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4 月迹》人教部编版 (共24张PPT)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4 月迹》人教部编版 (共24张PPT)

第七单元 第24课 月迹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会认“袅、嫦”等7个字,能把握文章的 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点。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 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3.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以答记者问的形 式体会孩子们丰富的心灵世界,了解作者通过 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上 夜空,清澈的月光酒满大地,让人 产生无数情思遐想。文人墨客更 是对月亮倍加青睐。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看 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 导入新知 贾平凹, 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 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 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 “ 凹”同音。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 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 联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贾平凹早期的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 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后期则开 始向空灵的音韵发展,并且探讨都市中人的生存状态。 简介贾平凹 累 袅 嫦 娥 嫉 妒 瓷 léi niǎo cí cháng é jí dù 学习生字 1、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 的一件什么事情? 明确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 人物:奶奶、我和弟弟妹妹; 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整体感知 2、明确文章重点:寻月亮。 3、脱离课本说说寻月的过程。 进一步在院内寻找:发现一切光洁之处,俱有月亮 在其中。 中堂里,镜中看月:月儿由圆而亏,终无踪迹。 院中望月:月光“玉玉”“银银” ,月亮既大且 圆,里面有桂树,还有人。 突然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 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兴之所至,院外河中寻月:发现“哪一处的水 里都有月亮”。 1、分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及本文的材料,将每 人提的问题先在组内解决。 2、每组推荐一位同学以作者的身份上台接受采访。 3、台下学生作为观众就自己的疑难向作者提问,台上 同学予以解答。 精读课文 1.课文开头写道: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 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 ”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 满足了” ,这是为什么? 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 那么新鲜神奇,他们对大自然发生的任何现象都充满了 好奇,他们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 底,求索的欲望十分强烈。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 “不觉满足”的。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 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实了,满足了。 2.如何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 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 章吗? ”这句话? 一轮圆月挂在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 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 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3.寻月过程中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表现了什么? 寻月过程中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镜中月亮由圆而 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听说月中有树有人, 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 家由“羡慕”而“嫉妒” ,不由得“争执了起来”。 ——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 ,大家 “越发觉得奇了”。 河中寻月,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一番议论之后, 大家“都觉得满足”这个心理过程表现了孩童渴望了解外界事物 的强烈好奇心理,因一时不能了解而产生的失望之情恰恰反衬了这 种好奇心;也表现了孩童的争强好胜之心,因不能拥有月亮而产生 的嫉妒和争执,也恰恰反衬了这种争强好胜之心;最后认识到月亮 “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都觉得满足” ,没有任何一个人 想独占月亮,只要大家都拥有就好,表现了童心的纯洁美好; “来 了困意”后,大家“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更表明孩 童们之间本没有任何隔阂,弟兄姐妹一家亲。 4.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奶奶了解、爱护并有意于发展孩子的童心童真,孩子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 讲故事的奶奶其实也在关注着月亮。是奶奶首先提醒“月亮出来了” ,让孩 子们看月亮;月亮消失后,是奶奶要求孩子们“快出去寻月吧” ;是奶奶告诉 孩子们月亮里有桂树,有嫦娥,给了孩子们许多闻所未闻的知识;当孩子们为月 亮而“争执”时,是奶奶给每人倒一杯酒,让孩子们知道每个人都有一个月亮, 这简直是一个非凡的创意;最后还是奶奶让孩子们从院内寻到院外,见到了水 中之月,又见到了瞳中之月。奶奶了解童心, 自身对生活也充满了热情,甚至 自身也童心未泯;奶奶又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 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心灵引领进新的高尚境地。没有 奶奶这个形象,就没有孩童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童心灵的升华。 5.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 么显著的不同? 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常以月亮的圆缺比拟人世的 盛衰,抒发伤感乱离、期盼团聚的思想感情,因而常写的 题材是闺妇思夫、征人思妇、游子思乡、家人思亲、分 离思合等等。由于以日为阳,以月为阴,因而吟咏月亮的 诗文一般缺乏阳刚之气,即使是豪放之作,也难免伤感之 情。 本文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不是写离人赏月,而是写中 秋之夜弟兄姐妹团聚,且在祖辈指引下共同赏月;第二, 作品的基调是温馨、融洽、热烈、追寻、向上,而不是 伤感、悲凉;第三,作品有意识地把赏月与孩童们的成长 结合起来,随着寻月的进程,孩童们的认知在发展,心灵 在升华。这一切,都使得文章不落窠白,有耳目一新之感。 6.这篇文章的语言和其他的作品相比较,有什么特别之 处吗? 这篇文章语言的最大特色就是富于童趣,弥漫着鲜活的、纯真的孩童气息。 写孩童寻月,写孩童眼里的月亮,一切就着孩童的言行、感受和心理来写。在 孩童们那里,月亮运行“是长了腿的” ;面对穿衣镜里的圆月, “都屏气儿不 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 ;看到桂树上“累累的骨朵 儿” , “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 ;三妹因为和嫦娥一样漂亮,就认为 自己就是嫦娥,就是月亮的主人, “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议论月亮时, “月 完是我所要的”,以一个“要”字表示对月亮的爱,“月亮是个好” ,直接把 月亮与好相联系;而最后,拥有月亮和天空,如此之大的口气,也只有“不知天 高地厚”的孩童才讲得出。 课堂练习 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 1.主题思想:本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童中秋夜 追寻月亮的过程,描绘了皎洁的月色和到处映现 出月亮的景象,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像,以及 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 2.写作特点: ①线索清晰;②富于童趣;③立意丰富而深刻。 归纳总结 再 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