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文言文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课外文言文篇

课外文言文(一) ‎ 目录 ‎ ‎1.赵襄主学御……………………………………………………………3 ‎ ‎2.老马识途………………………………………………………………3 ‎ ‎3.穿井得人………………………………………………………………4 ‎ ‎4.南辕北辙………………………………………………………………5 ‎ ‎5.千里之马………………………………………………………………5 ‎ ‎6.赵威后问齐使…………………………………………………………6 ‎ ‎7.齐欲伐魏………………………………………………………………6 ‎ ‎8.赵襄子饮酒……………………………………………………………7 ‎ ‎9.沛公至咸阳……………………………………………………………8 ‎ ‎10.四面楚歌………………………………………………………………8 ‎ ‎11.孙叔敖遇狐丘丈人……………………………………………………9 ‎ ‎12.孔子见罗雀者…………………………………………………………10 ‎ ‎13.教子……………………………………………………………………10 ‎ ‎14.石崇与王桤争豪………………………………………………………11 ‎ ‎15.覆巢之下安有完卵……………………………………………………12 ‎ ‎16.长安何如日远…………………………………………………………13 ‎ ‎17.床头捉刀人……………………………………………………………13 ‎ ‎18.雪夜访戴………………………………………………………………14 ‎ ‎19.陈太丘与友期行………………………………………………………15 ‎ ‎20.未若柳絮因风起………………………………………………………15 ‎ ‎21.七步诗…………………………………………………………………16 ‎ ‎22.太宗罢朝………………………………………………………………16 ‎ ‎23.永某氏之鼠……………………………………………………………17 ‎ ‎24.临江之麋………………………………………………………………18 ‎ ‎25.荔枝图序………………………………………………………………19 ‎ ‎26.三上……………………………………………………………………19 ‎ ‎27.名二子说………………………………………………………………20 ‎ ‎28.读孟尝君传……………………………………………………………21 ‎ ‎29.伤仲永…………………………………………………………………22 ‎ ‎30.盲人识日………………………………………………………………23 ‎ ‎31.献曲求诗………………………………………………………………23 ‎ ‎32.唐太宗论弓矢…………………………………………………………24 ‎ ‎33.王猛为京兆尹…………………………………………………………25 ‎ ‎34.赵奢收税于平原君家…………………………………………………26 ‎ ‎35.三镜……………………………………………………………………27 ‎ ‎36.毛遂自荐………………………………………………………………27 ‎ ‎37.苟变吃人两个鸡蛋……………………………………………………28 ‎ ‎38.刘邦论得天下之道……………………………………………………29 ‎ ‎39.前事不远吾属之师……………………………………………………30 ‎ ‎40.请君入瓮………………………………………………………………31 ‎ ‎41.虹………………………………………………………………………31 ‎ ‎42.陨石……………………………………………………………………32 ‎ ‎43.正午牡丹………………………………………………………………33 ‎ ‎44.江淮之蜂蟹……………………………………………………………33 ‎ ‎45.猫 犬…………………………………………………………………34 ‎ ‎46.与长子受之……………………………………………………………34 ‎ ‎47.说 虎…………………………………………………………………35 ‎ ‎48.楚人养狙………………………………………………………………36 ‎ ‎49.象 虎…………………………………………………………………37 ‎ ‎50.李氏之鸠………………………………………………………………38 ‎ ‎51.傅显迂缓………………………………………………………………38 ‎ ‎52.祈梦决狱………………………………………………………………39 ‎ ‎53.曹司农竹虚言…………………………………………………………40 ‎ ‎54.题画二则………………………………………………………………40 ‎ ‎55.牧竖……………………………………………………………………41 ‎ ‎56.狼………………………………………………………………………42 ‎ ‎57.与四弟书………………………………………………………………43 ‎ ‎58王冕……………………………………………………………………43 ‎ ‎59.多多益善………………………………………………………………44 ‎ ‎60.师旷论学………………………………………………………………45 ‎ ‎61.叔敖杀蛇………………………………………………………………45 ‎ ‎62.三 峡…………………………………………………………………46 ‎ ‎63 .颜回好学………………………………………………………………46 ‎ ‎64.文征明临写《千字文》………………………………………………47 ‎ ‎65.薛谭学讴………………………………………………………………47 ‎ ‎66.孟母戒子 ………………………………………………………………47 ‎ ‎67.华佗治病 ………………………………………………………………47 ‎ 原文 1.赵襄主学御 ‎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 导读: ‎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 注释: ‎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 ‎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 ‎ 二.翻译 ‎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原文 2.老马识途 ‎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 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 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春往而冬反( ) 2.迷惑失道( ) 3.遂得水( ) ‎ 二,翻译 ‎ ‎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 ‎ 原文 3.穿井得人 ‎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及其家穿井( ) 2.国人道之( ) 3.不若无闻也( ) ‎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 ‎1.吾穿井得一人 ( )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 ‎ 三,翻译 ‎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 原文 4.南辕北辙 ‎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 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 导读 : 成语"南辕北辙"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 ‎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 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我欲之楚( )2.将奚为北面( )3.吾马良( )4.此数者愈善( ) ‎ 二,翻译 ‎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成语______出自本文,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 ‎ 原文 5.千里之马 ‎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 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 导读: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涓人的一句反问可谓直接点出其举动的真正用意.而最后"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谓是在意料之中的事. ‎ 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 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君遣之( ) 2.而捐五百金( ) 3.于是不能期年( ) ‎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 ‎ ‎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 ‎3.而吾以捕蛇独存( ) 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 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 (用文中的话回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翻译 ‎ ‎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 ‎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原文 6.赵威后问齐使 ‎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①,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②耶 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 "使者不说③,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 苟无民,何以有君 故有舍本④而问末者耶 " ‎ 导读:本篇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使赵威后对齐使的反驳更具声势和说服力,言简意赅. ‎ 注释 :①发:启封.②恙:灾害,忧患.③说:通"悦",高兴.④本:根本的,重要的.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 2.不然 ( )3.苟无岁( ) ‎ 二,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赵威后的言论体现了____思想,历史上还有哪些哲学家,思想家有类似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中包含有成语________,意义是_______________,形容_________________. ‎ 原文 7.齐欲伐魏 ‎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③,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④其兵,弊⑤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 导读 :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避免了一场战争,可谓大功一件. ‎ 注释 :①淳于髡(k 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③无劳倦之苦:意思是没有费一点力气.④顿:困倦,这里是"使……困倦"的意思.⑤弊:疲劳,这里是"使……疲劳"的意思.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天下之疾犬也( ) 2.各死其处( ) ‎ ‎3.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 ) 4.谢将休士也( ) ( ) ‎ ‎5.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 ‎ 二,翻译: ‎ ‎1.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环山者三,腾山者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文中故事与寓言故事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寓言故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原文 8.赵襄子饮酒 ‎ 赵襄子①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②,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③,而殊不④病!"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⑤吾亡乎 "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 "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⑥!然亦殆矣!" ‎ 导读:赵襄子日夜饮酒不止,还不知醒悟,优莫将其与殷纣相比,使赵襄子霍然顿悟,优莫可谓善于劝谏的了. ‎ 注释 :①赵襄子:名无恤,春秋末年晋国大夫.②废酒:停止饮酒.③矣:语气词,了,表示已经实现的事情.④殊:副词,很,极.殊不,意思是,一点也不.⑤然则:(既然)如此,那么.⑥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相亡:一块儿灭亡.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我诚邦士也( ) 2.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 )( ) ‎ ‎3.今天下尽桀也( ) 4.不亡何待( ) ‎ 二,选文"然亦殆矣!"中"殆"的意思是______,我们还学过,_____,百战不殆. ‎ 三,翻译 ‎ ‎1.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优莫把赵襄子饮酒五日同纣的行为作_______,语意深长. ‎ 原文 9.沛公至咸阳 ‎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①知天下隘塞,户口②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③. ‎ 导读:"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一"皆"一"独",将萧何的"深谋远虑"刻画得淋漓尽致,刘邦得萧何可谓天助也③. ‎ 注释 :①具:通"俱",全,都.②户口:人口.③者……也:裹判断.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 2.以何为丞相( )( ) ‎ ‎3.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 ) ‎ 二,翻译 ‎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萧何是刘邦的谋士,夺得天下的功臣之一,刘邦得天下,其功不可没,历史上还有一个关于萧何和韩信的著名典故,即___________. ‎ 原文 10.四面楚歌 ‎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①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②,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账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③.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④!"歌数阕⑤,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导读:项王夜起悲歌,盖世英雄的穷途末路在形象地描写中呼之欲出. ‎ 注释 :①诸侯:指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等.②楚歌:楚人之歌,用楚国方言土语唱的歌.③不逝:是说被困而不得驰骋.逝,向前行进.④奈若何:把你怎么安排.若,你.⑤数阕:几遍.乐终叫阕.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 ( ) 2.项王则夜起( ) ‎ ‎3.自为诗曰( ) 4.莫能仰视( ) ‎ 二,翻译 ‎ ‎1.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歌数阕,美人和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项王兵败垓下,在___自刎,有关历史上这一典故,李清照曾写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项王的_______________之情;毛泽东也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宜将剩勇追穷寇,____________________. ‎ 原文 11.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①,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 "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 "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②.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 "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③." ‎ 导读:狐丘丈人的"三利""三患"之说,自古到今,很有道理,原因在于有些人得到"三利"之后纵情傲物,以至于物极必反,走向灭亡.而孙叔敖清醒从政,因而能善始善终,真是明智之人.世人在名誉,地位,金钱面前真要冷静小心啊! ‎ 注释 :①仆闻之:我听说.仆,谦称.②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归,归结.③尧,舜其犹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尧,舜,传说中的圣君.病,患苦.诸"之乎"的合音.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孙叔敖蹴(c )然易容曰( ) ( ) 2.仆闻之( ) ‎ ‎3.小子不敏( ) 4.官大者,主恶(w )之( ) ‎ 二,翻译 ‎ ‎1.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狐丘丈人说"三利必有三患",其原因是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原文 12.孔子见罗雀者 ‎ 孔子见罗雀者①,所得皆黄口②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③不得,何也 "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④也." ‎ 导读:文章借罗雀者之口,说明"善惊远害","贪食易得"的道理,孔子告诫弟子"以所从为祸福","君子慎其所从",可谓警世之言. ‎ 注释 :①罗雀者:张网捕鸟的人.②黄口:雏鸟的嘴为黄色.后又借指雏鸟.③独:表示转折,相当于"却".④戆(zhu ng):愚.败:祸乱,祸害.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大雀从黄口( ) 2.孔子顾谓弟子曰( ) ‎ ‎3.利食而忘患( ) 4.善惊以远害( ) ‎ 二,翻译 ‎ ‎1.