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重难点试题补充题库记叙文阅读
中考重难点试题补充题库 记叙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22分) 好人撑起了世界的辽阔 朱成玉 ①你的生命中,是否会遇到一拨又一拨的好人?只是,你还没有把他们从你的记忆里打捞出来。 ②一个有着近三十年教龄的小学教师,面临着退休,可是一颗心仍然放在孩子身上,这是一颗让人敬重的师者之心。 ③在她现在任教的班上有这么一个孩子,学习状况一直很糟,按时完成作业和考试及格对他来说都是一种奢求。于是,她接班以后,一直很关注这个孩子。她想和孩子的家长沟通,可是总联系不上,一次、两次、三次……她先后给这个孩子的母亲打了八次电话,居然都无人接听!接着,她辗转着打听到孩子父亲的电话,结果仍是无人回应。 ④一天,当她拖着疲倦的身子刚回到家,家里的电话铃响了。那个孩子的家长不明就里地兴师问罪:“我说你这个人怎么这样……”言辞间的火药味似乎隔着长长的电话线都能嗅到。 ⑤听了对方连珠炮似的质问,她不仅不恼,还赶紧表明身份,并耐心地解释原委……之后,肯定还发生了一些事,比如那位家长的种种原因及其后悔不迭的种种反应。但那都不是我关注的,我所震撼的,是在被利益直白地驱动着的现在,还有这样“不入流”的老师,坚守着一颗执着的师者之心。 ⑥有一次,我坐出租车回家,司机是个爱说话的人,看到路边有一个正在清扫雪的工人,就打开了话匣子。 ⑦他说,这些人真不容易,一个月千把元钱,却要起早贪黑忙活一天。 ⑧我应和着,是啊,这是弱势群体。 ⑨他说,这要是家在附近还好些,有些离得远的,还得坐车来回,再加上中午吃饭,一个月也就剩不下多少钱了,可是他们也舍不得丢了这份差事儿。年岁大了,能干点儿就干点儿,也算是给儿女们减轻点负担。 ⑩他继续说,他早上就经常从这个区拉几个人去另一个区扫雪,因为天太早,他们不容易坐到车。他同情他们,车费减到每人3元,然后和他们说好,每天早上都由他来负责接送。这口头协议就这么一直维系着,直到有一天,他为了赶时间,担心他们等太久,从另一个区空着车回来接他们,结果,他们却因为有一辆顺风车,按每人2元收,他们就坐着走了。之前,没人给他打电话,告诉他不用接了。 他异常气愤,觉得这帮人真是不靠谱,一点诚信都没有。可是第二天,他还是忍不住去了那里。看着那几个人在寒风里瑟瑟发抖,他打开车门,大声地喊:“上来吧,你们不讲信用,我讲。” 这个好人,终究还是没能抵住那颗善心的引领。 想想我自己,一直是个懦弱的人。小学时,被女同桌欺负得不成样子,另一位女同学看不过眼,替我出头;初中时,我被前桌男同学欺负,也是女同桌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高中时,我被班主任欺负,后桌男同学替我反抗,并为此受了罚;工作后,我先是遇到了伯乐,后是遇到了良师,走上一个又一个台阶。 我遇到了一拨又一拨的好人,他们就像一茬又一茬绿油油的草,覆盖在广阔的大地上,把一拨又一拨小人,紧紧地压在地表下面。 其实,好人也不见得就非要去帮助别人。所有善待日子的人,都是好人。努力让自己的岁月镀着金,努力让自己的生命闪着光的人,也都是好人。 一拨又一拨的好人,撑起了世界的辽阔。 (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6分) 2.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她想和孩子的家长沟通,可是总联系不上,一次、两次、三次……她先后给这个孩子的母亲打了八次电话,居然都无人接听! 3.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线句子,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4分) 我遇到了一拨又一拨的好人,他们就像一茬又一茬绿油油的草,覆盖在广阔的大地上,把一拨又一拨小人,紧紧地压在地表下面。 4.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小学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5.文章说:“一拨又一拨的好人,撑起了世界的辽阔。”请结合你的亲身体会,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4分) 1.(6分)文章通过“我”的回忆叙述了小学女教师坚持把心放在孩子身上,出租车司机坚持接清洁工人上班,以及“我”生活中遇到一拨又一拨好人的事。(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4分)加点词语强调老师打电话的次数之多,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赞扬了老师那颗令人敬重的、执着的师者之心。(共4分。意思对即可) 3.(4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一拨又一拨的好人”比喻成“覆盖在广阔大地上的草”,增强了表达的生动形象性。(共4分。手法1分,具体分析3分。意思对即可) 4.(4分)善良,尽职尽责。面对连珠炮似的质问,不仅不恼,还赶紧表明身份,并耐心地解释原委;执着,有着对教育的责任心。面临着退休,可是一颗心仍然放在孩子身上,先后给孩子的母亲打了八次电话。(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解答此题,明确文章第②~⑤段主要写小学女教师的师者之心,将这些段落中含有“小学老师”几个字的句子找出来,再一一分析归纳其所凸显的善良、执着的性格特征,主要抓住句子“面临着退休,可是一颗心仍然放在孩子身上”“她先后给这个孩子的母亲打了八次电话”“听了对方连珠炮似的质问,她不仅不恼,还赶紧表明身份,并耐心地解释原委”来分析体会人物性格。 5.(4分)示例:人性本善,世界上好人居多。要不吝爱心地付出,尽自己的努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将爱传递下去。(共4分。