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2-06 发布 |
- 37.5 KB |
- 10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复习计划和复习教案+全册教学教案精品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学期数学 期末复习计划和复习教案+全册教学教案精品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复习计划 一、复习内容 本册教材共分七个单元:小数除法、轴对称和平移、倍数与因数、多边形的 面积、分数的意义、组合图形的面积、可能性。以上各单元内容涉及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数学思想方法)与运用数学四大领域的知识。 二、复习目标 1、引导学生主动的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的收 获,逐步养成整理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2、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其它知识,并把各单元 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 3、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合 理评价的能力。 三、复习的重难点 (一)重点 1、数与代数:倍数与因数的概念和应用。 2、空间与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与应用。 3、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通分、约分。 4、统计与可能性:数据整理与活动方案实际操作。 (二)难点 1、数与代数: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及通分的方法。 2、空间与图形:组合图形的计算和应用。 3、统计与可能性:分析数据应用及方案设计。 四、学生基本情况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能够按要求完成 自己的学习任务。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积极乐观的生活风气。孩子 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正在全力以赴准备期末测察。 临近期末,个别学生比较浮躁,所以复习课让学生集中注意力,静下心 复习,非常重要。 五、复习课设计理念 以教学新课标为指导,以教材内容为纲,以各种练习卷为辅,扎实基础, 拓宽思路,以求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六、复习内容 (一)总复习 1、数与代数: (1) 复习自然数、整数、奇数与偶数、合数与质数、倍数与因数等知识。 (2)复习小数除法 (3)分数部分,包括分数的意义、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分数的比较大小。 (4)鸡兔同笼类型的应用题。 2、空间与图形 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底和高、面积计算;组合图形及不规则图 形的面积计算。 3、统计与可能性 能根据数据进行判断,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专题训练 1.基础知识训练: 侧重“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的转换”、“用字母表示 公式、运算定律、常见数量关系、数量。” 2.简算训练:小数乘除法一些常见的简算方法。 3. 应用题训练: 内容:三步应用题、少量两步应用题、图形面积综合题、用方 程解应用题。 七、总复习时应注意突出以下几点 1.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强学生对 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注意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加强有关分数计算能力的培养。 3.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总复习中,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 等内容的应用本身就是解决问题;另外,也单独安排了一些联系生活实 际的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 的实际问题。 八、复习措施 1.在复习分块章节中,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 学生在理解上进行记忆。比如:基础概念、法则、性质、公式这类。在课堂上在 系统复习中纠正学生的错误,同时防止学生机械地背诵;但是对于计量单位要求 学生在记忆时,通过对比,理顺关系。 2.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紧抓学生的能力。 (1)计算方面,重在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既要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又要培养学生善于利用简便方法计算。利用自习与课后辅导时间对学生进行过关 练习; (2)在图形面积和几何初步知识上,多利用实物的直观性培养学生的空 间想象能力,利用习题类型的衍射性指导学生学习; (3)应用题中着重训练学生的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寻求合理的简便的 方法,练讲结合,归纳总结,抓订正、抓落实; (4)其它的内容在复习过程中穿插进行,以学生的不同情况作出具体要 求。 3.在复习过程中注意启发,加强提优辅差。对学习能力较差,基础薄弱 的学生,要求尽量跟上复习进度,同时利用课间与课后时间给他们开“小灶”, 按最低的要求进行辅导。而对于能力较强,程度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多看多想 多做,老师随时给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 4.在复习期间,引导学生主动自觉的复习,学习系统化的归纳和整理, 对学生多采用鼓励的方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5.在复习当中,对学生的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认真地与学生进行反馈 交流。 九、学困生辅导安排 为了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要特别关注学习后进生,对待他们 应该从思想上不歧视,语言上不讽刺,行动上不放弃。教师要针对每一名学生特 点因材施教,个别辅导。认真分析他们的后进的原因,查漏补缺,注意方法的指 导,使学生形成一个知识体系。五年级数学学科的后进生,最主要的缺欠是思维 方式不灵活,因此在复习中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利用最基础的题型进行变 式练习。在练习中多说一些解题的思路,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以达到提高的目 的。具体帮助办法 1.落实口算天天练,提高计算能力。 2.有针对性地自己出题让他们做,然后立即讲评。 3.继续采取“一帮一”的方式,请其他学生负责督促,辅助检查。 4.多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配合,共同帮助学生。 十、复习时间安排 数与代数:第一单元小数除法 1 课时 数与代数:倍数与因数分数 1 课时 空间与图形:第二、四、五单元 1 课时 统计与可能性: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 1 课时 综合知识整理、归纳、测试、查漏补缺 1 课时 因数与倍数总复习 教学内容:因数与倍数总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掌握因数、倍数的特征,能写出 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2.掌握 2、3、5 的倍数的特征,能利用特征解决一些问题。 3.进一步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含义,产能正确判断。 4.通过复习,能发现不懂的地方,并加以改正。 复习重点:自主梳理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 复习难点:能用网络图整理所学的知识,并理解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1.揭示本课学习内容。学生看书,读读记记本单元的知识点。 2.出示下列数:1.5、1、2、3、4、5、7 10 、13、15。师提问:“看到这些数, 联系因数与倍数的有关知识,你能选一个数或几个数,并用上一个知识点说一句 话吗?” 学生反馈,师板书学生说到的概念。 3.整理知识。 因数与倍数有这么多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之间有联系吗?如果让你来整理这 部分内容,应该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请每个同学独立在本子上写一写,并想一想 为什么这样写?如果你有困难,别忘了问同学和老师。 (1)独立整理。 (2)小组合作,汇总,编制成一个知识网。 (3)汇报。并说一说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来写?其他小组的同学来说一说: 哪些地方的顺序合理?哪些地方的顺序不合理?为什么? 范例(略) 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第一部分:判断 1.36÷9=4,所以 36 是倍数,9 是因数。…………………( ) 2.12 的倍数只有 24、36、48。 …………………………( ) 3.个位上是 3、6、9 的数,都是 3 的倍数。………………( ) 4.在全部自然数里,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 5.在全部自然数里,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 6.两个质数的和是偶数。 ……………………………… ( ) 7.一个数的倍数一定比它的因数要大。……………………( ) 8.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比这两个数都大。……………( ) 9.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 10.两个奇数的和一定是偶数。………………………………( ) 11.两个合数一定不是互质数。………………………………( ) 12.一个质数,它的因数也一定是质数。……………………( ) 第二部分:填空 1、选择“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填在下面各题的 括号里。 (1)1 不是( ),不是( ),也不是( ),1 是( )。 (2)2 是( ),也是( )。 (3)8 是( ),也是( );8 是 16 的( ),也是 2 的( )。 2、20 以内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数是( ),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数有( )。 3、一个数既是 16 的倍数,又是 16 的因数,这个数是( )。 4、7 是 7 的( )数,也是 7 的( )数。 5、如果 a 是偶数,那么与它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与它相邻的两 个偶数是( )和( )。 6、20 以内,最小的质数与最大的合数的和是( ),积是( ) 7、把下面的数写成几个质数的和的形式: 15=( )+( ) 20=( )+( )=( )+( ) 30=( )+( )=( )+( ) =( )+( ) 8、自然数(0 除外)按是否为 2 的倍数可分为( )和( );按因数个数的 多少可分为( )、( )和( )三类 。 9、一个数既是 6 的倍数,又是 48 的因数,个位和十位上数字的和是 6,这个数 是( )。 10、一个能被 3 整除的三位数,最高位上的数是最小的质数,十位上的数是最大 的一位数,个位上的数可能是( ),还可能是( )。 11、 既有因数 2,又是 3 的倍数,满足条件的最小的数是( ),最小的两位 数是( ),最大的两位数是( )。 12、求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11,4)= (9,6)= (16,32)= (5,10,20)= [11,4]= [9,6]= [16,32]= [5,10,20]= 13、猜数。 (1)如果 A 和 B 都是质数,A×B=22,那么 A 和 B 分别是( )和( )。 (2)如果 A 和 B 都是质数,A+B=20,那么 A 和 B 可能是( )和( ) 或( )和( )。 14、男生有 48 人,女生有 36 人。男、女生分别排队,要使每排的人数相同,每 排最多有( )人,这时男、女生共有( )排。 15、有块正方形布料,既可以都做成边长是 8cm 的方巾,也可以都做成边长是 10cm 的方巾,都没有剩余。这块布料的边长至少是( )cm。 16、有长 12cm、16cm、44cm 的小棒各一根。要把它们截成同样长的小棒,不能 有剩余,每根小棒最长是( )cm。 17、有一个三位数,能同时是 2 和 3 的倍数,而且三个数位上的数字都是不同的 质数,这个三位数是( )或( )。 第三部分:选择题: 1、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一个质数,这个正方形的周长一定是 ( ) A 合数 B 奇数 C 质数 2、a 是 21 的因数,a+2 的值有( )个 A 2 B 3 C 4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7 的倍数一定是合数 B 一个自然数越大,它的因数个数越多。 C 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D 合数最少有 3 个因数。 第四部分:思维拓展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16 米,它的长、宽的米数是两个质数,这个长方形的 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又有了哪些收获? 分数总复习 教学内容: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中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的约分和通分,会比较分数 的大小。 3、巩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等。 复习重点:分数意义的理解。 复习难点: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复习内容 师:我们学习了有关分数的许多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整理、复习本学期有 关分数的内容。 二、复习相关内容 同学们回忆一下,这部分内容我们学到了些什么? (一)复习分数的意义 1、填空 5/6 吨表示把()看作单位“1”,它的分数单位是(),再添上()个这样 的分数单位就是 1 吨。 3/4 表示(),它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添上()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最小的质数。 2、有 9 吨煤,每次运走它的 1/10,()次才能运完。 3、判断 3 米的 1/5 和 1 米的 3/5 一样长。() 一堆货的 1/4 一定大于 1/4 吨。() 小结:当一个量不能用整数个计量单位来表示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即分 数可以表示一个量,分数还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4、分数与除法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5、用分数表示下列结果。 25 分=()时 3080 千克=()吨 4 平方米 5 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复习真分数和假分数 分数 X/5,当 X=()时,它是最大的真分数,当 X=()时,它是最小的假 分数,当 X=()时,它的分数值是 2。 (三)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1、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它与商不变性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什么是约分?什么是通分?什么叫最简分数?约分和通分都应用了分数 的基本性质,它们有什么不同? 3、我们还学习了比较分数的大小,包括同分母、同分子、异分母异分子的 情况,它们分别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四)复习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0.75=( ) 2 5 =( ) 3.42=( ) 5 8 =( ) 2.12=( ) 41 4 =( ) 三、综合练习 (一)填空:(25 分) 1、把 8 米长的一根绳子平均剪成 5 段,平均每段是 8 米的( ),每段长 ( )米。 2、1 5 3 的分数单位是( ),它里面有( )个这样的单位,再增加 (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最小的质数。 3、一项工程需要 9 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 ,5 天完成这项工程的 ,还剩下这项工程的 。 4、把 5 克糖放入 100 克水中,糖占水的 ,糖占糖水的 ,糖水重量是糖的 重量的( )倍。 5、 72 = 36 24 =12÷( )= 6 ≈( )(保留两位小数) 6、8 吨的 15 1 等于 1 吨的 。 7、分母是 6 的真分数有( ),其中最简分数有( )。 8、 5 4 米表示( ),还表示( )。 9、 4 3 的分子加上 6,要使分数值不变,分母应( )。 10、在下面的括号里填入合适的分数或整数。 75 厘米=( )米 465 平方分米=( )平方米 260 秒=( )分 40 时=( )日 (二)判断:(5 分) 1、大于 5 1 而小于 5 3 的分数只有 5 2 。 ( ) 2、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 3、分母不相同的两个分数有可能相同。 ( ) 4、最简分数一定是真分数。 ( ) 5、3 小时 25 分等于 3 4 1 小时。 ( ) (三)约分:(8 分) 32 80 120 125 52 39 28 140 (四)通分并比较大小:(9 分) 11 3 和 12 7 18 5 和 27 7 12 7 、 32 5 和 48 9 (五)计算: 1、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4 分) 8 5 3 2 9 7 2 16 1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谈谈今天复习的体会。 图形的面积总复习 教学内容:图形的面积总复习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主动的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的 收获,逐步养成整理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2.培养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合理评价的能力。 3.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及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能计算不 规则图形面积,会画给定图形的高。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及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能计 算不规则图形面积 教学过程: 一、回顾所学的内容 课前布置学生回忆本学期学的“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内容,把学到的知识写 在一张纸上,要求学生尽量详细的概括所学知识。鼓励用文字、画图、表格等形 式表示 1.让学生根据整理的内容汇报: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空间与图形” 方面的知识? 