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学年高中历史阶段性评估检测卷(专题一~专题二)人民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学年高中历史阶段性评估检测卷(专题一~专题二)人民版

阶段性评估检测卷(专题一~专题二)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图中的三位思想家是“诸子百家”中的杰出代表,下列对图示内容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是其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B.图中文字是他们提出的治国济世的思想主张C.他们从根本上都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D.他们的思想主张存在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早期儒学,解题的关键是阅读、理解图片信息。根据图片中的文字可知这三位思想家分别是孟子、荀子和孔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D三项的理解是正确的,应排除;孔子是春秋晚期人,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人,孔子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故C符合题意。2.《汉书·董仲舒传》中载:“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  )A.实现“春秋大一统”B.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C.有利于削弱地方诸侯王势力D.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春秋”“一元之意”可知,这是董仲舒提出的“春秋大一统”的主张。A是其表述,不是“现实意义”;B在当时还没有实现;C是“推恩令”所起到的作用;“春秋大一统”是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故D正确。3.墨子主张“尚同”,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是没有共同的“义”,这种主张与下列哪些思想家的观点相似(  )A.韩非子、董仲舒    B.韩非子、孟子C.老子、董仲舒D.荀子、庄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义”的含义,认识其作用在于统一思想、维护统治。韩非子的法治集权思想、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与此相符合。故A正确。4.“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学说B.韩非子的变法革新主张C.墨子的“兼爱”思想D.庄子的“齐物”观点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百家争鸣思想解放潮流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世异则事异”和所学史实可知,体现的是一种变革思想,属于法家。n5.某思想家认为:“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气正,则天地之化精,而万物之美起。世乱而民乖,志僻而气逆,则天地之化伤,气生灾害起。”下列论述与该主张一致的是(  )A.“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B.“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C.“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答案:A解析:抓住“天地之化精,而万物之美起”“天地之化伤,气生灾害起”可知,这体现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A体现的是“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B体现的是“法治”思想,C体现的是“德政”思想,D体现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故A正确。6.郭沫若指出:“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下发展。”此话中“他”最有可能是(  )A.荀子B.墨子C.庄子D.韩非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调动理解和分析的能力。7.《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  )A.天赋人权B.皇权至上C.君权神授D.天人合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汉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明显是臣下装神弄鬼,造假讨好皇帝。山鸣谷应,天子万年,形象化地演绎了专制君主无限膨胀的自我尊崇心态。实质是宣扬君权神授。8.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无论元世祖怎么劝降,都坚持“忠臣不事二主”的人生信念,坚决不投降,并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朽诗句。这表明程朱理学对后世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在(  )A.促进文化教育的普及B.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注重塑造人的价值观和信仰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注重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强调人的自身修养。题干材料显示文天祥宁死不降,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他的行为深受和朱理学的影响。故D正确。A与材料无关,可排除;当时中国社会还不具备转型的条件,排除B;C不符合材料之意。9.“学界论术董仲舒思想的政治性时,往往侧重于它对现实政权的维护和巩固……对这一点批判有余而肯定不足。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决定于统治者的性质。汉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要得出的结论是(  )A.肯定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时代价值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C.汉武帝是历史上很有作为的皇帝D.要充分肯定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赞同周桂钿的观点。