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秋苏教版(2017)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合集 研究土壤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秋苏教版(2017)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合集 研究土壤

苏教版新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研究土壤 4 土壤的成分 5 土壤的类型 6 肥沃的土壤 7 保护土壤 4.土壤的成分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其心智和接受能力还处于自己二年级的水平。但经历 过两年的科学学习,他们的观察经验已经得到了很大的丰富,也具备 了一定的观察探究能力,能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但在合作 分享的方面也有一定的欠缺,如果让他们合作观察一份材料的话,可 能会引发一些矛盾,因此材料要充足。其次,要激发学生观察的欲望,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可能很容易分散,因此把握好课堂节奏,逻 辑也要梳理清晰。 【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一课,本单元主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土壤:土壤的成分、不同类型的土壤以及保护 土壤。本节课《土壤的成分》中,教材设计了三个环节,分别是挖土 壤、观察土壤并进行记录、最后利用两种方式深度观察研究土壤。 在新教材中没有提及腐殖质的概念,也没有让学生具体描述看到的土 壤分层时那些物质到底是什么,但根据后一课的内容分析,在用水浸 泡土壤后,学生要能观察到土壤的分层情况并描述,且发现土壤中是 有颗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的。本节课虽然在一单元中处于起始位置,但 与后一课的联系不可忽略。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组成土壤的成分有空气、水和颗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等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土壤,记录并描述出它们包含的肉眼可见的成分。 2.能利用纸巾、水、放大镜等工具来进一步观察,证明一些不可直 接观察到的成分的存在,知道观察的方法多种多样。 科学态度: 1.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方式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其中的乐趣。 2.能接纳别人的观点,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土壤资源,了解人类的活动可能对土壤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 利用多种方法观察土壤,并能记录和描述看到的物质。 【教学难点】 知道有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物质,可以利用间接的办法证明它们的存 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PPT、土壤。 学生材料:土壤、水、烧杯、纸巾、放大镜、记录单。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老师买了花苗,这里还有个花盆,我还差些什么吗? 图片展示:花苗和空花盆 生:土壤 2.师:土壤是什么样的呢?里面有什么? 3.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土壤的成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虽然学生已经三年级,但与二年级学生是相差不多的, 创设情境要很符合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的。给动植物寻找合适的 环境放生除了情境真实外,也培养了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 观察土壤 1.师:老师这儿有张成分表,是空白的,你能把自己知道的土壤里 有的东西写在上面吗? 生:每人写一份,写在横线上(不交流) 2.师:土壤里真的有这些吗?你有办法知道吗? 生:挖点土来观察 3.师:老师今天带了些刚挖的土壤,这里面真的有你们写的这些物 质吗? PPT 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生:边观察边记录、保持桌面整洁 4.师:那如果观察的时候有看不清楚的地方,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我们需要放大镜来帮助我们 生:开始观察 5.汇报 生:汇报时注意,先说我在土壤中发现了、、、,这些是我没有观 察前就猜到的,还有、、、是我观察后发现的,另外、、、我没有看 到,我猜测土壤里有(没有)、、、 [设计意图:学生对土壤有一些了解,在观察之前让他们猜一猜(预 测),这样开始观察时他们会更加认真,为了证明自己说的对,他们 也会更加投入。在这一过程中,放大镜是一个辅助工具,不需要对放 大镜的工作原理等讲解太多,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使用,课前也应当 多使用放大镜,以减少这方面的时间浪费。] 三、土壤里的水、空气和不同大小的土壤颗粒 1.师:你们在土壤里发现了这么多的物质啊!那土壤里有水和空气 吗? (未提及水和空气:植物的生长还需要什么?土壤里有吗?) 生:可以摸一摸 2.师:你能看到吗?你有办法借助其他物体证明它们的存在吗? 生:学生在水和空气的验证实验设计单上写下自己的方法 小组交流选出大家认为最满意的方案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土壤里的水和空气是无法直接用肉眼看到的,只能用间 接的办法证明。