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39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39

湖南省株洲六中2016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2分,共40分)‎ ‎1.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变化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光合作用 B.钢铁生锈 C.酸雨侵袭 D.冰山融化 ‎2.下列物质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棉花 B.羊毛 C.塑料 D.蚕丝 ‎3.下列物质中,属于碱性食物的是(  )‎ 选项 A B C D 食物 苹果汁 葡萄汁 牛奶 鸡蛋清 pH ‎2.9~3.3‎ ‎3.5~4.5‎ ‎6.3~6.6‎ ‎7.6~8.0‎ A.A B.B C.C D.D ‎4.盛放乙醇的试剂瓶上贴有的危险化学品标志是(  )‎ A.‎ 腐蚀品 B.‎ 易燃液体 C.‎ 自燃物品 D.‎ 有毒品 ‎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点燃酒精灯 B.‎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C.‎ 称量氯化钠 D.‎ 闻气体 ‎6.下列反应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B.铁制菜刀生锈 C.人的呼吸过程 D.农家肥料的腐熟过程 ‎7.‎2015年12月15日“上合会议”在郑州召开,为摆脱雾霾,出现“上合蓝”,下列哪些做法是不可行的(  )‎ A.减少用电 B.绿色排放 C.节俭生活 D.工厂尾气不经处理,直接排放 ‎8.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事实,不正确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碘酒是混合物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B 端午时节粽飘香 分子在不断运动着 C 气体受热膨胀 温度升高,分子自身体积增大 D 固体碘受热升华 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A.A B.B C.C D.D ‎9.“朝核问题”引发了国际关注,核问题的关键是核能如何利用.已知某种核原料的原子核中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原子是一种氢原子 B.该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C.该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 D.该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约为3‎ ‎10.LiCoO2(钴酸锂)主要用于制造手机、笔记本电脑及其它便携式电子设备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已知LiCoO2中Li元素的化合价为+1,则Co元素的化合价为(  )‎ A.+1 B.+2 C.+3 D.+4‎ ‎11.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物中有单质 B.生成物均是氧化物 C.如图反应前是混合物,反应后是纯净物 D.化学方程式是:2H2S+3O22SO2+2H2O ‎12.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产生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红磷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有大量白色气体生成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D.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并放出大量的热 ‎13.学习化学以后,我们对水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是一种氧化物 B.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C.电解水时在负极得到氢气 D.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B.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 C.打开浓盐酸瓶盖有白烟出现 D.纯碱、烧碱都属于碱 ‎15.我省盛产茶叶,“雪青”“清润名茶”等绿茶享誉省内外.绿茶中的单宁酸具有抑制血压上升、清热解毒、抗癌等功效,其化学式为C76H52O4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单宁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1个单宁酸分子由76个碳原子、52个氢原子和46个氧原子构成 C.单宁酸分子中碳、氢、氧原子数比38:26:23‎ D.1个单宁酸分子中含26个氢分子 ‎16.下列“家庭小实验”能成功的是:①用铅笔芯的粉末使锁的开启变灵活;②在煤炉上放一盆水来防止煤气中毒;③用浓硫酸制作“叶脉书签”;④用木炭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⑤用食醋除去热水瓶胆中的水垢.(  )‎ A.①④⑤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①③⑤‎ ‎17.某同学为探究Zn、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设计了三组实验:‎ ‎①将大小相同的Zn、Fe、Cu三种金属片分别插入体积和浓度均相同的稀硫酸中 ‎②将Zn片插入硫酸铜溶液中,Cu片插入硫酸亚铁溶液中 ‎③将Zn片插入硫酸亚铁溶液中,将Fe片插入硫酸铜溶液中 其中可以达到目的是(  )‎ A.①③ B.③ C.①② D.②③‎ ‎18.下列选项符合如图的关系的是(  )‎ A B C D X 酸 纯净物 石油 金刚石 Y 碱 化合物 天然气 石墨 Z 盐 氧化铁 化石燃料 C60‎ A.A B.B C.C D.D ‎19.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正确的是(  )‎ 物质 ‎ A ‎ B ‎ C ‎ D 反应前质量/g ‎ 4‎ ‎ 6‎ ‎ 111‎ ‎ 4‎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 15‎ ‎ 0‎ ‎ 84‎ A.该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属于分解反应 B.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属于化合反应 C.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22g D.该反应中A、B、C、D四种物质的质量比为4:6:111:4‎ ‎20.有CO、CO2和N2的混合气体120g,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使该混合气体与足量的灼热氧化铁完全反应,再将气体通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充分反应后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为(  )‎ A.50 g B.100 g C.150 g D.200 g ‎ ‎ 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共22分)‎ ‎21.用化学用语填空:‎ ‎(1)3个汞原子:______;‎ ‎(2)2个碳酸根离子:______;‎ ‎(3)天然气最主要的成分:______;‎ ‎(4)由Fe3+和SO42﹣构成的硫酸铁:______.‎ ‎22.化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生活、改善生活.现有六种物质:A.硝酸钾 B.小苏打 C.孰石灰 D.甲烷 E.生石灰 F.碳酸钙.试按下列要求用序号填空:‎ ‎(1)常用作干燥剂的是______;‎ ‎(2)常用作发酵粉主要成分的是______;‎ ‎(3)常用作改良酸性土壤的碱是______.‎ ‎23.归纳与比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对比CO和CO2,它们的组成元素______(填“相同”或“不同”,下同),但它们的化学性质______:工业上CO可用来炼铁,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废气不能随意排放,处理方法是______.‎ ‎24.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t3℃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 ‎(2)P点表示:______;‎ ‎(3)t1℃时,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 ‎25.如图中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E是银元素的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C、D粒子共表示______种元素;‎ ‎(2)A、B、C、D中表示阳离子与阴离子所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 ‎(3)D中x=______,E中银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______.