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45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45

辽宁省丹东十七中2016年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 一、化学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共16分,1~8每小题1分,9~12每小题1分,)‎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石油蒸馏 B.农家肥的腐熟 C.干冰升华 D.天然气泄露 ‎2.下列有关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为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可将废弃塑料焚烧处理 B.汽车使用乙醇汽油可减缓温室效应 C.通过秸秆综合利用,杜绝露天焚烧,来降低空气中PM2.5的含量 D.化工厂通过加高烟囱来排放废气,以防止形成酸雨 ‎3.下列各组物质按照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 A.石墨 生石灰 酒精 B.稀有气体 二氧化硫 稀硫酸 C.氧气 干冰 大理石 D.生铁 水 石油 ‎4.如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滴加液体 B.‎ 读取液体体积 C.‎ 二氧化碳验满 D.‎ ‎ 稀释浓硫酸 ‎5.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将光亮的铜丝插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C.铁丝在空气中点燃,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将人体呼出的气体导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成红色 ‎6.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下列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相符合的是(  )‎ ‎①FeCl2﹣﹣氯化亚铁 ②2Ca2+﹣﹣2个钙离子 ③O2﹣﹣2个氧原子 ‎④H2O﹣﹣1个水分子 ⑤2H﹣﹣2个氢元素.‎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⑤‎ ‎7.‎2011年4月11日央视《消费主张》:超市馒头这样出炉;生产日期随便改;防腐剂、甜蜜素齐上阵(甜蜜素的化学式﹣﹣C6H12NNaO3S).下列有关甜蜜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是由五种元素组成的 B.该化合物中C、N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1‎ C.甜蜜素完全燃烧的产物中可能含有NO2气体 D.每个甜蜜素分子是由23个原子构成的 ‎8.推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B.碱溶液显碱性,所以显碱性的溶液都是碱溶液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 D.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所以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都是单质 ‎9.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各项中对图示模型理解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只有一种单质 C.反应中共有两种元素参与 D.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之比为2:3‎ ‎10.把一定质量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4.0‎ ‎2.0‎ ‎3.0‎ ‎2.0‎ 反应后的质量(g)‎ ‎1.2‎ X ‎2.4‎ ‎5.4‎ A.X=2.0,乙可能是催化剂 B.甲和丙是反应物 C.参加反应的甲、丙质量比是1:2‎ D.丁一定是化合物 ‎11.在硝酸银、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反应停止后过滤,滤液仍为蓝色,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滤渣中一定有银、没有铜和锌 B.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锌,可能有铜 C.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硝酸银 D.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可能有硝酸银 ‎12.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CO2中的CO 通入O2点燃 B 除去Zn中混入的少量Fe 加过量ZnSO4溶液、过滤 C 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 将粗盐研碎、溶解、蒸发 D 鉴别NaCl溶液、Na2SO4溶液和(NH4)2SO4溶液 各取少量于试管中,分别滴加Ba(OH)2溶液,观察现象 A.A B.B C.C D.D ‎ ‎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4道小题,每空1分,共18分)‎ ‎13.用适当的化学用语填空:‎ ‎(1)两个氦原子______;‎ ‎(2)碘酒中的溶剂______;‎ ‎(3)高锰酸钾中锰元素的化合价______.‎ ‎14.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中可用______比较自来水煮沸前后的硬度.‎ ‎(2)生活中常用______的方法来鉴别合成纤维和天然纤维.‎ ‎(3)可用来制作糕点或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物质是______.‎ ‎(4)小明家新装修的房间中放有几包活性炭,其目的是:______.‎ ‎(5)碘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如图示元素周期表中碘的一格,请写出从中获取的一条信息:______.‎ ‎15.根据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属于同种元素的是______;(填选项字母,下同).‎ ‎(2)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______;‎ ‎(3)属于阴离子的是______;‎ ‎(4)属于金属元素原子的是______.‎ ‎16.六月,同学们相约外出野炊.请用化学知识分析下列问题:‎ ‎(1)野炊食谱如表所示:‎ 主食 馒头 配菜 红烧肉、豆腐汤、‎ 牛肉干 从合理膳食角度来看,你认为食谱中还应添加______(填字母);‎ A、炒鸡蛋 B、牛奶 C、蔬菜、水果 D、烤野兔肉 ‎(2)同学们点火时,把木材架空后是为了______‎ ‎(3)野炊后,熄灭火的方法是______‎ ‎(4)野炊结束后,同学们用洗洁精来洗碗,是因为洗洁精对油污具有______‎ ‎(5)亮亮被蚊虫叮咬了,同学们建议涂抹______解痒.‎ ‎(6)他们还发现途经的水稻叶子发黄,并倒下了一片,都认为应该向稻田施用的复合肥是______.‎ A、CO(NH2)2    B、KCl C、Ca3(PO4)2 D、KNO3.‎ ‎ ‎ 三、简答题(本大题包括4道小题,每空1分,化学方程式2分,共20分)‎ ‎17.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甲是蒸发溶液的实验,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______.‎ ‎(2)乙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前,白磷不燃烧,而打开后,白磷燃烧.比较打开前后的现象,证明白磷燃烧需要______.烧杯中水的作用是______.‎ ‎(3)丙是一组对比实验,实验目的是______.‎ ‎18.铁是人类广泛使用的金属,回答有关问题:‎ ‎(1)工业上用赤铁矿石炼铁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为了防止铁制品生锈,经常在铁制品表面刷“银粉”,其防锈原理是______.‎ ‎(3)稀盐酸除铁锈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19.