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2-10 发布 |
- 37.5 KB |
- 1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5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教 学 设 计 125 白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 6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 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句话的意思。 [情感目标]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 6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 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句话的意思。 [情感目标]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 [课时重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 [教学准备] 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领,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一开始,我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唐代诗人杜牧的诗——“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教师范读) 2、激趣:其实,这首诗还是个谜语,写的是一种我国南方的水鸟,知道是什么吗? 3、板书课题:白鹭。带领学生一起写。 4、白鹭既平凡,又不平凡。白鹭入诗,古就有之。除了杜牧写的,杜甫也写过,记得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其实,何止是古人,我国现代杰出的大诗人、作家郭沫若也写了白鹭。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齐读课题—— 5、那么,为什么古今诗人都喜欢描写白鹭呢?到底白鹭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吸引了他们呢?今天就让我们从品读郭沫若先生的 《白鹭》开始探询—— 125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结合生字表自学生字词,力争把课文读通读顺,同时要思考:在作者的眼中,白鹭是什么?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划下来。 2、学生自由读书,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3、读后汇报:在郭沫若的眼中,白鹭是什么? 出示句子——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 4、朗读感知。 第二课时 [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 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句话的意思。 [情感目标]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课时重难点]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设疑导入。 出示句子——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 1、感情朗读 2、课文为什么说白鹭时一首诗呢? 二、体会“白鹭是精巧的诗” 1、“精巧”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作者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呢?好好读读 1-5 自然段,想想是什么原因?把具体写白鹭精巧的语句划下来。 3、自由阅读 1-5 自然段,思考、圈划、批注。 4、指名说自己的理解: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5、品读句子“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 (1)作者具体怎样写白鹭是什么样的? (2)白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和感受呢? (3)白鹭的美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体会第 2 节的对比、烘托手法) 125 6、由此看来,白鹭实在是美,美得像一首精巧的诗!你会用什么词语来赞美它呢? 7、感情朗读:是诗就要读出诗的味道来。 四、体会“白鹭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白鹭既是一首诗,那它是否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画呢?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 6--8 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找出几幅优美的画面?如果请你给看到的画面起名,该用什么名字好呢? 2、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再小组讨论。 3、交流汇报: 在你的脑海中形成画面了吗?你给画面起了什么名字? 4、你最喜欢哪幅画面?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细细品读,看看哪些地方描写使得画面如此生动, 从而吸引了你。 在你认为值得咀嚼的词句下做上记号。 5、欣赏画面:根据学生回答调整 A、钓鱼图—— 引导学生理解“钓鱼”的拟人化; 引导感受画面的完整、和谐美; 学习步骤:找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朗读体会 B、嘹望图—— 引导理解: 你如果站在小树的绝顶,你有什么感受呢? 而白鹭又是怎样的?(读读) 你认为它是在嘹望吗? 想象说话:“它真的是在了望吗?或许它是在。 ” 指导朗读: 该把句后的问号读成什么符号, 才能把这种想象的意境读出来? (省略号)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C、低飞图—— 引导想象:你看到了什么?黄昏的天空是什么样的?飞来一群白鹭是一种什么感觉? 朗读感受 6、这就是白鹭,它钓鱼时的悠闲、了望时的悠然、飞行时的翩然,让人觉得它是那样的——韵味无穷! 7、可是,仍有人觉得它美中不足!请自由读读第 9 自然段,想想自己想说些 125 什么? (1)自由朗读体会。 (2)指名汇报: 理解:白鹭的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 回顾课文,指导内化: “白鹭,因此白鹭的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 ” 8、总结升华 齐读最后一段体会。 五、深化拓展 介绍有关白鹭的古诗: 杜牧的《鹭鸶》杜甫的《绝句》张志和的《渔歌子》等 六、课后作业 1、收集有关白鹭的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后记】 落花生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本课的词语和句子,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道理。 4、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渗透质疑方法。 5、学习作者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道理。 2、学习作者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3、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渗透质疑方法。 【教学准备】 1、根据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预习: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 125 (2)查资料了解花生果实形成的过程。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读准轻声词、多音字,理解生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尝试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质疑、解疑。 【教学过程】 一、巧妙激趣,导入新课 1、( 出示谜语 )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说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2、导入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和花生有关的课文。 (板书课题)同学们通过预习课文,知道了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吗?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 、解题 师:其实,落花生指的就是我们所认识的花生,那为什么把花生叫做落花生呢?老师课前查找了一段资料, 咱们一块来看一下。(出示课件: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在地上开花,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土里长成了花生,所以叫落花生。)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1、回顾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 2、读两组词语(多音字、轻声词) ,正音。 3、读句子:“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考察“后园”、“茅亭”的读音、含义;检验是否掌握轻声的读法(吩咐),是否能读通本文中较长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提出问题 师:那么这篇文章围绕着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朗读课文。 2、解决问题 师:谁来说一说?(板书:种花生 收花生吃花生谈花生) 3、小结 师:你看,在同学们的合作下,用小标题的形式把这篇文章的内容概括出来,真了不起!这篇文章围绕着落花生写了(指板书齐读)这些事情,那你们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什么呢?为什么?(生答略) 师:是呀!种花生、收花生要几个月,可作者在这里只用了一段话,却用了很 125 大的篇幅来写父亲和我们一起谈花生, 那么课文哪部分是详写,哪一部分是略写,能说说吗? 四、学习“种花生”、“收花生”的部分。 1、提出问题 师:好!我们来读一读种花生、收花生这一部分,看一看你们都能读懂什么?有什么问题?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2、学生谈收获。 3、学生质疑预设:收获后为何用“居然”? (合作解疑) 4、指导朗读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看你们能体会出什么? 你看就是这样一片荒地, 又是在我们姐弟几个孩子的侍弄之下,没过几个月竟然收获了花生。哎呀,这多么让人兴奋哪!来,再读读这一句,读出惊喜之情来。 五、设置悬念,布置作业。 1、师:是啊,母亲也和我们一样感到高兴,于是她提议我们来过一个收获节,而且还把父亲请回来了。一家人吃花生、谈花生是怎样的情景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2 、布置作业: 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摘抄好词佳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父亲谈论花生的话,领悟父亲是通过谈花生,希望我们做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 2、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3、学会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质疑、解疑,从而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回顾“种花生、收花生” ,导入新课。 1、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师:花生的意外收获令我们惊喜万分,母亲是个有心人,高兴之余,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 一起过一个收获节,一方面让我们品味到花生的香甜,另一方面让我们体会到劳动的快乐。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一家如何边吃花生边谈花生,继而又如何谈论到了人生的?二、质疑解疑,品读研析“吃花生、谈花生” 。 (一)发现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吃花生、谈花生”部分,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 (二)质疑解疑 125 ( 生默读课文后自由质疑 ) 1、预设一:爹爹的到来为什么很难得? 师:你问得多好, 父亲跟孩子一起吃饭是很平常的事,对不对 ?可是作者却说父亲来了实在很难得。猜猜这是为什么 ? 快速地翻一翻课后的资料袋,看你能不能猜出来他忙些什么 ?(师补充资料: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之后, 许地山就跟随他的父亲来到了大陆,那个时候许地山的父亲在广东一带做知县, 平时为老百姓的事情奔走忙碌,所以很难跟家人在一起团聚。)而那天晚上父亲也来了,所以说——(生:实在难得) 师:让我们带着对父亲的敬意来读一读这段话。 2、预设二: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这个可贵指什么 ? 师: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先得知道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 ?问题提出来了,靠谁解决 ?(生:靠自己) 师:我最欣赏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为了更好地读书思考,老师这儿有个友情提示,先围绕问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再把自己的理解简单地批注在旁边。 写完了可以和同学交流, 说说自己的看法,听听别人的意见。 ( 生默读课文,勾画批注。 ) 交流: 生:我觉得花生的品格最可贵, 父亲就是要我们像花生一样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炫耀自己。 师:有两个词我特别喜欢:朴实无华、默默无闻。谁能读读这段话 ? 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 师: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你们也想想:父亲说花生就说花生吧,扯上桃子、石榴、苹果干什么呀 ? 3、预设三:也许有些同学这样认为:苹果、石榴、桃子既好看,又好吃,又善于展示自己,也很有用处,也愿做像苹果那样的人。对不同见解,也应肯定。 师:大家想一想, 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那儿, 就是在炫耀吗 ? ——摇头了。不是。那是它生长的特点呀,对不对 ?它就长在那儿 ! 你说苹果要是长土里去那还叫苹果吗 ? 师:刚才这个孩子的发言有一点我很欣赏, 就是她发现了父亲其实是在拿花生跟和它的生长特点截然不同的桃子、 石榴、苹果比,干什么 ? (生:作比较) 师:聪明 ! 对比啊 ! 对比的结果就是让我们更加体会到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像刚才那位孩子说的:朴实无华、默默奉献。外表不好看的花生却能默默地给人带来好处,真的是更可贵,更让人钦佩。让我们来读读这段话,读出花生的这份可贵。 ( 练习读,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 125 4 、父亲希望我们做什么样的人? “我”对父亲的话, 听懂了没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5 、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落花生这样的人或物?结合实例来说说。 (如清洁工、老师、蜡烛、春蚕、太阳等) 6 、父亲的这次谈话对 “我“的影响非常大, 教师引读最后一自然段。 7 、许地山确实把父亲的话印在了心上, 他给自己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他曾经说过: (课件出示:我要像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学生朗读。 8、是的,许地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我们来看许地山的资料,让学生朗读体会许地山的成就。学到这里,你是不是对许地山油然产生敬佩之情? 三、总结全文,学习写作方法。 1、作者重点写谈花生,是为了向我们介绍花生的好处吗?他是借花生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这种表面写物实际上赞美人的写法叫 “借物喻人”,同学们在写作中可以尝试着用一用。 2、同学们,许地山在这个收获节上可以说收获颇丰,品尝到了花生的香甜,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还在父亲的引导下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懂得了一个做人的道理,这就是谈话的教育,这就是生活的教育。同学们,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让我们记住: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都会给我们许多启示! 四、小练笔。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你想对落花生说些什么呢?是想再一次的赞美它?还是要给它一些另外的建议?请以 “落花生, 我想对你说 ”开头,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想法。 【教学后记】 桂花雨 【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文本朗读感悟, 引导学生从桂花香和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 125 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 课外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琦君及其作品《桂花雨》 、《水是故乡甜》、《家乡味》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文本,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说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令人难忘的。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走进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去感受一场奇妙的——《桂花雨》。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让我们用心去读读课文,把生字念准,把课文读通,读到喜欢的地方 可以多读几遍。 3、读书交流。 (l)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 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二、导学全篇扣“诗”眼——感受“桂花香” 1、作者为什么爱桂花呢? 2、请找出具体描写桂花香的语句。 3、交流具体描写桂花香的语句。 4、品析“浸”字,感受桂花的香气四溢。 (换字比较) 三、巧用插图品“诗”意——欣赏“花雨美” 1、看看插图,描绘一下落桂纷纷的情形。 (花雨美) 2、观察“我”摇花时的神情,想想“我”此时的内心。 (心里美) 四.感悟体验觅“诗”趣——享受“摇花乐” 1、作者摇桂花时的心情如何呢?能用一个字简单概括一下吗? (乐) 2、请找出具体描写作者摇桂花的句子来 3、在描写描桂花时,主要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来写?(动作、语言) 4、请圈划出具体描写作者摇桂花时的动作的词句。 5、你们想读读这些句子吗?你最喜欢哪一句 ?(朗读指导) 6、全体学生起立,闭上眼睛,在音乐声中,一起来做摇桂花的动作。 (师配乐范读) 7、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这美妙的桂花雨了吗?尽情地喊出来吧! 125 8、同学们,在你的脑海里是怎样一副画面?请赶紧写下来吧! 9、写作反馈。 10、感受着这份快乐的难道只是作者一个人吗?还有谁,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呢? ( 指名读 ) A、写母亲动作的词“洗净” “撮”说明什么 ? B、你从父亲的诗中读出了什么呢? C、感情朗读父亲的诗。 五、彰显意象悟“诗”情——体悟思乡情 1、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都让我对桂花魂牵梦萦,但仅此而已 吗?还有更特殊的原因吗?让我们再深入地读读课文最后第二自然段。 (出示母亲的话) 2、难道外地的桂花真的香不过家乡院子里的一棵桂花树吗?母亲为什么 这样说呢? 3、其实,除了这一句,在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还隐藏着许多母亲及父亲 与家乡桂花的小故事,隐藏着母亲与家乡的一片深情。让我们再细细地读读文章,把这些小故事找出来,把这份情读出来! 4、反馈。 5、母亲对故乡充满了无限的怀念,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出示最 后一句)想象一下,作者此时眼前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耳边又会响起什么声 音呢? 书声琅琅入“诗”境——融入“桂花雨” 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中蕴含着浓郁的思乡之情,读起来很感人, 让我们再一次欣赏美丽的桂花 雨。(全体师生配乐朗诵)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动手写一写自己童年中难忘的人和事。 【教学后记】 125 珍珠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默读课文。 2.通过合作学习,体会作者对鸟的真诚、细腻的爱,认识珍珠鸟在 “我”的照料和呵护下从害怕到亲近、到信赖的变化过程。 3.读懂课文,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并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要求: 1.读课文,为 14 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查字典弄懂“垂蔓、斑斑驳驳、生意葱茏、瞅、细腻、眼睑、眸子、流泻”等词语的意思。 3.浏览阅读提示,给三个问题标上序号。 【教学过程】 一、对比文本激趣导入 1.激发兴趣: 学习了课文《翠鸟》,我们认识了羽毛鲜亮、动作敏捷的翠鸟。 今天,老师又为大家带来一位鸟儿朋友! 看!(示图)它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后背还生着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听!(听音)它又细又亮的叫声如笛儿般婉转。──它就是珍珠鸟。(板书:珍珠鸟)齐读课题。 2.明晰课型: 课题序号的右上方有个星号, 表示这是略读课文。 我们今天就根据阅读提示来学习这篇课文。 3.对比文本: 激发阅读期待:《翠鸟》一文写出了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珍珠鸟》一文又写了些什么呢?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扫除障碍: 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自由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由读书,教师巡视。 2.感知全文:开火车分自然段读课文,随机纠正错误读音。 3、整体把握: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说出课文大意即可。 三、细读文本悟情审美 125 1.切入[重点] 快速默读课文, 找出我和珍珠鸟交往中最令人惊喜的部分。 ── 切入第十三自然段。 指名读,聚焦第十三自然段, 并说说这一段为什么最令人惊喜? 2.感悟情景: 出示文本所展示的画面(课文插图) ,请同学用心走入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小鸟的感受、作者的感受。(随机板书:幸福、温馨等词) 3.挖掘文本: 短短七行字,融入了多少惊喜和幸福啊!这字里行间,还藏着谁的心情,你发现了吗?再读第十三自然段。 反馈:这一自然段的字里行间还藏着一对大鸟的放心和信赖。齐声诵读第十三自然段。 4.回归重点,引读最后一段(随机板书:信赖) ,随机理解信赖。 四、研读文本悟情明理 1.看图质疑:可是,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看到天性胆小怕人的鸟有一天竟如此信赖“我”。你有什么疑问? 回归“阅读提示”的第二个问题: “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 2.规范要求: 明确问题:“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一家两代的信赖的呢? (大屏幕随机出示两个问题: ①“我”是怎样逐渐得到大鸟的信赖的? ②“我”是怎样 逐渐得到雏儿的信赖的?以及建议的学习方法:勾画词句、换角色读、写批注) 规范要求: (1)四人小组选择同一个问题; (2)小组成员独立学习;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合作学习: 教师巡视指导,相机点拨指导。 4.交流体验: (提常规要求:大声发言是对自己的展示,用心聆听是对别人的尊重。) 点拨[重点] 问题一:“我”是怎样逐渐得到大鸟的信赖的? 脉络:“我”在窗前的吊兰下给大鸟安了个丛林一样的家。它们便从中传出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并伸出鲜红的小嘴。 “ 我”不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 “我”给予它们空间和尊重,它们便安心地生儿育女了。 125 小鸟飞出笼子了,它们起初还有些担心,总是“生气地叫一声” 。 后来见“我”不伤害雏儿,便到天色入暮才呼唤孩子。 最后,完全信赖“我”了。 问题二:“我”是怎样逐渐得到雏儿的信赖的? 通过换角色读 8── 12 自然段,说说体会。 如:渐渐我胆子大了,就落在主人的书桌上。我先是离他较远,见他不来伤害我,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他的杯子上喝茶,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他的反应。他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我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 绕着他的笔尖蹦来蹦去, 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5.回归中心: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引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五、立足文本讨论拓展 1.感悟写法: 有人说,本文作者冯骥才有一支生花妙笔,你同意吗? 讨论交流:作者的生花妙笔究竟“妙”在哪里?课文如此打动你的原因何在? 学生自主交流,指名分享。 2、名家引路: 出示冰心奶奶的话,学生感悟。 (大屏幕示:冰心的话:“这是一篇叙事抒情的好散文。头起得‘头’起得‘带劲’,这‘劲’中有无限的喜乐; ‘收’得有‘味’,这‘味’中有深澈的哲理。”) 出示冯骥才的话,学生感悟。 (作者冯骥才的话: “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不使劲,不刻意,不娇情,不营造,更无须‘绞尽脑汁’ 。散文最终只是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罢了。 ”) 过渡:在课文中,作者的那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都浓缩成了一句话,就是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3.拓展练笔: 其实美好的境界不仅存在于人与鸟之间, 更存在于人与人、 人与社会之间。想想生活中那些信赖创造的美好, 用“信赖是 ” 的句式,写写你的一点体会、一点感受、一点启示。 反馈:指名分享,教师随机将同学的内容打上屏幕。然后同学齐读自己的练笔。 4.升华主题: 这就是《珍珠鸟》给予我们的一点启示、一点体会、一点感受。信赖是如此美好,我们祈愿让真诚的关爱充满生活的每个角落,让信赖之情流淌于万物之间! 【教学后记】 125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2.通过句子的对比, 找出句子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何相似之处, 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了解什么是“一词多义” ,学习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思并造出符合词义的句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把握七言绝句的朗读节奏;了解诗人李白;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体会老朋友分别之际难舍难分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2.了解什么是“一词多义” ,学习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思并造出符合词义的句子; 3.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体会老朋友分别之际难舍难分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一词多义”的词语; 2.学生查找相关诗人李白的资料。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 4 篇课文,今天,我们将学习语文园地一的内容。 (板书:语文园地一) 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 4 篇课文,都是在写什么的?(写事 物)仅仅是写事物吗?是有没有其他内涵?(蕴含作者浓浓的感情, 引发作者深深的思考) 交流平台 既然同学们已经发现了我们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事物, 并且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蕴含作者浓浓的感情,或引发作者深深的思考,那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一下交流平台中第 2.3 位同学说的话,并回顾《白鹭》和《珍珠鸟》两篇课文,想一想,这两篇课文是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把你的发现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3.交流完毕,请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25 (《白鹭》一课通过描写白鹭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表达了作者对白鹭平凡之美的赞美和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珍珠鸟》通过描写珍珠鸟由怕人到亲人的经过, 表达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及抒发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 深入探究 1.思考: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 总会用到类似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手法,比如:妈妈包的饺子,饺子里蕴含着母亲对孩子的爱。还有没有同学能够举出其他的例子呢?(梅花——不畏寒冷 , 喜欢在冬天开放 , 常比喻那些品格高尚的人;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2.学习完交流平台这一板块的内容,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修辞手法。请同学们看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题,齐读句子并说说它们的相同之处。 ①句子有什么相似之处?(用某种事物与其他事物作比较)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更直接地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③这种通过比较来描写事物的方法, 在修辞手法中叫做什么? (板书:对比) ④请用对比的修辞手法造一个句子。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回顾了本单元的课文内容, 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还掌握了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对比) ,在以后的写作中,同学们可以大胆运用这些方法技巧, 来给我们的文章增加亮点。 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一 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妈妈包的饺子、梅花、蜡烛等)修辞手法 对比(更直接地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 第二课时 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和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对比) ,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一个新的知识点。请同学们到课文 p14【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比较例题中的加点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 (这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时意思是不同的。)