知识内容主要有: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底和高;平行四边形、三角 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组合图形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等。 2.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整理。 3、提问:什么是组合图形?(由几个简单图形组成的图形。)计算组合图 形的面积一般有几种方法?(分割法、添补法) 二、知识的应用和拓展 (一)填空 1、三角形的面积=( ),字母表示为(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字母表示为( ) 梯形的面积=( ),字母表示为( )。 2、一个直角三角形,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 6cm 和 8cm,它的面积是( )cm2。 3、一个梯形的上底是 6 厘米,下底是 10 厘米,高是 0.4 分米,它的面积是( ) 平方厘米。 4、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 20 分米,高是底的 2 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 平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 )平方分米。 5、一个等腰梯形的面积是 20 平方米,高是 4 米,下底是 3 米,上底是( )米。 6、 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 60 平方厘米,底 10 厘米,高( )厘米。 (二)选择你认为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填入括号中。 1、 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48 平方厘米,底是 8 厘米,高( )厘米。 A、6 B、3 C、12 D、24 2、 一个平行四边形,底不变,高扩大 5 倍,它的面积( )。 A、扩大 5 倍 B、扩大 25 倍 C、缩小 5 倍 D、缩小 25 倍 3、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拉成一个长方形,那么现在的长方形与原来的 平行四边形相比,周长( ),面积( ) A 、变大 B、变小 C、没变 D、无法比较 4、一个三角形底不变,高扩大 6 倍,面积( ) A、不变 B 扩大 6 倍 C、扩大 3 倍 D、缩小 3 倍 5、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 40 厘米,高是 20 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 面积是( ) A 、4 平方分米 B 400 平方分米 C、8 平方分米 (三)计算题 1、计算下面各图的面积。(单位:cm) 2、求下面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m) 60 96 8 6 8 10 16cm 12cm 14cm 40 4m 3m 6m (四)解决问题。 1、一条堤坝,横截面是梯形(如图),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求下图中梯形的面积。 3、一位农民每时插秧 10 平方米,他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下面这块梯形稻田的 插秧任务? 4、林场工人铺草坪,每分钟铺 3 平方米,铺完如下图所示的地面,需要多少时 间? 3、求下面图形的面积。 24m 10m 8m 5、已知下图梯形的面积是 252 平方米,空白部分为平行四边形,求阴影部分的 面积。(单位:米) 6、在一个底为 6 分米,高为 15 分米的直角三角形右侧对接上一个梯形(阴影部 分)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求这个梯形的面积。 7、用篱笆围成一个梯形养积场(如下图所示),其中一边利用房屋墙壁,已知篱 笆的长是 80 米,求养鸡场的面积。 8、一块直角梯形的地,它的下底是 40 米,如果上底增加 38 米,这块地就变成 了正方形,原来梯形的面积是多少? 9、如下图,一个平行四边形被分成甲、乙两部分,甲的面积比乙大 32 平方米, 甲的上底是多少米? 10、已知右面的两个正方形边长分别为 6 分米和 4 分米,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11、下图中正方形的周长是 32cm。 三、全课总结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精打细算 教 学 目 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 的意义。 2、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发展推理能力。 3、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 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 体会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出示情 境图:明确 问题。 二、总结 三、巩固练 习。 1、学生尝试解决,探索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先独立尝试,再汇报交流,提出疑问。 2、交流方法: (1)、估算:11.2<8×2 (2)、积的小数位数( )×8=11.2 一位小数 (3)、元转为角化整数乘法。 (4)、商不变的规律。 3、讨论:问题1、小数点的位置怎么办? 问题2、除不尽怎么办? 只要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行了。 P65,试一试。 教学内容 打扫卫生 教 学 目 标 1、通过“打扫卫生”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索整数除法整数,商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在具体情境:中发展估算意识。 4、正确掌握已学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利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 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自主探索整数除法整数,商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发展估算意识。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创设情 境 二、自主探 究 三、巩固 四、总结。 通过“打扫卫生”的情境:,提出两个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对此展开研究。 创建数学模型在组织学生探索时,由于学生已学会 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 试算,再组织交流。在试算前,可以估计一下得数 的大致范围,最后与得数进行对照,既检验了结果 的正确性,又培养了学生的估算习惯。在交流时, 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如教材中 用红色表示补0的地方,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学生尝试做书 P67/试一试 集体校对。并让学生提出在计算时问题。 书试一试第2,3,4把手作为回家作业。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打电话 教 学 目 标 1、通过“打电话”的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需要用除数是小数除法去 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2、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 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创设情 境 二、自主探 究,创建数 学模型 三、巩固 与应用 创设“打电话”的情境,问提问生活中有哪个同学 有打长途电话的经验。 1、出示文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并讨 论如何解决“谁打电话的时间长”的问题。 2、组织学生探索如何计算4.83÷0.7和45÷7.2的 得数时,在探索之前,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算式 和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 如果除数变成整数就好了,引导学生把新的知识转 化为已有的知识。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但 都是要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 成整数,再按照小数除以整书的方法进行计算。 1、试一试:其中37。1÷0。53和8。4÷0。56被除 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后,被除数末尾需要补0, 2。7÷7。5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后,被除数 比除数小,商的整数部分需要补0,在练习后反馈 时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2、练一练/1,2,3 ——补充练习: 1、把下面各题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4.68÷1.2 = □÷12 2.38÷0.34 = □÷□5.2÷0.325=□÷325 161÷0.46=□÷□ 四、总结 2. 笔 算 。 6.84÷0.912 25.84÷1.799.6÷41.5 220.5÷147 3.判断。1.44÷1.8=8 11.7÷2.6=45 4.48÷3.2 =1.4 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有针对进行讲解。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人民币对换 教 学 目 标 1、通过人民币和外币的兑换,体会求积,商近似值的必要性,感受数学 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感受按照要求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 体会求积,商近似值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能感受按照要求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创设情 境 二、自主探 究,创建数 学模型 三、巩固与 应用 四、总结。 呈现中国银行2003年3月公布的关于外币和人民币 之间的比率。 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解答。由于货币的最小单位一般 是“分”,以“元”为单位时第三位小数没有意 义,所以一般需要保留两位小数,因此学生将体会 到求积,商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得数,然后 根据得数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值。 2、练一练:P71/1,2,3,4 第1题:这是人民币和港币的兑换,12.5÷1。07, 超过了11元港币;也可以用兵1×1.07,不到本世 纪末2元,因此11元港币不够。 第2题:这是人民币和日元的兑换,要注意的是: 5000×7.09所得到的近似值还需要去乘100. 第3题:这是欧元换人民币,5000×9.15=45750(元) 不需要 近似值. 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小结.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除的尽吗 教 学 目 标 1、通过计算蜘蛛和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 么是循环小数。 2、会表示循环小数。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教学难点 会表示循环小数。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创设情 境 二、自主探 究,创建数 学模型 三、巩固与 应用 四、总结。 教材创设了黑板报中有关小动物的一些资料的情 境,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资料独立提出数学问题。 1、放手让学生计算73+3和9.4÷11的商,学生 算一算时间后,可能就不住下除了,教师可以问学 生:”为什么不往下除了?发现了什么?”’学生发 现余数和商重复出现,总也除草不尽;商有时一个 数字重复出现,像这样的小数就是循环小数. 2、介绍循环小数的写法时,如果一个数字重复 出现,就在这个数字上面点一个点,如果几个数字 重复出现,就在首尾两个数字上面各点一个点。 书 P73——第1题,辨认哪些是循环小数。其中4。 2525,小数部分虽然有两个数字重复出现,但是它 没有删节号,说明是锄 尽的,就不是循环小数。 此类习题教师不必过多不充, 第3题,这道题的得数是循环小数,题中要求保留 三位小数,即1。667千米。 根据学生练习情况进行小结。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调查“生活垃圾” 教 学 目 标 1、体会小数混合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小数四则混合(以 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利用学过的小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 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会计算小数四则混合 教学难点 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创设情 境 二、自主探 究,创建数 学模型 三、巩固与 应用 四、总结。 1、创设情境。 2、让学生看懂图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3、学生尝试自己解答。 学生的解答方法可能不完全相同,有的学生可能会 分步计算,也是可以的。以学生所列综合算式为例, 研究连除、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和脱式步骤,说明 小数混合运算和整数四则混合的运算顺序是一致 的。 试一试: 第1题:其中第2小题是带有中括号的算式题,指导 学生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它的运算顺序。 第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回忆一下四 月份有多少天,再独立解答。 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小结,重点讲解。 教学反思 单元练习设计 复习内容 小数除法 达 成 目 标 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地掌握除法计算。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第1题:要求学生口算。在小数四则计算中,要 继续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但在速度上不做硬 性要求。 第2题:要求学生计算并验算,小数四则运算的 验算方法和整数四则运算是一样的。 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各题的得数是否正确,培 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指导学生练习时, 要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估计的,然后再算一 算。 第4题:先让学生找一找规律,并说一说是怎样 找到的,再按照规律填数。其规律可以 第5题:可以先让学生学生说一说什么单价,再 独立解答。 第6题:要求学生列竖式独立计算。 第7题: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培养 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8题:脱式解答,有的题目学生能用简便方法, 应以予以鼓励。 第10题:由学生独立看懂图意并进行解答。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轴对称再认识(一) 教 学 目 标 1、结合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图形等图案,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 对称现象。 2、通过画图、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 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 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复习 二、探讨 三、生活中 的图形。 四、动手 做。 五、巩固与 提高 出示剪纸、平面图形,找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 1、看过这么漂亮的图形,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做? 2、折一折,剪一剪。 3、明确什么是对称图形?了解“对称轴。” 4、画一画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轴对称再认识(二) 教 学 目 标 1、结合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图形等图案,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 象。 2、通过画图、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 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 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复习 二、探讨 三、生活中 的图形。 四、动手 做。 五、巩固与 提高 出示平面图形,找出它们的对称轴。 1、淘气根据轴对称小房子的一半画出了整座房子,他 画的对吗? 2、讨论并说明理由。 3、请你画完整,在小组内说说你画图的依据或方法。 4、独立完成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平移 教 学 目 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与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 两种常见的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重点 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 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看一 看,初步感 知平移与 旋转。 二、说一 说,丰富对 平移与旋 转的认识。 三、画一 画,掌握平 移运动的 特征。 四、巩固练 习 1、看书中的三幅图,了解什么是平移。 2、观察并讨论: 3、讨论:平移时应注意什么? 4、按要求画一画: 完成书中 26 页题目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欣赏与设计 教 学 目 标 1、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平移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 2、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体会平移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体会平移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欣赏图 案。 二、说一说 三、画一画 四、练一练 五、实践活 动。 