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历史总复习优化设计第一板块基础知识过关阶段检测一中国古代史新人教版
阶段检测一 中国古代史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历史纪录片《半坡原始居民》,介绍了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其中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活在长江流域 B.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C.种植粮食作物粟 D.使用磨制石器 解析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一带,因此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A 2.“明君兴国,昏君误国。”下列有关夏、商、周君王的叙述,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文王—涿鹿之战,灭商建周 B.商纣王—任用贤臣,建立商朝 C.周幽王—与民争利,“国人暴动” D.夏王桀—荒淫无度,暴政亡夏 解析夏王桀是夏朝最后一个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荒淫无度,建造豪华宫室,强迫人们服劳役,统治非常残暴,最终导致了夏朝的灭亡;商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他修筑豪华宫殿,施用酷刑,残害人民,导致了商朝的灭亡;涿鹿之战是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进行的战争;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故选D项。 答案D 3.下列图片中与西周分封制有关的是( ) 解析A、B、C、D四项分别反映的是甲骨文、司母戊鼎、西周分封制和四羊方尊。 答案C 4.下列重大历史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长平之战 ②盘庚迁殷 ③牧野大战 ④国人暴动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④① D.④①③② 解析①发生在战国时期;②发生在商朝中期;③发生在商朝末期;④发生在西周后期。因此正确的顺序为②③④①,因此C项正确。 答案C 5.某历史兴趣小组对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拟定了以下探究主题,其中最合适的是( ) A.新旧交替: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 B.反抗暴秦:宁有种乎的悲壮呐喊 C.道教产生:奠定传统文化的根基 D.逐鹿天下:争夺帝位的楚汉之争 解析解答本题应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战国时期”,A、B、C、D四项分别属于战国时期、秦朝、东汉、秦末汉初的史实。 答案A 6.某同学整理的下边这张资料卡片,可用来研究( ) A.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B.秦始皇焚书坑儒 C.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D.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解析根据资料卡片中的“推恩分子弟”,可以确定该资料卡片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有关。 答案C 7.东汉中期以后,政治黑暗的最突出表现是( ) A.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 B.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 C.皇帝昏庸不理朝政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答案D 8.下列人物中,哪一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 ) A.刘备 B.孙权 C.曹丕 D.曹操 解析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标志着东汉的结束,因此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而不是三国时期。 答案D 9.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 A.楚汉之争 B.赤壁之战 C.八王之乱 D.淝水之战 解析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答案C 10.唐朝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士科的录取率约为六十分之一,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从材料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 ①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 ②科举制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来源 ③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 ④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题干材料“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说明“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属于可以得出的信息;“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士科约为六十分之一”说明“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属于可以得出的信息。“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说明②属于不可得出的信息;而“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B项。 答案B 11.某班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下列工具是在唐代改进而成的是( ) 解析A、B、C、D四项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东汉时期、西汉时期和唐朝时期发明的新式工具。 答案D 12.“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客观史实,反映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 ) A.对外开放 B.经济繁荣 C.政治清明 D.交通发达 解析“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是唐朝对外交往中的重要事件,它们反映了唐朝对外开放的时代特点。 答案A 13.宋太祖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包括( ) A.定期换防,控制军权 B.设置通判,分割相权 C.州县长官,三年一换 D.财赋大权,收归中央 解析通判属于北宋在州府设置的牵制知州的地方官员,与分割相权无关。 答案B 14.归纳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国家统一 B.政权并立 C.三国鼎立 D.和平共处 解析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是这一时期历史的阶段特征。 答案B 15.南宋有位诗人曾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位诗人写作该诗的主要目的是( ) A.赞美杭州的繁华热闹 B.讽刺金朝统治者的野蛮残暴 C.描写西湖的美丽景色 D.讽刺南宋统治者的醉生梦死 解析通过诗中的“歌舞”“暖风”“直把杭州作汴州”,可知该诗讽刺南宋统治者的醉生梦死。 答案D 16.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对照表 朝代 南 方 北 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 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 口数比例 西汉 2 470 685 19.8% 9 985 785 80.2% 唐代 3 920 415 43.2% 5 148 529 56.8% 北宋 11 224 760 62.9% 6 624 296 37.1% 据上表可知( ) A.南方的生产技术比北方先进 B.经济重心南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C.北方的人口增长率比南方高 D.人口迁移促进民族大交融 解析在古代,人口增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通过表格可以看出,西汉、唐代至北宋时期,我国北方人口所占比例不断下降,南方人口所占比例不断上升,这与我国经济重心不断南移有关。 答案B 17.下列关于唐诗和宋词代表人物写作特点的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A.李白——飘逸洒脱 B.杜甫——淳朴厚重 C.苏轼——通俗易懂 D.李清照——委婉细腻 解析苏轼的词风是豪迈飘逸。 答案C 1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两代是可以的。”文中空缺处应是( ) A.秦汉 B.魏晋 C.宋元 D.明清 解析明清时期,我国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答案D 19.“‘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转战于闽浙粤沿海诸地……”其历史功绩是( ) A.