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6年级语文教案: 第17讲 课内文言文复习(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6年级语文教案: 第17讲 课内文言文复习(下)

辅导教案 学员姓名: 学科教师: 年 级:六年级 辅导科目:语文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时间 A / B / C / D / E / F 段 主题 第 17 讲 课内文言文复习(下) 教学内容 1.复习课内文言文《吕氏春秋二则》、《桔逾淮为枳》、《螳螂捕蝉》,掌握其中的重要实词。 2.深入理解文章所体现的思想观点,体会文章的内涵和寓意。 教法指导: 1、教师用导入环节,做趣味互动,与学生通过这个故事,找到与课内文言文知识点相关的特点,进行探索思 考。可 PK、讨论,激发学生互动、探索的兴趣。 2、结合上节课课后预习,完成练习。可以合作,生与生相互讨论、探索,也可 PK,谁说的最准确。比一比 谁是答题王!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不惜散尽千金,把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王子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 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 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吕不韦也知道自己的政治资历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 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但怎样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吕不韦为 这件事大伤脑筋,召集门客进行商议。 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名声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 为吴王先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吕不韦认为 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 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 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 个,赏黄金千两。”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的成语便留 传至今。 《吕氏春秋》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哲学、伦理、军事、医学、文学等各方面的庞杂理论体系。《吕 氏春秋》综合诸子百家,总结历史经验,为秦国统一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奠定了思想 基础。行文简短精炼,直击要害,往往用小故事小寓言来揭示道理。 【知识梳理】 教法指导: 1、专题知识梳理模块,请大家采取灵活的策略来处理本部分。由于本讲课程为作文课,吸收和掌握较有难度, 讲解时尽量放慢速度,力求学生都能听懂,可适当延展难度,但不要过难。 2、如遇学生基础好,已经熟知课内文言文的,老师可采用回顾式、分组 PK 式、思维导图式、提问式等方式 进行知识梳理。注意由于学生年龄段不高,知识梳理时尽量多使用一些联想式、图画式和简单、直白的语言, 便于学生理解。 3、注意和学生的交流互动,每个知识点讲完,随时关注到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讲授语言。其余部分, 可根据课堂学生程度和进度,略讲。 一、《吕氏春秋》二则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 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你能说出加点字的意思吗? 过:经过 方:正要 引:拉 善:善于 遽:就 任:处理 悖:荒谬 涉:渡过 遽:立刻 契:用刀刻 止:停下来 求:寻找 惑:糊涂 2、这两篇文章有什么相同之处?(可从针对的错误情况、作者的态度思想、文章结构特点、文章语言特点等 方面考虑) ①针对的错误:以不变的僵化的眼光看待问题 ②作者的态度:批判否定,认为人的思想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③写作思路:先叙述错误可笑的事件,进而指出他们的错误,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④结构特点:先叙事,后议论 ⑤语言特点:通过反问句、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 3、这两则故事有什么不同之处? ①针对的错误:前者是以僵化的眼光看待不同的对象,后者是认为事物是不会发展变化的,以一成不变的眼 光看待同一事物。 ②语言特点:前者设问句,后者双重否定句。 4、你能用自己的语言翻译这两篇文章吗? 有一个想要渡江的人,看见了有人拉着孩子正要投进江中。小孩正在啼哭。经过江上的人问他(把孩子 投进江中的)原因。(他)说:“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即使父亲擅长游泳,(他的)孩子难道就擅长游泳 了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 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 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二、桔逾淮为枳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 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 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你能说出加点字的意思吗? 使:出使 习辞:善于说话 方:将要 为:于 坐:犯…罪 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时 诣:拜访,谒见 曷:同“何” 避席:离开座位 其实:其,代词;实,果实 然:如此 得无:莫非 熙:同“嬉”,戏弄 病:侮辱 2、如何理解“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坐盗。’”