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孔子教育其弟子要"慎其所从",与亲_____而远_____有相似之义. ‎ 原文 13.教子 ‎ 王大司马①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②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③时有一学士④,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⑤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⑥,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 导读:文中列举了正反两个"教子"事例,孰好孰坏,读者一目了然.作者用意也不难分辨. ‎ 注释 :①王大司马:即王僧辨( ~555年),南朝梁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字君才,初仕北魏,归粱后任湘东王萧绎的左常侍及司马.②湓(p n)城:也称湓口,古城名.③梁元帝:即萧绎(508~554年),字世诚,南朝梁兰陵(今江苏武进西北)人,梁武帝第七子.初封湘东王,镇守江陵(今属湖北),侯景叛乱时,派王僧辨,陈霸先等讨景,事平后,在江陵即帝位.在位三年,为西魏所掳,被杀.④学士:官名,南北朝时,学士为编纂撰述之官.⑤揜:同"掩",遮蔽,掩盖.⑥婚宦:结婚和做官.此指成年.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性甚严正( ) 2.年逾四十( ) 3.少不如意( ) 4.揜藏文饰( ) ‎ 二,翻译 ‎ ‎1.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文中将魏老夫人教子与梁元帝时一父亲教子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作一正反_______,来说明教子的重要性,切不可一味娇惯溺爱自己的子女. ‎ 四,试举历史上有名的教子故事.(正面,反面)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原文 14.石崇与王桤争豪 ‎ 石崇与王恺争豪①,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②,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③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④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⑤,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⑥.恺罔然自失. ‎ 导读:石崇,一个较高级的封建社会官员,竟富甲天下,试问钱从何来,不问自知.而作为一国之君的武帝,不仅不管,反而帮助王恺与之斗富争豪,正如孟子所云"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历史的教训值得注意. ‎ 注释 :①石崇与王恺争豪:石崇和王恺争比豪富.石崇,宇季伦,西晋人,是当时最大的富豪.王恺,字君夫,官至后军将军.②武帝,恺之甥也: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武帝,晋开国君王司马炎.③如意:一种供赏玩之物.④疾:同"嫉",嫉忌.⑤条干(g n)绝世:枝条树干世上少见.⑥如恺许比甚众:像王恺那样的非常之多.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 ) 2.恺以示崇,崇视讫( ) ‎ ‎3.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 ) 4.如恺许比甚众,恺罔然自失( )( ) ‎ 二,翻译 ‎ ‎1.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枝柯扶疏,世罕其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文中描写石崇与王恺争豪,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的方法. ‎ 原文 15.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 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③,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 "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寻亦收至⑥. ‎ 导读: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恐,很是了不起.说明孩儿的明理聪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株连迫害的罪恶. ‎ 注释 :①孔融被收:孔融被逮捕.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②中外惶怖:朝廷内外非常惊恐.中外,指朝廷内外.③二儿故琢钉戏: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④冀罪止子身: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意思是不涉及家属.⑤二儿可得全不:这两个孩子可以保全他们生命不能 不(f u),同"否".⑥寻亦收至:不一会儿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寻,不久.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孔融被收,中外惶怖( )( ) 2.冀罪止于身( )( ) ‎ ‎3.二儿可得全不( ) 4.寻亦收至( )( ) ‎ 二,翻译 ‎ ‎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原文 16.长安何如日远 ‎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①消息,潸然流涕②.明帝问:"何以致泣 "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③长安何如日远 "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④."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⑤ "答曰:"举⑥目见日,不见长安." ‎ 导读:明帝两次的回答不一样.自然不能都对,但他却都能说出个道理来.这是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 注释 :①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②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潸,流泪的样子.③意谓:心里认为.④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⑤邪(y ):同"耶".⑥举:抬起.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元帝问洛下消息( ) 2.潸然流涕( ) ‎ ‎3.元帝异之( ) 4.更重问之( ) ‎ 二,翻译 ‎ ‎1.具以东渡意告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明帝两次回答问题自相矛盾,你怎么看待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原文 17.床头捉刀人 ‎ 魏武将见匈奴使①,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②,使崔季珪代③,帝自捉刀立床头④.既毕⑤,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⑥ "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⑦,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 导读 :匈奴使者并不知座中的曹操是假的,但慧眼识英雄,决非平凡之才.曹操当机立断派人追杀他,也是防患于未然. ‎ 注释 :①‎ 魏武将见匈奴使:曹操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臣.魏武,即魏武帝曹操.匈奴,古代北方一少数民族.②雄远国:威震远国.③使崔季珪代:(他)让崔季珪代替他(接见匈奴使臣).崔季珪,名琰,字季珪,据说长得很有威仪.④帝自捉刀立床头:魏武帝自己握着刀在床边侍立.捉刀,握刀.床,古时一种坐具,不是卧具.⑤既毕:指接见完毕.⑥魏王何如:(你看)魏王这人怎样 ⑦雅望非常:高雅的风采很不一般.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l.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 ) 2.帝自捉刀立床头( ) ‎ ‎3.魏王雅望非常( ) 4.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 ‎ 二,填空 ‎ ‎"魏武将见匈奴使"的"使",词性为_____解释为_____;"使崔季珪代"中的"使",词性为_______,解释为________. ‎ 三,在匈奴使者眼中崔季珪"雅望非常",但曹操却是气度非凡.说明曹操虽"形陋",但英雄气质自然流露,非崔季珪可比.此事世人多认为曹操阴险奸诈,你对曹操的看法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原文 18.雪夜访戴 ‎ 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②.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⑥,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 ‎ 导读 :雪夜喝酒,吟诗,忆好友,连夜冒雪乘舟访友,真是兴致极高.然而刚到门前却又抽身返回,真是高人雅致,此中真意,只可意会,不好言传. ‎ 注释 :①王子猷居山阴:王子猷住在山阴.王子猷(y u),名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山阴,今浙江绍兴.②命酌酒:命令(下人)斟酒来喝.③咏左思《招隐》诗: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左思,字太冲,西晋大文人.④戴安道:名逵,字安道,名画家.⑤剡(sh n):今浙江省嵊(sh ng)县.⑥经宿方至:过了一夜才到.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夜大雪,眠觉( ) 2.四望皎然( ) ‎ ‎3.因起彷徨( ) 4.经宿方至( ) ‎ 二,翻译 ‎ ‎1.造门不前而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左思,西晋大文人,《招隐》诗曰:"策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岩穴无结构(房屋),丘中有鸣琴.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试背诵. ‎ 四,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原文 19.陈太丘与友期行 ‎ 陈大丘与友期①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②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导读:陈元方虽年小,对"无信""无礼"的人正色批评,令人敬畏.有其子必有其父,从元方的年幼不凡可以看到陈太丘的为人和修养. ‎ 注释 :①期:约定时间.②元方:陈太丘的儿子,字元方,名纪.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太丘舍去( ) 2.尊君在不( )3.下车引之( ) 4.元方入门不顾( ) ‎ 二,翻译 ‎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 ‎ 过中不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原文 20.未若柳絮因风起 ‎ 谢太傅①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 导读 :在文辞上下功夫提炼,叫做炼字.一字的精当,往往流传千古."柳絮因风起"就使谢道韫名垂千古. ‎ 注释 :①谢太傅:谢安,字安石,东晋政治家,官至宰相.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俄而雪骤( ) 2.白雪纷纷何所似( )3.撤盐空中差可拟( )( ) ‎ 二,翻译 ‎ 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与"撒盐空中差可拟"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差强人意 B.参差不齐 C.成绩差 D.出公差 ‎ 四,谢道韫,东晋女诗人,王凝之之妻,世称"咏絮才".请再举出1-2个古代炼字流传千古的例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写出出于本文的成语:______________. ‎ 原文 21.七步诗 ‎ 文帝尝令东阿王①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 导读:古人说"兄弟如手足",但兄弟之间为了争王位,争财物而互相残杀的从古到今却屡见不鲜,这不是太可悲了吗! ‎ 注释 :①文帝:曹操之子曹丕.东阿王,曹操第三子,曹丕之弟曹植,大诗人.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不成者行大法( ) 2.萁在釜下然( ) ‎ ‎3.漉菽以为汁( ) 4.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 ) ‎ 二,"萁在釜下然"的"釜"解释为____,写出一个同义的成语_______. ‎ 三,《七步诗》一般写作: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原文 22.太宗罢朝 ‎ 大宗曾罢朝①,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②问:"谁触忤陛下 ‎ "帝曰:"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③."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 "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徵得直言.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 ‎ 导读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可见魏徵正言直谏很多.尽管如此,也经常会触怒太宗.文皇后能在太宗盛怒之时,指出"君圣臣忠"之道并朝服以贺,也算是独具卓识之人了. ‎ 注释 :①太宗曾罢朝: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太宗,指李世民.罢朝,指因生气而散朝.②文德后:即长孙皇后,李世民之妻,死后谥文德,故称.③不自得:不痛快.指意见被反对而窝火.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会杀此田舍汉( )( ) 2.谁触忤陛下( ) ‎ ‎3.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 ) 4.妾闻主圣臣忠( ) ‎ 二,翻译 ‎ ‎1.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用"‖"标示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 四,唐太宗李世民曾说"_______________",可见魏徵之正言直谏. ‎ 原文 23.永某氏之鼠 ‎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①异甚.以为己生岁值子②,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又禁僮③勿击鼠.仓廪庖厨④,悉以恣鼠不问. ‎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衣⑤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昼累累⑥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 "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日乃已. ‎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 导读:永某氏之鼠以为"其饱食无祸为可恒","窃时以肆暴",虽能得意于一时,终究要被扫除干净. ‎ 注释 :①拘忌:拘束和禁忌.②值子:值,碰到.子,农历的子年.③僮:未成年的仆人.④仓廪庖厨:仓廪,粮仓.庖厨,厨房.⑤衣:衣架.⑥累累:一个接一个.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不畜猫犬( )2.悉以恣鼠不问( )3.某氏室无完器( )4.假五,六猫( ) ‎ 二,翻译 ‎ ‎1.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这则寓言故事中的永某氏之鼠比喻__________________. ‎ 原文 24.临江之麋 ‎ 临江①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②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③.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④‎ 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⑤甚善,然时啖其舌.三年,麋出门外,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 导读:"麋"在主人的骄宠下,稍大则"忘己之麋也",欲与外犬嬉戏,终于被食却"至死不悟".可见"恃宠而骄"终不会有好下场. ‎ 注释 :①临江:地名,江西省清江县.②怛(d ):恐吓.③稍:渐渐.使与之戏:即"使其与之戏",让狗和小鹿一起玩耍.④良:的确.⑤俯仰:周旋,应付.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畋得麋麑( ) 2.自是日抱就犬( ) 3.习示之( ) ‎ ‎4.然时啖其舌( ) 5.麋至死不悟( ) 6.走欲与为戏( ) 二,翻译 ‎ ‎1.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外犬见而喜且怒,共食之,狼藉道上.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原文 25.荔枝图序 ‎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①如橘,春荣②;实如丹,夏熟;朵③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④;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 导读 :这是一篇说明文,短短不到一百三十个字,不仅写出荔枝的出处,外形,味道,而且还写出了摘下后短期内的变化情况.读此文,可以进一步理解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进一步理解杨贵妃何以爱吃荔枝,每日令人快马加鞭运来满足她的欲望了. ‎ 注释 :①华:花. ②春荣:春天开花.荣,开花. ③朵:指众多果实聚在一起,俗称"嘟噜". ④缯(z ng):泛指丝织品.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荔枝生巴峡间( ) 2.树形团团如帷盖( )3.春荣;实如丹( ) 4.