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2-12 发布 |
- 37.5 KB |
- 6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三、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 第三单元 教学设计 第 1 课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 面同地球不同。 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教学难点】 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录像资料、书籍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2 / 60 教 学 过 程 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 是地球的卫星。) 2、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 听? (请几位同学讲故事或者背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 故事;《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 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嫦娥》(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 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军行》(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 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谈话: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 注月球。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 (板书课题) 4、阅读课本第 46 页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 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梳理板书: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5、讨论: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6、师: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 7、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月球的认识是怎样发展的? (预设:人类探月的技术与工具越来越先进;人类对月球的数据勘测越来越 精确;人类对月球奥妙的了解越来越多;人类对月球的疑惑也越来越多。) 二、制作我的“月球卡” 1、师:课前让大家收集了有关月球的信息,你们收集到了月球哪些方面的 信息? 2、小组内将课前收集的月球资料按照教师给定的方法进行交流和分类整理, 教师巡视指导。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3 / 60 (要求:轮流发言;发言者要说明信息的来源;有冲突的地方要记下来,然 后分类整理。) 3、各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收集到的信息。 4、师:从刚才汇报的情况看,同学们收集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月球的运动;二是月球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三是月球的地形;四是有关 人类登月的故事。 5、下面请大家根据各组交流的情况,完成月球基本信息卡的制作,将有关 的信息填写在活动记录中。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的“月球卡”制作,根据自己或小组内的月球资料, 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6、小结:通过制作“月球卡”,我们发现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 大小、表面特征等很多方面与地球不同。 三、拓展延伸 1、在课外进行“月球卡”的展示评价活动。 2、在讨论中产生的分歧是否已经解决? 请大家课后继续搜集更多的有关月 球的资料。 【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地球的卫星——月球 一、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二、制作月球卡: 月球的运动、基本数据、地形特点、人类登月故事等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4 / 60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 2 课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学生已有对月亮“多样面孔”的生活经验,本节课通过回顾生活中的月相情 况,引发学生思考,由自主展开探讨活动来探索月相的成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 探索热情。 【学生分析】 小学生对月亮一直充满着好奇和幻想,学生非常乐于了解有关月球的秘密, 月相虽然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的现象,但是大部分学生不能描述一个月的月相变 化规律,更是不清楚月相变化的原因。基于这种情况,我创设了学生自主探究的 活动,借助于教师独创的学具“月球转动仪”,通过模拟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过 程,力求在合作探讨的氛围中,使得学生亲身经历月相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 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5 / 60 【教学难点】 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 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 电灯(瓦数大的)。 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画月相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 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 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 (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 们剪下来。)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这些月相相同 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 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 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 二、给月相排序 1、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2、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6 / 60 3、(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 的圆圈里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4、观察黑板上的挂图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并交流:有什么发现? 有什么问题? 5、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们讨论:你们认为月相 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 6、小结: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 月再由圆到缺。 (其他的说法也正确:1、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初二向左弯,初八 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记忆诀窍:“残” 字拼音第一个字母“C”的形状)。2、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 ——下弦月——残月的过程。3、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 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 亮面在左侧。) 三、模拟月相变化 1、设疑: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是伴随着月球的什么运动发 生变化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用什么来 模拟,怎样模拟? 3、可参照课本第 49 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 面朝向一样吗? (或者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 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 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 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 (模拟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一 面始终向着“太阳”。即“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周时,它只自转了一周。) 4、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5、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发光、太 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关,不是因为月球的形状在发生变化。)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7 / 60 6、播放月相变化的课件,巩固并小结: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 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 (解释: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 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 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四、观察白天的月相 1、谈话: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 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 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2、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 3、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教师教学时应确认一点: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 生在傍晚观察;反之,则应在清晨观察。从农历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来 越晚,因此在清晨观察比较合适。) 