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月迹》教案 (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月迹》教案 (1)

认识“袅、嫦”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悄、累”。‎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月亮的图片)同学们,看到这张图片,你们觉得这最有可能是什么时候的月亮呢?(十五)为什么?(因为月亮是圆的。)说起十五的月亮,我们总会想起一个节日,那就是(中秋节)。今天,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回到童年里那个中秋节的晚上,去感受作者那颗纯洁的童心,去追寻月亮的足迹,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小时候在中秋的夜晚,和弟弟妹妹寻找月亮的事。)‎ ‎2.默读课文,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①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②我们都跑了出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③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个什么东西。④妙极了,它真没有走掉,‎ 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找到了。⑤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边跑,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⑥我们都看向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⑦我们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 ‎3.整理: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竹窗帘儿里,穿衣镜上,院子里,头顶,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水里,弟弟妹妹的眼睛里,天上。)孩子们寻月的足迹是(屋里—院子—河边)。‎ 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品读感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表现了作者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说说你的感受。‎ ‎2.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成果,准备在全班分享。‎ ‎3.全班交流,教师加以引导。‎ ‎(1)“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预设:‎ ‎①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月亮升起的过程,让我感受到月亮的调皮、可爱。‎ ‎②作者写出了月亮升起时形状的变化,白道儿—半圆—满盈,仿佛让我们亲眼看到了月亮升起的过程,我觉得特别有趣。‎ 相机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想象一下月亮从竹帘格儿里慢慢升起的画面。‎ 教师追问:联系上下文,你觉得作者这时候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 教师点拨:这段话是对月亮的动态描写,写出了月亮调皮、可爱的特点。‎ 指导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感受作者生动、细腻的描写。‎ ‎(2)“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预设:‎ ‎①作者把月亮的光与灯光进行对比,让我感受到了月光的明亮。‎ ‎②从这句话中的“玉玉的”“银银的”能感受到月光的宁静、柔和。‎ 教师点拨:这句话是对月亮的静态描写,写出了月亮明亮、柔美、幽静的特点。‎ ‎(3)“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月里了,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预设:读了这两句话,我觉得作者的想象特别奇妙,对感受的形容很有意思。作者巧妙地将视觉形象变成了视觉、触觉意象,将遥不可及的月形月影变得可见可触,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教师可让学生朗读句子,并想象画面,体会作者想象的新奇、有趣。‎ ‎4.教师小结:通过分享文中写得有趣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句子,同学们能够感受到作者生动的描写、奇妙的想象,更能从中体会到作者的心情。‎ ‎5.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感受句子的有趣,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同桌交流。‎ 四、拓展延伸。‎ 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美好的事物是属于每个人的。除了月亮和天空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还有没有其他东西也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为什么?‎ ‎(①太阳,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沐浴着阳光,万物也需要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无法生存。②水,因为水是生命之源。③空气,因为我们每天都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五、课堂小结。‎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 六、布置作业。‎ 假如那年中秋节,你就在这一群孩子中,你们一起盼月、看月,到院中、河边寻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试着写一写吧。‎ 月  迹 盼月看月院中寻月河边寻月月亮是每个人的 ‎1.引导学生通过寻找“月迹”,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品读环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修辞手法来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2.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作者童年时的天真无邪,学会发现身边美好的事物。‎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