基本解除东南沿海的倭患 B.收复台湾全部领土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抗击沙皇俄国入侵 解析明朝时期,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率领戚家军,基本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答案A 20.元、明、清三个朝代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 ) ①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②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③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 ④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①②属于元、明、清三个朝代的共同特点;③符合元朝,不符合明、清两朝;④符合元朝和清朝,不符合明朝。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5分,第22题13分,第23题16分,第24题16分,共60分) 21.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成就辉煌,为人类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大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 ——《剑桥中国史》 (1)结合所学知识,秦的最大“成就”是什么?为巩固这一成就,秦还实施了哪些革命性措施?(6分) 材料二 中国古代粮食平均亩产量 朝代 产量(市斤) 两汉 140 唐 154 宋 185 ——摘编自《中国经济通史》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表中宋代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这一时期,商业高度繁荣,纸币出现,请写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的名称。(6分) 材料三 欧洲著名城市规划家罗斯穆森说:“整个北京城乃是世界的奇观之一,它的(平面布局)匀称而明朗,是一个卓越的纪念物,象征着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 (3)除北京城外,列举出我国古代工程领域另外三项“世界的奇观”。(3分) 参考答案(1)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建立皇帝制度,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2)北方人大量南迁,劳动力大量增加;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改进;占城稻的引进与扩大种植。交子。 (3)长城(秦长城、明长城均可)、都江堰、大运河。 22.对外交往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国家的兴衰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中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唐文化融合域外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期“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把大唐文化传播到日本的著名历史人物是谁?(4分) 材料二 明朝前期,国家实力雄厚,财政收入是元代的两倍。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苏州、杭州丝织业很发达,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国内。福建、广东的造船业发达,建造的海船适合远洋航行。……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郑和下西洋的有利条件。(3分) 材料三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政府曾严厉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后来,清政府又进一步规定:只允许外商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外商的活动,必须由政府指定的商人“管束稽查”。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及材料三,指出古代中国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材料四 进入近代以来,西方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紧闭的大门,在坚船利炮的威逼下,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开始了同西方列强不平等交往的历史。 (4)从古代到近代对外交往的史实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2分) 参考答案(1)玄奘西游(或玄奘到天竺取经)。鉴真。 (2)国家实力雄厚;手工业发展;造船业发达。 (3)由开放的对外政策走向闭关锁国。 (4)开放则兴(或开放就会促进繁荣);闭关锁国就会导致落后(或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 23.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正在举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思想之美】 材料一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的“熠熠生辉”的局面是什么?面对战乱和社会巨变,法家的韩非提出了怎样的济世良方?(4分) 【科技之美】 材料二 在唐宋两代,中国的工程师掀起了发明的热潮,中国引领着全世界的科学技术。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2)请列举两项唐宋时期“引领着全世界”的科技发明,并说说产生的影响。(4分) 【品德之美】 材料三 一位阿拉伯商人记述:两宋时期,信用券被广泛应用……中国商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会写下借条……他们主张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不卖假货,不赚黑钱,不会乘人之危而牟利。 ——摘编自《新全球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宋代商人具有的优秀品质。他们最早使用的纸币是什么?(4分) 【艺术之美】 材料四 (4)中国书画艺术可谓源远流长,翰墨飘香,据图写出“书圣”王羲之的作品名称。(4分) 参考答案(1)百家争鸣。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印刷术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火药应用于军事,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3)诚信待人、轻利重义。(意思相近即可)交子。 (4)《兰亭集序》。 24.处理好民族关系历来是各朝各代治国理政、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北魏改革】 材料一 帝(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 (1)材料一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方面内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唐皇长策】 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政府对于民族关系持怎样的态度或政策?试举唐与吐蕃交往的一例予以说明。(4分) 【清帝奇功】 材料三 1761年,居住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举行反抗沙俄的起义,遭到沙皇军队的残酷镇压。在生死存亡之际,首领渥巴锡等率部众于1770年再次发动了反抗沙俄的武装起义,他们高呼:“我们的子孙永不当奴隶,让我们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经过长途跋涉,他们东归祖国,受到了乾隆皇帝的隆重接待和妥善安置。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皇帝对于少数民族的爱国义举持一种怎样的态度?此外,清朝前期,为维护国家统一,在处理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上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又体现了什么特点?并举例说明。(8分) 参考答案(1)说汉话(或语言方面)。加快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2)平等(或团结、友爱、开明、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答出一点即可) (3)态度:鼓励(或欢迎、表彰、奖励、团结、隆重接待、妥善安置等相近意思皆可)。特点:一是严惩叛乱。举例:粉碎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粉碎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二是加强管理。举例:设立伊犁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驻藏大臣。三是实行册封。举例:册封达赖、班禅。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