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 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语文阅读 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参评教案 初中中考语文阅读考点复习教案之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 ◎贵州省赤水市第八中学 李明泉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材版本:适合初中各版本 章节: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 ‎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领悟词语含义的能力。所谓“文中”二字告诉考生应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并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所谓“重要词语”,是指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一般说来,以下词语是文中的重要词语: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3、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4、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5、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6、比喻、借代等特殊的词语;7、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等。‎ 教学目标:‎ 一、使考生能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词语的临时义;‎ 二、使考生能把握词语的关涉对象,准确推断词语的指代义;‎ 三、使考生能熟练掌握理顺段落层次关系,把握段落语脉,准确推断词义或表达效果;‎ 四、使考生能分析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准确理解词语的修辞义。‎ 教学方法:通过教师例题讲解,总结解题方法和规律,讲练结合,并进行思维拓展,针对该考点进行相应训练。 ‎ 教学思路:常见题型→考点例析(答题指津、答题范式、参考答案)→思维拓展→考点训练→教参答案 ‎●常见题型 ‎1.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或“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或体会加点词语“××”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2.加点的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或结合文意,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3.把句子中的“××”改成“××”好不好?为什么?或“加点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 ‎4.联系全文(上下文),体会(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或分析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深刻(深层)含义。或直接要求回答某词有什么含义?或根据语境,写出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5.结合全文的主题,本文中的“××”词象征什么?‎ ‎6.段中写“××”词语的用意是什么?‎ ‎7.对“××”词语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 ‎8.对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赏析。‎ 二、考点例析 ‎(一)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词语临时义 例1(2010年重庆市初中毕业卷)‎ ‎ 14.理解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2分)‎ ‎ (1)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答题指津 方法:分析“本义”,看语境,推因语境产生的临时义 理解这类词语的含义,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本义(即词语的原意)。