壳如红缯( )5.浆液甘酸如醴酪( ) 6.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 ( ) ‎ 二,翻译 ‎ ‎1.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这是一篇题画的文章,属说明文.主要运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它写了荔枝的___,___,___,又写了摘下后短期内的___情况.在当时,的确是一般远离产区的人所不了解的. ‎ 四,作者白居易,____大诗人,字____,号____,著有《白氏长庆集》. ‎ 原文 26.三上 ‎ 钱思公①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②,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③,卧则读小说④,上厕则阅小辞⑤,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 谢希深⑥亦言:宋公垂⑦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 导读:名人大家读书尚且做到"未尝顷刻释卷",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 注释 :①钱思公:即钱惟演,吴越王钱俶的儿子,从其父归宋,宋景枯中以枢密副使任西京留守.②西洛:西京洛阳.僚属:官府的佐助官.当时,欧阳修,谢绛等都是钱惟演的僚属.③经史:经书和史书.④小说:杂记类书籍.⑤小辞:指短小的诗词.⑥谢希深:即谢绛,欧阳修的朋友.⑦宋公垂:即宋绶,家富藏书,以读书敏慧强记著名.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钱思公虽生长富贵( ) 2.在西洛时尝语僚属( ) ‎ ‎3.讽诵之声琅然( ) 4.闻于远近( ) ‎ ‎5.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 6.亦笃学如此( ) ‎ 二,翻译 ‎ 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文中介绍钱宋两人读书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读书的共同点是( ) ‎ A.都喜欢在上厕所时读书. ‎ B.都是抓紧时间勤奋读书的. ‎ C.都是边读边诵,声音洪大响亮. ‎ 四,作者介绍了钱惟演,宋绶两人的读书故事,又补充了自己"三上"的写作经历,目的是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 原文 27.名二子说 ‎ 轮,辐,盖,轸①.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②,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③,而患亦不及辙④.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 导读 :苏洵是个大文人,却偏偏以此二字给儿子命名.这是告诫苏轼不要过于外露,告诫苏辙要善于避祸为福,实际上是要他们加强自身修养.此文言简意丰,令人三思. ‎ 注释 :①辐:辐条,车轮.内周的短棍,用以支撑车轮.盖:车上用以遮日,遮雨的伞状物.轸(zh n):车厢底四周的横木.②天下之车莫不由辙: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车辙走的.由,顺从.辙,车轮压的迹道.③车仆马毙:(一旦)车翻了,马死了.仆,倒,这里指翻.④而患亦不及辙:车辙却也受不到灾祸.意思是车会摔坏,马会死,唯有车辙安然无恙.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 ) 2.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 ‎ ‎3.天下之车莫不由辙( ) 4.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 ‎ ‎5.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 ‎ 二,翻译 ‎ ‎1.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辙乎!吾知免矣.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作者苏洵,北宋散文家.有二子,长子名苏轼,次子名苏辙,与其子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是个大文人,却偏偏以此二字名其二子,根据文意; ‎ 轼,是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辙,是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原文 28.读孟尝君传 ‎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①,岂足以言得士 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 导读 :孟尝君传,指《史记·孟尝君列传》.王安石指出孟尝君非将士之人,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而已.而贤明之士是指能治国安邦的人,正因孟尝君门下尽是一些雕虫小技之士,所以真正的贤明之士是不肯投靠他的.观点有新意.其实这里有一个人才的标准问题. ‎ 注释:①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孟尝君只不过是个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罢了.特,只不过.狗盗,披狗皮,钻狗洞,进入别人家里进行偷盗.孟尝君被困于秦,使人到秦昭王宠姬处求援,宠姬向他索取狐白裘.孟尝君有一狐白裘,已献昭王.客有能为狗盗者,潜入宫内,将昭王之狐白裘盗出,献给宠姬而得以释放.鸡鸣,学公鸡叫.孟尝君逃脱后,恐秦王追赶,连夜奔走至函谷关,而该处规矩,须待天亮鸡鸣才能开关放行.客中有善作鸡鸣者,一鸣而群鸡齐鸣,守吏开关,遂得脱身.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士以故归之( )( ) 2.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 ) ‎ ‎3.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 ) 4.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 ) ‎ 二,翻译 ‎ ‎1.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1.孟尝君是战国时齐国公子,名田文,他和___,___,___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 ‎2.作者王安石,____临川人,人称临川先生.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本文中他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 ‎ 原文 29.伤仲永 ‎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②,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 导读 :一个"未尝识书具"的人会要书具,而且不但能写字,又能作诗,这是不足为信的.但本文写作意图在于借此劝年轻人要努力学习. ‎ 注释 :①世隶耕:祖祖代代都从事农业.隶,属.②书具:书写的用具.③并自为其名: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 3.父利其然也( ) ‎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 ) 4.从先人还家( ) ‎ 二,翻译 ‎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学习本文后,你有何体会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原文 30.盲人识日 ‎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 导读:要想了解某种事物,一定要接触它,观察它,通过实践了解它.单凭道听途说,走马观花,只能是一知半解.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生而眇者不识日( ) 2.他日揣龠,以为日也( ) ‎ ‎3.而人之未达也( ) 4.扪烛而得其形( ) ‎ 二,翻译 ‎ ‎1.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盲人识日"的错误在哪里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原文 31.献曲求诗 ‎ 元丰①五年十二月十九日东坡②生日,置酒赤壁矶下,踞高峰,俯鹊巢,酒酣,笛声起于江上.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谓坡曰:"笛声有新意,非俗工也."使人问之,则进士李委闻坡生日,作南曲曰《鹤南飞》以献.呼之使前,则青巾紫裘腰笛而已.既奏新曲,又快作数弄,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坐客皆引满醉倒.委袖出嘉纸③一幅曰:"吾无求于公,得一绝句足矣."坡笑而从之. ‎ 导读:这是一则写文人闲情逸趣的小品,写得清朗明快,情趣盎然.苏东坡生日宴饮,踞高峰,临大江,宾朋满座,举桌皆欢,这是情趣之一.李委知东坡生日而作新曲吹笛于江上,以笛声贺寿,作进见之礼,别出新裁,这是情趣之二.李委吹笛,技艺超群,"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堪称出神入化,醉倒满座,这是情趣之三.没想到李委"抛砖引玉",借此求诗,而且并非偶发求诗之想,而是"袖出嘉纸",原来早有图谋;他的祝寿新曲《鹤南飞》捧得苏东坡心花怒放,虽然与李委素不相识,但东坡也就欣然从命了,这是情趣之四.读这样的小品,有一种超凡脱俗,耳目清凉,心旷神怡之感. ‎ 注释 :①元丰:北宋神宗赵顼年号.②东坡: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下文"坡",是作者自称.③嘉纸:很好的纸张.嘉,美好的. ‎ 精练 ‎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 酣___ 俗___ 腰___ 既___ 袖___ 从___ ‎ 二,翻译: ‎ ‎1.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坐客皆引满醉倒.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李委仰慕苏东坡的诗名,遂借东坡生日而作新曲吹笛于江上,并以此求诗.请用一个四字格成语概括这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李委"得一绝句足矣".试查阅,抄写,背诵苏轼的两首著名绝句:《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 ‎ 饮湖上初晴后雨 题西林壁 ‎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原文 32.唐太宗论弓矢 ‎ 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①,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②,弓虽动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③,其能遍知乎 "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④,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 导读:唐太宗治下的"贞观盛世",其主要成因就是他能够"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治理天下是这样,读书上进不也如此吗 ‎ 注释 :①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②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脉理,指木纹.③务:事务.⑩数延见:经常召见.数(shu ),屡次.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 ) 2.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 ‎ ‎3.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 ) 4.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 ‎ ‎5.联少好弓矢( )( ) ‎ 二,翻译 ‎ ‎1.自谓无以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唐太宗说:"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 ‎ ‎1."识之犹未能尽"指的是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从这段话评价唐太宗的为政.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原文 33.王猛为京兆尹 ‎ 秦王坚自河东还,以骁骑将军邓羌为御史中丞.八月,以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①,领京兆尹②.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之弟也.酗酒豪横,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猛下车收德,奏未及报③,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与邓羌同志,疾恶纠案④,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⑤者二十余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 ‎ 导读:王猛严肃执法,不避权贵,是国家的重臣,苻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苻坚怎么能没有法,只是没有执法的决心,没有必行之法罢了.《韩非子·有度》云"刑过不避大臣",而不是"刑不上大夫". ‎ 注释:①以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任命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内史,官名②领京兆尹:兼京兆尹之职.③奏未及报:上报了皇帝不等批示.奏,奏请.报,批示.④疾恶纠察:疾恨坏人,纠查案件.⑤刑免:判刑,免官;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以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 ) ‎ ‎2.特进,光禄大夫强德( )3.猛下车收德( ) 4.与邓羌同志( ) ‎ 二,翻译 ‎ ‎1.酗酒豪横,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坚驰使赦之,不及.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根据文义,试对王猛,秦王坚作简要评价: ‎ 王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秦王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原文 34.赵奢收税于平原君家 ‎ 赵田部吏赵奢收租税①,平原君家不肯出②;赵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之.赵奢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③,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 "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使治国赋,国赋太平,民富而府库实. ‎ 导读:赵奢严明执法,既有利于赵王,也有利于赵王族,但他敢于杀平原君的家人,很难得.平原君先暗后明,为赵王族利益出发,无可歌颂.但在封建社会里,居上位者能与万民共同奉公守法,利国,利民,利身,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 注释:①赵田部吏赵奢收租税:赵国的田部官吏赵奢征收租税.赵奢,赵国名将,早先为田部官吏.②平原君家不肯出:平原君家不肯交.平原君,赵惠文王的弟弟,名赵胜,任赵相,封于东武城,号平原君.③加兵:发兵入侵.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 ) 2.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 ) ‎ ‎3.王使治国赋( ) ( ) 4.国弱则诸侯加兵( ) ‎ 二,翻译 ‎ ‎1.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君于赵为贵公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赵国的田部官吏赵奢征收租税,他对平原君的一席话中运用了______修辞方法.用一句话概括赵奢所言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 ‎ 原文 35.三镜 ‎ 戊辰①,徵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②,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徵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③,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衰.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徵不已,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 导读:"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深解其意,善于采纳明臣进谏,不断对照检点自己的得失,历史上"贞观盛世"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 注释:①戊辰:这是贞观十七年正月的戊辰,这月壬子是初一,下推至戊辰是十七日.②羽葆鼓吹:羽葆是用鸟羽装饰的车盖.鼓吹指鼓吹乐队,乐器有鼓,钲,箫,笳等.皇家给羽葆和鼓吹乐队送葬,是对死去大臣的荣宠.③一品羽仪:一品官的羽葆仪仗.羽仪指羽饰车盖,鼓吹等.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今葬以一品羽仪( ) 2.悉辞不受( ) ‎ ‎3.上思徵不已( ) 4.非亡者之志( ) ‎ 二,翻译 ‎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由上文的故事可知"上"即为_____,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在位期间,善于采纳臣子的建议,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_____的局面. ‎ 原文 36.毛遂自荐 ‎ 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①,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②者二十人与之俱,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毛遂自荐于平原君.