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不懂就要问》教案 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不懂就要问》教案 2

‎ 《不懂就要问》 教学设计 执教者:‎ 一、 教学目 标:‎ ‎1 、 能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 了 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 学习 他的勤学 好问的精神。‎ 二、 教学重、 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 学习 他的勤学好问的 精神。‎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 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 打的危险, 也要提出自 己不懂的问题。‎ 三、 教学时数: 1 课时 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 教学过程:‎ ‎(一) 自 主学习 , 整体感知。‎ ‎1 . (板书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 , 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 ‎(课文里是讲谁不懂? 哪儿不懂? 要问谁? “不懂就要问” 是谁说 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 ‎2. 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 读课文, 不明白的字、 词意可查字典,‎ 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 圈圈。 读完读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 议论议论。‎ ‎3. 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 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 为了 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 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二) 深入学习 , 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 围绕重点展开质疑、 讨论研究, 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 容的理解。‎ 过渡语: 孙中山就读的私塾, 学习 模式可跟我们不一样。 我们一 11‎ 起来看看。‎ ‎1 、 齐读第一自 然段, 教师出示投影: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 先生 , 学生 。 孙中山背得 。 至于书里的意思,‎ 先生 。‎ 什么叫“私塾” ? “私塾” 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 不同?‎ ‎(私塾是古代老师自 己设立的教学场所, 一般只有一个老师。 老师只 教学生读背, 奉行棍棒教育。)‎ 师: 你能用文中的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他们的学习 方式吗?‎ 生:(跟着念、 读熟、 背诵、 咿咿呀呀、 从来不说)‎ 师: 如果我们这样学习 , 你对知识能了 解吗? 既然不懂, 那么我 们应该?‎ 生: 提问。‎ ‎2. 指名读第二自 然段, 质疑、 解疑。‎ ‎(1) 这段中说明孙中山学习 怎样?‎ 引导学生通过抓住“照例”、“流利”、“连连点头” 等词语突出孙 中山读书认真, 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 ‎(2) 孙中山是怎么想的? 怎么做的?‎ 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 于是, 他壮着胆子问 先生刚才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 ‎(3)学生反复练读孙中山想的和说的话, 读出当时孙中山的心理。‎ ‎(4)“壮着胆子” 说明什么? 孙中山提出问题后, 同学们有什么 反映? 学生边读课文边体会勾画相关词句。 然后学生反复练读课文,‎ 体会同学们害怕的心情。‎ ‎3、 观察图画, 课文插图, 对比想一想, 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 态度怎样?‎ 同学们:(吓呆了、 害怕、 霎时、 鸦雀无声)‎ 先生:(拿着戒尺、 厉声问道)‎ ‎4、 投影: 孙中山给教师提了 意见以后, 别的同学 , 孙 11‎ 中山却 。 学生把这句话说完整。 然后思考讨论: 孙中山敢提 意见, 难道就不怕挨打吗?‎ ‎5、 讨论练说: 为了 , 孙中山宁可 ,‎ 也要 站起来提问。‎ ‎6、 先生听了 孙中山的话后, 态度有了 什么变化? 指名读课文。‎ 指导学生注意读出先生前后语气的变化。 学生思考讨论: 先生的态度 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 学生谈谈自 己的看法。‎ ‎7. 学生质疑: 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 而今天的老 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 (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 过去私塾封 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或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 棒教育下敢于提问, 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 课文是怎样告诉我 们的?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8、 出示投影: 学问学问, 不懂就要问。 为了 弄清道理, 就是挨 打也值得。(明确: 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 勤学好 问的可贵精神。)‎ ‎(三) 拓展延伸, 学习 精神。‎ ‎1 . 学习 了 课文, 你有哪些体会?‎ ‎2. 说说你在平日 的学习 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四) 课堂总结。‎ 师小结: 孩子们, 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不懂就要问了 吧, 为了 弄 清道理, 不懂就要问。 