词语的语景义总是在词语本意的基础上,通过引申、形容、比喻等产生出来的,因此,理解了词语,也就可以借助具体的语境来推断其临时义了。其次要分析语境义。通过分析语境的意义,便于理解词语的临时义。第三要整体去感知。词语置于特定语句或语境,通常与作品的整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相一致,因此,分析词语的临时义,可以根据文章的上下文,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根据文章的思想倾向来推断这个词语的具体含义。‎ ‎“诡秘”本指“诡秘”原指(行动态度等)隐秘不易捉摸,但这里却有了临时的含义,我们联系上下文来分析:老人说这话是在“老人问:‘岸边像什么?’”“我愣住了”时,说的,后面的段落重要写老人介绍自己的人生的秘密:A.小时在一本地图册是看到“好望角”的名称,就有长大后去“好望角”看看的欲望;B.“连小学都没读完”就发生日本的侵华战争,自己的愿意不能实现;C.他参军抗日,走遍大江南北,“那本地图册一直揣在怀里”,在一次战斗中,地图册和肚子上被打了一个洞;D.儿子“恰好到非洲工作。那次他差点就把我接过去看好望角了”;E.发现“河岸跟地图册上画的一模一样”。心想“这不就是好望角吗?我盼了一辈子好望角,竟在家门口找到它了。”从以上这些我们可以看出这“好望角”包含着老人丰富的人生经历。我们联系这些来分析,不难推断,这时“诡秘”的临时含义。‎ ‎ ●答题范式:“××”一词原指…… (本义) ,这里指…… (语境义) ,起到了……的作用。‎ ‎ 注意:把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 “诡秘”原指(行动态度等)隐秘不易捉摸。这里指老人的笑中含有深意,隐藏着他的人生的秘密,让人不解而好奇。‎ 例2(2009年山东省德州卷)‎ ‎23.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① 只须花少许钱,就能买到季节的容颜和气味,以及秋来的诗兴,何乐不为?‎ ‎ ‎ ‎② 看到我这种顾客不选大反选小,简直颠覆了她用专业知识归纳出来的金科玉律。‎ ‎ ‎ ‎ ‎ ‎●答题指津 方法:分析“本义”,看语境,推因语境产生的临时义 ‎“容颜”原指人的容貌和脸色,但在语境中却不在具有这个意义,而具有临时的意义。我们可结合此句的前一句子来理解分析:“至于橘子是因为它初上市,皮还青青的,闻起来香味却极辛烈,令人想起千年前的老苏写给朋友的诗:‘一年好 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就很容易得出这里用来形容季节的颜色。‎ ‎ 同样,“金科玉律”一词出可用相同方法分析。我们看这句的上下文后会发现,紧挨此句是“她的年纪看起来不算小,从事这一行想必也有些岁月了,阅人大概也不在少数”,把两句结合起来就可看出这里指老板娘多年卖水果所积累的经验,而不在指“不能变更的信条”这个本义了。‎ ‎●答题范式:〝××〞一词原指…… ,这里指…… ,起到了……的作用 ‎  注意:在具体答题中,写出了本义和语境中的临时义后,最好答上起什么作用,但有的省市对此要求不高,不写出也会判正确。‎ ‎ ●参考答案:‎ ‎  ① 原指人的容貌和脸色,这里用来形容季节的颜色。② 原指不能变更的信条,这里指老板娘多年卖水果所积累的经验。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   例3(2008年贵州遵义卷)‎ ‎  9.第②段与第⑥段中分别写“我”、“父亲”夸孩子“懂事”的用意是什么?( 3 分)‎ ‎  答题指津 ‎  方法:由“本义”结合语境,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  “懂事”一词,本义指了解别人的意图或一般事理。文中也用的是此义,但题干要求是回答“分别写‘我’、‘父亲’夸孩子‘懂事’的用意是什么?”答题方法就与前面两例题有细微区别。相同的是也要结合语境,不同的是应主要揣摩作者这样写的意图。通读全文,我们知道此文是通过写小孩知道父亲节送礼物给“我”这个父亲,而“我”自己也同样是自己父亲的儿子,却忘记给父亲送礼物,表现了“我”的惭愧、内疚及自责。这样,我们就会得知文中我”、“父亲”夸孩子“懂事”的用意是反衬“我”作为父亲的孩子的不懂事。‎ ‎  答题范式:“××”一词是…… 的意思,这里的用意(作用)是…… 。‎ ‎ 注意:有的省市不答出词的意思,只要求答出用意即可得分。‎ ‎  参考答案: 反复夸孩子“懂事”,反衬“我”作为孩子的不懂事。‎ 二、把握词语关涉对象,准确推断词语指代义 ‎  例1(2010年浙江省湖州卷)‎ 相关语段:‎ ‎ “时间一天天过去,花生在孩子们的照看下发了芽,长出了绿叶。那一小包花生竟变成一大片绿油油的花生地。一天,镇长从这里经过,看到了这番景象, 心想:……”‎ ‎  8.