①读第 1、2 句,说说这两个“开辟”的意思有何不同?(第一个开辟是开创的意思,第二个开辟是开发的意思)②读第 3、4 句,说说这两个“姿态”的意思有何不同? (第一个姿态是指物体呈现的样子, 第二个姿态是风格、气度的意思)像这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不同的词,我们叫做“一词多义” (板书:一词多义) 结合理解,深入运用 下面我们用课文中的温和来造两个句子, 注意结合不同的词义。 学生完成练习,自由发言分享。 125 那么在我们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还有没有遇到过类似“一词多义”的词语呢?思考一下,请同学们回答交流。 (眉目:这个女孩眉目清秀。这件事情总算有了眉目。) (意识:我意识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他的意识渐渐模糊,最后晕了过去。) (算账、舒展、究竟等) 循序渐进,日积月累 1.通过上节课和这节课的学习, 我们发现语言中蕴含的内涵真是博大精深,而在文学中,有一种文学体裁,正是语言高度凝练的体现,这种文学体裁,就叫做——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日积月累的这首古诗吧。(板书诗题)请同学们一起齐读这首古诗。 2.(板书作者)请同学们分享所搜集的关于诗人李白的相关资料; 3.初步了解什么是七言绝句, 一般情况下七言绝句的朗读节奏是什么样的;(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 4.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诗题: ①通过诗题,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 因此,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 ②理解诗题。黄鹤楼是地点,送是送别,孟浩然是李白的好友,之是动词,意思是去、到,广陵即扬州。诗题仅有 10 个字,就把地点、人物、事件全部表达出来,可见古诗语言的高度精炼。 (再次齐读诗题) 5.读中有感,从读中悟:①齐读一、二句,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 (作者和孟浩然是老朋友)从何得知?(故人)不错,还有呢?(孟浩然在三月要去扬州,所以在黄鹤楼与作者告别) 讨论:三月前面的“烟花”一词,是什么意思?(引导理解:三月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的花有什么特点?)那么,这两句诗就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意思是说?(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从内容上看,这是描写(板书:送别时)的情景。②齐读三、四句,这两句中写了哪些景物?(孤帆、远影、碧空、长江),从这些景物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诗人看着朋友远去,心里空荡荡的)不错, 还有没有同学有更深一层的发现?(朋友乘船离开后,诗人还在那里望着, 直到朋友的船消失在天际, 诗人还没有离开)思考:从这一细节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师引导理解:诗人与老朋友的深情厚谊; 诗人与老朋友分别时的依依不舍; 诗人送别朋友后内心的孤独 ) 结合我们的理解,这两句诗应该怎么解释?(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从内容上看,这是描写(板书:送别后)的情景。 ③再次齐读全诗。 通过朗读和理解, 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呢?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④学生汇报交流成果。(作者因老朋友孟浩然的离去而依依不舍 , 125 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及深深的眷恋,同时也体现出两人深厚的友情。) ⑤试着背诵全诗。小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语言艺术更是博大精深, 一个词就有多文的过程中,同学们应注意体会和充分运用语言种不同的意义, 短短几句诗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老友分别之际难舍难分的画面, 所以,在以后学习语技巧。 布置作业 自己搜集两个“一词多义”的词语,并根据不同的语境造句; 熟读《蝉》并背诵,体会作者与友人之间真挚的情感;你是否也有感情深厚的朋友呢?请写一段话,表达你们之间的深情厚谊吧。 【教学后记】 搭石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 7 个生字,会写 11 个生字。精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怠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接洽上下文理解“风景、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 2.培育学生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的能力。 3.领导学生精确、流利、有情绪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通过抓重点词句,接洽上下文探究体验方法,体会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宝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 4.学习作者细心察看,细节描写的方法,培育留意察看,居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工具书(字典)文具(钢笔、铅笔)生字本、练习簿等。 2.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安排:常规课堂安排。 3.教具的设计和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谴、惰”等 7 个生字,正确认读“山洪暴发、谴责、平衡”等词语;会写“裤、序”等 6 个生字,重点指导“暴、衡”二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提炼小标题的方法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25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体会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感受乡亲们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 。 【教学过程】 一、 格言导入,揭示课题。 1、师谈话,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学生说说对格言的理解。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寻找美的风景。 2、确立学习话题“寻找一片美的风景” 。刘章爷爷给我们推荐了他们家乡一处美的风景。板题读题 3、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生自读文。 (二)检查生字词 一行人(根据意思确定读音) háng 行列,一列人; xíng 指一伙人;一干人。 (间的读音你能读好吗?) 理解词语:清波漾漾(归类积累) (三)出示要求会写的字,指导书写。 “暴(下部)衡(结构;中间“大”的变形)” 总结:上下结构写扁一点、左中右结构写细长一点。汉字谦让之美。 (四)思考:课文围绕着“搭石”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介绍搭石——摆搭石——走搭石 三、再读课文,感知搭石 (一)搭石的重要 搭石是什么你明白了吗?生回答。 (师预设表扬:能告诉我,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真会读书!原来答案就在书上。)你知道吗?大家一起再告诉我一遍。(预设表扬:你们很热心。谢谢你们!你们的回答让我明白了什么叫“搭石” 。) 同学们,如果没有搭石,村中的人们会怎样过小溪的?——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 人们出工就必须—— 生:脱鞋挽裤 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生:脱鞋挽裤 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生:脱鞋挽裤师:还有什么?生想象补充。人们 _____就必须——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生:脱鞋挽裤一次又一次的脱鞋挽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不方便、麻烦、搭石很重要)带着我们的感受一起再来读读。 过渡 125 (是的,搭石,就是放在小溪中的几块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为方便小溪两岸人们行走的石头。只是,读到这里,老师心中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能被称之为风景的, 应该是美的,而大多是非常有名的景物,如我们石泉的后柳水乡。可这么几块平平常常的石头,怎么能说是他们家乡的美景呢?) 先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 深入到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中去, 找找那片独特的风景。(生读——找) 当我见到人们抢着挤公共汽车的时候, 心里便幽幽地想到家乡的潺潺小溪.想到一行人 见人们无序地匆匆横穿马路的时候, 心 里便幽幽地想到家乡的潺潺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 身边的美景 其实,课文中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 “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 。同学们下课了可以自己预习一下走搭石的部分,去体会体会其中的“美” 。 四、总结升华,提高认识 1.师领导接洽课题, 研读课文最后一段所表达的情绪。 晋升对“搭石”的更深层次理解。 2.朗读升华。 五、安排作业,练习巩固 1.视学生学习情况合理部署课内或课外完成 2.缮写生字、词语。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有情绪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 2—5 自然段,理解“理所当然” 、“协调有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段。 3.感受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熏陶。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 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 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感知“美” 。 刘章爷爷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这美丽的风景。 二、精读课文,感悟“美” 。 125 出示自读提示:读 2—4 自然段,用“——”划出描写家乡风景美的句子,用“﹏﹏”划出描写家乡人心灵美的句子,并写写感受。 (一)体会风景美的句子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你从哪些词体会到这画面的美? 2.理解“协调有序”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3.师范读“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生展开想象,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仿佛看到什么? 4.通过朗读感受画面美。 5.好一幅让人陶醉的画,难怪作者会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二)体会人物美的句子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 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 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如果你是其中一位老人, 看到搭石不稳,你会怎么想?怎么做?(2)你感受到这些老人有什么样的品质?(无私奉献) (3)谁能读出这种美?指导朗读。 (4)你们还从哪些词感受到为他人着想这种美? (5)多么可亲可敬的老人,让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来感谢他们? (6)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无私奉献)的风景。 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 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 招手示意 , 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真是一幅温馨的画面,能谈谈你对这幅画的感受吗? (2)好一个谦让,请男同学一同来感受这份美。 (3)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互相谦让)的风景。 3.假如遇到老人来走搭石, 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哪些词特别能打动你,说说你的体会。(2)理解“理所当然” 、“伏”。 (3)透过“理所当然” “伏”看出这里的人(敬老) 。(4)朗读感受美。 4.这一排排搭石,每天该有多少人走啊!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还会有哪些人来走,我们还会看到哪些温馨的画面。 小练笔。 假如来走搭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总结升华,赞颂美 125 1.这美,撞击着作者的心灵,并发出由衷的感叹,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句。 2.作者赞扬搭石什么样的精神? (无私奉献) 仅仅在赞扬搭石吗?还赞扬(乡亲们),赞扬乡亲们什么样的美好情感 3.齐读最后一句,读出内心的感动。 四、拓展延伸,发现美 同学们,搭石的美,我们看在眼里,搭石人的美,我们记在心里,其实,这样的美也在你我身边, 就蕴含在那一件件微乎其微的小事中。读读句子: 美就在身边,美就在妈妈千万次的唠叨。 美就在身边,美就是校园中伸手捡纸的弯腰。 美就在身边, 请大家也用这种句式把找到的美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你们都有一颗发现美的心, 回家后把你发现的美写出来。 【教学后记】 将相和 【教学目标】 1.认识 7 给生字,会写 9 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约定、隆重、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 3 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 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 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史记》的相关知识、《廉颇蔺相如列传》片断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揭课题,晓背景。 125 1、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聊聊一本书《史记》,把书翻到 95页的“资料袋”。史记是由西汉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其中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峙,战火频繁。而秦国又数七雄之中最强悍,常常侵犯别的国家,被其他诸国称为“虎狼之国” 。我们来看看春秋战国的形势图。大家可以看到,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 西面是强大的秦国,处于两大强国之间。当时秦国全力进攻楚国, 不能集中兵力对付赵国,主要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将相和》这个故事就始于较强势的秦国和较弱势的赵国之间。 (课件:战国形势图) 2.出示课题:(课件:课题)将相和(板书),齐读课题,解释课题:“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 1.现在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 2.老师这有几个词语,在我初读课文的时候也觉得有几个字比较容易读错,你们能正确地读出来吗?(课件:生字新词) 允诺 胆怯 拒绝 乘机 鼓瑟 击缶 上大夫上卿 3.词语会读了,课文你们读懂了吗?课文有几个故事组成? 4.其实这篇课文有个特点,每个故事结束之后,都有个小结段,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这几个小结段。 (指名说,出示课件) 5.同学们把这几个小结段齐读一遍, 边读边思考:能不能从中找出关键词以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这几个故事吗?(齐读句子)好,谁能来说一说?(指名说) (渑池之会:这是一次在渑池的会见, 文言文中“之”有“的”的意思,你可以把“之”加进去再说一说吗?) 6.板书小标题,强调“璧”的写法。 7.我们再来看前两个小结段, 前一句话总结了上文的故事, 后一句话引出了下面的故事, 我们把这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段叫做——过渡段。对,过渡段能更便于我们了解课文内容。 三、 精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同学们注意到经历了完璧归赵之后的蔺相如由一介平民被封为士大夫(板书:士大夫),渑池之会后的蔺相如被封为上卿(板书:上卿),可谓平步青云,书上特别说明的是职位比廉颇还高。 那作为同朝为官、 125 战功显赫的大将军廉颇此时对蔺相如作何评价呢?找到廉颇的话,谁来读读?(抽生读书)数一数,廉颇说了几句话。来,先看第一句。(第一句: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每个人,你现在就是廉颇,就说这句话, (抽生读书)感觉这廉将军什么样?(预设: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傲气十足,居功自傲,很神气,相机板书) (第二句: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第二句,自己读试试。(抽生读书)听出廉将军对蔺相如什么态度了吗?(预设:看不起,不屑一顾,相机板书并补充强调:一张嘴,爬到我头上去了。 觉得蔺相如有没有真本事?所以他的决定就是(第三句: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一起读。 有一个词叫“言为心声” ,意思是通过听一个人说的话你就可以知道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是个怎样的人。 听了廉将军这短短的三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廉将军在你的面前?(预设交流:耿直畅快、豪爽、率直,性子直等,相机板书) 作为一员武将, 廉颇之所以这样率直地表达不满, 是因为他一直站在谁的角度?引导学生再次读书, 找到三句话中的同一个人称: 我,从而点明:廉颇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难以全面,带有很大的片面性。 题目是将相和, 此时的将相之间是和还是不和?引导学生用 “将相之所以不和,是因为蔺相如————,还因为廉颇————”来从表象和实质两个层面感悟: 将相之所以不和, 表面看是因为蔺相如的官位比廉颇高,实际是因为廉颇的错误认识:蔺相如没有本事,只靠说嘴皮子就作了比自己还高的官。 第二课时 一、友情调解,感悟蔺相如其人: 1、既然是廉将军的认识出现了问题,那咱们就来帮帮廉将军,全面了解了解蔺相如这人吧! 既然廉将军认为蔺相如是靠一张嘴被封为上卿的,那我们就从蔺相如所说的话开始研究。 请同学们读读前两个故事,读文时看看老师给你们的提示: (课件) * 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你看出了蔺相如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 学习建议:老师建议大家先画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有感情朗读。 * 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他的特点。 2.好,来,按课文叙述顺序交流你画出的内容。 (抽生交流) (1)同学们,请思考:蔺相如的这番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赵 国的君臣都为难想不出办法的时候) 用一个词就是——临危受命 (板书)。那我可不可以这样认为:蔺相如太聪明了,所以赵王一问他怎 么办,他就不加思索地说了这番话?为什么?引导学生交流: 想了一会儿,也就是他经过慎重思考以后, 那这时他会怎样地说这番话?你 125 来补充:蔺相如想了一会儿, ()地说。(预设交流:斩钉截铁、坚决、胸有成竹、掷地有声)太好了,所有的男同学我们都是蔺相如,端起书一起来胸有成竹地读书。 这里有两个假设句,你发现了吗?“如果 ------ 就------ ”说明蔺相如出行前就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考虑周全了。蔺相如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你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他? ——深谋远虑。 同学们,这是蔺相如的办法, 也可以说这就是蔺相如对赵王作出———(承诺),要么以璧换城,要么完璧归赵。 如此难的事,他却主动要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 你从中可以看出什么?——他胆识过人,为了国家利益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所以照应了前文别人对蔺相如的评价:是个机智勇敢的人! (2)来,继续交流蔺相如的话。抽生读“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好,同学们,就这句,真话假话?那就这句假话,你觉得蔺相如此时说得妥不妥?为什么? (生交流,引导:不只是妥,还很巧妙,先看看秦王拿到和氏璧时的表现即秦王双手捧住璧, 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这时,以璧换城已不可能,唯有沉着冷静地和秦王斗智斗勇,以求完璧归赵。 ( 3) 和氏璧既然已经回到自己手中, 蔺相如再说话可就——理直气壮了。谁能读出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话来?(抽生同时提醒学生:现在,我们就是秦王,听听蔺相如的话。) 秦王们,你心里想什么? (预设交流:可别真的摔碎了和氏璧, 哎哟,这可不行)也恰恰是这个“撞”字,你看出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交流:勇敢、无畏。)是啊,这真是宁可玉碎,不可瓦全的大无畏精神呀!板书。 (4)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 ------ 大大方方地说: “和氏璧从来不讲信用的!”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和氏璧已经安全送回赵国。这种场合,秦王敢杀他吗?不敢,秦王也怕天下人笑话他不讲信用,会丢面子。面对强大的敌人,他毫不惧色,你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那除了“大大方方” ,你还能用哪些词来形容他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轻松、沉着、无畏无惧。 (就请你们带着这种心态去读这句话) 老师指着“嘴””说:“看来,廉将军错了,蔺相如不仅仅靠的是一张嘴呀!靠的是他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5)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 “请您为赵王击缶。” 125 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 “你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 联系生活,引出疑问。我们班上许多同学都在学习乐器,难道不想有朝一日能登台演奏, 为人们带去美的享受吗?为什么秦王让赵王鼓瑟,就成了侮辱了呢?是呀,秦王和赵王都是一国之君啊,怎么赵王就成了秦王的下人呢?这不仅仅是侮辱赵王,更是侮辱了赵国。 同学们,如果别人这样侮辱我们的国家, 你生气不生气?秦王这样侮辱赵王,蔺相如生气不生气呢?(当然生气)请你读出你的生气:请您为赵王击缶。 创设情景读: 秦王拒绝了,蔺相如更生气了,他再要求:读 秦王还是拒绝了,蔺相如十分气愤,他再要求: 秦王还是拒绝了,蔺相如愤怒到了极点,他只有威胁秦王说: “您现在离我只有 我就跟您拼了。 ” 制造悬念:老师带着无限惋惜说: “完了,蔺相如完了,赵王的命也断送了 小蔺相如们, 你们可是闯下了滔天大祸, 秦王现在完全可以找借口杀死赵王,然后带兵攻打赵国 但蔺相如毕竟是蔺相如, 他怎么可能让秦王抓住把柄呢?他极其愤怒中又带有分寸:读好“您”字;分寸中有带着不可抗拒的威严, 读: 小结:秦王被逼得没法, 只好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用自己的机智勇敢,用自己的性命维护了赵国的尊严,立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卿。 3.蔺相如与秦王的较量可以说是没有硝烟的战斗,若没有大智大勇,没有舍身忘我的精神是无法做到的。 他虽没有持刀作战, 但他唇枪舌剑,同样为赵国保住了尊严。 所以他并不是如廉颇所说: 就靠一张嘴。可是面对廉颇的挑衅, 蔺相如又是如何应对的呢?请同学们读第三个故事,分别找出他们的语言。 (指名答,出示课件) 大家仔细看看两人的话, 好像这二人说话方式不太一样, 有哪些不同呢?同桌间读一读,讨论讨论。 全班交流:称呼不同(廉颇称蔺相如为“他” ,而蔺称廉为“廉将军”) 说话语气不同(廉: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蔺:谦虚、顾大局、识大体。) 分角色读句子。同学们说的很到位,我们分角色来读一读,注意读出人物特点,男生读廉颇的话,女生读蔺相如的话。 有对比才有鉴别呀,同样是语言描写,人物的个性不同,语言也不一样,我们日后在描写人物时,也要注意语言必须体现人物的个性。正所谓:品其语,知其人嘛! (板书) 二、拓展练笔,深化人物形象 125 1、说来说去,蔺相如都是为了国家利益着想,为了赵国,就应该——将相和。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耳中,廉颇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负荆请罪”如今是一个成语,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廉颇前来赔罪, (出示图片)你觉得此时他会对蔺相如说些什么呢?(交流) 其实廉颇也是一个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人。 2.我们来看看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记载廉颇的话的(出示课件),——鄙贱之人,不知将军之宽之至此也! (生读)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个地步啊! 3.最终,廉颇和蔺相如和好了!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如此说来,赵国本应更加强大,可是最后还是秦国统一了六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史记》中写的清清楚楚,同学们可以详细地读一读。而且《史记》中写人的艺术课远不止“品其言,知其人”而已,(出示课件) 希望同学们能在历史长河中尽情遨游,在《史记》中认识更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 【教学后记】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教学目标】 1、认识 4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 “冠”,会写 11 个生字。正确读写 “猎豹、冠军、俯冲、浩瀚”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3、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道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难点]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课前准备】 ppt 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1、师出示奔跑中的猎豹的照片,先让学生猜是什么动物,它每小时的速度是多少?(生纷纷举手回答,师:猎豹奔跑的瞬时速度可达到一百一十千米每小时,学 125 生哗然。)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同学们看了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快多少?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新词和难读的词语;(3)思考同学们刚提出的问题,找到关键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检查反馈,指名生读。重点指导多音字:冠、喷;整体认读音节:赤、置;“枚”字右边的写法。 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简要地说一说每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2、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老师、同学听。 3、生讨论交流,指导分段,概括每一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第 1-4 自然段):作者按运动速度从慢到快对比列举了人、鸵鸟、猎豹、游隼。 第二部分(第 5-9 自然段):作者按运动速度从慢到快对比列举了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结尾指出宇宙中速度最快的东西是光。 四、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的题目。 五、作业设计: 练习有感情地读文。抄写生词3 遍。 第二课时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文列举了哪些事物的运动速度? 二、细读文本,研读速度 1、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指出猎豹和鸵鸟跑的速度比人快得多。重点读出“一点儿赢的希望也没有了”的语气。 2.师出示问题:找出 2—8 自然段中所讲的事物,以及它们的速度,用横线在课本里划出来,并进行比较。 3.四人一小组进行学习、讨论、交流,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4.汇报交流。 A 、师用课件分别出示人、鸵鸟、猎豹、游隼、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的图片,指名生答出速度: 人:二十四千米每小时; 鸵鸟:七十二千米每小时;猎豹:一百一十千米每小时;游隼:三百二十千米每小时;声音:一千零五十千米 125 每小时; 喷气式飞机:声速的数倍;火箭:四万千米每小时;流星体:二十五万千米每小时;光:三十万千米每秒。 (师指出:为了把各种事物的速度说具体, 课文中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B、2—8 每个自然段中是怎样讲出一种事物比另一种事物快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教师相机指导,错的及时纠正。 C、把以上几种事物按运动速度的快慢排序,标上数字。 (1、光; 2、流星体; 3、火箭; 4、喷气式飞机; 5、声音; 6、游隼; 7、猎豹; 8、鸵鸟; 9、人) 5.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师指出读时要把数字重读, 读得流利,读得明白。 6.全班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抓住“难以置信”和“轻易”两个词进行理解,突出光的速度快。 三、关注写法,总结拓展 师:本文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 列数字、作比较。使用列数字的好处是:准确具体,有说服力;使 用作比较的好处是:鲜明、突出论点) 2、这篇科普文章让我们懂得在宇宙中,光的传播速度是最快的。 四、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使用列数字、作比较的写法的句子。 2、课后找一找相关的科普书籍读一读。 【教学后记】 习作 “漫画”老师 【教学目标】 明确自己想要描写的是哪一位老师,了解这位老师有什么突出的特点;挑选能够突出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学会通过细节凸显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1.挑选能够突出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 2.学会通过细节凸显人物形象。 【教学时间】1课时 125 【教学准备】 几张人物漫画;班上几位老师的照片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出示人物漫画)同学们都看过人物漫画吧?(看过)里面的人物形象有趣吗?(有趣) 你觉得有趣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 没错,漫画里的人,特点非常突出,配上独特的画风和夸张的情节,让人觉得可爱又有趣。 2.如果要给一位老师画漫画, 你会选择谁呢? (出示班上几位老师的图片)(学生自由发言)现在,让我们用文字把我们可爱的老师“画”出来吧!(板书:“漫画”老师) 启发思路 各位小画家们,请说说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位老师为他 “作画”呢?(学生自由讨论) 2.汇报讨论成果:①引导学生先说出要描写哪一位老师;②这位老师有什么突出特点,比如:外貌、衣着、性格、喜好(此处可作细节描写); ③归纳完这些细碎的信息之后, 引导学生回忆, 有没有什么典型事例可以体现该老师的这些特点, 有的话,选择一两件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件,写下来。(注意:事件必须要能够突出人物的特点) 习作指导 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位老师,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板书: XX 老师 突出特点: )学生先把思路整理出来; 以语文老师自身为例,给学生讲解如何刻画形象: (学生归纳)特点:外貌:清秀的脸 大大的眼睛 戴着眼镜 高高的鼻子②性格:很温柔,有时候也很严厉,但同学们都很听她的话 ③喜好:爱说笑,上课很有趣 喜欢穿淡雅颜色的衣服(学生回忆)事例: 表现性格的典型事例: 有一次,班上的一位同学在别人的课本上乱涂乱画,导致那位同学的笔记都看不清了, 老师十分生气并严厉批评了这位同学,这位同学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不仅帮别人补好了笔记,从此以后也学会了爱惜别人的东西。 