学生再一次大声朗读课题。‎ ‎(五) 板书设计:‎ 不懂就要问 弄清道理 不懂 就要问 11‎ ‎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 夜书所见 总课时 课时 预习作业:‎ ‎1、 圈生字, 勾生词, 并给课后生字注音并组一个词语。‎ ‎2、 看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 读《字词句天天练》。‎ ‎4、 读课文至少三遍。‎ 一、 板书课题, 《古诗两首》, 齐读 二、 出示学习目标。‎ ‎1、 会认本课的生字。‎ ‎2、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体会诗歌的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三、 第一次先学后教 ‎(一)、 自学指导: 1、 听录音画出停顿线。 2、 自由读古诗, 多 读几遍, 读准字音、 读通顺。‎ ‎(二)、 学生自学 ‎(三)、 后教 ‎1、 请生读生词: 萧萧、 梧叶、 促织。‎ ‎2、 请几名学生读古诗,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字词、 句。‎ ‎3、 分组、 分男女等形式读古诗。‎ 四、 第二次先学后教 ‎(一) 自学指导: 自由读古诗。 1、 理解“夜书所见”。 2、 勾 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3、 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二 ) 学生自学 11‎ ‎(三) 后教 重点理解“书”、“客” 的意思。‎ 五、 第三次先学后教 ‎(一) 自学指导: 反复读这首诗。 1、 江上一灯明让作者想到了 什么?‎ ‎2、 理解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3、 展开想象诗人童年时, 与家 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 干什么?‎ ‎(二) 学生自学 ‎(三) 后教:‎ 学生交流, 教师板书 六、 当堂训练。‎ ‎1、 展开想象诗人童年时, 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 干什么?‎ 童年时, 在草地上, 诗人和小伙伴在 童年时, 在小河边, 诗人和小伙伴在 童年时, 在书房里, 诗人和小伙伴在 ‎2、 读背古诗。‎ 板书:‎ 梧叶 秋风 (动客情)‎ 一灯明 教学反思:‎ ‎《山行》 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山行>》‎ 教材分析:‎ ‎《山行》 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 的枫林景色, 描绘了一幅由寒山、 石径、 白云、 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 色图,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 作者以丰 富的想象, 生动的描写, 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 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 感受秋日山林的勃 11‎ 勃生机。 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 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 解大自然, 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目标:‎ ‎1、 学习古诗《山行》, 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3、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 鼓励学生为古诗配画。‎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感知古诗的画面美, 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练: 自主探索, 激发情趣 师: 各位小游客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扬帆旅行社(2) , 今天, 导游老 师将带领小游客们去到一个特别的地方, 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 听一 段朗读, 一边听一边想, 你听出了什么? (播放《山行》) [板书: 山 行 杜牧]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板书: 山 白云 人家 枫林 枫叶]‎ ‎1、 出示《山行》,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山行》(生齐读:‎ 山行) 讲解多音字“行”。 理解这首诗的题目《山行》 [根据学生回答,‎ 黑板上画出行人]‎ ‎2、 跟范读读诗, 读准生字读音。‎ 二练: 自主交流, 质疑释难 ‎1、 出示图片, 理解诗意。 小朋友们, 你们从这幅图片中看到了什么?‎ 谁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 [根据学生回答, 黑板上画出山、 小路]‎ ‎2、 出示: 远上寒山石径斜, 理解“径” 和“斜” 意思。 根据图片理 解诗意: 远远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 ‎3、 出示图片, 说一说: 我从这幅图片中看到了(白云, 房子)。 [根 据学生回答, 黑板上画出白云, 房子]‎ ‎4、 出示: 白云生处有人家, 结合图片, 理解诗意: 在那飘着白云的 地方有几户人家。‎ ‎5、 结合两句一起理解: 远远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 在 11‎ 那飘着白云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指导朗读。(师范读, 生跟着齐读)‎ 这一句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远方[板书: 远景] ) 既然有远景,‎ 那就应该有近景[板书: 近景] , 近景是什么? (枫林)‎ ‎6、 出示图片说一说: 我从这幅图片中看到了(枫树、 枫叶) [根据学 生回答, 黑板上画出枫树、 枫叶] 跟踪提问: 你觉得这红色的枫叶像 什么? (二月 的花朵。)‎ ‎7、 出示: 霜叶红于二月 花, 理解“红于” 的意思是“比„„还要红”‎ 的意思, 根据图片理解诗意: 那红色的枫叶比那二月 的花还要红。‎ 出示停车坐爱枫林晚。 结合图片, 理解: 停下车来欣赏这美丽的枫叶。‎ 结合两句理解, 师范读, 生跟着齐读。