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 6年级所学古文大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语文 6年级所学古文大全

‎    小学语文1-6年级所学古文大全 一年级上 ‎1.鹅唐     唐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①咏鹅,指用诗词来赞美鹅。相传这首诗是诗人七岁时写的。诗中生动地描 绘了鹅在水上悠然自 在地浮游的样子,表现了小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②注释: a.曲项:弯弯的脖子。b.拨:拨弄,推动。c.歌:鸣叫。 ③诗意: 水上浮着一群鹅,脖子弯弯对天欢歌。白白的羽毛浮动在碧绿的水面上,红红的脚掌拨弄 着清清的水波。 ④作者:骆宾王(约619~687)唐代诗人。字观光,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朝初期的诗 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2.锄禾      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①中心思想: 这首诗描写了农民在烈日下挥汗锄禾的情景,说明人们吃的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 都是农民的汗水换来的,告诉人们要尊重农民的劳动,珍惜每一粒粮食。 ②注释: a.锄禾:在庄稼地里锄草、松土。b.当午:正当中午。c.餐:饭。皆:都。 ③诗意: 阳正当头顶,农民仍在地里锄草、松土,他们的汗水一滴一滴都洒到了禾苗下面的泥土里。有谁 知道我们盘子中的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历尽千辛万苦,用汗水换来的啊! ④作者: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 3.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①中心思想:静夜思,在宁静的夜晚思念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客居外地,在一个深秋的月夜辗转 难眠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久别的故乡浓浓的思念之情。全诗只用寻常口语,形象好记,词浅情 浓,是李白诗歌中流传最广的一首诗。 ②注释: a.床:古代一种可坐可卧的家具。b.霜:附着在地面或植物上面的微细冰粒,是接近地面的水蒸气冷至摄氏零 度以下凝结而成的。c.举头:抬头。d.思:思念,怀念。 ③诗意:床前洒满了明亮的月光,我还以为是地上的一层秋霜呢。抬起头来凝望明月,低下头不 由地思念起久别的故乡。 一年级下 4.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①中心思想:春晓,春天的早晨。这首诗写的是春天里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春光 的喜爱以及对春花被风雨摧残的怜惜之情。 ②注释: a.春晓:春天的早晨。b.眠:睡觉。不觉晓:感觉不到天亮。c.闻:听到。d.来:传来。 ③诗意:春天睡觉真舒服啊,不知不觉天就亮了,窗外,鸟儿的鸣叫声随处都能听到。依稀记得夜里 曾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又有多少美丽的花儿在风雨中凋落。 5.村居     高鼎 清代诗人。‎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①注释: a.拂堤:形容杨柳枝条很长,下垂着,像 是抚摸着堤岸。 b.醉:作动词用,即迷醉于。 c.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的雾气。 d.纸鸢:鸢:一种鹰;纸鸢即风筝。 ②译文 绿草茂盛,黄莺飞舞,正是二月早春,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乡间的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一个个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是早春二月的明媚景色。前两句描写江南二月里的自然风光,用一个“拂”字,一个“醉”字,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后两句叙写了儿童 们放学归来放风筝的情景,刻画出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也映衬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6.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①中心思想:这首诗通过对一个牧童骑牛、唱歌、捕蝉的描写,表现了农村孩子的天真活泼。 ②注释:   a牧童:放牛的孩子。b.林樾(yuè):泛指树林。c.樾:路旁遮阴的树。意欲:打算。d.鸣蝉:鸣叫着的知了。e.立:站。 ③译文 牧童骑着黄牛,清脆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他因为打算抓树上叫着的知了,忽然闭住嘴站了起来 ‎7.小 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①注释: a.泉眼:泉水的出口。 b.惜:爱惜。 c.细流:细小的流水。 d.照水:倒映在水面。 c.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d.尖尖角:指刚出生的、紧裹着的嫩小荷叶尖端。 ②译文: 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 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③名句赏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 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 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 二年级上 ‎8.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①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9.<<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译文: 通向山间的小路弯弯斜斜,远远望去白云漂浮的峰顶还有居住得人家.因为爱枫林的美丽我停车观 赏,那经霜的枫叶赛过了春天的花.   10.《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①注释: a.鬓毛摧: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 ②译文: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 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 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11.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①译文: 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 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②注释:   a.踏歌:边唱歌边用脚踏地作节拍。 b.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 ‎ ‎③背景: 公元七五五年,李白因受排挤离开长安,十年来游遍大江南北,每到一个地方,广泛交结朋友,汪伦就是其中一个。这首诗写于诗人与汪伦离别之际。汪伦脚踏地打着拍节,为李白送行。看到这种场面,李白激动地流下了热泪,当场写下了《赠汪伦》这首诗作为感谢。 这首小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赞颂了真挚、深厚的情谊。妙处在于结句的比物手法的运用,将无形的情谊转换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自然而耐人寻味。 ④作者:李白 (701-763),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 二年级下 ‎12.草(原来题目是: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①注释: a.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按惯例要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b.古原:古原野。 c.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d.枯:枯萎。 e.荣:茂盛。 f.远芳:草香远播。 g.晴翠:阳光下翠绿的野草。 h.王孙:本指贵族后代,这里指离定远游的友人。 i.萋萋:青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②译文: 茂盛的野草长在古原上的野草多么茂盛,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熊熊野火不能将它烧尽,春风吹过它又重新获生命。‎ ‎③作者: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 ‎13.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①注释: a.代酿酒中心,政府在新市设酒税官,由朱熹之子朱塾担任。杨万里迷恋新市西河口林立的酒。痛    饮大醉。留住新市徐公店。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的酒店名。 b.篱落:篱笆。 c.径:小道。 d.阴:树阴。 e.急走:快速奔跑。 f.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d.黄蝶:黄银色的美丽的蝴蝶。 ②译文: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们奔跑着,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 ③作者:李杨万里(1127-1206年),汉族,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吉水县)人。南宋杰出的诗人。 14.望庐山瀑布        唐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①注释: a.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我国名山之一。 b.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c.紫烟:指日光照射的云雾水气呈现出紫色。 d.