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 古诗三首》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 古诗三首》教案

第四单元 ‎9 古诗三首 设计说明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从军行七首》 的第 四首。 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 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 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 士的宽广胸襟, 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 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 概。‎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佳作。 陆游是南 宋爱国诗人, 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 早怀报国大志, 中年从军西南, 壮阔的 现实世界、 热烈的战地生活, 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 正如他的《示子遹》 所 追忆的“中年始少悟, 渐欲窥宏大”;《九月 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所自述 的“诗家三昧忽见前, 屈贾在眼元历历; 天机云锦用在我, 剪裁妙处非刀尺”。‎ 浩气吐虹霓, 壮怀郁云霞, 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 他 晚年退居山阴, 而志气不衰, 铁马冰河, 时时入梦,“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对 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 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 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 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安史之乱迫使诗人 携家带口流连辗转, 流落到四川梓州。 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 风 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 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 安定祥和的日子, 想起这些, 诗人悲喜交加, 欣喜若狂, 喜极而泣, 以轻快活泼、‎ 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该诗语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 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 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从军行》‎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 学会会认字, 理解字义, 识记字形; 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 语。‎ ‎2. 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并默写古诗。‎ 21‎ ‎3. 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 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 通过看插图、 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 感受戍边将士豪迈之情, 热爱古诗, 感受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 感受诗人的爱国 情怀。‎ ‎5. 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激发学生积累更多古 诗,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解题入境。‎ ‎1. 教师朗诵:‎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2. 学生朗读欣赏古诗。‎ ‎3. 了解乐府诗: 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 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 其性质与《诗经》 中“颂” 相 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4. 导入课题: 这节课, 你们将一起学习一首乐府诗《从军行》。(板书课题:‎ 从军行,学生齐读课题。)‎ ‎5. 了解题目: 《从军行七首》 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一组边塞诗, 载于 ‎《全唐诗》 卷一百四十三。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从军行》(青海长 云暗雪山)。‎ ‎《从军行》 乐府曲名, 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6. 什么是边塞诗?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 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 21‎ 风光为题材的诗。)‎ 二、 借助注释, 理解诗意。‎ ‎1. 初读古诗, 整体把握。