‎ ‎8、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师教读, 生朗读) 生跟范读朗读, 想一 想, 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诗人杜牧喜欢这个季节吗? 从什么地方 可以体会出来? 这首诗写的是(秋天), 诗人杜牧(喜欢) 这个季节。‎ 我从(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 花。) 这一句中体会出来的。‎ ‎(朗读)‎ ‎9、 小组合作朗读这首诗, 进行朗读评比。‎ 三练: 自主展示——提倡合作 小组各选一名同学上台朗读。 学生进行点评: 我觉得() 小朋友读得 好, 因为()。 老师对六个小组的朗读进行客观点评, 指出优点和不 足。‎ 四练: 自主拓展——创新潜能 再次理解诗意: 学了这首诗, 我知道这首诗的意思是: 远远的山上有 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 在那飘着白云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停下车 来欣赏这美丽的枫叶, 那红色的枫叶比那二月 的花还要红。‎ 布置拓展任务任务: 画一幅《山行》 图, 把你们对这首诗的感受全都 画进图里。‎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1‎ ‎1 、 认识“刘、 菊”等1 0 个生字。 会写“于、 首”等6 个生字。‎ ‎2 、‎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 、 有背 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 写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古诗。‎ ‎【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本课两首古诗, 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 学习时, 重在朗 读、 背诵。 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可让学生结合课件插图, 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自己理 解、 感悟。 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什么”。 学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词, 教 师可简单讲解。 古诗朗读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 还要注意咬字吐字。 可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 教师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 有针对性地抽查、 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交流资料, 了解背景 ‎1 、 学生展示, 交流课前查阅资料所得。‎ ‎2 、 教师可讲解: 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 号东坡居士, 别人又叫它苏东坡。 一天,‎ 他和朋友聚会, 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 学问渊博, 诗又写得好, 苏轼可欣赏他了。 苏轼喝着 酒, 非常高兴, 他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 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自主学习, 初步感知 11‎ ‎1 、 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读通、 读正确这首诗。‎ 同桌互读, 纠正读音。‎ 默读古诗, 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小组合作学习。 共同讨论, 解决各自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点拨、 指导。‎ ‎5 、 课件出示生字, 学生认读。‎ 齐读古诗, 要求读的正确、 流利。‎ 再读感悟, 练习背诵 试着有感情朗读, 教师适当指导。‎ ‎2 、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边听边仔细观察、 思考: 画面中的景象表现 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学生讨论, 对上述问题发表见解。‎ ‎4 、 质疑: 还有什么问题?‎ ‎5 、 同桌练习背诵这首诗。‎ 四、 趣味实践活动 ‎1 、 我说你读。 老师描述诗句的意思, 学生读出相对应的诗句。‎ ‎2 、 卡片连诗。 出示本课的生字卡片, 学生按生字出现在诗句的先后顺序, 摆好卡片,‎ 然后连起来, 试着背诗句。‎ 指导写字 ‎1 、 课件出示“刘、 记、 枝”三个字, 学生认读。‎ ‎2 、 学生观察、 说说这三个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 、 教师范写, 学生跟着老师书空练习。‎ 学生仿写一个字后, 同桌互相评改, 找出问题, 进行修改。‎ ‎5 、 自己练习写生字。‎ 六、 布置课外阅读古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 、 小组比赛背诵《赠刘景文》。‎ 11‎ ‎2 、 出示课题《山行》。‎ 二、 自主学习, 感悟诗意 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 老师巡视指导。‎ ‎2 、 交流、 分享、 展示自己的学习所获。‎ ‎3 、 集体讨论, 解决学习中还没有弄懂的问题。‎ ‎4 、 小组比赛朗读《山行》, 老师针对学生情况相机进行指导。‎ 趣味实践活动 卡片连词练背诵。‎ ‎2 、 看图贴诗句练背诵。‎ ‎3 、 赛诗会。‎ ‎⑴ 每个小组出一个节目, 集体背诵两首古诗, 一首课内, 一首课 外。‎ ‎⑵ 小组内先比赛, 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 指导写字 ‎1 、 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写“于、 首”两个字。 集体评议。‎ ‎2 、 教师范写“枫”字。 学生书空练习。‎ ‎3 、 学生描红仿写。 同桌交换评、 改。‎ ‎4 、 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教师巡视指导。‎ 11‎ 1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