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4-06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青岛版(五四学制) (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材分析】本课时是继学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后展开教学的。反过来,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能帮助学生深化对体积概念的理解和对体积计量单位的理解。同时,又为以后学习“容积”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数学活动,经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2.在探究中培养概括和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3.在变化中学习数学,体会知识之间的微妙联系,培养思辨意识。【教学重点】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具准备】课件,1立方厘米小正方块【学具准备】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若干块【教学过程】一、回顾体积的意义,为新知做铺垫。1.出示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图,它的体积是多少?2.出示6立方厘米的组合图形,这个图形的体积是多少?3.把它变成长方体,怎么变?【设计意图】通过一组图形的变化,既对体积意义进行回顾,又使学生从变中发现不变的本质,建立初步的“等积变换”的意象。二、长方体体积的探究(一)以体积意义为基础,感悟公式原理1.出示24立方厘米长方体图,它的体积是多少?自己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一摆。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你是怎样搭的,又是怎样数的。预设一:摆一个数一个,总共用了24个小正方体,所以是24立方厘米; 预设二:先摆一层8个,再摆3层;预设三:对预设二中的“每层摆8个”进行补充。2.学生按照摆法试列算式:4×2×3=24立方厘米。3.引导学生总结体积数是由每行的个数×行数×层数得到的。4.心中想一个长方体,并用语言描述出它的样子,求出体积。【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每行的个数×行数×层数”计算出长方体体积,此时的计算并不是运用公式,而是基于对体积意义的理解,即“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的基础上展开的。(二)沟通元认知算法与长方体公式之间的联系。1.沿边框把长方体拓下来,它的体积有多大?说说理由。按照非标准摆法,能找到它的长宽高吗?它的长里一定能摆几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呢?宽呢?高呢?2.出示长方体图,引导学生思考用更简便的摆法,能一眼看出体积是多少。并顺势引导学生发现前后两个长方体的形状不同,但体积是相同的,这在数学上叫做等积变换。3.引导学生发现如果把铺在长、宽、高里的小正方体藏起来,只露出它的边线,每一小段都是1厘米长。联系前后,引导学生总结:每行含有几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长就是几厘米,行数就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揭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设计意图】此环节分两个层次。首先,由“铺满”到“只铺长宽高”的过程,建立元认知“每行的个数、行数、层数”与“长、宽、高”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接着建立“长宽高中所含的体积单位的数量”即是“长宽高所含厘米数”的认识,从而沟通元认知算法与长方体公式之间的联系。(三)建立长方体公式与正方体公式之间的联系。1.长方体变形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能由此推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揭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2.即时口答练习。【设计意图】借助由长方体向正方体不断变形的过程,沟通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使两个看似不同的计算公式,在学生的意识中自然统一。三、巩固与应用,培养思辨意识。1.计算两个长方体的体积。(1)长30米,宽1米,高2.4米。(2)长34厘米,宽23厘米,高2厘米。猜想两个长方体在生活中有可能是什么?2.出示刚才研究的长方体4×2×3。(1)如果把模型推倒,把它铺在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的面上,想象一下怎样铺?(2)铺在长2厘米,宽1厘米的面上呢?(3)观察这些长方体,有什么发现?长方体的体积和长宽高之间,和底面的面积之间还有哪些微妙的联系?【设计意图】1.通过计算两个长方体的体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模型重建的过程,对下节课即将学习的“底面积×高”做了一个铺垫,积累数学活动经验。3.在活动中深入思考体积不变的情况下,长方体各部分之间的变化关系,为六年级反比例学习埋下伏笔,培养学生思辨意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每行的个数×行数×层数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4×2×3=24(cm³)6×2×2=24(cm³)6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a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