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22分) 蚕 儿 陈忠实 从粗布棉袄里撕下一疙瘩棉花,摊开,把一块缀满蚕子儿的黑麻纸铺上,包裹起来,装到贴着胸膛的内衣口袋里,暖着。在老师吹响的哨声里,我慌忙奔进教室,坐在课桌旁,把书本打开。 老师侧过头把小小的教室扫视一周,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其他年级写字,二年级上课。” 老师领我们读起来:“一六得六……” 我念着,偷偷摸一下胸口,那软软的棉团儿,已经被身体暖热了。 一节课后,我跑出教室,躲在房檐下,展开棉团儿,啊呀,出壳了! 上课的哨声响了。 “二年级写字。” 老师给四年级讲课了。 我终于忍不住,掏出棉团儿来。那两条蚕儿果然出壳了。我取出鸡毛,揭开小铁盒。 哐,头顶挨了重重的一击,眼里直冒金星,我几乎从木凳上翻跌下去。慌乱中,铁盒和棉团儿都掉在地上了。 老师的一只大脚伸过来,一下踩扁了那个小铁盒;又一脚,踩烂了包着蚕子儿的棉团儿。我立时闭上眼睛,那刚刚出壳的蚕儿啊……教室里静得像空寂的山谷。 过了几天,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一、二年级被分给他教了。 他很年轻,站在讲台上,笑着介绍自己:“我姓蒋……”捏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之前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那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桑叶,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脸上擦出血了。 “你干什么去了?脸上怎么弄破了?”蒋老师吃惊地问。我站在教室门口,低下头,不敢吭声。 他牵着我的胳膊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 “怎么弄破的?”他问。“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噢!”他高兴了,“喂蚕儿的同学多吗?”“小明、拴牛……”我举出几个人来,“多咧!” 他高兴了,笑眯眯的眼睛里,闪出活泼而好奇的光彩,“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有时候,他在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它要网茧儿咧! 老师帮着我们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个小方格,把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像个小孩,“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可没过多久,老师却被调走了。他说:“有人把我反映到上级那儿,说我把娃娃惯坏了!”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他的胸前挂着“三十年教龄”的纪念章,金光给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增添了光彩。 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所小学里教书。当老师的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蒋老师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了上面…… (选自《陈忠实文集》) 1. 文章以“蚕儿”作为标题,有何用意?(4分) 2. 文中画线句是第一位老师说的两句相似的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3. 结合语境,分析加着重号词语的作用。(6分) (1)我立时闭上眼睛,那刚刚出壳的蚕儿啊…… (2)我怯生生地回答。 4.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两位老师对待学生养蚕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表现了老师怎样的品质?(4分) 5.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1.(4分)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篇;是“我”情感的寄托,表达了“我”对蒋老师的感激之情。(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全文围绕养蚕网丝片的故事展开,因此标题“蚕儿”是全文的线索。通读全文可知,蒋老师带我们“养蚕网丝片”的事,对“我”的影响至深,“我”怀着对蒋老师的感激将“养蚕网丝片”带到“我”的教育生涯中,因此“蚕儿”也寄托着“我”的情感。 2.(4分)写出了第一位老师上课时的呆板、枯燥,体现了第一位老师传统、刻板的教育方式,为下文写踩烂“我”的棉团作铺垫。(共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这两句语气、情感相似的话,表现了第一位老师的呆板、枯燥,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老师自然不能尊重儿童的天性,所以才会有下文中的第一位老师踩烂“我” 的棉团的行为。 3.(6分)(1)“闭上眼睛”是神态描写,老师踩“我”那刚出壳的蚕儿时,“我”不敢去面对,写出“我”当时的无奈与痛苦。 (2)“怯生生”是胆怯、不敢直接面对的意思。“我”怕被这位老师骂,更害怕自己的心爱之物又被“摧残”,写出“我”担忧、胆怯的心理。(共6分。每小题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1)题“闭上眼睛”是神态描写,是不忍看见铁盒和棉团被踩烂的表现,写出了“我”当时的无奈和痛苦。