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______丙物质的溶解度(选填“>”、“=”或“<”);‎ ‎(2)t3℃时,乙的饱和溶液中一定含有40g乙物质,此说法______(填“正确”或“错误”);‎ ‎(3)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到t2℃,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 ‎20.A、B、C、D、E都是初中化学的常见物质,它们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其中A、B为单质且B是可供动植物呼吸的气体;D是一种盐,E是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碱.请回答下列问题:‎ ‎(1)E的俗名是______,D物质的名称是______.‎ ‎(2)在一定条件下,A既可以转化成C,也可以与C发生化学反应.写出A和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写出C转化为D的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 ‎(4)写出D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 ‎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包括3道小题,每空1分,化学方程式2分,共20分)‎ ‎21.某同学欲用氯化钠固体配制50g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 ‎(1)实验步骤:计算、______、量取、溶解.‎ ‎(2)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 ‎(3)经检测,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有______(填序号).‎ ‎①氯化钠固体仍然不纯 ②称量时砝码端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 ‎③量取水时,仰视读数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22.(11分)(2016•丹东校级二模)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若选择A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需要添加一种玻璃仪器为______,同时对A装置需进行一下改正,改正的方法是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实验室制氨气(NH3)也可以用上述(1)改正后的发生装置,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制氨气所用药品的状态是______.已知氨气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的、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其水溶液为氨水,收集氨气的装置最好选择G,不选F,选G的优点是______;‎ ‎(3)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往往选用C装置来代替B装置,原因是C装置能______‎ ‎(4)小华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在加入药品时使用了浓度较大的盐酸,那么他制得气体中混入的杂质是______.她要除去杂质,得到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需将发生装置的导管口与下列所选装置的导管口相连接的顺序是______,然后再通入集气瓶中.写出除去杂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23.小明在做“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时,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红,接着,他又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稀硫酸,发现红色褪去.‎ ‎【提出问题】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是什么?‎ ‎【提出猜想】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一致认为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除酚酞溶液外)一定有______,理由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设计方案】小红经过认真分析,认为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还可能存在硫酸,并针对自己的猜想,设计了下列两种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 结论 方案1‎ 取样,滴入适量的硝酸钡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有硫酸 方案2‎ 取样,滴入盛有锌粒的试管中 出现气泡 有硫酸 ‎【反思评价】小组同学仔细研究上述两种实验方案后,认为方案______无法验证小红猜想的正确性,理由是______‎ ‎【拓展迁移】大家讨论后,按正确方案进行操作,确认了溶液中有硫酸存在,由此可知,在分析化学反应结束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了要考虑到生成物外,还要考虑到反应物是否过量.若反应所得溶液的PH=7,此时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粒子有______.‎ ‎ ‎ 十一、计算题(本大题包括1道小题,满分6分)‎ ‎24.用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请计算:‎ ‎(1)制取0.8g氧气,需要这种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 ‎(2)要配制这种氧化氢溶液60g,需要30%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 ‎ ‎ ‎2016年辽宁省丹东十七中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化学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共16分,1~8每小题1分,9~12每小题1分,)‎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石油蒸馏 B.农家肥的腐熟 C.干冰升华 D.天然气泄露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A、石油蒸馏是利用沸点不同,进行混合物的分离,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农家肥的腐熟包含着物质的缓慢氧化,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干冰升华是由固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天然气泄露只是漏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B.‎ ‎【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 ‎ ‎2.下列有关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为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可将废弃塑料焚烧处理 B.汽车使用乙醇汽油可减缓温室效应 C.通过秸秆综合利用,杜绝露天焚烧,来降低空气中PM2.5的含量 D.化工厂通过加高烟囱来排放废气,以防止形成酸雨 ‎【考点】白色污染与防治;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 ‎【分析】A、根据废弃塑料焚烧的污染情况考虑;‎ B、根据乙醇燃烧的产物考虑;‎ C、杜绝露天焚烧秸秆可减少污染物产生;‎ D、可从尾气产生的原理进行分析.