‎ ‎(1) 教师范读:‎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2) 学生把这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 要求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声音洪亮,读得有板有眼。‎ ‎(3) 指名多个学生朗读, 师生评议。‎ ‎(4) 学生齐读古诗。‎ ‎2. 再读古诗, 理解诗意思。‎ ‎(1) 理解诗句: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①学生闭上眼睛, 教师轻声范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看到的画面。‎ ‎②互相交流, 从老师的朗读声中你仿佛看到了边塞的什么? (青海湖、 铺天 盖地的很长很长的云、茫茫的雪山、孤零零的一座城,还看到了玉门关。)‎ ‎③问题交流:‎ a. 谁知道作者看到的是哪座雪山? (祁连山脉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 省西部边境。 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 因位于河西走廊南 侧,又名南山。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200—400公里,海拔 4000—6000 米,‎ 共有冰川3306条,面积约2062平方公里。)‎ b. 课件出示雪山图, 学生观赏图片, 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看到的。‎ c. 作者王昌龄诗句中描写的雪山和同学们看到的一样吗? (不一样) 你是从 哪里知道的?(青海长云暗雪山)‎ d. 水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眼中的雪山? (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 从青海 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 上空密布阴云, 烽烟滚滚, 银光皑皑的雪 山顿显暗淡无光。)‎ 21‎ e. 谁能带着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来读这两句诗? (指名朗读。)‎ ‎④这样美妙的景象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变“暗” 了?‎ a. 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 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 饱含 着苍凉悲壮的情调。‎ b. 将士们远离家乡, 远离亲人, 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 心情也是暗淡的。‎ c.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⑤“孤城” 是哪座城? (即玉门关。 玉门关, 汉武帝置, 因西域输入玉石取 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 堡附近。)‎ ‎⑥你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接触过和玉门关有关的诗句吗? (羌笛何须怨杨 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 汉朝设置的边 关名, 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 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 >)‎ ‎⑦联想到这些诗句, 再读这句诗, 说能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从边塞孤城上 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 ‎⑧引导理解:“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 理解时调整诗句“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长云暗雪山”, 意思是说从边塞孤城上 远远望去, 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 上空密布阴云, 烽烟滚 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 ‎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通过感情朗读感受到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 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 ‎⑩谈话过渡: 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 戍边将士们又是怎样做的呢? (黄沙百 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 课件出示古战场图片, 理解诗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①学生齐读诗句, 指名多个学生朗读, 师生评议。‎ ‎②谁来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 将士身 经百战, 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 但是只要边疆战患还没有肃清, 就决不解 甲还乡。)‎ 21‎ ‎③引导交流: “穿金甲” 是“穿上金甲” 吗? (不是, “穿” 是磨破的意思。‎ ‎“穿金甲” 意思是金属制作的盔甲都磨破了。 让人感受到征战时间之久, 战争的 激烈频繁。)‎ ‎④指导感情朗读: 在朗读中表现出战争的惨烈; 读出戍边将士的豪壮语言,‎ 表达出戍边将士不把敌人消灭誓不回家的决心, 表达出戍边将士一颗赤诚的爱国 之心。)‎ 三、 总结全诗, 感情升华。‎ ‎1. 