表现喜好的典型事例: 老师上课很有趣,因为她很喜欢跟我们开玩笑,我们的课堂既精彩又活跃。比如有一次一位学生在上课时喷花露水,搞得整个教室都是奇怪的味道, 老师说了一句歇后语: 你这是在公共厕所里跳高——引起公愤(粪)啊!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细节刻画:语言幽默) 结构安排:选出两个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同时,还要注意,文章必须 125 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两个事例刚好安排一个详写,一个略写。 学生自由习作,师巡视指导。 习作点评 找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重点在是否讲清楚所写的是哪位老师, 事例是否能体现人物的特点, 语言是否通顺恰当等。 小结 学生通过选择自己熟悉的老师, 运用典型的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和特点,掌握刻画人物的技巧。 延伸 将你的作文与你的同桌交换, 看看你们能不能画出对方作文中所刻画的老师形象,看看你用文字“画”出来的老师,能不能真的画出来。(看出是否刻画到位) 【教学后记】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懂得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并在实际阅读中做到眼睛看得快,脑 子想得快。 2、能根据语句写出主要意思,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情景表现出来。 3、积累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并在实际阅读中运用。 2、能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情景表现出来。 3、理解并背诵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描写情景的成语; 2.学生查找相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25 1 、(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 4 篇课文,今天,我们将学习语文园地二的内容。 (板书:语文园地二)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 4 篇课文,每篇课文题目下面都会有什么阅读提示?(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记下所用的时间) 二、交流平台 1 、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阅读第二单元的课文分别用了多长时间?(学生自由交流,并推选出时间用得少、阅读速度快的同学。)老师表扬阅读速度快的同学,学生交流自己提高阅读速度的心得。 刚才同学们提到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课本里有四位同学也有自己的发现,请女生、男生分别读出相应的心得。 小结:同学们在阅读时要集中注意力,尽量连词成句地读,遇到不懂的词语,在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可以先不管它, 继续一口气往下读,同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圈画出关键词句,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只要同学们持之以恒地用这种方法进行训练, 大家的阅读速度一定能够提高。 三、词句段运用 1、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用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课文中有很多句子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现在我们就先来看看这个句子。 课件出示: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生齐读后思考:这个句子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廉颇对蔺相如不服气。) 课本【词句段运用】还有两个句子,同桌先读一读,再互相交流一下句子的主要意思。 检查反馈,全班交流。 (1)只要我们按下手电筒的开关, 立刻会出现一束光柱, 光的速度是惊人的,大约是三十万千米每秒,比流星体的速度要快几千倍! (光的速度快到令人惊叹。) (2)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弯曲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 (场面混乱,所有人都很恐慌。) 4、在我们这单元的课文中,也有不少这样的语句,请找出来,与周围的同学交流、细细品味,说说这些语句的主要意思。 5、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回顾了本单元的课文, 懂得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并在实际阅读中做到眼睛看得快,脑子想得快,还学习如何概括句子的主要意思,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中要注意运用这两种技巧,就能帮助我们读得快,读得好。 125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和概括句子的主 要意思。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一个新的内容——把成语的意思用具 体的情景表现出来。 请同学们翻到课文 p30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 (板书: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 词句段运用 1、师出示左右为难、奋不顾身这两个成语,学生先说一说这两个的意思,再读一读文中相应的句子,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 (句子描写的情景都能够表现成语的意思, 并且句子都是从第二单元的课文中找出来的。) 师出示成语:喋喋不休、悠然自得,请同学说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生举手发言。 (喋喋不休:指说话唠唠叨叨,没完没了。)(悠然自得:形容悠闲而舒适。) 生齐读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然后在课本中找出能表现这两个成语意思的具体情景的句子,全班交流。 (喋喋不休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 “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 ”)(悠然自得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感觉。) 拓展练习: 师出示成语:苦口婆心、不可思议,学生从第二单元的课文中找出相关的描写成语具体情景的句子。 生说成语,其他同学说一说能描写成语具体情景的句子,互相交流,教师点拨。 日积月累 1 、学生齐读“日积月累”的句子,注意读准“重” 、“转”的读音。 2 、学生交流句子意思,明白是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第一个句子出自【晋】葛洪的《抱朴子》 ,意思是:不要整日就只是吃饱喝足(却不去多思考、多探索) ,不要因为懒惰少花一点时间,造成功亏一篑。 第二个句子出自【晋】陶渊明《杂诗》 ,意思是:盛年就是生命力旺盛的人生时段,不会再有; 一日之中难有第二个早晨;应当及时自勉自励生活和工作, 因为时间和岁月是不随人而改变的。 大体意思就是说时间很宝贵,人的一生中没有多少像早晨那样珍贵和旺盛的时间,时间不等人也不随人而改变,所以要自励自勉,珍惜时间。 第三个句子出自【宋】岳飞的《满江红》 ,意思是:年轻人要珍惜生命和时间, 125 要善于利用每一分钟时间不断完善自己,锻炼自己,取得成功,而不要等到年老体弱时,才懊悔自己年轻时的少不更事,虚度光阴,到那时再感到悲观失望已经是悔之晚矣。 第四个句子出自毛泽东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意思是:天下的事情,从来都是那样急切;日月轮回,光阴紧迫。要等一万年后才等来胜利,实在是太久,我们要抓紧时间,力求主动,只争朝夕。(学生在交流句子意思时, 只要大致说对就好。 教师相机简介四位名人。) 3、你还积累了哪些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全班交流。4、结合实际,学生谈谈如何珍惜时间。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用具体的情景描写来表现成语的意思,同时积累了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同学们要学会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五、布置作业 1 、自选三个成语,并用具体情景的描写表现成语的意思。 2 、背诵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积累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教学后记】 猎人海力布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运用“从内容到思想”的学习方法阅读课文。 3.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4.复述故事,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 细心体会海力布热心助人, 舍己救人 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运用“从内容到思想”的学习方法阅读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125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听民间故事, 这些故事往往表现了群众美好的愿望。你们知道哪些民间故事。 生:白蛇传 ... 师:出示民间文学概念,民间故事特点。引入本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自学提示: 1.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读后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2 .文中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了?画下来,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检查自学效果(含讨论)生概括出小标题。三、精读感悟 1、小组合作研讨:想一想,从使你感动的地方可以看出海力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画出一两处最打去动你的描写海力布动作, 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你的体会。 2、生汇报 课件出示描写海力布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 3、抓重点词语指导朗读(急忙、急得掉下眼泪、镇定) 4、在这里有几个描写动作的词,谁能找到,如果让你描述人物动作时你会运用这些动作的字、词吗?试一试。 5、还有吗?(生找说感受)现在情况十分危急,尽管海力布全乡亲们避免灾难,但是乡亲们都不听他的,所以他流着眼泪着急的说(引读“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走 ! 再晚就来不及了!”)焦急地说(引读)镇定的说(引读) 6、为什么由着急变得非常镇定,是,虽然他很着急,但他没有乱了方寸,是因为他已经决定要救乡亲们,只有牺牲自己。 7、谁能找到最后一部分对海力布心理描写的句子。 8、读课件说体会。这里有两个词“迟延、灾难”谁来读一读这句话什么意义。 9、难道他不知这样做的后果吗?(生答)对这是何等可贵呀。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难道他不是我们心中的英雄吗? 10、当乡亲们看到海力布变成石头的时候,他们心里会怎么想呢?会怎么说呢?谁来模拟乡亲们来说一说。 11、乡亲们得救了,可我们可爱的猎人变成了石头,找同学们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12、人们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 据说现在还能找到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呢?为 125 什么用据说这个词呢? 13、猎人海力布虽然只是一个民间故事, 但是海力布舍己为人的精神代代流传,你想说点什么呢? 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生配合读。 14、结合小标题复述课文(加上动作,语言,心理描写) 15、改编其中的一个情节。 16、续写大屏幕上的三个小故事。 17、介绍讲故事大家 , 发扬传统文化。 四、小结 老师建议你把这个故事讲给你周围的人听,我相信同学们通过学习, 一定会把海力布的这种热心助人, 舍己为人的精神发扬光大, 我也相信同学们时刻能做到心中有他人,处处留美名。 【教学后记】 牛郎织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清故事中的人物及其关系。 【教学重难点】 理清故事中的人物及其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知道《梁祝》《夫妻双双把家还》吗? 2、很好,他们反映的都是民间故事。 (板书:民间故事)其实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早已接触了大量的民间故事。你知道吗? 3、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再学一个民间故事(板书:牛郎织女)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个民间故事的无穷魅力! 二、初读课文,理清故事中的人物及其关系 1、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人物,并在文中圈注。2、初读汇报:文中的人物有哪些?学生说出人物,师板书: 125 (哥哥 嫂子 牛郎老牛 王母 娘娘 织女) 3、默读课文说说人物之间的关系,并找出文中相应的内容重点读: (1)哥哥嫂子 牛郎课文第 1 自然段 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哥哥嫂子对牛郎的态度。学生讨论交流。 多指名读与自己表达的词或句子有关的课文内容。 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用一个词表达自己对哥嫂的情感。再读 (2)牛郎老牛 课文第 2 自然段,“牛郎照看老牛非常周到,他把一些好的东西都给老牛吃,你看,他让牛吃又肥又嫩的青草。老牛渴了,牛郎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去喝最干净的溪水。 ” 老牛知恩图报,“那头老牛跟他很亲密,常常用温和的目光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 (板书“舔”,教学“添”)老牛还给牛郎介绍织女,就是对牛郎的一个回报。 老牛还让牛郎在它死后,剥下它的皮,紧急的时候披上它。 (其实这里,作者还使用了一个写作方法——铺垫。 铺垫是为下文的出现而打下的基础,如果没有了它,后文会显得很突然。)(板书:铺垫) (3)牛郎织女 牛郎在老牛的指点下见到了那位美丽的姑娘了吗?见面后的结果又向哪发展了? 大声读课文相应的自然段( 4-----6 自然段) 初评牛郎织女。 ------- 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牛郎织女的印象汇报时说出自己的理由。 启发想像:如果故事中不出现意外情况, 牛郎织女一家的幸福生活将会是什么样的? 小组讨论后写一段描绘牛郎织女幸福生活的话。 代表汇报自己的描述,集体评议。 齐读课文第 4--6 自然段。 (4)牛郎与王母娘娘 在牛郎和织女的婚姻关系上, 王母娘娘算是一个破坏者。 读读文中对王母娘娘的描写吧。 “一天,王母娘娘趁牛郎到地里干活, 便带领天兵天将闯进牛郎家里,来抓织女。两个孩子跑过来,死死的抓住妈妈的衣裳,王母娘娘狠狠一推,两个孩子跌倒在地,王母娘娘拽着织女,一齐飞向天空 ” (5)牛郎与喜鹊。 鹊对牛郎来说,是他婚姻的帮助者。喜鹊搭桥,让牛郎和织女见面,真感人。 125 (找到喜鹊搭桥的段落,并和同学们一起读。板书:喜鹊) 三、概括主要内容 1、好,借助人物关系,让我们从内容上具体说说《牛郎织女》写了一个()的故事? 2、出示:《牛郎织女》是一则民间故事,课文主要讲述了孤儿牛郎在 ()的帮助下认识了()。他们 ()的生活。王母娘娘知道后,()。牛郎 (),用竹筐挑着两个孩子去追赶织女。被王母娘娘 ()。从此,(),天长日久,他们() 。 3、生交流 你们真了不起,通过刚才这样的梳理,我们对“写了什么”既做了细致的分析,又学会了简要的概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熟读课文,了解故事条理的基础上复述故事,做到内容完整,语句流畅。 2、抓住表现人物特点的关键语句感受人物性格,有感情朗读。 3、抓住文中的问句,初步感受设置悬念给故事带来的变化,了解这样表达能够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4、通过想象鹊桥相会的美好,感受故事中蕴含的情感,拓展两首描写牵牛织女的诗歌, 知道人们对于自由、 幸福的追求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进而了解民间故事流传的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流利的复述课文,感受人物特点。 2、想象鹊桥相会的美好,感受故事中蕴含的情感,进而了解民间故事流传的原因。 【教学过程】 在晴朗的夏天夜晚里, 我们仰望星空, 可以看见一条银色的天河,它就是银河。 在银河东岸有一颗明亮的星星——牛郎星。在银河的西岸与牛郎星隔河相望的这颗明亮的星星就是——织女星。 自古以来,人们对这两颗星星都怀有特殊的情愫, 连唐代大诗人杜牧也在 《秋夕》中这样描写:“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出示,齐读) 其实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有许多关于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老先生改编的这篇民间故事 《牛郎和织女》。(齐读课题《牛郎织女》) 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并读了课文, 下面检查一下生字词自学情况 125 (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这篇课文是一个民间故事, 既然是故事,它一定围绕一连串的人物展开的。课前已经预习并读了这个故事,说说看,写了哪些人物? 有牛郎、织女。有王母娘娘 牛郎的哥哥和嫂嫂 老牛喜鹊。不错,故事里,动物也是“人物”还有牛郎的儿子和女儿。 (板书:牛郎、织女、儿女、兄嫂、老牛、王母、喜鹊) 这么多人物中,中心人物是牛郎和织女,就让我们以牛郎为起点,聊聊牛郎与其他人的关系。 一、牛郎和哥嫂 1、牛郎与哥哥嫂子的关系怎样? 没有名字的牛郎是个孤儿, 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 哥哥嫂子虐待牛郎,叫他吃剩饭、穿破衣、住牛棚 哥哥嫂子真是自私自利,不讲骨肉亲情的人呀! 二、牛郎与老牛的关系 哥哥嫂子虐待牛郎, 可牛郎和老牛关系却非常密切, 他们俩之间一个是人,一个是动物,但看起来更像朋友和兄弟。 1、首先,牛郎对牛好,照顾牛的吃喝是那么细致周到,好得没法说。结合课文,具体聊聊牛郎照看老牛是如何的周到?他把一些好的东西都给老牛吃,你看,他让牛吃又肥又嫩的青草。老牛渴了,牛郎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去喝最干净的溪水。 2、牛郎照顾那头老牛细致周到老牛也知恩图报 (1)用温和的眼神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 (2)老牛给牛郎介绍织女,就是对牛郎的一个回报。也就是说老牛是媒人,也叫红娘,帮助牛郎介绍对象,而且还不是一般的人,织女可是仙女呀!你羡慕吗?感谢你的发现,找出相关段落读读 (3)老牛除了要成全牛郎的婚姻,还怎样报答牛郎的? 还有老牛让牛郎在它死后,剥下它的皮,紧急的时候披上它,后面没说完,老牛就去世了,证明老牛对牛郎后面事一清二楚,而且临死都不放心。不但给婚姻,而且还给牛皮。希望牛郎关键的时候用上。(引导学生读相关段落。)关键时候用上了吗?(引导学生读相关段落) 俗话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善待自己的身体,老牛也是如此呀!可这老牛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头到脚把自己的皮扒下来,献给牛郎,真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三、牛郎和织女 理清了牛郎和老牛的关系,下面该聊聊牛郎和织女了。 1、他们在哪相识的?那是一个怎样的环境?看,古时候谈婚论嫁就晓得找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 125 牛郎和织女第一次就你看上了我,我看上了你,这叫一见钟情。不过这部分文中写得较简单, 你猜他们第一次见面会有怎样的情景? 我曾经看过一个版本,说仙女下凡,在湖中戏水,牛郎偷偷把仙女的衣裳藏了起来,这样牛郎和织女一见钟情,可见,牛郎也不傻,这叫“智取织女”牛郎织女相识,之后就相爱,最后又相相守!织女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是什么原因让织女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的? 心眼儿好,又能吃苦。 心眼儿好,又能吃苦——这是一种朴素的美德,如果你心眼儿好,又能吃苦,长大了,说不定也会有仙女下凡嫁给你呢。 牛郎织女结婚以后,他们生活得美满吗?美满。找相关句段朗读。 四、牛郎织女和王母娘娘 牛郎织女婚后的生活多么幸福美满呀! 可是好景不长。 接下来的课文中安排王母娘娘出场了。王母娘娘心狠手辣,破坏美满婚姻、拆散一对恩爱夫妻,请一个同学朗读有关段落(指名朗读第 8、9 自然段)。哇!( )同学读得真是撕心裂肺呀!是不是你家的织女被抓走了? 请注意第 9 段中的一个叠词, “狠狠” 写出了王母娘娘的什么?还有哪些词写出了王母娘娘的心狠手辣。 织女一边挣扎, 一边望着两个孩子大声喊: “快去找爸爸!”——这一句要读出织女痛苦、难舍。 (齐读第 9 小节) 牛郎得知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心急如焚。可是怎么上天搭救呢? 生:忽然,他想起老牛临死前说的话,便赶紧找出牛皮,披在身上,然后将一儿一女放在两个竹筐里,挑起来就往外跑。一出屋门,他就飞了起来。他越飞越快,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师:这段话与前面哪一段话相互照应? 生:一天,牛郎去喂牛,那头衰老的牛又讲话了,眼眶里满是泪花。它说:“我不能帮你们下地干活了,咱们快分手了。我死了以后,你把我的皮剥下来留着,碰到紧急的事,你就披上我的皮 ” 师:果然是神皮,老牛没有吹牛皮。 (笑)牛郎为什么没有追回织女呢? 生: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往背后一划,霎时间,牛郎面前出现了一条天河。天河很宽,波涛汹涌,牛郎飞不过去了。 生:从此以后,牛郎在天河的这边,织女在天河的那边,两人只能隔河相望。日子久了,他们就成了天河两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师:读到这,故事由喜转悲,令人感慨万千。 东汉乐府是这样咏叹的。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125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齐读) 师:牛郎织女天河永隔, 但是隔不断恩爱夫妻的真情。 请看黄梅戏《牛郎织女》中的织女唱段(出示课件 18):“纵然把我化成泥,心与人间不分离;纵然把我化成灰,织女仍是牛郎妻。 ” 不过在织女和牛郎不屈不挠的斗争下, 王母娘娘被迫答应他们每年可以相会一次。 齐读最后一小节 师:人间的喜鹊也被天上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感动了, 它们纷纷加入了天河搭桥的志愿者队伍。 “鹊桥”象征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也是反抗专制势力的具体形式。 师:在许多人看来,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一场悲剧,不过我倒觉得这是一个悲里透着喜得爱情故事。你想,牛郎不过是个孤儿,按说可能打一辈子光棍,居然有天上的美丽仙女嫁给他, 还共同生活了三年,并且有了一儿一女的爱情结晶。 难道还不满足吗?即使后来遭到王母娘娘的破坏,他们每年仍然可以有一次鹊桥相会。 一个人拥有这样浪漫而幸福的爱情,多羡慕啊,宋代词人秦观就在《鹊桥仙》里这样描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师: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现在演变成了什么节日?(情人节) 2 月 14 日是西方的情人节,农历七月初七是我们中国的情人节。据说七夕之夜, 人们躲在瓜果架下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的窃窃私语呢。 好,读到这儿借助人物关系,我们基本上了解《牛郎织女》故事的内容和人物特点。借助提示说说《牛郎织女》讲了一个( )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哥嫂对牛郎不好,虐待牛郎。牛郎对老牛照顾周到,老牛想回报他,就给他介绍织女,死后还给了牛皮,告诉他有困难急需的时候用上它。 于是牛郎就相识了织女, 并结婚过上美满生活。王母娘娘暴跳如雷,于是抓回了织女。后来王母娘娘允许牛郎和织女一年见一次,喜鹊就来搭桥,让他们相会。 (结合板书,师生一起,很轻松地聊了故事梗概。) 真了不起,通过对人物及其关系的梳理, 这就很好地运用了抓人物关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我们既读了课文,又学会了简要的概括。下节课我们重点探究叶圣陶在写这篇《牛郎织女》中用了哪些方法,哪些写作特色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后记】 125 习作 缩写故事 【教学目标】 理解“摘录和删减”、“改写和概括”的内涵; 学会缩写故事,明确什么地方需要删减,哪些地方需要改写,哪些地方需要概括;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摘录和删减” 、“改写和概括”的内涵; [难点]学会缩写故事,明确什么地方需要删减,哪些地方需要改写,哪些地方需要概括。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学准备】故事《草船借箭》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出示故事《草船借箭》 )同学们,谁能给我们概括一下,这个故事说了什么呢?(学生看故事,自由发言)对比一下原来的故事内容和你们讲的,有什么不同?(学生自己讲的比原来的内容短)那么故事的情节完整吗?(完整)你们能听清楚来龙去脉吗?(能)像刚刚同学们这种用概括的语言来讲故事的方式,我们就称为缩写。(板书:缩写) 但是,口头表述的和我们书面表达的,还是有区别的。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如何缩写故事。(板书:缩写故事) 启发思路:理解什么是“摘录和删减” (判断哪些内容必须保留,哪些内容可以删去,不要改变故事的原意) 理解什么是“改写和概括” (把长句子缩为短句子,把几句话合并成一句话,或者用自己的话把故事中具体的描写改得更简洁)结合实例,理解概念 齐读《猎人海力布》 1-4 自然段缩写,对照原文,看看保留了什么,删减了什么,哪些句子是改写,哪些句子是概括。 从前有一个猎人, 名叫海力布。他热心帮助别人,大家都非常尊敬他。(删减:在内蒙古自治区,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 有一天,海力布打猎时看见一只老鹰抓住一条小白蛇, 他急忙救下了小白蛇。(改写)小白蛇告诉海力布,她是龙王的女儿。为了感谢海力布的救命之恩, 小白蛇要送给海力布许多珍宝。 小白蛇还告诉他,龙王嘴里含着一颗宝石,谁含着那颗宝石,就能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不过动物说的话只能他自己知道,如果对别人说了,他就会变成一块石头。(概括) 在保留原意的情况下,什么内容必须保留,哪些内容可以删去?(故事的引入部分一般可以删去,故事的主人公、起因、经过、结果必须保留) 125 习作指导 以《猎人海力布》 5-6 自然段为例,进行讲解: 来到龙宫,老龙王十分感激海力布救了小白蛇, 要重重地酬谢他。老龙王把他领进宝库,让他自己挑选珍宝,爱什么就拿什么。海力布什么珍宝也没拿,他对龙王说: “如果您真想给我点儿东西作纪念,请把您嘴里含着的那颗宝石送给我吧。 ”龙王低头想了一会儿,就把嘴里含的宝石吐出来,送给了海力布。 海力布临走的时候,小白蛇跟了出来,再三叮嘱他说: “敬爱的猎人,您要记住,动物说的什么话,千万不要对别人说。如果说了,您马上会变成石头,永远不能复活了! ”海力布谢过小白蛇,就回家了。 齐读这两个自然段,说说哪些地方可以删减?( “敬爱的猎人,您要记住,动物说的什么话,千万不要对别人说。如果说了,您马上会变成石头,永远不能复活了! ”) 哪些地方需要改写?(海力布什么珍宝也没拿,他对龙王说: “如果您真想给我点儿东西作纪念,请把您嘴里含着的那颗宝石送给我 吧。”)要怎么改?(海力布什么也没拿,只是要了龙王嘴里的宝石。 ) 剩下的内容要用什么方式缩写?(概括) 结合上面删减和改写的内容,概括这两个自然段。 (海力布来到龙宫, 龙王想送他珍宝表示感谢, 海力布什么也没拿,只是要了龙王嘴里的宝石, 龙王稍加思索后就给他了。 临走时,小白蛇再三叮嘱海力布不要忘记刚才它说过的话, 海力布谢过小白蛇便回家了。) 除了把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之外,还要注意两点: 1.不能改变故事的原意; 2.改写之后的语言必须通顺。 学生交流并练习概括其他自然段,师巡视指导。 习作点评 选择其中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进行点评, 最好有优秀作品和不符合要求的作品,学生对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五、小结 总而言之,缩写故事就是要注意以下三点: 要体现原文的风格和面貌。 也就是说,缩写不允许改变原文的中心思想,不能改变原文的体裁,甚至连人称也不能变。要保持原文的主要事件,保持原文人物的基本特点。 要按缩写的要求将原文的篇幅缩短或者去掉部分描写语句, 或者把有些次要事件加以概括,或者删去无关紧要的介绍。要衔接自然,使文章成为一个整体。 【教学后记】 125 古诗三首 示 儿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感悟、表现诗歌意境。 2、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 3、合作学习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感悟、表现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合作学习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 1.音乐《乱红》、《望月之城》。 2.资料准备 : 教师收集陆游的生平资料、陆游诗《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 ; 《题临安邸》《少年中国说》诗文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人 1、(背景乐)现在请大家轻轻闭上双眼,时间回到 1210 年的除夕,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世。 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 用微弱的声音嘱咐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现在请大家睁开眼睛,刚刚在你们眼前浮现的那位老人, 就是我们今天要了解的主人翁——陆游。 2、学生介绍陆游生平、作品。 二、初读古诗 1、出示古诗。 2、学生朗读,把诗读通顺。 3、师:这是一首几言诗?生:七言。师:请大家按照以往所学的七言诗节奏规律在书上将节奏划出来。复习古诗节奏。 4、再读古诗,掌握朗读节奏。 师小结 : 大家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想读得更好吗?读诗不但要读出诗的节奏,更要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这样就能读出诗的意境美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理解这首诗。 三、细读《示儿》,理解诗意。 1.揭题“示儿”是什么意思?(告诉儿子。 ) 师:诗人此时是以什么身份告诉儿子 ?( 父亲。 ) 诗中有个词语透露出这位父 125 亲的年龄情况,你们能帮老师找出来吗?(死去。)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说明诗人年纪已经很大了, 不久于人世。)所以这首《示儿》相当于陆游对儿子的一份(遗嘱。) (过渡语)那么陆游生前对儿子最后的嘱托是什么呢?请看一二句诗。 【一】 1、出示 :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2、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重点字词,师生共同解释字义。根据字义请一到两个学生试着翻译诗句。 (“元”,本来 ;“但”,只是的意思; “九州”,指全国,“同”,统一。) 3、请学生朗读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小组内反复吟诵古诗。 (2)根据字义讨论诗句意思。 (3)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小组合作学习。 5、小组汇报: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5、师:从“死去元知万事空” 你能体会到作者对生死的态度是? (无奈,看淡生死) 作者对生死看的这样淡了,却对一件事耿耿于怀那就是(但悲不见九州同。)这句诗有一个字概括了诗人感情是?悲。 (板书:悲)诗人为什么感到悲伤?(看不到国家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 1、出示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重点字词,师生共同解释字义。根据字义请一到两个学生试着翻译诗句。 (“王师”,指国家的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 “家祭”,祭拜祖宗; “乃”,你的,“翁”,父亲。) 3、小组合作学习。 4、小组汇报:这句诗的意思是:国家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5、师:诗人看到王师收复中原了吗?这是诗人生前最大的遗愿。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种渴望的心情是?生:盼。 (板书:盼)诗人渴望有一天王师能够收复失地、统一祖国,所以他对儿子再三叮嘱“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诗人对儿子最后的嘱咐,我们应该如何表达?