银河:又称天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g.九天:九重天,形容极高的天空。 ②译文: 译文 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 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 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 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 ③作者:李 白(701-763),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 ‎15.杜甫<绝句>赏析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①译文: 成对的黄鹂在新绿的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青天上自由飞翔。凭窗望去,西山千秋雪景好像是 嵌在其中的一幅画,门外停泊着来自东吴,畅行万里的船只. ②描写: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雪、船六个景物。 ③作者: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 三年级上册 ‎16.<<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①注释; a.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b.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c.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d.篱落:篱笆。 ②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 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③作者:叶绍翁 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叶氏。生卒年不详。 1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词全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注释 a.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b.忆:想念。c.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d.异乡:他乡、外乡。e.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f.逢:遇。g.倍:格外。h.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 i.茱萸(zhū yú ):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②译文: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18.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①译文: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②注释: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楚江;长江 ③作者:李 白(701-763),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 19.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西湖美景            (宋)苏轼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①作者简介 苏轼(1038~1102),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眉州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天,人们到西湖也一定会想起苏轼这一首诗。 ②译文: 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 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施,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③注释: a.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b.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与三点水的“蒙”通用):细雨迷茫的样子。 c.亦:也。d.奇:奇妙。 e.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f.总相宜:总是很合适。g.方好:正显得美 三年级下册 ‎20.《咏柳》 ①作者: 贺知章,唐朝诗人。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其排行第八,人称“贺八”。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②注释 : a.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本诗描写的是垂柳。 b.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c. 妆成:装饰,打扮。 d.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 ‎ ‎    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e.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f.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g. 二月:农历二月,正是初春时节。 h.似:好像,如同,似乎 ②文译: 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③名句赏析——“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1.诗词 春日         宋·朱 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①注释: a.春日:春天。b.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c.寻芳:游春,踏青。d.泗水:河名,在山东省。e.滨:水边,河边。 f.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g.东风:春风。h.光景:风光。 ②作者: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字元晦(huì),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③译文:   我选择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东风的面貌,东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22.亡羊补牢 ①内容: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②出 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③知识: 近义词 知错就改 反义词 时不我待、知错不改 造句 我们发现错误的时候要及时改正,像亡羊补牢一样.‎ ‎23.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①译 文 今天我来的时候,遇见有个人要出远门,他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到楚国去的路!”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到楚国去的路。”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这几样东西越好,反而会离楚国越远。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目标在南而行动却向北。 ②字词解释 a.见人于大行 大行(háng):大路。也有解释为太行山。 b.方北面而持其驾 方:正在。 驾:车。 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 c.将奚为北面 奚为:何为,做什么。 d.吾御者善 御者:车夫。 善:技术好,善于 ‎ e.中道而反 中道: 半路 f.头尘不去 去:弹下身上的尘土    此数者愈善 数:几个,几样 g.曰:“吾用多 用:路费 e.辕”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 ③寓 意 : 文章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以上史事,形成成语“北辕适楚”,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习惯说作“南辕北辙”,并引申出另一个成语“背道而驰”,意义和“南辕北辙”相同。 “南辕北辙”这则成语的“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南辕北辙说明了做事不能背道而驰,要切和实际情况。‎ ‎24.《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宵,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①背景: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②注释: 乞巧 :农历七月初七 古代节日。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碧雪 :浩瀚无际的晴天。 ③译文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线几万条。”----,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 “穿尽红丝线几万条”---牛郎织女一个爱情的传说流传至今,无数条红线牵动无数美满的家庭。‎ ‎25.嫦娥       唐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①注释: a.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 b.《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c.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d.