湿地和水体修复等环境净化技术。‎ B.太阳能、电动车等清洁能源技术。‎ C.房屋雨水收集系统等生态建筑技术。‎ D.展馆中关于低碳的主体演绎技术。‎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世博园核心区域的一些建筑都修建了雨水回收系统,雨污水经过收集处理后都重新得以综合利用。‎ B.本届世博会的太阳能发电系统,总装机容量远大于历届世博会的太阳能应用规模,成为园区内使用量最大的能源系统。‎ C.江水源热泵技术就是从黄浦江取水经基本净化处理后,作为冷却用水供热泵机组使用的技术,与燃气供热相比可大大减少能耗。‎ D.太阳能技术、新能源汽车、生态建筑技术等一系列低碳科技成果必将会在世博会后得到迅速推广和广泛应用。‎ ‎8.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重点介绍低碳科技的特点及其在上海世博会中的广泛应用和未来发展前景的事理说明文。‎ B.本文采用逻辑顺序,依次说明了低碳科技在上海世博会环境、能源、建筑等方面的应用状况。‎ C.文章第三段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准确、清楚地说明了太阳能在世博会上的应用状况及效能。‎ D.本文的语言平实而严谨,既有明白晓畅的介绍,又有一些限制词和必要的专业术语的正确使用,适于一般读者阅读。‎ ‎【答案】6、D ‎7 C ‎‎8 A ‎74.(2010,云南省昆明市,14—18,11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18题。‎ 让海水不再入侵 ‎①海水入侵是滨海地区常见的一种自然地质灾害。给沿海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危害,海水入侵时指人为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破坏了海水与淡水系统之间的水动力平衡,导致海水向陆地淡水含水层运移,咸、淡水界面向陆地方向移动的现象。‎ ‎②在重力条件下,水总是从高水位地区流向低水位地区。一般情况下,陆地淡水含水层的水位比海水水位高,不会发生海水入侵现象。但长期大量抽取陆地淡水,导致地下淡水水位低于海水水位,原有的水动力平衡状态被破坏,海水就会通过透水层渗入陆地淡水含水层中,造成海水入侵现象。‎ ‎③海水入侵主要发生在地下水开采量较大的沿海城市。全世界已有几十个国家发现了海水入侵现象。我国大连、秦皇岛、天津、北海、莱州等沿海城市都出现了海水入侵现象,环渤海地区是我国海水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地区,山东省莱州市是我国发生海水入侵面积最大的城市。入侵面积超过260平方千米,年均侵入速度高达10平方千米以上。‎ ‎④造成海水入侵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人为超量开采地下水是海水入侵的直接原因。人类在滨海地区的部分建筑也是海水入侵的因素之一,例如结构不完整的水井、未加填塞的钻孔、海岸采矿的洞穴等等,都可能成为海水入侵的通道。大气降水也是影响海水入侵的一个重要因素:干旱年份,地下水补给量少,海水入侵就会加速;丰水年份,地下水补给量增多,对海水入侵会有缓解作用。‎ ‎⑤在发生海水入侵的滨海地区,地下淡水水质咸化,如果使用盐分增加的地下水灌溉,会导致土壤表层盐分聚集,造成土壤盐渍化,降低土壤肥力,影响农作物产量。其次是水田面积减少,旱田面积增加,更为严重的还会导致工厂、村镇集体搬迁,入侵区就会成为不毛之地。‎ ‎⑥海水入侵还会带来一系列的健康问题。由于海水中碘和氟的含量偏高,如果居民常年饮用咸水,就会患上甲状腺肿大、氟斑牙等疾病。有数据显示,受海水入侵影响地区的人口平均死亡率比非入侵地区高1‰。‎ ‎⑦如何防治海水入侵呢?常用措施:一是开源节流,其主要手段是对滨海地区地下水资源进行优化管理,如拦截和存蓄降水并用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兴建跨流域调水过程将淡水引入滨海地区等,二是构筑防渗帷幕,即在地质条件允许的滨海地区构筑防渗帷幕,适当地拦蓄地下径流,减少地下淡水入海量。三是适应性生态改良试验,即直接利用地下微咸水或将其与淡水混合利用浇灌耐盐作物,分区治理,发展海水入侵区经济的生态改良试验,如在海水入侵区建立适合区域生态特点的农、牧、渔、林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改良土壤。‎ ‎⑧目前我国在海水入侵现状的调查、基本理论探索、模型研制、预测预报和防治措施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已经从简单的定性调查走向定量化和模型化,并已从理论研究走向工程实施。‎ ‎(选自《百科知识》)‎ ‎14.选文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有说明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海水入侵会造成哪些危害?”这个句子是从选文中摘录下来的,请问应将它放回选文哪一段的开头?(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⑦段“如何防治海水入侵呢?”