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小数的性质》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性质》教案

小数的性质 ‎ ‎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 第2课时 小数的性质 ‎ ‎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并应用性质化简和改写小数。‎ ‎2、运用猜测、操作、检验、观察、对比等方法,探索并发现小数的性质,养成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 ‎3、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以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验问题解决的情趣。‎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 教学难点: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每人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卡(一张等分成10个长方形,一张等分成100个小正方形)、0.5分米和0.50分米的纸条、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我是小小魔法师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1 1 1,这三个数相等吗?‎ 教师在1的后面添写0,板书:1 10 100,这三个数还相等吗?你有办法使它们相等吗?启发学生加上长度单位后就可以相等了。‎ ‎1米= 10分米= 100厘米,1 分米= 10厘米=100毫米 。‎ ‎(设计意图:学生想当魔法师的愿望强烈,激起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后面的新知学习做铺垫。)‎ 2. 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再一次走进动物世界,进一步学习有关小数的其它知识,好吗?课件出示:‎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哪个动物的尾巴长呢?‎ 师质疑:哪个动物的尾巴长?实际上是比较什么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哪个动物的尾巴长?实际上就是比较0.5和0.50哪个数大。‎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大胆猜测。‎ 师:0.5与0.50到底哪一个数大?同学们不妨猜一猜。‎ 预测:有的同学说0.5分米大,有的同学说0.50分米大,还有的同学说两个数一样大。‎ 师:这只是我们猜想的结果,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要用事实说话,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办?(验证)‎ ‎2.实验操作。‎ 出示问题:0.5和0.50哪个数大?‎ 探究提示:‎ ‎⑴做一做,利用老师提供的纸条或正方形方格纸等学具验证一下你的猜想。‎ ‎⑵比一比,根据上面的验证比较一下0.5和0.50哪个大?‎ ‎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我们利用学具来研究,老师为大家提供了几种学具,‎ ‎1号学具袋:8张纸条,4张长0.5分米,4张长0.50分米,一把直尺;‎ ‎2号学具袋:8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卡,4张等分成10个长方形,4张等分成100个小正方形;‎ ‎3号学具袋:一张数位表。‎ 教师边说边展示给同学们看看。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种学具,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证明0.5=0.50,按要求完成我们的活动。‎ 温 馨 提 示:‎ 1. 四人一组,先在小组里商量一下,选用哪种学具来研究;由小组长分发每人一份。‎ ‎ 2.想一想,怎样利用学具来证明0.5=0.50,然后动手做。‎ ‎ 3.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和做法,学生进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汇报交流,验证猜想。 谁愿意把你的研究成果汇报一下?‎ 学生的汇报与展台展示同步,师生相互评价,质疑对话。‎ 学生作品预设:‎ ‎●借助直尺。‎ 从直尺图上,你有何发现?‎ ‎0.5分米是把1分米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5份,就是5厘米;0.50分米是把1分米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50份,就是50毫米;5厘米=50毫米,所以0.5分米=0.50分米。所以0.5与0.50相等。教师可配合展示图片进行理解。‎ ‎●借助数位顺序表。 ‎ 十位 个位 小数点 十分位 百分位 ‎0‎ ‎·‎ ‎5‎ ‎0‎ ‎·‎ ‎5‎ ‎0‎ 从数位顺序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数位顺序表填写,依据小数的意义,十分位上的5表示5个0.1,而百分位上的0表示0个0.01,也就是没有,所以写0或不写0都一样,因此我们就认为0.5=0.50。‎ ‎ ●借助正方形纸片。‎ 师:同学们根据图,想到了什么?能自己说出什么吗?小组讨论交流,独立解答,师巡视。最后师指名回答。 ‎ 生:把写0.5的正方形纸涂了5份,写0.50的正方形纸涂了50份,然后把它们叠放在一起,涂色部分正好完全重合,所以我认为0.5=0.50。‎ 师:为什么这一张(师举起生手中的正方形)涂了5份,而另一张涂50份呢?能解释一下吗?‎ 生:这一张纸平均分成10份,涂5份就是十分之五,十分之五就是0.5;而这一张纸平均分成100份,涂50份就是一百分之五十,一百分之五十就是0.50。‎ ‎ 2. 举例验证,得出性质。‎ 师:通过刚才的比较,验证了0.5=0.50 这个猜想。我们的猜想是不是对所有的小数都适用呢?同学们还能列举出更多的数据来证明我们的猜想吗?‎ 学生:0.500和0.5相等吗?‎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00,有什么发现?