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③,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 导读:毛遂"自荐"并且在出使中建立奇功,从此流传于后世,被人津津乐道.但"自荐"也需要能力,自信和对国家的一腔热诚,盲目的"自荐"则是行不通的. ‎ 注释:①"赵王"句:赵王指赵孝成王,名丹,在位二十一年.平原君赵胜是赵丹的叔父.当时(前258年),秦将白起兵围赵国国都邯郸,情势危急,赵王让平原君去向南方大国楚国求救.后来取得楚魏两国的救援,击败了秦军.②文武备具:犹言文武全才.③称诵:称颂.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余无可取者( ) 2.其末立见( ) ‎ ‎3.毛遂自荐于平原君( ) 4.使遂蚤得处囊中( ) ‎ 二,翻译 ‎ ‎1.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者二十人与之俱.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成语_____,_____都出自这篇文章.前者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你如何看待毛遂"自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原文 37.苟变①吃人两个鸡蛋 ‎ 于思言苟变于卫侯②曰:"其才可将五百乘③."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④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⑤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⑥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 ‎ 导读:用才犹用木,要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则善用人者,对有缺点之才,也当不弃,切不可因小失大. ‎ 注释:①苟变:战国时卫国人.②子思:孔丘的孙子,名伋,字子思.卫侯:指卫慎公.卫,战国时的一个小国,其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境.③五百乘(sh ng):古代四马拉的兵车,一辆为一乘.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五百乘则有三万七千五百人.④圣人:指英明的君主.⑤杞梓(q z ):都是树木名称.⑥干城:干,盾牌;城,城墙.用来比喻卫国的将领.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其才可将五百乘( ) 2.故弗用也( ) ‎ ‎3.然变也尝为吏( ) 4.良工不弃( ) ‎ 二,翻译 ‎ ‎1.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选文"选爪牙之士"中的"爪牙之士"指__________,现在"爪牙"一般比喻__________. ‎ 四,于思在文中的重要的用才观点是_________,你如何理解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原文 38.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①,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 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②,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③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④;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⑤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群臣说服. ‎ 导读: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大获全胜,他之所以能据有天下,"善于用人"是取胜的重要法宝. ‎ 注释:①列侯;汉代制度,王子封为侯的,叫诸侯;不姓刘的大臣因功封侯的,叫列侯.朕:皇帝的自称.②因:就.以与之:即"以之与之",把它(城镇,土地)赐给他们.③夫(f ):句首语气助词,表示引起下文议论.④子房:张良,子房,刘邦的谋士.本是战国韩国人,他家曾五世相韩,秦灭韩后,张良用全部家财访求刺客,要给韩国报仇.后来请个力士,袭击秦始皇于博浪沙(在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没击中秦始皇本人.张良改名换姓逃避于下邳(在今江苏省邳县东南),跟黄石公学了兵法,辅佐刘邦灭了项羽,封留侯.⑤范增:项羽的谋士.年七十,辅佐项羽起兵成霸业.项羽尊他为"亚父".灭秦后,项羽约刘邦在鸿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的项王营)会见,范增劝项羽借机会杀刘邦,项羽不听.后来刘邦进行离间,项羽果然怀疑范增,夺其权.他愤怒辞去,到彭城,背上生疮而死.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列侯,诸将毋敢隐朕( ) 2.陛下使人攻城略地( ) ‎ ‎3.有功者害之( ) 3.给饷馈( ) ‎ ‎5.群臣说服( ) 6.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 ‎ 二,翻译 ‎ ‎1.我所以有天下者何 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试举项羽拒不听从范增劝说的例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原文 39.前事不远 吾属之师 ‎ 戊子,上谓侍臣曰:"朕现《隋炀帝集》,文辞奥博①,亦知是尧,舜而非②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徵对曰:"人君虽圣哲③,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④,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⑤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 导读:人常说:前事不远,后事之师.以古鉴今,善于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从而更好地走今后的路,是明智之举. ‎ 注释:①奥博:含义深广.②是:称赞,认为……好.非:批评,认为……不好.③圣哲:道德高尚,天资聪明.④俊才:出众的才智.⑤曾:虚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竟然".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朕观《隋炀帝集》( ) 2.勇者竭其力( ) ‎ ‎3.炀帝恃其俊才( ) 4.骄矜自用( ) ‎ 二,翻译 ‎ ‎1.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本文谈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唐太宗还曾说"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原文 40.请君入瓮① ‎ 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 "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 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 注释:①瓮(w ng):大坛子.②鞫(j ):审讯犯人.③推事:研究事情.④炙(zh ):烧烤.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推:追究,检举.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 ) 2.囚多不承,当为何法( ) ‎ ‎3.取大瓮( ) 4.因起谓兴曰( ) ‎ 二翻译 ‎ ‎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____________的方法. ‎ 原文 41.虹 ‎ 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熙宁①中,予使契丹②,至其极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帐③.是时新雨霁,见虹下帐前涧中.予与同职扣涧观之,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縠④.自西望东则见,盖夕虹也.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久之,稍稍正东,逾山而去.次日行一程,又复见之.孙彦先⑤云: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 导读:本篇先写与同事观察虹出现时的情景,后借孙彦先之语,点出虹形成的真正原理: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深入浅出,生动传神. ‎ 注释:①熙宁:宋神宗赵顼(x )年号,公元1068—1077年.②契丹:宋时北部少数民族政权.③黑水:今辽宁昭乌达盟林西县和克什克腾旗境内.卓帐:竖立帐篷.卓,直立.④绡縠(xi oh );绡,薄纱.縠,绉纱.都是丝织品⑤孙彦先:与沈括同时的科学家.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隔虹对立,相去数丈( ) 2.久之,稍稍正东( ) ‎ ‎3.扣涧观之( )( ) 4.都无所睹( ) ‎ ‎5.逾山而去( ) 6.则为日所铄( ) ‎ 二,翻译 ‎ ‎1.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找出文中出现的表示时间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 ‎ 四,《虹》涉及的是___方面的知识,选自____的《梦溪笔谈》. ‎ 五,本文说明了虹的变化和______,作者认为虹形成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话回答) ‎ 原文 42.陨石 ‎ 治平①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②一声,移著③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④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视地中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州守郑伸得之,送润州金山寺.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王无咎⑤为之传甚详. ‎ 导读:沈括是北宋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被认为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一本《梦溪笔谈》流传至今,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本篇对人所不常见的"陨石"的种种特征作了描绘. ‎ 注释:①治平:宋英宗的年号.②震:指雷响.③著(zhu ):附着,着落.④宜兴县:在江苏省.⑤王无咎:人名.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见于东南( ) 2.许氏藩篱皆为所焚( ) 3.是时火息( ) ‎ ‎4.极深( ) 5.尚热不可近( ) ‎ 二,翻译 ‎ ‎1.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文中描写陨石,多使用了_______修辞手法,主要写了陨石的哪几个方面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原文 43.正午牡丹 ‎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①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 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②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③古人笔意也. ‎ 导读:画家善于观察,才能画出常人所不见之处.而要想识画之妙,也非善于观察不可.人做任何事皆如此,岂止一画而已. ‎ 注释:①其:它,指古画.②房敛:花房紧收.③善求:善于探求.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其下有一猫( ) 2.何以明之( ) 3.日渐中狭长( ) ‎ 二,翻译 ‎ ‎1.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古人的画惟妙惟肖和丞相吴公能一眼指出画的是"正午牡丹"的原因,都是_____的结果. ‎ 原文 44.江淮之蜂蟹 ‎ 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螫堪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尝血指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①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而来,悉可俯拾③.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 导读:人们利用能杀人的淮北之蜂与能敌虎的江南之蟹"趋炎"的弱点,捕杀它们毫不费力.本文以此来比喻那些趋炎附势的人是得不到好下场的. ‎ 注释:①踪迹:跟踪寻找,动词.②连房刳取:把蜂巢整个割下来.刳(k ),剖开刮取.③悉可俯拾:全可以捡起来.悉,全.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蜂窟于土或木石( ) 2.则夜持烈炬临之( ) ‎ ‎3.蜂空群赴焰,尽殪( )( ) 4.一灯水浒,莫不郭索而来( )( ) ‎ 二,翻译 ‎ ‎1.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尝血指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这则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原文 45.猫 犬 ‎ 东坡云:"养猫以捕鼠,不可以无鼠而养不捕之猫;蓄犬以防奸,不可以无奸而蓄不吠之犬."余谓不捕犹可也,不捕鼠而捕鸡则甚矣;不吠犹可也,不吠盗而吠主①则甚矣.疾视正人,必欲尽击去之,非捕鸡乎②;委心权要,使天子孤立,非吠主乎 ‎ 导读:苏东坡的意思是:在什么位子上就做什么事,人应该恪尽职守.而"我"更深入地认为占着位子不做事尚可,如果排斥忠良,觊觎要位,则万万不可留用. ‎ 注释:①主:主人.②非捕鸡乎:这岂不是和猫捕鸡一样吗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蓄犬以防奸( ) 2.余谓不捕犹可也( ) ‎ ‎3.不捕鼠而捕鸡则甚矣( )4.疾视正人,必欲尽击去之( ) ‎ 二,翻译 ‎ 委心权要,使天子孤立,非吠主乎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文中"东坡云"东坡是谁 你读过他的其他作品吗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东坡在本文中的观点是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原文 46.与长子受之 ‎ 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 ‎,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你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④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⑤故旧耶 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尔⑥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 导读:朱熹教子珍惜学习机会,对儿子的良苦用心清楚可见;语重心长,发人深醒. ‎ 注释:①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②膝下:借指父母.③汩(g ):搅乱,扰乱.④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⑤乡党:乡里,家乡的人.⑥无忝(ti n):不要辱没.忝,辱.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在家足可读书作文( )2.汝既不能如此( )3.然今遣汝者( )4.汝若到彼( )5.则吾犹可望( ) 6.不然,则徒劳费( ) ‎ 二,辨析下列短语中的"故"字,选出正确的意义 ‎ A.所以,因此 B.故意 C.老朋友D.旧有的,原来的 ‎ ‎1.力改故习( ) 2.故令汝一行( ) ‎ ‎3.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 ) 4.故弄玄虚( ) ‎ 三,写出"然今遣汝"的原因.(用文中原句回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劝戒儿子珍惜时间,不要虚度人生. ‎ B.批评儿子不求上进,学业无成. ‎ C.希望儿子改掉旧习,发愤学习,有所作为. ‎ D.想让儿子摆脱家庭,改变学习环境. ‎ 五,文中"奋然勇为"之义为________________. ‎ 原文 47.说 虎 ‎ 虎之力于人不啻(ch )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①焉,别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 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②,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者,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 导读: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一则有发达的大脑,因而有高于万物的智慧;一则有发达的双手,因而能制造并使用工具.有这两点,因而能无敌于天下.但有的人,有大脑而不会用智,有双手而不会使物,以至于只能"自用而不用人",那么其结果必将是"为人获而寝处其皮",实在太可悲了. ‎ 注释:①又倍其力:它的力量又加倍了.②力之用一:力量的功用只有一点.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 )( ) 2.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 ) ‎ ‎3.则人之食于虎也( ) 4.然虎之食人不恒见( ) ‎ 二,翻译 ‎ ‎1.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者,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作者在本文中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原文 48.楚人养狙 ‎ 楚有养狙以为生①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②,必部分③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④,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 "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 "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言未既,众狙皆寤.