这些方法如果只是简单的由教师告知,会显得比较生 硬,在课前可以做一些活动,例如让学生用纸巾擦桌子上的水,然后 让他们说一说观察到的一些变化。另外可以用验证粉笔中有空气的实 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活动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设计验证实验, 但要放在课前,因为这些内容和土壤没有直接的关系。] 3.汇报预设 师:用纸巾捏一捏,看到什么现象才能说明土壤里有水? 生:纸巾变得潮湿了、皱了、破了、、、 师:那把土壤放进水里要观察什么? 生:看有没有气泡,如果有说明土壤里有空气。 4.学生活动 学生用纸巾包裹土壤,然后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将土壤放入水中观察。 汇报自己的发现 5.搅拌放入土壤的水 师:看来土壤里确实有空气,那过去了一段时间,那些小气泡现在还 有吗?它们在哪儿呢? 生:观察自己的杯子,发现还有些小气泡在土壤的表面,有的在水面 上消失了 师:要是我们搅拌一下土壤,那些小气泡会去哪儿? 师:真的是这样吗?除了小气泡还可能有什么现象发生?我们来试试 吧!试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呀? 生:猜测,浮上来、、、、 生:轻轻搅拌、防止水洒出来、要仔细观察、、、 PPT 展示要求:搅拌棒使用 1 分钟后收回;边观察边记录;注意卫生; 将发现用便签纸贴在记录单上 学生实验:教师及时收回搅拌棒,并引导每组学生观察水的分层现象, 提示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设计意图:从观察小气泡入手,将学生的注意力先集中在气泡上, 当他们搅拌水时,会有更多意外的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被调动。 此外,因为汇报是小组汇报,但希望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观察,因 此可以让他们自己写自己的,比一比小组里谁发现的多,再比一比那 一小组的发现最多。] 四、总结 师:土壤看起来很普通,里面却含有这么多不同的成分。今天我们通 过哪些办法发现土壤里有这些成分的啊?(固定句式:今天,我们 用、、、发现土壤里有、、、) 生:纸巾,放大镜、放进水里。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土壤是一种观察的对象,在这节课的过程中我 们采用的多种以往没接触过的观察方式,因此,让学生总结是为了巩 固这种观察方式多样化的意识。有很多的物体通过直观的观察并不能 全面的认识它的性质,借助其他物体是科学观察中很常见也很重要的 手段。] 五、课后活动 1.师:今天老师带来的是小公园里的土壤,还有哪些地方会有土壤 呢? 生:菜地、花坛、河边、、、、 2.师:请每位同学选择一种和今天不一样的土壤,用学到的方法观 察并记录里面有哪些成分! 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老师准备的土壤可能比较单一,生活中的土壤范围很广, 让学生延续观察的活动,既是让学生巩固观察方法,也是让学生了解 身 边 的 土 壤 资 源。] 【板书设计】 土壤的成分 我们用: 放大镜、 纸巾、 放进水里(搅拌) 发现土壤里有: 枯树枝 水 空气 草根 小颗粒土壤 小石头 大颗粒土壤 、、、、、、 5.土壤的类型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第 4 课《土壤的成分》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奠定了 土壤的概念,认识到土壤里面有了什么。本课通过观察各类土壤中颗 粒大小的不同及沙子、黏土之间含量不同,了解土壤有不同的种类, 并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实验,进一步了解各类土壤的特性。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先用眼睛看,再用放 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第二部分研究土壤的种类,其中包括 3 个 部分:(1)观察比较出三种土壤中颗粒的大小;(2)运用多种感官 研究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如摸、看、捻、握和搓等;(3)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壤土、黏土和沙土的透水性来认识土壤的性质。第 三部分,了解不同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植物生长需求, 挑选出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 【学情分析】 依据这一学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动、好奇心的身心特点,采 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自去观察土壤的颗粒,从而根据颗粒 的大小进行分类。经过一、二年级的科学学习,学生已经具备简单的 科学素养,对认识某一事物也有了自己的方法与经验,会利用各种感 官去认识研究对象,为本课的开展提供了较大的便利。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土壤按颗粒大小分成沙土、黏土、壤土三类。 2.知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特点,能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 科学探究: 1.运用多种感官研究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如摸、看、捻、 握和搓等 2.设计实验,比较三种类型的土壤的渗水性。 科学态度: 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感官的作用。 2.愿意亲近土壤。