4、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5、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 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6、讨论: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 7、说说你们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还会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存在? 五、课外拓展: 1、动脑筋: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 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 店偷东西。”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 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 (答案: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 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傍晚时分和上午上学前的清晨时分进行观察,并记录 天空中的月相。 (月相跟着农历变,初一初二看不见,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边, 到了十五满月圆,以后月相逐渐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见。)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8 / 60 【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2、月相变化 一、规律: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 二、成因: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9 / 60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 3 课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我们来造“环形山”》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宇宙》第三课教学内容。 教科书共两页,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月球的地形特征一环形山”;第二 部分是“造‘环形山’”;第三部分是“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第四部分是“阅读 资料一环形山的成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2、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 种方法造“环形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像,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教学重点】 通过造“环形山”的体验活动,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教学难点】 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教学准备】 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0 / 60 模拟环形山成因的实验材料: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 细胶管、水、卷尺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月球上的环形山。 1、谈话激趣:古人用肉眼观察月球,把月球上的阴影想像成了月兔和桂花 树,现在人们已经能近距离观察月球了,让我们来看看月球表面到底是什么样 的? 2、(教师出示环形山图片),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 从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月球地形的特征。 4、提问:为什么人们将月球上的山脉称为环形山? 5、进一步分析图片,说说这些环形山有何特点? 6、教师补充有关环形山的资料。 7、小结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二、制造“环形山”。 1、提出:我们来造“环形山”好吗? 2、讨论:怎样人工制作月球上的“环形山”模型?用什么方法?这个方法 的根据是什么? 3、集体交流,并作出判断:哪些方法比较符合月球的实际情况。 4、制订造“环形山”的计划:选择哪些模拟实验的材料?这些材料分别模 拟了月球上的哪些环境?如何做好这个实验,才能使造出来的“环形山”和月球 上环形山的特点比较符合? 5、根据自己设定的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造“环形山”。 (实验方法:1、喷水法:将注射器连接胶管并把胶管插入沙子底部,用力 将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观察现象。2、撞击法:用重球砸向沙堆,观察现象并记 录……) 6、评价学生造好的“环形山”,主要从相似性方面评价。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1 / 60 (说明:学生模拟实验的环形山应体现出和图片中的环形山类似的特点:分 布随机、大小和深浅不一等。) 三、提出环形山成因的假说。 1、交流: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造“环形山”的?在造“环形山”的过 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2、说说哪些方法能成功地模拟出月球上的环形山。 3、推测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推测的理由是什么?在你的假设中, 有哪些是需要进一步去寻找证据的? 4、你能搜集一些材料来证实自己的推测吗? 5、对学生的假说进行评价。 四、阅读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 1、谈话:刚才同学们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了大胆的推测,下面我们看看科 学家提出了哪些假说?他们用了哪些证据来支持假说?有哪些证据是我们模拟 实验中没有注意到的? 2、学生阅读课本 52 页环形山的成因资料(或播放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 料)。 3、思考:你们需要重新修改自己的推测吗?如果需要,主要修改什么? 【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3、我们来造“环形山” 一、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二、成因:火山喷发说、撞击说(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2 / 60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 4 课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第四课的教学内 容,本课分为日食和月食两部分,日食部分又从“日食的发生”→“日食模拟实 验推测日食成因”→“揭示日食成因”步步推进,月食的成因是在日食的基础上 开展的。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 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本单元 要建立起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月食和日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 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三是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材共两页,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日食”,第二部分是“月食”。 日食和月食是学生已经听说过或观察过的天文现象。把这两个现象作为学生 的学习主题,不仅仅对学生来说有趣、有吸引力,还在于日食和月食是地球、太 阳、月球三者之间的运动造成的,有助于学生认识太阳系的组成和运行状态。同 时,这两个现象都反映了一个事实一宇宙天体是运动着的,这对学生在本单元中 建立起有关宇宙系统的模型是必需的。这一部分内容也是学生认识天体运动的典 型素材之一。 日食和月食都是有规律的天文现象,它们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日 食和月食的出现,是由月球绕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的,它们同月球和 地球的影子有直接的关系。日食和月球的影子有关,月球影子投落到地球表面, 是发生日食的原因。当月球影子扫过地表某一地方时,因太阳被月球所遮挡,这 一地区的人们会看到太阳部分或全部变暗,这就是日食。日食分为三种,即日全 食、日偏食和日环食。月食只有全食和偏食,而没有环食。月球不会发生环食, 是由于地球比月球大得多,地球的本影长度远远大于月球本影的长度,也大大超 过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 在本课中,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 的天文现象。日食发生时,月球处于太阳和地球的中间,处于月影中某一地区的 人们就会看到太阳变暗,发生日食。也就是说,对于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教科书 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三个天体运行的位置关系,模拟实验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3 / 60 认识到这些。教科书中日食成因图,虽也画出了月球的影子,但只是让学生有所 关注就可以了,不需要深人探究本影、半影等。 【学情分析】 1、已有认知分析:日食和月食是多数学生已经听说过的天文现象,对学生 来说这部分知识比较有吸引力,所以部分学生能够作一个简单的科学猜想。学生 对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在本课前有一定的认识,还在五年 级上册学习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可以说学生是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的。 2、现存状况分析:本课虽然是学生听说过的天文现象,但是内容比较抽象, 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对日食和月食成因的解释应该存在很大困难,所以在 学生操作模拟实验方面应该存在较多的问题,我在本课教学中适当降低实验方案 设计的难度,可以使得学生轻松探究,始终保有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 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 阳射向月球的光。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 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教学难点】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4 / 60 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教学准备】 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乒乓球、玻 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设疑激趣: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月相变化,知道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 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 过吗?