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8《冀中的地道战》-部编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五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8《冀中的地道战》-部编版

‎《冀中的地道战》‎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清条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在艰难的抗日战争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智慧。‎ ‎3.感悟我国人民的无穷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体会地道战的巨大威力; ‎ 学习难点:理解地道战的特殊地位。‎ ‎【情境导入】‎ ‎(播放《地道战》主题曲:《地道战》。)‎ 小朋友们,你们看过电影《地道战》吧,还记得那里的人民是怎样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的吗?现在,我们再次重温当年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鬼子的精彩瞬间。‎ 谁能说一说“冀中”是什么意思呢?‎ ‎“冀”是河北省的简称。“中”中间,中部。“冀中”指的是河北中部平原。‎ 那你知道什么是抗日战争吗?‎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开始局部抗日战争,1937年七七事变后开始全面抗日战争,到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为止。‎ 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中国共产党为中流砥柱,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长期抗战,最终取得胜利。我国已将9月3日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于1942年到1944年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他们在铁路和大道的两旁挖了很深的封锁沟,挖出的泥土就用来筑成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残酷的封锁政策,抗日战争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 地道战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 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你是怎样理解“创造”一词的呢?‎ 明确:“创造”说明了冀中人民的智慧。“创造”说明地道是当年冀中人民设计发明的。“创造”说明地道是冀中人民最早挖掘的。‎ 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明确: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这是个总起句。“奇迹”指的是意想不到的,不平凡的。接下来我们就通过重点段落,见证这个伟大的奇迹。‎ 地道的式样有一百多种。就拿任丘的来说吧,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做厕所。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又不嫌暗。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 设疑:这个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每层说了什么呢?‎ 明确:这段话共有四层意思。第一层,讲地道的式样多,有一百多种;第二层,讲地道的位置和高度;第三层,讲地道里有许多洞,功用各别,生活设备齐全。第四层,讲地道中有通气孔,既透气又透光。‎ 板书:结构特点 地道(数量 地点 高度)‎ 地洞(大洞 小洞 气孔)‎ 地道的出口也开在隐蔽的地方,外面堆满荆棘。有的还在旁边挖一个陷坑,坑里插上尖刀或者埋上地雷,上面用木板虚盖着,板上铺些草,敌人一踏上去就翻下坑里送了命。在地道里,离出口不远的地方挖几个特别坚固的洞,民兵拿着武器在洞里警戒;拐弯的地方挖一些岔道,叫“迷惑洞”,敌人万一进来了,分不清哪条是死道,哪条是活道。进了死道,就有地雷埋在那儿等着他们;就算进了活道,他们也过不了关口。原来地道里每隔一段就有个很窄的“孑口”,只能容一个人爬过去。只要一个人拿一根木棒,就可以把“孑口”守住,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设疑:这个自然段介绍的地道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形式呢?‎ 明确:地道的出口有四种形式:开在隐蔽的地方,用荆棘掩护;有的出口旁是陷坑;有的出口旁是警戒洞,迷惑洞;地道里每一段都有“孑口”。‎ 板书:出口(荆棘和陷坑)‎ 设疑:文中的“迷惑”“孑口”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迷惑”是辨不清,摸不着头脑的意思。“迷惑洞”是让敌人分不清什么是死道,什么是活道。“孑口”指地道里小得只能容一个人过去的关口。孑口又险又窄,易守难攻,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 敌人尝到了地道的厉害,想方设法来破坏,什么火攻啊,水攻啊,毒气攻啊,都用遍了。大家又想出了许多妙法来防备。洞口准备着土和沙,可以用来灭火。“孑口”上装着吊板,如果敌人放毒气,就把吊板放下来挡住,不让毒气往里透。对付水攻的法子更妙了,把地道跟枯井暗沟连接起来,敌人放水的时候,水从洞口进来,就流到枯井暗沟里去了。任敌人想出什么毒辣的法子也不怕,因为各个村子的地道是相通的,大不了转移到旁的村子去。‎ 设疑:通过这个自然段,我们能知道敌人破坏地道的方法有哪些吗?‎ 明确:进攻:火攻、水攻、毒气攻。‎ 设疑:冀中人民怎样对付敌人的进攻呢?‎ 明确:防御:用土和沙来灭火;用吊板来挡毒气;地道和枯井暗沟连起来,使水流走;还可以转移到别的村子里去。‎ 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呢?民兵指挥部派出一些人分布在各处,发现了敌情就吆喝起来,一个接一个,一直传到指挥部里。老百姓管这种吆喝叫“无线电”。