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2-12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六上语文第四单元14《在柏林》导学案
14*《在柏林》导学案 课题 在柏林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快速浏览课文、精读重点段落,能根据课文内容交流自己的想法。 2.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3.感悟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2.小说如何一步步铺垫将情节推向极致。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课文,搜集有关二战、德国的资料。(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交流预习,课题质疑(用时:5分钟) 1.课件出示,了解二战、德国。出示有关二战的资料,了解“战争”,了解历史背景。 2.组织学生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3.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读了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1.结合预习、看图片介绍二战的简单资料。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遇到的不理解的字、词语,疑惑的问题,尝试为他人解答。 (“嗤”的读音,“后备役”的意思,“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说明了什么;两个小姑娘笑什么;老妇人为什么总数“一、二、三”;结尾车厢里为什么“静得可怕”…… 3.主动思考,提出问题。 1.可以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初步了解战争。 2.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于大家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整理,在全班交流。 3.要引导学生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1.引导学生展开默读活动: 1.展开默读: 二、层层质疑,深入感悟(用时:27分钟) 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能提出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进行汇报,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没有读懂的。 3.引导学生思考: (1)为什么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 个健壮的男子? (2)老妇人的身体状况怎样? (3)两个小姑娘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 (4)车厢里为什么平静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展开想象。 4.引导学生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兵会说什么。 5.出示第3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并思考: (1)从这段话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文? (3)对前文的疑问处,又有了哪些想法?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交流:把读懂的内容向大家做汇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展开思考交流活动: (1)健壮的男子都上战场了。暗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沉重灾难。 (2)老妇人“虚弱而多病”,似乎神志不清。 (3)小姑娘缺乏关怀和同情心。 (4)车厢里平静了,是因为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两个小姑娘一眼。接下来:也许那两个小姑娘被吓哭了;也许老妇人身边的老兵安抚了她,她不再数了;也许有人斥责那两个小姑娘…… 4.默读第2自然段。 根据自己的想象,展开交流。 5.学习第3自然段。 1.引导学生在认真读文的基础上,有所读有所思,并充分交流。 2.分段出示课文,针对每个段落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对文字的留白部分进行大胆的想象。对故事的发展做预测性的猜想,与文本进行碰撞,感受小说带来的深层次的思考。 3.读文要连贯起来进行思考,前后联系,更合理地理解内容。 4.故事的讲述,文本的学习,也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明白这个小故事 表达的意义是重大的,反对战争是全世界人民的心声。 6.再读第3自然段,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老兵说完这段话后,大家是什么反应?两个小姑娘会怎么做? 7.出示第4自然段。请用合适的语气读一读。 8.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大家在想些什么?) 9.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1)学生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交流得到的信息:在战争中这对老人失去了三个儿子,现在老兵要上战场了;他要把疯了的老妇人送去疯人院。 (2)要读出老人的悲伤、无奈、痛苦。 (3)老妇人的“一、二、三”正好是她的三个儿子,老妇人因失去三个儿子而深受打击,精神失常。 6.用合适的语气读第3自然段。结合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进行交流。 7.指名朗读,读时带上自己感悟的语气。 8.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对战争的了解,交流自己的想法。 9.交流,理解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反对战争是全世界人民的心声。 三、感情升华,拓展延伸(用时:8分钟) 1.今昔对比:生活在和平年代 的我们有着怎样的想法? 1.展开思考与交流。 2.快速浏览,谈谈初步的感受。 1.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感想。 现在,有的国家和地区仍然存在战争,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2.向学生推荐《最后的常春藤叶》。 2.只要引导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就可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