‎ ‎【解答】解:A、将废弃塑料焚烧处理,能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故A错;‎ B、乙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因为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所以使用乙醇汽油不能减少温室效应,故B错;‎ C、焚烧秸秆容易产生大量的污染物,通过秸秆综合利用,杜绝露天焚烧,可降低空气中PM2.5的含量,故C正确;‎ D、加高烟囱并不能减少废气的排放,所以不能防止酸雨,故D错.‎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有关环境保护等知识,可以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同时这也是中考的考点之一.‎ ‎ ‎ ‎3.下列各组物质按照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 A.石墨 生石灰 酒精 B.稀有气体 二氧化硫 稀硫酸 C.氧气 干冰 大理石 D.生铁 水 石油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分析】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 ‎【解答】解:A、石墨是由碳元素一种元素组成,属于单质;生石灰是由钙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属于氧化物;酒精由三种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故A错;‎ B、稀有气体中含有氦气、氖气、氩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二氧化硫由硫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属于氧化物;稀硫酸中含有硫酸和水,属于混合物,故B错;‎ C、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属于单质;干冰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属于氧化物;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还含有其它物质,属于混合物,故C正确;‎ D、生铁主要成分是铁还含有碳,属于混合物,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属于氧化物,石油中含有汽油、柴油、煤油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D错.‎ 故选C.‎ ‎【点评】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否由一种物质组成,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是: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一种是氧元素.‎ ‎ ‎ ‎4.如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滴加液体 B.‎ 读取液体体积 C.‎ 二氧化碳验满 D.‎ ‎ 稀释浓硫酸 ‎【考点】液体药品的取用;测量容器-量筒;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分析】A、根据滴加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稀释浓硫酸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 ‎ ‎5.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将光亮的铜丝插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C.铁丝在空气中点燃,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将人体呼出的气体导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成红色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分析】A、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铜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不能与稀盐酸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C、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产生火星,故选项说法错误.‎ D、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实验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 ‎ ‎6.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下列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相符合的是(  )‎ ‎①FeCl2﹣﹣氯化亚铁 ②2Ca2+﹣﹣2个钙离子 ③O2﹣﹣2个氧原子 ‎④H2O﹣﹣1个水分子 ⑤2H﹣﹣2个氢元素.‎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⑤‎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分析】①化合物化学式的读法:一般是从右向左读,读作“某化某”,化学式中的下标表示构成这个分子的原子个数,有时不用读,有时为了区分不同价态的同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需要读出化学式中的下角标,如SO2、P2O5等;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②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③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④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⑤根据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①FeCl2中铁元素显+2价,从右向左读,读作氯化亚铁,故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相符合.‎ ‎②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Ca2+可表示为2个钙离子,故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相符合.‎ ‎③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氧原子表示为:2O;故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不相符合.‎ ‎④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1个水分子可表示为H2O,故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相符合.‎ ‎⑤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不相符合.‎ 故①②④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相符合.‎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分子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7.‎2011年4月11日央视《消费主张》:超市馒头这样出炉;生产日期随便改;防腐剂、甜蜜素齐上阵(甜蜜素的化学式﹣﹣C6H12NNaO3S).下列有关甜蜜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是由五种元素组成的 B.该化合物中C、N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1‎ C.甜蜜素完全燃烧的产物中可能含有NO2气体 D.每个甜蜜素分子是由23个原子构成的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A、根据甜蜜素的化学式﹣﹣C6H12NNaO3S进行分析其元素组成;‎ B、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解答;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进行解答;‎ D、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进行解答.