‎ ‎26.如图表示某些物质间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和部分产物已省略).其中A、E为固体氧化物,且A为黑色粉末;B、D是由相同元素组成的无色液体,且B具有消毒杀菌作用;C、Y、Z为无色气体,其中Y有毒;X是最常见的金属.‎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中A物起的是______作用;‎ ‎(2)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该反应在工业是有何用途______;‎ ‎(3)在日常生活中为防止反应②的发生,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写一点即可).‎ ‎ ‎ 三、简答题(本题共2小题,共10分)‎ ‎27.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加热冷水,当温度尚未达到沸点时,为什么水中常有气泡冒出?天气闷热时,鱼塘里的鱼为什么总是接近水面游动?‎ ‎(2)铝比铁活动性强,但铝制品往往比铁制品更耐腐蚀.‎ ‎28.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其生产纯碱的产品和副产品氯化铵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NH3溶于水得到氨水,将无色酚酞溶液滴入氨水中,溶液呈______色.‎ ‎(2)写出反应 I 的化学方程式_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______.‎ ‎(3)操作a的过程是蒸发浓缩、______、过滤.‎ ‎(4)上述工艺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 ‎ ‎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共3小题,共18分)‎ ‎29.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规律,如图所示是老师提供的一些实验装置,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装置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②______.‎ ‎(2)若用G来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应从______ 进(选“a”或“b”),制取二氧化碳最好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 (选择“B”或“C”),与另一个装置相比,其主要优点是______.‎ ‎(3)实验室选用A装置并在试管口加一团棉花可制取氧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4)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氨气(NH3)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其水溶液称为氨水.小枫同学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来制取氨气,他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收集装置是______ (填字母编号).‎ ‎30.小明和小亮同学在实验室帮老师配制石灰水时,将两药匙熟石灰样品放入小烧杯中,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充分搅拌后发现烧杯底部仍有不溶性的固体,于是小明认为熟石灰样品已经变质.小亮同学不同意他的判断,你认为小亮同学的理由______.同学们针对该熟石灰样品的成分展开了讨论,请你参与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熟石灰样品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甲同学猜想是Ca(OH)2;乙同学猜想是CaCO3;你认为还可能是______.‎ ‎【实验与结论】请你通过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的熟石灰样品于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无色酚酞溶液;‎ ‎______;‎ 乙的猜想不正确 向滤出固体中加入适量稀盐酸.‎ ‎______.‎ 你的猜想正确 ‎【拓展与应用】小组同学反思了熟石灰变质的原因,认识到实验室应______保存熟石灰.‎ ‎31.在做盐跟盐反应的分组实验时,第一组学生进行BaCl2与Na2CO3溶液的反应,第二组学生进行BaCl2与Na2SO4溶液的反应.实验结束后,两组同学将全部的浊液集中倒进一个废液缸中.浊液中白色沉淀物质是______和______.(填物质的化学式)‎ 化学兴趣小组对浊液进行过滤,探究滤液的成分.‎ ‎【提出问题】滤液里除了NaCl外,还有什么物质?‎ ‎【提出猜想】猜想①:______; 猜想②:Na2SO4; 猜想③:Na2CO3; 猜想④:Na2CO3、Na2SO4‎ ‎【实验探究】‎ 若现象a只有气泡产生,则猜想______可能成立;若现象b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加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若沉淀全部不溶解,则猜想______成立.‎ ‎ ‎ 五、计算题(本小题共2小题,共10分)‎ ‎32.如图是已破损的维生素C(简写Vc,其化学式:C6H8OX)的说明书部分信息.请回答:‎ ‎(1)Vc的化学式中,x=______.‎ ‎(2)Vc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精确到0.1%)‎ ‎(3)小辉妈妈每天服用该Vc片剂,小辉建议妈妈可食用西红柿来代替Vc片,若100g西红柿含Vc30mg,则小辉妈妈每天食用西红柿______ g即可达到服用上述Vc片的效果.‎ ‎33.某小组的同学利用单质铜制取Cu(OH)2,其设计方案如图1:‎ ‎(1)铜在受热转化为CuO的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2)取一定量的CuO放入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向烧杯中逐滴加入10%的NaOH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所滴入NaOH溶液质量的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当滴入10%的NaOH溶液120g时(即B点),试通过计算,求此时所得Cu(OH)2沉淀的质量.‎ ‎ ‎ ‎2016年湖南省株洲六中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2分,共40分)‎ ‎1.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变化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光合作用 B.钢铁生锈 C.酸雨侵袭 D.冰山融化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A、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氧气和有机物,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 B、钢铁生锈生成了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 C、酸雨侵袭是酸雨中的酸与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故C错;‎ D、冰山融化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 ‎ ‎2.下列物质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棉花 B.羊毛 C.塑料 D.蚕丝 ‎【考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分析】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据此常见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棉花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B、羊毛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C、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正确.‎ D、蚕丝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合成材料的三大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分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 ‎ ‎3.下列物质中,属于碱性食物的是(  )‎ 选项 A B C D 食物 苹果汁 葡萄汁 牛奶 鸡蛋清 pH ‎2.9~3.3‎ ‎3.5~4.5‎ ‎6.3~6.6‎ ‎7.6~8.0‎ A.A B.B C.C D.D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苹果汁的pH为2.9~3.3,小于7,显酸性,属于酸性食物,故选项错误.