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文言文实词汇总和配套练习
知识点一:文言实词梳理 比 ①等到 比至陈。(《陈涉世家》) ②类比 每自比于管仲。 (《隆中对》) ③靠近 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 鄙 ①鄙陋、目光短浅 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②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兵 ①兵士 行收兵。(《陈涉世家》) ②兵器,武器 兵甲已足。 (《出师表》) 并 ①一起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②一齐 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 ③都 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④并且 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策 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用鞭子打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③通“册”,记录 策勋十二转 (《木兰诗》) 从 ①跟随 从先人还家。 (《伤仲永》) 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②由,自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③顺从,听从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随着 从流漂荡(《与朱元思书》) ④堂房亲属 赠从弟。(《赠从弟》) 旦 早晨 旦辞爷娘去.(《木兰诗》) 殆 ①有害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则》) ②大概 此殆天之所以资将军。 (《隆中对》) 道 ①道路 会天大雨,道不通。 (《陈涉世家》) ②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 ③正确的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④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度 ①估计 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②衡量 孤不度德量力(《隆中对》) ③过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而 ①表并列关系,不译 中峨冠而多髯者。(《核舟记》) ②表承接关系,然后、接着 温故而知新。 (《〈论语〉十则》) ③表递进关系,而且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④表转折关系,但是、却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 ⑤表修饰关系,地、着(或不译) 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⑥时间副词词尾,不译 既而儿醒(《口技》) 凡 ①凡是 凡所应有。(《口技》) ②总共 凡三往,乃见。 (《隆中对》) 方 ①当……时 方其远处海门。 (《观潮》) ②方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③正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狼》) 芳 香花 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奉 ①侍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鱼我所欲也》) ②接受、奉行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③供养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负 ①背 命夸娥氏父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②凭借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 股 大腿 屠自后断其股。(《狼》)/两股战战。(《口技》) 故 ①旧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②所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③原因,缘故 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④故意 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固 ①顽固、固执 汝心之固。 (《愚公移山》) ②巩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③本来 固众人。(《伤仲永》) ④坚决 吾义,固不杀人。(《公输》) 顾 ①回头看 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 ②拜访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观 ①看 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 ②景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岳阳楼记》) 国 ①国都 去国还乡。(《岳阳楼记》) ②国防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两章》) 躬 亲自 臣本布衣,躬耕与南阳。 (《出师表》) 苟 ①苟且 苟全性命于乱世。 (《出师表》) 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 ②如果 苟富贵,勿相忘。 (《陈涉世家》) 规 计划 欣然规往。 (《桃花源记》) 归 ①归依 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②回家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醉翁亭记》) ③聚集 云归而岩穴暝 《醉翁亭记》 过 ①过于 以其境过清。 (《小石潭记》) ②犯错误 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到 及鲁肃过寻阳。 (《孙权劝学》) 号 ①别号 宅边有五棵柳,因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传》) ②取别号 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③命令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④宣称 号为张楚。 (《陈涉世家》) 恨 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患 ①祸患;灾难 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 ②担心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会 ①适逢,正赶上 会宾客大宴:(《口技》) 适逢,恰巧遇到 会天大雨(《陈涉世家》 ②体会,领会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 ③聚会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惠 ①恩惠 小惠未徧 (《曹刿论战》) ②通“慧”,聪明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或 ①有时 而或长烟一空。 (《岳阳楼记》) ②或许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③有的人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 及 ①到了 及郡下。 (《桃花源记》) ②如,比得上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极 ①尽头,极点 此乐何极。 (《岳阳楼记》) ②非常 初极狭。 (《桃花源记》) 集 ①鸟停息在树上 沙鸥翔集。(《岳阳楼记》) ②聚会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咏雪》) 计 ①计算 可计日而待也。(《出师表》) ②盘算,谋划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加 ①增加 而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②益处 万钟于我何加焉。 (《鱼我所欲也》) ③虚报 弗敢加也。 (《曹刿论战》) 假 借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间 ①夹杂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 ②参与 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 ③中间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④间隔,隔开 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⑤私自,偷着 又间令吴广(《陈涉世家》) 简 ①挑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②选拔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见 ①引见 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 ②召见,接见 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③拜见 子墨子见王。(《公输》) ④能“现”,表现,显露 才美不外见。(《马说》) ⑤了解 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将 ①就要;将要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率领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陈涉世家》) ③将军,将领 将尉醉。(《陈涉世家》) ④想要,打算 公将战。(《曹刿论战》) 津 渡口 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居 ①经过,过了 居数月。 (《塞翁失马》) ②居住 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 ③处,在 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 ④停留 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举 ①举起,抬起 举头望明月。(《静夜思》) ②发动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③任用,选择,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傅说举行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具 ①详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②全,都 具答之。 (《桃花源记》) 绝 ①到了极点 以为妙绝。 (《口技》) ②消失,停止 群响毕绝。(《口技》) ③极,很 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 可 ①大约 高可二黍许。 (《核舟记》) ②可以 刿曰“未可。” (《曹刿论战》) 怜 ①爱戴 楚人怜之。 (《陈涉世家》) ②怜爱 仍怜故乡水(《渡荆门送别》) 类 ①像 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 ②类别,类形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临 ①面对 执策而临之。 (《马说》) ②到 临溪而渔。 (《醉翁亭记》) ③居高面下,由上看下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记》) ④将要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出师表》) ⑤靠近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河中石兽》) 名 ①命名,取名 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②出名,著名 有仙则名。(《陋室铭》) ③说出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乃 ① 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②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③才 凡三往,乃见。 羽、飞乃止。(《隆中对》) ④竟然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⑤于是,就 屠乃奔倚其下。(《狼》) 戚 ①忧愁,悲伤 不戚戚于贫贱(《五柳先生传》) ②亲,亲属 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期 ①约定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 ②期望 期在必醉。 (《五柳先生传》) ③期限 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且 ①况且 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②将近 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③尚且 存者且偷生。 (《石壕吏》) 穷 ①走完 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②生活困难,贫穷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③穷尽 子子孙孙无穷匮。(《愚公移山》) 趋 快走 尝趋百里外。(《送东阳马生序》) 善 ①善于,擅长 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②友好 与亮友善(《隆中对》) ③好事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少 ①稍微 宾客意少舒。(《口技》) ②不多 饮少辄醉(《醉翁亭记》) 胜 ①旧读shēng,能承担,能忍受 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②优美的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③胜利 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市 ①买 愿为市鞍马。(《木兰诗》) ②集市 东市买骏马。(《木兰诗》) 食 ①通“饲”,喂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②吃 食不饱,力不足。(《马说》) ③食物 百姓孰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适 ①正好 而此地适与余近。(《满井游记》) ②适合,适宜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书 ①书写 乃丹书帛曰。(《陈涉世家》) ②书信 家书抵万金。(《春望》) ③字条 得鱼腹中书(《陈涉世家》) ④名册 军书十二卷了(《木兰诗》) 舒 ①展开 柳条将舒未舒。(《满井游记》) ②伸展,松弛 宾客意少舒。(《口技》) 孰 ①谁,哪个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仔细 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属 ①类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 ②zhǔ动词,连接 属引凄异。(《三峡》) ③类似 神情与苏黄不属。 (《核舟记》) ④下属 召令徒属曰。 (《陈涉世家》) ⑤通“嘱” 嘱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说 ①“悦”的古字,愉快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古代的一种文体 爱莲说 马说 素 ① 白色的 素湍绿潭。(《三峡》) ② 向来,一向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溯 逆流而上 沿溯阻绝。(《三峡》)/溯洄从之(《蒹葭》) 汤 ①热水 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②shāng水大的样子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岳阳楼记》) 徒 只,仅仅 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颓 ①坠落 夕阳欲颓。(《答谢中书书》) ②醉醺醺(的样子) 颓然乎其间者(《醉翁亭记》) 亡 ①逃跑 今亡亦死。 (《陈涉世家》) ②丢失 暮而果大亡其财。 (《智子疑邻》) ③使……灭亡 且秦灭韩亡魏。 (《唐雎不辱使命》) ④通“无”,没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微 ①没有 微斯人。(《岳阳楼记》) ②稍微 土膏微润。