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单元 第10课 牛郎织女(一) 部编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单元 第10课 牛郎织女(一) 部编版

‎10 牛郎织女(一)‎ ‎《牛郎织女》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故事之一,主要讲述了牛郎从小遭哥嫂虐待,和老牛相依为命,在老牛的帮助下,牛郎和织女组成了幸福美满的家庭,生下一儿一女。可是,他们却被王母娘娘用一条天河相隔拆散,从此天各一方。最终,王母娘娘拗不过他们,允许他们每年七夕相会。《牛郎织女(一)》是故事的前半部分。虽篇幅较长,但结构清晰。以牛郎的成长经历“童年——成人——成家”展开情节。第1、2自然段概括介绍了牛郎凄苦的身世;第3~8自然段讲述了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第9自然段到课文结尾,讲述了牛郎得到老牛相助,与织女相识的经过,此部分插叙介绍了织女在天宫的生活情况。‎ 课文情节曲折动人,牛郎和老牛是怎么相处的,和织女是怎么认识的,课文做了重点叙述。牛郎善待老牛,无论寒暑,吃、喝、住,都细心照看,他把老牛当作亲人,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老牛仿佛也有了默契。这部分讲述,为下文老牛变身会说话的神牛,道破“仙女下凡”的天机,成就牛郎织女的奇缘埋下了伏笔。牛郎和织女相识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首先是老牛忽然会说话,并且给牛郎泄露天机。然后是牛郎按照老牛的话,捡起了粉红色的纱衣,和织女相识。而织女逃离天庭,想追求自由,多玩了一会儿,才遇到忠厚老实的牛郎。一切机缘巧合让牛郎、织女有机会互诉衷肠,互相吸引,最终结为夫妻。‎ 课文语言通俗、浅显易懂,直接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习俗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牛郎童年时遭哥嫂的虐待;牛郎和织女心心相印,虽然贫寒,却男耕女织、儿女绕膝,非常温馨。故事还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爱憎观,如,课文中对牛郎、织女、老牛、喜鹊的赞扬,对牛郎哥嫂、王母娘娘的贬斥。‎ 课文中还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为故事增色不少。故事中的老牛,会说人话,还会预知未来,在它的指点下,牛郎才得以和织女美满结合。织女能织一手好彩锦,那彩锦就是王母娘娘用以“装饰天空”的灿烂云霞……这些离奇的情节和丰富的想象,突显了民间故事的浪漫主义色彩,是古代劳动人民用以表现自己情感、愿望的重要手段。‎ 课文有两幅插图,分别呈现出牛郎童年时与老牛相依为命、成年后经老牛指点与织女喜结良缘两个重要的场景,有助于学生图文结合,想象画面,感受故事的生动与神奇。‎ ‎1.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的方式掌握本课会认、会写的生字及重要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在读中了解民间故事语言朴素的特点,了解牛郎和老牛是怎么相处的,他和织女是怎么认识的。‎ ‎3.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主要的情节来感受人物特点,体会牛郎的勤劳、‎ 善良以及织女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4.体会神话传说的奇妙,想象故事情境,发挥创意,通过简要复述、生动复述、想象复述和完整复述,把文中简略的情节补充得更加具体、生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发挥创意,把文中简略的情节补充得更加具体、生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感受人物特点,体会牛郎的勤劳、善良以及织女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1.生字教学 指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圈出生字新词,并借助字典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认真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 指导读音时,检查生字是否读准。要提醒学生注意“嫂”是平舌音,“纱、筛”是翘舌音;“罕、婚、恳”是前鼻音,“郎、辆、趟、酿、泳”是后鼻音。“落、挨”是多音字,指导学生据义定音。‎ 指导书写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处理好各个部件之间的比例关系,笔画的繁简以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做到正确、匀称、美观。如“嫂、郎、辆、纱、泳、婚、挨”是左右结构的字;“爹、罕、妻、辈”是上下结构的字;“趟”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2.朗读练习 民间故事的教学,是文体意识的教学,而不是真正的文体教学。可在朗读指导中引导学生感受民间故事朴素、口语化的语言,还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老牛说话的语气,增加朗读的趣味性。在感受民间故事的语言特色的同时,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3.