‎ ‎【解答】解:A、根据甜蜜素的化学式﹣﹣C6H12NNaO3S 分析可知其由C,H,N,Na,O,S六种元素组成;故A说法错误;‎ B、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可得;甜蜜素的中C、N两种元素的质量比 为:(12×6):14=36:7;故B说法错误;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可推断甜蜜素完全燃烧的产物中可能含有NO2气体,故C说法正确;‎ D、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可得甜蜜素的每个分子是由6+12+2+3+1=24个原子构成的;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式的意义、根据化学式确定组成物质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进行解题的能力.‎ ‎ ‎ ‎8.推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B.碱溶液显碱性,所以显碱性的溶液都是碱溶液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 D.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所以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都是单质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碱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分析】A、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多种进行分析;‎ B、根据有些盐溶液显碱性进行分析;‎ C、根据中和反应定义分析;‎ D、依据单质的概念分析解答.‎ ‎【解答】解: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但构成物质的微粒还原子和离子,有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有的物质不是由分子构成的,故说法错误;‎ B、碱溶液显碱性,所以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都是碱溶液,如碳酸钠;故说法错误;‎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都是中和反应,如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说法错误;‎ D、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所以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都是单质,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是一道多点知识考查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各个知识点的本质特征,属基础性概念考查题.‎ ‎ ‎ ‎9.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各项中对图示模型理解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只有一种单质 C.反应中共有两种元素参与 D.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之比为2:3‎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反应类型的判定.‎ ‎【分析】A、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 B、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 C、根据原子的种类分析元素的种类;‎ D、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之比.‎ ‎【解答】解:A、由图示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该反应是化合反应,故A错误;‎ B、单质的分子由一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多种原子构成,由图示可知看出反应物是两种单质,而生成物是一种化合物,故B错误;‎ C、由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可知,该反应中共有两种元素,故C正确;‎ D、由反应的图示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之比为1:3,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该题关键是从模型图中看出各物质分子的构成,注意解题是要考虑到模型图中每种分子有几个参加反应,利用反应时的微粒个数关系及结构可很轻松的判断.‎ ‎ ‎ ‎10.把一定质量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4.0‎ ‎2.0‎ ‎3.0‎ ‎2.0‎ 反应后的质量(g)‎ ‎1.2‎ X ‎2.4‎ ‎5.4‎ A.X=2.0,乙可能是催化剂 B.甲和丙是反应物 C.参加反应的甲、丙质量比是1:2‎ D.丁一定是化合物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利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质量会减小,生成物质量会增多,判断反应物与生成物,结合表中的信息及催化剂的特点判断甲是否是催化剂.‎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表格中的数字可知:4.0+2.0+3.0+2.0=1.2+x+2.4+5.4,故x=2.0,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质量会减小,生成物质量会增多,则可推测反应物为甲、丙,生成物为丁,乙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变,可能为催化剂.‎ A、由上分析可知,x=2.0,乙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不参加反应,故说法正确;‎ B、由上分析可知,甲和丙反应后质量减少,是反应物,故说法正确;‎ C、参加反应的甲、丙质量比是(4.0﹣1.2):(3.0﹣2.4)=14:3,故说法错误;‎ D、由上分析可知,反应物为甲、丙,生成物为丁,乙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变,可能为催化剂,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因此生成物丁一定是化合物,故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做这类题目的关键是反应后质量和反应前进行比较,质量增加了说明是生成物,质量减少了是反应物,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 ‎ ‎ ‎11.在硝酸银、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反应停止后过滤,滤液仍为蓝色,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滤渣中一定有银、没有铜和锌 B.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锌,可能有铜 C.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硝酸银 D.