同学们, 古代战争的惨烈绝非我们能想象得到的, 在中华诗词这一历史长 河中诸如“一将功成万骨枯”“白骨掩蓬蒿”“秦时明月 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由来征战地,能得几人还”这样的诗句比比皆是。战争也牵动着无数个家庭,‎ 无数个家庭的亲人无不牵挂着戍边的亲人。‎ ‎2. 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 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 首以盼; 也许一双年幼的儿女在一次次的呼唤父亲回家; 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 思念而过早的让黑发染霜。 请你们大声地告诉边关将士们的亲人, 告诉他们将士 们为什么‘终不还”?‎ ‎——不破楼兰终不还!‎ ‎3. 教师小结: 在这首诗里, 我们看到了塞外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 感受到了 守边战士戍边的凄苦孤独与悲凉, 更感受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决心以及誓死报 国的壮志豪情,这凄美、悲壮,向上的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 ‎4. 熟读成诵, 试着默写。‎ 四、 了解作者, 积累古诗。‎ ‎1. 简介作者。‎ 王昌龄:(698—约 757) 唐代诗人。 字少伯, 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 人。‎ 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 进士及第, 授秘书省校书郎。 公元 734 年(开元二十 二年) 中博学宏词, 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 尉,再迁江宁丞, 故世称王江宁。‎ 约在公元 737 年(开元二十五年) 秋, 获罪被谪岭南。 三年后北归。 公元 748‎ 年(天宝七年) 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 尉。安史乱后还乡, 道出亳州,‎ 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 有“诗家夫子王江宁” 之称, 擅长 21‎ 七绝, 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存诗一百七十余首, 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 材, 描绘边塞风光, 激励士气, 气势雄浑, 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有《王昌龄集》。‎ ‎2. 拓展阅读:王昌龄的《从军行》 组诗共七首, 七首诗七幅不同的画面, 我 们今天学的是其四,还有另外六首大家选自己喜欢的读一读并深入感悟。‎ 从军行七首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 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 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 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 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 碎叶城西秋月 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 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 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 马踏深山不见踪。‎ ‎3. 希望同学回家之后可以通过阅读书籍、 请教别人、 上网浏览等方法收集其 他诗人的更多的边塞诗读一读, 思一思, 议一议, 感受盛唐边塞诗的悲壮、 豪放。‎ 五、 总结学法, 学以致用。‎ ‎(一) 总结学习方法, 导入新诗的学习。‎ ‎(1) 小组交流总结《从军行》 的学习方法。‎ 21‎ ‎(2)小组代表发言, 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初读古诗, 借助注 释理解词句;再读古诗,借助画面了解大意;感情朗读,想象画面领悟感情。)‎ ‎(3) 请同学们借助《从军行》 这首诗的学习方法, 默读《闻官军收河南河 北》 这首诗, 一句一句地读, 边读边看注释, 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 读完一 首, 想想整首诗的意思, 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 ‎(二) 导入 ‎1. (出示音乐 渲染气氛) 随着悠扬的古乐我们这堂课将走进古诗的画卷, 谁 先来吟诵一两句杜甫的诗句?(生答) 读着杜甫的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答) 师 相机介绍杜甫及他作品主要风格。(出示杜甫简介)‎ ‎2. 过渡 今天, 我们要学的是他另一种风格的一首诗, 是他“生平第一快诗”。 它就 是——(出示课题)‎ ‎(三) 初读诗。‎ ‎1. 齐读课题、 解题。 (从课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2. 过渡 由于战乱, 杜甫一家在他乡异地流浪了整整八年之久, 收复蓟北的消息传来,‎ 此时, 诗人心情会怎样?(是的) 诗人一听到这胜利的喜讯不禁大喜若狂, 写下了 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现在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诗中吧!‎ ‎3. 学生自由读诗, 要求读正确, 流利。