复述练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口语交际”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中也有讲故事的要求与方法,可以渗透在具体语段的复述学习中。故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整体感知时指导学生简单复述,在具体语段中指导生动复述,借助文中情节的空白处进行想象复述,引导学生发现故事的时间顺序,按照时间提示进行完整复述。课文第18自然段间接转述了织女对牛郎的话,可以在感受织女勤劳辛苦追求美好生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织女的身份直接讲述这番话,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让复述能力在练中养成。‎ ‎4.培养想象力 民间故事往往具有夸张的语言和曲折离奇的情节,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从人物、情节、语言这些方面感受民间故事神奇的幻想。如文中老牛能说话,‎ 能预知仙女下凡,天上有仙女与王母等,想象瑰丽、神奇。同时,文中也有不少想象的空间。如课后的习题练习2:“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仙女们商量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引导学生凭借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故事。‎ ‎1.通过查字典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重要字词的意思。‎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叶圣陶以及四大民间故事。‎ ‎3.初读课文,自学会认字和会写字,学会利用合适的识字方法记忆生字。‎ ‎4.找出文中体现牛郎和织女性格特点的句子,做上标记。‎ ‎5.摘抄文中写得优美的词语或句子。‎ ‎6.教师准备牛郎、织女星空图和《牛郎织女》相关图片、动漫视频。‎ ‎2课时 第一课时 ‎1.掌握本课会认、会写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主要人物,概括段落大意。‎ ‎3.感受民间故事的神奇、动人之处。‎ 板块一 图片导入,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牛郎、织女星空图。师:同学们看了此图想到了什么?‎ ‎2.谈话导入: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仔细看,会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闪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今天,我们就来了解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出示课题)‎ ‎3.介绍背景,以便学生理解主题。‎ ‎“牛郎织女”的故事在西周末年就产生了。到了汉朝,故事情节逐步丰富和完善,有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富有人情味了。当时,由于织布机的发明、应用和耕牛、铁犁的推广,农业、手工业获得空前的发展,人们向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这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不断丰富和完善,经过大众千百年一代又一代智慧的打磨,这个故事所蕴含的社会功能、文化价值与达到的艺术水准,都堪称民间故事的经典,成为我国传统的民间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千百年来流传不绝。‎ ‎4.介绍作者叶圣陶,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主要作品有小说集《隔膜》《火灾》,长篇小说《倪焕之》,散文集《脚步集》,童话集《稻草人》等。‎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2.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筛、纱”为翘舌音;“嫂、梭”是后鼻音;“恳”是前鼻音,不能读为kěnɡ;“郎、辆”是边音,“酿”是鼻音。“落”是多音字,在文中读là;“挨”在文中读āi。‎ ‎3.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强调书写笔顺的正确,注意“嫂”右边是“叟”,右下是“又”,不是“文”。“罕”上面不要多加一点。“纱”是左右结构,注意左窄右宽,“少”的末笔撇要写得长一点。“婚”右边上面是“氏”,不要多写一点成了“氐”。‎ 指导学生结合图片识记“辆、纱”,用猜字谜的方法指导学生识记“爹”,用归类识字的方法学习“趟、挨”。‎ ‎“辆”左窄右宽,右边两个“人”左小右大。‎ ‎“爹”的“父”略扁,“多”紧凑。‎ ‎“嫂”左窄右宽,右部上下紧凑。‎ ‎“郎”左高右低,左边点偏上。‎ ‎“罕”上窄下宽,第四笔为点,“干”竖宜正。‎ ‎“妻”横画长短有致,“女”的横长,撇舒展。‎ ‎“趟”的“走”横画宜收,捺为平捺。‎ ‎“辈”的“非”略扁,“车”下横宜长,托住上面。‎ ‎“挨”右下为“矢”,上横短下横长。撇与捺要协调。‎ 字谜示例:一字十笔歪,任你随意猜。若是猜不出,叫你父亲来。(谜底:爹)‎ ‎4.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指名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词语进行警示。