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45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45

2016 年西藏日喀则地区昂仁中学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融化 B.纸张燃烧 C.水分蒸发 D.矿石粉碎 2.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滴加液体 B. 稀释浓硫酸 C. 检查气密性 D. 熄灭酒精灯 3.下列属于“空气污染指数”需要监测污染物是(  ) A.氮气 B.二氧化碳 C.稀有气体 D.可吸入颗粒物 4.如图装置常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对该实验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细铁丝 C.该实验可说明氮气难溶于水 D.红磷的量不足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大于 5.下列相关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 选 项 事 实 解 释 A 墙内开花墙外可嗅到花香 分子不断运动 B 酒精溶液是混合物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C 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水分子体积变大 D 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 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 Na+和 OH﹣ A.A B.B C.C D.D 6.下列途述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 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C.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 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7.下列是人体中几种体液的正常 pH,酸性最强的是(  ) A.胆汁(6.8﹣7.4) B.唾液(6.6﹣7.1) C.血液(7.35﹣7.45) D.胃液(0.8﹣1.5) 8.下列物质的溶液长期放置在空气中,溶液质量因发生化学变化变化而增大的是(  ) A.浓盐酸 B.氯化钾溶液 C.浓氨水 D.氢氧化钠溶液 9.下列实验方法无法达到实验目的是(  ) A.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B.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氮气与二氧化碳 C.用熟石灰中和废液中的盐酸 D.用紫色石蕊试液鉴别稀硫酸和蒸馏水 10.除去下列各物质中少量杂质的方法,不合理的是(  ) 选 项 物质 所含杂 质 除去杂质的办法 A CO2 CO 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 B N2 O2 通过足量的灼热铜网 C H2 水蒸气 通过盛有足量浓硫酸的洗气瓶 D CO2 HCl 通过盛有足量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 A.A B.B C.C D.D 11.要使一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以下措施中不能达到目的是(  ) A.恒温蒸发溶剂 B.加水 C.降低温度 D.加入适量硝酸钾 12.X、Y、Z 三种金属中,只有 Z 能够和稀盐酸反应;将 Y 放入 X 的盐溶液中,Y 表面有 X 析出.则 X、Y、 Z 三种金属的活动顺序为(  ) A.Y>Z>X B.X>Z>Y C.Y>X>Z D.Z>Y>X 13.宇宙飞船内,用含氢氧化锂的过滤网除去宇航员呼出的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LiOH+CO2═ Li2CO3+X.则 X 的化学式为(  ) A.H2 B.H2O2 C.O2 D.H2O   二.填空题 14.用化学用语填空: (1)镁______; (2)2 个氮气分子______; (3)5 个硫酸根离子______; (4)甲烷______; (5)+6 价的硫元素______; (6)由 Fe3+和 OH﹣构成的氢氧化铁______. 15.请从 H、C、O、Ca 四种元素中选一种或几种元素,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式. (1)能供人体呼吸的气体是______; (2)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气体是______; (3)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物质是______; (4)能还原氧化铜的氧化物是______; (5)用作食品干燥剂的物质是______; (6)其固体能用于人工降雨的是______. 16.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是______. (2)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______. (3)要使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除加水之外还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4)要使甲从其饱和溶液中析出,可用______的方法. (5)t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_. 17.如图 1 是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图. 又知如图 2 是两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 回答下列问题: (1)金属铁是由______(填“原子”、“分子”或“离子”,下同)构成的,硫酸铜是由______构成的. (2)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①a=______时,该粒子是原子,且是______原子((填“金属”、“非金属”或“稀有气体”) ②当 a=8 时,该粒子是______(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其符号为______. (3)若铝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则 Y=______. (4)氧元素与铝元素的本质区别是______不同,氧元素与铝元素的化学性质存在很大的区别,原因是 ______,铝原子的中子数是______. 18.如图示意图形象地表示了 A( )与 B( )反应生成 C( )其反应前后分子及数目的变化, 则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 A、B、C 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______ A.1:1:1 B.1:2:2 C.2:1:2 D.2:2:3 (2)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 (3)该反应的生成物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属于氧化物. (4)从学过的化学反应中举一例(写化学方程式)______.   三.实验题(下列小题每空 1 分,共 25 分) 19.已知气体甲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中的一种或两种,黑色粉末为氧化铜、木炭粉中的一种或两种,液 体丙为澄清石灰水,反应条件为加热或高温,根据装置图回答问题: (1)若气体甲为一氧化碳,黑色粉末乙为氧化铜,则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这个实验说明一氧化碳具 有______性. (2)若黑色粉末乙逐渐消失,最后玻璃管中无固体物质剩余,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气体甲可能为______ ,粉末乙为______. 20.