中楚王的一系列行为? 楚王赐晏子酒。——早已经密谋要“辱之”,却还“赐晏子酒”,写出楚王虚情假意。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当“酒酣”之时依计行事,说明时机把握得很好。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楚王明知故问,准备发难。 对曰:“齐人也,坐盗。”——无中生有,煞有介事,自欺欺人。 3、“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这里的“视”,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楚王“视”晏子而问,楚王这一“视”,充满着得意的神态,是流露着蔑视的眼光。 4、最后楚王知道自讨没趣了,为什么还要“笑”? 楚王是无可奈何的“笑”,这是苦笑,是尴尬的笑,自嘲的笑,痛苦的笑。 5、如何理解晏子的回答? 晏子说了四句话,第一句,慢条斯理,言在此、意在彼。第二、三句,自问自答。前三句晏子巧妙地暗 暗地打了个比方。第四句,话题一转,直接把这个“比方”抖出:这个齐国的“盗”,就像“橘”,它生于齐 是“橘”(不盗),而生于楚却成了“枳”(使民善盗)。 同为橘,因为生长的区域不同,名称不一样,味道也不一样。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不同的生长 环境:水、土。在文中这是打比方,晏子面对楚王“齐人善盗乎”的一句带有挑衅和侮辱性的问话,针锋相 对,进行了有力的反驳。 6、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楚王侮辱晏子的真正目的是要羞辱齐国。“齐人固善盗乎?”一句泄露了天机。 7、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聪明、机智、善辩。在受到挑衅的情况下仍然有礼有节,不卑不亢,体现了名士风范。 8、你能用自己的语言翻译这篇文章吗?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大臣说:“晏婴是齐国的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如今他正 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在他来的时候,大王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 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做什么的?’(我则) 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接着再)问:‘(他) 犯了什么罪?’(我就)回答:‘(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小官员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 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人?’(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 “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 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子相像罢了,他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 因呢?(是因为)水土不相同啊。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 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三、螳螂捕蝉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 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 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 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1、背景介绍 吴国国君想要攻打楚国,并且告诉左右大臣说:“有人胆敢反对,就格杀勿论!”面对生命的威胁,面对 一触即发的战争,一个少年说了不到八十字就打消了吴王的年头,避免了战争的爆发,拯救了吴楚两国的千 万百姓。 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个故事吗? 吴王决定去攻打楚国,他对左右的人说:“谁敢劝阻就处死谁!”吴王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要劝说吴 王放弃攻楚的打算,但又不敢直说,就拿着弹弓,带着弹丸,一连三天早晨,在王宫后面的花园里走来走去, 露水打湿了衣服,也全不在意。吴王问他:“你这是为什么呢?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少年说:“园中有棵树, 树上有一只蝉,它停在高高的树上欢快地叫着,饮着露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想要吃掉它;螳螂屈 着身子靠近蝉,想捕捉它,却没想到黄雀就在自己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人在树下 举着弹弓瞄准自己。这三个小动物,都力求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它们身后隐伏的祸患。”吴王想 了想说:“你讲的很好!”于是放弃了攻打楚国的打算。 3、文中故事发生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吗? 发生在王宫的后园,有吴王和少年侍从官两个人。侍从官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来劝诫吴王不要攻 打楚国。 4、文中用了哪些词来描写这些动物的动作?说说这些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同学上台演示动作,在此 过程中逐句背诵) 蝉:高居悲鸣,饮露;螳螂:委身曲附;黄雀:延颈欲啄螳螂。 形象生动刻画了不同动物的特点。蝉的习性就是叫声连绵,餐风饮露;螳螂的身体比较柔软舒展,前肢 弯曲,紧贴树枝;黄雀伸长脖子,贪婪地想要啄住螳螂。 