出示书中的图片,学生观察。 1、独立涂色,然后同桌之间说说图案是怎样得到 的? 2、找出对称图形,说出对称轴。 3、议一议复杂图形的构成。促成学生形成一种以 简驭繁的设计图案的理念。 1、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图形。 ①学生先观察,独立思考,然后通过讨论得出绘图 的策略:根据对称轴,找图形特征点关于对称轴的 对称点,然后连接各对称点。 ②学生掌握策略下独立绘图。 2、继续画下去。学生独立完成。 1、图案设计。 用自己带的一片树叶或其它图案,通过平移或旋转 设计新的图案,并涂色,可进行评比展示。 2、根据附页中的图 4 通过对称、平移、旋转来设 计图案。 1、收集一些图案,在小组内说一说。 2、用纸剪出一个你喜欢的图形,通过对称、平移 或旋转绘制一幅图案。 制作“雪花”。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倍数与因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 1-100 的自然数中,找出 10 以内某 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情境导 入,探索新 知 二、看书质 疑 1.将课本第 2 页的情境图呈现,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 题。 揭示概念 (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的世界里。请同学们观察这 些数,按照它们的特征可以怎样分类呢?它们各属于哪一 类呢? 引导学生揭示自然数、整数等概念。 (2)你在生活中都遇到过哪些数?把你想到的数与小组 同学交流一下,看看它们是哪一类数? 2.认识倍数与因数 再次引导观察情境图思考。从图中你还可以得到哪些信 息? 列出乘法算式:5×4=20(元) 以算式为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引导思考:在乘法 5×4=20 中,5 和 4 是什么数?20 是什 么数?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发现:5 和 4 是乘数,20 是积,关系:乘数×乘数=积 指出:由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当我们探讨乘法算式各部分 之间的关系时,可以说 20 是 4 和 5 的倍数,4 和 5 是 20 的因数。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三、巩固应 用,拓展提 高 四、全课小 结:你有哪 些收获? 你能根据乘法算式 18÷6=3 这个算式来确定两个数之间的 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吗? 研究倍数和因数时,范围为不是零的自然数。 3、找因数和倍数 观察第 3 页上的“找一找”,然后全班交流方法。 找 7 的倍数。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 2-3 页的内容,巡视并答疑。 1、课本第 3 页第 3 题。 2、游戏 同学们,要下课了,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游戏。 规则:老师出示一张卡片,如果你的学号是卡片上的数倍 数,你就可以出教室,但要到讲台前大声说一句“几是几 的倍数,或几是几的因数”。 板书设计 倍数与因数 像 0、1、2、3、……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5×4=20 像-3、-2、-1、0、1……这样的数是整数。 20 是 4 和 5 的倍数。 自然数范围内(零除外)。 4 和 5 是 20 的因数。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5 的倍数的特征 教 学 目 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 5 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 5 倍数的特征,能熟 练判断一个 数是不是 5 的倍数。 2.在观察、猜测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 5 的倍数的特征,并能迅速作出判断 教学难点 掌握 5 的倍数的特征,并能迅速作出判断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复习导 入 二、探索新 知 怎样能迅速找出一个数的倍数? 1.5 的倍数的特征 (1)5 的倍数有什么特点?请你在教科书第 4 页的数表中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上记号,找出 5 的倍数。 (2)观察、思考:刚才画出来的数都有什么特点? (3)合作交流:是 5 的倍数要具备什么条件?在小组内 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 验证:引导学生说出几个较大数,对观察、发现的结果 进行检验,看是否正确。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猜数游戏:同桌两人一组,一名同学说一个数,另一个 同学说出是否为 5 的倍数。 2、用 0、5、8 组成三位数,使这个三位数有因数 5。( ) 四、全课小结: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5 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 0 或 5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2 的倍数的特征 教 学 目 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 2 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特征,能够熟练的判断一个数是 不是 2 的倍数。 2.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或是偶数。 教学重点 掌握 2 的倍数的特征,并能迅速作出判断 教学难点 掌握 2 的倍数的特征,并能迅速作出判断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复习导 入 二、探索新 知 三、巩固应 用,拓展提 高 全课小结: 怎样能迅速判断一个数是否是 5 的倍数? 1.2 的倍数的特征 (1)2 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请在书第 4 页找出 2 的倍数。 (2)观察、思考 刚才画出来的数都有什么特点? (3)交流:是 2 的倍数要具备什么条件? 引导学生归纳:个位上是 0、2、4、6、8 的数是 2 的 倍数。 验证:说出几个较大数,进行检验,看是否正确。 2、奇数、偶数 揭示偶数、奇数的含义。 进行你问我答练习。 3、既是 5 的倍数,又是 2 的倍数的数的特征观察以上 2 的倍数里,哪些还是 5 的倍数? 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1、用 0、5、8 组成三位数 使这个三位数有因数 2 ( ) 使这个三位数有因数 5 ( ) 使这个三位数既有因数 2,又有因数 5 ( ) 3、教材第 2 题:说明理由。 如“因为 85 不是 2 的倍数,所以不能正好装完”;又 如:“因为 85 是 5 的倍数,所以能正好装完。” 板书设计: 2 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 0、2、4、6、8 的数是 2 的倍数。 是 2 的倍数叫偶数。 不是 2 的倍数叫奇数。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3 的倍数的特征 教 学 目 标 1、在探索活动中,观察发现 3 的倍数的特征。 2、能够运用 2、3、5 的倍数的特征,迁移类推出其他相关倍数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观察发现 3 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运用 2、3、5 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活动一:复 习巩固。 活动二:探 索研究3的 倍 数 的 特 征。 活动三:试 一试 1、前面我们研究了 2 和 5 的倍数的特征,能用你的话说一说他 们的特征么?指名说 2、请你举例说明。(请学生说,教师把学生的举例板书在黑板 上。) 3、说说同时是 2 和 5 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观察特征。用自 己的话说一说。) 4、我们研究了 2、5 的倍数的特征,那么 3 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呢?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会猜想:个位上是 3 的数就是 3 的倍数…… 1、你们的猜想对吗?在书上第 6 页的表中,找出 3 的倍数,并 做上记号。 2、观察 3 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先独立完成,看谁找的快 教师参与到讨论学习中。 先独立思考,想出自己的想法,然后与四人小组的同学说说你 的发现。 3、建议学生将每个数的各个数字加起来试看 4、你发现的规律对三位数成立吗?找几个数来检验一下。 在下面数中圈出 3 的倍数。 28 45 53 87 36 65 1、请将编号是 3 的倍数的气球涂上颜色。自己独立完成,在小 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36 17 54 71 45 48 2、准备卡片:3、0、4、5 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分 别满足下面的条件。 (1 )是 3 的倍数。 (2 )同时是 2 和 3 的倍数。 (3 )同时是 3 和 5 的倍数。 (4 )同时是 2,3 和 5 的倍数。 活动四:练 一练 活动五:实 践活动 全课小结 独立完成,说说你的窍门和方法。边摆边想,再交流讨论思考 的过程。 (1)30、45、54 (2)30、54 (3)30、45 (4)30 在下表中找出 9 的倍数,并涂上颜色。可以在自主实践以后再 交流。 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找因数 教 学 目 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问 题的能力。 2.在 1—100 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教学重点 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 考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难点 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 考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创设 情境,激情 导入 (二)合作 交流,探索 新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请你拿出准备好的 12 个小正 方形拼一拼,看谁拼出的长方形种类多。 活动一:合作探究。 (学生用 12 个小正方形自由拼长方形, 教师巡视) 1、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拼了几种长方形? (学生一边汇报,一边将所拼的图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你是怎样拼的,说说好吗? 2、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写出来吗? 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3、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道算式的因数一样?这 6 个算式最 少能用几种算式表示出来? 4、同学们观察一下,12 的因数有哪些呢? 12 共有几个因数? 谁能按顺序说出来? (三)应用 拓展。 5、拼长方形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通过 拼长方形的方法,我们知道了寻找因数的方法。 活动二:勇于尝试 1、同学们用刚才学的方法,能否分别找出 9 和 15 的因数呢? (学生一边拼长方形,一边找 9 与 15 的因数) 2、9 的因数有哪些?15 的因数有哪些? 3、9 和 15 的因数中哪几个因数是相同的? 活动三:比本领《看谁找得快》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现在看看谁找得快,请同学们 做课本第 9 页的练一练的第 1、2 题。 (投影展示 1、2 题,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评价。) 活动四:画一画,找一找。 同学们已经学会了拼长方形找因数,现在能不能在小方格中画出 长方形找因数呢?请做第 9 页的第 3 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让 1 名学生到黑板上的小方格中画,并把 因数找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活动五:应用找因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投影:48 名学生排队,要求每行的人数相同,可以排成几行? 1、同学们能不能利用找因数的方法来解决排队问题呢?请同学 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2、谁能介绍不同的排队情况。一共有几种排法呢? 3、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排队法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 说得很好,我们利用找因数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 (媒体演播:春天到了,同学要去一块长方形的空地上植树,学 校一共运来 64 棵树苗,怎样栽树苗才能合理美观呢?) 1、同学们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好吗? 2、谁能利用找因数的方法把这一道题总结一下呢?利用找因数 的方法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如排队、植树、排桌子、分小组等等。 (四)总结 与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找质数 教 学 目 标 1.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 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游戏 学知 1、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拼图游戏,你们愿意吗? 要求:每个小组都有一袋大小相等的正方形,但是每个小组小正 方形的个数都不一样,请你用上袋中所有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 长方形或稍微大一点的正方形。比比哪个组设计的方案最多,请 把你们的设计方案记录在张纸上。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纠正错误。) 2、汇报:可能的情况:(1)1 × 9 3 × 3 (2)1 × 24 2 × 12 3 × 8 4 × 6 3、那第二组就是咱们今天拼图比赛的设计冠军。你们同意吗? 为什么? (有 11 块小正方形的小组不同意,因为只有一种设计 方案) 板书: 1 × 11 11 (二)游戏 练知 4、还是这 11 块小正方形,大家帮助他们想想还有其他设计方案 吗? 5、哪个组也遇到了和他们组同样的困难?板书:29、7、13、 17。 为什么它们只有一种设计方案呀?(它们只有 1 和它本身两个约 数) 板书:29、7、13、17 的约数。 6、为什么它们不是一种设计方案?(它们都有两个以上约数) 如果重新比赛,让你们自己选择小正方形的个数,你们肯定不会 选择哪些数?为什么不选择 11、29、7、13、17 呢?(因为它 们只有两个约数) 7、看来你们选择的标准是数的约数的个数,我这还有几袋小正 方形,(出示信封 1-12),请你马上写下它们的约数。请你仔细 观察约数的特点,并把这些数分类。(小组讨论) 汇报①按数自身奇偶性分类 ②按约数个数的奇偶性分类 ③ 按约数的个数分类 8、如果按个数这种分法要分多少类啊?能不能再概括分一分? 你能给这两类数取个名字吗?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质数、合 数? 9、你们按约数的个数可以把这些数分成质数与合数,那么“1” 怎么办呢?板书:“1”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质数和合数,利用刚学过的知识做游戏,好 吗? 1、你现在能迅速判断出一个数师质数还是合数了吗? 课件出示数 1、2、3、23、31、33、49、51、37、41、47、25、 63、74、36、70 刚才有的组在选择时非常快,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经验吗? 2、猜电话号码 要求:每个同学每次要听清楚老师说什么。认真做好记录。 (三)全课 小结 10 以内最大的既是偶数又是合数。 10 以内最小的既是质数又是奇数。 10 以内最小的质数。 10 以内最大的质数。 10 以内最小的合数。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0 以内最大的偶数。 10 以内最大的既是奇数又是合数。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练习 教 学 目 标 1、练习找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3、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找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 第 1 题 二、第 2 题 三、第 3 题 先让学生找 15 的因数和倍数,集体交流找因数和倍数的方 法。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 15 的最大因数是几,15 最小的倍数是几。 可以让学生先列出 9 的倍数(54 以内):9、18、27、36、 45、54。再列出 54 的所有因数:1、2、3、6、9、18、27、54。 然后再回答问题。有 4 种可能:9、18、27、54。 四、第 4 题 五、第 5 题 六、第 6 题 七、猜数游 戏 八、全课小 结 独立完成之后交流一下判断的方法。可以先判断奇数和偶 数,再填质数和合数。 本题是对本单元所学概念的理解巩固与综合运用。第 1 项结 论是 5,第 2 项结论是 13 和 2 ,第 3 项结论是 36 或 92。 先解决第 1 个问题,交流一下你是如何思考的,可以从每盒 瓶数是不是 90 的因数考虑,也可以用除法来解决,6、5、3 都 是 90 的因数,能正好装完。8 不是 90 的因数,不能正好装完。 第 2 问是引导思考 90 还有哪些因数,同时,还要注意联系一下 生活的实际,如每盒里装 2 瓶、9 瓶、10 瓶都是比较合理的,但 每盒里装 90 瓶就不太合理了。 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发现规律:“3 个连续的自然数组成的 数一定是 3 的倍数”的规律。 要求:每个同学每次要听清楚老师说什么。认真做好记录。 10 以内最大的既是偶数又是合数。 10 以内最小的既是质数又是奇数。 10 以内最小的质数。 10 以内最大的质数。 10 以内最小的合数。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0 以内最大的偶数。 10 以内最大的既是奇数又是合数。 你有哪些收获? :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整理与复习 教 学 目 标 1、通过整理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2、通过整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重点 培养总结、归纳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总结、归纳能力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整理复 习 第 一 、 二、三单元 二、整理复 习第单元 三 、 练 一 练: 让学生先罗列出所学知识,再组织归纳,明确联系 所学的面积公式,讨论他们之间的联系。 1、第 1,2,3 题:罗列符合条件的数,然后进行筛选。 2、第 4 题:先摆一摆,再总结规律。 3、第 5 题:指名分析错误原因 4、第 6 题:注意估商的方法。 5、第 8 题:独立做、再讨论。重点是轴对称图形的画法。 