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e.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②译文: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 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 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③中心思想:嫦娥窃药奔月,远离尘嚣,高居琼楼玉宇,虽极高洁清静,然夜夜碧海青天,清冷寂寥之情固难排遣;‎ 四年级上册 ‎26.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①作者: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②注释: a.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b.缘:因为。 c.此山:指的是庐山。 d.题    书写,题写 e.横看:从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f.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③译文 正看庐山,高岭横空;侧看庐山,峭拔成峰;远近高低,形象各异。 为什么总看不清庐山真面目呢?恐怕只是因为自身在这山中的缘故吧!‎ ‎27.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①译文: 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怀疑会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经临近,布做成的衣衫,最普通的帽,简朴的古风仍然存在。 从今日起,如果可以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农家朋友柴门。 ②注释: a.腊酒:一年腊月酿制的酒。 b.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 豚:猪,诗中代指猪肉。 c.山重水复:一重重山,一道道水。 d.柳暗花明:绿柳繁茂荫浓,鲜花娇艳明丽。 e.箫鼓:吹箫打鼓。 f.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g.若许:如果这样。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h.无时:随时。叩(kòu)门:敲门。 i.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祈求丰收。‎ ‎28.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 ‎①注释: a.、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黄鹄矶,背靠蛇山,俯临长江,雄伟壮观。 b、之:往,去。 c、广陵:扬州的旧名。 d、故人:老朋友。 e、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f、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g、下:沿江顺流而下。 h、尽:消失。 i、惟见:只能见到。 j、天际:天边。 ②译文: 老朋友离开西边黄鹤楼,在明媚的春天里去往扬州。孤帆远去在水天尽头,只见长江向天边奔流。 ③名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两句叙述友人顺江东下扬州的情形,“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寺流露了出来。 后两句着意描写友人“西辞”,一片孤帆,伴着诗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诗人却仍伫立楼头,凝眸远望,不愿离去。诗中没一个字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在诗人笔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④创作背景: ‎ 关于黄鹤楼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 ,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⑤作者 李白 (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又称为“诗仙”.‎ ‎29.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①译文: 渭城里早晨的雨润湿了平日小路上轻微的浮尘,客舍旁边一片青翠,嫩柳色绿清新。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向西而行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②注释: a.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朝雨:早晨的雨。浥:润湿。 b.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c.裛(yi意):沾湿。 d.阳关: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因处玉门关之南而得名。 e.更尽:再饮完 四年级下 ‎30.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①注释: a.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 b.尽:没有了。 c.厌:厌弃,厌烦。 ② 译文: 群鸟高飞,绝尽踪影,一片孤云独自悠闲地飘浮而去我伫立在山顶,注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我,彼此久看不厌。‎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静”是全诗的血脉。“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31.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①译文: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②注释: a.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b.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c.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 d.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e.磨时照物不清楚。 f.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g.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③ 译文: 洞庭湖的水色和秋天的月色交融在一起,互相辉应,显得多么和谐。无风的湖面平静得如一面没经过打磨 的铜镜。从远处看,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就好像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32.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①译文 :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②作者: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③选自: 原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春去也》,自唐代白居易作《忆江南》三首,本 调遂改名为《忆江南》。《金奁集》入"南吕宫。 ④注释: a.谙:熟悉 b.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c.蓝:蓝草,叶子可以提炼蓝色的染料。这里用蓝草的颜色形容江水的深和清澈。‎ ‎33.乡村四月      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①译文: 一条小河中流淌在碧绿的山间, 细雨微风中杜鹃在欢快地歌唱。 乡村四月里人们是多么忙碌, 才侍弄完蚕桑又开始了插田。 ②顺序: 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 忙 ③作者: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南宋诗人,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并称“永嘉四灵”。其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 ④注释: a.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 b.子规——杜鹃鸟。c.才了——刚刚结束。. d.山原-----原野和山陵 e.蚕桑---种桑养蚕。f.了--- 结束 ‎34.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出耘③田夜绩麻④,村庄儿女各当家⑤。童孙⑥未解⑦供⑧耕织,也傍⑨桑阴⑩学种瓜。‎ ‎①译文: 白天锄草夜间搓捻细麻, 农家男女没有片刻闲暇。 小孩子不懂得耕田织布, 也靠在桑阴下学着种瓜。 ‎ ‎②注释 : a.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b.耘田:在田间锄草。 c.绩麻:把麻搓成线。 d.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e.未解:不懂;不知道。f.供:从事,参加。 g.傍:靠近。 h.桑阴:桑树的树阴。‎ ‎35.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①注释 a.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b.白鹭:一种水鸟。 c.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d.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e.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②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展翅飞翔,桃花正在盛开,春水初涨,鳜鱼正肥美。 我戴上青色的斗笠,披上绿色的蓑衣,正值斜风拂面,春雨如丝,正好垂钓,用不着回家。 ③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④作者: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⑤文章选自:《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剌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渔歌子》‎ 四年级下册 ‎36.