‎ 嫂子 剩饭 床铺 亲密 笑嘻嘻 成家立业 好歹 稀罕 妻子 晚霞 游泳 一辈子 结婚 相依为命 ‎5.齐读词语,强化记忆。‎ ‎6.默读,要求边读边思考:在这个传说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7.学生在组内交流,指名回答。‎ 牛郎 织女 王母 七仙女 老牛 牛郎的哥哥、嫂子 ‎8.引导学生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提示:把内容进行合并)‎ ‎9.学生回答,课件相机出示相关内容。‎ 第一部分(1、2):交代了牛郎可怜的身世、名字的由来,以及他过着贫穷孤独的生活。‎ 第二部分(3、4):写牛郎与老牛相依相伴,亲密无间。‎ 第三部分(5~8):写牛郎在哥嫂的逼迫下离开了家,与老牛相依为命。‎ 第四部分(9~21):写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与织女相识并喜结良缘。‎ 板块三 抓住人物,概述内容 ‎1.文中哪些人物是幻想出来的呢?(提示:这就是传说的一个特点——充满神奇的幻想)课文中哪些人物是主要的、不可或缺的人物?‎ 幻想出来的人物:七仙女、王母娘娘。主要人物:牛郎、织女。‎ ‎2.接下来,请同学们借助主要人物简单说说这个传说故事。(提示:以牛郎为对象叙述)‎ 叙述脉络:受尽虐待、生活艰难——与牛为伴、亲密无间——老牛指点、湖边等候——互诉衷肠、结为夫妻。‎ 板块四 观察发现,感知特点 ‎1.课文中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你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与大家交流吗?‎ ‎2.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课件。‎ 老牛突然会说话了,它知道织女何时会下凡。‎ 织女虽然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但是还要没日没夜地织早晨和傍晚的云霞。‎ 当织女提议要见识见识人间的景物时,别的仙女也有这样的想法。‎ 织女愿意和牛郎组成家庭,一块儿过日子。‎ ‎3.小结:这些不可思议的地方,既是民间故事内容上的一个特点,也是民间故事在表达时的一个特点。我们深入文本后,通过具体分析,会对这种“不可思议”有更深刻的认识。‎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1.抓住主要情节,感受人物特点,体会牛郎的勤劳、善良以及织女对自由、幸福的向往。‎ ‎2.能复述课文,发挥想象补充有关情节内容,并能进行分角色表演。‎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对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进行组词听写。‎ 牛郎 爹娘 嫂子 一辆车 好歹 稀罕 纱衣 妻子 来一趟 托着 游泳 结婚 一辈子 挨近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看看牛郎和织女是如何结下缘分和创造美好生活的,看看作者笔下的人物蕴含着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格和精神。‎ 板块二 精读感悟,感知形象 ‎1.感知牛郎、织女的形象。‎ ‎(1)请同学们找出介绍牛郎身世的句子。‎ 古时候有个孩子,爹妈都死了,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夜里在牛棚里……他没名字,人家见他每天放牛,就叫他牛郎。‎ ‎(2)读了这段话,同学们对牛郎有什么认识呢?(提示:牛郎很可怜、命运悲惨)从哪里体会到的?(指导学生抓住“都死了”“很不好”“吃剩饭”“穿破衣裳”“在牛棚里睡”“没名字”等来体会)‎ ‎(3)请同学们读课文,找出介绍织女的句子,了解织女是一个怎样的人。(指名学生说出相应段落。相机出示彩霞图片,学生欣赏彩霞的美)‎ 原来姑娘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得一手好彩锦,名字叫织女。每天早晨和傍晚,王母娘娘拿她织的彩锦装饰天空,那就是灿烂的云霞,什么东西也没它美丽。‎ 织女形象:勤劳能干、心灵手巧。‎ ‎(4)牛郎和织女是怎样认识的?找出有关语句画出来。(明确:老牛向牛郎透露了织女下凡的消息,引导牛郎找到了织女)‎ 老牛说:“‎ 明天黄昏时候,你翻过右边那座山,山那边是一片树林,树林前边是一个湖,那时候会有些仙女在湖里洗澡。她们的衣裳放在草地上,你要捡起那件粉红色的纱衣,跑到树林里等着,跟你要衣裳的那个仙女就是你的妻子。这个好机会你可别错过了。”‎ ‎(5)引导学生模仿老牛说话的语气朗读上面语句,增加朗读的趣味性,感受民间故事的语言特点和不可思议的地方。‎ ‎(6)师:牛郎在老牛的指引下,见到织女,两人结下良缘,可织女是天上的仙女,牛郎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穷苦的放牛郎,织女为什么要嫁给牛郎呢?文中哪个地方写明了缘由?‎ 牛郎把自己的情形一五一十地说了。姑娘听得出了神,又同情他,又爱惜他,就把自己的情形也告诉了他。‎ ‎(7)结合语境理解“一五一十”的意思。(明确:形容叙述时清楚有序而无遗漏)‎ ‎(8)师:牛郎的高尚品格感动了织女,也是促使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文中写“姑娘听得出了神,又同情他,又爱惜他,就把自己的情形也告诉了他”。所以,是牛郎勇敢离开家,追求新生活和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品质打动了织女,让织女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从而使他们走到了一起。‎ ‎2.感知其他人物形象。