一句中,加点词语“防治”能否改为“防范”?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2分)(( )‎ A.我国海水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地区是环渤海地区,山东省莱州市是我国发生海水入侵面积最大的城市。‎ B.人类在滨海地区的建筑也是海水入侵的因素之一。‎ C.适应性生态改良试验是直接利用地下微咸水或将其与淡水混合利用浇灌耐盐作物,分区治理,发展海水入侵区经济的生态改良试验。‎ D.选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行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 ‎18.请对以下材料进行探究,写出探究结果。(2分)‎ ‎【材料一】如果居民常年饮用咸水,就会患上甲状腺肿大、氟斑牙等疾病,有数据显示,受海水入侵一项地区的人口平均死亡率比非入侵地区高1‰。‎ ‎【材料二】‎2009年10月17日,马尔代夫总统和13名官员在‎6米深的海水下召开“水下内阁会议”,签署了一份“SOS”文件,呼吁所有国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否则海平面上升,这个印度洋岛国或许会在一个世纪内被海水淹没。‎ ‎【材料三】近年来,由于大片森林被砍伐等原因,野生虎面临着诸多的生存危机。世界自然基金会最新调查报告显示,全球野生虎的数量仅剩3200头左右,如今适宜野生虎生存的栖息地比上一个虎年减少了40%,仅为历史平均水平的7%。‎ ‎【答案】14、简明周密、科学准确地说明了海水入侵的本质特征,使读者对海水入侵现象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15、第⑤段 16、不能。“防治”有防范、治理两层意思;“防范”是指防备、戒备的意思,不含“治理”之意,如用“防范”与选文内容不符,语言不准确。17、B 18、示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了人类自身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75.(2010,云南省普洱、西双版纳市,15—18,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沙尘暴与沙尘源 ‎①沙尘暴的形成有三种主要因素:第一,大风;第二,对流层低层强烈垂直;第三,当地地理环境中存在着丰富的沙尘源。我国有两大沙尘暴多发地区:一是西北地区,主要集中在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二是华北地区,这里的沙尘暴直接影响首都北京的安全。‎ ‎ ②我国沙尘暴日益严重,从沙尘源的角度看,主要是土地不合理开发和不合理耕作所致。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有关方面管理的不到位,西北、华北地区土地大量开垦,草原过度放牧,自然植被严重破坏,形成了大量裸露、疏松、干燥的土地并被风蚀,潜在着大量的沙尘源。‎ ‎③当大风来到的时候,被风蚀土壤中的粗粒子在距地表高度1—‎2米的范围移动。而大量细小颗粒悬浮于风中,顺风位移到几百公里以外,形成大的尘埃团并引起空气质量问题。悬浮颗粒对空气和土壤质量的破坏都很大。扬尘使能见度降低,污染空气,损坏财物,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而同时这些细小粒子又是土壤中最肥沃的部分,其有机质和氮元素的含量是原土壤的两倍。‎ ‎ ④‎ 研究的结果表明,沙尘中的大量悬浮颗粒主要来自农田。这是我国传统的耕作方法所造成的。传统的耕作方法要求对土壤进行多次的耕翻、犁耙,以造成一个疏松的耕层。然而正是如此,土壤便得不到保护,这是水土流失和严重风蚀的重要根源。所以,防治沙尘暴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减少和控制农田的风蚀,要利用生长的作物和作物残茬来保护农田。这就关系到对我国传统的耕作方法的否定。‎ ‎⑤据此,防御沙尘暴的主要措施就是推广农田免耕法。免耕法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壤翻耕,将作物残留于地表的一种改良的、集约的、防御水蚀和风蚀的作方法。免耕法耕作体系取消了许多传统的耕作作业,如耕翻、犁耙、整地等。作物残留物的覆盖能有效地减少直接作用于土粒的风力,又能改善土壤表面状况,提高土壤抵御风蚀的能力,限制土壤的颗粒运动。‎ ‎⑥2001年由农业部资助,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省进行了1100亩农田的免耕试验成效显著。通过实验,我们不但看到了免耕治理的积极作用,而且还发现免耕种植具有较大的增产节支的效益。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降低种地成本。免耕播种减去了传统耕作的耕翻、犁耙和整地等环节,每亩节约费用18—20元。二是保墒蓄水、苗全苗壮。免耕播种土壤翻动较小,有利于保蓄土壤水分。免耕播种比传统播种提前出苗7—15天。三是作物增产。