(强调,语重心长)这两句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5 (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之情。)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三】小结 师:诗人悲伤是因为看不到祖国统一, 即使知道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依旧渴望有一天朝廷的军队能收复失地、统一祖国。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板书:爱国)四、主题升华 ( 背景乐 ) 诗人的一生都在盼望着朝廷的军队, 在弥留之际,诗人念念不忘的不是生的不舍,而是中原的恢复、祖国的统一,这是为什么呢?请看陆游早些时候的一首诗作。 1、出示《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2、读后两句“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3、师:说说从这两句诗中,从“泪”字,你能听见什么?有哪些人在哭泣?他们为什么哭?他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生活艰辛不幸让他们有一个动作—“望” 望着谁?他们会怎样地望?他们等到王师了吗? (没有)从哪个字看出来的?“又”,说明他们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盼望王师,可是却始终没有盼来。 4、师:正是因为诗人唯独放不下流血流泪的故土和故土里那些生活 在水深火热之中望眼欲穿的遗民。 所以,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作者的遗憾是(死去元知万事空) 。 作者的遗恨是(但悲不见九州同) 。 作者的遗愿是(王师北定中原日) 。 作者的遗嘱是(家祭无忘告乃翁) 。 师过渡:就这样,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永远的离开了。 与此同时,当朝统治者在做什么呢? 五、拓展延伸 1、出示《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2、学生回忆这时的统治者在做什么?国家衰败的原因是什么?(当朝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师过渡:南宋衰败的遗恨已经永远的停留在历史的长河中, 那么于我们少年而言,如何才能使国家强盛呢?在中国的近代也曾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民族危机 125 空前严重,帝国主义肆意瓜分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此时,爱国学者梁启超认为要挽救民族危难,必须改造年轻一代的思想,于是写下了这篇《少年中国说》 3、出示《少年中国说》片段。学生齐读。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4、学生展示: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能为祖国强盛做些什么? 六、教师总结,升华感情。 师 : 同学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富民强,少年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心怀祖国、报效祖国。让我们一起背诵《示儿》吧。七、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 2、收集爱国诗句,摘抄到采集本上。 【教学后记】 题临安邸 【教学目标】 1、借助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理解诗文深刻含义,体会诗中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有个性化体验)3、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查阅资料, 并合理利用查阅资料帮助体会古诗更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中华文学宝库的桂冠上。读诗能陶冶情操,能让生活浪漫多彩。读 诗还能让我们跨越千年的阻隔, 去触碰那一段不曾了解的历史。 上节课,我们跟随诗人王昌龄的脚步一起感悟了唐代边关将士连年征战的悲苦。今天,让我们再次穿越历史去品读宋代诗人林升的爱国名作— —《题临安邸》。 2、板书课题。 二、熟读古诗,了解大意。 (一)板书课题,并解题。 1、板书课题。 125 2、题写在杭州一家客栈的墙壁的上的诗。 3、这是一首题壁诗。这种题壁诗在唐宋年间十分流行,诗人们在墙壁上留诗寄情, 就好像今天的人们上网络发个帖子一样。 一些客栈还专门设置“诗板”供旅客题诗。 4、齐读课题。 (二)熟读古诗。 指名朗读,正确流利。 (1、读诗要字正腔圆,声音洪亮。 2、有板有眼,读出韵律,读出节奏。在字里行间。 3、声音高低起伏,抑扬顿挫。) (三)了解古诗大意。 1、出示合作学习方法: (1)齐读古诗。 (2)共同研究,借助注释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再读一遍古诗。 (4)分配任务,每人汇报一句诗意。 2、学生合作学习。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注: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师:这个小组的汇报流程完整,诗句意思简单明了。 4、教师总结诗词大意。 (①青山之外还是青山, 楼阁之外还是楼阁。 ②西湖边上的歌舞什么时候能够停止?③暖洋洋的的风吹得游人沉醉其中。 ④简直把杭州当作是汴州了。) 师:通过同学们的汇报我了解到了,你们现在已经具备了能够借助注释和预习工作了解诗词大意的能力。 现在这首古诗我们已经读通, 读懂了,接下来要做的是读透。 三、感悟爱国情怀。 (一)学习前两句。 师:古人写诗都爱由景入手,这首诗描写的哪些景物呢? 1、体会“山外青山楼外楼”是怎样的景象。重重叠叠的青山说明景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重重叠叠的楼阁说明人多热闹,一片盛世繁华。补充资料:柳永《望海湖 .东南形胜》 2、体会“西湖歌舞几时休” 所表达的情感。 师:就是在这样一个这风景如画的繁华闹市中作者面对西湖边上人们的轻歌曼舞,本应写道“西湖歌舞烟雨中”或是“西湖歌舞惹人醉”之类的溢美之词,可恰恰相反诗人笔锋一转写到了“西湖歌舞几时休”,这里的“西湖歌舞”仅仅是指歌舞吗?还有别的所指吗?下面我们就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去体会字词背后的深刻含 125 义。 (板书:歌舞) (1)教师出示多媒体资料。 (北宋如何灭亡,南宋如何建立) (2)学生“靖康之耻” 。了解那段屈辱的历史。 (3)师:我们再去看看刚刚逃过一劫的南宋的统治者都在干什么。 (4)补充写作背景 师:刚刚建立新的政权,他们本当卧薪尝胆,本当奋发图强,本当重整河山待后生。可是他们并没有这样做,反而更加变本加厉,寻欢作乐。这里的“西湖歌舞”绝不仅仅指眼前所见到的“轻歌曼舞” ,而是暗指统治者忘却国仇家恨,只顾享乐的荒淫生活。 (4)请同学们设想一下作者此时的心情怎样。 3、有感情地朗读。 (1)愤怒的质问。(指名读) (2)悲伤的担忧。(指名读) (3)教师引读。(齐读) 师:大家想想,王朝初立,国家还在风雨中摇摆, 统治者不思收失地,救俘虏,不思兴国安邦,只顾纵情歌舞。眼见这一幕诗人怒从心头起,不禁高声怒斥道:“ ”。 师:转念一想,半壁江山已失,统治者一味的卑微屈膝,休战言和,到什么时候才能看到祖国一统河山啊!诗人不禁愁绪万千,悲叹道:“ ”。 (二)学习后两句。 师:通过前两句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古诗当中有些字、词,不仅表面上的意思,还有更深刻的含义。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句诗中的哪些字、词,还有更深刻的含义呢? 1、同桌互相讨论,并汇报。 2、单独体会“熏”“醉”。 师:现在,同学们也能学着去体会文字背后的含义了。这句诗中用的最好的两个字是“熏”“醉”。(板书)“熏”字表面上是吹的意思,实际上是写从统治者到达官贵人, 再到普通的游客间弥漫着一种浓浓的享乐之风,这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是一种深深的相互影响。 “醉”不仅仅指陶醉,喝醉。醉酒的人终究会醒,而统治者和达官贵人们沉浸在歌舞的靡靡之音中,花天酒地,早已醉生梦死,根本就不愿醒来了。 师:如果说诗的前两句是写人们行为上的享乐, 那么这一句就是写精神上的沉沦,是一种自甘堕落。因此,诗人在最后一句中写道:简直把这避难所杭州,当作是老家汴州了。这是对统治者极大的( )。板书(辛辣的讽刺)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讽刺的意味。 125 3、体会诗人为什么要使用辛辣的讽刺来抒发情感。 师:每逢读到这两句诗的时候,我就有一种思考: (1)师:诗人林升为什么要选择这种辛辣的讽刺来抒发情感呢。让人读起来稍显憋闷,不畅快。现在我们需要去了解一下林升这个人。(板书:作者) (2)出示林升简介。 “林升,南宋时期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 ”历史上关于林升的记载没有很多,当过官吗?打过仗吗?可见他并不是一个很出名的人物, 只一届文人,终日舞文弄墨,人微言轻。空有一腔爱国情怀无处可表。 他能做的就只有“口诛笔伐” ,于是痛苦愤恨之余,他拿起手中的笔在这人来客往的客栈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政治讽刺诗《题临安邸》。为的是能给统治者以当头棒喝,也为的是能唤起更多的民众热爱祖国,更为的是自己也能为祖国的统一尽一份绵薄之力。由此可见,这林升是何等的忧国忧民啊! (板书:忧国忧民)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教师范读。 师:这首《题临安邸》有的人从诗中读出了愤怒、悲伤、忧愁。我却从中读出了一种无奈,读出了林升作为一届文人,面对时局时的那种无力感。下面我想带着我的体会,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可以吗? 师:相信同学们现在对这首诗也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体会, 带着你的独特体会去大声朗读吧。给大家朗读两遍的时间。 2、学生个性化地朗读。 (四)总结。 板书总结:这首诗作者由热闹的歌舞写起, 揭露了当时统治者和达官贵人们,只顾享乐的社会现实,最后用辛辣的讽刺抒发心中不满,借以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现在我们已经将这首诗读通, 读懂,读透了。在此过程中,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帮了我们大忙。这两项工作也是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所必须做的。 四、拓展阅读南宋爱国诗词。 师:今天既我们学习了古诗《题临安邸》 ,又简单了解了一下宋朝的历史。南宋王朝,始于赵构,一朝九帝全无作为,堪称是中国历史上最软弱的王朝。曾有诗词云: “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 好一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 ”道尽了南宋皇帝为保皇权,最终在歌舞声中灭亡的历史。 但是,南宋的历史无论有多少悲酸离苦也都已经逝去,它为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屈辱与警醒, 还有无数的诗词歌赋。在这独特的历史背景之下,涌现出许多爱国诗人,词人,他们有着不完整的国,不完整的家,却为后世留下了无数抒写铁马金戈、家国情怀的旷世名篇。下面让我们来欣赏几首: 125 (提前布置三个同学学习朗读) (一)《满江红》 千古名将岳飞的名作《满江红》 。 师:这首词是一首气壮山河,大气磅礴的千古名作。好一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中洋溢着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二)《破阵子》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名作《破阵子》 。 师:这首词以写“梦回战场”为题材,好一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抒发了作者有志难伸,报国无门的悲愤。 (三)《过零丁洋》。 南宋大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好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达诗人誓死不降的爱国心。 (四)《示儿》 师:在欣赏了几篇佳作后, 我们再次回归到课本中,课本中还有一首南宋的爱国诗,请大家齐读。 师:这首诗与《题临安邸》一样,都是在同一个大时代背景之下的古 诗,但是《示儿》有着它自己独特的写作背景, 诗人陆游也不似林升,陆游的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 相信同学们在了解了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之后,会对这首诗有更深的体会。五、开启南宋爱国诗词之旅。 1、师:学到这里,我有一个提议,把我们今天这节课作为我们开启 南宋爱国诗词之旅的一扇大门。 之后每周的校本课上, 我们将逐一去品读南宋爱国诗人词人的爱国名作。 这段旅程的第一站, 我们就将它定为“陆游”。 陆游是我国古代存诗最多的诗人,存诗 9000 多首,其中不乏爱国之作。 2、作业: (1)每人积累两首陆游的爱国诗词。 (2)查阅写作背景及作者生平介绍。 (3)了解古诗意思。 3、结束语 师:下节课,我们将一起穿越近千年的历史走近陆游。 【教学后记】 125 己亥杂诗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 ,读通诗文,注意纠正容易读错的字音:龚、己、喑、哀等。 2.借助乐学案、注释、资料、工具书,自学古诗,整体把握 ,初步理解诗意。 3.利用小组合作交流补充,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4.紧扣“万马齐喑“”哀“”风雷“”不拘一格“等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联系作者写作背景,补充清政府腐败统治的现实状况,引导同学们深入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5.结合图片,创设情境,诵读赏析,进一步领悟作者情感的变化。结合具体描写,探讨诗句比喻、对比、想象(创设景象表达情感)的手法。 6.拓展延伸。通过《己亥杂诗• 离京》进一步感知龚自珍的爱国情怀;通过配乐练笔,抒发自己对祖国的歌颂与热爱, 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感受诗情,读出诗境。 【教学难点】清朝没落的现实状况,诗句的深层含义,作者感情的不断变化。 【教学准备】ppt 、资料、音乐、图片、乐学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过过程】 一、引入: 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 所思所想记录在了 315 首日记体组诗——《己亥杂诗》中;这一年,是 1839 年,道光十九年,农历己亥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第 220 首。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师生交流,简介作者 龚自珍 , 主张革除弊政, 抵制外国侵略, 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由于屡屡揭露时弊, 触动时忌,因而不断遭到权贵的排挤和打击, 48 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他的诗文主张“更法” 、“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有《龚定庵全集》 。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多咏怀和讽喻之作,抨击专制统治的同时,惊醒很多世人的沉梦,促使人们向真、向善、向美、向勇。 三、交流预习 1.自由读文,尝试停顿,字音准确正确地读顺诗句。 2.指名读诗文,正因。 3.课前同学们已经根据乐学案、 借助资料工具书自学了古诗, 125 接下来请同学们在小组里分享你对整首诗的理解,不明白的地方互助解决,做好汇报准备。 四、小组汇报,补充前两行,集中释疑。 1.小组汇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九州:中国 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风雷:变革恃:依靠 究:终究,毕竟。 喑: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治毫无生气。 整句: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 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2.一提到“万马”你想到的是什么词?(万马奔腾、千军万马)那是何等热闹、壮观!而这“万马齐喑”呢 ?(万马哑了)看到这个词语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场面? 3.社会政治毫无生气, 这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去祖国的大街上看看吧!(出示图片,创设情境,教师激情渲染) (1)卖唱的歌女,这就是——“万马齐喑” !(2)大清朝的达官贵人们,这就是——“万马齐喑” !(3)中国烟民做成的明信片这就是— —“万马齐喑”!(4)官府施粥场景,这就是——“万马齐喑” !(5)逃之夭夭,这就是——“万马齐喑” ! 4.现在你能不能结合这图片来说说, 什么是万马齐喑?举国上下死气沉沉,人们不敢讲话,包括哪些人?(君、官、民 )到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闷气氛。这就是—万马齐喑。 5.用一个词说说你此刻的情绪: (悲哀、愤恨 )这万千情绪同样也翻滚在龚自珍的脑海,他选择了最能表达他此刻情绪的一个字:“哀”。体会着读读这行诗。 6.正因为“哀”、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场大的变革的风雷来唤醒这九州的生气啊!他希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的?(国泰民安、生机勃勃、安居乐业 ) 7.你希望这风雷洗去什么?炸醒什么?这满心期盼你能读出来吗?(读第一行诗)读!让这场变革来得更快些!读!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 读!让这场变革来的更猛烈些吧!读! 8.盼望着九州生气, 可偏偏生活在这样万马齐喑的哀世中。 叫人怎不感慨!前两行连起来,放声读出来吧! 9.小结:当时的清政府,腐朽无能,内忧外患,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者,虎视耽耽,奴役中国民族、灭亡中国国家之心不死,瓜分风潮,迫在眉睫。诗人渴望砸烂黑暗统治,出现一个崭新世界的愿望。愿望是那样的美好,而现实却又是那么可哀。 五、小组汇报,补充后两行,集中释疑。 1.小组汇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天公:老天爷,实际指皇帝 125 抖擞:振作精神 重抖擞:再次振作精神 整句: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2.知道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吗?课件出示八股文资料,自读,交流:龚自珍希望皇帝和政府如何做? 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力挽狂澜。 3.配乐图片,激情朗读: (1)这首诗写下后不到一年,英国的大炮首先轰开了国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硝烟让这个本已贫困的国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读! (2)距离这首诗不过三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陆续签订了 19 个不平等的条约。读,悲愤一些,再读 (3)甲午海战败了,百日维新败了,八国联军侵华,国家危急了啊!激昂一些,再读! 4.读全诗:师生共同诵读:师读第一句,生读第二句。六、诵全诗,明情感,感悟写作方法 1.将整首诗完整的读读,龚自珍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愿望,你一定会有更深切的感受。 ①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这首诗通过描写当时社会政治死气沉沉的状况,表达了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②带着这样的期盼,谁能来诵诵这首诗?全班诵读。 2.感悟写作方法,拓展阅读 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表现他所思所想的呢?(暗喻、对比)同学们看,诗中的“万马”“风雷”“天公”这些浩大的景象都不是真实的,而是作者想象创造出来的,以此来抒发自己复杂的情绪,表现出他强烈的爱国之情, 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 这样通过想象创设景象表达情感的方法, 我们第一次遇到,今后我们可以多多关注。 3.我们再借助注释去读读龚自珍《己亥杂诗》第五首,再来真切的感受他的情。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4.拓展练笔: 弹指挥间,沧桑巨变,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懈奋斗,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 如今,我们中华大地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科技飞速发展,军事力量强大,农业实现现代化,经济迅猛增长,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 你能不能写一段话来赞颂一下伟大的祖国?内容、题材不限。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好一番真挚的爱国情! 5.少年强则国强, 祖国的未来靠你们。 让我们时刻牢记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为中华之崛起而好好读书! 125 【教学后记】 少年中国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简述“说”的问题知识及有关梁启超的资料。 [能力目标] 1.顺畅地朗读全文,并理解文章的内容。 2.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手法。 【教学媒体】录音机,课件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主题曲,从歌词“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入手,引出梁启超先生;或者从历史人物陈天华、魏源等说起,引出梁启超。 二、介绍作者 梁启超( 1873~ 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早年极力推行变法维新,是我国 19 世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变法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文学方面,他提倡“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在文学 方面影响最大的是散文,他不赞成“桐城派”的古文,也不受汉魏古文的影响,而是追求“务为平易畅达” 、“纵笔所至不检束” 。他的散文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别具一种魅力,为晚清的文体解放和五四白话文运动开辟了道路。著有《饮冰室合集》 。 三、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在听读时标出自己难以把握读音的字词。 教师范读后,解决难字的读音: 恶 怯懦 瘠牛 翘足可待 鹰隼 干将发硎 四、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后,教师就学生读音不准或者停顿不好的地方进行提醒。 五、学习课文第1 自然段 1.指名让学生朗读第 1 自然段。 125 2.思考如下问题: (1)请简要概括这自然段的内容。 明确:由日本人对中国的称呼,引出自己心目中的少年中国。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先写日本人对中国的蔑视性称呼, 既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愤慨之情,也很容易激发读者的感情,引发共鸣。同时,将日本人所称呼的“老大中国”与自己心目中的“少年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如果将“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改为“一曰老大帝国”,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肯定不同。因为“一则” 、“再则”连用,很清楚地表现出日本对中国的蔑视程度,这就容易引发读者更激愤的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加以背诵。 学生记忆后,教师指名让学生背诵。 六、学习课文第2 自然段 1.男生齐读第 2 自然段。 让学生在朗读之前先迅速默读第 2 自然段,并酝酿感情。在朗读时,声音要洪亮 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第 2 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以下重点字词:常思既往 日新 盛气 怯懦 苟且 不同之大略 国亦宜然3.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翻译部分重点句子,检查学生对文句的把握程度。 (1)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 (2)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 (3)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在朗读中细心体会。 这段文字内容不难理解,所以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基本可以懂得。 5.学生齐读课文,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学生讨论交流:朗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可以从内容、表达、修辞等多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发表的主要看法可能如下: (1)善于运用排比与对偶相结合方法反复论述文章观点,具有不可阻遏的气势。 (2)在论证上采用了层层推进的方式,层层推理,步步深入,富有说服力。 (3)在表达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老年人与少年人进行对比,鲜明生动,说理透彻。 6.学生熟读课文,教师总结第 2 自然段主要内容。 七、布置作业 125 在图书馆或者网络上查找有关清朝末年仁人志士为中国觉醒而奔走的故事,并复述给父母或者同学听。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第1、2 自然段,简要引入新课时 二、学习课文第3 自然段 1.教师范读第 3 自然段(或者听朗读带) 。 2.学生齐读第 3 自然段。 疏通词句,重点字词列举如下: 老朽之冤业使举国之少年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3.指导学生朗读第3 自然段。 横有八荒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1)学生自由朗读第3 自然段,体会朗读的节奏、情感和语气。 (2)指名让学生朗读第3 自然段。 学生朗读后,让学生自由评论,讨论朗读的优劣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学生朗读之后, 容易出现的问题也就差不多解决了。 这段文字朗读的节奏不难把握,主要是要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4.思考: (1)本段文字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请注意文段中哪些句子属于比喻句?这些比喻有什么好处?明确:在前面多次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充分理解文句的意思,对整体内容的理解也就相当容易了。概括内容只求主要意思相同即可。 关于第二题,比喻主要有“红日初升 有作其芒” 。这些比喻的喻体运用得当,如初生的红日,啸谷的乳虎,与少年相应和,表现少年中国的热情奔放;而其他的喻体,则表现出少年的豪迈气势。这些比喻的运用,很好地体现出少年中国的光明未来。 5.学生自由朗读整个文段。 三、综合评价 1.学生回想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思考:文章将社会腐朽的原因归结为什么?你认为这恰当吗? 3.学生再次齐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基本内容。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争取背诵全文。 2.请你从现实的角度出发, 写一篇抒发当今少年的豪情壮志的文章,题目自拟 【教学后记】 125 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目标】 1.会认“珑、剔”等 8 个生字,会写“毁、拱”等 12 个生字。掌握“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 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1.会认“珑、剔”等 8 个生字,会写“毁、郊”等 12 个生字。掌握“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 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时安排】 2 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搜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 2.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段以及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构建话题,激发情感。 1.同学们,雨果曾说过:“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如果不能亲眼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 ” 圆明园因何有如此的美赞?我们引以为荣的圆明园又经历了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21 课《圆明园的毁灭》了解圆明园的昨天与今天。 [ 以雨果对圆明园的盛赞,引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人们梦中的圆明园昔日究竟是怎样的辉煌?它是怎样毁灭的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走进圆明园,了解圆明园。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25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 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 ]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读后交流,在交流中正音,学习生字。 a.认读生字与写字。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文中一些字的字音和字形) b.体会词语的含义。 三.细读课文,了解圆明园的建筑风格。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读书,你对圆明园有了哪些了解? 2、读后交流,在交流中深入感悟课文。 ⑴针对第二自然段 ①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举世闻名”指什么? 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这里指圆明园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名 。 ②结合学生回答, flash 课件演示: (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 , 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课件标示出三园及周围的小园, 弄清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小园的分布情况,进而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分辨哪是“月”,哪是“星”。) ⑵针对第三自然段的内容 ①你知道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了这举世闻名的宏伟建筑?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②圆明园的哪些建筑给你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 请同学们自己潜心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③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 学生静心涵咏文本想象画面后生生交流,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加深体验。 ] ④请同学谈一谈,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在你脑海中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谈,感悟重点语句。 ) a、课件出示:圆明园中,有()的殿堂,也有()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的山乡村野。 请仿照上面的句式用上 “ 有 也有 有 也有 ” 说一句话。 b、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①代表我们民族特色的建筑课文中列举了哪些?②课文中没有介绍的景观还有很多,你知道有哪些吗?(同学们可以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和图片。) [ 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和图片,既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运用资料的能力。 ] ③指名读圆明园的景物,脑海里想象着画面。 125 c、当我们走进这样宏伟、这样精美的圆明园心中怎能不发出这样的赞叹——学生齐读: 漫步园中,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指名读这一句,相机鼓励有个性地读。 3 .引导学生朗读第 3 自然段,读出欣赏、自豪、赞美之情。 四、置留问题,布置作业 1 .人们梦中的圆明园只有这些宏伟而精美的建筑吗?不! 