‎ B、葡萄汁的pH为3.5~4.5,小于7,显酸性,属于酸性食物,故选项错误.‎ C、牛奶的pH为6.3~6.6,小于7,显酸性,属于酸性食物,故选项错误.‎ D、鸡蛋清的pH为7.6~8.0,大于7,显碱性,属于碱性食物,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 ‎ ‎4.盛放乙醇的试剂瓶上贴有的危险化学品标志是(  )‎ A.‎ 腐蚀品 B.‎ 易燃液体 C.‎ 自燃物品 D.‎ 有毒品 ‎【考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分析】解答本题可根据乙醇的性质、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乙醇具有可燃性,属于易燃液体,故应贴上易燃液体的危险化学品标志.‎ A、图中所示标志是腐蚀品标志,故选项错误. B、图中所示标志是易燃液体标志,故选项正确.‎ C、图中所示标志是自燃物品标志,故选项错误.‎ D、图中所示标志是有毒品标志,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乙醇的性质、各个标志所代表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点燃酒精灯 B.‎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C.‎ 称量氯化钠 D.‎ 闻气体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分析】A、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或纸条;‎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溅落的熔化物,温度较高,会炸裂瓶底;‎ C、天平称量物体要左物右码,易潮解物品要放在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中;‎ D、闻气体的气味时,防止气体有毒,应用手扇动,不能直接用鼻子闻;‎ ‎【解答】解:A、点燃酒精灯:用火柴划燃后,快速靠近酒精灯的灯芯处就可以了,故本选项正确;‎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溅落的熔化物,温度较高,会炸裂瓶底,故应在瓶底放一些水或沙,故B错误;‎ C、天平称量物体要“左物右码”,易潮解物品(氯化钠)要放在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中.故C错误;‎ D、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操作错误,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 ‎ ‎6.下列反应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B.铁制菜刀生锈 C.人的呼吸过程 D.农家肥料的腐熟过程 ‎【考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分析】氧化反应中有的比较剧烈,例如燃烧.有的比较缓慢,称为缓慢氧化.‎ ‎【解答】解:A、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属于氧化反应,但是比较剧烈,不属于缓慢氧化.‎ B、铁生锈的过程比较缓慢,属于缓慢氧化.‎ C、呼吸过程属于氧化反应,比较缓慢,属于缓慢氧化.‎ D、农家肥料的腐熟过程属于氧化反应,比较缓慢,属于缓慢氧化.‎ 故选:A.‎ ‎【点评】燃烧比较剧烈,缓慢氧化比较缓慢,从字面上也可以反映出缓慢氧化的特点.‎ ‎ ‎ ‎7.‎2015年12月15日“上合会议”在郑州召开,为摆脱雾霾,出现“上合蓝”,下列哪些做法是不可行的(  )‎ A.减少用电 B.绿色排放 C.节俭生活 D.工厂尾气不经处理,直接排放 ‎【考点】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分析】A、根据减少用电可以节约能源;‎ B、根据绿色排放利于环境保护进行分析;‎ C、根据节俭生活可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进行分析;‎ D、根据工厂尾气直接排放的危害进行分析.‎ ‎【解答】解:A、减少用电,可以节约化石能源的利用,可以减少雾霾天气,做法可行;‎ B、工厂废气中含有大量有害气体和粉尘等污染物,会造成空气污染,所以要经过处理后,进行绿色排放,做法可行;‎ C、节俭生活,可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做法可行;‎ D、工厂废气中含有大量有害气体和粉尘等污染物,会造成空气污染,做法不可行.‎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减少雾霾天气的措施,理解解答即可.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养成良好习惯,做环境小卫士.‎ ‎ ‎ ‎8.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事实,不正确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碘酒是混合物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B 端午时节粽飘香 分子在不断运动着 C 气体受热膨胀 温度升高,分子自身体积增大 D 固体碘受热升华 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A.A B.B C.C D.D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分析】根据微粒的特征分析: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微粒之间存在间隔,③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④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 ‎【解答】解:A.碘酒中的溶质是碘,碘由碘分子构成,酒精是溶剂,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构成的,故正确;‎ B.闻到香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故正确;‎ C.气体受热膨胀是因为气体分子间隔变大引起的,故错误;‎ D.碘由固态变为气态是因为分子间隔变大引起的,故正确.‎ 故选C.‎ ‎【点评】熟练记忆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发生变化,大小也不变,改变的是分子间隔,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发生了变化.‎ ‎ ‎ ‎9.“朝核问题”引发了国际关注,核问题的关键是核能如何利用.已知某种核原料的原子核中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原子是一种氢原子 B.该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C.该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 D.该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约为3‎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元素的简单分类.‎ ‎【分析】由题意“已知某种核原料的原子核中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结合“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近似整数值)”和“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根据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推断其原子种类.‎ ‎【解答】解:‎ A、根据质子数为1,可知该原子是一种氢原子,说法正确,故;‎ B、根据质子数为1,可知该元素为氢元素,为非金属元素,说法正确;‎ C、根据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则“该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说法错误;‎ D、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1+2=3,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了解原子的定义和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掌握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 ‎10.LiCoO2(钴酸锂)主要用于制造手机、笔记本电脑及其它便携式电子设备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已知LiCoO2中Li元素的化合价为+1,则Co元素的化合价为(  )‎ A.+1 B.+2 C.+3 D.+4‎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LiCoO2的化学式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解:锂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钴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2)×2=0,则x=+3价.