地道里面可就用“有线电”了,一根铁丝牵住一个小铜铃,这儿一拉,那儿就响,拉几下表示什么意思是早就约好了的。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设疑:在这段话中有个词语叫“吆喝”,是什么意思呢?‎ 明确:吆喝是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我们可以造句:卖东西的小贩,一路吆喝着走过来。‎ 设疑:人们在地道里是怎样进行联络的呢?你能根据文中的语句,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吗?‎ 明确:我们看文中的语句“‎ 发现了敌情就吆喝起来,一个接-一个,一直传到指挥部里。”这是一个个口口相传的“无线电”;“一根铁丝牵住一个小铜铃,这儿一拉,那儿就响,拉几下表示什么意思是早就约好了的。”这是用铁丝拴小铜铃的“有线电”。‎ 设疑:那你知道“无线电”和“有线电”为什么要加引号吗?‎ 明确:因为不是真正的有线电和无线电,所以加引号。无线电和有线电是指一种电磁波,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在课后查找资料学习一下。‎ 设疑:“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这句话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呢?‎ 明确:这句话赞扬了冀中人民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的智慧和才能。‎ 有了地道战这个斗争方式,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被粉碎了。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这段话是总结性的结尾。写清了地道战的结果和作用,既概括了全文,又直接从两方面赞扬了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争的精神和无穷无尽的智慧,进一步指出了地道战的历史地位。‎ 在文章的结尾处,对人物、事件进行总结归纳,点明主题,这种结尾方法叫篇末点题法。其作用能使读者对全文内容、文章主题、作者情感有完整、清晰的印象。‎ 那么,篇末点题法有几种形式呢?‎ ‎1. 总结评述式。结尾收拢笔势,对前文内容进行高度概述,从而突显主旨;‎ ‎2. 蓄势引申式。这种结尾不是对全文内容的评述、总结、概括,而是深化一层,将全文内容引申到另一种深刻的意义或意境中去。‎ ‎3.‎ ‎ 寓意点破式。此类结尾专门用于寓言故事。在寓言的结尾,有时可用寓言中人物的语言进行点题,有时可用作者旁白进行点题。有了这种点题,寓言的主旨、意趣便赫然显现,寓言的“身体”便活现出“灵魂”。‎ 我们目前写作中,最常用的就是总结评述式。大家可以看下面两篇文章的结尾,试着用到我们的作文中去。‎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这是老舍先生在《养花》一文中的结尾。‎ ‎“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这是《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的结尾。‎ ‎《冀中的地道战》这篇文章是以任丘地道为例,介绍了地道的总体结构和特点。还有一些地方的地道战也颇有名气,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播放《地道战》主题曲:《地道战》。纯音乐)‎ 号称平原奇观的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冉庄村,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战争一处重要的战争遗址。抗日战争期间,冉庄人民为保护自己、抗击日寇,开始挖地洞,并由单口洞逐步发展成为双口洞、多口洞。整个村落设有各种构思巧妙的地道口,并筑有多处战斗工事,构成一个立体火力交叉网。形成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 与地道战齐名的当属地雷战,地雷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民兵重要的作战方法之一。海阳的地雷战在山东是最有名气的,海阳民兵在实战中发明了十种地雷,在胶东抗战史上涂上了浓重的一笔。‎ ‎(答题时间:10分钟)‎ ‎【基础知识达标】‎ 一、按课文原文填空。‎ ‎1.(   )敌人来了,我们(   )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 ‎2.人藏在洞里,(   )不气闷,(   )不嫌暗。‎ ‎3.(   )进了活道,敌人(   )过不了关口。‎ ‎4.在地道里(   )有“警戒洞”,(   )有“迷惑洞”。‎ 二、词语搭配。‎ 粉碎(   ) ‎ 创造(   ) ‎ 发现(   )‎ 坚持(   )‎ 打击(   )‎ 封锁(   )‎ 三、把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划掉。‎ ‎1. 冀中人民(创建 创造 建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2. 在(宽大 宽阔 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 ‎【素养能力提升】‎ 四、查阅资料,试着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冉庄地道战遗址。‎ 一、‎ ‎1.如果……就…… ‎ ‎2.既……又……‎ ‎3.即使……也…… ‎ ‎4.不但……而且……‎ 解析:此题考查关联词语。要熟悉课文内容,辨析选择。‎ 二、粉碎(阴谋)‎ 创造(奇迹)‎ 发现(问题)‎ 坚持(斗争)‎ 打击(敌人)‎ 封锁(消息)‎ 解析:此题考查词语搭配。‎ 三、1.创建 建造;‎ ‎2.宽大 宽阔 解析:此题考查词语搭配,要熟悉课文内容。‎ 四、‎ 号称平原奇观的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冉庄村,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战争一处重要的战争遗址。抗日战争期间,冉庄人民为保存自己、抗击日寇,开始挖地洞,并由单口洞逐步发展成为双口洞、多口洞。整个村落设有各种构思巧妙的地道口,并筑有多处战斗工事,构成一个立体火力交叉网。形成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常识。动手查阅资料,丰富文化知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