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可能有硝酸银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锌>铜>银,当把锌粉加入到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时,银首先被置换出来,在银完全置换后,铜才能被置换出来;一定量的锌粉,可能完全转换出银,也可能只置换出部分的银,滤液呈蓝色,说明滤液中含有硝酸铜,锌可能没有置换出铜,有可能置换出部分铜等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解:A、根据反应后的滤液显蓝色,说明滤渣中一定没有锌,否则会继续和硝酸铜反应,故A错误;‎ B、锌会首先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所以滤渣中一定有银,锌可能与硝酸铜反应,有可能没有反应,所以滤渣中可能含有铜,由于有硝酸铜的剩余,则一定没有锌,故B错误;‎ C、锌和硝酸银发生了置换反应,溶液显蓝色,所以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铜和硝酸锌;锌也可能反应了少量的硝酸银,也可能将硝酸银全部反应完,所以滤液中可能含有硝酸银,故C错误;‎ D、锌和硝酸银发生了置换反应,溶液显蓝色,所以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铜和硝酸锌;锌也可能反应了少量的硝酸银,也可能将硝酸银全部反应完,所以滤液中可能含有硝酸银,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金属放入盐的混合溶液中,总是把活动性最弱的金属最先置换完,再按由弱到强的顺序一一进行置换.‎ ‎ ‎ ‎12.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CO2中的CO 通入O2点燃 B 除去Zn中混入的少量Fe 加过量ZnSO4溶液、过滤 C 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 将粗盐研碎、溶解、蒸发 D 鉴别NaCl溶液、Na2SO4溶液和(NH4)2SO4溶液 各取少量于试管中,分别滴加Ba(OH)2溶液,观察现象 A.A B.B C.C D.D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金属的化学性质;氯化钠与粗盐提纯;酸、碱、盐的鉴别.‎ ‎【分析】A、根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是均匀混合的,不能被点燃进行分析;‎ B、根据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弱进行分析;‎ C、根据粗盐提纯的步骤是溶解、过滤、蒸发进行分析;‎ D、根据氢氧化钡和氯化钠不会反应,和硫酸钠会生成白色沉淀,和硫酸铵会生成白色沉淀和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进行分析.‎ ‎【解答】解: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是均匀混合的,不能被点燃,故A错误;‎ B、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弱,所以加过量ZnSO4溶液、过滤,不能除去铁,故B错误;‎ C、粗盐提纯的步骤是溶解、过滤、蒸发,故C错误;‎ D、氢氧化钡和氯化钠不会反应,和硫酸钠会生成白色沉淀,和硫酸铵会生成白色沉淀和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杂质和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不与主要物质反应,不会生成新的杂质.‎ ‎ ‎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4道小题,每空1分,共18分)‎ ‎13.用适当的化学用语填空:‎ ‎(1)两个氦原子 2He ;‎ ‎(2)碘酒中的溶剂 C2H5OH ;‎ ‎(3)高锰酸钾中锰元素的化合价 KO4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分析】(1)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2)碘酒中的溶剂是酒精,写出其化学式即可.‎ ‎(3)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解答】解:(1)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氦原子表示为:2He.‎ ‎(2)碘酒中的溶剂是酒精,其化学式为:C2H5OH.‎ ‎(3)高锰酸钾中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锰元素显+7价;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高锰酸钾中锰元素的化合价可表示为:KO4.‎ 故答案为:(1)2He;(2)C2H5OH;(3)KO4.‎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化学式、化合价等)的书写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14.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中可用 肥皂水 比较自来水煮沸前后的硬度.‎ ‎(2)生活中常用 点燃 的方法来鉴别合成纤维和天然纤维.‎ ‎(3)可用来制作糕点或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物质是 碳酸氢钠 .‎ ‎(4)小明家新装修的房间中放有几包活性炭,其目的是: 吸附有毒的气体 .‎ ‎(5)碘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如图示元素周期表中碘的一格,请写出从中获取的一条信息: 碘原子序数为53 .‎ ‎【考点】硬水与软水;常用盐的用途;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分析】(1)根据生活中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进行解答;‎ ‎(2)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一般用燃烧法鉴别;‎ ‎(3)根据碳酸氢钠的性质和用途分析回答;‎ ‎(4)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色素、异味、有毒气体等;‎ ‎(5)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1)生活中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 ‎(2)天然纤维燃烧时会有烧焦羽毛或无明显气味,合成纤维,燃烧时会有特殊的气味,并且纤维熔成小球.‎ ‎(3)可用来制作糕点或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物质是碳酸氢钠.‎ ‎(4)由于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小明家新装修的房间中放有几包活性炭,其目的是:吸附有毒的气体.‎ ‎(5)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所提供的信息,可知碘原子序数为53.元素符号为I,元素名称碘.相对原子质量是126.9等.‎ 故答为:(1)肥皂水;(2)点燃;(3)碳酸氢钠.(4)吸附有毒的气体.(5)碘原子序数为53.‎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涉及知识点较多,以生活为载体考查了同学们新信息获取、处理及灵活运用化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 ‎15.根据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B、D ;(填选项字母,下同).‎ ‎(2)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A、C、D ;‎ ‎(3)属于阴离子的是 C ;‎ ‎(4)属于金属元素原子的是 B、E .‎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1)由题目中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质子数,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2)由最外层电子数可知是否达稳定结构;‎ ‎(3)根据示意图中所给结构示意图中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大小关系,可以确定是原子还是离子.离子中带正电的是阳离子,带负电的是阴离子.‎ ‎(4)根据金属元素最外层的电子数一般小于4解答.‎ ‎【解答】解:‎ ‎(1)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BD质子数都为11,属于同种元素;‎ ‎(2)最外层为8个电子(K层为最外层时有2个)为相对稳定结构,故ACD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3)阴离子中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故C属于阴离子;‎ ‎(4)金属元素最外层的电子数一般小于4,所以可以确定BE为金属元素.