《纪昌学射》 ①译文: 这则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讲的是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一一照做。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①译文:甘蝇,是古代一个善于射箭的人,他一拉弓野兽就会倒地,飞鸟就会落下。甘蝇的一个弟子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但他射箭的本领却超过了他的师傅——甘蝇。 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我们再谈射箭。”纪昌回到家里,仰面倒下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用眼睛注视着牵挺练习不眨眼睛。练习两年之后,即使是锥子尖刺到他的眼眶里,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纪昌把自己练习(不瞬)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啊,接着要学会视物才行。要练到看小物体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大物体一样容易,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尾巴的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口,朝南面远远的看着它,十天半月之后,看虱子愈来愈大了;三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么大。转过头来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纪昌便用燕国的牛角当弓,用北方出产的篷竹作为箭杆,射那只悬挂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心,但牦牛尾巴的毛没有断。 纪昌把自己练习(视物)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地抬高脚踏步,跺着脚,拍着纪昌的胸膛,说:“你已经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 ②注释 a而巧(过)其师。过:超过 。技艺又超过他的师傅。 b.虽)锥末倒眦。 虽:即使 。 句译:即使用锥尖刺(纪昌的)眼皮或即使是锥子尖刺到他的眼眶 里 。 c..视(微)如(着) 微:细微 。 着:明显 。 句译:看细微的东西像大物一样容易。 d.而悬不(绝) 绝:断 。 句译:而拴虱子的毛却没断 。 视小如大,视微如著 看小物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大物一样容易 。 e.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 十天过后,(虱子在纪昌眼中)渐渐变大;过了三年,感觉像车轮一样大了。 ‎ f.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不瞬:不眨眼。 g.偃卧:仰面躺下。‎ ‎37.《扁鹊治病》 ①文意: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 ②体会: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学习这篇寓言: 一是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               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③人物:蔡桓公---固执 扁鹊---医德高尚; 体会:生活中,我们也要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克服。 五年级上册 ‎38.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①译文: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中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呵,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 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②注释: a.泊:停船靠岸。 b.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c.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d.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e.数重:几层。 f.绿:吹绿了。 g.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h.何时:什么时候。 ③中心思想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39.秋 思       唐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①译文: 一年一度的秋风, 又吹到了洛阳城中, 催我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 捎信人即将出发, 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 赶快再添上几句, 说不尽的心事, 无奈太匆匆。 ②注释: a.意万重:形容表达的思念很多 b.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  c.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d.复恐:怕这封信的内容不够多,说不尽.‎ ‎40.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①注释 :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 a.榆关:即今山海关 ‎ b.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c.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d.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e.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f.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g.故园:故乡 h.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②译文: 诗意:爬山走一程,涉水走一程,朝着关外山海关那个方向 走,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千家万户都点起了灯火.风一阵阵,雪一阵阵,嘈杂的声音打碎我思乡的心和未做完的梦,而在故乡的家园却没有这种杂乱的声音. ③作者: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 ‎41.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10月 ‎①译文 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 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五座大山蜿蜒荡起细小的波浪, 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 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 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②注释 a.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b.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c.五岭:指五座山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这五座山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d.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小浪花。 e.乌蒙:指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f.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g.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h.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i.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g.大渡:指大渡河。 k.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l.岷山:在四川、甘肃交界的地方。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m.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n.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五年级下册 ‎42.牧童        唐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①译文: 在绿草如茵的郊野,一个孩子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在那里放牛。天晚了,他骑着牛回家,偶尔拿出竹笛迎着晚风,吹出几支悠扬的曲子。回到家里,饱饱地吃一餐晚饭。天近黄昏,他连蓑衣也不脱,就露宿在明亮的月光下面。 ②注释 a.横野:辽阔的原野。 b.笛弄:吹笛 c.卧月明:睡在月光下。d.铺:铺开。e.弄:逗弄。f.饱饭:吃饱了饭。g.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h.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③牧童改写成短文 瞧!一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草,仿佛铺在地上似的!风轻轻的吹着小草发出“沙沙沙”的响声。 侧耳倾听晚风中美妙的牧笛声。 早上太阳露出半边脸的时候,牧童就拿着自己的笛子,上山放牛去了,他坐在牛背上吹着笛子,哼着小曲。