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通过知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特点,挑选出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 【教学重点】 知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特点,能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比较三种类型的土壤的渗水性。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PPT 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一定量的土壤,另准备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烧杯、 搅拌棒、纸巾、纱布、放大镜、漏斗、水。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1.出示花生、苹果、藕的图片. 2.提问:你们喜欢吃花生、苹果、藕吗?那你知不知道哪里的的花生、 苹果、藕最好吃? 3.山东烟台的苹果鲜艳红润、汁多味甜;小红毛花生,又名小京生, 以浙江的嵊州市生产的为最佳。小红毛花生特点是壳薄光泽,香而带 甜,油而不腻;扬州宝应是全国著名的荷藕之乡,香糯莲藕更是成为 当地一道菜色。 4.这些地方的花生、苹果、藕为什么最好吃?有什么奥妙吗? 5.预设:(1)与气候有关 (2)与土壤有关 (3)与光照有关 6.是的,植物的生长不仅与气候、光照有关,还与土壤息息相关, 今天老师专门托人从这些地方捎来了一些土壤,一起探究土壤的奥 秘。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置问题,学生 通过问题,明确目标,有利于本节课的开展。] 二、合作学习,研究土壤种类。 活动一:观察颗粒大小。 1.谈话:让学生分组领取苹果、花生、藕土壤样本,猜一猜哪种土 壤(编号①、②、③)属于哪种食物? 2.预设: 1、苹果属于①、花生属于②、藕属于③ 2、苹果属于②、花生属于①、藕属于③ 3、苹果属于③、花生属于①、藕属于②…… 猜想有很多,那么我们来了解土壤吧,请同学们使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土壤的颗粒,说说你们的发现。 ①:颗粒较小 ②:颗粒有大有小 ③:颗粒较大 土壤固体中的大颗粒为沙粒,中等颗粒为粉粒,细小颗粒为黏粒。根 据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壤分成沙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 活动二:运用多种感官了解土壤的特点。 那你们想知道不同类型的土壤有什么特点吗?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 知道土壤的特点? 7.提问:同学们,在一年级我们学习了,认识一个事物可以用哪些 感官? 眼睛看、鼻子闻、耳朵听、舌头舔、手摸一摸等 8.那么认识土壤,用手来引导学生用捻一捻、握一握的方法来比较 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差异。 9.让学生的多种感官体验,用手捻,发现沙土粗糙,黏土细腻。握 成团,发现沙土不能握成团,黏土能,所以制作陶瓷,所以选用黏土 为最好。 活动三: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10.我们都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水,但是多肉植物对水的需求量较少, 荷花对水的需求量较大,不同的土壤,渗水能力是否不同呢? 11.想一想,哪种土壤类型的渗出来的水多? 12.预设:沙质土渗出来的水多。 黏质土渗出来的水多。 壤土渗出来的水多。 13.提供给学生一组对比实验器材: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烧 杯、水、过滤器,(控制好条件进行实验操作)。 14.活动过程: (1)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讨论需要控制哪些条件,在记录纸上记录 自己的实验设计。(实验装置相同;土壤的量相同;水的量相同) (2)在此基础让学生预测,当水倒入土壤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3)学生领取材料实验。 (4)让小组学生叙述看到的现象,比较盛水的容器里经过土壤过滤 的数量,水多则说明土壤的保水性能差,渗水性能好,水少则相反。 15.小结: 土壤类型 特 点 沙质土 渗水性、透气性最好,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差 黏质土 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好,渗水性、透气性最差 壤 土 保水性、保肥能力、渗水性、透气性都较好 16.请同学们根据花生、苹果树、藕植物的特点,想一想,属于哪种 土壤? 藕:同时荷花对失水十分敏感,夏季只要 3 小时不灌水,水缸所栽荷 叶便萎靡,若停水一日,则荷叶边焦,花蕾回枯。 花生:喜通气性、透水性良好的土壤,不喜潮湿。 苹果树:需要适宜的水分、肥力和通气性。 通过对土壤的了解,我们现在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了:花生对应③、 苹果树对应②、藕对应①。哪一种组刚刚猜测正确了,分发一枚大红 星。 17.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苹果这么好吃、花生这么香甜了吧,由于找到 了合适的土壤,但是它们的美味也不仅仅是由于土壤哦,与当地的气 候、光照也有密切联系。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让学生初次经历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体验到设 计实验的严密性,动手操作的科学性,实践证明的必要性,在科学探 究中体会到学科学、做科学的乐趣,长此以往,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能 力和自行探究能力。] 学以致用,根据不同的土壤的特点,挑选出适合不同植物的土壤。 1.提问:老师这里还有几种植物,你认为它们分别适合生长在什么 样的土壤里? (2)仙人掌:耐高温、干旱、瘠薄,不喜潮湿。 (3)水稻:喜高温、潮湿,对土壤的保肥和供肥能力要求较高。 2.