这叫什么现象? (板书“月食”) 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出示日食发生过程的图片)这叫什么现 象? (板书“日食”) 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一 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 (完成课题板书) 2、讲述:我们先来研究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3、(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录像)讨论并交流: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从 这些特点中你有何推想?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整理并适时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 性资料。 5、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1)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2)挡 光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4)挡光的物体看上去 和太阳差不多大;(4)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 6、提出问题:根据日食的特点,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 (分析过程预设:(1)太阳被遮挡的部分边缘是弧形的,说明挡光的天体是 圆的。(2)在日食过程中,有时太阳的整个球面都被挡住了,成为黑色,这说明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5 / 60 挡光的天体,从地球上看与太阳一般大小(3)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西边开始, 向东边移动,说明这个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综合以上分析,可能是月球挡住 了太阳的光辉。) 二、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 1、刚才有同学认为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怎样用模 拟实验的方法来证实我们的推测? 2、分小组设计模拟实验的计划,设计时注意: (1)用什么实验材料来做这样一个模拟实验? (2)如何做实验 ? (3)在实验中估计会出现哪些现象? (4)观察到的哪些现象能说明日食发生了? 3、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一生用手电筒代表太阳,一生手持乒乓球代 表地球,一生手持玻璃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用玻璃球绕乒乓球转动一周表示 月球绕地球一周,看看在什么情况下看不见太阳。 (模拟实验要注意:所用的挡光物体要比被挡光物体小;挡光物体是运动的; 挡光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这一过程中,并不一定就会发生日食。只有玻璃球转 到电筒光和乒乓球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并且三者之间的距离合适时,保证 玻璃球的影子落在乒乓球上时,才会发生“日食”现象。) 4、交流:(1)模拟实验是如何做的?(2)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 (3)这时太阳、月球、地球各处于何种位置?(4)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 三、日食的成因。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日食的形成原因。 (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 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 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2、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阅读课本 54 页日食的成因。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 4、交流:你们从图中还有什么发现? (1、发生日食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同时看到,只有处在月球影子 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2、根据自己对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断日食总是发生在农 历初一(朔)。)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6 / 60 5、过渡:那么月食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我国有天狗吃月亮的传说。在印度,某些部落认为月食是一条龙吞食了月 球,幸运的是有一个英雄砍掉了龙的头,所以月亮很快就重现了。) 四、月食的成因。 1、谈话:请同学们推测一下月食发生的原因。月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位 置又是如何的呢? 2、学生思考推测。 (预设: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 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月食现 象。) 3、用模拟实验加以证实。 4、你能将月食发生的示意图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画出月食成因示意图。) 5、根据示意图说说月食的成因。 6、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 (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十五(望)) 五、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比如对模拟实验有何认识? 2、思考:为什么有日环食现象而没有月环食现象? (月食发生时,月球运行进地球的阴影中。由于地球在月球轨道处的投影总 比月球大,所以月环食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 【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4、日食和月食 日食(农历的初一前后)——月球居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月食(农历的十五前后)——地球居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7 / 60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 5 课 《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太阳系》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宇宙》单元的第五课。教材安排了 两大活动: 活动一:认识太阳系,根据太阳系的示意图了解八大行星及它们的排列顺序, 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进行交流,形成对太阳系的初步认识; 活动二:建一个太阳系模型,教材提供了太阳系八大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 赤道直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等的相关数据,让学生尝试建构太阳系模型,体 验太阳系的浩渺及行星的渺小和行星间距离的遥远,建立有关宇宙空间的概念。 【学情分析】 科学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之上,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 础为生长点,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不断地向前发展。 1.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是肤浅的。他们对太阳系相关知识的认识有一定的积 累,但相对零散,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认知,甚至有些是错误的,如有的学生认为 太阳系是太阳和地球组成的。 2.学生缺乏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教材中虽然提供了太阳系八大行星 的有关数据,由于数据巨大且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显然不够,往往不 能从数据的背后去发现蕴含在数据中的有关太阳系的真实情况,更不知如何处理 数据,通过处理数据来建立模型,强化认知。 3.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偏弱。小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 了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导,而抽象思维相对较弱,对宇宙空间及天体的运行缺乏 想象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8 / 60 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 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教学难点】 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 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 架、橡皮泥、小皮球、直尺等;教师事先考察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室外场地。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 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2、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太阳系资料的收集,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太 阳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9 / 60 的形式展示。说说: (1)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 (2)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 (3)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3、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最好是有关太阳系的科普录像资料) 4、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 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 统。 二、建立太阳系模型。 1、谈话: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系, 让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 系的模型。 2、讨论:怎样才能建好模型?需要哪些相关数据才能保证我们建的模型相 对准确? 3、阅读课本 56 页有关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 4、尝试根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来建模型,思考: (1)如何在桌面上将八大行星摆列出来? (预设:把表中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按相同比例缩小,将“太阳”及“八大行 星”在桌子上排开。) (2)如果要对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该如何处理? (3)试将橡皮泥球粘在铁丝制成的支架上代表八大行星,在桌面上建立模 型。 (4)建好之后有何发现?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系的示意图有何不同? 5、尝试依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进行建模: (1)如果要利用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这两组 数据来建造模型,该怎么做? (2)数据处理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 么? (3)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有什么好办法? 6、简单介绍一下后面几组数据: 自转周期是行星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公转周期是指行星围绕太阳转动一周 所需的时间。我们在建模过程中,可以暂时不用考虑这些数据。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20 / 60 (另外:轨道倾角是指行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轨道平面的夹角,也就是说在公 转过程中,行星与地球不处于同一平面,如果用模型来表示就是橡皮泥球在支架 上的高低不同。建模时同样可暂不考虑这些数据。) 7、到操场上建立太阳系模型: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 14 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 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 (说明:可以按上面的比例缩小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选择水星、金星、地 球、火星这四个离太阳比较近的行星建立局部模型,让学生举着这几个行星的模 型按一定的距离围绕“太阳”转动,感受太阳系的浩渺。)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 14 厘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个行星的 直径按同样的比例分别缩小为 0.05 厘米、0.12 厘米、0.13 厘米、0.07 厘米; 这四个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分别是 5.8 米、10.8 米、15 米、22.8 米) 8、交流在建造模型过程中的体会。 三、小结 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吗? (学生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太阳系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大行星 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 行星是十分渺小的。) 【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5、太阳系 一、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二、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 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21 / 60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 6 课 《在星空中(一)》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 度观察,图形不同。 2、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 过程与方法: 1、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 2、尝试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星座,并用图画做好相关的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建立模型的重要性。 2、培养对天文方面的兴趣,认识到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座是必要的。 3、发展团结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正确的星座的概念(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 图像)。 【教学难点】 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全天星空图、投影仪。 学生准备:纸板、细线、橡皮泥、剪刀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22 / 60 教 学 过 程 一、了解星座 1、(教师出示全天星空图)茫茫星空,常常使人望而兴叹,你能说出哪些星 座的名称?听说过哪些有关星座的神话故事? 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介绍星座的由来及其作用。 (人们肉眼可以看到的星有 6000 多颗,为了便于辨认,人们把看起来相互 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群,将全天划分为 88 个星区,结合神话故事, 根据其形态不同分别想象成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并且给它们命名,这些 人为划分的区域就称为星座。) 二、建立星座模型 1、谈话:让我们用纸板、细线、橡皮泥来做一个星座模型。 2、阅读课本第 57 页星座模型的制作方法。 3、教师示范制作方法:按要求在纸上打孔,按长短要求把细线剪好挂在小 孔上,再把橡皮泥球挂在细线的下端。 (说明:纸板上的孔位和线长短的数据,实际上是根据北斗七星与地球的实 际距离、七颗星的相对位置关系来确定的。) 4、学生分组制作。 5、把模型放到投影仪所射出的光中,转动模型,让光从四个不同的角度照 射模型,请学生分别将橡皮泥球的影子画在本子上。 (预设:学生会画下许多不同的图形,只有当光从模型的一个侧面照射时, 学生才会看到橡皮泥的影子构成了一个勺子形。) 6、思考:从橡皮泥球不同的投影中,你们看到了什么?从中又领悟到了什 么? 7、在思考的基础上,讨论和交流:组成星座的星星离地球的远近是否相同? 从星空中不同的角度看星座,它们组成的形状相同吗? 8、汇报交流情况。 (1、天空中看起来大小差不多的星星其实离我们有远有近。2、“北斗七星” 的形状是我们从地球这一个角度所看到的情况,如果从宇宙中不同的角度来看, 它们的形状会不相同。)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23 / 60 9、小结: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 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 三、认识星座 1、提问:假若你在夜晚迷了路,用什么方法来辨认方向呢? 2、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北极星可以帮助大家在夜间辨认方向,但是北极星是一个不太亮的 星星,利用大熊星座的北斗七星或仙后座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它。) 3、怎样才能在天空中找到大熊星座呢?大熊星座的显著标志是什么? (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组成的北斗七星。) 4、根据图片进行讨论,如何利用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 5、汇报讨论结果。 (预设:把北斗七星勺子前沿的两颗星的连线延长,在大约相当于这两颗星 距离的 5 倍处,有一颗比较亮的星,那就是北极星。北极星属于小熊星座。) 6、家住得较近的同学可自愿组成观星小组,制定观星计划:包括观星时间、 小组分工、安全考虑等。 四、巩固拓展 我们还知道天空中有哪些星座?它们的形状有何特征?有哪些动人的传说 故事?请同学们收集相关的资料,准备下节课开星空交流会。 【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6、在星空中(一) 一、星座: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二、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北斗七星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24 / 60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 7 课 《在星空中(二)》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随季节的变换,在天空中会出现不同的代表性星座,星座在天空中是运 动变化的。 2、亮星构成的图形是星座的主要标志。 过程与方法: 1、尝试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认识星座,并用图画做好相关的记录。 2、制作活动观星图,并运用到实际的观察中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天文方面的兴趣,认识到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座是必要的。 2、发展团结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认识星座。 【教学难点】 制作活动观星图,并运用到实际的观察中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以及相关资料、夏季星空图、事先考察夜间观察星象的地理 位置。 学生准备:活动星图、硬纸、剪刀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25 / 60 一、开星空交流会 1、前段时间同学们观察了月相,最近又观察了星座,这节课我们开个星空 交流会,交流一下在观察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 2、展示观星记录表及月相观察记录表。 3、组织学生分小组互相参观、学习。 4、小组交流观星、观月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 5、小结月相的变化规律,对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 二、认识夏季主要星座 1、谈话:同学们,你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吗?(教师简单介绍牛郎织女的 故事) 2、(出示夏季星空图)请同学们观察,图中有哪些星座?它们有何明显的标 志? 3、学生观察并汇报。 (预设:天津四、织女星和牛郎星是夏季星空中有名的亮星,形成一个三角 形,被称为“夏季大三角”。找到它们,也就找到天琴、天鹅、天鹰三个星座。 天蝎座形似蝎子,它的主要标志是心宿二,也称大火星,是一颗耀眼的红色亮星。) 4、阅读课本第 59 页的文字资料。 5、提问:天琴、天鹰星座的主要标志是什么?怎样才能找到它们呢? (天琴、天鹰星座的主要标志分别是牛郎、织女星。天空中有一条闪亮的光 带,就是人们常说的“银河”。我们根据这条光带去寻找,“河”东是牛郎,“河” 西是织女,“河”中是天津四,织女旁的四颗不太亮的星,就是押送织女的天兵; 牛郎旁的两颗星,就是他担筐中的两个子女;银河就是阻隔他们的一条河流。) 6、小结寻找星座的两种主要方法:利用亮星形成的图形特征;根据已知星 座来确认未知星座。 三、制作活动观星图 1、谈话:如果我们想认识更多的星座,就需要制作一个活动观星图,帮助 我们在不同的时间和季节观察不同的星座。 2、讲解制作方法: (1)将全天星图剪下来做活动底盘。 (2)另外将两张连在一起的纸片也剪成比底盘稍大一点的纸盘,其中一个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26 / 60 剪下如教材中所示的一个椭圆,然后用细线将纸盘与活动底盘以北极星为圆心组 合起来。 3、介绍星图的使用方法: (1)将活动观星图举过头顶。 (2)转动星图,让图中的“北斗七星”与天空中的北斗七星处于同一方向, 再根据图中的其他星座来认识相应方向的天空中的星座。 4、学生制作活动星图。 5、指导学生在夜间进行观星活动:成立观星小组、制定观星计划。 6、小结:星座在天空中是运动变化的。随季节的变换,在天空中会出现不 同的代表性星座。 