‎ 故答案为:‎ ‎(1)B、D; (2)A、C、D;(3)C; (4)B、E.‎ ‎【点评】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区别、特点;掌握核外电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和得失电子的规律特点.‎ ‎ ‎ ‎16.六月,同学们相约外出野炊.请用化学知识分析下列问题:‎ ‎(1)野炊食谱如表所示:‎ 主食 馒头 配菜 红烧肉、豆腐汤、‎ 牛肉干 从合理膳食角度来看,你认为食谱中还应添加 C (填字母);‎ A、炒鸡蛋 B、牛奶 C、蔬菜、水果 D、烤野兔肉 ‎(2)同学们点火时,把木材架空后是为了 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反应充分进行 ‎ ‎(3)野炊后,熄灭火的方法是 用土(水)盖(浇)灭 ‎ ‎(4)野炊结束后,同学们用洗洁精来洗碗,是因为洗洁精对油污具有 乳化的作用 ‎ ‎(5)亮亮被蚊虫叮咬了,同学们建议涂抹 牙膏(肥皂水) 解痒.‎ ‎(6)他们还发现途经的水稻叶子发黄,并倒下了一片,都认为应该向稻田施用的复合肥是 D .‎ A、CO(NH2)2    B、KCl C、Ca3(PO4)2 D、KNO3.‎ ‎【考点】均衡营养与健康;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分析】根据已有的化学与生活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是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根据促进燃烧的方法解答;燃烧的条件是:(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破坏燃烧的条件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显酸性的物质能和显碱性的物质发生反应;从叶子发黄,说明缺少氮肥,并出现了倒伏现象,说明缺少钾肥,由于要求施加一种化肥去分析解答.‎ ‎【解答】解:(1)馒头富含糖类,红烧肉富含油脂,豆腐汤富含蛋白质、无机盐、水,牛肉干富含蛋白质,缺少维生素,黄瓜中富含维生素,故填:C;‎ ‎(2)将燃烧的木材架空能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故填: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反应充分进行 ‎(3)在燃烧的柴草上盖上泥土,可以使柴草与氧气隔绝,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填:用土(水)盖(浇)灭 ‎(4)洗洁精能清除碗上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具有乳化功能;故答案为:乳化作用 ‎(5)蚁酸显酸性,可以用显碱性物质中和,肥皂水的pH大于7,显碱性,可以用肥皂水涂抹以减轻疼痛.故填:牙膏(肥皂水)‎ ‎(6)叶子发黄,说明缺少氮肥,并出现了倒伏现象,说明缺少钾肥,由于要求施加一种化肥;故答案为:D 故答案为:(1)C (2)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反应充分进行 ‎(3)用土(水)盖(浇)灭 (4)乳化的作用 (5)牙膏(肥皂水)(6)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生活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 ‎ ‎ 三、简答题(本大题包括4道小题,每空1分,化学方程式2分,共20分)‎ ‎17.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甲是蒸发溶液的实验,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 防止液体受热不均匀,造成液体飞溅 .‎ ‎(2)乙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前,白磷不燃烧,而打开后,白磷燃烧.比较打开前后的现象,证明白磷燃烧需要 与氧气接触 .烧杯中水的作用是 提供热量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 ‎(3)丙是一组对比实验,实验目的是 验证固体物质的溶解性因素与溶剂的种类有关 .‎ ‎【考点】蒸发与蒸馏操作;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分析】(1)根据蒸发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前,白磷不燃烧,而打开后,白磷燃烧,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氯化钠在水、汽油中的溶解情况,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甲是蒸发溶液的实验,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防止液体受热不均匀,造成液体飞溅.‎ ‎(2)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前,白磷不燃烧,而打开后,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白磷燃烧,说明白磷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烧杯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3)氯化钠难溶于汽油,易溶于水,这一对比实验的实验目的是验证固体物质的溶解性因素与溶剂的种类有关.‎ 故答案为:(1)防止液体受热不均匀,造成液体飞溅.‎ ‎(2)与氧气接触;提供热量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3)验证固体物质的溶解性因素与溶剂的种类有关.‎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燃烧的条件、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18.铁是人类广泛使用的金属,回答有关问题:‎ ‎(1)工业上用赤铁矿石炼铁的化学方程式 Fe2O3+3CO2Fe+3CO2 .‎ ‎(2)为了防止铁制品生锈,经常在铁制品表面刷“银粉”,其防锈原理是 隔绝氧气和水 .‎ ‎(3)稀盐酸除铁锈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O3+6HCl═2FeCl3+3H2O .‎ ‎【考点】铁的冶炼;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酸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工业上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炼铁,主要是利用CO的还原性,在高温下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金属与水、氧气充分接触时容易生锈,使金属制品与氧气和水隔绝可以防止生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 ‎【解答】解:(1)工业上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炼铁,主要是利用CO的还原性,在高温下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2Fe+3CO2.‎ ‎(2)为了防止金属的锈蚀,人们常采用在其表面刷漆、涂油或镀上其他金属等覆盖保护膜的方法,这些方法都能够防止锈蚀的共同原理是隔绝氧气和水.‎ ‎(3)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2O3+6HCl═2FeCl3+3H2O.‎ 答案:(1)Fe2O3+3CO2Fe+3CO2.‎ ‎ (2)隔绝氧气和水;(3)Fe2O3+6HCl═2FeCl3+3H2O.‎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工业上炼铁的反应原理、防止金属生锈的措施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19.