某同学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该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图中的集气瓶分为 5 等份,并作好标记. ②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入足量的红磷,将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并立即 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 ③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______. (2)步骤②集气瓶中的现象是______,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步骤③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 是______,由此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______,其化学性质______(填“活泼”或“不活泼” );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______,其______(填“易”或“难”)溶于水和其化学性质______(填“活泼 ”或“不活泼”)的结论. 21.(12 分)(2015•西藏校级模拟)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①、②的名称 ①______,②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为______ (填序号,下同),气体收集装置为______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反应类型______.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作用______. (4)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用排水法收集)的主要步骤有:①装入药品;②检查气密性;③收 集气体;④加热;⑤停止加热;⑥取出导气管.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_ 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①③④⑥⑤C.②①④③⑤⑥D.②①④③⑥⑤ (5)实验室用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制取氧气,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为______;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______;反应类型______;在该反应中二氧化锰是______剂.   四.计算题 22.镁是叶绿素中唯一的金属元素,植物缺镁时,通常的症状表现为叶片失绿,严重时整片叶干枯.给农 作物施加 MgSO4 和 NH4MgPO4(磷酸镁铵)等镁肥,可以促进光合作用,提高抗病能力. (1)NH4MgPO4 中含有______种元素,其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_. (2)NH4MgPO4 中 Mg 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精确到 0.1%). (3)现要配置溶质质量分数为 2%的 MgSO4 溶液 500kg 进行喷施,需 25% MgSO4 溶液的质量是______kg. 23.为测定某纯碱样品的纯度,小晓进行以下实验:取 12.2g 样品放在烧杯中,向其中分五次加入稀盐酸, 充分反应后,烧杯中物质质量与加入盐酸质量记录如下表:(纯碱样品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盐酸 ) 次数 1 2 3 4 5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10 10 10 10 10 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质量/g 20.9 29.8 38.7 47.6 57.6 (1)12.0g 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g (2)求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 (3)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016 年西藏日喀则地区昂仁中学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融化 B.纸张燃烧 C.水分蒸发 D.矿石粉碎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 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A、冰雪融化是由固态变为液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A 错; B、纸张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 B 正确; C、水分蒸发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C 错; D、矿石粉碎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D 错. 故选 B. 【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 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2.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滴加液体 B. 稀释浓硫酸 C. 检查气密性 D. 熄灭酒精灯 【考点】液体药品的取用;加热器皿-酒精灯;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解答】解: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 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 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 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不可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 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 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下列属于“空气污染指数”需要监测污染物是(  ) A.氮气 B.二氧化碳 C.稀有气体 D.可吸入颗粒物 【考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害气体和烟尘主要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臭氧、可 吸入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等. 【解答】解:氮气、二氧化碳和稀有气体是空气的组成部分,不属于污染物; 可吸入颗粒物属于“空气污染指数”需要监测的污染物.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空气污染方面的知识,直接根据教材内容即可正确解答,比较简单.   4.如图装置常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对该实验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细铁丝 C.该实验可说明氮气难溶于水 D.红磷的量不足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大于 【考点】空气组成的测定.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A、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所选物质要具备以下特征:(1)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2)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3)生成的物 质为非气态. C、根据氮气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红磷的量不足不能消耗完瓶内氧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说法错误; B、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不能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C、该实验可说明氮气难溶于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D、红磷的量不足时,燃烧时就无法将瓶内氧气全部消耗掉,进入水偏少,< ,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难度不大,掌握测定原理(通过红磷燃烧消耗氧 气,导致瓶内压强变小)、实验成功的关键(装置气密性要好;红磷要足量;要冷却到室温再读数)是正 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5.