‎ ‎(1)文中还有一些角色,他们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这些角色的句子,思考,交流。‎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相关人物:牛郎的哥嫂。‎ 一天,哥哥把牛郎叫到跟前,装得很亲热的样子说:“你如今长大了,也该成家立业了。老人家留下一点儿家产,咱们分了吧。一头牛,一辆车,都归你;别的归我。”‎ 嫂子在旁边,三分像笑七分像发狠,说:“我们挑顶有用的东西给你,你知道吗?你要知道好歹,赶紧离开这儿。天还早,能走就走吧。”‎ ‎(3)读上面的句子,同学们觉得牛郎的哥嫂是怎样的人?(很坏、狠毒、不念亲情)这一描写的意图是什么?(衬托牛郎的可怜)‎ ‎(4)课件出示相关角色:老牛。师:文中还有一个关键的角色,就是老牛。牛郎与老牛是怎样相处的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语句。(提示:第3、4自然段,从吃、喝、冷、热、住这些方面,感受牛郎与老牛亲密的感情以及老牛为牛郎着想的心理)‎ ‎(5)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勤勤恳恳、眉开眼笑、美中不足”这些词语的意思。‎ 勤勤恳恳:形容勤劳踏实。也形容勤恳的样子。‎ 眉开眼笑: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美中不足:大体虽然很好,但还有使人不满意的地方。不足,不够。‎ ‎(6)指导学生画出“很好”“嫩嫩的青草”“上游”“干净的水”这些词,有感情地读出牛郎对老牛无微不至的照顾。(提示:注意排比句表达的情感)‎ ‎(7)思考:从牛郎和老牛相处的情节,可以看出牛郎是一个怎样的人?(提示:勤劳能干、心地善良的人)‎ ‎(8)指导朗读写牛郎照顾老牛周到的原因的句子。‎ 一来是牛跟他亲密;二来呢,他想,牛那么勤勤恳恳地干活,不好好照看它,怎么对得起它呢?‎ ‎“他想,牛那么勤勤恳恳地干活,不好好照看它,怎么对得起它呢?”是一个反问句。‎ 反问句改成陈述句的方法:‎ ‎①句中有否定词“不、无、没有”等,就去掉;如果没有,则要加上。②把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岂”和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去掉。③把句末的问号变为句号。‎ 上面的句子改为陈述句:他想,牛那么勤勤恳恳地干活,不好好照看它,就对不起它。‎ ‎(9)学生思考:老牛这一角色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给牛郎做媒、知恩图报)‎ ‎(10)朗读第3、4自然段,同学们发现民间故事的语言有何特点呢?(提示:语言非常朴素)怎么说好这个片段呢?就要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提示:拉家常)‎ ‎(11)学生练习朗读。师:根据提示,你能像拉家常一样,生动地讲讲牛郎是怎么照看老牛的吗?‎ 板块三 角色扮演,想象复述 ‎1.想象复述。‎ ‎(1)师:课文中有些情节写得很简略,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下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再和同学演一演。‎ 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 仙女们商量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 ‎(2)教师指导:选一个内容,通过你的想象,像拉家常一样说说,说的时候,在合适的地方设个悬念,引起听众兴趣。‎ ‎2.练习复述全文。发挥想象把相关情节说得更具体一些。‎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主线,课件出示复述脉络。‎ 生活艰苦,人称牛郎——照看周到,老牛亲密——长大分家,赶出家门——老牛说话,指点机会——来到森林,见到织女——相遇相知,结为夫妻 ‎(2)学生看主线,自由练习复述,同桌之间相互复述。‎ ‎(3)指名学生复述课文。‎ ‎(4)小结复述课文的方法。‎ 复述要分四步走:①熟读文章,把握主要内容,画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②按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给文章拟定小标题,并列出提纲。③把内容前后连接起来,完整地进行复述。④可根据文章内容,对某些情节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创造性的复述。‎ 板块四 课文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2.小结:民间故事常常蕴藏着老百姓美好的愿望。牛郎织女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无论社会怎样变迁,这都是永恒不变的。‎ 完成对应训练。‎ 本文属于民间故事,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语言口语化,想象奇特丰富,艺术感染力强。因此,教学过程中应侧重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并复述课文,在反复品读交流中,感受故事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节,掌握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并对故事中的各个人物形成自己的认识,真正了解民间故事的表现艺术特点,领略民间故事的魅力,进一步激发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