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⑤,破栅毁柙⑥,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ku )者,其如狙公乎 惟其昏而未觉也⑦,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 导读:此篇是一个寓言故事,说明当大众受蒙蔽时,有权势者尚可得逞于一时,一旦大众觉醒,那么蒙蔽大众的人必将被抛弃. ‎ 注释:①养狙以为生:靠养狙来维持生活.狙(j ),猴类.②旦日:(每天)早晨.③部分:安排.④赋什一以自奉:分给它们十分之一用来自己吃.⑤相与:一起.⑥破栅毁柙:打破栏杆,捣毁笼子.柙(xi ),关兽的木笼.⑦惟其昏而奉觉也:正因为他们还糊涂而没有觉醒.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或不给,则加鞭棰焉( )( ) 2.山之果,公所树与( ) ‎ ‎3.狙公卒馁而死( ) 4.众狙皆寤( ) 5.一旦有开之( ) ‎ 二,翻译 ‎ ‎1.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原文 49.象 虎 ‎ 楚人有患狐者①,多方以捕之,弗获.或②教之曰:"虎,山兽之雄也,天下之兽见之,咸詟而亡其神,伏而俟命."乃使作象虎,取虎皮蒙之,出于牖下③,狐入遇焉④,啼而踣⑤.他日,豕曝(p )于其田.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戈椅诸衢.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反奔衢,获焉.楚人大喜,以象虎为可以皆服天下之兽矣.于是野有如马,被象虎以趋之.人或止之曰:"是驳⑥也,真虎且不能当,往且败."弗听.马雷口句而前,攫而噬之,颅磔而死. ‎ 导读:象虎不是真虎,道理十分明白.如果自己以为像虎就是真虎,那么距离败亡也就不远了. ‎ 注释:①患狐者:受狐狸扰害的人.②或:有的人.无定指代词.③牖(y u)下:窗户之下.④焉:它.代象虎.⑤啼而踣(b ):惊叫吓倒在地.踣,跌倒.⑥驳(b ):马名.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乃使作象虎( ) 2.狐入遇焉,啼而踣( )( ) ‎ ‎3.豕曝于其田( )( ) 4.被象虎以趋之( ) ‎ ‎5.颅磔而死( ) ‎ 二,翻译 ‎ ‎1.咸詟而亡其神,伏而俟命.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戈掎诸衢.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反奔衢,获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马雷口句而前,攫而噬之,颅磔而死."这个楚人犯了什么致命的错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原文 50.李氏之鸠 (陈子龙①) ‎ 李氏有一鸠,能为人言,过于鹦鹉,甚慧,养之数年矣.日则飞翔于廊楹②帘幕间,不远去,夕宿于笼,以避狸鼠.见僮婢有私持物及摘花者,必告其主人. ‎ 晋人贾③于吴者,见之,愿以十金④易焉.鸠觉其意,告主人曰:"我居此久,不忍去.公必欲市我他所,我且不食."主人绐⑤之曰:"我友有欲观汝者,即携汝归耳."至贾家,则舍之去.鸠竟不食,哀号告归.贾人怜其志,且恐鸠死而金无取偿也,遂捐金十之二,而以鸠还李氏.鸩乃食. ‎ 导读:李氏鸠鸟对主人忠贞不二,当商人重金买它时,它眷恋故主,绝食抗议,而且整天哀号,表现了誓死不屈的坚强意志.这只人格化的鸠鸟,正寄托了作者陈子龙忠于明朝,忠诚不渝的节操,同时也辛辣地讽刺了那些向满清屈膝投降的逆子贰臣连禽兽都不如. ‎ 注释:①陈子龙:明末的一位忠臣义士.明亡以后,他被清兵逮捕,自杀殉国.②楹:堂屋前的柱子.③贾(g ):做买卖,经商.④十金:十两银子.⑤绐(d i):欺哄. ‎ 精练: ‎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 慧( ) 市( ) 且( ) 去( ) ‎ 竟( ) 怜( ) 捐( ) 乃( ) ‎ 二翻译 ‎ ‎1.见僮婢有私持物及摘花者,必告其主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主人绐之曰:"我友有欲观汝者,即携汝归耳."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作者在人格化的鸠鸟身上歌颂其美德,寄托其志向.试概括本文的主旨.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原文 51.傅显迂缓 ‎ 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望之如偃蹇老儒.一日,雅①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 "或指所在,雅步以往.比②相见,喘息良久.魏问相见何意.曰:"适③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倦而假寐④.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 ‎ 导读:本篇通过对傅显的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一个个恪守礼教而误事的迂腐书生形象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 注释:①雅:美好不粗俗.②比:等到.③适:刚才.④假寐:不脱衣服小睡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亦稍知医药( ) 2.或指所在( )3.比相见,喘息良久( ) 4.似乎可虑( ) ‎ 二,翻译 ‎ ‎1.一日,雅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适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倦而假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请找出文中关于傅显迂腐,恪守礼教的描写.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你认为傅显不直接叫醒兰嫂,而最终导致孩子落井的原因是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原文 52.祈梦决狱 ‎ 曩有县令,遇杀人狱不能决,蔓延①日众,乃祈梦于城隍祠.梦神引一鬼,首戴瓷盎②,盎中种竹十余竿,青翠可爱.觉而检案中有姓祝者,竹祝音同,意必是也.穷治③无迹.又检案中有名节者,私念曰:"竹有节,必是也."穷治亦无迹.然二人者九死一生矣.计无复之,乃以疑狱上,请别缉杀人者,卒亦不得. ‎ 导读:"祈梦决狱",牵强附会,涂毒生灵.县令的糊涂表现令人不可思议,既可笑又可叹.当时清代官场的风气可见一斑,作者可谓用心良苦矣. ‎ 注释:①蔓延:指案件牵连的人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②盎( ng):古代的一种盆腹大口小.③穷治:穷追不舍地审理.穷,尽,到底.治,审理.根据下文的"然二人者九死一生矣"可知,此处"穷治"实指严刑审讯.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字 ‎ ‎1.曩有县令( ) 2.乃祈梦于城隍祠( ) 3.盎中种竹十余竿( ) ‎ ‎4.然二人者九死一生矣( ) 5.乎亦不得( ) ‎ 二,翻译 ‎ 觉而检案中有姓祝者,竹祝音同,意必是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对于文中县令断案的做法,最恰当的评价是( ) ‎ A.胸无点墨 B.牵强附会 C.东拉西扯 D.人云亦云 ‎ 四,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有名的文言笔记小说集,与清代另一部非常有名的文言小说集_______的_______并称. ‎ 五,与本文县令儿戏办案不同,《曹刿论战》中提出了慎重办案的重要性,当鲁庄公说自己"______,_____,______"时,曹刿赞许地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 原文 53.曹司农竹虚言 ‎ 曹司农竹虚言①,其族兄自歙②往扬州,途经友人家.时盛夏,延坐书屋,甚轩爽,暮欲下榻其中.友人曰:"是有魅,夜不可居."曹强居之.夜半,有物自门隙蠕蠕入,薄如夹纸.入室后,渐开展作人形,乃女子也.曹殊不畏③.忽披发吐舌作缢鬼状.曹笑曰:"犹是发,但稍乱;犹是舌,但稍长,亦何足畏 "忽自摘其首置案上.曹又笑曰:"有首尚不足畏,况无首也."鬼技穷,倏然④.及归途再宿,夜半,门隙又蠕蠕,甫露其首,辄唾曰:"又此败兴物耶 "竟不入. ‎ 导读:俗话说"邪不胜正",鬼的伎俩在堂堂正正的人面前就无计可施了.鬼是不存在的,但社会上的邪气却是有的.只有发扬正气,邪气才无市场. ‎ 注释:①曹司农竹虚言:曹竹虚司农说.司农,官职名.②歙(sh ):县名,在安徽省.③殊不畏:一点儿也不害怕.④倏(sh )然:很快地.这里指很快地消失不见了.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延坐书屋,甚轩爽( ) 2.是有魅,夜不可居( ) ‎ ‎3.忽披发吐舌作缢鬼状( ) 4.鬼技穷,倏然( ) ‎ 二,翻译 ‎ ‎1.犹是发,但稍乱,犹是舌,但稍长,亦何足畏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甫露其首,辄唾曰:"又此败兴物耶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请简析此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原文 54.题画二则 ‎ ‎(一) ‎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①,绿阴照人②,置一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③;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④,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⑤,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⑥,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 注释:①新篁(hu ng)初放:新竹刚刚长高.②绿阴照人:绿色的竹荫照上人身.阴,同"荫".③窗棂(l ng):窗上雕花的窗格.④冻蝇:秋冬受凉的苍蝇.⑤于时:那时,当时.⑥师承:受过老师指教,有相承的师法. ‎ ‎(二) ‎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技密叶之间.胸中勃勃①,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②,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③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④哉! ‎ 导读:《题画二则》用两篇小短文将作画的真谛淋漓尽致的揭示出来."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 注释:①勃勃:旺盛貌.这里解作情感冲动,画意突发.②倏(sh ):忽然,迅速地.变相:样子改变.③意在笔先:作画,作文,在下笔之前先立意,先构思.④云乎:语末助词.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置一榻其中( ) 2.无所师承( ) ‎ ‎3.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 4.趣在法外者( ) ‎ 二,翻译 ‎ ‎1.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第二则短文谈到了"眼中之竹",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 四,作者通过这两则短文告诉我们"师承"并不是最重要的,_________________更重要. ‎ 原文 55.牧竖 ‎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①,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②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③,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 导读:狼虽是凶残的动物,但狼所表现的母爱令人感动.两牧竖利用狼的母爱天性而杀害狼未免过于残酷.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母爱永远是伟大的. ‎ 注释:①少顷:不一会儿工夫.②致:使.③舍此趋彼:离开这只小狼奔向那只小狼.④前树又鸣:指前树上的小狼又叫.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l.两牧竖入山至狼穴( ) 2.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 ‎ ‎3.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 4.既而奄奄僵卧( ) ‎ 二,翻译 ‎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请说出阅读后的感受.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原文 56.狼 ‎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①.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②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③.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 导读:人各有所长,物各有所用.此时,如果不是屠夫,恐怕什么人都会死于狼之口了.想当年,孟尝君不也是靠鸡鸣狗盗之徒而逃脱于虎狼一样的秦国吗 ‎ 注释:①伏焉:躲藏在那里.②顾:然而,可是.③以吹豕之法吹之:用吹猪的办法吹它.吹豕,屠夫将猪杀死后,为了便于褪毛,在后腿下端皮上斜割一口,用力吹,使膨胀如球.这里是活吹.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 ) 2.狼自苫中探爪入( ) ‎ ‎3.惟有小刀不盈寸( ) 4.股直不能屈( ) ‎ 二,翻译 ‎ ‎1.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原文 57.与四弟书① ‎ 澄弟左右: ‎ 吾不欲多寄银物至家,总恐老辈失之奢②,后辈失之骄③,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④,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⑤俭二字,别无做法.弟与沅弟皆能勤而不能俭;余微俭而不甚俭;子侄看大眼,吃大口,后来恐难挽,弟须时时留心.同治二年正月十四日. ‎ 导读:曾国藩作为清朝显赫一时的高官,却时刻不忘嘱咐自己的兄弟,子侄要勤俭,戒骄奢."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真是至理名言. ‎ 注释:①《与四弟书》:这是曾国藩写给他四弟的家书.在读书,做人,持家等各方面,曾氏对其弟弟和子女们都要求很严.在这封家书中,他诚恳告诫弟弟"勤俭"的意义:要想福泽绵延,"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②老辈:长辈.奢:奢侈.③骄:骄横,放纵.④泽:恩泽.⑤勤:勘勉,勤劳. ‎ 精练: ‎ 一,解释加点的词 ‎ ‎1.总恐老辈失之奢( ) 2.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 ) ‎ ‎3.余微俭而不甚俭( ) 4.后来恐难挽( ) ‎ 二,翻译 ‎ ‎1.总恐老辈失之奢,后辈失之骄,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子侄看大眼,吃大口,后来恐难挽,弟须时时留心.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文中,曾国藩告诫弟弟"勤俭"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 ‎ 四,由此文可以看出曾国藩哪些方面的品性,试着概括.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原文 58 ‎ 王冕①,字元章.幼贫,父使牧牛,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暮乃反,亡其牛,父怒挞②之,已而③复然.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夜坐佛膝上,映长明灯读书.会稽④韩性⑤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称通儒⑥.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 注释:①王冕:人名.②挞:打.③已而:不久.④会稽:地名.⑤韩性:人名.⑥通儒:博通经典的儒士.⑦卒:死. ‎ 精练: ‎ ‎1.解释文中加点字. ‎ ‎(1)亡:______(2)遂:_______ ‎ ‎2.解释"乃"在下列各句中的意思. ‎ ‎(1)暮乃反: ___________ ‎ ‎(2)乃不知有汉: _____________ ‎ ‎(3)乃入见: ____________ ‎ ‎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说说喜欢的理由. ‎ 课外文言文阅读答案 ‎ ‎1.赵襄主学御 ‎ 赵襄主向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了不多久,就和王子期驾车比赛,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在了后面.襄主说:"你教我驾车,没把技术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说:"技术是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误.凡是驾车赛马,最要紧的是马套在车上舒适安顺,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现在您落后时想赶上我,领先时又怕被我赶上.实际上赶马上路,远途竞赛,不在先就在后,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 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 ‎ 一,l.向 2.穷尽 3.被 4.发语词 ‎ 二,1.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 2.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 3.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 ‎ 三,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赞成.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 ‎ ‎2.老马识途 ‎ 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去征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归途.管仲说:"老马的智慧能够利用."于是放开老马,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归途.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蚁窝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 ‎ 一,1.通"返",返回 2.道路 3.找到 ‎ 二,1.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2.