‎ ‎①点名读 ‎②听录音朗读(出示录音朗读)‎ ‎③学生学着录音自由读, 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 ‎④齐声朗读, 要求读出诗的韵味 ‎(四) 理解诗的大意 ‎1、 小组讨论 ‎2、 交流理解诗意 ‎3、 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全诗 四、 悟诗情 21‎ ‎1、 过渡: 诗中意思你们已深刻体会了, 那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一份怎样 的情感呢?(喜)‎ ‎2、 找出诗中“喜欲狂” 的句子交流后(出示这几句话) 学生反复读(交流中相 机出现路线图让学生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心情)。‎ ‎3、 深切体会“喜欲狂” 心情 ‎①过渡: 作者的这份“喜” 从何而来呢?为什么收复了蓟北诗人又会如此欣喜 若狂呢?让我们一起来和诗人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你就会有切身体会, 请 看大屏幕(出示背景)师随着画面讲解。‎ 师在《二泉映月 》 的二胡声中悲情朗诵《春望》‎ ‎②听着杜甫这浸透血泪的心声, 你们有什么感受?(生答) , 当你面对这一切,‎ 你的心情是什么?,请怀着这种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③过渡:“真是满纸忧愤言, 一把辛酸泪” 啊!而今, 收复蓟北的消息犹如一 声春雷响彻神州大地, 经历了八年之久的战乱终于平定了, 此时此刻, 诗人心情 怎样?会想到些什么?‎ ‎④学生发挥想象谈想到什么?(出示七句话 KJ 随机点击使字体变色) , 学生感 情诵读这几句话。‎ 想到这些, 能不涕泪吗?读——‎ 想到这些, 能不“喜欲狂” 吗?读——‎ 想到这些, 能不纵酒高歌吗?读——‎ 想到这些, 能不归心似箭吗?读——‎ 在老师的引读下, 深情朗读“喜欲狂” 的这几句话。‎ ‎(五) 渲染主题 ‎1、 诗人“喜欲狂” 的背后是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2、 让学生感情朗读全诗(回到录音朗读)‎ ‎(六) 课外拓展 过渡: 自古以来, 就有许多诗人以自己赤诚的爱国情抒写出风格迥异的爱国 诗篇。 有忧愤深广的动情倾诉, 也有激情澎湃的昂首浩歌, 老师这就有几篇与大 家共赏。(出示课件,古诗欣赏)‎ 21‎ 让学生读古诗欣赏。‎ ‎(七) 总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历年来, 这些光照千古的诗篇为后人所传诵, 他们的爱国精神成为后人效仿 的楷模, 激励着后人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 让我们承继先人的浩然正 气, 以自己的满腔热血谱写新的爱国诗篇, 让巍巍华夏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 抓住关键字词, 理解诗歌的意思, 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 品读诗歌, 感受诗歌的意境, 体会作者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反复品读诗歌, 想象诗中的意境, 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难点: 体会中原百姓所遭受的苦难和当权者的昏庸无道。 引导学生进入作者 的心灵。‎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渲染气氛。‎ 师: 唐宋, 是我们中华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两个时代, 无数的诗人就像夏 夜的繁星, 各自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今天, 让我们走进南宋这个战火纷飞的时代,‎ 一起走进诗人陆游的心灵,去感受他的情怀。‎ 板书: 宋 陆游 师: 陆游, 一位我们并不陌生的诗人。 谁能用一句话简单介绍他?‎ ‎(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简答)‎ 师: 他是“南宋四大诗人” 之一, 生前即有“小李白” 之称。 他年少的时候 就立下“马上击狂胡, 下马草军书” 的志愿。 他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人领袖, 而 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今天, 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歌, 一起感 受他在68岁写下这首诗的情怀。来,一齐来把课题读一遍。‎ 生: 齐读课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指导学生将课题读通读顺 师: 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纠正学生的错误之处 21‎ 师: 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哪个呢? 为什么?‎ 生: 感 师: “感” 是什么意思?‎ 生: 感想、 感受、 感慨。‎ 师: 从课题中, 你知道诗人感受到了什么呢? 哪个字告诉了你?‎ 生: 凉 感受到清凉 师: 诗人仅仅只是感受到秋日的清凉吗? 来,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 首古诗。‎ 二、 初读诗歌, 感受音韵之美。‎ 师: 课前大家已经进行了预习, 谁来读读这首诗?‎ 生: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 读的不错, 我们常说古典诗歌具有一种音律、 节奏美, 下面请同学们自 由朗读诗歌,力求将这首诗读通、读顺,并把诗歌的节奏美、音律美读出来。‎ 生: 自由读诗歌。‎ 师: 好, 相信同学们已做好充足的准备, 现在我想请男生出来读读这首诗。‎ 师: 有一种豪壮的美感。 谁来试着说说诗歌的大意呢? (用自己的话说, 自 己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说……)同学们,这短短的 28 个字就描述了诗人这么丰富 的内心情感!全班再读。‎ 三、 品读诗歌, 体会作者的心。‎ 师: 诗歌不仅有音律美, 更重要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情语皆心语。 