阅读第⑥段,按要求答题。( 3 分)‎ ‎ (1)加点词语“这番景象”指什么?‎ ‎ ●答题指津 ‎ 方法:看位置,先往前找,如果找不到才往后找。‎ 这类题型是“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中最简单的一种题型。当看到题干“这番景象”中有一个“这”字,我们立即就可考虑:“这”是表示近指的代词,它所指代的内容通常就是在“这”所在的句子或“这”字所在句子的前面,并且不会隔得太远。我们往前找相关语句或语段,按上述方法,一下就可初步断定答案是“花生在孩子们的照看下发了芽,长出了绿叶。那一小包花生竟变成一大片绿油油的花生地。”再把“这番景象”替换成自己认为是答案的内容进行检验,如果通顺,符合语境,就证明做正确了。反之,就可能做错。‎ ‎ ●答题范式:“××”词指代……(语境义)。‎ ‎  ●参考答案:花生在孩子们的照看下发了芽,长出了绿叶。那一小包花生竟变成一大片绿油油的花生地。‎ 例2.(2010年四川乐山卷)‎ ‎ 相关语段:‎ ‎(4)在个人主义时代,最先受到挑战的并不是单位首长,而是家庭的家长。没有多少人觉得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角色有多么重要,除非家庭危机出现。‎ ‎ (5)通常,家长就是无限的“支付宝”。‎ ‎ (6)家长就是免费的“家政工”。‎ ‎ (7)家长就是全天候的“出气筒”。‎ ‎ (8) ……没有人愿意扮演这样的角色,更无人乐意接受一个整天板着面孔管束着一家老小吃喝拉撒睡的传统家长。‎ ‎16. 联系文章回答第8段中加点词“这样”指代的具体内容。(4分)‎ ‎●答题指津 方法:看题干是考查指代的具体内容,且有“这样”一词,我们就应这样思考:“这样”同例1题中的“这”相同,同样是表示近指的指示代词,并且考查题型相同,只是出题方式略有变化,既然这样,那么,我们就可完全采用上述方法分析。先看“这样”一词前面的文字,结合语境寻找代词指代的内容,如果没有再在该词语的后面语句找。我们一看便会很快发现,恰当的内容应是在第5、6、7段中。与例1不同的是这一题我们不能完全摘录语句,需要略作删减才是最正确的答案。删减到什么程度最佳,要看你所指代的内容替换“这样”二字是否最佳。此题容易做错,有的考生做题慌张,会误认为“全天候的‘出气筒’”符合要求,立即就以此为答案,就漏掉了前面还有适合的内容。‎ ‎●答题范式:“××”指代……(语境义)‎ ‎●参考答案: 无限的“支付宝”、免费的“家政工”、全天候的“出气筒”等。(必须答完整才能得4分)‎ 三、理顺段落层次关系、把握段落语脉,准确推断词义或表达效果(作用)‎ 有的词语在文中的跨度大,仅仅依靠当句或前后句所述的内容还不能准确判断其意思,这就需要理顺段落层次关系、把握段落语脉来作具体分析,方能得出正确答案。‎ ‎ 例1. (2010年山东省临沂卷)‎ 相关语段(第4段):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相关语段(最后一段):我们到达了淮阳——穿过了大片属于淮阳的田野。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古老的,经历了七灾八难仍然在默默奉献的田野。还未被加工区、开发区、新城镇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田野。‎ ‎13. 文章最后一段“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联系第4段所写内容看,这句话“让人心安”一词在内容表达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4分)‎ 内容: ‎ 结构: ‎ ‎●答题指津 方法:解答此题可分三步走。‎ 第一、过审题关。题干已非常明确告诉了考生的阅读范围、做题方法、分析的内容等,这就给考生指明了解答途径。阅读范围是在最后一段和第4段;做题方法是文章最后一段联系第4 段;分析的内容是这句话“让人心安”一词在内容表达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明了这些,在阅读时其它段落就基本上不用看,大大缩小了阅读范围,为考试赢得了时间。‎ 第二、弄清词语在内容上和结构上的常见作用。词语与语句、语段在这两方面的作用相类似。(1)内容上的常见作用: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照应内容、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2)在结构上的常见作用分三种情况,在文章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等作用。在文章中间: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埋下伏笔。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照应开头;前呼后应;发人深思;卒章点题等。