(2)题中“怯生生”是副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我”回答老师问题时的担忧心理,体现了“我”当时害怕的心情。 4.(4分)学生养蚕被发现后,两位老师的态度和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一位老师态度粗暴,踩烂了养蚕的铁盒和棉团,第二位老师态度和蔼,带学生一起摘桑叶、养蚕。通过对比,赞扬了蒋老师爱护孩子,尊重孩子并能与孩子共同分享快乐的高贵品质,同时批判了第一任老师冷漠、粗暴的教育方式。(共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在对待养蚕的事情上,两位老师的态度与行为完全不同。第一任老师打“我”,继而踩烂包着蚕子儿的棉团,讲课单调,不理解学生心理,处理问题简单、粗暴。然后又重点叙述了蒋老师和“我们”一起摘桑叶,养蚕,理解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处理问题和风细雨,两位老师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我”对蒋老师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5. (4分)结构上,总结全文,起到了点明中心的作用;内容上,蒋老师的行为能够让孩子们理解并能够深深印在脑海里,这让他感动,让他欣慰,因而流泪。(共4分。意思对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22分) 父亲的心肝 张国立 ①朋友浩子是台湾的资深媒体人,当过报社记者、电视台新闻部总监,如今在搞我迄今仍没搞懂的新媒体。我俩都有气喘的毛病,曾经一起拿出喷剂交流品牌。 ②去年年底,参加朋友女儿的婚礼时遇到浩子,他气色很差,经多方打听,加上对浩子的恐吓,他终于说出实话,肝出了点问题。这不禁让人震惊万分。还好,经过两家医院的诊断,他先休养了一阵子,接着得接受换肝手术。 ③换肝?我有两个朋友换过肝,过程的痛苦不是旁人能想象的。而且,肝源从哪儿来?我们都为这个问题感到担忧,在台湾几乎不可能等得到肝。朋友们提了很多建议,甚至问浩子经济状况如何,能否挺得住。 ④我也忍不住问:“浩子,有肝可换吗?” ⑤浩子换肝和其他人不同,他不愁没肝,愁的是要不要接受。 ⑥浩子有两个女儿,与他感情很好,老大今年大学毕业,小女儿上大二了。看来单亲老爸很受女儿的宠爱。手术前我去他家探病,两个女儿对父亲要动手术,已做好准备,把老爹服侍得仿佛身处人间天堂。然后我又问了肝从何处来的敏感问题,浩子才缓缓地说:“女儿捐的。” ⑦不是一个女儿要捐,两个都要捐。得知这个消息后,我和朋友都应该为浩子感到高兴,然而,我的内心却一直沉重,因为我知道,这样的心肝是来之不易的。 ⑧医生说,得花点功夫做检验,看哪个女儿的肝适合他。小女儿对捐肝给老爸的事,非常坦然,可是也不讳言,她从小怕痛,连打针都怕,不过她还是要捐。 ⑨医院的检验结果出来了,小女儿的肝比较适合。大女儿私下跑去医院向医生请求:能不能用她的,因为她妹怕痛。用哪个女儿的肝,当然是医生说了算。 ⑩父女一同住院,一切顺利。浩子上周搬出病房,我们几乎每天都陪着他到院子里去晒太阳,几个老哥们在一起不容易,更何况还要小心翼翼地呵护女儿的心肝,直到小女儿也康复出院,我和朋友才敢击掌相庆,但又都为浩子的肝流下了浑浊的眼泪。 至此,谈什么孝顺、家庭和睦,都显得俗气。 感情是种很微妙的东西,它不声不响地把人缠到一块儿,等到醒来,早已缠得难舍难分,便没什么好说的,躺在其中享受。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身体内有女儿的肝更暖心的事呢?又有什么比把自己的肝植入老爸体内,更让人安心的呢? 我爱喝酒,不过最近每拿起酒瓶就放下,想到浩子父女,不论多好的酒也没他们的亲情来劲。好,没酒,就流点泪净化我的灵魂。恰好女儿来电话,问我最近在忙什么,我说了浩子的事,女儿沉默了几秒才回答:“老爸,我也会捐肝给你,可是你能不能好好照顾自己,少抽点烟、少喝点酒?” 我摸摸肚皮,不知道肝在什么方位,但心里暖洋洋的,女儿的电话让我倍感欣慰,眼泪又不争气地流了下来,窗外,夜已很深,但星辉交映,洁白一片。 1.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将“我”的心情变化过程补充完整。(3分) 初闻浩子肝有问题时,A →寻找肝源时,担忧→两个女儿都要捐肝时,B →手术成功时,激动→与女儿通电话后,C 。 2.本文语言质朴自然,请结合语境,品析第②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5分) 加上对浩子的恐吓,他终于说出实话。 3.第段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4.请结合全文,说说题目“父亲的心肝”的含义。(6分) 5.选文第段中,“恰好女儿来电话,问我最近在忙什么,我说了浩子的事,女儿沉默了几秒才回答”。请发挥想象,用第一人称将女儿沉默时的内心活动写出来。(不超过50个字)(4分) 1.(3分)震惊 高兴 欣慰(共3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文章第②段,当浩子说出他的肝出了点问题后,“我”震惊万分;文章第③段指出“在台湾几乎不可能等得到肝”,为此我们感到担忧;在得知浩子的两个女儿都愿意为父亲捐肝时,“我”和朋友都为浩子感到高兴,在文章第⑦段有表述;文章第⑩段指出:当浩子可以出病房,小女儿康复出院时,“我”和朋友击掌相庆,并留下感动、激动的泪水;在文章末尾第段,当“我”跟女儿通完电话后,女儿表示如果我也有同样的遭遇,她也会为“我”捐肝,让“我”倍感欣慰。总结概括出“我”在不同时刻的不同心情即可。 2.(5分)“恐吓”原指用要挟的话或手段威胁人,吓唬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在句中指“我”逼迫浩子说出他生病的实情,表现了“我”和浩子之间关系的亲近及“我”对浩子病情的担忧与关心。