远远不止这些,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圆明园,欣赏我们的圆明园。 2 .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请在圆明园前填一个词。 ()的圆明园 预设词语:举世闻名 、金碧辉煌、诗情画意、建筑雄伟 3.过渡: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 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 ” (教师引读,学生齐读。) 二、深入领悟圆明园的历史文物。 1.指名读第 4 自然段,读出自豪与惊叹。 2、“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指哪些文物?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3、圆明园中的文物到底有多么珍贵,他们究竟有着怎样的价值?请大家读一读阅读材料。 课件:(出示图片、文字): 圆明园是世界上最雄伟、 精美的皇家园林。 园内珍藏着不计其数的孤本秘籍,名人字画,金银珠宝,青铜礼器,古玩陶瓷,价值根 本难以估算。仅原圆明园内海晏堂前喷水台上的 4 个生肖铜首, 2000 年的国际市场拍卖价就高达 9000 多万人民币。 4、这些价值连城的“圆明园”中的文化瑰宝飘零在世界各地的还有很多很多。你知道哪些可以说一说。 5、这些名人字画,这些奇珍异宝曾经就在我们的圆明园啊!所以,它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 感悟语言,拓展文本,激发学生对圆明园文化的热爱。] 125 研读“毁灭”,激荡情感。 1 .引导:这“万园之园” 的圆明园,为何只能出现在人们的梦中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2、读了这段文字,你是怎样的心情? (愤慨、痛恨、痛惜 ) 3、请读一读让你感觉到愤慨、痛恨、痛惜的语句,读出你的感情。 重点感悟: a、课件出示: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①同学们,这些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不能,这些加点的词语更能体现侵略者的贪婪、残暴、无耻。) ②请大家带着你对这些残暴的侵略者的愤恨读一读这句话。 b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学生练读,教师范读 ,学生跟读。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读出悲怆;“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语气是高昂的;“一片灰烬”放慢速度,体会那种痛惜之情。) [ 品悟语言,以情促读,以读激情。] 4、同学们,圆明园中化为灰烬的是什么? (建筑艺术的精华,文化艺术的瑰宝,中华民族的尊严。)这一切都在熊熊燃烧了三天的大火中化为灰烬。 过渡:圆明园就这样化为灰烬, 就这样不再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就这样只能浮现在我们的梦中。 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损失吗?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四、体味“不可估量”的损失。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 .课件: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同学们,你们怎么理解这句话? (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 无法估计。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惨重的损失。) 3、这一句话,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 ,你们的内心是怎样的滋味? 125 (痛惜、痛恨、悲哀) 4、指名读,齐读。 五、回忆课文,感悟写法。 这篇文章题目为 《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你觉得这样写合适吗? (这样写可谓匠心独运, 课文大量篇幅描绘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让我们更加热爱圆明园, 以圆明园为骄傲。 可就是这个我们引以为豪的圆明园却被英法联军, 肆意掠夺,践踏,更能激发我们对侵略者的痛恨,对祖国的爱。 六、激荡情感,课堂练写。 1 、同学们,老师这有电影《火烧圆明园》的一个片段,请你面对着这熊熊燃烧的大火,写出自己的话。 写的时候可以用上课文中一些词语: 举世闻名 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 不可估量宏伟建筑 奇珍异宝 瑰宝 精华 灰烬 2、 播放《火烧圆明园》大火熊熊燃烧的情景,学生练写。 [ 利用积累的词语,扣人心扉的画面,激荡灵魂,练习写话,让学生直抒胸臆,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 七、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1、交流写话内容。 2、教师总结: 面对帝国主义曾经的欺凌, 面对风雨中圆明园的断垣残壁, 振兴中华、 自强不息,我们责无旁贷! 【教学后记】 木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能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朱丹出色的音乐才气和爱国之情。 3、激发学生情感,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预习单设计 125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检查预习单完成情况 1、词语关 课件 2、问题关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 谁) 参加乐团木笛演奏员招聘,由于终试时拒绝而放弃自己的(),可他()到 () 前却吹奏得() ,最后音乐大师告诉他已经被乐团 ()的事。 (2)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朱丹具有出色的音乐才气? (3)为什么朱丹没有参加终试,但最终又被乐团录取了? (4)你心目中的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 3、质疑关 三、重点研读 体会情感 预设一:(投影出示) [ 沉默片刻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抬起头,轻轻地说: “请原谅,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 这轻轻的一句话,犹如闷雷在会场爆裂。一时间,所有主考官都窃窃私语起来。 很久,很久,考场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考试吗?” 朱丹说:“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应当懂得珍惜艺术前途。 ” 朱丹说:“请原谅 ”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挥手,果断而又惋惜地说: “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1)关于南京大屠杀,你了解吗?(投影出示) (2)朱丹放弃的是自己的艺术前途,那他坚守的是什么? (3)朗读指导。(分角色朗读) (4)理解“窃窃私语” “沉寂”等词,并想象表达。 预设二:(投影出示) “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莹莹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 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 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朗读比较: 125 a、走近一看,竟是一个由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了一层白雪,仿佛一片幼松林。 b、走近一看,竟是一个由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整齐的排列在那里。他们的头上、肩上积了一层白雪,仿佛一片幼松林。 (1)由“自发”二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2)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但他们拥有的什么是相同的? (3)抓“幼松林”、“ 红宝石般的泪”,体会用词的准确。预设三:(投影出示) “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 (1)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他如泣如诉的笛声,在向谁诉?在诉什么?( 3)抓“似乎”体会用词的准确。 四、对比原文,升华情感补充原文: [ 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 “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 朱丹身上的这种民族精神,让我们想起了那一种花?文中有依据吗?五、总结全文,激情诵读让我们永铸 / 爱国之魂:面对列强,国破了,但精神的山河在! 只要精神不灭啊,祖国,就永远有尊严! 六、带着思考和作业,走出课堂 思考: 1、“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 ”一句中大师握住的仅仅是朱丹的手吗? 2、文中写“雪”和朱丹的“一身黑色云锦衣衫”有什么作用? 作业: 1、读完课文,你想对文中的朱丹、音乐大师或者孩子们说些什么? 请你写下来。 2、阅读《朱自清誓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是中国人》等 【教学后记】 125 二十年后的家乡 【习作要求】 1.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人、事、景、物的巨大变化,学习用人事景物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怀念之情。 2.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3.指导学生学习写习作提纲,行文中要做到详略得当。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2.引导学生学习本组课文用具体的人、事、景、物表达感情的方法。 3.指导学生学习写习作提纲,行文中要做到详略得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十年后,我们和周围的一切会怎么样, 家乡会发生变化?我又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们再聚在一起,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二、推想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建构文源 1.写二十年后的家乡,我们要侧重写哪些变化? ⑴家乡二十年后景物的变化: 街道、商场、广场、公园、河流、交通、科技等的变化。 ⑵ 二十年后家乡人物的变化: 爷爷奶奶外貌、言行的变化,爸爸妈妈外貌、言行的变化,同学的变化等,诉说家乡的变化、离别情。 ⑶ 看到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自己情感的变化 三、师生合作,探索表达方法 1.交流网上、习作书上、教科书中同类文章的表达方法: (开头、结尾、怎样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2.说说自己文章的精彩片段、写作思路、开头结尾。 3.指导学生编写习作提纲。 4.指导学生叙述要做到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四、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1.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2.教师巡视,提示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五、小组评议,互改 125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2.修改步骤: 思路──重点(家乡人事景物的变化,详略是否得当)──开头、结尾──字词句(是否通顺) 六、推出佳作,共同欣赏。 每个小组都推选出一篇好的作品,向全班同学展示。 【教学后记】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学习在朗读中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 通过调整语速、 语调和节奏,让朗读充满感情。 2.学习褒义词和贬义词两种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3.体会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 4.学会把字写得工整、漂亮,积累成语。 【教学重点】 1.学习在朗读中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 通过调整语速、 语调和节奏,让朗读充满感情。 2.学习褒义词和贬义词两种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3.积累成语。 【教学难点】体会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语文园地四给我们带来了多种学习方法的指导。 现在就让我们去看看吧。 板书:语文园地四 新课教学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出示课件 2) 125 同学们,本单元的课文充满了浓浓的爱国情感。我们怎样通过朗读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 生总结、汇报师总结:(出示课件 3) ①要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如, 《圆明园的毁灭》表达的是 ________之情;《少年中国说》表达的是 ___________感情。②可以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等来体现课文的感情。如, 《圆明园的毁灭》的第一自然段,可以读得 ________一些;《少年中国说》的第三自然段应该读得 ________________一些。 板书:痛惜 豪情壮志 缓慢、沉痛 高昂 2.词句段运用 (1)每组词语的意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选择其中一个词语写一段话。(出示课件 4) 小组活动: A.朗读这些成语,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B.这两组词语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异同。 C.选择一个词语写一段话。 生查字典,并说明两组词语的异同。 生汇报:(出示课件 5) 每组上下两个成语的意思是相同的, 不同的是它们的感情色彩。 上面的成语是褒义词,用作褒扬、赞美;下面的成语是贬义词,用作贬斥、斥责。 生展示自己写的话。 板书:褒义词、贬义词 (2)体会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再给最后一句加上标点。 (出示课件 6) A.读这两个句子, 找出句子中的顿号和逗号, 看看它们分别用在什么地方。 B.体会它们的不同。 C.给最后一个句子加上标点。 生总结,汇报 板书:顿号、逗号的异同(出示课件7) 师:逗号、顿号均表示句内停顿,但停顿性质不同。 逗号属句内一般性停顿,而顿号有专门的用途。 逗号所表示的停顿不外乎三类: 一是表示分句之间的停顿, 二是表示句中成分之间的停顿,三是表示句子成分内部的停顿。 而顿号呢,在句子里,一个顿号相当于一个连词, 停顿时间比逗号短,有时也用来表示次序语之后的停顿,如一、二、三等顿号用来隔开并列的词或短语,表示的停顿比逗号小。 生给最后一个句子加标点: (出示课件 8) 125 毽子越做越讲究,有黑鸡毛、白鸡毛、芦花鸡毛等。各种颜色的毽子满院子飞。 3.书写提示(出示课件 9) 我们在书写一首诗的时候发现可以横写也可以竖写。横写的时候,我们要从左到右写,竖写的时候,要从右到左。要注意居中写,注意上下左右的文字要对称, 使篇章看起来美观。 每个字要做到笔顺正确,结构合理,使每个字看起来很美观。展示相关书法作品。 学生临写 点评学生作品。 4.日积月累(出示课件 11)(1)朗读这些成语。 (2)借助工具书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 (3)感悟两组成语所描绘的不同生活状态,珍惜美好生活。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12) 师总结:这两组成语分别描绘了不同的生活状态。 第一组成语描绘的是“太平盛世”下人们幸福快乐的生活场景;第二组词语描绘的是社会动荡不安的情况下, 人们悲惨的生活。 我们现在就处在太平盛世,我们生活幸福,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板书:幸福生活 --- 悲惨生活 ---- 珍惜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明白词语的不同感情色彩,以及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还明白了顿号和逗号的区别,积累了许多成语,收获不小。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积累更多的知识。 【教学后记】 太阳 【教学目标】 1.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懂每个自然段,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密切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本课生字词。初步体会数字说明和比较说明的作用和方法。学习使用“如果 就 ”造句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25 引导学生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了解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二)用“一边读,一边想”的阅读方法,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划分结构段。 【教学重点、难点】 1.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理解自然段的内容, 特别是没有中心句的第 5、6 自然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读解生字词,并把不理解的词语划下来。再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检查初读课文情况, 并纠正读音。 1.读准本课生字读音,特别注意“菌”的读音。 2.防止读错以下多音字读音: 3.注意不要读错以下带点字的读音: 比较(ji ào) 疾( j í)病 虽( suī)然 哪( nǎ)能 那( nà)里 抵( dǐ)得上 “兽”“殖”“蔬”“蒸”是翘舌音,注意不要读错。 4.正字: 生字中,“殖”的右半部“直”不要少一横; “蔬”字不要少写一点; “菌”的下部不要写成“因” ;“疗”是病字头,不是广字头。 “抵得上”的“抵”是“扌”旁,不要写成“亻”旁。它的意思是顶、相当。“汽”和“气”:“汽”,由液体或固体变成的气体。如汽车、汽水。“气”,如气体、空气、气味。 (二)思考解答: 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课文?是写人、写事?还是写物、写活动? 这篇是写物——太阳(属天体)的说明文,但不是自然课。学习这一课,除了解有关太阳的知识, 还要学习介绍有关太阳知识的语言和表现方法。 (三)按自然段轻声读课文,画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明确每一个 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如果没有中心句,自己概括拟写。投影幻灯出示: 1.太阳离我们一亿五千万公里远。 2.太阳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3.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4.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第一句是第二段的总括句,如画了这一句也不算错误。) 125 5.有了太阳才有云、雨、雪。 6.有了太阳才有风。 7.太阳光有杀菌能力(或利用太阳光预防和治疗疾病) 。 8.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或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 (四)引导学生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划分出两个结构段。 第1~3 自然段为第一段:太阳离我们很远,它很大,很热。 第4~8 自然段为第二段: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提醒学生:第一段写太阳的特点,第二段写太阳和人类的关系。第二段开头的一句话即第 4 自然段开头的一句话,既是两段之间的过渡,也是第二段的总括。 (五)指名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自然段之间和结构段之间要掌握适当的停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一边读,一边想”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特点;明确“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 。 2.体会数字说明和比较说明的作用, 并初步学习用数字说明问题的方法。 .3.学习用“如果 就 ”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 1.“一边读,一边想” ,通过阅读,了解太阳的特点,明确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2.理解词语和重点句子,认识数字和比较说明的方法,做好词语、句子的练习。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指名读第 1 自然段。 1.指出课文引用了后羿(上古夏代有个穷国的君主,善于射箭)射日的传说做开头,后羿射日的传说是真实可信的吗? (不可信,这是神话传说。) 2.既然不可信,课文为什么引用它做文章的开头呢?看看不用它做开头,一上来就说 “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可以不可以? (可以) 既然可以,课文用后羿射日的传说做开头,你觉得有什么作用? 3.这一小段后羿射日的传说和“太阳离我们一亿五千万公里”之间用“其实”过渡,“其实”是什么意思?不用这个词可以吗?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段落中还有这个词或类似的词语。 其实,所说的是实际情况。起转折作用。 4.接着课文写了太阳离我们很远, 用什么写法说明太阳很远呢? (用数字) 125 如果不用数字,只说“很远很远”或“特别特别远” ,哪一种说法好?为什么? (肯定:用数字说明问题,是说明事物的一种写作方法。它给读者的印象是具体的、确切的,有较强的说服力。) 5.指名读第 2、3 自然段。 提问:看看这两个自然段用什么写法说明太阳很大、 很热的?写太阳很大时,把太阳和什么作比较?写太阳很远时, 为什么用钢铁作比较?要求学生把数字填在 “思考•练习”第 2 题的括号里,然后归纳:(这一小段不仅用了数字说明的方法,表现太阳很大、很远,还用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抵得上一个太阳作比较, 进一步说明太阳很大, 就更加具体、鲜明了。钢铁是坚硬的金属, 碰到太阳表面六千度的温度,竟变成汽。这就把太阳很热,形象具体地告诉了我们。) 6.齐读第一段,做课堂练习: ①用数字说明天气很冷或很热, 火车行驶很快,塔楼很高,树干很粗,等等。 ②有一位篮球运动员身材很高, 用数字或比较的方法, 具体说明很高。 ③公园有一棵老槐树,树干很粗,用数字或比较的写法,说明它很粗。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这一段。这一段是写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从哪些事实说明这种密切的关系呢?第 4 自然段中有一句话归纳了这段的意思,把它找出来。 2.这一小段的第二句的意思和第三句的意思一致不一致?这两句话在说法上相同不相同? (意思是一致的,都说明太阳和地球上的动、植物的关系非常密切。 说法上不相同:第一句是从正面说的, 是事实;第二句是从反面说的,不是事实。) 第二句虽不是事实,可是当作事实说的,从哪个词看出来?(如果 就 ) 3.指出:“如果 就 ”通常用在表示假设的句子里。 “如果”后面提出的事实“没有太阳”是假设的, “就”的后面是假设的事实所产生的结果:地球上“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 4.课堂造句练习: 教师提出假设的事实,学生补充可能产生的结果。 如果明天下雪, ________________ 星期六如果爸爸妈妈都休息, ________________ 村前这条小河如果架起一座桥梁, ________________ 5.读第五自然段。根据前面概括,这一段告诉我们: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云、雨和雪,为什么?根据下面的问题,画出段中的答案: 雨和雪是什么生成的?(云) 云是什么生成的?(无数小水滴) 无数小水滴是怎样形成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 125 水蒸气是哪里来的?(从地面上的水) 地面上的水是怎样变成水蒸气呢?(吸收了太阳的热变成的) 6.看看这一小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讨论: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写了几句话?上一句末尾的词语和下一句开头的词语有什么特点? (上一句末尾的词语也是下一句开头的词语) 归纳:这一小段话,承上启下,环环相扣,清楚地写明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了云、雨和雪。 7.做课堂练习,用课堂讨论形式模拟第 5 小段句式,说几句话。上句末尾和下句开头使用同一个词语。出示第一句: “走进公园大门,迎面是一个圆形的花坛 ” ,接下去,要求学生用“花坛”开头说出第二句。如“花坛里开放着五颜六色的花朵” ,“花朵围绕着一座小小的假山”,“假山上喷出清亮的水珠” ,“水珠映着阳光,闪着七色光彩”。 (如有同学问起这种说法叫什么,可以说明是“顶针”辞格) 8.读第 6 自然段。提问:这一小段是写有了太阳才产生了风,从段中指出的,谁能用一句话归纳:风是什么? (风是流动的空气) 空气为什么会流动? ( 空气有的地方冷有的地方热的缘故) 空气为什么会有的冷,有的热 (有些地区吸收太阳的热量多空气就热,有些地区吸收太阳热量少,空气就冷) 为什么空气有冷有热就会流动呢?学生回答不上来, 教师补充: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受热膨胀变轻就会上升、移动,随着冷空气就会补充,这就形成了流动,也就是形成了风。 9.读第 7、8 自然段。简要地说说太阳光有杀菌能力,可以利用它防病、治病的实例(师生共同举例) 。 提问:第 8 自然段共写了三句话, 哪一句是全文的总结?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第一句话) 再谈谈“第一句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用什么词语可以替换它? (总之、总而言之、总括起来说) 10.回忆一下第 4 自然段的学习, 再看看这一小段前两句的意思和说法上有什么特点?(意思相同,说法不同:第一句是从正面说的,第二句是从反面说的,是假设的,也用了“如果” 。) 这一小段中的 “自然” 是什么意思?是自然界的意思吗?用什么词可以替换它?(当然、理所当然) (三)通读课文,结合板书总结: 125 《太阳》这篇说明文,通过阅读、分析,我们获得了有关太阳的特征的知识,明确了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课文两大段在内容上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正因为太阳很大,很热,距离我们又很远,才能给我们送来光明和温暖,也才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通过课文学习,我们初步了解“数字”和“比较”的说明事例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说明问题,给人以具体、鲜明的印象。 (四)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会背最后自然段。 2.做模句练习如下。 仿照第 1、2 句,做第 3~5 句的模句练习: 【教学后记】 松鼠 【教学目标】 1.认识“栗、矫”等 13 个生字,会写“鼠、仁”等 13 个生字。掌握“乖巧、清秀”等词语。 2.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把握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学习作者在描写事物时既能抓住特点,又言之有序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掌握“乖巧、清秀”等词语。 2.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重点词句的含义。 3.学习作者在描写事物时既能抓住特点,又言之有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栗、矫”等 13 个生字,会写“鼠、仁”等 13 个生字。掌握“乖巧、清秀”等词语。 2.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种小动物?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种小 125 动物的特点。 2.(出示课件 1)(出示松鼠图片)请看大屏幕,请大声说出它们的名字。 板书:松鼠 让我们赶快来读一读课文, 进入松鼠的世界, 去认识这个可爱的小动物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出示课件2) 1.按要求自由读课文 (1)注意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争取把课文读流利。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生字。 (3)结合上下文理解“嬉戏” 、“遮蔽”的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出示课件4) (1)读词句 [ 出示榛子、橡栗、苔藓的图片 ] 灰褐色: [ 出示灰褐色的松鼠 ] “遮蔽”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 “嬉戏”你怎么理解? (2)识记生字,掌握多音字。 (出示课件 5) 晃 hu ǎng()huàng() 组完词同桌订正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出示课件6) 1.默读课文,想一想:松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试着在括号里填上词语。 讨论:()的松鼠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3.同桌讨论:如果把课文分成两部分,该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 全班交流,总结 第一部分( 1):先总写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再分别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进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介绍松鼠的形体特征。 第二部分(2):主要从松鼠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时间两个方面介绍松鼠的性格特征。 第三部分( 3、4):从松鼠的行动、储备食物过冬和搭窝写出了松鼠聪明、警觉、乖巧的特点。 第四部分( 5):介绍了松鼠的繁殖、换毛及爱干净的生活习性。 四、细读第一段,了解外形(出示课件8) 1.默读,找一找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 _____”画出来。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呢?试着填一填: 125 在写松鼠的外形时, 抓住松鼠的 __________,详细描写了松鼠 ____ 、 ____ 、_____ 、和 _______的特征,把小松鼠写得非常美丽可爱。 3.读第一段,讨论:你认为这段好在哪儿?(出示课件9) 小结:文中第一段确实写得好,作者抓住了松鼠的外形特点,运用了恰当的形容词、比喻句,把松鼠的外形写具体了,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美丽可爱。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4.指名读,读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朗读指导:我们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要读出这种情感,我们首先确定描写松鼠的重点词语如 “乖巧、漂亮、讨人喜欢、面容清秀、敏捷、机警”等词语,并通过重读、轻读等方式读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五、布置作业(出示课件10) 1.抄写生字、新词。 2.仿照课文第一段的写法,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介绍它的外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鼠的生活习性,从中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在描写事物时既能抓住特点,又言之有序的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意思写词语(出示课件13) 动作迅速而灵敏。 (敏捷) 小巧、灵活、精细。(玲珑) 遮住的意思。 (遮蔽) 游戏、玩耍。 (嬉戏) 2.《松鼠》一课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生回答问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了解一下松鼠有哪些生活习性。 二、精读课文,了解习性(出示课件14) 1.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和同桌说一说这部分介绍了松鼠的哪方面特征。生总结,汇报 板书:性格特征 --- 胆小(活动范围 活动时间) 125 2.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生活习性?默读课文第二部分,选择一方面来准备并在全班介绍。 3.指名介绍,随机导学: 读第三部分,看看这部分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松鼠的特点? (出示课件15) 生总结、汇报 板书:行动、储备粮食 搭窝 (聪明 警觉 乖巧) 师:你们瞧,作者把松鼠搭窝的过程写得多具体呀!你能不能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画出来? (先 再 然后 ) 师生对读这一句,感悟言之有序。 