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 三,老马识途 有经验, 能带领新手工作 ‎ ‎3.穿井得人 ‎ 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 一,1.等到 2.说,讲 3.不如 ‎ 二,1.得到,获得 2.找到 3.能够 ‎ 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 四,以讹传讹 ‎ ‎4.南辕北辙 ‎ 刚才我来时,在大路上碰见一个人,脸朝北方手里拿着缰绳,驾着车,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往楚国去,为什么要朝北走呢 "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虽然多,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车夫能干!"这些条件越好,离楚国就越远了. ‎ 一,1.想要 2.何,什么 3.良好 4.越 ‎ 二,1.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 2.这些条件越好,却离楚国就越远罢了. ‎ 三,南辕北辙 行动和目的相反 ‎ ‎5千里之马 ‎ 古代有个国王,想用千金买千里马,三年不能够买到.有个宦官对国王说:"请让我去买马."国王派他去了.三个月就得到了千里马;但马已经死了,他就用五百金把那匹马的骨头买来,回来向国王报告.国王大怒说:"所要买的是活马,要死马干什么 白白地花费了五百金!"宦官回答说:"死马尚且用五百金买下,何况活马呢 天下人必定认为大王肯出高价买马,千里马这就要到了."由此不到一年,买到三匹千里马. ‎ 一,1.派遣,差遣 2.花费,此指白白费掉 3.一年,周年 ‎ 二,1.用 2.认为 3.因为 4.用来 ‎ 三,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 四,1.所要买的是活马,要死马干什么 2.由此不到一年,买到三匹千里马. ‎ ‎6.赵威后问齐使 ‎ 齐王派使者问候赵威后,送给她的信还没有启封,威后问使者:"你们国家今年收成怎么样 百姓怎么样 国君怎么样 "齐国使者很不高兴,说:"我奉命问候威后,可您现在不问候我们齐王,先问收成和百姓的情况,难道有先卑贱而后尊贵的道理吗 "威后回答道:"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每年的收成,哪有百姓 没有百姓,哪有君王啊 怎么能舍弃根本的而询问次要的呢 " ‎ 一,l.问候 2.这样 3.如果 ‎ 二,排比:岁亦无恙耶 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 反问:苟无岁,何以有民 ‎ 三,民本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事不可缓也;救民于水火之中…… ‎ 四,舍本逐末 舍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 轻重倒置 ‎ ‎7.齐欲伐魏 ‎ 齐国要攻打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极快的犬;东郭逡是人所共知的极其狡猾的兔子.韩子卢追逐东郭逡,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兔子筋疲力尽地跑在前面,犬疲惫不堪地跟在后面,犬与兔都疲惫至极,最后分别死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农夫看见了,没遭受任何劳碌之苦,就独得了利益.现在齐国与魏国长期相对峙,以致使士兵困顿,百姓疲乏,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会等候在身后,坐收农夫之利呀."齐王害怕了,遣散了将帅,让士兵回家休息了. ‎ 一,l.快 2.分别 3.怕,担心 4.辞去,遣散 使(让)……休息 5.独得,据有 ‎ 二,1.东郭逡是人所共知的狡猾的兔子. 2.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 ‎ ‎3.农夫看见了,没有任何劳碌之苦,就独得了利益. ‎ 三,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不要因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 ‎ 四,寄寓了一定道理,对人们有一定警示作用. ‎ ‎8.赵襄子饮酒 ‎ 赵襄子喝酒,五天五夜没停止,对侍从说:"我真是国家的杰出人才呀,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居然一点也不疲劳."优莫说:"君主您多努力呀!比纣还差两天罢了!纣喝酒取乐达七天七夜,现在您已经持续五天了."襄子害怕了,对优莫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也要灭亡了吧 "优莫说:"不会灭亡."襄子说:"比纣就差两天罢了,不灭亡,还等什么呢 "优莫说:"桀纣之所以灭亡,是因为遇上了汤武,现在天下都是桀一样的人,而您是纣一样的人.桀与纣并存世上,哪能一同灭亡呢 不过,也危险了!" ‎ 一,1.确实 2.尽力,努力 比不上 3.全,都 4.等待什么(其中"何"为疑问代词,什么) ‎ 二,危险 知己知彼 ‎ 三,1.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居然一点也不疲劳. 2.比纣就差两天罢了,不灭亡还等什么呢 ‎ 四,对比 ‎ ‎9.沛公至咸阳 ‎ 刘邦攻破咸阳后,手下的一些将士们都争先恐后地奔向秦朝的国库,把里面的金帛财物都分了,而萧何唯独先进入秦丞相府,把丞相,御史的律令,图籍都收藏起来.后来,刘邦成为汉中王,任用萧何做丞相.项羽和众诸侯们到了咸阳,烧杀抢掠一番离去.刘邦之所以了解天下的各处险要,人口的密与稀,人民的强健与柔弱,百姓的贫苦,都因为萧何完备地得到了秦的图籍. ‎ 一,1.跑 2.用 做 3.……的原因 ‎ 二,汉王刘邦之所以了解天下各处险要,人口的密与稀,人民的强健与柔弱,百姓的疾苦,是因为萧何得到了秦的图籍. ‎ 三,萧何月下追韩信 ‎ ‎10.四面楚歌 ‎ 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士兵很少,粮食也没有了.刘邦的军队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围了好几层.项羽在深夜听到四面的汉军都唱起了楚地的歌曲,于是大惊失色,说:"汉军都已经取得楚地了吗 为什么楚国人如此之多呢!"就起床,在帐中饮酒.项王有一个美人,名叫虞姬,经常因宠幸而侍从在侧;有一匹骏马叫乌骓,常常骑它.于是项王就唱起了悲凉激愤的歌,自己作歌词:"我的力气能够拔山啊,勇气盖过世人.时运不济啊,乌骓马也不能奔驰了.乌骓不能奔驰了可如何是好,虞姬啊虞姬,我将怎样安置你呢!"唱了好几遍,美人随歌声应和起来.项王流下眼泪,手下的人都哭了,没有谁能够抬起头来看他. ‎ 一,1.和 几 2.就 3.自己,亲自 4.没有人 ‎ 二,1.汉军都已经取得了楚地吗 为什么楚国人如此之多呢! 2.唱了好几遍,美人随歌声应和起来. ‎ 三,乌江.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惋惜 不可沽名学霸王 ‎ ‎11.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 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 "孙叔敖惊讶地改变脸色说:"我很糊涂,怎么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 "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厚的,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加小心谨慎;我的俸禄越是多,布施越加广泛.这样可以免于害吗 "狐丘丈人说:"话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 ‎ 一,1.吃惊 改变脸色 2.我,谦词 3.聪明,才思敏捷 4.君主厌恶他 ‎ 二,l.我的爵位越是高,越加关心下层的百姓;官越是大,做事越加小心谨慎;俸禄越是多,施舍越加广泛. 2.话说得好啊!这类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 ‎ 三,大多人得"三利"之后纵情傲物,放任自己,以至于以荣升开始而以失败告终. ‎ ‎12.孔子见罗雀者 ‎ 孔子看到张网捕鸟的人,捕到的都是黄口的小鸟.夫子问捕鸟人:"唯独大鸟捕不到,为什么呢 ‎ ‎"捕鸟人说:"大鸟容易警觉,所以不易捕到;小鸟贪吃,因此容易捕到.如果小鸟跟从易警觉的大鸟,就捕不到;如果大鸟跟从贪吃的小鸟,也能捕到."孔子回头对弟子说:"容易警觉就远离了祸害,贪吃就忘记了灾患,这是出自它的本性啊.但是因为所跟随的不同就变成了福或者祸.因此君子应当慎重地选择他所要跟随的人,靠年长者的谋虑就有了保全性命的凭借,跟随年少者的鲁莽就会有灭亡的祸患." ‎ 一,1.跟随 2.回头 3.贪图 4.远离 ‎ 二,1.大鸟容易警觉故难以捕到,小鸟贪吃因此容易捕到. 2.因此君子应当慎重地选择他所要跟随的人,靠年长者的谋虑就有了保全性命的凭借,跟随年少者的鲁莽就会有灭亡的祸患. ‎ 三,君子 小人 ‎ ‎13.教子 ‎ 大司马王僧辨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非常严谨方正;王僧辨在湓城驻守时,是统率三千人的将领,年龄已过四十岁,但稍有不合意的言行,老夫人还用棍棒教训他,所以王僧辨才能成就功业.梁元帝的时候,有一位学士,聪明有才华,被父亲娇宠,缺乏教养,他若有一句话说得有道理,他父亲便在路上广为宣扬,一年到头都赞不绝口;但他若有一件事做错了,其父便想方设法为他遮掩粉饰,希望他自己能改正.待学士成年后,粗暴傲慢的性情日益增长,最终因说话不检点,被周逖杀死,肠子被抽出,血被拿去涂抹战鼓. ‎ 一,l.品性 2.超过 3.稍微 4.掩饰 ‎ 二,1.(王僧辨)稍有不合意的言行,(老夫人仍用棍棒教训他,所以(王僧辨)能成就功业. 2.一句话说得有道理,(他父亲)便在路上广为宣扬,一年到头都赞不绝口. ‎ 三,方式 结果 对比 ‎ 四,孟母三迁;伤仲永…… ‎ ‎14.石崇与王恺争豪 ‎ 石崇与王恺比富,双方都极力地把穿着,车马装饰得豪华奇丽;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常常帮助王恺.晋武帝曾经把高二尺多的一棵珊瑚树赐给王恺,枝杈伸张着,世上很少有能比得上它的.王恺给石崇看,石崇看罢,用铁如意一敲,随即就碎了.王恺既惋惜,又认为石崇嫉妒自己的宝贝,变了脸色,声音严厉.石崇说:"不值得生气,现在我就赔你."于是命左右尽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高的,枝条树干世上少有,光彩夺目的有六七棵,像王恺那样的非常之多.王恺茫然若失. ‎ 一,l.常 2.完 3.尽 4.像 同"惘",迷惘 ‎ 二,1.石崇与王恺争比豪富,(两家)都极力地把穿着,车马装饰得豪华奇丽.瑚树)枝杈伸张着,世上很少有能比得上它的. ‎ 三,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 ‎15.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 孔融被逮捕,朝廷内外非常惊恐.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儿子还和原来一样在玩琢钉游戏,一点害怕, 的样子都没有.孔融对使者说:"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两个儿子可以保全性命吗 "他的儿子从容地进言说:"父亲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 "不一会儿逮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 一,1.逮捕 惊恐 2.希望 自身 3.同"否" 4.不久 逮捕他们的人 ‎ 二,1.父亲难道见到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 2.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 ‎ 三,覆巢无完卵,比喻整体遭殃,个体不能幸免. ‎ ‎16.长安何如日远 ‎ 晋明帝十二岁时,坐在元帝腿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阳的消息,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明帝问:"什么原因让您伤心哭泣 "元帝把被外族侵略不得已而过江避难的事告诉了他.元帝于是问明帝:"你心里认为长安与太阳哪个远 "‎ 回答说:"太阳远,没有听说过有人从太阳那边来,根据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元帝感到很奇怪.第二天,召集群臣宴会,把明帝的话告诉众人.又重新问他,竟答:"太阳近."元帝变了神情,说:"你为什么和昨天说的不一样呢 "明帝回答说:"抬头看见太阳,不见长安." ‎ 一,1.洛阳 2.流泪的样子 3.感到很奇怪 4.再,重新 ‎ 二,1.把被外族侵略不得已而过江避难的事告诉了他. 2.你为什么和昨天说的不一样呢 ‎ 三,明帝两次回答不一样,自然不能都对,但他却能说出个道理来. ‎ ‎17.床头捉刀人 ‎ 曹操将要接见匈奴使臣,认为自己的相貌丑陋,不足以威震远国,便让崔季珪代替,自己握着刀在床边侍立.接见完毕,派间谍问使臣:"魏王这人怎样 "匈奴使臣回答说:"魏王高雅的风采很不一般,但是床头握刀的人,这才是一个英雄."魏武帝听到这些,派人追杀了这位使臣. ‎ 一,l.认为 2.握 3.高雅的风采很不一般 4.但是 ‎ 二,名词 使者 动词 让 ‎ 三,略 ‎ ‎18.雪夜访戴 ‎ 王子猷住在山阴.有一次夜里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室门,命令下人斟酒来喝.他四下一望洁白一片,于是起身徘徊,吟诵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戴安道;当时戴在剡地,王子猷就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过了一夜才到,王子猷到了门口不进去却返身而走.有人问其中的原因,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而来,现在兴致尽了就回去,何必一定要见戴安道 " ‎ 一,1.醒 2.洁白的样子 3.徘徊 4.一夜 ‎ 二,l.到了门口不进去却返回. 2.就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 ‎ 四,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 ‎19.陈太丘与友期行 ‎ 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时间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那个朋友没有到,太丘不等他就走了.太丘走了以后那朋友才来.陈太丘的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戏耍.那朋友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 "回答说:"等你很长时间,你不来,已离开了."那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元方说:"您和我爸爸约定的是日中,日中您不到,则是没有信用;当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则是没有礼貌."友人惭愧,走下车来拉他,以示亲近,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 ‎ 一,1.放弃 2.同"否" 3.拉 4.不回头 ‎ 二,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 ‎ 三,那朋友 太丘 那朋友 ‎ 四,为人要言而有信,不讲信用自食苦果. ‎ ‎20.未若柳絮因风起 ‎ 东晋的政治家谢安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和子侄们聚集在家中讲论文章方面的事.一会儿工夫雪越下越大了.谢安很高兴地说:"白雪纷纷地下着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用'撒盐空中'大体上可以形容."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用'柳絮因风起'好."谢安高兴地大笑. ‎ 一,1.大,猛 2.像什么 3.大致 形容 ‎ 二,柳絮凭借风力飘在天空. ‎ 三,A ‎ 四,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绿"字;韩愈,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敲"字. ‎ 五,柳絮因风 ‎ ‎21.七 步 诗 ‎ 魏文帝曾经命令东阿王曹植在七步内做成一首诗,做不出即处以死刑.东阿王随声就做诗一首:"锅里煮着豆子用来作羹,滤豆子用来作汁.豆秸在锅底燃烧着,豆子在锅中哭泣:'你我本是一个根上生长的,你为什么这样不留情地逼迫我,熬煎我呢 '"魏文帝听了深有惭愧之色. ‎ 一,1.死刑 2.同"燃"字 3.过滤 豆类 4.曾经 ‎ 二,锅 破釜沉舟 ‎ 三,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四,相煎何急;七步成章 ‎ ‎22.太宗罢朝 ‎ 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发怒说:"定要杀掉这个庄稼汉!"长孙皇后问:"谁冒犯了您 "太宗说:"难道有超过魏徵的吗 经常在朝廷上同我争辩,使我难堪不痛快."长孙皇后退下去穿上上朝时的礼服,戴上风冠站在太宗旁,太宗吃惊地说:"皇后为什么这样 "长孙皇后回答:"我听说皇上圣明臣下才忠诚.现在您圣明,所以魏徵才能直言.我有幸能在后宫充数,怎敢不为您祝贺呢 " ‎ 一,1.定要 乡下佬,指魏徵 2.触犯 3.文德后李世民之妻 穿戴 4.皇上圣明臣方忠诚 ‎ 二,1.难道有超过魏徵的吗 经常在朝廷上同我争辩,使我难堪不痛快. 2.我有幸能在后宫充数,怎敢不为您祝贺呢 ‎ 三,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 四,"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 ‎23.永某氏之鼠 ‎ 永州有个人,怕犯日忌,拘束禁忌特别过分.他认为自己出生的年份正值子年,而鼠是子神,所以爱护老鼠,不养猫狗,又禁止仆人击杀老鼠.粮仓厨房中,都放纵老鼠恣意妄为而不过问. ‎ 从此,老鼠互相传告,都来到某氏家,吃得饱饱的却没有危险.某氏家里没有完好的物品,衣架上没有完好的衣服,吃的大都是老鼠剩下的东西.白天老鼠们成群结队与人并行,晚上撕咬打架,发出各种声音,让人不能安寝,可是他总是不厌烦. ‎ 过了几年,某氏搬到了别的州郡,后面的人来居住,老鼠仍和过去一样猖獗.那人就说:"老鼠是在阴暗角落活动的可恶动物,这里的老鼠偷咬吵闹又特别厉害,为什么会达到这样严重的程度呢 "他借来了五六只猫,关上屋门,翻开瓦片,用水灌洞,奖励仆人围捕老鼠.捕杀到的老鼠堆得像座小山,把它们丢弃在隐僻的地方,臭气散发了数月才停止. ‎ 唉!那些老鼠还以为它们吃得饱饱的没有灾祸是可以长久的呢! ‎ 一,1.养 2.全,都 3.完整 4.借 ‎ 二,1.粮仓厨房中,都放纵老鼠恣意妄为而不过问. 2.从此,老鼠互相转告,都来到某氏家,吃得饱饱的却没有危险. ‎ 三,"窃时以肆暴"的得志小人 ‎ ‎24.临江之麋 ‎ 有一个临江人,打猎时捉到一只小鹿,便把它饲养起来.带进门时,一群狗馋得直流口水,都摇着尾巴跑了过来.那个临江人很生气,把狗吓跑了.从此以后,他每天抱着小鹿接近狗,经常让狗看,叫狗不可乱动,渐渐地又让狗和小鹿玩耍.时间长了,狗都能顺从主人的心愿.小鹿渐渐长大,忘了自己是麋了,认为狗的确是自己的朋友,和狗互相碰撞翻滚嬉戏,越来越亲热.狗怕主人,就跟小鹿周旋玩耍,表现得很友好,但是经常舔着自己的舌头.三年以后,鹿走出门外,看见别家的狗在道上很多,就跑过去想和它们玩耍.那些狗看见鹿,又高兴又愤怒,一起把鹿吃掉了,路上一片血肉狼藉.鹿到死也没觉悟到这是怎么回事. ‎ 一,1.打猎 2.靠近 3.给……看 4.但是 5.醒悟 6.跑 ‎ 二,1.麋麑逐渐长大,忘记自己是麋,认为狗真的是我的朋友,互相顶撞翻滚,越来越亲热. 2.那些别家的狗看见它,又高兴又愤怒,一起把它吃掉了,路上一片血肉狼藉. ‎ 三,恃宠骄横的人决没有好下场. ‎ ‎25.荔枝图序 ‎ 荔枝生于四川湖北一带,树的形状团团像车上的帷幕和篷盖;叶子像桂树叶,冬天青色;花像橘,春天开花;果实像丹砂一般地红,夏天成熟;众多果实聚在一起像葡萄;核像枇杷核;壳如红色丝织品;膜如紫色的薄丝;瓤肉莹白像冰雪;浆液甜酸如醴酪.