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2-06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古诗三首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读“芙、蓉”等 7 个字,会写“芙、蓉、洛”等 8 个字,理解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4.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教学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教学 难点 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读“芙、蓉、洛”3 个字,会写“芙、蓉、洛、壶”4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抓住“冰心”“玉壶”等词语理解诗句。 4.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 钟 一、解题导入,介绍作者 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 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 字凝练的古诗中。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 预设:《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送孟浩然 之广陵》等。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芙蓉楼送辛渐》。 新课 教学 ( ) 分钟 2. 揭题: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 诗《芙蓉楼送辛渐》。板书课题,齐读。 (板书:芙蓉楼送辛渐) 3.解题: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 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 别好友辛渐。 4.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 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称王昌龄为“七 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 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 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5.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 (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 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读准确,读流利。 【生字田字格课件】芙 蓉 洛 壶 (1)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蓉”,边音“洛”。 (2)指导书写 “芙 蓉 壶”都是上窄下宽的字,“洛”左窄右宽。 “壶”注意有三部分组成:士、冖、业。 2.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 3.多种形式朗读。 三、自主交流,理解诗意 1.自主理解字义: 寒雨:寒冷的雨。连江:满江。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 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平明:清晨。客:指辛渐。楚山: 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孤: 独自,孤单一人。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一片冰心 出示课件,一是提示 学生要用以前学过的方 法来学习古诗,学生做到 心中有数,按部就班地进 行学习;二是提供自学提 纲,放手让学生去学习, 既目标明确,有章可循, 又不拘形式,方法灵活,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学生在理解词语的 基础上说诗意,考查学生 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和 口语表达能力。 在玉壶:冰在玉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2.交流诗句之意:昨夜,秋雨绵绵洒满吴地江天。清晨送走 友人只留下孤独的楚山。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 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 四、品读诗文,赏析感悟 1.品读前两句诗 (1)请大家默读前两句,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 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 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 (2)“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 (“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 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表 达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板书:凄冷、孤寂 感) (3)前两句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 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 首描绘的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出 示第一首诗) 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 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这种情感凝聚 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句。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谪岭南,在 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 为龙标县蔚,龙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他 一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 2.品读后两句诗 (1)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诗人还在写自己的 离愁别恨吗?诗人笔锋一转,从凄冷孤寂中振作起来,表明自己 的信念。) (2)抓字眼:诗人没有再过多地抒发离愁别绪,而是借辛渐向 远在洛阳的亲友表明自己的信念。那么,诗人是想表明自己的什 么呢?(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即高洁清廉。) 哪些字词告诉了你诗人的信念? 对重点句子的深化 理解,就是对“品意境, 悟感情”环节的落实,能 够使我们对诗人有更多 的了解,对诗歌有更深的 思考。 冰心:从字面可以解释为什么?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 玉壶: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 瑕) 3.归纳主题:《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的表白, 不仅烘托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和坚强的性格,表明诗人永葆高洁清廉品质的崇高气节。(板书: 高洁清廉) 4.表达手法: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 穷。 5.指导背诵。 学习古诗,从字词入手, 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作 者要表达的情感,弄清诗 歌表达的主题。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伸 ( ) 分钟 五、拓展总结 1.人生自古重离别,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预设:《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总结:古诗中送别诗很多,表达离别的不舍,同时体现了 诗人深厚的友情。珍惜友谊,所以才伤离别。但是“天下没有不 散的宴席”。有谁知道短暂的离别不是下一次重逢的开始呢?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选一选。 1. “平明送客楚山孤”中“平明”的意思是:( ) A.明天 B.清晨 2.“一片冰心在玉壶”中“冰心”的意思是:( ) A.纯洁的心 B. 冰做的心 一、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 【唐】 , 。 , 。 三、《芙蓉楼送辛渐》 是一首送别诗,作者与友人送别的时间是(),地点是(),友人将要去的地 方是()。诗中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表明了诗人()品格。 【答案】 一、1.B. 2.A 一、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三、清晨,楚山,江宁,比喻,光明磊落,表里澄澈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读本课“单、遁、砚”等 4 个字,会写“雁、砚”等 4 个字,理解字词。 2.读懂《塞下曲》和《墨梅》,体会感情,感受人物精神。 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复习导入 1. 指名背诵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2.