(共5分。本义1分,手法1分,分析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题干要求品析“恐吓”一词在句中的表达效果,首先明确“恐吓”一词的本义,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因浩子不告诉“我”他生病的实情,所以“我”用“恐吓”的手段逼他说出实情,表现出“我”和浩子关系亲近以及“我”对浩子病情的担忧与关心。 3.(4分)自然环境描写。在“星辉交映,洁白一片”的静谧夜晚中,表达出“我”接到女儿电话后内心的抑郁散去,感受到女儿关心的喜悦之情。(共4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星辉交映,洁白一片”描写的是一种静谧美丽的夜景,这是“我”在电话中得知如果“我”需要换肝,女儿也会捐肝后所看到的窗外景象,是环境描写,主要起到渲染气氛,表达人物心情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我”接到女儿电话后内心的抑郁散去,感受到女儿的关心,流露出喜悦之情。 4.(6分)一是指女儿给父亲换的肝;二是指女儿给父亲换肝这件事所包含的父女亲情。(共6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从表面上看,“父亲的心肝”是指女儿们争相为父亲浩子捐的肝,其中小女儿的肝脏与父亲匹配,也特指小女儿为父亲浩子所换的“肝”。深层含义是指在换肝这一事件中,所包含的父女之间的浓浓的亲情。 5. (4分)示例:老爸喜欢抽烟、爱喝酒,我不能在他身边照顾,但是我不能让他担心,我要想方设法让他安心,爱惜自己的身体。(共4分。言之有理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23分) 许先生与青皮橘 ①许先生是我的外婆,也是一个小学教师,故乡的人都称教师为先生,她走了之后,我也就叫她为许先生。这么多年,我都已经忘掉了我留在故乡的部分童年,然而,我还是忘不掉那一个青皮橘。 ②那是我在镇上上小学的最后一天,正在上数学课时,班主任把我叫了出去,没想到是许先生找我。她手里拿着一根冰棒:“孩子,来,吃冰棒,你最爱的香芋味。”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许先生听见学校外面有吆喝声,特地跑出去买的,那时她的腿脚已经不方便了。 ③离别的那天,我的嘴里还是冰棒的香芋味,刚上卡车,我就闻到浓烈的汽油味,难受得干呕。司机要发动引擎时,人群里传来了熟悉的声音:“司机,等一下发动,等,等我一下!”然后我看见许先生努力地在马路上飞奔向远方。我只记得,远方是青色的。 ④不远处一个身影在颤动时,天空还是青色的。许先生终于一步步跑到了车窗前,把一个青皮橘塞到我的手里:“孩子,一路上闻这个橘子,就不会晕车了。”我只感觉到眼眶热热的,说不出话来,只是不停地点头。卡车终于开动了,许先生离我越来越远,青色的天空也越来越远。 ⑤那是一个刚摘下来的青皮橘,有脐,还有叶。我不舍得把叶子去掉,也不舍得丢下所有的记忆,随着车子走向那灰色的天空。我把橘子紧紧搂在怀里,甚至都不舍得去闻一闻它。也许这青皮橘是真神奇,那一路,我没有晕车。 ⑥在异乡工作是辛苦的,家里没有什么积蓄,所以一切从简,我两年都没有回乡。在偶尔的电话里听见许先生的声音,我越发地想那青色的天空。第一次回乡后我才知道,许先生半年前就患了老年痴呆症。 ⑦那天,我看见了青色的天空,也看见了总是抬头望天的许先生,她时而笑笑,时而落几滴泪,安安静静,不哭不闹,像一个乖巧的婴儿。我凑了过去,小声地问:“许先生?外婆?还记得我是谁吗?”许先生没有说话,只是哈哈地笑,眼部皱纹泛起,像一朵涟漪。我急得快哭了,许先生却拍拍我的肩膀:“这是谁家的孩子,不要哭啊。”我转过身,不让她看见我的泪。 ⑧在故乡的日子是湿润的,里面掺杂了过多的盐分,而我就在痛苦和安详里游泳,不知疲倦。 ⑨许先生依然不认识任何人,但我们喂她吃饭时,她总是尽量不流口水,在门口乘凉纳荫,看见我们进进出出,只是微笑,点头。 ⑩相聚总是短暂的,我们又要走了,许先生自始至终都没有认出我。我走出家门,看见了青色的天空———电光火石的一刹那,我想到了!我放下行李,跑到巷子头的橘子树上,摘了一个还没成熟的橘子。 “许先生,看!”我双手握着橘子,跑到她跟前。许先生看了好几秒,我看见她的眼睛亮了,随之有晶莹的液体在闪动。我的心猛地一跳,兴奋地说:“你记起来了?”然而她没有回答,只是一把抢过青皮橘,搂在怀里。“宝宝乖,宝宝乖,有了青皮橘,就不晕车,不晕车了哦。”我强忍住了泪水。一直到我离开故乡,许先生都一直把青皮橘抱在怀里,紧紧地。 那也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她。 也许,很多年以后,我也当了外婆,我会讲一个故事给我的外孙女听,那个故事里,有许先生,还有一个,青皮橘。 1.本文写了许先生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4分) 2.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3.从人物描写角度,结合文章内容品析第③段和第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1)“司机,等一下发动,等,等我一下!”然后我看见许先生努力地在马路上飞奔向远方。 (2)许先生看了好几秒,我看见她的眼睛亮了,随之有晶莹的液体在闪动。 4.文中多次写“青色的天空”,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6分) 5.分析本文标题的作用。(3分) 1.(4分)①“我”在镇上上小学的最后一天,许先生给“我”买香芋味的冰棒吃。②离别那天,许先生见“我”晕车,特地为“我”摘了一个青皮橘。③患老年痴呆症的许先生劝“我”不要哭,吃饭尽量不流口水。④失去记忆的许先生见到青橘皮,想起“孩子”,把青皮橘抱在怀里。