‎ 第三、做题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分析。针对此题,在把握以上第一、二两点的基础上,文章最后一段联系第4 段进行分析即很容易得出答案。‎ ‎ ●答题范式:“××”词……(该词语的常见作用)﹢联系文章分析得出的作用。‎ ‎ ●参考答案: 13.照应前面的内容,更加突出了作者在目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片田野(土地)时喜悦、欣慰等内心感受;结构上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4分,各2分)‎ 例2.(2009年四川省乐山卷)‎ 往事回忆:二房坝·外公·蘸水碟 黄德彰 岷江的流向没有改变。从石板溪到叉鱼寺,水流正东。江南是我的故乡塘坝,江北一道小溪,叫石马河。溯溪而上,行五六里,丘陵间一片田原,茂竹半掩农舍,便是我的外婆家了,地名二房坝。‎ 二房坝是我儿时寒暑假必去的所在。二房坝20多号人,只有外公一人是拄手杖的。二房坝20多号人,只有外公和我是不干活的。我是客人,又小,只管玩耍。外公则天天拄着手杖,到两里路外的观音寺吃茶。观音寺是平安乡的首府,总共不到30户人家,民居的屋顶覆盖着窄窄的石板街道,街道上稍宽的地方设有茶桌。这个只有二三千人的小乡,一乡的头面人物,大抵坐在茶桌周围的竹椅上。‎ ‎ 外公当然是很有面子的人物:全乡只有两户人家的子弟在外面读大学,他一人便供给了全乡大学生总数的一半。他曾对我说过,供舅舅上学,他花费了16石谷子。一个10亩田产的地主家庭,要供成一个大学生,其艰难可想而知。‎ ‎ 他要让儿子也感受这种艰难。假期回家,舅舅不能享有外公和我的特权,他必须劳动。临开学了,须得卖米以筹学费,舅舅得与佃户张世华一道,将稻谷加工成大米。把谷子从谷仓放出来,一担担挑到擂房里去擂了,用风簸风它,吹去稻壳。再挑到半里之遥的长瓦房,那儿有个碾房,碾去米糠,使糙米变成精米。再挑回来,风去米糠,过筛,去掉碎米。每道工序,张世华干,舅舅一样地干。这时该卖米了,佃农挑一担,地主少爷也挑一担,一担担挑上街去。谷仓渐空,学费才足。舅舅已深知这些钱来之不易(纵然那稻谷已从佃农那儿剥削过来,是现成的),可以离家赴校了。‎ ‎ 舅舅是修农学的。先上县农中,继而就读省高农,毕业后,到灌县林场工作了两年才考上了金陵大学,上这所大学也是外公的命令。毕业后就业于台北。正在这时,外婆病逝了。外婆病笃之际,外公叮嘱我的母亲千万不要告诉舅舅,希望儿子不为母病所累,在外继续发展。但我母亲还是给舅舅写了信,舅舅毅然辞去了台湾省农业科学实验所的职务,万里迢迢,奔返故乡。‎ ‎ 母亲写信,舅舅还乡,都是违背外公意愿的事。但子女此种行为却是父亲教育的结果,陈氏家风使然。陈氏祖先,自湖北麻城入川,垦殖于二房坝以来,外公已是第七代了,代代相传,恪守孝道。外公家的堂屋里,黑漆金字匾额高悬,文曰“祖德流芳”,要求子孙缅怀并继承先辈的美德。外公事母至孝。他年轻时往往外出谋事,每离家,总先去乡场卖肉的所在,给屠户打个招呼:每逢赶集便给家里送肉,让老母常有肉食,待他归来一并结账付款。自己躬行孝道,却要求儿子对他的母亲不省病、不奔丧,怎么行得通呢?‎ 母亲是外公的女儿,外公的孝行也在她这里流芳。年事渐高,外公已不再外出谋生,每年总得有几个月住在我家。吃饭的时候,外公面前有一个碟子,专属于他。那碟子很小,孔乙己叉开五指即可罩住的那种,人们吃豆花时用它盛蘸水,而在外公面前则是母亲特备的精肴,比如猪油白糖蒸蜂蛹之类。我和弟弟的眼睛,不免馋住那个小碟,老人也总是给外孙的碗里拈上一枚。眼见那碟子里已是“多乎哉,不多也”,而我们却还希望着,又害怕母亲责备的眼神,而外公又给我们各拈一枚。时至今日,难禁内疚:老人的慈爱、小孩的馋,是如此地剥蚀了我的外公本已菲薄的晚年待遇。‎ ‎ 18.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②老人的慈爱、小孩的馋,是如此地剥蚀了我的外公本已菲薄的晚年待遇。‎ ‎●答题指津 方法:‎ 要理解句中“剥蚀”的含义,只从题目中的这句话不容易理解,这时我们就应把握全文,理解全文的思路,结合语境来理解。文中很详写外公供养舅舅上学的不易,“这时该卖米了,佃农挑一担,地主少爷也挑一担,一担担挑上街去。谷仓渐空,学费才足”。还写外公年老时住在我家,母亲给他特备了一个放猪油白糖蒸蜂蛹之类很小的碟子,而我和弟弟的眼睛不禁馋住那个小碟,老人给我们拈上一枚又一枚,那碟子早已是“多乎哉,不多也”,而我们却还希望着。从这可以看出外公老年的待遇是很菲薄的,而他又毫不吝惜地分给我们,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剥蚀”的意思是说外公一点一点地克扣、削减自己菲薄的待遇。‎ ‎●答题范式:“××”词本义是指……, 这里指……(语境义), 起到了……的作用。‎ ‎ 注意:有的省市只写出语境义也得分。‎ ‎●参考答案:‎ 答:“剥蚀”是说外公一点一点地克扣,削减自己菲薄的待遇。