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律诗及近体诗的特点及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差异,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掌握“言—象—意”的诗歌阅读方法,品读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3.了解王维的思想及其诗歌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了解律诗及近体诗的特点,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体会诗人独特的心性。‎ ‎2.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诗句化为画面,把握诗歌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看待自然与生活,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意境及情感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性情与心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引入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开元年间,社会安定,经济富庶,以隐求仕的“终南捷径”成为时尚。而道教的归朴返真,佛教的净心明性的崇尚,为文人的漫游、隐居,及观照、把握大自然美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氛围、物质条件和思想基础。‎ 另一方面,一些诗人在政治上曾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但最终因仕途受挫或不满现实,而半官半隐,漫游山水,甚至辞官归里,躬耕田园。由于他们大都拥有田庄,具备漫游隐居的经济基础。所有这些都为进行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创造了条件。‎ 这一诗派的代表作家有孟浩然、王维、储光曦、祖咏、裴迪等。‎ 这一诗派并无明确的文学主张,但相互之间常以所作山水田园诗酬唱切磋,形成了远绍陶渊明、谢灵运,近学张九龄的清淡自然的流派特色。作品通过大量细致入微地描绘自然山水,营造情景交融、物我契合的意境,发掘和开拓了绚丽多姿的自然美。‎ 今天,我们来走进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 二、 读诗 掌握诗歌节奏。‎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 新雨 后,天气 晚来 秋。‎ ‎ 明月 松间 照,清泉 石上 流。‎ ‎ 竹喧 归 浣女,莲动 下 渔舟。 ‎ ‎ 随意 春芳 歇,王孙 自可 留。‎ 一、 品诗 ‎1.诗中有画 ‎(1)描绘诗歌所写的画面 提示:明确写景的句子,找出景物,再根据诗歌对其加以形容(细致描摹)。‎ 明确:山、雨、秋风、明月、松林、清泉、石、竹林、浣女、莲花、渔舟。‎ 第一幅画面:“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画面:“明月松间照”‎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画面:“清泉石上流”‎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画面:“竹喧归浣女”‎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画面:“莲动下渔舟”‎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2)请给这幅画起一个名字?并说说这幅画有何特点?抓住了哪些要素来构图?‎ 明确:山间秋景图;‎ 清新明丽、静谧安闲;‎ 构图要素:物与人,光、色、形,‎ ‎ 视觉、听觉,静态、动态。(以动衬静)‎ ‎2.画中之意 揣摩诗歌的主旨:全诗哪一句是中心句?‎ 明确: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自可留于空山)‎ 作者通过《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本意是劝人们不要在山中隐居),反其意而用之,暗示自己愿意长久地隐居于山林,表现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二、 小结 山水田园诗:山水之景、山水之情(情景交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