(《满井游记》) 委 ①放弃 委而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丢下,舍弃 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 为 ①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②介词,表示被动 被 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③动词,表判断动词,是 谓为信然。(《隆中对》) ④动词,根据具体语境可表示多种意义(实词用法)。如:建造 为坛而盟。(《陈涉世家》)/做 酿泉为酒。(《醉翁亭记》)/雕刻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核舟记》) ⑤作为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隆中对》) ⑥名词,心理活动,精神状态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⑦替,给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 谓 ①告诉,对……说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唐雎不辱使命》) ②说 谓为信然。(《隆中对》) ③为,是 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④命名 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⑤认为 予谓菊(《爱莲说》) ⑥叫做 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文 ①画着花纹 皆披发文身。 (《观潮》) ②文章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③文采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④彩饰 舍其文轩。(《公输》) 鲜 少 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向 ①朝向,对着 眈眈相向。(《狼》) ②从前的,旧的 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③趋向,奔向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隆中对》) 效 ①完成 恐托付不效。(《出师表》) ②任务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③实现 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 谢 道歉 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 信 ①诚信 讲信修睦。 (《大道之行也》) ②确实 谓为信然。 (《隆中对》) ③通“伸”伸张 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④信任 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⑤实情 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修 ①长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②修建 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③培养 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 许 ①赞成 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 ②承认、同意 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③上下 高可二黍许。 (《核舟记》) ④表示约数,相当于“来”。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hǔ,拟声词 曳屋许许声。 (《口技》) ⑥处所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寻 ①寻找 寻向所志。 (《桃花源记》) ②不久 寻病终。(《桃花源记》) 延 邀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桃花源记》) 遗 ①留下 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②wèi给予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贻 赠送 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 夷 ①平 其船背稍夷。(《核舟记》) ②少数民族 南抚夷越(《隆中对》) 已 ①已经 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②停止 是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 ③通“以” 自董卓已来。(《隆中对》) 异 ①不同 不宜异同。(《出师表》) ②对……感到诧异 父异焉。(《伤仲永》)/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易 交换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寒暑易节。(《愚公移山》) 诣 到 诣太守。(《桃花源记》) 益 ①好处 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②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更加 香远益清。(《爱莲说》) 引 ①拉开 丁壮者引弦而战。 (《塞翁失马》) ②拉 下车引之。 (《陈太丘与友期》) ③引用 引喻失义。 (《出师表》) 盈 ①满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②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彼竭我盈(《蓸刿论战》) 于 ①在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②介绍出动作行为实行时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给” 勿施于人。(《〈论语〉十二章》)/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③比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④被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伤仲永》) ⑤从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隆中对》) ⑥向 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语 ①告诉 此中人语云。(《桃花源记》) ②说话 如有所语。(《核舟记》) 与 ①连接词与词,或短语与短语,表示并列,可译为“和”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十二章》) ②给 借旁近与之。(《伤仲永》) ③通“举”,选拔 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 ④参与,这里指欣赏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狱 案件 小大之狱。(《曹刿论战》) 缘 沿着,顺着 缘溪行。(《桃花源记》) 越 及,到 越明年。(《岳阳楼记》) 再 两,两次 主人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子墨子起,再拜(《公输》) 造 往、到 造饮辄尽。(《五柳先生传》) 止 ①通“只” 止有剩骨。(《狼》) ②停止 一狼得骨止。(《狼》) 志 ①作标记 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 ②标记 寻向所志。 (《桃花源记》) ③思想、志向 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致 得到;取得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逐 竞争 夸父与日逐走。(《夸父逐日》) 资 资助、给予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 走 跑 几欲先走。(《口技》) 足 值得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卒 ①终于 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②士兵 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 作 ①成为 作青云白鹤观。