下列相关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 选 项 事 实 解 释 A 墙内开花墙外可嗅到花香 分子不断运动 B 酒精溶液是混合物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C 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水分子体积变大 D 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 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 Na+和 OH﹣ A.A B.B C.C D.D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分析.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 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墙内开花墙外可嗅到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 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B、酒精溶液是混合物,是因为酒精溶液中含有酒精分子和水分子,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故选项解释 正确. C、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而不是水分子体积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D、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 Na+和 OH﹣,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 的关键.   6.下列途述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 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C.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 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考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分析】此题是关于化学中有关能量来源的判断问题,解题时必须熟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问 题. 【解答】解:A、化学变化过程中既有放热现象,如:燃烧反应,金属与水或酸反应,酸碱中和反应,大 部分的化合反应等.同时也有吸热现象,比如大部分的分解反应,碳和二氧化碳反应,碳和高温水蒸气反 应等. B、在化学反应中放出热量的不仅仅是燃烧反应,比如金属与水或酸反应,酸碱中和反应,大部分的化合 反应等也会放热. 碳酸钙的分解反应. C、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 放出或吸收.炸药、石油、煤炭、蓄电池等储存的能量,都是靠化学反应释放出来的.所以化学变化中一 定伴随着能量变化是对的. D、不完全是,比如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就不是通化学反应而获得的. 故选 C. 【点评】解答此类题型时,在掌握能量来源和利用的基础的同时,可以借用排除法进行筛选,即可选出正 确的答案.   7.下列是人体中几种体液的正常 pH,酸性最强的是(  ) A.胆汁(6.8﹣7.4) B.唾液(6.6﹣7.1) C.血液(7.35﹣7.45) D.胃液(0.8﹣1.5)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 pH 值的关系.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当溶液的 pH 等于 7 时,呈中性;当溶液的 pH 小于 7 时,呈酸性,且 pH 越小,酸性越强;当溶 液的 pH 大于 7 时,呈碱性,且 pH 越大,碱性越强;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胆汁的 pH 为 6.8﹣7.4,可能显酸性、中性或碱性. B、唾液的 pH 为 6.6﹣7.1,可能显酸性、中性或碱性. C、血液的 pH 为 7.35﹣7.45,大于 7,显碱性. D、胃液的 pH 为 0.8﹣1.5,小于 7,显酸性. 根据当溶液的 pH 小于 7 时,呈酸性,且 pH 越小,酸性越强,胃液的 pH 最小,酸性最强. 故选 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 pH 大小之间的关系是顺利解题的关键.   8.下列物质的溶液长期放置在空气中,溶液质量因发生化学变化变化而增大的是(  ) A.浓盐酸 B.氯化钾溶液 C.浓氨水 D.氢氧化钠溶液 【考点】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因发生化学变化变化而增大,也就是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了化学 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据此根据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长期放置在空气中会使其质量减少,故选项错误. B、氯化钾溶液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故选项错误. C、浓氨水具有挥发性,长期放置在空气中会使其质量减少,故选项错误. D、NaOH 溶液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导致质量增加,故选项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的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在空气中的质量变化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 关键.   9.下列实验方法无法达到实验目的是(  ) A.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B.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氮气与二氧化碳 C.用熟石灰中和废液中的盐酸 D.用紫色石蕊试液鉴别稀硫酸和蒸馏水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硬水与软水;中和反应及其应用;酸、 碱、盐的鉴别. 【专题】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A、区分硬水和软水常用的方法是用肥皂水. B、根据氮气和二氧化碳均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能与盐酸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D、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据此结合稀硫酸和蒸馏水的酸碱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生活中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 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较少的硬水,故选项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 B、氮气和二氧化碳均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均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不能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法无 法达到实验目的. C、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就有碱性,能与盐酸反应俗称氯化钙和水,可用熟石灰中和废液中的盐酸, 故选项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 D、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稀硫酸和蒸馏水分别显酸性、中性,遇石蕊溶液分 别显示红色、紫色,能出现两种明显不同的现象,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 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综合性较强,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学习 的难点,在具体设计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 断.   10.