大致像那样,它的实际情况超过它.如果果实离开树枝,一天变颜色,两天香变了,三天味变了,四五天外,色香味全部离去了.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太守白乐天让工吏作画并且亲自写下了这篇序,那是给那些不了解荔枝以及了解荔枝的样子,味道但不知道摘下后过了一天,两天,三天后的变化的人看的. ‎ 一,1.四川湖北一带 2.车上的帷幕和篷盖 3.丹砂一般地红 4.泛指丝织品 5.酒浆 6.那样 它的实际情况 ‎ 二,南宾太守白乐天让工吏作画并且亲自写下了这篇序,那是给不了解荔枝以及了解荔枝的样子,味道但不知道摘下后过了一天,两天,三天后的变化的人看的. ‎ 三,打比方 列数字 出处 外形 味道 变化 ‎ 四,唐朝 乐天 香山居士 ‎ ‎26.三 上 ‎ 钱惟演虽然出生长大在富贵人家,却很少有特别的爱好.他在西京洛阳时曾经对自己的下属官员说,自己一生惟独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书和史书,躺着的时候就读笔记小说,上厕所的时候就读短小的诗词,不曾有一刻放下书. ‎ 谢绛也说:宋绶和他同在史馆任职,每次上厕所一定带着书去,诵读的声音洪大响亮,远近都能听见,他专心好学到了这种地步.我于是对谢绛说:我一生所写的文章,大多写于"三上",即马背上,枕头上,厕座上,这是因为这些时候更有利于构思. ‎ 一,1.虽然2.对……说 3.形容清脆响亮 4.使……听见 5.周密思考,构思 6.也 ‎ 二,我一生所写的文章,多是在"三上",即马背上,枕头上,厕座上写的. ‎ 三,B ‎ 四,成功来自于勤奋 ‎ ‎27.名二子说 ‎ 车轮,车辐,车盖,车轸在车上都有专用,可是只有那车轼似乎是无用之物.尽管如此,如果没有轼那么我就认为那不是一辆完整的车.苏轼啊!我担心你不会在外表上掩饰自己子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车辙走的,可是谈起车的功用时辙却不在其内.尽管如此,一旦车翻了,马死了,车辙却也受不到灾祸.这车辙呀,它善于处在祸与福之间.苏辙啊!我想你懂得这个道理,就会免于灾祸的. ‎ 一,1.对车本身有其专用 2.车厢前的横木 3.车轮压的迹道 4.在其中 5.这 ‎ 二,1.即使这样,如果没有轼,那么我就认为那不是一辆完整的车. 2.苏轼啊!我担心你不会在外表上掩饰自己. 3.苏辙啊!我想你懂得这个道理,就会免于灾祸的. ‎ 三,不要过于外露 要善于避祸为福 ‎ ‎28.读孟尝君传 ‎ 世上的人都说孟尝君能收得有才能之士,由于这一原因,才德之士会去投奔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而逃出了凶恶如虎豹的秦人之手.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个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而已,哪里谈得上得士 若不是这样,凭着齐国如此强大,再得一真正的士,就可以面南而坐,使秦国北面称臣,又何必凭借鸡鸣狗盗之力呢 那鸡鸣狗盗之徒出自孟尝君的门下,这就是有真才实学之士不投奔他的原因. ‎ 一,1.有才能的人 归附 2.终于 逃脱 3.代词,指孟尝君 4.这 ……的原因 ‎ 二,l孟尝君只不过是个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罢了,哪里谈得上得士呢 2.不是这样的话,凭借齐国如此强大,再得一真正的士,应该能够使秦国北面称臣.(当时君主坐北向南,臣子见君面向北) ‎ 三,1.赵国平原君 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 2.宋 盂尝君非好士之人,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而已,贬斥孟尝君. ‎ ‎29.伤 仲 永 ‎ 金溪县有个人名叫方仲永,祖代都从事农业.仲永五岁时,尚未认识书写用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它.他的父亲感到很奇怪,到附近人家借了给他,他立即写出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主要意思是孝养父母,团结家族,曾传给一乡秀才看过.从这以后,随便指一个东西作题目,他立刻就能写出一首诗,诗的词句,内容都很不错.县里的人都觉得他是个奇才,渐渐地敬重礼遇他的父亲,有的人还用钱求他作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便天天带着仲永在县里到处拜访(为人作诗讨钱),不让他学习.我早就听说了这件事.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家,在舅舅家见到了他,此时他已十二三岁了.叫他作诗,已和从前的名声不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他来,舅舅说:"才智完全消失,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 一,1.写 2.以这件事为奇 渐渐 以……为宾客 3.以……为利 4.死去的父亲 ‎ 二,1.天天带着仲永在县里到处拜访,不让他学习. 2.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他来,舅舅说:"才智完全消失,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 三,本文写一个孩子从未读过书,突然不但会写字,还能作诗,虽然有传说夸张之嫌,但作者的本意是规劝人们要不断努力学习. ‎ ‎30.盲人识日 ‎ 一生下就眼瞎的人不知太阳是什么样子,便去询问有眼睛视力的人.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像铜盘."盲人敲了一下铜盘,听到了铜盘的响声.有一天他听见钟声,以为那就是太阳.又有人告诉他:"太阳的光亮像蜡烛."盲人摸了摸蜡烛,感知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摸到短笛,以为那就是太阳.太阳与钟,短笛相差太远了,而盲人不知道它们的不同,因为他未曾见过而只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事物的道比太阳还要难以发现,而人没有洞晓,那么与瞎子没有什么两样.通达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譬喻,好的引导,也超不过盘和烛的比喻.从盘到钟,从烛到短笛,辗转推求下去,还会有终结吗 ‎ 一,l.眼瞎 2.古代乐器,形状像笛 3.洞晓 4.用手摸 ‎ 二,l.即使有巧妙的譬喻,好的诱导,也超不过盘和烛的比喻.2.从盘到钟,从蜡烛到短笛,辗转推求下去,还会有终结吗 ‎ 三,只了解事物的局部,甚或是皮毛.它告诫我们,单凭道听途说或者走马观花,至多不过是一知半解;要真正了解事物,一定要接触它,观察它,亲自实践. ‎ ‎31.献曲求诗 ‎ 宋神宗元丰五年十二月十九日是苏东坡生日,生日酒席摆在赤壁矶下.人们坐在高高的山峰上,可以低头看到树顶上的鹊巢.大家酒兴正浓的时候,江面上响起了笛声.客人中有姓郭,姓尤的两个人,很懂得音乐,他们对东坡说:"笛声很有新意,决不是一般的乐工."派人去询问,原来进士李委听说是苏东坡的生日,专门作了一支南曲《鹤南飞》献给东坡.大家呼喊他,让他来到跟前,原来是个戴着青头巾,穿着紫色皮衣,腰间插了一支笛子的人.他吹奏完新曲,又畅快地吹了几个曲子,笛声嘹亮,就像要穿透云层崩裂山石一样,在座的客人都举杯痛饮而纷纷醉倒.李委从袖子里拿出一张很好的纸,说:"我没有什么要求您的,如果能得到您的二首绝句就很满足了."苏东坡笑着答应了他的要求. ‎ 一,酣(喝得痛快,酒兴正浓) 俗(一般,普通) 腰(腰间插着) 既(已经,以后). 袖(从袖子里) 从(听从,答应) ‎ 二,1.客人中有姓郭,姓尤的两个人,很懂音乐. 2.在座的客人都举杯痛饮而纷纷醉倒. ‎ 三,抛砖引玉 ‎ 四,《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32.唐太宗论弓矢 ‎ 皇上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少时喜欢弓箭,得到好弓数十张,自认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近来把它们给造弓的工匠看,却说'都不是良材',我问那原因.工匠说:'木心不直,则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弓虽然强劲,但射出的箭不直.'我这才明白先前的分辨不精了.我凭弓箭平定天下,辨别它还不能详尽,何况天下的事务,能够都知道吗 "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多次召见,向他们询问民间的疾苦,朝政事务的得失. ‎ 一,1.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 2.从前 3.不正 4.事务 5.皇帝自称 箭 ‎ 二,l.自认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 2.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省值 ‎ 班休息,经常召见,询问民间百姓的疾苦,国家政事的得失. ‎ 三,1.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2.这段话说明唐太宗不但能正视自己的不足,而且善于触类旁通,从自己的不足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以此来改进自己的执政手段,这样他治天下可以说"虽不中,亦不远矣".这也是形成唐代贞观之治的主要原因吧. ‎ ‎33.王猛为京兆尹 ‎ 秦王苻坚从河东回来,任命中央禁卫军营的将领邓羌为御史中丞.八月,任命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兼京兆尹之职.特进,光禄大夫强德是太后的弟弟.他醉酒闹事,倚势横行,抢人财物,子女,成为老百姓的患害.王猛刚一到任就把强德拘捕了,上报皇帝后不等批示,就已把他杀了,陈尸于市;苻坚派臣下快马传旨赦免,已来不及.王猛与邓羌志趣相投,疾恨坏人,纠查案件,没有什么顾虑,一个月左右,被杀掉,判刑,免官的权豪和贵戚有二十多人,朝廷震惊,邪恶的人连大气也不敢出,路上丢失的东西无人拾取,治安很好.苻坚感叹说:"我今天才知道天下是有法治的!" ‎ 一,l.京城最高的地方官长 2.朝廷中一种特殊的官号. 3.初到任 4.志趣相同 ‎ 二,1.醉酒闹事,倚势横行,抢人家财物,子女,成为当地百姓的祸患. 2.苻坚派臣下快马传旨赦免,没有来得及. ‎ 三,1.王猛不怕权贵,严格执法,是国家的重臣. 2.秦王坚在王猛严肃执法之后,叹道;"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他岂能无法,只是无必行之法,袒护亲属是"刑不上大夫". ‎ ‎34.赵奢收税于平原君家 ‎ 赵国的田部官吏赵奢征收租税,平原君家不肯出;赵奢用国法处治,杀掉平原君家九个管事的人.平原君愤怒,将要杀赵奢.赵奢说:"您在赵国是(王室)贵公子,现在纵容您家而不奉行公事,那么国法就被削弱,国法削弱则国家弱,国家弱则诸侯发兵入侵.这将使赵国无法存在,您又怎么能享有这种富贵!凭您的尊贵,只要奉公守法那么上下就安定了,上下安定则国强,国强则赵国政权稳固,而您贵为王族,难道会被世人看轻吗 "平原君认为他很贤能,把他推荐给赵王.赵王让他主管国家税收,他把税收工作做得很好,使百姓富裕而国库充实. ‎ 一,l.赵惠文王的弟弟,名赵胜 管事的人 2.国法 3.主管国家税收 4.发兵入侵 ‎ 二,1.而您身为王族,难道还会被世人看轻吗 2.平原君认为赵奢贤能,把他推荐给赵王. 3.您在赵国是(王室的)贵公子. ‎ 三,对比 国家的利益与王公贵族的利益是一致的 ‎ ‎35.三 镜 ‎ 正月十七日那天,魏徵去世了,皇上命令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去吊唁,赏给羽盖鼓吹,恩准陪葬昭陵.魏徵的妻子裴氏说:"魏徵一生节俭朴素,现在用一品官的仪仗举行葬礼,这不是死者的心愿."全都推掉不接受,而用布篷车载运棺柩埋葬.皇上登上禁苑的西楼,望着灵车痛哭.皇上亲自撰拟碑文,并刻在石碑上.皇上思念魏徵不止,对左右大臣说:"人们用铜做镜子,可以用来正衣整冠;用古史做镜子,可以从中发现盛衰的道理;用人当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与失.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 一,1.现在 2.推辞 3.停止 4.心愿 ‎ 二,人们用铜做镜子,可以用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用古史做镜子,可以从中看出盛衰的道理;用人当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与失.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 三,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之治(贞观盛世) ‎ ‎36.毛遂自荐 ‎ 赵王让平原君去向楚国求救,平原君打算请他门下食客中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和他一起去,找到了十九个,剩下的没有能选到.毛遂向平原君自我推荐.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处在世上,好比锥子放在口袋里,那锥子尖立刻就会显露出来.现在先生在我的门下已经三年了,身边的人对您没有什么称道,我也没有听说什么,这表明先生没有什么能耐.先生不行,先生留下吧!"毛遂说:"我不过是今天才请求进入口袋里呀!假如早让我进入口袋,就连锥子上部的环儿也会露出来,岂止是露出个锥子尖呢!" ‎ 一,1.剩下的 2.尖端 3.向 4.通"早" ‎ 二,1.赵王让平原君去向楚国求救,平原君打算请他门下食客中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跟他一起去. 2.假如早让我进入口袋,就连锥子上部的环儿也会露出来,岂止光露个尖儿! ‎ 三,毛遂自荐 脱颖而出 自己推荐自己 人的才能全部表现出来 ‎ 四,①人要善于把握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 ②这也是自信的表现. ‎ ‎37.苟变吃人两个鸡蛋 ‎ 子思向卫侯谈论苟变说:"苟变的才干可以统率五百乘."卫侯说:"我知道他能够为将;不过苟变曾经做过官吏,收民税时吃过人家两个鸡蛋,所以不能用他."子思说:"圣主选用人材,就像木匠选用木材一样,用他的长处,舍弃他的短处;因此几搂粗的良材而只有几尺腐朽的地方,好木工是不会抛弃它的.现在君王您正处在列国纷争的时代,选拔得力将士,却因为两个鸡蛋的小过就把卫国良将弃置不用,这事儿可不能让邻国人知道哇!"卫侯连拜两拜说:"谨受您的教导!" ‎ 一,1.率领,统带 2.任用 3.不过 4.抛弃,舍去 ‎ 二,1.向民收税时吃过人家两个鸡蛋,所以不能用他. 2.圣主选用人材,就像木匠选用木材一样,用他的长处,舍弃他的短处. ‎ 三,辅佐君王的武臣 坏人的党羽 ‎ 四,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略 ‎ ‎38.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 汉高帝刘邦在洛阳南宫摆下酒宴.皇上说:"列侯,诸将不要隐瞒我,都说出你们的想法: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项羽失掉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就分封给他们,和天下人同享好处.项羽不是这样,有功劳的就嫉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这就是他失掉天下的原因."皇上说:"你们只知道问题的一个方面,不知道另一面.在军帐中运筹谋略,能决定胜利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粮道,我比不上萧何;联合百万军兵,战必胜,攻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位都是杰出的人才,我能任用他们,这就是我夺取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能任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啊."群臣听了,心悦诚服. ‎ 一,1.隐瞒 2.夺取 3.嫉妒 4.供给,供应 5.同"悦" 6.同"擒",擒获 ‎ 二,1.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项羽失掉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2.这三位都是杰出的人才,我能任用他们,这就是我夺取天下的原因. ‎ 三,鸿门宴中范增数次递眼色给项羽(数目项王),让他杀刘邦,他都不听从. ‎ ‎39.前事不远,吾属之师 ‎ 戊子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读《隋炀帝集》,发现它文辞深奥博大,含义深远,也知道称赞尧,舜,批评桀,纣,但是怎么做起事来就相反了呢!"魏徵回答说:"为人君者即使道德高尚,天资聪明,也应当谦虚地接受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让有智慧的人献出自己的计谋,让勇敢的人能够竭尽全力.炀帝依仗自己出众的才智,骄傲自满固执己见,所以他嘴上说着尧,舜的话,身体却去做桀,纣的事,竟然自己还不觉察,以至于灭亡."唐太宗说:"历史的教训刚刚过去,应当成为我们行动的老师." ‎ 一,1.看 2.尽 3.倚仗 4.骄傲 固执己见 ‎ 二,1.也知道称赞尧,舜,批评桀,纣,但是做事为什么相反呢! 2.为人君者即使道德高尚,天资聪明,也应当谦虚地接受他人的意见. ‎ 三,要善于借鉴历史的,他人的经验和教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断地完善自己. ‎ ‎40.请君入瓮 ‎ 周兴和丘神绩合伙谋反,太后让来俊臣来审讯他.来俊臣趁着跟周兴一边吃饭一边研究事情的当口,对周兴说:"犯人大多不肯招供,应当采取什么办法 "周兴说:"这很容易,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烤,让犯人进到里边,什么事敢不承认!""来俊臣于是找来一个大坛子,按周兴的方法周围升起炭火,站起来对周兴说:"宫内有人递出状辞检举你谋反,请兄进到这大坛子里去吧!"周兴惊恐万状,连忙叩头认罪. ‎ 一,1.正在,正当 2.应当 3.拿 4.于是,就 ‎ 二,l.周兴说:"这很容易!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烤,让犯人进到里边,什么事敢不承认!" 2.于是站起来对周兴说:"宫中有人递出状辞检举你,请你进到这大坛子里去吧!" ‎ 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41.虹 ‎ 世上传说虹能够进入山涧吸水,的确是这样.熙宁年间,我出使契丹,到它极北的黑水地区永安山下竖起帐篷宿营.那一天雨过天晴,看见虹下伸到帐篷前面的小涧里.我和同事走近山涧观察它,虹的两端都垂在涧里.派人越过山涧,和我们隔虹面对站立,距离几丈远,中间好像隔着彩色的绫罗.从西向东望就能看见,那是傍晚出现的虹.站在涧东向西望,就被日光闪眼,什么也看不见了.隔了好久,虹渐渐向东移动,最后越过山头消失了.第二天赶了一段路程,又见到虹出现.孙彦先说过:虹是雨里太阳的影子,阳光照在雨上,就出现了虹. ‎ 一,1.距 2.语气助词,调整音节,不译 3.靠近 代虹 4.看见 5.越过 6.同"烁",闪烁 ‎ 二,1.世上传说虹能够进人山涧吸水,的确是这样. 2.站在涧东向西望,就被日光闪眼,什么也看不见了. ‎ 三,是时,久之,次日 ‎ 四,天文 沈括 ‎ 五,形成原理 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 ‎42.陨 石 ‎ 治平元年,在常州,太阳要落下去的时候,天上发出如同响雷一般的巨声,原来是一颗大星,几乎像月亮,出现在东南方向.不久又雷鸣般地响了一声,移到西南.又响一声坠落到宜兴县民许氏的园子里,远近的人都看见,火光照亮天空,许家的篱笆都被烧着了.这时火已熄灭,看见地上有一个洞像杯子一样大,很深.向下看,星星在洞中发出微弱的光亮,很久才渐渐暗下去,还热得不能靠近.又过了很长时间,才开始挖这个洞,挖到三尺多深,就挖出一块圆石头,尚热,像拳头那么大,一头略尖,颜色像铁,重量也像铁.州长官郑伸得到了它,就把它送到润州的金山寺.这块石头到今天仍用匣子珍藏着,游人到了就打开看.王无咎为这事作的传非常详细. ‎ 一,1.同"现",出现 2.表被动 3.这 4.很,非常 5.还 ‎ 二,1.不久又震响了一声,移到西南. 2.