诗 人还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一些景物中, 那么, 在这首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呢?‎ 生: 作者描写了“三万里河” 和“五千仞岳” 这两样景物。‎ 师: 我们一齐来把这两句诗读一下。‎ 师: 谁来说说“三万里河” 指的是什么? 提示 往东入海。‎ 生: 指的是黄河。‎ 师: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 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她发源于我国 青海省,由西往东,最后在山东注入渤海。‎ 师: 三万里是真实的数字吗?‎ 21‎ 生: 不是, 是突出了黄河的长。‎ 师: 仅仅是长吗? 你还可用哪些词、 句来形容黄河呢?‎ 生: 我可用“气势磅礴、 一泻千里、 惊涛骇浪、 波涛汹涌” 等词语来形容。‎ 九 曲 黄 河 万 里 沙 . . . . . . 黄 河 远 上 白 云 间 . . . . . . 君 不 见 黄河 之 水 天 上 来. .....‎ 师: 说得很好, 你很善于积累, 我眼前仿佛浮现了黄河挟风带雨卷起万里沙 的磅礴气势,一起来把黄河的这种气势读出来。“三万里河东入海”。‎ 师: “五千仞岳” 呢? “岳” 指的是什么? 高山, 西岳华山。“仞” 是什么意 思长度单位, 七、 八尺为“仞”;“五千仞岳” 说明了华山怎样? (高) 高到哪种 程度(上摩天,直入云天)你能用哪些词、句来形容华山?‎ 师: 直插云霄、 耸入云天、 高耸入云、、、、、、 白居易——东窗对华山, 三峰 碧参差......来, 带着你们的感受再来读读这两行诗。 此时此刻, 你感受到了什 么?(祖国山河壮丽)板书:壮丽河山 师: 祖国河山如此壮丽, 你的心里涌起一股怎样的情怀?‎ 生: 高兴、 激动、 自豪、 兴奋 师: 带着这种心情来读一遍(让每个发言的学生读)。‎ 师: 你们琅琅的读书声让我感受到了你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是啊, 江 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怎不令人留恋、 沉醉、 自豪? 让我们带着这种 难以言状的自豪再来读一读这首诗。(齐读)‎ 师: 不要停, 把这首诗读完。‎ 师: 读完后两句, 你又感受到诗人心中有着一种怎样的心情? (悲凉、 悲伤)‎ 你是从哪些字眼体会出来的?‎ 生: 从“泪” 字体会到的。‎ 师: “泪” 流到了哪种程度? (尽) 泪流完了, 哭出的是血、 是痛, 这是何 等的伤心欲绝,痛断肝肠啊!‎ 同学们, 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 我们的诗人心中应该是无比的自豪、 兴奋 才是啊!可是诗人的心却为何如此的悲伤呢?是什么让他心痛如斯啊?‎ 21‎ 生: 这些美好的河山被敌人占领了。‎ 师: 你是从诗歌哪里知道的? (胡尘)‎ 师: “胡尘” 指的什么? (结合王昌龄的《出塞》“不教胡马度阴山”) 胡就 是金兵,“胡尘”指的是灰尘吗?(不是)是什么呢?‎ 生: 是金人马蹄溅起的灰尘。‎ 师: 仅仅是马尘吗? 金人只是在那里赛马么? 到底是指什么?‎ 生: 指金人残暴的统治, 对中原百姓残酷的镇压、、、、、、‎ 师: 此时此刻, 你的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你仿佛看到金兵在干些什 么?(生想象金兵横行的画面。)‎ 师: 倒在马蹄之下的都是? (生: 遗民) 有哪些人呢?‎ 生: 有老人、 妇女、 儿童等 师: 他们在金兵的铁蹄下干什么? 流泪, 流到了哪种程度? 那滴滴泪是什么 泪?‎ 生: 是血泪, 是痛苦的泪、(愤怒、 期盼……)!!!‎ 师: 金兵横行, 遗民泪尽, 国破家亡, 生灵涂炭, 这是何等的(凄凉) 啊!‎ 板书: 凄凉 但是他们绝望了吗? (没有) 他们每天每夜、 每时每刻仍然 ‎(读)——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 他们“望” 的是什么?‎ 生: 期望王师赶走侵略者, 收复失地。‎ 师: 是啊! 侵略者铁蹄溅起的尘土, 却挡不住遗民们期望的目光, 仅仅是期 望吗?是苦苦地乞望, 仅仅是遗民在乞望吗? (生: 还有我们的诗人, 还有许许 多多正直有爱国心的人。)‎ 师: 他们苦苦地乞望着, 盼啊! 盼! 读 ——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 又一年是多少年? 是一年吗? (一年又一年)‎ 师: 当时金兵占领中原已经长达这 65 年之久, 又一年, 是整整65年呐, 780‎ 个月, 23739 个日日夜夜啊! 他们(引读):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齐读)‎ 师: 一年过去了, 读。‎ 21‎ 师: 5 年过去了。 ——(读)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 10 年过去了。 ——(读)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 65 年过去了。 ——(读)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 同学们, 他们的盼、 他们的望, 实现了吗? 他们渴望的王师来了吗? 他 们期待的南宋君臣到底在干些什么?‎ 我们一起再看到这一首诗《题临安邸》‎ 生(读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 州作汴州。‎ 师: 汴州——汴梁曾经是北宋的都城, 是当时历史上最发达、 最繁荣的一个 城市。 北宋画家张择端曾以《清明上河图》 生动地再现了汴梁的繁华与富裕: 风 景如画、 街道纵横、 店铺林立、 人来人往……但是这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 一刻起, 从北宋的最后两个皇帝被俘成为阶下囚起就不复存在了。 山河破碎, 城 市萧条, 人民流离失所。 汴州失守了, 中原沦陷了, 可是那些达官贵人又在杭州 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 他们过上了暖风袭人、 昏昏欲醉的日子。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 这里的游人是谁? 他们在干些什么?