除去下列各物质中少量杂质的方法,不合理的是(  ) 选 项 物质 所含杂 质 除去杂质的办法 A CO2 CO 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 B N2 O2 通过足量的灼热铜网 C H2 水蒸气 通过盛有足量浓硫酸的洗气瓶 D CO2 HCl 通过盛有足量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 A.A B.B C.C D.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专题】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 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 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CO 能与灼热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与灼热氧化铜反应,能除去杂 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 杂质,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氢气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 取的方法正确. D、CO2 和 HCl 气体均能与 NaOH 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 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 D.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 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1.要使一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以下措施中不能达到目的是(  ) A.恒温蒸发溶剂 B.加水 C.降低温度 D.加入适量硝酸钾 【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A、根据恒温蒸发溶剂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判断; B、根据加水后溶液更不饱和判断; C、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降低温度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判断; D、根据加入适量硝酸钾能使不饱和溶液再溶解一部分硝酸钾变为饱和溶液判断. 【解答】解:A、恒温蒸发水分,因溶剂减少而使不饱和溶液达饱和; B、加水后溶液更不饱和; C、降低温度,使同量水溶解硝酸钾的量减少而达到饱和; D、不饱和硝酸钾溶液加入硝酸钾,继续溶解至不能再溶解而成为饱和溶液; 故选 B. 【点评】增加溶质、减少溶剂都可以把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但改变温度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时却要具体分析溶质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12.X、Y、Z 三种金属中,只有 Z 能够和稀盐酸反应;将 Y 放入 X 的盐溶液中,Y 表面有 X 析出.则 X、Y、 Z 三种金属的活动顺序为(  ) A.Y>Z>X B.X>Z>Y C.Y>X>Z D.Z>Y>X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 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根据能否发生反应,可确定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解答】解:X、Y、Z 三种金属中,只有 Z 能够和稀盐酸反应,说明 Z 能与稀盐酸反应,X、Y 不能与稀盐 酸反应,即 Z>X、Y; 将 Y 放放含 X 的化合物溶液中,Y 表面有 X 析出,说明 Y 的金属活动性比 X 强,即 Y>X; 则 X、Y、Z 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Z>Y>X.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金属活动性应用,掌握金属活动性应用“反应则活泼、不反应则不活泼”是 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3.宇宙飞船内,用含氢氧化锂的过滤网除去宇航员呼出的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LiOH+CO2═ Li2CO3+X.则 X 的化学式为(  ) A.H2 B.H2O2 C.O2 D.H2O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在化学反应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 2LiOH+CO2═Li2CO3+X 可知,每个 X 中含有 2 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 是水,化学式是 H2O. 故选 D. 【点评】在化学反应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总和 .   二.填空题 14.用化学用语填空: (1)镁 Mg ; (2)2 个氮气分子 2N2 ; (3)5 个硫酸根离子 5SO  ; (4)甲烷 CH4 ; (5)+6 价的硫元素   ; (6)由 Fe3+和 OH﹣构成的氢氧化铁 Fe(OH)3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 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 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1)根据金属单质化学式的书写方法进行书写即可; (2)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3)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 负符号在后,带 1 个电荷时,1 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4)根据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方法进行书写即可; (5)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6)根据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方法进行书写即可. 【解答】解: (1)据镁是有原子构成的单质,故符号为:Mg; (2)根据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因此 2 个氮分子表示为:2N2; (3)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 正负符号在后,带 1 个电荷时,1 要省略.故 5 个硫酸根离子:5SO ; (4)根据甲烷是有一个碳原子和 4 个氢原子构成,故化学式:CH4; (5)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6 价的硫元素表示为 ; (6)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又因离子所带电荷数与化合价相同,故由 Fe3+和 OH﹣ 构成的氢氧化铁:Fe(OH)3. 