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第6单元 运算律-第 1 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第6单元 运算律-第 1 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第 1 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 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建 模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和踢毽子吗?我们班哪位同学跳绳比较强?谁踢毽子 比较强? 学生自由发言。 2.课件出示教材第 55 页例题 1 情境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 生自由说) 追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3.导入新课。 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进行过很多的加法运算,你知道在加法运算里有哪些 基本规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的运算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加法交换律。 (1)提出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2)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17+28=45(人) (3)观察发现。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说说它 们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算式都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 只不过是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呢?(等号) 师板书:28+17=17+28 (4)照样子写一写。 让学生试写等式,并投影展示。 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种规律。 学生在各自的练习本上表示规律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明确:如果用字母 a、b 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a+b=b+a 教师指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板书: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注意不同的解答方法,并指名两人板 演不同的方法。 (3)组织汇报交流。 解法一: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23 = 45+23 = 68(人) 解法二: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 28+(17+23) = 28+40 = 68(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 追问: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可以把它写成等式吗?怎样写?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28+17)+23=28+(17+23) (4)加深认识、探索规律。 ①课件出示下面两道算式,让学生算一算,判断下面的○里能不能填等号。 (45+25)+16○45+(25+16) (39+18)+22○39+(18+22) ②组织观察: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 例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得出:这两个算式中,三个加数分别相同,加数的位置也相同;先 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追问:如果用字母 a、b、c 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师板书:(a+b)+c=a+(b+c)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 56 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说每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及判断的依据。 第三小题既交换了位置,又改变了运算顺序,所以该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教材第 58 页“练习九”第 1、2、3 题。 (1)第 1 题中的最后一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第 2 题是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这在过去的计算过程中有学习过, 通过这几题的练习加深学生的认识。 (3)第 3 小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比较,进一步认识加法交换律和结 合律。 让学生计算,并说说每组中两题的联系。 比较每组中的两题,说说哪一题计算起来更加简便。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