(《童趣》) ②创作,写作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 ③发出 百千齐作。(《口技》) ④劳作,劳动 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⑤做 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⑥兴起 盗窃乱贼而不作。(《大道之行也》) 更 ①重新 事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②还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心亭看雪》) 几 几乎 几欲先走(《口技》) 遂 ①于是,就 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②终于 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凡 凡是 凡河中失石(《河中石兽》) 知识点二:文言虚词 一、“之”用作代词,有以下两种情况: 1. “之”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等。如: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代人,他们)(《出师表》) ②太医以王命聚之……谨食之(代物,指蛇)(《捕蛇者说》) ③操蛇之神闻之(代事,这件事)(《愚公移山》) ④肉食者谋之(代事,这件事)(《曹刿论战》) “之”代人时,多指代第三人称,但是,有时“之”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我们”。如: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①主人处处款之(《于园》) 2.“之”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如: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曹刿论战》) 二、“之”用作助词,有五种情况: 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如: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③小大之狱。(《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如: 何陋之有?(《陋室铭》) 3.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4.“之”用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5. “之”用作音节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如:久之,目似瞑。(《狼》) 三、 “之”用作动词。译为:“去”、“往”、“到……去”。如:至之市。《郑人买履》 知识点三:文言文的翻译(一) 1、留。文言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在翻译时予以保留,照抄不译。 2、补。即补出句中省略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使意思更准确完整,句子更顺畅。补充部分要加小括号。 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与”前省略主语“邹忌”,“与”后省略宾语“客”,翻译时都应补出。 3、换。一是用现代的双音词去换古代的单音词;二是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指称,翻译时应用现代的指称去替换古代的指称。 例: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的“修”现在讲“长”,这里指身高;“服”现代讲“穿戴”。这方面例子很多。比如,古人讲“书”,现在讲“信”;古人讲“目"”,现在讲“眼睛”;古人讲“首”,现在讲“头”;古人讲“食”,现在讲“吃”等等。都要译为现代的指称。 4、改。改变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把它改成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主要有下列几种: (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 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伤仲永》 5、删。有些文言虚语在句中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只有某些作用,有的起舒缓语气、凑足音节的作用;有些在句中,有些在句末,也有在句首的,如“夫”、“盖”等。对这些虚词,翻译时可酌情删去,即不必译出。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句中的两个“也”都是起舒缓语气作用的,“而”是起连接作用,都不必译出。又如“之”字,在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和标示宾语置、定语后置时,都不必译出。 【例1】(★★★)判断“之”的用法 A、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 “她”“它(们)”“这件事”B、复制代词“这”C动词“往”,“到了”“到......去”D结构助词"的",E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F凑足音节,无实义。 G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H定语后置的标志。I、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 1、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然足下卜之鬼乎( )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复立楚国之社稷( ) 2、 天子之怒( ) 庸夫之怒( )士之怒( )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 布衣之士( ) 3、时人莫之许也( )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盖追先帝之殊遇( ) 欲报之于陛下也( ) 5、 请说之( ) 吾既已言之王矣( ) 邻有短褐而欲窃之( ) 荆之地方五千里( ) 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 犀兕麋鹿满之( ) 攻城之机变( ) 子墨子九距之( )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 ) 公输子之意( ) 【答案】 1、D A C D 2、E E E E D 3 、A 4、D D A 5、A A A D E A D A E A E D 【解析】 【例2】(★★)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一)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 (2)此之谓失其本心。 3.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4.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2分) 【答案】 1.(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1分) (2)感激(1分) 2.(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2分) (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2分) 3.对比论证法。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2分)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 【例3】(★★)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录毕,走送之( )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 ③媵人持汤沃灌( ) ④左佩刀,右备容臭( ) 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 (2分) A、既加冠 宋既成列 B、益慕圣贤之道 杀数人,胡虏益解 C、足肤皲裂而不知 久而乃和 D、卒获有所闻 士卒不尽饮 3、翻译下面句子。