(共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4分)开篇点题,交代了许先生名号的由来;埋伏笔,此处的“青皮橘”为后文写“我”和许先生之间关于青皮橘的故事埋下伏笔;“忘不掉”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两个“忘掉”和一个“忘不掉”形成鲜明对比,表明许先生和青皮橘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共4分。一点1分。分析合理即可) 3.(6分)(1)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等,等我一下!”“努力”“飞奔”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腿脚不便的许先生见到“我”晕车时的焦急心理,和许先生对“我”的爱。 (2)运用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通过对许先生看青皮橘流泪的描写,表现了失忆的许先生见到青皮橘时的激动心理,和许先生内心深处对“我”深深的爱。(共6分。每小题3分。意思对即可) 4.(6分)在结构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青色的天空”触发了“我”用“青皮橘”唤起许先生的记忆,将人物情感推向高潮。在内容上,离别“青色的天空”,见到“青色的天空”,实际上是离开、见到故乡和许先生,“青色的天空”是许先生和故乡的象征,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共6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5.(3分)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作为文章线索。③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共3分。每点1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22分) 只有左手的手套 小 米 ①在沈阳上大学时,我曾认识一个来自吉林的外系女生,名叫阿瑶。第一次见到她时,是在她的宿舍,当时她正坐在床上专心致志地织手套。普通的毛线,淡紫的颜色,她织得极慢,一针一针,很用心的样子。而那只手套,刚刚织到分手指的位置,可以看出是一只左手的手套。 ②第二次去阿瑶的宿舍,是在两周之后,她仍坐在床上织手套,还是淡紫的毛线,还是那只左手的,五个指头刚刚织出了一点。我笑着说:“你织得也太慢了,真是精雕细琢!”她抬头笑了笑,并没有说话。 ③后来,我和阿瑶渐渐熟悉,去她宿舍的次数也多了起来,每次见到她,她都在织那只左手的手套。终于有一天,我见她织的手套并不是原来的那只,因为这只手套刚刚织到手指分叉的位置,还是左手的,和原来的那个一模一样。我问:“你不是又拆掉重织的吧?”她说:“才不是!”然后,她从床下拿出一个小衣箱,打开里面全是手套,有20只左右,都是淡紫色的。原来她织了这么多,其实是织得太快,以致让我觉得她总是在织那一只。 ④我仔细翻看那些手套,忽然觉得有什么不对。再仔细一看,我吃惊地发现,那些手套竟然都是左手的!我惊讶地问:“阿瑶,怎么只有左手的?”她淡淡地说:“这些手套都是给我爸爸织的,他只有一只手。”一时间,我不知该说些什么,只是怔怔地看着那些手套。 ⑤当阿瑶织够30只时,我陪她去邮局给她爸爸寄手套。路上,她告诉我,她爸爸是为了救她才失去右手的。那时,阿瑶才10岁,她爸爸在县城的纸箱厂工作。一个周日,她去爸爸的厂子玩,纸箱厂的生产车间不休周日,她便在车间里看各种机器的工作过程,觉得十分有趣。其实生产车间是不准随便进入的,她是偷偷溜进去的,由于她个子小,谁也没有注意到她。看来看去,她觉得还是爸爸操作的切纸机最好玩:那么厚的一摞纸壳,切刀落下来,便齐刷刷地被切开了。很长的纸壳从流水线上传过来,便被切成一段一段的。她走近切纸机,抬起头来看那锋利的刀口,手却不知不觉地按在了纸壳上。这时她爸爸转过头来,正看见这一幕,惊骇之下已来不及停下机器。他冲过去,左手拽住她的衣服,而切刀正飞速落下,她的手还按在纸壳上!爸爸情急之下用右手向上一挡切刀,左手一把扯开她,而切刀正好落下,爸爸的右手被切断了…… ⑥我听得心惊肉跳,阿瑶也流下泪来。她说:“我家本来就穷,爸爸因此又失去了工作,还成了残疾。后来,伤好之后,他就去砖厂干活,往小推车上装砖坯。砖坯又沉又硬,把他的手磨得不知脱了多少层皮。发的手套太薄,用不了几天就磨破了,我从上初中起,就天天给他织手套。我还做不了别的,就当是赎罪吧……” ⑦一个父亲和一个女儿。一个多么残酷又温暖的故事。我的心和眼睛,一下都湿润了。 (选自《幸福》,2016年第14期) 1.从全文看,分析以“只有左手的手套”为题有什么好处?(6分) 2.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3. 联系全文,说说第⑦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4.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5.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你有什么启发或触动。(4分) 1.(6分)①以只有左手的手套为线索,贯穿全文;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只有左手的手套是女儿对父亲的爱的体现,更是父亲对女儿爱的见证。(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阅读全文可知,开篇即提到我第一次见阿瑶时她就在宿舍织一只左手手套,然后围绕手套交代出事情的始末,所以“只有左手的手套”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手套一般都是左右两只的,这里只有左手的手套,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再次,这手套是阿瑶给父亲准备的,体现出她对父亲的爱,而父亲是因为她才失去右手的,所以这手套更是父亲对阿瑶爱的见证。 2.(4分)插叙。