6、第 9 题:先独立完成,再说说 2、3、5 的倍数的特征。 7、第 14 题:寻找“万能钥匙”的基本策略是筛选法,本题先 根据是两位数而且是 5 的倍数这两个条件,这个数可能是:95, 85,75,65,55,45,35,25,15。再根据“所有因数的和为 48”这一条件,排除“95、85、75、65、55”这五个数,接着 求“45、35、25、15”的所有因子,直至寻找到符合条件的数。 答案是:35。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比较图形的面积 教 学 目 标 1、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3、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 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图形的等积变换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新课教 学 二、归纳比 较的方法: 三、练习 四、全课小 结 让学生观察方格中各种形状的平面图: 提问:下面各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你是怎样知道的? 同学进行交流。 (1)平移 (2)分割 (3)数方格 你还有什么发现?与同学进行交流 1.用分割和平移法来判断 2.根据自已的理解画图形,只要面积是 12 平方厘米都可以。 3.让学生讨论观察补哪块图形好。 4、17 页 第 4 题。 5、作业: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为 24 平方厘米的图形。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地毯上的图形 教 学 目 标 1、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 面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4、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 关。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如何将图形进行分割,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简便 性。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方法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出示图 形,让学生 观察讨论 二、练一练 三、全课小 结: 1.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2.图形有什么特点? 3.求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有哪些方法?小组讨论 (1)数格 (2)大面积减小面积 (3)分割数格 1.求下列图形的面积: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每个图形的面积? 2.下列点图上的面积是多少?说如何分割?为什么这样分割? 3.总结:求这类图形的面积有哪些方法?应注意什么? 4、19 页第 3 题第二部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认识底和高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动手活动,找到高这条特殊线段,体验高的基本特征; 2.能判断、画出、测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3.根据图形的高和底的数据画符合条件的图形。 教学重点 判断、画出、测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 画高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谈话 导入 (二)认识 “高” 1、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家的餐桌是什么形状的?还见过什么形状 的餐桌? 圆形、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 2、说得很好!老师就特别喜欢方形的餐桌,而且老师有个习惯, 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就尽量自己去做。老师家里有一块平行四边 形的木板,可是太大了,搬到课堂上比较麻烦,但老师带来了 与它形状一样的图形(出示平行四边形),老师也为每位同学准 备了一张,老师想用这块木板做一张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 该从哪锯呢?同学们帮帮老师,行吗?那我们就动手做一做。 3、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4、同学们好聪明!想出了很多种方法做出了尽可能大的长方形, 老师会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谢谢你们帮了老师的忙! 1、出示平行四边形。 (1)请同学们想一想,刚才剪的过程中你是怎样想的?谁来说 说你的理由。(贴平行四边形) (三)练习 巩固 (2)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抓住对边之间的线段、垂直等关键 词) (3)师小结:其实刚才同学们都是沿着平行四边形其中的一条 高剪的,那怎样概括平行四边形的高呢,请大家在小组里互相 说一说。 2、出示三角形 (1)这是什么图形?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学习,猜一猜我们要 对这个三角形做什么?请大家在小组里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 的高? (2)各小组汇报三角形的高的概念。 (3)请同学们自己动手试着画一画三角形的高。教师巡视指导。 同学们画的时候发现什么问题?画各种图形的高最好用三角板 画 ,画出的高更精确。 3、出示梯形 (1)看到这个图形,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师生共同小结梯形的高的概念。 (3)画梯形的高 4、从三种图形的高的概念中你发现了什么?和你周围的同学说 一说。 引导观察它们的高都是垂直线段。 1、课本 21 页试一试第 1 题。 学生依次找出各个图形中的高是哪条线段,并在图中标出来, 完成后集体订正。 2、课本 21 页练一练第 1、2 题 让学生任选一个图形画出相对边的高。完成后要求小组内互评, 说说对方所画图形的高的意见。 3、课本 21 页练一练第 3 题 动手量一量,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在小组内测量三个同高但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的高,说说 (四)全课 总结 他们的发现。 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要向老师提出的吗? :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激发 二、尝试 1.提问:怎样计算长方形面积? 2.口算出下面各长方形的面积。 (1)长 1.2 厘米,宽 3 厘米。 (2)长 0.5 米,宽 0.4 米。 3.出示方格纸上画的平行四边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 什么叫平行四边形?指出它的底和高。 4.揭题:我们已经学会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平行四边形的 面积该怎样计算呢?这节 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 面积。 (1)指名到投影上数。边数边讲解 (2)投影出示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3)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平行四 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分别相等,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2.通过操作,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1)自由剪、拼,进一步感知。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通过操作讨论得出: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能拼成 一个我们会计算的图形——长方形。这种剪法最简便。 (2)揭示转化规律:学生根据课件的演示模仿操作,体会 平移的过程。 3.归纳总结公式 (1)比较变化前的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讨论,汇报。 ①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后,面积没有改变。即长方 三、应用 实践 四、全课 小结 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 ②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 (同时板书) (2)根据这些关系,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怎 样推导出来? 4.教学字母公式 (1)介绍每个字母所表示的意义及读法。板书 S=a×h (2)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 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公式可以写成“S=a·h 或“S=ah”。 (3)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1.一块平行四边形钢板,宽 3.5 厘米,长 4.8 厘米,它的 面积是多少? (得数保留整数)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试做,指名板演。提醒学生注意得数保留整数。 ③订正。提问:根据什么这样列式?计算时注意哪些问题? 2.判断,并说明理由。 (1) 两 个 平 行 四 边 形 的 高 相 等 , 它 们 的 面 积 就 相 等 ( ) (2)平行四边形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 导的?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面积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 3.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探索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激发 二、尝试 1.出示平行四边形 高 1.5 厘米,长 2 厘米 (1)这是什么图形?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学过哪些方法? (2)底是 2 厘米,高是 1.5 厘米,求它的面积。 (3)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2.出示三角形。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哪几种? 3.既然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或 利用公式计算的方法,求它们的面积,三角形面积可以用哪些 计算方法呢?(揭示课题) 1.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 (1)核对数方格的结果。 (2)如果不数方格,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能不能像平行四边 形那样,找出一个公式来? (3)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不同,按角可以分为三种,是不是都可 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我们分别验证一下。 2.用直角三角形推导。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图形?自由拼 图。 (2)拼成的这些图形中,哪几个图形的面积我们不会计算? (3)利用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怎样求三角形面积? 三、应用实 践 四、全课小 结 (4)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想一想,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 拼成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得出:每个直角三角形的 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的一半。 3.用锐角三角形推导。 (1)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吗?学生试 拼。你发现了什么?得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可以拼成 平行四边形。 (2)怎样操作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哪点不动?哪点动?旋转 多少度?怎样平移? (3)对照拼成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得出: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 半。 4.归纳、总结公式。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 ④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为什么要加上“除以 2”? 三角形面积=底×高÷2 (4)字母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也可以表示为:S=ah÷2。(板 书) 1.教学例题:一种零件有一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 5.6 厘 米,高是 4 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试做。指名板演。 ③订正。提问:计算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 2”? 2.利用公式求方格上的三角形的面积。 今天有何收获?: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梯形的面积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引导学生运用转 化的思想探索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激发 二、尝试 1、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为什么要“除以 2”? 2、指出下面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3、我们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了 这两方面的基础,我相信大家一定也能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 的图形,计算出梯形面积。大家有信心吗? 1.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推导 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拼拼看。 2.学生操作,互相讨论。 3.根据讨论结果,完成 80 页书空,并计算出复习(3)的面积。 4.汇报结果。 ①操作过程。先按住梯形右下角的顶点,再使一个梯形向逆时 针方向旋转 180 度,使梯形的上下底成一条直线,然后把第一 个梯形的左边沿着第二个梯形的右边平行移动,直到成一个平 三、应用 行四边形为止。 ②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等于梯形 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板书) 强化理解推导过程。 ④计算过程中“3+5”表示上、下底之和,它等于拼成的平行 四边形的底,所以计算时要加上小括号。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计算中要加上“除以 2”? ⑤想一想:如果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能拼成什么图形? 点拨:能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4.字母公式。如果用 S 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 h 分别表 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么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 为: S=(a+b)h÷2 (板书) 5.小结:要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为什么要“除以 2” 1.出示例题: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如图),渠口宽 2.8 米,渠底宽 1.4 米,渠深 1.2 米。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 少平方米? ①拿出渠道模型,认识横截面。使学生明白横截面是一个平面。 ②生试做。 ③订正。提问: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除以 2”。 2.做一做。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判断。 (1)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梯形面积的 2 倍。( ) (2)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练习 (1)让学生用铅笔代替圆木或钢管摆成图中的形状。 (2)根据公式求出总根数,说一说是什么道理。 今天学会了什么?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四、全课小 结体验 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练习五 教 学 目 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它 们的面积。 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公式计算所学的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公式计算所学的图形的面积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基本练 习 二、指导练 习 三、攻破难 1.回答各图面积地计算公式和字母公式。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1. 练习:计算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 ⑴独立审题,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 ⑵师巡视,看同学们在计算书三角形和梯形的的面积时是否注 意了“除以 2” ⑶指 6 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练习。生独立审题并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注意单位的换算。 1.一个鱼塘的形状是梯形,它的上底长 21 米,下底长 45 米, 题 四、全课小 结 面积是 759 平方米。它的高是多少? 2. 17 题:已知右面梯形的上底是 20 厘米,下底是 34 厘米, 其中涂色部分的面积是 340 平方厘米。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多 少? 3.