‎ 生: 游人指的是南宋的统治者们, 他们花天酒地, 终日沉醉在莺歌燕舞中,‎ 根本把中原大地的百姓忘得一干二净了。你们可知(引读:遗民泪尽. . . . . . )‎ 你们的行为让遗民们内心是何等的(悲凉) 啊?‎ 师引读: 那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们, 你们到底在干些什么?‎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那让人悲凉的南宋权贵们, 你们到底要干些什么?‎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 此时此刻, 遗民们对王师尽管还存着期望, 但是一年两年, 甚至八十年 的苦难中,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一年又一年的(失望),失望啊!‎ 再读(后两句)‎ 师: 是啊! 奸臣当道, 小人横行, 多少英雄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 岳武穆含 恨风波亭, 韩世忠终老洞庭湖。 但是, 他们绝望了吗? 他们抗战到底的信念动摇 21‎ 了吗?‎ 生: 没有。‎ 师: 尽管南宋君昏臣庸, 但诗人那对祖国的热爱, 那报国的赤子之心至死不 渝,他在临终之际,留下一纸遗嘱《示儿》,读(《示儿》内容)‎ 师: 此时此刻, 你一定深深地被诗人的心诗人的情所震撼了, 你深切地感受 到诗人怎样的情怀?(忧国忧民)‎ 师: 陆游最终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人世, 但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 那对祖 国无限的热爱, 那一字一句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 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 有感》‎ 师: 诗人那份对祖国至死未渝的爱, 那拳拳爱国心, 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一位 中华儿女心头。读——《示儿》‎ 师: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面对强敌的入侵, 面对沦陷的家园,‎ 面对人民的悲泣, 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 杜甫忧心如焚, 陆游更是临终遗嘱;‎ 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 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 一同流芳百世,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 的人。来,让我们一起激情背诵这首《满江红》!‎ 师: 就让我们在激昂的古诗诵读中结束今天的这一课吧!‎ 作业设计:‎ ‎1. 面对终日寻欢作乐、 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 你想说什么?‎ 面对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 度日如年的百姓, 你想说些什么呢?‎ 面对壮志难酬、 忧国忧民的诗人陆游, 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选择一处, 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小练笔)‎ ‎2. 积累古诗。《春望》、《出塞》、《题临安邸》、《示儿》、《满江红》 等。‎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目标:‎ ‎1.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让学生通过查阅有关杜甫的资料, 了解他们生活年代的情况, 了解这首 21‎ 诗的写作背景,从而理解诗意。‎ ‎3. 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 想像诗中生动, 传神的画面, 从中 感受到杜甫诗歌语言的遒劲刚健, 思想的博大精深,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兴趣,‎ 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 在品词析句中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难点:‎ 通过查阅资料、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感悟诗情。‎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孩子们, 你们喜欢背诵诗歌吗? 你们都会背哪些诗人的诗歌? 谁能为我们背 一背杜甫的诗歌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看来咱们班的孩子啊,‎ 个个都是小诗人。‎ 一、 赏析《春望》 导入新课。‎ ‎1. 今天老师也准备了一首诗作为礼物送给大家, 希望孩子们喜欢。(课件 出示《春望》师配乐深情并茂背诵。简介诗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Zan) 。‎ ‎【诗文解释】‎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 春天来临, 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 看 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战火连绵,‎ 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 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听老师诵读你感受到了……(示意学生举手说感受。)‎ 21‎ 师总结: 是啊, 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浓浓的爱国情。 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 是谁呢?