‎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此类题.‎ ‎ ‎ ‎11.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物中有单质 B.生成物均是氧化物 C.如图反应前是混合物,反应后是纯净物 D.化学方程式是:2H2S+3O22SO2+2H2O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A、依据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分析判断;‎ B、依据氧化物的概念进行分析判断;‎ C、依据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分析判断;‎ D、依据图示中不同分子的结构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并书写相关的方程式即可.‎ ‎【解答】解:由图示可以看出,反应前后存在相同的分子,为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分子,因此该反应的图示可转化为:依据反应前后不同分子的结构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为:2H2S+3O22SO2+2H2O,据此回答即可.‎ A、由方程式可以看出反应物是硫化氢和氧气,其中氧气是氧元素的单质;‎ B、由方程式可以看出生成物是二氧化硫和水,两者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所以都属于氧化物;‎ C、由图示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均不是一种,所以反应前后都应是混合物;‎ D、以上的分析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为:2H2S+3O22SO2+2H2O;‎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微观模拟图表示的意义,从微观模拟图入手分析了化学变化,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做本题型时,要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对比分析,理解应用,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 ‎ ‎12.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产生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红磷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有大量白色气体生成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D.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并放出大量的热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分析】此题主要是考查氧气的化学性质: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和许多金属或非金属物质发生反应,但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现象也不相同.‎ ‎【解答】解: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都放出热量,都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A错误;‎ 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能够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气体,故B错误;‎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不是现象,故C错误;‎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溅,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粉末,黑色粉末是四氧化铁,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的难度不大,但在初中化学中,氧气的化学性质及现象是重点内容,学生在学习时要熟记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 ‎ ‎13.学习化学以后,我们对水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是一种氧化物 B.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C.电解水时在负极得到氢气 D.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考点】硬水与软水;电解水实验;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分析】A、根据水的组成分析;‎ B、根据生活中常用的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分析;‎ C、根据电解水的结论分析;‎ D、根据水的构成分析.‎ ‎【解答】解:A、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属于氧化物,故A正确;‎ B、煮沸水可以降低水的硬度,是生活中常用的降低水硬度的方法,故B正确;‎ C、电解水时在负极得到氢气,正极得到氧气,故C正确;‎ D、水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是由氢氧两种原子构成.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比较全面地考查了水的组成、构成、电解水实验的结论的知识,属于基本知识,难度不大,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 ‎ ‎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B.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 C.打开浓盐酸瓶盖有白烟出现 D.纯碱、烧碱都属于碱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 ‎【分析】A、根据由两种或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进行分析;‎ B、根据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进行分析;‎ C、根据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进行分析;‎ D、根据纯碱是碳酸钠,属于盐进行分析.‎ ‎【解答】解:A、由两种或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故A错误;‎ B、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故B正确;‎ 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氯化氢和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成盐酸小液滴,所以打开浓盐酸瓶盖有白雾出现,故C错误;‎ D、纯碱是碳酸钠,属于盐,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概念的记忆,难度不大,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记忆.‎ ‎ ‎ ‎15.我省盛产茶叶,“雪青”“清润名茶”等绿茶享誉省内外.绿茶中的单宁酸具有抑制血压上升、清热解毒、抗癌等功效,其化学式为C76H52O4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单宁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1个单宁酸分子由76个碳原子、52个氢原子和46个氧原子构成 C.单宁酸分子中碳、氢、氧原子数比38:26:23‎ D.1个单宁酸分子中含26个氢分子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分析】A、根据单宁酸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1个单宁酸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1个单宁酸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单宁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B、1个单宁酸分子是由76个碳原子、52个氢原子和46个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C、1个单宁酸分子是由76个碳原子、52个氢原子和46个氧原子构成的,则单宁酸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76:52:46=38:26:23,故选项说法正确.