在梯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剩 下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分数的再认识 教 学 目 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重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学难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谈话引 入,教学新 课。 活动:这里有两盒铅笔,你能从每盒铅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 1/2 吗?你准备怎么拿呢?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 1/2,结果两 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一位学生拿出的是 4 枝,另一位学生 拿出的是 3 枝。 他们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 1/2,拿出的铅笔枝数却不一样多, 二、练一练 三、巩固练 习 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总枝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 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1、看书说理,小林和小明一样多吗?笑笑和小红一样多吗? 2、画一画,说说画法对吗?为什么?还有别的画法吗? 1、独立完成 1、2、3,体会分数之间的关系,说说发现了什么。 2、第 4 题让学生充分说说自己的想法,可以举例说明。 3、第 5、6 题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4、思考:小红和小明都吃了 1/2 块蛋糕,谁吃的多?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1/2---------4 枝 整体“1”不一样 1/2---------3 枝 分数所表示的具体的数量也就不 一样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分饼 教 学 目 标 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 “带分数”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和带分数,了解带分数和假分数的关系。 教学重点 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活动一:分 一分 1、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去经,这天八戒化缘得到了 3 个饼, 这下八戒可发愁了:“3 张一样大的饼分给 4 个人,该怎么分? 每人得多少张饼呢?” 2、先独立思考,再用圆形纸片代表饼,剪一剪,画一画,并 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第一种分法:先把一张饼平均分给 4 个人,每人分到 4 分之一, 3 张饼分完,每人共得了 3 个 4 分之一,就是 4 分之 3。 板书:1/4+1/4+1/4=3/4 第二种分法:先把 3 张饼叠在一起,再平均分成 4 份,每人分 到 3 个 4 分之一的饼,合起来就是 4 分之 3。 3、这里的 4 分之 3 表示什么? 4、同学们非常能干,帮八戒解决了难题。如果有 9 张饼平均 分给 4 个人,每人又得多少张饼呢?(可能会有两种答案) 9 张饼平均分给 4 个人,我可以先分 1 张,每人 4 分之一 张,这样一张一张地分,9 个 4 分之一就是 4 分之 9。 师:4 分之 9 在这里表示什么? 可以先分 8 张,每人 2 张;再分 1 张,每人 4 分之一张, 合起来是 2 张加上 4 分之一张。 2 张加上 4 分之一张,写成分数就是:2 1/4,读作:二又四 分之一。二又四分之一在这里表示什么? 每人分到的饼是一样多的吗?也就是 4 分之 9 等于 2 又 4 分之一。 5、观察 4 分之 3、4 分之 9、2 又 4 分之 1 这三个分数,你有 什么发现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分子小于分母 分子 大于分母) 6、在数学里,我们把分数分为两类,把分子大于分母这类分 数叫做假分数,把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7、你能举例说出几个真分数和假分数吗?先说给同桌听听。 谁来说一说?(如果没有学生说出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教 师可问:“4 分之 4 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8、小结:像这样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也属于假分数这一类。 观察真分数和假分数,你还发现什么特点?(真分数小于 1, 假分数等于 1 或大于 1,还有一种是带有整数的分数) 活动二:试 一试 活动三: 课堂练习 四、课堂小 结 在假分数里,像 2 又 4 分之 1,1 又 4 分之 3 这样的分数叫做带 分数。 第一题:用假分数和带分数分别表示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 第二题:以 7 为分母,分别写出 3 个真分数和 3 个假分数。 第三题:在直线上的方框里填上假分数,在下面填上带分数。 1.独立练习练一练 1、2、3 集体校对。 2.判断(1)真分数小于 1 (2)假分数大于 1. (3)等于 1 的分数也是假分数. 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学到的?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分数与除法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商 a/b(b≠0)的意义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设置疑 问,揭示课 题 二、创设 情境,引 导探索。 1、请同学们计算下面各题,你能把商分为哪几类? 36÷6 = 4÷5= 80÷5= 3÷7= 5÷10= 4÷9= 归纳分类: 36÷6 和 80÷5 的商为整数; 4÷5 和 5÷10 的商为有限小数; 3÷7 和 4÷9 的商为循环小数。 2、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的时候,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 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分数与除法 1、创设情境,引入关系。 国庆节就要到了,今年的国庆节,学校要组织全校师生开 展野游活动,到了野外,还要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联欢活动,前 几天我同语文老师对想要买的食品做了一些粗略的计划,知道 买哪些东西了,具体怎么分还没有计算,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 做一下计划吗? 请看我们班级为这次活动准备的食品: 食品名称 食品数量 班级人数 平均每人分的数量 苹果 50 个 58 50÷58 饮料 49 瓶 58 49÷58 花生 8 千克 58 8÷58 上面的商都不能用整数的商来表示,除了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能否用分数来表示呢?等我们学完了这节课,同学们自然会找 到答案的。 2.层层深入,感知关系。 (1)我想调查一下,最近谁要过生日?指一名同学说说你 过生日的时候必须要买什么食品?(生:蛋糕)买了蛋糕是自 己吃,还是同爸爸妈妈一起吃? 同学们愿意帮***同学分一分蛋糕吗? 出示例题: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 3 个人,平均每人能分 得多少?这时,应该把什么看作单位“1”?要把蛋糕平均分 成几份? 怎样列式?(指名口述算式)1÷3 大家拿出练习本来计算这个商是多少?(用小数表示) 这个商用小数表示太麻烦了,我们用分数来表示它。请 大家看大屏幕大家看,每人得到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上面的 算式 1÷3 的商可以用分数 1/3 表示了, (2)小组讨论:1÷3=1/3 中,你发现整数除法中被除数 和除数与得数中的分子、分母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3)讨论完毕后,指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总结:学 生口述的过程中,师板书:被除数÷除数=被除数/ 除数 (4)现在大家会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了,那么,大 家能把前面表格中的得数用分数表示吗? 3.,巩固关系 国庆联欢的时候,我打算买 3 张非常好吃的比萨饼,想和 语文老师、还有两名在这学期进步最大的同学A和B共同分享, 大家能帮我们合理的分一下吗? 把这 3 张饼平均分给我们 4 个人,每人分得这 3 张饼的几 分之几呢? ①议一议:讨论如何分,有哪些分法?(让同学们充分 考虑好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②剪一剪:想好后各小组可以行动了,请同学们以小组 为单位拿出我们事先准备的三个完全一样的圆形和剪刀剪一 剪,并把分好的四份摆在桌子上。 ③拼一拼:分好后,请同学们每人取一份拼在一起,看 看是一个“饼”的几分之几? ④列一列:怎样用算式表示自己分饼的数量关系?谁会 列式? ⑤算一算:师指一名同学板演算式: 3÷4= 3/4(张) 答:每人分得 3/4 张。 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根据什么这样写的? ⑥如果分别用字母 a 和 b 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 数,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板书:a÷b= a /b (b≠ 0) 大家考虑:这里的 a 和 b 是否可以是任何自然数?为什 么? 左侧 b≠0,那么右侧的 b 是否可以是 0?为什么? 三、总结 提升,归 纳关系 四、练习 实践 五、课堂小 结 (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零,所以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 零) 1、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 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2、判断:“分数就是除法,除法就是分数”这句话对不对? 总结:分数与除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 而分数是一个数。 1、练一练 1、2、3 题。 2、拓展练习 7÷13= 7/13 =( )÷( ) ( )÷9= 3/4 =( )÷26 3、一个 4 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 5 块,每块是多 少平方米?(用分数表示) 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a÷b= a /b (b≠0) 3÷4= 3/4(张)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 除数 答:每人分得 3/4 张 饼。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练习课 教 学 目 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意义。 2、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利用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利用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假分数带分数互化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复习 二、练一 练。 三、活动 1、举例说说分数的意义。 2、说说什么叫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 3、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第 1、2 题,学生填写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其中第 2 题的 ,说说还可以用什么 分数表示。 第 3 题,用分数表示没涂色的部分,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再说说比较分数大小时是怎样思考的。 第 4 题,先解决第 1 个问题,收集有关信息,再根据分数 的意义或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问题,引导说说“还能用分数 表示什么”。 第 5 题,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把带分数化成假分 数。 第 6 题,在○里填上“﹥”“﹤”或“﹦”。 第 7 题,按要求在圈内填上适当的分数。 第 8 题,观察今年的年历,并填空。 组织学生设计一张数学手抄报,设计好后,说说各栏目所 占篇幅约占这张报的几分之几。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 学 目 标 1、经历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抽象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创设 情境,引起 学 生 参 与 兴趣 (二)探究 新知 出示三只可爱的小猴图片,故事引入 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 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第一只小猴一块,第二只小猴 见到说:“太小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 块,分给第二只小猴两块。第三只小猴更贪,它抢着说:“我要 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 12 块,分 给第三只小猴三块。 同学们,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的多吗? 出示三块大小一样的饼,通过师生分饼,观察验收后得出 结论:三只猴子分得的饼一样多。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 满足小猴子们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的呢?同学们想知道有 什么规律吗? 1、 动手操作、形象感知 (1) 折 请同学们拿出三张同样大的长方形纸,把 每张纸都看作一个整体。用手分别平均折成 4 份、8 份、16 份。 (2) 画 在折好的长方形纸上,分别把其中的 3 份、6 份、12 份画上阴影。 (3) 剪 把长方形中的阴影部分剪下来。 (4) 比 把剪下的阴影部分重叠,比一比结果怎样。 2、 观察比较、探究规律 (1) 通过动手操作,谁能说一说图中阴影部分用分数表 示各是几分之几? (2) 你认为它们谁大?请到展示台上一边演示一边讲一 (三)练习 实践 四)全课小 结 讲。 (3) 既然这三个分数相等,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 它们连接起来? (4) 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为什么分数的 大小却相等的?你们能找出它们的变化规律吗?请小组讨论。 (5) 汇报讨论情况。 (6) 启发点拨。 A.通过从左到右的观察、比较、分析,你发现了什么? B.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 大小不变。这里“相同的数”是不是任何的数都可以呢?请举 例说明。 板书: (零除外) C.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比较重要? (都、相同的数、零除外) (7)化成分母是 12 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A. 思考:要化成分母是 12 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分子怎 么变?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B. 让学生讨论后独立解答。 (8)讨论:猴王运用什么规律来分饼的?如果小猴子要 8 块,猴王怎么分才公平呢? 在( )内填上合适的数(口答后,要求说出是怎样想 的?) 同学们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3/4=6/8=12/16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分数的大小 不变。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练习六 教 学 目 标 1、进一步理解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 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进一步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复习 二、练习 三、实践活 动 举例说说分数的基本性质。 举例说说什么如何找最大公因数? 说说如何约分。 第 1 题,练习找公因数,巩固找公因数的方法,渗透集合思 想。 第 2 题,练习约分,可以让学生把这些数约分,再连一连。 第 3 题,分数的意义、约分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第 4 题,先找出分数,并说思考方法。再提出一些问题。 第 5 题,开放题,学生可以自由分割,并用分数表示。 第 6 题,本题先要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思考:选择怎样的地 砖才能没有剩余,引出实质是要求 24 和 30 的公因数。30 和 24 的公因数是 1、2、3、4、6,因此,可以选边长是 1dm、2dm、 3dm、4dm、6dm 的方砖。 先让学生用最简分数表示小明一天的活动,巩固分数意义、 分数与除法、约分等知识。然后设计表格,用分数知识交流。 四、全课小 结 同学们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找最大公因数 教 学 目 标 1、 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 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抽象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活动一:找 最大公因数 同学们,我们在第一单元的时候学习了找一个数的因数,下 面我们来进行一个找因数的比赛,好吗? 同桌互相比赛,一个找出 12 的全部因数,另一个找出 18 的全部因数,看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你是怎样找的? 12=( )×( )=( )×( )=( )×( ) 18=( )×( )=( )×( )=( )×( ) 或者 12 的因数:1、2、3、4、6、12 18 的因数:1、2、3、6、9、18 学生反馈答案后,师出示两个集合圈:请在书上的这两个集 合圈中分别填入 12 和 18 的全部因数。 出示两个相交的集合,提问:这两个集合和上面两个有什么 不同之处吗? 这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你是怎样想的?说说 活动二:练 一练 三、全课小 结 你的理由。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这里填 12 和 18 公有的因数,也就 是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让学生在书上相交的集合圈中填出 12 和 18 的最大公因数。 12 和 18 的最大公因数是多少? 除了用上面的办法,你还有没有办法找出它们的公因数? 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方法。 完成第一题:出示 8 和 16,找一找它们的全部因数。 提问:8 和 16 这两个数有什么特征?你能找出它的公因数 和最大公因数吗?(明白,16 是 8 的倍数,所以它们的最大公 因数是 8。) 完成第 2 题:出示 5 和 7,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全部因数 提问:这两个数有什么特征吗?你有什么办法直接找出它们 的最大公因数吗?