快乐地在草地上奔跑,无拘无束,没有任何烦恼。直到玩累了,就躺在绿油油的草地上,看着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和和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鸟,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43.《舟过安仁》        宋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①译文: 两个儿童坐在一只如扁舟般的小船上,奇怪的是他们在船上却不用篙和棹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②注释 : a.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b.棹:船桨。c.怪生:怪不得。d.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e.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③舟过安仁(改写)---短文 在湖南省东南部,有一个地方叫安仁县。 春天来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宋代诗人杨万里乘船去那里游玩。来到安仁,杨万里马上喜欢上这个了地方,这里万物复苏,鸟语花香,湖光山色,美呀! 在这迷人的景色里,杨万里听到小孩的欢声笑语,不禁向四周张望,发现在不远的河面上的一叶渔船上,坐着两个很可爱的小孩,一个穿红肚兜,机灵鬼怪;另一个稍大一点的小孩,穿着短衣短裤,在撑着船儿慢慢地前进。过了一会儿,船儿徐徐地停了下来,大一点的小孩收起竹篙,又停了船浆,船不动了。杨万里觉得很奇怪,心想:他们在干吗呢?这时,他发现一个小孩撑起了一把伞,但是天气晴朗,并没有雨啊,这让杨万里很纳闷:不知道他们想干啥呢?百思不得其解。杨万里禁不住问他们:“你们张伞在做什么呀?”小孩回答:“我们想省点力气,让风带着船儿向前走,在利用风力呢,风吹了伞,就能带着船儿走啦,嘻嘻!” 杨万里这时才恍然大悟,叹道:这两个小孩真聪明呀 44.清平乐(yuè)·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wú)赖,溪头卧剥莲蓬。‎ ‎①译文: 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潺潺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一对白发老夫妻亲热地坐在一起用吴地方言聊天。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编制鸡笼;最有趣的是三儿子调皮可爱,躺卧在草地上剥莲蓬吃。 ②注释 : a.翁媪(ǎo):老翁、老妇。 b.亡(wú)赖:指顽皮、淘气是爱称,并无贬意。c.清平乐:词牌名,“乐”读 yuè。(多音字)d.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e.茅檐:茅草搭的屋子。f.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g.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h.锄豆:在豆田里锄草。i.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③清平乐.村居 改造成短文 (故事) 午后,我怀着悠闲的心情慢慢地散步,无意间看到了一座又低又小的茅屋。茅屋后面有一棵棵苍翠挺拔的竹子,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峦,透露出乡村恬静的气息。茅屋旁有一条小溪,河水清澈透明,河里的游鱼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在阳光的照耀下,河面显得波光粼粼。一阵微风吹过,河面泛起了一圈圈涟漪。溪面上有几朵美丽动人的荷花,有的完全盛开;有的含苞待放;还有的似放似没放。白里透粉, 粉里透红,像一位位面带轻纱的羞涩少女。小溪旁有一丛丛青翠欲滴的小草,长得十分茂盛,在小溪、荷花的衬托下,更显得碧清可爱。 茅屋前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他们刚刚喝了一些酒,从他们红彤彤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略带醉意,靠在一起,用吴地的方言一起亲热的交谈,旁边的二儿子还不时插上几句嘴哩! 老夫妻的大儿子正在小溪的东边,豆地里辛勤地锄草,干得多么卖力呀!而二儿子也并没有闲着,正在用竹草细心地编织着鸡笼,十分专注。而尚未成年的小儿子呢,干不了什么事,只能趴在小溪边一边调皮地逗着游鱼,一边剥着莲蓬吃,摇着小脚的样子真令人喜爱! 多么幸福的家庭啊!我深深地陶醉了,呆呆地站在哪儿,久久不愿离去…‎ ‎45.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停顿的地方   梁国 / 杨氏子/九岁,甚 / 聪惠。孔君平 / 诣 / 其父,父 / 不在,乃 / 呼儿出。为 / 设果,果 / 有杨梅。孔 / 指以示儿 / 曰:“此 / 是君家果。”   儿 / 应声答曰:“未闻 / 孔雀 / 是夫子 / 家禽。” ①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②注释 :    a.梁国:郡的名称,在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b.惠:同“慧”,智慧的意思。c.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为人正直,有好的名声。d.其父:他的父亲。其,他。e.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孔君平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f.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g,此是君家果。h.此:这;i.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j.未闻:没有听说。k.未:没有.l..夫子家禽:您家的鸟。m.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n..禽:鸟类。o.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字。 p.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q.设:摆放,摆设。r.甚:很s.谐:拜见 t.乃:就,于是 u.示:给......看 v.曰:说 ③选自:《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46.晏子使楚 ‎①译文 晏子出使楚国。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洞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严肃地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不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贤能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婴是最没有才能的人,所以当然出使到楚国来了。”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消息,便对手下的人说;“ 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在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人是干什么的?’我们就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又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回答说:‘犯了偷窃的罪。’” 晏子到了,楚王赏赐晏子酒。当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楚王说:“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郑重地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南就是橘,生长在淮北就是枳,它们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的果实的味道却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来到楚国就偷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会使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②主人公简介: 晏子,(公元前-500年)名婴,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夷维(山东高密)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③注释 a.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别国。后面的两个使字,一个作名词即使者,一个作动词即委派。 b.短:长短,这里是人的身材矮小的意思。 c.延:作动词用,就是请的意思。 d.傧者:傧,音宾。傧者,就是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 ‎ e.临淄:淄,音资。临淄,地名,古代齐国的都城,在现今山东省。f.闾:音驴,古代的社会组织单位,二十五户人家编为一闾。三g.百闾,表示人口众多。h.袂:音妹,就是衣裳的袖子。 i.踵:音种,就是人的脚后跟。j.命:命令,这里是委任、派遣的意思。 k.主:主张,这里是规矩、章程的意思。后面的主字,是指主人、国君。 l.不肖:就是不贤,没有德才的人。 ④中心思想: 这个寓言故事,表现了晏子的机智敏捷、能言善辩的才干,同时也表现了他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尊严的可贵品质。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懂得: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⑤关联: 晏子使楚中的三个成语 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指的是:<举手成云> 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指的是:<挥汗如雨> 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指的是:<摩肩接踵 >‎ ‎⑥晏子使楚 剧本 第一场 开幕:(春秋时期,齐国) 齐王:晏子,本王想派你去访问楚国,楚国现在很强大,你争取让楚国和我们结成盟国。 晏子:是的,大王,我一定不负你的重托。(跪地) (楚国大殿,一大臣来报) 大臣:报告大王,齐国将派晏子来访问我国。 楚王:哼,小小齐国胆敢访问我泱泱大国,看我怎么羞辱使者。 (众大臣哈哈大笑,然后在一起窃窃私语) 第二场 (楚国城门,两武士手持长刀站岗,大臣等候晏子。城门紧闭。) 晏子:(走上前去)见过大人。 大臣:使者,这边请。(手指“狗洞”) 晏子:(朝着大臣,不紧不慢地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大臣退,与楚王窃窃私语。) 大臣:(来到晏子面前)使者,请。(手指城门,武士开门) 第三场 (楚国大殿) 晏子:(抱手,行跪拜礼)见过楚王。 楚王:(冷笑)难道楚国没人了吗? 晏子:(严肃地)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楚王: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晏子:(为难地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 楚王:(不屑地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 晏子:(拱了拱手)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楚王:(陪笑)今晚我设宴招待使者。 (众人下) 第四场 (楚国大殿,众人坐在酒桌旁)(大家说说笑笑) (两个武士押着一个犯人,从堂下走过) 楚王:站住,(武士停)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 (犯人反抗,一武士将其制服,让其跪下。另一武士跪地回话。) 武士: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 楚王:(朝着晏子,笑嘻嘻地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 ‎ ‎(楚国大臣得意地大笑) 晏子:(面不改色)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楚王:(赔笑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晏子:(拱手)哪里?其实,敝国想与贵国结成盟国,不知大王意下如何? 楚王:(笑)好,那我们两国就此结成盟国吧,从此一同对付敌人吧。 (众人笑,举杯,做饮酒状。随后退下)‎ 六年级上册 ‎47. 诗经·采薇赏析(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yù)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①注释   a.思:语气助词。 b.霏霏:雪花飞舞的样子。 c.雨:下的意思 d.昔:从前 e.矣:(语气助词) f.依依: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g.菲菲:雪花飞舞的样子。    ①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②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写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进追昔,回想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执政的前夕, 后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厌恶。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 48.《chūn yè xǐ yǔ》   《春夜喜雨》    táng dù fǔ      唐 杜 甫   hǎo yǔ zhī shí jié , dāng chūn nǎi fā shēng.   好 雨 知 时 节, 当 春 乃 发 生。   suí fēng qián rù yè , rùn wù xì wú shēng.   随 风 潜 入 夜,润 物细 无 声。   yě jìng yún jù hēi , jiāng chuán huǒ dú míng.   野 径 云 俱 黑,江 船 火 独 明。   xiǎo kàn hóng shī chù , huā chóng jǐn guān chéng.   晓 看 红 湿 处,花 重 锦 官 城。‎ ‎①注释 a.好雨: 指春雨。b.乃: 就,马上。c.发生: 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d.潜: 暗暗地,静悄悄地。 e.润物: 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f.野径: 田野的道路。g.俱: 全,都。h.红湿处:花沾上雨水变得沉重。红,花。l.花重: 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垂下来。m.锦官城: 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n.官驻此,故名。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o.江船:江面上的渔船。p.独:独自,只有。q.晓:早晨。 ②译文: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 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 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 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 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③作者: 杜甫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祖藉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巩义),世称杜工部、杜拾遗,‎ ‎49.西江月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①译文:: a.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酒落山前。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b.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鹊儿,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 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 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 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 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 跑到溪头转弯处, 嘿, 茅店不就在眼前么? ②注释 a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 b.“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c.别枝:斜枝。d.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e.西江月:词牌名 f.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h.见:同"现" ③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以恢复为志。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代 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 稼轩诗文抄存》。《全宋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 ‎50.天净沙.秋      元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①译文: 天边是夕阳和稀疏的晚霞,不远处是一个孤零零的村落,我一眼望过去,只看到夜幕将要来临前的一点薄雾笼罩着的几棵老树和它身上栖息的乌鸦。不远处飞来一只孤雁,它那因为飞得较高而投射下的小小影子映在地面上,我随着它的身影望去,远方是一片青色的山岱和碧绿的湖水,还有那点缀在它们身旁的白色小草、红色枫叶和黄色小花。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 ②注释 : a.残霞:晚霞。b.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 c.飞鸿影下:燕影掠过。 ③作者: 白朴 :汉族,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 ④古诗特点:字数相同,句数相同,押韵。 ⑤词中小令: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六年级下册 ‎51.学奕      孟子 (战国时期) 文言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①译文: 弈秋,全国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学,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弈秋的教导,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虽然他们是一起学习的,不认真听的人却学得不如前一个。是因为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②注释 a.弈:下棋 b.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c.通国:全国 d.之(1):的 e.使:让 f.诲:教导 g.惟奕秋之为听:只听奕秋的(教导) h.鸿鹄:天鹅 i.援:引,拉 l.缴:系在箭上的生丝绳,射鸟用 m.俱:一起 n.弗若:不如 o.矣:了 p.于:句末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q.为:因为 r.之(2):他,之前一个人 s.曰:说 t.非:不是 u.然:这样 ③中心思想:   《学奕》通过奕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明了在同样的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④选自: 这篇课文选自《孟子》的《告子篇》 ⑤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彶的再传弟子。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儒家代表人物之 ‎52.两小儿辩日 ‎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①注释 : a.东游:到东方游说。b.辩斗:辩论,争胜负。c.故:原因,缘故。 d.以:以为,认为。 e.去:距离。 f.车盖:车篷,用来遮阳挡雨。g.日中:正午。h.及:至,到。i.则:就。j.