由“我”询问阿瑶“手套为什么只有左手的”引起阿瑶对往事的回忆,补充完整了故事情节。插叙写的是阿瑶爸爸是为了救阿瑶才失去的右手,丰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主旨,即爸爸对女儿的爱。(共4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文叙事的主线是“我”和阿瑶之间的故事,而第⑤段讲的是阿瑶爸爸为什么只有左手的故事,属于插叙。插叙的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从结构上看,上文“我”问阿瑶“怎么只有左手的”引起了阿瑶对往事的回忆,对情节起了补充作用。从内容上看,这段插叙写的是阿瑶爸爸是为了救阿瑶才失去的右手,丰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主旨,即爸爸对女儿的爱。 3.(4分)“残酷”是指爸爸为救女儿失去了右手,“温暖”是指爸爸救女儿的爱女之心以及女儿爱护爸爸,为爸爸织手套的感恩之心。(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文章前④段写的都是阿瑶在给爸爸织手套,第⑤段插叙了爸爸失去右手的原因。从中可以分析出“残酷”说的是爸爸为救女儿失去了右手是非常残酷的,而“温暖”指的是爸爸救女儿的爱女之心以及女儿爱护爸爸,为爸爸织手套的感恩之心。 3. (4分)画线句子运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的方法,通过阿瑶的流泪和对父亲工作情形的讲述,可见她对父亲的爱护、感激与内疚。(共4分。描写方法2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画线句子出现在第⑥段,该段主要是阿瑶说话的内容,属于语言描写,“阿瑶也留下泪来”属于神态描写,从她的话里处处流露出对父亲的爱护、疼惜,以及结尾“我还做不了别的,就当是赎罪吧”可见她对父亲的感激与内疚。 4. (4分)示例:本文表达了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以及女儿对父亲的爱护和感激之情。这种无私父爱令人动容,我要珍惜父亲的爱,孝敬父亲,用最真诚的心去回报他。(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23分) 良心的挣扎 程 刚 ①那年我上初一,住校读书。说来也巧,寝室里面就我家庭条件差。一晃儿上学半年了,同寝的同学每次周末回来,都要从家里带些好吃的,可我根本带不出像样的东西,老是蹭别人的,感觉很不好意思,也很尴尬。 ②一天下午,我去送作业本,路过花坛拐角时,看见前方有一个皮包在地上,我快步走过去捡起来,又四下望了望,确定没人看见后,走到一个角落里打开了包,里面的东西让我一阵惊喜,有一个手帕包着二百多元,还有优盘…… ③我紧张地把钱装进了兜里,并悄悄地把皮包扔进花坛。那天晚上,我把同寝同学叫到了饭馆,大方了一次,也光荣了一次,喝了一瓶啤酒,醉了,高兴的…… ④第二天早上,我起床上教室,楼门口贴着一张小小的启事,上面写着:“丢失钱包一个,里面有一个优盘,考职称的材料以及近几年来各种教学数据资料,实在着急……”落款是化学组吴老师。我的天啊!怎么是吴老师的,他可是我们学校公认的好老师,教学不必说,他还是全镇都知道的大孝子,他是外地人,父亲不在了,母亲一直瘫痪在床,他一边上课,一边照顾母亲。那一刻,我陷入了无尽的自责,内心开始痛苦地挣扎。 ⑤我来到那个角落找到皮包,几次冲动走到了吴老师办公室门口,可一想到被我花光的二百多元钱,我便退了回去,我该如何补这个缺口呢?要是吴老师知道我花了这些钱,该怎么看我,要是同学们知道了这件事,该怎么看我……我实在不敢想下去,只有内心在痛苦挣扎。那些天,我根本不敢见吴老师,生怕他知道这个东西是我捡到的。可我再不送,实在是熬不下去了。 ⑥一个下午,我打定了主意,把皮包还给吴老师,钱的事就说捡到的时候已经没有了,这是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那一天,当我把皮包交给吴老师,并说在小树林里捡到的时候,吴老师非常兴奋。不一会,他悄悄地问我:“程刚,发没发现里面有一个小手帕包着的钱?”我的脸腾的一下红了,瞬间闪开吴老师注视我的目光,根本说不出话,只是生硬地摇了摇头。“那估计是被人拿走了,皮包被扔下了,那个钱我正准备交给校保卫室呢,我在上班的路上捡的,还用手帕包的……没就没了吧。”那一刻,我突然有一种释然,原来这钱也不是吴老师的。只是,这件事以后,我突然变了,那种虚荣的心态再也没有了,因为这二百多元钱,让我的内心承受了太多的煎熬,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 ⑦一天下午,我参加市里语文竞赛回来,比的挺好,语文课王老师请我吃饭。可正吃着,一个瘦弱的戴着眼镜的身影从后厨里出来,是吴老师。王老师喊他,他没听见,迅速骑上车,走了。看着吴老师走远,王老师对我说:“小程,吴老师工作之余兼职给各个饭馆送煤气呢,家里贫穷,上一阵子,他跟我说,他正好评职称,他母亲把平时亲戚给的,还有他给的零花钱攒起来二百多元钱,包好交给了他,当作去省城考试的食宿费,可吴老师给弄丢了,他难过了好一阵呢……那么大的男人哭了,也够难的……” ⑧“不是他捡到的钱吗?可是,怎么变成他母亲的……”我的心突然一阵翻涌,也明白了一切…… (摘自《辽宁青年》2016年2期) 1. 几次冲动下,“我”都准备给吴老师还皮包,可是最后又为什么退缩回去了?(3分) 2. 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6分) (1)看到皮包后“我”的做法: (2)得知皮包是吴老师的后“我”的心情: (3)还了皮包之后“我”的变化: 3. 请分析下面句子在写“我”和吴老师时分别使用了哪种描写手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状态?(6分) 不一会,他悄悄地问我:“程刚,发没发现里面有一个小手帕包着的钱?”我的脸腾的一下红了,瞬间闪开吴老师注视我的目光,根本说不出话,只是生硬地摇了摇头。 4. 