‎ ‎2. 这就是杜甫, 你了解他吗? (CAI: 杜甫的画像) 谁能简单地为我们介绍 一下这位诗人?‎ 杜甫的诗一贯是沉郁忧愁的, 可以说在他的脸上很少看见笑容, 可是有一天,‎ 一个特大的喜讯从天而降, 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被打开了, 于是倾泻而出他的生 平第一快诗——生齐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 字面识题。‎ 知道这个题目的意思吗? 谁来说说。‎ 重点讨论交流“河南河北”。 师: 这个河南河北和我们现在的河南河北一样 吗?谁来说说。我们现在的河南河北指的就是河南省河北省。‎ 二、 初读古诗, 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读出节奏。‎ ‎1. 初读古诗, 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特别正音涕、 子、 裳、 还、 即。‎ ‎(1) 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为什么如此触动了诗人呢? 让我们走近杜甫, 走 进这首诗吧。 徐老师要请同学们好好读读这首诗, 把诗句读正确读通顺, 注意停 顿。‎ ‎(2) 检查朗读 谁愿意来读读前面四句? (CAI: 前面四句诗歌)‎ 但是有一个地方要注意, 初闻涕泪满衣裳, 在这首诗里应该读 chang, 古人 上为衣,下为裳(cháng),请同学们一起把这句诗读一遍。‎ 在这首诗里还有一个词与我们现在的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听: “却看妻子 ‎(qīz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现在生活中妻子(qī zī) 指老婆。 古诗中的妻子(qīzǐ) 你猜是什么意思呢?‎ 谁愿意来读读后面这四句? CAI: 后面四句诗歌(师评价: 多好呀, 字正腔 圆。 特别是这个即字他读得多准呀,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我们连 起来把整首诗读读。‎ ‎2. 师生共同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同学们我们读诗呀光读正确读通顺还是不够的, 咱们得读出诗的节奏, 注意 21‎ 我们这里的诗是七律, 一般上停顿的时候两个两个再一个再两个。 每个同学在下 面再练练,读出他的节奏来啊。(CAI:整首诗的节奏)‎ 谁勇敢的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多好呀, 字正腔圆, 抑扬顿挫。 你看就这样读着读着就读出了节奏, 孩子们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读出诗歌的抑扬顿挫。‎ 三、 带着疑问, 自学古诗, 理解诗意。‎ ‎1. 孩子们, 回忆一下我们学习古诗, 理解诗意有哪些方法? 总结出(课件出 示: ①结合注释、 串词意,成句意, 串句意, 解诗意②联系背景、 查阅资料。 ③‎ 诵读品味。)‎ ‎2. 读着这一首诗, 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词语和句子吗? (生质疑)‎ ‎3. 孩子们, 带上你的笔, 因为不动笔墨不读书; 带上你的工具书(网络),‎ 那是不说话的老师; 带上我们总结的学习方法; 带上你周围的小伙伴, 互相取长 补短。下面就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借助注释,利用网络一起去读懂这首诗的意思。‎ 生自学古诗,师巡视。‎ ‎4. 汇报交流;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都解决了心中的哪些疑问?‎ 四、 再现生活, 体验感悟解诗情 ‎1. 孩子我们刚才初步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 其实读诗呀, 我们还得从文字 当中读出画面, 读出声音, 读到诗人的情感深处去。 读着这首诗在你的眼前你仿 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诗人此时是那么的高兴, 课文当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诗人是那么那么的高 兴。那是?(板书:喜欲狂)(CAI:喜欲狂、漫卷诗书喜欲狂)。‎ ‎2. 让学生默读, 找出从哪些词语中看到到诗人无比喜悦的“喜欲狂” 的心 情。‎ 孩子们, 我们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到到诗人“喜欲狂” 的心情? 我们不着急,‎ 让我们再静静地来读读这首诗, 拿起笔来, 圈一圈, 划一划, 品一品, 哪些词句 告诉我们诗人是欣喜若狂,可以再在边上作上批注。‎ ‎(1)“涕” 出的泪, 让狂喜倾泻而下。 品析: “初闻涕泪满衣裳”‎ 生交流: (CAI: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并板书: 听、 涕泪) 你 21‎ 能想象一下诗人他的眼里, 他的脸上? (生说) 脸上是笑, 眼里却是泪啊。 是啊,‎ 真是悲喜交加、泪流满面啊。你来读读。‎ 师; 一切苦难在今天都已成为过去, 此刻, 诗人心里充满了———喜悦! 那 么,这满衣裳的泪,还是什么样的泪?(是激动的泪、喜悦的泪啊!)‎ 师: 高兴得哭了就叫……(喜极而泣)‎ 师: 回想那苦难的八年, 这泪里还有? (悲伤)‎ 师: 这泪里有喜有悲, 真所谓百感交集。 谁来读第一句话, 读出百感交集。‎ 杜甫只是因为自己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 重返故乡而喜吗? 他还为什么 而喜?‎ 太棒了一连说了五个喜他为战乱平息, 祖国重归统一而喜; 他为老百姓不再 流离失所, 终于可以安居乐业而喜。 在这“喜欲狂” 里, 包含着他浓浓的爱国之 情。齐读。‎ ‎(2)“漫卷诗书” 的胡乱席卷狂喜。‎ 默读交流: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CAI: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看,(板书: 看) 此时此刻和他患难与共、 历经风雨的妻子儿 女怎么样?(愁云不再,高兴万分。)