在社会长期动乱后建立起来的汉朝是社会秩序的代表,是社会安定的保障。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为汉武帝服务,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定,有利于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故答案为A。10.清人沈起凤撰写的《谐铎》国载:“荆溪某氏,年十七适仕族某,半载而寡,遗腹产一子。氏抚孤守节,年八十余,孙曾林立。临终,召孙曾辈媳妇,环侍床下,曰‘……然晨风夜雨,冷壁孤灯,颇难禁受。……因此知守寡之难,勿勉强而行之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nA.该女子的行为符合当时的道德规范B.该女子深受理学束缚人性之苦C.该文在当时大受欢迎,令人大受启发D.该文体现了对理学“灭人欲”的反思答案:C解析:首先要读懂材料,材料体现的是某女子多年守寡守节,在临终前道出守寡之难;其次要明白清朝的主流思想依然是理学。据此分析各个选项,该女子守寡守节的行为是符合当时理学对女性忠贞的要求的,A说法正确;由该女子临终前叹守寡之难,嘱咐后人勿勉强而行可知,B、D说法正确;该文体现了对当时主流思想的批判,不能得出是否在当时大受欢迎,C说法绝对化,符合题意。11.北宋某理学家说:“王安石轻用己私,纷更法令,弃诚而怀诈,兴利而忘义,尚功而悖道,人皆知安石废祖宗法令,不知其并与祖宗之道废之也。”这位理学家这么说的原因是(  )A.激烈抨击佛道,复兴儒学B.认为治国应以德而不以法C.社会秩序良好,不需变革D.希望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答案:B解析:王安石变法,颁布一系列法令,体现出法家的改革精神。北宋理学家否定王安石变法,认为其不仅“废祖宗法令”,而且废“祖宗之道”,是“忘义”“悖道”的。由此可知,这位理学家尊崇以德治国。A、D与变法无关,C与当时社会矛盾尖锐的国情不符。故B正确。12.朱熹在福建武夷山讲学40余年,武夷山“朱熹纪念馆”殿前大门两侧的草书楹联对其评价曰:“接伊洛之渊源,开闽海之邹鲁。”该联文说明朱熹的理学思想在我国古代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是(  )A.独一无二B.承上启下C.登峰造极D.无法超越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学生明确几个关键信息:“伊洛”“闽海”“邹鲁”。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曾在洛阳讲学,开创“洛学”,又称“伊洛之学”(洛阳因有伊水和洛水故又称伊洛);南宋理学家朱熹曾在福建讲学,开创“闽派”;“邹鲁”原指春秋时期的邹国和鲁国,因孟子生于邹,孔子生于鲁,故又为文教兴盛之地的代称。故“接伊洛之渊源”即指朱熹的思想是在“二程”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开闽海之邹鲁”指朱熹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可以与孔孟相提并论。故B正确。A、C、D都不能准确反映朱熹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地位。13.李贽在《李氏丛书·老子解下篇》中写道:“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李贽提出的观点是(  )A.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B.提倡人人平等C.反对封建礼教D.反对理学空谈,提供功利主义答案:B解析:材料的意思是按照万物一体的原理,社会上根本不存在高低贵贱的区别。老百姓并不卑下,自有其尊贵的地方;侯王贵族并不高贵,也有其卑贱的地方。因此答案为B。14.某中学高中历史选班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观点的根本原因”时,众说纷纭。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B.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结果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D.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能力。明末清初“工商皆本”从根本上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对人们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当时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可能重视工商业发展。A项不是根本原因。n15.从汉代至明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总趋势是(  )A.直面社会现实,逐渐关注民生B.不断传承发展,服务专制皇权C.根植自然经济,重视科技发展D.博采众家之长,紧随世界潮流答案:B解析:儒家思想经过历朝历代思想家的不断传承和发展,长期为统治阶级服务,故B项正确;其他选项说法皆不符合史实。16.美国某学者说:“倘使没有纸和印刷术,我们将仍然生活在中世纪。如果没有火药,世界也许会少受点痛苦,但另一方面,中世纪欧洲那些穿戴盔甲的骑士们可能仍然在他们有护城河围绕的城堡里称王称霸,不可一世,而我们的社会可能仍然处在封建制度的奴役之下。最后,如果没有指南针,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可能永远不会到来。”这说明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  )A.促进了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B.促进西方社会向近代转型C.促进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D.加速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答案:B解析:概括材料中有关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作用:有助于西方社会走出中世纪、打破封建制度、开辟新航路等。这说明四大发明促进西方社会向近代转型。17.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农、药、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构成了统一独特的科技体系。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①农耕经济的发展 ②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③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④中国古代科技的继承性与实用性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的相关知识。④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故选B。18.