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9十六年前的回忆 人教部编版 (共33张PPT)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9十六年前的回忆 人教部编版 (共33张PPT)

9 十六年前的回忆 李星华 1.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整 体把握课文内容。 2. 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 神态等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学会分析文章的表 现手法及其作用。 3. 感受李大钊临危不惧的品质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激发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学习目标 李星华(1911—1979),直隶乐(lào)亭(今 属河北)人,李大钊的女儿。主要作品有 《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等。 作者简介 背景材料 李大钊(1889—1927),字守 常,直隶乐亭人,中国无产阶级 革命家,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 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 领导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被 奉系军阀逮捕,28日在北京英 勇就义。 被难(nàn) 书籍(jí) 幼稚(zhì) 军阀(fá) 避免(bì) 严峻(jùn) 暂时(zàn) 僻静(pì) 皮靴(xuē) 宪兵(xiàn) 魔鬼(mó) 胳膊(gēbo) 拴着(shuān) 匪徒(fěi) 砖墙(zhuān) 拘留(jū) 执行(zhí) 绞刑(jiǎo) 知识梳理 被难:因灾祸或重大变故而丧失生命。 埋头:专心,下功夫。 慈祥:(老年人的态度、神色)和蔼安详。 幼稚: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耐心:心里不急躁,不厌烦。 含糊:不明确;不清晰。 军阀:旧时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避免:设法不使某种情形发生;防止。 局势:(政治、军事等)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 轻易:随随便便。 暂时:属性词。短时间的。 僻静:(地方)偏僻清静。 恐惧:惊慌害怕。 粗暴:鲁莽;暴躁。 宪兵:某些国家的军事政治警察。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一下子挤了进来。 魔鬼:宗教或神话中指迷惑人、害人性命的鬼怪。 横肉:使相貌显得凶恶的肌肉。 残暴:残忍凶恶。 匪徒:危害人民的反动派或坏人。 提审:提讯,即把犯罪嫌疑人或罪犯从关押的地方提出 来审讯。 乱蓬蓬:状态词。形容须发或草木凌乱。 惊堂木:旧时官吏庭审时用来拍打桌面以显示声威的长 方形木块。 沉着:镇静;不慌不忙。 怒气冲冲:形容很生气的样子。 会意:会心,即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执行:实施;实行(政策、法律、计划、命令、判决中规 定的事项)。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绳子勒死。 勉强:不是心甘情愿的。 u 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整体感知 1.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试用几个词 语简要概括。 2.标注文章的段落,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1.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试用几个词语 简要概括。 被捕前 被捕时 被审时 被害后 2.标注文章的段落,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写“我”永远忘不了父亲的被 难日。 第二部分(第2~7段),交代父亲被捕前的情况—— 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烧掉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 三被捕,父亲知道处境危险但坚持留在北京工作。 第三部分(第8~18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和父亲 临危不惧的表现。 第四部分(第19~29段),写在法庭上“我们”和父 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 第五部分(第30~33段),写全家得知父亲被害的讯 息,感到无比悲痛。 u 找出文中描写李大钊语言、动作、神情的 语句,读一读,说说从中可以看出他具有 怎样的精神品质。 课文研读 •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 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 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父亲明知局势严峻、处境危险,仍决定留在北京坚 持革命工作,说明他将革命事业看得比自己的生命 还重要,表现了他临危不惧、勇挑重担的精神品质。 “我哪能离开呢?”这个反问句语气坚定,表现了 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 道理。 “没有什么,不要怕”“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父 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 理”等,写出了李大钊的镇定从容,表现出李大钊视 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 脸。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 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 业的信心。 安定沉着 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 “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 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孩子。” •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 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 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 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对家人的爱护 对家人的不舍 u 课文多处使用对比烘托的手法描写人物,找出 相关语段,具体分析这样描写的效果。 