‎ 孩子们在此之前, 他们肯定在忧愁, 在担心, 他们都忧愁些什么, 担心些什 么? 八年战争中杜甫一家过的是什么日 子, 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地在网络上查 找。‎ 现在这些忧愁一扫而光, 全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 谁来用你的声音让我们大 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杜甫可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呀, 可今天却:‎ 漫卷诗书(板书: 漫卷),透过一个“漫” 字,(将漫字变红) 看到了什么样的情 景?这是何等的高兴啊! 如果此时你是他的儿子你会怎样对爸爸说? 如果此时你 是他的女儿, 你会拉着他的衣角说——? 是啊, 从此以后, 不必妻离子散, 天各 一方,不用颠沛流离,远走他乡,怎不让诗人“喜欲狂”!个别读、齐读。‎ ‎(3)“放歌” 与“纵酒” 的癫狂释放狂喜。‎ 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诗人喜欲狂? CAI: 白日放歌须纵酒。 他一边歌唱 21‎ 一边喝酒,他怎么唱怎么喝呢?‎ 老师告诉你们诗人此时已是 51 岁了, 在古代 51 岁已经是很老很老的老人了。‎ 一个老年人他还如此的狂野, 这到底是为什么? 是平定了安史之乱, 那安史之乱 到底给国家给人民带来了什么?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在网络上搜索, 择其重点用 自己的语言交流。‎ ‎(4)“即” 与“便” 的速度让狂喜跨越千山万水。‎ 你还从会从哪些词句看出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喜欲狂” ? CAI: 即从巴峡 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他想到了故乡的什么? (板书: 想)(生说) 他想到 了故乡的一草一木, 想到了故乡一山一水, 想到了故乡的亲朋好友, 他恨不得马 上就回到故乡啊。谁来读读这两句?‎ 这两句诗里, 你从哪些词感受到诗人归心似箭? (将即、 从、 穿、 下、 向变 红)(板书: 穿、 下) 从剑外到洛阳真的那么容易吗? 真的那么方便吗? (课件 出示诗人回乡路线图) 诗人从四川三台出发经过巴峡, 然后经过重庆沿长江而下 经过巫峡, 一路长途跋涉来到洞庭湖边, 经过汉口北上到达襄阳。 然后再到洛阳。‎ 孩子们这一条弯弯曲曲的诗人假想的路线告诉你什么? 过这么一条线路那真是 长途跋涉、 甚至是风餐露宿啊。 可是在诗人的想象中那仿佛就是千里江陵——一 日还。 仿佛就是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诗人的眼里, 故乡、 美景、 洛阳就在眼 前, 就让我们读出诗人那种迫切那种归心似箭。(齐读) CAI: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五、 升华情感, 拓展延伸 ‎1.(配乐) 同样是春天, 同样是杜甫, 在《春望》 一诗中面对繁花老泪纵横,‎ 在这里却欣喜欲狂。看似不同但表达了诗人同样的情怀,为国而悲,为民而喜,‎ 爱国爱民。(板书:忧国忧民)‎ ‎2. 这节课我们读懂了古诗, 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感受到了真挚的爱国之 情。 让我们和杜甫和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一起为祖国的统一而喜, 为人民的安居乐 业而喜。配乐齐读 ‎3. 回乡后的杜甫是否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呢? 找几首安史之乱以后杜甫 的诗读一读, (课件出示推荐诗篇) 体会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和情感, 想想杜甫为 21‎ 什么被称为苦难诗人、人民诗人。‎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听 涕 泪 看 喜欲狂 漫 卷 忧国忧民 想 穿 下 教学反思 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时, 我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摘录几首陆游的 诗歌或南宋时期有关爱国的诗歌, 感受那个时代志士们忠怀忧国, 关注国家命运 的时代精神。 上课开始, 我让学生从课题质疑, 联系其他诗作, 串联起来, 理解 诗人的爱国情感。 我问学生: “读了课题, 你明白诗人为什么会在即将天亮的秋 夜走出家门吗?” 学生联系《示儿》 中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可以明白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教学诗句“南望王师又一年” 时, 我设疑: “为 什么南宋朝廷不去解救那些饱受欺凌的遗民呢?他们在做什么呢?”学生沉默 时, 我加以点拨:“能从《题临安邸》 一诗中找到原因吗? ” 学生恍然大悟, 不 禁吟诵起来: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从而体会到“遗民” “南 望王师又一年” 而不得,“泪尽” 的痛楚。 通过联系, 新旧知识互相沟通, 不仅 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也有利于学生读解能力的提高。‎ 教学《从军行》 时, 学生没学过边塞诗, 对边塞诗了解不多, 不能充分感受 边塞的凄凉、 粗犷。 教学开始, 我以“边塞” 一词导入, 引导学生欣赏王维的边 21‎ 塞名句“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 接着欣赏独具特色的边塞图片, 在充分调 动学生学习边塞诗的兴趣以后, 引出诗人名字, 并揭示课题《从军行》 。 再出示 唐朝疆域图, 简要介绍《从军行》 的写作背景,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边塞这个地方 的位置,并且为理解诗中人物的情感做铺垫。‎ 2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