‎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1个单宁酸分子中含有52个氢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16.下列“家庭小实验”能成功的是:①用铅笔芯的粉末使锁的开启变灵活;②在煤炉上放一盆水来防止煤气中毒;③用浓硫酸制作“叶脉书签”;④用木炭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⑤用食醋除去热水瓶胆中的水垢.(  )‎ A.①④⑤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①③⑤‎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一氧化碳的毒性;盐的化学性质;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石墨具有滑腻感;一氧化碳;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难溶于水.难溶于水,有毒;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木炭具有吸附性;酸能够和碳酸钙反应.‎ ‎【解答】解:①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石墨具有滑腻感,用铅笔芯的粉末使锁的开启变得灵活,能达到目的,正确;‎ ‎②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煤炉上放一盆水不能防止煤气中毒,错误;‎ ‎③叶脉书签就是除去表皮和叶肉组织,而只由叶脉做成;植物的叶、叶脉由坚韧的纤维素构成,在碱液中不易煮烂,而叶脉四周的叶肉在碱液中容易煮烂,浓硫酸不具有碱性,所以不能制作叶脉书签,错误;‎ ‎④木炭具有吸附性,可以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正确;‎ ‎⑤水垢的成分是难溶性的碳酸钙、氢氧化镁等,可以和酸反应变成可溶性的物质,再用水冲洗,故用食醋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正确;‎ 故选项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碳的化合物的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要求同学们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储备,以便灵活应用,解题的关键是了解相关物质的性质,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 ‎ ‎17.某同学为探究Zn、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设计了三组实验:‎ ‎①将大小相同的Zn、Fe、Cu三种金属片分别插入体积和浓度均相同的稀硫酸中 ‎②将Zn片插入硫酸铜溶液中,Cu片插入硫酸亚铁溶液中 ‎③将Zn片插入硫酸亚铁溶液中,将Fe片插入硫酸铜溶液中 其中可以达到目的是(  )‎ A.①③ B.③ C.①② D.②③‎ ‎【考点】金属活动性的探究.‎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把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解答】解:①将Zn、Fe、Cu三种金属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锌铁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气泡,而锌反应速度快,铜与稀硫酸不反应,故可以达到目的.‎ ‎②把锌加入硫酸铜溶液中,会置换出铜,说明锌强于铜,而把铜插入硫酸亚铁溶液中,无变化,说明铜小于铁,而锌和铁的活动性无法比较,故不能达到目的.‎ ‎③将锌片插入硫酸亚铁溶液中会置换出铁,说明锌比铁活泼,将铁片插入硫酸铜溶液中会置换出铜,说明铁比铜活泼,故可以达到目的.‎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意义进行.‎ ‎ ‎ ‎18.下列选项符合如图的关系的是(  )‎ A B C D X 酸 纯净物 石油 金刚石 Y 碱 化合物 天然气 石墨 Z 盐 氧化铁 化石燃料 C60‎ A.A B.B C.C D.D ‎【考点】氧化物、酸、碱和盐的概念;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 ‎【分析】图示中提供的信息:X包括Y,Y包括Z.所以根据酸、碱、盐,氧化物、化合物,化石燃料以及碳的不同单质进行答题.‎ ‎【解答】解:如所示:Z从属于Y,Y从属于X.‎ A、酸、碱、盐属于并列关系,不存在从属关系.故A选项错误;‎ B、氧化铁属于化合物,化合物是纯净物的一种,即Z从属于Y,Y从属于X.故B选项正确;‎ C、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即X、Y从属于Z,X、Y属于并列关系.故C选项错误;‎ D、金刚石、石墨、C60都属于碳的不同单质,属于并列关系,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各种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方面的知识,例如由图中可知,X和Y之间的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 ‎ ‎19.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正确的是(  )‎ 物质 ‎ A ‎ B ‎ C ‎ D 反应前质量/g ‎ 4‎ ‎ 6‎ ‎ 111‎ ‎ 4‎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 15‎ ‎ 0‎ ‎ 84‎ A.该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属于分解反应 B.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属于化合反应 C.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22g D.该反应中A、B、C、D四种物质的质量比为4:6:111:4‎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本题可分析先B、C、D三种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情况,确定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A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进而结合各选项的方说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B的质量增加了15g﹣6g=9g,故B是生成物,生成的B的质量为9g;同理可以确定C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C的质量为111g﹣0g=111g;D是生成物,生成的D的质量为84g﹣4g=80g;由质量守恒定律,A应是生成物,且生成的A的质量为111g﹣9g﹣80g=22g,故待测的数值为22g+4g=29g.‎ A、该反应的反应物为C,生成物是A、B、D,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B、该反应的反应物为C,生成物是A、B、D,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质量守恒定律,A应是生成物,且生成的A的质量为111g﹣9g﹣80g=22g,故待测的数值为22g+4g=29g,故选项说法错误.‎ D、该反应中A、B、C、D四种物质(参加反应或生成)的质量比为22:9:111:80,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 ‎ ‎20.有CO、CO2和N2的混合气体120g,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使该混合气体与足量的灼热氧化铁完全反应,再将气体通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充分反应后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为(  )‎ A.50 g B.100 g C.150 g D.200 g ‎【考点】混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分析】根据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碳元素的质量,而这些质量的碳元素转化为二氧化碳后又与氢氧化钙反应转化为碳酸钙中的碳元素,所以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混合物中的碳元素质量与碳酸钙中碳元素的质量相等.‎ ‎【解答】解:CO、CO2和N2的混合气体120g,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故碳元素的质量为120g×20%=24g,24g的碳元素转化为二氧化碳后又与氢氧化钙反应转化为碳酸钙中的碳元素,所以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混合物中的碳元素质量与碳酸钙中碳元素的质量相等.‎ 设碳酸钙的质量是x,则x×=24g,解得x=200g.‎ 故选:D.‎ ‎【点评】此题不用分别计算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质量,只需知道不管是原来的二氧化碳,还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生成的二氧化碳,其中含有的碳元素都来自原混合物中的碳.