小麦的免耕种植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增产率达45.48%。‎ ‎(文章有改动)‎ ‎15.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分)[来源:学科网ZXXK]‎ ‎16.请简要分析第②段划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17.选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第⑥段使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3分)‎ ‎18、近几年,西双版纳的环境遭到了一定的破坏,为了让北回归线以南的这块唯一的绿洲永远长青,请用你的智慧为西双版纳的明天出谋划策。(3分)‎ 答案提示:‎ ‎【答案】15、本文说明了沙尘暴形成的原因(1分)和防治措施(1分)16、连用两个“不合理”,突出强调了(1分)不科学的开发和耕作是形成沙尘源的主要原因。(2分)17、逻辑顺序。(1分)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2分,写出两个即可得分。)1‎ ‎76.(2010,云南省昭通市,15—18,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让“低碳”成为一种习惯 ‎①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低碳”之风扑面而来,一时间,“节能减排”“低碳生活”成为当下的流行语。“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等新概念、新政策在世界各国风起云涌。‎ ‎②何谓“低碳生活”?顾名思义,就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 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通过对居家、办公、交通、出游等个人生活方式或者消费习惯的简单改变,直接或间接地实现节能减排,最终达到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③推行“低碳生活”,要从转变理念做起。努力降低碳排放,实现低碳发展不仅是为拯救地球家园所做出的行动,也是为了使我国走上节能减排的新兴工业化道路,最大限度地节约有限资源,提高利用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倡导“低碳生活”,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必须树立与之相应的理念。要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开展专项宣传活动,向公众介绍日常生活中如何减少碳排放,让“低碳”理念融入大家日常生活,并开展节水节电节气活动,以实际行动为节能减排做贡献。‎ ‎④过“低碳生活”,要从小事做起。“低碳生活”与我们息息相关,涉及衣、食、住、行、用的方方面面。据《生命时报》报道,少买一件衣服可减少二氧化碳2.‎5千克,少喝0.‎5千克酒,可减排二氧化碳‎1千克,少用0.‎1立方米装修用木材,可减排二氧化碳64.‎3千克,少用1个塑料袋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0.‎1克,少开一天车可减少‎98千克二氧化碳……就个人而言,过“低碳生活”,完全可以从改变一些生活细节入手,从点滴做起,积极实践“低碳生活”,让 “低碳”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成为一种时尚。‎ ‎⑤倡导“低碳生活”,要强化责任意识。在生活中如何减少碳排放量,如何抑制全球变暖,我们承担着共同的责任。为了将来能喝上干净水、呼吸到新鲜空气、吃上放心食物,每个人都应“责”字当头。要把低碳工作、低碳生活作为一种正确的习惯培养起来,作为勤俭节约的重要内容来发扬,从现在做起,从日常工作做起,杜绝长明灯、长流水;平时少乘车多走路,少坐电梯多爬楼;多用网络办公,少用打印机;开短会、讲短话、行短文,改变那种高消耗、低效益等现象。总之,人人注意节能,事事讲究减排,处处推崇环保,就能形成巨大的“低碳”力量。‎ ‎(李仁峰 李正祥)‎ ‎15.“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请根据文意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2分)‎ ‎16.文章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关于怎样过“低碳生活”,文章给出了那三条建议?(用原文回答)(3分)‎ ‎(1) 。‎ ‎(2) 。‎ ‎(3) 。‎ ‎18.“节能减排”过“低碳生活”,你还能提出哪些好的建议?请简要写出三条。(3分)‎ ‎(1) ‎ ‎(2) ‎ ‎(3) ‎ ‎【答案】15.通过“节能减排”,降低环境污染,实现回归自然的状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16.举例子、列数据。