如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体育运动图标,它是在古代何种字体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  )    A.甲骨文B.隶书C.楷书D.篆书答案:Bn解析:概括材料可知研究甲骨金文可考证出商朝的方国数量、人口等,可见通过甲骨金文可以使商朝史研究走向精细化,据此得出答案。A说法过于笼统;C过于夸张;D说法错误,甲骨金文是研究商朝的重要资料,而不是辅助资料。19.中国古代的一位书法大家曾对一种书法形式作出如下的描述:“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与这位书法家的描述相符的书法形式是(  )答案:C解析:提炼概括材料可知,文人画强调对人性和宇宙的感悟,强调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些很显然带有浓厚的道家思想色彩,选项中体现道家思想的是C。A强调法与威,是法家思想;B强调兼爱,是墨家思想;D强调天人合一,为儒家思想,故A、B、D均排除。20.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从徐渭和郑板桥的绘画和诗句中,我们能发现文人画的特点是(  )徐渭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为春。n郑板桥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A.线条挺拔流畅,色彩绚丽典雅B.吸取印度波斯风格,色彩瑰丽C.表现个性,借物抒情,追求神韵D.宫廷画派,富有生活气息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徐渭诗中“信手拈来自有神”,郑板桥诗中“更无真相有真魂”体现了文人画的写意抒情、表现个性的风格。21.京剧艺术家梅葆玖曾说:“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艺术,比如京剧,多是在传统儒学的浸染下,反映仁义礼智信等朴素道德观念的生动故事,都是很好的道德教育教材。”下列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京剧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京剧可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C.宣传德育是京剧最重要的功能D.京剧主要反映了儒家价值观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得出,民族艺术京剧受中国传统儒学影响很深,并承担着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A、B、D理解正确,排除。C中“最重要”的说法绝对化,符合题意。22.林继中在《唐诗》中曾说:“如果说初盛唐文人将胡气与市井气相结合,往往表现为一种任侠好斗的作风,抒发为诗歌中那股意气,或李白‘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式的‘布衣感’,那么中晚唐文人却更多地对市井俗气及其奢靡生活方式感兴趣,经其浸润,内在地构成文人的审美意识,发为诗歌,则形成中晚唐特有的俗艳风格。”上述材料的主旨是(  )A.唐诗的源流B.唐诗的时代特征C.唐诗的类别D.唐诗的形成背景答案:B解析:关键信息是“初盛唐”“布衣感”“中晚唐”“俗艳风格”,这体现的是不同时代唐诗的特殊,故选B。其他选项不能由材料得出。23.从上古神话到明清小说,小说样式包括笔记、传奇、话本、演义、拟话本、章回体等,具体作品更是浩如烟海。此材料信息不包括(  )A.我国古代小说起源于上古神话B.我国古代小说历史悠久C.我国古代小说样式多样、作品繁多D.明清是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高峰时期答案:D解析:由史实知选项A、B叙述正确,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选项C叙述正确,材料没有说明明清是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高峰时期,因此答案为D。24.有学者这样评价元曲:浪子风流、隐逸情调与斗士襟怀融会而成的反抗意识、浪漫情绪、审美人生。这体现了元曲的(  )A.人文精神B.情节特征C.历史渊源D.作者构成n答案:A解析:解析材料可知,该学者强调的是元曲中各类人物的思想意识特征,反映了不同人物的个性特征,突出的是对人个性的描写,据此得出答案。其他选项脱离材料的主旨,故排除。25.胡适曾这样评价一部小说:“故虽述变幻恍惚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这部小说是(  )A.《三国演义》B.《水浒传》C.《西游记》D.《红楼梦》答案:C解析:抓住“变幻恍惚”“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四部小说的内容分析即可得出答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18分)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被赋予新的使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恭、宽、信、敏、惠……惠则足以使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材料二 听群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吕氏春秋》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四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予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李贽《焚书》(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的核心。(6分)(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思想的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推动这一趋势的历史因素有哪些?(6分)(3)据材料四,指出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态度。这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6分)答案:(1)思想核心:“仁”“礼”。(2)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历史因素: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汉武帝为强化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态度:反对迷信孔子,认为不应把孔子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时代特征,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商品经济发展,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恭、宽、信、敏、惠”“克己复礼为仁”能够直接回答孔子的思想核心。