5、这篇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如果想正确地认识事物本质,就应该多角度分析问题。不能只贪图眼前利益而忽视潜在的危险。 6、本文和《引婴投江》《刻舟求剑》都属于寓言,寓言有哪些特点? 寓言的基本特征是:借此喻彼、借浅喻深、借动植物喻人等。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 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言的主旨一般在篇末点明。也有的寓意不直接点明,而是让读者自己思 索,自己领悟。 【典型例题】 教法指导: 1、教师引导学生,可以以小测验形式,随堂考察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可以讨论合作,完成题目;也可以生生 PK,比一比谁是答题王! 2、针对学生不会的题型,教师需要趣味解答,也可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进行帮助解答。 橘逾淮为枳 晏子将至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 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 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1、本文选自 (2 分) 2、解释文中的加点字:(2 分) (1)晏子将使.楚 ( ) (2)齐人固.善盗乎?( ) 3、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4、晏子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比喻什么? (2 分) 答案:1、《晏子春秋》 2、(1)出使 (2)本来,原本 3、仅仅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一样。 4、比喻老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盗,一来到楚国就偷盗,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反击楚王“齐国人 本来就喜欢偷盗(齐人固善盗乎)”的羞辱。 【巩固提升】 教法指导: 1、教师引导学生,可以讨论合作,完成题目;也可以生生 PK,比一比谁是答题王! 2、针对学生不会或不熟悉的题型,教师可趣味解释,也可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进行帮助解答。 3、注意:此部分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情况和熟练度,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把控答题的进度,营造出课堂 的紧张度和刺激感。 浦东新区 2012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测试预备年级语文试题 橘逾淮为枳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 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 ‘何为者也?’ 对曰:‘齐人也。’王曰:‘何 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 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1 分) A、将使.楚(出使) B、吾欲.辱之(想要) C、坐.盗(坐着) D、其实.味不同(果实) 10、楚王说“齐人固善盗乎”的用意是 11、给晏子写一句评语 答案:9、C 10、羞辱晏子,讽刺齐国民风不好,百姓善于偷盗 11、参考:机智聪明、善于言辞、爱国、懂得维护国家尊严、有勇有谋 教法指导: 1、教师引导学生,可以以小测验形式,随堂考察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可以讨论合作,完成题目;也可以生生 PK,比一比谁是答题王! 2、针对学生不会的题型,教师需要趣味解释,也可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进行帮助解答。 3、注意难点习题,教师可以设置最佳答案奖,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他们的答案和想法。教师解答时注意引 导学生总结文章的含义和道理。 螳螂捕蝉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 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 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12、下列对“子来,何苦沾衣如此?”的意思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小子来这里,有什么苦恼,要把衣服弄成这样湿。 B、你来这里,为什么要把衣服弄得这样湿? C、年轻人过来,为什么这样痛苦地把衣服弄湿呢? D、儿子过来,有什么苦恼,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 13、下列选项所述的内容与上文不符合的一项是( )(2 分) A、“螳螂捕蝉”与吴王伐荆的利弊关系是一样的。 B、“少孺子”巧用螳螂作比,使吴王恍然大悟。 C、“少孺子”反复在后园弄湿衣服是一种劝谏的策略。 D、“善哉!”是吴王赞美“少孺子”的故事美妙。 14、如果用文中语句来解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的话,它是 “少孺子”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的故事意在 答案: 12、B 13、D 14、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告诫齐王为人 处事时要考虑周全,居安思危,不可以盲目攻打楚国。 (教法指导:组织学生总结收获,可一起讨论总结,也可分别总结分享。主要以学生自我总结为主,TR 进行 引导为辅,为本次课做一个总结回顾;总结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画思维导图、默想回忆、抢答形式等。教 案中给到重难点/易错点等的总结条目。) 1、 请大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边绘画边回忆今天学习的知识点。