用事实和数据佐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进一步说明“低碳生活”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17.(3分)(1)推行“低碳生活”,要从转变理念做起。(2)过“低碳生活”,要从小事做起。(3)倡导“低碳生活”,要强化责任意识。‎ ‎18.(3分)示例:(1)保护环境资源(由政府部门采取强硬措施,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等);(2)出门购物,自己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或者收费的塑料袋,都减少使用;(3)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饭盒,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4)尽量少看电视,多看书,既可省电,还可以增长知识;‎ ‎77.(2010,浙江省丽水市,11—14,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假想金箍棒 麦笛 ‎①《西游记》中孙悟空从东海龙王那里借了一根“定海神针”,又称“如意金箍棒”,重‎6250千克,可大可小,变化多端,实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宝贝兵器。那么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金箍棒可能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 ‎②从密度来看,金属密度最大的是锇。《西游记》中说孙悟空把那绣花针从耳朵里取出来,迎风一晃,变得“碗来粗细”。估计那碗指的不是大海碗,应该类似于现在的酒杯,也就是说直径在3~5厘米的样子。以金箍棒长两米来计算,体积最大在3900立方厘米左右。因此,如果金箍棒的材料是锇,其质量大约为‎88千克,一个臂力超群的人完全可以挥舞得动。关羽能舞动重‎41千克的青龙偃月刀,鲁智深能舞动重‎32千克的水磨禅杖,以猴哥那山都压不死的体质而论,挥舞‎88千克的兵器更不是难事。有人说,不是‎6250千克吗?想必那是随着体积变化而变化吧,不过这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了。 ‎ ‎③金箍棒的硬度还应该特别大,猴哥大大小小跟妖魔鬼怪或者神仙星宿干了几百仗,连哪吒、二郎神都拿他毫无办法。哪吒的乾坤圈和二郎神的三尖刀据说都是宝器,但叮叮当当一交击,金箍棒毫发无损,可见金箍棒硬度特别大。金属中硬度最大的是铬,铬的硬度和天然物质硬度之王金刚石不相上下,一般的兵刃应该是奈何不了它的。从这个意义上,金箍棒用铬或者那些更为强韧的铬合金来铸造显得非常合适。 ‎ ‎④金箍棒的抗腐蚀能力也非常不一般。金角大王那个紫金红葫芦连“大罗金仙都能化成血水”‎ ‎,里面应该盛有腐蚀性非常强烈的液体,比如王水之类。但猴哥和棍子被收进去都毫发无损。猴哥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内炼就了一身铜皮铁骨,再加上会七十二变,变成小苍蝇之类的趴在葫芦口,不被腐蚀是可能的。但金箍棒如果用的不是很特别的材料,想要逃过浩劫可就有点难度了。因此从耐蚀性这个角度讲,金箍棒材料又像铱。铱的硬度、密度都很大,抗腐蚀能力在金属中首屈一指,连王水对它也无可奈何。 ‎ ‎⑤再从伸缩性上来考虑。地球上常见的材料不管金属还是非金属恐怕都没有金箍棒那么强的伸缩性。所以说,一根本来几个人不能合抱的柱子变成“碗来粗细”进而变成绣花针大小,大概纯属小说家的杜撰。 ‎ ‎⑥《西游记》中老龙王说:“那本是大禹治水之时,定江河浅深的一个定子,是一块神铁!”像大禹这样的神人很可能从外星球采集了这么一块材料,密度特别大,又有很多特殊属性,用于测量江河的浅深,可长可短,能随时调整,实在是太方便了。猴哥成佛之后,金箍棒自然回归原位,现在不知躺在哪处幽深的海底,期待着我们再度去发掘它的传奇呢。 ‎ ‎(选自《中学生百科》2009年第6期,有删改)‎ ‎11.根据文章内容填写表格。(3分)‎ 金属名称 金属属性 金箍棒可能用它来制作的理由 锇 ‎(1)‎ 小说中孙悟空作为神人,臂力超群,能舞动较重兵器,而用锇制成的金箍棒单位体积质量最大。‎ 铬 硬度最大 ‎(2)‎ 铱 ‎(3)‎ 小说中金箍棒在紫金葫芦中未被腐蚀,说明它抗腐蚀性极强。‎ ‎12.文章第④段写金箍棒的抗腐蚀能力,为什么要介绍孙悟空在炼丹炉内灯炼就一身铜皮铁骨以及会七十二变的情况?(2分)‎ ‎13.文章第⑥段除了介绍金箍棒的去向,还从哪三方面对它进行了说明?请概括回答。(3分)‎ ‎14.作者本意是为了介绍几种金属的属性,为什么要借助金箍棒来说明?(4分)‎ ‎【答案】11.(1)密度最大 (2)小说中金箍棒与其它宝器交击后毫发无损,说明它硬度很大。 (3)抗腐蚀能力首屈一指 ‎12.说明孙悟空不被腐蚀是有特殊原因的,这与金箍棒形成对比,突出金箍棒本身的抗腐蚀能力特别强。(意思符合即可)‎ ‎13.来源、特点、用途 ‎14.以人们熟悉的事物去说明陌生的科学知识,能使文章具体生动(富有趣味),引发读者兴趣,便于读者理解。‎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