(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 1。) 第 3 题: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第 4 题:找出下列各组数的公因数。 让学生找出这几组数的公因数,说说有什么发现? 第 5 题:写出下列各分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先让学 生自己写一写,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找公因数的。 数学探索:在表中写出 1,2,3,4,5-20 等各数和 4 的最大公 因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找一找 1,2,3,4,5,-20 等各数和 10 的最大公因数,是 否也有规律?与同学说一说你的发现。 同学们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找最大公因数 12=1×12=2×6=3×4 12 的因数:1、2、3、4、6、12 18=1×18=2×9=3×6 18 的因数:1、2、3、6、9、18 12 和 18 的公因数有 1、2、3、6 其中最大的是 6 :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约分 教 学 目 标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探索约分的方法。 2.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活动一:做 一做 复习:下面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各有哪些公因数?最大公因 数 是 几 ?2/3 10/15 12/15 8/12 4/7 30/60 今天我们利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来对分数进行进一步地 探索。 出示“做一做”:你会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 板书:1/3 2/6 4/12 8/12 活动二:试 一试 三、全课小 结 请你观察上面几个分数,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生可能会说:这几个分数都是相等的。 为什么这几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不一样,分数的大小却 是相等的?你能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解释同学的发现吗? 生可能会有两种方法: 一、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一个一个去除: 8/24=8÷2/24÷2=4/12 4/12=4÷2/12÷2=2/6 2/6=2÷2/6÷2=1/3 把 8/24 的分子和分母都除以 2 得到 4/12,根据分数的基 本性质,分数的大小不变,所以 8/24=4/12。 二、直接用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去除: 8/24=8÷8/24÷8=1/3 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 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现在 1/3 还能再约分吗?(不能)像 1/3 这样不能再约分 了,叫做最简分数。 把一个分数化成最简分数,有时要约好几次,也可以这样 写。 把 16/48 化成最简分数:你是怎样约分的?化成的最简分 数是多少?完成练一练第 1 题:圈出最简分数,并把其余的分 数约分。 第 2 题:猜灯迷,连谜底。 第 3 题:比较分数的大小。后面几题能不能直接比较出它 们的大小?应该怎么办? 第 4 题:写出三个与三分之二相等的分数。 同学们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约分 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值不变的过程叫做约分。 1/3 3/4 5/7 7/9 最简分数。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找最小公倍数 教 学 目 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 义。 2、探究找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愿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复习 导入,初步 感受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倍数,谁能举例说几个 3 的倍数? 2 的倍数呢?3 和 2 的最小倍数都是几? 为什么在说倍数时要加省略号? (出示教材第 51 页数表)在这张数表中有几个数? (二)顺理 成章,总结 概念 (三)总结 方法,实际 应用 下面请同学们用△圈出 4 的倍数,用○圈出 6 的倍数。 (学生操作圈数) 谁能说说 4 的倍数?6 的倍数呢? 4 的倍数:4、8、12、16、20、24、28、32、36、40、44、 48…… 6 的倍数:6、12、18、24、30、36、42、48…… 在圈数时,你们发现什么?能举例说明吗? 公有的倍数:12、24、36、48……^ 其中最小一个是 12 那么,能否给这些数起一个名字呢? 这个名字起得好,在数学上把这些数都叫做公倍数。那么 谁来总结一下什么叫公倍数? 那么,在这几个数公倍数中,谁给“12”也起个名字。有 没有最大公倍数呢?(师生共同讨论)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引出公倍数 的? (小结学生的发言,板出:枚举法。) 在寻找最小的公倍数时,经常用到枚举的方法。下面请用 这个方法:做教材第 51 页的试一试。 (学生练习,在他们汇报时,教师应指导强调集合圈的写法) 谁来汇报练习的结果? (学生展示各自的练习) 在做这一题时,还有其它的想法吗? 不妨通过几组数来考证一下大家的想法,从而总结一下求 最小公倍数的几种方法。 (出示教材第 52 页第 3 题,学生独立求最小公倍数。然后 在小组里讨论有什么发现。师生共同总结 3 种类型的数求最小 (四)总结 收获 公倍数的方法。) (出示教材第 52 页的第 4 题,讨论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同学们不仅很好的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掌握了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板书设计: 找最小公倍数 4 的倍数:4、8、12、16、20、24、28、32、36、40、44、48…… 6 的倍数:6、12、18、24、30、36、42、48…… 公有的倍数:12、24、36、48……^ 其中最小一个是 12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分数的大小 教 学 目 标 1、理解并掌握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方法。 2、在学习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复习准 备 (二)学习新 课 1.说出表示图中阴影部分的分数(投影片出图)。 2.口答填空: (1)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 ); 3.比较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7 和 9 32 和 29 两个整数,我们可以根据它们包含自然数单位的多少来比 较大小,那么分数又怎样来比较大小呢?这就是这节课研究的 问题。板书课题:分数大小的比较。 1.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1)教师出示两张完全相同的正三角形纸片,请同学说一说 如何判断它们的大小? (把两张纸重叠放在一起,完全重合,说明相等。) 把两张正三角形贴在黑板上。问:请说出阴影部分各是多 少? (2)教师用小黑板条贴出线段图,请同学口答括号部分是多少? 请学生两人一组,比较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教师巡视。 (3)教师:请观察上面比较的各组分数,同组的两个分数有什么 共同处?(分母相同,分数单位相同。) 教师: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如何比较大小? 学生口答后教师小结并板书: 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练习:课本 93 页做一做。请两三位同学写投影,其余同学填在 书上。集体订正。 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 2.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两张圆形纸片。并请比较它们的大 小。(同样大。) 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后,教师表扬“圆形纸片同样大,也就 是单位“1”相等,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小。”这种 想法很好。 并说明道理。 教师:请同学用两张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纸折一折或画一画,比 较 学生动手折或画,小组讨论说道理。 老师:说一说下面各组分数中,哪一个较大?为什么? (2)教师:请看一看这一组分数,(指第二组板书出的分数)有什 么共同之处?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 较大。 练习:课本 94 页做一做。请两位同学写投影片,其余同学填书 上。集体订正。 3.教师:请说一说同分母的分数如何比较大小?同分子的分数 如何比较大小?它们在比较的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口答的后教师板书归纳: (三)巩固反 馈 (四)总结 收获 口答练习: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投影片) 1.请自己说出两个同分母分数,比较它们的大小。 2.请一位同学说出两个同分子分数,另一位同学比较它们的大 小。 4.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5.下面的括号里能填哪些分数?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数的大小 分子分母都不同 通分,变成同分母分数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 学 目 标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教学难点 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能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 答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 故 事引入,复 习旧知 今天,老师带同学们一起到小小家做客 小小说:欢迎你们,这座楼房、草坪、风筝等等都是小小自 己设计的,里面有很多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你能找出来吗? 1、找简单的平面图形 怎样计算它们的面积呢? 还记得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吗?(板 书:转化)是啊!数学学习中,转化这个数学方法可帮了我们不 少忙,我们要善于灵活运用这种方法。谁来说说三角形面积的推 导过程?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2、认识组合图形 (1)这幅图中,还有一些我们没学过的图形,来看看黄色的 屋顶和红色的正面墙壁,这个图形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基本图 形组成的? (2)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由几个简单的平面图形组成的 图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像这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二、合作交 流、引导探 究 简单的平面图形组成的图形,我们把它称为组合图形,(板书: 组合图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补充 板书:的面积) 1、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你瞧!小小用几何图形把生活环境设计得多美呀!小主人 想把这堵墙涂成红色,刷墙体的工人工资是用平方米来计算的, 也就是要计算这堵墙的面积。那么,怎样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呢?谁来说说?(同意吗?这是一个不错的想法)需要哪些条件 你真了不起。还有其它种的分法吗?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种解法,这两种方法在思路上有什么 相同的地方?(板书:分割法:分割——找条件——面积和) 小结: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使用分割法,作辅助线把 组合图形转化成简单图形来计算面积,做辅助线时要注意画虚 线,以及用铅笔和直尺作图。 2、实践应用、拓展提高 同学们帮小小解决了问题,小小可高兴了,可他在绿化周围 环境时,又碰上了一个问题(出示课件)给这块地铺上草坪,至 少要买多少平方米的草坪呢?同学先自己动手算一算,谁算得最 快,老师请他来当当小老师。 非常感谢你,又帮了小小一个大忙了,他想送一面“欢乐 小屋”的旗子给你们做纪念,你们能算出这面旗子的面积吗?有 几种办法?有的同学已经有答案了,真棒!拿出我们预先准备好 的图,拿起你的铅笔,把你们的想法在小组中讨论一下。 这种方法是分割法吗?跟分割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引导说 出填补法的基本步骤:填补——找条件——面积差) 3、针对练习 小小现在学会了怎样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了,现在他要给这 个游泳池外围铺上小石子,同学们和小小比一比,看谁能更快地 四、全课总 结 算出铺上小石子的面积是多少?:这节得真不错,谁来说说看, 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成长的脚印 教 学 目 标 1.能正确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 2.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估算的习惯和方法的选择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 谈 话,问题导 入 二、参与探 索,经历新 知 同学们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孩子,今天老师想请你们帮一个 忙 ,你们愿意帮老师吗?(愿意)出示问题图片:有阳光时, 大约 25 平方米的树叶能提供足够一个人一天呼吸所需要的氧 气,如果一棵树有大约 10000 片树叶,有阳光时一天能提供足 够几个人呼吸的氧气? 引导知道树叶的总面积就能求出,怎么求树叶的总面积 呢? 今天我们学完成长的脚印一课就会算一片树叶的面积了。 出示小华出生时的脚印,怎么能知道脚印面积大约是多少 呢? 1、自己先独立进行估计,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 (1)说明估计的结果及过程 三、新知实 践,解决问 题 四、课外资 料阅读 (2)数方格的方法验证估计值 (3)大家都是用数方格的方法估计的,还有没有其他的估算 法 引导学生把图形看成了近似的已学图形,根据图形的面积 公式,算出面积 3、出示小华两岁时的脚印,学生估计面积 4、小结方法,实践新知: 刚才大家对像脚印这样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进行了估算, 想想刚才大家用什么方法进行估算的? 总结:(1)借助方格图数一数所占的格数。 (2)把它看成一个近似的规则图形,测量后进行计 算。 再次出示开始的问题,一片树叶的面积怎样估算出来呢? 生 印到方格纸上,再计算。 (1)学生小组合作印树叶,算一片树叶的面积,每组合作 画一片树叶。 (2)交流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 (3)统计五片树叶的面积值,算出平均值,再求出树叶 的总面积,进而解决问题。 一个人要生存,每天需要吸进 0.8 公斤氧气,排出 0.9 公斤二氧化碳。1万平方米的森林所制造的氧气能供给一千人 呼吸。10 平方米的森林或 25 平方米的草地就能把一个人一天 呼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并供给所需氧气。就全球来说,森 林绿地每年为人类处理近千亿吨二氧化碳,为空气提供 60%的 净洁氧气。全球现有的森林,每年生产的氧气达 555 亿公斤。 五、课堂回顾,总结提高: 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 会?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设计秋游方案 教学 目标 1、通过活动感受日常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逐步体验用数学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经济意识,提高组织能力和实践 能力。 教学重点 设计一个合理的活动方案, 教学难点 怎样设计,既合理又经济。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创设情境 二、探索规律 (一)活动准备 1、我们秋游前,首先要做好活动方案。设计方案要考 虑到哪些问题呢?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 2、你想采取怎样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如果小组合 作,你想怎样分工? 3、准备工作记录。 3、 (二)经济预算 1、仔细研究表中内容,有哪些数学信息。 2、61名学生活动,请你做好预算。 3、请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设计一份秋游方案。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图形中的规律 教 学 目 标 1、通过摆图形,尝试找出图形中的规律,并用字母表示。 2、通过摆图形,找规律活动,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摆图形,尝试找出图形中的规律,并用字母表示。 教学难点 通过摆图形,找规律活动,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创设情 境 二、探索规 律 三、运用规 律: 1、摆三角形 同学们还记得用小棒摆三角形的问题吗?三 角形还可以这样摆,出示图形。 请同学们看图填表: 分组讨论: 三角形个数 1 2 3 4 … 小棒根数 3 5 7 9 … 三角形个数 小棒根数 1 3=1+2 2 5=1+2+2 … … n ( ) 同学们观察图和表格:寻找所摆三角形个数与 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 教师鼓励学生从图形、数等多种角度寻找关系, 并加以对应,引导学生发现每多摆一个三角形就 增加2根小棒。并将这一关系用算式表示出来。最 后用字母表示出来。 如果(1)摆26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应该 怎么想呢? (2)现在有63根小棒,能摆多少个三角形?应 该怎么想呢? 分组讨论:小组汇报: 2、点阵中的规律 (1)出示点阵,提出问题——研究平方数 这就是他们当时研究过的一组点阵,请大家 用数学的眼光,仔细观察每一个点阵,(一分钟) 请大家闭上眼睛,在心底悄悄的想象一下第五个 点阵的样子?你能画出第五个图形来吗?试一 试。 指名摆,为什么要这样画? 原来你是发现了这组点阵的规律,谁来描述 一下第 6 个点阵的样子?第 7 个呢?你觉得我们 应从哪些方面去研究点阵? 2、探索点阵中的规律 说得很好。看来我们研究点阵中的规律可以 从形状和点数这两方面进行。齐读这一组算式, 你又想说什么?