(画大树型、动物形状等进行梳理都可) 2、请口头总结一下本堂课学到的知识点。 一、 巩固练习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①方磨铁杵,问之,曰: “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②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①媪ǎo,年老的妇女。②卒:完成。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成( ) 去( ) 方( ) 欲( )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 (3)一日曝书画,牧童见之( ) 3、翻译文中横线的句子。 答案: 1、成:完成 去:离开 方:正在 欲:想要 2、(1)老妇 (2)学习的知识 (3)书画 3、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 译文: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 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 “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那老妇人自称 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割肉相啖 齐之好勇者,其一人居东郭,其一人居西郭。卒然①相遇于涂,曰:“姑相饮乎?”觞数行,曰:“姑求 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②求肉而为?于是具染而已③。”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 勇若此不若无勇。 注释①卒然:卒,同“猝”,卒然,即突然。 ②革:更,另。③于是具染而已:于是,在这里;染,调味用 的豆酱。在这里置办点豆酱就可以了。 4、 解释加点字词: 其( ) 涂( ) 姑( ) 子( ) 5、文中表明作者态度的一句话是 6、联系生活实际就“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这一话题谈一点感想。 答案: 1、其:其中 涂:通“途”,路上 姑:怎么 子:你 2、勇若此不若无勇 3、勇敢并不是匹夫之勇,毫无必要地、盲目地舍弃自己的生命;而是在面对困难时无所畏惧,敢于用自己的 生命捍卫信仰。 译文:齐国的好赌勇的人,其中一个人住在城的东郊,一个人住在城的西郊,突然在路上相遇时说道:“喝点 酒怎么样?”酒过数巡,(他们)说了:“弄点肉怎么样?”其中一个人说:“您的肉我的肉都是肉啊,还干吗 要另外找肉呢?”于是准备好了调料,便抽刀互相割肉吃,到死为止。像这样的勇敢,不如不勇。 二、下节课预习 1、下节课主题:《感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2、预习作业: 材料一: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想这首诗大家都学过吧,这首诗里讲得是春季三个月: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又 称幕春);三春泛指春天。喻母爱。唐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正月二月都太冷,三月的阳光相对温暖多了。 这首诗讲了人要懂酵育两个字。只有懂了这两个字人才人更好的发扬,才能有更好的明天,才能体会母 亲的幸苦,这样才能让母亲觉得她这样做是有价值的。一代又一代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后一代也懂得酵育。 我在读六年级的时候,老师给我们上得那一节电影课我一直深深记在心怀,那一次,我们因唱歌不专心, 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人的讲座,刚刚开始一会儿,我们班的女生差不多都昰泪流满面,老师见我们男生没一 个人感动就叫女生回教室,我们继续看,看了一会儿大家都纷纷流泪。 自从那一后,我们多懂得了酵育两个字。一懂得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用处。 材料二: 读书的心得体会 “习惯铸造人格”,若养成良好的习惯便可铸造品德高尚的人格。我喜欢读书,现读书已成为我养成的良 好习惯,我愿意将我的读书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我喜欢读书获得的快乐。因为读好书就像与名人圣贤促膝谈心,聆听教诲,何不充实?读书如与知音闲 聊神侃,心不设防,口无遮拦,何不舒畅?与作者思想碰撞,偶有灵感之花,茅塞顿开,何不惊喜?俗话说 得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博览群书如得知音无数,有知音的理解与共鸣,何不满足?读书者足不出户, 天下大事无一不晓,如何不聪? 如何读书才能乐?必须是不为功名利禄而读,若你是为升官发财而读书定是无乐可言。快乐的读书应是 “乘其兴之所适”。古人云:“读书太乐则散漫,太苦则枯燥乏味。”这两者都可能导致精神偏枯如痴,失去读 书的真乐。读书不能尽信书,也不能沉迷于书中不能自拔。书,各有其趣,各有不足。作者的认识,情绪各 有偏颇。如有的愤世妒俗、慷慨激昂,有的高谈阔论、天马行空。如果长期沉迷于某一类书可能走火入魔, 不能自拔。书能移性情,故君子应博览群书、相互参照,以免偏听不明,情志误谴。读书若信书,不如无书。 读书有乐必有苦,正所谓好书难觅、知音难求。这何尝不是一种痛苦呢?读书之所以苦,是因为你急切 想了解作者思想却往往晦涩难解、意深难测;又因为外界精彩的世界太喧哗吵闹,读书的冷板凳难坐;还因 为与遥远的知音无缘对话或相见恨晚,书友天南海北难相聚。读书成了一种孤独。 读书使我结实了许多知音,从书中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预习问题讨论】(预习问题分为可选和必选,根据学生程度进行选择,第 1 题建议中等程度偏下学生,第 2 题建议中等程度学生,第 3 题建议优等生。注意:第四题是必选题) 1、熟读材料,说一说,这两段材料的特点?□必选□可选 2、这两段材料都通过阅读获得了哪些感悟,总结一下。□必选□可选 3、除了阅读可以给我们带来写作感悟,还有哪些可以让写作有感而发?□必选□可选 4、找出一篇你所看过的文章,分享给大家?(类型、题材不限) 预习札记 预习分享主讲人: 是否进行资料检索?是 否 是,检索渠道是,检索反馈 否,为什么呢?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