学生动笔,用上“先 再 然后 ”写一段话。 写后交流。 4.读第四部分,看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的?生总结、汇报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请 2 名同学分部分读全文。 2.说一说:通过学习课文和查阅资料,你对松鼠有了哪些了解? 3.学习了本文之后 , 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呢?( 讨论 ) (出示课件 17) A.准确、生动的语言; B.合理清晰的结构; C.鲜明的事物特征; D.恰当选用说明方法。 4.仿造《松鼠》的表达方法,改写《白鹭》 。 【教学后记】 习作例文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明确说明文突出事物特点的方法。 2.学习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方法说明事物,学习通过分条的方式介绍制作事物的过程。 3.运用所学的方法学习写说明文。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内容,明确说明文突出事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125 1.学习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方法说明事物,学习通过分条的方式介绍制作事物的过程。 2.学习写说明文。 【教具准备】课件,白鹭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生自由答。 2.对,地球上最大的动物是鲸。 板书:鲸 展示鲸的图片 3.关于鲸,你们知道哪些知识?(出示课件2) 生自由回答, 畅所欲言。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读文章。 (出示课件 3) 1.文章介绍了鲸哪些方面的内容? 2.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鲸的?找出相关的句子。生读课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明确 1.为了让人们对鲸有很好的认识, 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鲸进行了介绍:(出示课件 4) 板书:形体特点 种类 生活习性 2.理解句子,把握说明方法。 人们见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出示课件 5) 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突出鲸什么特点? 生回答,师总结: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鲸大的特点。 板书:作比较 作比较也是一种常用的说明方法 (出示课件 6)“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 有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找出这句话中的数量词。 “十六万吨、两千吨、四万吨、十七米、十几头。” 数字、数字,还是数字,这里用了 ----- 列数字的方法。 ( 板书:列数字 )列数字也是一种常用的说明方法。 师总结: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的使用,使被说明对象的特点更突出,让人了解得更清楚。为了说明事物,还有很多种方式,现在我们就学习另一种。 125 3.请同学们读《风向袋的制作》解决下列问题。 (出示课件 8)①作者是怎样介绍风向袋的制作的?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③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生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 (出示课件 9)总结: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风向袋的制作过程,作者采用分条的方法进行介绍。 这样条理更加分明, 能让读者很清楚地了解风向袋的制作过程。 在介绍过程中, 作者主要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板书:分条论述 列数字三、整合 我们读了这两篇文章, 也明白了每篇文章的侧重点。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出示课件 10) ①这两篇文章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②从这两篇说明文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自由讨论,畅所欲言 (出示课件 11)师明确:《鲸》侧重于介绍事物的特点,让人了解这种事物;《风向袋的制作》侧重于介绍事物的制作过程。通过学习这两篇说明文,我们要明白, 不同的说明对象要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说明。 四、学以致用(出示课件12) 师:我们学习了这两篇课文,了解了常用的几种说明方法,请同学们仿照这两篇文章的写法,写一个小动物。生当堂写习作,并交流。(出示课件 13) 师:请同学们介绍一下自己的文章,看看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突出了动物什么特点。 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师及时做出评价。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五、布置作业:(出示课件 14) 1.介绍一种事物,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突出事物的特点。 2.制作一个万花筒,并把制作过程介绍给大家。 【教学后记】 交流平台 初试身手 【教学目标】 1.了解说明性文章的写作目的,了解说明文。 125 2.了解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语言风格的多样性。 3.会用说明性的语言说明身边的事物,正确运用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语言风格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会用说明性的语言说明身边的事物,正确运用说明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1) 师: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太阳》和《松鼠》两篇说明文,谁来说一说这两篇文章分别介绍了太阳、松鼠的什么特点?生讨论并总结: 板书:说明事物的特点 太阳 ------ 远 大 热 松鼠 ------ 漂亮 乖巧 驯良 作者为了把说明对象交代清楚,就使用了说明文这种体裁。 (出示课件2) 二、整体感知。 师:结合我们学过的这两篇课文, 请同学们说一说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生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结果和同学们交流。 (出示课件 3) 师总结:说明文写作的目的是说明抽象、复杂的事物,使它们变得通俗易懂。 师:为了把事物的特点介绍得更清楚,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我们会采取哪些方法?生讨论,并回答。(出示课件 4)师总结: 板书: 1.抓住事物特点进行介绍。 2.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师:我们学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请举出相应的例子。生总结并回答:(出示课件 5)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等。(出示课件 6) 《太阳》一文就使用了列数字、 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说明了太阳远、 大、热的特点。 三、比较鉴别 师:同样是说明文,《太阳》和《松鼠》相比较,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 生总结并发言(出示课件7) 同样是说明文, 和《太阳》相比,《 松鼠》一文的语言更加生动。(出示课件 8) 师: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对比,我们可以明白,说明文的语言风格也是多样性的,《太阳》一文语言较为平实,《松鼠一文的语言更生动,描述更细致。 板书: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125 四、初试身手 我们明白了说明文的写作目的,也知道了怎样写说明文。现在,就让我们试着写一写身边的事物吧。 要求:选择身边的事物,运用多种方法说明它的特征。 生自由选择,组织语言 师请同学在全班交流,并要求同学们认真听,提出优点和不足。老师及时做出评价。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 五、作业布置(出示课件9) 同学们,我们也可以把《白鹭》这篇散文的 2-5 自然段改成说明文。要改成说明文,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了解白鹭的特点。然后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教学后记】 介绍一种事物 【教学目标】 1.运用本单元学习的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学写一篇简单的说明文。 2.学习有序观察,并在观察中抓住事物的特征。 3.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受到热爱科学的教育, 陶冶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1.运用本单元学习的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一自己喜欢的一种事物,要突出这种事物的特征。 2.在介绍事物特征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教学难点】 1.能按一定顺序写作,将说明文的表达方法恰当运用到习作中去。 2.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受到热爱科学的教育, 陶冶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25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精美的物品,大家看: (出示课件 1)香甜可口的水果、营养丰富的蔬菜、美观实用的电器、漂漂亮亮的玩具 多美呀!你最喜欢什么?你了解它吗?想给我们介绍介绍吗?板书:介绍一种物品 师:要把你喜欢的物品介绍清楚啊, 就要用到前面我们前面学过的一种文体——说明文。大家还记得吗?二、方法指导:怎样写说明文 1 回忆一下学过的说明文——《太阳》 《松鼠》等,总结学过的说明 方法及说明文中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等特点。 2、出示习作要求:介绍一种物品,选材方面:可以是蔬菜、水果、玩具、文具或电器等。(出示课件 3) 提示写作方法: 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要抓住所要介绍物品的特点来写。运用我们学过的一些说明方法。语言要准确、生动。写完后认真修改。(出示课件 4) 板书:选材 写作方法 三、师生讨论归纳(出示课件5) 师: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介绍商品呢?让我们一起读读习作要求,看看文中给我们提示了些什么? 第一步:确定好要写的物品。 第二步:认真观察,找到物品的特点。 1、介绍蔬菜、水果,应重点介绍形状、颜色、味道,还可以介绍种类、产地、产量、营养价值、保鲜等方面的情况; 2、介绍玩具、文具、电器,应重点介绍形状、特点、构造、用途以及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等。 第三步:具体描写,结构有条理 四、小组交流,练习表达。 (出示课件 7) 1、出示物品,思考物品的特点。 2、同桌间交流:把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物品向同桌介绍。 3、班上交流:如何在介绍物品时用到不同的说明方法。 4、打算介绍同一物品的同学自由组成小组, 交流如何突出物品特点。 板书:突出特点 五、确定写作对象,为作文拟提纲并练习写作。(出示课件 8) 1、在稿纸上简单记录交流后的收获。 2、为自己的作文拟一个提纲,包括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如何结尾。 3、写作。 六、组内评议,练习修改。 (出示课件 9) 1、展示自己的作文提纲,说说自己打算如何写作,请同桌或写同一物品的同学提建议。 125 2、用笔试着介绍你手中物品,注意, (出示课件 10) 一、要有内容,二、要有顺序,三、要有说明方法。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 七、集体评议,作业安排。 1、展示优秀习作进行点评,总结优点。 2、继续修改习作,写好这篇说明文。 【教学后记】 慈母情深 【教学目标】 1.会认“魄、抑”等 11 个生字,会写“辞、抑”等 12 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深沉的母爱, 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魄、抑”等 11 个生字,会写“辞、抑”等 12 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铺垫的作用。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聚焦“情深” 1.板书:慈母情深 125 2.请同学们满怀深情地齐读课题。 师:看题目,大家不约而同地强调了“深”这个字。慈母的情深在何处?让我们有怎样的感受?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吧。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出示课件 2) 1.自读课文,解决课后的生字词,会读,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阅读课文,用简单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总结,汇报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 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出示课件 3)三、精读课文,体会铺垫的作用。 1.同学们,我们知道事情的起因是买一本书。 你们觉得买一本书容易吗?请大家读 1-4 自然段。 2.在读的过程中思考: ①“书价一元多”从这句话中,我们了解到什么信息?(板书:书很贵。 (出示课件 6)②“母亲还从来没有 要过这么多钱。 ”从这句话中,我们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这句话暗示了家里很穷。 “从来没有”“也从来没有”这两个词表明 板书: A家里很穷。 B“我知道家里穷,因此很懂事,不给家里增添负担。 ” ③读第 4 自然段,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出示课件7) 这个自然段是直接描写自己家“穷”的。从“卖破收音机”和“吃进了肚子里”直接描写家里的穷。 板书:破收音机 吃进了肚子里④同学们,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反复交代家里很“穷”呢?里面的用意是什么?(出示课件 8)生各抒己见 师总结:文章一开头先介绍书价(一元多) ,然后反复强调“从来没有”,暗示读者这一元多对“我”家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 紧接着作者又写出“卖破录音机”和“吃进肚子里” ,这是直接描写自己家穷。作者反复介绍“穷”是为了下文母亲毫不犹豫地掏钱让 “我”买书做铺垫,从而衬托出母亲对“我”的爱。 板书:穷 做铺垫,衬托母爱的伟大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解决了生字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还知道了文章运用了衬托的写法做铺垫。可以说收获匪浅。五、布置作业。(出示课件 9) 1.背写课后生字词。 2.继续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125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通过分析描写母亲的细腻的语言文字,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3.通过品读重点句段, 体会母亲的慈祥和善良, 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会写的生字。 2.为了突出母爱,作者进行了怎样的铺垫?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对书的渴望与贫困的家境让作者失魂落魄。也就在这一天,作者走进了母亲那个他从未靠近的世界。二、深入品读 1.请同学们自由读5~29自然段, 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出示课件 12) 板书:瘦弱 疲惫 贫穷 辛苦 善良 2.在这部分中,关于母亲的哪些镜头让你印象最深? 3.罗列句子,对比感悟:(出示课件 13)⑴“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 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 ” ①你的脑海中有这样一幅画吗?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读。②外表极其瘦弱的母亲内心也瘦弱吗?她是怎样做的?从哪儿可以感受到母亲内心的坚强呢? 引出对比:“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 ③哪个词让你的这种感受最深?④母亲为什么要“立刻”?“立刻”带给作者的又是什么?⑤对比对这两句话,小结: 瘦弱但坚强。 ⑵“背直起来了, 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 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 (出示课件 14)①再带着感受读这句话。 ②如果你是梁晓声, 面对这样一位眼神疲惫的母亲, 你读懂些什么?③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极度需要休息的母亲却一刻也不肯休息, 你看到了吗? 二次引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 ④母亲这样的“立刻”是一天吗?是一个月吗?⑤读,小结: 辛苦 忙碌。 (出示课件 125 16)⑶“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①从哪个词最能体会母亲的辛苦?(龟裂) ②怎样的手才叫“龟裂”的手?母亲的手为什么龟裂? ③尽管手已龟裂,但母亲还在任劳任怨,争分夺秒地忙碌着:三次引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 ④再读这句话,你还读懂些什么?“皱皱的毛票”说明了什么? ⑤读,小结: 贫苦不吝啬。 4.再读这些句子,母亲的伟大形象是通过什么表现的? (1)自由读。 (2)交流: 板书:动作、神态、语言 (3)再读,再感受。 三、触景写情(出示课件 17) 1.拿出笔,写下作者的感动: 我拿着母亲给我的钱,鼻子一酸,心想:于是,我攥着钱跑了出去,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2.交流。 3.母亲的希望是什么?你觉得那个劝她的女人说的话有没有道理? 四、音乐渲染 1.母亲像天空,像大海,更像一条河,静静地流淌在四季的交替中 2.送出歌曲《母亲》。 五、作业。(出示课件 18) 1.搜集表现“母爱”的古诗句。 2.用充满感情的文字来写一写自己的母亲。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父爱之舟 【教学目标】 1.会认“栈、冤”等 12 个生字,会写“蚕、考”等 14 个生字。理解“千变万化、纸屑”等词语。 125 2.朗读课文,从课文中的具体描绘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3.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并从中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 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栈、冤”等 12 个生字,会写“蚕、考”等 14 个生字。理解“千变万化、纸屑”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通过具体事件初步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 2)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那慈祥的笑容,父母的爱是那亲切的话语, 父母的爱是那热情的鼓励,父母的爱是那严格的要求。 父母的爱表现出了多种多样的形式。 可是,不论哪种形式,都让我们感到温暖,感到幸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父爱之舟》这课,去感受文中那浓浓的父爱吧。 板书:父爱之舟 二、读文识字。(出示课件 3)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3.交流汇报:(出示课件 4) (1)大家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出示本课的生字,纠正读音,重点记住“蚕、茧、掀、席、庙、屑”等课后生字以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以自由举手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4.讨论交流(出示课件 5)(1)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说说你感动的理由。(3)读一读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感情。 5.小组活动。 小组成员带感情朗读课文,评出朗读较好的同学推荐给大家。 125 三、整体感知。(出示课件 6)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文中写了哪些事。 2.从这些事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3.画出令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 7) 本文先回忆了过去:父亲送“我”报考学校和上学,见“我”晚上在旅馆被臭虫咬,父亲心疼的样子。 在庙会中,父亲带“我”去逛庙会,给“我”买豆腐脑,可是自己却舍不得吃,后来还给“我”做万花筒。 父亲在雨雪天气背“我”上学。 为了供“我”读书,家里筹钱,为了节省路费,父亲借船送“我”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出示课件 8) 1.课文分了几个场景进行描述?哪个场景让你感动? (梦中出现了父母深夜喂蚕,父亲带“我”住旅店;父亲带“我”去庙会让“我”吃豆腐脑及为“我”做万花筒;父亲雨雪天送“我”上学;鹅山高小为“我”铺床;无锡师范送考;无锡师范送“我”去上学的路上为“我”缝棉被。) 这些场景都显示出父亲对儿子博大的爱。 2.分小组讨论,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生总结,汇报 第一部分( 1)以梦境开始,引入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 2~9)以小舟为线索,写了父亲对“我”满满的爱。 第三部分(10)以梦结尾,首尾呼应,表现出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意。 五、布置作业(出示课件9) 1.背写课文的生字。 2.继续阅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中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从课文中的具体描绘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2.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出示课件 11)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 2.回顾上节课内容,说说在“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 125 3.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二、品读感悟,体会父爱。 1.课文出现了五个场景,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场景。 板书:第一个场景 找出描写父亲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父亲的情感。 生总结、汇报 “心疼极了”体现出父亲对“我”的深切的关爱; “父亲动心了”说明在明知道自己非常贫苦的情况下, 还打算为孩子换房间, 体现出父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 师:我们只体会了父亲对孩子的爱,那么,这段文字里有没有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爱呢?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13) “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 、“不肯再加钱换房子”表现出“我”对父亲艰难的体谅,也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爱。 2.品读第二个场景。(出示课件 14) (1)作者详细描写庙会盛况的目的是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 15) 详细描写庙会的盛况,尤其详细描写各种小吃,表达出当时“我”想吃的愿望。“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 “做万花筒”更能体现出父亲的爱。 (3)从哪些地方看出儿子对父亲的爱?(出示课件 16)“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说明“我”非常体谅父亲,也非常爱父亲。 板书:第二个场景 3.品读第三个场景。(出示课件 17) 详细阅读“雨雪天送我去上学” ,从中我们感受到什么?生总结,汇报 是父爱给儿子撑起了一片天,是父爱让恶劣的环境变得温暖。板书:第三个场景 4.品读第四个场景。(出示课件 18) 读“无锡师范送考”这个场景的描写,体会作者沉痛的心情。板书:第四个场景 5.品读第五个场景。(出示课件 19)哪件小事体现了父爱? 生总结,汇报 送“我”上学的路上为“我”缝棉被。板书:第五个场景 三、感受写法。 对文章的写法,你有什么见解?(出示课件 20) 125 总结:这篇文章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这些琐碎的小事中,蕴含着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 同时也蕴含着儿子对父亲的爱和感激。 这种写法叫做以小见大。 板书:以小见大。 四、激情升华,拓展延伸 从父亲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 深沉的父爱。从儿子身上,我们也感受到了爱和感激。 你对父母的感情是否也是这样?是否也是互相的?写下来吧。 五、作业布置。(出示课件 21) 1.找出文中那些描写父亲对儿子的爱的句子。 2.仿照这种写法,也写一写父亲对自己的爱。 【教学后记】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并理解“腼腆、誊写、歧途、谨慎”等词语。 2.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母的不同评价及带给“我”的不同感受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发现课题特点。 1.这篇文章的题目很有意思,一看题目就知道吧,看看题目,你觉得有意思在哪儿呢? (指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组反义词, 这两个都是极端的断言,以及引用语言做课题加引号。) 2.通过题目,我们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现在, 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二 、概括内容,初步感知。 1.反复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 探究思辨,感悟内涵。 1.抓住母亲的语言,走进母亲心理,感受母亲之温柔之爱。找出母亲赞扬“我”的句子,练习朗读。 1)出示句子:“母亲一念完,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 125 ‘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 ! 精彩极了 ! ’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在我身上。” 老师就是作者,谁来当母亲来夸夸,看谁最像“我”的母亲?指名读 ——齐读。 还会怎么来夸赞自己的儿子。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巴迪,心情如何? (积累相关描写高兴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在学生练读的过程中加以适当引导点拨,从而走进人物内心。 2)“亲爱的, 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 巴迪写了一首诗, 精彩极了 ” 母亲上前说道。指名读,齐读。 如果你是母亲,你真觉得巴迪的诗写得精彩极了吗?那为什么要这样说? 如果你就是巴迪, 你有这样一位母亲, 此时你的心情怎样?用什么词语或者句子来形容? 2.请同学们找出父亲批评“我”的句子,来读读。 1)写父亲对“我”的评价,批评“我”在哪儿?父亲的言下之意是什么? 读出父亲的语气。交流父亲心理。 那你觉得还要不要感谢父亲呢?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理由。 2)生再汇报。文中有四处理由,师都让学生自由找,谈感受。 3)师:当巴迪拿着国际大奖去给父母亲看时, 他们又会怎么说呢?根据上下文思考一下,谁最像我的父母亲。 3.师小结。其实,我明白,无论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这都是父母对“我”深沉的爱。板书:爱 4.对于父母的爱,作者在文中也有文字可见,找出来读一读。 1)“歧途”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思考一下。 2)你认为在文中“引入歧途”指什么?(自由读――齐读) 5.书面练习,概括提升 师:学了课文,谈谈你对父爱、母爱的理解。你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任意选择一题写一写呢?(课件出示填空) “精彩极了”是母亲对孩子的(),母爱像(),它()。 “糟糕透了”是父亲对孩子的(),父爱像(),它()。 四、回应开头,问题解决。 1.学到这儿,我们再来替巴迪写写获奖感言, 我们只要把练习的话稍作改变就能变成获奖感言。 2.生自由写,师巡视。 3.生发表获奖感言,师生共同赏析。 五、深度开掘,提升主题。 1.我们的成功还应该感谢谁: (自己 自己的谨慎) 125 2.如果不谨慎,我被“精彩极了”刮倒了,会怎样? 3.如果不谨慎,我被“糟糕透了”刮倒了,会怎样? 【教学后记】 口语交际 父母之爱 【教学目标】 1.在交流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建议父母改进方法。 2.学会主动与人沟通的方法,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3.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教学重点】 1.在交流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建议父母改进方法。 2.学会主动与人沟通的方法,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教学难点】 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父母的爱有时候是和风细雨,有时候却又是狂风暴雨。无论哪一种,都是他们对我们真情的付出。 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与同学、老师、父母一同分享吧。板书:父母之爱 二、讲事例,感悟父母深情(出示课件1) 1.把父母爱自己的生活片段和大家分享。 2.教师提出口语交际的要求。板书:交际要求:①认真倾听;②表达清楚;③文明有礼;④大胆发言。 3.指名讲述。引导学生讲述亲身经历的故事,体会父母之爱。 4.学生评议。引导学生从口语交际的要求出发,评议同学的发言,做出中肯的评价。 5.教师点评。教师根据交际要求,围绕学生的发言,抓住要点,做精要的点评,表扬学生的精彩发言,指出学生的不足,让学生从教师的点评中学会交际的技巧。 三、阅读故事,说说自己的见解(出示课件 2)出示三个小故事: 故事 1:妈妈的包办,使刘明明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应该像《慈母情深》中的母亲,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故事 2:爸爸教育方式不当,使冯刚畏惧考试。爸爸应该帮助他找出失败原因,鼓励他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 故事 3: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出示课件 3) 125 1.谈谈自己对这三个故事的理解和看法。 2.小组交流。学生先自由在学习小组内评说故事,提出自己的看法, 小组长对不同看法进行简要记录。 3.全班交流。选派有代表性意见的同学在全班发表见解。 四、再创情境,提升应对能力(出示课件 4) 1.假如刘明明的妈妈、 冯刚的爸爸就在你的面前, 你会怎样去劝说他们? 2.教师扮演刘明明的妈妈,学生纷纷劝说,教师随机应变,相机指导学生注意礼貌和语气委婉等。 3.指一名学生扮演冯刚的爸爸,学生根据刚才教师的提示再次劝说。 4.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展开评说。 五、走进生活,分享体会(出示课件 5) 1.在你的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你当时是怎么想的?现在又有什么新的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 2.小结。听了这么多的见解, 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有很多话想对你的父母说,回去以后可以把你的想法和你的父母进行沟通。 世上没有不爱子女的父母,只是爱的方式各不相同。无论用哪种方式沟通,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体谅你的父母,做一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能做到吗?(出示课件 6) 六、诉说心语,升华情感(出示课件 7) 1.对爸爸妈妈说说心里话。 2.学生交流。