就挖出一块圆石头,还热,像拳头那么大,头略微有点儿尖,颜色像铁,重量也像铁. ‎ 三,比喻 坠地时的情况包括声音,形状,大小,颜色,重量. ‎ ‎43.正午牡丹 ‎ 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牡丹丛",花下有一只猫,不知道这幅画是精妙还是粗糙.丞相吴公,与欧阳修是儿女亲家,一见这幅画就说:"这画的是'正午牡丹'.怎么证明它呢 牡 丹花朵松散下垂颜色发干,这是太阳在中天时的花,猫眼中的黑眼珠像一条线,这是正午时候的猫眼.如果是带着露珠的花,那么花房一定紧紧收敛而且色彩鲜丽润泽.猫眼在早晨和傍晚,眼珠都是圆的,渐近中午就变得又窄又长,到正午时就像弓条线了."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的意境. ‎ 一,1.指牡丹丛 2.证明 3.逐渐 ‎ 二,1.猫眼中的黑眼珠像一条线,这是正午时候的猫眼; ‎ ‎2.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的意境. ‎ 三,善于观察 ‎ ‎44.江淮之蜂蟹 ‎ 淮河之北有一种毒性很大的蜂,它的尾部能将人蜇死;江南有一种很厉害的蟹,它的螯可以对付老虎.但是捉蜂的人不一会儿能捉很多,而捉蟹者从不受伤.蜂在泥土或木石上筑巢.人跟踪寻找到蜂巢,就可以在夜里拿着火把到蜂巢跟前,群蜂会倾巢而出飞向火焰,直到全部烧死.然后可以把蜂巢整个割下来.蟹生活在蒲苇之间,晚上只要在水边点上一盏灯,它们就会全部爬过来,这时你就可以俯身一一拾取.只知奔向火光而不能规规矩矩地呆在它所应呆的地方,落得个死亡的下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 一,1.筑巢(动词) 2.到蜂巢跟前 3.倾巢出动 死 4.水边 形容蟹爬行 ‎ 二,1.然而捉蜂的人不一会儿就能捉很多(不以斗计),捕蟹的人从不弄伤手指. ‎ ‎2.只知奔向火光而不能规规矩矩地呆在它所应当呆的地方,落得个死亡的下场是理所当然的事. ‎ 三,淮北之蜂,江南之蟹都十分厉害,但因好"趋炎"而自取灭亡.本文以此喻指那些利欲熏心,趋炎附势的人没有好下场. ‎ ‎45.猫 犬 ‎ 苏东坡说:"养猫用来捕鼠,不可以没有鼠而养不捕鼠的猫;养狗用来防奸邪之人,不可以没有奸邪之人而养不叫的狗."我认为猫不捕鼠还可以,不捕鼠而捕鸡就更坏了;狗不叫还可以,不对着盗贼叫而对着主人叫就更坏了.仇视正直的人,一定要尽力打击而去除他,这不就是猫捕鸡吗 觊觎重要的职位,使皇上孤立,这不就是狗吠主吗 ‎ 一,1.指奸邪之人 2.指猫不捕鼠 3.更坏 4.嫉恨正直的人 ‎ 二,觊觎重要的职位,使天子孤立,这不是对着主人叫吗 ‎ 三,宋代文学家苏轼;略. ‎ 四,在其位,谋其政,不可以尸位素餐.(尸位:占着职位而不尽职守;素餐:吃闲饭.) ‎ ‎46.与长子受之 ‎ 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完全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再者,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如果你到了老师那里,能够奋发图强,有所作为,努力改掉旧的习气,始终勤勉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是抱有希望的.不这样的话,就白费精力.如果和在家里一样,哪一天回来,又只是不务正业的人,不知道你还有什么脸面再见父母亲戚和乡里老朋友呢 可要好好地想一想啊!想一想啊!"早起晚睡,不辱没你这一生!"这一次离家从师,千万要努力. ‎ 一,1.足够,充分 2.既然 3.打发,让……走 4.从师的地方 5.希望. 6.这样 ‎ 二,1.D 2.A 3.C 4.B ‎ 三,恐你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 ‎ 四,C ‎ 五,奋发图强,有所作为. ‎ ‎47.说 虎 ‎ 老虎的力量同人相比,所差不止一倍.虎爪牙锋利,而人没有那样的尖爪利牙,老虎的力量又比人大几倍,所以人被虎吃掉,没有什么奇怪的.然而虎吃人不常见,而虎皮人常常铺它用它,为什么呢 虎用力气,人用智慧;虎用自己的爪牙,而人借助外物.所以力量的功用只有一点,而智慧的功用非常之多;爪牙的功用是一,而物的功用是百;用一来对抗百,即使勇猛必不获胜.所以人被虎吃掉,是有智慧和外物而不用.所以天下用力而不用智慧的人,与只仗自己一个人而不发挥大家作用的人,都是虎的同类.它被人所获,被人所杀而用其皮来坐卧,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 一,1.与人相比 止 2.坐卧 3.被 4.不常见 ‎ 二,l.所以力量的功用只有一点,而智慧的功用非常之多. 2.所以世上用力而不用智,与只用一己之力而不能发挥他人作用的人,都是虎的同类. 3.它被人捕获,被人所杀而"寝处其皮",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 三,人是万物之灵,有大脑要学会用智,有双手要学会使物,这样才能"虎之皮人常寝处." ‎ ‎48.楚人养狙 ‎ 楚国有一个靠养猴来生活的人,楚国的人称他为狙公.每天早晨,狙公一定在院里分派猴子们干活,派老猴率领小猴往山中采摘草木的果实,上交十分之一用来自己吃,有的猴子不给,狙公就用鞭子抽打它.群猴都害怕他,不敢有违.有一天,有个小猴对众猴说:"山上的果树,是狙公栽种的吗 "大家说:"不对,是天生的."小猴说:"不是狙公就不能摘取吗 "众猴说:"不对,都可以摘取."小猴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靠他分派(去采)为他干活呢 "话未说完,众猴都醒悟过来.那天晚上,众猴一起等狙公睡了,打破栏杆,捣毁笼子,拿走了他储存的食物,互相拉着进入树林,不再回来.狙公终于饿死了.郁离子说:"世上有用权术来统治百姓而没有道德准则的人,差不多和狙公一样吧!只是他们还糊涂没有觉醒,一旦有人开导他们,使之明白,那狙公之类的欺诈权术就行不通了." ‎ 一,1.有的猴(无定指代词) 鞭子 2.种 3.终于饿死了 4.同"悟",醒悟 5.开导他们 ‎ 二,1.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倚靠他而被他役使呢 2.世上有用权术来统治百姓而没有道德准则的人,他们像狙公吗 ‎ 三,被剥削者一旦觉醒过来,造了反,统治者必将术穷而死. ‎ ‎49.象 虎 ‎ 楚国有个受狐狸扰害的人,多方设法来捕捉狐狸,但没有捉到.有人教他说:"虎,山兽之王,天下的野兽见了它,全都吓掉魂似的,趴在地上等死."于是他让人做了一个假老虎,拿来虎皮蒙在外面,把它放在窗户之下.狐进来遇到象虎,惊叫着吓倒在地.有一天,一头野猪出现在他的田里,于是就让人把象虎埋伏在田里,而让他儿子拿着长戈在通衢上拦截它,农夫大声吆喝,野猪在草丛中逃跑,遇到了象虎,回过身来向通衢奔去.野猪被捉到了.楚人非常高兴,认为象虎可以降服天下的野兽.后来,野地里有一种野兽,样子有点像马,楚人披上象虎就跑过去.有人劝阻他说:"这是驳呀,真虎尚且不能抵挡,去必将遭难."不听.那驳马发出雷鸣似的吼叫,扑上前来,抓住了他就咬,楚人头颅破裂而死. ‎ 一,l.假老虎 2.代象虎 跌倒 3.野猪 出现 4.同"披" 5.裂 ‎ 二,1.都吓掉了魂似的,趴在地上等死.(俟命,听命,听候处置发落.) ‎ ‎2.就派人把象虎埋伏在田里,而派他儿子拿着长戈在通衢上拦截它.农人呼,野猪从草丛中逃跑,遇到了象虎,回过身来向大路奔去,被捉住了. ‎ 三,他认为象虎可以像真老虎那样征服所有的野兽,实在糊涂,还不听别人的劝告. ‎ ‎50.李氏之鸠 ‎ 李氏有一只鸠,能说人话,说话的能力超过鹦鹉,非常聪明,李氏已经养它好几年了.它每天就在走廊厅堂的帘幕之间飞来飞去,从不飞远,晚上就睡在笼子里,来躲避狸猫,老鼠的侵扰.它看到男女仆人有私下里偷拿东西的,摘花毁绿的,一定要报告给它的主人. ‎ 有个晋国人在吴地经商,见到了这只鸟,愿意拿十两银子把它买下来.鸠已经觉察到他的意图,就告诉主人说:"我住在这里已经好久了,不忍心离开.你果真要把我卖到别的地方去,我将绝食."主人哄骗它说:"我有二个朋友想要看看你,看完了就带你回来."到了那个商人家里,主人就抛下它离开了.鸠整天不吃东西,哀呼号叫,要求回去.商人很同情它的忠诚和意志,而且还担心鸠死了而又不能取回银子,于是留下了十分之二的银子作为补偿,把鸠还给了李氏.鸠才吃东西. ‎ 一,慧(聪明) 市(卖掉) 且(将要) 去(离开) 竟(始终) ‎ 怜(同情,怜悯) 捐(耗费,花费) 乃(才) ‎ 二,1.鸠鸟每看到僮仆婢女中有私自拿东西或采摘花朵的情况,就一定报告它的主人. ‎ ‎2.主人骗它说:"我有个朋友想要看看你,看了以后马上就带你回家." ‎ 三,李氏鸠对故主忠诚不二的坚贞情志,寄托了作者誓死忠于明朝的气节情操,又辛辣地讽刺了那些逆子贰臣,连禽兽都不如. ‎ ‎51.傅显迂缓 ‎ 傅显喜欢读书,很能了解文章的意思,也稍微懂得医药方面的知识,本性迟钝,看起来就像迂腐萎靡的老书生.一天,他迈着四方步到集市上,碰到人就问:"见到魏三兄没有 "有的人指点他在什么地方,傅显就迈着四方步前往.等他见到魏三,喘息了很长时间.魏三问找他有什么事.傅显说:"刚才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做针线活,疲倦了在打盹.小儿在井旁玩耍,离井口三五尺远,似乎让人担忧.男女有别,不便把三嫂喊醒,所以跑来找您."魏三非常惊恐,奔往井边,到了那里三嫂已经趴在井口上哭儿子了. ‎ 一,l.稍微 2.有的人 3.很长时间 4.担忧 ‎ 二,l.一天,迈着四方步走在集市上,碰到人就问:"看见魏三兄没有 " ‎ ‎2.刚才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做针线活,疲倦了在打盹. ‎ 三,①望之如偃蹇老儒. ②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 " ③雅步以往. ‎ ‎④喘息良久. ⑤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 ‎ 四,傅显恪守封建礼教,碍于男女有别,舍"近"而求"远". ‎ ‎52.祈梦决狱 ‎ 从前有个县令,遇到一件杀人案不能够判决,被牵连的人一天天地增多.于是他在城隍庙求神赐梦指点.梦中见神领来一鬼,那鬼头顶瓷盆,盆中栽了十几竿竹子,青翠可爱.醒来后他翻阅案卷,见有姓祝的人,"祝","竹"发音相同,心想一定是这个人了.严刑审讯,没能发现可疑的罪迹.他又翻阅案卷,见有名叫"节"的人,暗自想道:"竹子有节,一定是这个人了."严刑审问,也没发现疑迹.而这两人已经被拷打得九死一生了.他再没有别的办法,于是当作疑案上报,请求准许另外捉拿凶手,但终究也没抓到. ‎ 一,1.从前 2.祈祷恳求 3.表示整数外不定的余数,译为"几" ‎ ‎4.然而 5.终究 ‎ 二,醒来后翻阅案卷,见有姓祝的人,"竹","祝"发音相同,心想一定是这个人了. ‎ 三,B ‎ 四,蒲松龄 《聊斋志异》 ‎ 五,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 ‎53.曹司农竹虚言 ‎ 曹竹虚司农说,他的族兄从安徽歙县到扬州,途中经友人家.时值盛夏,请坐书屋,非常宽敞凉爽,晚上就想在这儿睡觉.友人说:"这儿有鬼怪,夜里不可以住."曹竹虚坚持住这里.半夜,有一东西从门缝慢慢进入,薄如纸张.进屋后,渐渐展开像人形,是一个女子.曹一点儿也不害怕.那鬼怪忽然披散头发吐着舌头作吊死鬼的样子.曹笑着说:"还是这个头发,只是稍稍乱了些;还是这个舌头,只是稍微长了些,有什么值得害怕 "鬼怪忽然摘下自己的头放在桌上.曹又笑说:"有头还不值得害怕,何况无头."鬼怪本领用尽,很快地消失不见了.等到曹归途再住这里,半夜,门缝又有声响,鬼怪刚露头,曹就唾骂说:"又是你这个败兴的东西吗!"鬼怪竟不进来. ‎ 一,1.宽敞凉爽 2.鬼怪 3.吊死鬼 4.本领用尽 ‎ 二,1.还是这个头发,只是稍微乱些;还是这个舌头,只是稍微长些,有什么值得害怕 ‎ ‎2.刚刚露出它的头,就唾骂说:"又是你这个败兴的东西吗!" ‎ 三,不论什么怪物,一旦"技穷",也就无计可施了.鬼的伎俩也仅此而已,在不怕它的人面前,是无计可施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邪不胜正. ‎ ‎54.题画二则 ‎ ‎(一) ‎ 我家有两间草屋,屋子南面种竹子.夏天,新竹丛生,绿色的竹荫照在人身上,在竹园中间放个竹榻,十分阴凉舒适.秋冬之际,取来围屏的骨子,截去两头,横放窗上作为窗格,用均匀洁白的薄纸糊上.风和日暖的日子,受冻的苍蝇碰在窗纸上,咚咚地像敲小鼓.这时,窗纸上映出二片零乱的竹影,岂不是一幅天然的图画吗!凡是我画竹子,并没有老师传授,大多得之于纸窗与白壁上,日光与月影中罢了. ‎ ‎(二) ‎ 清秋住旅舍中,早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都浮动在竹子的疏枝密叶之间.看了这样的诗境,胸中突突地就生出了画竹的兴致.其实胸中设想的竹,并不是眼里看到的竹.因此我磨好墨,伸开纸,落笔忽然又作出另一番图像,手里画出的竹又不是胸中设想的竹子了.总的说来,作品的立意在落笔之前产生,这是确定的法则;可作品出现的情趣却超出了法则之外,这是精妙的灵感啊.岂止作画是这样呢! ‎ 一,1.放 2.没有什么 3.都 4.情趣 ‎ 二,1.这时窗纸上映出一片零乱的竹影,岂不是一幅天然的图画吗 ‎ ‎2.作品的立意在落笔之前产生,这是确定的法则. ‎ 三,"胸中之竹" "笔中之竹" ‎ 四,有实际观察能力,在丰富的生活基础上加以艺术的酝酿与提炼 ‎ ‎55.牧 竖 ‎ 两个放牧的小童进山来到狼洞前,狼洞里有两只小狼,他们商量后分别捉了,各自登上一棵树,两树相隔数十步.不大工夫,大狼回来,进洞见狼崽不见了,神情十分着急慌张.牧童在树上抓扭小狼的脚,耳,故意使它痛叫;大狼听到声音抬头一看,愤怒地跑到一棵树下,一边号叫一边往上爬.其中一个牧童又在另一棵树上使小狼着急地呜叫;狼听到声音四下里看,终于望见,于是放弃这里跑到那里,一边跑一边叫,往树上爬去.刚到这里,另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叫,大狼又转身奔去.嘴里不停地叫,脚不停地跑,这样往返数十次,大狼奔跑渐渐迟缓,叫声渐渐减弱;不久气息微弱,很长时间不动了.牧童下树一看,大狼已断气了. ‎ 一,1.僮仆 2.着急慌张的样子 3.距 4.不久 ‎ 二,狼听到声音四下里看,才望见小狼,于是离开这只小狼奔向那只小狼,奔跑号叫如同先前的样子. ‎ 三,狼虽是凶残之物,但它表现出的疼爱子女的母性,也令人感动. ‎ ‎56.狼 ‎ 一屠夫傍晚行走,被狼追得无路可逃.路边有晚上种田的人在地头上临时搭的供休息的窝棚,跑进去躲藏在那里.狼的爪子从窝棚的篱笆墙外伸人.屠夫用力拽住它,使它无法离去.可是屠夫没有办法打死它.屠夫身边只有一把不到一寸长的小刀子,于是割破狼爪下的皮,用吹猪的方法吹它.用劲吹了一段时间,觉得狼不动了,才用带子把它捆起来.出来一看,那狼大得像牛,腿直不能弯曲,口张开不能合上.于是屠夫背上狼回家.除了屠夫谁能想出这个办法来 ‎ 一,l.地头上临时搭的供休息的棚子 2.原为"草堆",这里指蒙盖"行室"之物 3.满 4.大腿 ‎ 二,1.用劲吹,过了一段时间,觉得狼不太动了,这才用带子把它捆起来. ‎ ‎2.若非屠夫,哪里能想出这样的办法 ‎ 三,人各有所长,物各有其用,对学过的知识要触类旁通,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 ‎57.与四弟书 ‎ 澄弟左右: ‎ 我不想多往家里寄银钱物资了,总担心老辈会失之奢侈,后辈会失之骄纵,未曾有银钱富余而子孙之辈不骄纵的.我等兄弟想为祖先保留些恩泽,为后人珍惜一些福分,除了"勤俭"二字,没有别的做法.弟与澄弟都能勤勉却不能节俭;我稍微有点节俭而又不是很节俭;子侄辈眼界高,花销大,将来恐怕难以挽回,弟应该对此要时时留心.同治二年正月十四日. ‎ 一,1.总是 2.除去,除了 3.稍微 4.挽回,扭转 ‎ 二,l.总是担心老辈会失之奢侈,后辈会失之骄纵,未曾有钱多而子孙不骄纵的.2.子侄辈眼界高,花销大,将来恐怕难以扭转,弟应对此时常留心. ‎ 三,要想福泽绵延(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俭二字,别无他法. ‎ 四,自身勤俭,对弟弟和子女们要求很严. ‎ ‎58 ‎ 王冕,字元章,年少时,家里很穷,父亲让他就放牛.他(常常)偷偷地到学堂听各个学生读书,到了傍晚才回家.丢失了牛,父亲发怒打他,不久还是这样.母亲说:"儿了(对读书)痴迷到这种地步,为什么不就让他读书呢 "王冕因此去了依僧寺,夜晚坐在佛的腿上映着长明灯读书.会稽韩性听说了并对他很惊异,收他为弟子,就称他博通经典的儒士,韩性死了,门人对待王冕象对待韩性一样. ‎ ‎1.丢,于是,就 2.才,竟,于是,就 3.儿子(对读书)痴迷到这种地步,为什么不就让他读书呢 4.答喜欢谁都可,育之成理即可. ‎ ‎59 ‎ 汉高祖刘邦曾经在闲暇时与韩信谈论各位将领才能的大小,各自才能的高低.刘邦问道:"像我能统帅多少士兵 "韩信说:"陛下您只不过能统帅十万人."刘邦说:"那对你来说你能统帅多少呢 "韩信回答道:"我统帅的士兵越多越好."刘邦笑道"统帅的士兵越多越好,那为什么被我活捉了呢 "韩信说:"陛下不善统帅士兵,但善于带领将领,这就是我被你活捉的原因了.而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所能达到的." ‎ ‎1.曾经;众,许多;被. 2.更加;增加;益处,好处. 3.陛下不善于带兵,可是善于率领将领. 4.人各有所长,应扬长避短. ‎ ‎60 ‎ 晋平公问他的乐师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太晚了吧 "师旷答道:"既然你觉得太晚,为什么不点蜡烛呢 "平公说:"哪有臣子和国君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一个瞎子,怎么敢奚落国君.我听说:少年时代爱好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壮年时代爱好学习,就像正午的阳光;老年时代爱好学习,就像蜡烛的光亮.烛光虽弱,总比在黑暗中摸着走路强吧 " ‎ 晋平公说:"对呀!" ‎ ‎1.戏弄,明亮,听说. 2.向,对,在. 3.(秉烛之明)比摸黑走路,谁(哪个)好(强) 4.活到老,学到老;或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等. ‎ ‎61叔敖杀蛇 ‎ 孙叔敖在少年时一次出游,看见一条两只头的蛇就杀死了它并给埋了.回来后就哭了.他的母亲问他其中的缘故,孙叔敖回答说:"我听说看见两只头的蛇的人就会死去,刚才我看见了两只头的蛇.害怕离开母亲死去了."他的母亲说:"两只头的蛇现在在哪 "孙叔敖回答说:"我担心别人再看见它,就杀死了它并给埋了." ‎ ‎1.原因,听说,离开,哪里. 2.孙叔敖为婴儿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 3.我听说看见两只头的蛇的人就会死去. 4.承接,承接,修饰,转折. ‎ ‎[译文] 62 ‎ 长江水又流向东,流过西陵峡.(人们)所称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袁山松说:"常常听说峡中的水流很快,书本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用登临此境令人恐惧相劝告,还没有人称赞山水美丽.到我来实地登临这地方,一到那里,感到特别欣喜,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那层叠的山崖,秀丽的山峰,奇特的结构,异常的形状,确实很难用言辞来叙说.山林里树木耸立,繁荣茂盛,竟在云气的外面.抬头欣赏高山远树,俯身观看江中倒影,愈熟悉这风光愈感到美好.留连了两晚,还没察觉忘了返回.(我)亲眼看见亲身经历的,(还)没有过.已从中高兴地欣赏到了这种奇特的景观,是山水有灵气,也该惊喜千古以来终于遇到知己了!" ‎ ‎[译文] 63 ‎ 颜回29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去.孔子哭颜回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 "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就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 ‎【译文】 64 ‎ 文征明临贴写《千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 ‎【译文】 65 ‎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 ‎【译文】 66 ‎ 孟子小时候,(有一天,他正在)背诵文章,他的母亲正在纺织.孟子突然停止了背诵,接着又继续背诵.他的母亲知道他因分心而忘记了内容,叫他过来问:"为什么停止了 "孟子回答说:"有的地方忘记了,又记起来了."他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织布,用这来告戒他,从这以后,孟子不在因分心忘记了背诵的内容了. ‎ ‎【译文】 67 ‎ 有一个郡的最高长官得了病,华佗认为他只要发大怒病就能治好,于是就接收他很多财物却不给他治病.不多久就弃他而去,留下书信骂他.郡的最高长官果然大怒,命人追拿华佗并杀了他.郡的最高长官的儿子知道这件事,嘱托派去的人不要追赶.太守非常愤怒,吐出了很多黑血病已经治好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