(意思相近即给分)‎ 四 、分析比喻、借代、拟人等修辞,准确理解词语的修辞义 例1:(2010年乐山卷)‎ 相关语段:(13)一家之中,谁最最重要?父母,岳父母?孩子,老公?妻子?应该说家庭成员中的每个人都重要。实际上,有人把父母看得最重,因为“我”是父母生的,老人的日子较短。有人把孩子视为家庭核心,因为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是爱情的结晶。这些都有道理。然而,往往如此就引发家庭大战。‎ ‎ (14)谁来平衡家庭矛盾?维系家庭的核心力量到底是血脉还是爱?契约?这实在是天下第一难的问题。‎ ‎17. 说出第13段中加点词语“家庭大战”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 答: ‎ ‎●答题指津 方法:结合语境,寻找本体 先找到13段中加点词语所在的语句,再通过阅读上下文,很明显地看出“家庭大战”一词具有比喻义。紧承接这一句的是14段的“谁来平衡家庭矛盾”一句,从这句可看出作者是用“家庭矛盾”或“家庭冲突”来比喻“家庭大战”,再从第13段找出关键语句,结合语境分析,这大战就是在确定“一家之中,谁最最重要?”“有人把孩子视为家庭核心”引起的。由此,答案自然得出。‎ ‎●答题范式:该句运用了××(修辞)手法,“××”词这里指……(语境义)‎ ‎●参考答案:‎ ‎17.(4分)答:确定某个家庭成员为最重要和核心之后而引发的激烈的矛盾冲突。‎ ‎(答出“最重要和核心”2分,答出“矛盾冲突”2分)‎ 例2.(2010年重庆市卷)‎ 相关语段:“我小的时候,在一本地图册上看到了这个地名。当时我就想,长大后一定到好望角,看看那里到底是个啥样子!可我连小学都没读完,日本鬼子就扛着枪进村了。人们四处逃难,我和爹娘跑散了。后来,我就参军打鬼子、打老蒋,差不多把山南海北都跑遍了。那本地图册一直揣在怀里,行军或休息时总把手放在胸口上摸一摸。”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有一页折起一角,翻到那页,好望角的浪潮就从灰黄粗糙的纸页上拍打了出来,我似乎闻到了咸腥的海浪气息。‎ ‎14.理解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 ‎(2)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 ‎ ‎ ‎●答题指津 ‎●方法:结合上下文和修辞手法分析。‎ ‎ 结合本段中“老人”的经历,特别是“后来,我就参军打鬼子、打老蒋,差不多把山南海北都跑遍了。那本地图册一直揣在怀里,行军或休息时总把手放在胸口上摸一摸。”一句可看出这本小册子在老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面黄肌瘦”本是形容人的词语,这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老人对这本小册子的爱之深。‎ ‎●答题范式:该句运用了××(修辞)手法,“××”词这里指……(语境义) 。‎ ‎●参考答案:‎ ‎14.(2)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这本小册子是老人的至爱,在长久的岁月历程中,小册子被老人翻得“满目沧桑”。‎ 三、思维拓展 针对不同的考查题型,采取不同的方法:‎ ‎1.理解词语临时义的题型。方法:看语境。每个词语都有一个本义,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时词语又具有临时的含义。这个临时的含义,因不是词语的本义或常用义,所以在字典里往往是查找不到的。它不同于它的本义,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这个词语的临时义也就消失了。我们在理解时不能按照惯性思维理解,要从整体阅读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句子或上下文中去分析,结合词语所在语境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的关系来理解词语。这样就可以轻松找出词语的临时含义。‎ ‎2.推断词语指代义题型。方法:看位置。词语指代有两种形式——指示代词的指代和非指示代词的指代。指示代词有近指和远指之分,表示近指的词语有“这”“这个”“这些”等,表示远指的词语有“那”“那个”“那些”等。指示代词指代内容,多数情况代词指代的内容在词语的前面,极少情况是在代词的后面,因此,可先从这个代词的前面语句中寻找代词指代的内容,如果没有再在该词语的后面语句找。词语的指代内容有时是一个词,有时也可能是一句话或者是一段文字,为检验是否判断对,可运用“代入法”,将找找到的指代内容代入代词所在的位置,看是否符合句意、段意和文意,以确定答案的正确性。非指示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应从理解词义入手,来把握指代的内容。‎ ‎3. 看效果。