‎ ‎ ‎ 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共22分)‎ ‎21.用化学用语填空:‎ ‎(1)3个汞原子: 3Hg ;‎ ‎(2)2个碳酸根离子: 2CO32﹣ ;‎ ‎(3)天然气最主要的成分: CH4 ;‎ ‎(4)由Fe3+和SO42﹣构成的硫酸铁: Fe2(SO4)3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1)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3个汞原子,就可表示为:3Hg;‎ ‎(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但碳酸根离子是由多个原子组成的离子,整体带2个单元位的负电荷,表示为CO32﹣,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碳酸根离子可表示为:2CO32﹣;‎ ‎(3)天然气最主要的成分是甲烷,其化学式为:CH4;‎ ‎(4)由Fe3+和SO42﹣构成的硫酸铁的化学式为:Fe2(SO4)3;‎ 故答案为:(1)3Hg;(2)2CO32﹣;(3)CH4;(4)Fe2(SO4)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 ‎ ‎22.化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生活、改善生活.现有六种物质:A.硝酸钾 B.小苏打 C.孰石灰 D.甲烷 E.生石灰 F.碳酸钙.试按下列要求用序号填空:‎ ‎(1)常用作干燥剂的是 E ;‎ ‎(2)常用作发酵粉主要成分的是 B ;‎ ‎(3)常用作改良酸性土壤的碱是 C .‎ ‎【考点】常用盐的用途;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生石灰氧化钙能与水反应,常用作干燥剂,故填:E;‎ ‎(2)小苏打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故填:B;‎ ‎(3)熟石灰氢氧化钙先碱性,常用作改良酸性土壤,故填:C.‎ ‎【点评】掌握常见的物质的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23.归纳与比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对比CO和CO2,它们的组成元素 相同 (填“相同”或“不同”,下同),但它们的化学性质 不同 ‎ ‎:工业上CO可用来炼铁,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CO+Fe2O33Fe+3CO2 ,废气不能随意排放,处理方法是 回收利用或点燃 .‎ ‎【考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根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组成、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根据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解答】解:对比CO和CO2,可知它们都由碳元素、氧元素两种元素组成,但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3Fe+3CO2,一氧化碳有毒,所以废气不能随意排放,处理方法是:回收利用或点燃;‎ 故答案为:‎ 相同,不同,3CO+Fe2O33Fe+3CO2,回收利用或点燃.‎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一氧化碳的性质、炼铁的化学方程式,难度不大,需要加强记忆即可解答.‎ ‎ ‎ ‎24.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t3℃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 80g ;‎ ‎(2)P点表示: t2℃时AB的溶解度相等 ;‎ ‎(3)t1℃时,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B>A=C .‎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分析】(1)据溶解度曲线可知某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 ‎(2)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温度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据溶解度曲线可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解答】解:(1)由图可知:t3℃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80g;‎ ‎(2)P点是t2℃时AB的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二者的溶解度相等;‎ ‎(3)t1℃时,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 故答案为:(1)80g;(2)t2℃时AB的溶解度相等;(3)B>A=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其应用,能较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 ‎ ‎25.如图中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E是银元素的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C、D粒子共表示 3 种元素;‎ ‎(2)A、B、C、D中表示阳离子与阴离子所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lCl3 ;‎ ‎(3)D中x= 8 ,E中银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 47 .‎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分析】(1)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2)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判断x的值,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根据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A和B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同一种元素,图中共表示3种元素.‎ ‎(2)A质子数=13,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铝离子;C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氯离子;所形成的化合物为氯化铝,其化学式为:AlCl3.‎ ‎(3)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x=18﹣2﹣8=8;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银元素的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等于47.‎ 故答案为:(1)3;(2)AlCl3;(3)8,47.‎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 ‎ ‎26.如图表示某些物质间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和部分产物已省略).其中A、E为固体氧化物,且A为黑色粉末;B、D是由相同元素组成的无色液体,且B具有消毒杀菌作用;C、Y、Z为无色气体,其中Y有毒;X是最常见的金属.‎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中A物起的是 催化 作用;‎ ‎(2)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O3+6HCl═2FeCl3+3H2O ,该反应在工业是有何用途 金属除锈 ;‎ ‎(3)在日常生活中为防止反应②的发生,可采取的措施是 涂油 (写一点即可).‎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根据题目中的信息“A、E为固体氧化物,且A为黑色粉末”、“B、D是由相同元素组成的无色液体,且B具有消毒杀菌作用”,说明B为过氧化氢,而D是水;从反应的角度也可以判定,由于AB反应生成物中依旧有A,说明A为催化剂,而BD是液体,所以应该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C可能为氧气;CD(氧气和水)和X(金属)能够反应生成E,在初中只有铁生锈是这样三种物质,所以X为铁,而E主要成分为铁锈.而E和盐酸反应得到黄色溶液F(三价铁离子的溶液是黄色)也印证了E为氧化铁.而E和“有毒的气体”Y能够反应得到金属X,所以Y为有毒的还原性气体,所以为一氧化碳,则Z为二氧化碳.‎ ‎【解答】‎ 解:“A、E为固体氧化物,且A为黑色粉末”、“B、D是由相同元素组成的无色液体,且B具有消毒杀菌作用”,说明B为过氧化氢,而D是水;从反应的角度也可以判定,由于AB反应生成物中依旧有A,说明A为催化剂,而BD是液体,所以应该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C可能为氧气;CD(氧气和水)和X(金属)能够反应生成E,在初中只有铁生锈是这样三种物质,所以X为铁,而E主要成分为铁锈.