四、应用拓展 观察:在夏季的星空,根据“夏季大三角”——天津四、织女星和牛郎星, 分别找出天鹅座、天琴座、天鹰座。 【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7、在星空中(二) 夏季主要星座——天鹅座(天津四)、天琴座(织女)、 天鹰座(牛郎)、天蝎座(心宿二) 亮星构成的图形是星座的主要标志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27 / 60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 8 课 《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 2、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过程与方法: 1、对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信息。 2、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宇宙的结构和运动,建立宇宙系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宇宙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宇宙的信息。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膨胀的宇宙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28 / 60 1、情境导入:同学们,2003 年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 5 号”的发射成功, 让我们中国“千年飞天梦,今朝变成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乘坐“神舟号” 飞船到太空遨游,继续去探索宇宙。 (板书课题) 2、师:我们先来到地球家园的所在地——太阳系,回想一下,太阳系是怎样 一个星系? (太阳系是以太阳这颗恒星为中心的,由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 含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3、提问:太阳系在宇宙中是唯一的吗? 4、学生思考回答。 (引导学生们认识:太阳虽然是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但是太阳系在宇 宙中并不是唯一的。天空中的星星大多数也是和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它们 有的也会组成类似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太阳系和众多的恒星一起组成的一个 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5、(出示银河系俯视和侧视的图片)让我们看看银河系的模样吧!说说你们 觉得银河系像什么? (银河系俯视像一个巨大的漩涡,侧看像一个中心略鼓的大圆盘。) 6、阅读课本第 61 页资料,说说银河系中有多少颗恒星?银河系有多大? (银河系大约由 1000 亿~2000 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 10 万光年。) 7、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看得出来吗?光年是一个什么单位?1 光年等于 多少千米?算一算。 8、了解了银河系,你们有什么感受? 9、讲解: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 100 亿个, 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 10、讨论:我们已知的宇宙空间到底有多大呢? (说明:现在人们用天文望远镜已观测到距我们 120 亿光年的宇宙空间深 处,但仍没有看到宇宙的边缘,而且科学家发现宇宙正处于青年时期,还在长大, 还在膨胀之中!教师简单介绍红移现象。) 二、充满活力的宇宙 1、师:组成宇宙的恒星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 2、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录像资料,并展示恒星一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的图 片和资料。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29 / 60 (恒星的一生: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燃料消耗殆尽,膨胀 变成巨星或超巨星——爆炸成超新星——变成黑洞或中子星;或者星云的气体和 尘埃紧缩——原恒星——小型或中等恒星变成红巨星——燃料耗尽而缩小变成 白矮星——能量耗尽变成黑矮星) 3、新星爆炸是怎么回事?你有没有收集到这方面的资料。 4、学生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 5、小结:如同人体的细胞在新陈代谢一样,宇宙中每时每刻都有许多恒星 诞生,同时也有许多恒星消亡。同时,恒星都在不停地高速运动,有些恒星自身 在有节奏地膨胀和收缩,有的恒星在向外抛射物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宇 宙充满了活力。 三、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1、谈话: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宇宙充满了幻想,向往着飞向太空。我们看 到的这些资料,正是人类不断地对宇宙进行探索的结果。 2、你知道我国人民在宇宙探索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吗? (1、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2、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重 要的地位。3、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 现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又发射成功,不久的将来,我国宇航员还将登月考察。) 3、你还知道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分别有哪些贡 献? 4、学生们谈自己的想法。 5、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并选择性的详细介绍。 6、小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探测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体现着科学技术 的进步;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民族的尊严和自豪感;我们更 不会忘记,无数科学家和宇航员为实现人类遨游太空的伟大理想,体现出的前赴 后继的献身精神;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收集各种有关宇宙和人类探索宇宙方面的资料。 引导学生利用书籍、网络、影视等各种方法收集;2、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 分类整理,如天体资料、探索工具、航天故事等;3、引导学生通过黑板报、科 技手抄报等形式进行展示交流。) 【作业设计】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30 / 60 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8、探索宇宙 一、宇宙空间的天体系统: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宇宙 二、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充满活力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31 / 60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 第四单元 教学设计 第 1 课 《一天的垃圾》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 2.丢弃的垃圾危害环境 。 过程与方法 1.调查统计家庭一天的垃圾数量和成分。 态度、情感、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会产生破坏。 2.发展关注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布置学生按要求带垃圾来进行称重测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垃圾产量大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 【教学准备】 1.学生提前调查家中一天的垃圾; 2.收集垃圾堆、垃圾场、垃圾污染河道的图片; 3.教师准备一些河道、湖泊、居民区等被污染的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32 / 60 教 学 过 程 一、课前布置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 布置:每组派一名同学把自家一天的垃圾带到学校来做分类统计工作。(如 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在家称量好再把数据带到学校来进行统计,但一定要事实求 是。教师也可以把自家垃圾带到学校来做分类和称重演示。) 课前布置: 1、调查走读生数量 2、要求将垃圾家庭垃圾带到学校。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先自学课本第一课, 将垃圾在家里分类后进称重。 二、一天垃圾的分类、称重和填写记录表 1、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 多垃圾。我家一天会有多少垃圾?垃圾里有些什么? 教师演示垃圾的分类和称量。 2、学生分组分类,称量并填写“我家一天产生的垃圾统计表”表。(教师提 醒学生注意安全卫生。) 三、关于垃圾的讨论 1、请学生说说各种垃圾的来源。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张大表格,统计全班所有家庭产生垃圾的总重量。 3、学生汇报后填写表格,计算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阅读北京人均日产垃圾量资料,分组交流你对垃圾产量的一些想法。 5、全班交流,教师引导至少提炼以下几点: (1)人们的家庭生活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2)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商场、学校也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3)大量的垃圾丢弃后,会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 健康。 (4)垃圾需要科学的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四、课堂小结: 讨论并记录通过学习懂得的与垃圾相关的知识,也记录下学习了这节课产生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33 / 60 的一些思考。 【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一天的垃圾 【教学反思】 让学生将垃圾带到学校合适吗?在尊重事实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的要求下,如 何帮助学生的一天的垃圾。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34 / 60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第 2 课 《垃圾的处理》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目前主要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和焚烧,简单的填埋和焚烧同样会造成环境 污染,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可以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过程和方法: 通过填埋垃圾的模拟实验观察分析简单填埋垃圾的危害,从而考虑设计合理 的垃圾填埋场。