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可用此法。中考对文中词语的理解除了对意义的理解外,有时也要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着手,从生动性、准确性、结构性等角度分析。比如,有的词语在叙事、描写中起着具体、生动、形象的作用,有的词语表达一种思想倾向或感情色彩,有的词语起到照应、过渡、点题、升华的作用。‎ ‎4. 对词语的比喻含义的理解与确认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对使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词语和含蓄、抽象的词语的理解,需要弄清手法的特点和借助前后文,以界定该词语的含义。在它的前面或后面作者都要做具体的阐释,换一种说法揭示其内涵。对此,答题时要找准原文中相关的句子,一般在词语出现的前后找答案即可。‎ ‎ 5.对词语的引申义、隐含义、概括义的理解,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的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 6. 对词语的理解还需要了解一些语法知识,如构词法、词语或短语的结构特点等。‎ 四、考点训练 一. (浙江省金华卷)‎ 烧炭工和绅士 ‎(1) 诺比斯的父亲是当地有钱的绅士,因此诺比斯便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他父亲身材魁梧,蓄着浓密的黑胡子,表情十分严肃,几乎每天送儿子上学,接儿子放学。昨天上午,诺比斯跟班里最小的一个孩子——烧炭工的儿子倍梯吵架。诺比斯自知理亏,无法辩解,就冲着倍梯气急败坏地说:“你父亲是个乞丐!”倍梯委屈得要命,顿时面红耳赤,默不作声,热泪夺眶而出,回到家里,便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 ‎(2)午饭过后,全身黑糊糊、个子矮小的烧炭工领着孩子来到学校,向老师抱怨。大家都不吱声,只是静悄悄地、全神贯注地听着。跟往常一样,诺比斯的父亲正在门口给儿子脱外衣,他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便走进教室,问是怎么回事。‎ ‎(3)“是这位先生在抱怨您儿子。您儿子对他儿子说:‘你父亲是个乞丐!’”老师回答。‎ ‎(4)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于是询问儿子:“你说那句话了吗?”诺比斯站在教室中间,当着倍梯的面,低着头不言不语。父亲紧紧抓着儿子的胳臂,把他拉到倍梯的面前说:“快道声对不起。”‎ ‎(5)烧炭工以和事老的口吻连声说:“算了吧,算了吧。”‎ ‎(6)可绅士不理睬他,依然谆谆劝导儿子说:“照我的话这样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的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7)烧炭工做了个果断的手势,好像在说:“我不愿意。”绅士不听他的话,逼儿子照他说的办。他的儿子头也不抬,轻声细气而断断续续地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8)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然后,烧炭工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心领神会,扑到诺比斯怀里,两人紧紧拥抱。‎ ‎(9)“老师,请您帮个忙,让他俩坐在一起好吗?”绅士问老师。于是,老师把倍梯安排到诺比斯旁边坐下。待他俩坐好后,诺比斯的父亲打了个招呼告辞了。‎ ‎(10)烧炭工若有所思地站了片刻,全神贯注地凝视着靠近坐好的两个孩子,然后,来到课桌前,带着爱怜和歉意的表情端详着诺比斯,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伸手想慈爱地跟他亲热一下,似乎又没有这个胆量,只是用他那粗大的手指轻轻地碰了一下诺比斯的额头。他走到教室门口,回头瞥了诺比斯一眼,才迈着慢慢的步子走开了。‎ ‎(11)“孩子们,你们要牢牢记住今天看到的事情。”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 ‎ (选自《爱的教育》,略有改动)‎ ‎7.选择下列句子中的一句,结合上下文,品析加点词或短语的含义,指出其表达效果。(2分)‎ ‎(1)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 ‎(2)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 ‎●参考答案:‎ ‎7.(1)“皱皱眉头”,说明心事大,难处理。