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k.为:同“谓”,说。 l.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沧沧:寒冷的意思。m.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汤,热水。n.决:判定。o.孰:谁。 p.汝:你。 q.知:同“智”智慧。r.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智慧多呢?为,同“谓”,说。 ②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孩子争辩不已,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但是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升起时距离人远,而到中午时距离人近。   第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车篷般大,到了正午看起来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越近感觉越热而越远感觉越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 ‎③作者: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著。御寇是战国时期道教代表人物之一。 ④人物   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还敢于争辩。‎ 孔子(前551.9.28~前479.4.11)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汉族。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 ⑤两小儿辩日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写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何时离人远,何时离人近的问题,然而孔子却不能作出正确判断的事,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能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事理,并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53.七步诗         三国时魏国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①注释 a.漉:过滤。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b.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c.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即豆秸。d.釜:锅。e.持:使用、用来。f.然:燃烧。g.煎:煎熬。h.本:原本。 ②译文: 煮豆子是为了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做羹。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我们本来是同胞兄弟,为什么你那么急迫的煎熬我呢? ③作者: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 ‎54.鸟鸣涧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①注释 a.鸟鸣涧:在王维朋友的别墅附近。b.涧:两山间的水沟。c.闲:静寂。d.空:空寂。e.时鸣:不时的啼叫。 ②译文: 在这个寂无人声的地方, 芬芳的桂花轻轻飘落在静静的夜晚, 使这春天的山林更加空寂。 月亮升起,惊动了正在树丛栖息的山鸟, 它们清脆的叫声在空旷的山涧中传响。 ③题目 a.《鸟鸣涧》描写_____的幽静景色 , 反映诗人________________ , 诗中贯串有佛家清静空寂的理趣。 b..《鸟鸣涧》的写作特点 :_________,语言_______, 笔调______. 【答案】: a.春夜 栖息自然中的恬淡心境   b.善用反衬 生动传神 含蓄 ‎55.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① 译文:  译文一:   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渺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透的冰,清正廉明,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译文二:   昨夜,秋雨绵绵洒向吴地江天, 今晨,我在芙蓉楼送客面对孤独的楚山。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询问我的近况, 请告诉他们我依然冰心一片,装在洁白的玉壶中。 ②注释  a. 芙蓉楼:城楼,原址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b.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c.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d.平明:清晨。 e.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f.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的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③韵译: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④作者: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56.江畔独步寻花           唐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① 词语释义   a.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b.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  c.蹊(xī):小路。   d.娇:可爱的。   e.恰恰: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  f.留连:同"流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 ②译文:   黄四娘家的周围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   千朵万朵的鲜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弯下了身。   嬉闹的彩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   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和谐动人。 ③作者: 杜甫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唐代诗人,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人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 ‎57.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 ‎①译文:     石灰是经过千万次锤打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就算粉身碎骨都不怕,   因为要一身清白留在人间。 ②注释 ‎ ‎  a.石灰吟:石灰赞歌。  b.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c.凿:撞击。  d.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  e.若等闲:好像平常事一样。 若:好像;等闲:平常,随便  f.清白:指高尚节操。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  g.人间:人世间。 ③中心思想: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经过千万次锤打从深山里采出来的石灰,对熊熊烈火的焚烧看得跟平常事一样。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④作者: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汉族。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58: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①注词释义 a.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b.立根:扎根、生根。c.原:本来,原本。d.破岩:破裂的岩石。e.磨:折磨,挫折。f.击:打击。g.坚劲:坚韧、刚劲。h.任:任凭。i.尔:你。 ②押韵译文   咬住了青山就绝不肯放松,  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   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  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③作者: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孰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 ④中心思想: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佳。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 ‎ 5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jiàn wài hū chuán shōu jì běi   剑 外 忽 传 收 蓟 北 , chū wén tì lèi mǎn yī shāng   初 闻 涕 泪 满 衣 裳 。 què kàn qī zǐ chóu hé zài   却 看 妻 子 愁 何 在 , màn juǎn shī shū xǐ yù kuáng   漫 卷 诗 书 喜 欲 狂 。 bái rì fàng gē xū zòng jiǔ   白 日 放 歌 须 纵 酒 , qīng chūn zuò bàn hǎo huán xiāng   青 青 作 伴 好 还 乡 。 ‎ jì cóng bā xiá chuán wū xiá   即 从 巴 峡 穿 巫 峡 , biàn xià xiāng yáng xiàng luò yáng   便 下 襄 阳 向 洛 阳 。 ①作者: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②注释 a.官军:唐王朝军队。b.收:收复。c.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d.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e.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f.初闻:乍听到。g.涕泪:眼泪。h.却看:回头看。i.漫卷:胡乱地卷起。j.纵酒:纵情饮酒。k.青春:春天。指春光明媚。l.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m.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n.襄阳:在今湖北襄樊。 ③古诗今译: 在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儿没有了愁容,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禁得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且纵情饮酒,明媚的春光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立即动身走巴峡穿巫峡,然后经襄阳而转向那旧都洛阳。 青春作伴好还乡。” ④中心思想: 这是杜甫52岁流落到梓州时被称为生平第一首快诗的佳作。因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悦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如此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60:乙亥杂诗      清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①注释 : a.这是《已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九州:中国。 b.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c.恃(shì):依靠。 d.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 e.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擞:振作精神。 f.降:降生。 ②译文: 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③写作背景 道光十九年(1831年)岁次已亥,龚自珍辞官返乡,又去北上迎接妻儿,在南北往来途中,感于清朝朝庭压抑、束缚人才的情况,作诗315首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④中心思想: 诗人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 ⑤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庵;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汉族,浙江人和(今杭州)人。是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61.浣溪沙      宋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布谷鸟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①注释 : a.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镇。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b.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沙路润无泥”。 c.萧萧暮雨,白居易《寄殷协律诗》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词云,萧萧暮雨郎不归'。”子规,布谷鸟。 d.此句当为写实。但“门前”云云,亦有出处。《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一行进去请业,而门前水果却西流”。 e.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这里反用其意,谓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 ‎②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6岁。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苏洵的大儿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62.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 王观 水是烟波横, 水好像是眼波横流, 山是眉峰聚。 山好像是眉峰攒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 要问远行的人去哪里? 眉眼盈盈处。 有山有水风景很美的地方。 才始送春归, 方才送春天归去了, 又送君归去。 又送君(鲍浩然)回去了。 若到江南赶上春, 要是到江南(江苏浙江)赶上春天 千万和春住。 千万要把春天留住。‎ ‎①注释: a.眼波横:形容眼神闪动,状如水波横流。 b.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 c.眉神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盈盈:美好的样子。 d.水是眼波横:水箱没人流动的眼波 e.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的眉毛 ②译文: 水好像是眼波横流,山好像是眉峰攒聚。要问远行的人去哪里?有山有水风景很美的地方。方才送春天归去了,又送君(鲍浩然)回去了。要是到江南(江苏浙江)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留住。 ③:作者: 王观 (公元1035-1100年)字通叟,如皋(今属江苏)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官至翰林学士.‎ 拼音分类:        1: 声母(23个):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        2: 韵母(24)个                      单韵母(6个):a o e i u ü ‎ ‎              复韵母(8个):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前鼻韵母(5个):an en in un ün               后鼻韵母(4个):ang eng ing ong               特殊韵母(1个):er (卷舌音)       3:整体认读音节(16个):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uan yin yun                                    ying                          ‎ 古文作者:‎ ‎1.鹅唐—— 唐 ——-骆宾王 2.锄禾—— 唐 —— 李绅 3.静夜思—— 唐—— 李白 4.春晓 —— 唐 —— 孟浩然 5.村居 —— 清 —— 高鼎 6.所见 —— 清—— 袁枚 7.小 池—— 宋——杨万里 8. 赠刘景文—— 宋 —— 苏轼 9.<<山行>> ——唐 ——杜牧: 10.《回乡偶书》 ——唐 —— 贺知章   11.赠汪伦   —— 唐—— 李白 12.草(原来题目是: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 —— 白居易 13.宿新市徐公店   ——宋 —— 杨万里 14.望庐山瀑布   ——唐 —— 李 白 15.杜甫<绝句>赏析 ——唐——杜甫 16.<<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1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18.望天门山———— 唐 ——李白   19.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西湖美——宋——苏轼 20.《咏柳》—— 唐 ——贺知章 21.诗词 春日---宋——朱熹 22亡羊补牢战国策 23.南辕北辙 24.《乞巧》————唐——林杰 25.嫦娥————唐   李商隐 26.题西林壁——宋 ——苏轼 27.游山西村——宋 ——陆游 28.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29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30.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31.望洞庭 ————唐 ——刘禹锡 32.忆江南 ——唐 ——白居易 33.乡村四月 ——-宋 ——翁卷 34.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35.渔歌子 ——唐 ——张志和 36.《纪昌学射》 37.《扁鹊治病》 38.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 ‎39.秋 思 ——唐 ——张 籍 40.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41.七律·长征 2.牧童 ————唐 ——吕岩 43.《舟过安仁》————宋 ——杨万里 44.清平乐(yuè)·村居———— 宋 ——辛弃疾 45.杨氏之子” 46.晏子使楚 47. 诗经·采薇赏析(节选)《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 48.《春夜喜雨》 ————唐—— 杜 甫 49.西江月 ————宋 ——辛弃疾 50.天净沙.秋 ————元 ——白朴 51.学奕 —— 孟子 ——(战国时期)—— 文言文 52.两小儿辩日 孔子(前551.9.28~前479.4.11)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汉族 53.七步诗 ————三国时魏国 ——曹植 54.鸟鸣涧 ——唐 ——王维 55.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56.江畔独步寻花 ————唐 —— 杜甫 57.石灰吟—— 明 ——于谦 58:竹石 ——-清 ——郑燮 5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60:乙亥杂诗 ————清 ——龚自珍 61.浣溪沙 ————宋 ——苏轼 62.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 王观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