这两个小数的大小有没有发生变化? 什么变了?教师引导学生从左往右观察,再从右往左观察,请同学们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算式所包含的规律吧?(出示课件)‎ 学生回答时,教师注重学生的语言描述,用词的引导。师生共同归纳: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让学生读一读,教师指出这就是小数的性质,然后师板书课题:小数的性质。‎ 同学们认为这个性质中哪些词语比较重要?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强调:添0或去0只能在小数末尾进行,而不是小数点的后面。‎ ‎3.利用性质,体会价值。‎ ‎●理解化简 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性质,有什么用处?你能利用它来解决问题吗?‎ 教师出示: 你能将0.300和0﹒504 化简吗?‎ 生读题后问:有什么疑问吗?(什么是化简?)生答后师出示课件:‎ ‎ 学生化简:0﹒500=0﹒5 ;0﹒504=0﹒504 ‎ 教师质疑:0.504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个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师引导学生回答去掉这个0,小数的大小就变了。‎ ‎●练习改写(课件出示课本小电脑)‎ ‎ ‎ 学生独立解答,同位交流,汇报时说说改写小数又根据什么?引导学生回答:两个小数大小相同,而位数和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可以让学生根据具体的例子说一说。指名回答。‎ ‎4、质疑问难,强化性质。(判断)‎ 你们对这句话理解的够不够透彻呢?挑战一下你们。(以下题目陆续出现)‎ ‎(1)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举例说明后返回小数的性质,红字强调“小数”。‎ ‎(2)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举例说明后返回小数小性质,红字强调“末尾”。‎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同学们,我们今天通过运用猜测、操作、检验、观察、对比等方法,探索并发现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同时我们还尝试了“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许多科学知识都是猜想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比较归纳出来的,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用这样的方法探索更多更深奥的知识。 ‎ ‎ 那么我们学习小数的性质有什么作用呢?比如说当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 1. ‎ ‎2. 下列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有变化?‎ ‎2.3 6 5.100 700 12.0 10 8.250‎ 学生独立完成后出示下列问题:‎ ‎(1)想一想,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6和700能不能直接在后面添0?‎ ‎(2)议一议,如果整数想改成大小不变的小数,必须先做什么?‎ 通过此题重点训练学生整数改写时应该先添上小数点,再添0。‎ ‎3.‎ ‎ 温馨提示:‎ 以元为单位,就是把1元看作整体“1”‎ ‎1元分成10角,其中的1角就是1/10元,即0.1元。‎ ‎1元分成100分,其中的1分就是1/100元,即0.01元。‎ 小组合作完成习题 ‎ 全班交流订正 :3.50元 0.80元 36.00元 9.08元 ‎4.摆数游戏。‎ 出示5张卡片:2、5、0、0、和“·”;同时出示游戏要求:‎ ‎●每小组利用老师发给的数字卡片按要求摆数;3个人摆数,一个人做记录。‎ ‎●想一想:怎样摆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分别摆出下面两种情况:‎ ‎(1)用五张卡片摆一个数,这个数中的两个“0”都能去掉。‎ ‎(2)用五张卡片摆一个数,这个数中的两个“0”一个能去掉,一个不能去掉。‎ 本题可通过学生板演汇报,不完全的可以补充。同时让学生说说这样摆的技巧,你为什么这样摆?以此强化小数的性质。‎ 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 ‎ ‎ ‎ ‎ ‎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使用说明:‎ 1、 教学反思:我感觉课堂的亮点之处有:‎ ‎ (1)情境引入具有诱惑性和挑战性。新课伊始,以1等10,以1等100,如果没有魔法,怎能实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你有办法使它们相等吗?”挑战性的话语,学生在片刻的沉默中爆发了,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本节课在设计上恰到好处的利用了“模型图”的作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 ‎ (2)渗透数学思想,注重学法指导。这节课中,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渗透从“一般——特殊”,又从“特殊——一般”的数学思想;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猜想——验证”的学习方法。‎ ‎ (3)注重细节。总结规律之后,对性质的解读较细致;巩固练习的第一题从小数性质的不同角度理解,提高学生对性质辨别能力,教学环节设计充满挑战性,语言富有激励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所带来快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2、使用建议:本教案学具准备了三种,如果时间充足的话,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一点的学具,供学生探讨。 ‎ ‎3. 需要破解的问题:在做验证的过程中,是否需要学生把老师准备的所有验证方法都试着做一遍吗?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