这里,包含了多层意思:既有为自己的儿子侮辱同学感到意外、吃惊,也有为自己没能教育好儿子感到的羞愧,同时还有为妥善处理好这件事而产生的担忧。(答出两点即可)‎ ‎(2)一方面,“用力”一词写出了烧炭工对这位绅士教子有方的感动;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绅士没有贫贱观念、平等待人的崇敬心理。(大意相符即可)‎ 二、(2010年山东省聊城卷)‎ ‎ 相关语段:  ‎ ‎(7)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17 .第7 段中的“火”在文中指什么?( 4 分)‎ ‎●参考答案:‎ 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 三、(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卷)‎ 善良的种子 朱成玉 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 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省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 父亲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了小偷光顾的对象。那一次正是春播时节,父亲和几个乡邻去城里买种子。买完种子后,父亲的兜里还剩下100多块钱,他没花,连午饭都没舍得吃,就和几个乡邻急匆匆地坐上了回乡下的客车。大概是买票的时候,被人瞄上了他兜里的那张100元的票子,再翻口袋的时候,那张100元的票子就不翼而飞了。在那个年代,100块钱不是个小数目,可以买很多东西呢。父亲急得满头大汗,在翻遍所有的口袋,确定钱丢了之后,父亲感到眼前一黑,差点晕倒过去。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 父亲正在心里痛骂自己粗心大意的时候,听到了车下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尖叫:“我的种子丢了,你们谁看到我的种子了?那可是我家里一年的种子啊……”‎ 那个丢了种子的女人在那里不停地抽泣,她说她把种子放在站点,自己去解了个手,就这一小会儿工夫,种子咋就没影了呢。她说她家死了男人,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支撑着,她命苦啊。她呼天抢地。车里人都纷纷对这个丢了种子的人表示同情,纷纷谴责那个偷种子的缺德的人,他断了穷人家的活路。‎ ‎“不管咋的,先上车再说吧。”父亲劝她,忘了自己也是个遭遇了盗贼的人。‎ 父亲向同来的乡邻要了个空袋子,放到那个女人手里。他解开自己的袋子,一捧一捧地往那个素昧平生的人的空袋子里装种子,一边捧一边说:“你少种点,我也少种点,日子总能挺过去的。”与父亲同来的乡邻,看到父亲的所作所为,也都纷纷打开袋子,往那个人的空袋子里捧种子。不一会儿,那个空袋子就鼓了起来,仿佛吃饱饭的人,振作了精神。那女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劲儿地要给父亲和乡邻磕头。父亲说:“谁还没有个难处,都帮一把,就挺过去了。”‎ 满车厢的人都亲眼目睹着父亲的小小善举,他们不知道父亲的心灵刚刚经历的创痛。父亲也自始至终没有向人说出自己的钱被偷了。‎ 下车的时候,人很挤。他感觉被人紧紧地贴了一下身子。父亲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发现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就是他自己的那张,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 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 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或许你没有财富,无法慈善,但你可以去做一粒善良的种子,把爱孕育,让爱开花。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 ‎24.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 ‎●参考答案:‎ ‎24.(3分)这是典型的细节描写,说明父亲的钱珍藏已久,因钱来之不易而格外珍视,更能衬托父亲善举的可贵。‎ 四、2010年上海卷 蘑菇转了一个弯 相关语段:‎ ‎①那一年,我即将大学毕业,为了找个单位,天天出去“扫街”,但仍一无所获。我学的是建筑设计专业,找了几家建筑设计院,人家要的不是博士就是硕士。一负责人看着我的简历说,你读书时,还获过不少奖,不错!可是,我们这里暂时不缺建筑设计方面的人才,要不你先来我们这里干个保安什么的吧!