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2-06 发布 |
- 37.5 KB |
- 6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件ppt9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 学会本课的生字。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流利、准确地朗读三首古诗。 学习目标 1 2 背诵并默写古诗。 3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画面,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了解传统节日春节、清明、重阳的来历及其文化内涵。 朗读时,一定要注意断句: 爆竹 / 声中 / 一岁除, 春风 / 送暖 / 入屠苏。 千门 / 万户 / 曈曈日, 总把 / 新桃 / 换旧符。 朗读指导 元 日 王安石 词语学习 元日: 指农历正月初一。 屠苏: 屠苏草泡的酒,一般在元日饮用,据说可以祛除瘟疫。 曈曈: 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桃符: 古代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绘有神像的桃木板,意在祈福灭祸。 词语理解 作者介绍 王安石( 1021 — 1086 ),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后,曾任过地方官,后任参加政事、宰相等职。世称荆公。 王安石 文学成就很高,影响甚巨。他的诗文颇 多 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 内容反映社会现实 。词虽不多,却风格高峻豪放,别具一格。散文雄健峭拔,列为 “ 唐宋八大家 ” 之一 。 有 《 王临川集 》《 临川集拾遗 》 存世。 《 元日 》 作于作者初拜相,正要进行新政改革之时。为摆脱宋王朝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 1068 年,王安石被宋神宗召见,随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背景资料 会认的字 生字学习 会写的字 1.《 元日 》 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你怎样理解“元”字? 整体感知 元日就是今天的春节。 “元”在古代有开始的意思,“元日”即一年开始的日子,就是农历正月初一。 2. 请同学们朗读古诗,思考一下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古人过新年时的哪些活动? 饮屠苏酒、迎红日、换桃符 吃年夜饭 , 人们举杯同庆,迎接新年的到来,餐桌上菜品丰富,人们展望来年衣食无忧,生活充足 。 饮屠苏 贴对联 , 表达一种美好的心愿。 新桃换旧符 1.《 元日 》 这首诗中,用的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个字(找出本诗的诗眼)? “暖”字 是本诗的诗眼,用的最精炼传神。暖字既指诗中新年到来,“春风送暖”,也寄托了作者 渴望除旧革新,将新政改革带来的温暖送入千家万户的美好愿望。 课文解读 2. 再读古诗,想想 “ 春风送暖 ” 的 “ 暖意 ” 来自哪里,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暖? 屠苏的力量 暖暖的曈日 新春到来的温暖 3. 春风送来暖意,千家万户除旧迎新,除了送走过去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还有没有别的深层含义? “春风送暖”不仅仅是对新年到来的祈盼,其中更寄托了诗人推行新政,革除时弊,将新政的温暖送入寻常百姓家的美好心愿。 4. 你从诗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新的一年到来了,人们贴桃符、燃鞭炮庆祝欢呼。家家户户都沉浸在对来年的美好祈盼中,诗人见此情景,有感而发, 渴望除旧革新,将新政改革带来的温暖送入千家万户 。 春 节 春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之一。中国人过春节至少已有 4000 年以上的历史。在民间,旧时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九。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的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即元宵节),新年才算结束。 拓展延伸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 元日 》 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堂小结 诗人描写 了 宋代居民过春节时喜庆的民俗景象,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结构图示 炮竹别旧年 —— 爆竹 举杯迎新年 —— 屠苏酒 喜庆、欢乐 对联寄心愿 —— 桃符 元日 清 明 杜 牧 作者介绍 杜牧( 803 - 852 ),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 “ 小杜 ” ,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 “ 小李杜 ”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 “ 杜樊川 ” ,著有 《 樊川文集 》 。 背景资料 清明节在仲春(农历二月)与暮春(农历三月)之交,也就是每年的 4 月 4 日—— 6 日之间。清明 本是 是二十四节气中“春雨惊春清谷天”的第五个节气, 清明节则 是中国传统节日。在清明节期间,人们踏青出游、祭祖扫墓、缅怀先人。 会写的字 多音字 行 x í n ɡ : (行人) h á n ɡ : (行业) 词语学习 清明: 我国传统节日,有扫墓踏青等习俗。 词语理解 朗读时要注意停顿: 清明 / 时节 / 雨 / 纷纷 , 路上 / 行人 / 欲断魂。 借问 / 酒家 / 何处有 ? 牧童 / 遥指 / 杏花村。 朗读指导 读了这首古诗,用自己的话理解一下诗文大意。 整体感知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时而阳光明媚,时而细雨霏霏,天地一片迷蒙的景象。来来往往的行人都被雨水沾湿,神情落魄。 想到清明节本该和家人一起踏青扫墓,“我”却独自在外被雨水淋湿,心情愈加愁闷。我向路过的牧童询问何处可以饮酒避雨,牧童抬起手,指了指杏花林后的村庄。 课文解读 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说说你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 这句诗中 , 品读出行人怎样的心情? 