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对垃圾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通过做实验,知道简单的填埋同样会污染环境。 2.掌握处理垃圾的另一种方法焚烧的优点和缺点。 【教学难点】 初步尝试体验建一个垃圾填埋场的活动过程,了解现代垃圾填埋场的设施和 作用,分析找出仍然存在的问题。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广口瓶、洗净的小石子和沙、纸巾或废纸、墨水、塑料 瓶(瓶盖上打一些小孔)。 2、现代清洁垃圾填埋场构造图。 3.、填埋场垃圾处理过程的视频资料。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35 / 60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1、出示几张露天堆放垃圾的照片,引导讨论:生活中的垃圾如果露天堆放 会造成什么问题? 2、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讲解:人们通常用挖坑填埋的方法处理垃圾。出示 垃圾填埋场图。 二、简单垃圾填埋的研究 1、教师讲解: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简单垃圾填埋。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72 页的内容,分析填埋模拟实验: (1)这个实验模拟的是什么? (2)实验的各个部分分别代表了什么? 3、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注意仔细观察,描述其现象。 4、汇报交流: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如果是真正的垃圾处 理场,还会对周围的环境带来哪些危害? 三、探索减少污染的垃圾填埋场 1、为了有效地防止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我们能设计一个更好的垃圾填埋场 吗? 2、学生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把垃圾和环境隔离起来。 3、分小组尝试设计,记录设计的重点。 4、汇报交流各小组的设计,大家评价。 5、观察真正的垃圾填埋场的构造图,分析它是怎么防止垃圾污染环境的。 6、这样的垃圾填埋场就永远安全了吗?能在上面种植庄稼、建造房屋吗? 四、垃圾焚烧的分析 1、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处理垃圾呢? 2、提出焚烧垃圾的方法,分析其优点和缺点。 3、提出思考,怎样做才是解决垃圾处理问题更有效的办法呢? 五、课堂小结: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36 / 60 整理目前垃圾处理的方法及其利弊,记录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办法。 【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2、垃圾的处理 填埋 焚烧 其他方式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37 / 60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第 3 课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减少垃圾很重要,它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过度包装会造成资源 浪费且产生大量垃圾,滥用塑料袋也会造成的环境污染。 过程与方法: 研究包装盒是否过度包装,探索减少丢弃和物品重新使用的一些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用实际行动减少垃圾,做力所能及的保护环境的事,养成废旧利用的好习 惯。 【教学重点】 认识过度包装,让学生知道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用实际行动减少垃圾及重新使用 【教学准备】 1、学生分组收集月饼、茶叶或酒的礼品盒和其他简易商品包装袋。 2、教师准备过度包装的包装盒和简易商品包装袋。称重的弹簧秤。包装绳 一根。再利用的小用品或工艺品,如空罐做的笔筒、饮料瓶做的花瓶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 教学导入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38 / 60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垃圾会污染环境,处理起来十分困难。怎样才能更 好地解决垃圾问题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后做汇报。 2、归纳:解决垃圾问题要从各方面努力,但最重要的是从根源上减少垃圾, 做到再次利用。(板书: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二、减少丢弃的探讨 1、提问: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好办法,日常生活中 哪些垃圾是可以减少的? 2、简单小结学生的讨论如(1)双面打印可以节约纸张。(2)自带喝水杯外 出,少买瓶装饮料。(3)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以减少纸和塑料的丢弃。…… 3、提出焦点问题:刚才我们了解了生活中的一些垃圾是可以减少(教师出 示一简易商品包装盒),那请问商品包装可以减少吗?(引导归纳商品包装的作 用:便于保存、运输、计量、标识等、卫生、美观等。) 4、教师出示一礼品商品包装盒提问:请问你们对这样的商品包装盒有什么 想法吗?(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此商品包装的意见。) 5、教师谈话:刚才有同学认为这样的商品包装比简易包装的商品浪费了很 多资源,下面我们就来做个礼品包装盒和简易商品包装盒重量的对比实验。 6、教师演示测量礼品包装和简易商品包装盒的重量并收集数据进行分析。 7、讲解:一些国家规定企业必须把包装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果超出 标准就判为“过度包装”,应该受到处罚。像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样一些礼品盒的 包装的体积超出商品总体积的 50%以上的包装垃圾,我们称之为过度包装。城市 调查表明,垃圾中的 30%-40%都是商品过度包装。 8、分组讨论:过度包装盒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有利于环境吗?我们怎样来 看到厂家过度包装的行为,你想对商品生产厂家说点什么?我们在购物时应该怎 样选择商品包装? 9、学生汇报、小结:过度包装既浪费了纸张、木材等宝贵资源,又增加了 垃圾量产生环境污染,同时还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包装在生产过程中还耗费了 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真是得不偿失,我们应该改变消费观念,购买绿色环保 的商品包装,坚决抵制过度包装。(板书过度包装的害处。) 10、填写给商品生产厂家的建议。 三、废弃物品重新使用的研究 1、谈话:有些东西已经用过,好像可以丢弃,仔细想想,会不会还有其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39 / 60 的用处呢? 2、教师出示一根包装绳:你能举出 10 种重新使用一根包装绳的方法吗? 3、引导学生继续交流生活中一些物品重新使用的方法。 (如:玻璃瓶、塑料袋、旧报纸、空罐头、旧图书、旧玩具、旧衣服等。) 4、思考问题:物品的重新使用有哪些好处? 5、小结:如果我们注意收集一些废弃物品进行创意制作,不但省钱,还节 约资源,减少垃圾,更具特色,作为礼物的话,还能表达自己的诚意。 四、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板书课堂收获) 2、课堂思考:有人说“世界上本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财富”。你同 意这句话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3、介绍国际环保理念“三 R”减少浪费(Reduce)、物尽其用(Reuse)、回 收利用(Recycle)。 【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商品包装的作用:便于保存、运输、计量、标识、卫生、美观。 过度包装:浪费人力物力资源、增加消费者负担、增加垃圾量、造成环境污 染 课堂收获:减少商品的包装以及废弃物品重新使用可以大大减少垃圾的数 量。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40 / 60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第 4 课 《分类和回收利用》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垃圾中的一些原材料可以重新回收利用,这样可以减少垃圾、节约资源。 2、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和对一些有毒垃圾的处理。 3、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 过程与方法: 1、调查当地废品回收情况。 2、进行垃圾的分类分装,参与回收利用的活动。 3、开展做堆肥的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强烈的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 2、养成垃圾分类、节约资源的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并学会分类、分装的有效回收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材料,正确处理有毒垃圾。 【教学准备】 1、有回收标志的不同品种的塑料瓶,如聚醋塑料饮料瓶、高密度聚乙烯塑 料酱油瓶其他可回收的不同材料的物品。 2、回收垃圾的有关图片。 3、教师在校园一角选定安放堆肥箱的场地,并放置好空堆肥箱。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41 / 60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发现生活中一些看似可以废弃了的物品进行创意设计后, 马上就能变废为宝,或为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几分情 趣,切切实实地减少了垃圾的产生。 更多的情况下,有一些物品我们明知道它们进行处理和再次加工后仍可再利 用,却苦于手上没有掌握一些必要的设备和技术,不得不将他们废弃。你们知道 老师说的是哪一类物品吗? (说明:提到“必要的设备和技术”,宗在让孩子们逐步认识到许多事情得 有科学技术的支撑才能实现。) 学生思考、汇报。 二、识别可回收利用的垃圾 谈话:生活中有许多废弃物通过回收,是完全可以重新加工利用的。比如: 金属、塑料等。生活中,你还知道有哪些垃圾可以回收利用?怎样回收利用它们 呢? 学生交流、汇报 1、垃圾回收调查小组的汇报 课前,老师派一小队同学做了一次调查活动,让他们调查废品回收站或询问 废品回收工作者,他们都回收些什么?这些物品回收后有什么用处?让我们一起 来听听调查小组同学的汇报吧! 调查小队的汇报。 师生共同评价调查活动的开展情况 (注意,调查小组汇报前一定要让其他同学充分地思考并交流。这样自己先 动脑参与了,再学习、倾听才会更有收效。) 2、了解回收利用垃圾的方法及好处 示教材 76 页插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塑料、金属、玻璃、金属回收利用的 方法和好处。 归纳小结:生活中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很多,包括纸、金属、塑料、玻璃 等。回收垃圾中的废旧材料再加以利用,可以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成本、 减少垃圾、减少污染,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42 / 60 3、家庭垃圾中可回收材料的识别 提问:在家庭垃圾中,你发现都包含了哪些可以被回收利用的材料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 76 页的表格,结合家庭生活经验,进一步识别哪些材 料属可回收垃圾。 各组派代表交流。(注意提醒学生相同的答案不要重复,学生汇报时,老师 应板书关键词,使学生对可回收材料有较清晰的总体印象。) 