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尝试与猜测:鸡兔同笼 教 学 目 标 1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现实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的运用与解决实 际问题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进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2 、应用假设的数学思想,在解题中数形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3、在解决“鸡兔同笼”的活动中,通过列表举例、画图分析、尝试计算等方法解决 鸡兔的数量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假设法 教学难点 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类似问题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揭示课 题 二、展示情 境,尝试探 究 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道我国古代非常有 名的数学趣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 问雉兔各几何?”这四句话是说: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 面数,有 35 个头;从下面数,有 94 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有谁知道这类题我们把它叫做什么问题吗?(鸡兔同笼)鸡 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三大趣题之一,记载于《孙子算经》一书 中,距今已有 1500 多年。 有没有信心把这节课的内容学好呢? 1.“鸡兔同笼”这四个字什么意思呀?(鸡和兔关在同一个笼子 里) 1 只鸡有( )个头,( )只脚。 1 只兔有( )个头,( )只脚。 2 只鸡 2 只兔共有( )个头,( )只脚。 7 只鸡 3 只兔共有( )个头,( )只脚。 2.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 什么信息?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 8 个头;从下 面数,有 26 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 学生理解:①鸡和兔共8只。 ②鸡和兔共有26条腿。 ③ 鸡有 2 条腿。 ④兔有 4 条腿。 3、猜想验证, 猜猜,笼子中可能会有几只鸡几只兔呢?学生猜测,在猜测时要 抓住哪个条件呢?(鸡和兔一共是 8 只)那是不是抓住了这个条 件就一定能猜对呢?怎样才能确定同学们猜的对不对?(把鸡的 腿和兔的腿加起来看等不等于 26。)和学生一起验证,找出正确 的答案。(只有这一个正确答案吗?)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列举 法。 你们觉得用猜想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怎么样?(生:麻烦, 而且当头和脚的只数越多时,越不容易找出答案。) 那我们还有研究新方法的必要。 4、尝试假设法 为了研究老师把所有的可能按顺序列出来了,我们先看表格 中左起的第一列,8 和 0 是什么意思?(就是有 8 只鸡和 0 只兔, 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鸡,)那笼子里是不是全是鸡呢?(不是) 那就是把里面的兔也看成鸡来计算了,那把一只 4 条腿的兔当成 一只 2 条腿的鸡来算会有什么结果呢?(就会少算两条腿) 假设全是鸡一共就有 16 条腿。实际有 26 条腿,这样笼子里就少 了 10 条腿,为什么会少了 10 条腿呢?(把兔当了鸡在算。一只 兔当成一只鸡算少两条腿,那把几只兔当成了鸡算就会少算 10 条腿呢?即 10 里面有几个 2。就把几兔当成了鸡算,5 个 2,用 五只兔当成了鸡算,这个五就表示应该有 5 只兔) 上面的过程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试着列算式,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去板演。) 算出来后,我们还要检验算的对不对,谁愿意口头检验。 小结:刚才我们假设都是鸡或都是兔,所以把这种方法叫做假设 法。这是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板书:假设法) 5、列方程解 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除了假设法外,还有别的方法吗?(方 程法) 要用列方程的方法就必须找到等量关系式。 通过得到到信息能写出哪些等量关系式呢? (兔的只数+鸡的只数=8;兔的腿+鸡的腿=26 条腿) 三、建构模 型 这里我们需要求兔的只数和鸡的只数,共有两个未知数。那我们 可以设一个未知数为 X,再把另一个表示出来。这道题我们可以 设兔的知数为 X 只,根据兔和鸡共有 8 只。那鸡的只数就可以表 示成:(8-X)只),因为一只鸡有 2 条腿,所以 X 只鸡就共有 2X 条腿。一只兔有 4 只脚,(8-X)只兔就有 4(8-X)只脚。又因 为鸡和兔共有 26 只脚,所以 2X+4(8-X)=26 小结: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用到了哪些 方法?(列表法,假设法和方程法) 1、初步提炼:从“鸡兔同笼”到日本人说的“龟鹤问题”,再 到“人和狗”的民谣,逐步提炼出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特征。 不但我国古代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鸡兔同笼 问题, 日本人对鸡兔同笼问题也有研究,日本人又称它叫“龟 鹤问题”。日本人说的“龟鹤”和我们说的“鸡兔”有联系吗? 假如我们不叫它鸡兔同笼,也不叫龟鹤问题,还可以给它取个其 它的名字吗? 鸭猫问题。猪鹅问题。马鹰问题。…… 抓住了本质的东西!看来这里的鸡不仅仅代表鸡,这里的兔 也不仅仅是指兔!(板书:给鸡兔加上红色“”号 ) 这儿有一首民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一队猎人一队狗,两 队并成一队走。数头一共是十二,数脚一共四十二。你有什么话 想说? 你能算出猎人和狗各有多少吗?用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算 一算。 2、建立模型 看来鸡兔同笼不仅仅可以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换成乌 龟和仙鹤,换成人和狗,仍然是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其 实只是这类问题一个模型! 听说过“模型”这个词吗?在哪儿听说过?给大家介绍一 下,什么叫做飞机模型?虽然不是真飞机,但是得具备飞机的基 本构造的“假飞机”,我们就称它叫飞机模型。就像这些“龟鹤 四、反思小 结 问题”、“人狗问题”虽然外表不是“鸡兔同笼的问题”,但是 他具备了“鸡兔同笼的问题”的基本原理。生活中有类似鸡兔同 笼的问题吗?以前我们就接触过鸡兔同笼问题,今天又进一步研 究了这类问题,可现在老师突然想到一个问题:生活中谁会将鸡 和兔放在一个笼子里?即使放在一个笼子里又有谁会去数他们 的脚呢?直接数头不就行了?生活中有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吗? (学生思考) 3、游戏建模: 有些同学好像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更多的同学还在思考, 接下来咱们先做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大家可以边猜边想。 (出示一个信封)老师这儿有一个信封,谁能猜出信封里放 的是什么吗?这信封里放了 5 元和 2 元的纸币,共 7 张,你能猜 出信封里一共有多少钱吗?你是怎么猜的?信封里一共放了 29 元钱,你们能猜出信封里放了几张 2 元几张 5 元的 ?这个游戏 和我们研究的鸡兔同笼问题有联系吗? 4、应用模型: 刚才我就问大家,生活中有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吗?现在大 家觉得有吗? (有的学生还在思考,还有的则若有所悟地点点 头。) 下面就让我们带上一双“数学的眼睛”到我们身边去看 一看生活。 在乒乓球比赛中有没有类似咱们今天研究的问题呢?先请 大家读一读:12 张乒乓球台上同时有 34 人正进行乒乓球比赛, 正在进行单打和双打比赛的球台各有几张?这和我们今天探索 的问题有联系吗? 只。) 会做吗?试一试。 接下来我们再到公园去玩玩:师生共 42 人去龙泉湖划船, 共租了 10 条船,恰好坐满,每条大船坐 6 人,每条小船坐 4 人, 问大船和小船各租了几条?这还是鸡兔同笼问题吗? 有一个问题我们一直都在思考,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生活中有 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吗?只要你有一双数学的眼睛和一个数学 的头脑,你就会在生活中找到和我们书上知识的生活原形。我们 的数学学习就应该是这样的——在不断的思考中逐渐深入。思考 让数学变得更美丽、思考让你变得更有智慧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谁先走 教 学 目 标 1.运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方式,能自主地设计一些活动方案。 2.能对实际生活中的事件与现象,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设计。 教学重点 运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方式,能自主地设计一些活动方案 教学难点 运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方式,能自主地设计一些活动方案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复习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式。 二、提出设计方案的具体要求。 小组讨论。各小组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出各种与众与 不同的方案。 开展交流,请各组汇报设计的方案并说一说设计时的想 法。说一说他们的想法。汇报后,把每一种方案的设计均用 分数的形式表示出来,并引导学生观察各种不同方案中的共 同点,从中发现设计的基本特点。 三、做一做 学生独立设计正方体,并表述清楚,怎样能使 3 朝上的 可能性为 1/2。 四、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 五、实践活动 开放题,每个学生都可以从自己的经验中进行合理的设 计。设计的种类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一是打折的销售设计。 二是摸奖销售设计。摸奖销售也可以分为两种,三是打折与 摸奖混合的销售设计。即商品先打折一部分(在 10%以内), 剩余部分的让利进行摸奖。对设计的结果尽可能开展交流, 以拓展学生的设计思路。 教学内容 摸球游戏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实验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用分数表示简单 事件的可能性。 3、让学生经历亲身体验的过程,在观察、思考、讨论、交流中探索新知。 4、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教学重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 教学难点 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1、 在交流 中 复 习 旧 知 2.在分析 中 理 解 数 的 表 示 方 法(一)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可能性的大小,请看下面一道题。 盒子装有 3 个红球和一个白球,它们除颜色外完全相同, 小青从盒中任意摸出一球。 ⑴你认为小青摸出的球可能是什么颜色? ⑵哪一种颜色的球摸出的可能性大,为什么?与同学进行 交流。 那么为什么说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呢? 那么,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刚才大家说得很好,现在盒子里只有 2 只红球,那么,能 否摸到白球呢? 也就是说这个盒子中不可能性摸到白球,那么可以用一个 3、在分 析 中 理 解 数 的 表 示 方法(二) 什么数来表示呢? 当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我们常常用 0 来表示。那么,在这 个盒子里摸出红球的情况呢? 当摸出的答案是唯一时,我们把它称为摸出的可能性是 1。 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为“0”。 …… 刚才同学们举了生活中大量的例子说明有些事件一定会 发生,有些不可能发生,也知道用数字来表示这些可能性的情 况。下面我们继续来看。 (出示一个只有 1 个红球与 1 个白球的盒子) 那么,从这只盒子中,摸到红球队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教师板书:摸出的可能性 红球 白球) 如果用数表示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可以怎样表示? 为什么用 1/2 表示呢? 说得很好。那么,如果现在在盒子里再放入一个黄球,那 么,摸出红球的可能性怎么表示呢? 噢,盒子里有三只球,所以摸出可能性是 1/3,那么,现 在把盒子内的球换一换,成为 2 只红球,1 只白球。现在摸出 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这两个同学谁说得对呢?有什么办法来说明呢?请大家 合作讨论一下。(分组讨论。)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这个小组的同学真会想办法,请同学按他们提出的方案, 把每只球标上字母。 请同学看一看,虽然这个盒子里只有两种颜色的球,但给 这些球标上字母就会发现,摸球的所有可能性是 3 种,而红球 有 2 只,因此,摸出红球的可能性是 2/3。 如果现在盒子里放 3 只红球,2 只白球,那么摸出红球的 4、课堂 练习: 5、归纳小 结 可能性是多少呢? 87 页 1 题、2 题。 用数据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式。 教学反思 总 复 习 复习内容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可能性。 复习目标: 数与代数 1、进一步掌握倍数与因数的相关知识,能正确判断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 2、能根据 2,5 和 3 的倍数的特征,正确判断 2,5 和 3 的倍数。 3、经历整理与复习本册所学知识的过程,学习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 4、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良好的情感态度。 空间与图形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一 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估计一些简单不 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 3、体验与同学交流和成功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 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统计与可能性 1、进一步加深对可能性问题的认识,能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能按指定可能性大小的条件,设计相关的方案。 3、能读懂一些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统计图表,能从图表中获取有关信息;能结合实际 问题情景,学会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和分析能力。 4、体会可能性的大小问题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5、认识和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体会策略的多样性; 体会和学习“枚举”、“假设”等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 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形成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 数与代数……………………3 课时 空间与图形…………………2 课时 统计与可能性………………1 课时 综合练习……………………6 课时 第一课时 因数与倍数 复习目标 1、在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 2、3、5 倍数的特征,以及公因数、公倍数、最 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能够准确判断 2、3、5 的倍数和公倍数,能够利用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的目的。 3、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巩固和加强,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力。 复习过程 一、复习引人 1、再现所学知识 (1)提出问题:本学期你学到了那些数学知识?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引导学生将本册教材所涉 及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 2、点明课题,板书课题。 二、指导复习 1、倍数和因数 (1)(出示集合圈)根据所示集合圈,你能说出我们要填哪些内容 吗? 分别写出 30 以内 2 和 3 的倍数,中间的交集部分应写哪些数? 同学们还记得 2 和 3 的倍数的特征吗?5 的倍数的特征呢? 任何自然数都有因数 1,1 是所有自然数的最小公因数。 (2)在 2、3、0.81、-3、102、0.35、-9、85 中,( )是 自然数,( )是整数,( )是奇数,( )是偶 数,( )是质数,( )是合数。 自然数按是否有因数 2 分为奇数和偶数。 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可分为 1、质数、合数和 0。 (3)下面哪些数有因数 2?那些数有因数 5?那些数是 3 的倍数?说 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58、789、87、121、65、72、90、195、72、95、150 2、复习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 (1)在 60=12×5 中,12 和 5 是 60 的( )。 A、倍数 B、因数 C、质数 D、偶数 (2)只有 1 和本身两个因数的数是( )。 A、合数 B、奇数 C、质数 D、公因数 (3)100 以内除了质数外,共有( )个合数。 A、74 B、75 C、50 D、无数 (4)因为 a =2×3×5; b=2×2×2×3;所以 a 和 b 的最大公 因数是( ),a 和 b 的最小公倍数是( )。 (5)50 以内 6 的倍数有( );8 的倍数有( );6 和 8 的公倍数有( ),其中最小的是( )。 (6)1082 至少加上( ),才是 3 的倍数;至少减去( ),才 是 5 的倍数。 (7)三个连续的奇数和是 51,这三个奇数分别是( )、( )、 ( )。 (8)在□中填上同一个数,使 783□是 2 的倍数,使 60□3 是 3 的 倍数,使 149□是 5 的倍数。□的数是( )。 (9)还可以利用哪些方法直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可以利用短 除法得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同时也可以得到两个数的最大公因 数. 3、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题目)两根木条分别长 18 厘米、12 厘米。现在要将它们 截成长度相等的小段,且无剩余,每段最长是多少厘米? (要将每根木条截成长度相等的木条且无剩余,每段长度就应 是 12 和 18 的公因数。“最长”应是 12 和 18 的最大公因数。利用 短除法可得(12、18)=2×3=6(厘米)。