等有机会再安排你。‎ ‎21、第①段“扫街”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参考答案:‎ ‎21.满大街地去找工作。‎ 五、(2009年南京卷)‎ 蔷薇几度花 相关语段:‎ ‎⑤可不是么! 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 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⑥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 女的,老的少的,有人买的是记忆,有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13.第⑥段中的“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2分)‎ ‎ 记忆: ▲ ‎ ‎ 稀奇: ▲ ‎ ‎●参考答案:‎ ‎ 13.(2分)记忆:贫穷年代的甜(或:贫穷年代的幸福和快乐/当年孩子们用破烂换灶糖的情景)。 稀奇:少见的正宗的手工灶糖。 (每点1分,意对即可)‎ ‎ 六、(2008年湖南益阳卷)‎ 眼 睛 ‎①我曾注视着一个孩子的眼睛,很久很久……‎ ‎②一天早晨,我经过一个地方,突然,看见路旁一双乌黑的小眼睛。我停下来走到他的面前,对于我的这一举动,他并没有退缩。他只有四五岁的样子,稚气的模样令人无限怜爱。噢,多美丽的一双小眼睛!我望着他,不禁心生赞美。如果说世界有神圣、美丽的东西,哪里能找到比孩子眼睛里蕴含的更多的呢?我凝望着,凝望着,忽然有一些惶悚的感觉!怕我的面孔在他眸子中照出来。‎ ‎③在这充满憧憬的眼睛里,找不到丝毫阴影,就像他没有忧郁的小心灵一样。我仿佛窥见他的灵魂在空中翔舞,是自由而明朗的。‎ ‎④离开了这个孩子。但,他明亮的眼睛,依然闪耀在我的脑际。以后,每一次看到这孩子,总爱凝视他可爱的眼睛。我更相信:“从眼睛里,可以探悉到一颗心灵。”‎ ‎⑤从此,我惯以冷峻的逼视,去探索人们的眼睛。怀着一份奢望,想在茫茫人海,寻获一些可贵的心灵。别怪我说得太颓废,我是失望!在可笑的人群中,我从未发现像孩子一样的眼睛。我看见过英勇的、高傲的、睿智的、恋爱的、仁慈的眼睛……我也看见过淫荡的、充血的、谄媚的、贪婪的、哀怨的眼睛……我看见过发光的或失神的眼睛、高尚的或卑鄙的眼睛,然而从没有看过像那孩子如秋夜莹星一样清澈、明亮,洋溢着生命希望的眼睛。也许仍是有的,也许隐藏在晦暗的角隅,我想。‎ ‎⑥一次,我走在薄暮的旷野中,斜阳昏暗的光线,笼罩了山峦水影,苍茫的气氛迷漫在天地间,空中充满了凄迷的情调。我孤寂地走着,一条又直又阔的黄土大路,一直伸展开去,没有尽头似的隐没在遥远的暮色里。我的心灵为这一片暮色所震憾了……‎ ‎⑦前面,有一个行路的人影,我加快脚步赶上。是一位龙钟的老人,拄着杖缓慢地走着,很衰老了,可是步履仍很矫健,一步一步,迟缓,却很有力。‎ ‎⑧从后面赶上,我问:“老先生,前面不远就到宿店了吧?”‎ ‎⑨听到了我的声音,老人似乎有些惊讶,有些犹疑,但他终于回答了我:“青年人啊,你的眼睛看得清楚,为什么要问我啊?不过,要到宿店,路还是很远的。”‎ ‎⑩朗朗的声调铿锵动人,我才注意到老人双目已经失明了。‎ ‎11“你走得快还是先走吧,我独自走惯了,黑夜和白天,都是一样,我总是摸索着走。”‎ ‎12我走得快吗?我心中重复着这句话,也许此时我的脚步比老人快,可是,谁知道老人的脚下走过多少路了?真想伴他走一程,但看老人走路的姿态,知道他是善于行路的,我终于先行了。‎ ‎13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可是它在我脑子里并不能轻轻抹去。像那次我突然间发现了孩子眼里的光亮一样,留下了深刻的痕印。我忘不了老人的那种强傲的姿态,常常咀嚼着老人和我的那段对话。不错,人生是漫长的,而且很难到达宿店。哪里是宿店呢?哪里又可以停下脚步呢?路是没有尽头的,走啊!走啊!当生命之光熄灭了的时候,也许正是生命之光点亮了的时候。‎ ‎14是的,路是没有尽头的。从孩子洋溢着生命希望的眼神,我懂得应该怀一分真情去开创未来的道路。从老人双目已盲的行进中,我领悟到奋力前行的意义。‎ ‎15}选定自己的方向,踏实地走。也许,这就是人生应该做的。我得换上孩子般真挚而充满希望的眼睛。‎ ‎ (选自百花文艺出版社《郭枫散文选》,有改动)‎ ‎20. 联系全文,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2分)‎ ‎ A.我问:“老先生,前面不远就到宿店了吧?”‎ 答: ‎ B. 不错,人生是漫长的,而且很难到达宿店。‎ 答: ‎ ‎●参考答案:‎ ‎20. (2分) A 旅店 B 实现人生理想的境界、目的地 五、教学反思 ‎ 通过该考点的系统复习,使考生熟悉了该考点的常见题型,悟出了解答该题型的答题规律和方法,提高了解题能力,像这样通过少量题的复习,使学生找到了解题的门径,学得轻松,并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