而E和盐酸反应得到黄色溶液F(三价铁离子的溶液是黄色)也印证了E为氧化铁.而E和“有毒的气体”Y能够反应得到金属X,所以Y为有毒的还原性气体,所以为一氧化碳,则Z为二氧化碳,带入框图,推断合理;‎ ‎(1)反应①中A物起的是催化作用,故填:催化;‎ ‎(2)反应③是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该反应可以用于金属除锈,故填:Fe2O3+6HCl═2FeCl3+3H2O;金属除锈;‎ ‎(3)在日常生活中为防止铁生锈,可在金属表面涂油,故填:涂油.‎ ‎【点评】物质推断题解题关键是借助特征性反应和物质的特征性颜色等,所以在平时学习中要多总结,勤反思,构建物质之间转化关系的网络图,这样解答类似题目将很顺手.‎ ‎ ‎ 三、简答题(本题共2小题,共10分)‎ ‎27.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加热冷水,当温度尚未达到沸点时,为什么水中常有气泡冒出?天气闷热时,鱼塘里的鱼为什么总是接近水面游动?‎ ‎(2)铝比铁活动性强,但铝制品往往比铁制品更耐腐蚀.‎ ‎【考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金属的化学性质.‎ ‎【分析】(1)根据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结合事实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铝和空气中氧气反应会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进行分析.‎ ‎【解答】解:(1)水中溶解了氧气等气体,加热冷水时,当温度还没达到沸点的时候,水中常有气泡冒出,这是因为随着温度的升高,原本水中溶有的气体的溶解度减小,因此有气泡逸出;天气闷热时,温度升高而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所以水中溶解的氧气也变少,所以鱼要靠近水面来呼吸更多的氧气;故答案为:天气闷热,气压低且气温高,氧气在水中溶解度减小,所以鱼要靠近水面游动,以呼吸更多的氧气;(2)铝和空气中氧气反应会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所以铝比铁活动性强,但铝制品往往比铁制品更耐腐蚀.‎ 故答案为:(1)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2)铝和空气中氧气反应会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 ‎【点评】通过对生活常识的设问考查,体现化学学习对生活的重要意义,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为温度和压强,且是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 ‎ ‎28.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其生产纯碱的产品和副产品氯化铵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NH3溶于水得到氨水,将无色酚酞溶液滴入氨水中,溶液呈 红 色.‎ ‎(2)写出反应 I 的化学方程式 2NaHCO3Na2CO3+H2O+CO2↑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分解反应 .‎ ‎(3)操作a的过程是蒸发浓缩、 结晶 、过滤.‎ ‎(4)上述工艺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CO2 .‎ ‎【考点】纯碱的制取;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NH3溶于水得到氨水,氨水显碱性,进行分析解答.‎ ‎(2)反应 I,即碳酸氢钠加热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由反应特征确定反应类型.‎ ‎(3)根据从氯化铵的溶液中得到氯化铵的过程,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既是反应物,也是生成物的物质,可以循环使用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NH3溶于水得到氨水,氨水显碱性,将无色酚酞溶液滴入氨水中,溶液呈红色.‎ ‎(2)反应 I,即碳酸氢钠加热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H2O+CO2↑;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 ‎(3)从氯化铵的溶液中得到氯化铵的过程是蒸发浓缩、结晶、过滤.‎ ‎(4)由流程可知,反应过程中通入了二氧化碳,最后又生成了二氧化碳,所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CO2.‎ 故答案为:(1)红;(2)2NaHCO3Na2CO3+H2O+CO2↑;分解反应;(3)结晶;(4)CO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联合制碱法的流程图,掌握碱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共3小题,共18分)‎ ‎29.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规律,如图所示是老师提供的一些实验装置,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装置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② 集气瓶 .‎ ‎(2)若用G来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应从 a  进(选“a”或“b”),制取二氧化碳最好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C  (选择“B”或“C”),与另一个装置相比,其主要优点是 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随开随用,随关随停) .‎ ‎(3)实验室选用A装置并在试管口加一团棉花可制取氧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KMnO4K2MnO4+MnO2+O2↑ .‎ ‎(4)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氨气(NH3)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其水溶液称为氨水.小枫同学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来制取氨气,他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A ,收集装置是 E  (填字母编号).‎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根据常见仪器的用途和名称解答;‎ ‎(2)依据制取二氧化碳所用药品、反应条件确定发生装置,依据二氧化碳密度和溶解性确定收集装置;‎ ‎(3)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根据氧气的制取原理解答;‎ ‎(4)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水性确定收集装置.‎ ‎【解答】解:(1)由图示知②集气瓶;‎ ‎(2)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收集装置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若用G来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应从a进,制取二氧化碳,不需要加热,故最好选择的发生装置是C,与另一个装置B相比,其主要优点是可以随时控制反应速率.C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3)实验室中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为了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而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可以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 ‎(4)反应物的状态是固态,反应条件是加热,应选固﹣固加热型的发生装置A;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即E装置.‎ ‎(5)氨气的水溶液是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故答案为:‎ ‎(1)集气瓶;‎ ‎(2)a;C;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随开随用,随关随停);‎ ‎(3)2KMnO4K2MnO4+MnO2+O2↑;‎ ‎(4)A;E.‎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气体制取装置的选择、化学反应式的书写等,这些虽然难度不大,但内容多,望同学们在掌握好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题目,细心处理问题.‎ ‎ ‎ ‎30.