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 < 丙物质的溶解度(选填“>”、“=”或“<”);‎ ‎(2)t3℃时,乙的饱和溶液中一定含有40g乙物质,此说法 错误 (填“正确”或“错误”);‎ ‎(3)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到t2℃,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丙、甲、乙 .‎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分析】‎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丙物质的溶解度;‎ ‎(2)t3℃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40g,不能说乙的饱和溶液中一定含有40g乙物质,此说法错误;‎ ‎(3)t2℃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最大,甲物质次之,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会析出晶体,丙物质的降低温度,不会析出晶体,应该按照t3℃时进行计算,所以将t3℃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丙、甲、乙.‎ 故答案为:(1)<;‎ ‎(2)错误;‎ ‎(3)丙、甲、乙.‎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20.A、B、C、D、E都是初中化学的常见物质,它们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其中A、B为单质且B是可供动植物呼吸的气体;D是一种盐,E是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碱.请回答下列问题:‎ ‎(1)E的俗名是 熟石灰 ,D物质的名称是 碳酸钠 .‎ ‎(2)在一定条件下,A既可以转化成C,也可以与C发生化学反应.写出A和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CO22CO .‎ ‎(3)写出C转化为D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CO2+2NaOH=Na2CO3+H2O .‎ ‎(4)写出D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Ca(OH)2=CaCO3↓+2NaOH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根据A、B、C、D、E都是初中化学的常见物质,E是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碱,所以E是氢氧化钙,A、B为单质且B是可供动植物呼吸的气体,所以B是氧气,A和氧气会反应,且转化成的C会与氢氧化钙反应,所以A是碳,C是二氧化碳,D和二氧化碳可以相互转化,D是一种盐,所以D是碳酸钠,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解答】解:(1)A、B、C、D、E都是初中化学的常见物质,E是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碱,所以E是氢氧化钙,A、B为单质且B是可供动植物呼吸的气体,所以B是氧气,A和氧气会反应,且转化成的C会与氢氧化钙反应,所以A是碳,C是二氧化碳,D和二氧化碳可以相互转化,D是一种盐,所以D是碳酸钠,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E是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D是碳酸钠;‎ ‎(2)A和C的反应是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CO22CO;‎ ‎(3)C转化为D的反应是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4)D与E的反应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故答案为:(1)熟石灰,碳酸钠;‎ ‎(2)C+CO22CO;‎ ‎(3)CO2+2NaOH=Na2CO3+H2O;‎ ‎(4)Na2CO3+Ca(OH)2=CaCO3↓+2NaOH.‎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 ‎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包括3道小题,每空1分,化学方程式2分,共20分)‎ ‎21.某同学欲用氯化钠固体配制50g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 ‎(1)实验步骤:计算、 称量 、量取、溶解.‎ ‎(2)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加速溶解 .‎ ‎(3)经检测,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有 ①②③ (填序号).‎ ‎①氯化钠固体仍然不纯 ②称量时砝码端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 ‎③量取水时,仰视读数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考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分析】(1)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分析判断;‎ ‎(2)根据溶解操作的方法进行分析;‎ ‎(3)如果操作不当,会影响实验结果,结合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1)实验步骤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故填:称量;‎ ‎(2)为加快固体溶解,可用玻璃棒搅拌,故填:加速溶解;‎ ‎(3)氯化钠固体仍然不纯时,会使氯化钠的质量减小,从而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称量时砝码端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时,会使称量的氯化钠的质量减小,从而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量取水时,仰视读数会使量取的水偏多,从而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故填:①②③.‎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步骤、各步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22.(11分)(2016•丹东校级二模)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若选择A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需要添加一种玻璃仪器为 酒精灯 ,同时对A装置需进行一下改正,改正的方法是 试管口略低于试管底部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ClO32KCl+3O2↑ .‎ ‎(2)实验室制氨气(NH3)也可以用上述(1)改正后的发生装置,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制氨气所用药品的状态是 固态 ‎ ‎.已知氨气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的、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其水溶液为氨水,收集氨气的装置最好选择G,不选F,选G的优点是 吸收氨气,防止氨气逸出污染空气 ;‎ ‎(3)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往往选用C装置来代替B装置,原因是C装置能 控制反应速率 ‎ ‎(4)小华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在加入药品时使用了浓度较大的盐酸,那么他制得气体中混入的杂质是 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 .她要除去杂质,得到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需将发生装置的导管口与下列所选装置的导管口相连接的顺序是 ghab ,然后再通入集气瓶中.写出除去杂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NaHCO3+HCl=NaCl+H2O+CO2↑ .