你最喜欢的植物是什么,你知道它适合什么土壤吗? 3.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是本课的拓展部分,学以致用则是我们学习各 门学科的最终目的,因此这个环节的设计也是必要的。这不仅仅是运 用,更是探究。在探究之前,要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土壤的特点和植物 的生长习性,选择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 【板书设计】 5.土壤的类型 沙土:粗糙,不能握成团 根据颗粒大小分类 黏土:细腻、握成团 壤土 渗水性:沙土最好,壤土次之,黏土最差 6.肥沃的土壤 【教材分析】 对植物而言,腐殖质是它们的主要营养。对学生而言,腐殖质如何 形成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本课遵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 认识腐殖质及其产生的原因,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土壤。 【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 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土壤 里面能够长出的植物,在他们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 里长出来的。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 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2.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一些改良的方法。 3. 知道土壤动物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科学探究: 1.能够制作肥料袋。 2.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并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科学态度: 1.通过长期观察,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探究态度。 2.意识到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愿意亲近土壤,形成环保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知道土壤的肥力对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形成保护土壤的意识。 2.会利用厨余垃圾制作肥料袋,改良土壤肥力。 【教学重点】 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制作肥料袋并连续 5 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小铲子、塑料袋、易腐烂的菜叶果皮、洒水壶。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了解土壤 1.创设情境:我们每天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面上课,放学回家就 可以享受香喷喷的饭菜,有时还有美味的零食点心。我们习以为常的 生活,对于一些小朋友来说却很遥远。在我国西部贫困山区,有些小 孩子连温饱问题都还没有解决。 2.出示西部儿童图片:为什么西部大山里的孩子连饭都吃不饱呢? (土壤贫瘠) 3.出示西部大山和东部良田图片:你发现土壤对植物有什么影响了 吗? 4.引出课题:是啊,肥沃土壤里的植物长势良好,粮食产量自然高, 而贫瘠的土壤植物枯黄,很难茁壮成长。既然我们原因找到了,那我 们今天就来帮当地的农民伯伯研究一下如何增加土壤肥力,提高粮食 产量,我们一起来研究《肥沃的土壤》。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贫困山区粮食欠收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解决 问题的欲望,从而聚焦到本节课的主题——肥沃的土壤。] 了解腐殖质 1.过渡:在我们校园里有没有肥沃的土壤? 2.采集土壤:待会我们去校园里采集一些肥沃的土壤并带回教室进 行观察。 3.注意事项:在室外活动的时候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①四人小组为单位,不掉队,不伤害任何物体。 ②选择合适的地点,不挑拣里面的东西,采集原始的土壤。 ③仔细观察落叶下面的土壤是什么颜色的,再尝试挖的深一些,看看 你有什么发现。 ④记得把坑填好,恢复原样。 4.室外活动:采集肥沃的土壤。 5.分析肥沃的土壤:看看在肥沃的土壤里,都有什么东西?(肥沃 的土壤里有很多动植物的残体,还有蚯蚓和很多小虫子。) 6.了解土壤动物。 7.出示教材图片: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小动物,它们为腐殖质的形成 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在土壤中打洞,帮助土壤通气;通过吞食和排 泄,增加土壤的肥力;通过身体的活动,促进各种营养物质与土壤颗 粒的混合……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好帮手。 8.过渡:其实这些土壤动物不仅仅在活着的时候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它们在生命结束后依旧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请你再仔细观察一 下,动植物遗体落到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腐烂变黑) 9.了解腐殖质:腐烂的动植物遗体被称为腐殖质。腐殖质是供植物 生长的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设计意图:通过采集并观察肥沃的土壤,发现肥沃的土壤中有很多 动植物的遗体;通过分析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的变化,知道动植物腐 烂后变成了黑色物质,这种物质被称为腐殖质,腐殖质越多,土壤越 肥沃。] 