小明和小亮同学在实验室帮老师配制石灰水时,将两药匙熟石灰样品放入小烧杯中,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充分搅拌后发现烧杯底部仍有不溶性的固体,于是小明认为熟石灰样品已经变质.小亮同学不同意他的判断,你认为小亮同学的理由 Ca(OH)2微溶于水 .同学们针对该熟石灰样品的成分展开了讨论,请你参与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熟石灰样品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甲同学猜想是Ca(OH)2;乙同学猜想是CaCO3;你认为还可能是 Ca(OH)2和CaCO3 .‎ ‎【实验与结论】请你通过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的熟石灰样品于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无色酚酞溶液;‎ ‎ 溶液变为红色 ;‎ 乙的猜想不正确 向滤出固体中加入适量稀盐酸.‎ ‎ 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 .‎ 你的猜想正确 ‎【拓展与应用】小组同学反思了熟石灰变质的原因,认识到实验室应 密封 保存熟石灰.‎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首先,分析小明同学将两药匙熟石灰样品放入小烧杯中,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充分搅拌后发现烧杯底部仍有不溶性的固体,因为Ca(OH)2微溶于水,即使熟石灰不变质,烧杯底部也可能有不溶性的固体;然后,【作出猜想】我认为可能是Ca(OH)2和CaCO3;再【实验与结论】取少量的熟石灰样品于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适量酚酞溶液,溶液变为红色,证明有Ca(OH)2;向滤出固体中加入适量稀盐酸溶液,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证明有CaCO3;最后,【拓展与应用】熟石灰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而变质,因此,实验室应密封保存熟石灰.‎ ‎【解答】解:小明同学将两药匙熟石灰样品放入小烧杯中,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充分搅拌后发现烧杯底部仍有不溶性的固体,因为Ca(OH)2微溶于水,所以小艳认为熟石灰不变质,烧杯底部也可能有不溶性的固体;‎ ‎【作出猜想】甲同学猜想是Ca(OH)2;乙同学猜想是CaCO3;我认为可能是Ca(OH)2和CaCO3;‎ ‎【实验与结论】取少量的熟石灰样品于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适量酚酞溶液,溶液变为红色,证明有Ca(OH)2;向滤出固体中加入适量稀盐酸溶液,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证明有CaCO3;【拓展与应用】熟石灰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而变质,因此,实验室应密封保存熟石灰.‎ 故答案为:‎ ‎(一)Ca(OH)2 微溶于水; Ca(OH)2和CaCO3‎ 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 溶液变为红色 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 密封.‎ ‎【点评】本题探讨熟石灰的变质问题,作出猜想之后,重点要试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 ‎ ‎31.在做盐跟盐反应的分组实验时,第一组学生进行BaCl2与Na2CO3溶液的反应,第二组学生进行BaCl2与Na2SO4溶液的反应.实验结束后,两组同学将全部的浊液集中倒进一个废液缸中.浊液中白色沉淀物质是 BaSO4 和 BaCO3 .(填物质的化学式)‎ 化学兴趣小组对浊液进行过滤,探究滤液的成分.‎ ‎【提出问题】滤液里除了NaCl外,还有什么物质?‎ ‎【提出猜想】猜想①: BaCl2 ; 猜想②:Na2SO4; 猜想③:Na2CO3; 猜想④:Na2CO3、Na2SO4‎ ‎【实验探究】‎ 若现象a只有气泡产生,则猜想 ③④ 可能成立;若现象b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加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若沉淀全部不溶解,则猜想 ② 成立.‎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从BaCl2与Na2CO3、BaCl2与Na2SO4的反应产物分析判断;‎ ‎【提出猜想】从反应物有剩余的角度完成猜想即可;‎ ‎【实验探究】从加入硫酸会生成气体分析碳酸盐的存在;‎ 若现象b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加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若沉淀全部不溶解说明只有硫酸钡进行分析.‎ ‎【解答】解:BaCl2与Na2CO3反应会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BaCl2与Na2SO4反应会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钠,由于碳酸钡与硫酸钡均是白色沉淀,所以该白色沉淀是碳酸钡与硫酸钡的混合物;‎ ‎【提出猜想】该猜想是基于两组同学实验时物质有剩余提出的,分析其它猜想可知①应为氯化钡;‎ ‎【实验探究】若现象a只有气泡产生,说明生成了气体,分析知一定含有碳酸钠,故③④可能成立;‎ 加氯化钡出现白色沉淀,然后加稀硝酸;若沉淀全部不溶解,说明该沉淀只有硫酸钡,故猜想②成立;‎ 故答案为:BaSO4; BaCO3;‎ ‎【提出猜想】BaCl2;‎ ‎【实验探究】③④;②;‎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混合物组成的推断,完成此类题目,关键是根据题干叙述的实验现象,依据物质的性质作出合理的推测.‎ ‎ ‎ 五、计算题(本小题共2小题,共10分)‎ ‎32.如图是已破损的维生素C(简写Vc,其化学式:C6H8OX)的说明书部分信息.请回答:‎ ‎(1)Vc的化学式中,x= 6 .‎ ‎(2)Vc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0.9% (精确到0.1%)‎ ‎(3)小辉妈妈每天服用该Vc片剂,小辉建议妈妈可食用西红柿来代替Vc片,若100g西红柿含Vc30mg,则小辉妈妈每天食用西红柿 200  g即可达到服用上述Vc片的效果.‎ ‎【考点】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分析】(1)根据题意,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6,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题意,每片含VC10mg,一日3次,每次2片,则可计算出每日应服用的Vc的质量;进而由100g西红柿含Vc30mg,可计算出每天食用西红柿的质量.‎ ‎【解答】解:(1)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6,则12×6+1×8+16×x=176 x=6;其化学式可表示为C6H8O6.‎ ‎(2)Vc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40.9%.‎ ‎(3)根据题意,每片含VC10mg,一日3次,每次2片,则每日应服用的Vc的质量为10mg×3×2=60mg;100g西红柿含Vc30mg,则每天食用西红柿的质量为100g=200g.‎ 故答案为:(1)6;(2)40.9%;(3)200.‎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33.某小组的同学利用单质铜制取Cu(OH)2,其设计方案如图1:‎ ‎(1)铜在受热转化为CuO的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红色固体逐渐变成黑色 .‎ ‎(2)取一定量的CuO放入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向烧杯中逐滴加入10%的NaOH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所滴入NaOH溶液质量的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当滴入10%的NaOH溶液120g时(即B点),试通过计算,求此时所得Cu(OH)2沉淀的质量.‎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1)根据反应的生物分析;‎ ‎(2)根据化学方程式利用氢氧化钠的质量求出氢氧化铜的质量进行计算.‎ ‎【解答】解:(1)铜受热生成黑色的氧化铜,因此观察到的现象是红色固体逐渐变成黑色;‎ 故答案为:红色固体逐渐变成黑色;‎ ‎(2)设所得Cu(OH)2沉淀的质量为x 当滴入10%的NaOH溶液80g时,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再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不再产生沉淀,因此滴加氢氧化钠溶液120g时,所得Cu(OH)2沉淀的质量仍然是加入氢氧化钠溶液80g时产生的沉淀质量.‎ CuSO4+2NaOH=Na2SO4+Cu(OH)2↓‎ ‎ 80 98‎ ‎ 80g×10% x x=9.8g 答:所得Cu(OH)2沉淀的质量为9.8g.‎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