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我的“长生果”》教案 (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我的“长生果”》教案 (4)

‎27* 我的“长生果”‎ 导学案设计 课题 我的“长生果”‎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喻、瘾”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差、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3.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课前准备 ‎1.教学辅助PPT课件。(教师)‎ ‎2.搜集作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主要作品。(师生)‎ ‎3.读通课文,自学生字,借助字典、词典查找课文中所涉及的成语的意思,并写在积累本上。(学生)‎ ‎4.查找或阅读课文中所提到的书的信息,尽量做到了解。(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回顾导入,质疑激趣(用时:5分钟)‎ ‎1.板书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后师质疑:什么是“长生果”?你们见过“长生果”吗?作者所说的“长生果”指的是什么?课文题目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引导学生交流作者资料。‎ ‎3.引导学生读一读本课的“阅读提示”,并明确其中提出的问题。‎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 ‎(1)齐读课文题目。‎ ‎(2)全班交流:‎ ‎①什么是“长生果”?(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果子。)‎ ‎②提到“长生果”会想到什么?‎ ‎③作者所说的“长生果”指的是什么?(书籍。)‎ ‎④课文题目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 ‎2.交流作者资料。‎ ‎3.自主阅读“阅读提示”,边读边用笔画出其中的问题。‎ ‎1.在理解课文题目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去探求答案,找到修辞方法,体味成功的喜悦与题目的妙处。‎ ‎2.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阅读提示”自主学文,可以引导学生到“阅读提示”中去找问题,结合问题读文赏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2分钟)‎ ‎1.PPT出示“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2.检测预习效果,强化字词学习。‎ ‎1.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试着找一找问题的答案。‎ ‎2.(1)同桌互读课文,读准下列字的读音:喻 瘾 籍 饥 偿 甸 馈 磁 委 酵 皎 鉴  沥 ‎(2)读准多音字“差、奔 ‎1.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师生共同检查学生的读音是否准确,如不准,要及时纠正。‎ ‎2.教师要结合“‎ ‎3.组织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的读音,并掌握其他读音。‎ ‎(3)汇报自己学到的新词,尝试结合语境说出它们的意思。‎ ‎3.尝试回答“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概括出“我”童年读了哪些书。‎ 三、仔细读文,深入理解(用时:18分钟)‎ ‎1.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合作研读课文:‎ ‎(1)作者把“书”比作“长生果”,有什么含义?说明了什么?‎ ‎(2)作者从童年读书、作文的几件事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谈感悟。‎ ‎1.快速浏览课文,带着问题边读边画。‎ ‎(1)交流汇报: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传承和延续的生命源泉。说明了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2)自主合作探究问题:先找到作者列举读书、作文的几件事的段落,读读作者悟出的读书、作文道理的句子,进行归纳和概括。‎ ‎2.集体评议,以自己的习作经验,谈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 这小小的光荣,使我悟得一点道理: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儿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1.本文是略读课文,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问题,教师要作为重点引导学生梳理,尤其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谈理解,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发表见解。‎ ‎2.教师在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合作研读课文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好学习文本和掌握阅读方法的关系,即在层层深入阅读文本、品词赏句、悟情悟理的过程中,渗透阅读方法。‎ 四、自主赏读,总结延伸(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发话题:‎ ‎(1)怎样理解莎士比亚的话?‎ ‎(2)在作者的经历中,读书和作文有哪些关系?‎ ‎(3)学了本课,你想给自己找一种“长生果”吗?那应该是什么?‎ ‎3.布置课外拓展阅读作业。‎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1)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小组、男女生、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研讨老师引发的话题。‎ ‎(1)组内交流,充分发表意见。‎ ‎(2)全班交流,集体评价。‎ ‎3.阅读课文中提到的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如《七色花》《刘胡兰小传》等。‎ ‎1.在阅读中积累莎士比亚的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引导学生理解其含义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平时的积累与运用。‎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老师引起的话题,教师只要适时点拨就可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