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它 是一首送别诗,今天,继续用学习上节课古诗的方法来学习 《塞下曲》和《墨梅》(板书:塞下曲 墨梅) 让学生按照上节课学 习的方法学习古诗,培养 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 逐步掌握学习方法,提高 语文素养。 新课 教学 ( )分 钟 二、出示目标 《塞下曲》《墨梅》自学提示: 1. 解释题目,了解作者。 2. 带感情朗读这两首古诗。 3.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 4.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5.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单 雁 砚 乾 坤 (1)注意读准前鼻音“单 雁 砚 乾 坤” 其中多音字“单”,读“chán”,还有一个读音“dān”,组 词“单一”。 (2)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雁 乾”的书写。 “雁”半包围结构,里面的笔画较多,注意写扁一些,四个 横间距均匀,但长短不一。最后的横最长,中间的两横较短 一些。 “乾”左右结构,注意右边不是“气”。 第一部分:《塞下曲》 (一)合作学习 1.诗题“塞下曲”:“塞”为边界的意思。《塞下曲》是边 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 战斗生活。 2.介绍作者:卢纶:曾经参过军,他写的描写军队生活的诗, 内容充实,富有生气。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六首,这里选 的是第三首。 3.理解重点词语,想想“单于”“轻骑”“欲将”“满弓刀” 结合注释理解。 4.说一说诗句的大意: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 悄悄地窜逃。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 刀。(板书:边塞生活 大雪纷飞) (二)质疑探究 品读,深化理解 1.根据有关资料想象一下单于是怎样被包围的,自由说。 预设:单于被重重包围着,白天无法脱身。 2.想一想大雁为什么会受惊,高高飞起?想象一下当时的情 景是怎样的,练习说。 (趁着黑夜,单于想带领手下悄悄逃跑,惊醒了正在睡觉的 大雁。) 3.想象一下将军是怎样知道单于逃跑的?指名说。 (从被惊醒高高飞起的大雁,知道单于要逃跑。) 4.发现单于逃走后将军会怎样想,怎样说? 这个环节,培养学生 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 问,交流探究对诗句的理 解,可以培养学生质疑能 力、释疑能力。 预设:将军发现单于要逃跑,回想:我必须把单于拿回,想 跑,没门!会对手下说:“快随本将捉拿单于那厮!” 5.这时,下起了大雪,狡猾的单于逃走之后,将军是否带领 士兵捉住了他?(捉住)捉单于的时候会遇到什么情况?(雪 大路滑,看不清方向)将军又是怎样在雪中运用智慧英勇搏 杀,擒住单于的呢?(根据马蹄印,根据马蹄声)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说一说。 (同桌互相说-指名说) (板书:充满智慧 英勇搏杀) 第二部分 《墨梅》 (一)合作学习 1. 解题:《墨梅》是一首题画诗,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 2. 了解作者:王冕,元代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王冕, 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 3.理解重点词语:吾家:我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 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 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池头:池边。头 :边上。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 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 的。 痕:痕迹。 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 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天地间。 4.说说诗句的大意: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 墨汁点染而成。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 天地之间。 (板书:梅树 颜色好 清香迷人) (二)品读感悟 通过理解词句,从而 理解诗句的意思,循序渐 进,水到渠成。 1. 出示: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2.品读: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 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 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 池水尽黑”的典故。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 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 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 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 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板书:高洁 有内涵) 课堂小结及 拓展延伸 ( )分 钟 三、总结拓展 1.同学们,诗人卢纶笔下的《塞下曲》可并不只是这一首, 而是共六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三首。在剩下的五首古诗 中,第二首“林暗草惊风”也十分有名。另外,像著名的大 诗人李白、王昌龄,也都创作过《塞下曲》。那么,课下就 让我们互相帮助,搜集这些古诗,把它摘抄在采集本里。 2.升华读:同学们,看着这幅墨梅图,你有什么心里话想 对墨梅、对王冕说吗? 指生说,该生接着读出自己的情感。 预设:王冕,你真了不起,梅花画得真得很神似! 预设:这些梅花栩栩如生,真是太美了!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千般喜欢、万般敬佩化成一首诗, 表达出对墨梅对王冕的由衷赞美吧! 总结全文,感受诗歌 表达的思想感情,升华主 题;升华读加深对古诗的 审美欣赏。 板书 内容 芙蓉楼送辛渐 凄冷、孤寂感 高洁清廉 塞下曲 边塞生活 大雪纷飞 充满智慧 英勇搏杀 墨梅 梅树 颜色好 清香迷人 高洁 有内涵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加偏旁后再组词。 ( ) ( ) ( ) ( ) 夫{ ( ) 各{ ( )见{ ( )申{ ( ) 二、关于《墨梅》一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冕。B.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 C.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D.这首诗是七言律诗。 三、用自己的话写出诗句的意思,再想想这些诗句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 1.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答案】 一、扶(扶着) 洛(洛阳) 砚(砚台) 坤(乾坤) 芙(芙蓉) 落(落叶) 现(现在) 伸(伸手) 二、B 三、1.骑马追赶敌人的骑兵,一路上大雪都把将士的刀和弓箭都覆盖了。 这些诗句表现了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2.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是多么的好,只要让梅花的香气弥漫在天地间。 这些诗句表现了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 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选编了《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和《墨梅》三首诗歌。从内容上看,都是表达 一定的精神品质的。 成功之处: 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第一节课教学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基本教学步骤是导入后,出示 自学提纲,让学生释题、了解作者,熟读古诗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说说诗句的大意。 接下来,学生合作学习,按照提示逐步完成练习,教师检查指导。最后的环节是质疑探究,抓住重点 句子,深入理解,从中读懂诗句蕴含的感情,进而深刻理解全诗。 第二课时,按照同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第二首和第三首诗。学生在掌握了学习方法后再来学习新 课,没遇到什么障碍,可谓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不足之处: 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还有很多的不足,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和教师之 间缺乏沟通。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 原因。第二是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 认真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只要多学习、多钻研,我想我们会上出更多高效的课。总而言 之,一节有效,精彩纷呈的课,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要关注学 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