三、垃圾的分类和分装 1、垃圾有效回收的探讨 提问: (1)平时,我们家庭垃圾中的一些可回收材料是否都得到了有效的回收和 再加工利用呢?为什么? (2)你认为垃圾应该处理才便于有效回收? 学生思考、讨论,汇报 归纳:垃圾的回收利用,需要把其中可利用的材料区分和集中起来。要有效 地回收,必须改变垃圾混装的旧习惯,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分装。 2、垃圾的分类 提问:你们家的垃圾分装了吗?有没有存放废纸、玻璃、金属和塑料的地方? 大家认为可以把垃圾大致分为几类来分装?每一类包含的是哪些垃圾? 学生思考汇报。 出示垃圾分类表格(见教材 77 页),向学生做简单介绍,使之进一步明确科 学处理垃圾过程中的垃圾分类方法。 谈话:垃圾分类、分装还便于对有毒垃圾的处理。大家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有 毒垃圾吗? 学生汇报 3、资料查阅组同学汇报:有毒垃圾的相关信息 补充、归纳: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部分医疗垃圾及目前市 场上大多数的充值卡(手机卡、上网卡、电话卡等)等都是有毒垃圾,处理不当 将会直接危害到人体健康。 四、做一个堆肥箱 谈话:说到家庭垃圾,有心的同学一定注意到了家庭垃圾中约有 1/3 是食 物废料,大家知道吗?它们利用得好,可是宝贝噢!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43 / 60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做一个利用食物废料等垃圾做成的宝贝——堆肥箱 (板书:堆肥箱) 请同学们打开书 78 页,自学堆肥箱的制作方法。 带学生到生物园建堆肥箱 总结:垃圾分类、分装并不难!只要我们人人参与,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 周围的环境一定会变得更加清洁和美丽。 布置作业: 利用身边的简易材料为班级、学校或社区设计分类垃圾箱,要求制作适当图 片贴在回收箱上。下节课我们将进行小组作品的评比,并落实回收箱放的地方, 谁去管理,怎么管理及回收后怎么办。 【板书设计】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可回收利用的垃圾: 塑料、玻璃、金属、橡胶…… 不可回收利用的垃圾 :…… 垃圾 厨余垃圾 有毒垃圾 垃圾分类、分装,有效回收利用。 做一个堆肥箱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44 / 60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第 5 课 《一天的生活用水》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中的第五课,本单元 从科学的角度指导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 们的保护环境意识,并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本课从 日常生活用水开始,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体会淡水资源在我们生活中的 重要性,再通过学生不同家庭间单项用水量和总用水量的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 发现不同的用水习惯导致用水量差别大,从而辨别哪种方法比较节约用水资源, 具体而详实的数据有着极强的说明力。一系列数据、案例说明我国及至全世界的 水资源短缺危机,从而激起学生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进而顺理成章地提出节约 用水的号召,倡导学生投入到建立节水型社会的行动中去,也为下一课《污水和 污水处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资源很紧缺。 过程与方法 1、统计、分析、比较家庭一天的生活用水。 2、提高学生查找、收集、整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学习制定切实可行的节水计 划。 【教学难点】 比较科学、准确地测量、统计自己一天的用水。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45 / 60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自制量杯一个(透明玻璃杯或塑料杯贴上刻度),用于家中测量 用水量。 2、学生收集有关水资源状况的资料。 3、教师准备一个苹果,一把水果刀。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水,实际生活中,你家里出现过停水的情 况吗?回忆一下,停水或缺水的情况给家里带来了哪些不便? 学生汇报 (说明:如果在非常活跃的班级授课,不妨现场让孩子们模拟一下:突然停 水时,人们处在那种情境中的语言和情绪,这样能很好地激发孩子们的思维创造 力和表现力。) 小结:由此可见,淡水是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必需品。那么,我们每 人每天到底要用多少水呢?上节课老师布置大家回家做一次认真的测量与统计, 下面请几位同学汇报一下。 二、“我”一天用了多少水 1、小组组内交流各人测得自己一天用水量的多少,记录最多的用水量和最 少的用水量。 2、每组派一代表汇报,本组当中一天用水量最多的是谁?用水量最少的又 是谁? 3、指名让一两个组当中用水量最多和用水量最少的同学分别站起来说自己 测量用水量的方法及结果。 设计说明:这时候要求用水量差距较大的孩子来做方法及结果的介绍,一是 看他们的测量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因为方法的科学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结果的科 学性,准确度。而且让用水量差距较大的孩子来进行比较,实则是为后面找原因 做铺垫。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46 / 60 注意事项:每个学生代表汇报的数据老师都应及时记录在黑板上,为后面的 用水量比较提供依据。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直接将学生的记录表在实物投影仪上呈 现。 三、同学之间用水量的比较 1、提问:从同学们汇报的这组数据中,大家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并汇报 小结:从同学们的汇报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同学不仅个人用水量不同,他 们的家庭用水量也不一样,而且有的差距还比较大。 2、提问:为什么个人或家庭用水的量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请大家试着分 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汇报,老师将孩子们说到的原因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 3、小结:同学分析出来的原因有很多,有同学认为可能是记录、统计不准 确;也有同学认为用水特别少同学可能卫生习惯不好,还有同学认为可能是这些 同学的用水习惯不同,才导致了用水量之间这么大的差距。 4、提问:大家在用水习惯上可能存在哪些差异呢? 学生汇报 四、“刷牙”的对比实验 1、谈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用水习惯确实是不一样的。书上 79 页为我们设计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用水量对比实验。 开着水龙头刷一次牙用多少水?( )毫升 用杯子接水刷一次牙用多少水? ( )毫升 今天,我们就请出两位有着这两种不同刷牙习惯的同学在课堂上来做一做这 个对比实验,让我们看一看一个小小的刷牙习惯的不同会导致用水量多大的差 异。 说明:因为这个实验要用到水,所以最好能在有水龙头的实验室上。如果不 具备这样的条件,也可以用请另两名同学在实验同学刷牙时,在一边用“漏斗” 帮助其模拟刷牙时开着水笼头的实验。特别要注意的是,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并提 出这组对比实验中的变量控制: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对比实验只能有一个条件 不同。 2、指名上台做实验,用量杯比较出不同的水量,得出结论,完成书中填空 题。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47 / 60 3、学生发表实验后的感言 五、有限的淡水资源 1、资料收集小组关于我国淡水资源状况信息的汇报 2、老师演示:切苹果 据科学家研究调查发现,假如把一个苹果看做全球的总水量,而真正的可饮 用水只相当于十六分之一苹果片上的一层薄薄的苹果皮。 3、引出节水标志,让孩子们谈谈对这个图标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 六、节约用水措施的探讨 1、谈话:伟大的毛主席曾说过:“贪污和浪费都是极大的犯罪”。面对地球 上有限的淡水资源,我们应该树立起节水意识,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合理开发 利用地球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 2、提问:具体怎样节水,大家有哪些合理化的建议呢? 学生汇报 3、介绍政府积极节水的事例: 上海市政府免费为居民调换大容量抽水马桶水箱,节约大量珍贵淡水资源的 事例。 说明:宗在让孩子们意识到:只有当节水意识转化成为一种积极的节水行为, 才能真正达到节水的目的。 4、学生讨论并制定自己的节水计划 注意向学生强调:制定节水方案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使之具有可 操作性,切实可行,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中。 七、布置作业: 1、关注身边人们的用水情况,发现浪费水的行为及时加以制止。 2、创作一些节水宣传画,张贴在用水处。 3、写一份节水倡议书,张贴到校园和社区的宣传栏,或在学校广播站、电 视台进行宣传,号召全校师生或社区的人们一起节约用水,保护环境。 注:这些作业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根据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宗在让学生不光在思想上有触动,还能身体力行,并积极参与到校园乃至社区的 节水宣传行动中去。 【板书设计】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48 / 60 5、一天的生活用水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49 / 60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第 6 课 《污水和污水处理》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污水和污水处理》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单元第二 部分“对生活用水的研究”中的内容之一,教材的编写意图是在学生了解了人们 日常生活对淡水资源巨大需求的情况下,探索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水污染处理的 方法,感受净水的来之不易。教材中的内容主要为三个部分:观察比较自来水和 生活污水、污染源的讨论、污水的处理。 【学情分析】 由于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对身边事物充满好奇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学 习能力。他们活泼开朗,喜欢质疑,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储 备,这对培养他们的积极探索精神和科学思维活动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六年级 学生的环保意识、环保知识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实际有效的教学活动,提升这 些方面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 2、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 过程与方法 做污水净化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充分认识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增加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50 / 60 做污水净化实验,理解污水净化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有关水污染的图片和资料。 