三、了解土壤的分层 1.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肥沃的土壤的秘密在于腐殖质,刚刚去百 果园采集土壤的时候,有没有小组挖的很深的?你有什么发现吗? 2.出示土壤分层图:你看到了什么?(在表层土壤中植物生长所需 要的养分很丰富,下层土壤能提供给植物的养分就少多了。随着土壤 深度增加,岩石逐渐增多。) 3.引发思考:为什么表层土壤中腐殖质比较多呢? 4.小结:由于动植物生活、生长、生存的主要区域是在地表的表层 土上,死后的遗体也腐烂在表层土中,所以腐殖质主要集中在表层土 中。 [设计意图:通过发现土壤表层与下层的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土壤的 分层。通过分析土壤的分层,认识到正是由于动植物生活、生长、生 存的主要区域是在地表的表层土上,死后的遗体也腐烂在表层土中, 所以腐殖质主要集中在表层土中,这也是表层土壤比较肥沃而且颜色 更深的原因。] 四、了解增加肥力的方法 1.回归初始问题:可惜并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西部山区 的表层土就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所有山上的土壤往往比较贫 瘠。你能不能帮当地的农民伯伯想想,怎么给贫瘠的土壤增肥呢? 2.交流讨论: ①种植绿肥,覆盖农田:像农田那边堆了好多落叶,这些落叶也是用 来沤肥的。当绿肥翻入土壤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不断分解形成腐 殖质,从而使土壤疏松、透气、保水保肥力强,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②多施农家肥:在农村生活过的同学会知道,家里会养羊、养猪等, 它们的粪便可以用来沤肥增加土壤的肥力。 ③收集落叶和果蔬垃圾做堆肥:落叶和生活中的果蔬等厨余垃圾收集 起来不仅环保,还可以做堆肥改良土壤的肥力。 [设计意图:在明晰腐殖质的概念的前提下,学生回归初始问题情境。 在想方设法帮助贫困山区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了改良 土壤肥力的方法。] 五、实践活动:做一个肥料袋 1.过渡:大家帮助西部山区的孩子们想了这么多好办法,真是太厉 害了。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请大家来帮忙看一看。 2.出示小葱图片:这里有一盆小葱,可是长得不大好,怎样给小葱 增加营养的呢? 3.是呀,我们自己也可以帮植物增加营养:做一个肥料袋。 4.制作步骤: (1)在装有土壤的塑料袋里放入果皮、菜叶等。 (2)往袋中均匀地洒一点儿的水。 (3)封紧袋口,翻动一下。 (4)把肥料袋放在黑暗的地方。 (5)经常翻动,每隔几天要进行观察记录:。看看放入土壤中的蚯 蚓和香蕉皮、菜叶有什么变化,还要观察土壤的颜色、松软程度等有 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利用蔬菜果皮厨余垃圾制作肥料袋,培养学生变废 为宝的环保意识。通过持续 5 个星期的观察任务,培养学生坚持长期 观察的能力,并进一步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六、畅谈收获 1.过渡: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肥沃的土壤,从西部大山一直到叶卓淏 家的小葱,不知不觉中解决了很多问题,谁来谈谈你的收获呢? 2.小结:是啊,科学知识不仅增长了我们的见识,而且还能帮助我 们解决很多问题,期待同学们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去帮助更多有需要 的人。 【板书设计】 6.肥沃的土壤 动植物遗体 腐殖质 7.保护土壤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保护土壤》这一课是苏教版新教材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 七课的内容。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水土流失的情况,并 且知道有无植被会造成水土流失。通过分析讨论土壤和自然的关系, 认识土壤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会产生的两种不 同影响,引发保护土壤的意识。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能够说出土壤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但对于自 然界中水土流失的原因不够了解。本课通过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学 生认识到植被在保护土壤中的重要性。在模拟实验环节中,学生通过 引导能够说出对比实验的部分要求,但并不能够将对比实验的步骤表 达清楚。因此本课就将水土流失实验作为思维焦点进行探究。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思维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讨论分析,知道土壤对动植物以及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各种人类活动,能够辨别并说出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益害及其 原因。 3.通过水土流失模拟实验,意识到植被和土壤保护的相关性 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比较水土流失实验现象,发现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 通过讨论设计简单的实验步骤,初步树立对比实验地概念。 科学态度: 1.