当然,这一题的内容超过 教材的要求,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结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第二课时 分数 复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中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掌握比较 分数大小的方法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熟练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用 这部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和加强,提高学生计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复习过程 我们学习了有关分数的许多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整理、复习本学 期有关分数的内容。 (一)分数的意义 1、说一说 我们已经认识了分数,谁能说出几个分数? (写在黑板上,并说出每个分数代表的意义。强调“平均分”。) 2、写一写 同学们说的很好,看来大家对分数的意义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请 你观察下列图形,你能用分数写出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吗?并把它化成小数。 ( ) ( ) ( ) ( ) ( ) ( ) 3、把小数化成分数,把分数化成小数。 2 3 20 4 7 1 8 3 4 25 5.625 0.27 0.3 2.4 4、复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除数不为 0) a÷b=a/b 5、复习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 真分数<1 假分数≥1 带分数>1 6、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谁能说说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举例说明它的用途? (1)把下列分数约分后,能化成带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 3 6 28 7 21 9 24 18 14 8 45 12 (2)通分。 5 6 和 7 9 5 14 和 13 42 5 8 、4 9 和 7 12 3 4 、 7 20 和 8 25 (3)比较下面分数的大小 5 9 和 2 3 7 8 和 13 16 1 3 、4 9 和 8 11 20 21 和 14 15 (二)分析问题 1、星期日小强和爸爸爬香山,进公园后,用 20 分钟走了全程的, 接着又用 25 分钟走了全程的一半,最后 5 分钟登上了山顶。 (1)小强前 45 分时间共走了全程的几分之几? (2)最后 5 分钟到达山顶的路程是全程的几分之几? (出现了多余信息,为了较清晰地分析题目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可以让学生在解答时画出线路图。) 2、要举行元旦联欢会。全年级共有 300 人。老师让其中 1/5 的学生 打扫教室,2/5 的学生布置会场,1/6 的学生外出买奖品。 (1)年级共有几分之几的同学有自己的任务? (2)还剩下几分之几的同学没有自己的任务? (3)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00 人是个多余的信息。着重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三)全课小结:通过本结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分数加减法及解决问题 复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会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4、能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 一、引入课题 简要说明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复习目的和复习要求。 板书课题: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二、指导复习 1、复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 13 + 8 13 5 8 + 7 8 2 3 + 1 6 3 10 ﹣1 5 通过交流,引导小结如下: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通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 方法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复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出示如下练习题 1 9 +3 6 ﹣1 3 5 6 ﹣1 3 +2 3 7 8 +1 4 ﹣1 3 通过交流,引导小结如下: 要弄清运算顺序后再算;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在 计算中要注意应运,提高计算技巧,做到正确、合理、灵活、迅速; 算完后要认真检查。 3、解决问题 (1)、一条彩带剪下两段,第一段占总长的 5 12 ,第二段占总长的1 4 , 剪下的两段占总长的几分之几? (2)、一批水果,香蕉占总重量的1 8 ,苹果占总重量的 1 4 ,西瓜 占总重量的 2 5 。 ⑴苹果和西瓜共占这批水果的几分之几? ⑵这三种水果共占总重量的几分之几? ⑶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尝试解决。 (3)、一节课的时间是2 3 小时,有一节科学课老师讲解用了1 5 小时, 小组讨论用了 3 10 小时,其余时间学生做实验,学生做实验用了多长 时间? 三、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 96 页“总复习”中的第 10----15 题。 四、全课小结: 你有哪些收获? 第四课时 图形与面积 复习目标 1.引导学生主动的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的收获,逐 步养成整理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2.培养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合理评价的能力。 3.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及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能计算不规则图形 面积,会画给定图形的高。 复习过程: (一)活动一:回顾所学的内容 课前布置学生回忆本学期学的“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内容,把学到 的知识写在一张纸上,要求学生尽量详细的概括所学知识。鼓励用 文字、画图、表格等形式表示 1.让学生根据整理的内容汇报: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空间 与图形”方面的知识? 知识内容主要有: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底和高;平行四边 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组合图形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 等。 2.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整理。 ①尽量纪录的详细(包括文字、举例等),避免漏掉内容。 ②有意识的按照类别进行板书。 3.展示学生比较好的整理方法。 ①学生交流自己是如何整理知识的。 ②学生作出最初的评价。 (二)活动二:开展知识的整理 1.小组内交流课前的整理情况。 2.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再次比较全面地整理。 ①注意选择比较好的整理方式。如,文字、表格或画图等方法。 ②重新仔细地阅读教材,防止有遗漏。 ③简单地交流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学习中的重点、难点。 3.评价小组的整理情况。 ①你认为他们整理的优点在哪里?说说你的想法。 ②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该怎么进行整理,说说你的看法。 (三)活动三:知识的应用和拓展 1.请你结合整理的网络图,给每个知识点举个例子。 2.结合网络图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它是怎样总结出来的? 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又是什么?在它们的公式中为什么 都有“÷2”? 3、复习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A、先回答问题,再计算图形的面积。(单位:dm) 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 )的面积+( ) 的面积 这个阴影部分图形的面积= ( )的面积-( )的面积 B、算出下列组合图形的面积。 (3)、算出下面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cm) 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主要采用“分割” 和“添补”的方法。 复习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方法。 (四)全课小结: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统计与可能性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可能性问题的认识,能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 小。 2、能按指定可能性大小的条件,设计相关的方案。 3、能读懂一些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统计图表,能从图表中获取有关信息;能结合实际 问题情境,学会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复习过程: 一、引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复习《统计与可能性》(板书课题)。谁能说一说这部分的内 容? 板书课题:统计与可能性 二、指导复习 梳理知识 先回忆一下,这学期我们学过有关统计方面的哪些知识? 全班交流,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可能性的大小 按指定的可能性大小设计方案 三、综合练习 1、填空题 (1)、一只公鸡生蛋的可能性是( )。 (2)、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的可能性是( )。 (3)、从只有一个红球和一个黄球的盒子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出黄球的可能性 是( ),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是( )。 (4)、小华从分别标有“A、B、C、D”的四张卡片中任意抽一张,抽到标有“B” 的可能性是( )。 (5)、在盒子里有 3 个白球和 5 个黄球,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 ( ),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 )。 (6)、人能够长生不老的可能性是( )。 (7)、一粒有 1~6 个数字的骰子,随便怎么投掷,出现数字“7”的可能性为( )。 2、选择题 (1)、有 10 张扑克牌,2 张梅花,3 张方块,4 张红桃,1 张黑桃,从中任意抽 取 1 张,抽到方块的可能性是( )。 A. 1 10 B. 3 7 C. 1 2 D. 3 10 (2)、小明有一件红毛衣和一件蓝毛衣,黑、白、灰色 3 条裤子,现在他要任意 拿出一件毛衣和一条裤子配成一套,正好是蓝毛衣和白裤子的可能性是( )。 A. 1 2 B. 1 3 C. 1 5 D. 1 6 (3)、王老师要给小强家打电话,可是忘记了其中一个数,只记得是 6234※18, 随意拨打,恰好拨通的可能性是( )。 A. 1 10 B. 5 7 C. 1 9 D. 1 6 3、填表题 五(3)班同学的身高情况如下表。 如果从五(3)班任选一名同学,这名同学身高在 130~150cm 的可能性是多少? 4、学校在举行乒乓球比赛决赛前,公布了参加决赛的王强、李华两名同学的资 料。 (1)你认为本次决赛,谁获胜的可能性大一些?说说你的理由。 (2)如果学校推选一名选手参加县乒乓球比赛,你认为推选谁比较合适? 5、在 CBA 篮球联赛中,下表是三位运动员在某次篮球比赛中的统计数据。 1)谁平均每分时间得分最高? 2)谁的表现好?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比赛中,应该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并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3)在《数学与交通》中,我们还学到了运行图,请同学们看屏幕。幻灯片出 示:97 页 17 题 ,①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5 路公共汽车的行驶情况。 ②出发几分钟后,5 路车到达最高速度? ③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6、在口袋里有 6 个黄球和 3 个白球,它们除颜色外完全相同,从中摸出 1 个球。 ①摸出哪个球的可能性大些? ②摸出黄球的可能性是( ),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是( )。 7、下列卡片背面完全相同,将卡片全部数字朝下放在桌上,任意抽取一张卡片。 5 6 7 8 9 10 11 12 1)卡片上的数是两位数的可能性是多少? 2)卡片上的数在 7-10 之间的可能性是多少? 组织小组交流。 8、5 个男同学、4 个女同学参加一个迎新年的摸奖活动从袋中各摸出一张卡片, 其中只有一张卡片中奖,男同学中奖的可能性是( )。 9、袋子里放两种颜色的球,要使袋子中摸出一种颜色球的可能性为( ),袋 子里可以放( )个球,两种球各放( )个。 10、桌上有 9 张扑克牌,其中“红桃”有 4 张,“方块”有 2 张,“黑桃”有 3 张,牌面朝下放在桌上。如果从桌上随意翻出一张牌: (1)翻出“红桃”的可能性是( ) (2)翻出“方块”的可能性是( ) (3)翻出“黑桃”的可能性是( ) 四、总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统计与可能性”方面的知识,在生活中,有很多 地方都会用到这些知识,我们要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灵活解决问题 的能力。 五年级课堂导学案 年 级 五 学科 数学 课型 新授 授课 教师 学习内容 谁打电话的时间长(二) 学习目标 通过练习,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 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 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 学 过 程 一、温故互查: 独立完成课本 9 页的“练一练”的 5、6 题。 第 6 题:学生经常会犯的错误,在学生判断出竖式的对错后, 要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学生在练习中出错。 二、合作交流: 四人小组订正答案,并改正出错的地方。 三、汇报点评: 各小组组长汇报练习情况,学生出错较多的地方,教师要作 重点讲解。 四、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 9 页第 7 题 五、拓展延伸: 完成课本 9 页第 8 题 板书设计 谁打电话的时间长 2.7÷7.5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 10 倍后, 被除数比除数小,商的整数部分需要补 0, 导学反思 五年级课堂导学案 年 级 四 学科 数学 课型 新授 授课 教师 学习内容 人民币兑换 学习目标 1、通过人民币和外币的兑换,体会求积、商近似值的必要性,感 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感受按照要求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学习重点 能感受按照要求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学习难点 能感受按照要求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 学 过 程 温故互查: 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并验算: 12.6÷0.28= 8.84÷1.7= 做完后同桌交流答案,并说一说:在小数除法计算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 自学感悟: 教师呈现中国银行 2005 年 9 月公布的关于外币和人民币之间 的比率。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了解外币和人民币之间的比率。 合作探究、汇报点评: 1、学生独立进行解答。 2、组织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8.09×6.7=54.203(元) 教师引导学生明白,由于货币的最小单位一般是“分”,以“元” 为单位时第三位小数没有意义,所以一般需要保留两位小数,因 此学生将体会到求积、商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600÷8.09≈74.17(美元) 巩固练习: 完成 67 页“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得数,然后 根据得数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值。 拓展延伸: 练一练。 第 2 题:这是人民币和泰国铢的兑换,要注意的是:5000÷ 19.67 所得到的近似值还需要去乘 100。 第 3 题:这是欧元换人民币,5000×10.07=5.350(元)不需要近似 值。 板书设计 人民币兑换 8.09×6.7 600÷8.09≈74.17(美元) =54.203 答语:略。 ≈54.20(元) 答语:略。 导学反思 五年级课堂导学案 年 级 四 学科 数学 课型 新授 授课 教师 学习内容 除得尽吗 学习目标 1、通过计算蜘蛛和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 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学习重点 1、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学习难点 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 学 过 程 自学感悟: 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上黑板报中有关小动物的一些资料的 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资料独立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 1、蜘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2、蜗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3、谁的爬行速度快? 合作探究: 1、学生试算。 教师放手让学生计算 73÷3 和 9.4÷11 的商,学生算一算时间 后,可能就不住下除了。 2、引导学生发现商与余数的关系。 3、介绍循环小数的写法时。 导 学 过 程 如果一个数字重复出现,就在这个数字上面点一个点,如果 几个数字重复出现,就在首尾两个数字上面各点一个点。 4、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巩固练习: 课本第 70 页的“练一练”。 第 1 题,辨认哪些是循环小数。 拓展延伸: 第 3 题,这道题的得数是循环小数,题中要求保留两位小数, 除到第 3 位,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进行取近似值,即 1.67 千米。 板书设计 除得尽吗 ---- 循环小数 73÷3=24.333… 9.4÷11=0.85454… 导学反思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