清明的时候,下起了纷纷的春雨,路上的行人心失魂落魄,心情愁闷。 2. 细雨纷纷,路上的行人显得失魂落魄的,那么诗人看到这样的场景,心情是怎样的? 清明时节,人们都去祭祖踏青,可在这亲情色彩浓郁的日子,诗人却独身在外,又被纷纷而下的雨水淋湿了,无处躲避,内心愁闷。 3. 诗人为什么要向牧童询问酒家呢? 因为作者独身在外,又被雨淋湿了,无处躲雨,心情愁闷,于是想找个酒家,一来可以歇歇脚,二来可以饮点酒,驱驱春寒,借酒驱散心中的烦闷。 4. 你觉得最后两句诗中,哪个词用的最好?为什么? “遥”。牧童以行动代替语言,用比回答还要明确的手势,指向了远处,让人仿佛看到了杏花林后面的小村庄,让愁闷的诗人有了祈盼而变得振作起来。 清明节和寒食节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拓展延伸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课堂小结 总结 《清明》一诗体现了 诗人 怎样的思想感情? 《 清明 》 描绘了一幅清明烟雨图,表达了诗人孤身在外的愁苦和望见酒家想借酒浇愁的期望,进而重新振作起来的情感。 结构图示 雨纷纷 —— 欲断魂 问酒家 —— 杏花村 愁闷 振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 维 作者介绍 王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苏轼评价其: “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开元九年( 721 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 400 余首,重要诗作有 《 相思 》《 山居秋暝 》 等。 此诗系诗人离开家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 ( 今山西永济 ) ,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 “ 忆山东兄弟 ”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 “ 异乡 ” ;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背景资料 知识链接 重阳节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的九月初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因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备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人们在重阳节这天,往往会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等,以求祈福避灾。 会认的字 生字学习 会写的字 多音字 为 w è i :(为了) w é i :(行为) 处 chǔ :(处理) ch ù :(处所) 词语学习 重阳: 我国传统节日,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的习俗。 茱萸: 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 词语理解 茱萸 反义词 独 —— ( 众 ) 异 —— ( 同 ) 佳 —— ( 劣 )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朗读指导 1.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用自己话来说一说诗文大意。 整体感知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生地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每逢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这远离家乡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2. 怎样理解课题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 九月九日,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忆,即想念、思念的意思。 山东,在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区别于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首古诗中,山东指华山以东,诗人的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县)。 1. 长安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为什么诗人还会感到孤独呢? 课文解读 诗人孤身在外,在氛围浓厚的节日里,看到身边的人都有亲友相聚,联想到自己不过是“独在异乡”,更添心内愁绪,于是在节日里就倍感孤独而遥想家乡亲人了。 2. 诗人远在他乡,是怎样知道家乡的兄弟 “ 登高 ”“ 插茱萸 ” ? 这是诗人的想象,并非实际描写。诗人只是联想到以前在家中时,每逢重阳节,都会和兄弟们进行一样的活动,然而如今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加了,更添内心的愁闷思绪。 拓展延伸 1. “千 × 万 × ”式词语 。 千变万化 千呼万唤 千头万绪 千差万别 千军万马 千叮万嘱 千山万水 千秋万代 千丝万缕 2. 描写节日热闹场面的词语。 人山人海 车水马龙 盛况空前 沸沸扬扬 川流不息 锣鼓喧天 万人空巷 张灯结彩 络绎不绝 3. 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诗句。 春节: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 (唐)孟浩然 清明: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唐)韩翃( hónɡ ) 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 (唐)文秀 中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宋)苏东坡 课堂小结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结构图示 独在异乡 —— 举目无亲 重阳佳节 —— 加倍思亲 遥知兄弟 —— 怀念亲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