答案:(1)Mg;(2)2N2;(3)5SO ;(4)CH4;(5)O;(6)Fe(OH)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 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5.请从 H、C、O、Ca 四种元素中选一种或几种元素,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式. (1)能供人体呼吸的气体是 O2 ; (2)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气体是 H2 ; (3)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物质是 Ca(OH)2 ; (4)能还原氧化铜的氧化物是 CO ; (5)用作食品干燥剂的物质是 CaO ; (6)其固体能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CO2 .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首先根据题意确定物质的化学名称,然后根据题目所提供的元素、书写化学式的方法和步骤写出 物质的化学式即可. 【解答】解:(1)氧气能供给呼吸,是能供人体呼吸的气体,其化学式为:O2. (2)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气体是氢气,其化学式为:H2. (3)氢氧化钙具有碱性,属于碱,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其化学式为:Ca(OH)2. (4)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是能还原氧化铜的氧化物,其化学式为:CO. (5)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可用作食品干燥剂,其化学式为:CaO. (6)干冰(固体的二氧化碳)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于人工降雨,其化学式为:CO2. 故答案为:(1)O2;(2)H2;(3)Ca(OH)2;(4)CO;(5)CaO;(6)CO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组成及化学式的书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所在.解题时应注意只能从给出的元素中选择来组成物质.   16.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是 乙 . (2)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 相等 . (3)要使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除加水之外还可采用的方法是 降温 . (4)要使甲从其饱和溶液中析出,可用 降温结晶 的方法. (5)t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37.5% .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进行分析,据图可以看出,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t1℃时,甲、 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进行分析,据此解答. 【解答】解:(1)据图可以看出,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填:乙; (2)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表明在该温度下二者的溶解度相等,故填:相等; (3)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要使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以使用降温的方法,故 填:降温; (4)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要使甲从其饱和溶液中析出,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故填:降温 结晶; (5)t2℃时,甲的溶解度是 60g,故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故填: 37.5%. 【点评】本题考查了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7.如图 1 是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图. 又知如图 2 是两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 回答下列问题: (1)金属铁是由 原子 (填“原子”、“分子”或“离子”,下同)构成的,硫酸铜是由 离子 构 成的. (2)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①a= 10 时,该粒子是原子,且是 稀有气体 原子((填“金属”、“非金属”或“稀有气体”) ②当 a=8 时,该粒子是 阴离子 (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其符号为 O2﹣ . (3)若铝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则 Y= 8 . (4)氧元素与铝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质子数 不同,氧元素与铝元素的化学性质存在很大的区别,原因 是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铝原子的中子数是 14 .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概念;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都具有微粒的特点:都很小,都在不断的运动着,之间 都有间隔;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三大类:①金属单质,②非金属固态单质,③稀有气体,由于离子化合物 是由阴阳离子相互吸引形成,因此由离子构成的物质中一定既有金属元素也有非金属元素;在阳离子中质 子数>电子数,所带电荷数就是质子数和电子数之差,在阴离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所带电荷数就是电子 数和质子数之差. 【解答】解: (1)铁是金属单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硫酸铜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故答案为:原子, 离子; (2)①由于在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故答案为:10;且是稀有气体氖; ②当 a=8 时,即质子数为 8,电子数为 10,质子数比电子数少了 2 个,说明该为阴离子,而且是带两个单 位负电荷的氧离子,故答案为:阴离子,O2﹣; (3)根据铝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铝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13,而原子序数等于其核内的质子数,因 此铝元素的核内质子数为 13,即 X=13,根据铝离子是铝原子失去 3 个电子得到的,因此 Y=12﹣2﹣3=8; (4)氧元素与铝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氧元素与铝元素的化学性质存在很大的区别,原因是最 外层电子数不同,铝原子的中子数是 14 答案: (1)原子;离子; (2)①10;稀有气体;②阴离子;O2﹣; (3)8; (4)质子数;最外层电子数不同;14.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都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加深学生对微粒的理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周期表中的信息和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有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及应 用的能力   18.