学生准备简易的过滤装置(可乐瓶和细沙制作)、生活污水一杯(生活污水可 让孩子们选择既有泥沙,又含有油污或洗涤剂的)、自来水一杯。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图片导入 1、出示“水污染”组图,提问:看到这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或问题? 学生汇报(老师可在黑板上随汇报板书关键词,使后面的学习更有的放矢。) 2、小结:在淡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水污染更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 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探讨水污染的有关问题。 二、观察比较自来水和生活污水 1、谈话:课前老师让各组同学准备生活污水和自来水各一杯。下面,我们 就一起以小组为单位,用已经掌握的观察方法比较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并把你 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2、示图介绍“沉淀”、“过滤”的方法,开展分组实验:要求学生用自己课 前制作的简易过滤装置做净化污水的实验。 3、提问:比较净化前后的水,有什么区别?经过沉淀和过滤,原来的污水 达到自来水的洁净程度了吗? 学生汇报 4、讲述:淡水在自来水厂中除了沉淀和过滤之外,还要加入药物进行灭菌 处理。这样才能符合我们使用的标准。 三、污染源的讨论 1、提问: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哪儿?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51 / 60 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一起完成教材 82 页的网状图。 学生汇报,完成网状图。 2、小结: 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农业的杀虫剂、肥料等,可能来自工业的废水、油污等, 可能来自家庭的洗涤剂、人的排泄物,也可能来自动物的尸体等。由此可见,水 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水最终会流向河流、湖泊,我们的日常生活污水, 最终会影响整个水环境。 那么,如何让我们每天排出的那么多脏水不给水体“添麻烦”呢?建造污水 处理厂就是最主要的措施。 四、污水的处理 1、学生自行阅读教材中的污水处理图。 2、提问:污水处理一般要经过哪几道程序?在每一个环节当中,污水得到 了怎样的处理?使用的是什么方法? 学生思考、汇报 3、归纳,小结:污水的处理是复杂的,一般要通过三种方法(物理方法、生 物方法、化学方法)获得净化。物理方法主要就是一种叫“格栅“的装置分离水 中的杂物和较大的颗粒,杂物有塑料袋、菜叶杂草等;生物方法是通过细菌分解 水中的污物,生物方法是污水处理的核心。化学方法主要是用于消毒,通常的做 法是向水中加人化学药剂一氯,通过它来有效杀灭水中的病源微生物。 污水经过处理,一般可以无害地回归环境,还有一些污水经过处理后,还是 不能作为饮用水,只能作其他用途。因此,我们要特别加强对饮用水源的保护, 饮用水是否洁净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注:如果有条件,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污水处理厂,由技术人员为学生介绍 污水的处理过程,是最理想的。 【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6、污水和污水处理 有害物质 净化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52 / 60 水——污水——干净水 污水处理:污水——沉淀——过滤——消毒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53 / 60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第 7 课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该课是六年级下册《环境与我们》单元的第 7 课。主要内容为考察自然水域。 共分为两部分:一、撰写实地考察的报告并进行实地考察。二、学生进行样本观 察。由于实地考察在户外进行,因此分为两个课时。本节课重点在第二课时的样 本观察上。书本里的样本观察方法主要为感官观察到 ph 测试纸,再到显微镜观 察三种方法。而国家考察水质是有标准的,通过化验,项目超标则水质等级相应 降低。因此,为了方法更加科学,我将实验内容进行调整。通过感官观察再到化 学试剂的检测,用比色卡比色,得出数据,从而对照国家的水质分类表,判断几 类水水,有什么用途?进行初步的实质性水质估。 【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调查和简单交流发现:1、学生认为身边大部分家乡水域的水质已经 收到污染,这些污染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2、人可以通过打捞垃圾、不排放污 水、种植植物来治理自然水域。这两点是学生已经知道的。但治理停留在”喊口 号“层面,而评价水域的水质是否污染的判断方法上,仍有盲区,如:大部分学 生认为干净的水就是没有收到污染的,而判断是否干净的标准则是通过感官观察 到的颜色、浑浊度、是否有杂物以及气味来确定”。部分学生认为“干净”的意 义是通过显微镜观察,水里没有细菌,如果有细菌,那就是污染了。因此,通过 学情分析,对教学内容调整,着重渗透考察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 过程与方法: 1、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2、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54 / 60 1、增强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 2、水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教学重点】 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教学难点】 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课前实地踏勘家乡可供学生考察的河流、池塘或湖泊,选定地点。 2、有关家乡水域状况的录像或照片。 3、采集水样的瓶子,放大镜或显微镜。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制订计划: 1、谈话导入: 家乡自然水域里的水有没有受到污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污染……要真正 了解家乡的环境状况,就要去实地考察,考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这一 次,我们将一起到去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地点就定在****。 2、讨论:考察前我们应做些什么呢?考察时要注意什么?(确立考察主题, 设计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案,注意安全等。) 3、小组讨论制订考察计划。 计划包括这些内容:目的、地点、时间、器材、考察程序、考察内容、人员 分工、注意事项…… 可参考教材 84 面的样稿。 二、实地考察: 1、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取样。考察地点宜离学校较近。考察过程强调纪律。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55 / 60 2、考察时先看水域周围是什么样的环境,有没有废水排放;再看看水的颜 色怎样,水里有没有动植物,水面有没有污染物,最后取一瓶水样,带回学校进 行检验观察。 3、对采回的水样进一步观察。 (1)把水样静置一段时间后,看有没有杂质沉淀下来,杂质是什么? (2)用显微镜检验水中有没有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 三、观察讨论: 1、回学校后,按照教材 85 面的“我的考察报告”提示观察水样,填写报告。 我的考察报告 水域名称 地点 水域周围的环境 有没有污水排到水里 水中生活着什么生物 水面上漂浮着什么杂 物 水质情况 颜色 气味 是否浑浊 水中杂物 其 他 2、与自然水和生活污水比较,判断家乡的自然水域是否已被污染?如果已污 染,分析原因,如果未污染,讨论为什么? 3、请学生就如何保护家乡的水环境提一提建议。可以组织学生撰写相关的 环保小论文。 【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56 / 60 实地考察 自然水域:河流、池塘或湖泊 设计考察方案:目的、地点、时间、器材、考察程序、考察内容、人员分工、 注意事项…… 采集水样 显微镜 我的考察报告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57 / 60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第 8 课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的最后一课。学生在前 7 课比较深入的研究了垃圾问题、生活用水污染问题。本课选择了三个突出的环境 问题,按照危害----原因----对策的结构来阐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 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加深对有关环境问题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 乐观、积极地对待当今世界复杂的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 【教学准备】 配合教学用的录像、照片及其他资料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58 / 60 一、谈话导入: 1、除了垃圾和水污染之外,人类还面临着其他一些环境问题。目前,我们 面临着哪些环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 二、关于大气污染: 1、说一说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简要说说原因。 2、阅读教科书中有关大气污染状况和原因的内容,请学生谈一谈感想。 3、讨论,哪些做法污染大气?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师介绍一些空气质量 好的旅游、名胜地,简要说明那里为什么空气质量好。介绍几个著名的空气污染 严重的城市,并分析其原因。 4、说一说,我自己能做些什么? 三、关于白色污染: 1、出示一些白色污染严重地区的图片,讨论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2、阅读教科书中有关白色污染的内容,谈一谈感想。 3、讨论,我们平时的行为在加剧白色污染吗?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做? 4、人们想出了什么应对措施?比较、认识可降解塑料。教师介绍可降解塑料 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效果。 四、关于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1、欣赏教科书插图中的珍稀动植物。你认识他们吗?请学生介绍他熟悉的珍 稀动植物教师给予补充说明。 2、他们为什么稀少?阅读教科书,了解人类活动对这些动植物生存的影响。 3、人类现在采取了什么措施?教师介绍我国几个自然保护区的情况。 4、讨论,人类的活动对环境起着怎样的影响?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正反两 方面影响。 【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59 / 60 环境问题: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 乐观、积极地对待 现 状 原 因 对 策 大气污染 白色污染 物种灭绝 速度加快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60 / 60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