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2-11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同步导学案》人教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第三课时 成正比例的量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第三课时 成正比例的量 1、 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 2、 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图像。 3、 重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 知识导入 数学课上,老师拿出一个量杯,一个玻璃杯,一把尺子,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一听做实验,大家立刻来了精神,都想到讲台上跃跃欲试。 老师让红红用量筒量出50毫升的水倒入玻璃杯中,让明明量出杯中水的高度,明明量得水高为2厘米。 老师说:“再加入50毫升水,看水面会有什么变化?”在红红往玻璃杯中加水的过程中,大家看到水面缓缓地上升,明明量了量水面上升到4厘米。 老师又说:“如果再加入50毫升的水,大家猜猜水面的高度为多少呢?” 大家异口同声:“6厘米。”果然如大家所料,红红又加了50毫升水后,明明测得水高为6厘米。 老师说:“继续猜想,如果我把加到200毫升、250毫升、300毫升,你们知道水的高度是多少厘米吗?” “知道,太容易了…… 老师说:“是呀,通过刚才的实验,大家发现了什么?” “我发现水的高度随着水的体积的增加而升高。” “我发现水的体积与水的高度的比值相等。” “我发现…..” 老师微笑着说:“数学需要同学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不错,水的高度和体积正是因为具有同学们发现的这些特点,所以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是正比例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和特征。” 知识讲解 知识点一:正比例的意义 高度/㎝ 2 4 6 8 10 12 体积/㎝2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底面积/㎝3 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分析:首先计算相应的底面积,完成表格。根据“底面积=圆柱的体积÷高”来计算,将计算出的数据填入表格。 高度/㎝ 2 4 6 8 10 12 体积/㎝3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底面积/㎝2 25 25 25 25 25 25 然后观察比较表格中的数据,探究水的体积和高度的变化规律。 解析: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点拨: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在例1中,体积和高度成正比例关系,体积和高度是成正比例的量。 如果用字母χ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k(一定)。 知识点二:正比例关系的判断方法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分析:根据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我们要找的两种量必须是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然后看一下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是否一定,若一定,这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否则就不是成正比例的量。 解析:如果长方形的宽一定,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成正比例;铅笔的单价一定,铅笔的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水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例…… 点拨: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的方法:先找变量(找相关联的量);再看定量(两种量的比值是否一定);最后作出判断。 知识点三:正比例图像的特点 分析(2):图像中横轴上的数据表示水的高度,纵轴上的数据表示水的体积,例1表格中的每一对数据都可以用一个点来表示。在横轴上找出高度是7cm的点,再找出与这个点相对应的纵轴上的数(在150和200中间);同理,在纵轴上找出225的点(在200和250中间),再找出与这个点相对应的横轴上的数(在8和10中间)。 解析:(1)①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②图像中横轴上的数据表示水的高度,纵轴上的数据表示水的体积,例1表格中的每一对数据都可以用一个点来表示。 ③从图像上可以直观地看到水的高度与体积之间的变化情况,即高度增加,体积也随着增加。 (2)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cm,水的体积是175㎝3;体积是225㎝3时,水的高度是9cm。 点拨: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从图像中,可以直观看到两种量的变化情况,不用计算,由一个量的值可以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知识探究 1、正比例的意义 (1)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2) 如果用字母χ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k(一定)。 例 根据下表中火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判断这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时间/时 1 2 3 4 5 6 7 路程/千米 90 180 270 360 450 540 630 解析:因为90÷1=180÷2=270÷3=360÷4=450÷5=540÷6=630÷7=90,每组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值都相等,所以火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正比例关系的判断方法 (1)先判断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是不是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 (2)再判断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是否一定,若一定,这两种量就成正比例关系;否则就不成正比例关系。 例 判断下列各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1)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2)已行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 解析:因为“单价=总价÷数量” 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 “已行的路程+剩下的路程=全程” 已行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不成正比例。 易错辨析 题1 判断:圆的面积与半径成正比例。(√) 辨析:由圆的面积公式S=πr2可得=πr,显然πr不是一定的,所以圆的面积与半径不成正比例,与r2成正比例。 正解:(×) 题2 判断: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成正比例。(√) 辨析: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但是=边长,边长不是一个定量,所以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不成正比例,与边长的平方成正比例。 正解:(×) 1、填空 一房间铺地面积和用砖数如下表,根据要求填空. 铺地面积(平方米) 1 2 3 4 5 用砖块数 25 50 75 100 125 (1)表中( )和( )是相关联的量, ( )随着( )的变化而变化. (2)表中第三组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是( ),比值是( );第五组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是( ),比值是( ). (3)上面所求出的比值所表示的的意义是( ),铺地面积和砖的块数的( )是一定的,所以铺地面积和砖的块数( ). 2、判断. (1)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成正比例.( ) (2)大米的总量一定,吃掉的和剩下的成正比例.( ) (3)圆的半径和周长成正比例.( ) (4)分数的分子一定,分数值和分母成正比例.( ) (5)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成正比例.( ) 3、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平行四边形的高一定,它的底和面积. (2)被除数一定,商和除数. (3)小明的年龄和他的体重. (4) 拖拉机每天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与天数。 根据a . b=c,请分析哪个量一定时,另两个量成正比例。 分析: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如果两种量的比值一定,那么这两种量成正比例。由a . b=c,可得=b或=a。 解析:当a一定时,c和b成正比例;当b一定时,c和a成正比例。 点拨:解此类题型的关键要把关系式变形为其中两个量求比值(商)的形式,再判断。 练习:根据“速度×时间=路程”,请分析哪个量一定时,另两个量成正比例。 参考答案 课时练习 1、(1)铺地面积 用砖块数 用砖块数 铺地面积 (2)75:3 25 125:5 25 (3)每平方米用砖的块数 比值 成正比例 2、(1)√ (2)× (3)√ (4)× (5)√ 3、(1)成正比例。 =高(一定) (2)不成正比例。 因为商和除数的乘积一定,但比值不一定。 (3)不成正比例。 小明的年龄和他的体重不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4)成正比例。 =每天耕地的公顷数(一定)。 拓展提升 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正比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