如图示意图形象地表示了 A( )与 B( )反应生成 C( )其反应前后分子及数目的变化, 则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 A、B、C 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2:1:2  A.1:1:1 B.1:2:2 C.2:1:2 D.2:2:3 (2)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化合反应  (3)该反应的生成物 可能 (填“可能”或“不可能”)属于氧化物. (4)从学过的化学反应中举一例(写化学方程式) 2CO+O2 2CO2 .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利用分子构成相同的分子为同种物质的分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模拟图,对比反应前后的 分子微粒示意图,判断参加反应的各种物质的分子的个数比.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可以判断反应类型,根 据物质的元素组成可以判断物质的类别. 【解答】解: (1)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模拟图,反应前有 2 个 A 分子和 2 个 B 分子,反应后有 2 个 C 分子和 1 个 B 分子;则有 1 个 B 分子未参加反应,可判断参加反应的各种分子个数为:2 个 A 分子、 1 个 B 分子、2 个 C 分子;则参加反应的 A、B、C 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2:1:2; (2)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基本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3)生成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能属于氧化物.故填:可能. (4)符合上图要求的化学反应可能是一氧化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2CO+O2 2CO2. 答案: (1)2:1:2; (2)化合反应; (3)可能; (4)2CO+O2 2CO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微观粒子个数比、化学反应的类型、物质的分类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分子由原子 构成,构成相同的分子为同种物质的分子,反应前后都存在的分子为未参加反应的分子.   三.实验题(下列小题每空 1 分,共 25 分) 19.已知气体甲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中的一种或两种,黑色粉末为氧化铜、木炭粉中的一种或两种,液 体丙为澄清石灰水,反应条件为加热或高温,根据装置图回答问题: (1)若气体甲为一氧化碳,黑色粉末乙为氧化铜,则观察到的现象是 黑色粉末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 浊 ,这个实验说明一氧化碳具有 还原 性. (2)若黑色粉末乙逐渐消失,最后玻璃管中无固体物质剩余,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气体甲可能为  二氧化碳 ,粉末乙为 碳 . 【考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铜加热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碳能与二氧化碳高 温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有毒的气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解答】解:(1)气体甲为一氧化碳,黑色粉末乙为氧化铜,则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 成铜和二氧化碳,氧化铜是黑色粉末,生成的铜是红色粉末,生成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 实验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故填:黑色粉末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还原; (2)碳能与二氧化碳高温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若粉末乙逐渐消失,最后玻璃管中无固体物质剩余,则可 能是碳与二氧化碳高温反应生成了一氧化碳的缘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剩余的二氧化碳没有全部 参加反应,气体甲为二氧化碳,粉末乙为碳,故填:二氧化碳;碳.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成分的推断,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结合物质的性质进行.   20.某同学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该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图中的集气瓶分为 5 等份,并作好标记. ②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入足量的红磷,将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并立即 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 ③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 充分反应掉集气瓶中的氧气 . (2)步骤②集气瓶中的现象是 产生大量白烟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P+5O2 2P2O5 ;步骤 ③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是 水沿导管被吸入集气瓶中 ,由此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其化学性质 活泼 (填“活泼”或“不活泼”);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其 难 (填“易” 或“难”)溶于水和其化学性质 不活泼 (填“活泼”或“不活泼”)的结论. 【考点】空气组成的测定;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1)依据红磷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种固体进行分析; (2)红磷与氧气反应生成固体,消耗了瓶内的气体,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会压着水进入集气瓶; (3)氮气难溶于水,也不能与水发生反应. 【解答】解:(1)实验的目的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原理是消耗氧气使装置内外产生压强差,水被吸 入占据氧气的空间,从而达到测定氧气的目的.红磷过量,可使集气瓶中的氧气完全消耗; (2)步骤②集气瓶中的现象是产生大量白烟,红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了白烟五氧化二磷固体,其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为:4P+5O2 2P2O5;所以会导致集气瓶内压强减小,水被压入集气瓶,进入的水量正好 占据集气瓶内氧气的空间,约为集气瓶体积的 ;水进入瓶内占五分之一.其化学性质活泼; 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水不再继续进入说明氮气不能与红磷反应,也不能溶于水或与水反应; 故答案为: (1)充分反应掉集气瓶中的氧气; (2)产生大量白烟;4P+5O2 2P2O5;水沿导管被吸入集气瓶中; ;活泼; ;难;不活泼. 【点评】熟记用红磷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和注意事项是解答 这类题目的基础.   21.(12 分)(2015•西藏校级模拟)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①、②的名称 ① 试管 ,② 集气瓶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为 A  (填序号,下同),气体收集装置为 E 或 F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反应类型 分解反应 .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作用 防止高锰酸钾固体进入导管堵塞导管, 引起爆炸 . (4)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用排水法收集)的主要步骤有:①装入药品;②检查气密性;③收 集气体;④加热;⑤停止加热;⑥取出导气管.