(2分) ①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译: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 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3分) ① ② ③ 5、本文与《黄生借书说》虽然着眼点不同,但两文某些观点仍有其共同之处,请概述。(3分) 答: 【答案】 1、①跑(赶快) ②等待 ③浸泡 ④气味 香气(2分) 2、A(2分) 3、①(向他求教的)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稍微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②因为(我)心中有足够快乐的事(读书),(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2分,每题1分。第①题“辞、色”的翻译应注意互文义,即“降辞”“降色”;第②题要注意“以”字,“口体之善”的翻译) 4、①刻苦学习 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求教(3分) 5、都表达了鼓励晚辈勤奋学习,勿虚度年华的观点。 变式训练: 一、阅读选段,完成小练习。 东坡食汤饼① 陆游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⑦,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⑧而已。” 【注释】①汤饼:面条。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③南迁:贬谪到南方。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⑤鬻:卖。⑥恶(cū):通“粗”。⑦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⑧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恶不可食__________ (2)徐谓黄门曰________ (3)秦少游闻之_____ 2.找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例句: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 A.录毕,走送之 B.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辍耕之垄上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____________ 4.从苏东坡的言行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个____________ 的人。 【答案】 1. (1)吃(2)告诉、对……说(3)听说、听见 2. A 3. 黄门公(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东坡已经吃完了(面条)。 4. 豁达(乐观、洒脱) 【解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9 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 3 分) A、委而去之 (到… … 地方去)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 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 8、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___________ 。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 ( 4 分) 9、翻译下面句子。( 3 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7、A 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解析】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 捕蛇者说(节选)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1. 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______。(2分)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太医以王命聚之。 译文:_____________ 3. 下列对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4分) A.标题的意思是用捕蛇者的故事说明道理。 B.第段讲述了永州百姓争相捕蛇的缘由。 C.第段讲述了蒋氏单带捕蛇的悲惨遭遇。 D.第三段讲作者因悲伤就更换了蒋氏之役。 【答案】1.柳宗元 2.太医用皇帝的命令来征集蛇。 3. D 知识点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 策之不以其道 策:用鞭打,驱使。 《马说》 2.每至晴初霜旦 霜:降霜 《三峡》 3.朝服衣冠 服:穿戴 《邹忌讽齐王纳谏》 4.腰白玉之环 腰:腰佩。 《送东阳马生序》 5.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緼袍敝衣:穿着破旧的衣服《送东阳马生序》 6.夜篝火 篝:笼子,这里是用笼子罩 《陈涉世家》 7、负势竞上 上:向上延伸 《与朱元思书》 8、齐人三鼓 鼓:击鼓 《曹刿论战》 9、神弗福也 福:赐福 保佑 《曹刿论战》 二、名词作状语 1、狐鸣呼曰 狐:像狐狸一样。 《陈涉世家》 2、斗折蛇行 斗:像北斗星那样。 蛇:像蛇那样。《小石潭记》 3、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小石潭记》 4、四面竹树环合 环:像环一样。 《小石潭记》 5.乃丹书帛曰 丹:用丹砂 《陈涉世家》 6、手自笔录 笔:用笔。 《送东阳马生序》 7戴朱缨宝饰之帽: 朱缨宝:用朱缨,用宝(同上) 8.失期,法皆斩 法:按照法律 《陈涉世家》 9、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当面。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 1、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 奔:飞奔的马《三峡》 2、猛浪若奔 奔:奔跑的马 《与朱元思书》 3.不敢稍逾约 约:约定的时间、期限《送东阳…》 4、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国外。 入:国内。《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5.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捕蛇者说》 6.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有:生产出来的东西 《捕蛇者说》 四、形容词作名词 1、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铁甲。 锐:锐利的武器。 《陈涉世家》 2、此皆良实 良:善良的人。实:忠实的人。 3、百废俱兴 废:废弃的事。 《岳阳楼记》 五、形容词作动词 1、人恒过 过:犯过失,犯错误。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3、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发扬扩大。 《出师表》 4、亲贤臣,远小人 亲:亲近。远:疏远《出师表》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偏爱。 《邹忌讽齐王纳谏》 6、一食或尽粟一石 尽:吃光,吃尽。 《马说》 六、使动用法 1.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忿恚:形容词使动用法, 使……恼怒。《陈涉世家》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苦。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疲劳。 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饥饿。 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资财缺乏。 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动:动词使动用法,使……惊动。 忍: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坚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爱莲说》 凄神寒骨 凄: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 寒: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寒透。 