文中对父亲的描写多处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大 致可以分为三类:自己前后的对比、与亲友的对 比、与敌人的对比。 由课文第5段可知,李大钊非常疼爱、关心自己的孩子, 从来不打骂,对“我”的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总是” 很感兴趣,很有耐心地讲给“我”听。但是当“我”好奇 地询问父亲为何烧毁书籍和文件时,父亲的回答让“我”出 乎意料:“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父亲严 峻的态度与之前的慈祥形成鲜明对比,可见他承受着巨大的 心理压力。父亲的含糊回答中还有隐瞒,关于革命工作的问 题,李大钊对自己的孩子只字不提,从中也能感受到他严守 革命工作机密,对待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 自己前后的对比 当局势越来越严峻,李大钊的处境越来越危险 时,“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但李大钊依然坚定不移地选择留在北京工作:“不 是常对你说吗?……我哪能离开呢?”亲友对李大钊 的担心与李大钊的坚定忘我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 出革命者临危不惧、勇挑重担的精神品质。 与亲友的对比 在被捕时,面对凶恶残暴的敌人,李大钊“不 慌不忙”“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在法 庭上,面对怒气冲冲的法官,李大钊依然安定、沉 着。通过对比,突出了李大钊的革命精神和崇高 品质。 与敌人的对比 u 课文两次提到父亲遇害的具体日期,为什么这 样写? 课文两次提到父亲遇害的具体日期,意在 铭记这个特殊的日子,同时强化了父亲遇害给 作者带来的悲痛感。 u 课文结尾部分与开头有怎样的联系?想想这样 写有什么作用。 文章开头写“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 那一天”,文末写“我”“低声对母亲说:‘妈, 昨天是4月28日。’”。首尾照应,不仅使文章结 构严谨,而且强化了文章中心,表现了作者对父 亲的深切怀念、对敌人的强烈憎恨,同时给读者 留下了深刻印象。 u 文章多次运用照应的表现手法,请试着找出几例。 伏笔:“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 到火炉里去。” 照应:“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 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伏笔:“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 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 厅里去了。” 照应:“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 友阎振三。” 伏笔:“在高高的砖墙围起来的警察厅的院子里, 我看见母亲和妹妹也都被带来了。我们被关在女 拘留所里。” 照应:“28日黄昏,警察叫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 所。” 被捕前 父亲烧书籍和文件 坚持留在北京工作 忠于革命 为国捐躯 课堂小结 十 六 年 前 的 回 忆 被审时 父亲:安定、沉着 敌人:凶恶 被害后 全家无比悲痛 忘不了父亲的被难日 被捕时 父亲: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敌人:来势汹汹、凶恶残暴 本文记叙了李大钊从被捕前到被害后的情景,展 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 不屈的崇高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 的怀念之情。 主旨归纳 1.采用第一人称,以时间为序。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按照时间顺序,先交代父亲被 捕前的情况,写出了局势的严峻,表现了父亲对革命高 度负责的精神;然后写父亲被捕时的情景,主要表现了 敌人的来势汹汹、凶恶残暴和父亲的临危不惧、视死如 归;接着写法庭上与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表现了 父亲的安定、沉着和对家人的爱护;最后写得知父亲被 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心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写作特点 2.运用照应、对比等表现手法。 例如,本文开头和结尾强调父亲被害的日子,首尾照 应,不仅使文章结构严谨,而且强化了文章中心,表现 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敌人的强烈憎恨,同时给 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 突出了李大钊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 的崇高品质。例如,在被捕时,面对凶恶残暴的敌人, 李大钊“不慌不忙”“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 在法庭上,面对怒气冲冲的法官,李大钊依然安定、沉 着。通过对比,突出了李大钊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 1.下列彩色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被难(nàn) 幼稚(zhì) 魔鬼(mó) B.埋头(mái) 暂时(zhàn) 宪兵(xiàn) C.执行(zhí) 便衣(biàn) 胳膊(gēbo) D.号叫(háo) 匪徒(fěi) 拴着(shuān) 课堂小练 答案:B 点拨:暂—z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书藉 军阀 绞刑 B.避免 含胡 蹲下 C.僻静 残暴 蓬勃 D.砖墙 拘留 慈详 答案:C 点拨:A.藉—籍。B.胡—糊。D.详—祥。 3.下列对《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 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回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回忆了父 亲被害的过程,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B.本文开篇直接交代父亲遇害的具体日期,突出父亲 遇害一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记忆,既照应文章标题, 又引出下文有关父亲的回忆。 C.除开头外,文章是按照“被捕前—被审时—被捕 时—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D.本文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 人坚贞不屈的崇高品质。 C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