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中的“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能够看出战国中后期已经有人明确主张思想统一,材料三中更明确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表明中国古代思想界出现了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的趋势;“历史因素”主要依据政治上的统一需要思想上的统一为其服务来分析。第(3)问,“态度”可以根据材料四中“不待取给予孔子而后足”进行分析,“时代特征”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27.(18分)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明清社会转型期的思想”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探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课题材料民本主义问题材料一 明清时期,我国历史也进入了一个承古萌新的转折时代。在社会思想方面,“民本思想是先秦以来中国政治思想的主潮之一,它与尊君论相反又相成,共同构筑了中国n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石……然而,至明末清初,‘天崩地解’的时代氛围和批判思想的氤氲涵化,为传统的民本思想提供了一次更新的机会……我们把明末清初涌现的政治理念称之为‘新民本’”。——冯天瑜等《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对政治制度的反思材料二 顾炎武认为,分封制与郡县制各有其得失,“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郡县之最大弊端即在于“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在宗法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差别不大。“非绝世之贵”,所以,天子“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奉”。(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先秦时期民本思想与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分析“新民本”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8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宗法分封制与秦统一后君主专制的不同。顾炎武探讨这一问题对当时社会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5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本思想的认识。(5分)答案:(1)先秦时期: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明末清初:批判君主专制,限制君权,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社会根源: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2)不同:先秦时期,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君主没有绝对的专制权力,不敢肆意压迫人民。秦统一后,皇帝独揽全国的一切权力。意义:探讨历史上政体的得失利弊,为以后反专制斗争提供借鉴。(3)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民本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解析:本题以明清时期的思想为主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信息结合明清时期的时代背景来回答。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并结合明清之际思想的影响来回答。第(3)问从民本思想的实质来回答。28.(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这三大发明首先在文学方面,其次在战争方面,第三在航海方面,改变了整个世界许多事物的面貌和状态,并由此产生无数变化,以至似乎没有任何帝国、任何派别、任何星球,能比这些技术发明对人类事务产生更大的动力和影响。——弗兰西斯·培根材料二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朱子语类》材料三 历史演进至宋代,反映广大庶民百姓文化生活情调的俗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存在。主要表现为:(一)市民文化大为兴盛;(二)俗文学创作的繁荣;(三)士大夫阶层的文化特色出现了雅而俗化的趋势。宋代俗文化的发展,与宋代社会现实密切相关:首先,社会关系的变革,庶人阶层的崛起,开启了宋代社会文化平民化的进程,为文化下移创造了条件;其次,大量的下层士人进入上流社会,使世俗化的审美标准得以在上层社会确立;再次,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为俗文化提供了充分的发展条件。——《宋代俗文化的发展根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培根所说的三大发明。(3分)(2)理学又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二说明其“新”在何处。(3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在思想、文学、绘画等方面的新变化。(8分)答案:(1)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和火药。(2)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3)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得儒学发展为理学;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兴起使宋词、个性化的书法艺术、风俗画等市民文化兴起;文人山水画的兴起反映了文人阶层的壮大。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化。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首先抓住题目关键信息“新儒学”,然后分析材料得出“理学”与“新儒学”的关系。第(3)问,回答与北宋政治、经济密切相关的思想、文学和绘画等成就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