《小石潭记》 5. 望峰息心 息:使停止、平息 《与朱元思书》 七、意动用法 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醉翁亭记》 2、吾妻之美我者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3如鸣佩环,心乐之 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小石潭记》 4、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怪:以……为怪。 《陈涉世家》 【例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4分) (1)沿溯阻绝。沿: (2)良多趣味。良: (3)直视无碍。碍: (4)窥谷忘反。反: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游鱼细石”写出水的清澈。 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 4、甲乙两段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思想感情有差异,请结合原文的语句说说两文不同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3.B 4.甲文“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一句通过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忧伤。乙文从“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否定,同时也反悔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留恋和向往之情。 【解析】 变式训练: 一、仔细看短文,完成练习。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2)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3)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注】[1]鄂版教材为句号。[2][3]鄂版教材为逗号。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卷石底以出( ) (2)佁然不动( ) (3)其岸势犬牙差互( ) (4)乃记之而去(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12. 第④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4分) 【答案】 1.(1)弯曲(或翻卷 )(2)呆呆的样子(3)像狗的牙齿一样 (4)离开 2.(1)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或阳光直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2)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 3.C(此句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情态。) 4.流露出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2分)。作者产生此情的原因:一是他被贬谪而内心愤懑。二是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2分)。 【解析】 【活学活用】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夏翁,江阴巨族。尝舟行过市桥,一人担粪,倾入其舟,溅及翁衣。其人旧识也,僮辈怒,欲殴之。翁曰:“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因好语遣之。及归,阅债籍,此人乃负三十金无偿,欲因以求死。翁为之折券①。 长洲尤翁开钱典②。岁底,闻外哄声,出视,则邻人也。司典者前诉曰:“某将衣质钱,今空手来取,反出詈语③,有是理乎!”其人悍然不逊,翁徐谕之曰:“我知汝意,不过为过新年计耳。此小事,何以争为?”命检原质,得衣帷四五事④,翁指絮衣曰:“此御寒不可少。”又指道袍曰:“与汝为拜年用,他物非所急,自可留也。”其人得二件,默然而去。是夜竟死于他家,涉讼经年。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或问尤翁:“何以预知而忍乏?”翁曰:“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人服其识。 (冯梦龙《智囊·知微》) 【注】①折券:撕毁债券,不再索取,即免债的意思。②钱典:当铺。③詈(lì)语:骂人的话。④事:量词。件,样。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尝舟行过市桥(乘船) B.因好语遣之(打发) C.某将衣质钱(抵押) D.反出詈语(返回)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B.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C.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D.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5分) ①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2分) 译文: ②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3分) 译文: 4.夏翁、尤翁各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其言行分析。(4分) 【答案】 1. D 2. A 3. ①这是出于不知道罢了,(如果)知道是我,怎么会冒犯我呢!②凡是无理取闹的,其中一定有所依仗,小事不忍让,那么灾祸就会立即到来。 4. 夏翁没有为难将粪倒向自己的人,还主动撕毁他的债券,他的涵养和大度值得我们学习。尤翁忍受邻人的无理取闹,并无偿还他衣物;从其异常举动中预知潜在的危险,从而避免了灾祸。这种容人的度量和非凡的见识值得我们学习。 二、(★★★)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15-19题。(14分) 愚溪诗序 [唐]柳宗元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节选自《古文观止》,略改动) 【注释】①灌水:水名;后文“潇水”也是水名。②家:安家。③龂龂(yín yín):形容争辩的样子。④见……于:古代汉语表示被动的一种格式。见辱于愚:被愚这个名称污辱。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灌水之阳,有溪焉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B.故更之为愚溪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皆山水之奇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D.大舟不可入也 潭中鱼可百许头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译文: 3.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2分) 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 4.“是溪”“名莫能定”的原因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5.作者文中说自己“愚”,他的“愚”和《愚公移山》中愚公的“愚”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答案】 1、 A 2、 示例:愚泉共存六个泉眼,都是从山下平地上涌出来的,原来这泉水是向上冒出的啊。评分标准:共3分,意思对即可。 3、 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评分标准:共2分,每处1分。 4、 当地居民有的称之冉溪,有的称之染溪,莫衷一是,争论不休。评分标准:共2分。意思对即可。 5、 示例:愚公下定决心移山,并看到“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共“愚”实是志向远大、目光长远(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題),是大智若愚的表现。柳宗元在文中以“愚”自称,并以“愚”來命名丘、泉、沟等景物,认为自己的处境和秀美的景色一样无人赏识而“无以利世”。因此他是以“愚”自嘲,借“愚溪”比喻自己,透露出被统治者排挤、抱负不能施展的抑郁和愤激。评分标准:共4分,答出对“愚”的不同理解2分,结合文本内容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