能够在好奇心地驱使下,探究水土流失与植被地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土壤是人类的重要,树立保护土壤地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水土流失和有无植被有关 【教学难点】 根据材料公平地设计水土流失实验步骤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水土流失装置,水,花洒。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经过了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在我们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的土壤。请小朋友们看几幅图片分别说一说,土壤到底有什么作用? 2.出示雨林图片,这里植物的长势特别好,蚯蚓也在土壤里安了家。 西瓜地以及制作陶瓷的陶土图片。 3.请学生回答之后,再请各小组具体分析讨论:土壤对动物、植物、 人类的不同贡献? 4.小结: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养料、水分,为动物生存提供了栖 息地。土壤与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粮食、蔬菜等食物息息相关,还为人 类提供制造陶器等的原料。 5.如果没有土壤,植物就没有养分。如果没有土壤,动物就没有了 家园,人类也没有了资源。土壤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应 该保护土壤。(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土壤对动植物和人类的贡献,让学生意识到土 壤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直接导出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土壤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但是也非常容易遭到破坏。出示黄河 和长江对比图片。你有什么发现?(黄河水比较黄)你觉得可能是什 么原因导致的呢?(黄河岸边的土壤流进了黄河水内) 2.为什么黄河附近的泥土会流进河水里,而长江附近的泥土没有被 水冲走呢?提问: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水土流失。(下雨)下雨下 到平坦的地上会产生水土流失吗?那就说明水土流失需要的条件还 有坡度。(需要坡度) 出示另两张图片,你有什么猜想?(一张是黄河附近土壤无植被,一 张为长江边上有植被)植物像被子一样将土壤覆盖起来,我们称其为 植被。(可能有无植被有关) 3.刚刚小朋友们已经提到了黄河的土壤流失是否和其周边有无植被 有关呢?那你怎么来验证这个猜想呢?如何证明你的猜测是对的? 可以一起做一做实验。但是这个实验怎么做呢?我们肯定需要一些东 西来模拟降雨和坡度,你觉得你会怎样来模拟,用什么材料来模拟降 雨和坡度呢? 4.那么下面呢?我们还需要什么材料?(土壤,小草)土壤需要准 备几份?首先黄河岸边可以如何模拟,长江岸边可以如何模拟?(黄 河岸边可以用无植被的土壤模拟,长江岸边可以用有植被的土壤模 拟)还需要哪些材料?出示材料:这些材料老师依据小朋友们的要求 准备了土壤、植被、花洒、水等。 5.为了保证实验的公平性,坡度可不可以一个高一点,一个低一点? 那我在模拟雨水的时候有什么要求呢?可不可以一个雨水很大,一个 雨水很小?(雨水的量需要一样多,且倾倒高度及角度需要一样) 6.讲解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要求。 7.注意事项:(1)同样力度挤压瓶体。(2)仔细观察两份装置内 土壤的变化情况。 8.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现象?(有植被的水较为清 澈)出示结论:有植被的土壤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有植被的水相对 来说较少) 9.但是在生活当中不仅会有雨天,还会有一些大风,暴晒天气,都 会影响我们的土壤流失情况。 10.其实植被不仅仅对于土壤流失有影响,对土壤的蓄水能力有什么 影响?当植被被破坏,不仅影响土壤流失,还会影响蓄水能力的现象, 我们称他为水土流失现象。思考:为什么有植被了之后,水土就会流 失的较少呢?有植被的土壤有什么结构呢?简单观察一分钟。 11.土壤不仅重要,还那么容易被破坏。那么对于这么多人类活动, 你有什么想法呢?这些行为对于土壤地保护是好还是坏呢?分别出 示:砍伐森林、修筑梯田、开窑烧砖、轮作休耕的图片。 12.小组内内讨论一分钟时间,得出一致的答案,在记录单 2 勾选出 答案。如果小组内有分歧,那么这幅图片的位置就不打勾。 13.小组成员讨论分享,说出自己的理由,教师总结 14.可能会出现异议的在:修筑梯田其实是更广泛的利用了土壤的面 积,做到了防止土壤滑坡。 15.土壤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土壤的形成过程非常缓慢,形成几厘米 厚的土壤层需要成千上万年的时间,今天土壤正在受到流失和沙化的 威胁。 [设计意图:通过水土流失实验,让学生直观感知,植被对于水土的 保护,土壤的修复等作用。通过分析人类不同活动对土壤的益害,提 高分析探讨能力,意识到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课后拓展 1.最后,我们了解到了土壤的现状和造成土壤流失的一部分原因, 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能够给黄河泥沙治理提供什么意见呢?(植树造 林,宣传环保) 2.提供这样意见的原因是什么?能否根据今天所学说一说理由。 3.可以以怎样的形式宣传呢?(制作视频、手抄报等等) 4.小组讨论:还有哪些方法可以保护土壤?(适当的施肥,种植一 些可以恢复肥力的植物等等)经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小朋友们回去之 后,也可以和家人同学之间多多宣传保护土壤的各种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切身思考可以为土壤保护做些什么,培养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保护土壤 降雨→水土流失 ↓ 坡度 蓄水能力下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