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2-06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对称练习》
《对称练习》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20页-21页,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大量的具体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欣赏,审美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学生充分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 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对称现象与轴对称图形,请你回顾:对称图形有哪些特点?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现象? 1.独立回顾、整理。 提醒学生:在回顾整理时可用文字描述,也可举例说明。对于后进生,教师重在以实例为引导,帮助她们有序地回顾。 2.小组交流。 把你的整理结果说给小组的伙伴们听一听,有不正确的地方相互纠正,有想不到的地方相互提醒、补充,最终要形成小组一致意见。 3.全班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对称练习。揭示并板书课题:对称练习。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对称现象? (1)小组合作、学生讨论。 (2)全班汇报,及时交流。 通过举例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加深印象,寻找身边的对称现象,是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的物相结合起来,从而变得生动有趣。 2. (1) 说一说,哪些动作造型是对称的? (2) 和同伴一起合作做个对称的动作。 仔细读题,获取信息。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图片上是课间操的一些动作造型,学生比较熟悉,很容易引起共鸣,在判断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学生对对称现象的认识。第2个问题创造了让学生动一动、做一做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做动作的过程也是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加深的过程。) (1) 仔细观察,获取信息。仔细观察图片,找出哪些是对称的。 (2) 汇报交流,集体订正。重点交流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哪些不是,为什么。 (1) 动手操作,同位交流。 (2) 汇报交流,解答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图片。 让学生通过折一折之后进行判断他们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从“实际做动作”—“实物图片”—“几何图形”,练习的深度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到抽象的几何图形一点点的加深,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几何概念。 独立思考,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设计意图:这道题在前几道练习的基础上有所加深。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方法并进行判断) (这是一道思维拓展题。题目中出示了两幅有趣的轴对称图形。第一幅图片技能看成两个人脸的轴对称图形,也能看成一个轴对称的杯子图形。主要利用色彩与图形的巧妙结合使人的眼睛发生错觉。第二个图形大小两个正方形与斜线的组合,能够形成向内凹或向外凸的效果。这样的现象很多,本题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轴对称图形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三、全课总结 关于对称的现象和对称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课下细心观察,找到生活中的对称美,带到学校和伙伴们交流。希望同学们利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创造出更多更美丽的对称图形,去美化我们的环境,装扮我们的生活!数学在我们身边!只要你拥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使用说明 (一) 教学反思: 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学习如果脱离了实际,那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更谈不上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了。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重视了用对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倡导学生从身边,从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有效地运用于生活中去,让数学不在是纸上的数学题,更多地成为生活中的数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习数学变得生动起来。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让学生"闹",让学生"乱",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去体验有趣的学习过程,因为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内化的过程。 (2) 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新知的主动性,并引导学生探索、验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及探索意识。 (3) 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对称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联系生活,让学生走进生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使用建议 对称练习这节课是学生以数学的眼光接触对称,我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充分感知对称现象。但在教学时发现有些学生动手能力不太强,因此一定要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活动空间。 (三)需要破解的问题。在操作的过程中,有一小部分学生"玩"的目的性不明确,课堂上如何引导,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