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充分表现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七、作业设计(出示课件 8) 1.把这三则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想法。 2.向父母讲讲自己上课的感受,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3.收集有关父母之爱的故事、诗歌、散文。 【教学后记】 习作 我想对您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的写法,用书信的形式围绕主题进行写作。 2.联系生活实际, 用充满感情的语言表达对父母的情感, 培养爱父母的情感。 3.学习第一人称来写作,真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 125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的写法,用书信的形式围绕主题进行写作。 2.联系生活实际, 用充满感情的语言表达对父母的情感, 培养爱父母的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第一人称来写作,真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课件 2)同学们,在今天的课堂上有培育你的老师,有与你相处了整整四年多的小伙伴, 可唯独缺少了每一位同学生命中至亲至爱的人,他们是谁呢? (爸爸妈妈) 尽管爸爸妈妈未能来到我们今天的课堂, 但老师知道他们深深地装在你的心中。假如你朝夕相处的父母此刻就在你眼前,渴望与你沟通,你最想对他们倾诉什么呢? (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畅所欲言,述说心里话)板书:我想对您说 二、心事谁能解 1.小调查:平时与父母交流的同学有多少? 2.老师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深入体会与父母沟通的重要性。三、回忆生活,体验真情(出示课件 3) 1.读下面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爸爸妈妈,那天我真的很开心 2.选择自己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 3.选择具体事例说清楚板书:说事例,要具体 师总结:刚刚说了一句话, 如果只有这句话让爸爸妈妈听见了,他们能明白你为什么会开心吗?所以交流应该要把具体事例说清楚。 四、明确要求,疏导倾吐(出示课件 4) 1.出示习作要求。 2.小组活动,互相说说心里话。 3.学生汇报 引导学生把事例说清楚,要讲具体。 语气要委婉。 五、写法指导,懂得表达。 (出示课件 5) 1.抓细节打动人 A展示例文。 B这篇文章什么地方打动了你? 板书:抓细节,打动人心 2.写真情,露真情 125 对比品读,明确写真事,露真情。板书:写真事,露真情 3.明确书信的形式。 称呼 问候语 正文 祝福语 署名和日期 【教学后记】 语文园地六 【教学目标】 1.学习习作中如何结尾的方法以及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2.学习写一写成长路上的“第一次” 。 3.积累名句。 【教学重点】 1.学习习作中如何结尾的方法以及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2.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学习写一写成长路上的“第一次” 。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的教学接近尾声。现在,让我们走进“语文园地”去汲取里面的营养吧。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交流平台 同学们,学了本单元,你们有什么收获呢?请大家完成下列填空。 (出示课件 2) 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 作者往往通过场景、细节等的描写来表达感情。如《父爱之舟》通过描写父亲带“我”去逛庙会的 __________,流露出父子间的温情;《慈母情深》通过掏皱皱的毛票这个 ________描写,点明母亲工作的辛苦以及“我”的羞愧和自责;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则通过“我”热切盼望父亲回来的 _________描写,表达出了“我”当时紧张的心情。 板书:场景 细节 心理 2.词句段运用。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几篇课文结尾的特点。(出示课件 3)①大声朗读这几段文字。 ②说说结尾有什么特点。③请你也写一段结尾吧。生总结,汇报 (出示课件 4)师:同学们说得好。这三段文字都是文章的结尾。但是,我们发现, 125 结尾的方式不一样。第一段文字是顺着故事发展的顺序,自然而然地结尾;第二段文字以回忆过去,表达感情来结尾;第三段文字则以议论、抒情结尾,表达出浓烈而深沉的感情。不同的结尾有不同的作用。 我们在写作的时候, 要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结尾方法。 板书:结尾的方法 (2)体会场面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①大声朗读这两段话。 ②概括这两段话的大意。 ③思考:这两段话描写了怎样的场景?这样的场景描写在课文中起到 了什么作用?(出示课件6) 生总结,汇报 师:第一段描写了母亲工作的场景。 场景描写突出了工作环境的恶劣,突出了母亲挣钱的不易,反衬出母亲对“我”学习的支持,从而更能表达出母亲对孩子的爱; 第二段场面描写, 详细描写了庙会上热闹的景象,重点突出了卖小吃的场面,表现出“我”当时对吃的渴望,从而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很多文章都会用到场景描写, 我们要根据文章的主要意思,来把握场景描写的作用。 (3)读句子,想想在你的成长中有没有类似的“第一次” ,试着写一写。(出示课件 7) ①大声朗读这两段文字。②说说这两段文字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③仿照文中的句子,我们也来写一写吧。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 8) 师:这两段文字都是作者由 “第一次” 而发出的感慨, 点明“第一次”给我们带来的特殊体验,体现出人生中“第一次”的重要性。 生自由展示成果。 3.日积月累。板书:日积月累 这几则名言以“勤俭”为主题,告诉我们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出示课件 9) (1)大声朗读这几则名言,争取做到当堂成诵。(2)试着用自己的话理解每句名言的意思。 (3)谁知道类似的名言?和大家分享一下。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 10-12) 译文:德才兼备人的品行, 是依靠内心安静、 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 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倡导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 , 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125 吃每一碗粥、每一碗饭时,应该想想这粥、饭里有多少人的付出,多少能源的消耗,真的是来之不易;我们生活所需的每半根丝、每半缕线,都要常常想想其中包含几多物质能源和几多人的心血, 应该好好珍惜。 【教学后记】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浣、聒”等 6 个生字,会写“孙、泊”等 6 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桥夜泊》。 3.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4.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1.会认“浣、聒”等 6 个生字,会写“孙、泊”等 6 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 2) 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山居秋暝 2.作者介绍(出示课件 3) 王维(约 701- 约 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二、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125 诵读指导(出示课件 5)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三、诗中有画 (一)题解(出示课件6) 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 “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诗中有画(出示课件7)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 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这里犹如世外桃源一般。板书:诗中有画 (出示课件 8 )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 (出示课件 9)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出示课件 10)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板书:寂静,清新,幽雅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出示课件 11)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 12)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板书:山村生活美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出示课件 13)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出示课件 14) 125 明确:是。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 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勃勃生机。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5.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 (出示课件 15)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 四、拓展延伸 网上搜集王维的其他诗,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下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预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 通过自读自学, 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1.板书课题 2.题解:(出示课件 16) “泊”:停泊。 板书:枫桥夜泊 二、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出示课件 17) 1.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指名生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指导:“到——客——船” ,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 ,“对”出愁思。 125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 (出示课件 19) (1)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想一想: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 (2)学生默读、圈画。 (3)停。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 板书:月落 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未眠。板书:乌啼 (出示课件 20)霜满天。张继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 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什么感受?对, 是诗人感觉到的。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 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 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 (出示课件 21) (1)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息,张继却久久不眠,为什么?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板书:愁 (2)是的。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 抓住这些词语读出感觉。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第一句。 板书:月落 ---- 失落感、孤独感乌啼 --- 凄凉 霜满天 ----- 寒冷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出示课件23) (1)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思考:这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 板书:对(出示课件 24)“对”在这里的意思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那么请你们纵观全诗,想一想:是什么在陪伴着孤独的诗人呢? 125 哦,是冷月、悲鸦与寒霜在和诗人做伴,是江枫、渔火和钟声在与诗人作陪,这一对,对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 (2)张继到底在愁什么?此时此刻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生带着“愁”来读。(出示课件 25) 教师范读。但是,这里什么都没有,这里有的只是——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板书:愁 四、钟声叩心,释放愁怀 。 1.钟声响起,述说情怀(出示课件 26) 请问,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说着什么呢?请拿起笔,写下你的述说。 2.交流评析,释放情怀 学生述说着钟声的述说。 学生在钟声的伴奏下齐读全诗。 五、总结拓展,人文关照。 推荐《不朽的失眠》给大家阅读。 六、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板书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能字正腔圆、深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直切主题。 (出示课件 27) 师: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我们学过哪些这类的诗句? (生自由答)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词,就是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板书:长相思 二、读准《长相思》(出示课件 28) 1.自由读,读准字音。 畔( pàn) 更( gēng) 聒( guō) 2.指名读全文,读后评价。 3.朗读时注意节奏:(出示课件 29) 125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 那畔行,夜深 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 梦不成,故园 无此声。 4.根据节奏,小组成员互读,要读得有韵味。三、把握词意(出示课件 30) 1.根据注释默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意,把握不准的,可以向同学请教。 2.请学生说说词的意思。要求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解释。 3.评价。(出示课件 31) 四、深入理解。 1.根据问题再读课文。 A作者身在何方? B作者在“相思”谁?是从哪句中体现出来的?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 “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 板书:身在征途 (出示课件 32) 2.指导朗读:“山一程,水一程” , “风一更,雪一更” 。 师小结: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了千辛万苦, 尝尽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乡, 不想自己的亲人呢?他怎样想呢?怎样相思呢?(出示课件 33) 3.思考:作者怎样相思?想到怎样?题目中哪个字体现了?板书:心眷故园 4.想象词的意境:(出示课件 34) 师引导:同学们认真听同学朗读, 想象一下当时的景物以及人物的心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小结:是啊,此时只能聆听寒风呼啸的声音, 看到大雪纷飞的情景,一种难以入眠的心境装着一颗思乡的心。 五、交流纳兰性德的资料。 (出示课件 35) (出示课件)清代诗人纳兰性德(1655~1685) ,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州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 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 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正三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六、再读《长相思》 七、拓展《长相思》(出示课件 37) 1.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 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125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教学后记】 四季之美 【教学目标】 1.会认“窠、旷”等 6 个生字,会写“黎、晕”等 9 个生字,会写“黎明、红晕、彩云”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3.学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窠、旷”等 6 个生字,会写“黎、晕”等 9 个生字,会写“黎明、红晕、彩云”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1) 同学们,一年有几个季节?分别是什么?每个季节有什么特点? 生说自己喜欢的季节及其特点,师加以点拨。 我们看看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笔下的四季是怎样的。请我们打开书, 翻到90页,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师板书课题。 板书:四季之美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出示课件 2)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小组活动,大家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并在小组内交流。 3.小组长检查小组每个同学对生字的识记和理解情况, 并及时向老师汇报。 4.每个小组在向老师汇报学习生字的结果时, 要总结出本小组的识字方法。 生汇报识字情况,并总结识字方法。 三、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出示课件 3) 1.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25 2.全文总共有四段,每段的段意是什么?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 4) 这篇文章描写了四季不同的美景。 作者抓住每个季节不同的美景进行描写。四、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美。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出示课件 5) 师进行朗读指导: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这篇文章描写的是四季之美,表达的是作者对四季之美的喜爱之情。 因此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把这种喜爱的情感读出来。我们要通过轻重读的变化、语速快慢的改变,来表达情感。下面,我们读课文,看谁读得好。 2.生自由读课文。 3.小组读课文,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读。其他同学及时做出评价。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明白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通过朗读,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熟悉。这节课还是有所收获的。 六、布置作业。(出示课件 6) 1.掌握课后生字词。 2.背诵课文。 3.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体现的四季之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2.学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四季之美》这篇文章。板书:四季之美 2.听写词语。(出示课件 9) 黎明 红晕 漆黑 夜幕 降临 愈发 心旷神怡 闲逸 和谐 扫兴 二、深读课文,体会四季之美 1.读第一自然段, 说一说,春天的美体现在哪里?作者写这一部分用了怎样的写法?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 10) 作者认为春天最美的是黎明。 作者描写了春天黎明的动态变化, 125 描绘出春天特有的特点,体现出春天的动态美。板书:春天 ---- 黎明(颜色的变化) 鱼肚白 ----- 微微的红晕 --- 红紫红紫的彩云 2.读第二自然段, 看看作者抓住了夏天哪些景物, 体现出夏天怎样的特点。(出示课件 11) 生总结,汇报 板书:夏天 ---- 夜晚(萤火虫的动态)夏夜萤火虫 ---- 迷人 3.读第三自然段,说说秋天的美体现在哪里。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 12) 板书:秋天 --- 黄昏(鸟儿们的动态) 乌鸦归巢 成群大雁 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4.读第四自然段, 说说冬天美在哪里, 你的心情怎样。(出示课件 13)生总结,汇报 板书:冬天早晨 ---- 落雪 ---- 闲逸 师总结:分析课文,我们发现,作者笔下的四季和我们常接触到的描写四季的文章不同。 作者在描写四季之美的时候, 只是抓住每个季节最具有代表性的美。 三、探讨写作顺序。(出示课件 14) 我们再一次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采用什么顺序来描写的?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 15) 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的。是从“春、夏、秋、冬”这四个词语看出来的。 板书:时间顺序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这篇文章就是用时间顺序来介绍的。我们常用的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这两种。介绍事物的发展,一般用时间顺序;介绍物体不同部位的情况,适合用空间顺序。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要根据所写内容来确定写作的顺序。 (出示课件 16) 四、布置作业。 试着用时间顺序写一写你喜欢的植物的成长过程。 【教学后记】 鸟的天堂 【教学目标】 1.会认“桨、桩”等 3 个生字,会写“桨、律”等 11 125 个生字,会写“竹竿、白茫茫、规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桨、桩”等 3 个生字,会写“桨、律”等 11 个生字,会写“竹竿、白茫茫、规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 1~4 自然段,把握这部分内容,初步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天堂”用来比喻什么? 2.(出示课件 1)看,鸟儿们在这里自由飞翔,多么快乐。这里就是鸟儿们快乐的天堂。 板书:鸟的天堂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出示课件2) 1.生初读课文, 把自己认为有难度的生字词圈起来, 可以用查字典、向同学请教等方式解决。 2.大声朗读课文,试着用简单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3.指名分段读课文,边听边想: (出示课件 3) 作者到“鸟的天堂”去过几次?分别在什么时候?看到了什么? 4.汇报,交流。 三、学习1~4自然段 1.自由朗读1~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出示课件 4)请用简洁的话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出示课件 5) 板书: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玩。 2.赏析好句:(出示课件 6) 125 找出这部分中的比喻句,并说说其作用生总结,汇报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划水的声音比作乐曲,体现出声音的优美,同时也点明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 指导朗读。 四、小结(出示课件 7) 这一次,“我们”去鸟的天堂,却没有看到一只鸟。为什么?这部分中,作者把精力放在景物描写上, 又是为了什么?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揭晓。 五、布置作业。(出示课件 8)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继续朗读课文,看看“鸟的天堂”到底是怎样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把握课文内容,领会“鸟的天堂”的含义。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听写生字词。(出示课件 9) 白茫茫 规律 榕树 天堂 应接不暇 错过 纠正 兴奋 错误 留恋 片刻 二、快速阅读,把握重点 1.读 5~14 自然段,思考下面的问题。(出示课件 10) A作者详细描写大榕树的目的是什么? B描写鸟儿们,作者用了怎样的顺序? C作者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生总结,汇报 2.把握重点段落:⑴指名读5~9自然段: (出示课件 11)说一说,本文主要描写了大榕树的什么特点?板书:大、美⑵课文里哪些地方说明榕树大? (生找出词语、句子,读一读。)(出示课件 125 12)⑶课文哪些地方是写榕树的美的?(出示课件 13)板书:大榕树的静态美。 找出体现大榕树动态美的句子。板书:动态美 作者对这棵大榕树流露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来的?(出示课件 15) (4)有感情地朗读5~9自然段。 (5)读10~13自然段,思考:这次作者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 17) (6)这里的鸟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的语句。 板书:多、欢 热闹景象(出示课件 18) (7)对鸟儿们的描写主要采用了哪种描写?找出相关语句。 板书:动态描写 (8)有感情地朗读10~13自然段。 3.朗读第 14 自然段。说说作者为什么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的确,确实,果真。因为这里既有适合鸟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又有人类对鸟的保护,所以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 4.小结:文章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给人鲜明的印象。 三、总结课文,升华情感(出示课件20) 通过学习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并积累课文第八自然段。 2.说说你对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见或建议。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月迹 【教学目标】 1.会认“袅、嫦”等 7 个生字,掌握“累”这个多音字。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划分文章的段落 3.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4.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 1.给文章划分段落。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 125 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同学们,看到题目,我想起一首诗: (出示课件 2)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入青云端。 这首诗是孩子们眼中的月, “白玉盘”、“瑶台镜”多么美好的比喻呀。 从中可以看出,在孩子们的眼中,月是多么美好。 今天这篇文章也写了孩子眼中的月。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吧。 板书:月迹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出示课件 3)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借助工具书或者向别人请教,解决这些生字词。 3.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生汇报学习成果 课文共分三部分: 板书:(出示课件 4) 第一部分( 1~2)写中秋夜晚,“我们”盼望月亮的到来。 第二部分( 3~23)写“我们”到院子里观月议月、到河中寻月的过程。 第三部分( 24)写“我们”在沙滩寻找月亮,并发表感慨。 三、 细读,寻月之迹 1.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读文章,(出示课件 5)思考: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 生总结,归纳: 中秋月夜,孩子们在庭院中、小河里寻找月迹。 2.默读课文,总结: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生总结,归纳(出示课件 6) 板书: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四、 品读,赏月之美 1.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思考下面的问题: 我们先看到镜中月。你觉得镜中月美吗?美在何处?(出示课件 7) 镜中月:“溜、长了腿的、爬”等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 “款款地”形象地表现了月的柔美、优雅。 “渐渐地、慢慢”等词句,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消失的形态变化美。 2.自由读课文,思考:你还喜欢哪儿的月?为什么?(出示课件9) 明确:(1) 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写出月光的颜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词衬出月光的朦胧美。 “袅袅、淡淡的、痒痒的”写出孩子们似乎已经到了月亮的体验,很美妙。 125 整体阅读则像在读一首诗,充满着诗情画意。 (出示课件 11) (2) 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颤” 这些词让“我们”感觉眼中月亮是那么惹人怜惜。 五、 再读,探月之喻(出示课件 12) 1.精读,深入思考:到了院外,孩子们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月亮无处不在。又在河里,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 板书:寻找月亮,月亮无处不在。 2.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向往齐读文章最后两节。 3.找出文中对月亮静态和动态描写的语句,并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六、小练笔。根据要求仿写句子。 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使用叠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 七、作业。 摘抄文中描写月亮的优美的句子进行积累。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习作: ____即景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课文的写法, 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者一处自然景观进行写作。 2.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3.通过习作,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写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要写出景物的变化。 【教学难点】 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课件 1) 大家看一看这些美丽的图片,这些景物是那样迷人。我们读过不少写景的文章, 125 那些优美的景物描写让我们非常难忘。今天,我们也来写一写自己眼中的景物, 也让我们用自己的笔把景物写下来,给别人以美的感受。 板书: ________即景 二、方法指导 1.读题(出示课件 2) 师:大家读一读题目,发现题目有什么特点?生观察,总结 预设:题目不完整,需要补充。 师:在写作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把题目补充完整。 