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2-23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年级数学《求较复杂平均数》教案
求较复杂平均数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P91信息窗1红点,自主练习1、2、4。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2.在具体情境中,培养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体会统计的作用及其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 课件、两张探究单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情景图,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看篮球比赛吗?瞧,红、蓝两队正在进行激烈的比赛。仔细分析红队中7号和8号运动员在小组中的得分情况,思考:谁的投篮水平高?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引出并初步认识平均数。 师:谁的投篮水平高呢? (1)汇报交流: 预设: ①我计算了他们各自的总分:7号在小组赛中共得了9+11+13=33(分),8号共得了7+13+12+8=40(分)。所以我认为8号投篮水平高。 ②我不同意比总分数,因为两个人上场次数不同。 师:你支持谁的想法? … 不能用总分数比,怎么办呢? 预设: 应该比一比他们平均每场的得分。 教师引导:他提到了“平均每场的得分”,这个“平均每场的得分”是什么意思? 预设: ①就是每场得分一样多。 ②把多的和少的放在一块匀一匀,让每场的得分一样多。 ③把多的匀给少的一些,把不一样多的,变成一样多的。 师:“平均每场的得分”就是让每场得分一样多。(板书:一样多) (2)教师小结: 像这样,把几个数“匀一匀”,使每个数变的同样多,在数学上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作“平均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它。(板书:平均数) 2.探究求平均数的策略与方法。 教师引导:那么我们就先来求一求7号队员的平均得分是多少? 课件出示7号队员小组赛成绩统计表: 课件出示: 探究提示 (1)利用你手中的探究单,可以借助统计图,动手画一画,移一移;也可以用笔算一算。 (2)小组内互相交流,共同探究求平均数的策略与方法。 教师巡视并加以指导。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汇报展示“移多补少”的方法。 预设 组1:(边演示边说明) 我们借助统 计图,把第4场的得分拿出来2分补到第1 场,这样每场得分就一样多了。 师引导生质疑: 你们为什么要把第4场的得分拿出来 2分补到第1场? 师引导生释疑: 组1:因为第4场得分最多,第1场得分最少。把多的移出来补给少的才能让每场得分一样多。 课件再进行演示,小结: 通过“移多补少”,我们求出7号队员平均每场得分是11分。 2.揭示平均数的意义。 (1)问题引领: 这里的“11分”是7号队员哪一场的得分? 学生思考,小组内交流。 汇报预设: ① 它是7号队员第三场的得分。 ② 它不是7号队员任何一场的得分。7号队员有的场次得分比11分多,有的场次比11分少,平均以后每场正好是11分。 ③ 它表示“移多补少”后每场正好是11分。 教师点拨: 这个“11”不是7号队员哪一场的得分。它是9、11、13这3个数的平均数,它表示7号队员3场比赛投篮的整体水平。 3.汇报展示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预设: 组2:我们是这样计算的:9+11+13=33(分),再用33÷3=11(分)(教师板书) 师质疑: 能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吗? 师引导生释疑: 我们先求7号一共得了多少分,再除以3求平均每场得多少分。 教师点拨: 这是一种“先总后分”的方法,与我们“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出的结果相同。 4.大显身手。 请你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求出8号队员的平均得分。 展示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8号运动员平均每场得分: (7+13+12 +8)÷4 =40÷4 =10(分) 教师点拨: 这里的“10分”是8号队员哪一场的得分? 学生思考,同位交流。 汇报: 它不是8号队员哪一场的得分,它是7、13、12、8这4个数的平均数,它表示的是8号队员4场比赛投篮的整体水平。 5.对比小结: 7号运动员平均每场得分: (9+11+13)÷3 =33÷3 =11(分) 8号运动员平均每场得分: (7+13+12 +8)÷4 =40÷4 =10(分) 11﹥10 答:7号运动员的投篮水平高。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知识方法总结。 以上,我们先后运用“移多补少” 、“先总后分”的方法求出了7号、8号队员平均每场的得分。先后得出的“11分”、“10分”分别是7号、8号队员3场、4场的平均分,它们不是哪一场的得分。“11”、“10”这两个平均数表示的分别是7号、8号队员3场、4场投篮的整体水平。 2.走进生活,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平均数?生举例。 老师这有两个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课件展示)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对它们的理解吗? 教师点拨:平均数不代表某一个数据,它反应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不代表个体,它会因每个数据的改变而改变。 3. 应用新知,优化算法。 (1)三人的数学平均成绩: 出示:本班三名同学上次期中考试的数学成绩统计图。 期中测试成绩统计图 师:这三个同学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呢?请你先来估计一下。 预设: 生1:86分 生2: 85分 …… 师质疑:平均分可能达到95分? 75分? 你们这样估计有什么根据呢? 预设:平均数肯定比最大的那个数小,比最小的那个数大。 师:你的这个发现太棒了。同学们估计得准不准呢?请你用自己的方法算算看。(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展示: 预设: 生:我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从95分里拿了10分,给75分,三个人的分数就一样多了,都是85分。 师质疑:平均85分和王妍茹的得分85分,意义相同吗? 生解释为什么不同。(一个是代表三个人的整体水平,而另一个只是代表王妍茹个人的得分) (2)六人的数学平均成绩: 出示六个同学的数学成绩,分别是86分、95分、77分、94分、89分、93分,平均每人得多少分? 交流展示:(86+95+77+94+89+93)÷6=89(分) 师质疑: 为什么不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了?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当数据比较复杂时,通常运用“先总后分”的方法计算。) 教师点拨: 像这样数据个数多,又比较复杂的情况,求平均数时,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就不方便了。所以我们本节课探究出了求较复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先总后分”。 (板书课题:求较复杂平均数)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一)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小明的体重一定比小强轻吗?(自主练习第1题) 【方法提示】 ① 整理信息,想一想,你从题目中了解了哪些信息,能得出什么结论? ② 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然后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 因为平均体重代表的是两个小组同学体重的整体水平,不代表某一个人的体重具体是多少,所以不能确定小明的体重就一定比小强轻。 2.哪个小组成绩好些?(自主练习第2题) 【方法提示】 ① 整理信息,想一想,你从题目中了解了哪些信息,能得出什么结论? ② 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然后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算法。 (二)提高练习,发展新知 李楠同学在人民商场调查了两种洗衣粉的销售情况。 (1) 哪种洗衣粉第一季度的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 (2) 预测一下4月份两种洗衣粉的销售情况,并说说你的理由。 【方法提示】 ① 解答第(1)题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明确题意,进行估计,然后独立计算。 ② 解答第(2)题时,先让学生进行预测,再交流预测的理由。 畅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求较复杂的平均数 平均数不代表某一个数据,它反应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使用说明: 1.设计说明: 亮点之处有: (1)开放的问题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 在解决“谁的投篮水平高”这个问题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要求出平均每场的得分,而是让学生先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在交流中找到了合理的解决办法,从而体会到求平均数的意义和必要性,最后在合作探索的基础上又得到了求平均数的好方法。 (2)关注学生的情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 教师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协同运作的过程中,经历了“平均数”的形成过程,感悟到“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 (3)注意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本节课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体会统计的价值,学习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统计观念。 2.使用建议 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思路进行探索,展现个性化学习特点,共同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