文章在结尾处借王老师的话语点出皮包里钱的真相,这样安排有何好处?(4分) 5. 分析文章最后一段中两个“……”有什么作用?(4分) “不是他捡到的钱吗?可是,怎么变成他母亲的……”我的心突然一阵翻涌,也明白了一切…… 1.(3分)因为“我”花光了皮包里的二百多元钱;“我”担心吴老师轻看自己;也担心同学们轻看自己。(共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根据题干提示可定位到第⑤段,细读该段可知,“我”在归还吴老师钱包时犹豫不决是因为“我”花光了钱包里的钱,没有办法给吴老师交代,担心吴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看法。这个原因使“我”陷入了挣扎。 2.(6分)(1)捡起来打开把钱装进了兜里,悄悄地把皮包扔进花坛。(2)陷入了无尽的自责,内心开始痛苦地挣扎。(3)虚荣的心态再也没有了,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题干要求“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解答时首先审清题目,明确三个问题均是“我”在捡到吴老师的皮包这件事中的行为与想法;其次是找准相关段落;最后是细读这些段落,从中筛选提炼关键词句作答。第③段中“我紧张地把钱装进了兜里,并悄悄地把皮包扔进花坛。”写了“我”捡到皮包后的做法。第④段中“我陷入了无尽的自责,内心开始痛苦地挣扎。”写了得知皮包是吴老师的之后“我”的心情。第⑥段“那种虚荣的心态再也没有了,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写了“我”把皮包还给吴老师之后的变化。根据以上分析,组织作答即可。 3.(6分)吴老师:使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写出了吴老师内心充满找回钱的希望。“我”:使用了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了“我”的心虚以及唯恐吴老师得知真相的恐慌不安的心情。(共6分。每个人物分析3分,其中描写手法1分,内心状态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题干要求分析句子写“我”和吴老师时分别使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及其各自的内心活动。解答第一问,调动阅读积累,明确描写人物的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细读句子,吴老师说了一句话,吴老师注视着“我”,是使用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我的脸腾的一下红了”“闪开”“ 生硬地摇了摇头”,是使用了神态描写与动作描写。解答第二问,联系上下文,明确吴老师的钱来之不易,皮包找回,所以对找回钱心存希望。“我”却因为将钱花光怕他发现而非常恐慌,所以脸色变了。 4.(4分)①更能表现出吴老师的善良、懂得呵护学生的自尊;②使文章结构精巧,情节曲折。(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题干要求分析文章在结尾处借王老师的话语点出皮包里钱的真相的好处。解答时可以试着分析在刚得知皮包是吴老师的,就点出钱的来龙去脉,比较二者的表达效果。显然,在文章最后借别人之口点出钱的来源更能表现出吴老师的美德。还有设置悬念的效果:那笔钱到底是谁的?使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最后揭开悬念,使读者恍然大悟。 5.(4分)第一个省略号是对“我”说话内容的省略,表示语言的中断;第二个省略号是“我”明白了事情的真相,表示静默或思考。(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省略号的常见作用:①表引文或引述的话有所省略;②表重复词语的省略;③表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词语的省略;④表静默或思考;⑤表说话断断续续;⑥表语言的中断;⑦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即可。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22分) 枕边的夜莺 迟子建 ①我喜欢躺着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已有二十多年了,从枕边掠过的书,自然是少不了的。 ②十七八岁,我读师专的时候,开始了真正的读书。每到寒暑假,最惬意的事情,就是躺在故乡的火炕上看书。至于读了些什么,已经记不清了,但读书的氛围却历历在目。夏天时,闻够了墨香,我会敞开窗子,嗅花圃搅起的一波一波的香气;冬天时,窗外的北风吹得窗纸刷拉拉响,我便把书页也翻得刷拉拉响。疲倦的时候,我会撇下书,趴在窗台看风景。窗外的园田被雪花装点得一片洁白,像是老天铺下来的一张纸。 ③如果说枕头是花托的话,那么书籍就是花瓣。花托只有一个,花瓣却是层层叠叠的。每一本看过的书,都是一片谢了的花瓣。有的花瓣可以当作标本,作为永久的珍藏;有的则因着庸常,随着风雨化作泥了。 ④这二十多年来,不管我的读书趣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一类书始终横在我的枕畔,就像一个永不破碎的梦,那就是古诗词。夜晚,读几首喜欢的诗词,就像吃了可口的夜宵,入睡时心里暖暖的。 ⑤我最喜欢的词人,是辛弃疾,一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让我对他的词永生爱意,《稼轩集》便是百读不厌的了。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陆游、苏轼、李清照、李煜、纳兰性德、温庭筠、黄庭坚、范仲淹,也都令我喜爱。