‎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如果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根据给试管中固体加热的注意事项分析解答;‎ ‎(2)根据根据已有的气体的制取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据此解答;‎ ‎(3)根据装置特点分析解答;‎ ‎(4)根据实验中,在加入药品时使用了浓度较大的盐酸,那么他制得的气体中混入的杂质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要先除杂质再干燥,并且导管要长进短出.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解答;‎ ‎【解答】解:‎ ‎(1)如果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需要加热,需要添加一种玻璃仪器为酒精灯,同时对A装置需进行一下改正,改正的方法是试管口略低于试管底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 ‎(2)实验室制氨气(NH3)也可以用上述(1)改正后的发生装置,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制氨气所用药品的状态是固态;氨气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的、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其水溶液为氨水,收集氨气的装置最好选择G,不选F,选G的优点是吸收氨气,防止氨气逸出污染空气;‎ ‎(3)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往往选用C装置来代替B装置,原因是C装置能控制反应速率;‎ ‎(4)实验中,在加入药品时使用了浓度较大的盐酸,那么他制得的气体中混入的杂质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要先除杂质再干燥,并且导管要长进短;氢氧化钠和石灰水都与二氧化碳反应,只能用碳酸氢钠除去氯化氢,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 答案:‎ ‎(1)酒精灯; 试管口略低于试管底部; 2KClO32KCl+3O2↑;‎ ‎ (2)固态; 吸收氨气,防止氨气逸出污染空气;‎ ‎(3)控制反应速率;‎ ‎(4)HCl ghab NaHCO3+HCl=NaCl+H2O+CO2↑.‎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 ‎ ‎23.小明在做“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时,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红,接着,他又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稀硫酸,发现红色褪去.‎ ‎【提出问题】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是什么?‎ ‎【提出猜想】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一致认为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除酚酞溶液外)一定有 Na2SO4 ,理由是 2NaOH+H2SO4=Na2SO4+2H2O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设计方案】小红经过认真分析,认为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还可能存在硫酸,并针对自己的猜想,设计了下列两种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 结论 方案1‎ 取样,滴入适量的硝酸钡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有硫酸 方案2‎ 取样,滴入盛有锌粒的试管中 出现气泡 有硫酸 ‎【反思评价】小组同学仔细研究上述两种实验方案后,认为方案 1 无法验证小红猜想的正确性,理由是 硫酸钠和硫酸都能与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无法确定溶液中是否含有硫酸 ‎ ‎【拓展迁移】大家讨论后,按正确方案进行操作,确认了溶液中有硫酸存在,由此可知,在分析化学反应结束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了要考虑到生成物外,还要考虑到反应物是否过量.若反应所得溶液的PH=7,此时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粒子有 Na+SO42﹣H2O .‎ ‎【考点】探究酸碱的主要性质;酸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提出猜想】根据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来分析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 ‎【反思与评价】证明是否含有稀硫酸不是证明是否含有硫酸根离子,而是证明是否含有氢离子,只有证明氢离子存在,才能说明含有酸;‎ ‎【拓展迁移】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由反应后的生成物和剩余的反应物组成,判断溶质时不要顾此失彼.‎ ‎【解答】解:【提出猜想】因为加入的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溶液红色褪去,说明溶液呈中性或酸性,故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有硫酸钠;‎ ‎【反思与评价】要证明反应后的溶液中是否含有稀硫酸,方案1无法证明稀硫酸的存在,因为稀硫酸和反应后生成的硫酸钠都能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要想稀硫酸的存在,应该证明氢离子的存在,故方案2可以;‎ ‎【拓展迁移】若反应所得溶液的pH=7,溶液显中性,此时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粒子有Na+、SO42﹣、H2O.‎ 故答案为:【提出猜想】Na2SO4;2NaOH+H2SO4=Na2SO4+2H2O;‎ ‎【反思与评价】1;硫酸钠和硫酸都能与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无法确定溶液中是否含有硫酸;‎ ‎【拓展迁移】Na+SO42﹣ H2O.‎ ‎【点评】中性溶液和酸性溶液都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在分析问题时要全面考虑,不能以偏概全;验证酸的存在是验证氢离子,同理验证碱的存在是验证氢氧根离子.‎ ‎ ‎ 十一、计算题(本大题包括1道小题,满分6分)‎ ‎24.用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请计算:‎ ‎(1)制取0.8g氧气,需要这种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 ‎(2)要配制这种氧化氢溶液60g,需要30%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分析】(1)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然后结合氧气的质量计算需要的过氧化氢溶液;‎ ‎(2)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进行分析.‎ ‎【解答】解:(1)设制取0.8g氧气,需要这种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为x,‎ ‎2H2O22H2O+O2↑‎ ‎68 32‎ x×5% 0.8g ‎=‎ ‎ x=34g;‎ ‎(2)设需要30%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为y,‎ ‎60g×5%=y×30%‎ ‎ y=10g.‎ 故答案为:(1)需要这种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34g;‎ ‎(2)需要30%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是10g.‎ ‎【点评】本题的难度不大,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和格式进行计算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