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D  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①③④⑥⑤C.②①④③⑤⑥D.②①④③⑥⑤ (5)实验室用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制取氧气,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为 C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过 氧化氢 水+氧气 ;反应类型 分解 ;在该反应中二氧化锰是 催化 剂. 【考点】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书写文字表达式. 【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试管是常用的反应容器,集气瓶是收集气体的仪器;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 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属于分解 反应,其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 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和排水法收集.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主要操作步骤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加入药品;加热;收 集气体;从水槽中取出导管;停止加热. 【解答】解:(1)试管是常用的反应容器,集气瓶是收集气体的仪器,故答案为:①试管②集气瓶 (2)如果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属于分解反 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故答案为:A;E 或 F;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分解反应; (3)故答案为:防止高锰酸钾固体进入导管堵塞导管,引起爆炸 (4)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主要操作步骤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加入药品;加热;收集气体; 从水槽中取出导管;停止加热;故答案为:D (5)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 气,属于分解反应,其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故答案为:C; 过氧化氢 水+氧气;分解; 催化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文字表达式的 书写,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 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四.计算题 22.镁是叶绿素中唯一的金属元素,植物缺镁时,通常的症状表现为叶片失绿,严重时整片叶干枯.给农 作物施加 MgSO4 和 NH4MgPO4(磷酸镁铵)等镁肥,可以促进光合作用,提高抗病能力. (1)NH4MgPO4 中含有 5 种元素,其相对分子质量是 137 . (2)NH4MgPO4 中 Mg 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17.5% (精确到 0.1%). (3)现要配置溶质质量分数为 2%的 MgSO4 溶液 500kg 进行喷施,需 25% MgSO4 溶液的质量是 40 kg. 【考点】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物质的元素组成;元素的质量分 数计算. 【专题】压轴实验题;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1)根据物质的化学式 NH4MgPO4,判断物质的组成元素,并利用相对分子质量为分子中所有原 子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计算 NH4MgPO4 相对分子质量; (2)NH4MgPO4 中 Mg 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 (3)根据加水稀释前后溶液中学界质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为 2%的 MgSO4 溶液 500kg 中所含 MgSO4 的质 量与质量分数 25%的比,即需 25% MgSO4 溶液的质量. 【解答】解:(1)根据物质的化学式 NH4MgPO4,该物质由 N、H、Mg、P、O 五种元素组成,其相对分子质 量=14+4×1+24+31+16×4=137; 故答案为:5;137; (2)NH4MgPO4 中 Mg 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17.5% 故答案为:17.5%; (3)配置溶质质量分数为 2%的 MgSO4 溶液 500kg 进行喷施,需 25% MgSO4 溶液的质量= =40kg 故答案为:40. 【点评】根据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已知溶质质量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计算出溶 液的质量.   23.为测定某纯碱样品的纯度,小晓进行以下实验:取 12.2g 样品放在烧杯中,向其中分五次加入稀盐酸, 充分反应后,烧杯中物质质量与加入盐酸质量记录如下表:(纯碱样品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盐酸 ) 次数 1 2 3 4 5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10 10 10 10 10 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质量/g 20.9 29.8 38.7 47.6 57.6 (1)12.0g 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4.4 g (2)求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 (3)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计算;综合计算(图像型、表格型、情景型计算题). 【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 (2)根据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 (3)根据题中所给的数据,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然后计算生成溶液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1)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为:12g+50g﹣57.6g=4.4g; (2)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 x,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 y,参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为 z,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73 117 44 x z y 4.4g = = = x=10.6g z=7.3g y=11.7g 所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10.6g; (3)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为:10.6g+50g﹣4.4g=46.2g, 所以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25.3%. 故答案为:(1)4.4; (2)10.6g; (3)25.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难度不大,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