有的时候,读到动心处,我会忍不住低声吟诵出来,好像不经过如此“咀嚼”,就愧对了这甘美至极的“食粮”似的。 ⑥我父亲最推崇的诗人,就是曹植了。因为爱极了他的《洛神赋》,我一出生,父亲就把“子建”的名字给了我。长大成人后,我不止一次读过《洛神赋》,总觉得它的辞藻过于华丽,浓艳得有点让人眼晕。直到前几年,我的个人生活遭遇变故,再读《洛神赋》,读出一种朴素而凄清的美!洛水上的神仙宓妃,惊鸿一现,顷刻间就化作烟波了。“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恨人神之道殊兮”,这才是曹植最想表达的。他以短短一曲《洛神赋》,写出了爱情的短暂、圣洁、美好,写出了世事的无常。我真的没有想到,曹植在诗中所描述的一切,正是我此刻的感悟,原来父亲早就知道,幻影才是永恒的啊!所以现在读《洛神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⑦中国的古典诗词,意境优美,禅意深厚,能够开启心智。当你愤慨于生活中种种的不公,却又无可奈何时,读一读黄庭坚的“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你就会获得解脱。而当你意志消沉、默然神伤时,读一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你就会觉得所有的不快都是过眼云烟。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古诗词就是我枕畔的《圣经》。 ⑧这些伟大的诗人,之所以能写出流传千古的词句,在于他们有着对黑暗永不妥协的精神。他们高洁的灵魂,使个人的不幸得到了升华。杜甫评价李白时,曾满怀怜惜和愤懑地写道:“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而这是那个时代大多数诗人坎坷命运的真实写照!个人的生死,在他们眼里,不过草芥,所以他们的诗词才有着大悲悯、大哀愁,这也是我深深喜爱他们的原因。 ⑨ 无论是读书还是写作,我们都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喧嚣时刻。能够保持一份清醒和独立在读书中去伪求真,去芜存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的枕畔,也曾有过名声显赫却难以卒读的书,但它们很快就从我的记忆中消失了。能够留下的,是鲁迅,是《红楼梦》,是《牡丹亭》《聊斋志异》,是雨果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等等,这些人的书和作品可以一读再读,它们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旧,它们是日出,每一次出现都是夺目的。 ⑩我常想,我枕边的一册册古诗词,就是一只只夜莺,它们栖息在书林中,婉转地歌唱。它们清新、湿润,宛如上天撒向尘世的一场宜人的夜露。 1.请你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出四种读书方法。(4分) 2.第⑧段中“这也是我深深喜爱他们的原因。”中的“这”指的是什么?(3分) 3.请你说说文章以“枕边的夜莺”作为标题的好处?(4分) 4.文章结尾段语言精美,请你赏析其妙处。(6分) 5. 请你根据初中三年所学的名著写一段不少于50字的读书感悟。(5分) 1.(4分)略读、浏览、精读、再读。(共4分。每点1分) 【解析】通读文章,从中提炼出有关读书方法的句子,再归纳概括。“从枕边掠过的书,自然是少不了的”属于略读;“每一本看过的书……当作标本,作为永久的珍藏”“不经过如此‘咀嚼’,就愧对了这甘美至极的‘食粮’似的”属于精读;“有的则因着庸常,随着风雨化作泥了”属于浏览;“我不止一次读过《洛神赋》”属于再读。 2.(3分)个人的生死,在他们眼里,不过草芥,所以他们的诗词才有着大悲悯、大哀愁。 3.(4分)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古诗词”比作“夜莺”,形象地写出了古诗词优美的意境,生动地表现出阅读古诗词给予自己的美好的精神享受与诗意情怀的熏陶。(共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通读全文,先明确文章叙写了自己读古诗词的经历与感悟,表达对古诗词的热爱。再分析题目,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枕边的“古诗词”比喻成“夜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阅读古诗词给予自己的精神享受,表达了自己陶醉于读书的精神生活中,由衷地赞美古诗词对于自己高尚人格的塑造功能。 4.(6分)使用了比喻修辞,把“古诗词”比作“夜莺”,再次强调读书能滋润心田,给人以美妙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阅读的喜爱之情。结构上呼应标题,收束全文,内容上升华文章主题。(共6分。内容4分,结构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解答此题先读懂结尾段内容,明确该段使用了比喻修辞,写出了对古诗词的喜爱赞美之情。然后结合全文分析其结构、内容上的表达作用。 5.(5分)示例一:读《水浒传》,我们可以领略到武松大闹飞云浦的嫉恶如仇;读《西游记》,我们可以领略到孙悟空大闹天宫的不畏强权。 示例二:读《鲁滨逊漂流记》,我们可以领略到鲁滨逊流落荒岛的乐观;读《老人与海》,我们可以领略到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刚毅。 示例三: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可以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读《红楼梦》,我们可能领悟到人生如白驹过隙,富贵荣华如过眼云烟的坦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