2.出示习作要求:(出示课件 3) _______即景,在选材方面,可以写“雨中即景” 、“日落即景”,可以写“田野即景”等。 写作方法:认真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语言尽量做到生动形象,在写作中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出示课件 4) 板书:选材 写作方法 三、师生共同讨论(出示课件5) 我们具体应该怎样写呢?先让我们看看课本, 看文中给我们进行了哪些提示。 书中提示我们:(出示课件 6) 1.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按照空间顺序、观察顺序或者游览顺序等进行描写。 2.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 师:除了书中的提示,我们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呢?(出示课件 7)生总结:在写作的时候,要融入自己或喜悦、或赞叹等的情感。 板书:有条理 动态变化 四、小组交流,练习表达。 (出示课件 8) 1.选择一处景物或自然景观,思考其特点。 2.和小组成员交流:把自己所选的习作介绍给大家,请大家评价。 3.班上交流:把自己的习作和全班同学交流,认真听取同学的意见,及时做出修改。 五、拟提纲,练习写作。(出示课件 9) 1.在稿纸上简单记录交流后的收获。 2.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给自己的习作拟一个提纲,包括:写哪儿的景物,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如何结尾。 3.写作。 六、组内评议,练习修改。 (出示课件 10) 1.展示自己的习作提纲, 说说自己打算怎样写, 请大家提出意见或建议。 125 2.试着把你确定的内容写下来。 【教学后记】 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1.品味句子中的景物描写,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2.学习怎样把一个画面描写具体。 3.积累古诗词。 【教学重点】 运用多种方法把画面写具体。 【教学难点】 学习怎样把一个画面描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 我们又来到了语文园地。现在让我们去看看这个语文园地都有哪些内容吧! 板书:语文园地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出示课件 1)(1)朗读这两段话。 (2)读一读这两段景物描写,认真品味这些句子在描写景物方面有什么特点?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 2) 师:这两段都是景物描写。 第一段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抓住榕树“枝繁叶茂,翠色欲滴” ,表达了作者对“充满生命力”的榕树的赞美;第二段文字,描写了月亮的动态,把月亮慢慢升高的过程写得既活泼又有趣。 板书:动静结合描写景物。 2.词句段运用。(出示课件 3) (1)元旦快到了,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个海报吧。要有打动人的宣传语,还要配上好看的图画,看看谁制作的海报最吸引人。①收集有关元旦祝福的句子。 ②为元旦晚会设计一个海报。③在海报上写上一条打动人的宣传语。 生制作海报,并和同学交流自己编写的宣传语。板书:宣传语要能打动人 (2)读下面两组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画面写具体的,仿照着写一写。(出示课件 4) ①读句子,体会每组中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区别。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 5) 125 师:这两组句子中,每组的第一句都描写得比较概括,不生动,第二 句在第一句写景的基础上进行细化,比如, “夕阳西下,乌鸦归巢。 ” 这句话,第二句把“夕阳西下”进行了细化,并且用“斜照”体现出 夕阳的特点以及夕阳对万物的“感情” ;在描写“乌鸦归巢”时,作者更是赋予乌鸦以人的情感,用“急急匆匆”点明乌鸦回家时内心的焦急,给人无限遐想,同时作者还用“动人”点明看到这样的景物时的感觉;“点点”则形象地写出了乌鸦往家飞时的形状。综上所述, 第二句比第一句更生动,更富有感情。 板书:更生动形象,更富有感情 ②根据例子,仿写句子。 (出示课件 6) 师对学生们仿写的句子进行点评。 示例: 眼前是一条清澈的小河。 示例:一条清澈的小河缓缓地、优雅地在眼前流过。 小狗在公园的草坪上玩耍。 示例:可爱的小狗在公园碧绿的草坪上尽情地玩耍。 清早,天空中布满了阴云。 示例:寂静的清早,低沉、昏暗的天空中布满了浓浓的阴云。 3.日积月累。(出示课件 7)学习《渔歌子》这首诗。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1)朗读这首诗。 (2)简介作者(出示课件 8) 张志和( 730 年( 庚午年 ) ~810 年?),字子同,初名龟龄,汉族,婺州(今浙江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徒” ,又号“玄真子”。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 (3)板书:说说诗句的意思。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 披着绿色的蓑衣, 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出示课件 9) (4)学生读读背背。 (5)测试学生背诵情况。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接触到了富有特点的、 美丽的景物描写, 125 明白了怎样把景物描写得更加具体生动,还积累了古诗词,更学会了制作海报,可以说是受益匪浅。 【教学后记】 古人谈读书 【教学目标】 1.会认“矣、耻”等 3 个生字,会写“耻、诲”等 9 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每篇文章所表达的重点。 3.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朗读这三篇文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重点字的读音和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 2)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故事?谁来给我们讲一讲? (生讲述故事,师加以引导和评价)古人喜欢读书,古人又经常会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写下来,供后世参考。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 板书:古人谈读书 2.这课总共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出自《论语》 ,记录的孔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第二部分的作者是朱熹; 第三部分的作者是曾国藩。今天,我们就去学习这三篇文章,从中获取营养。 (出示课件 3)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出示课件 4) 1.师范读正音,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125 好学 是知也 识 2.读第一、二部分,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3.大声朗读课文。 4.指名读。 5.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地朗读全文。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出示课件 5)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部分的意思。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2.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部分,齐读对这三句话的解释,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方面介绍的? 生总结,汇报 板书:(一) 1.谦虚 2.求实 3.勤奋 3.读第二部分,试着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思考:朱熹对读书有什么独特方法?这样读书的好处是什么?生总结,汇报 板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四、拓展。(出示课件 6) 学习了这两部分,你有什么收获? 生畅所欲言,师进行指导 五、作业 1.背诵这两部分。 2.掌握重点词语,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把握文意。 3.学习古人读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出示课件 8) 1.谁来说说《论语》三则的意思? 2.朱熹的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两篇文章, 这两篇文章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方面进行了介绍,让我们受益匪浅。现在,我们学习第三篇文章。这是曾国藩对读书人的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出示课件 9) 1.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师补充:恒:恒心 125 自足:自我满足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划分指导:我们在划分节奏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把完整的词划分开来,要保持词语的完整。如:盖 / 士人 / 读书,第一 / 要/ 有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试着解释意思。三、细读课文,深入把握。 (出示课件 10) 1.默读课文,思考:读书人对读书有什么要求:生读课文,总结并汇报: 板书:有志有识有恒 2.再读课文,思考:读书为什么要“有志、有识、有恒”?生总结,汇报 板书:有志 ---- 不甘为下流有识 ----- 知学问无尽,不满足有恒 ----- 恒心,不放弃,能成功 3.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出示课件 11)师加以引导,生汇报 板书: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出示课件 12) 正面:如果我们遵循这三点,那么会达到高尚、博学、成功的境界;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则一事无成。最后作者进行总结,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这三者缺一不可,点明这三点的重要性。 四、再读文章,说说你受到什么启发?生畅所欲言 五、拓展延伸(出示课件 14)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和大家分享一下。生畅所欲言,师加以指导 六、作业 背诵这三篇文章 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三篇文章的意思。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忆读书 【教学目标】 1.会认“浒、传”等 16 个生字,会写“津、豪”等 13 个生字。掌握“津津有味、索然无味”等词语。 2.整体感知作品,理清记叙的顺序,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3.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把握文章要点,更好地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 125 4.通过多种朗读形式, 品味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 感受作者所表达的“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的情感。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掌握多音字。 2.理清记叙的顺序,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多种朗读形式, 品味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 感受作者所表达的“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的情感。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浒、传”等 16 个生字,会写“津、豪”等 13 个生字。掌握“津津有味、索然无味”等词语。 2.整体感知作品,理清记叙的顺序,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3.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把握文章要点,更好地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 2) 1.谜语:“千层宝典一翻开,黑白纵横一排排,历代住事它记载,知识没它传不开。”(书) 2.我们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 生畅所欲言 师:不同的人读书有不同的感受。 冰心的感受是什么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板书:忆读书 3.简介作者(出示课件 3) 冰心 (1900 —1999) ,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 儿童文学作家。五四运动爆发,她受到很大影响,从 1919 年 9 月起,以冰心为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如《两个家庭》 、《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等,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 1920 年开始,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又写出了短诗集《繁星》和《春水》,为文坛瞩目。 1921 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这时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美描述“爱的哲学” 125 。冰心的作品体裁广泛,在小说、诗歌、散文等方面均有建树;但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还是散文。作品有:《梦》、《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散文集《往事》。 二、初步阅读,整体感知(出示课件 4) 小组活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圈出不懂的词语。 2.借助工具书或向别人请教的方式,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3.在默读的时候思考,把握全文的结构。生小组合作解决生字词,师巡回指导。 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出示课件 5)全文 15 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1):总说。突出作者对读书的感受和体会的强烈。 第二部分( 2—11):先分说后总说,以自己幼时的经历谈“读书好,多读书”,说明读书是人生的最大快乐,从读书中能得到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第三部分( 12、13):侧重谈“读书好”,以作者八十多年的阅读经验说明如何挑选、比较、选择好书。 第四部分( 14、15):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 四、教师小结(出示课件 6) 概括课文内容: 作者通过回忆幼时、 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告诉我们读书有好处,要多读书,读好书。 五、布置作业(出示课件 7)掌握生字词。 继续阅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在阅读中体会读书的好处,以及自己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 2.通过多种朗读形式, 品味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 感受作者所表达的“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的情感。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出示课件 8) 1.听写生字词。 2.回顾上节课,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生回顾并回答 二、进一步感知课文:(出示课件 8) 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并和学生讨论、指正。学生提出疑难问题,然后交流回答。(出示课件 9) 125 文中提到了作者读到的哪些书?从读书中,作者感受到了什么?生读课文,总结归纳: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荡寇志》、《红楼梦》等。通过读书,作者感受到了最大的快乐, 还得到了做人处世要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板书:读书获得快乐 明白大道理 (出示课件 12)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 少时读书经历的?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语。 明确:时间顺序。表时间的词语: “七岁时”、“同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岁时”等词语。 三、细读赏析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齐读课文第 1 段:文章开篇的这句话有什么样的表达作用? (出示课件 13) 明确:短短一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那压抑不住的情感,足见作者对读书有多么浓厚的兴趣和多么深切的体会。 (出示课件 14) 2.默读课文第 2—13 段,回答问题: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写“读书好”的?(提示:书上有哪些句子是在说“读书好”的?) (2)全文哪些句段是写“多读书”的?(请学生在文中圈画作者幼时、少时读过的书。) 明确:全文第二、四、六、七、九自然段写的是“多读书” ,并且,在写多读书的同时,也简略地写出了每次读书的不同感受。 (3)作者是怎样写“读好书”的?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教师归纳后明确: 板书:① 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读者的各种情感。 ② 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③ 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④ 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其中“读书好”是全文的重点。四、默读课文,合作探究: (出示课件 16) 1.“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九个字是冰心老人八十多年读书生涯的切身体会。 围绕这几个字, 作者回忆了哪些具体事例?作者认为怎样的书才算是好书?(出示课件 17) 明确:作者回忆了少年时期读《三国演义》的情形并和《荡寇志》进行了比较;回忆了读《红楼梦》的感受;回忆了自己如何选择书等。作者认为那些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才是好书。 2.作者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出示课件 18) 125 3.作者对《水浒传》的人物描写做出了怎样的评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认为《水浒传》中的人物都有极其生动的性格。在对《水浒传》人物做评价时,作者还通过与《荡寇志》中人物描写作比较,突出《水浒传》中人物性格鲜明的特点。 五、拓展延伸: 1.四大名著是哪几本书? 2.你们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出示课件 20)(学生交流)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教学后记】 我的“长生果”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掌握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3.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及多音字,掌握重点词语。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出示课件 2) 同学们,我们看题目, “长生果”是什么呢?带着疑问,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板书:我的“长生果” 2.齐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课件 3) 125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看一看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 2.同桌互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相互评价。 3.参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和方法, 再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在旁边做批注。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出示课件 4) 1.作者写了少年时代读书和写作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板书:小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中外名著 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得出了一些道理:①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②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板书:别出心裁 真情实感 2.反复读一读作者列举的两篇作文, 想一想: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悟出 的道理的?你在自己的写作中有过类似的体会吗?(出示课件 6)板书:写作方法和读书方法——博览群书,入情入境,做读书笔记,会借鉴运用等。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由揭示课题内容引入。①通过刚才的交流,你理解为什么把书比作“长生果”了吗?(出示课件 7) 长生果,指营养极其丰富。将书比喻为“长生果” ,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 作者就是在书的引领下写作越来越成熟的。 ②你是从哪里感受到作者对书的特殊情感的?(出示课件8) 板书:津津有味 废寝忘食 如醉如痴 这些词语可以体现出作者对书的特殊情感。 师总结:看来书真正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啊! 即使多年之后品味读书的味道,还是这样让人心醉。 让我们再读读课文,体会那种读书的乐趣吧。 五、品读语言,学习积累(出示课件9) 读了多遍课文,你发现作者在运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生动的比喻。 2.恰当的词语。 六、联系实际,升华感情 说一说你在读书中的故事,以及你在书中的收获。七、布置作业(出示课件 10) 1.抄写文中优美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在读书中的收获写成一个小片段。 【教学后记】 125 口语交际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在情境交际中能大胆、准确、清楚地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人物,态度大方,声音洪亮。 2.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交际过程, 在交际过程中, 通过多方面评价规范口头语言,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和相互交际的能力。 3.举办一次“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交流会。 4.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并迅速抓住说话的重点。 【教学重点】 1.准确、清楚、大声地介绍自己喜欢的人物。 2.积极和别人交流,养成主动交流的习惯。 【教学难点】 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并迅速抓住说话的重点。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交际兴趣(出示课件 2) 师:同学们,你平时喜欢看什么书?你最喜欢书中的谁?他有什么特点? ( 指名说 ) 师:大家有那么多喜欢的书,有那么多喜欢的人,那么,你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是谁?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板书: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 二、明确目的。(出示课件 3)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人物形象。 我们在交流的时候,应该做到哪些呢? 生讨论,并总结: 板书:说话条理要清楚,声音要洪亮 要介绍出处和喜欢的理由 三、合作探究(出示课件4) 1.小组的每位同学把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介绍给大家。 2.每位成员要认真听,并能尽快抓住每个同学所说的重点。 3.每个小组成员要对讲述者进行评价,让讲述者进行修改。 4.每个小组都推选出一位同学,向全班展示。 125 生进行活动,并汇报 师及时进行指导 四、小组汇报。 师:请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位同学进行讲述。在讲述的过程中,同学们要做到以下几点:(出示课件 5) 1.要认真倾听,快速地把握说话者的重点。 2.听完之后,要对讲述者从内容、仪态、语气等方面做出评价。 3.同学讲完后,听众能复述内容。 板书:认真倾听 快速把握重点 师请同学们讲述, 师引导: 师小结:真不错,同学们的小耳朵可真灵,听得很清楚,不但知道了他们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是谁,还明白了他们喜欢的理由。祝贺大家,为自己鼓掌加油吧 ! (出示课件 6)五、拓展延伸,彰显个性,游戏中交际 师过渡:来,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 ! (出示课件 7) 做一做。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人物图片拿出来办一个人物展吧 ! 师:同学们,赶快来办一个最喜欢的人物展吧 !( 同学们兴趣盎然地拿出图片,并邀请大家一起观赏。 ) 师:同学们,课后,你们可以和家人、朋友聊一聊自己喜欢的人物形 象,也可以围绕 “我喜欢的人物形象” 办一次画展,开展讲故事比赛,还可以演一演人物的故事呢 ! 【教学后记】 习作 推荐一本书 【教学目标】 1.通过习作使学生明白读书有益的道理。 2.能把要推荐的一本书的名字、作者及推荐的原因写清楚。 3.培养学生评价与修改习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习作使学生明白读书有益的道理。 125 2.能把要推荐的一本书的名字、作者及推荐的原因写清楚。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评价与修改习作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最喜欢的书是什么?请把这本书介绍给大家吧。 生畅所欲言 师:这次习作就是向大家推荐一本书。 板书:推荐一本书 二、明确要求。(出示课件 2) 1.读习作要求,把握习作重点。内容上:推荐一本喜欢的书。 2.思考,我们推荐哪些内容才能让别人接受呢?生畅所欲言(出示课件 3)明确:可以推荐书的内容、 推荐书中吸引人的情节或者推荐个性鲜明的人物等。 3.思考文章的写法: 板书: 写法上:写出书名、作者及推荐原因; 写后读给大家听一听, 评一评,再修改。 4.小结: 不管你怎样介绍,书名、作者及推荐的原因是一定要说清楚的。三、小组活动,交流选材。 将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大家: (出示课件 4) 1.要介绍清楚书的栏目、内容。 2.要说清楚你的推荐理由。 3.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推荐自己的书, 听的同学可以给他提问题或者意见。 4.评价他的介绍。注意是否说清楚了推荐的原因。 5.学生独立完成习作。 四、交流收获,习作评改。 (出示课件 5) 1.请学生读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提出修改意见。 2.师:你们觉得他写得怎么样 ? 哪一句话或是哪些词语用得好, 用得准?是否写清了推荐的原因?你对他的书是否感兴趣? (学生互评)五、结语。 让我们和书成为朋友,让我们在书的陪伴下快乐成长吧。 【教学后记】 125 语文园地八 【教学目标】 1.学会找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 2.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介绍书。 3.积累古诗词。 【教学重点】 1.学会把比喻的修辞方法用到句子中。 2.增加积累。 【教学难点】 学会找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语文园地里面包含着丰富的知识。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去汲取里面丰富的营养吧。 板书:语文园地八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出示课件 1) 我们都喜欢读课外书,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读到有趣的课外书呢?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样找到课外书的?板书:找课外书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2) ①找和课文有关的课外书, 读了一个故事,找整本书来读。如学了《美丽的鹿角》,就可以找《伊索寓言》等。 ②读了整本书,找同类书来读。如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 ,还可以读布封的《动物素描》。 ③别人推荐的书。比如,同桌向我推荐《安徒生童话》。 师总结:多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对我们来说会受益匪浅。 板书:由一个故事到整本书 由一本书到一类书 读别人推荐的书 5.词句段运用。(出示课件 3) 125 (1)读一读,你还可以把书比喻成什么?照样子说一说。①大声朗读书中的句子。②思考,这几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③这种修辞方法的作用是什么? 板书:比喻修辞方法的作用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 4) 师:这三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第一句话把书比喻成 “长生果”;第二句话把书比喻成“营养品” ;第三句话把书比喻成“朋友” 。这三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体现出书的重要性,引导我们 去读书,爱读书。 示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出示课件 5)书是我的精神食粮。 书是我最好的伙伴。 (2)想一想:下面的句子主要讲了什么?把他们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读一读,再抄写下来。 (出示课件 6)①读句子,弄清楚每句话的意思。②根据意思排列这几句话的顺序,使之形成一段完整、连贯的话。生读句子,排列句子(出示课件 7,8) 阅读是什么?是吸收。 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 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写作是什么?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 师:我们认真读这段话可以发现,这段话介绍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 一个是由外到内,一个是由内到外。它告诉我们,只有先吸取营养,脑子里的东西才会变得有价值。 6.书写提示。(出示课件 9) 书写指导:我们在写字的时候,用笔要刚劲有力,学习欧阳询在点的起、收及转折处一丝不苟,尽量把字写得平整端庄。 7.日积月累 学习《观书有感》两首诗。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朗读这两首诗。 (2)简介作者(出示课件 10) 朱熹( 1130.9.15 —1200.4.23 ),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 125 ,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3)板书:说说诗句的意思。 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出示课件 11) 其二: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 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 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出示课件 12) (4)学生读读背背。 (5)当堂测试背诵。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明白了怎样找到自己喜欢的书来读, 知道了比喻这种修辞方法的作用,还进行了写字指导,积累了古诗,可以说受益匪浅。 【教学后记】 12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