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牛郎织女(一)》教案 (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牛郎织女(一)》教案 (2)

认识“嫂、恳”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落”,会写“郎、爹”等14个字,会写“嫂子、剩饭”等14个词语。‎ 教学重难点 ‎1.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把握故事主要内容。‎ ‎2.展开想象,能把课文中写得简略的地方讲具体,并演一演。‎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就会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天河两边各有一颗明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织女》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标记出不认识的字。‎ ‎2.着重强调“酿”的读音,“妻”的书写笔顺;知道“落”是多音字并分别组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 ‎2.理清人物关系,把握故事主要内容。‎ 牛郎与哥嫂的关系可以用“爱理不理”“眼中钉”等词语概括。‎ 牛郎与老牛的关系可以用“亲密”“相依为命”等词语概括。‎ 牛郎与织女的关系可以用“同情”“爱惜”等词语概括。‎ 老牛 ‎ ‎ 哥嫂牛郎织女 ‎ ‎3.根据提示图,详细复述课文。‎ ‎(1)指导学生详细复述牛郎和老牛是怎么相处的。‎ 讲清楚牛郎对老牛吃的、喝的、住的方面,以及夏天、冬天时的精心照顾。讲清楚老牛能听懂牛郎哼的曲儿、说的心里话、讲的见闻等事例。表明牛郎与老牛相依为命的亲密与默契。‎ ‎(2)指导学生详细复述牛郎和织女相见相识的过程。‎ 梳理出具体情节。‎ 老牛开口道破天机—牛郎翻山过林来到湖边见到仙女—牛郎借拿走纱衣留下织女,二人相见互诉衷肠—经过长谈,织女同意结婚—他们回到牛郎的草屋。‎ 依据主要情节,用自己的话把故事复述出来。‎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说说牛郎是怎样与老牛相处的。‎ ‎2.说说牛郎跟织女是如何认识的。‎ 二、指导精读,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1.教师: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谁愿意来做故事大王,为我们讲一讲?‎ ‎2.点名上台讲故事。‎ ‎3.补充提问:他完整地讲出了这个民间故事了吗?添加了哪些情节,讲得是否生动?谁还能给他补充?‎ ‎4.阅读相关段落,展示思考题:‎ ‎(1)老牛有什么特点?(板书:老牛——善解人意)‎ ‎(2)牛郎有什么特点?(板书:牛郎——心眼好、能吃苦)‎ ‎(3)织女有什么特点?(板书:织女——心地善良、向往自由和美好)‎ ‎(4)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勾画出来。‎ ‎5.展示图片和影音文件,请同学们感受人物的这些特点。‎ ‎6.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吧。‎ ‎7.指导说话:现在,谁想做故事大王,来为我们条理清晰地创造性地复述这部分情节?‎ ‎8.引导学生总结创造性复述的方法。‎ ‎(1)把自己设想成故事中的人物,以故事中的人物的口吻讲。‎ ‎(2)大胆想象,补充合理情节。‎ ‎(3)用合适的语气、语调,还可以加上动作。‎ 三、展示要求,丰富情节。‎ ‎1.教师:课文中有些情节写得很简略,发挥想象把下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再和同学演一演。(教科书课后习题2)‎ ‎2.简略情节: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 ‎3.提问:想一想,牛郎会把什么事情告诉老牛呢?(引导学生想象牛郎的心里话,从中体会牛郎和老牛之间的亲密关系。)‎ ‎4.简略情节:仙女们商量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 ‎5.提问:仙女们会怎样商量呢?(引导学生想象仙女们的对话,从中感悟仙女们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6.在交流的基础上,把想象到的内容演一演。‎ 四、拓展练习,体会民间故事的创作方法。‎ 课文中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如,老牛突然会说话了,它知道织女何时会下凡。你在课外读到过的民间故事中,哪些也有这种不可思议的情节?与同学交流。‎ 结合交流的内容,老师总结民间故事的特点(展示课件):‎ ‎(1)时代久远,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 ‎(2)口头传播,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 ‎(3)情节生动、充满幻想,富有传奇色彩。‎ ‎(4)故事反映的多是民间生活,人物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表现了民众朴素美好的愿望。‎ 民间故事与其他优秀作品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 牛郎织女(一)‎ 老牛——善解人意牛郎——心眼好、能吃苦织女——心地善良、向往自由和美好 ‎1.《牛郎织女》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且学生大多已经从书报、电视上了解过。再加上课文浅显易懂,通过学生朗读、交流讨论,我们轻松地结束了本节课对这部分故事的学习。‎ ‎2.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拓展练习,激发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